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歸納范文
時間:2023-04-24 08:5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知識歸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實際上體現了作者成功駕馭材料的寫作功力。作者能根據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簡相宜。寫聞先生研究唐詩,并沒有寫他研究的詳細內容。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初中語文知識歸納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初中語文知識歸納一
課文解讀
1.探究文章第一部分。
①作為學者的聞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為什么單選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又為什么把編寫《唐詩雜論》作為重點部分加以介紹?請談談你的理解和認識。
②聞先生的治學態度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①作者所選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勝多,這三件事已經把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孜孜不倦鉆探寶藏的治學精神表現出來了。《唐詩雜論》被當作重點部分加以介紹,實際上體現了作者成功駕馭材料的寫作功力。作者能根據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簡相宜。寫聞先生研究唐詩,并沒有寫他研究的詳細內容,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寫,有力地突出中心。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古典新義》兩書則介紹得簡略些,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得側重點與前面不同。從作者選材、剪裁的方法看,我們受到了教益。以前寫文章只愁沒得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入文,哪管什么中心,詳略安排,以后應該學著點。
②這是一個自由發揮的問題,同學們談“用心要專”“要有實干精神”“要嚴謹刻苦”“耐得住寂寞”“讀書應有大目標”“為中華之強盛而讀書”等等皆可。教師也可聯系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深化對文意的理解。
初中語文知識歸納二
課后思考探究
第一題
作為“學者”的方面,是做了再說,做了不說;作為“革命家”的方面是“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由此表現了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救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第二題示例:
1.“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此處細節描寫,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
2.“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凌亂”“夜間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3.“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這處細節描寫表觀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
第三題
1.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準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治學嚴謹刻苦的精神。
2.“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這是比喻的說法,表現了聞一多為探索救國道路而苦讀的目的。自20世紀20年代末起,聞一多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聞一多的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4.“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能使他分心。
第四題
例如:寫下《七子之歌》,痛斥英國駐香港總督唐如德·查理等。
第五題
提示:從聞一多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激情來鑒賞他的作品。
初中語文知識歸納三
積累詞語。
⑴校(xiào 校規;jiào 校訂)
殼(ké 彈殼;qiào 地殼)
藏(cánɡ 躲藏;zànɡ 寶藏)
行(hánɡ 行列;xínɡ 行動)
⑵詩興不作(作:興起;寫詩的興致減少了)
鍥而不舍(鍥:刻;鏤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蟻排衙(指許許多多的螞蟻排列成行,文中指聞一多書寫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
兀兀窮年(兀兀:勞苦的樣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頭這樣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遠;很不一樣)
一反既往(既:已經;與以往完全不同)
潛心貫注(潛:隱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篇2
1、 基礎知識回顧: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
1、掌握23個聲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個韻母:
(1)、單韻母:a o e i u ü
(2)、復韻母8個: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鼻韻母分為前鼻音和后鼻音。
前鼻音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為:ang eng ing ong
3、特殊韻母:er 它不能和聲母相拼,只單獨作為字音。
4、整體認讀音節16個: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w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標調:a o e i u ü,標調時按順序,iu并列標在后,i上標調去掉點;ü 與j q x y相拼時去兩點,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2、 聲調:分為四聲。標調歌:“有a 不放過,無a 找o、e、i、u 并列標在后”
3、 音節:音節是聲母、韻母和聲調的組合。
(1)當韻母“u”和聲母“j、q、x、y”相拼時,去掉“u”頭上的兩點,如“ju”。
(2)人或事物等專用名詞的拼音,第一個字母大寫,如“北京 Beijing”
篇3
難點一:酸、堿、鹽三種物質在結構上的關系
1.酸:酸=H++酸根離子,即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2.堿:堿=金屬離子+OH-,即電離時生成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堿。
3.鹽:鹽=金屬離子(包括銨根離子)+酸根離子,即由金屬離子(包括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叫鹽。
難點二: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1.金屬和酸是否可以發生置換反應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屬能從非氧化性酸[不溶性酸(如H2SiO3)和弱酸(如
H2CO3)除外]中置換出H,其中鐵和酸反應可以生成亞鐵鹽,如: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2.氧化物是否和水能反應
只有Na、K、Ca三N金屬的氧化物可以直接和水反應生成相應的堿。如:
K2O+H2O2KOH
3.金屬和鹽是否可以發生置換反應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其中Na、K、Ca排除)可將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如果是Fe,生成的鹽是亞鐵鹽。如:
Fe+CuSO4FeSO4+Cu
4.氫氧化物受熱是否可以分解
Na、K、Ca的氫氧化物非常穩定,受熱后很不容易分解;其他金屬氫氧化物受熱分解生成相應的金屬氧化物(即氧化物中金屬元素的化合價和堿中金屬元素的化合價相同)和水。如:
2Fe(OH)3Fe2O3+3H2O
從Mg之后的金屬氫氧化物就非常不穩定。
難點三:酸、堿、鹽三種元素中H、O的組成和酸、堿、鹽的分類與命名的關系
1.以酸的元素組成來觀察,酸中一定含有氫元素
以酸的分類觀察,依據酸分子電離時所產生的H+的個數,可以分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如,一元酸:HNO3,HCl;二元酸:H2S、H2SO4、H2CO3;三元酸:H3PO4。酸中有可能不含有氧元素,也有可能含有氧元素。對于含有氧元素的酸,從酸的命名角度來講,含氧酸用除H、O外另一種元素的名字命名之某酸,如H3PO4讀為磷酸,H2CO3讀為碳酸;從酸的分類角度來講稱之含氧酸,如:HNO3、H3PO4、H2CO3等。假若某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不是一個,其中低價形成的酸稱為亞某酸,高價形成的酸稱之某酸。如H2SO3讀為亞硫酸,H2SO4讀為硫酸。對于不含氧元素的酸,從酸的分類角度來講稱為無氧酸,如H2S、HCl、HF等;從酸的命名角度來講,是在氫元素的名稱后面加上非金屬元素的名字稱作氫某酸。如H2S讀為氫硫酸,HCl讀為氫氯酸,俗稱鹽酸等。
2.以堿的元素組成進行觀察,堿中肯定含有氫與氧元素
以堿的分類進行觀察,依據堿分子電離時所產生的OH-的個數,可分為一元堿、二元堿、三元堿。如,一元堿:KOH;二元堿:Ca(OH)2;三元堿:
Fe(OH)3等。從堿的命名上看,把氫氧根看為一個整體,從右向左讀氫氧化某,如NaOH讀作氫氧化鈉,并且某一元素形成的堿不只一個,其中高價形成的堿稱之氫氧化某,低價形成的堿稱之氫氧化亞某,如Fe(OH)2讀為氫氧化亞鐵,Fe(OH)3讀為氫氧化鐵等。
3.以鹽的元素組成觀察進行分析,鹽中可能會含有氧元素、氫元素或者既含有氫元素又含有氧元素,或者既不含有氫元素也不含有氧元素
以鹽的分類進行觀察,依據鹽的組成中酸根離子能否含有氧元素,分為含氧酸鹽(含氧元素的鹽)和無氧酸鹽(不含氧元素的鹽)。如Na2SO4、K3PO4是含氧酸鹽,K2S、CaF2是無氧酸鹽;酸式鹽是鹽的酸根離子中含有氫,如KH2PO4是酸式鹽;堿式鹽是在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之間有氫氧根,如Cu2(OH)2CO3是堿式鹽;也可以依鹽的組成看是否含有某個相同的離子而稱為某個離子的鹽,如果銨鹽就是所有含銨根(NH+4)鹽的總稱,硝酸鹽就是所有含有硝酸根離子(NO-3)鹽的總稱。
從鹽的命名角度,含氧酸鹽是在含氧酸后加上金屬元素(如果是銨根離子就加上銨)的名字,稱之某酸某,如MgSO4讀作硫酸鎂、KNO3讀為硝酸鉀,即含氧酸鹽某酸某中的某酸指的不是酸,而是酸根離子。若某金屬元素形成的鹽不是單一種,其中高價金屬形成的鹽讀為某酸某,低價金屬形成的鹽讀為某酸亞某,如Fe2(SO4)3讀為硫酸鐵,FeSO4讀為硫酸亞鐵。
無氧酸鹽是在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之間加一“化”字稱為某化某,如K2S讀為硫化鉀。若某金屬元素形成的鹽不是單一一種,其中高價金屬形成的鹽讀作某化某,低價金屬形成的鹽讀為某化亞某,如CuCl2讀為氯化銅、CuCl讀為氯化亞銅。
酸式鹽是在金屬元素和酸之間加一“氫”字讀作某酸氫某,如NaHCO3讀為碳酸氫鈉,這里需要強調,當酸根離子電離出的H+個數不只一個時,就需要讀出氫離子的具數:某酸幾氫某,如KH2PO4讀為磷酸二氫鉀,但Ca(HCO3)2不可讀為碳酸二氫鈣,因為HCO-3只能與電離出一個H+。堿和鹽是在金屬元素和酸根組成的鹽前面加上堿式兩字讀作堿式某酸某,如Cu2(OH)2CO3讀作堿式碳酸銅等。
難點四: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對于生成物必須滿足有沉淀生成,有水生成,有氣體生成三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對于反應物:酸與堿性氧化物反應,酸必溶于水;酸與堿反應,酸或堿中的一個必溶于水;酸與鹽反應,酸必溶于水,鹽除了不穩定酸鹽外,其他鹽要求都可溶,包含強酸分解弱酸鹽,反之不可,如:
篇4
高三學生很快就會面臨繼續學業或事業的選擇。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是否考慮清楚了?這對于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困難的想選擇。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數學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考數學知識點1一、高考數學中有函數、數列、三角函數、平面向量、不等式、立體幾何等九大章節
主要是考函數和導數,因為這是整個高中階段中最核心的部分,這部分里還重點考察兩個方面:第一個函數的性質,包括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數的解答題,重點考察的是二次函數和高次函數,分函數和它的一些分布問題,但是這個分布重點還包含兩個分析。
二、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數
對于這部分知識重點考察三個方面:是劃減與求值,第一,重點掌握公式和五組基本公式;第二,掌握三角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這里重點掌握正弦函數和余弦函數的性質;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來解三角形,這方面難度并不大。
三、數列
數列這個板塊,重點考兩個方面:一個通項;一個是求和。
四、空間向量和立體幾何
在里面重點考察兩個方面:一個是證明;一個是計算。
五、概率和統計
概率和統計主要屬于數學應用問題的范疇,需要掌握幾個方面:……等可能的概率;……事件;獨立事件和獨立重復事件發生的概率。
六、解析幾何
這部分內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掌握幾類問題,第一類直線和曲線的位置關系,要掌握它的通法;第二類動點問題;第三類是弦長問題;第四類是對稱問題;第五類重點問題,這類題往往覺得有思路卻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但需要要掌握比較好的算法,來提高做題的準確度。
七、壓軸題
同學們在最后的備考復習中,還應該把重點放在不等式計算的方法中,難度雖然很大,但是也切忌在試卷中留空白,平時多做些壓軸題真題,爭取能解題就解題,能思考就思考。
高考數學直線方程知識點:什么是直線方程
從平面解析幾何的角度來看,平面上的直線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一個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圖形。求兩條直線的交點,只需把這兩個二元一次方程聯立求解,當這個聯立方程組無解時,兩直線平行;有無窮多解時,兩直線重合;只有一解時,兩直線相交于一點。常用直線向上方向與X 軸正向的 夾角( 叫直線的傾斜角)或該角的正切(稱直線的斜率)來表示平面上直線(對于X軸)的傾斜程度。可以通過斜率來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計算它們的交角。直線與某個坐標軸的交點在該坐標軸上的坐標,稱為直線在該坐標軸上的截距。直線在平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個截距完全確定。在空間,兩個平面相交時,交線為一條直線。因此,在空間直角坐標系中,用兩個表示平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聯立,作為它們相交所得直線的方程。
高考數學知識點2一、求動點的軌跡方程的基本步驟
⒈建立適當的坐標系,設出動點M的坐標;
⒉寫出點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簡方程為最簡形式;
⒌檢驗。
二、求動點的軌跡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軌跡方程的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有直譯法、定義法、相關點法、參數法和交軌法等。
⒈直譯法:直接將條件翻譯成等式,整理化簡后即得動點的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譯法。
⒉定義法:如果能夠確定動點的軌跡滿足某種已知曲線的定義,則可利用曲線的定義寫出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定義法。
⒊相關點法:用動點Q的坐標x,y表示相關點P的坐標x0、y0,然后代入點P的坐標(x0,y0)所滿足的曲線方程,整理化簡便得到動點Q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相關點法。
⒋參數法:當動點坐標x、y之間的直接關系難以找到時,往往先尋找x、y與某一變數t的關系,得再消去參變數t,得到方程,即為動點的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參數法。
⒌交軌法:將兩動曲線方程中的參數消去,得到不含參數的方程,即為兩動曲線交點的軌跡方程,這種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軌法。
-直譯法:求動點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
①建系——建立適當的坐標系;
②設點——設軌跡上的任一點P(x,y);
③列式——列出動點p所滿足的關系式;
④代換——依條件的特點,選用距離公式、斜率公式等將其轉化為關于X,Y的方程式,并化簡;
⑤證明——證明所求方程即為符合條件的動點軌跡方程。
高考數學知識點3第一、高考數學中有函數、數列、三角函數、平面向量、不等式、立體幾何等九大章節。
主要是考函數和導數,這是我們整個高中階段里最核心的板塊,在這個板塊里,重點考察兩個方面:第一個函數的性質,包括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數的解答題,重點考察的是二次函數和高次函數,分函數和它的一些分布問題,但是這個分布重點還包含兩個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問題,這是第一個板塊。
第二、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數。
重點考察三個方面:一個是劃減與求值,第一,重點掌握公式,重點掌握五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這里重點掌握正弦函數和余弦函數的性質,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來解三角形。難度比較小。
第三、數列。
數列這個板塊,重點考兩個方面:一個通項;一個是求和。
第四、空間向量和立體幾何,在里面重點考察兩個方面:一個是證明;一個是計算。
第五、概率和統計。
這一板塊主要是屬于數學應用問題的范疇,當然應該掌握下面幾個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獨立事件,還有獨立重復事件發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幾何。
這是我們比較頭疼的問題,是整個試卷里難度比較大,計算量的題,當然這一類題,我總結下面五類常考的題型,包括:
第一類所講的直線和曲線的位置關系,這是考試最多的內容。考生應該掌握它的通法;
第二類我們所講的動點問題;
第三類是弦長問題;
第四類是對稱問題,這也是2008年高考已經考過的一點;
第五類重點問題,這類題時往往覺得有思路,但是沒有答案,
當然這里我相等的是,這道題盡管計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計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這個原因,我們所選方法不是很恰當,因此,在這一章里我們要掌握比較好的算法,來提高我們做題的準確度,這是我們所講的第六大板塊。
第七、押軸題。
考生在備考復習時,應該重點不等式計算的方法,雖然說難度比較大,我建議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個試卷不要留空白。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塊核心的考點。
高考數學知識點4(一)導數第一定義
設函數y=f(x)在點x0的某個領域內有定義,當自變量x在x0處有增量x(x0+x也在該鄰域內)時,相應地函數取得增量y=f(x0+x)-f(x0);如果y與x之比當x0時極限存在,則稱函數y=f(x)在點x0處可導,并稱這個極限值為函數y=f(x)在點x0處的導數記為f'(x0),即導數第一定義
(二)導數第二定義
設函數y=f(x)在點x0的某個領域內有定義,當自變量x在x0處有變化x(x-x0也在該鄰域內)時,相應地函數變化y=f(x)-f(x0);如果y與x之比當x0時極限存在,則稱函數y=f(x)在點x0處可導,并稱這個極限值為函數y=f(x)在點x0處的導數記為f'(x0),即導數第二定義
(三)導函數與導數
如果函數y=f(x)在開區間I內每一點都可導,就稱函數f(x)在區間I內可導。這時函數y=f(x)對于區間I內的每一個確定的x值,都對應著一個確定的導數,這就構成一個新的函數,稱這個函數為原來函數y=f(x)的導函數,記作y',f'(x),dy/dx,df(x)/dx。導函數簡稱導數。
(四)單調性及其應用
1.利用導數研究多項式函數單調性的一般步驟
(1)求f¢(x)
(2)確定f¢(x)在(a,b)內符號(3)若f¢(x)>0在(a,b)上恒成立,則f(x)在(a,b)上是增函數;若f¢(x)
2.用導數求多項式函數單調區間的一般步驟
(1)求f¢(x)
(2)f¢(x)>0的解集與定義域的交集的對應區間為增區間;f¢(x)
高考數學知識點5一、排列
1定義
(1)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成一列,叫做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一排列。
(2)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所有排列的個數,叫做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排列數,記為Amn.
2排列數的公式與性質
(1)排列數的公式:Amn=n(n-1)(n-2)…(n-m+1)
特例:當m=n時,Amn=n!=n(n-1)(n-2)…×3×2×1
規定:0!=1
二、組合
1定義
(1)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并成一組,叫做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一個組合
(2)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所有組合的個數,叫做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組合數,用符號Cmn表示。
2比較與鑒別
由排列與組合的定義知,獲得一個排列需要“取出元素”和“對取出元素按一定順序排成一列”兩個過程,而獲得一個組合只需要“取出元素”,不管怎樣的順序并成一組這一個步驟。
排列與組合的區別在于組合僅與選取的元素有關,而排列不僅與選取的元素有關,而且還與取出元素的順序有關。因此,所給問題是否與取出元素的順序有關,是判斷這一問題是排列問題還是組合問題的理論依據。
三、排列組合與二項式定理知識點
1.計數原理知識點
①乘法原理:N=n1·n2·n3·…nM(分步)②加法原理:N=n1+n2+n3+…+nM(分類)
2.排列(有序)與組合(無序)
Anm=n(n-1)(n-2)(n-3)-…(n-m+1)=n!/(n-m)!Ann=n!
Cnm=n!/(n-m)!m!
Cnm=Cnn-mCnm+Cnm+1=Cn+1m+1k?k!=(k+1)!-k!
3.排列組合混合題的解題原則:先選后排,先分再排
排列組合題的主要解題方法:優先法:以元素為主,應先滿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慮其他元素.以位置為主考慮,即先滿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慮其他位置.
捆綁法(集團元素法,把某些必須在一起的元素視為一個整體考慮)
插空法(解決相間問題)間接法和去雜法等等
在求解排列與組合應用問題時,應注意:
(1)把具體問題轉化或歸結為排列或組合問題;
(2)通過分析確定運用分類計數原理還是分步計數原理;
(3)分析題目條件,避免“選取”時重復和遺漏;
(4)列出式子計算和作答.
經常運用的數學思想是:
①分類討論思想;②轉化思想;③對稱思想.
4.二項式定理知識點:
①(a+b)n=Cn0ax+Cn1an-1b1+Cn2an-2b2+Cn3an-3b3+…+Cnran-rbr+-…+Cnn-1abn-1+Cnnbn
特別地:(1+x)n=1+Cn1x+Cn2x2+…+Cnrxr+…+Cnnxn
②主要性質和主要結論:對稱性Cnm=Cnn-m
二項式系數在中間。(要注意n為奇數還是偶數,答案是中間一項還是中間兩項)
所有二項式系數的和:Cn0+Cn1+Cn2+Cn3+Cn4+…+Cnr+…+Cnn=2n
奇數項二項式系數的和=偶數項而是系數的和
Cn0+Cn2+Cn4+Cn6+Cn8+…=Cn1+Cn3+Cn5+Cn7+Cn9+…=2n-1
③通項為第r+1項:Tr+1=Cnran-rbr作用:處理與指定項、特定項、常數項、有理項等有關問題。
篇5
固執于光的舊有理論的人們,最好是從它自身的原理出發,提出實驗的說明。并且,如果他的這種努力失敗的話,他應該承認這些事實。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高二物理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物理知識點歸納1一、電流:電荷的定向移動行成電流。
1、產生電流的條件:
(1)自由電荷;
(2)電場;
2、電流是標量,但有方向:我們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是電流的方向;
注:在電源外部,電流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在電源的內部,電流從負極流向正極;
3、電流的大小: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荷量Q跟通過這些電量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電流I表示;
(1)數學表達式:I=Q/t;
(2)電流的國際單位:安培A
(3)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uA;(4)1A=103mA=106uA
二、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U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R成反比;
1、定義式:I=U/R;
2、推論:R=U/I;
3、電阻的國際單位時歐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
4、伏安特性曲線:
三、閉合電路:由電源、導線、用電器、電鍵組成;
1、電動勢:電源的電動勢等于電源沒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用E表示;
2、外電路:電源外部的電路叫外電路;外電路的電阻叫外電阻;用R表示;其兩端電壓叫外電壓;3、內電路:電源內部的電路叫內電阻,內點路的電阻叫內電阻;用r表示;其兩端電壓叫內電壓;如:發電機的線圈、干電池內的溶液是內電路,其電阻是內電阻;
4、電源的電動勢等于內、外電壓之和;E=U內+U外;U外=RI;E=(R+r)I
四、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閉合電路里的電流跟電源的電動勢成正比,跟內、外電路的電阻之和成反比;
1、數學表達式:I=E/(R+r)
2、當外電路斷開時,外電阻無窮大,電源電動勢等于路端電壓;就是電源電動勢的定義;
3、當外電阻為零(短路)時,因內阻很小,電流很大,會燒壞電路;
五、半導體:導電能力在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半導體的電阻隨溫升越高而減小;
六、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當溫度降低到某一值時電阻消失,成為超導;
高二物理知識點歸納21.庫侖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點電荷間的作用力(N),k:靜電力常量k=9.0×109N?m2/C2,Q1、Q2:兩點電荷的電量(C),r:兩點電荷間的距離(m),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2.兩種電荷、電荷守恒定律、元電荷:(e=1.60×10-19C);帶電體電荷量等于元電荷的整數倍
3.電場強度:E=F/q(定義式、計算式){E:電場強度(N/C),是矢量(電場的疊加原理),q:檢驗電荷的電量(C)}
4.真空點(源)電荷形成的電場E=kQ/r2{r:源電荷到該位置的距離(m),Q:源電荷的電量}
5.電場力:F=qE{F:電場力(N),q:受到電場力的電荷的電量(C),E:電場強度(N/C)}
6.勻強電場的場強E=UAB/d{UAB:AB兩點間的電壓(V),d:AB兩點在場強方向的距離(m)}
7.電勢與電勢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電場力做功:WAB=qUAB=Eqd{WAB:帶電體由A到B時電場力所做的功(J),q:帶電量(C),UAB:電場中A、B兩點間的電勢差(V)(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E:勻強電場強度,d:兩點沿場強方向的距離(m)}
9.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變化ΔEAB=-WAB=-qUAB(電勢能的增量等于電場力做功的負值)
10.電勢能:EA=qφA{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
11.電勢能的變化ΔEAB=EB-EA{帶電體在電場中從A位置到B位置時電勢能的差值}
12.電容C=Q/U(定義式,計算式){C:電容(F),Q:電量(C),U:電壓(兩極板電勢差)(V)}
13.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C=εS/4πkd(S:兩極板正對面積,d:兩極板間的垂直距離,ω:介電常數)
14.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帶電粒子沿垂直電場方向以速度Vo進入勻強電場時的偏轉(不考慮重力作用的情況下)
類平垂直電場方向:勻速直線運動L=Vot(在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平行極板中:E=U/d)
拋運動平行電場方向: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d=at2/2,a=F/m=qE/m
高二物理知識點歸納31.1什么是變壓器?
答:變壓器是借助電磁感應,以相同的頻率,在兩個或更多的繞組之間,變換交流電壓和電流而傳輸交流電能的一種靜止電器。
1.2什么是局部放電?
答:局部放電是指高壓電器中的絕緣介質在高壓電的作用下,發生在電極之間但未貫通的放電。
1.3局放試驗的目的是什么?
答:發現設備結構和制造工藝的缺陷,例如:絕緣內部局放電場過高,金屬部件有尖角;絕緣混入雜質或局部帶有缺陷,防止局部放電對絕緣造成損壞。
1.4什么是鐵損?
答:變壓器的鐵損又叫空載損耗,它屬于勵磁損耗而與負載無關,它不隨負載大小而變化,只要加上勵磁電壓后就存在,它的大小僅隨電壓波動而略有變化。包括鐵心材料的磁滯損耗、渦流損耗以及附加損耗三部分。
1.5什么是銅損?
答:負載損耗又稱銅損,它是指在變壓器一對繞組中,一個繞組流經額定電流,另一個繞組短路,其他繞組開路時,在額定頻率及參考溫度下,所汲取的功率。
1.6什么是高壓首端?
答:與高壓中部出頭連接的2至3個餅,及附近的紙板、相間隔板等叫做高壓首端(強調電氣連接)。
1.7什么是高壓首頭?
答:普通220kV變壓器高壓線圈中部出頭一直到高壓佛手叫做高壓首頭(強調空間位置)。
1.8什么是主絕緣?它包括哪些內容?
答:主絕緣是指繞組(或引線)對地(如對鐵軛及芯柱)、對其他繞組(或引線)之間的絕緣。
它包括:同柱各線圈間絕緣、距鐵心柱和鐵軛的絕緣、各相之間的絕緣、線圈與油箱的絕緣、引線距接地部分的絕緣、引線與其他線圈的絕緣、分接開關距地或其他線圈的絕緣、異相觸頭間的絕緣。
1.9什么是縱絕緣?它包括哪些內容?
答:縱絕緣是指同一繞組上各點(線匝、線餅、層間)之間或其相應引線之間以及分接開關各部分之間的絕緣。
它包括:桶式線圈的層間絕緣、餅式線圈的段間絕緣、導線線匝的匝間絕緣、同線圈引線間的絕緣、分接開關同觸頭間的絕緣。
1.10高壓試驗有哪些?分別考核重點是什么?
答:高壓試驗包含空載試驗、負載試驗、外施耐壓試驗、感應耐壓試驗、局部放電試驗、雷電沖擊試驗。
(1)空載試驗主要考核測量變壓器的空載損耗和空載電流,驗證變壓器鐵心設計的計算、工藝制造是否滿足標準和技術條件的要求,檢查變壓器鐵心是否存在缺陷,如局部過熱,局部絕緣不良等。
(2)負載試驗主要考核產品設計或制造中繞組及載流回路中是否存在缺陷;
(3)外施耐壓試驗主要考核產品主絕緣電氣強度、主絕緣是否合理、絕緣材料有無缺陷、制造工藝是否符合要求;
(4)感應耐壓試驗主要考核變壓器的縱絕緣;
(5)局部放電試驗主要考核變壓器的整體絕緣性能;
(6)雷電沖擊試驗主要考核變壓器絕緣結構、絕緣質量是否能經受大氣放電造成的過電壓的沖擊。
1.11生產中為什么要注意絕緣件清潔?
答:絕緣件清潔與否對變壓器電氣強度影響很大,若絕緣件上有粉塵,經過油的沖洗就隨油游動起來。因為粉塵中有許多金屬粒子,它在電場的作用下,排列成串,形成帶電體之間通路(搭橋),從而破壞了絕緣強度,造成放電。電壓越高,粉塵游離越嚴重,越容易放電。
高二物理知識點歸納41.兩種電荷、電荷守恒定律、元電荷:(e=1.60×10-19C);帶電體電荷量等于元電荷的整數倍
2.庫侖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點電荷間的作用力(N),k:靜電=9.0×109Nm2/C2,Q1、Q2:兩點電荷的(C),r:兩點電荷間的距離(m),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電場強度:E=F/q(定義式、計算式){E:電場強度(N/C),是矢量(電場的疊加原理),q:檢驗電荷的電量(C)}
4.真空點(源)電荷形成的電場E=kQ/r2{r:源電荷到該位置的距離(m),Q:源電荷的電量}
5.勻強電場的場強E=UAB/d{UAB:AB兩點間的電壓(V),d:AB兩點在場強方向的距離(m)}
6.電場力:F=qE{F:電場力(N),q:受到電場力的電荷的電量(C),E:電場強度(N/C)}
7.電勢與電勢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電場力做功:WAB=qUAB=Eqd{WAB:帶電體由A到B時電場力所做的功(J),q:帶電量(C),UAB:電場中A、B兩點間的電勢差(V)(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E:勻強電場強度,d:兩點沿場強方向的距離(m)}
9.電勢能:EA=qφA{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
10.電勢能的變化ΔEAB=EB-EA{帶電體在電場中從A位置到B位置時電勢能的差值}
11.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變化ΔEAB=-WAB=-qUAB(電勢能的增量等于電場力做功的負值)
12.電容C=Q/U(定義式,計算式){C:電容(F),Q:電量(C),U:電壓(兩極板電勢差)(V)}
13.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C=εS/4πkd(S:兩極板正對面積,d:兩極板間的垂直距離,ω:介電常數)
常見電容器〔見第二冊P111〕
14.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帶電粒子沿垂直電場方向以速度Vo進入勻強電場時的偏轉(不考慮重力作用的情況下)
類平垂直電場方向:勻速直線運動L=Vot(在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平行極板中:E=U/d)
拋運動平行電場方向: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d=at2/2,a=F/m=qE/m
注:
(1)兩個完全相同的帶電金屬小球接觸時,電量分配規律:原帶異種電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帶同種電荷的總量平分;
(2)電場線從正電荷出發終止于負電荷,電場線不相交,切線方向為場強方向,電場線密處場強大,順著電場線電勢越來越低,電場線與等勢線垂直;
(3)常見電場的電場線分布要求熟記〔見圖[第二冊P98];
(4)電場強度(矢量)與電勢(標量)均由電場本身決定,而電場力與電勢能還與帶電體帶的電量多少和電荷正負有關;
(5)處于靜電平衡導體是個等勢體,表面是個等勢面,導體外表面附近的電場線垂直于導體表面,導體內部合場強為零,導體內部沒有凈電荷,凈電荷只分布于導體外表面;
(6)電容單位換算:1F=106μF=1012PF;
(7)電子伏(eV)是能量的單位,1eV=1.60×10-19J;
篇6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反應原理;歸納總結
《化學反應原理》一書,講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學反應知識,有利于用來輔助學生學習一些化學方面的必修課程。整本書共分為了四個章節,都是一些學習化學必備的知識點,學習好了這些選修內容,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有利而無害的。下面就是從章節上去歸納總結的一些知識點,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一、化學反應與原理
在第一章介紹的知識點中,可以看出講的是化學反應與物質能量的關系以及化學反應熱的計算,其中的反應熱相對來說難度系數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學反應熱有很多種形式,例如:生成熱、燃燒熱、中和熱等。化學反應熱,簡單地說,指的就是在等溫、等壓過程中發生的化學或者物理變化時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熱量。化學反應熱是一種重要的熱力學數據,需要我們的學生去掌握好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在化學反應中,比較常見的吸熱反應有:大多數的分解反應、鹽水解反應、電離、少數的化合反應等。常見的放熱反應有:所有的燃燒或者爆炸反應、多數的化合反應、活潑金屬與酸或水的反應、酸堿中和反應等。其中,吸熱和放熱反應與反應條件沒有必然的聯系,在化學反應中,是吸熱還是放熱,反應物與生成物具有總能量的相對大小有很大的關系。在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時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書寫化學方式的要求以外,還需要特別去注意一些小的細節。當然,這個就可以在學習化學反應熱的時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計算化學反應熱的時候,除了給定的公式外,還可以用蓋斯定律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二、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在這一章節,講的就是化學反應速率以及影響它的因素、化學平衡和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化學反應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學反應中,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質的量來表示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程度。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反應物的性質和反應所處的條件,其中反應物的性質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為固體和液體時,可以粗略的認為這個化學反應的速率不變,因為由于壓強的變化對濃度幾乎沒有什么影響。
當然,在這一章節,需要著重掌握的就是化學平衡。所謂“化學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觀條件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進行到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其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處于一個不再改變的狀態,即達到表面上靜止的一種平衡狀態。其中涉及到一個化學平衡常數,用常數K來表示。化學反應常數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化學反應可以進行的程度,簡單地說就是,化學反應常數越小,說明這個化學反應進行的越不完全。而影響化學反應平衡移動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濃度、溫度、壓強等,每一種因素對化學反應平衡移動的具體影響又有些區別,這個就需要在平時去具體總結了。
三、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講了弱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鹽類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都是圍繞一些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來講述的。所謂“離子平衡”,即在弱電解質的溶液中,沒有離解的分子與其離子間建立的一種動態平衡的關系。離子平衡又稱為電離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種,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規律,溫度、濃度以及往弱電解質中加入與其相同的離子或者加入能與弱電解質反應的物質,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動。而離子平衡與化學平衡常數有一樣的特稱,那就是都只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離子常數就減少。
在這一章節中,水的電離、鹽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以及離子反應,都需要掌握好它們各自的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還有具體的反應過程、結果等數據,都可以在化學實驗室去觀測。但在做這些化學實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化學反應的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從而降低化學實驗的危險性。
四、電化學基礎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較少了,但同樣也是一些比較基礎的知識,需要學生當做常識來學習。在這一章,由“原電池”講到“化學電源”、“電解質”、“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護”,這里面闡述了一些電化學的基礎原理,為以后更深入學習電化學奠定了一個基礎。關于這一章節的知識總結,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幾遍書,大概了解書上講的一些基礎知識點即可,最好是能記住,并運用到化學的其他知識點的學習上。
從整本《化學反應原理》來看,講述的都是一些化學反應方面的知識,這有利于學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學習的一些化學反應現象。雖然這本書是選修教材,但也應把它當做必修課程來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沒有深入講解過的,通過學習這本書,可以為學習化學的必修教材服務。當然,我這里總結的這本書的知識點,還不是很全面和詳細,只是一個大致的方向,一個系統的結構框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去學習這本選修教材。
縱觀這本書,只要掌握了這些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并且學會去總結書上的理論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學好這本書了。例如:其中的酸堿記憶,在平時多去記憶、積累一些堿和酸的物質載體,就可以在學習化學反應時理解好酸堿性方面的內容。PH值的計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義,然后再根據一些具體的計算方法去掌握了;電離水解方面的知識,就可以在平時多去記憶幾個常見的容易發生水解的離子,這樣在掌握電離水解的時候就容易多了。簡單地說,學習《化學反應原理》這本書,需要的就是記憶和總結,做好這兩件事,就不怕學不好。當然,涉及到化學計算方面的內容,就需要考察學生個人的數學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了。
篇7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化學知識 趣味記憶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味的東西往往能引起人極大的興趣,使人神經興奮,激起學習動機,創造最佳的記憶心理狀態,易于記憶,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把一些枯燥無味、難于記憶的知識盡可能形象化、趣味化。我在從事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了編選歌訣、利用諧音、聯想記憶、形象比喻等方法,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此,我將所采用的方法及點滴經驗敘述如下,期望與廣大的教育同仁共同探討。
一、歌訣記憶法
歌訣記憶法就是針對需要記憶的化學知識利用音韻編成,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讀起來朗朗上口,利記易誦。如從細口瓶中向試管中傾倒液體的操作歌訣:“掌向標簽三指握,兩口相對視線落。”“三指握”是指持試管時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緊試管;“視線落”是指傾倒液體時要觀察試管內的液體量,以防傾倒過多。再如對氫氣還原氧化銅試驗操作要領,我將其編為歌訣:“實驗開始先通氫,空氣排盡再點燈,由黑變紅就撤燈,冷至室溫再停氫。先點后通會爆炸,先停后撤會氧化,由黑變紅即變化,云長臉上笑哈哈。”三國時的關云長臉為紅色,這兒的“云長”指剛剛被還原出來的銅單質。像元素符號、化合價、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編成歌訣來進行記憶。實踐表明,歌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用來幫助記憶,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鞏固學習成果。
二、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就是要把需要記憶的化學內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諧音結合起來進行記憶。如地殼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鋁”,可諧北方音為“養閨女”,黑色金屬“鐵、鉻、錳”可諧音為:“鐵哥們”,磁鐵能夠吸引的金屬為“鐵、鈷、鎳”可諧音為:磁鐵能夠吸引“鐵姑娘”。再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加個那美麗新貼錫鉛統共一百斤。”
三、會意記憶法
會意記憶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進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處理,然后去巧記。如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是:實驗開始時,先通氣后加熱,實驗結束時,先停止加熱后停止通氣,因此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再如把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分別會意成“一分為二”(分解反應)、“合二為一”(化合
反應)、“取而代之”(置換反應)、“相互交換”(復分解反應)。
四、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法就是把一些化學實驗或概念用聯想的方法進行記憶。聯想法是帶有驗證性的記憶方法,是新舊知識建立聯系的產物。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問題特征,由此及彼發展聯想。如記憶氫氣、碳、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過程可用實驗聯想,對比聯想,再如將單質與化合物兩個概念放在一起來記憶:“由同(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化合物)。”對于文字較少而又零亂的難以記憶的小問題,教師要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奇特聯想,如氫氧化鈉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印染等工業上,可記為:“紙(織)上染了肥油。”
五、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就是針對一類化學知識或規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選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詞縮略成提綱挈領的骨架進行記憶。如實驗室制氧氣的七個實驗步驟記為:“檢、裝、夾、點、收、移、熄”。“檢”指檢查裝置是否漏氣;“裝”指往試管里裝藥品;“夾”指把試管夾在鐵架臺上;“點”指點燃酒精燈;“收”指收集氣體;“移”指把導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滅酒精燈。再如過濾操作中的注意點,教師可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向試管中添加塊狀固體操作中的注意點濃縮為:“一橫、二放、三慢豎”等。
六、猜謎記憶法
猜謎記憶法就是把一些化學知識編成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生動形象幽默的謎語進行記憶。如記憶一氧化碳性質的謎語是:”左側月兒彎,右側月兒圓,彎月能取暖,圓月能助燃,有毒無色味,還原又可燃。”記憶生石灰,熟石灰及其變化關系的謎語是:“無水則生,有水則熟。”
七、形象比喻記憶法
篇8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 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詞源
最早將“教育”作一詞連用的是戰國時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一)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活動
1.動物界的“教育”與人類教育的三大區別;
2.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活動,社會性是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所謂“教育”活動的本質區別。
(二)教育活動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1.教育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在對象、目的、方式三個方面的特殊性表現;
2.教育是人類通過有意識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從而影響自身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學校教育是一種專門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1、學校教育:由專門人員承擔的,在專門機構——學校中進行的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2、學校教育的特點:可控性、專門性、相對穩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擴展——大教育觀的形成
1、終身教育的提出;
2、“終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終身、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帶來了一個學習化的社會,帶來了教育觀念的變革。表現在時間上、空間上、方式上、教育性質上。
二、教育的歷史形態
教育的形態: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組織形式。
教育形態的分類
(一)按教育的正規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二)按實施教育的機構: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
1.家庭教育的特點:
具有啟蒙性、具有隨機性和經驗性、具有個別性。
2.社會教育的特點:
①社會教育具有對象的全民性。
②社會教育具有地點的廣泛性。
③社會教育具有內容的實用性。
④社會教育具有時間的終身性。
⑤社會教育具有形式的開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存在方式:
原始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的教育、現代社會的教育等
三、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
(一)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
(二)古代社會教育
1、學校產生的三個條件;
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文字的產生和文化的發展。
2、古代學校教育的六個特點;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階級性、保守性、個別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開始出現專科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萌芽。
(三)現代教育形態
1.現代教育的五個特點;
①現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生產性。
②現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眾化道路。
③現代教育日益科學化。
④班級授課制成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⑤現代教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系統
2、現代教育發展的七個趨勢。
教育的終身化、社會化、生產化、民主化、國際化、現代化、多元化。
第二節 教育學的發展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中學教師學習的是普通教育學。
(二)普通教育學的任務
1、理論建設
2、實踐應用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1、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墨翟、道家、朱熹等
代表作 :《論語》《學記》等
《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代表人物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昆體良
代表著 :《理想國》、《論演說家的教育》
蘇格拉底問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稱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叫定義;第三步叫助產術(產婆術)
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西方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1、教育學獨立學科的標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1670)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盧梭 代表作《愛彌爾》
康德第一次將教育學列入大學課程
洛克提出了“白板說”,主張紳士教育。
2、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規范形態的教育學。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強調的“三中心”是“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美國教育家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著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他強調的“三中心”是“學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動中心”
3、教育學的多元發展與理論深化
凱洛夫(前蘇聯):《教育學》(1939)
特點:試圖以觀點和方法闡述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學
楊賢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綱》(1930)
特點:我國第一本試圖以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
布盧姆(美國):“教育目標分類系統”、“掌握學習”
特點: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
布魯納(美國):《教育過程》(1963)
特點:提出了“學科基本結構”的觀點
贊可夫(前蘇聯):《教學與發展》(1975)
特點:強調發展學生智力,系統闡述學生學習過程,“實驗教學論”
巴班斯基(前蘇聯):“教學過程最優化”
保爾•朗格朗(法國):“終身教育”
(三)教育學研究在當代的發展趨勢
(四)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
類比方法、歸納方法和演繹方法;比較方法和分類方法;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系統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學研究方法
觀察法、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比較法、個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和教育的享受權
2、政治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3、政治經濟制度制約著教育制度
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培養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傳播思想、形成輿論
3、促進社會政治民主化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教育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與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有制約作用
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內容、手段和組織形式的改革有決定作用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3、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美國) 1960年12月“人力資本投資”演講
“人力資本”: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它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資本是資本的形態,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是人的資本形態,體現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
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促進學校教育專業與結構的調整與更新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教育內容
2、信息技術改變著教學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平臺.
傳統的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的不同:
(1)傳統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記制教育,網絡教育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2)傳統學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篩選制度”評定優劣,網絡教育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評定;
(3)傳統學校教育是“年齡段教育”,網絡教育是“跨年齡段教育”或“無年齡段教育”;
(4)傳統學校教育存在時空限制,網絡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第四節 教育與文化
文化的表現形態:
1.物質形態文化
2.制度形態文化
3.觀念形態文化
4.活動形態文化
5.心理、行為形態文化
教育與文化傳統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一、文化對教育的作用
1、社會文化發展提高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完善;
2、社會文化發展促使學校與社會聯系加強;
3、社會發展促進教學內容的質量和結構的變化;
4、文化發展影響教育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的變革。
二、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會文化得以保存和傳遞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進社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會文化創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學校文化
(一)學校文化界說
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員或大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學校全體員或部分成員共同遵守的觀念和行為;
2、既可有積極也可有阻礙作用;
3、核心是各郡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
(二)學校文化的特征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很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三)學生文化
1、學生文化的成因
學生個人身心特征;同伴群體的影響;師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社區的影響
2、學生文化特征
過渡性;非正式性;多樣性;互補性;生成性。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展
第一節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方面的積極變化的過程。
1、身體發展:個體有機體各組織系統的健康發育和體質增強
2、心理發展:個體有規律的心理變化(包括認知因素和各種非認知因素)
3、兩者關系:個體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的統一體。身體的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的發展也影響著身體的發展。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發展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實現的。
2、人的身心發展具有能動性。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人自身內在需要,孟子、柏拉圖、弗洛伊德、威爾遜、格塞爾等
2、外爍論:外在力量:環境、教育等,荀子、洛克、華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等因素結合
四、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階段,不同方面)
2、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身體和心理)
3、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不同年齡階段)
4、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性別、身心構成)
5、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感官互補,心理和生理機能互補—精神和疾病)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對教育的啟示
(1) 順序性 循序漸進
(2) 階段性 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 不平衡性 發展的關鍵期
(4) 個別差異性 因材施教
(5) 互補性 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質
“拔苗助長”、“凌節而施”違背了人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在教育教學中采用“一刀切”、“一鍋煮”的辦法,違背了人身心發展的差異性。
第二節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一)遺傳的概念:指人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
(二)遺傳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地位:
1、是個體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其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超常者,弱智;優生)
3、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
(一)成熟的概念
(二)成熟對個體身心發展的意義
三、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一)環境的概念
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二)環境在兒童發展中的影響:
1、環境為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被動的
四、個體主觀能動性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學校教育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對人類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對人價值的發現
(二)教育對人潛力的發掘
(三)教育對人力量的發揮
(四)教育對人個性的發展
二、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一)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
(二)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三)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四)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第四節 普通中等教育促進青少年發展的特殊任務
一、少年期的年齡特征與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一)少年期的年齡特征
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在這一時期,兒童將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
少年期總體性的階段特征是:
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
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
(二)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1、在身體發展方面,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讓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必然性和意義;
2、在認知方面應重視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
3、在情意方面,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體驗;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幫助學生形成較正確的自我認識,使學生掌握評價自我的多維標準。
二、青年期的年齡特征與高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一)青年期的年齡特征
(二)高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評價目標】
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影響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據;
3、了解我國建國后教育目的演化的過程,理解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4、理解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第一節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層次結構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廣義的教育目的和狹義的教育目的
兩種表現形態:
1.以社會教育過程外部確定的目的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
2.還承認參與教育活動的當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成文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范疇:
1.學生受教育目的;
2.國家、社會、部門、單位等開辦的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設施,發展教育的目的;
3.從教育方針中規定的教育目標到各種教學目的與要求;
4.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導向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一)國家的教育目的
特點: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現,通常從哲學高度提出,難以客觀測量。
優點:有利于國家統一規范、指導和管理全國教育事業;
缺點:容易導致全國教育由于整齊劃一而機械單調。
(二)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
1.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確立(任務不同)
2.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與特殊、概括;
B、培養目標依據教育目的來制定,教育目的通過培養目標來落實
(三)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過程中)
1.教學目標:
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所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一堂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一門課程等)。
2.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具體與抽象、可測與不可測
第二節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二、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思想
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柏拉圖、涂爾干、孔子等
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盧梭、夸美紐斯、福祿倍爾、馬斯洛、羅杰斯、孟子
文化本位論:代表人物:狄爾泰、斯普朗格
三、教育目的的確定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四、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歷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二、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三)培養現代人的品質
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二)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
(三)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四)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討論
1、為什么說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2、為什么說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是一種人格特征,也是一種精神狀態?
3、、能不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和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
第五章 教師與學生
第一節 學生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一)學生是現實社會的成員之一
1、具有主觀能動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個性特征
(二)學生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
1、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性與可塑性
2、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具有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一)傳統認識: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1、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2、學生享有的合法權利
(1)人身權、身心健康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明譽權和榮譽權等
(2)受教育權,最主要的權利。
3、學生的義務
第二節教師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與特點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
1、是一種專門性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3、教師的神圣使命是教書育人。
(二)、教師職業的特點
最大特點是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傳遞者、工程師、示范者、管理者、父母與朋友、研究者 。
二、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一)學科專業素養:
1、精通所教學科的技術性知識和技能;
2、了解所教學科相關知識;
3、了解學科發展脈絡;
4、了解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二)教育專業素養:
1、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師的人格特征
1、積極樂觀的情緒;
2、豁達開朗的心胸;
3、堅韌不拔的毅力;
4、廣泛的興趣。
(四)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1、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2、熱愛學生;
3、團結協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養。
第三節
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及發展
(一)師生關系的內涵
1、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2、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最基本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二)師生關系的發展
赫爾巴特:教師中心說
杜威:學生中心說
前蘇聯、我國:主導主體說
二、學校師生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是授受關系;
(二)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關系;
(三)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第六章 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一般概念
1、課程,指課業及其進程;
2、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二、課程的類型
課程的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一)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根據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
1、國家課程:一級課程
2、地方課程:二級課程
3、學校課程
(二)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根據課程任務)
1.基礎性課程:注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
2.拓展性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并遷移到其他方面的學習。
3.研究性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培養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三者關系:
1.基礎性課程的教學是拓展性、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基礎
2.拓展性課程的教學是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基礎
3.拓展性、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對基礎性課程的教與學兩方面都起著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根據課程的組織核心)
1.學科課程
亦稱“分科課程”。是以學科邏輯為中心編輯的課程。
如:我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
2.活動課程
又稱“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代表人:杜威和克伯屈
3.綜合課程
綜合課程又稱廣域課程。它是為了克服學科課程的封閉性和活動課程的隨意性而通過合并相鄰領域學科的辦法,把若干門教材組織在一門學科中綜合而成的。
(四)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從課程的表現形式)
1.顯性課程
亦稱“正式課程”、“公開課程”“官方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為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課程。
2.隱性課程
又稱“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是指那些難以預期的、對學生的發展起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因素。
首次由賈克森提出。
“學校和班級的情境”包括物質情境(如學校建筑、設備)、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園文化、各種儀式活動)、人際情境(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風、班風、校風)。
三、制約課程的基本因素
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制約課程的關鍵因素。
第二節 課程目標和課程設計
一、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以目標的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種不同目標
1、教育目的(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
2、培養目標 (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 )
3、課程目標(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
4、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
(二)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1.對學生的研究
2.對社會的研究
3.對學科的研究
(三)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確立的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2、“過程-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的概念與意義
1、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等系統化活動。
2、課程設計的意義:
(1).從課程設計活動中可以產生全新的課程方案,從而導致對師生的雙邊活動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程改革。
(2).可以對目前的課程進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組織,其中并不增加新的東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將課程中各要素聯系起來。
(二)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
2.合科學性。
3.合發展性。
(三)課程設計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1949,(美)泰勒
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確定教育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選擇經驗)
3.如何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組織經驗)
4.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實現?(評價結果)
(四)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
(1)概念: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我國義務教育教學計劃應具備的特點: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2)教學計劃的構成(內容):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
設計教學計劃的注意事項:
第一.分析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考慮中小學教育的性質及任務對課程的要求;
第二.研究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三.調查了解現階段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研究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客觀要求,并就將來社會對人的質量、規格的要求作出預測;
第四.分析比較研究國外相關教學計劃,總結歷史上我們曾有的教學計劃的得失,從中吸取有用經驗教訓,避免走彎路;
2、課程標準
(1)概念,又稱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2)構成(內容)
說明部分:本學科開設的意義、目的、任務、指導思想、選編教材的原則及教學法的建議。
正文部分:系統章節及要點和時數,并附有練習、實習、實驗、參觀等實踐活動的要求等。
3、教科書
(1)教材與教科書
(2)教科書的作用:
(3)教科書編制原則
教育學復習資料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 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詞源
最早將“教育”作一詞連用的是戰國時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一)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活動
1.動物界的“教育”與人類教育的三大區別;
2.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活動,社會性是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所謂“教育”活動的本質區別。
(二)教育活動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1.教育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在對象、目的、方式三個方面的特殊性表現;
2.教育是人類通過有意識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從而影響自身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學校教育是一種專門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1、學校教育:由專門人員承擔的,在專門機構——學校中進行的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2、學校教育的特點:可控性、專門性、相對穩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擴展——大教育觀的形成
1、終身教育的提出;
2、“終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終身、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帶來了一個學習化的社會,帶來了教育觀念的變革。表現在時間上、空間上、方式上、教育性質上。
二、教育的歷史形態
教育的形態: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組織形式。
教育形態的分類
(一)按教育的正規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二)按實施教育的機構: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
1.家庭教育的特點:
具有啟蒙性、具有隨機性和經驗性、具有個別性。
2.社會教育的特點:
①社會教育具有對象的全民性。
②社會教育具有地點的廣泛性。
③社會教育具有內容的實用性。
④社會教育具有時間的終身性。
⑤社會教育具有形式的開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存在方式:
原始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的教育、現代社會的教育等
三、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
(一)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
(二)古代社會教育
1、學校產生的三個條件;
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文字的產生和文化的發展。
2、古代學校教育的六個特點;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階級性、保守性、個別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開始出現專科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萌芽。
(三)現代教育形態
1.現代教育的五個特點;
①現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生產性。
②現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眾化道路。
③現代教育日益科學化。
④班級授課制成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⑤現代教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系統
2、現代教育發展的七個趨勢。
教育的終身化、社會化、生產化、民主化、國際化、現代化、多元化。
第二節 教育學的發展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中學教師學習的是普通教育學。
(二)普通教育學的任務
1、理論建設
2、實踐應用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1、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墨翟、道家、朱熹等
代表作 :《論語》《學記》等
《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代表人物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昆體良
代表著 :《理想國》、《論演說家的教育》
蘇格拉底問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稱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叫定義;第三步叫助產術(產婆術)
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西方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1、教育學獨立學科的標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1670)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盧梭 代表作《愛彌爾》
康德第一次將教育學列入大學課程
洛克提出了“白板說”,主張紳士教育。
2、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規范形態的教育學。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強調的“三中心”是“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美國教育家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著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他強調的“三中心”是“學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動中心”
3、教育學的多元發展與理論深化
凱洛夫(前蘇聯):《教育學》(1939)
特點:試圖以觀點和方法闡述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學
楊賢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綱》(1930)
特點:我國第一本試圖以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
布盧姆(美國):“教育目標分類系統”、“掌握學習”
特點: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
布魯納(美國):《教育過程》(1963)
特點:提出了“學科基本結構”的觀點
贊可夫(前蘇聯):《教學與發展》(1975)
特點:強調發展學生智力,系統闡述學生學習過程,“實驗教學論”
巴班斯基(前蘇聯):“教學過程最優化”
保爾•朗格朗(法國):“終身教育”
(三)教育學研究在當代的發展趨勢
(四)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
類比方法、歸納方法和演繹方法;比較方法和分類方法;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系統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學研究方法
觀察法、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比較法、個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和教育的享受權
2、政治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3、政治經濟制度制約著教育制度
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培養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傳播思想、形成輿論
3、促進社會政治民主化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教育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與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有制約作用
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內容、手段和組織形式的改革有決定作用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3、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美國) 1960年12月“人力資本投資”演講
“人力資本”: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它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資本是資本的形態,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是人的資本形態,體現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
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促進學校教育專業與結構的調整與更新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教育內容
2、信息技術改變著教學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平臺.
傳統的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的不同:
(1)傳統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記制教育,網絡教育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2)傳統學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篩選制度”評定優劣,網絡教育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評定;
(3)傳統學校教育是“年齡段教育”,網絡教育是“跨年齡段教育”或“無年齡段教育”;
(4)傳統學校教育存在時空限制,網絡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第四節 教育與文化
文化的表現形態:
1.物質形態文化
2.制度形態文化
3.觀念形態文化
4.活動形態文化
5.心理、行為形態文化
教育與文化傳統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一、文化對教育的作用
1、社會文化發展提高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完善;
2、社會文化發展促使學校與社會聯系加強;
3、社會發展促進教學內容的質量和結構的變化;
4、文化發展影響教育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的變革。
二、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會文化得以保存和傳遞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進社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會文化創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學校文化
(一)學校文化界說
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員或大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學校全體員或部分成員共同遵守的觀念和行為;
2、既可有積極也可有阻礙作用;
3、核心是各郡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
(二)學校文化的特征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很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三)學生文化
1、學生文化的成因
學生個人身心特征;同伴群體的影響;師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社區的影響
2、學生文化特征
過渡性;非正式性;多樣性;互補性;生成性。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展
第一節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方面的積極變化的過程。
1、身體發展:個體有機體各組織系統的健康發育和體質增強
2、心理發展:個體有規律的心理變化(包括認知因素和各種非認知因素)
3、兩者關系:個體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的統一體。身體的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的發展也影響著身體的發展。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發展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實現的。
2、人的身心發展具有能動性。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人自身內在需要,孟子、柏拉圖、弗洛伊德、威爾遜、格塞爾等
2、外爍論:外在力量:環境、教育等,荀子、洛克、華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等因素結合
四、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階段,不同方面)
2、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身體和心理)
3、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不同年齡階段)
4、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性別、身心構成)
5、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感官互補,心理和生理機能互補—精神和疾病)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對教育的啟示
(1) 順序性 循序漸進
(2) 階段性 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 不平衡性 發展的關鍵期
(4) 個別差異性 因材施教
(5) 互補性 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質
“拔苗助長”、“凌節而施”違背了人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在教育教學中采用“一刀切”、“一鍋煮”的辦法,違背了人身心發展的差異性。
第二節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一)遺傳的概念:指人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
(二)遺傳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地位:
1、是個體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其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超常者,弱智;優生)
3、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
(一)成熟的概念
(二)成熟對個體身心發展的意義
三、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一)環境的概念
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二)環境在兒童發展中的影響:
1、環境為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被動的
四、個體主觀能動性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學校教育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對人類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對人價值的發現
(二)教育對人潛力的發掘
(三)教育對人力量的發揮
(四)教育對人個性的發展
二、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一)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
(二)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三)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四)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第四節 普通中等教育促進青少年發展的特殊任務
一、少年期的年齡特征與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一)少年期的年齡特征
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在這一時期,兒童將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
少年期總體性的階段特征是:
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
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
(二)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1、在身體發展方面,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讓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必然性和意義;
2、在認知方面應重視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
3、在情意方面,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體驗;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幫助學生形成較正確的自我認識,使學生掌握評價自我的多維標準。
二、青年期的年齡特征與高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一)青年期的年齡特征
(二)高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評價目標】
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影響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據;
3、了解我國建國后教育目的演化的過程,理解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4、理解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第一節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層次結構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廣義的教育目的和狹義的教育目的
兩種表現形態:
1.以社會教育過程外部確定的目的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
2.還承認參與教育活動的當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成文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范疇:
1.學生受教育目的;
2.國家、社會、部門、單位等開辦的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設施,發展教育的目的;
3.從教育方針中規定的教育目標到各種教學目的與要求;
4.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導向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一)國家的教育目的
特點: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現,通常從哲學高度提出,難以客觀測量。
優點:有利于國家統一規范、指導和管理全國教育事業;
缺點:容易導致全國教育由于整齊劃一而機械單調。
(二)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
1.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確立(任務不同)
2.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與特殊、概括;
B、培養目標依據教育目的來制定,教育目的通過培養目標來落實
(三)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過程中)
1.教學目標:
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所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一堂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一門課程等)。
2.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具體與抽象、可測與不可測
第二節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二、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思想
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柏拉圖、涂爾干、孔子等
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盧梭、夸美紐斯、福祿倍爾、馬斯洛、羅杰斯、孟子
文化本位論:代表人物:狄爾泰、斯普朗格
三、教育目的的確定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四、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歷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二、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三)培養現代人的品質
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二)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
(三)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四)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討論
1、為什么說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2、為什么說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是一種人格特征,也是一種精神狀態?
3、、能不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和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
第五章 教師與學生
第一節 學生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一)學生是現實社會的成員之一
1、具有主觀能動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個性特征
(二)學生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
1、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性與可塑性
2、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具有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一)傳統認識: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1、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2、學生享有的合法權利
(1)人身權、身心健康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明譽權和榮譽權等
(2)受教育權,最主要的權利。
3、學生的義務
第二節教師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與特點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
1、是一種專門性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3、教師的神圣使命是教書育人。
(二)、教師職業的特點
最大特點是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傳遞者、工程師、示范者、管理者、父母與朋友、研究者 。
二、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一)學科專業素養:
1、精通所教學科的技術性知識和技能;
2、了解所教學科相關知識;
3、了解學科發展脈絡;
4、了解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二)教育專業素養:
1、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師的人格特征
1、積極樂觀的情緒;
2、豁達開朗的心胸;
3、堅韌不拔的毅力;
4、廣泛的興趣。
(四)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1、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2、熱愛學生;
3、團結協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養。
第三節
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及發展
(一)師生關系的內涵
1、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2、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最基本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二)師生關系的發展
赫爾巴特:教師中心說
杜威:學生中心說
前蘇聯、我國:主導主體說
二、學校師生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是授受關系;
(二)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關系;
(三)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第六章 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一般概念
1、課程,指課業及其進程;
2、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二、課程的類型
課程的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一)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根據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
1、國家課程:一級課程
2、地方課程:二級課程
3、學校課程
(二)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根據課程任務)
1.基礎性課程:注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
2.拓展性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并遷移到其他方面的學習。
3.研究性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培養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三者關系:
1.基礎性課程的教學是拓展性、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基礎
2.拓展性課程的教學是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基礎
3.拓展性、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對基礎性課程的教與學兩方面都起著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根據課程的組織核心)
1.學科課程
亦稱“分科課程”。是以學科邏輯為中心編輯的課程。
如:我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
2.活動課程
又稱“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代表人:杜威和克伯屈
3.綜合課程
綜合課程又稱廣域課程。它是為了克服學科課程的封閉性和活動課程的隨意性而通過合并相鄰領域學科的辦法,把若干門教材組織在一門學科中綜合而成的。
(四)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從課程的表現形式)
1.顯性課程
亦稱“正式課程”、“公開課程”“官方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為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課程。
2.隱性課程
又稱“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是指那些難以預期的、對學生的發展起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因素。
首次由賈克森提出。
“學校和班級的情境”包括物質情境(如學校建筑、設備)、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園文化、各種儀式活動)、人際情境(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風、班風、校風)。
三、制約課程的基本因素
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制約課程的關鍵因素。
第二節 課程目標和課程設計
一、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以目標的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種不同目標
1、教育目的(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
2、培養目標 (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 )
3、課程目標(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
4、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
(二)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1.對學生的研究
2.對社會的研究
3.對學科的研究
(三)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確立的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2、“過程-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的概念與意義
1、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等系統化活動。
2、課程設計的意義:
(1).從課程設計活動中可以產生全新的課程方案,從而導致對師生的雙邊活動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程改革。
(2).可以對目前的課程進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組織,其中并不增加新的東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將課程中各要素聯系起來。
(二)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
2.合科學性。
3.合發展性。
(三)課程設計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1949,(美)泰勒
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確定教育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選擇經驗)
3.如何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組織經驗)
4.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實現?(評價結果)
(四)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
(1)概念: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我國義務教育教學計劃應具備的特點: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2)教學計劃的構成(內容):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
設計教學計劃的注意事項:
第一.分析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考慮中小學教育的性質及任務對課程的要求;
第二.研究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三.調查了解現階段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研究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客觀要求,并就將來社會對人的質量、規格的要求作出預測;
第四.分析比較研究國外相關教學計劃,總結歷史上我們曾有的教學計劃的得失,從中吸取有用經驗教訓,避免走彎路;
2、課程標準
(1)概念,又稱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2)構成(內容)
說明部分:本學科開設的意義、目的、任務、指導思想、選編教材的原則及教學法的建議。
正文部分:系統章節及要點和時數,并附有練習、實習、實驗、參觀等實踐活動的要求等。
3、教科書
(1)教材與教科書
篇9
六年級數學圓的知識點如下:
圓,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半徑,一端在圓心,一端在圓上的線段叫半徑。在同一圓里,半徑有無數條,條條都相等。直徑,通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在同一圓里,直徑有無數條,條條都相等。 在同一圓里,直徑長是半徑長的2倍。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對稱軸就是直徑。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直徑是圓里最長的線段。半圓的周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加一條直徑。半圓的面積是圓面積的一半。周長相等的平面圖形中,圓的面積最大,面積相等的平面圖形中,圓的周長最短。三個頂點都在圓上,且有一條邊是直徑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2.fe2+——淺綠色
3.fe3o4——黑色晶體
4.fe(oh)2——白色沉淀
5.fe3+——黃色
6.fe(oh)3——紅褐色沉淀
7.fe(scn)3——血紅色溶液
8.feo——黑色的粉末
9.fe2o3——紅棕色粉末
10.銅:單質是紫紅色
11.cu2+——藍色
12.cuo——黑色
13.cu2o——紅色
14.cuso4(無水)—白色
15.cuso4·5h2o——藍色
16.cu(oh)2——藍色
17.fes——黑色固體
18.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19.al(oh)3白色絮狀沉淀
20.h4sio4(原硅酸)白色膠狀沉淀
21.cl2、氯水——黃綠色
22.f2——淡黃綠色氣體
23.br2——深紅棕色液體
24.i2——紫黑色固體
25.hf、hcl、hbr、hi均為無色氣體,在空氣中均形成白霧
26.ccl4——無色的液體,密度大于水,與水不互溶
27.na2o2—淡黃色固體
28.s—黃色固體
29.agbr—淺黃色沉淀
30.agi—黃色沉淀
31.so2—無色,有剌激性氣味、有毒的氣體
32.so3—無色固體(沸點44.8度)
33.品紅溶液——紅色
34.氫氟酸:hf——腐蝕玻璃
35.n2o4、no——無色氣體
36.no2——紅棕色氣體
37.nh3——無色、有剌激性氣味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