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03-21 05:1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王子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五章主要講了猴面包樹的故事。
小王子問羊吃小灌木,那么是不是也能吃猴面包樹?因為猴面包樹一旦長大,就會把小王子的星球弄得支離破碎,所以小王子要時時鏟除那些有害的幼苗。告訴我們,不好的東西要趁著它還在萌芽的時候就消滅掉,壞毛病壞習慣也是如此。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因“材”定編――讓數學成為童話的“藍本”
這里的“材”指教材、學生、老師、教學配套設施等。在編寫數學童話時應該兼顧到各種“材質”,如,教材的適合度、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和課堂的掌控能力、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教學設施的支撐度等,只有糅合好這些材料,編出的童話才會活色生香。
1.“藍本”元素之教材:現有教材雖注重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但教材本身缺少一個完整的情境,學生需要在各種情境中“轉場”而形成情境中斷。用童話劇將教材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成為童話中的一員,親歷探究過程,效果就不一樣了。教材是學習之“本”,數學童話的編寫也應以本為本。
低年級教材中經常出現購物場景圖。將教材設計為“寶寶小市場”,學生看到了形形的商品,聽到了繪聲繪色的叫賣聲,還可以參與到斗智斗勇的討價還價中......在真實而靈活的場景中,不僅還原了生活、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更便于教材的變式呈現,增大課堂容量。
2.“藍本”元素之學生:學生永遠都是童話數學的主角,童話情節的預設要依據學生的“口味”,否則就無法喚起學生的共鳴。
低年級孩子對游樂場、玩具、卡通人物等比^感興趣,童話的設計就應該以它們為主體;高年級學生對英雄人物、智力游戲、知識的探究過程感興趣,童話的設計就應該給他們合作探究、成為英雄人物的機會。
3.“藍本”元素之教學設施:童話劇離不開各種道具的呈現、影音的烘托,只有將學生帶入童話的情境,學生的情感才能與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對童話中設置的任務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
綜合練習課非常適合編寫成英雄題材的童話劇。把練習內容編進童話,成為“小王子”解救“小公主”過程中的道道關卡。利用教室的窗簾、風扇、燈光、營造恐怖的氣氛;利用音響播放小公主被羈押時急切的呼救聲......這些感官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成為“小王子”們解救“小公主”的動力。
4.“藍本”元素之教師:應該說,當數學遇到了童話,對于教師的挑戰更大了。在童話數學課堂中,數學課堂由傳統的“單線游”變成了“雙線游”,童話情節線和數學活動線互相糾纏、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教者必須充分做好預設,使兩條線自然和諧統一,一旦一條線索制約了另一條線索的發展,教者應該隨機應變地做出調控,否則“雙線游”就會變成“單線游”,失去了童話數學的魅力。
我聽過一節借班的公開課,由于老師和學生缺乏默契,學生對教師的預設童話情節不知情,結果童話線發展得很艱澀,既浪費了時間,又挫傷了學生探究興趣。遇到這種情況,教者應事先與學生溝通自己的設計意圖,或者在課堂上適當幫助童話線的發展。
二、趣味先導――在真、善、美中立德樹人
華羅庚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認為數學枯燥無味的,只是看到數學的嚴謹性而沒有體會到數學的內在美。小學階段的兒童,形象思維強于理性思維,還無法深入地感知數學的內在美。用童話“包裝”教材,生動的童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的積極性。立德樹人始終是教育的宗旨,在低年級,童話故事的編寫要力求真、善、美,通過真、善、美的形象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借助真、善、美的情節和形象感受數學的內在美;高年級,則要引導學生借助數學知識發展童話故事的真、善、美。
在教學《觀察物體》時,一位老師創設了童話故事《小紅帽送棉衣》,這個童話故事分為:1.明確任務“送棉衣”;2.觀察物體認房子;3.精心設計造樓房三個步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小紅帽的形象,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了孝敬長輩的教育。童話故事的第三環節“為外婆造樓房”就是借助數學知識升華了童話情節。
三、情理合一――讓童話之“情”揭示數學之“理”
“情理合一”,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情感論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傳統情感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情理合一”也是編寫數學童話的重要原則。
在教學例題“100-78”時,學生對連續借位獲得的100如何分配比較茫然。一位老師巧妙地借助童話,突破了這個難點。在童話中,個位為“孫子”,十位為“爸爸”,百位為“爺爺”,祖孫三人一起逛超市,孫子想買8元一支的鋼筆,爸爸想買70元一副的羽毛球拍,可是付錢時,孫子發現口袋沒有錢,向爸爸要,爸爸一摸口袋,發現也沒帶錢,爺爺說:我有100元借給你們。老師問:孫子該如何分配這100元錢?學生:孫子只需10元錢就夠了,余下的90元借給爸爸。利用童話情境,讓學生很輕松地理解了算理。
篇3
受到這個班級學生的啟發,我們開始走上了“手指上的閱讀”這一校本課程的開發之路。
從學生興趣出發開發閱讀課程
一幅手工作品為什么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開始反思學校自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常常因為沒有抓手而完全放手:既缺少方法的指導,更缺少成果的交流展示,使課外閱讀的質量大打折扣。
于是,我們鼓勵學生將自己最喜愛的課外書中的內容用手工作品表現出來。一段時間后,分析學生的手工作品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制作的都是名著中含有兒童或動物形象的場景,如匹諾曹撒謊時鼻子變長、小王子與狐貍對話、列拉狐裝死偷鰻魚、夏洛織出的“王牌豬”等。
鑒于此,我們從“兒童喜愛的名著”和“名著塑造的兒童”出發,組織全校語文教師篩選以兒童(含類似兒童形象的動物)為主人公的60本兒童文學作品作為“手指上的閱讀”課程的主要內容。
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每個年段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低年級以激發閱讀興趣、初步理解閱讀內容為主,鼓勵學生用描摩、繪畫等方式表現自己喜愛的閱讀內容(含文中的插圖)。中年級以理解書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初步形成閱讀積累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材料的拼貼來展示自己感興趣的一段話或一個章節。高年級以理解整本書主題思想為主,學會從文本價值的角度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并運用恰當的制作方法將內容轉化為手工作品。
為了指導學生更好地閱讀和制作手工作品,教師開發《“手指上的閱讀”計劃表》(見下表)。
在材料的選擇上,教師盡量給出明確的提示:你知道嗎,選擇不同的材料可以實現不同的表現效果。如選用棉、絲、毛類的材料,可以制作成輕盈的云朵、茂密的草叢、細膩的羽毛等;選用砂石、貝殼類、碎玻璃等硬質材料,可以制作成曲折的道路、粗壯的樹干、平靜的水面……
作品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展示:向你的同學或老師介紹一下你的作品――作品反映了書中哪一部分的內容,為什么選擇這段內容,完成這幅作品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在實施“手指上的閱讀”過程中,全校教師和學生長期開展師生共讀活動,不到三年的時間,所有教師在認真讀完60本兒童讀物的基礎上,根據自己任教年段選擇20本精讀、研讀。學校收集了近800幅學生的“手指上的閱讀”作品。
在此基礎上,學校編寫《手指上的閱讀》校本教材。教材以60本兒童名著為基礎,節選出適合學生深度閱讀和手工制作的片段。教師從800多幅學生手工作品中選出60幅精品,作為教學示例。
《手指上的閱讀》分低、中、高三冊,按作品的主旨,分成長之歌、愛心友情、責任擔當、哲理智慧等主題。一個主題為一個獨立單元,共4篇“課文”,每篇“課文”包括名著內容節選、學生“手指”作品示例、制訂做前計劃、材料特性提示、制作方法介紹等。
在制作中指導學生閱讀
為了更好地實施“手指上的閱讀”,我們將“手指上的閱讀”課與勞技課、語文綜合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整合,每周安排一課時,主要由語文教師執教,必要時,美術、勞技教師提供技術支持。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從培養閱讀能力、形成創新思維方面指導學生制作和閱讀。
比如,六年級王老師在教學《綠野仙蹤》時,引導學生尋找文本價值,并創作出自己喜愛的作品。
首先是選擇文本。教師出示校本教材中節選的片段及“手指作品”《解救稻草人》:
“起初,她想她一定弄錯了,因為在堪薩斯州的稻草人,沒有一個是眨眼的;但是現在這個家伙,卻又在友好地向她點點頭。”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手指作品的圖片思考:教材中為什么選擇這段話作為“手指閱讀”的作品內容?讓學生明白制作“手指閱讀”作品的第一步是選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文本。
生1:我選擇的是“救出了鐵皮人”這個環節,如果沒有鐵皮人,主人公多蘿茜早就喪生野獸嘴里了。
生2:我選擇的是“膽小獅”,因為膽小獅在后面的故事中幫了主人公多蘿茜很多忙,而且他和多蘿茜一樣心地善良。
生3:我選擇的是“多變的奧茲”,因為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我能感受到稻草人的智慧和鐵皮人那顆善良的心。
制作課上,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擇文本內容時,要有意識地從文章的重點情節、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形象、能反映整本書主旨價值的關鍵詞句等幾個方面入手。上述課例中,王老師正是指導學生選擇了《綠野仙蹤》中的重點環節作為制作的內容。不少孩子讀完一部作品后,會反復比較書中的內容,最終確定將某一個情節或人物作為“手指上的閱讀”作品。
其次是文圖轉換。即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讓學生對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將文本內容轉換成學生大腦中想象的畫面,初步構圖。學生的文圖轉換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再現式轉換,即“山是山,水是水”式的轉換;二是理解式轉換,即將文字背后的內容轉換成畫面。如在《綠野仙蹤》教學中,學生想象“他們越往前走,道路越凹凸不平,兩旁的原野也越來越荒涼,幾乎看不見一座房屋……”這段話時,頭腦中浮現出主人公內心害怕的表情,讓學生明白此處表面是“景語”,背后是“情語”。
最后是動手制作。教師出示教材中手指閱讀作品的實物圖,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運用了哪些材料,這些材料有沒有反映出文本的內容和情感。讓學生明白,在制作“手指上的閱讀”作品時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材料。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豐富多彩的材料表現《綠野仙蹤》中的文本內容:有的用凝固后的透明膠水作成獅子的眼淚,表現獅子的慚愧;有的用大量的碎綠布做樹葉來突出森林的茂密;有的用一點點棉花點綴出天空中飄浮的一縷白云。即使同樣是平靜的水面,有的學生用碎鏡片表現出水平如鏡的效果,有的用綠布條和兩三片硯子殼表現河水的清澈見底,有的用白色的毛線制作成微波來襯托水面的平靜……
篇4
1 研究的對象及其品行分析
班級40名幼兒,最小的出生于2009年5月,最大的出生于2008年6月。其中男幼兒和女幼兒各占20名。這些孩子大多非常聰明,活潑,喜歡說、喜歡玩。因為父母年輕或是工作繁忙,大部分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撫養。老年人的“隔代溺愛”導致了他們只關心幼兒的身體健康,忽視了孩子的心里發展。很多幼兒在與他人交往中表現出固執、驕橫、自私、不善與人用言語進行溝通等狀況。在課堂上,孩子沒有一點學習的興趣和遵守紀律的意識;在生活中,完全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王子”。而且因為家人的寵愛,幼兒在園不能接受一丁點的挫折和批評,讓老師很難開展教育工作。
2 研究的思路
從貼近和關注個體的品德發展出發,收集各種生活中的典型、棘手案例,以“國學”經典內容為切入點,構建出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興趣特征,并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教育內容。
研究幼兒園“國學啟蒙教育”生活化的實踐途徑,從關注幼兒個體品行發展來體現教育的實踐性。
3 研究的目標
學期初,根據幼兒園的課題研究方案,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國學啟蒙教育計劃”,通過“禮儀國學”、“音樂國學”、“故事國學”三個方面來開展。每個小方面實施時間為一個月,從而達到以下的目標:
通過語言、故事、音樂、游戲等各種方式讓幼兒學習簡單的禮貌用語,懂得做一個講禮儀的孩子。
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對孩子進行語言、邏輯思維的訓練和藝術方面的熏陶。
理解一些簡單的國學經典內容,感受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古人的高尚情操。
4 研究的方法
資料收集法:將平時的“個案觀察”、反思筆記和原始資料、照片等做好詳細的收集和記錄,并有意識的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方便書寫論文時進行數據引用。
閱讀書籍和網絡研究法: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閱、收集獲得強有力的理論支持;通過上網查資料,和其他人分享、研討達到溝通認識,分析提高的目的。
個案觀察法:注重很長一段時間對某一個幼兒的觀察、指導,并詳細記錄觀察內容和結果,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調查分析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意見,根據家長需要和幼兒實際分析確定實施進度,及時調整實施方法或步驟,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反思總結法:堅持邊探索、邊研究、邊反思、邊總結、邊引導等過程性研究,及時形成階段性小結。
5 采取的措施
加強理論學習,促進教學理念的提升。購買并閱讀各種國學書籍,研究國學中關于“品行”教育的相關內容,積極參加幼兒園舉辦的“國學講座”,定時書寫國學經驗文章。
優化教學內容。在最后一個月的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筆者在分析班級幼兒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需要,將“禮儀國學”重新安排進去,從“冬天不怕冷”和“我長大了”兩個方面開展課題研究,促進幼兒良好品行的發展。
和從事相關職業的家長溝通、交流,互相研究學習,取得家長在“國學促品行”教育方面的一致性,并定時向全班家長匯報幼兒的品行發展情況,制定個別、特殊的幼兒家長進行交流。
通過區角活動中的角色表演游戲。鞏固幼兒學得的禮儀知識,設計有關的生活情景,讓幼兒感受到品行與生活密切相連。
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反思。一年來,我們小班教研組對課題的研究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利用教研活動、集體備課時間,共同探討“國學促品行”生活化的問題,以及如何用各種形式讓小班幼兒對枯燥的國學內容感興趣,并愿意主動學習。
6 取得的成效
全體幼兒能夠做到早上入園和晚上離園和老師、同伴打招呼,聽大人的話。學會了許多常用的禮貌用語,并能在生活中適時的運用。
大部分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對學習充滿興趣,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有初步的規則意識和紀律意識。
在和同伴相處時能做到有禮貌,學會了謙讓和道歉;對于大人知道了“感恩”,并且沒有剛入園時的蠻橫不講理和固執了。
7 反思與不足
過程性資料保留的不夠完善。一年來,老師的精力都放在了課堂教學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對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時。特別是錄像照片等電子資料還是個空白。
對課題的理解有偏差。因為自身文化修養和教學理念的欠缺對本課題研究不夠深入,有時只是蜻蜓點水式,有時又出現思路、理解有偏差,導致鉆進一個“死胡同”,很久才走出來。
8 下學期研究計劃
在今后的課題研究中,針對以上課題研究的一些現狀,筆者暫時提出了下期本班課題研究的大致設想:
班級三位老師開展閱讀國學書籍的活動,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
在網絡上研究到的幼兒國學書籍《孔子伴我度童年》,里面有大量的有關禮儀國學的兒歌、歌曲、童話劇、詩歌,其形式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我們將以這個為主要內容,開展“國學促品行”教育實踐研究。
在平行班級中積極開展“同課異構式”教學,促進小班組每個老師思想深層次的轉變,變被動為主動,讓課題研究處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充分應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形式,重新組織“主題活動”與“國學啟蒙教育”的結構網絡,提高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力。
篇5
高一歷史老師學期總結1
本學期,本人任教高一級三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作為年輕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并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于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范,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作為教高一歷史課的老師,明白自己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為提高每節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采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通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一學期努力,能制定好復習計劃,并能認真備好復習課,培養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幫助差生。但由于本學期授課時間較短,復習內容較多,復習比較倉促,同時發覺很大一部分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加上本人對教材生疏,同時要到廣州進修本科,無暇顧及六個班面積較廣的差生,致使本學期教學成績未達所想。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
高一歷史老師學期總結2
20xx屆歷史備課組是一個和諧的備課組,主要成員有曹軍、黃鳳燕、邱萍、范俊、陳義紅,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團結協作,相互交流,共同進步。這是一個能打硬仗的備課組:在20xx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成績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現就備課組工作總結如下:
一、學進度。
在進度的安排上,堅持做到教與學緊密結合,安排好課本每一單元課堂教學節數、講評練習的節數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試加強鞏固復習。做到”目標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測試統一”。此外,新課程教學需要適當的訓練,更需要大量源于學生生活體驗和社會現象的、形式多樣的其他材料,以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在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中都 能有所收獲。
二、加強集體備課。
備課組每周四下午為固定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每次活動有明確的內容;每課或聯系較緊密的幾課定一中心發言人,負責教學的整體設計,提出教學的設想,大家討論補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備課過程中,我們注重研究教材,科學處理教材,構建既符合課標要求,又適應學生實際的歷史教學內容體系。此外,能夠做到解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探究,提高整體的備課質量 和教學質量。
三、積極參加全市高一教研活動。
高一教研組積極承擔公開課的開設,受到與會老師的高度評價,對與會老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在教研活動中及時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加強教學經驗交流;聆聽本市高一知名老師解答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疑難問 題及困惑;積極創設教改交流平臺,交流教學心得,經驗成果。
四、積極開展公開課教學觀摩活動,探討可操作情境式教學,實施新課程理念。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轉變教學觀念,以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堅持以學 生為主體,運用啟發式教學和開放式教學,在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五、積極組織聽課評課。
本組內部教師之間也加強了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討;抓牢并監督教學過程中諸環節的落實,促使本組教師在以前所取得成績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抓課堂45分 鐘的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強學法指導。
六、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們倡導”做學生愿做的事,做學生該做的事”,探討解決活動德育與課程學習的有機結合問題,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多元智慧與潛能。在教學中,我們不停留于簡單地傳授書本知識,而是對教材進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識,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時事新聞等都引入課堂,創設一系列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轉化課本中較為枯燥的理論,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幫助學生 理解。
總之,我們遵循“以人為本,精細管理,求真務實,質量至上”的原則,重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堅持以教學為主,致力于全面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知識、
理論水平和教學業務能力,努力鉆研教材、切實抓好學科基礎教學,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整合,使歷史學習成為一個不斷積累歷史知識、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成為一個主動參與、學會學習 的過程,一個逐漸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的過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將一如既往勤勉、務實地工作,我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再接再厲,把工作做得更好。
高一歷史老師學期總結3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一的歷史任課教師,我們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加之珠海市歷史科目是不記錄中考成績的科目,而只是參考科目,學生對歷史的重視度不夠,基礎不好。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排是專題式的,要求學生有比較好的歷史基礎。現在是高中的第二個學期,學生已經習慣了專題式的教材編排。某些同學對歷史學科的重視度也在增加。針對學生的情況,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學期我認為自己在歷史教學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主張快樂教學。
歷史課絕不是聽故事的課,但是在課堂中適當的補充一些歷史故事,或者鼓勵學生講出自己所了解的相關的歷史故事可以讓歷史課堂更具活力。班上學生的歷史學習基礎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的學生,課外看了很多和歷史有關的書籍。對這部分學生加以引導,就會在班級中起到很好的榜樣和帶動作用。上開學初有一個學生在歷史課上非常活躍,他在課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歷史史實,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識了解很準確細致。我也借機給了他一個“歷史小王子”的稱號,在之后的歷史課上勇于表現自我的學生就增加了不少。在歷史課上通過分享式的教學增加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起,也讓課堂快樂有活力。
二、對學生“低起點,高要求”,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
本學期還未分文理科,所以歷史學習的最重要目標仍然是抓基礎。基礎知識反復鞏固和練習,加強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其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都要高要求。在課堂中盡量關注每一個學生,對于基礎差的學生通過談話,和設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強其歷史學習的信心。
三、注重學生搭建歷史知識網絡的能力。
在學期學習前就引導學生閱讀書本的目錄,了解本學期學習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前都會花一些時間指導學生構建本單元的知識框架。在每節課和每個單元結束時,由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包括幾方面,相互之間有何關系。培養學生“大歷史”的意識。
四、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這個學期聽了北大招生辦主任秦春華在我校舉辦的講座中講到,如今中國的中學教育不重視情感教育,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導致校園暴力事件頻有發生。這更加堅定了我在歷史課上注重對學生情感價值觀培養的心。
五、抓緊時間為自己“充電”,多看書,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歷史有客觀性和主觀性雙重屬性。優秀的歷史課堂應該傳達有深度的歷史思想,要達到這個高度,要依靠老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的熱情和教學經驗。我現在是熱情有余,所以這個學期主要從后兩個方面去努力,本學期看了《民主的細節》、《中國近代史綱要》風書籍,每周都去聽一堂優秀歷史教師的課,每周參加歷史組的教學活動,向有經驗的前輩們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加強的地方有:
1、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做到因材施教。在課后,應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