工匠精神研究范文
時間:2023-03-22 10:3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匠精神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簡介:路寶利(1969-),男,河北香河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職教研究所所長,教育學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職業教育思想史;楊菲(1985-),女,河北平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心理學;王亞男(1989-),女,山東煙臺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原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職業教育原創困境與范式轉換研究”(編號:15YJA880045),主持人:路寶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4-0005-10
“中國制造2025”須臾離不開本土“工匠精神”之積淀,即便在手工業史上,設若沒有“匠道”支撐亦不會有“匠藝”之精湛、唯美與卓越。遺憾的是,自德國工業4.0提出之后,每談及此事,我國學界或流連于德國中經宗教浸濡的“職業主義”[1],或津津樂道于“斯托阿迪瓦”[2]等歐洲“匠人”,本土史上鑄劍名家“鐘離”、制琴名家“雷氏”等鮮有人提及,魏晉馬鈞、宋代李誡等技術革新者與工程典籍始撰者更是無人知曉,自然其間內蘊的通藝通道、德藝兼求、維新守庸等本土“工匠精神”漸被遺忘。換言之,在中國百余年“被現代化”進程中,本土“工匠精神”連同傳統匠人、匠藝、匠制等一同“斷裂”,終使其漸失原初的根基與自然的進程。問題是,“中國制造2025”或許可以部分“仿效”德國汽車、瑞士手表與日本電器之工藝,但斷然不可“全盤照搬”他國的“匠人”體系,其間尤以“工匠精神”層面如是。而在另一維度,職業教育過度推崇“能力本位”則使“工匠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再一次失去重建與傳承的機會。當下,如欲在西方話語主導的“智能制造”時代有所作為,尤需在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匠道與匠器諸“張力”空間中尋求中國“工匠精神”斷代工程應對之策。
一、“斷裂”與“懸置”――斷代工程“緣起”
中國傳統“工匠精神”遭致打擊具有“雙重”意味,一方面,即在歐洲框架主導的“被現代化”進程中,呈“整體性”被遮蔽、中斷、遺忘甚至喪失;另一方面,本應在職業教育領域得以傳承卻始終沒有將其有效地“課程化”,遂而一直處于“懸置”之態,這即是“工匠精神”斷代工程提出之故。
(一)“斷裂”――“被現代化”邏輯
當下言及制造業之質量水平,于中國,除衛星、高鐵、核電等為數不多的高端領域外,多以德國、日本諸國為典范,原因在于,除日本電器、德國汽車等諸多品牌冠蓋全球以外,更有青島“德國‘亨利安家族’所造掛鐘百年精確如初”、青島地下管道工程中“德國油紙包之前瞻”等頗多贊譽。叩問此事,每每溯及技術、工藝背后銳意臻美的“工匠精神”,而德國匠人“標準化動作”、日本匠人“一生專注一事”之說等皆“鋪天蓋地”而來,更有主導匠人文化之勢,如此等等。事實如是,“德國制造”、“日本制造”質量毋庸置疑,然由此疏略中國本土“工匠精神”的自覺挖掘與重鑄,遂而轉向西方話語“替代”不僅錯誤,甚至含蘊深重的危機。
在手工業史上,中國斷然不缺“工匠精神”。事實上,一部《馬可?波羅游記》業已將中國悠久的精美創制展示給歐洲殖民者,在另一維度,“李約瑟難題”亦是在贊譽手工時代無與倫比的“中國制造”之時發出的“問辯”。事實的確如是。明代以往,中國以杰出技術與卓越發明著稱于世:勿言農業技術的輝煌創造,諸如原始瓷器、商代后姆戊大方鼎、漢代造紙、魏晉百煉鋼、唐代趙州橋、宋代印刷術……等領先于世的手工業技術皆不勝枚舉。在《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一書中,英國學者羅伯特?K?G?坦普爾曾慨嘆:“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數屬于中國人?!盵3]顯然,坦普爾所言主旨中國手工時代杰出的技術文明。由此推斷,設若沒有“工匠精神”,緣何有如此多的技術“經典”持久地揚名于世。
問題是,本土“工匠精神”遭遇歐洲工業霸權之后,并未與現代工業制度自然發生“耦合”,遂而“中止”了自我“現代化”的步伐。工業革命之后,西班牙、英國等歐洲諸國率先啟動了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進程,且在生產力發展層面以短短300年“超越”了積淀萬載的農業文明,誠如托夫勒所言:“工業制度是歷史上的一場洪水――短短三百年,使此前的一萬年黯然失色。”[4]在此殖民地框架中,中國被迫卷入“現代化”之列,西方“現代化”模式遂主導了本土進程,并有選擇地“控制”殖民地國家的“現代化”質地、結構與其間諸要素的“此消彼長”,殖民地國家“現代化”自然進程被中斷,本土因子被遮蔽,本屬不同民族的“異質現代化”只得隱性存留,遂而彰顯出世界“同質化”取向。其間,沿襲農業文明的杰出手工業體系及其內在的“工匠精神”自然排擠于主流產業之外。
更為嚴峻的是,當17世紀啟動的產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由西方傳教士有“訊息”傳至中國本土時,基于中國封建王朝持久的盛世與世界影響力,尤其是明代中期處于“世界頂峰”的慣性使然,并未令世人對于來自西方的“現代化”自覺意識得以覺醒,結果是,面對“現代化”這一新生事物,中國一方面以本土即將“衰落”部分去抵制這場“由西向東”的強勁運動,遂而遮蔽了自身“生長”的因素,終失自覺“現代化”之重要契機;另一方面在“被現代化”巨力中忙于照搬,遂而失去對于歐洲范式“本土化”之能力,這直接埋下了包括“工匠精神”在內的中國傳統因子的“斷裂”。
概而言之,西學東漸之后,西方話語主導的世界漸次波及科學、教育、文化等諸領域。就“工匠精神”而言,“橫向借鑒過多,縱向傳承過少”的現象日趨嚴峻。關鍵在于,如若在時下“智能制造”進程中仍未喚醒“工匠精神”的重建自覺,勢必再一次失去“回歸”的契機遂而陷入另一“惡性循環”之中。
(二)“懸置”――“能力本位”取向
在一個社會網絡中,除思想界之外,教育界尤需保持“敏銳”。因為,思想界本應“深邃”,教育界自當“超前”。職業教育如是。但遺憾的是,中國思想界雖具本土意識且已觸及主流文化傳承與重構,但對于“工匠精神”僅是在宏觀視閾偶有提及而已。職業教育領域則長期秉承“工具本位”理念,遂而喪失了固有的敏感,更不消說其間德育、美育以及啟蒙元素嵌入之“自覺”。結果是,“工匠精神”因個中原因基本被“懸置”起來。在哲學上“懸置”一詞本出自胡塞“現象學”[5],此處則有“疏略”之意。
毋庸置疑,尤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職業教育成績斐然,但遺憾的是,職業教育改革的理論依據多是“西方話語”。以職業教育課程變革為例,30余年來,先后有國際勞工組織MES課程、北美CBE課程與項目課程、德國學習領域課程等登陸中國,但是,諸模式只是將DACUM、BAG等“程序化”的課程開發技術引入中國,但其間涵括的“工匠精神”并沒有“顯性”其中,即便涵括也并未進行本土化“轉譯”。在一定意義上,中國職業教育界,更多是忙于將DACUM、BAG等“經典”技術照搬、傳播而已。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職業教育在凸顯“能力本位”且在完成“學科導向”課程向“工作導向”課程轉向過程中,只是注重了“Know How”(能力之知)優先于“Know That”(命題之知)認知轉變[6],或言注重了“學會工作”,但疏略了其背后的“教育旨趣”與“教育追求”,甚至可以說,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只是完成了“如何做”的環節,或只是將“工作體系”與之融合,而“工匠精神”因子尚未實施“課程化”處理,至于“工匠精神”屬于“中國話語”或是“西方話語”更是無從考慮。
接下來任務是,繼“工作體系”之后,需將“工匠精神”重建與傳承納入職業教育學術研究與課程教學之中,當然,在另一層面,該項任務還應在產業體系中進行,只不過,“工匠精神”重建與傳承對于后者或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對于前者則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尤其當下在產業體系中未覺醒或無暇顧及之時,職業教育“自覺”尤顯重要。
二、“剝離”與“審視”――斷代工程“自覺”
百余年“被現代化”歷程中本土元素的不斷成長、積淀,終使“工匠精神”斷代工程“自覺”意識漸被喚醒,其間,無論使“工匠精神”在產業界“斷裂”處得以銜接,或在職業教育界“懸置”之處所獲得重構與傳承,皆需在與“參照系”的比較中,回歸至本土原初的精神框架。
(一)“剝離”――本土框架“起點”
設若將“經世致用”視作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核心的關鍵詞,則其構成了中國“工匠精神”的總體文化背景。但是,中國文化并未將“經世致用”引向狹隘與偏頗,而是在“致用”與“非器”、“德性”與“大巧”、“革新”與“守矩”、“血親”與“家國”之張力中,使通藝通道、德藝兼求、維新守庸、強勉拙誠、民生家國成為中國工匠之最高追求,且成為中國“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并且,該項“剝離”工作,是中國“工匠精神”斷代工程的邏輯起點。
1.通藝通道――哲學層面。中國哲學具有辯證屬征,表現于匠人領域,尤其彰顯由“藝”至“道”的通達。在手工時代,傳統匠人雖以技藝立足,但中國匠人并未拘囿于做一呆板的“操手”。事實上,在“經世致用”總體背景之下,另一“非器”文化嵌入其間,且二者交相輝應,并置合一,遂使史上杰出匠人整體上呈現出“通藝通道”之境界追求,且在兩個維度上,凸顯出“經世致用”與“非器”這對范疇之張力空間。
由“藝”通“道”,致使視技藝為謀生手段的狹隘觀念首先被突破。誠如朱子所言:“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5]意思是,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藝,而是要通于藝、游于藝。《論語》之中,“樊遲請學稼”、“君子謀道不謀食”等語錄記載業已表明儒家這種追求。在一定意義上,由“藝”通“道”極具人性解放的意義,即匠人以“技藝”為載體或媒介,透視人生與天道,雖勞作卻也“詩意地棲居”。以現代職業教育話語詮釋,即儒家對于技能型人才局限性以及教育功利性提出批判,為本土職業教育旨趣追求奠定了思想基石。
在另一維度,通“道”之“藝”終使匠人突破了“工具”的拘囿,誠如在《論語?為政》中:“子曰:君子不器?!币徽f,意思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應僅為一種可供使用的器具。否則,勢必陷入技藝對于自身的“奴役”。沿襲于此,魏晉時顏之推則進一步提出了“藝不役人”的哲學命題,且為規避該現象發生,遂而呼吁技藝“可以兼明,不可專業”之原則,否則,如果專精一藝而且超乎常人,聞名之后,即會為地位更高的人所役使。由此看出,顏氏“薄技重于家財”與“藝不役人”論斷之辯證性,恰是‘君子不器’嵌入“經世致用”的最好詮釋。
2.德藝兼求――德性層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與德彼此相依又各居其所,誠如在《老子》之中,分道、德兩部分,其間蘊意既是承接中華文明發源以來的積淀,又成為之后本土諸業文化的宗脈源頭。自然,中國“工匠精神”在追求“通藝通道”之境界時,同時呈現“德藝兼求”之旨趣。可以說,在中國,喪“德”之“藝”業已不稱之為“藝”,喪“德”之“匠人”勢必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德藝兼求”在標準上倡導“德藝周厚”。該觀念可追溯至原始社會,史學家范文瀾列舉的神農、周棄、后土等12個受祭祀的祖先神皆品德高尚、技藝卓著,原始文化“崇德尚賢”為后世諸多領域文化倫理走向奠定了基礎。進入階級社會之后,“德藝周厚”遂成為諸領域人才標準,匠人如是。誠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所說的:“即人誠孝,雜藝自資”,即是對“德藝同厚”思想的典型論述。
“德藝兼求”在方法上倡導“德藝并察”。早在《尚書?立政》記載:周公教誨成王,識人應“忱恂于九德之行”,既審視人的內心之德,又考察體現其德的道藝作為。西周選士制度凸顯出德行與道藝兼求的明顯特征,如在《周禮?鄉大夫》中記載“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藝……,三年則大比……,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盵6]另在《隋書?藝術列傳序》中,評述醫官之時,認為應是“救恤災患,禁止邪”、“技巧所以利器用,濟艱難者也”,至于那種“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或“矜以夸眾,神以巫人”的所謂方技之人,在當時已為人所不齒,且被指斥為“技之下者”。
基于“道德本位”的傳統文化,盡管倡導“德藝兼求”之策,但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實則是“以德為首”或“德在藝先”,該人才觀至今如是。
3.維新守庸――氣質層面。中華文化素來具有革新精神,誠如《大學》開篇即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之命題,群經之首《周易》之“易”即“變化”之意。由此透視出中國人的原創精神緣自于長期積淀的文化,且本土文化中的革新精神又進一步塑造了政治、經濟、教育制度精神。更為可貴之處在于,中國文化之“變革”哲學,是“變”之守度、“變”之守理,此理即“中庸”。在匠人領域貫穿此理,遂使“維新守庸”成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
在“工匠精神”層面,維新主要表現為一種“創物”精神。在此方面,圣人先賢堪為典范,之后逐漸衍生出一種“匠人”文化。誠如在《周禮?考工記?序》中記載“智者創物,巧者述之,皆足以為利,而物無不備,用無不致,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者,惟圣人為大。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至于民間,西周以往,銅器有后姆戊大方鼎,陶器之刻紋白陶無人繼做,原始瓷器出現,紡織品有錦、絹,建筑有“鹿臺”之建,骨、角之器雕刻精良,至秦漢、魏晉創造、發明輩出,\如馬鈞以其“巧思絕世”,改革織綾機、發明了龍骨水車;杜預發明連機水碓,劉景發明了連轉磨,祖沖之發明了千里船,如此等等,之后諸代不絕。在更深層面,維新還表現在對創物之理進行歸納與闡釋,春秋《考工記》、宋代《營造法式》、元代《梓人遺制》、明代《天工開物》、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創物”規制中滲透著標準、工藝、原理以及匠器文化的本土框架。
中國維新思想具有辯證的意味,表現于“匠人精神”層面,則是“守制”與“破矩”的對立統一。在“守制”方面,如自隋朝起,即在官府藝徒制中將“立樣”與“程準”視為工師培訓中核心環節。至唐代,將作監下設甄官,其職責在于使“磚瓦之作,瓶缶之器,大小高下,各有程準”。即為藝徒學習和制作提供標準和典范,但設若沒有對于規矩的突破,勢必沒有包括四大發明在內的卓越創制。事實上,誠如“匠”字本身,其中一“斧”被“規矩”之框拘囿,沖破框架方為“匠”。回顧中國制造史,皆是在“破”與“立”、“規矩”與“巧”的張力中,將其發展至卓越之境界。
4.強勉拙誠――態度層面?!皬娒阕菊\”系一組合詞,即“強勉”、“拙巧”、“誠一”。其中,“強勉”亦作“勉”,有努力而為之意,常指治學態度。誠如在《漢書?董仲舒傳》中所記:“事在勉而已,勉學問,則見博而知益明?!比缛簟皬娒恪敝赶驊B度,則“拙巧”指向功夫,且“拙”之功夫與“巧”之結果彼此相依,即“拙”中有“巧”,大巧若拙,拙巧相生;“誠一”,取自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述,即“心志專一”。在一定意義上,“強勉拙誠”成為中國傳統匠人精藝的態度“圖像”。
“強勉”精神自古有之,在《史記》中,司馬遷關乎三皇五帝“篳路藍縷”、“手駢足胝”之精神早有描述,誠如禹帝“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等故事世人皆耳熟能詳。但做為一種職業哲學,“強勉”源自墨子。在《墨子》一書中,墨家視“強力從事”為職業道德標準。力主“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門師生“多以裘褐為衣,以F(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即他們穿粗衣,著草鞋,日夜操勞,食不得飽,自覺地同“”為伍。盡管墨家起于手工業者,但墨子“強力從事”最終指向所有職業者,甚至強調王公大人、士君子、農人、婦人等皆需做好分內之事。
“拙巧”精神主要涵括兩個層面,其一,以“琢”顯“拙”;其二,以“拙”致“巧”。在《詩經?衛風?淇奧》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說,原因是,在對骨器、象牙、玉石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工序中,只有“琢磨”之“拙”,才有工藝之“精細”。而道家“反智巧”思想助推了“琢磨”之“拙”功,誠如在《莊子?天地篇》中“抱甕汲水”之例所闡述的:“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后宋代朱熹“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睂ⅰ白聊ァ敝苯优c“精益求精”相關聯。但設若視道家之“拙”完全排斥“巧”是一種誤讀,道家“大巧若拙”詮釋出“反智巧”只是“反低級、小的智巧”而已,“大巧”方是最終之追求,而其恰是一種“拙巧”之精神。
事實上,無論是“強勉”或是“拙巧”皆有“誠一”之元素,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贊譽“誠一”之品性,如“賣漿,小業也,而張氏千萬。灑削(磨刀鏗剪),薄技也,而那氏鼎食。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馬醫,淺方,張里擊鐘。此皆誠一之所致?!币馑际?,“誠一”是張氏、那氏等“謀小事得大富”之關鍵。同時,司馬遷還記述了洛陽商人“相矜以久賈”的態度,即相互之間以長時間在外學習經商為驕傲自豪。甚至學習夏禹治水之功,“數過邑門而不入”,足見其一心一意的精神。可以說,在中國文化語詞之中,“誠一”尤為重要,甚至浸透在“四業”之中形成一種道德規定和職業指南。
5.民生家國――信仰層面。中國匠人的信仰并非指向上帝,而是面向民生、家國與天下。換句話說,不是視職業或工藝為天職,而是承載著對于國家與民眾的擔當,是一種家國情懷,不是對于終極世界的聆聽,而是祖先崇拜的一種延展。“民生家國”情懷有三重涵義,即匠人植根于民生、忠誠于家國、兼濟于天下。
匠人植根于民生,即匠人起于民眾造福民眾。事實上,做為民間最初的匠人,先賢以發明創制增進人類福祉是為開端。誠如“伏羲”發明“網罟技術”以教民結網、編織;“虞舜”開創“制陶技術”以化東夷;“大禹”發明“規、矩”治水以利萬民。至原始社會末期,“職業為氏,行業族居”制度出現,誠如《考工記》鄭玄注中說:“以其事名官”和“以氏名官”,即從事什么手工業就名什么氏族。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武王克商時,晚商遺民即以職業進行家族命名,如索氏即繩工家族,長勺氏、尾勺氏應即酒器工家族,陶氏應即陶工等等。管子“四民分業”之后,做為一獨立的職業群體,做為一民眾群體“匠人”關注民生乃自然之事,其中不乏造福民生的杰出匠人,以及具有“澤世”精神的“技術職官”,前者如元代黃道婆“松江傳藝”,后者有戰國李冰父子都江堰工程、漢代趙過發明代田法等皆是如此。
匠人忠誠于家國,即匠人對于單純“技藝邏輯”的超越,往往將其置于國家命運之高度。由于匠人、匠藝與國家軍事、經濟聯系緊密,自古頗受青睞,誠如《考工記》記載,“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鼻抑芄拔鹩箽⒅?,姑唯教之”,即對于違禁飲酒的匠人加以寬恕傳為佳話,之后,推行“匠籍”制度強化了匠人與國家之間的隸屬關系,且融合于儒家“修、齊、治、平”之理想,制度之外,漸衍生出一種家國情懷。誠如春秋戰國時期,干將、莫邪體現了鑄劍師對于吳國的忠誠,“鐘離劍”則凸顯鐘離與素女對越國的忠誠,如此等等。
匠人兼濟于天下,即哲人對于匠人民生家國的一種表達,墨子是其中典范。做為一名代表手工業者利益的思想家,墨家提出“兼士”培養目標,“兼士”需“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雖“天下”情懷似與儒家君子相同,但“墨家”主要著眼于“農與工肆之人”。
(二)“審視”――三重困境“背景”
盡管手工時代積淀出通藝通道、德藝兼求、維新守庸等本土諸“工匠精神”,但欲完成斷代工程之使命并非易事。其中,“被現代化”之慣性、“手工時代”之起點、“傳承自覺”之弱三重困境構成了該工程主要“背景”,同時,亦是該工程中亟待破解之元素,至少在觀念上予以正確認識是為前提。
1.“被現代化”之慣性。就現代化而言,在世界范圍內有兩種典型模式,即以歐洲為代表的“內生”模式,以及各殖民地國家之“外壓”模式,而在殖民地國家中,又可劃分為兩種,如以美國為例,在“外壓”模式之下,迅速完成了“本土化”過程。但包括中國在內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諸多國家,最終拘囿于歐洲“被現代化”軌道。遂使“被現代化”成為傳統“工匠精神”斷裂的根源,且由于“西方話語”的長期霸權,曾經一味“照搬照抄”終使中國對于包括“工匠精神”在內的西方模式“本土化”意識被遮蔽,本土原創能力遂而呈現極度衰減之態。
更為嚴峻的是,“被現代化”之慣性極具力量,在表面繁榮的“軌道”中則完全西方化了。其中,該慣性既可表現于行為層面,又可表現于觀念層面。就行為層面而言,譬如課程維度對于西方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持續”照搬,“工匠精神”維度對于德國、日本趨之若鶩、崇拜有加等皆是如此,“被現代化”之慣性表現在觀念層面更為可怕,慣性最終會成為一種“信仰”、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這與構建本土特色的“工匠精神”體系極為相悖。
關鍵在于,西方模式解決不了中國問題,事實上,中國職業教育領域“繁榮”表象背后的內在困境業已凸顯,當下“中國制造2025”呼喚“工匠精神”即是一種深層遭致拘囿的表征。并且,“被現代化”之慣性將使本土“工匠精神”斷裂進一步加深,遂而使“斷裂――西化――困境”之惡性循環愈演愈烈,因此,終止慣性是困境破除之關鍵。
2.“手工時代”之起點。剝離“西方話語”遮蔽之后,通藝通道、德藝兼求、維新守庸、強勉拙誠、民生家國等呈現出中國“工匠精神”本土框架,但是,將之“平移”至當下社會,直接使當代工匠浸濡于此文化之中,顯然不合時宜。盡管其間涵括諸多“永恒”的元素,但是該框架畢竟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中經工業革命百余年,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社會基礎早已“蕩然無存”。
在社會學家眼中,當下業已進入丹尼爾?貝爾所定義的“后工業社會”或阿爾文?托夫勒所描述的“第三次浪潮”時期,智能制造、互聯網+、柔性生產等替代了工業社會標準化、規模化、機器化等“現代化”一般范式,以作坊為代表的“手工時代”痕跡只得“隱性”存留于民間。在本質意義上,“今日”工匠與“昨日”不同,“工匠精神”亦從來沒有停下變更的腳步,只是內在涵括的價值取向需進行本土意義上的甄別。
設若將“工匠精神”歷史進程做一簡單線性排列,即呈現“手工時代―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之序列,而其間“工業社會”環節,恰是中國本土“工匠精神”斷裂之處,也是斷代工程所需“銜接”即重建之所。由于時代更迭,傳統框架已無法照搬,但“本土框架”具有兩個層面的價值,其一,在“方法論”層面的回歸,用以矯正“被現代化”之歷程;其二,圍繞“本土框架”基因效應,在西方、時代兩個維度融合有益元素,自覺重構具有本土旨趣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工匠精神”圖示。
3.“傳承自覺”之弱。第三困境即“傳承自覺”之弱,比較而言,在三個困境之中,“被現代化”之慣性源自“西方話語”,因此列屬于一種“空間”的困境;“手工時代”之起點源自“歷史變遷”,因此列屬于一種“時間”困境;“傳承自覺”之弱源自“主體理性”,因此列屬于一種“主體”困境。三者比較,“主體”困境尤為重要,因為無論破解“被現代化”之慣性或是“手工時代”之起點,皆需傳承“主體”之覺醒。
事實上,在“傳承”中定然涵括“發展”,而“發展”本身即是“傳承”。遺憾的是,在中國“工匠精神”的發展中因“西方話語”框架而“畸變”,且“畸變”之處即是“斷裂”之所,換言之,即便“斷裂”不能完全е隆氨就獵素”傳承的終止,但其于民間緩慢存留終使其逐漸淡出“主流文化”的視野,遂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職業教育自然對此有所疏略。時下“感懷”中國“工匠精神”,正是對教育領域與產業領域“傳承自覺”之弱的提醒。
在覺醒的人群之中,本應當屬職業教育思想學人。遺憾的是,在該人群中,忙于照搬西方的有之,忙于闡述西方的有之,但其間“痛心疾首者”、“激情批判者”的聲音甚少,呈現集體性的“去聲”、“去思維”、“去理性”。設若是“西方話語”綁架了“中國學者”,不如說是有些本不屬于學者之列。“獨立之思維、本土之底色、學術之擔當”是鑒別學者與否的三個核心標準。設若失去“本土”的敏銳,失去了“原創”的根本,失去了“使命”的神圣感,學術的“民族性”即喪失殆盡。
三、“重建”與“傳承”――斷代工程“主題”
針對三重困境,以本土“工匠精神”框架為邏輯起點,提出回歸“匠道”以清邊界、融合“三維”以求重建、嵌入“課程”以至傳承三條路徑,且成為斷代工程的核心任務。
(一)回歸“匠道”以清邊界
回歸“匠道”是中國“工匠精神”斷代工程第一核心任務,該任務旨在清理“邊界”,即在“工匠精神”范疇清理本土與外來之“邊界”,這是產業與職業教育領域的“信仰”與“原則”問題,設若沒有本土“匠道”之回歸,勢必沒有中國“工匠精神”重建的根基。事實上,回歸“匠道”至少含蘊三重命題,即打破遮蔽、揚棄特質、邏輯始端。
1.打破遮蔽。打破遮蔽,即將遮蔽于“西方話語”之下的中國“工匠精神”剝離開來,該任務至少涵括行為、觀念、行為三個層面。且三者之間彼此相依,互為始終,換言之,沒有行為層面的剝離,即沒有觀念上的養成,但沒有觀念上的覺醒,即不會有初始之行為,而沒有制度奠基,則不會有觀念之恒久,也不會有持續之行為。
在行為層面,即在歷史文化與民間工匠范疇將其直接“剝離”出來,事實上,即是對通藝通道、德藝兼求、維新守庸、強勉拙誠、民生家國諸精神“有血有肉”的整理。該環節需關照兩點,其一,此框架是一開放的框架,意思是,這“五個”關鍵詞尚屬一家之言,有待鑒別,有待繼續挖掘;其二,在“剝離”過程中,需有一種“敘事”的理念,即將“完整、具象、全息”屬征的本土“工匠精神”呈現出來,而不僅是一種概括式的、甚至終結式的主觀“抽象”。
在觀念層面,盡快從“西方話語”中解放出來,終使“本土話語”成為日常思維的主導。表現在理論層面,自覺挖掘、使用“工匠精神”的“中國話語”,使中國學人在“西方話語”的“綁架中”退出;表現在工程層面,自覺以傳統“工匠精神”為內核,吸納周遭養分,以重構本土現代“工匠精神”之維;表現在實踐層面,無論是實業界或是職業教育界,則需自覺將“工匠精神”中國元素徹底貫徹。
在制度層面,即依托本土“工匠精神”實施匠人精神層面的制度設計,構建制度體系。反之,依托涵括本土元素的制度體系承載“工匠精神”的中國話語。尤其在現代匠人素養標準衡量上,自覺運用本土“工匠精神”框架。如此,中國“工匠精神”從被歐洲遮蔽的狀態中“剝離”出來,在“技藝”、“德藝”、“道藝”三者張力中,重現中國本土“匠道”的特質。
打破遮蔽不是一個個體輕易完成的,是理論研究界、理論工程界、實踐界協作之結果,同樣也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勢必存在一個“遮蔽”與“去蔽”的繁難過程。其間,誰為主責,何為始端,需系統考量。
2.揚棄特質。打破遮蔽,“剝離”出的本土“工匠精神”框架非盡善盡美,其間糟粕、精華聚在。設若全盤繼承雖“銜接”了傳統,但其間糟粕勢必消解“工匠精神”之本質力量。由此,需繼承精華,去其糟粕。只是,在“揚棄特質”過程中需明晰參照標準之“雙重”屬性,即外在“時代性”參照與內在“工匠精神”邏輯參照。
繼承精華,如“追求精藝且通于道、達于德”、“薄技于身而藝不役人”之境界,“維新”之精神,“守庸”之辯證,“強勉”之態度,“拙誠”之意志,以及“家國”之情懷;去其糟粕,諸如崇官、保守等元素謹當規避。當然,“揚”與“棄”并非是一對相互割裂的簡單行為,因為二者所對應的對象之間多有相互關聯之處,誠如“精藝”與“保守”、“薄技”與“役使”之間似乎形影相隨。這是在操作中尤需關照之處。
重要的是,“揚棄特質”之“揚”緣起于傳統,一方面,在“工匠精神”層面含蘊諸多永恒之元素,更為重要的是多立于本土之基石;“揚棄特質”之“棄”緣起于時代更迭之中,其間的諸多元素已不合時宜,“自我否定”遂具革命之意義,具成為真正發展之始端。
3.邏輯始端。打破遮蔽、揚棄特質之后,的確回歸至“原初”的自我,但是當即實施重建工程還有所缺失,因為,以上回歸的過程即是“純化”的過程,其間,與本土相關的諸因素被完全“懸置”起來,但重建是需要背景的,因此,做為“邏輯始端”的位次自覺顯得尤為重要,對此,至少在兩個意識上達至平衡,即起點意識與參照意識。
起點意識是回歸“匠道”的最終標志。起點是在邏輯意義上對于回歸的理解,如若在內容維度,傳統“匠道”是內核;在屬性維度,傳統“匠道”則是基因。做為邏輯起點,該任務涵括兩個層面,即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就前者而言,傳統“匠道”需成為理論界研究的起點、熱點、焦點,即便是吸收西方之“匠道”,需以吾為本;就后者而言,實踐界需踐行本土“匠道”為起點,且自然構成本土匠人文化。
參照意識是“斷代”工程的重要前提?;貧w“匠道”之后,以通藝通道、德藝兼求、維新守庸、強勉拙誠、民生家國諸精神為基本框架的中國“工匠精神”只是一個基因、內核而已,設若直接將其視為當下“工匠精神”之全部則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該框架僅僅是重建的邏輯起點。因為,周遭西方、時代、發展分別在時間、空間、內容三個維度設置了“三重”參照。
可以說,沒有“起點”則沒有“本土化”,沒有“參照”則“本土化”最終失去生命力,基于“邏輯始端”的位次自覺,或言平衡起點意識與參照意識是中國“工匠精神”重建的觀念前提。
篇2
>> 基于供給側背景下企業“工匠精神”的發揚 工匠精神研究綜述 中國工匠精神研究 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基于實踐共同體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基于政工工作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國工匠 工匠精神與創新 重建與傳承:中國“工匠精神”斷代工程研究 工匠精神與大國工匠的困惑 “冰山模型”視角下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工匠精神”培育與實踐研究 當前如何弘揚工匠精神 教師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 弘揚工業文化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工匠精神與設計創新 大師情懷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與“死腦筋” “工匠精神”與教育重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0]胡立彪.把工匠精神轉化為質量競爭力[N].中國質量報,2016-3-16(01).
[11]在遼寧考察時強調集眾智匯眾力攻堅克難激發活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EB/OL].http:///guowuyuan/2015-09/12/content_2930111.htm.
[12]耿銀平.建設制造強國需要“工匠精神”[N].光明日報,2016-3-10(06).
[13]劉延東在2016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60510103952603&cata_id=N002.
篇3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2-0060-05
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從而成為適應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動。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教育,是職業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一、對工匠精神的認識
2015年央視新聞推出《大國工匠》專題片,講述了8位在不同崗位用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工匠的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日漸被社會淡忘的工匠群體,重溫鑒證了彌足珍貴的工匠精神,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w現了國家對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視。“工匠精神”隨即引發職業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對于工匠精神,學術界并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一般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并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1]。它表現為精益求精、崇尚極致、嚴謹細致、耐心專注、敬業負責等豐富的價值內涵,具有專業性、職業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進改革創新、提升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階段,把培養工匠精神作為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核心內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的現實選擇,也是促進學生職業生涯成功發展、全面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長遠大計。
二、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概述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職業院校師生、各用人單位及社會各界對工匠精神的認知程度和職業院校培養工匠精神的情況,筆者通過網上隨機調查的形式,對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情況做了調查。調查共收回問卷301份,參與者包括職業院校教職工、學生、畢業生及行政事業單位、企業職員。
調查顯示,從對工匠精神的認知來看,78%的被調查者表示對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數人認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專注、嚴謹細致等基本內涵。從對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認識來看,88%的被調查者認為,職業精神是用人單位在錄用職業院校畢業生最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匠精神與職業能力提升關系緊密,對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至關重要,職業院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從職業教育開展工匠精神培養的情況來看,已經有53%的職業院校開始了工匠精神培養教育的探索嘗試,且在專業教學予以滲透。但是,社會對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滿意度還比較低,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僅占32%;68%的被調查者認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最欠缺的還是職業精神。這說明,職業院校和用人單位對工匠精神的內涵及重要性有著較統一的認識,但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的培養還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綜合職業素質培養的缺失,是企業對職業院校學生認可度不高和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調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培養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認識不到位導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這也并非完全是由當代職業教育造成,而是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1.傳統落后觀念的束縛。我國傳統觀念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而優則仕”。這種“官本位”和“白領至上”的錯誤思想扭曲了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評價和認同。直到今天,在多數人看來,職業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數學生和家長是迫于無奈才選擇職業教育。中國傳統教育和職業觀念造成當代弘揚工匠精神的歷史文化困境,對形成健康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構成了一定的障礙和束縛。
2.復雜社會因素的作用。我國現行的升學機制缺乏開放性,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學生多數無法進入高一層次深造,加重了職業教育為“二等教育” 的錯誤認識。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實現優質資源向職業教育流動,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比例偏低,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體制機制的諸多約束。就業準入制度不完善,企業自身對職業精神的評價、激勵、懲罰機制不健全,招聘員工的標準多為對技能的量化考核。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全社會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3.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我國職業教育整體辦學水平雖有顯著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差距越來越小。但受“能力本位”傳統思想的影響,各職業院校過多考慮了企業當下的技術需求,忽視了決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精神的培養。認識上的不足,導致職業精神培養沒有很好地滲透融入到專業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制約了工匠精神的培養。
4.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多數職業院校的學生是由于無法進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選擇了職業教育。“求一技之長,謀一份好工作”是他們接受職業教育的主要動因。因此,多數學生對學習專業知識、強化技能培養有較強的自覺意識,但對于職業精神的培養卻不以為然;有些學生雖認識到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卻對其內涵認識不到位。大多學生缺乏主動學習、刻苦鉆研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質。這些都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難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樹人”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精神標桿。鄂爾多斯職業學院按照圍繞“一個中心”、促進“兩個結合”、堅持“三項原則”、實施“四大工程”、著力“五個環節”的“12345”培養模式,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圍繞工匠精神這個核心內容,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牽頭,各系部及學工等部門配合,黨政工團齊抓共管,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協調落實,企業和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
(二)促進“兩個結合”
按照《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競先、崇技尚能”的校訓,堅持德才并舉,構建全面均衡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鍛造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并重的“準職業人”。
(三)堅持“三項原則”
結合自身實際,在培養途徑、隊伍建設、工作機制方面創新思路,優化舉措,增強培育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1.在培養途徑上,堅持思想教育引導與塑造職業精神相結合的原則。針對學生在頂崗實習和就業時存在“眼高手低、崗位意識差、不守承諾”等問題,加強思想教育引導。教育引導時避免簡單說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樣激勵。通過企業文化進校園和組織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勇于承擔責任義務、自覺遵守和履行職業道德,使職業精神入心入腦。
2.在隊伍建設上,堅持教師素質提升與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相結合的原則。狠抓師德師風建設,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校外掛職,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風氣,提升教職工自身職業精神,形成以師率生、以教促學、學以養德的局面。堅持資源共享,發揮校企合作平臺優勢,組織兼職教師、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到校開展企業文化、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崗位紀律等宣講教育,增強培育效果。
3.在工作機制上,堅持確立問題導向與系統化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幫助師生認識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強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明確工作著力點,增強培育針對性。按照“項目化實施、系統化推進”的工作方式,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明確和落實相關環節的職責任務,形成合力,增強培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四)實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領工程。通過設立意見箱、傾聽日,調研,座談等方式,廣泛了解掌握師生思想狀況。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大膽進行思政課改,鼓勵申報思政課題。以校園講堂、班團會為主要陣地,通過主題講座、創業就業培訓、文體活動等方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素養、職業文化教育塑造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好教育引導。
2.立德強能工程。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相融合,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引導教師不僅當好學生職業技能的傳授者,更要做好學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過教師專業技能傳授、職業人格感染和身體力行示范等多個側面,將職業精神的培育滲透在學生專業技能學習過程中。注重技能訓練,重視團隊合作,鼓勵師生走進企業,⒂肫笠導際醮蔥潞脫蟹,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積極參與承辦技能大賽,開展模擬企業制度、文化環境、真實的操作流程演練,讓師生較全面感受企業氛圍,豐富職場經驗,提高對職業精神的感知,在實踐中培養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堅持“德育先導,以文化人”的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工匠精神培養的全過程,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民族文化進校園、地域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舉辦企業文化講座,讓企業精神走入校園,增強工匠精神的認同感。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提高人文素養。進行文化體驗,突出文化育人,實現教育感化和激勵。
4.輿論引導工程。發揮以院報、心理報、櫥窗、廣播、電子屏、網站、微博、微信等宣傳輿論陣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為重點,構建學院、部門或系部、班級三級新媒體矩陣,形成校內宣傳倡導工匠精神的合力。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同校外主流媒體的溝通聯系,努力形成立體宣傳、深度宣傳、持續宣傳的良好態勢,營造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圍。
(五)著力“五個環節”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推動思政教學創新,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細化日常行為管理,營造校園文化氛圍[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動思政教學創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行為養成教育、時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培養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和自覺意識,為促進良好職業精神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創新思政教學形式召開思政課改座談會,加強思政教學和職業素養培養研究。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特征,將課堂理論講授與專題教育、社會實踐融于一體,通過律師講堂、課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視頻、專題討論、調查訪談、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增強思政教學的生動性與教育性,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和情感認同,提高理論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加大過程性考核,把評價重點轉變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思想素質、行為習慣考核和對職業精神的認知踐行程度的評價上,形成教育導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專業教學改革。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將工匠精神的構成要素融合滲透在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標準制定、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環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學方法創新及教學評價考核等環節,貫穿在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全面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
(1)體現在專業教學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歸納出不同專業職業精神的構成要素,明確人才培養的素養目標。如,經過調研歸納出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素養目標規格是:“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管理規定;樹立“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堅持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綠色施工的意識;愛崗敬業,嚴謹務實,團結協作,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將以上要求體現在其專業核心課程《天棚裝飾施工》的教學目標中,要求通過該門課的學習,“不僅培養學生具備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自主學習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重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甲方、監理等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嚴謹規范、精心施工的職業素養”。最終,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納入課程考核評價,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體現在實習實訓中。學院與多家企業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產型實訓中心。在實訓中,有效融入企業技術及企業化管理,讓學生感受貼近職業崗位的仿真實訓環境,培養工匠精神。如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將企業“6s管理”融入維修實踐課程中,把清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體要求作為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做到“作業現場物品工具有序擺放,作業期間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暢通,消防設施定期檢查確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責任到人定位放置,機器設備定期保養到漆見本色鐵見光,舊件整齊擺放,廢件及時處理,桌椅地面整潔”。在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則以準員工身份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強化職業精神的培養。
3.基于工匠精神強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學院經常組織學生走進工廠、企業、車間,零距離接受企業文化和職業精神的熏陶。通過聯合培養、訂單培養、冠名培養、委托培養等形式,與多家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建立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合作型辦學模式,為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企業規范管理和學習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技術知識創造條件。如在與新能源公司合辦的化工工藝專業新奧班,按照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將工匠精神的培養體現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將企業文化、員工行為規范作為必修課程,落實到工學結合、產教一體、準員工管理、半工半讀、項目化教學、合作式學習中,要求學生不僅要強化技能學習、練就職業本領,更要用企業的價值理念規范日常行為、培養職業情感,增強職業意識,遵守職業規范,踐行職業行為,信守職業文化,努力培養合格的“準職業人”。
4.基于工匠精神細化日常行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學院以“項目化實施,系統化推進”的方式,將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強日常行為管理。實行院系兩級管理。按照企業要求規范學生行為,在宿舍、班級管理中引入企業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養落實到日常教育全過程,細化到學生行為管理、勤工儉學、文明宿舍創建、戒煙行動、早操晨練、勞動實踐、社會服務各環節,為將來走上職場提前磨礪勤業、敬業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養,提高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自覺和自信。
(2)改革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將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與學生評優評先、推薦就業等結合起來,獎優罰劣,促進學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邊典型,激勵學生以能工巧匠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陡叩嚷殬I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獨特作用,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循環經濟等理念融入教育過程”。學院將校園文化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維度營造體現行業企業元素的學校文化,培養學生職業理想與職業歸屬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競先,崇技尚能”的校訓、“篤學、奮進、雅行、和諧”的校風和“理實相融、學以致用”的學風,成為學校的辦學精神和辦學理念中長期堅持。
(2)夯實物質文化。抓好校園環境建設。在校園內增加行業企業文化標識,提升職業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影響力,讓學生耳濡目染,逐步養成與環境協調的良好行為習慣。
(3)完善制度文化。將規章制度匯編成冊,并根據培育需要,不斷加以完善,嚴格執行。
(4)踐行行為文化。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周及以感恩、誠信、職業教育等為內容的專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習得內涵豐富的工匠精神,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把企業元素、生產崗位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道德規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現代工業文明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活動,邀請社會企業專家、行業能手、優秀畢業生定期舉辦工匠精神宣講,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業務技能和創業實踐,讓校園文化建設更彰顯職業教育的社會性和就業性特色。創建學習型、創新型社團,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往、包容、競爭和合作,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自強自立意識。
四、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效果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得到了互相促進、同步提升。機械系一名學生,在華泰汽車集團歐意德發動機有限公司頂崗實習期間,發現送料小車上的兩對塑料小輪大小不一,對曲軸的正常旋轉起到了阻礙作用。他經過反復試驗研究,發現把小輪用車床車掉2mm,氣動裝置就完全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他的改進建議幫助企業解決了一項技術難題,得到集團領導的重視和采納,并給予了獎勵。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因知識、技能、素養并重,贏得了用人單位的認可和社會的好評。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及用人企業滿意度連續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職招生連續三年持續上升,新生錄取率、報到率位居自治區同類院校前列,推動辦學進入了良性循環。
大國工匠,匠心筑夢。這個夢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強國夢,也是職業院校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夢,更是職業院校學生成就個人理想實現社會價值的成才夢。當前,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社會對技能人才日漸尊重,大眾對工匠精神的普遍認同,以及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都為培養工匠精神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時代呼喚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應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培養造就更多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篇4
關鍵詞: 工匠精神 高校教師職業信念 職業發展
1.引言
信念是一個人內心所持有的堅信某種事件是真實的,且自己愿意為之付出行動的態度、假定或主張,是判斷個體做出某種決定的重要指標,影響著人們的感知、判斷及行為。信念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逐漸形成并趨于穩定,隨著個人經歷及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一些改變。信念有外顯和內隱之分,有時候人們會意識到一個確定的信念,但多數時候人們會被一些內隱的、不被主體意識到的假定所驅動。
職業信念(Occupational belief),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一種確信的認同感,并愿意作為自身行動指南的認識或看法。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是在對教師職業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從事教師職業確信無疑的精神狀態。它是高校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不計報償、積極地投身工作的精神支柱,決定著高校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態度,影響著他們的主觀幸福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收入相對一般的高校教師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感到了越來越多的壓力、迷茫與困惑。其中有一些教師迫于生活所困而從事一些兼職工作,不能很好地投入工作;甚至某些高校教師“唯利是圖”,利用手權,干一些違反亂紀、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的事情。因此,堅定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對于人才的培養、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新名詞,指的是一種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精益求精、嚴謹、耐心、專注、堅持、專業和敬業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品質。高等學府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基地,需要這么一群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和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好教師”,亦即這么一群專業的“工匠”,秉持著堅定不移的職業信念,奉行著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耕耘在祖國的各地。
教師職業信念是教師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教師職業的奉守信條,是教師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教師行為的隱性向導,更是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工作中,只有堅定教師信念,實現專業認同,才能更好地激發其對于工作的熱情和創造性,才能不斷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這樣他們在自己的職業發展過程中才會不斷地成長,得到更多的收獲,獲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以已有的個案研究為基礎,在工匠精神的理念下,闡釋了高校教師職業信念的核心品質及影響因素: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尊重、關心學生,注重自身專業素養。解釋了高校教師職業信念與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最后結合實際為堅定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提供了一些建議和方法。
2.高校教師職業信念的核心品質與影響因素
2.1高校教師職業信念的核心品質
此前研究選取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個案研究(訪談法、觀察法、文獻分析、資料收集等)的方法,分別從教師主體、領導、學生三個角度進行了深度訪談,基于大量的案例,提煉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師的核心品質,包括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尊重、關心學生,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
2.1.1愛崗敬業
熱愛教育工作,在自身崗位上廉潔自律、履職盡責,對待教師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
2.1.2樂于奉獻
積極熱情地投身教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著平凡的崗位,將“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演繹得淋漓盡致。
2.1.3尊重、關心學生
永遠將學生的需求和愿望放在第一位:悟學生之所感,知學生之所有,教學生之所需,領學生之所往,“以學生為中心”,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礎上真正幫助到每一位學生。
2.1.4注重自身專業素養提升
與時俱進,通過自學和相關培訓不斷豐富和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其他各方面的相關知識,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開拓創新,在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增強自我效能感。
2.2高校教師職業信念的影響因素
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是在對教師職業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從事教師職業確信無疑的精神狀態,一般是相對穩定的。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周圍環境的改變及自身需求的變化,人們的認識隨之會發生一定的改變。此時,有些人會更堅定之前的信念,一如既往地堅守自己的理想;而另外一些人則會由于困難和挫折而放棄以前的追求。那么,影響高校教師職業信念的因素有哪些呢?
2.2.1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成為一名高校教師,教書育人,是很多人從小的心愿。案研究的三位老師,其中有兩位都是由于從小受家中教師父親的影響,對教師崗位有很強的職業信念和職業期待。20世紀50至60年代的父輩們,經歷了“”,考取大學是很多人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方式,因此他們會以自身的例子教育下一代,激勵他們努力學習。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教育的日益重視,使得高校教師的身份和地位與日俱增。考取大學,讀研、讀博,進入高校工作是很多“70后|”與“80后”的人生目標與職業理想。然而,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經濟的發展,學歷已經不再是評判成功的唯一標準。人們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多元發展,在各行各業中彰顯著自身的價值與才能。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造就了一批批年輕的俊才。馬云,曾三次高考落榜,最后由于英語成績優異而被杭州師范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后成為一名英語教師,之后做工翻譯工作,隨后創業,有了后來的淘寶網和阿里巴巴,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互聯網界的一代梟雄;劉強東,大二的時候迷上電腦編程,勤奮苦學,畢業之后,在中關村租了一個柜臺,創立了自己的“京東多媒體”――京東商城的前身,憑借著自身的拼搏和努力,成就了一番夢想。有的人亦是高中畢業就不斷打拼,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做得有聲有色。越來越多的案例向世人宣示:成功不只是死讀書,而是要有創新,有頭腦。由于社會整體價值觀的發展與變化,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只守著一條路,而是選擇了不同的路走向成功。
2.2.2自身需要的滿足
首先是生活基本需要。俗話說安居樂業,只有先安居了,才能樂業。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w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強調了基本需要的重要性。對于我國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來說,必要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是決定他們是否能夠堅定職業信念的前提基礎。近年來,教師工資待遇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是相對于整個社會生活水平來講,上漲的幅度很小,特別是相對于物價的上漲,房價的狂漲來說,簡直是微乎其微。很多男性,他們在畢業后不考慮教師的工作,很多原因在于教師職業不能夠滿足自己養家糊口的重任?,F今社會,從小學到大學,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長此以往,將會影響教育的質量。
其次是自我發展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很好地闡釋了人類對于自我發展的追求。人們選擇自己的工作和職業,并不僅僅是為了物質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要獲得精神方面的滿足:獲得成就感,得到肯定,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追求進一步的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經濟飛速發展,高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各方面能力,從而更好地勝任新時代對于教師的要求。
2.2.3自身價值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隨著社會整體價值觀的改變,高校教師在人們心目中的身份和地位發生了一些改變。其實,許多高校教師們大多都是當年學習成績好的那批人,一路走來,學士、碩士、博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現在拿的是固定工資,而當初那些大學畢業后就創業的學生有些比自己的收入高出很多。當今“95后”,個性鮮明,不像以前學生那么聽話順從,在課堂之上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加之手機的普及,低頭族的趨勢很明顯,所以很多年青教師不能在課堂上體現自身的價值。在社會上,經濟收入不及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又不能提升自我效能感,因此,許多高校教師的自我價值有所降低。
3.高校教師職業信念與職業發展的關系
圖1 職業信念、工匠精神、職業發展
職業信念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一種確信的認同感,并愿意作為自身行動指南的認識或看法,它是一種堅定的認知態度,是我們從事某一職業的目標和方向;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種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種行動品質,嚴謹、耐心、專注、堅持、精益求精地從事教師職業;職業發展是一種價值體現,不斷地學習創新,在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順,從而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那么它們三者之間具有怎么樣的一種關系呢?
圖2 職業信念、職業發展與工匠精神的關系
3.1堅定的職業信念是職業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3.2良好的職業發展會進一步堅定已有的職業信念。
3.3工匠精神是堅定職業信念和促進良好職業發展的重要品質與助推力。
用一句話通俗來講,即對于自己的職業,首先要認可它(有堅定的職業信念),其次要努力做(具有工匠精神的品質),最終才能做得好(實現自身的價值)。
4.如何堅定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
由于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自身需要的滿足、自身價值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學校制度的束縛等影響因素,導致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發生了一些改變,如何堅定教師職業信念,是目前面臨的一項重大難題。
4.1保障教師基本需求是堅定職業信念的基石
隨著各地房價的普遍上漲,住房問題現今已經成為青年人面臨的一個巨大困擾。青年教師剛參加工作,肩負著成家立業的重任,微薄的工資收入如果不能滿足正常的生活所需,必然會動搖其職業信念。國家應逐步提升高校教師特別是新進青年教師的薪酬待遇,學校應努力為青年教師解決住房問題或提供相應的住房優惠政策,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這些高校青年教師們“安居樂業”。
4.2提升教師自我效能是堅定職業信念的靈魂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決定了人們的歸因方式,從而進一步影響了從事某一職業的動機和信念。如果教師很好地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切實地幫助到每一位學生,則會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將會進一步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學校可以定期舉辦相同科目和崗位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們在這樣的學習小組內,相互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工作方法,探討如何針對當今大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開展相應的課堂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最終實現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增強。
4.3促進教師專業提升是堅定職業信念的關鍵
物質需要的滿足固然重要,但是精神需要也不容忽視。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能夠進一步豐富教師的知識體系,開拓教師的視野,增強教師創新的能力,從而使得教師更好地勝任自身的崗位,并且在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進一步增強自我效能感,最終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因此,學校需要爭取和創造各種機會,使得高校教師獲得相應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學習培訓反過來也可以作為一項福利,促進高校教師成長,堅定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
5.結語
本文以已有的個案研究為基礎,在工匠精神的理念下,闡釋了高校教師職業信念的核心品質及影響因素: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尊重、關心學生,注重自身專業素養,歸納總結了堅定高校教師職業信念和促進高校教師良好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并為如何堅定高校教師職業信念提供建議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實踐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俞國良,辛自強.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0(5):16-20.
[2]王衛東.教師職業信念問題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0(4):8-12.
[3]金愛冬,馬云鵬.國內外教師信念問題研究綜述[J].延邊大學學報,2013(1):75-83.
[4]黃歡.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5.
[5]包相玲.高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中的倦怠成因與對策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6.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2016年度校級專題黨建研究項目
篇5
關鍵詞:品管圈;攻擊行為;精神科;患者
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失去正常思維的情況下,他們的行為有較大的盲目性和不可預料性。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癥狀的影響下,突然發生的自殺、自傷、傷人、毀物等行為,以攻擊行為較突出[1]。其攻擊行為具有突發、多變、兇狠、殘暴、后果嚴重等特點[2],嚴重威脅著精神科工作人員、患者自身和其他患者人身安全。有關資料表明,醫務人員受傷的數字逐年增長[3]。因此,降低攻擊行為的發生,保障患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避免或減少危險的發生是精神科病房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我科對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開展品管圈活動取得了初步成效?,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治療的1086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診斷標準[4],并排除由器質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的男性精神病患者,按抽簽的方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常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照組按精神病護理常規進行護理。觀察組除按原常規治療和護理外,同時運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對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發生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原因、設立目標、制定對策并組織實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小組 根據自愿自發的原則組成品管圈小組,推選圈長1人(由護士長擔任),輔導員1人(由護理部主任擔任),成員由科室護理骨干構成,共12人。通過小組成員投票確定圈名稱為"心靈衛士",圈徽圖案為一雙手捧著一顆系著綠絲帶的心,寓意著精神科全體醫護人員用自己滿腔的熱情和雙手細心地呵護精神病患者破碎的心,使他們早日康復重返社會。
1.2.2確定主題 經過全體圈員討論決定將精神病患者較常見、對病房安全危害較大、通過全體圈員的共同努力可以減少發生的"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問題作為本次活動的主題。圈活動按照PDCA循環法"四個階段,八個步驟"進行。
1.2.3分析原因 針對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產生原因,組織圈成員進行討論,圈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法,依據魚骨圖分析法得出其主要因素為:患者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醫護人員因素等。
1.2.4組織討論 以"降低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發生率"為主題,每周均進行一次活動,活動時間為1.5h~2h[5]。根據攻擊行為產生的主要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
1.2.5實施對策 主要對策: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應用精神病攻擊風險評估量表對入院患者進行評估,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對重點患者進行重點監護;增進與患者溝通,注意接觸患者的態度,建立良好的護理關系;加強重要環節及對危險物品的管理,防止傷害事件的發生;加強對新護士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及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護士的專業素質和法律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住院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娛、康復活動,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等。
1.3評價方法 將兩組患者攻擊行為(按對人體傷害程度分為3級)[6]的發生率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比較。
1.4統計方法 以上兩組患者相關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7.0進行分析研究,計數資料采???字2進行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前后攻擊行為發生率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見表1。
3討論
行為醫學認為,攻擊是基于憤怒、敵意、憎恨和不滿情緒,對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標所采取的破壞[7]。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經常出現難以預測、程度不等的攻擊行為,直接威脅著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嚴重影響精神病房的正常管理。品管圈活動的實施改善了常規的護理模式的缺失情況,確定在護理中常見的護理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工作,對護理質量起到了良好的控制成效[8]。對精神病患者實施品管圈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攻擊行為的發生率,保證患者及病區安全,有利于病房管理,同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促進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并且增強了護理人員的團結精神,使患者滿意、員工滿意、醫院滿意及社會滿意,達到了我院護理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彩蓮,黃子娟,魯榮莉.預見性護理在有暴力行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7):37.
[2]楊穎.住院精神患者的暴力行為及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03,15(6):370.
[3]姜小琴,謝汝斌,諸索宇,等.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26(5):263.
篇6
【關鍵詞】 工匠精神;定義;內涵
2016年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它的內涵體現在哪些方面?它有什么特征?在閱讀了大量國內外文獻,認真觀看紀錄片《大國工匠》、《我在故宮修文物》后,本文就現代工匠精神及其內涵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工匠精神的定義
關于工匠精神,目前尚無一個標準權威的定義,鄧成認為工匠精神是“工匠具有追求完美的精神,嶂雜詼圓品精雕細琢,對產品的追求勝過對金錢的追求,是一種以產品為導向的價值觀;[1]李小魯認為工匠精神是工匠身上應具備的獨特的精神境界,首先應該具備極強的專業性,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的統一;[2]熊丹青認為,工匠精神“狹義上來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對產品的精雕細琢、持之以恒;廣義上來講,則是人們對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創新”;[3]邱開金認為“工匠精神是職業人職業人格和態度、職業能力和技術的內化和提升”;[4]李宏偉認為“所謂工匠精神,簡言之即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5]夏芳認為“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的愛崗敬業的充分體現,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做到極致的精神理念”;[6]劉建軍認為工匠精神是人類手工業發展的精神遺產,是一種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7]臧志軍認為“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努力去發現問題并且通過親身實踐來解決問題的文化”。[8]
綜上所述,我們以為對工匠精神定義的理解當從傳統與現代兩個角度出發。由于工匠精神是手工業發展的產物,因此傳統工匠精神是專指在手工業技術文化下,具有一定技藝的工匠(匠人、手工業者)在工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態度和品質;現代工匠精神是指在機器大生產、互聯網+產業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代背景下,所有從業者(不再專指工匠群體)在工作中體現出來的職業態度、職業精神和職業價值,是一個人職業觀、人生觀、價值觀、責任感的集中體現,是對傳統工匠精神的繼承與發展。
二、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
綜合東西方關于工匠精神、工匠行為的表述,現代工匠精神是知、情、意、行的綜合體現,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工匠精神是一種高度的職業認同
熱愛自己的工作,為自己的工作驕傲是現代工匠精神的核心,這種驕傲并非是建立在輝煌成就或高報酬的基礎上,因為工匠并不一定是擁有偉大成就的人,也不一定擁有財富。愛因斯坦、喬布斯是工匠,故宮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王津、排船技藝傳承人張興華、宣紙曬紙工毛勝利同樣是工匠。如果一個人對職業的認同是建立在高收入或名氣的前提上,這樣的人往往不能稱之為“工匠”,也不可能成為“工匠”。無論是傳統工匠還是現代工匠,高超的技藝、超一流的水平都是其基本表現,而這都非一朝一夕之工,需要持久的磨練和探索,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受得住嘲諷,承受得了失敗的風險,正如亞力克?福奇所說“真正的工匠精神意味著風險和非常規的行為”。[9]因此現代工匠精神首先就表現為高度的職業認同,把工作視為一種信仰,一種興趣和愛好,而不是謀生的工具。如中國商飛集團高級鈑金工王偉因為熱愛而堅守,在原有企業解散下崗另謀生計后從未放棄自己的原有技藝,每天堅持敲打,當聽到中國要造自己的大飛機需要鈑金工時,立即放棄自己較高收入的工作,以三個月試工,一千多元月薪的低廉條件重操舊業。
2、現代工匠精神是一種質量高于一切的職業態度
對工匠來說,品質高于一切。真正的工匠輕視眼前利,重視身后名,對他們來說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決策和管理的科學、人民群眾受惠的程度高于一切,因此他們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不滿足于“差不多”、“能交差”、“賣得掉”就行。雖然在現代化機器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工匠”所做的工作只是“產品”的某一個環節、某一道工序,即使有小小的偏差在“成品”上也難以看出來,但這種對產品質量和所作事情的極致追求使他們從不懈怠。被譽為“鋼鐵裁縫”的鐵建重工掘進機制造總廠焊工班長彭桂梁27年堅守焊工一線,對焊縫的要求不是“合格”,而是每條焊縫都要百分之百UT一級合格,使“縫制”的每一件產品都固若金湯。[10]
3、現代工匠精神是一種責任擔當
現代工匠對高質量的追求體現的是一種責任擔當,是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綜觀紀錄片《大國工匠》中的數十位現代工匠,他們之所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除了對工作的熱愛外,更重要的是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片中幾乎所有的大國工匠都談到了“責任”,如山東電力集團帶電作業組組長王進說“再危險的工作總得有人干”。《大國工匠》第一集的解說詞說“工匠的工作看似平淡無奇,但這些工作中都積淀著經年累月淬煉而成的珍重技藝,承擔著身家性命和社會民生的重大責任。相當多的工匠崗位是以一身之險而保大業平安,以一人之力而系萬民康樂”,這正是現代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
4、現代工匠精神是崇高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
高質量的追求、社會責任的擔當都要靠崇高的職業精神來實現?,F代工匠的職業精神表現在一流的專業技能、愛崗敬業、樂業奉獻的工作態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不斷探索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眾惠民的良善之心,這些因素缺一不可,因為工匠不是僅僅掌握一技之長的人,而是具有一定的審美情懷、崇高的社會擔當和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人。[11]如果僅僅擁有一技之長而缺乏敬業樂業之心、嚴謹細致之風、愛眾惠民之意,這樣的人不能稱之為“工匠”,比如“黑客”,比如金融產品開發者,他們都是非常聰明且有一技之長的人,但他們都不能稱為“工匠”。雖然他們身上具備工匠精神的某些品質,如高超的技能,創新的精神,但在他們身上工匠精神表現出的意義不夠積極和正面,除非賺取大量金錢的欲望也能被稱為“高尚”,[12]所以秋山利輝先生認為“屬于21世紀的新工匠,應該是懂得關心別人、知道感恩、能為別人著想的人”。[13]
5、現代工匠精神是一種價值體現
現代工匠能克服困難和名利的誘惑,堅守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崗位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重視工作的價值而非金錢或財富,雖然工匠通過工作獲得財富,但他們不為財富工作。對現代工匠來說,工作是一種享受,是快樂的過程,而這種精神上的快樂來源于工作的價值,對于他們來說工作本身即是一種回報,正如米爾斯所言“把自己當成匠人的勞動者專注于工作本身,從工作中得到的滿足感本身成為一種回報”,[14]因此,“那些訓練有素的工人完成工作后感到心滿意足,散發出一種安寧祥和的感X”。[15]我國航天科技集團一級焊工高鳳林拒絕高薪和幾套北京住房的誘惑堅守在航天隊伍中亦是如此,他說“火箭發射成功后的自豪感是多少金錢都換不來的!”
6、現代工匠精神是一種思維狀態
現代工匠精神的一個突出表現是追求高技藝,但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唯技術論,因為當一些技術已經精練到不能再利用它做出工匠行為時,人們就會失去探索的興趣,這樣可以成為專家,但會成為真正工匠的敵人,所以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種思維狀態,而不是指向未來的一些興趣和技能的結合。[16]現代工匠精神的思維包括創新思維、協作思維、試錯思維、可持續發展思維等。
7、現代工匠精神是一種意志品質
匠人最引以為傲的是成熟的技藝,而“技藝本身絕對不是一種和精神活動無關的機械性重復……也不是你花心思就一定能夠掌握的”,[17]技藝的提高在于重復的練習和一次次的突破,這需要匠人具備堅強的意志。一方面技能的掌握是以重復緩慢的學習和持久的習慣為基礎的,這種枯燥的重復練習不是一時的興趣可以維系的,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另一方面,對于現代工匠來說,技藝不僅是簡單的模仿和重復,而是要有突破和提高。技藝的突破和提高需要無數次的反復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競爭力、挫敗感甚至是癡迷的打壓,[18]因此技藝的提高和突破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工匠具有執著的精神、頑強的意志力。如中國中鐵裝備集團電氣高級技師李剛幾十年蒙眼練習插線,練就了蒙眼準確無誤插幾萬根電纜線的高超技藝,使我國的馬蹄型盾構機電路系統比國外的效率提高了十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焊接師盧仁峰在左手遭到重創的情況下頑強練習,用十年的時間單手代替雙手恢復了技術,為了研制新的焊接方法,吃住在車間,由于只有一只手,用牙咬焊帽,幾百次的試驗,終于研制出新的焊接方法。
總之,現代工匠精神內涵豐富,具有專業性、人文性、科學性等特征,在不同的群體身上表現為不同的精神,匠人精神、公仆精神、企業家精神都是現代工匠精神的具體表現。
【參考文獻】
[1] 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91.
[2] 李小魯.對工匠精神的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J].當代職業教育,2016.5.4.
[3] 熊丹青.工匠精神不應止于“工匠”[J].t望,2016.4(64).
[4] 邱開金.工匠精神:人品與技術雙馨[N].中國教育報,2017.1.17(004).
[5] 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54.
[6] 夏芳.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培養路徑[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12.14.
[7] 劉建軍.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6.
[8] 臧志軍.兩種“工匠精神”[J].職教通訊,2016.28:卷首微言.
[9][12][16] 亞力克?福奇[美].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M].陳勁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0] 邊均安,向志奇.我們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J].中國鐵道建筑報,2016.5.1(002).
[11] 葉美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10.29.
[13] 秋山利輝[日].匠人精神[M].陳曉麗譯.中信出版集團有限公司.3.
[14][15][17][18] 理查德?桑耐特[美].匠人[M].李繼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6.109.13.13.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有效培育
從本質上講,“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綜合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1]。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匠人之心”。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一直是體育精神的精髓,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先決優勢,是培育“匠人之心”的有效途徑,也是課程思政的應然選擇。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潛在的工匠精神
(一)教學基本功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工匠精神的有力保障。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語言、教具使用、多媒體運用、教姿教態、組織管理能力、教學研究水平、運動技能等教學基本功均能彰顯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工匠精神。良好的教學基本功既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高水平、高質量、高規格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也是教師為學生展示工匠精神、培養工匠品格的最佳方式。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能完美地詮釋工匠精神的內涵。(二)教學態度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工匠精神的根本核心。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對待職業的責任、態度等的綜合表現。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其工匠精神的無聲表達,凡是在教學中能夠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地對待教學和學生的教師,都有著良好的職業精神和匠人之心。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感召下,秉承著嚴謹、務實、求真的教學態度,必然會呈現給學生最好的匠人品格,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啟迪與浸潤。(三)教學活動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評價與反饋、教學效果與影響等都需要教師以匠人之心嚴謹對待。在為每位學生提供匠心獨具的課程與教學、幫助他們獲得完美體驗、促進他們充分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必然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經年累月的繁重勞動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充盈自己的教學活動,以此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最佳的教學資源和最優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意識不強。由于傳統文化中輕視職業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雖然擁有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的環境和條件,但部分教師并沒有把工匠精神自覺地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中,更沒有自覺融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體育教學中潛在的工匠精神只能以隱性課程的形式,在不知不覺中對部分學生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雖然,工匠精神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主要內容,但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部門到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群體中,仍然存在著輕視或者忽視體育教學中工匠精神培育及其教育價值挖掘的意識淡薄現象。(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條件羸弱。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有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標,將工匠精神培育納入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完整的指標體系之中;二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有具備匠人之心的教師,能夠以匠人之心對待教學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工匠品質;三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有適合開展工匠精神的課程內容,要在正常教學內容框架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還需要從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體系的完善和教學目標的明確等方面增加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逐步豐盈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培育工匠精神的條件。(三)培育工匠精神的行動匱乏。體育教學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公共必修課程,并沒有得到高職院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很多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都是以《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最低標準在運行,更不要說在教學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培育了。部分體育教師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著工匠精神,但很多時候目的并不明確,沒有把培養工匠精神作為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之一,自然也不會把教學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這使得體育教學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只停留在隱性課程層面,沒有具體落實到實際教學行動中。
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匠心示范。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重視體育精神培養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彰顯教師職業所特有的工匠精神,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與匠人之心時發揮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首先,體育教師要有工匠精神。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每一項內容、每一個動作,以精益求精的教學態度和追求完美的技術動作使學生深深體悟到教師的“一絲不茍”。教師要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嚴謹對待每一項內容,嚴厲對待每一個動作,促使每一位學生盡到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在不斷進取中獲得成就感、榮譽感和價值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體育活動中“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要堅持“一以貫之”的教學態度,從頭至尾堅持嚴格的教學要求,讓學生看到教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的執著與堅持不懈。其次,體育教師要有匠心之品。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本身就應該是教育事業的“匠心之品”,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出眾的學生。身教勝于言教,教師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專業的運動技能能更好地彰顯出工匠精神在教學和學生成長中的價值。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每一次講解、每一個示范、每一次糾錯都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既要以身示范讓學生看到工匠精神對成長為合格甚至優秀的學習者的重要性,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嚴謹對待教學,將工匠精神彰顯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匠心設計。當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是教師以工匠精神為引領而匠心設計的課程時,便使體育教學擁有了潛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蘊涵了課程思政的教育價值。首先,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必須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要在其作為公共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現狀以及不同類型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差異化的課程目標設計。針對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的學生所面向未來職業的特點,按照伏案型、站立型、運動型、交往型等職業特征將教學目標進行多維度設計[2],以理論研究和科學測評等方式確定不同維度下課程目標的水平,使不同年齡、不同專業、不同類型學生的體育教學目標各相適宜,讓學生從人性化、個性化的課程目標要求中感受到體育教師的匠人之心。其次,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內容也要按照差異化目標進行分層設計。在體育項目上,可以根據伏案型、站立型、運動型、交往型等職業人群的活動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武術、乒乓球、跳繩等有助于消除工作疲勞和提高工作精神狀態的項目,使高職院校學生在體育教學中能夠掌握幾項有助于未來職業所需的健康體育項目。在同一專業、同一年齡學生群體中,根據其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的不同,將差異化設計的課程內容再進行細化,使課程內容更適合班級每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未來發展需要,讓每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都能深深體驗到教師在課程設計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匠心實施。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既是體現教師工匠精神的過程,也是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養成匠人之心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細節中彰顯工匠精神,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同工匠精神并逐步養成工匠品質。首先,教師在匠心設計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更要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匠人之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于細微之處彰顯教師的工匠精神。教師要精心設計、精益求精,保證每一環節都符合課程目標、學生發展需要和專業技術標準。其次,在體育教學的細節上,教師要把工匠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充分體味到教師的匠人之心。在動作技能傳授上,教師要精于示范,將每一個技術動作做到無可挑剔,對自己不規范的動作要不斷進行修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體察到教師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在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循循善誘,悉心指導學生學習動作、學會動作、學精動作,嚴格按照規范的技術標準要求學生,教師不要輕易降低動作技術標準,要熱情耐心地幫助學生認清自身的優勢與短板,為其今后的努力提供明晰的發展方向,使其感受到教師對待教學、對待學生的嚴謹認真態度,真正領悟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本質。
總之,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應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挖掘體育教學過程中所蘊含的豐富課程思政因素,逐步將工匠精神作為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之一,通過多種教育形式與教學途徑,充分彰顯體育教學過程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價值,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將體育教學與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合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建明.新時代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方法研究[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9(3).
篇8
關鍵詞: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
作者簡介:梅洪(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隨著去年電視連續劇《大國工匠》的熱播,和年初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為媒體和社會熱議的話題,中國制造業需要大量生產高品質產品的企業,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千千萬萬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時代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當前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高職院校要積極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要承擔起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打造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育人體系,著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
工匠精神歷久彌新,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淺化的理解,都會對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產生極大的誤導。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是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并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與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1]。中國傳統社會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為中心,強調“做事先做人”、“德藝雙馨”;[2]以品質追求為靈魂,強調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以師徒傳承為教育過程,強調“人身依附”和“體知躬行”;以家族家庭為傳承范圍,強調“傳內不傳外”和“傳男不傳女”。
工匠精神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極力使產品完善和極致;二是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確保產品的質量,嚴格產品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三是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絕不停止對更高品質的追求,不斷完善產品的各項指標各個細節,把不懈的追求,貫穿自己的職業生涯;四是專業、敬業。具有崇高的職業使命感,甘于奉獻,舍棄誘惑,傾力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二、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職院校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
有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在頂層教育教學制度設計中,更多關注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專業技術技能的培訓,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未能給予足夠重視,也忽視了對教師職業素養的更高要求,輕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職教師缺乏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當部分高職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系統的專業實操歷練和示范能力的訓練,加之有些教師缺乏對職業敬畏、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滿足于現狀,教學敷衍,缺乏對教學法深入研究的熱情,講授專業理論課尚可,上實訓課力不從心,身體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應大打折扣。
(三)校園亞文化影響
長期以來,受60分萬歲的校園亞文化影響,許多高職學生對課程考試無所謂、不重視,缺乏敢為人先、永創佳績的精神,只滿足于考試成績及格、合格;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相當部分學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勁頭,上課被動聽講,課后作業敷衍了事、抄襲現象普遍;在實驗、實訓等實操課程的學習中,相當數量學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機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馬虎了事,淺學輒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質的思想意識,只滿足于實驗數據過得去,實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須創新高職院校發展理念
如今我們正處在日益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時代,尤其是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要發展壯大中國制造業,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匠,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夠提升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增強院校創新發展的內力;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創新實踐,能提高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的水平。
篇9
“工匠精神”有鮮活的時代特質,“匠人”有獨具型格的時代魅力?!肮そ尘瘛庇兄鞣轿乃噺团d的創新張力,工業革命推動個性化工匠與藝術家分離,進而演變為工藝流程化、群體化的制造文化。它是在個人主義之基上成長起來的獨立意志與自由靈魂的合體。它形塑高境界的職業操守、高度責任感的職業倫理,是個人特質與技藝凝鑄一體后精心打磨而出的專注精神?!肮そ尘瘛逼鹩谖鞣?,在東方被注入更多禪意而繁茂,走向探求極致的“道”,庖丁解牛與賣油翁“唯手熟爾”的坦然,都是其精髓的詮釋。
今天,追求卓越、務實創新、踏實專注、恪守信譽、敬畏法律、尊重契約、嚴守底線種種“工匠精神”獨有的品質,更需要在金融行業中得到蘊養與壯大。由“工匠精神”而內生外發的金融“匠魂”,將賦予每個金融人視工作為修行,純粹而無雜思的奉獻品質;將賦予每個金融人篤實專注在自身領域不斷突破,不斷拔高的精神;將賦予每個金融人在平凡人生中讓世界喝彩的情懷與追求。有著金融“匠魂”的金融人也才能讓金融走向健康之路,讓金融服帳堤寰濟、共建和諧社會的理想照進現實,這是金融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對金融發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匠魂”已立,似乎是“匠人”難尋。但只要細心觀察,每個人身邊都有秉承“工匠精神”的“匠人”。他們一直專注于自己領域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與奉獻,自然低調而沉靜。記得2016年人民銀行系統表彰“大國工匠”馬榮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將自己的工作由精煉做到精進,再精耕細作到精致。她信仰堅定、立志報國的政治品格;她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她爭創一流、勇攀高峰的創新意識;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境界無一不是金融“匠魂”的體現。
在云南紅土地上,眾多在基層工作奮斗的同志,也在以“匠魂”塑造自己工匠的豐滿人格。中國人民銀行尋甸縣支行的青年課題組就是這樣一群好同志、好工匠。他們工作于貧困地區人民銀行縣支行,是央行履職的末梢神經,是基層的不能再基層的派出機構。正因為骨子里面有金融“匠魂”的自豪、有“工匠精神”的不斷砥礪,他們在小地方、小崗位上做出了大貢獻。經過不斷努力,不斷對工作的雕琢、不斷對課題研究近乎苛刻的完善,他們的課題調研文章分別榮獲2014年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青年論壇云南賽區二等獎、人民銀行青年論壇比賽成都賽區三等獎;2015年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青年論壇云南賽區二等獎、人民銀行總行年優秀青年課題評比一等獎,并獲得2015年度總行基層優秀青年課題稱號;2016年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青年論壇云南賽區一等獎、總行優秀青年課題評比二等獎等。過去,這些榮譽、這些成績是人民銀行縣支行想都不敢想的,但他們卻做到了。面對兄弟行紛至沓來的取經,面對青年同業、同輩羨慕謙遜的求教,他們卻淡然地將成績歸結為:簡單的做著、做著,鉆著、鉆著,總想再好一些,再好一些。這樣的訣竅也許不能令人滿意,但又是確確實實的答案。在他們身上,思致純、行致極。他們在本職工作上不斷聚焦,聚精會神研究,耐心堅持收據數據進行分析,不斷精確、校準研究成果,以永不滿足、不斷超越的執著在基層工作上耕耘。付出總有回報,金融“匠魂”與質樸的“工匠精神”是此真理的必然解答。在工作修行之中,他們得成正果,卻依舊沒有停步,繼續前進,走向他們心中的另一個“極”。
篇10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途徑
職業院校的在校生大多以就業為目標,極少數是為了升學再深造,所以職業院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包括專業技能,還包括職業精神,而后者常常會被很多職業院校忽視,導致很多W生只擁有高超的技能,卻沒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因此,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職業院校應該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一、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現狀
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體現工匠精神的經典故事,比如魯班學藝。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更多關注自身的利益。部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生產出一些劣質產品,導致工匠精神逐漸消失。工匠精神的消失,影響到了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甚至對學生的就業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職業教育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培養途徑
1.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弘揚工匠精神
為了培養具有高超職業技能和優秀職業素質的人才,職業院校應該將工匠精神的培養全面引入學校教學中,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通過平面廣告、新媒體等,教師可以介紹古代的魯班、中航工業沈飛鉗工技師方文墨、巧手拼接航天之翼的金牌女工薛瑩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其他國家工匠精神的傳承情況。另外,職業院校還可以舉辦一些宣講會和技術交流會等,在會議上加大對工匠精神的宣傳,讓更多的學生在內心接受工匠精神,重視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就業創業教育
在就業創業的教育中應該融入工匠精神,同時還應該使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學生根據自己的優缺點和追求去就業、創業,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合適的人才。
3.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講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這種授課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增加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以就業能力為導向,在專業課程教學的目標、過程和評價等環節滲透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
4.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工匠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優勢和專業方向等因素,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發掘他們的潛能,使他們精通某項技術,從而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5.實施現代學徒制,傳承工匠精神
香奈爾首席鞋匠馬薩羅曾經說過:“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甭殬I學校應該組建一支教學團隊,不僅包括學校的專業教師,還要包括相關企業的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教師雖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比較深刻,但是實踐水平還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團隊內部,教師可以與企業的技術人員、行業專家多交流,學習更多的實踐技能;或通過教師間的互學互幫、取長補短,提高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從而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傳承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品質。
6.工學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同一個行業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都有不同的企業,每個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不一樣,總體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學校應該多與企業進行合作,讓學生深入企業當中,去感受真正的生產、真正的實踐。這不僅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責任心的重要性,促進工匠精神的形成,還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結語
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而其中的職業精神不容忽視,因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學校應該在對學生的技能進行培訓的同時,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斯元.職業教育過程中工匠精神培養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11):30-31.
[2]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J].職教論壇,2016(35):35-39.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