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責任審計重點難點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9: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責任審計重點難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風險導向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模式構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9
[中圖分類號] F239.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1- 0023- 02
0 引 言
本文首先構建風險導向審計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然后根據構建的模式流程闡述整個模式的全過程,主要包括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識別、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評估、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應對及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這四個過程。
1 風險導向審計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模式構建
首先要對審計的環境及企業內部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識別,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各項工作的流程風險及戰術決策風險進行評估;然后參照風險導向審計的程序并引入風險警示系數來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剩余風險及檢查風險;在風險評估后依照風險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審計策略及方案并實施風險應對;最后把審計結果交于管理層決策,并完成企業經濟責任評價和審計報告。
2 風險導向審計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模式闡述
2.1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的方法有頭腦風暴法、動態分析法、財務報表法及環境分析法等多種。本文風險識別采用環境分析法,可分為外部環境分析和內部環境分析。
外部環境分析:了解所審計企業所處的行業的發展情況、生產經營是否存在周期性和季節性,行業的盈利水平及發展趨勢。審計人員通過國家統計部門的網站及行業協會提供的調查數據來收集所需的行業狀況的數據。法律和監管環境主要是了解相關部門在本行業的一些特殊規定。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有銀行利率的變動、通貨膨脹及全球經濟形勢等。
內部環境分析:審計單位的性質對于企業的稅收及財務報告方面都有重大的影響,所以作為審計人員首先要分析企業的性質。審計單位使用何種會計政策對于審計單位所做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等一系列內部經濟活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審計人員應該了解被審計企業的會計政策是否符合法律及會計準則的要求,進一步規范企業的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是企業是否遵守法律規定及衡量經營效果的尺子。
2.2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評估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評估首先對被審計企業的總體風險及流程風險進行評估,然后引入風險警示系數來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及剩余風險。
總體風險評估主要是分析企業的戰略決策風險,使用的方法是SWOT矩陣法。流程風險評估主要使用流程圖法。風險警示系數是直接利用審計人員被處罰的概率來計量的,是對審計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的綜合控制參數。重大錯報風險評估包括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此風險評估法能事先確定可能發生錯報的賬戶和披露,能節約審計資源。重大錯報風險評估可以通過兩個層次來評估,財務報表整體層次和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層次,并在這兩個層次中引入風險警示系數,使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更為合理。檢查風險主要受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的影響,首先要確定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然后審計人員要明確審計證據、重要性水平及檢查風險間的關系;最后根據前兩條以及風險警示系數來評估檢查風險。剩余風險來源于戰略分析和經營環節分析,是審計人員較為關注的方面,審計人員在評估戰略風險、經營風險后得出剩余風險。
2.3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主要包括內部控制測試、實質性程序及風險再評估。內部控制測試首先要初步評估控制風險,然后根據風險水平不同分為高水平內部控制、低水平內部控制及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風險。對于高水平的內部控制不必繼續了解;對于低水平的內部控制要測試全面的控制活動;對于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風險要測試企業層面和業務層面的控制來應對控制風險水平。實質性程序包括細節測試及實質性分析程序,其流程是依據被審計企業的資料,對財務指標復核,尋找審計重點難點和疑點,然后項目組成員分頭實施有關會計賬戶的審查工作,根據審計中的特點確定重點,并正確劃分經濟責任界限,最后做好底稿。風險再評估企業經濟審計工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審計過程中法律法規可能有重大變化或企業內部有重大改變都需要審計人員再次評估,來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2.4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報告
審計人員把審計結果交于管理層決策并最終完成審計報告。管理層在處理審計結果時要對審計結果進行評價及考慮報告帶來的審計風險。對審計結果進行評價常用的指標有財務效益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發展能力指標等。評價過程中使用的評價原則主要是客觀性、謹慎性和統一性。報告帶來的風險主要來源于審計人員對審計事項的了解不全面所造成的,審計人員要嚴格按照企業的真實情況對企業審計并編制審計報告及披露被審計企業存在的問題,減少報告帶來的風險。
3 結 語
本文首先構建風險導向審計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然后對整個模式的全過程進行闡述,主要包括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識別、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評估、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應對及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這四個過程。
主要參考文獻
[1]唐可蔚,宋夏云,郭強華,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流程[J].審計與理財,2015(5):40-42.
篇2
審理一詞最初與審查和處理案件有關,近年來審計機關引入審計項目審理,筆者認為其目的就是要借鑒法院案件審理中一些成熟的做法,進一步完善審計執法程序,力求達到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確保出具的審計報告客觀公正。綜合現有的文獻資料,筆者認為審計項目審理就是由審計機關授權的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對審計業務部門實施的審計項目的審計過程及結果的正確性、合規性進行審查、核實、評價,并提出相應意見的一種內部監督活動。專門機構的審理與審計組的一級審核、審計業務處的二級復核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對于防范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當前審計項目審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審理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還不能滿足審理工作的需要。截至2011年底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級審計機關,僅有5個省(自治區)設立了省級專職審理機構,大部分省級審計機關尚未設置審理機構。市縣級審計機關基本上未設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絕大部分僅配備1-3名兼職審理(復核)人員,審理工作仍停留在原來的法制復核階段;有的市級審計機關雖然配備了專職人員,但人數也只有1-2人,年齡、知識結構不夠合理,按新準則要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審理,還有很大差距。
(二)審理標準化水平不足,缺乏統一規范的操作指南。《國家審計準則》明確規定了審理機構的職責、權限、審理內容等,但審計署尚未出臺統一的審理操作指南,各省審計機關對具體審理工作的程序流程、介入時機、審理的重點的實際操作方面,都還處于摸索階段,審理的深淺程度不一,容易產生審理工作隨意性大的問題。在同一個審計機關內部,由于沒有統一的審理標準和操作細則,不同的審理人員由于其業務能力、對問題的關注點不同,也容易產生同類審計項目的審理意見不一致等問題,影響審理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三)審理隊伍建設與審計工作還有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一方面審理人員少與審理工作任務重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各省級審計機關審理人員與全年要完成審計項目的個數比約為1:20,特別是每年的第三、第四季度,多個需要審理的項目資料批量提交審理,審理人員疲于應付,審理不夠細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理的質量和效果;另一方面隨著審計范圍逐步擴大,涉及的領域更加寬泛,新領域對審理人員形成了挑戰。部分審理人員要在短時間內了解、熟知、掌握一個或多個不熟悉領域審計項目的全部內容,不僅要具備更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廣泛的知識儲備,更需要有敏銳的職業判斷能力,這些都給審理工作帶來了困難。
(四)審理的深度不夠,與服務于領導決策的要求有差距。一方面目前審理方式主要還是事后監督,審理人員對審計項目的全過程并不十分清楚,在短時間內對于業務處提交的審計資料進行審理,出具的審理意見容易導致膚淺,表面化,對于項目可能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未能關注到。另一方面盡管《國家審計準則》明確規定了一級審核二級復核的內容和責任,但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具體的責任追究,使得審核、復核環節流于形式。一級審核二級復核缺位直接加重了審理的工作量和工作的難度。
(五)對審理工作的認識還存在偏差。部分審計人員對審理工作認識不到位,認為審理工作只是走程序,對審理人員的合理要求抱有一定的抵觸情緒,配合度不高。
三、完善審計項目審理制度的措施建議
(一)健全審理機構和人員。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審理工作,把審理工作作為整個審計過程控制和提高審計質量的重要一環,審理機構健全、合適人員的配備是搞好審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比如2007年3月,陜西省審計廳從審計項目“計劃、實施、監督”三權分離的原則出發,成立了審理稽核處,構建了審計計劃、審計實施、審計項目審理既相互分離又相互制約的“三分離”業務管理模式。配備了專職審理人員,均從審計業務一線選調。實踐證明專職的機構和人員,切實達到了規范審計程序和行為,提高審計質量和效能的目的。
(二)健全審理規章制度。審計項目審理工作辦法和審理業務操作規范等規章制度是開展審理工作的基礎,是促進審計業務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的工具。這些制度的建立可使得審理工作有章可循,也使得一些好的審理經驗和做法得到了固化。比如陜西省審計廳結合工作實際,先后制定了《審計項目審核復核審理辦法》、《AO/OA交互和數據包報送辦法》、《審計業務會議實施辦法》、《審計稽核及后評估辦法》、《審計項目質量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辦法》、《陜西省審計廳主要審計文書種類及格式》和《審理工作程序》等,有力促進了審理工作的標準化進程。
(三)規范審理程序,明確審理流程。從程序性復核到審理,是審計事業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但要做好實質性的審理,審理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制度程序實施審理,才能在審理過程中管程序、防風險、保質量。
經過幾年來的探索與實踐,陜西省審計廳審理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四級審理”的流程模式。即對各審計業務處提交的審計報告及現場審計資料,首先由審理稽核處負責人對審計報告結構及反映問題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把關;其次由審理人員對業務部門提交的所有審計資料認真審查,并填寫審理資料交接單,如果發現審計組未執行審計實施方案,存在重大漏查、漏報事項,以及審計項目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充分,或審計報告需要大幅修改的,則填制“差錯退回單”通知審計業務部門補查、補證。對審理發現的重大問題經集體研究,審理稽核部門負責人審核后,形成審理稽核處的審理意見;第三,審理稽核處將審理意見和需要總審計師關注的重大問題提交總審計師審核,總審計師提出意見后,向業務部門出具正式審理意見書,提交廳審計業務會議研究討論;第四,審計業務會議審定后,對業務處執行審計會議決定情況進行網上審理。
按照上述程序審理后,一方面有效防止了那些內容不全面、深度不夠的審計項目提交廳審計業務會議審定,防范了審計質量風險,另一方面也保證審計會議決定的落實。
(四)全面審理,強調突出重點。在具體項目審理時,要緊緊把握審計實施方案這一主線(審計項目報來后,首先對照審計實施方案,看方案中涉及的內容是否在審計報告都有所反映)在做好對審計取證資料是否齊全、事實表述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問題定性和處理處罰依據是否恰當等全面審理的基礎上,還要從審計實施方案確定的審計事項是否完成;審計程序是否符合規定;審計證據中有無隱含深層次問題等方面重點關注審計實施的過程和結果,以起到規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的作用。
(五)實施首尾參與,抓好過程控制。為了切實達到通過審理促進審計質量提高防范審計風險的目的,審理過程中不僅關注審計結果,而且關注審計過程。一是參加業務處審前培訓和意見交換會議。審理人員參與審前培訓,可以提前熟悉審理項目,全面了解審計項目的背景資料等有關情況,為審理做好前期準備。參與意見交換會議,認真聽取雙方的意見,掌握現場審計信息,對于把握審計項目審理的難點和重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參與過程控制。審計人員利用AO/OA交互信息平臺,通過查看各審計組每周報送的AO審計數據包,及時對審計程序進行總體把握,掌握審計組的工作動態和進展,同時還可以隨時和審計組就發現的問題進行溝通。通過參與過程控制,減輕了后續審理的壓力,提高審理效率。
(六)適時深入現場,跟蹤審理。在“首尾參與,過程控制”的基礎上,對大型行業審計項目,可根據實際審計工作進度,適時派出審理人員到審計現場,對已完成的審計事項進行預審理,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最后充分利用跟蹤審理結果,嚴把審計報告質量關。重點從審計報告體例統一、共性問題、同類問題定性和處理處罰方面等嚴格把關,提高了審計報告審理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事實表明,跟蹤審理有助于解決審理時間相對較少、異地重新補證難、同類審計問題定性處理口徑不統一等問題,為審計組現場糾正審計發現的問題提供方便,節約了時間。有利于審理人員與業務人員的溝通、協調和交流,促進審計質量的提高。
(七)召開審理會議,集中審理。對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全省行業審計的審計項目、有需要移送處理的審計項目以及廳領導交辦的提前介入審理的項目,要建立召開審理會議制度。審理會議可邀請相關業務處和綜合處的處長,審計項目的審計組長或主審參加,對審理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和重點難點問題進行逐項研究討論,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在按照審計實施方案審理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同類問題在不同審計報告中的反映、表述口徑是否一致;同類問題定性和處理處罰依據是否一致;審計報告中文字、格式是否統一規范等,保證出具審計結果報告的統一性和嚴肅性。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