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文化的意義

篇1

【關鍵字】茶文化 公關傳播 意義

一 我國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自古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比較而言,茶在“開門七件事”中,排在末位。但在文化領域而言,茶又貴為兄長,能入俗家之門,可登大雅之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碰撞與交織,產生了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而茶元素在其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從廣義上講,茶文化應包括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是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用。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往往偏重于人文科學。中國的茶文化包含和體現了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內容十分豐富。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之后,茶文化的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中國茶文化也跨越了國界,廣傳天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精神財富。

二 公共關系傳播

1.公共關系傳播的內涵

公共關系傳播是指特定的社會組織為實現其公共關系的目標,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同組織的內外部公眾進行雙向信息交流的活動過程,是一項復雜的、完整的、系統的活動,是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的;傳播的手段也是多樣性的。公共關系活動所面對的公眾是復雜、多元的,為了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達到多層次的傳播目標,公共關系傳播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公眾,借助不同的傳播媒介、采用多種的傳播形式,盡可能地實現信息的全方位傳播。擴大傳播的影響面,使更多的公眾接收到或向組織反饋信息。

2.公共關系傳播的作用

有意識地開展各種雙向傳播活動對于主體的公共關系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公共關系主體準確地把握自身與現實環境及其關系的真實狀況。其次,可以使公共關系主體增加選擇能力,擴大選擇范圍,從而提高決策的可行性。最后,可以使公共關系主體的預定目標易于實現。傳播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必要中介。

三 我國茶文化需要公關傳播

茶是人際交往的橋梁和紐帶,社會生活中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接見元首,接待貴賓,一般都以茶招待,在今天這個文明互動的世界里,人類需要對話,而茶是對話交流最好的中介。茶作為公關媒介,讓公關者把茶文化通過茶藝、茶道、茶禮的形式傳播出去,其在當代公關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越來越多外來文化的滲透,國人都受到極大的影響,盲目地崇拜外來文化,忘記自己文化的精髓。現在一提到茶、茶道,多數人會首先想到日本、韓國,而不是中國,茶具和茶禮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中國,相當一部分人已經簡化甚至是拋棄了這些東西,實質是拋棄了中國茶文化的精髓,這說明我國茶文化的宣傳做得還不到位,國民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非常有必要將其弘揚廣大,使海內外更多的人來了解茶文化。所以說,我國茶文化需要公關傳播,需要通過公關傳播使之發揚光大,讓全世界的人都記住它,吸取其精華。 四 我國茶文化公關傳播的意義

1.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為世界六大健康飲品之首,也是中華民族的國飲

茶既是飲料,也是食物,同時又是藥。唐代著名藥物學家陳藏器說:“茶是萬病之藥”。在當代人們稱之為天然的健康飲料,日本人稱之為長生不老的仙藥。當今人們所追求的是“綠色”飲料和“綠色”食品,而茶就是純天然、安全、保健的飲料。宣傳茶文化,進一步提高茶的“國飲”地位,通過公關宣傳,積極倡導以茶養生,讓更多的人愛飲茶、會飲茶,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增強人們的體質。

2.弘揚中國茶文化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

各名茶、名山、名水、名人之地,均可通過舉辦公關活動,如茶文化節等,將其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引進外資投入,興建茶文化景點,使國內外茶文化交流更加頻繁,跨越省界、國界,廣交天下朋友,使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3.中國綿延不絕的文明傳統,賦予了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

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將自己對茶的喜愛之情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來。弘揚中國茶文化,有益于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4.茶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之一,風情各異的茶俗、茶禮及制茶法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通過宣傳教育,使更多的人重視茶具、茶禮的應用,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從而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凝聚力。

5.進入現代社會,茶是一種生活的劑,是改善人際關系的調節閥

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于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的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于

平衡人的心態,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同時還可以使人們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通過飲茶來放松心情,找到一種遠離城市喧囂,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

6.幫助下一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當今,城市里啤酒屋、咖啡館、酒吧等舶來品充斥著飲食、娛樂市場,被一部分青年、白領青睞,已造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久而久之,則會對我們的下一代產生某些負面影響。我國的茶人、茶文化愛好者們有義務和責任去幫助咱們的下一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精品文化之一——茶文化。因為茶不僅僅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健康的飲料,而且在茶的背后還蘊藏著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

想要恢復中國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我們每個人長期不懈的努力,而且是長時間的努力。我國茶文化已經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它的精髓會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我們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光大中華民族的形象,就需要公共關系傳播的推動,同時,公關傳播也會更有力地體現其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1992

[2]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農業考古,2005(5)

篇2

關鍵詞:茶藝;教學;茶文化;歷史;民俗

茶藝起源于中國,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講求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的藝術活動,同時也是茶文化的集中體現。茶藝,簡單來說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這其中泡茶是“茶藝”的主體。在茶藝課的教學中,筆者不斷深思,茶藝如何教好,讓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如何達到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但學生們將茶藝僅僅理解為泡茶的技藝,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貫穿于茶藝表演中的精髓。茶從茶樹上采摘下來時結束了它的生命,當我們將茶葉重新放入茶壺中沖泡時,卻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們該怎樣用心去領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輪回?

1中國茶文化發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顯了一種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融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儒、道、佛諸家的深刻哲理。這在學習茶藝和教學過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同學們更熱情于操作技能課,對于茶藝來說停留在最淺的層面——泡茶。而茶藝要求我們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術,品好一杯茶的藝術”,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學好茶文化是學好茶藝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農時期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并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的飲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于茶文化的萌芽階段。當時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產生之初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到南北朝時,政治家們提出以茶養廉,對抗當時社會的奢靡之風,又因當時較多戰亂,文人無以匡世,漸漸興起了清談之風,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漸將飲酒轉向飲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豐富的茶葉物質,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道、禪哲學思想相結合,中國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華講究“清、靜、和、美”,禪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陸羽所做茶經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將品茶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宋代人們將煮茶法改為點茶法,講究色香味的統一,除了宮廷茶文化的出現,民間也興起了斗茶之風,宋人將飲茶作為人們增進友誼和社會交往的媒介,成為了一種民間禮節,“茶館文化”也相繼出現,“客來敬茶”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傳統意義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逐步得到確立,“開門七件事”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此時的茶文化中茶葉沖泡的藝術性和茶具的獨特性,茶館的普及成為顯著的特點。明代基于散茶的興起,“廢團茶興散茶”,使得沖泡過程不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飲茶時觀賞的藝術性。茶具也各有講究,不僅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工藝有了新的發展,還出現了不同石質粉末燒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還產生了彩瓷、琺瑯彩等茶具,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茶人在飲茶中有意識的追求自然美和環境美相結合,也體現出人們飲茶的藝術性。不同的朝代,有著不一樣的飲茶方式和沖泡方法,這充分證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時期對人們的飲茶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

2茶文化與茶藝教學密不可分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國茶葉生產歷悠久、品類繁多,外觀千姿百態,香氣、滋味各具特色,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它們每一類茶都有不同的沖泡方式,這就與各類茶的茶文化、歷史淵源密不可分。茶藝教學中實訓沖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們對茶文化及其各類茶的歷史淵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說茶藝表演是有靈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學習茶藝過程中“人、茶、水、器、藝、境”的完美結合,學會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們玻璃杯用綠茶,玻璃杯中的綠茶透著鮮亮精致,清飲一口,有一種微微的苦,不經裝飾,簡單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困擾,如果你懂了綠茶,那么也就不會在意生活中的困擾,因為正是有了他們,才能證明我們充實的活著。我們利用玻璃杯還原了茶葉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內涵,盡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藝,但是對于一個茶藝師來說也是失敗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們常用紫砂來沖泡普洱,因為普洱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保存才能散發濃香,正如紫砂壺的特性一樣,需要歲月的沉淀,才能讀懂自己,才能使我們在沖泡中內心平靜,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視的東西。其實不僅是茶,還包括茶藝沖泡的各類茶具、我們在茶臺前沖泡的每一個動作,它們都與我們的茶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鳳凰三點頭、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春風拂面、白鶴沐浴等等;再如中國茶文化和民間習俗的淵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創業的道路上應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這也是茶藝教學中茶文化與沖泡的典型事例,還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飲茶方式等等舉不勝收,可以說茶與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到發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學習茶藝要始終以茶文化為中心,將人與茶相結合,才能在每一次的沖泡過程中真正將茶人與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夠以茶為媒,沉潛涵詠,靜心順氣地與心靈對話。

參考文獻: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簡論[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

[2]蘇葉揚.中國茶文化中的雅與俗[J].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

篇3

關鍵詞:衡水內畫;茶文化;交融;開發策略

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的交融,能夠有效強化衡水內畫藝術的文化底蘊,并為茶文化的傳播提供良好的載體,因此,對衡水內畫藝術的溯源和工藝特點做出認知、對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對圍繞茶文化題材開展衡水內畫藝術品開發策略做出研究,對促進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衡水內畫藝術概述

從衡水內畫的溯源方面來看,明末清初時期,鼻煙壺開始在我國廣泛流傳,由于鼻煙壺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喜愛,為了適應社會大眾的需求,鼻煙壺的制作與加工工藝也得到了高速發展。到乾隆時期,以鼻煙壺為載體的內畫藝術出現,這讓鼻煙壺呈現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勢”的審美效果。葉派內畫對我國內畫藝術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其中,冀派內畫名家王習三就是葉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內畫藝術創作中,國畫創作中的傳統寫意技法讓內畫呈現出了欠缺真實感和形象呆板等問題,王習三則在葉派內畫技法的基礎上,使用工筆解決了這些問題,同時也創作了冀派內畫創作中獨具特色的工具“習三彎鉤筆”。在不斷創新的同時,王習三十分重視內畫新秀的培養,這對冀派內畫的推廣與普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冀派內畫成為現代繪畫藝術中的實力畫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當前來看,冀派內畫無論是在從藝人員專業素養、藝術創作風格與技法,還是藝術產品營銷與社會影響力等方面,都在內畫領域中占據領先地位。從衡水內畫的工藝特點來看,相對于其它繪畫形式而言,衡水內畫具有更加復雜的工藝流程和更長的創作周期,在這些工藝流程中,壺內繪畫是最為關鍵的步驟,與外畫相比,內畫主要呈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內畫所具有的操作次序與外畫相反;其次,繪畫空間較小,繪畫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內部采用磨砂處理,因此繪畫過程中畫筆位置難以準確掌控。受這些特點的影響,衡水內畫藝術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外畫基礎,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訓練才能夠勝任。

2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的交融

從茶文化在衡水內畫藝術中的滲透思路來看,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開發主要可以嘗試從以下兩種路徑著手。首先是將內畫運用到茶具的制作當中。衡水內畫藝術不僅能夠運用到鼻煙壺的制作當中,而且還能夠運用到屏風、文具、佛珠、水晶球等,這些藝術品的開發,不僅讓內畫藝術更好地順應了時展與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而且也進一步強化了內畫的生命力。從將內畫運用到茶具制作當中來看,衡水內畫藝術已經做出了較多的嘗試,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內畫與茶具之間的聯姻,不僅能夠豐富衡水內畫藝術的文化內涵,而且也能夠讓衡水內畫藝術搭上茶文化傳播的快班車,繼而獲得更好的傳承與弘揚。從將內畫運用到茶具制作當中的具體表現來看,衡水內畫藝術工作者可以將茶具作為載體,將具有吉祥意義的故事題材、建筑題材、人物題材以及歷史傳說類題材等運用到茶具制作當中。當然,在此過程中,古代文人文化與茶具內畫的制作最為契合,這對于推動茶具內畫實現與茶文化的緊密結合、促使茶具內畫體現出良好的意境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衡水內畫藝術工作者需要對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認知,利用內畫藝術將茶書、茶藝、茶德、茶文學呈現在茶具當中,從而實現茶具內畫藝術性、審美性與文化性的結合。其次是在衡水內畫藝術的發展中對茶畫藝術做出借鑒。茶畫主要是以茶事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繪畫藝術,我國眾多優秀的茶畫作品都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階層社會大眾的飲茶習俗與飲茶禮儀進行著記錄,因此,茶畫藝術不僅對我國美術發展史進行著反映,而且也對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進行著反映。將這些茶畫作品運用到衡水內畫藝術當中,能夠讓衡水內畫藝術展現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實現與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為衡水內畫藝術的受眾,也能夠在作品中對中國繪畫藝術以及茶文化的風范做出領悟。與此同時,衡水內畫藝術對茶畫藝術的借鑒,不僅能夠豐富衡水內畫藝術創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進一步提升衡水內畫藝術的文化底蘊與藝術生命力,這對于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的協同發展而言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衡水內畫藝術對茶畫藝術進行借鑒的具體表現來看,衡水內畫藝術工作者可以對現存于世的茶畫作品進行臨摹并運用到插畫藝術作品當中,如周昉所創作的《烹茶圖》、張萱所創作的《烹茶仕女圖》、閻立本所創作的《蕭翼賺蘭亭》等,都可以直接轉化為內畫藝術并呈現給受眾。

3圍繞茶文化題材開展衡水內畫藝術品開發的對策

3.1探尋茶文化與衡水內畫藝術之間的共通性

衡水內畫藝術的發展以鼻煙壺文化的發展為根基,因此,衡水內畫藝術本身具有深厚的歷史沉淀與文化沉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在現代社會中,衡水內畫藝術不能止步不前,而應當在不斷的創新中實現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弘揚。另外,我國茶文化同樣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并且對世界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茶文化承載著我國傳統的哲學意識,具有多元化的文化體現形式。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之間所開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對其他文化所進行的吸收與借鑒,能夠為自身帶來更強的生命力,對于衡水內畫藝術和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而言同樣如此。圍繞茶文化題材開展衡水內畫藝術品的開發,能夠為衡水內畫藝術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也能夠為茶文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載體,因此,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開發,基于茶文化與內畫藝術發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開發,需要探尋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之間的共通性,特別是需要探尋內畫藝術與茶畫、茶故事、茶人之間的關聯,從而促使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實現良好的結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圍繞茶文化題材開展衡水內畫藝術品開發過程中,內畫企業通過產品文化價值的開發以及文化品牌的構建,能夠有效實現自身無形資產以及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過程中,內畫企業需要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出發點,在樹立創新意識、精品意識的基礎上,從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創意、生產、包裝等多個環節入手,推動文化品牌的構建與形成。在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生產企業的品牌形象構建中,需要處理好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的關系。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產業化發展,必然會讓茶文化內畫藝術品呈現出商業性質,并導致企業產生逐利性,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構建中,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生產企業必須重視彰顯藝術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蘊,在精益求精的基礎上體現出品位化與文化傳承意識,只有如此,茶文化內畫藝術品開發與生產企業的品牌形象才能夠在實現文化沉淀的基礎上具備良好基礎。由此可見,在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開發中,企業品牌形象的構建,需要實現藝術性、文化性和商業性的統一。另外,在企業品牌形象的構建中,衡水內畫企業需要抓住發展機遇、拓展產業規模、開拓產品市場,以文化傳承和受眾需求為導向,不斷提升產品文化內涵,從而在我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讓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開發以及相關企業品牌形象的構建具備良好的支撐。

3.3強化內畫展覽體驗效果

在圍繞茶文化題材開展衡水內畫藝術品開發過程中,通過為受眾帶來更好的博物館展覽與會展體驗效果,能夠讓受眾對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魅力做出更為深刻的認知,這對于提升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影響力以及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從博物館展覽方面來看,博物館展覽能夠發揮出不容忽視的教育功能,這對于促使受眾了解茶文化以及內畫藝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會展方面來看,會展則是展現內畫企業開發成果、創新成果的重要渠道,這不僅有利于推動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推廣,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內畫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強化博物館展覽與會展體驗效果的過程中,博物館以及內畫企業可以通過與社會茶文化組織、內畫組織以及高校等單位進行廣泛的溝通與合作,通過邀請學生、學者進行參觀與參加講座、討論等,推動茶文化內畫藝術品口碑的提升、為茶文化內畫藝術品開發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讀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潛在受眾。另外,在博物館對茶文化內畫藝術進行展覽的過程中,需要依賴于堅實的資金支撐,然而,雖然政府在區域經濟開發以及文化傳承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這些投入對于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開發以及文化的挖掘和發展而言略顯杯水車薪,因此,為了能夠優化受眾的體驗效果、提升茶文化內畫藝術的宣傳成效,博物館可以在茶文化內畫藝術品展覽中探索自我發展路徑,如博物館展覽也可以嘗試效仿會展模式,通過構建欣賞與銷售協同的運營方式,為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市場拓展提供良好平臺,在此基礎上,博物館對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展覽,不僅能夠為受眾帶來更好的體驗效果、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為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對茶文化內畫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提供更大動力。

3.4政府部門宏觀引導作用的發揮

在圍繞茶文化題材開展衡水內畫藝術品開發過程中,衡水內畫藝術市場的發展必然要求對茶文化題材內畫產品開展大規模的復制性生產,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而可能選擇降低茶文化題材內畫藝術品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內涵,并讓這些藝術品產生庸俗化與低俗化的傾向,這種現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內畫藝術魅力的展現與弘揚,甚至對衡水內畫藝術產品市場的持續發展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以及衡水內畫行業需要重視市場秩序的規范,在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基礎上,讓茶文化題材內畫藝術品實現藝術性與經濟性的平衡,從而為茶文化題材內畫藝術品的深度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自身的宏觀引導作用進行充分的發揮:首先,政府部門應當承擔起推動區域文化發展的職責,重視茶文化題材內畫藝術品文化性的保護與弘揚。在企業監管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引導企業實現產品開發與市場需求的對接,也要引導企業實現產品開發與文化傳承的對接,只有如此,圍繞茶文化題材所開發的衡水內畫藝術品,才能夠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蘊與內畫藝術的藝術魅力;其次,政府部門可以選取優秀的內畫企業構建示范基地,讓這些企業在茶文化內畫藝術的開發中發揮表率作用。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可以利用獎勵、補助、稅費減免等傾斜性政策,為這些優秀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從而讓茶文化內畫藝術產品具有良好的生存與生長土壤,促使茶文化內畫藝術產品成為衡水內畫藝術領域中具有特色的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開發和生產中,政府部門需要重視對市場的拉動,這要求政府部門能夠參與到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推廣與宣傳當中,從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內畫藝術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4結語

在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將衡水內畫藝術運用到茶具制作當中,也可以推動衡水內畫藝術對茶畫藝術做出借鑒,這不僅有利于豐富衡水內畫藝術創作素材,而且能夠有效強化衡水內畫藝術的文化魅力。在圍繞茶文化題材開展衡水內畫藝術品開發過程中,衡水內畫藝術工作者需要重視挖掘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之間的共通性,衡水內畫藝術企業則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與優化,與此同時,為了引導社會大眾對茶文化內畫藝術做出更好的認知與認同、確保茶文化內畫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衡水地區博物館與衡水內畫領域中的會展活動都應當重視受眾對茶文化內畫藝術展覽的體驗效果,衡水政府部門則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宏觀引導職能,在規范茶文化內畫藝術市場的基礎上,提升茶文化內畫藝術品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參考文獻

[1]趙柒棋.茶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葉,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略———冀派內畫[J].公關世界,2016(16):121-125.

[3]雷鳴,李麗.衡水內畫技藝的當代文化價值闡釋[J].中國包裝,2015(12):22-24.

篇4

關鍵詞:生態文化;《茶經》;英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143-02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文化構成多樣化的世界文化生態圈。奈達的生態文化與翻譯是指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態條件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表現在動物、植物、氣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態條件也必然影響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因此,中國人與西方人在形容同一事物時會采用不同的詞語。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茶經》是茶文化典籍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充滿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內涵,其中眾多關于生態文化的生態描寫更是反映了中國茶文化的民族性。比如:

原文: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櫚,莖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茶經》一之源)

英譯:In general,tea plant looks like ilex latifolia thunb in its overall appearance,though a close watch will reveal that it seems to have gardenia’s leaves,white rosette’s flowers,palm tree’s seeds,clove’s stalks and walnut’s roots.[Note:Ilex latifolia thunb is a botanical species in Guangzhou area resemblent to tea,but its leaves taste rather bitter.…]

譯者采用的拉丁學名ilex latifolia thumb 作為瓜蘆的對應詞,但其中文釋義是大葉冬青,別名苦丁茶,是一種常綠喬木,并有藥效。迄今為止,“苦丁茶”至少已經有2000多年的飲用歷史了,學者們爬羅剔抉,在東漢《桐君錄》里終于找到這樣的記載――“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通夜不眠……”。據說解放后有學者在廣西大新、廣東大埔等地實地考證后,從氣候、土壤、濕度等自然條件分析,認定當地村民稱之為“苦丁”的常綠大喬木,就是古書中所記載的“瓜蘆木”。所以譯者采用ilex latifolia thunb這種歸化手段來處理是完全合理的。

在很多文獻中苦丁茶都被翻譯成kudingcha,而譯者卻沒有。究其原因,是譯者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為了照顧讀者的感受。中國的飲茶歷史源遠流長,而西方國家卻不然,一旦譯者采用kudingcha,許多之前沒有接觸到中國茶葉知識的讀者就會不知其所以然,但把瓜蘆木翻譯成ilex latifolia thumb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就會更容易接受,也會更容易聯想到瓜蘆木的大概情況。再比如:

原文:置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茶經》四之器)

英譯:To support a tea wok on the stove,three grids are set inside the hearth chamber with a divining image cast on each,incorporating the Bagua,the Eight Trigram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One is a phoenix,a legendary bird of wonder renewed from ashes,symbolizing fire;The second is a tiger,a scudding beast,representing wind;The third is a fish,an aquatic creature,embodying water. Likewise,the corresponding divinary Trigram positional pictures of Bagua are also drawn with the above animated icons:Li for fire,Xun for wind and Kan for water.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them is thus shown:wind brings up fire,and fire in turn heats water.

原文“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中的風、火、水顯而易見并不是單純的自然界中的存在,而是五行八卦中的其中之三。

道家的陰陽五行來自先秦的陰陽家,是分析世間有形有質的一切事相而后分類歸納。《易經》中乾卦的“天行健”,其中“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系就在這個動能。金、木、水、火、土就是動能的五種代表。五行,八卦,其中的行和卦都是一種傳統符號,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比如,金并不是黃金,水也不是杯中喝的水。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直觀觀察和樸素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識別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的基本依據。其中“水曰潤下”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水。“火曰炎上”引申為凡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火。風是巽卦,是屬木的。“木曰曲直”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木。

雖然五行八卦代表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些物質,但是此三卦用在《茶經》第四章器具這里,尤其“風能助火旺,火能燒開水”這句就明顯限制了風火水的引申意義。翻譯永遠不可能在真空里產生,也永遠不可能在真空里被接受;翻譯的產生與接受都是在一定語境下進行的,所以譯者把風火水對應翻譯成wind,fire,water也無可厚非。

文化翻譯觀要求譯文的讀者能夠適應文化差別,通過對譯文的閱讀了解異國風情、異國文化。由于文化翻譯觀主張文化因子不可直接翻譯,只能移植或是傳遞,翻譯策略上則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方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獨特語言結構形式會使得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方式,而這些獨特的語言又深深根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之中,那么翻譯時就應該采用異化的方式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原文既然提到風火水的相互關系,而且文中也詳細描寫了五行八卦中的三卦,筆者認為簡短地介紹下中國古代的五行八卦也是可以的。

不同語言存在差異不容否定,各自的文化選擇及其獨特的表達形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譯者在處理文化個性時,妥協就會變得在所難免,各種補償手段也是勢在必行的。英漢語中,某些詞語、句子或篇章的表層意義相當抽象或具體,實則它們具有濃重的文化內涵,反映各自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或內容。譯者既要盡量再現源語的文化信息,又得保證譯語的可讀性,照顧讀者的感受。實際操作時可進行虛實互化的處理,即使具體的抽象化,使抽象的具體化。

譯者在處理這里時,采取的就是虛實互化的使抽象具體化的手段。由于五行八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傳統,現代目的語讀者很可能從來都沒有機會接觸過。若譯者完整地解釋一遍五行八卦,讀者因缺乏對中國古代足夠的了解可能也不會明白其中的含義。再如:

原文: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

英譯:As decorations,lotus,datura,flowing water and checked patterns are grav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stove.

這里的蓮花、藤蔓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其自己的寓意。《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于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于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說明它生于淤泥,綻開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間挺然而出,證得正覺,得大自在。而英語中的lotus恰好也有這層比喻意。

兩千多年前,釋迦摩尼在《佛說比喻經》中,以其著名的比喻向人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么”。其中藤蔓比喻的是“還不會,還不會,我還不會死”的那種自我安慰的心態。而英語中的datura是曼陀羅的意思,在圣經里是代表邪惡的植物,之后也因為曼陀羅這種植物的致幻藥性引申為占卜預言之類。所以無論是漢語中的藤蔓還是英語的datura代表的都不是積極意義,從某一角度看,又都有不切實際但還抱有幻想的含義。所以譯者在翻譯藤蔓時采用了歸化的處理辦法,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接受。

本文通過分析茶經的生態文化提出幾種翻譯中國典籍的策略手段。翻譯的目的是兩種文化的交流,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深入地理解原文是首要條件,同時從跨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和思考其文化背景和內涵也是必不可少的,譯者應通過翻譯凸顯不同文化獨有的魅力,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真正實現文化意義上的溝通與交流。

參考文獻:

[1]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姜欣,姜怡.大中華文庫茶經續茶經[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篇5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英語翻譯;技巧策略;翻譯過程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中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形式,具有多種多樣的名茶品名,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斷提升了茶葉的制作工藝水平和質量,這也就很好的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與進步。隨著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的茶文化逐漸受到世界各個國家的喜愛和歡迎,這也就直接促進了中國茶文化英語翻譯的形成。但是就目前來說,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規范的問題,限制著茶文化英語翻譯的進一步發展。本文主要是介紹了中國茶文化的英語翻譯過程,以及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能夠應用的相關技巧策略,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提高中國茶文化英語翻譯的規范性,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茶文化之間的相關交流與合作。

1中國茶文化的英語翻譯過程

1.1翻譯前的準備

在對我國茶文化進行翻譯之前,首先最關鍵的就是需要適當的了解我國的茶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翻譯的更加準確、全面、完整。首先可以大量的閱讀關于茶文化的相關書籍、文獻,這樣就能夠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到中國的茶文化,為后期的翻譯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需要注重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有效應用,比如互聯網、計算機等,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的內容,為后期茶文化翻譯工作更好的開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時能夠保證茶文化翻譯的規范性[1]。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茶文化相關文獻、資料的時候,應該加強收集相關的翻譯資料文本信息,這些資料在后期的翻譯工作中會發揮出重要的參考作用。另外,針對所收集到的傳統文化資料信息來說,還應該詳細的整理和歸納出資料信息中的重點內容,比如在閱讀資料的時候可以著重研究《符號學與文學翻譯研究》、《舌尖上的中國茶》等方面的文獻書籍,這樣就能夠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而能夠更加準確的翻譯出中國的茶文化[2]。同時對于在翻譯過程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相關文言語句、中國古詩詞等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查閱,通過詳細的分析之后找出在英文翻譯中最佳的表達方式,因此就需要借助《漢英詞典》、《英語翻譯常用詞語手冊》等相關的翻譯輔助工具,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這樣就能夠保證翻譯的準確性[3]。

1.2翻譯過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其他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和歡迎及程度不斷加深,由于中國和其他國家在生活習慣、自然條件、傳統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差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國的茶文化,這就直接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翻譯事業的快速發展。為了使中國的茶文化得到更好的推廣,在進行英文翻譯的時候就必須保證其科學性和規范性。對于中國的茶文化來說,歷史悠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史上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在翻譯中國茶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凸顯出中國文化的特色,比如茶的名稱翻譯、茶的種類等方面的信息。

在翻譯中國茶文化的過程中,當對應英語翻譯和源語言之后就能夠發現,對一些茶品名或者是茶名來說,是能夠直接進行翻譯的,如果兩者之間難以很好對應的話,一般則是采用意譯的方式。在中國茶文化中,常常會包含著大量的民族特色文化、地域特點、人名等方面的特色內容,這樣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空缺,因此對于這一部分的內容來說,一般則多是采用音譯的方法[4]。另外,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也就直接影響著翻譯策略。中國的茶文化緊密聯系著其傳統文化,這樣在進行翻譯的時候為了有效的彌補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就可以應用補償策略方法來進行規范翻譯。比如在翻譯中國“雪芽茶”的時候,如果直接進行源語言翻譯,對兩者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直接忽略的話,在源語言中體現出的特有美感和魅力就會淡然無存。在進行音譯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和語法特點充分的凸顯出來,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和禁止出現中式英語的情況。在翻譯中,如果存在一些語義重復或者是缺少實際含義情況的話,可以根據全文的含義來進行適當的增加或刪減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音譯。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一些限定修飾詞語或者是進行重要修飾的詞語的話,一定要根據原文的含義,慎重的選擇翻譯表達方式,完整的翻譯出原有的含義[5]。

1.2.2翻譯過程中的重難點

在進行中國茶文化翻譯的時候,很可能會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在中國的茶文化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四字式語言,即成語,雖然中國的成語字數很少,但是卻能夠表達出多種信息內容,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沒有仔細推敲和分析的話,是很難將源語言中的獨特韻味翻譯出來的;另一方面是在中國茶文化中,有的時候會出現字數較多的茶名,這樣在進行英語翻譯的時候,就必須使用大量的修飾詞,但是這樣就會造成譯文的臃腫、繁雜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認真的分析和考慮,怎樣才能夠既避免了這一問題的出現,同時也傳達出來源語言中的含義。

2中國茶文化的英語翻譯技巧策略

2.1中國茶文化翻譯中充分的貫徹翻譯規范理論

在翻譯中國茶文化的各個環節中,都必須遵循翻譯規則,這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約束著翻譯者的翻譯理念和觀念,嚴重影響著翻譯者的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最關鍵的翻譯規則就是交際規范理論和關系規范理論,翻譯者需要加強對這兩個方面的充分重視。

2.1.1交際規范理論

在約束交際規范理論的過程中,是為了實現讀者能夠更好的解讀出源語言中的信息和文化含義,這樣讀者在閱讀之后就能夠很好的理解和認識到中國的茶文化。在翻譯中國茶文化的時候,譯文是難以完美的再現出源語言中所表現出的各種信息和內涵,因此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只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翻譯誤差。比如在中國茶文化中常常會引用一些古詩詞或者是典故,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這樣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就可以適當的弱化這一方面的內容,其中的文化特色應該一定程度上進行淡化,這主要是即使完整的翻譯出來,國外的讀者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反而會妨礙讀者更好的了解中國茶文化[6]。

2.1.2關系規范理論

所謂的關系規范理論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源語言中的語義會對譯文產生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是也并不是說需要一絲不差的翻譯出來,這也是在翻譯過程中幾乎不存在的現象,因此在實際翻譯的時候譯文需要最大限度的忠于原文。

2.2強調中國茶文化中的內容特點

在中國茶文化中自然就會包含著中國的特色文化,特別在翻譯茶名、茶的品質等方面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的凸顯出中國特色文化。

2.2.1直譯+注釋

如果在翻譯原文中包含著茶葉形色、茶葉產地、民族特色等方面內容的話,為了更好的翻譯出原文中所具有的含義,就可以應用直譯+注釋的方式來進行有效翻譯,對于這種翻譯形式來說,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中的文學風格和作品風格,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原汁原味”的中國特色,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到中國茶文化特色[7]。有些茶名是根據采摘時節、香氣、產地、形狀等條件來制定的,或者是含有一些古老的文化內容,這樣用直譯的方式就能夠充分的表達出精髓語義,然后再通過注釋的方式,讀者就會更好的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2.2.2音譯+注釋

在翻譯帶有地名、人名等內容的時候,直譯是最好的翻譯方法,但是由于國外的讀者并不是足夠的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和地理信息,因此加上注釋的話,就能夠很好的理解。比如中國的茶名中有“大紅袍”、“烏龍茶”等特定名稱,通過音譯+注釋這種翻譯形式的話,除了能夠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和向往[8]。

3結語

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的茶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注重英語翻譯是促進其快速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了更加準確的翻譯出中國茶文化,對其進行規范翻譯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王澤容.基于英語語言特色的茶藝表演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3):132-133.

[2]褚亮.“一帶一路”背景下茶藝語言外宣翻譯技巧及策略[J].福建茶葉,2016(7):312-313.

[3]羅天霞,姜燕.跨語言文化視閾下英語影視劇片名翻譯技巧和策略探究[J].中國培訓,2016(16):48.

[4]劉澤權,張丹丹.假如林語堂翻譯《紅樓夢》———基于互文的文化翻譯實證探索[J].中國翻譯,2015(2):90-95.

[5]張艾莉,張阿會.大學英語四、六級有關中國文化的段落翻譯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175-177.

篇6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儒家思想長期熏陶下,使中國人養成了謙遜、仁愛、忠義、孝順的優秀傳統美德。可以說,中國人對于民族文化有些很深刻的認識,許多的成語也都是從歷史故事中凝煉形成的,如“黔驢技窮”、“烽火連天”等等背后具有深刻內涵故事的成語,若是單純死板的進行直譯的話,則必然會使西方人覺得詫異,難以理解它的意思。同樣,西方人也有著特定的短語,如“Greekgift”,如果翻譯者不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則很顯然不會聯系到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通過將士兵藏在木馬中而攻破特洛伊城池的這一歷史事實,這樣,翻譯者很容易就將它翻譯成了“希臘的贈品”,而不會正確翻譯為“圖謀害人的禮物”。所以說,歷史的發展對于語言的行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在翻譯中,翻譯者應注意歷史背景這一因素,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漢語拼音加英文相結合的方式,使翻譯出的詞句更容易被人理解。

二、社會風俗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歷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會風俗方面的差異。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國人對于長輩、宗親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著明確的長輩稱呼,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稱呼有著明確的區分。而在西方國家,在長輩稱呼方面則沒有嚴格的要求和明顯的區別,如他們對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長輩,統一稱為“uncle”;對于阿姨、伯母、姑姑、嬸嬸等長輩,統一稱為“aunt”。因此,對于這一風俗差異,翻譯者語言在實際的翻譯中,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來確定究竟應該用哪個詞匯來代指長輩身份,這樣才能使翻譯出的漢語更加地準確。此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虧、吃醋等等,這些詞可以說代表著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譯者將這些詞進行直譯的話,西方人自然很難理解這些詞所代表的另一層含義,甚至對此產生誤解,造成尷尬局面。對于這類詞,翻譯者可以在翻譯中進行適當的替換,如”吃醋”可以替換為“嫉妒”,從而使整體語意不發生的變化的情況下,使西方人很準確的理解中文含義,避免不必要的尷尬產生。

三、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作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整個歷史文化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代表著吉祥如意、威嚴正氣等寓意。而在西方國家,龍則代表著邪惡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惡恐怖、破壞社會等負面角色,如噴火惡龍、巨龍怪獸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創造出了許多的英雄角色,如馴龍高手、屠龍大俠等等,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則十分少見。此外,西方的中,有許多信封耶穌的人,他們的宗教用語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達的一種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國,佛教的“阿彌陀佛”則常常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語,盡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對于這些用語,在將其翻譯成英語時,很多時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聯系和通用的,雖然從理解上并無大礙,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需要翻譯者在具體的翻譯時,要認真區別這類詞句,要針對具體的翻譯對象進行翻譯,注重差異,這樣,才能不會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確的翻譯。

四、思維方式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篇7

關鍵詞:茶葉;地理標志;文化遺產;五峰茶;武陵山片區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3-3204-03

Cultural Heritage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he Wufeng Tea

in Wuling Mountains

TIAN Min1,2,SUN Zhi-guo1,DING Guang-ping1,LIU Zhi-yang1

(1.Research Centre of Cultural Studies on Southern Hubei Provinc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Wufeng county was reviewed, amd some measures and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Wufeng tea; Wuling Mountains

為抓住歷史機遇,積極主動作為,推動武陵山區加速發展,探索科學發展途徑,2011年5月,國家頒布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武陵山區等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今后十年扶貧攻堅主戰場,并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開展扶貧開發攻堅。為積累以跨省片區為單元組織大規模扶貧攻堅的經驗和方法,中央決定在武陵山片區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武陵山片區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1-3]。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屬于湖北省宜昌市,是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武陵山片區,也是“2013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排名16),被稱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先后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茶葉學會分別授予“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名茶之鄉”。該縣采花鄉為“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鄉名鎮”,采花毛尖是 “湖北名茶第一品牌”。

五峰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4]。茶葉是該縣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并具有區域特色的支柱產業,是產業扶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此,本文分析了武陵山片區五峰茶葉的地理標志與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1 五峰縣茶葉的地理標志

地理標志,是世界貿易組織TRIPS協議規定的七種獨立的知識產權之一,為多哈回合知識產權談判的三大議題之一[5,6]。利用地理標志知識產權可以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動農業區域品牌化發展[7-9],促進農村扶貧開發[10,11]。

1.1 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工作始于1995年,全國現有1 889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茶葉專業經濟協會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五峰綠茶”,其注冊號為9901302。

1.2 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農業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始于2008年,全國現有1 485種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茶葉專業經濟協會登記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五峰宜紅茶”。其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所轄的采花鄉、五峰鎮、漁洋關鎮、長樂坪鎮、仁和坪鎮、灣潭鎮、傅家堰鄉、牛莊鄉等8個鄉鎮。

1.3 地理標志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尚未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目前存在三個主要系統,其中,國家質檢系統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始于1999年,全國現有1 280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含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但是,五峰縣茶葉尚未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未能跨行政區域突出品牌類文化遺產“宜紅茶”。宜紅茶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國歷史上十大紅茶品種之一,是品牌類文化遺產。其原產地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縣,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著名茶區。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為宜紅茶主產區之一。但沒能跨行政區域,與二十余縣共同突出品牌類文化遺產“宜紅茶”。

3)地理標志茶葉缺乏國家質量標準。保護與利用地理標志這種無形知識產權,必須對其載體地理標志特產有嚴格的質量技術要求,制定相應的國家質量標準。然而,五峰綠茶、五峰宜紅茶只有一個湖北省地方質量標準《DB42/T 855-2012 五峰綠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沒有國家質量標準。

2 五峰縣的茶文化遺產

五峰縣茶文化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4]。其文化遺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品牌類文化遺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

2.1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于“無形”文化遺產[12]。日本、韓國很早就強調“有形財”、“無形財”、“文化財”等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17日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而拉開了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序幕[13]。

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昆曲等30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等7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上述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均與茶文化無關。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1 219項,只分十大類[12]。其中,與茶文化相關的有17項,主要屬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戲劇、傳統音樂等大類。然而,上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基本上與五峰茶文化無關。與五峰茶文化相關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僅1項:五峰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藝。

2.2 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14,15]多為“有形文化遺產”,相當于日本、韓國的“有形財”,也就是物質文化遺產[16]。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傳統村落等均屬“有形文化遺產”,屬于物質文化遺產[16]。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發現一條距今400多年的明清古茶道[17]。這條古茶道位于五峰采花鄉和灣潭鎮境內,由古橋、路碑、騾馬店遺址、古道遺址和摩崖石刻等遺跡組成。據考證,這條古道是明清時期五峰外運茶葉、藥材等貨物的通道。綿延數千里的古茶道一度是川、鄂、湘三省商賈通行、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歷史通道。

2.3 品牌類文化遺產

歷史名茶品牌五峰綠茶、宜紅茶等就是品牌類文化遺產。我國沒有品牌類文化遺產的專門保護系統,除上述地理標志保護外,品牌類文化遺產還可從中國馳名商標[7]、中國名牌農產品[8] 、中華老字號[18]等方面保護。

自1989年中國北京同仁堂公司“同仁堂”商標被認定為第一件“中國馳名商標”以來,共有4 498件中國馳名商標,其中,茶葉類有82件中國馳名商標。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商標“采花”為中國馳名商標。迄今為止,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認定了196種中國名牌農產品,其中,茶葉類有26種中國名牌農產品。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商標為“采花”的采花毛尖為中國名牌農產品。2006年商務部啟動中華老字號的認定工作,分別于2006年、2010年先后認定第一批、第二批共1 128家企業(品牌)為“中華老字號”,其中,茶葉類有36家中華老字號。但五峰縣目前沒有中華老字號。

2.4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保護和支援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系統,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共同發起一項旨在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傳統農業系統項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19]。農業部于2012年啟動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2013年確立了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IAHS)名單。我國現有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9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但上述GIAHS與CIAHS名單均不涉及五峰茶文化。

3 五峰縣茶葉的保護對策

3.1 收集與整理五峰茶文化遺產

收集與整理五峰茶葉生產工藝、流程、配方、生產歷史等人文因素,需要重點調查研究五峰綠茶傳統制作技藝、宜紅茶傳統制作技藝、土家四道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茶道、摩崖石刻、古代茶具等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茶學知識、企業茶文化等,以系統揭示五峰綠茶與五峰宜紅茶的地理標志人文因素。

3.2 研究五峰茶園富硒農業地質環境

調查五峰茶園氣候、土壤、水質、茶樹品種、生態農業地質環境等,重點研究靠近世界硒都的五峰茶園富硒農業地質環境,深化五峰茶葉的地理標志自然因素研究。

3.3 完善五峰茶葉的地理標志保護

在保護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五峰綠茶”、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五峰宜紅茶”基礎上,積極申請對五峰綠茶、五峰宜紅茶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制訂五峰綠茶、五峰宜紅茶的國家質量標準,從而完善五峰茶葉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系統。

3.4 傳承五峰茶文化遺產

申報民俗類、傳統技藝類等省級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舉辦好茶文化節,加強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歷史研究,認定老字號茶葉企業的“中華老字號”,發揚與傳承傳統茶學知識與茶文化遺產。

3.5 打造“五峰綠茶”與“五峰宜紅茶”兩個區域公用品牌

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征有:①地域性;②集團性;③商品獨特性。因此,應該加強五峰綠茶、五峰宜紅茶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充分利用地理標志品牌效應等,鼓勵與支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的更多企業使用其相應的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在統一質量標準下對現有品牌進行整合,切實解決“多、亂、雜、弱、小、散”的現狀,打造“五峰綠茶”與“五峰宜紅茶”兩個區域公用品牌。

3.6 認定“五峰綠茶”與“五峰宜紅茶”的“中國馳名商標”

中國馳名商標,是指經過有權機關(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或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程序認定為“馳名商標”的商標。因此,應該加強“五峰綠茶”與“五峰宜紅茶”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注冊與公用,將其打造成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進而認定其為“中國馳名商標”。

3.7 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五峰采花種植與土家茶文化系統”

加強“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鄉名鎮”采花鄉歷史與茶文化研究,調查其茶葉種植傳統農業體系與茶園景觀,申報“五峰采花種植與土家茶文化系統”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IAHS)。

3.8 跨行政區域聯合保護品牌類文化遺產“宜紅茶”

聯合宜紅茶原產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縣,組成跨省的宜紅茶產業聯盟,并共同申報宜紅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聯合國內其他歷史紅茶產區,爭取中國紅茶早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參考文獻:

[1] 孫志國,劉之楊,鐘儒剛,等.武陵山片區自然遺產資源的保護與生態旅游開發[J].江西農業學報,2012,24(11):169-172.

[2]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2,29(9):10-15.

[3]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特產與遺產優勢資源的保護及扶貧開發對策[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2,29(10):12-15,26.

[4] 覃士才.五峰茶業簡史[J].茶葉通訊,2007,34(4):38-40.

[5] 田芙蓉.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6] 馮壽波.地理標志的國際法律保護―以TRIPS協議為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 孫志國,熊晚珍,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特產的中國馳名商標與地理標志商標雙重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6):17873-17875,17878.

[8]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中國名牌農產品與農業品牌化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3(2):218-221.

[9] 呂蘇榆.地理標志保護研究-基于農業區域品牌化發展視角的思考[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10]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特產資源的地理標志保護與特色產業扶貧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12):119-124.

[11]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農業資源優勢及區域產業化發展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3(2):37-39.

[12]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2,24(10):160-165.

[1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14] 于海廣,王巨山.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15] 郭萬平.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16]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J].江西農業學報,2012,24(12):170-174.

[17] 覃 星,謝 輝.湖北五峰古茶道[J].中國文化遺產,2011,8(3):77-79.

篇8

關鍵詞: 文化差異 翻譯 詞匯和句法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聯

現代語言學家的創始人索緒爾把語言定義為一種表達思想的符號系統――語音、詞匯、句法、篇章等構成的層階系統。然而,任何思想的表達,有聲的或者是無聲的,都需要在一定的社會范疇內才能體現出來。言語不可能是一種獨立于社會以外起作用的符號系統,它具有社會性。而文化又是什么呢?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基于社會上習得的能力。文化是一種社會想象,同時又具有民族特征。文化包含著語言,并影響著語言,而語言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文化差異對詞匯意義的影響

1.不同的概念分類范疇。

由于不同語言社會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發展和文明程度都各不相同。他們對許多事物的概念分類范疇也就不同。比如,我國古代人民認為一年有354天或355天(農歷),與陽歷的一年365天相差9或10天,所余的時間每三年積累一個月,這樣就產生了“閏”的概念。所以翻譯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里的人物“閏土”的名字時,就不得不作一翻解釋。另外如:“接著又聽見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魯迅《祝福》)。“更”是我國舊時對夜間時間的劃分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子夜十二點為三更起。所以“五更將近的時候”應該是將近凌晨四點的光景,不能籠統地把“五更”翻譯成“五點”。

2.受文化習俗的影響,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不相同的。

比如說,漢語的“天生有福”,俄國人說“穿著襯衣生下來”;英國人說“生下來嘴里一把銀勺子”;德國人說“梳好頭才出世”。漢語說“一箭雙雕”,英國人說“一石頭打死兩只鳥”;俄國人說“一槍打死兩只兔子”;法語說“一個石頭打兩處”;德國人說“一個拍子打兩只蒼蠅”。

3.詞義的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

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比喻和聯想也各不相同。中國人對“龍(dragon)”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對“dragon”卻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兇殘可怕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征。在英語中,如果把一個woman叫做dragon,意思則是她很兇狠,令人討厭。英語中,owl(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成語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然而,在漢語中貓頭鷹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認為貓頭鷹與前兆迷信有關,以為碰上它要倒霉。“夜貓子(貓頭鷹)進宅”意味著厄運將至。

三、文化差異對句法及表達的影響

如果說文化對詞義的影響主要是由于生活環境及習俗的不同而引起的,那么文化對句法的影響主要是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西方人重思維的個體性,其思維方式是分散型的;重理性,強調形式論證,不強調主體意識和對立平衡。而漢族人重視思維的整體性,其思維是綜合型,重直覺。例如“告訴他這件事是不明智的”按中國人翻譯則說:“Telling him the thing is unwise.”然而外國人則會說:“It is unwise to tell him the thing.”

另外,西方人的分析性邏輯思維模式往往在敘述一件事情時先說結果,再說原因。如“A student of mathematics must become familiar with and fix in mind the signs and symbols, the definitions and technical terms in mathematics, in order that he may be able to have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 and master it well for further study.”句子一開始先道出一個學生必須做到牢記數學中的某項知識,而后再說他得這么做的原因。漢語表達順序則為:為了能打好數學基礎,掌握好數學,以便進一步學習深造,一個學數學的人必須熟悉并牢記數學中所用的記號和符號、定義和術語。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習慣有很多不同,翻譯時也必須作等值轉移。比如,說英語民族的人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見面十分喜歡談天氣。如:“Lovely day,isn’t it?”之類,所以譯成“你好啊!”也未嘗不可。在英美習慣里,這無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見面語。我國早有“民以食為天”的觀念,于是吃飯成了人們口頭話題。人們見面時笑說:“吃過了嗎?”河南農民愛說“吸煙了吧?”“喝茶吧”。多數情況下人們并不十分關心別人是否吃了,而只是招呼罷了。如果對英國人說這句話,他們說不定會說:“你打算邀請我吃飯嗎?”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入的今天,翻譯者作為文化傳播者,應同時考慮兩種語言各自特定的文化,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完整準確地表達原文的語言本意,達到其原有的語言效果,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1981.

篇9

關鍵詞:文化差異;認知語用學;社會心理表征;知識草案;心理圖式;詞匯;認知語境;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3)03-0034-04

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處在不同的政治、社會制度下,有著不同的,延續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所有這一切都涉及到“文化差異”這一概念。不同類別的文化差異存在著不同的差異程度,其中差異程度最大的要數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另外還有由于所屬國家的不同而產生的國別的文化差異、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同一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文化差異、因職業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甚至不同個人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因為文化差異有如此多的類型,所以不可能一一論述,本文所涉及的是差異程度最大、最明顯的一類,即東西文化差異,在這里主要指的是中國和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先來看一個例子:

例一:一個美國教授戴維斯在中國講學三個月,而當他談起對中國的印象時竟然說“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原因是大部分中國人稱他為“戴維斯先生”,而不是他所熟悉的“戴維斯教授”或“博士”,所以他感到中國人似乎在故意貶低他。據此,一位赴美留學生在《我對稱呼的見解》一文中指出英文的“Mr.”和漢語的“先生”的內涵意義的不同。[1](P2-3)

國內關于文化差異的研究已經很多,如文化差異與英漢翻譯、文化差異的研究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差異對語言交際的影響等,這些研究大多提出了文化差異這種現象,以及這種現象與翻譯、教學、交際等實際工作和生活的關系。而本文則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差異,探討中西文化因素對人類認知活動的影響,如例一談到的中美關于“先生”這個稱呼的不同理解是怎樣使中西方的人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的。

“文化”是一個提及率很高的詞語,人們常常說“酒文化”“茶文化”“文化節”等,但“文化”的具體含義是什么?什么樣的差異屬于本文所要探討的文化差異?為了使本文的探討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有必要在討論文化差異的某些具體問題之前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關于“文化”的概念。

一、關于“文化”的概念

不同的學者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一般來說,“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桂詩春提出,狹義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一個民族及其偉大的代表人物所做出的種種重大的成就與貢獻,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等。[2](P138)

胡文仲指出,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獨特創造,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成果――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狹義的文化單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成果。[3](P28)

Raymond Williams認為culture一詞包含三方面的含義:(1)用以描述知識、精神、美學發展的一般過程;(2)表示一種生活方式,不論是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群體或者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3)用以描述智力,特別是藝術活動的實踐和成果。[3](P29)

涵蓋面最廣、最精確的“文化”定義之一是英國民族學和人類學的創始人Edward Tylor 1871年在他的著作The Primitive Culture(《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所謂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3](P35)

以上介紹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關于“文化”的定義,本文就引用Edward Tylor關于文化的概念,這是一個較為廣義的概念,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本文主要側重精神層面的“文化”,并從差異程度較明顯的詞匯和社會生活兩個方面來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認識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和相應的行為模式等方面也隨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別,從認知語用學角度來看,這就表明了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人們認知結果的不同。本文試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主要運用認知語境的相關理論來分析中西文化差異。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認知語用研究

認知科學是從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等多角度研究人類智能系統的性質和工作原理的一門綜合學科。[4](P3)它的哲學基礎來自于主客觀相結合的經驗現實主義(experiential realism)認識論,簡稱經驗主義。經驗主義認為客觀現實和人的感知、思維并不是相對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因此,人的經驗來源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前者涉及到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后者則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人的精神領域。但是,這些經驗并不是完完全全儲存在人的大腦里的,而是大腦對其進行能動地認識、消化、概念化和結構化,最終形成知識結構儲存在大腦里,這個過程就是人認識世界的過程,即人的認知活動。而經驗的來源就包含在本文所要談及的“文化”概念范疇中,人類認識世界、獲取經驗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那么,作為人類經驗來源的文化因素對人的認知活動又有什么影響呢?不同的文化因素,即文化差異會造成怎樣的認知結果呢?

從認知語用學角度來看,這些概念化和結構化了的并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結構便形成了人的認知語境。認知語境在操作上可以抽象或系統化成“知識草案”(knowledge script)、“心理圖式”(psychological schema)和“社會心理表征”(socio-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三種語言隱性內容的推導機制。[5](P3)下面就結合認知語境的相關知識,從差異程度較明顯的詞匯和社會生活兩個方面來探討不同的文化因素對人的認知活動的影響。

(一)詞匯方面的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這一人類特有的工具,其中文化的交流更是如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因素影響著語言的表達,所以語言能夠反映出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烙印,體現出不同民族的特征。作為語言的基本要素――詞匯,則更明顯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尤其是中西方的差異。詞匯的覆蓋面很廣,本文只選擇了兩種有代表性的詞匯加以分析。

1. 動物詞匯的文化差異研究。例二:龍(dragon)。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是統治整個水族的神異動物,是一些遠古民族的圖騰。在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沿襲到現在,“龍”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華夏兒女自稱為“龍的傳人”。因此,在中國,“龍”都被賦予“至尊、神圣、吉祥”的含義,于是有了“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飛鳳舞、望子成龍”等褒義詞匯。然而在英美文化中“龍”是兇惡、殘忍的古怪野獸,它吞食人類、制造水火災害。于是英語中的“dragon”有“悍婦、兇惡的人”的意思。在圣經中“the old Dragon”指的是“撒旦、魔鬼”。

在成長的過程中,中國人和西方人通過與身邊的父母、教科書、媒體等接觸獲得了關于“龍”的概念和信息并逐漸在頭腦中形成印象。在認識“龍”這一人類杜撰出來的神異動物時,中西方在這一點上的文化差異同時會影響人的認知活動。“龍”在人的大腦中不僅僅是有鱗有須的神異動物,在中國人的概念里,“龍”是“權力、尊貴、吉祥”的象征,而西方人則把“龍”等同于“魔鬼、兇惡的人”。這兩種關于同一事物完全相對的概念化結果分別儲存在中西方人們大腦中的知識結構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社會心理表征。

作為認知語境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中形成的社會心理表征會影響語用推理的過程,導致推理的種種變體。[6](P116)當中國人聽到“望子成龍”時,首先檢索頭腦的知識結構中關于“龍”的內容,發現“龍”有“權力、尊貴”的含義,于是得出結論:父母希望子女長大后出類拔萃、建功立業、獲得巨大成就,這樣完成了對“望子成龍”這一成語的正確的、符合中國人關于“龍”的認知結果的理解過程。而當西方人聽到“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時,他們也會在頭腦中搜索關于“龍”的社會心理表征,找到“龍就是撒旦”的概念化結果,那么得出“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惡人”的結論,進而對這一說法大驚失色。

2. 抽象詞匯的文化差異研究。例三: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中西方在價值觀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群體取向與個人取向。

在中國,人們的價值觀強調的是集體的利益大于個人的利益,崇尚集體的和諧,反對突出個人,把功勞歸于集體,同時避免“鋒芒外露”。“個人主義”的含義成為一切從個人出發,個人利益高于一切,只顧個人,不顧他人、集體和國家,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個人主義”固化為與“集體主義”相對的貶義詞。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的則是個人的獨特性,能夠自由發展,而不受或少受社會、政治和宗教等勢力束縛,崇拜個人奮斗,保持一致在西方看起來是個性喪失的表現,隱私權被看作合理的要求,若受到侵犯如同受到侮辱。[7](P1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是這樣定義individualism的:(1)feeling or behaviour of a person who likes to do things in his/her own way,regardless of what other people do(2)theory that favours free action and complete liberty of belief for each individual person(contrasted with the theory that favours the supremacy of the state) 可見,在西方人的頭腦中,“個人主義”不含有貶義成分;相反,這個詞被賦予了更多的積極意義。

由此可見,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價值觀念影響了人們對于同一個詞的認知活動,經過長期的概念化和結構化過程,“個人主義”內化在人們頭腦中的含義就被賦予了不同的感彩,于是當聽到“王先生崇尚個人主義(Mr. Wang advocates individualism.)”這句話時,中國人提取出的頭腦中這個詞已經概念化、結構化的意義即是“個人主義是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然后結合這句話,得出結論:王先生是一個自私的人,應該受到人們的鄙視。然而,西方人則會結合他們頭腦中關于“個人主義”的社會心理表征,即“個人主義是宣揚個性、不受束縛”,因此得出不同的結論:王先生是一個珍視個人權利、勇于進取的人,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由此可見,不同的價值觀念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不同的社會心理表征,進而影響人們的語用推理,得出大相徑庭的結論。

(二)社會生活方面的差異

社會生活也是方方面面的,既包括生活方式,也包括言語交際、非言語交際、生活態度等,本文僅舉一個例子加以分析。

例四:看病。“去醫院看病”不管對于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件,由于這個事件的反復發生,它逐漸地變成一種典型結構并概念化和結構化在人的大腦中,成為一個知識草案,它是固定的認知意義單元。但是,中國和西方看病的流程略有不同,在中國,病人直接去醫院就可以了,不用像西方人那樣還要提前預約,這就體現了長期以來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

社會文化因素以經驗的方式不斷輸入大腦,于是產生了相關的內容和形式結構,形成了相應的社會心理表征,而這種帶有社會文化色彩的心理單元,可以影響到有關知識草案的選擇。[6](P118)知識草案隨著時間逐漸被固定和深化,只要具體的事件或場景一出現,這種知識草案就會被激活并投入使用。另外,結合具體的場景因素,知識草案經過經驗式的排列組合可以形成規模更大的心理圖式。如例四所示,西方人看病的知識草案比中國人看病的知識草案多一個“預約”的環節,所以當生病需要去醫院時,西方人不會像中國人想到的那樣直接拿錢去醫院,而是先打電話預約。

三、文化因素和認知活動的關系

如上文所述,文化因素能夠影響人的認知活動,不同的文化在人的大腦中產生不同的社會心理表征、知識草案,進而連接成規模更大的心理圖式,當遇到類似的場景或情景時,這些心理單元就會被激活,進行語用推理或產生相應的行為方式。但是,這些在大腦中形成的固定的心理單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強,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大大小小的變化。這些文化因素上的改變都會進一步影響人的認知活動,相應地改變人腦中已經形成的固定的社會心理表征、知識草案或心理圖式。某一時刻當這些心理單元被激活后,則產生不同以往的語用推理或行為方式。

以例四看病為例,假如一個中國人在西方居住一段時間后,他會發現原有的依據知識草案生成的行為和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了矛盾,因而結合身邊的具體場景因素相應地調整他的知識草案,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新的固定的知識草案。于是,當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景時,他腦中這個新的知識草案就會被激活,他就會基本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行事,在看病前先預約了。

再如“例三”中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個人主義”一詞也處在變化之中。曾有學者將當代美國人分為四代,對于每代人,“individualism”作為一種信仰都有不同的含義[8](P23-24):(1)對于出生于一戰、成長于二戰期間的一代來說,“個人主義”中包含著對家庭、朋友、同事等團體小團體利益的重視,并沒有“平等”的含義。(2)對于出生于大蕭條、二戰期間的一代來說,“個人主義”意味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功。(3)戰后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孕育出的“生育高峰期”的這一代人的“個人主義”,就是自由地表達個人意愿,為自己的思想行為作主,向違反個人自由意愿的人或事說“不”。(4)生于信息時代的一代人的“個人”似乎已經消失在電腦面前。以上是“個人主義”的含義在美國的歷史長河中的演變。在中國,這個詞同樣也發生了變化:“個人主義”的含義趨近于“主體意識”,逐漸趨向于中性詞或褒義詞,就是說“個人主義”這個詞升值了。由此可見,隨著歷史的進程,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滲透,人們的價值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影響了人們對“個人主義”這個詞的認知,使人們重新調整已經在大腦中形成的社會心理表征。

四、結語

本文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指出文化因素能夠影響人們的認知活動,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使得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不同的社會心理表征,產生不同的知識草案、心理圖式。當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場景或事情時,與之相關的知識草案或心理圖式就會被激活,人們因而進行不同的語用推理和采取不同的行為或生活方式。本文同時指出人們大腦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心理單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文化因素的改變,社會心理表征、知識草案和心理圖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另外,“文化”是一個范疇很廣的概念,文化差異也體現在方方面面,本文僅舉了詞匯和社會生活中的四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分析,其他方面如比喻和習語、打招呼、稱呼、夸贊及其答語等都有深入研究的價值,而認知語用學也為文化差異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和方法,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差異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熊學亮.語用學和認知語境[J].外語學刊,1996,(3):3.

[6]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劉愛真.文化認知與言語得體――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思路談[J].外語界,2000,(2):11.

[8]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9]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篇10

一、中美課堂比較

1.中式課堂教學。在傳統中式課堂中,學生往往專心安靜地聽教師講授,專注地記錄課堂筆記,很少對教授的知識提出質疑,或是主動提出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即使在學習中遇到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愿意在課堂上提出來,而是要等到課后再單獨找老師提問解答。而中式教師也已經適應了扮演主角,更傾向于按照預設好的教案和節奏進行知識講授,不希望計劃好的教學思路和進度節奏被學生的提問打亂。

2.美式課堂教學。在美式課堂中,學生更傾向于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充分展示自我,彰顯個性。同時還喜歡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疑問,并把這種質疑理解為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淵博知識的信任和認可。美式教師主要扮演的是引導和啟發的角色,十分鼓勵和提倡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質疑提問,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途徑進行自主學習,自行探索出答案。在教學環節設計上,教師也給提問答疑留出了很大的時間空間,鼓勵學生向權威挑戰質疑、大膽創新。而對于學生提問,教師并沒有視為是對自己教學課堂的“添亂”,而是學生對課堂的投入、對教學的積極回應與認可,故而持肯定認可的態度。

3.利弊分析。中式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從課堂上獲取的信息容量較大,學生的硬性知識儲備和記憶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但是自我表現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有限。美式課堂注重學生獨立思考,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對學生給予充分的鼓勵與肯定。這種教學模式比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表現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學生從課堂上獲取的信息量就相對有限。

二、文化析因

在中美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也大不相同。究其根源,在于中美兩國文化上的差異。

1.中國的集體主義VS美國的個人主義。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世代熏陶下,中國人崇尚的是謙卑有禮的中庸之道,強調個人是集體的組成之一,不好出風頭。在這種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主導下,在衡量個人行為時,往往注重和諧、群體利益的維護,個人表現行為會被冠以“張揚”、“愛出風頭”、“好大喜功”、“集體觀念意識淡薄”、“個人主義旺盛”等負面評價,容易招惹是非,并可能會落得“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等不堪下場。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中國學生往往不愿意在課堂上打破沉默,開口發言了。美國是一個人口多元化的年輕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人群為了享有公平的權利而需要不斷主動爭取。人們需要不斷的自我激勵,自我肯定,開拓進取。所以,這就造就了美國人民充滿自信,喜歡自我展示、參與競爭的性格特點。所以,在美國文化中,個人展示、張揚個性的行為,則會被解讀為“勇敢”、“自信”、“有個性”、“可以提升集體”等正面形象,個人表現是獲得認可和鼓勵的。

2.中國的等級權威觀念VS美國的民主平等。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中,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受到輩分、等級權威觀念的制約。所以,人們認為,學生就應該絕對聽從教師的教誨,不能有半點違抗,甚至質疑。學生在課堂中的提問行為,則被視為是對教師的不敬和質疑,是對教學能力的不信任,是對教師權威的一種挑戰。美國文化深受基督教的新教思想影響,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更注重民主、平等。所以,學生把教師視為追求真理的同盟,提問、探討被視為是嚴肅認真治學的表現,也體現了對教師的尊敬。而教師,也認為學生積極提問是對其民主平等的課堂和開明的治學態度的一種認可。

三、對策

針對以上文化根源上的成因分析,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對現行的中式教育做出適當調整。

1.糾正個人主義觀念誤區,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要讓學生明白,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可以共存的,甚至是相互促進的,由此來去除學生自我表現就是出風頭,會打破集體和諧氛圍的思想負擔。只有當每個個體都出色地完成自身建設、發展和自我完善時,集體生命力和競爭力才會得到大幅的提升。所以,積極的自我展現,自我建設,也是集體建設的一部分。積極參與競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在為集體爭光。

2.打消對權威性的盲從心理,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能力。告訴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歸納總結,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行創新,或是提出質疑,那也是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而學生經過思考提出的疑問在得到解答之后,勢必會加深其自身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又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最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