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篇1

一打:山野里出現一位年輕村姑,悟空說:"它是個妖精,是來騙你的。"說著,就朝妖精劈臉一棒。打死了妖精的替身。

二打: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這樣的傷心可以說是肝腸寸斷、悲痛欲絕、痛不欲生。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

三打:這次白骨精變成一個白發老公公,來尋他的妻子和女兒。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邊,走上前迎著妖精,笑道:"你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這個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師父念咒語,沒有立刻動手,暗中叫來眾神,吩咐道:"這妖精三番兩次來蒙騙我師父,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們在半空中作證。"眾神都在云端看著。悟空掄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課前,對眾多資源的有效篩選

【案例1】上課伊始,老師播放動畫片《西游記》主題歌《猴哥》

師:你們知道這首歌是哪一部動畫片的主題歌嗎?《西游記》中的主人公是否歌曲中的猴哥?……。今天繼續學習《西游記》中的一個經典的故事——《三打白骨精》。

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對這些課程資源進行篩選,要選擇對課堂教學最有效的資源進行運用,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情感距離。像本節課教學開始時所用的資源——歌曲《猴哥》,就能起到了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逗锔纭返母柙~內容,是對孫悟空精神品質的高度概括與贊揚,與《三打白骨精》一課所塑造的孫悟空形象要表達的主題是相同的,在眾多的資源中選擇歌曲《猴哥》,迅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也為學生更好地認識孫悟空形象做了鋪墊。

二、課中,對生成資源的有效利用

多媒體出示:從白骨精的“三變”,我們可以看出_____;從孫悟空的“三打”,我們又能明白______。

(學生自主探究)

【案例2】

師:通過你們的自主探究,從白骨精的“三變”,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什么?

生:我們從白骨精的“三變”,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詭計多端:我們從白骨精的“三變”,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狡猾、貪婪:我們從白骨精的“三變”, 可以看出白骨精善于喬裝打扮。

師:從孫悟空的“三打”,我們又能明白什么呢?

生:從孫悟空的“三打”,我們又能明白孫悟空的機智勇敢:從孫悟空的“三打”,我們又能明白孫悟空能明察秋毫:從孫悟空的“三打”,我們又能明白孫悟空意志堅定?!?/p>

師:我們能夠概括出白骨精和孫悟空這兩個人物的特點,文中哪些語句能夠說明相關人物的特點呢?自由找一找,畫一畫,寫上批注,然后讀一讀;也可以先讀一讀,后寫上批注,可以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接下來,進行了集體交流展示。在展示中,老師進行了原著的閱讀指導牽引,將原著中的白骨精“三變”的人物形象描寫內容,與文本中對應片段進行比較閱讀與賞析,讓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初步體會《西游記》塑造人物形象的語言魅力。)

【案例3】

生:老師,我覺得,白骨精的“三變”是精心謀劃的,她用了一些計策。

師:哦?是嗎?你的發現很有價值。白骨精的狡猾、貪婪、詭計多端,在她的“三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她的“三變”分別用了什么計策呢?(學生合作探究后交流)

生:我覺得白骨精在第一“變”中是用了“美人計 ”,她覺得唐僧會很容易被騙到手的:老師,我覺得白骨精變成老婆婆使得是“苦肉計”。

師:那么,她后來變成老公公用的是什么計呢?

……

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認為:“課堂應充滿生命的涌動。這種語文教學境界令人神往,也是教師夢寐以求的?!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痹诒竟澱n的教學中,老師正是在追求“充滿生命的涌動”的課堂,正是運用新理念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因此,在課堂上,學生才有了足夠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他們的思維才有了更高層次的跨越,課堂生活的質量,才能夠得到提高,也才有了由白骨精的“三變”所生成的“美人計”、“苦肉計”和“連環計”等智慧火花的閃耀。這就是“以生為本”的課堂,這就是為學生發展著想的課堂,這就是有實效的“充滿生命的涌動”的課堂。

三、課后,對相關資源的恰當薦閱

多媒體出示課后作業:(課后選做題)

1、讀讀《西游記》中的故事,準備參加班級“故事大王”評比。

2、請搜集與《西游記》有關的成語、歇后語,做一張手抄報。

老師在教學完《三打白骨精》后,布置學生選做與《西游記》有關的作業,也是精心考慮的結果。兩道作業題,無論學生選哪一道題,他們都要接近名著《西游記》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這充分體現了老師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高度重視。

篇3

選擇好經典。在教學設計中,我選取了原著中的四段文字,增補到教學內容中去,讓學生初步接觸原著,感受原著的魅力,產生對原著的興趣。例如,一處是對白骨精變化成的村姑的外貌描寫,教材中只有一個“美貌”,而原著中卻把這種美描寫得淋漓盡致,“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這幾部分對原著的補充,語言文字堪稱經典,值得品味,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深化了人物形象,對于學生閱讀寫作大有裨益。

運用好經典。選擇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關鍵還要運用好。首先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原著的精妙之處,如第二處村姑的美貌,我先讓學生說說由美貌想到的詞語,然后出示原著中外貌描寫的句子,讓學生讀讀,再帶領學生品析美在哪里,最后再把原著中的句子放到課文里去讀一讀,感受白骨精所變幻的村姑的美。

二、 “取舍”與“增添”

作為語文老師,要有解讀文本,創造性運用文本的能力。教學設計中通常要進行教材重組,重組講求“合理取舍,一課一得”。課文可以訓練的點很多,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三變”、“三打”、“三責”三個情節,我把“三變”作為重點,其中“一變”落筆最重,從中體會白骨精的詭計多端、陰險狡詐;“三打”中我把“第三打”作為重點,抓住孫悟空的語言、動作、神情,感受他的機智勇敢。其他的都是一帶而過,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材也可以適度增補,本課中補充了原著的片段,讓課堂更顯厚重,擁有了文學的氣息。在小學階段有好幾篇出自名著的課文,如《三顧茅廬》《林沖棒打洪教頭》等,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在其它類型的課文中,也可以適當增補,如教學教學《詹天佑》一課,補充有關詹天佑修筑鐵路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人物形象更好地加以凸顯。

三、 “意識”與“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簡單地駐足于知識點的層面,要努力使學生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范意義,感受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

在教學這課的時候,我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三變”、“三打”、“三責”,讓學生體會情節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最后再加以總結,雖然都寫了三次,但并不重復,這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寫作方法,叫做重復敘事。相同中有不同,不變中有變化,就是“一波三折”?!段饔斡洝肥敲髑逍≌f,課上我告訴學生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然后以《三打白骨精》為例,認知小說中的三要素。我想這就是一種語文意識的滲透,不只是告訴孩子一個概念,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理解、運用、內化。

語文課堂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課堂洋溢濃濃“語文味”,實現本色語文。本課教學中,我在激發閱讀興趣的同時,也關注了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如學生概括課文能力與品字析詞能力的訓練。在朗讀、默讀課文后,我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分別說說“三打”中三個主要人物的表現,然后再根據表格中關鍵詞的提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因為給學生鋪設了臺階,授予了方法,所以概括簡潔完整又通暢。另外,我要求學生抓關鍵詞來說自己的閱讀體會,如唐僧的一個“摔”字讀到了他的膽小怕事,悟空的“藏”“走”“迎”“笑”中讀到了他的機智和胸有成竹。我想,長此以往,學生必會日漸對語言文字親近起來,敏銳起來,豐富起來,深刻起來。

四、 “樂學”與“樂教”

我校以“樂”為校訓,努力創設樂學樂教課堂,以期師生在輕松愉快、互動自主的課堂情境中實現雙贏。課前,我以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唐僧騎馬咚那個咚》激趣導入;課中,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近故事的環境、情節與人物,把現代與經典文本對照出示,情節以表格式呈現,引導學生暢談閱讀感悟,對白骨精使用哪些計策進行推想等,環環緊扣調動著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

篇4

師:想想我們唱的歌曲,旋律大體相同,分幾段歌詞。歌曲這樣演唱的目的是為了反復抒情。那么小說的敘事呢?

生:叫反復敘事(板書:反復敘事)。

師:對啦。這是文學上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這樣寫,不變中有變,相同中不同。也正應了一個成語叫“一波三折”。讓讀著不感覺重復,卻耐人尋味。同學們發現故事的結構密碼,這也可以用一個字形容――

生(齊):“妙”!

師:作者真是妙筆生花。剛才有個同學報告單上寫“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決了嗎?”現在該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了吧。

生(點頭):現在我明白了。原來作者故意這樣寫,讓故事情節好看,所以才這樣反復敘事。

師:反復敘事的寫法,《西游記》里還有很多。就說跟白骨精反復次數相同的反復敘事,就有――

生:“三借芭蕉扇”。還比如《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三氣周瑜。

師:當然,不僅僅是“三”的反復敘事,還有你們剛才說的《三國演義》中的“五伐中原”,還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荻”等。反反復復中,讀著多引人入勝啊。

師:圍繞反復敘事,讓我們做一個游戲,看看你還能發現什么。這是報告單中,我們填寫的三打白骨精的結構圖表。剛才同學們提到的要吃唐僧的那些妖精,請你做一個結構替換。

生:把白骨精替換成紅孩兒。題目就叫“大戰紅孩兒”。

生:起因是紅孩兒要吃唐僧肉。經過呢,徒弟們大戰紅孩兒。結果呢,觀音救助,降服紅孩兒。

師:請你們再自己選一個妖魔名字,也來做個替換。

生:用蜘蛛精替換……(內容略)

生:還有把白骨精替換成金角大王……(內容略)

師: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我發現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換一換,起因、經過、結果大體不變。

生:起因是妖精要吃唐僧肉,經過都是孫悟空他們和妖精大戰,結果妖精被打敗或者收服。

師:當然,有些妖魔雖然目的不是吃唐僧肉,但也是師徒取經路上遇到的磨難,這些故事的大體情節結構也是相同的?;厝ラ喿x其中一個故事也可以完成一個新的報告單。

師:原來《西游記》里一個一個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多個類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疊加,整本書,也是反復敘事。你看,我們不但發現了一個故事的結構密碼,還發現了整本書的結構密碼。真好。

生:只要記住妖怪的名字,進行替換,基本就了解了,這本書,這不失為一種閱讀的好方法。

師:難怪有人說,一切經典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古,也許根由是它所創造與生發出的結構。同學們,《西游記》藏著的密碼多著呢。比如人物名稱的密碼,為什么叫“悟空”、“悟能”、“潔凈”呢?比如故事中的數字密碼,像剛才說的孫悟空金箍棒的重量,御花園蟠桃的成熟年限。人參果的成熟年限等等,太多了。只要讀進去,就會發現《西游記》真是奧妙無窮!

師:可話又說回來了,反正都是大同小異的故事,西天取經寫三五個得了唄。正如有個同學質疑的那樣:孫悟空那么有本事,背著唐僧飛身取經不就得了嗎?作者吳承恩干嘛要反反復復寫那么多一路由遇險到歷險到脫險的故事?

生:表現取經的艱難,同時也是為了表現主人公的個性特點吶。

生:也說明他們取經很有決心,有毅力啊,一次一次沒有被打敗,而最終取得勝利。

師:是啊,這一個個情節,讓西天取經的路途顯得分外艱難,突出了唐僧師徒取經的決心與毅力??磥恚@三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環境、情節,都是為了突出人物。

賞析:

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安居》一書中寫道:“教所要求的是:讓學?!?/p>

“讓學”,簡單講就是讓學生學,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在語文課堂中,我認為“讓學”就是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與文本對話,主動地去發現和探究。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文字和文學帶來的無窮魅力,最終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格的發展。

篇5

我們的課本上的第八課《三打白骨精》節選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西游記》。度過這篇文章后,使我感觸很深。全文主要講述了孫悟空在取經路上遇到白骨精并三次打死她的故事。全文概述:

一天唐僧師徒來到一座高山前,因唐僧感覺肚子餓,所以讓孫悟空去找東西。在悟空剛走后,妖怪白骨精為了長生不老她搖身變作一個美貌的村姑。假裝給他們送齋飯,然后趁機抓住唐僧吃了他,然后她就能長生不老了。正在這時孫悟空摘桃回來了,用火眼金睛看了看。見是妖怪變得。便抽出金箍棒,剛要打就被唐僧阻止了。孫悟空說:“師傅,他是妖怪,是來騙你的”。說完便當頭一棒。這妖怪見狀便用法術脫了身。悟空打開罐子,從中跳出幾只青蛙、癩蛤蟆,唐僧這才有些相信這村姑是妖怪變的。不一會兒從右邊山山上閃出了一個老婦人,悟空見又是那妖怪變的又沒說話。當頭一棒。妖怪逃脫留下一具假尸首。第三次悟空叫來眾仙來作證終于殺了白骨精

其實我真的很喜歡這篇課文,更喜歡《西游記》。

篇6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0-0065-01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精彩的文本解讀往往難以言盡古典名著之精髓,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名著,此時,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導演、劇本和道具問題。下文,筆者結合蘇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課,談談表演中導演、劇本和道具問題的解決。

1.無導演,自導。

烏合之眾注定一盤散沙,只有團隊合作才能打造出一臺精彩絕倫的課本劇。

確定導演。課本劇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演的素質與修養。選誰呢?當然是能力強、肯擔當、會組織、善協調的!學生或毛遂自薦,或他人選舉,很快就確定了導演組成員。

招募組員。導演既定,那么就要開始招募組員,各導演或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動員,或慷慨激昂地演講發動,很快就招募到了組員,成立了自己的劇組。

明確分工。各導演認真聽取組員意見,經過毛遂自薦、他人推選、考核面試、投票選舉等一系列程序后,最終明確了組員的分工:文學功底深厚的學生成了編劇,有表演天賦的成了演員,眼明手快的成了劇務,擅長繪畫的成了美術指導……

2.無劇本,自編。

《三打白骨精》是對名著章節的改寫,故事性強,畫面感足。但文本畢竟不同于劇本,還需將課文進行改編。此時,小編劇已自覺地將《西游記》原著恭敬地“請”到教室,人手一本開始閱讀。課間十分鐘,他們放棄了休息,自發地聚到了一起,探討如何通過對話,讓人物形象更立體飽滿:時而從文本中挖掘潛臺詞,時而向影視作品取經,時而就網上的劇本作探討比對,忙得不亦樂乎,“吵”得不可開交。“這唐僧簡直善惡不明,好壞不分,虧得悟空對他忠心耿耿!”“不對!這反而更能突出唐僧的菩_心腸!悟空真傻,怎么就不能跟師傅好好解釋再掄棒呢?”“這八戒也真是,近‘猴’者‘靈’,他怎么就沒沾上點悟空的靈性呢?”“你們不覺得白骨精很聰明嗎?”一生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大伙兒輪番轟炸:“這明明是奸詐貪婪,怎么能叫聰明呢!”“聰明是褒義詞,白骨精心術不正,只能用貶義詞來形容?!睜幷撝校瑢W生的是非觀漸漸明晰;辯駁時,師徒四人的形象愈見清晰。這處人物臺詞如何設計才符合人物性格特點,這個舞臺背景如何設置才能突出“山高必有妖”的險峻,此處動作神態如何拿捏才能恰到好處……每一處設計都凝聚著學生的智慧,閃現著他們思想的火花。編劇們會因一時的思緒堵塞而陷入沉思,也會因茅塞頓開而手舞足蹈。我在平時的課堂上很難見到如此真實而又感人的讀書交流,卻在此處看到了一張張興奮的笑臉。

3.無道具,自制。

《三打白骨精》陣容強大,需用到較多的道具,如頭飾、服裝、兵器等。本著“不花一分錢,也能演課本劇”的原則,我們決定分工協作,自制道具。技術指導是美術教師、勞技教師,材料是廢物利用,制作由學生合作完成。最終,一個由學生自己打造的全新劇組,一本由學生自己編寫的獨特劇本,一套由學生自己制作的創意道具,一個屬于學生自己的舞臺,一臺從無到有的“裸劇”便誕生了!

篇7

1、《西游記》這部連續劇和《西游記》這本書我看了或讀了不止一遍了。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人我想我不說你們也知道了,那個人就是孫悟空。

2、在我沒讀過或看過《西游記》的時候,我剛開始還以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猴子,應該不是什么好東西,起初我以為孫悟空是個妖猴。但到了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我是被天上的那個神仙誤導了。孫悟空他并不是什么妖猴,而是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石猴。孫悟空為了保護師傅不被妖怪吃掉。一路都是殺妖魔,斬鬼怪的。而且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練出了火眼晶晶,這么一來分辨妖魔就容易多了。

3、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打白骨精這一回,這一回中白骨精為了吃唐僧,一下變成老太婆,一下變成小女孩,一下又變成老太公,而這一切都被孫悟空識破,都把他們打倒在地,而唐僧還不知道這三個人都是白骨精變的,還以為是孫悟空連傷三命,讓后就把他趕出隊伍,還寫下了一行字:從此以后不與悟空見面。悟空不管怎么說師父都不在收留他。白骨精雖說是死了,不過悟空也被逼無奈回到了花果山。后來唐僧三人遇到了妖怪,而孫悟空卻不在。沙僧和八戒,千方百計的把悟空請來降妖,剛開始悟空一邊吃桃子一邊裝著說:“你們的事我不管,有妖怪還是你們自己去打吧,師傅不是說了你們也能降妖?!焙髞戆私浼绷耍骸昂锔缒憧偛豢赡苋酉挛覀儾还馨伞倍鴮O悟空心里越來越著急,心想:再裝下去師傅就要被吃了。于是就打斷八戒說話。駕著筋斗云到了妖怪洞口去降妖。最后他們師徒四人又走在了一起。

4、孫悟空是我敬佩的地方有很多,第一:他對師傅忠心耿耿,從來不會背叛師傅。第二:孫悟空武藝過人,身手敏捷。第三:孫悟空非常的勇敢,他不會像八戒一樣說這個妖怪太難打了我們散伙吧,而是遇到妖怪第一個沖向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吳承恩,一個出生于破落的書香世家的作家。他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特別喜歡民間文學,他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也當過兩任小官,卻一直很不順利?!段饔斡洝肪褪撬砟昊氐焦枢l隱居時寫的。

《西游記》的主要內容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修得正果。作者想象豐富,妙筆生花,許許多多戰勝妖魔鬼怪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其中爭斗的雙方各有各的法寶和高招,打起來很像一場運用了許多高科技的現代戰爭。不說別的,孫悟空的金箍棒夠厲害的了吧,但那青牛怪卻有一個銀色的,泛著白光,甚至顯得有些陰森恐怖的“金剛琢”,竟能毫不費力地就把孫悟空的金箍棒一股腦兒套了去,使孫悟空不得不另想辦法?!叭虬坠蔷保坏貌怀姓J,這是一個家喻戶曉且十分經典、耐人尋味的故事。白骨精變換花樣化裝為好人,而唐僧卻不知好歹的一味大發慈悲,只有孫悟空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與白骨精斗爭到底,最終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西游記》有著無比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人物有廣闊的活動空間,可以無拘無束地施展起超乎常人的本領,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情節既精彩又復雜,好玩兒的事情多到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但又無一重復,令人愛不釋手。

篇9

    最新讀《西游記》有感

   《西游記》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故事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一行來到一座山中,不巧的是,這正是那白骨精的領地。

   白骨精為了吃到唐僧肉,先變成一個村姑,被識破之后,又變了一個老太太來尋女兒,又被識破后又是故技重施逃了。

   唐僧是肉眼凡胎,哪里像悟空那樣火眼金睛?認為悟空無辜傷害人的性命,要趕走他。悟空苦苦哀求,唐僧無奈,只好留下了他。白骨精怎會罷休?又變做老頭來尋妻女,終于又被悟空識破打死。唐僧善惡不分,索性趕走了悟空。

   那么,白骨精是善?還是惡?悟空是去?還是留?

   第一個問題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可唐僧為何不明?我想應該是他身上的仁慈蒙住了他的眼睛。如果唐僧身上能多一分悟空的果斷、明察秋毫,能少一分盲目的.仁慈,白骨精也不至于“三戲唐三藏”了,同樣,如果悟空能少一分急躁,多一個心眼,唐僧也不會如此善惡不明。

   去?留?這似乎是一個大問題。到底是不計前嫌繼續與唐僧取經,還是一氣之下回花果山,繼續當自己的美猴王?我想,如果我是悟空,我也會走。

   雖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但誰能忍受一個無知之人三番五次的猜疑與責備?再說了,悟空并不是人,而是一只猴子,一只自由自在的自然之子,其實去西天取經只是一個幌子,只是為了去掉頭上的鉗制自己自由的緊箍而已,被氣急了還是會走的!

   當然,悟空一定不會是這樣的。但是,我認為,悟空并不是那么完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就像在第十四回中,唐僧把悟空救出,后遇到賊人攔路搶劫,按道理來說教訓一下也就罷了,可那悟空野性大發,竟打死了人!這不正是他的過錯嗎?

   那么,唐僧也并不是那么愚鈍。因為他有一顆慈悲的心。從小,他沒有父母,長至十六七歲才找到了母親,也許就是因為這一段幼年時的不幸經歷,才造就了唐僧慈悲為懷的性情。

   還是那句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無論他如何優秀,總是有一些缺憾。人無完人,金無足金啊!那么反推過來,一個人,有缺點也一定有優點。

   唉,善?惡?去?留?看來,這是個問題,也只有通過吳承恩講述的故事,給我們釋然的解答,當然這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

   最新讀《西游記》有感

   我想《西游記》這本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一向不愛看書的我,卻也被其中的情節吸引住了,文中離奇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齊天大圣——孫悟空。他三打白骨精,保護師傅,為民除害,卻被師傅誤會為濫殺無辜,我很是為他感到不平;他偷吃人參果固然不對,但是當他得知人參果樹的稀有和珍貴的時候,不遠萬里去尋求醫樹的藥方時所表現出的知錯就改,誠心悔過的精神以及他做人的誠實也是值得學習的,他不貪圖富貴,不貪愛美女,并且十分忠心,在師傅讓他離開的時候,看到他忍受著緊箍咒的折磨,前叩后拜,懇請師傅將他留下時,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淚,明知道一路上是荊棘坎坷。危難重重,但是他卻忠于唐僧,不愿離去;在天庭上他對玉帝的錯誤敢直言不畏,決不趨炎附勢。他的堅強、勇敢、剛毅、樂觀,在妖魔面前毫無懼色,在具有強大勢力的天庭上也不畏強權,有膽有識的人格魅力以及他那超出凡人的語言和動作的超酷形象,讓我佩服。

   書中還有一位貪吃懶惰、好進讒言,性格憨厚單純、勇敢戰斗,可是遇到困難卻又退縮的豬八戒,作者嘲諷的描寫了他的缺點,但同時也肯定了他的優點,使這個戲劇性的人物在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認為,他更多的是為了襯托出悟空的優點。

   沙和尚心地善良,不愛惹事,默默無聞,老實忠心的保護師傅,同時也十分敬重二位師兄和師傅,為他們牽馬拿行禮。

   唐僧雖說一心向佛,待人友善,是個真真實實的大好人,但他卻分不清善惡,總是誤會一心保護他的孫悟空,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歡他。

   想想悟空曾經大鬧天宮,被神通廣大的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我又想想曾經的我,對父母“呼風喚雨”,張口一個“爸爸給我背書包”,閉口一個“媽媽教我做作業”,仿佛父母為我服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心中毫無感恩之情,果然十分相像,難怪小時候父母經常說我是孫悟空。

   生氣對大家來說也是太尋常不過的事了,但如果我們也能如孫悟空一樣做到寬容大度,那社會也會和諧,孫悟空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去就是十四年,十四年春夏秋冬,無數個包容理解,一次次的寬容大量,沒回到讓我心生敬意和感動。

   看完這本書,我愛上了它,愛它精妙的語言,迷人的細節,還有多姿的神話色彩,它為我的課余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也教給了我要勇往直前、克服困難、不移不懈、善待他人······使我受益匪淺!

   最新讀《西游記》有感

   一本好書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情操;然而,一本不健康的書會使人思想改變,道德敗壞。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讀書,讀好書。我家就有一本好書,它讓我不斷前進,克服困難,不折不撓。這本書就是《西游記》,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吳承恩。

   《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帶領三個徒弟,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的故事。西天取經路途遙遠,危險重重,經常有妖魔鬼怪出沒。唐僧沒有法力,經常被妖怪捉走,多虧他的三個徒弟斬妖除魔,及時營救,一路風餐露宿走到西天。唐僧的三個徒弟中屬大徒弟孫悟空本領最大,他有火眼金睛,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云能行十萬八千里;二徒弟豬八戒好吃懶做,還經常說孫悟空的壞話;三徒弟沙悟凈,雖然本領較弱,但是勤勤懇懇,一路挑著行李。

篇10

支架理論,要從20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列?斯?韋格斯基(L?S?Vygotsky)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域”理論說起,最近發展區是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相交疊的區域。學習者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發展水平區域過渡,個人的實際水平往往難以獨立完成,常常需要一些輔的支持,方能順利抵達這個區域,完成學習任務。搭建閱讀支架平臺,提供學習活動支撐,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語篇為載體,在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能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下面筆者以廣東版《英語》(下同)六年級下冊Unit6 Feeling Fun的Reading and writing板塊為例,闡述如何依托支架理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思維品質。

該版塊文本是記敘文,主要講述了Tangseng一行人在取經路上遭遇白骨精,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文本內容如下:

Monkey King fights White-Bone Monster

Tangseng, Monkey King, Pigsy, and Sandy were going to the west. When they came to a big mountain, they were hungry and thirsty.

Monkey King drew a magic circle on the ground, and said,“Don’t walk out of the circle.” He then went away for food.

White-Bone Monster wanted to eat Tangseng, so it turned into a pretty girl. She took some food, and said to Tangseng, “This is for my parents, but I can give you some.”

Tangseng started to leave the circle. At that moment, Monkey King came back. He beat down Monster. This made Tangseng angry.

Monster didn’t give up. It came back twice more: once like the girl’s mother, again, like the father. Both times, Monkey King hit them to death, but Tangseng became so angry that he sent Monkey King away.

Later, Tangseng was caught by Monster. He knew he was wrong. Luckily, Monkey King returned, and he killed Monster.

一、搭建讀前(Pre-reading)活動支架,激活學生知識儲備

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其表現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語言理解能力。Pre-reading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閱讀背景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儲備,把學生推向活躍的學習狀態,以便學生輕松、愉悅、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的故事背景。本故事為《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的內容,六年級的學生對于這個內容的中文版本相當熟悉,因此在讀前活動支架的搭建上,教師設置了以下任務。

1. 30秒NOT STOP TALKING

通過小組內30秒不間斷說出屬于這一類的單詞,在這個Free talk中教師設置了三組類型,instrument, feeling, animal,各單詞之間看起來是獨立的,但實際是有關聯的,可從描述工具、情感、動物的單詞開始,讓學生發揮聯想,在大腦中搜尋該信息的范圍越大,彼此之間的關聯就越大,他們就會開始聯想到孫悟空有金箍棒……

2. 呈現圖片,激活背景,帶著問題進入故事

圖片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學生想象,激活相關知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呈現唐僧四人西天取經的圖片,學生此時借助圖片激活有關《西游記》的背景知識。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看過中文版的《西游記》,對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比較熟悉,教師再呈現一些《西游記》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圖片,以此激活學生提取頭腦中關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此時教師順勢搭建一個問題支架: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Monkey King?從而自然、巧妙地將學生的視線和思維引向文本閱讀,學生自然就會有很多問題想了解。

(1)Why Tangsang angry?

(2)What’s Monkey King going to do?

(3)Why Monkey King fights White-Bone Monster?

(4)How does Tangsang feel?

(5)Who is the pretty girl?

學生自己對文本提出想了解的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進入故事情境。這種巧妙的打破常規的活動方式,激活了相關知識和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進入文本閱讀奠定基礎。

二、豐富讀中(While-reading)活動支架,促進學生探究語言

分析思維也叫邏輯思維,是指經過仔細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確結論的思維方式。

讀中(While-reading)活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的環節。在篇章的閱讀理解過程中,閱讀已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還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一種把語言符號通過心理認知轉換成思維符號的復雜過程。因此,這一環節最重要的任務是設法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深入地探究文本細節和獲得關鍵信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從多方面為學生的閱讀探究搭建一些相關的任務性支架,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有目的地進行探究,邊讀邊完成既定的任務,有效地促進學生探究和思考向深層次發展,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在讀中支架的搭建中,教師設置了如下活動。

1. 根據前后文猜一猜發生了什么

教師出示了一些圖片,并將文章的前后文都呈現了出來,Tangseng, Monkey King, Pigsy and Sandy were going to the west. Monkey King drew a magic circle on the ground. A pretty girl came to them. Monkey King came back, and fight the girl. At last, luckily, Monkey King returned, and killed Monster.

學生通過圖片及前后文提示,猜測將會發生的事情,使學生的閱讀探究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避免讓學生盲目閱讀。

2. 帶著預測理解故事

仔細閱讀暗示先后順序的標志性詞語,借助圖片理解生詞,了解孫悟空做了什么:What did Monkey King do?

First, Monkey King drew a ________ on the ground. Second, Monkey King _______, and he beat down Monster. Third, Monkey King ____ the Monster to death. At last, Monkey King ________, and he _____ the Monster.

通過這一任務性支架搭建,使學生的閱讀從淺入深,從粗到精,使學生對篇章的閱讀理解層層深入,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上文本的填充,不但增強了學生探究文本內容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同時還為學生進一步理解Monkey King這個人物奠定基礎。

三、創新讀后(Post-reading)活動支架,促成學生運用語言

想象思維是人體大腦通過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對腦內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或重組的思維活動。想象思維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具體化,是人腦借助表象進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類進行創新及其活動的重要的思維形式。

讀后(Post-reading)活動是理解性的檢測環節。閱讀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載體,也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載體,但是以檢測閱讀理解結果為主導的閱讀活動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閱讀教學的讀后活動是讀前、讀中活動的進一步拓展延伸,以讀前和讀中活動為基礎,發展學生相關的英語技能和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一個最佳時機??墒?,如果缺乏有力的活動支架作支撐,學生(特別是中下層次的學生)往往難以“攀爬”到理想的高度。因為這個環節是學生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自身知識體系、形成新的能力的過程。提供學習支架目的是使學生借助支架建構出一個穩定的理解,最終能完成任務并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獲得最新的發展。如在讀后環節,為了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為學生搭建“攀爬”支架,促使學生得以步步攀升。

1. 搭建開放的想象支架,讓學生有章可循而又不拘一格

文章中假如Monkey King沒有及時趕回來,唐僧一行人命運將會如何呢? What will happen if Monkey King didn’t come back? 讓學生打開想象的翅膀,將文本故事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有機結合,為學生創造更多語言運用的機會。

2. 發揮想象,給故事改編一個名字

Monkey King _______ White-Bone Monster.

3. 學習完故事后,對人物角色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