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風險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經營風險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電信企業風險分析

電信企業的外部風險主要包括經濟風險、自然風險和政策風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的通信消費能力,因此電信運營公司的發展與國家的宏觀經濟走勢息息相關。例如從美國自1976年以來GDP增長和電信業收入增長的走勢看,兩者的關系是較為密切的,尤其是在歷次經濟低點電信收入的增長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兩者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表現了較強的相關性。自然災害等風險是電信企業經營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風險因素。比如 2006 年末我國臺灣南部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中國電信和網通的多條海底通信光纜均受到地震影響,發生不同程度的通信中斷。公共環境和政府管制政策的變化也是電信運營企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三大運營商重組之前的固網運營商由于監管政策的限制,不能經營移動業務,隨著重組的完成三家運營商都成為全業務運營商,市場因政策而發生了劇變。特別是近期運營商之間開始試點攜號轉網,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電信企業的內部風險主要包括戰略風險、財務風險、投資風險和人力資源風險。一個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愿景和使命,進而建立正確的戰略目標。而在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財務風險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資本運營,還是在會計核算、稅收籌劃、經營管理等項活動中,財務風險是電信企業面對市場競爭,提升企業核心價值所必需面臨的挑戰。由于電信業是一個要求高投入的產業,網絡的全程全網特性,對建網投資需求很高,因此必須慎重考慮在投資規劃和項目評估中出現的風險。同時電信行業屬于高科技行業,對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二、電信企業風險評價

用因子分析法來計算和分析電信企業的主要經營風險,以求客觀評價同類企業的綜合抗風險能力。因子分析法最早是由心理學家Chaules Spearman在1940年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將實測的多個指標,用少數幾個潛在的指標(因子)組合來表示,并顯示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科學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以某省電信公司為例建立了風險因子評價體系,該省下設12個地市分公司,為了客觀、準確地分析和評價這12個分公司的綜合風險情況,根據電信企業的行業特征和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按照前文所述的電信企業內外部風險分析,選取可量化的并且是電信企業內部經營績效考核通用的主要風險評價指標44個作為基本支撐指標因子,同時按照指標的屬性再將這44個因子歸集為六大類:經濟環境類指標(含6項指標因子)、競爭環境類指標(含3項指標因子)、企業規模類指標(含9項指標因子)、企業效益類指標(含8項指標因子)、企業管理類指標(含8項指標因子)、企業可持續發展類指標(含10項指標因子)(詳見表1)。

采用因子分析法,通過對原始變量的標準化處理和數學變換,構建原始指標體系矩陣,并將原始數據值進行標準化變換,計算出綜合得分值。綜合得分經濟意義是:如果某個企業的綜合得分為正,則意味著該企業的水平在所有樣本的平均水平之上。如果綜合得分越高,則該樣本企業具有的優勢越明顯;得分為負則表明該樣本在平均水平以下;得分接近0分,則樣本屬于中等水平。

因子分析法消除了指標間的相關影響,通過消除數值本身差異造成的不可比性,保證了評價的質量。由于其數據處理全過程的電算化和軟件化,可以方便地得出客觀的評價結果。以下是該省12個地市分公司的綜合風險得分并排序(詳見表2)。

從各分公司風險綜合得分看:分公司1綜合得分第一,全省最高,抗擊風險的綜合能力最強;分公司5綜合得分第十二,全省最低,抗擊風險能力最弱。由于分公司1的企業規模類指標和競爭環境類指標在全省排名第一,說明電信企業規模效益的特征依然是抗擊風險的主要動因;分公司5雖然所處的地域經濟環境發展較快,但由于內部管理失控,企業效益低下,導致其抗擊風險的能力最弱;分公司9雖然企業規模很小,并且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競爭環境也不理想,但該公司善于低成本高效運營,企業效益取得了驕人業績,從而也增強了企業抗擊風險的能力。

通過這種綜合風險評價,可以比較客觀地診斷出電信企業在運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相關單位有效糾偏,同時這也可以作為省級公司對地市分公司年度經營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表2顯示分公司5主要是企業內部管理混亂,財務管理失控,成本費用嚴重超支,導致企業效益低下。因此根據綜合風險評價結果,省級公司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地市分公司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人員管控,以此提升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

三、電信企業風險應對策略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風險與生俱來。電信企業通過追尋風險、承擔風險,才得以生存和發展。企業的健康發展就是在增長、風險與效益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有效地管理和化解風險,不僅可以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還可能帶來機會和收益。過去電信企業規模擴張的速度很快,大投入、大建設時期忽略了風險管理,隨著電信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各個運營商在經歷多年高速發展之后,增速開始回落,進入新的轉折期,如何保持效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第一,電信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選擇風險承擔、規避、轉移、轉換、對沖、補償、控制等適合的風險管理總體策略。在決策時能夠考慮到更全面的風險,要適應“三個轉變”,即在發展階段上,要適應由快速增長向平穩增長的轉變;在發展模式上,要實現從外延式增長向外延與內涵相結合的增長方式的轉變;在管理方式上,要做好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8,雖然內部管理比較規范,但由于企業規模小,風險承受度本身較弱,在當地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不敢冒險去拼搶市場,選擇過于保守的發展策略導致企業市場份額更加萎縮。

第二,風險管理不僅僅是要“合規”,更重要的是通過構建一個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的“增值”。要契合當前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業務重點,更加關注關鍵業務和關鍵環節的風險把控,通過調整、合并、修改等方式優化各業務流程,針對薄弱環節,查找管理漏洞,提出管理建議,保持競爭優勢。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11,企業規模和效益都屬于中等水平,但通過企業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和高效的風險管控手段,實現了低成本高效運營。同時切合當地經濟的發展環境,勇于開拓新領域,勇于承擔風險,贏得了市場競爭的優勢。

第三,電信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繁雜,對風險信息的收集、檢查、評估和優化等工作必須借助高智能化的風險管控系統。因此,一方面電信企業要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風險管控手段;另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隊伍,建立優秀的企業風險管理文化。

參考文獻:

[1]彭英:《電信運營管理》,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版。

[2]COSO :《公司風險管理-整合框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篇2

[關鍵詞]負債經營 經營風險 因素分析

企業的資金結構大體分為負債資金和權益資金兩部分。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籌集的權益資金是企業承擔經濟責任的基本保證,但一個發展中的企業僅靠權益資金是難以滿足生產經營需要的。于是,舉借債務便成為企業獲取更多資金、加快發展速度的重要方式。負債經營的合理運用,既可以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又能為企業增經濟效益。正確認識企業負債經營的利與弊,合理適度地安排負債資金,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重要的意義。

一、負債經營的內涵

負債經營是指企業以已有的自由資金作為基礎,為了維系企業的正常營運、擴大經營規模、開創新產品新事業等,產生財務需求,發生現金流量不足,而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和發行債券等形式來吸收資金,并運用這筆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資產不斷得到補償、增值和更新的一種現代企業籌資的經營方式[1]。簡單來說,企業籌資一般是兩種途徑,一方面是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以及留存收益轉增的資本;而另一方面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的資金即負債,而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資金的這種經營方式也就是負債經營。

一般而言,經營方式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負債經營的方式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由于負債經營方式而帶來的風險就被稱為負債經營風險。負債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借入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它包括負債經營導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風險,也包括負債經營可能導致企業財務困難甚至破產的風險。

二、負債經營的特點

1.融資速度快

負債經營是通過舉借債務方式來獲得資金,而這種方式較容易獲得資金,限制性條款較少而且程序較為便捷。

2.融資富有彈性

通過負債經營方式取得的資金,自主性比較強,資金使用比較靈活,富有彈性。

3.融資成本低

通過負債經營這種方式來進行融資只需商業信用優越,無需其他費用或辦理其他手續,融資成本比較低,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4.融資風險較高

負債融資到期償還本息,如果資金安排不當,就會使得企業財務發生危機。除此之外,利率波動等因素也會影響財務支出。

負債經營的特點一方面可以更加看出企業進行負債經營的優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負債經營的缺點,所以要合理正確的利用負債經營,從而使得企業在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企業負債經營風險形成的因素分析

合理的利用負債經營除了要正確認識負債經營以及其風險的概念和負債經營的特點外還有了解負債經營風險的來源。只有了解企業負債經營風險的來源才能更好的避免風險,使企業更好的發展。

1.企業的經營管理

企業進行負債經營,還本付息的資金的最終來源是企業的收益。而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企業經常虧損那么企業就不能夠到期還本付息,這樣企業就會有償還債務的壓力,也導致企業信譽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資,從而陷入財務危機,甚至導致企業的破財。

2.企業的投資決策

企業由于投資決策失誤導致投資項目不能完成而無法獲利,從而使得企業資金短缺導致不能到期還本付息增加財務風險。

3.負債規模

負債規模是指企業負債總額的大小或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的高低。當企業負債規模增大,相對應的籌資成本-利息費用支出就會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償付能力的喪失或破產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大;于此同時,股東收益的變化幅度就會加大。因此,負債規模越大,企業潛在的負債風險程度就越大。

4.負債結構

負債結構是指企業用不同的籌資渠道所籌集來的資金的比例關系,從大的方面考慮,貸款、發行債券、籌資租賃、商業信用這四種負債方式所籌資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間的關系[2]。借入資金和自有資金比例是否恰當,與財務上的利益和風險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財務杠桿作用下,當投資利潤率高于利息率的時候,企業擴大負債規模,適當提高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之間的比率,就會增加企業的權益資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資利潤率低于利息率時,企業負債越多,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的比例越高,企業權益資本收益率就越低,嚴重時企業會發生虧損甚至破產。不同的負債籌資方式,取得資金的難易程度不同,所以資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對企業約束程度也不同,從而對企業收益的影響肯定不同,因此,負債風險的程度也就不同。

5.負債期限結構

負債的期限結構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限,所使用長短期負債所占的比重。一般來說,長期負債利率較高,短期負債利率較低但波動比較大。如果負債的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比如應該籌集長期資金卻采用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會加大企業的籌資風險。其主要原因是:⑴長期借款的利息費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變的,而短期借款的利息費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可能就會有大幅的波動;⑵如果企業大量舉借短期借款用于投資長期資產,那么當短期借款到期時,由于投資的回收期沒有到,可能會出現難以籌措到足夠現金來償還短期借款這種情況,而此時,如果債權人由于各種原因而不愿意將短期借款延期,那么企業有可能會被迫宣布破產;⑶長期借款的籌資速度比較慢,而取得成本通常較高,并且還會有一些限制性條款。

6.利率變動

在籌集資金時,企業會面臨著市場利率的變動對企業帶來的風險。市場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會影響企業資金成本的大小。當國家在實行“雙松”,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增加,貸款的利息率降低,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較低,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減少,這樣就降低了企業的籌資風險;相反,當實行“雙緊”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萎縮,貸款的利息率提高,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增加,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提高,這樣企業就要承擔較大的籌資風險。

7.政治風險

由于戰爭、內亂、罷工、政局波動及政府政策的變化等原因使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外部對企業的財務決策產生約束,這種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企業負債籌資活動有重大影響。

8.自然風險

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使企業遭受意外的損失,難以進行日常生產經營的活動。企業由此而產生負債風險是很正常的。

9.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的風險是指由通貨膨脹、利率、匯率及市場變動等引起的企業負債風險的不確定性。負債利息率的高低就取決于取得借款的時候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的情況,而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和匯率的波動都會導致企業的負債風險。

四、結束語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發展都與負債相關。正確對待負債,正確核算負債,按期清償債務,是企業會計誠信建設的具體表現。企業健康發展就必須控制負債,控制得當,舉債可以給企業發展、壯大增加動力,負債失控,不僅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穩定和信譽,還會給企業、債權人、國家造成損失。

參考文獻:

[1]王鄭江.論企業負債經營策略[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8/4:77-78

[2]徐清海.城市公共設施服務模式的選擇和理念創新[J].特區經濟,2006(6):126-127

[3]周志田,王海燕.中國適宜人居城市研究與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27-28

[4]包曉紅.淺議企業負債經營的極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5):55-57

[5]丁啟軍.企業負債經營風險與防范[J].合作經濟學與科技,2007,04(318):P28-29

[6]鄭雪梅.企業負債經營風險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企業論壇,2007,06(346):P101-102

[7]王玉英.負債相關問題剖析[J].財會月刊(綜合),2008,02:P15-17

[8]李玉玲.企業負債經營及風險分析[J].山西科技,2008,5:P82-83.

[9]楊依華.企業負債經營風險及防范分析[J].經濟師,2008,6:P220-221

[10]魚紅鋒.企業負債經營風險與防范[J].新西部,2008,8:P87-78.

篇3

一、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分析

(一)企業經營風險的分析

經營風險是指公司的決策人員和管理人員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導致企業盈利水平變化、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或者由于匯率的變動而導致未來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風險。

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體現在企業盈利水平的變化,其中產品需求的變動、產品售價的變動、單位產品成本的變動等因素都是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其中最綜合的是由于經營杠桿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的風險。經濟杠桿的高低可以放映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小,經營杠桿率越高,利潤變動愈加劇烈,企業的經營風就險越大。反之,經營杠桿率越低,利潤變動愈加平穩,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小。

我國企業的經營風險現狀較差,當前大部分企業由于風險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水平嚴重滯后于企業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對經營風險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導致防范和處理風險的能力較差。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

財務風險主要是由于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或者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從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

1、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要求做好財務收支的計劃決策、控制、記錄和考核工作,維護財務資金安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但目前部分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財務管理工作執行力度較低等現實情況,嚴重阻礙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容易出現企業財務漏洞,促使企業面臨財務風險。

2、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

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是指企業自有資金和舉債資金的占比不合理,企業資本結構的不合理極易讓企業遭受財務風險。當自有資金占比為零或者較小時,企業可能會因為可使用的資金較少,影響企業運營;另外當企業舉債資金比例過大時,企業可能會無法償還債務,加劇企業債務負擔。企業資本結構的不科學降低了企業財產的流動性,促進財務風險的發生。

3、企業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學

收益分配政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企業的投資決策,科學的收益分配政策有利于梳理企業的良好形象。一旦出現企業的收益分配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現象,企業提出的發展決策將會出現差錯,再加上企業管理能力不足,必然會形成財務風險,帶給企業不必要的損失。

4、企業財務人員風險意識淡薄

財務人員是處理企業財務業務的主體,對企業財務工作結果起著重要作用,因而財務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必定會引起企業財務風險。財務人員缺乏風險意識,對企業財務風險認識不足,就不會對企業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實現預警;而在當企業發生財務風險時,又缺少應變處理能力,無法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

二、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控制與管理

(一)企業要分散、轉移風險

企業在籌集資金時,一定要考慮現代市場的實際情況。對企業的經營規模、可用資金以及創收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決策出最佳的企業籌資方案,確保企業有足夠的能力來籌集資金。還應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投資和產品結構,分散經營風險;另外,有時候企業遭遇的風險會超出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讓企業無力抵抗。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在遭遇經營風險時獲得保險公司一定數額的保險金,以便減輕經營風險帶來的損失。

(二)建立和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一項合理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將有效地實現企業內部控制安排,將企業整個的管理層、工作員工約束在內控制度之下,保證任何人不會脫離內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管理,獨立工作。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監督,監督將會規范企業內部管理人員以及工作人員的行為,發揮風險管理的監督約束機制的作用。因而企業要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預防為主監督機制,對企業上、下層部門實行有效的監督。對管理層人員要監督其權限,防止個人權利過大,凌駕于內控制度之上;對下層工作員工要監督其工作行為,把工作行為限制在企業規章制度之中。可見,企業要建立適應全面風險管理要求的內部控制機制。

(三)建立完善的企業風險管理制度

企業要有成效的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必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業風險防范制度。企業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還會遇見各種各樣的風險,完善的企業風險預防制度可以再企業各項經營過程中進行具體風險預測,采取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可以設立專門的風險評估機構,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是實施風險識別、風險預測,最大程度提高企業應對經營風險的能力。一方面還要強化企業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令其認識到財務風險的重要性,提高風險應變能力。

(四)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

企業的財務管理的內容包含了企業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主要有企業籌資、投資和運營資本管理等。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保持企業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在企業向外籌資時,首先要了解企業目前的資本結構,計算出適度的負債率。然后加強企業資金的防范和控制,適度籌集資金,保證企業自有資金與負債資金占比的合適;在對外投資時,也要基于企業資本機構的合理性,預測未來投資收益,適度投資,防止企業外部應收款額過于龐大。

(五)提高企業應急管理能力

企業不可能對所有的經濟風險到達準確的預測,有些經濟風險會突然降臨,如果企業來不及提出措施解決,肯定會對企業的財產資金等造成嚴重損失。企業要著急管理層人員和相關專業人員一同商討,結合企業實際情況來分析和商討出企業在經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風險,并結合這些經濟風險制定出一整套風險管理策略和解決方案。應急管理措施必須要做到詳細、具體,而且還要擁有較高地可操作性。最后將應急措施以書面的形式告知企業每一個部門和工作人員,提升全員風險應急能力。

篇4

一、企業負債經營的含義

負債經營是指企業以已有的自由資金作為基礎,為了維系企業的正常營運、擴大經營規模、開創新產品新事業等,產生財務需求,發生現金流量不足,而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和發行債券等形式來吸收資金,并運用這筆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資產不斷得到補償、增值和更新的一種現代企業籌資的經營方式。簡單來說,企業籌資一般是兩種途徑,一方面是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以及留存收益轉增的資本;而另一方面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的資金即負債,而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資金的這種經營方式也就是負債經營。一般而言,經營方式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負債經營的方式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由于負債經營方式而帶來的風險就被稱為負債經營風險。負債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借入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它包括負債經營導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風險,也包括負債經營可能導致企業財務困難甚至破產的風險。

二、企業負債經營風險的成因

1.負債規模

負債規模是指企業負債總額的大小或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的高低。當企業負債規模增大,相對應的籌資成本-利息費用支出就會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償付能力的喪失或破產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大;于此同時,股東收益的變化幅度就會加大。因此,負債規模越大,企業潛在的負債風險程度就越大。

2.企業的經營管理

企業進行負債經營,還本付息的資金的最終來源是企業的收益。而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企業經常虧損那么企業就不能夠到期還本付息,這樣企業就會有償還債務的壓力,也導致企業信譽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資,從而陷入財務危機,甚至導致企業的破財。

3.負債結構

負債結構是指企業用不同的籌資渠道所籌集來的資金的比例關系,從大的方面考慮,貸款、發行債券、籌資租賃、商業信用這四種負債方式所籌資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間的關系。借入資金和自有資金比例是否恰當,與財務上的利益和風險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財務杠桿作用下,當投資利潤率高于利息率的時候,企業擴大負債規模,適當提高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之間的比率,就會增加企業的權益資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資利潤率低于利息率時,企業負債越多,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的比例越高,企業權益資本收益率就越低,嚴重時企業會發生虧損甚至破產。不同的負債籌資方式,取得資金的難易程度不同,所以資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對企業約束程度也不同,從而對企業收益的影響肯定不同,因此,負債風險的程度也就不同。

4.利率變動

在籌集資金時,企業會面臨著市場利率的變動對企業帶來的風險。市場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會影響企業資金成本的大小。當國家在實行“雙松”,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增加,貸款的利息率降低,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較低,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減少,這樣就降低了企業的籌資風險;相反,當實行“雙緊”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萎縮,貸款的利息率提高,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增加,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提高,這樣企業就要承擔較大的籌資風險。

三、企業負債經營的風險防范

1.樹立風險意識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它必須獨立承擔風險。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實際經營結果與預期效果相偏離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因此,企業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即要承認風險,正確認識風險,科學評估風險,預防風險發生。

2.在成本收益和風險之間進行權衡

在具體項目上,企業所采用的籌資風險決策法是:首先,在籌資成本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風險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籌資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籌資風險小但籌資成本大的方案或籌資風險大但籌資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據管理者對風險的態度和籌資收益效用的大小,選擇籌資風險和資金成本相對較小、籌資收益相對較大的方案。

3.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

負債經營能使企業獲得財務杠桿利益,同時企業還要承擔由負債帶來的籌資風險損失。為了在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避免籌資風險,企業一定要做到適度負債經營。企業應充分考慮企業未來時期銷售收入的增長幅度及穩定程度,企業所處行業競爭的情況等因素,確定最佳負債規模,保持權益資金和負債之間適當的比例關系。一般認為速動比率一般控制在1∶1比較適宜,流動比率控制在2∶1較為適宜。如果大于上述指標證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和變現能力較強,反之較弱。但上述兩項指標過高則會造成資金浪費,過低會形成資金周轉不靈,所以舉債時要做到比率協調。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選擇最優化的資金結構,是一項復雜和困難的工作,對一些生產經營好,產品適銷對路,資金周轉速度快的企業,負債比率可以適當高些;對于經營不理想,產銷不暢,資金周轉速度緩慢的企業,其負債比率應適當低些,否則就會使企業在原來商業風險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籌資風險。企業必須大力補充自有流動資金,降低資產負債率。

篇5

關鍵詞:供應鏈運作風險;企業競爭能力;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9?9;F0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09)12-0054-03

0引言

供應鏈是由原材料獲取、加工成半成品直至產品,并將產品送到顧客手中的一些企業或部門組成的網絡。對供應鏈構成、運作、協調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供應鏈管理這一新的經營與運作模式[1-2]。隨著供應鏈管理不斷深入和發展,許多新問題呈現在學者和企業管理者面前,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供應鏈風險問題。Christopher等認為,在過去數十年來,許多發展的傾向使得供應鏈這個鏈條更容易受到打擊[3];Paulsson則指出供應鏈風險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RM)已成為供應鏈管理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4]。供應鏈風險及其管理受到了高度關注。

已有的文獻對有關供應鏈風險實證研究還較少。本文在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發展脈絡與主要觀點的基礎上,通過實證方法來研究供應鏈運作風險作用于企業競爭能力的關系,以期為企業降低供應鏈運作風險,提升競爭力提供理論借鑒。

1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1 供應鏈運作風險

Simons首先對運作風險及其構成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運作風險就是致使企業中斷生產或降低過程能力的不確定性因素[5]。Meulbrook認為運作風險就是影響企業制造及提品或服務能力的不確定性因素[6]。Simons和Meulbrook的研究對運作風險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也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但他們都是從企業的范疇來定義運作風險的,未考慮從供應鏈角度來說明運作風險。Paullson首先提出了供應鏈運作風險的概念,他認為供應鏈運作風險就是供應風險和需求風險,并且他指出運作風險主要是由供應鏈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引起的,與自然災害和恐怖襲擊等重大風險有著很大的不同。Tang則指出研究供應鏈風險首先應該區分供應鏈風險,他將供應鏈風險分成了運作風險和中斷風險兩個維度,并指出供應鏈運作風險維度的風險主要是指供應風險、需求風險、信息風險等,而它們主要是由相應的不確定性因素的造成的[7]。我國的朱懷意在系統梳理已有供應鏈風險及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供應鏈風險的分類框架,將供應鏈風險分為供應鏈伙伴風險、供應鏈信息風險、供應鏈信用風險和供應鏈外部風險四類,并且他指出供應鏈風險是由供應不確定性、需求不確定和制造不確定性造成的[8]。

我們認同以上學者的觀點,認為供應鏈運作風險主要是由供應風險、需求風險、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四類風險組成;并參考從概率可能角度定義風險的方法,定義四類供應鏈運作風險。供應風險,是由供應的不確定性導致供應鏈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需求風險,是由需求的不確定性導致供應鏈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制造風險,是制造的不確定性導致供應鏈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信息風險,是供應鏈上信息的不確定性導致供應鏈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

1.2 企業競爭能力

關于企業競爭能力的概念,學術界尚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Roth認為企業競爭能力就是企業在市場中表現出的實際的競爭強度,也就是企業通過提供一種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而從競爭對手中贏回訂單的能力。他認為,企業競爭能力主要表現在價格、產品質量、配送、柔性和顧客服務五個方面。許多學者在后續研究中均采納了這一觀點,如Flynn[9],Rosenzweig[10],Ketokivi[11],等等。

相關實證研究大部分均是在研究企業范疇內的因素對企業競爭能力的影響,關于供應鏈上的因素對企業競爭能力的影響研究還很少,而國內外對于供應鏈風險與企業競爭能力關系的研究就更少。本文認為,企業競爭能力主要表現在價格、產品質量、產品創新、柔性、顧客服務質量等五個方面,以此進一步探析供應鏈運作風險作用于企業競爭能力的關系。

1.3 研究假設

本文在已有文獻研究的提出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設來研究供應鏈運作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的影響。

H1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供應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H2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需求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H3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制造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H4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信息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H5a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供應風險與需求風險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H5b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供應風險與制造風險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H5c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供應風險與信息風險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H5d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需求風險與制造風險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H5e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需求風險與信息風險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H5f 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制造風險與信息風險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2研究設計

2.1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假設,提出供應鏈運作風險作用于企業競爭能力關系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揭示了四種供應鏈運作風險與企業競爭能力之間可能存在的影響途徑和相互關系。該模型將在本文后續研究中進行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ldel)分析與檢驗。

2.2 變量測量

①供應風險。選擇從供應網絡、供應商道德、供應伙伴關系、供應商產能、供應商交貨、供應商技術等6個維度來測評供應風險。

②需求風險。選擇從市場需求波動和顧客流失等2個維度來測評需求風險。

③制造風險。選擇從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流程設計、設備管理、質量控制和庫存控制等6個維度來測評制造風險。

④信息風險。選擇從信息傳遞和信息共享等2個維度來測評信息風險。

⑤企業競爭能力。選擇從價格、產品質量、產品創新、柔性、顧客服務等5個維度來測評制造風險。

3研究結果

本文從供應鏈運作風險、企業競爭能力兩個構面出發,設計調查問卷,對我國制造業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截面(cross-sectional)信息與數據。

3.1 問卷設計與樣本描述

針對供應鏈運作風險和企業競爭能力的概念分析和模型假設,在參考已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經過與咨詢業業內學者、資深工業工程專家一起討論,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共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受訪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供應鏈運作風險因素量表;第三部分是企業競爭能力量表。問卷除第一部分受訪者基本信息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量度。供應鏈運作風險的題項,問卷提供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個不同級別的答案;企業競爭能力的量表提供從“很低”到“很高”5個不同級別的答案。

樣本的選擇是根據《中國企業目錄統計版》(2004版)的企業名錄隨機抽樣的。正式發放問卷是2007年10月開始的,問卷部分采用電子郵件形式發放,共發放問卷600份。經過6個月的收集與整理,共回收問卷191份,剔除不完整的問卷32份,回收有效問卷15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26.50%。

從問卷回收的情況來看,調研主要涉及到機械、電子、化工、醫藥、汽車等行業的制造企業,問卷填寫人絕大部分是企業的CEO或其他高管人員,如副總經理、部門經理、總經理助理等,在企業的平均工作年限為7.3年,其中本科及以上被訪問者占樣本的76.9%,表明大部分被訪者受過高等教育,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理論基礎,能夠正確理解問卷中的問題。

3.2 信度和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是在SPSS15.0平臺上通過計算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值)完成的。經檢驗,各個計量尺度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54~0.906之間,表明信度滿足要求。效度檢驗運用LISREL8.70軟件對模型的五個概念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結果表明,供應風險中2個觀測指標、制造風險中3個觀測指標、信息風險中的2個觀測指標的因子載荷略小于0.5,剔除這7個觀測指標,其它所有指標在各自計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負荷高度均高于0.5且較為顯著(值在7.19~11.25之間,值都小于0.05),表明數據具有較好的會聚效度;各個因素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素結構間的相關系數,表明數據具有較高的判別效度。因此,效度檢驗的結果滿足要求。

3.3 模型擬合檢驗

滿足測量要求之后,我們利用LISREL8.70結構方程模型軟件對圖1所示模型進行統計檢驗。結果表明,用該模型進行數據分析的結果是可以接受的。

3.4 假設驗證結果

利用LISREL模型檢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0項研究假設中有7項獲得了統計支持,如表1所列。

4結論與啟示

由上可知: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制造風險與信息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有顯著的直接影響;而供應風險與需求風險則通過與制造風險、信息風險相關關系間接影響企業競爭能力。上述結論對我國制造業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實踐和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有消極的直接影響。這一結論驗證了多位學者觀點,他們認為由制造過程不確定性和供應鏈信息不確定性引起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是供應鏈主要風險因素,影響企業及供應鏈運作。本研究說明,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直接作用于企業競爭能力,呈現顯著的負向影響,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降低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提升競爭能力。這一結論提供了企業降低供應鏈運作風險、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直接路徑。

其次,供應鏈運作風險中的供應風險和需求風險并不直接影響企業競爭能力,但它們通過與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強相關關系間接影響企業競爭能力。這一結論驗證并拓展了Zsidisin(2003)、Paullson(2004)、Tang(2006)等學者的觀點,他們在研究文獻中均指出供應風險和需求風險對企業及供應鏈的影響,但大都停留于觀點層面,沒有進行實證檢驗。本研究說明,供應風險和需求風險通過與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的相關關系。間接影響企業的競爭能力,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降低供應風險和需求風險,降低制造風險和信息風險,間接提升競爭能力。這一結論提供了企業降低供應鏈運作風險、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間接路徑。

參考文獻:

[1]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2001.

[2]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第2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 Christopher M, Towill D. Supply chain migration lean and functional to agile and customize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5(4):206-213.

[4] Paulsson U.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In: Brindley C. Supply Chain Risk[C].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 Simons R L. How risky is your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3):85-95.

[6] Meulbrook L. Total strategies for company-wide risk control[J]. Finanical Time,2000,9.

[7] Tang C S. Perspective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 103(2):451-488.

[8]朱懷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確定性的供應鏈風險因素分析》[J];《軟科學》2006(3):37-41。

[9] Flynn B B, Flynn E J.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nature of cumulative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22(5):439-457.

篇6

首先,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缺乏對戰略的及時回顧和總結。企業戰略的制定立足于對未來市場的預測,而市場在不斷地變化,即使是細微的偏差也會對企業戰略規劃產生重要影響;其次,企業戰略規劃沒有與部門的行動目標相聯系;還有一點是企業的戰略規劃沒有同企業的預算工作相聯系。

正是基于戰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實際操作中的不盡人意,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綜合評估體系(BalancedScorecard)理論。這一以戰略管理為核心的理論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組織和政府機構得到推廣,并被證明卓有成效。

綜合評估體系以企業的戰略管理為核心,從財務、客戶、內部運作、革新與成長四個戰略層面建立企業戰略管理模型。它將抽象的遠景戰略規劃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指標,有效地將企業/部門的運作、員工激勵機制同企業的戰略意圖掛鉤。

傳統上,我們對企業的評價往往僅側重于財務方面,如銷售收入、毛利、凈利潤等。而綜合評估體系將業績評價范圍拓展到客戶、內部管理和革新與成長的速度等,從而幫助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全面地分析企業營運結果。

當然,戰略規劃的實現最終將體現在利潤的增長上,而企業利潤的增長直接源于銷售的增長和客戶的滿意程度。另一方面,企業硬件上臺階以及員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動了內部管理的完善,從而能更快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要,導致市場占有率上升,并最終反映到利潤的增長上。

由此可見,綜合評估體系的四個戰略層面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在每一戰略層面,相關績效指標(KPIs)實現了對企業戰略的具體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績效指標時必須充分考慮企業內部信息與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業長遠戰略利益與短期財務利潤的均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所制定的績效指標能真實、全面地反映企業營運結果。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戰略規劃的有效運作依賴于對戰略規劃的分解和細化。通過一系列量化指標使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和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管理駕駛艙(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管理駕駛艙

現代商業競爭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了在戰爭中生存和發展,董事、經理及事業部主管們一直在尋求一種更有效的監控和處理所獲信息的方法。面對紛繁的信息,他們必須離開細枝末節而放眼全局。管理駕駛艙實際上就是一個商業信息室和決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層能更好地規劃業務活動并贏得競爭。管理駕駛艙由三部分組成:

*墻面顯示系統

*飛行駕駛臺

*獨特的內部設計

1.墻面顯示系統(WallDisplaySystem)

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步入管理駕駛艙,所有與企業營運績效相關的績效指標(KPIs)都將以圖形方式顯示在四周的墻壁上。管理駕駛艙把各項指標按重要性程度顯示在不同顏色的墻上:

*黑墻顯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財務指標;

*紅墻顯示外部市場信息;

*藍墻顯示內部運作和員工的表現;

*白墻顯示戰略項目的狀況。

所有指標在每面墻上被分為6組,每組由6個指標圖構成,因此整個墻面系統可顯示144個指標。

2.飛行駕駛臺(FlightDeck)

如同飛機的駕駛臺,管理駕駛艙的飛行駕駛臺也是企業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駕駛艙通過飛行駕駛臺對公司的業務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它由6個PC顯示終端和兩把椅子構成。決策者可通過飛行駕駛臺查詢企業的實時信息,并可進行決策模擬。

3.內部設計(InteriorDesign)

管理駕駛艙是企業的會議室,但它與傳統的會議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體工程學原理進行設計,最大限度地考慮了人在該環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標是建立一個能進行有效溝通、提高管理層會議效率的環境。為達到這一目標,關鍵的績效指標(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圖表形式顯示。管理駕駛艙使最高決策人員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關鍵點上。這種像駕駛艙一樣的設備面板和顯示器布局,使高層經理能及時判斷公司的組織結構是否需要改變,同時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內部結構存在的問題。

管理駕駛艙充分考慮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慮到人對圖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數量為6幅,因此所有的指標都以6幅為一組呈現在決策者面前。類似的研究成果體現在管理駕駛艙設計的各個方面。

管理駕駛艙是綜合評估體系理論的優秀載體。企業建立管理駕駛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按綜合評估體系建立企業戰略管理模型的過程。按照該理論建立的績效指標(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顯示在管理駕駛艙中,供決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傳統的企業ERP系統及其輔助信息系統往往側重于信息收集的過程自動化和信息的集成與共享,忽視了對信息的有效歸納整理。管理駕駛艙的數據來源可以是企業的ERP系統(如SAP的R/3系統)和企業外部的信息(如競爭對手情況、市場情況、宏觀經濟走勢),這些信息通過接口方式或手工輸入方式聯入管理駕駛艙。超級秘書網

傳統的ERP系統在較大程度地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的同時,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經最終歸納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數據,管理者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對數據進行處理才能得到最終分析結果。而管理駕駛艙根據管理者決策的需要,將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進行歸納整理。例如,決策者發現銷售收入有所下降,他會把問題提交給管理駕駛艙系統,系統可能會根據預先的設置告訴查詢者諸如此類的信息:

*聯系客戶的時間減少了5%;

*銷售員的傭金一直穩定在1%;

*完成一百萬銷售額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產品外所有產品的接單率都增長了2%;

*客戶滿意度在B區域有所降低;

篇7

【摘要】筆者認為,現代企業應當關注財務危機的預警。本文通過實例設置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并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縱向構建了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風險是事物未來發展的一種不確定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的變動程度。現代企業在經營中面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面臨著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目的不一致和信息不對稱;面臨著市場的瞬息萬變;面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千變萬化;面臨者政治、經濟、社會的一系列變化,風險是必然存在的。財務風險是許多風險產生后的最終體現,對企業進行財務風險預警有助于企業防范危機,進行戰略管理。我國學者對財務危機的預測大都以上市公司為研究主體,而且進行的是橫向研究,而現代企業更關注個體危機的預測,因此筆者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縱向構建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是將實測的多個指標,用少數幾個潛在的相互獨立的主成分指標的線形組合來表示,構成的線形組合可反映原多個實測指標的主要信息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理論上非常成熟。隨著SPSS統計軟件的逐步簡化,這種方法的運用將越來越普及,企業使用起來將非常方便。

筆者選擇了三家同一行業的公司,對其連續三年的報表資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該行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一、資料分析

A公司是一家電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B公司是一家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C公司也是一家自動化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都是自動化控制系統工程設計和施工,而主要的方向都是電廠和電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技術服務及設備成套,因此是屬于同一行業的相同專業方向的三家公司。其中B公司成立于2002年,屬于成長期,而A和C公司屬于成熟期。三家公司目前經營運作的主要特點是根據客戶的需要和自身的開發能力參加招投標、承接項目,然后組織人員研制,最后將開發的軟硬件產品交付客戶,一般一個項目的運作時間是半年到一年。就目前來說,三家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取得項目,并且全力以赴以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項目,取得客戶的信任、保留客戶、吸引潛在客戶。同時,公司屬于科研開發類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公司現在和未來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如果人才流失,公司承接項目不能按時按質完成,將直接影響公司的信譽和資金回籠,給公司帶來風險。同樣,不能吸引人才,必將使公司喪失項目承接能力,失去生存的機會,給公司帶來風險,而這一切都取決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因為按照現行稅法規定,員工獎金的大部分是從稅后利潤開支的,沒利潤,就沒人才,這對該行業來說,是有很大風險的。另外,因為項目運作的特點,客戶付款的方式一般是預付10%-30%,設備到貨付50%-80%,

系統投運付10%,剩余的作為質保金一年后付,這就意味著公司承接項目后,在一段時間內要有充足的流動資金,而且流動資金應處于良性運行狀態,如果出現“斷鏈”,會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給公司帶來風險。

二、指標選擇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家公司目前的潛在風險主要存在于市場、盈利和流動資金三方面。因此,選擇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應從這幾方面著手,選擇以下指標作為三家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的指標。

(一)速動比率

三家公司運營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必然經常性地存在流動負債,而流動資產中的存貨主要存在于項目的設備中,不可能變現,因此只有通過速動比率才能很好地反映他們的短期償債能力。同時,該指標還能反映企業取得負債的能力,表明公司的信譽程度,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公司的發展能力。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二)凈資產收益率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潤對三家公司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作用。因此,盡管該指標容易被粉飾,但仍然選擇該指標,一方面用來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用來體現公司的穩定性。

凈資產報酬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

(三)銷售收入增長率

市場決定了三家公司的生存與發展,而市場的最好體現就是銷售收入的增長情況。通過該指標,可反映公司的市場狀況和公司的發展前景。

銷售收入增長率=(本期銷售收入-上期銷售收入)/上期銷售收入

(四)應收賬款周轉率

因為客戶的付款現狀決定了公司應收賬款存在的必然性,所以應收賬款周轉率的大小,一方面可反映公司的運營狀況;另一方面可反映資金的流動狀況。

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

(五)投入產出率

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市場,有時公司為了取得市場不惜犧牲利潤,這從長期來說,不利于公司的發展,增大了公司的運營風險。因此,通過投入產出率,可反映公司的運營風險。

投入產出率=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期間費用)

(六)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是反映財務風險的直接指標,筆者也選用該指標來反映三家公司的財務風險。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三、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構建

筆者根據第二部分中選出的6個指標,應用主成分分析法,使用SPSS統計軟件,構建財務風險預警模型,步驟如下:

(一)連續三年3家公司的6個指標值如表1所示。

(二)財務比率相關系數,見表2。

通過表2可以看出,除應收賬款周轉率與銷售收入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低于0.1外,其他指標均呈現線形相關。

(三)主成分特征值和貢獻率值,見表3。

考慮了實測指標信息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處理優化的因素,這里取累計貢獻率為94.809%,則主成分因子個數為3。

(四)因子載荷,見表4。

根據表4,可以得到各主成分因子與原始財務比率指標的主成分模型:

F1=0.765ZX1+0.820ZX2+0.694ZX3-0.324ZX4+0.947ZX5

-0.765ZX6(1)

F2=-0.441ZX1+0.537ZX2+0.685ZX3+0.522ZX4-0.059ZX5

+0.461ZX6(2)

F3=0.422ZX1-0.176ZX2-0.202ZX3+0.763ZX4+0.287ZX5

+0.083ZX6(3)

(五)根據表3中各個主成分因子貢獻率的大小,可得出該行業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Y=0.555F1+0.24F2+0.153F3 (4)

(六)將ABC三家公司的財務指標的標準值帶入公式(1)、(2)、(3)、(4),得出各個企業不同時期的Y值,見表5。

分析:由于B公司是處于成長期的公司,因此,該公司的銷售收入增長率在2002和2003年很高,導致該公司的Y值相對較高;同時,由于將三家公司視為同一行業的公司建立了該模型,使得A和C公司計算的Y值都是負值,但這并不影響三家公司的財務風險的分析。通過三家公司Y值的標準差可以看出,C公司的標準差最低,B公司的標準差最高,但B公司Y的均值最高,這主要是由于B公司所處的特殊時期引起的。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A和C公司Y值均值都接近于0,但A公司2002年的Y值接近-0.5,2003和2004年相對較穩定。因此,Y的臨界值應是Y≥0,而當Y≤-0.5時,公司處于財務風險警報區域。

通過分析可知,三家公司財務風險的狀況是:C公司經營相對較穩定,風險較小;A公司經營風險波動較大,應特別分析原因;B公司因處于成長期,個別指標突出,公司在運用該表時應做理智判斷。總體來說,處于成長期的B公司財務風險較小,C公司其次,相對來說,A公司財務風險高一些,但沒有到嚴重狀況。

篇8

【論文摘要】與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技術不同,戰略系統基礎審計風險模型將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更廣泛的導入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體系之中。這種創新的審計模式,具有審計視角前瞻性;審計技術多元化以及審計程序系統性等核心優勢。

1戰略系統視角下審計風險模式的內涵

戰略系統風險審計模式(Strategic-Systems Risk-based Audit Approach Model),又被稱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技術。它以審計理論、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指導,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審計思路完成審計工作。試圖從企業的戰略分析入手,通過“經營風險透視—業績評價一一會計報表剩余風險分析—實質性測試的時間、范圍和性質的確定”的思路,將被審計客戶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與企業經營風險分析緊密結合起來。這種全新的模式定義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其中重大錯報風險(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是指會計報表審計存在錯報的可能性,它包括兩個層次:會計報表整體層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認定層次(Assertion Level)。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戰略經營風險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源于企業客觀存在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會計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通常與控制環境有關,并與會計報表整體存在廣泛聯系,可能影響多項認定,但難以限于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的具體認定。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新的審計風險模型是隨著審計環境和審計實踐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更符合審計的實際工作情況,有利于注冊會計師執行風險評估程序。

2 戰略系統視角下審計風險模式的核心優勢

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不是一種新的審計方式,它只是將審計風險模型應用于制度基礎審計之中,并以此指導審計工作進行審計風險控制;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全新的審計方式,它是審計技術方法在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在此基礎上的審計風險模型有以下核心優勢:

2.1 審計視角的前瞻性

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Strategic-System 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 Model),是種廣元化的風險控制技術,而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技術是種狹義的“會計視角”(Accounting Lens)。新的審計視野由以往關注內部控制和具體認定層次風險擴大到歷史沿革、公司治理結構、發展戰略、企業環境等宏觀方面,從企業的經營戰略分析入手,將被審計單位的環境因素與重大錯報風險聯系起來,要求審計師應該從更高視角去審視被審計客戶的經營風險,從源頭上尋找滋生會計舞弊的種種跡象,最大限度地識別被審計客戶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問題。

戰略系統視角審計風險模型的假設前提是:如果被審計客戶的戰略制定與實施中存在問題,或者是經營環存在漏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其經營業績很可能下滑。面對嚴格的市場監管和社會公眾的合理預期,被審計客戶的管理高層為了能夠瞞天過海,往往會最大限度地掩飾其不利的經營問題。在這種情形之下,獨立審計師所面臨的審計風險是很高的,而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它試圖從企業經營風險的分析入手,全面剖析被審計客戶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可以抓住問題的實質與關鍵所在,從而可以避免審計人員均衡用力而整日操勞于無效率的賬表審計之中。

2.2 審計技術的多元性

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技術不同,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它不僅注重傳統的審計技術,而且注重全新的審計技術。雖然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也采用分析性復核程序,但它往往只注重與企業會計報表相關的財務指標分析,而很少進行非財務指標分析,因此,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技術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均劣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技術。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的優勢在于:

(1)戰略問題分析技術。戰略分析主要是客戶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獨立審計師可以采用四個環境因素(PEST)分析技術和波特(PORTER)分析技術,對客戶的戰略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形成對行業利潤的合理預期;

(2)經營風險分析技術。獨立審計師可以采用價值鏈(VCA)分析技術、波士頓(BCG)分析技術和機會、威脅、優勢與劣勢(SWOT)分析技術,對客戶的經營業績形成合理預期;

(3)業績評價技術。獨立審計師可以采用平衡積分卡(BSC)和標桿管(Benchmarking)分析技術,對客戶的經營業績進行總體評估;

2.3 審計資源的效率性

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的主要價值在于提高獨立審計師發現被審計客戶會計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行為,其基本內核是要將獨立審計師的主要精力放在高風險領域。獨立審計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對被審計客戶的所有賬表資料進行逐一地審核,況且即使這樣,獨立審計師也有可能發現不了會計報表中的問題。獨立審計師只能做到合理的預計和確信,而不應該對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做出絕對的保證。而現代風險審計模式的基本思路將獨立審計師所關注的問題前移,試圖在增加經營戰略風險分析的成本同減少實質性測試的程序的成本之間進行權衡。究竟何種效果最佳,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實證檢驗。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可以幫助獨立審計師在制定審計戰略之前合理評估被審計客戶的經營風險,將審計精力分配到高風險環節,提高審計資源的效率。由此可見,戰略系統風險審計基礎模式它要求獨立審計師全面提升專業勝任能力,密切的關注客戶的經營風險,做到審計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獨立審計師的價值。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企業經營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4-000-01

一、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表現

1.法律風險

法律環境的變化也是誘發企業經營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使我國的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依法治國的思想深人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規制度,仍需要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因此現階段已有的法律法規,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訂,這種調整、修訂的不確定性將對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由于法律不完善、執法觀念差,也會使企業承受亂攤派、亂收費等不應有的社會負擔,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2.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對某一行業內所有的企業或者在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企業具有相同的影響,是每一個企業都承受的風險,因此我們也將之稱為不可規避風險。經濟危機、通貨膨脹、世界戰爭都是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析市場風險可以從政治環境因素、經濟環境因素和技術因素等多個角度進行。市場風險對每一個企業的每一項投資的影響是相同的,因此企業很難規避。

3.企業特有風險

企業特有風險是由于企業所處的某個行業或者某個產業所面臨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風險,影響范圍局限在個別的企業和公司之內。新技術轉實際生產能力效果不佳、資金周轉不靈、重要合同的喪失等等,這些都是隨機發生的,但是企業是可以想辦法規避的,因此企業特有風險也被稱為可分散風險或者非市場風險等等。

4.資金管理風險

一個企業的資金鏈不僅是企業正常運轉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凸顯企業做優做強、健康發展的陽青雨表”。企業正常經營離不開資金的支撐,有了資金運作就有可能滋生風險。有的企業往往在經營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從思想上和行為上忽視了資金風險的存在:有的企業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面對資金匿乏的窘況,在缺乏正規、有效融資渠道的情況下,通過集資、違規借貸等方式籌資:有的企業甚至靠拖欠貸款或者“東墻補西墻”來獲得經營所需資金,這一切就必然形成經營風險,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企業破產倒閉。

5.國際環境帶來的風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我國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國內企業的競爭,更面臨來自國外企業的競爭。而外資往往具有雄厚的資金優勢和成熟的經營模式,這給本土企業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市場風險也大大增加。

二、企業經營風險控制的防范措施

1.樹立風險意識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它必須獨立承擔風險。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實際經營結果與預期效果相偏離的情況是難以避兔的。因此,企業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即要酬人風險,正確認識風險,科學評估風險,預防風險發生。

2.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

在制定了風險管理系統之后,企業風險評估人員就要依照風險管理的實施計劃進行企業風險的評估,以尋找風險管理的有效對策,盡量避兔風險的發生。為了提高風險評估的有效性,企業需要對企業風險評估人員的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考核,比如“作業標準法”,也就是說對風險管理人員的工作質量進行考核,依照效果和作業標準對企業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檢查和評估,對于沒有達標的,讓其及時改正。

3.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制度

企業要想對經營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業組織結構,這是企業進行風險防范和管理的前提條件。要明確每一個工作崗位的具體職責,并建立一個專門進行風險管理的部門,對任何一個細微的風險征兆都要予以充分重視,并及時進行處理,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避兔產生真正的風險損失。企業所設置的風險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人員必須做到與企業內部其他部門的通力合作。比如:向企業主要領導提交各項以風險管理為主觀點的分析報告,與財務部門合作建立企業內部稽核制度,防止員工欺詐行為;與行銷部門合作建立產品公眾責任風險防范計劃;與生產部門合作制定員工福利計劃等等。同時,需要企業會計和審計人員不斷提高業務能力,能對企業各項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監督,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間題并予以解決。

4.重點加強資金管理

資金是企業經營發展的基礎,只有合理地利用資金,才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所以,在對企業資金經營管理時,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實行統一管理,保持資金的合理調度及運行順暢。在企業資金比較充盈的情況下,要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充分發揮資金的升值價值,但必須對其進行有計劃、組織的利用。要嚴格控制企業的庫存,避兔大量的庫存占用資金,致使企業的周轉資金受到影響,進而制約了企業的經營、發展。要盤活企業的沉淀資金,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對企業的應收賬款,要加強回收管理,促進資金的流動,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5.隨時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

對于企業來講,外部環境的變化是難以準確預測的,企業一定程度上對來自于外部風險是難以實現對其的全面控制的。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業對于外部環境的變化難以有所作為。為有效應對各類外部風險,可以通過對外部環境的密切關注、深人分析,把握其變化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對外部環境及時做出適時的靈活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強化企業對于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將可能產生的損失降至最低水平。同時,企業要時刻關注政策法律法規的變化,尤其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對政策的變化對企業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及時做好預算;時刻關注競爭對手及市場的變化,對市場進行深人全面的調查,強化企業對于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注重產銷的有機銜接,及時調整策略;另外對于企業目標群體的變化要給予全面關注和把握。

綜上所述,企業的經營風險出現會對企業在運營以及發展的過程中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有時候是致命的,因此,企業必須要學會對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還必須要隨時準備較為有效的安全措施,從而降低企業運營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風險,將所有潛在的威脅和經濟效益損失降到最低,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現代企業 財務管理 經濟效益 防范措施

企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只有加強財務管理,才能防范企業經營風險,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應通過建立健全內部組織結構,充分發揮財務管理預算和控制監督的職能,構建完善的財務會計制度,并建立有效的財務監督體系,加強財務控制,提高資金利用水平。

一、要保障企業經濟效益,首先要加強資金管理

(一)資金對企業來說異常重要,資金循環和周轉良性與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企業效益的高低

所以企業管理要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而財務管理要以資金管理為中心。加速資金周轉,及時收回應收賬款。加強公司的資金管理,不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公司的各類應收款項應及時進行結算。只有及時結算回收,才能真實、完整、及時地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也有利于公司的資金周轉。把應收回的資金及時收回,是避免呆賬壞賬損失的重要手段。

(二)加強資金管理的基礎工作

一是做好銀行結算票據及限額支票的管理,對銀行直接結算的票據取回后及時登記、傳遞和報賬,對必須使用限額支票的經濟業務,要規定明確的報賬期限和要求;二是重視和加強銀企對賬工作,及時處理未達賬項,對企業銀行存款做到心中有數;三是抓好應收賬款和往來賬款的清理核對和清收工作,確保資金的及時回收;四是抓緊做好各項資金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嚴格要求,嚴格管理;五是抓好會計憑證、賬簿的管理,努力做到真實、完整、合理、合法:六是要努力增加現金流量,盡量減少流動資金貸款,增加自有資金比重。

(三)要加強負債比例的控制

要考慮貸款產生的效益,要權衡資金回報率和銀行貸款率熟高熟低,作好投資項目的考察考核工作,了解市場考核投資回報率及投資風險比率,避免盲目投資,造成投資損失,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和預算控制,發揮企業管理的核心作用

(一)建立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管理制度是現代化企業管理的必然要求

財務管理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財務會計記錄包含著一個企業所有的生產經營活動軌跡。企業的管理工作,如決策、計劃、協調、控制、考核等,都必須利用會計資料來進行;企業決策、計劃的實施必須通過財務會計活動加以分解、協調與控制;企業計劃的完成情況也必須通過會計資料加以考核。當前我國經濟形勢趨于平穩,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未徹底消除,通貨膨脹已經顯現,國家宏觀調控日益加強,勢必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很大影響。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企業只有把財務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加強財務管理,促進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增進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能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才能確保企業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二)預算的具體執行的注意事項

一方面需要對企業員工實施激勵措施,激發企業全員參與預算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跟蹤控制,約束和控制對預算影響的不利行為。要充分發揮預算管理機構最高權力的作用,組織定期召開預算執行分析會議,詳細客觀地分析預算執行產生偏差的原因,查找管理漏洞,總結經驗教訓,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或建議,著力解決影響預算執行的重大因素。在維護預算剛性的同時,應根據市場環境、生產地質條件、國家政策法規等變化情況,結合企業實際對預算進行適當調整,體現預算的靈活性。

(三)財務預算管理

按照企業指定的經營目標、發展目標,層層分解、下達企業內部各個經濟單位;以一系列的預算、控制、協調、考核現代企業的重要管理工具,是推動企業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總之,建立事前引導、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的財務監督管理體系對提高經濟運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加強財務管理,防范企業經營風險的對策

(一)加強資金管理,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資金運轉順暢,則生產經營展現生機,資金運轉受阻,則生產經營陷入困境。

(二)要強化資金的調度,集中調控資金流向

要使資金合理運行,必須統籌全局,集中調度。企業財務管理必須堅持預測、計劃、控制、考核、評價,要量力而行,堅持量入而出的原則;合理安排投資方向,投資順序和投資強度。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關系,著重是處理好固定資產投資和營運資金的結構關系。

(三)要狠抓資金的回籠,疏通資金活動的主渠道

企業資金充裕活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銷售貨款的回收,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必須進行適時的安排,適時的控制,減少和杜絕因財務管理和控制不嚴帶來的經營困擾。

(四)要加強資金管理,必須限儲壓庫,盤活沉淀積壓資金

沉淀積壓的資金不僅自身存在著損失和貶值的風險,而且會使全局資金僵固。為保證生產經營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進行,存儲一定的材料、配件是必要的。但是超出限量,高額存儲,不僅在觀念上離時代和形勢要求差距太大,而且還承擔著毀損、貶值等風險。尤其是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既要承擔資金成本這個包袱,同時又導致全局資金周轉受阻,所以企業的決策者決不能對此掉以輕心。

(五)強化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

成本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指標,成本的高低不僅決定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而且決定著企業競爭的強弱。因此,成本管理不僅是財務管理的永恒主題,而且是全員參加的一項經常性管理活動。它體現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是否扎實、過硬。充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向管理要效益。

要強化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及時調整財務人員適應新環境的知識結構,建立風險分析的組織機制。風險分析機構的組織成員由企業經營者、企業內部熟悉管理知識和技術的管理人員及外聘的管理專家組成。財務風險分析工作要做到經常化、持續化,并具體到人。

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加強調查研究,運用科學方法對投資項目進行預測,提高投資決策效果,建立財務風險分析的計算機會計系統。計算機會計系統可以對企業不同時期、企業內部不同業務部門和外部同行業企業作比較分析,自動地為企業財務風險分析管理提供“標桿”,一旦實際值超過預警值,計算機會計系統便會自動向主管人員發出警報,使企業經營者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防范不必要的財務風險。

建立財務風險責任機制,明確企業經營者應全盤負責本企業的風險管理,并將風險責任具體落實到各部門和個人,一旦發生問題,能夠及時找到責任人。要結合有效的獎懲制度,真正促使各責任人保持高度警覺,在未來經營期內不再重犯。

建立財務風險處理機制。在加強財務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財務風險應急管理機制。在對財務風險進行科學、合理分析后,企業應制訂相應的預防、轉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企業的財務風險可能發生在采購、生產、營銷、財務、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投資等日常各項經營活動中。因此,財務風險處理機制的建立不僅要考慮財務活動和大量的財務數據,而且應充分考慮到各部門的常規性財務風險因素,以便對各項經濟和管理活動中可能經常出現的風險,進行系統、連續的管理和控制。

四、結束語

通過不斷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在促進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中所應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必須科學合理地組織財務活動,保證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只有在理論上明確這了種統籌兼顧的財務管理目標體系,才能在實際的財務管理工作中把握努力的方向,使其更好的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服務。企業財務工作作為企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肩負著核算企業業務、反映企業經營成果、預測業務發展前景、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等重要職責,是企業防范經營風險,實現穩健經營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史玉梅.(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J],商業經濟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