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規劃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9: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農業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圍繞**區建設生態大區、旅游大區、文化大區的目標,突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三條主線,依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經濟學原理,使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以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逐步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努力推進農業由數量速度型向結構效益型、由資源外延型向產品系列開發型、由傳統城郊服務型向城市生態觀光型轉變。
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向生產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為目標,圍繞“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糧油、肉類”六大產業扶優扶壯,調大、調強畜牧業,調優、調特種植業,調新、調增林果業。
1、2003-2005年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導產業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為中心環節,逐步實行種、養、加一體化,農工貿相配套的生態農業體系,將資源優勢通過生態農業建設轉變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使區內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農業商品率、農產品創匯率和農民人均收入都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徹底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基本解決農村生產用水,發展以沼氣為中心的農村新能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業總產值達到3.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70元,為社會提供100萬人次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景點。
秸桿綜合利用率>80%,農村畜禽糞便處理率達90%,化肥施用強度折純<280公斤/公頃,農林病蟲害綜合防治率>65%,農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護土地面積>10%,受保護基本農田面積>80%,農戶清潔能源普及率達30%。
2、2006-2007年
農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基本遏制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農業主產區和部分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并形成比較完善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與管理體系。
秸桿綜合利用率>85%,農村畜禽糞便處理率達95%,化肥施用強度折純<260公斤/公頃,農林病蟲害綜合防治率>70%,農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護土地面積>12%,受保護基本農田面積>85%,農戶清潔能源普及率達35%。
3、2008-2013年
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
4、2013-2020年
農業生態環境從整體上顯著改善,重點區域進入較高水平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階段。
建設重點
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面建設三個特色區域,即鮮活農副產品生產區、開發性農業區、都市觀光農業區;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并突出五個方面的調整,即種養業上品種調優,養殖業品種比重調強,經濟作物比例調高,商品基地規模調大,產、加、銷產業鏈調長。以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和農戶建設,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推廣沼氣為中心,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推動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生態觀光農業等發展和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等建設。
1、特色農業
根據市場的需求,圍繞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種植業。
2、生態畜牧業
創建生態畜牧業示范區,把畜牧產業化作為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糧)-畜(牛、羊)-沼氣-水-電-路”六位一體的循環生態模式;搞活生態草業和乳品業;強化良繁體系、防疫體系和飼料體系。
將畜、禽、漁有機地結合起來,連接種植業,巧用食物鏈,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調整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發展培育主導產品,創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貴陽市的重要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并把草地畜牧業和草地旅游業結合起來,作為**區旅游的又一景觀。
充分利用現有水面,積極發展高效生態型養殖、立體養殖和工廠化養殖,通過優化養殖群落結構和改善飼養技術,提高水產品產量和質量。
3、建立農業科技園區
建立持續、高效的新型農業技術結構和生產體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使其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展示窗口,現代高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貴陽農業科技示范中心,生態型安全食品的生產示范基地,現代農業先進信息、技術、品種的博覽園和城市農業觀光園;積極實施“現代農業科技工程”,在良種繁育、農業科技攻關、農業技術示范推廣、農科教結合上有大的發展。
4、農業加工業產業
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如制藥、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糧油加工等,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
5、生態觀光農業
生態觀光農業是一種多層次、多內涵的農業,它是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通過經濟與生態良性循環,廣泛利用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施工,建立具有農村生產、生態、生活合一的區域,實現農村經濟高效、持續、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并與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相結合,在實現高科技、高效益、集約化、市場化的現代經營活動的同時,達到美化環境,提供觀光旅游,形成農業與旅游項目、服務設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態能源、沼氣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調整農村能源結構,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積極發展沼氣、電熱、液化氣、太陽能熱水器、節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蓋等,大力開發利用農村新能源,這是一項環境、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的建設。
通過實施以戶用沼氣綜合利用模式為重點的農村能源改造,對農村人畜糞便和農用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解決農村能源短缺,形成以農戶為基本生活、生產單元的生態良性循環,促進和保護生態平衡,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綜合效益;實現農用廢棄物資源化、農戶家居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公害化、農民生活文明化,降低農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廣泛低空的空氣面源污染及生態破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農村沼氣普及以點帶面的形式,以沼氣為紐帶,與種養相結合,建立多種模式,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沼氣池建池模式以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并結合改圈、改廁、改灶及村寨公路、飲水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7、加強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
在改善提高農業生態環境條件的同時,積極推廣以生物防治和生態調控為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增施有機肥,科學使用化肥,積極推廣秸桿速腐、高溫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藥用量,加強農膜回收,防治農田污染。
重點工程
1、2003-2005年
(1)貴陽市**優質辣椒示范基地
以**區黨武鄉、湖潮鄉133.33公頃優質辣椒生產示范基地為核心示范區,帶動全區形成1333.33公頃優質辣椒生產基地。本項目總投資2136萬元。其中擬申請中央財政資金10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586萬元,企業和農戶自籌550萬元。可帶動農戶4000戶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產基地
綠色、有機食品等蔬菜商品生產基地主要建在**、青巖、孟關、石板等鄉鎮的蔬菜專業村,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細破季蔬菜。
建設專業優質蔬菜商品生產基地400公頃;建設糧區蔬菜商品生產基地1333.33公頃;在**、青巖、孟關、小碧、石板、黨武、久安等鄉鎮,大力推廣稻—菜種植模式,充分利用糧閑地種植大路蔬菜;在青巖、久安、馬鈴、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關等鄉鎮中具有適宜發展特色蔬菜小氣候的村寨;建設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頃;在青巖、燕樓、黔陶、黨武、湖潮等鄉鎮建設大頭菜商品生產基地1333.33公頃;建設無公害次早菜批發市場10000平方米,總投資1265萬元。申請中央
財政資金519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285萬元,申請銀行貸款89萬元,企業和農戶自籌372萬元。可帶動農戶5000戶左右。
(3)優質糧油商品生產基地建設
優質稻米生產基地主要建在**、青巖、孟關、小碧、湖潮、燕樓、馬鈴、黨武等鄉鎮的主要壩區,播種面積達到3333.33公頃,投資250萬元。
優質油菜商品生產基地主要建在全區14個鄉鎮最佳適宜種植的地帶,投資350萬元。
(4)花卉商品生產基地
**是貴陽市的城市片區之一,農業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轉變,利于觀光農業的發展。發展花卉種植業,有利于美化環境、凈化環境,吸引市民參與觀光,既能解決城市居民對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農民的收入。
花卉種植商品生產基地以**河兩岸的14個村鎮為主,貴溪大道、十里河灘花卉(包括麥翁花卉苗木場、麥達花卉示范場)示范園等示范點,主要輻射帶動**、青巖、湖潮、石板、麥坪、黨武等鄉鎮,花卉種植面積666.67公頃、園藝基地266.67公頃。項目總投資2618萬元。
申請中央財政資金1058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582萬元,企業和自籌433萬元,銀行貸款545萬元。可帶動農戶2000戶左右,從業人數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鵝為主的特色養殖商品生產基地
**區可利用草坡面積較大,近幾年來實施人工種草達133.33公頃,有條件發展綠色、有機、草食畜禽養殖,特別要擴大**奶牛及特色動物的飼養,用科技含量高的畜產品與加工企業配套發展,形成畜牧業產業化經營,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蘭克爾索公司種羊基地、麥坪種草養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為基礎,加強畜牧業的品種改良和快繁技術推廣工作,發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為主的生態畜牧業,使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的比重達到50%左右。
①奶牛產業化建設
奶牛基地建在**鎮、**鄉、湖潮鄉、麥坪鄉;奶制品加工廠建在**鄉板橋村。總產量為6000噸/年。可帶動農戶2000戶左右。
該項目投資2640萬元;申請中央財政資金1032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568萬元,企業自籌4460萬元,銀行貸款560萬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馬鈴、燕樓等鄉鎮;養兔基地建在青巖、小碧等鄉鎮;鵝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馬鈴等鄉鎮;特種動物養殖商品基地建在**鎮、**鄉、石板鎮、青巖鎮等,投資500萬元;牧草種子基地建設,投資520萬元。
(6)特色中藥材商品生產基地建設
**位于藥用生物資源豐富的黔中經濟帶中心,以生物資源為基礎的制藥業發展迅速,**的中藥材種植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中藥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馬鈴、黔陶、燕樓、小碧、孟關等鄉鎮。計劃天麻、銀杏等中藥材種植面積1333.33公頃;黃蓮、柴胡、大黃、黨參等種植面積666.67公頃,努力實現中藥材種植、加工的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產基地總投資2841萬元,申請中央財政資金1275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700萬元,企業自籌505萬元,銀行貸款361萬元。可帶動農戶6000戶左右。從業人數1.5萬人。
(7)農業科技示范園
①高校科學園區建設
高新農業科技成果展示,教學實驗與實習基地,農業科學研究中心,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觀光農業旅游服務等,與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實驗室,充實儀器設備和實驗經費,在良種繁育上有大的進展,并實施種子產業化工程;建立入境動植物檢疫和新品種引種繁育制度,建立農業病蟲害防治系統。針對現代農業科技重點工程,進行農業科研攻關,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培養農業科技與各類管理人才體系。占地1170畝。
②生態農業核心區
分為生態農業示范區(含水田示范區、旱作農業示范區、果園示范區、沼澤示范區、兒童科普教育區,占地34.9公頃)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廠具有現代化的設備和先進的組培技術,占地9公頃)。
③示范區建設
綠色食品優質辣椒、蔬菜、優質果樹、草種、生態農業觀光的實驗基地。占地133.33公頃,項目總投資7822萬元,省、市、區級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80%,其余資金通過招商引資獲得。
(8)水產基地建設
充分利用魚食水稻害蟲排除糞便轉化為促進水稻生產的有機質,利用能量轉換的生態生物鏈,高效產魚。發展333.33公頃稻田生態養魚,投資150萬元。
(9)中低產田良與基本農田建設
主要治理**鄉、青巖鎮、孟關鄉、黨武鄉、湖潮鄉境內的中低產田,計劃改造中低產田、土666.67公頃,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66.67公頃,發展節水農田66.67公頃,投資400萬元。
(10)農產品加工業,見生態工業規劃。
2、2006-2007年
(1)建綠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頃,投資120萬元。
(2)奶牛產業化經營項目
篇2
【關鍵詞】農業生態 工業 規劃 研究
一、農業生態工業園(AEIP)的內涵與特點
農業生態工業園兼備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多種功能和多重效益,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改造產業系統,以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梯級利用;通過建立產業系統的“產業鏈”形成工業共生網絡,以實現對物質和能量等資源的最優利用,最終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系統。
農業生態工業園通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整體性。生態農業是一種整體系農業,它的結構十分復雜,具有層次多、目標多、聯系多的特點,構成復雜的立體網絡。第二,層次性。生態農業具有多級亞系統。第三,地域性。生態農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環境決定和影響著生物,生物依賴并改造環境。第四,調控性。生態農業的調控措施主要有四條途徑: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如光能、熱能、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等。二是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三是改造生態環節,如造林、治山、治水、應用生物措施等。四是把自然調控和人工調控結合起來,有效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促進農業發展。
二、河南省舞陽縣建設農業生態工業園的優勢與效益
目前,舞陽縣已經具有了發展生態農業的一些現實基礎:全縣已確定高效立體種植型鄉鎮4個,畜牧養殖型鄉鎮5個。文峰的園林花卉,侯集、蓮花、太尉的畜牧養殖。馬村的蔬菜種植等特色產業都已初具規模。萬春園林、平升植物油、華鑫面粉、舞蓮面粉、聯華萬頭豬場、半李養殖基地、興農牧業等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日益增強。“十五”期間,全縣大力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發展無公害基地25萬畝,糧經比例達6:5。全縣新植各類樹木2800多萬株,高標準綠化省縣鄉通道800多公里,營造速生豐產林10多萬畝,發展小雜果4.5萬畝,園林花卉8000多畝,完善農田林網68.4萬畝,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24.8%,帶動發展林草牧、果草牧、林菜套種等10多萬畝。
舞陽縣發展農業生態工業園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從經濟效益來看,首先是農業生態工業園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供了通過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再生利用廢物和避免進行違法行為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的機會,同時也能使企業生產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和綠色產品。其次,一些基本服務可以在園區企業間實現共享。最后,對于舞陽縣而言,發展農業生態工業園可以使其成為觀光旅游的一部分,和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一道為舞陽帶來旅游收入。從環境效益來看,農業生態工業園將減少污染源和廢物源,同時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園區企業將通過更為創新的清潔生產方法,減輕環境負擔,比如能源的有效利用,水的管理和資源的再生利用。從社會效益來看,園區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當地經濟發展的基地,吸引效益好的企業進入,并為新企業和本地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業場所,同時,也為更多的居民找到了就業機會,為小規模經營農戶產品找到了出路。
三、河南省舞陽縣農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和生態鏈設計
河南省舞陽縣農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和生態鏈設計上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盡量與鹽的使用掛鉤,這樣,不僅能拉長農業種植和農業養殖的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發展,而且也能拉長本地礦產資源的產業鏈,促進本地鹽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鹽化工產業的發展;二是盡量與舞陽現有農業基礎、發展規劃和生產技術匹配,從而使農業生態工業園的建設能夠真正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環境的改善。
1、農業種植系統
該系統包括兩條產業鏈:第一條是蔬菜加工產業鏈,以生產腌制蔬菜為最終產品,如辣椒、小蘿卜等農產品。該產業鏈包括一批上規模的蔬菜基地,在該蔬菜生產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有機生產的可能性。禁止、限制使用部分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用有機肥和生物生長素來替代化學肥料,從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在蔬菜加工過程中,從分類、整理、清洗、分級、剝皮、去梗、除芯、整理、碎化、預煮和腌制保藏過程中,盡量節約水資源。
第二條產業鏈是調味品加工產業鏈,如上圖中所示的醬油生產外,還可以包括辣椒醬等其它一些調味品。該產業鏈上端應包括黃豆、辣椒等生產基地,在醬油生產過程中,除了會有廢水產生外,還會有大量豆渣產生,這些豆渣和蔬菜加工產業所生成的廢渣可以用以發酵制作酒精,提供給酒類或其他飲料企業;也可以作為動物飼料進入農業養殖系統,還可以生產堆肥,成為返回農業種植系統的有機肥。兩條產業鏈生成的廢水通過一個污水廠處理,可以直接返回農業種植系統。腌制蔬菜和調味品可以作為最終產品進入內外部市場,提供給本地區和外地消費者。
2、農業養殖系統
在構建舞陽縣農業養殖系統中,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在現有養殖基礎上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構建一個畜牧養殖-屠宰-肉類加工的一體化系統,最終產品為腌制肉類食品,與鹽加工掛鉤;另一方面,傳統的屠宰加工中往往伴隨大量的廢水廢料,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我們引入零排放的思想,構建了一個具有多個子系統的農業養殖系統,核心是使系統中的副產品轉化為具有附加值的產品或返回系統的新原料。
該系統主要由一個大型牲畜養殖基地或多個中型牲畜養殖基地構成,養殖品種為牛、羊和豬等傳統養殖品種。其主要產品提供給產業鏈下游的一家新型屠宰廠,屠宰廠的下游為一家大型肉類加工廠,為突出特色和避免與雙匯等本區域名牌產品的競爭,該肉類加工廠的主要產品應該定位為腌制肉,這樣既避免了競爭,也避免了生鮮肉等更為嚴苛的儲存條件。
在養殖基地中還有廢水和牲畜糞便產生,廢水可以直接進入污水廠處理,而糞便可以部分進入沼氣池,部分經處理后可用于養殖蚯蚓。屠宰廠在宰殺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料,這些廢料可以進入沼氣池。沼氣池的下游產品為沼氣,可以直接用于農戶的日常生活;沼液本身可以作為一種液態肥進入農業種植系統;沼渣則可以用于養殖蚯蚓。蚯蚓可被用于制成蚓肥,用于一般農業種植系統或用于花卉苗木的培育;蚯蚓還可以作為雞、鴨等普通家禽的食物;此外,蚯蚓還可用于下游水產系統,作為甲魚、黃鱔和其它魚類的餌或食物。魚塘內的水生植物如浮萍等本身可以作為牲畜飼料,與此同時,魚塘還可以作為一個蓄水器,在干旱季節為飼料作物提供灌溉。飼料作物可以重新返回產業鏈開端,用于牲畜養殖。從養殖基地、屠宰廠和肉類加工三處產生的廢水經由一個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既可直接返還系統,也可用于其它生活用水,這樣在整個系統內形成了一個循環系統,在這個一體化的生態系統中我們堅持零排放的思想,所有的生物廢棄物都將轉化為具有附加值的副產品或系統中的原料。這個生態系統還將產生收入和節約,以及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酒類生產系統
舞陽縣現有兩家大型酒廠,包括漯河啤酒和富平春白酒,即將招商項目還包括賈湖啤酒,從酒業的文化基礎和原料基礎來看,酒業有潛力成為舞陽下一階段的產業發展重點。而酒業發展中廢水和廢料的處理同樣是發展循環經濟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規劃了專門針對釀酒行業的產業鏈,這一項目可以使用釀酒產生的固體和液體廢料作為企業周圍農業種植的原料。
釀酒產生酒精廢液和下腳料谷渣(含高碳水化合物的谷物副產品),酒精廢液可以通過發酵變成可利用的沼氣和有機肥;使用谷渣作為培養基可以種蘑菇,也可用于養殖蚯蚓,或者把谷渣作為原料生產面包。培植蘑菇后的舊培養基可以作為養豬飼料;使用蚯蚓可以提高土地肥力;釀酒過程用水可用于清洗豬圈,然后把污泥排入生物發酵系統;乙醚氣體可以部分用來釀造所使用的鍋爐的燃料;利用來自發酵過程用水可以培養營養菌以作為養牛飼料;養藻池中排出的富含有機成分的水可以引入深水養魚池,供養多種魚類。
四、結論
農業生態工業園(AEIP)是循環經濟理念下促進新農村產業發展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有益模式,各地區在利用AEIP模式發展循環農業時,既要考慮宏觀層面因素,也要考慮微觀層面因素:從宏觀層面上,各地要根據區域農業資源優勢、產業結構特征以及廢棄物特征和分布狀況進行合理規劃,不僅要通過擴大生產,實現農業規模經濟;而且要通過整合農業內部資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土地、資金和勞動力在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之間重新合理配置,實現農業結構效應;然后還要考慮到農業和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如河南省舞陽縣的農業生態工業園設計規劃中考慮到了與本地區鹽化工的相互促進,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促進各部門協調發展。從微觀層面上,必須考慮到通過企業內部的產業鏈延長和生態鏈設計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AEIP模式堅持3R原則:減量化原則要求減少投入品數量,從而可直接降低成本。再利用原則要求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通過對農業生產與加工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將廢棄物污染轉化為資源,不僅可降低污染,而且拓寬了資源渠道,對廢棄物的利用其實是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資源利用的附加值。再循環原則要求對農業生產加工過程中大量使用的水和其它資源反復使用,從而實現資源的節約、污染的減少和企業成本的節約。
【參考文獻】
[1] 溫鐵軍:新農村建設與循環經濟[J],財經界,2006(11)。
[2] 高樺:循環經濟與新農村建設[J],當代經濟, 2006(12)。
篇3
[關鍵詞] 閩清豐達觀光生態園 可持續發展 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久居城市的人們更加向往田園風光,在節假日攜親朋好友去城郊休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本文以閩清豐達觀光生態園為例,闡述了生態園農業觀光旅游發展所必備的條件和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觀光旅游企業得到不斷的發展。
閩清豐達觀光生態園創辦于1983年,位于閩清縣上蓮鄉山頭自然村,海拔450米,從創辦起開始種植雪柑、杉木、毛竹等,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從個體農戶經營模式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經營模式。近年來,農場以綠色、生態型農業園區為發展方向,建立立體農業生態循環系統,以飼養的雞、鴨、豬、羊的糞便作為果樹的肥料,提高水果的營養價值;引進了捕食螨(天敵蟲)進行防治蟲害,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應用物理技術,用光控誘蟲燈來誘殺多種害蟲,保證水果綠色高產和優質;引進以色列的先進灌溉技術,保證果園果樹的正常生長。在果園樹下或稍遠處覆以雜草秸桿、沙礫淤泥或地膜等,防止水土流失, 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有效態養分和有機質含量[1]。盡量使用生物農藥,開發安全、營養、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滿足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心理,創造一個自然、和諧的果園環境[2]。
農場自創辦以來,始終以國家、省、市級科研部門為技術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行一整套的科學生產和管理,積極引進和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新技術,使農場不斷發展壯大。
1 閩清豐達農業生態園的特征和優勢
豐達農業生態園獨特的地質地貌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發展觀光果園提供不可或缺的條件。閩清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7℃,降水量1400~1900毫米,無霜期246~292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適中、四季常青,自然條件優越。土壤:區內土壤以微酸性紅土壤為主,土層深厚,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高,土壤肥力好,非常適合果樹、林木生長。大部分地區為山地丘陵地帶,原始森林覆蓋,地下水豐富,非常適合果樹、林木生長。閩清果品資源豐饒。被譽為“八閩珍果”的雪柑、蜜柚、奈果和園區新引進的水果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并可利用園區果品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獨特的旅游項目與周邊其它景區形成互補優勢。
2 閩清豐達農業生態園的可持續發展規劃
2.1 基礎資源條件分析與評價
現農場經營面積達6050畝,其中菌草600畝,蘆柑200畝,美國臍橙318畝,意大利血橙500畝,臺灣百香果500畝,臺灣青花梨230畝,臺灣摩天嶺甜柿150畝,臺灣紅心葡萄柚100畝,東魁楊梅239畝,黃甜筍200畝,松木650畝,毛竹及其它闊葉林800畝,新植桉樹1500畝;食用菌房20畝,年產靈芝、毛木耳、平菇等150萬袋,還養殖了小羚羊、旱鴨子、螞蟻雞、靈芝鵝等。而農場現有基礎設施有:蓄水池13個,新建水庫1座;農場現有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賓館1座,年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
2.2 總體規劃思路與目標定位
依據國內外水果及觀光農業供求現狀與市場前景,結合園區特有的氣候、水土、旅游等資源現狀,按照布局園林化、配置科學化、產品特色化的總體思路,以效益為中心,采取先進與實用、生產與觀賞、培訓與推廣相結合的方法,將果園辦成集休閑、觀光、科普、生產、培訓、醫療保健于一體的綜合型果園,實現農業生產、生態治理、旅游觀光三者持續發展,以獲得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并將果園與風景旅游、餐飲、超市等產業聯合, 走上產業化的道路[3]。設計各種檔次的旅游觀光產品,豐富提升本園的旅游層次;通過規劃的指導,使果園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2.3 發揮果園優勢,開展特色果園觀光旅游項目
閩清豐達農業生態園基于各個果園完整的基礎體系,并借助觀光果園優勢,緊緊把握不同種類和栽培品種水果的果色、果品形狀、果品的成熟期等, 合理搭配各個類型的果樹, 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并舉,營造一個季季有鮮果的植物季相景觀[4]。充分利用先進的設施條件和科學的管理水平, 把現代果業建成果樹的資源中心和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展示區, 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觀光、學習、考察、求知、研究的要求[5]。
例如:
(1)梨觀光采摘示范園可通過梨園情廣場、花園、梨花廣場、梨文化展覽中心、藝術觀光走廊、高科技展覽區、紀念廣場、景亭等景點的設計,豐富整個梨園的觀賞性,倡導梨園觀光采摘旅游、宣傳現代梨文化知識。
(2)蘋果觀光采摘示范園周邊環境優美,背風向陽,晝夜溫差大,可在原有果園現狀的基礎上,合理布局,豐富植物景觀群落的同時,對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進行規劃配置,形同植物專類園,但仍以生產功能為主,其觀賞效果卻大大加強。果園觀光與科普知識教育相結合,提升果園的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
(3)葡萄觀光采摘示范園可整體以歐式園林規劃風格為主,局部與中國傳統園林相結合,廣場采取規則式構圖,對稱布置,中心突出,強調均衡與穩定。力求營造一個歐式的葡萄莊園,把現有廣場進行改造,兩側對稱,中間為水系,點綴雕塑,用綠籬和檜柏勾畫出一幅美麗畫卷。此外,采摘園可設優質葡萄品種的展示、造型多變的葡萄藤架以及傳統的葡萄釀酒流程和現代生產工藝等,突出葡萄果園主題氣氛。
(4)櫻桃觀光采摘示范園可對于園內現有的水車、水渠、座凳等一些園林小品進行一定的改造和保留,或相應的增加,進一步改善園內環境,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并可運用傳統造園手法加以改造,使其環境更加深邃、有意境,滿足旅游觀光和采摘的同時,更適合療養與度假。
(5)桃觀光采摘示范園可充分挖掘傳統桃文化,重點對觀景臺、觀景廊和桃園周邊環境進行改造設計。可以桃花、碧桃品種為基調樹種,沿線形展開,通過植物、園路、小品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景觀。在突出重點的同時,兼顧其它周圍環境的改造設計,使整個生態桃園風格統一,形式多樣,園林景觀和園區結合達到一個有機的整體。
觀光果園全面建成后,達到國內前沿水平,富有亞熱帶山區特色的觀光果園;并通過規劃的指導,在加強園區環境保護和生態的可持續基礎上,使果園得到全方位的發展。特色是旅游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會愈強,豐達觀光果園的規劃設計與休閑觀光示范果園的實際相結合,明確資源特色,使整個果園的特色更加鮮明,使園林規劃更直接地為旅游服務,為園區服務[4]。
2.4 發展其它產業項目
2.4.1 建設果樹迷宮
觀光農業是農業與園林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特殊的園林結構,既要有鳥語花香、果實累累,又要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使它們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勾勒出美麗的田園風光。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創造出一種既不失農業特色,又具有美學價值的園藝景觀,為游客提供恬靜、優雅的旅游環境。為增加園區的觀賞性,植物的配置從果樹、綠化苗木的種類和品種搭配上下功夫,采取喬灌、木草、常(綠)落(葉)相互搭配,充分考慮綠、蔭、花、果、色、形等因素,突出植物的景觀季相變化,同時利用百香果枝蔓纏繞良好的隔離效果建設果樹迷宮,增加園區活動的趣味性。
2.4.2 豐富游客的旅游活動
現代旅游者越來越看重旅游體驗,渴望參與,所以在觀光農業園區應精心策劃一系列供游客參與的項目,以豐富游客的旅游活動,提高游客的滿意程度。如園區留有一定面積的體驗場地,游客可親身體驗農事操作、樹木修剪、水邊垂釣、果菜采摘等田園樂趣,不但能觀光休閑、健身娛樂,而且還能體會到果實收獲的喜悅。
2.4.3 突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觀光農業要體現現代文明,突出園區的科技含量,力爭生產出外觀好、品質優的高檔農產品,減少化肥、農藥造成的污染,實現無公害栽培。同時,又要發揚優良傳統,體現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突出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提升園區的整體觀光質量和效果。
3 結語
觀光生態園作為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個重要類型,是生態保護和旅游服務雙重功能有機結合的產物。豐達觀光生態園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展生態旅游觀光功能,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6]。豐達觀光生態園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觀光果園類休閑觀光農業的旅游開發,除了要具備一般旅游區應具備的交通區位、經濟基礎等條件之外,還應依托優勢農業產業,實現農旅互動;以節慶活動為抓手,精心打造景區,使季節觀光向休閑轉變。豐達觀光生態園基于各個果園完整的基礎體系,進一步完善并借助觀光果園優勢,開展果園觀光采摘活動,向游客展示現代果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風貌。在旅游開發時應利用現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增加投資,增建部分旅游配套項目后,可建成集四季鮮果品嘗、享受田園文化,觀光旅游、娛樂度假、衛生保健、休閑避暑為一體的觀光農業勝地。
參考文獻:
[1]俞益武,張建國,何方.果園旅游開發的環境優化技術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7(1):51-53.
[2]章鎮,房經貴,喬玉山等.論觀光果園的建設與發展[J].果農之友, 2001(3): 3-5.
[3]鐘國慶.北京市休閑果業發展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6,26(3):260-264.
[4]卿平勇,弓弼,趙政陽.我國觀光果園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6,21(2):188-192
篇4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ngshan town, Jiangni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ecology park consider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arden as the goal, uses the planning structure of "one district, two-axis, three clock, six park, more attractions", and makes the park into a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zone integrating ecology, economy and tourism.
關鍵詞:湯山;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
Key words: Tangshan town;agriculture ecological park;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3-0068-02
1現有基本條件
1.1 人文歷史條件湯山是南京的東大門,素有“金陵東花園”之美稱。同時湯山也是聞名于世的溫泉之鄉,為全國溫泉之一。湯山地區民風淳樸,文化燦爛,旅游資源豐富,還有礦產資源。著名的陽山(羊山)大石碑就在羊山北側,享譽海內外的寶華山隆昌寺位于湯山鎮北。尚有先生溫泉別墅位于湯山鎮溫泉路3號,1992年發現的距今35萬年南京人頭骨的遠古人類遺址―葫蘆洞,還有樺墅村廟山附近的石佛崖洞,吸引眾多中外人士到湯山旅游。
1.2 地理位置湯山地處江寧區東北端,距江寧東山主城30km。2006年3月與麒麟鎮、上峰鎮合并,設立新的湯山街道,轄區面積223km2,人口8.62萬,管理23個居委會。南有直通祿口國際機場的湯銅公路,北有直達新生圩港口的湯龍公路,滬寧高速公路和寧杭公路由西向東穿鎮而過。
1.3 氣候湯山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余,雨熱同季;災害性天氣頻繁。降水豐沛而集中。年平均降水量為1072.9mm,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可達506.2mm,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此時,雨量大,雨日多,日照少,濕度大。特別是初夏副熱帶高壓北上過程中冷暖空氣交匯于長江流域和江淮之間,這一帶進入梅雨期,天氣陰雨連綿,暴雨頗多。最冷月是一月份,平均月氣溫2.8℃,累年最低氣溫的極值為-13.3℃,最熱月是七月,平均月氣溫是27.9℃,極端最高氣溫為40.4℃。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600MJ/m2左右,太陽總輻射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介中,尤其是在作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充足的光能。
1.4 地形地貌湯山地區屬低山丘陵地貌,自北向南有東西向的射烏山―陡山,中部為北東東向的青龍山―黃龍山―孔山―狼山―白露頭山,向南是北東東向的湯山,海拔標高一般在200-300m。規劃區域所在地地形起伏多變,總體四周為起伏丘陵,中間為洼地,坡度約為15-30℃之間。地面海拔高度不一,差距比較懸殊。
1.5河道水系規劃區域南臨湯泉湖,區域內還零星分布一些大大小小的水塘。具有天然獨特的水資源環境。
2規劃思路
2.1 規劃指導思想
2.1.1 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園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農業可持續發展占有極重要的地位[1]。然而,目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問題仍相當嚴重。因此,湯山生態農業園規劃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的指導思想。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規劃的各類項目進行科學配置。
2.1.2 “生態、經濟、文化”三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系統包括生態、經濟、文化三個子系統,要實現生態農業園可持續發展,就要保證這三個方面相協調。生態是建立園區之基本,經濟是增強園區實力的保障,而文化則是園區經久不衰的關鍵。①生態立園。保護第一,開發第二。湯山生態農業園以“白茶種植”、“有機蔬菜種植”、生態蔬菜種植”與“生態林果種植”等為主題營造生態環境,種植特色茶葉蔬菜果木,開發有經濟效益的本地特色水生植物。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美化自然景觀的目的。②經濟強園。觀光旅游與生態農業相協調發展。遵循“市場導向,政府引導”原則[2],提升和改造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以生態蔬菜種植與生態林果種植為核心,實施生態農業經濟新模式,促進園區周邊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③文化興園。文化與自然、生態的交映。以地域文化、農業生態文化為核心,打造“生態牌”和“湯泉湖牌”,使之成為江寧區中現代化農業的窗口,展現江寧區休閑勝地的風貌,借文化的提升促進經濟發展。
2.2規劃原則①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園區規劃堅持貫徹運用生態學原理,實施保護性規劃,對水、植被、土壤、人工設施等進行有機布局與合理安排,以實施資源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態循環[3]。生態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殘留有害物質規定在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必須是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食品;大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確保環境生態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業。②因地制宜,體現特色。發展白茶種植、生態蔬菜種植與生態林果種植必須根據區域的資源條件、生產條件和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因時、因地制宜,突出區域特點。規劃過程中,結合園區基地現有的生產及資源條件,并對周邊區域的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合理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目標。遵循這一原則,搞好相應的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③綜合生產,兼顧科學實驗。湯山農業生態園區是以蔬菜與水果生產為主的,所以園內的主要部分是蔬菜與水果的生產區、推廣區和示范區,在這些區域的規劃中結合道路及生產區的周邊環境進行適當的綠化,使之有景可觀。并且在規劃過程中堅持科技生產與新品種試驗的原則。④市場導向,注重效益。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核心是現代生態農業的顯著特點[4]。園區規劃建設一方面要研究江蘇省農業市場的需要,開發具有良好市場潛力的生態農業項目。另外,還要放眼周邊地區市場,以生態農業園為依托,打造園區的知名品牌。不斷將園區品牌向縱深拓展,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⑤總體規劃,分期實施。整體進行規劃,合理安排地塊的使用性質,并嚴格控制各功能區域的用地范圍,科學地將各大功能區域、各景觀點、各小項用地進行規劃布局,保證園區整體規劃的合理性[5]。在此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以及園區的經濟效益狀況分期分批進行建設。
3規劃布局
3.1總體規劃湯山生態農業園總體規劃結構為“一區二軸三脈六園多景點”。一區:生態農業園中的綜合管理區。二軸:指生態農業園中的道路軸與景觀軸。三脈:憑借園區彰顯的生態之脈、科技之脈與文化之脈。六園:生態農業園規劃為六個功能園區。多景點:各個功能區域由若干個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的景點組成,每一個景點表現一個主題。
3.2功能分區整個園區共分為生態蔬菜園、生態果園、生態茶園、奇花異草園、水生植物園、優質水稻試驗園與綜合管理區。
3.2.1生態蔬菜園①工廠化育苗區。建設2500m2加溫玻璃溫室,進行工廠化育苗,形成年產值達250萬株蔬菜苗的能力。主要生產番茄、辣椒、茄子、黃瓜、南瓜、西瓜、甜瓜、西蘭花、甘藍及豆類常見蔬菜苗,供應園區蔬菜園及周邊農戶種植。②新技術示范觀光區。建成28000m2玻璃溫室一座,主要進行基質栽培、水培和立體栽培。種植蔬菜種類包括水果黃瓜、櫻桃番茄、彩色辣椒、珍稀甜瓜、小型西瓜、觀賞南瓜、紫背天葵、蛇豆、草莓及生菜等是用兼觀賞性蔬菜,形成蔬菜新技術示范觀光園。③大棚有機蔬菜生產區。建設鋼架大棚100座,占地面積81.58畝。主要進行常見茄果類、葉菜類、瓜類和豆類等蔬菜反季節栽培,產品供應市場和游客采摘及選購。④防蟲網室有機蔬菜生產區。建設防蟲網室45.88畝,主要進行春季及夏季各種綠葉菜類、豆類、白菜類等蔬菜的有機栽培。產品供應市場和游客采摘及選購。
3.2.2 生態果園①桃園。7.25畝,主要有菊黃、華光等品種。桃園與天然的水體相得益彰,輔之于其它植物材料,營造“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朵,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意境。②梨園。28.36畝,以新優品種黃金梨、水晶梨為主,在保證梨果正常成長情況下,體現出“梨花爛漫”、“梨白柳青”的景觀效果。③甜柿園。14.45畝,以新品種新次朗為主,規劃式栽培形成森林,平面式修剪易于采摘。④葡萄園。28.6畝,以具有觀賞和食用價值的夏黑葡萄為主體材料,采用各式的園林小品(如葡萄架、立柱、廊、水池),巧妙結合,力求做到布局精巧,構圖生動,層次豐富,意境分明。⑤樹莓園。25.87畝,品種有紅莓、黑莓。樹莓漿果柔嫩,色澤宜人,風味獨特,具有多種利用途徑和很高的利用價值。
3.2.3 生態茶園①茶樹良種繁育區。主要任務是收集國內外茶樹優良品種,采用常規育苗技術和現代容器育苗技術相結合方式,使之成為江蘇省茶樹良種最大的繁育基地與推廣中心。②茶園設施栽培區。以早生的優良茶樹品種為基礎進行設施化栽培與管理,滿足消費者嘗新、嘗早的品茶習慣,在全省優質、高效種植農業中起引導作用。③良種栽培示范區。選擇適于蘇南丘陵地種植的茶葉良種,以有機茶園的標準進行種植、栽培與管理,形成良好的園相、樹相。同時,對機采茶園進行試驗與研究,為節省茶葉采摘成本,提高茶葉生產效率奠定基礎。
3.2.4 奇花異草園主要種植各種觀賞價值較高的花卉和草坪品種,花草品種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觀花類:茶花、月季、郁金香、非洲菊、三色堇、類等;②觀葉類:龜背竹、花葉萬年青、變葉木等;③觀果類:冬珊瑚、觀賞辣椒、佛手、金橘等;④觀莖類:仙人掌、文竹等;⑤新品種:紅掌、秋海棠、花葉芋、小花矮牽牛、羽狀雞冠花等;⑥草坪品種:加拿大早熟禾、多年黑麥草、紫羊茅、細葉結縷草、地毯草、彎葉畫眉草等。
3.2.5 水生植物園水生植物不僅可以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還在園林景觀上起到重要作用。品種主要有:苦草、竹葉眼子菜、黑藻、水鱉、鳳眼蓮、花葉蘆竹、慈姑、黃菖蒲、千屈菜等。
3.2.6 優質水稻試驗園農業園擁有水稻試驗園25.81畝,重點試驗水稻兩段式育苗和水稻新基質育苗兩項水稻育苗新技術。
3.2.7 綜合管理區①園區主入口。該入口不僅起到迎接游客的作用,同時也向過往于滬寧公路的人宣傳了湯山生態農業園。大門設計為一個高8米的四方體構架,在構架的三面寫上“湯山生態農業園”。在宣傳的同時不失質樸的風格。②綜合辦公樓。該樓是對園區管理的主要地點,是一棟兩層的建筑,面積1000m2,主要提供日常辦公、管理、接待的要求。③生態停車場。用草坪做停車場,用行道樹將車位隔離,樹隙停車,樹蔭遮陽。
4總結
生態農業園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屬于農業生產的體制創新。它的顯著特點是以金融資本為基礎,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效為目的,重點突出參與性、觀賞性和娛樂性,充分體現農游合一性。湯山生態農業園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但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需注意以下方面:突出特色、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保護環境,嚴格管理;加強政府主導作用,保障健康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大力開發市場,擴大市場覆蓋面吸引更多客源,獲取更大效益。
參考文獻:
[1]唐菲.淺析懷寧縣三橋鎮白洋湖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8):1584-1585.
[2]張曉冬.觀光農業園的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521.
[3]崔志華,張金池.生態廊道農業園規劃探討-以東麟農業生態園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12-113.
篇5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觀光農業 應用
1.前言
景觀生態學由德國地理學家特羅爾于1937年在東非利用航空照片對景觀進行解釋時首次提出, 后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更加關注身邊的景觀環境和生態效應,使景觀生態學獲得長足的發展。景觀生態學主要運用于生物保護、景觀與區域規劃、農業與土地利用、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面[1]。以農業活動為基礎的觀光農業,是結合了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產業。在景觀規劃中,要落實到具體的農業景觀格局,更需要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指導。
2.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景觀尺度上的生態學研究已有較長歷史。但只是近期這種研究才被應用于實踐領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個密切相關的理論體系。景觀生態學于60年代中后期在歐洲大陸迅猛發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隨所涉及空間尺度和區域內部特征的差異顯得很不相同。歐洲面臨的問題是深受人類干擾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質分布的農業景觀,研究中尤其強調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為純農業景觀屬于不適宜大多自然物種棲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調查分析著重強調非農景觀元素的維持。
景觀研究的基礎之一是要確定EcotoPe ― 均質的景觀功能單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邊界而區別于其他周圍環境。不管如何定義,有一點在本質層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組成的數平方公里廣闊地域內的異質土地單元之間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態鑲嵌隨時間的變化。與生態學的其它傳統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對景觀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中。對時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綜合考慮使得景觀生態學成為規劃和管理中富有潛力的理論框架。
景觀生態學的主要原理可以從結構、功能及時間分為三方面總結。這些原理中,最具爭議的是維持棲地內部結構間或維持更大空間范圍內結構關聯的相對重要性。無論如何,這兩種不同觀點在實踐中通常是互補的。例如,有研究發現,在保護較大群落時廊的質量限(即樹籬的結構復雜性)比其存在更為重要。盡管某些研究結果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有證據表明對某些特殊物種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對孤立性可深刻影響物種種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關聯對瀕臨滅絕的個別地方物種的保護也相當重要。[3]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華雙龍風景名勝區坐落于金華市北約12km處,是個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懸河、巖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以觀光度假、康體休閑、海外朝圣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面積約79.9平方公里,,包括雙龍洞、黃大仙、優游園、仙鶴妍、尖峰山及大盤天六大景區。其中大盤天景區開發程度相當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訪率低。目前景區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觀為主。因其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以及和其它景區的空間關聯,開發觀光農業的潛力十分大。
3.1規劃的原理與原則
相同于其它內容的景觀生態規劃,觀光農業的規劃設計運用景觀生態原理,綜合考慮地域或地段的綜合生態特點及具體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個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觀光的區域農業景觀系統。做到這一點,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應自始至終執行如下幾項原則:1.適宜面積原則;2.類型多樣性原則;3.景觀單元關聯原則;4.空間結構協調原則。
3.2景區觀光農業的總體格局
景區中主要景觀類型有:山地灌叢、針葉林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各級道路、居民點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間結構表現為以東西兩大居民點(武平殿和盤前)分別為中心、以景區中部東西向主道路為中樞的不規則葫蘆狀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區位因素,從兩個中心向外依次為:居民點耕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次生林和灌叢草坡等景觀類型,這亦構成整個景區觀光農業景觀的空間結構。顯然,這種結構既有對自然景觀生態合理利用的基礎,又具一定的景觀美學價值。
該景區位于雙龍風景區海拔最高的地域,擁有較高海撥和超過50%的森林覆蓋率使其具有獨特的地方小氣候環境,表現出近暖溫帶的特征。與山下相比,氣候大約滯后一個季度,因而具有相當長種植晚季蔬菜的歷史。這是可投資觀光農業開發利用的一大優勢。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還可同時豐富淡季觀光農業內容。
3.3觀光農業的結構分類
依據規劃設計的目標和區域的生態條件,劃分出以下各觀光農業景觀類型:
(l)梯田農業觀光類型針對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狀況,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修建石級梯田,對其進行間作套種或林農兼種,開發面向市場,以精細農產品為方向的三高農業。農作物仍以蔬菜為主。同時組織游客參與到播種、鋤草、采摘、收割等務農活動,通過模仿、習作、體驗來體驗農業生產的艱辛和收獲時的滿足感。
(2)自摘果園類型是利用景區內現有的山植、彌猴桃等野果資源,引種一些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果樹品種,在園區內分片集中種植。園區內設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設施。到收獲季節組織城市居民來此自摘即食,體驗果農收獲的樂趣。
(3)反季節果菜園類型利用溫室大棚技術反季節地培育當地少見的瓜果蔬菜,以彌補露天種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兩季成熟的缺點。采用溫室技術可不必考慮本地實際的氣候條件,可根據需要營造特定人工氣候;因此可在溫室中引種熱帶和溫帶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種,一來以稀缺取勝,向金華市提供品種更多、質量更好的農產品,二來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隨時可以出發,提高自摘果園的號召力。
(4)野生動物園充分利用了風景區內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劃定的區域內封閉圈養野雞、野兔、野貓、野豬等野生動物,供游人觀賞、攝影留念及狩獵等。
(5)避暑度假類型優越的旅游氣候資源,使得這里可以作為夏季游客住宿休閑的場所,地址選在武坪殿附近。具體項目如下: 花園別墅、高中檔賓館、野味餐廳、帳篷露營區等。
(6)西湖水景園是個天然山頂湖泊,景色優美,旅游價值高。根據其體量和水資源的現狀用途(黃大仙景區的生活用水),未來擬開發成一個以自然水面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綠化為主的高山水景園。
4. 結論
景觀生態學在空間結構分析上具有獨特優勢, 為觀光農業景觀結構的研究提供相關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應信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景觀進行規劃設計與農業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景觀設計時需要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以保護為前提,以林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美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以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植被現狀和歷史特點為基礎,本著因地制宜、整體優化、突出個性的原則,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達到最佳的生態價值和美學效果,實現自然與社會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艷秋,申瑞玲,高鵬.景觀生態學在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環境,2010,22(4):31 - 35.
篇6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8205);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資助項目(2013)
作者簡介:葉昌東(1983-),男,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中國城鄉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對城鄉規劃建設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以及對生態、綠地等要素的重視。文章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專業的需求變化,結合農林院校在風景園林、國土研究、鄉村研究等方面的學科優勢,提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特色化教育應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生態景觀設計、土地利用、鄉村規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林院校;城鄉規劃;教育特色化;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TU9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1-0018-04
城鄉規劃專業與社會經濟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全國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5個,城市化率從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3-4倍[1]。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帶來對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國許多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從20世紀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約140余所,學科背景由單一的以建筑學為主向地理學、風景園林、測量學等多學科發展。開設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主要有三種類型[2-4]:一是有傳統建筑學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區域分析、宏觀分析為主的有地理學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風景園林學科為依托的農林院校。第一種類型的院校以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為代表,其重視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訓練,培養的學生擅長物質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設計思維能力強;第二種類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為代表,其重視區域分析及宏觀社會、經濟分析,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第三種類型的院校以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為代表,其注重城市規劃中的生態規劃、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等領域的研究[5]。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對城市規劃人才的需求會有所差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大體來說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城市發展以物質性大規模的土木建造為主,對擅長物質城市空間形態建筑的院校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需求較迫切。第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發展的主要任務逐漸過渡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人居環境、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等,為擅長社會調查、宏觀經濟分析、區域規劃的地理學研究的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提供了發揮空間。第三階段,即目前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話題,中國30多年來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2年黨的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到來為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一、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社會需求的特點
生態建設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從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產生開始,霍華德在其田園城市理論中就表達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強調農田、綠地等要素在城市總體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機疏散、生態城市、綠帶控制、生態可持續發展等規劃理念中,均突出強調了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目前全社會對生態環境建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最新的城市規劃理論包括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緊湊城市、低碳城市等從不同的側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國經歷了30余年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時期,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是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目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圍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四個方面來展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的加大,也必將使城市規劃專業的社會需求發生重大轉變,其轉變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
城鄉統籌規劃體系的內涵是將城市和鄉村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規劃。城市和鄉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鄉區域的中心,為城鄉區域提供現代化工商業服務設施;鄉村是城市的發展腹地,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源和空間(特別是生態環境空間)。2008年《城鄉規劃法》取代原來的《城市規劃法》,標志著城鄉統籌規劃體系的正式建立和實施,城鄉統籌規劃體系有三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將村莊規劃納入到統一的規劃編制管理體系中;其次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更加突出城鄉一體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鄉村層面的規劃。近年來新農村建設規劃、美麗鄉村規劃、村莊整治規劃等一系列鄉村層面的重要規劃在全國鋪開,是城鄉統籌規劃體系實踐的體現,它為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規劃管理強調多規融合。負責城鄉空間規劃布局的主要有建設部門的城市(鄉)規劃系統,國土部門的土地利用規劃系統,以及發改部門的產業發展布局規劃系統。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協調一致,要求多學科、多層次人員的參與。目前廣泛開展的“兩規銜接”〔包括城市(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包括城市(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多規融合”〔包括城市(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旅游規劃等〕模式正是順應了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視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城市規劃重視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的布局,生態、綠地空間要素是城市空間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間載體,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環境質量等。當前在城市(鄉)規劃工作中開展的一些生態、綠地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如綠地系統規劃、綠道網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評選等,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時期人們對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的重視。
(四)構建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城鄉空間布局模式強調節約理念,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主要是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長期粗放式增長所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構建節約型內涵式的城鄉空間布局模式;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主要從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四個方面對新時期城鄉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優勢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學科優勢,可以在相關領域發揮更加深遠的影響和作用。從學科發展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開設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風景園林為主要依托的生態學優勢
風景園林專業是農林院校的傳統優勢學科,農林院校開設的城鄉規劃專業大多依托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科優勢,如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與城鄉規劃聯系緊密的風景園林專業的傳統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此外,農林院校在植物、園藝、農業、林業等生態學研究領域的優勢也有了展示的空間,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城鄉規劃實踐中也將大顯身手。
(二)以土地為核心要素的國土研究優勢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鄉規劃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農林院校有較強的優勢。負責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門主要有規劃建設部門和國土部門,其中國土部門與農業部門有密切聯系。1986年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分屬農業部和建設部主管,因此農業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全國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中農業院校占多數。
然而由于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在土地規劃和管理方面往往難以保持協調一致,因此,在學科建設上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與聯系一直不太緊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多規融合管理模式下,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在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鄉規劃方面的協調將得到加強,這也為密切兩個專業的聯系提供了機遇,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
(三)以鄉村為重點的地域空間研究優勢
鄉村是農林院校在地域空間上的重點研究領域,有長期從事鄉村區域研究的深厚基礎,是農林院校突出的學科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城鄉規劃重點是城鄉統籌,而鄉村區域規劃研究是城鄉規劃的薄弱環節,這就更需要農林院校在鄉村研究中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城鄉統籌的規劃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堅持特色化發展的方向。結合學科優勢,農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應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生態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是農林院校城市規劃最具特色的專業,其專業教育的重點主要包括:
1.綠地系統規劃
隨著生態文明在城鄉建設實踐中日益凸顯的重要性,綠地系統規劃已由過去僅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上升到單獨的規劃類型;空間上也突破城市內部公園綠地的局限,向區域性生態綠化網絡系統的方向發展。城鄉建設對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視帶來對相關領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綠地系統規劃應當進一步作為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核心優勢和特色進行培育。
2.園林景觀設計
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將帶來對園林景觀設計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園林景觀設計是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3.生態環境規劃
宏觀生態環境規劃是城鄉統籌規劃體系新的內容,農林院校在生態環境相關研究領域具備較強優勢,可以作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內容,農林院校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具備較強優勢,應當加強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開拓新的發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國土空間布局。國土空間布局的優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多規融合”的背景下,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相關專業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統。由于具備地理空間信息的存儲、查詢、分析、展示等綜合功能優勢,目前地理信息系統在城鄉規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文明建設中,隨著規劃空間的不斷擴大,地理信息系統將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鄉村規劃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鄉村規劃是城鄉規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層規劃,規劃實踐工作量大,社會需求多,將成為促進城鄉規劃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林院校在鄉村規劃領域具備較強的優勢,應當在鄉村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鄉村規劃同樣應當作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城鄉規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林院校的城鄉規劃專業在其中應當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農林院校應認清新時期城鄉規劃要求的變化,發揮自身的優勢,明確專業發展定位,找準學科發展方向。本文從社會實踐需求角度出發,分析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的新特征,立足農林院校的學科優勢,提出了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特色化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員以啟示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單賽賣,韓立云.“ 建設熱”時代背景下城市規劃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風景園林類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3):16-19.
[3]馮維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構想——融合建筑學與地理學的城市規劃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慶蘭,鄧清華,宋建陽.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區域與城市規劃模擬實驗課程改革構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鄭瑋鋒.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規劃高等教育是否應該更加專業化——法國城市規劃教育體系及相關爭論[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篇7
1.農業信息技術人才
新農村建設提倡對農戶進行信息服務,實行信息服務進村入戶工程,大力推行“百萬農民上網工程”,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貫通,上下互動、服務到村、信息入戶的多功能全方位信息服務,很好的架起政府與農民、市場與農民、專家與農民之間的橋梁。所有這些都需要很好的掌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現在會計算機的人不少,但是即會計算機又懂農業技術的人才不多,需要培養“雙技能”人才,需要加強培養。
2.農業管理人才
目前生產力的發展已越來越受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消耗過程的有害性的嚴重制約,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逐步上升為社會的主導產業,高科技產業迅速成長。“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作為農業各項生產要素的重中之重,通過建設農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可以更加有效配置各種要素,克服經濟發展中自然資源等其他要素的不足,消除這些要素邊際效應。而農村嚴重短缺農業管理人才,急需培養。
3.農業生態能源人才
現在農村居住環境比較差,又臟又亂。建設新農村需要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指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落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廣太陽能熱水器、被動式太陽能采暖房和高效預制組裝架空炕連灶和秸稈氣化工程等,逐步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逐漸的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條件,建立現代化的生態農業,這樣就需要懂農業生態和節能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來帶領和指導廣大農民完成。
4.農業規劃設計人才
城市發展的快,主要是因為城市發展中有大量的城市規劃人才,加快了城市發展的步伐,而農村發展的緩慢,主要是從事農業規劃的人才比較少,使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比較緩慢。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大批對農村建設合理規劃、統一設計的人才,規劃體現長效、可持續無公害發展農業的導向。
二、農業高職院校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1.為新農村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
近年來,農業職業院校明確了辦學方向,轉變改革思路,建立與此相配套的人才培養模式。首要任務是培養新農村建設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懂技術、有文化、會管理和會經營的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人才。新農村建設急需設施農業、生態農業、電氣化與農業機械、旅游和觀光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與保鮮、農業信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副產品經營、農村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我國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這方面人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開設農民培訓班,增加農民專業技術水平,提高農民素質,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篇8
關鍵詞:農業區域規劃;圖紙;設計思路;繪圖軟件;平面布局圖
中圖分類號:F123.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25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LIU Xin-yu,HUANG Xue-qun,NIU Gao-hua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design principles, ideas, drawing cont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which also analyzed the drawing designs with this kind of programming by taking examples of general plans includ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chen District and Binhai aquarium fish science park in Tianjin, so as to propose sugges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sign of planning drawing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design ideas; paint software; layout diagram
農業區域規劃是指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上科學合理地安排各種農業生產,使有限的農業資源獲得最大的效益。編制好農業區域規劃,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任務[1]。
農業區域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和規劃圖件兩部分。規劃圖件是以各種符號反映農業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包括農業資源的種類、特征、數量、質量,以及農業類型或農業區域的空間位置。表達某些用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區域差異,用制圖手段清晰地定位、定性和定量,反映農業資源狀況及其變化。為因地制宜指導農業發展服務,為工程的規劃設計及科學研究提供依據[2]。
規劃圖件是規劃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在空間上表述規劃的內容,為規劃提供更形象、更直接的描述。具有空間定位性強、表達準確、直觀性好等特點。
1 農業區域規劃圖件設計原則
1.1 遵循實際原則
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編制圖件所采用的各種資料要準確可靠,在圖中所表示的線條、面積、位置要力求準確,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1.2 遵從文本原則
圖件要與文本內容相符合,要遵從文本、服務于文本。合理確定圖件比例尺、色彩風格,參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準確表達文本中的重要內容。
1.3 創造性原則
圖件要基于文本的表述性之上更加形象生動的表現規劃內容,就要有獨特的創新性,要敢于突破以往的圖件模式,嘗試用更新奇及生動的形式表現規劃內容,這要求圖件編制人員具有良好的規劃水平并能充分理解規劃文本的內涵,敢于突破傳統。
1.4 藝術性原則
圖件的內容是通過它的特殊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一個好的圖件,直觀易懂,要通過其特殊的藝術特點表現出圖件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更好地傳遞規劃內容的信息,使得規劃更具有說服力和表述性[3]。
2 農業區域規劃的類型及編制內容
農業區域規劃按照其規劃主題方向可分為兩種類型,區域性農業規劃和農業園區規劃。
2.1 區域性農業規劃
區域性農業規劃是以一定地區的農業布局為研究對象。而地區是指某一地域整體的組成部分,即地域單元。區域性農業規劃是以整個地區的綜合發展規劃為基礎,欲解決整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力發展綜合配置問題。此類規劃圖件的編制內容一般包括以下3方面。
(1)區域總體綜合規劃布局。其主要是表現規劃地區農業的分布及分區等總體情況。
(2)分產業農業規劃布局。通過農業的各個分項分別表示,及農林牧漁等,表現各產業規劃的一般情況、特點及分布,規劃的主要意圖和具體內容等。
(3)分塊農業規劃布局。在規劃地區以下,根據合理分區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則,劃為若干規劃分區,并對各個區內的農業資源等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如按照地區的各個行政單位進行劃分,及各個鎮或者村等。
2.2 農業園區規劃
農業園區規劃是指以單個地塊的布局為研究對象。以單個園區性質為基礎的規劃,此類規劃面積一般不大,且規劃內容比較具體,是屬于詳細性規劃。此類規劃圖件的編制內容一般包括以下2方面。
(1)園區總體布局及規劃分區。主要表現園區內的各個功能區及其內部詳細規劃內容。
(2)園區附屬設施規劃布局。包括園區內部道路、給排水、電力、衛生設施、綠化及旅游路線等布局。
3 農業區域規劃圖件設計思路及技術支持
3.1 設計思路
農業用地又稱農用地。農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捕水面、農田水利設施用地(如水庫、閘壩、堤埝、排灌溝渠等),以及田間道路和其他一切農業生產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4]。
在收集所設計地塊的綜合背景下,根據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指導性規劃,確定農業產業發展的空間范圍,對農業用地現狀進行分類,重點區分開一般農田、基本農田和養殖水域等土地利用類型。并嚴格按照土地類型進行后續的規劃設計。
按照區域農業結構類型,各個地塊性質及特點區分其產業類型及功能,繪制出功能分區圖和布局圖。根據所處區域及其與外界區域關系等繪制出區域位置圖、相對位置圖以及道路、水系圖等。
3.2 技術支持
農業區域規劃圖紙的設計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應用軟件,選擇好的繪圖軟件首先要看其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界面是否簡潔明了,是否簡便易學等,最后看其提供的功能是否適合于規劃。
目前廣泛應用的繪圖軟件主要有:CAD、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等。
采用的其他軟件還有Google Earth,3D MAX等。
4 規劃圖件設計的實證分析
4.1 天津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總體規劃
天津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地處天津津南區八里臺鎮,在津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區內,是市農委、市濱海委、市科委建設天津市6個濱海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規劃的依據及參考資料包括:津南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津南區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津南區八里臺鎮域總體規劃、津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總體規劃和該園區地塊現狀圖及CAD圖件等。
經過對天津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CAD圖的測量,園區地塊總面積70.81 hm2,地塊呈長方形(南北向延長)。根據園區現狀圖,園區地塊南部有大片的水面,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原有自然條件進行水面養殖和景觀創意;園區地塊北部緊鄰津港公路,交通優勢明顯,是園區物流交易場所選址的最佳位置,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交易,故在此處設立出入口和交易中心最為合適;園區地塊中部土地平整,面積開闊,很適宜進行觀賞魚的生產設施建設(圖1)。
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將建成中國北方觀賞魚研發中心、北方觀賞魚綜合服務平臺、高水平現代化觀賞魚產業化示范基地、北方觀賞魚集散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園區將形成觀賞魚養殖業、物流配送業、科技服務業、休閑文化產業4個主導產業。由此,基于對周邊環境、交通組織的分析和對區域環境的綜合考慮最終將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從北向南依次布局為研發服務區、物流配送區、標準化養殖區、新品種展示區和種苗繁育區,形成物流研發、設施生產、展示繁育等有分明區域特點的園區分布。
依據整體規劃、主導產業及觀光休閑的需要,規劃園區道路時,選線位置要合理,主次分明,功能明確,分級布置道路。園區的過境道路要與其內部道路連接暢通,道路密度適當、位置合理,規劃道路的骨架應將各個功能區完好的連接。主要過境道路有北部的津港公路、西側的天嘉湖路、中部的友誼南路延長線和南部的唐津高速,構成園區對外交通體系。園區內設定“二縱五橫”的主干道路體系,各功能區配合主干道路建設多種形式的甬道、簡易道路等,實現路網體系暢通。園區設出入口3處,其中2處分別位于津港公路上,1處位于天嘉湖路與新品種展示區交界處(圖2)。
園區內土地利用現狀類型主要為耕地、河流、坑塘水面等。園區在規劃后,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設施養殖用地、生態養殖用地、物流加工用地、科研辦公用地、科技試驗示范用地、基礎設施用地等。
根據以上方法,確定圖件比例尺,確定圖件主要反映的內容,設計圖紙21張,主要類型包括以下5點。
(1)位置及區域圖。包括區域位置圖、產業空間布局圖、農業園區分布圖,共3張。
(2)土地利用圖。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規劃圖,共2張。
(3)園區功能及布局圖。包括功能分區圖、平面布局效果圖、園區鳥瞰圖,共3張。
(4)園區設施分布圖。包括道路分析圖、給排水分析圖、旅游線路圖,共3張。
(5)園區意向圖。包括物流研發意向圖、標準化養殖意向圖、種苗繁育意向圖、新品種展示意向圖、綠化意向圖,共5張。
4.2 北辰區現代農業總體規劃(2009─2015)
北辰區地處城市近郊,其農業必須以發展高水平設施農業和高科技現代農業為目標。該規劃的設計是針對北辰區農業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問題,通過規劃主要解決未來北辰區農業產業結構特點,以及各主要鄉鎮農業結構分布問題。
規劃的依據及參考資料包括:《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北辰區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指標落實方案(2006年―2020年)》、北辰區區域圖(CAD版本)以及各鄉鎮提供的鎮域圖。
此類規劃一般是采用由點到線和由點到面的方法。點就是在規劃范圍內,農業分布的聚集地(如園區的分布等)。線和面就是點有一定規律分布而形成的條狀帶和塊狀(如產業帶和功能區等)。通過點的分布,總結出其分布規律,并將其以線和面得形式表現在圖上。在此利用了系統分析中的演繹法。
根據規劃內容,先在《北辰區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指標落實方案(2006年―2020年)》上區分開一般農田,基本農田和水域,在草圖上分不同顏色標出,并根據提供資料標出北辰區近期一些重點建設項目及占用土地。
根據各鄉鎮提供的資料,統一標出各種種植業類型用地,如設施農業、特色種植、生態種植等;標出養殖業小區分布,如生豬養殖小區、奶牛養殖小區、蛋雞養殖小區等;標出水產養殖小區分布;標出種源農業、旅游觀光小區等分布。
通過系統的分析,將以上各種農業要素進行整理并分類表現在圖紙上,及形成了各種產業分布圖和功能分區圖等。如將種植業分為設施種植用地,特色種植用地,生態種植用地等,并根據其在北辰區的分布形成三帶兩區:設施種植的3條發展帶,特色種植和生態種植的兩個發展區,同時標出各個重要發展節點(圖3)。
根據以上方法,規劃共設計圖紙21張。主要類型包括以下5種。
(1)北辰區位置及區域圖。包括區域位置圖、區域交通圖,共2張。
這主要體現了北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北辰區周邊交通情況,用以說明北辰區有利的的地理、交通狀況。
(2)北辰區農業布局及功能分區圖。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圖、農業功能板塊布局規劃圖、特色農業園區布局規劃圖,共3張。農業功能板塊布局規劃圖(圖4)將北辰區未來農業分為3大板塊:西部特色農業板塊、中部精品農業板塊、東部生態農業板塊。農業特色園區布局規劃圖表現北辰區未來構建的“一區九園”的現代農業空間布局。
(3)北辰區水系、道路、綠化圖。包括道路分析圖、水系分析圖、綠化系統分析圖,共3張。分別表現了北辰區區內道路交通、水系以及綠化的狀況。道路分析圖表現了北辰區區內高速公路、道路和鐵路分布狀況。水系分布圖根據北辰區水利局提供的資料,在表現全區主要河流的基礎上標注了揚水站、倒虹吸、涵閘、橋的位置。綠化系統分析圖分別表現了道路、鐵路、高速公路、河道兩側的綠化以及主要節點的綠化。
(4)北辰區農業主要產業布局圖。包括優質高效種植業(圖3)、健康水產養殖業、生態畜禽養殖業、種源農業、農產品加工物流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布局規劃圖,共6張。
(5)重點鎮農業規劃布局圖。包括雙街鎮、雙口鎮、青光鎮、小淀鎮、大張莊鎮、西堤頭鎮農業布局規劃圖,共6張。這幾張圖件的主旨是將各鄉鎮農業根據其農業類型劃分出設施種植區、水產養殖區、果品種植區、生態種植區、休閑觀光區和畜牧養殖小區等。同時標出鄉鎮在北辰區的地理位置和一區九園在各鄉鎮所處位置及其功能分區圖(圖5)。
5 進一步提高圖件設計水平的建議
農業區域規劃圖是農業區域規劃成果最直接的表現,在各項農業區域規劃工作中不可缺少。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日益更新,農業區域規劃圖的編制的技術和要求也逐年提高。同時,圖紙設計的基礎資料也更加詳盡,以前的底圖一般都是紙質,需要進行掃描,并在CAD中描繪出線條,現在底圖已經基本電子化,直接就可在CAD中打開并導成圖片格式。這樣繪圖的速度和質量也得以大大提高。
農業區域規劃圖的設計有一定的規律和版本參照,同時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5.1 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設計農業區域規劃圖不僅要熟悉農業規劃的知識,也要不斷提高使用繪圖軟件的能力,更加熟練地使用各種軟件,每一款軟件的功能都有其側重點,一個好的圖紙是利用多種軟件相結合的作品。同時,充分挖掘使用的繪圖軟件的功能可以使繪圖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借鑒其他規劃圖件
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多參考其他農業規劃圖,不能生搬硬抄,而是學習和借鑒其他圖件中所運用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要善于總結,勤于思考,取百家之長,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獨立的風格。
5.3 不斷探索更加新穎的繪圖內容
好的農業規劃圖件是可以最直觀的表述文字的內容的,因此能夠更全面、更出色地將文字的內容表現在圖紙上就是繪制好的規劃圖件的一大重點。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探索、嘗試新的圖紙類型將文字中所闡述的一些特定性問題,如文字中的規劃依據、優劣性分析用圖片的形式,更好的表現等。
農業區域規劃圖紙和文字都是規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文字與規劃仍然為獨立的兩個部分,筆者認為能夠將文字和圖片更好地結合,在文字中穿插圖件,圖件中形象的表述文字的內容,將兩者融為一體,必將使得農業區域規劃的內容更加豐富、直觀,也必將使得農業區域規劃的整體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文飛.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業區域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26-29.
[2] 熱拉爾?希巴里斯,唐正平.多語種土地詞匯手冊(中文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30.
篇9
明確“三農”發展新思路
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技術進步和產業化經營。應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堅持用發展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用管理工業的辦法管理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把農業與加工業、服務業結合起來,推動農產品生產的市場化、組織化、標準化、科技化、國際化,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現代化。
農村發展的關鍵在于強化科學規劃,實施功能開發。無錫城鄉的人口和工業密度高,農村發展和城市發展一樣遇到了資源環境制約。走集約發展之路,關鍵是按照統籌發展、科學發展的要求,實施科學規劃和功能開發,統籌安排農村工業區、農業區、居住區、生態區以及重大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備、生態良好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完善社會保障和加強教育培訓。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客觀上需要大量土地,這就使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凸顯出來。應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效保障農民的生產生活。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民的知識化和現代化。應大力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文化和就業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以“六化”落實新思路
產業園區化。園區化是產業集約發展的必然選擇。結合無錫實際,農業產業化的重點是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符合都市農業和生態農業要求的現代化農業園區;農村工業化的重點則應放在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建設上,走資源集約、企業集群、產業集聚的發展路子。
居住社區化。建立農村新型居住社區,推行農民集中居住,是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根本出路。結合中心城市擴展、行政村撤并和各類開發建設工程的推進,大力調整現有散布的自然村落,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農村新型社區和農民集中居住點,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社區服務。
生產規模化。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由之路。應加快推進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支持和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大戶建立原料基地與加工基地,同時注重農副產品市場建設和品牌建設。
組織合作化。建立農村經濟新的組織體制,關系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內在活力。應大力發展農村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積極引導和扶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篇10
2007年,在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ECOCERT SA在華合資公司――北京愛科賽爾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心)正式成立(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號110108000486897),并于同年4月11日獲得了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的批準(批準號CNCA-RF-2006-45),從事按照中國有機標準GB/T 19630-2005的認證業務,其中有機產品種植及有機產品生產和加工業務已經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認可號ASC134-0)。同時經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還分包法國國際生態認證中心(ECOCERTSA)有機產品認證業務(僅限出口產品)。
法國國際生態認證中心(ECOCERT SA)成立于1991年,是國際上最大的有機認證機構之一。ECOCERT SA一直堅持為客戶提供獨立、嚴格和高效的認證服務,業務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ECOCERT SA嚴格按照ISO 65導則(等同于歐盟EN 45011導則)要求進行業務運作,獲得了法國COFRAC(COFRAC為歐盟認可組織EA和國際認可論壇IAF的成員)和美國農業部USDA的認可(為首批獲得美國農業部認可的4個國外認證機構之一),并得到了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批準進行依據JAS標準的有機認證。ECOCERT SA可提供種植、養殖、農業生產資料、有機化妝品、有機紡織品、有機水產品和生態清潔劑等方面的認證服務,也提供Demeter、Naturland以及Bio-Suisse的認證服務。
自1998年開始,ECOCERT SA與北京綠源天地生態環境科技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合作,為中國農民和企業提供有機認證服務。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自80年代初從事農業生態、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研究和開發以來,致力于綠色食品的標準制定、有機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生態農業規劃、生態工程設計、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監測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與國內外大學、研究機構、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有廣泛和深入的合作。
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北京愛科賽爾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還同優秀的展覽公司、檢測機構、咨詢機構以及其他同行一起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