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樣調查定義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抽樣調查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定義異同
1.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與言語殘疾定義二合為一,未單獨分開定義。在殘疾人抽樣調查時聽力殘疾與言語殘疾作為一個類別調查也未嚴格分開,調查結果仍以聽力殘疾導致言語殘疾者為主進行分級。單純言語殘疾不分等級。
2.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與言語殘疾分開定義及分級,聽力殘疾強調了永久性聽力障礙,同時考慮了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等功能障礙因素,體現了ICF對殘疾評定的要素。
(二)分級異同
1.保持了與1987年聽力殘疾標準的延續性。
第一和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評定分級標準比較:
* 第一次和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評定均分為四級,只是稱謂不同。
* 在數值上除了聽力殘疾一級與一級聾完全相同外,其他級別在數值上有5-10dB的變化。變化的依據為WHO-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聽力障礙分級標準。
2.與WHO目前推薦的聽力殘疾評定標準接軌。
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評定分級標準與WHO-1997年聽力障礙分級標準比較:
* 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評定標準在聽力測試頻率(0.5、1.0、2.0、4.0 kHz),比1987年抽樣調查測試頻率增加了4.0 kHz測試內容。聽力殘疾分級上做到了與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聽力殘疾標準一致。
* 我國其他類別殘疾人分級均為四級,為達到統一并保持與1987年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評定標準具有延續性,將WHO-1997年聽力障礙分級標準的極重度分為一、二兩級,符合我國國情,在進行國際交流時將聽力殘疾一級和二級合并,在統計數據上可完全與國際標準接軌。
3. 第二次聽力殘疾的評定充分考慮了對理解與交流、社會活動與參與的評估,體現了國際功能、健康和殘疾分類原則(ICF),同時也考慮了聽力殘疾程度和康復手段的對應關系,從而確定了本次聽力殘疾評定標準。
(三) 調查技術特點
1.調查人員:本次調查聽力測試及聽力殘疾評定均由3年以上有實踐工作經驗的耳鼻咽喉科專業醫生承擔,通過耳科一般檢查和聽力測試,有能力對聽力殘疾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尤其是這些醫生經過嚴格的培訓后,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2.調查設備
* 聽力計:1987年用于殘疾人聽力測試的是聽力分級儀,其聲音強度測量精度每10~20dB一擋,頻率范圍為500~2000 Hz。本次聽力殘疾評定采用數字式便攜聽力計,測量精度每5dB一擋,測量范圍25~100 dB HL,頻率范圍為500~4000 Hz。為確保測試數據準確,要求每臺設備均有國家計量部門出據的計量測試報告。經過預調查證明,此類便攜聽力計操作簡便易行,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聽力測試。
* 聲級計:用于監控測試房間環境噪聲,保證測聽環境符合評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