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

篇1

一、碳排放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碳排放量主要是根據二氧化碳產生的化學原理,制定出最優化的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工作人員應該分析當前中國碳排放和經濟發展的現狀,并由此確定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方向;還可以通過抽樣調查,從中探究碳排量和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1]。碳排放的研究方法可分為以下兩種:

1碳排放測算方法

碳排放量可以按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原則進行計算,計算的公式為:碳排(29.27MJ/kg)×燃料含碳量×氧化率×C轉化為CO2的系數44/12。

2彈性分析法

在對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關系進行分析時,應采用彈性分析法對CO2排放量的GDP彈性進行計算,該公式為:碳排放量的GDP彈性=CO2排放量變化的百分比/GDP變化的百分比。

二、中國碳排放的現狀

要知道,只有消耗能源才能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那么,在消耗能源的背后就是對環境的危害,尤其是碳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就近幾年中國的碳排放量進行分析[2],總結出:隨著時間的變化,碳排放量的增長率在逐年增長。由此可見,碳排放在促進增長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狀況

近20年來,中國的碳排放量和GDP增長的脫鉤狀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呈現弱脫鉤的狀態;第二階段主要表現為擴張性負脫鉤;第三階段又回到了弱脫鉤的狀態,這三個階段呈現的是低-高-低的趨勢,由此可見,經濟的增長速度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多,也就是說,碳排放量是隨著經濟增長的多少決定的。

四、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關系的宏觀背景

由于碳排放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環境,實際上,這不僅破壞了環境還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現今,全球氣候變暖已經變成了事實,為了控制這一情況的繼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形態應運而生。那么,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呢?首先,要確定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其途徑是: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生活方式以及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當然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地發揮政府的職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低碳經濟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應對溫室氣體排放而制定的新型經濟發展形態,實際上,它也包含很多內容[3],它不僅是企業發展的主體,還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實行低碳經濟模式,必須要從多方面進行節能減排,要知道,節能減排是構建低碳文明的基礎,它可以促使環境和經濟增長同時發展,所以,低碳經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低碳經濟也成為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指南,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徑,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產業系統、低碳技術系統等。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低碳經濟發展持續的關鍵之處,只有處理好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才可以順利推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五、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要想讓中國的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就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問題?不同區域的碳排放影響相同嗎?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碳排放的?這些問題都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眾多的專家研究,可以得出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產業的規模、結構以及能源消費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等。通過對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4],可以得出:在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農業的產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由此可得出,在能源消費的過程中,碳排放的數量是隨著煤炭的碳排量系數升高而增大的,為控制碳排放量的增大,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時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給中國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完成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減少碳排放。

2加快技術創新

無論是任何一項工作都應該要求有技術上的創新,所以,在控制碳排放上也要加強技術創新,通過先進的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

3增加潔凈能源

要知道,中國是一個將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國家,所以,大量的碳排放都是因為煤炭的燃燒而產生的,為控制碳排放,應加大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此來改變能源結構,達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總之,中國要減少碳排放,就要對農業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與此同時,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這對控制碳排放也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之間的協調發展。

結束語:

篇2

1.指標的選擇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可以由經濟的多個方面來衡量,此外,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別,可以從GDP來考慮,還有地區占經濟主導地位的產業及地區貿易狀況等,同時根據表1所示,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年份不同地區間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別的。那么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碳排放量之間是一個怎樣的相關關系,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各因素是不是與碳排放之間是一種相關的關系,是否經濟的發展必然要以過多的碳排放為代價,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總的來說,全國碳排放量是逐年遞增的,圖1展示了中國碳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由圖1可以看到,近15年來中國的碳排放有了顯著的增加,并且在2001年以后碳排放有一個激增期,2001年的排放量為32億萬噸,至2010年,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增長到71.7億萬噸,而同時每一個省份的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別的。第一,各地區碳排放量都有所差別,并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排碳量較高的包括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這些省份中山東的碳排放量最高。總的看來,這幾個省份有一些是工業為其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還有一些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對外貿易較多。從表1中可以看出這幾個主要的碳排放量較多的省份碳排放的增長情況。貿易也是各地經濟發展中較為重要的部分,對外貿易的狀況可以由各地區進出口總值來衡量。從圖3中可以看出廣東省的對外貿易量是最高的。2.模型構建考慮到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與以下幾個因素相關,借鑒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雙對數處理方法構建方程為:LnGQit=ci+β1LnGGDPit+β2LnSTRUit+β3LnPRICEit+β4LnTfwit+εit其中,i表示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除外),t為樣本時間跨度即年份。Ci為截距項,GQit為i地區t年的碳排放量,GGDPit表示i地區t年的地區生產總值,STRUit表示i地區t年的產業結構狀況,PRICEit表示i地區t年能源價格,Tfwit表示i地區t年的對外貿易總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3.模型變量的處理對于GQit計算依據Gi(m)=Ei(m)Etotal(m)Gtotal(m),Gtotal(m)表示全國t期全國排碳量,Etotal(m)用于表示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按萬噸標準煤計算),Ei(m)表示i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各省經濟發展狀況GGDPit選用各省歷年地區的GDP指數(按不變價格計算);STRUit用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產值之比,同樣也按不變價格計算;PRICEit能源價格采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來表示,同樣也轉化成以1995年為基期的時間序列,Tfwit為各地區進出口總值,同樣也按不變價格計算。4.模型數據的來源研究數據取自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除外)1995-2010年的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1》、CCER經濟金融數據庫、《中國市場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

地區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1.對面板數據的單位根進行檢驗在EVIEWS中對這五個變量進行單位根的平穩性檢驗,依次采用LLC、IPS、ADF、PP等單位根檢驗方法,進行了水平檢驗和一階差分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2.面板數據協整檢驗由于Johansen檢驗是基于最大特征值的比的統計量λ-max來判別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多變量Johansen極大似然法可以精確地檢驗出協整向量的數目r,再根據無約束的VAR模型的殘差分析來確定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在對pool序列進行協整檢驗,運用Fisher(CombinedJohansen)這種方法進行檢驗,選擇沒有外生趨勢的選項,如表3中有4項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結果一致的,說明存在協整關系。在原假設為無協整關系的情況下,采用Pedroni(Engle-Grangerbased)方法進行協整分析。所得結果如表4所示,碳排放量、GDP、產業結構、能源價格與對外貿易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統計量通過協整檢驗。3.采用PeriodSUR加權檢驗并進行GLS回歸估計由于面板數據中時期的個數少于截面成員的個數,在做模型估計時,選用PeriodSUR類似似乎不相關回歸,對時期異方差和同期相關進行修正,所得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6可以看出采用這一方法是能夠較好的估計出模型,對各解釋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作出描述。從表6中可以看出,采用PeriodSUR權重處理,R2統計量為0.982702大于未進行權重處理時的值,此外,未進行權重處理時,D.W.統計量為0.869007經過計算再與臨界值比較,存在較為嚴重的自相關。同時加權的GLS估計的殘差平方和也明顯下降,因此可以看出該模型能夠較好的估計這幾個解釋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綜上分析可以看出,產業結構(LNSTRU)、對外貿易狀況(LNTFW)、經濟增長狀況(LNGGDP)對碳排放量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且表現為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593、0.406、0.316。能源價格(LNPRICE)則與碳排放負相關。所以根據研究,政府機構通過對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有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可以達到對地區碳排放量的影響。

結論和建議

篇3

關鍵詞 空間自相關;極化格局;碳聚集;碳排放區劃

中圖分類號 K9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11-0021-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04

氣候變化正日益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巨大挑戰,對人群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服務產生深遠影響[1]。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度正日益加強。歐盟、金磚四國以及美國都從國家尺度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減排目標,區域、城市以及社區層面的氣候規劃和減緩方案也逐漸興起和完善[2-4]。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持續的碳減排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5]。國際能源機構的數字顯示,2007年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雖然不到美國的1/3,但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國碳排放總量占世界的10.54%,到2007年則上升到20.81%,略高于美國。中國碳排放的研究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6-15],就碳排放特征、累積碳排放、碳公平測度、演變趨勢、驅動機制和政策模擬等進行了研究,涉及時間、部門和空間三個維度,但是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數量增長方面[16]。21世紀以來,國際間的碳公平問題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被視為制定氣候變化政策和國際間碳減排責任的談判的重要依據之一[17-20]。

中國承諾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期間,單位國內CO2排放要降低17%。碳排放水平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水平、富裕程度、能源結構、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因素對碳排放量的影響作用也不盡相同[21-22]。我國地域廣闊,能源格局和社會經濟發展存在顯著區域差異,間接導致區域碳排放特征和減排潛力的差異,但是在研究中鮮有將空間維度的影響加以考慮。因此,有必要綜合利用經濟學和空間統計的方法進一步研究區域性的碳排放公平問題。

本文分析碳排放的階段性和區域性特點,研究碳排放的空間格局和演變趨勢,探索區域聚集特點和極化現象。本研究包括兩個目的:第一,摸清碳減排的潛力,為區域碳減排提供理論依據,實現差異化的減排戰略;第二,探索碳排放空間的公平分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助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并為低碳社會的實現路徑提出決策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碳排放計算方法

IPCC為碳排放計算提供了兩種方法,分別是參考方法(亦稱基準方法,Reference Approach)和部門方法(Sectoral Approach)[23]。參考方法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方法,僅考慮總體的能源使用而忽略各種能源在不同部門的消耗情況,該方法的計算公式為:

C=∑niEi×efi×Oi×4412(1)

其中,Ei為能源活動水平,efi為碳排放系數, Oi為氧化系數,i為某種能源種類,4412是CO2與碳的分子量之比。

部門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對各部門的能源消耗情況進行逐一計算,在計算時更強調部門信息的細化和計算。相比而言,參考方法更加簡便快捷。一般來說,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差異在5%以內,而且這兩種方法所得到的碳排放趨勢是一致的[24]。由于源數據,方法和排放邊界的差異,不同機構計算出來的碳排放量略有不同,與各國官方報告的數據也有所區別。考慮到系統誤差的存在,碳排放趨勢比絕對量更可靠。為刻畫碳排放的年際和時空變化趨勢,本文采用參考方法進行碳排放的計算。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碳排放系數采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發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中的數據[25-26]。

1.2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經濟學中判斷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的最常用的指標,表示人口比例與收入比例的關系[27],用以靜態地表征社會財富的分配情況。隨著碳公平問題的日益凸顯,碳基尼系數作為碳排放公平性的有效測度工具,近年來在國際上得到應用[17-20]。本文利用基尼系數來研究區域碳排放分布的不均衡性,基尼系數的計算采用梯形面積法,計算公式如下:

Gint=1-∑ni(xi-xi-1)(yi+yi-1)(2)

其中,xi是評估指標的累計比例;yi是碳排放的累計比例。本研究中,xi采用GDP的累積比例計算。yi采用碳總量和碳強度進行計算。

一般來說,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絕對平均,0.2-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0.3-0.4之間為相對合理,0.4-0.5為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懸殊。

1.3 空間自相關

基尼系數可以表征個別地區碳排放出現極值的情況,但是無法反映空間關系和結構,如聚集程度[28]。因此,研究采用空間自相關方法分析碳排放的空間分布特征。空間自相關是基于地理學第一定理,分析同一個變量在不同位置上的相關性,可分為全局自相關和局部自相關。全局自相關表示某一地理屬性在整個研究區域的空間特征,從整體上對區域的空間相關性進行平均度量,而局部自相關則表示某一單元與鄰近單元的地理屬性的空間相關性,可判定其空間異質性和局部聚集程度[29-34]。利用GEODA軟件建立權重矩陣。

利用Global Moran’ I來衡量全局自相關性,用公式(3)表示。

Global Moran’s I=n∑ni(xi-)∑njWij(xj-)

∑ni(xi-)2∑ni=1∑nj=1Wij

(3)

利用Local Moran’ I來衡量局域自相關,用公式(4)表示。

Local Moran’s I=n(xi-)∑jWij(xj-)

∑i(xi-)2(4)

其中,n是空間單元數目,xi和xj是空間單元i和j的屬性值,Wij是權重系數矩陣,表示各空間單元鄰近關系。

Moran’ I取值范圍為[-1,1],(0,1]表示該空間屬性具有正相關性,[-1,0)表示該空間事物的屬性分布具有負相關性,0表示空間隨機分布。

2 結果與討論

2.1 碳排放基尼系數

利用公式(1)計算了1990-2007年間各省份的碳排放狀況,包括碳總量和碳強度,在此基礎上,計算碳排放基尼系數(見圖1)。在1990-2007年間,碳總量經歷了持續性的穩步增長,增加了1.72倍;而碳強度則降低了49.2%,各省碳強度在經歷了劇烈的降低之后,在2000年之后,下降的速度有所減緩。

從基尼系數可以看出,碳總量在全國各省區的排放比較平均,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基尼系數增加了18%,但是2000年之后,7年間僅增加了1.9%。全國各省份碳強度差距懸殊,基尼系數始終在0.5以上,雖然2000年后處于穩定的狀態,但是仍比1990年增加了22%,說明碳強度的空間不均衡性在2000年后更加凸顯。大量研究表明,經濟增長是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因子,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不同的形態[21,35]。碳強度的基尼系數及其增速均高于碳總量,進一步驗證了各省區

圖1 中國各省區碳總量和碳強度基尼系數

Fig.1 Gini coefficients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intensity

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

2.2 碳排放空間自相關

2.2.1 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利用公式(2)和(3)得出Global Moran’s I的時間序列變化(見圖2)。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碳總量和碳強度都顯示出較強的空間自相關性。碳總量的Global Moran’s I總體上比較平穩,但略有上升,特別是進入2000年后,碳總量的空間正相關性有所增加,空間聚集效應日益凸顯。碳強度則呈現明顯的波動,出現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在空間聚集上,碳總量和碳強度也呈現出很大不同。在2000年之后,碳總量的空間聚集程度略高于碳強度的聚集程度。

2.2.2 局部自相關分析

為了更清晰的展示碳總量和碳強度格局的時空演變,利用LISA圖來表示各主要年份的區域屬性的相互關系(見圖3)。高值聚集High- High表示某區域與其相鄰區域的有較高的聚集效應,高值區鄰近區域仍舊是高值區;低值聚集Low-Low表示有較低的聚集效應,低值區鄰近區

圖2 中國碳總量和碳強度全局自相關系數

Fig.2 Global moran’s I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intensity

域仍然是低值區;表征為High-High和Low-Low的區域

均表明相鄰區域具有比較高的空間自相關。高低聚集

圖3 中國碳總量和碳強度的LISA聚集圖(1990,2007)

Fig.3 LISA cluster map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intensity(1990, 2007)

High- Low和低高聚集Low-High表明某區域與其相鄰

區域存在較大差異,出現了空間負相關。

從圖3可見,1990年碳總量的高值有一個相對“離散”的聚集區域,集中在內蒙古,吉林,河北,河南和山東。而在2007年,高值聚集區域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和山東的環形區域。1990年碳強度高值聚集區域集中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和甘肅。碳強度2007年高值聚集的區域比1990年縮小,最顯著的變化是東北地區碳強度高值區減弱了,高值集聚區域轉移到內蒙古,甘肅和陜西三省。東南部省份經濟發展和碳排放水平決定了1990年和2007年廣東省始終處于碳強度低值聚集區。

2.3 碳排放時間演變和空間分布規律

在碳排放基尼系數分析基礎上,通過空間自相關方法,可以分析碳排放的區域極化現象,闡釋碳排放的空間分布特征和演變規律。

近20年來,中國碳總量和碳強度聚集區域都發生了變化,這與國家的區域經濟布局(見圖4)及能源消費戰略有很大關系。1990年碳總量最高的5個省份是遼寧、山東、河北、山西和黑龍江,2007年,碳總量最高的5個省份是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和江蘇。碳總量的區域變化導致了2007年碳總量的高值聚集區比1990年更為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地區以能源重工業為主導,能源消耗較大,導致碳強度最高。到2007年,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速度放緩,GDP比重占全國的比例從12%下降到8%,同時隨著山西和內蒙等能源大省的興起,東北的碳強度在全國的區域格局上出現相對下降。因此,東北地區碳強度聚集程度逐漸降低,到2007年處于全國中等水平。由于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等原因,江蘇、廣東、福建和浙江省雖然2007年比1990年的碳總量格局更加靠前,處于第二梯隊,但是碳強度始終比較低,導致了廣東省為碳強度低值聚集區。總體而言,碳強度北方高于南方,中西部地區高于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

碳總量和碳強度都出現了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尤其

是碳強度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了極大的省際不平衡,較之20世紀90年代,這種不平衡性還在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碳排放出現局部的高值的聚集現象。

2.4 碳排放區劃

1990-2007年,我國的區域碳排放產生了動態變化。因此,制定碳減排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到經濟發展,資源稟賦,碳排放的聚集程度以及能源供給情況。本研究結合碳強度的區域聚集特征分析,從宏觀上對碳排放進行區劃(見表1),有利于實行差異化的減排戰略,以期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

根據區劃結果,碳排放與能源自給率存在一定關系,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對能源自給率和排放度進行擬合(見圖5)。擬合結果表明,能源自給率和碳強度二者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689。能源自給率越高的省份,碳強度也比較高,能源自給率對碳強度的解釋能力為47.4%。碳總量的分布比較離散,雖然隨著能源自給率的提高略有增加,但增加的趨勢不如碳強度的明顯,對碳排放的解釋能力較差(見圖5)。

在資源匱乏地區,經濟發展反而比較快,往往伴隨著較低的碳排放水平,

分布在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代表的Ⅰ類區;資源豐裕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碳排放水平較高,

分布在以內蒙古,山西等能源大省為代表的Ⅲ區。主要原因在于:①人口,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力[25,36]。人口和經濟增長的趨勢導致對碳排放貢獻逐漸增加。能源消費在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方面,對碳排放起著重要作用;②資源對經濟發展有正反兩方面作用。資源豐裕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落后于資源匱乏地區,這是傳統的“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理論的內涵[37-38]。伴隨著各地區制度,技術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差異,自然資源對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并沒有起到推動作用;③資源豐裕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資源依賴型,對勞動和資本等要素具有擠出效應,使得各種經濟要素向資源型行業流動,極大助長了高碳行業的發展快速;加上自身的資源豐度,能源利用模式也比較粗放,間接導致碳排放的增加。以山西省為例,作為碳排放的大省,產業結構的重化工傾向日益增加, 2007年重工業總產值占工業比重達到93.9%。資源豐裕地區的碳排放總體上高于資源匱乏地區。在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的的背景下,資源豐裕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因此,應根據碳減排分析的區劃結果,制定差異性的區域碳減排目標和碳減排戰略。在碳排放Ⅰ區,能源自給率低,碳強度低的經濟發達地區,現階段由于低碳能源的開發成本高于傳統能源,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這些地區以發展低碳能源為主,在新能源的資金、技術和制度上創造發展條件。實施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戰略,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并切實保障能源安全。在碳排放Ⅱ區,新能源的優勢并不明顯,因此還應該著眼于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能源集約利用,降低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切實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服務水平。在能源自給率高、碳強度高、經濟相對落后的碳排放Ⅲ區,利用資源豐裕度提高生產力,實現資源紅利,擺脫“資源詛咒”。同時,大力開發清潔煤技術,改變能源粗放利用的模式,提高單位能源的服務價值,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加強資源的正效應。在太陽能和風能比較豐富的省份,還可利用東部發達地區的資金,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助力。

3 結 論

在碳排放核算的基礎上,利用經濟學的基尼系數方法和地理學的空間自相關的方法,分析了碳排放的時空演變特征,主要結論如下:

(1)碳強度在各省份之間出現了極化現象,碳強度的差異尤為懸殊。碳排放在空間上出現了局部的高值區聚集現象。但從時間上看,2007年碳總量的高值聚集區比1990年更加集中,碳強度的高值聚集區隨著東北地區的變動而縮小。

(2)針對碳排放及其聚集程度,對碳排放進行區劃。碳排放區劃與資源豐裕程度有很大相關性。資源豐裕地區出現了類似于“資源詛咒”的現象,碳強度普遍較高,而資源匱乏地區碳強度反而低。

(3)由于經濟,資源,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差異,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碳減排潛力不同,減排方向也不同。因此應針對不同區劃結果在含碳能源利用和新能源開發上應各有側重,才能實現碳強度的下降。

本文探討了碳排放的時間和空間兩個基本要素,分析了區域間的碳公平及其在空間上的差異,有效反映了碳排放的空間聚集演變。在未來研究中可進一步探究其成因。這將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石龍宇, 崔勝輝. 氣候變化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進展[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6E):193-197.[Shi Longyu, Cui Shenghui. Research Progress of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Urban Ecosyste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33(6E):193-197. ]

[2]Progress Report of the Interagency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ask Force [EB/OL]. [2010-12-15]..

[24]IEA.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2009) [EB/OL]. [2010-12-5]省略/

[25]徐國泉, 劉則淵, 姜照華. 中國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研究:1995-2004[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ng Zhaohu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China,1995-2004[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6(6):158-161.]

[26]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 中國可持續發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綜合報告[R].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 2003.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ission. China Sustainable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 Scenarios Report[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ission, 2003.]

[27]吳悅穎, 李云生,劉偉江.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總量分配評估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 2006,19(2):66-70.[Wu Yingyue, Li Yunsheng, Liu Weijiang. Study on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of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for Water Bodie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19(2):66-70. ]

[28]Tsai Y H. Quantifying Urban Form: Compactness Versus Sprawl[J]. Urban Studies, 2005, 42(1): 141-161.

[29]趙小風, 黃賢金, 張興榆,等. 區域COD、 SO2及TSP排放的空間自相關分析: 以浙江省為例[J]. 環境科學, 2009, 30(6): 1580-1587.[Zhao Xiaofeng, Huang Xianjin, Zhang Xingyu et al. Application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o the COD, SO2 and TSP Emiss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 30(6): 1580-1587.]

[30]王勁峰,等. 空間分析[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Wang Jinfeng, et al. Spatial Analysis[M]. Beijing:Science Press, 2006.]

[31]孟斌, 王勁峰, 張文忠,等. 基于空間分析方法的中國區域差異研究[J].地理科學,2005, 25(4): 393-400.[Meng Bin, Wang Jinfeng, Zhang Wenzhong, et al. Evaluation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4): 393-400.]

[32]高凱, 周志翔, 楊玉萍. 長江流域土地利用結構及其空間自相關分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0, 19(Z1):13-20.[Gao Kai, Zhou Zhixiang, Yang Yuping. Land Use Structure and it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 19(Z1):13-20.]

[33]Anselin L. Exploring Spatial Data with GeoDa: A Workbook. sal.agecon.uiuc.edu/

[34]曹志冬, 曾大軍, 鄭曉龍,等. 北京市SARS流行的特征與時空傳播規律[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0, 40(6): 776-788.[Cao Zhidong, Zeng Dajun, Zheng Xiaolong, et al. Spatio temporal Evolution of Beijing 2003 SARS Epidemic[J]. Scientia Sinica(Terrae), 2010, 40(6): 776-788. ]

[3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2009)[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2009 Strategic Report: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ijing:Science Press, 2009.]

[36]主春杰, 馬忠玉, 王燦. 中國能源消費導致的CO2排放量的差異特征分析[J]. 生態環境,2006, 15(5): 1029-1034.[Zhu Chunjie, Ma Zhongyu, Wang Can. Analysis of Difference Features of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5): 1029-1034.]

[37]Stijns J C.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J]. Resources Policy,2005, 30(2): 107-130.

[38]徐康寧, 王劍. 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J]. 經濟研究, 2006, 41(1): 78-89. [Xu Kangning, Wang Jia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Linkage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Research, 2006, 41(1): 78-89.]

Polarization Pattern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s Provinces

XIAO Li shan1,2 WANG Run1,2 YANG De wei1,2 SUN Yan wei1,2 LIU Jian1,2

(1.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Key Lab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2.Xiamen Key Lab of Urban Metabolism,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篇4

低碳經濟越來越成為政治和經濟問題,因此低碳經濟的內涵也不斷延伸,無法形成準確的定義。對低碳經濟的理解應把握兩個方面:一是低碳經濟是相對于以高碳排放化石能源為基礎的高碳經濟而言的。因此低碳經濟實現的重點在于調整能源結構,降低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強度,通過碳捕獲、碳儲存等技術以及轉變能源利用方式等減少單位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二是低碳經濟是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尋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因此,本文認為,低碳經濟是相對于高碳經濟而言的,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就是利用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轉變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能源結構,以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根據對低碳經濟內涵的理解,低碳經濟的最終目的是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降低碳排放。通過文獻回顧的方式分析低碳經濟的驅動因素。研究發現,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7%,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在發達國家,90%以上的CO2排放量是由能源部門造成的,其中,化石能源消費導致的CO2排放量約占總排放量的75%。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都離不開能源的重要支撐作用,根據相關學者的實證研究,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穩定關系。據權威部門估計,在未來10年,即使我國經濟保持低速增長(經濟增速在5.3%左右),2020年對能源的消費需求也將達到45.32億t,隨著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加,必然導致碳排放量的急增。能源結構指能源總生產量或總消費量中各類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能源市場消費模式直接影響著能源結構,而終端能源是能源市場的直接消費形式,因此本文主要從終端角度分析能源結構對低碳經濟的作用。一方面,煤炭的利用效率僅為27%,遠低于石油(50%)、天然氣(57%)的利用效率,但石油、天然氣所占比例過低;另一方面,各種能源的碳排放強度不同,煤炭的碳排放量最大,石油、天然氣次之,核電、水電等為零碳清潔能源。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僅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且是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經濟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合理的能源結構抑制了低碳經濟的發展。碳排放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經濟的高速增長伴隨著能源和環境資源投入的增加,在其他條件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必然帶來碳排放的增長。目前,國內外主要通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來分析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受時空因素的影響,各位學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均證實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碳排放量的變化。由于各產業的產業生產特點,決定了各產業的能源消耗強度不同,直接導致碳排放不同,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碳排放排放量最大,第一產業次之,第三產業最少。我國的直接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部門,包括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原材料部門。根據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能源消費導致的碳排放量增長速度先上升后減緩,而能源消費導致的碳排放強度則呈倒U型曲線。人口的規模對碳排放有著明顯的影響。過去的研究認為,二者是同比例增長的,即人口增長1%,就會導致排放量增長1%。另外,已有研究通過定性和定量等分析發現,人口規模與GDP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性,具有直接依存關系,但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受時間、地區等的影響,二者之間表現出不同的相關關系。

2各因素對低碳經濟的作用機理研究

2.1方法選取

為進一步探究各驅動因素對低碳經濟的作用效應,就需要明確各驅動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低碳經濟的直接和間接關系,從而把握其對低碳經濟的作用路徑。已有研究主要通過因素分解法、灰色理論、構建宏觀經濟模型等方法解析各因素對低碳經濟的貢獻,但這些方法的缺陷是無法研究各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通徑分析是簡單相關分析的繼續,在多元回歸的基礎上將相關系數加以分解,通過直接通徑、間接通徑及總通徑系數分別表示某一變量對因變量的直接作用效果、通過其他變量對因變量的間接作用效果和綜合作用效果。本文通過通徑分析就各驅動因素對低碳經濟的影響機理進行研究。王韶華等(2013年)在文獻[18]中對通徑分析的方法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因此本文不再贅述,直接根據方法進行計算。

2.2數據處理

由低碳經濟的驅動因素分析可知,能源總量、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總人口等對碳排放產生主要影響。根據對低碳經濟內涵的理解以及我國減排承諾、“十二五規劃”等對低碳經濟目標的闡述,本文利用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強度作為低碳經濟的核心目標。選取能源總量、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總人口、碳強度等因素構建模型。以第二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反映產業結構,以GDP反映經濟發展水平,以煤炭消耗(去除發電用煤)占能源總量的比重表示能源消耗結構。根據以上對低碳經濟驅動因素的分析,設能源總量x1,能源消耗結構x2,產業結構為x3,GDP為x4,總人口為x5,單位GDP碳排放,即碳強度為y。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經計算整理后可得到1991—2010年我國能源總量、能源消耗結構、產業結構、GDP(1990年不變價)、總人口以及碳強度等統計數據。

2.3各因素作用效應的通徑分析

通徑分析是在多元回歸的基礎上分解相關系數,而因變量數列服從正態分布是多元回歸的前提,因此在計算通徑系數之前需要對因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能源消耗結構對碳強度的直接效應為-0.219,對碳強度增長起直接抑制作用,但總效應為0.969,起推動作用,原因是其通過產業結構、GDP和總人口的間接推動作用達到了2.758,抵消了能源消耗結構的直接和其通過能源總量的間接抑制作用之和。煤炭的廉價、可得性滿足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得GDP對煤炭的依賴度較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在我國GDP高速增長,總人口居高不下,管理水平、技術水平等無法短時間內優化升級的情況下,降低煤炭(去除發電用煤)的比例,將使GDP降低幅度大于減排幅度,不利于碳強度的降低。產業結構對碳強度增長起直接抑制作用,作用效應為-0.138,我國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重化工業,尤其是高耗能行業的擴張,對能源,尤其是對煤炭的需求量較大,通過能源總量和能源消耗結構對碳強度產生了間接推動作用(0.983),但由于工業對GDP的貢獻較大,通過GDP對碳強度起到了間接抑制作用(-0.657),完全抵消了推動作用,強化了抑制作用,總抑制作用達到了-0.509。因此,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資源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改造高耗能行業,增加高附加值產業的比重,在增加GDP的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可以有效降低碳強度。GDP對碳強度直接效應為-1.533,對其起直接抑制作用,通過能源總量和能源消耗結構的間接推動作用為2.102,而通過產業結構和總人口的間接抑制作用為-1.341,低于其通過能源總量和能源消耗結構的間接推動作用,總影響上略有降低,為-0.793。可見,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能源投入的增加,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阻礙了碳強度的降低。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實現更大的經濟產出,才能促進碳強度的降低。總人口對碳強度的直接效應為-1.393,起直接抑制作用,而總影響為-0.95,略有降低,原因是其通過產業結構和GDP的間接抑制作用(-1.5)只抵消了部分其通過能源總量(1.728)和能源消耗結構(0.214)的間接推動作用之和(1.942)。可見,在總人口數較大時,應提高GDP,降低能源總量。

3結論

篇5

關鍵詞:碳排放 氣候變化 減排政策 環境的庫茲涅茲曲線

對氣候變化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系統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最開始的論證氣候變極少部分是由于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控制有助于減緩氣候變暖。這是碳減排的實施的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使得探討碳減排的方式成為可能。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屬于“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這種外部性的影響無法通過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很多研究者從公共品角度進行了研究。碳排放產權的界定通過什么方式進行。關于減排方式方面,主要有基于市場的政策和行政政策,基于市場的政策有碳排放稅,配額交易,行政政策有排放許可、各種規制。對于不同碳減排政策研究者發展了多種經濟模型做了效果評價。關于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者試圖尋找經濟增長、人均收入、經濟發展階段等經濟變量與碳排放的關系,許多研究者對環境的庫茲涅茲曲線(EKC)進行驗證,探討了碳排放量與人均收入的關系,并試圖從經濟理論上進行解釋,還有的研究者對EKC的形式進行拓展。

一、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

對氣候變化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系統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 Nordhaus(1993)是這一時期被廣泛引用的標志性著作。文章從氣候變化的科學背景出發分析了溫室氣體效應,溫室氣體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估計了二氧化碳加倍的假設條件下對美國各行業的收入影響,對收入的總的損失達到50.3億美元,并且提出的有效政策是在排放量減少的邊際成本和由于排放量減少而減緩的氣候變暖而帶來的邊際收益相等處征收碳稅為最優選擇。

氣候變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困難在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獲知氣候的變化,特別是局部氣候的變化,這些研究的粗糙性決定了對經濟影響研究的不精確。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從經濟學角度看氣候變化的報告,評估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向低碳經濟轉變以及采取不同適應辦法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英國等國家經濟的影響。到下世紀初,全球可能因氣候變暖損失5%~20%的GDP。Cline(1992)最初提到了折現率的問題,有關折現率詳細的討論見stern review(2006)及WEITZMAN(2007)。WEITZMAN(2007)對斯特恩報告做了評述,指出報告中提出的“采取立即行動穩定溫室氣體是因為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強勁的、及早的行動所獲得的收益超過成本”, Richard S.J.Tol(2004)運用概率密度函數的方法對100種左右的估計結果進行分析,二氧化碳排放的邊際損失成本不會超過$50/Tc。

二、有關碳減排政策措施工具的文獻

經濟主體以碳排放的方式對社會施加外在成本,由于碳排放使得氣候變暖,解決這種負的外部性的一個辦法是對碳排放行為施加一個價格,使得碳排放的成本內在化。理想的價格是對碳排放征收帶來的損失的邊際成本的排放稅--庇古稅。但是實際經濟中政策制定者一般采用“命令加控制”的政策工具,比如排放許可和強制使用特定的污染削減技術,而不是簡單的使用排放稅這種價格工具。關于控制碳排放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碳排放數量控制,比如國際協議確立減排指標(斯特恩)、《京都議定書》是從減排數量方面控制;另一種是從價格方面Nordhaus(2006、2007)實施碳排放稅;還有a補貼、自愿協議、政府的直接管制等。從范圍上進行分類主要包括國際層次和國家層次,國際層次的政策工具主要是《京都協議書》規范的國際排放稅(碳稅)、排放權貿易、聯合履約、清潔發展機制等。現有的碳減排機制方面,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市場的方式,另一類是基于行政政策的方式。基于市場的方式是根據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減排目標,碳排放政策實施:1、經濟和準經濟政策(稅收、補貼、價格支持);2、規制和準規制政策(如政府規則、許可標準、自愿項目等)。很多研究者傾向于排放稅優于管制,有關的研究主要分為:碳排放稅對微觀經濟的影響,比如對消費者、生產者的影響;通過對不同碳稅征收水平的模擬,分析碳稅對減排效果的影響,對經濟增長、投資、能源消費水平、進出口以及相應的國際競爭力等宏觀變量的影響。

克萊因Cline(1992)論述了減排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愿的減排,經過對溫室氣體危害的科學論證后,第二階段的強制減排,包括貿易制裁,又考慮到對自由貿易的影響;注意到溫室氣體減排存在“搭便車”的問題,污染減排是一種典型的“囚徒困境”,提出互惠策略或者“互相懲罰”策略的解決辦法。在碳稅的分配影響方面,已有的實證研究的路徑主要有:財政負擔怎么分配,財政收入使用的分配效果是什么,誰從積極的環境效應中受益。最后一項是比較復雜的研究:環境收益的分配(避免的成本),氣候的變化是全球的問題,充滿了不確定性,受益人是下一代或者其他地方的居民。

19世紀60年代研究者們大多致力于排污費的研究,加拿大政治學者約翰•戴爾斯(John Dales 1968)提出,作為排污費收費系統的替代物,可以引入可轉讓的產權體系來管理環境質量。關于排放權分配的方式: Hahn(1984)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會影響排污權交易的效率,因此選擇合適的排污權初始分配方式至關重要。初始排污權分配模式主要有政府免費分配、公開拍賣以及兩者結合的三種分配方式。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關于排放權的分配,談判各方的觀點并不一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2009)主張通過對歷史排放權和未來排放權的界定,建立了一個全球碳減排行動的框架,提出以國家作為排放主體,按人均相等的原則來界定各國歷史累計排放權和未來初始排放權;張建等(2009)對碳稅和碳排放交易對各行業的影響進行研究,考慮到碳稅和碳排放交易機制對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會產生影響,運用CGE模型和lee提出的計算模型分析對我國各行業的綜合影響。結果表明,合理的碳交易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間接碳稅對中國能源行業的影響,并且溯往原則作為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式更符合中國的經濟現狀。

三、碳排放與經濟發展關系

已有的研究試圖發現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關系,Grossman和Krueger提出經濟增長通過規模效應、技術效應與結構效應三種途徑影響環境質量:規模效應,經濟增長要增加投入,進而增加資源的使用,更多產出也帶來污染排放的增加;技術效應,高收入水平與更好的環保技術、高效率技術緊密相連;結構效應,收入水平提高,產出結構和投入結構發生變化。關于環境庫茲涅茲曲線,很多實證進行了研究。最早的關于環境質量和人均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是格魯斯曼和克魯格(Grossman and Krueger 1991)關于城市空氣質量的研究。他們發現當一國的人均收入達到4,000-5,000美元的時候經濟增長傾向于減輕環境污染問題,這說明經濟增長和環境并不是完全的沖突。

國內的有關研究有:蔡等(2008)通過擬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排放水平從提高到下降的轉折點,考察了中國經濟內在的節能減排要求,對于溫室氣體的減排來說,被動等待庫茲涅茨轉折點的到來,已無法應對日益增加的環境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決心、地方政府和企業轉變增長方式的動機,加大激勵力度,以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佘群芝(2008)提出倒U型EKC僅是一般化環境―收入關系的一種,不能說明環境質量與收入水平間的全部關系,EKC更多地反映地區性和短期性的環境影響,而非全球性的長期影響。國內有關實證模型的研究:高鵬飛等(2002)建立了一個中國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征收碳稅對中國碳排放和宏觀經濟的影響,得出了以下結論:征收碳稅將會導致較大的國內生產總值損失;存在減排效果最佳的稅率。但是這一模型沒有考慮到碳減排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產生的環境收益以及碳稅收的返還性。魏濤遠等(2002)利用一個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CNAGE)模型定量分析了征收碳稅對中國經濟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研究表明,征收碳稅將使中國經濟狀況惡化,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有所下降。從長遠看,征收碳稅的負面影響將會不斷弱化。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通過征收碳稅實施溫室氣體減排,經濟代價十分高昂。張明文(2009)突破了以前的基于理論的情景的研究,運用面板數據來分析碳稅對我國各省市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收入分配影響,利用資源稅代替碳稅,運用1995-2005年各省市能源消費數據,將能源要素引入到生產函數模型,運用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發現資源稅的增加對大部分地區經濟增長起拉動作用,并從私人投資和政府整體投資角度進行解釋。劉小川等(2009)對減排政策工具特點進行分類、從減排作用的范圍、借助市場力量的方式、減排成本的確定性大小等方面做了對比分析,提出我國碳減排的優化選擇,近期以排放權交易為主,逐步過渡到遠期的以碳稅為主。

參考文獻:

[1]MARTIN L.WEITZMAN. “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2007

[2]Metcalf,G.E. "Market-based Policy Options to Control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9

[3]Nordhaus,W.2008,The Challenge of Global Warming: Economic Model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4]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07

[5]鮑莫爾,奧茨.環境經濟理論與政策設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6

[6]蔡,都陽,王美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經濟研究,2008;6

篇6

關鍵詞:中國 發達國家 低碳經濟 發展潛力

一、導言

國家和地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在積聚人才、資本、物質、信息資源,不斷擴張生產規模,創造物質財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大量碳排放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和溫室效應就是明顯的例證。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好的就業機會。隨后,低碳經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創新研究方法,對“低碳經濟”的內涵、指標、實現路徑和戰略措施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討,對實踐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區域經濟的視角,在研究探討低碳經濟關聯性因素基礎上,對我國和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和潛力進行比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化,并在實踐發展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實現國家和地區節能減排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關聯性因素

所謂“關聯性因素”是指與發展低碳經濟關聯度較高的因素,包括:經濟、技術、社會人文和制度環境等。

1、經濟增長。人類在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最大資源之一是能源資源,而在當今經濟技術條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產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較高的能源。因此,經濟增長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經濟增長與低碳經濟呈負相關關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產力的創造者也是資源的消費者,人口的增長對低碳經濟形成負面影響,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將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資料顯示,我國城市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城市人口約增加1,300萬。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對能源的消費是農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增加對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與低碳經濟呈負相關關系。

3、產業結構。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工業生產所需能源資源較高,第一和第三產業生產所需能源相對較少。在工業化進程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步減少,因此,第三產業越發達,比重越高,即產業結構越高級化,對能源資源的需求量就相對較少,二者具有較高關聯性,并呈正相關關系。同時,環保產業與低碳經濟具有關聯性,即環保產業越發達,對碳排放治理越有成效。

4、能源結構。能源結構指在一定量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情況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間及其內部所占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屬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通過調整能源結構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結構越優化,碳排放量就相對越少,二者關聯性高,并呈正相關關系。

5、能源利用效率。所謂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消耗一定數量的能源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之間的比率,而能源利用效率又受能源利用技術水平的約束,即能源利用技術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一定的生產規模下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少,二者有較高關聯性,呈正相關關系。

6、碳匯林業。“碳匯”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研究表明,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匯,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進而抵消部分工業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匯林業與低碳經濟呈正相關關系。

7、制度環境。制度創新在低碳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發展戰略規劃、建立資源和能源價格機制、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和市場、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補償和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長效機制等。

三、低碳經濟發展潛力的國際比較

1、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比較

根據本文對低碳經濟關聯性因素分析,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對低碳經濟形成負面影響。從表1上述國家2009年GDP總量看,美國和日本超過中國,但2010年中國為5.87億美元,日本為5.47億美元,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GDP增長速度看,我國達到9.1%,遠遠高于上述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總量的迅速擴張,對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斷增長。據最新數據,我國2009年能源消費量306,647萬噸標準煤,比2000年的150,406噸標準煤增長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帶來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對于我國來說,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艱巨。從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分析,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僅達到43,4%,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后期。因此,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存在較大潛力。從城市化率指標比較,我國遠低于發達國家,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將增加對能源的消費,對低碳經濟發展形成較大壓力。我國和各級地方政府應采取積極對策,使城市化進程與低碳經濟發展相協調。

2、能源結構與能源經濟效率比較

(1)能源消費結構比較

(2)能源經濟效率比較

能源經濟效率也稱能源強度,是指產出單位經濟量(或實物量、服務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強度越低,能源經濟效率越高。能源經濟效率指標通常用宏觀經濟領域的單位GDP能耗和微觀經濟領域的單位產品能耗來衡量。

從單位GDP能耗指標看,2009年中國為1.077噸標準煤,比上年降低3.61%,但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目前,中國單位GDP能耗約是美國4倍、日本的7倍、韓國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國單位GDP能耗統計方法的不同,進而導致統計結果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一些學者建議采用單位產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實性。中國單位產品能耗國際比較,見表3。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問題。實踐表明,在一定能源生產和消費量情況下,能源結構的調整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放。從表2看出,我國非煤能源比

重較低,僅達到29.7%,遠低于上述發達國家。在化石能源消費中我國煤炭消費占70.3%,石油和天然氣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電和風能僅占7.7%。因此,應通過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鑒于我國短期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能徹底改變,還應特別注重能源技術創新,應用低碳技術、節能技術、減排技術,逐步減少傳統工業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從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觀數據比較看出,我國主要耗能工業產品單位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節能降耗還存在很大空間。應通過加大科技研發支出,構建起低碳經濟技術體系,提高能源利用體系整體效率。

3、碳匯林業發展比較

碳匯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研究表明,林業生長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發達國家為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碳排放,積極發展碳匯林業。目前,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67%,韓國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國33%,德國30%,法國達27%,印度23%。200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3%。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蓋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于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臺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城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有很大差異,2009年,北京為31.72%,天津為8.24%,上海為9.41%,重慶為34.84%。從以上數據比較看出,我國碳匯林業還存在很大發展潛力。因此,要加快植樹造林,使碳匯林業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

4 低碳經濟制度建設比較

發達國家通過專門立法或強化已有法律法規和標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2008年,英國率先頒布《氣候變化法》,要求政府每五年公布一次碳預算,組建專門的氣候變化委員會,評估減排行動和碳預算執行情況。美國國會也在積極推動氣候變化立法。美國眾議院2009年6月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參議院也在推進溫室氣體減排的相關立法。澳大利亞也在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雖然兩次遭到參議院否決,但政府仍在繼續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減排目標的實現。同時,強化和配套現有法規和標準。德國《節約能源法》規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須滿足節能標準才允許開工。歐盟和日本制定汽車排放標準,規定到2020年新車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別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為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還采取了積極的政策措施。英國為開發可再生能源,給投資成本高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30%-50%的投資補助;許多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實行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時、愛爾蘭對個人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免征個人所得稅;部分歐盟國家還增設了碳稅或氣候變化稅。同時,政府還通過與企業簽訂自愿協議,對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或其它激勵。

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與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發展相關的法規政策,但與低碳經濟直接相關的法規政策還很不系統和完善。應制定《能源法》、《低碳經濟法》、修訂《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等,并出臺與之相配套的各項專項法律和法規標準。同時應建立完整科學的政策體系。并對以往頒布的不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進行清理和調整。同時,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應加快我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起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和體系;加強可再生能源市場機制建設、促進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改革等。

四、簡短結語

篇7

[關鍵詞]KAYA模型;碳排放;驅動因素;青島市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3)03-0084-04

一、引言

與同類城市相比,青島的農村大、城市小,農民多、市民少,縣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90%,農業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0%。2011年青島市的萬元GDP能耗0.71噸標準煤,已居全國前列;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為4.6:47.6:47.8,能耗較高的工業比重依然大于當年的全國平均水平46.8%。因此,本文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考量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狀況,分析驅動碳排放量增長的因素,及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

目前我國對二氧化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于某個區域或省份二氧化碳及驅動因素。李衛兵、陳思(2011)對中國中、東、西部三個經濟帶的碳排放驅動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區域對比研究發現,中部地區與東、西部在碳排放驅動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1]。葉曉佳、孫敬水、董立峰(2011)測算了浙江省1996—2008年碳排放及各驅動因素對碳排量的貢獻[2]。張超、任建蘭(2012)利用1990—2009年的數據對山東省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及驅動因素分析[3]。王兆君、李婷婷(2012)利用KAYA模型,分析了2001—2010年黑龍江國有林區碳排放量與人口數量、經濟發展、單位能耗碳排放、單位GDP能源強度的關系,提出了減少林區碳排放的建議[4]。本文利用KAYA模型對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碳排放模型的構建及指標解釋

(一)模型構建

KAYA模型是由日本學者Kaya Yoichi(1990)提出的,專門用于研究二氧化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揭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推動力[5]。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量受到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以及單位能耗碳排放量四個因素的影響,反映的是碳排放與人口數量、經濟發展和能源利用的關系。利用KAYA模型,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碳排放量驅動因素分析,以找出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措施。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碳排放量 (1)

在KAYA模型原始表達式(1)的基礎上,構建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及驅動因素分析的模型:

其中,CO2為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量,P為青島市人口數量,GDP為青島市生產總值,E為青島市單位GDP能源強度,K為青島市單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

本文基于上述模型,測定青島市2001—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變動趨勢,分析各個驅動因素對碳排放總量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數據主要來源于2001—2011年《青島市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這10年正值國家“十五”計劃(2001—2005)和“十一五”規劃(2006—2010)的重要時期,也是青島市經濟快速發展時期。

(二)指標解釋

1.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影響碳排放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般來講人口數量增長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就越大,碳排放量會增加。

2.人均GDP(GDP/P)

人均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一般來講,在高碳經濟模式下,人均GDP越大,碳排放量越多;而在低碳經濟模式下,人均GDP的增長可能不會帶來碳排量的增加,低碳或無碳能源和低碳產業是推動經濟的主要力量。

3.單位GDP能源強度(E)

單位GDP能源強度是指每單位GDP消耗能源的數量。單位GDP能耗越大,說明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越強,它是衡量能源經濟效率的重要指標。

4.單位能耗碳排放量(K)

單位能耗碳排放量是指每消耗一單位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衡量碳能源結構的一項重要指標。由于熱值和燃燒效率有所差異,不同的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不同。單位能耗碳排放量的計算模型如下:

其中,Ui表示第i種能源消耗量,i表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n表示能源的種類。參照2001—2010年的山東省能源消費結構,根據《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的不同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數,計算得到各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及單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青島市碳排放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模型計算結果

為了保證數據的前后可比性,本文以2000年為基期,用GDP平減指數對GDP數據進行處理。在完成模型構建和原始數據收集匯總工作以后,利用Excel對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和分析。

根據模型(2)得到青島市2001—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增長速度(見表1)。可見,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總體上呈降低趨勢,10年間的平均增長速度為7.16%,排放總量緩慢增加。

(二)結果分析

1.二氧化碳排放規模與速度分析

由表1可知,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呈上升趨勢,期間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16%。從發展軌跡上來看,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大致經歷了三輪的螺旋式攀升階段:2001—2004年環比增長速度較高,2005—2006年增長速度有所減緩,2007—2010年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2001—2004年正處在國家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發展時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青島市GDP(可比價)平均增長速度維持在14%左右的高水平上,能耗水平較高的工業比重在47%~51%之間,工業經濟的增長速度在17%~24%之間,此階段人們對高碳排放的認識不足,單位GDP碳排放水平較高,這種高能耗的產業結構和落后的耗能設備技術,是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2005—2006年,工業經濟比重依舊在51%~52.4%的高水平上,但增長的速度明顯放慢,增速在20%左右。2007—2010年青島市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能耗高的工業比重由2006年的52%,降低到2010年的48.7%,工業的增長速度進一步放慢,在15%上下波動。“十一五”規劃中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強,青島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使碳排放增長速度趨于平緩。

2.碳生產力分析

碳生產力是衡量碳排放效率的重要指標,指一段時期內每單位二氧化碳排放創造了多少GDP,反映了單位碳排放所產生的經濟效率,因為涵蓋了“低碳”和“經濟發展”兩大目標,所以它成為衡量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碳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單位物質能源消耗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碳生產力的增長率也常被用于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根據原始數據,計算2001—2010年青島市、山東省碳生產力及增長情況(見表2,圖1)。

由表2、圖1可見,2001—2010年青島市碳生產力在循環波動中不斷提高,2001—2010年碳生產力增加總量1.28萬元/噸,年均增長速度約為7.57%,其中,2004年、2007年、2010年的增長速度最快。碳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1—2003年),青島市碳生產力緩慢提高,增速在2.2%~3.5%,即每噸碳排放產生的經濟效益增加額為246.66萬元;第二階段(2004—2010年),青島市碳生產力增速不斷提高,增速最低的2009年也達到4.18%。從總體趨勢來看,10年間青島市碳生產力不斷提高,意味著碳排放效率不斷增強。

與山東省總體水平比較,不管是碳生產力還是其增長速度,青島市的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青島市的產業結構優于全省的產業結構。2010年山東省工業比重為48.2%,其中重工業比重高達67.61%,青島市工業比重為48.7%,其中重工業比重為61%。同時,青島市在節能減排、生態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成績比較突出。

3.碳排放驅動因素分析

根據因素分析法計算可得,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以及單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對青島市二氧化碳排量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見表3,圖2)。

由表3、圖2數據,可以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以及單位能耗碳排放量四個因素做以下分析:

(1)人口效應。人口數量對青島市碳排放量基本產生正向影響,影響程度總體來看相對較小,2003—2006年相對顯著。從原始數據來看,主要是青島市10年間人口總數波動不大,不會造成碳排放量的顯著變化。

(2)經濟發展效應。人均GDP的變化對碳排放量產生重要的正向影響,在四個影響因子中,人均GDP的影響程度最大。其歷年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從比重上都是最大的,且每年影響程度除2003年、2004年為87.85%、97.77%外,多數年份的影響比重均在116%以上,2008年達到頂峰值246.31%。10年經濟發展共產生了增量二氧化碳4508.16萬噸,占10年二氧化碳增量總量的近146%,這主要是由青島市目前發展的高碳產業結構導致的。據相關研究,第三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遠低于第二產業,而在第二產業中,先進制造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也遠低于以電力、石油加工為代表的傳統能源加工轉換部門以及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能源密集型工業部門。因此,青島市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應通過不同層面的結構調整,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實現低碳發展。

(3)單位GDP能源強度效應。該指標對青島市碳排放產生了顯著的負向影響,單位GDP能源強度的降低對抑制碳排放量有著重要意義。從GDP結構上來看,2001—2010年第二產業在青島市GDP中的比重大致在47%—52%之間波動,2004—2008年都在50%以上,高碳經濟的特征明顯。因此,青島市如何優化經濟結構,加快低碳和零碳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高能耗設備的技術改造,直接影響到青島市低碳城市和藍色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4)單位能耗碳排放效應。該指標對青島市碳排放有正向作用,但影響程度不大,只有少數年份出現負影響。這主要是受當年的能源結構變化的影響,從青島市2001—2010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來看,原煤和原油的消耗量占近99%以上,天然氣比重不到1%。這種能源結構不僅會增加碳排放還會制約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和利用新能源成為青島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KAYA模型,對青島市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結果顯示,2001—2010年青島市碳排放總量持續增加,碳生產力不斷提高,以煤炭、石油為主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仍然沒有根本改觀。四個影響因素中,人口數量、經濟發展、單位能耗碳排放三個因素對青島市碳排放量基本為正向影響,即如果當前經濟發展模式不變,人口增長、人均GDP增長、單位能耗碳排放增長都會導致青島市碳排放量的增加。單位GDP能源強度則主要為負向影響,體現出青島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碳排放水平。從影響程度上看,經濟發展和單位GDP能源強度是影響青島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數量和單位能耗碳排放對碳排放影響較低。從最終結果來看,總的正向驅動效應大于總的負向驅動效應,從而使青島市碳排放量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青島市的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未來青島市低碳經濟的發展應依據長期的碳強度控制目標,制定低碳發展戰略。以調整經濟結構為突破點,改變目前的高碳發展模式;提高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通過機制創新和相關政策體系的完善,營造良好的低碳經濟發展環境,并逐步建立起“低碳交易市場”,在政府、企業、市場“三位一體”監管機制的約束下,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衛兵,陳思.我國東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1(3):111-116.

[2]葉曉佳,孫敬水,董立鋒.低碳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驅動因素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4):13-23.

篇8

關鍵詞:貴州省;碳排放量;經濟增長;解耦理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7-0178-03

引言

自1992年5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簽署,到2005年初作為補充條款的《京都協定書》強制生效,再到2009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上由《哥本哈根協議》引發的激烈討論,表明在全球范圍內,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嚴重并且亟待解決。在這一大背景下,要減緩全球變暖進程,最主要的便是減少溫室氣體諸如二氧化碳、氟利昂、甲烷等的排放,而由此衍生出的“低碳”概念備受關注,“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更是廣為傳播。在全國“低碳城市”的建設浪潮中,作為西南地區的貴州省舉全省之力踐行。而在“低碳城市”的創建中,如何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的關系成為重中之重。

目前,學術界對于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的理論,早前多為基于EKC(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相關研究(林伯強等,2009;許廣月等,2014),而近幾年的相關研究集中于基于解耦理論的分析和評估。查建平、唐方方、傅浩(2011)著重于工業經濟方面的研究,他們考察了2004―2009年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提出改善能源結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措施;周五七(2013)的重點則放在了區域工業以及其產出與碳排放量的解耦比較,通過對1998―2014年間碳排放量以及工業產出做出的解耦彈性分析,可以得出工業領域大部分呈現相對解耦狀態的結論;王禮剛(2014)的研究對象為貴州,他列出了大量數據用于比較分析貴州省在改革開放以來所表現出的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量的關系。

綜上所述,當前學術界對于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研究百花齊放,但是基于解耦關系的研究多從宏觀著手,對于具體地區的具體分析也并未涉及到位于西南地區的重要省份――貴州。本文借鑒已有的基于解耦關系研究方法,以貴州省為研究對象,以2004―2014年為研究區間,對其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的關系進行探究與剖析,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相關結論并嘗試提出建議。

一、模型與數據

解耦理論的模型存在多種類型,本文主要采用Tapio解耦模型(其采用彈性概念,能夠動態地反映各個變量之間的解耦關系)對貴州省某一時間段(2004―2014年)的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進行變量分析。

解耦彈性指數:

T=

由上式可得,T=解耦理論的彈性指數,C=碳排放量,GDP=生產總值,ΔC=碳排放量的變化率,ΔGDP=生產總值的變化率。根據T、ΔC、ΔGDP的不同可將解耦劃分為如下幾類(見下頁表1)。

二、數據選取與計算

由下頁表1可見,要得到貴州省歷年的解耦彈性指數T,則必須要計算出碳排放量變化率、生產總值變化率。

本文所列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其中,用貴州省人均GDP表示經濟增長,并計算出貴州省歷年生產總值變化率;用表2所列碳排放系數(因為計算碳排放量系數的公式繁雜,現用較為常用的一組數據計算分析)來計算貴州省歷年碳排放量,繼而計算出碳排放量變化率,最終得出貴州省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的解耦狀況(見表3)。

表3顯示,貴州省的經濟發展過程自2004年以來出現了不小的變動:有比較多的年份呈現出了擴張負解耦抑或是增長連結狀態,這些現象表明貴州省在這幾年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其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來說十分緩慢;與此同時,在另一部分的時間內表現出了強解耦乃至強負解耦狀態,由此可見貴州省在這一段時間節能減排工作有了很大進展,發展省內低碳經濟已經有了些許成果。從整體來看,這一階段(2004―2014年)貴州省的總體經濟發展態勢和碳排放量的解耦狀態可以總結成以下兩個階段:

階段一(2004―2011年),這一階段中,除去2005年和2006年出現的兩個強解耦狀態不談,貴州省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總體來看較為快速,最突出的年份是2007年,其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是30.1%,超出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近7倍。原因可以推測與當時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有關:亞洲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逐漸消退,世界范圍內各國經濟迅猛發展,同時滋生了迅速拓張的國際貿易;但另一方面,由于貴州省本身的發展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產業結構落后、發展所需的資源匱乏以及地理位置偏僻等等弊病,導致其市場并未因全球經濟增長而有所回應,因此貴州省在此階段并未有較大發展。

階段二(2012―2014年),在這一階段中,貴州省的經濟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而且碳排放量驟降,整體形勢優越,尤其是在2012―2014年的三年之間,貴州省連續呈現出了強解耦或弱解耦的表現狀態,這些與貴州省那個階段的經濟表現(經濟發展回暖、市場活躍度提升以及市場競爭力增強等)不無關系。

結論與啟示

由于貴州省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處處被動,處于劣勢狀態;但另一方面,因為貴州位于云貴高原、植被茂密,因而有其天然的環境優勢。因此,貴州省的經濟發展,要在充分利用好自身環境優勢的前提下,尋求適合自身實際的獨特的發展道路。因此,關于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的關系,實現整體發展,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充分發揮自身環境優勢,將“低碳”置于永遠的第一位。貴州省群山遍布,風景秀麗,民俗獨樹,要大力貫徹“青山綠水也是優勢”的思想,發展低碳旅游業和低碳服務業。要在切實保護好當前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綠化面積,尤其是城市的綠化面積,可以選擇引進外部優秀的環保發展案例和優秀的高端人才,結合貴州省自身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總結出適合自身的、獨特的低碳發展模式。

充分審視自身發展問題,優化更正。貴州省現今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犧牲了大量自然能源和環境資源的結果,在目前展現強勁發展勢頭的工業方面,貴州省各個產業要敢于“破而后立”,摒棄過去的高耗能生產方式和粗放型產業結構,逐漸減少對高耗能、高碳排放量能源的依賴,要尋求更加低碳的生產方式,加強能源的重復利用,節能減耗。

加強低碳宣傳,倡導低碳生活。貴州省政府和各個企業要加強低碳生活的宣傳,使人們能夠系統全面地了解以“低碳”為核心的日常觀念和生活行為,逐步改善之前固有的思維模式,支持和踐行“低碳生活”。與此同時,要努力尋求新型環保科技的生活和發展模式,做到“低碳生活,環保發展”,使貴州省成為真正的“低碳”省區。

參考文獻:

[1] 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2] 許廣月,宋德勇.中國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數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4,(5).

[3]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與工業經濟增長――一個解耦理論視角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1,(6).

[4] 周五七.基于解耦理論的中國工業低碳轉型進程評估[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3,(3).

[5] 王禮剛.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基于貴州的面板數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9).

篇9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ingency factor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stablishes a three-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5 to 2010 and the results of survey, the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for six year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atly,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rapidly,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sink.

關鍵詞: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021-0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資源的過度消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傳統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的膨脹式發展等。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性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為了使中國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幫助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惡化的矛盾問題。

1 河北省碳排放現狀及影響分析

當前我國經濟和環境的矛盾現狀是一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正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描述的,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問題較輕;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隨著經濟水平的繼續提高,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得到改善。從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揭示出環境質量與收入為倒U型關系。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歷了倒U型曲線中的環境污染隨經濟發展日益嚴重的階段,目前已經過渡到了環境問題隨經濟發展得以改善的階段。而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環境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附產品也在日趨嚴重。

在眾多環境問題中,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本文將重點研究河北省碳排放量的治理問題。研究表明,人均GDP與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之間同樣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線關系。河北省當前經濟發展速度有待提高,且處于產業結構亟須調整的關鍵時期,選取河北省統計局1980-2011年間的樣本分析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關系。

碳排放量的計算依據是日本學者茅陽一(Kaya Yoichi)的Kaya[1990]公式,該公式提出影響一國或地區的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總量、人均GDP、能源消費強度和碳強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單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計算考慮,將上述公式進行變形,轉換為:

C=∑ci=∑■×■×■×■×P

其中,C為碳排放總量,ci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量,ei為第i種能源的消費量,E為能源消費總量,Y為國內生產總值;P為人口數。因此,ei/E為第i種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ci/ei為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單位:噸碳/萬噸標準煤)。由于影響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因此在計算過程中我們也主要采用這三種能源的數據;碳排放系數采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煤炭0.7476、石油0.5825、天然氣0.4435。經過計算得到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關系,如圖1所示,河北省仍處于倒U型曲線的上升階段,即碳排放量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環境問題仍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繼續惡化。但是,我們既然已經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就不能再任由事態呈自然惡化的態勢,我們不能重復歐美發達國家的老路,而只能邊發展經濟邊治理環境。雖然這樣我們將在經濟發展中背負更重的負擔和肩負更大的壓力,但是,為了能夠獲得“天藍、地綠、水凈”的生存環境,我們還將竭盡所能解決這一問題。

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問題的解決對于推進河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的進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十一五”期間,河北省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計下降20.11%。“十二五”規劃中河北省的節能減排目標更加艱巨,需要在“十一五”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實現GDP能耗降低17%。當前,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因此,為了推進河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的進程,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對于描述、評價以及預測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對河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的權變因素的分析,構建指標體系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2 河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權變因素分析

結合河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現狀,本文將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權變因素分為直接敏感因素和間接敏感因素兩大類。直接敏感因素指可以直接衡量某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敏感度最高;間接敏感因素指不能直接衡量某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而要通過作用于直接敏感因素而間接對低碳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直接敏感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可以直接衡量一個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

①經濟發展水平包括GDP總值、人均GDP增長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等。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會隨之增加。溫室氣體中CO2含量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當前在我國CO2所占溫室氣體比重約為55%。但是,當經濟水平大幅提高到一定水平后,能源消耗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呈現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經濟起步階段,特別是工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任何國家都需要大量能源投入,其中化石能源占主要地位,導致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碳排放量呈大幅增長態勢;隨著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該國家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環境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低碳研發治理,最終使得碳排放量顯著降低。

從統計數據來看,雖然當前河北省屬于低排放高增長的模式,但是,經濟發展水平仍不足以支持能源消耗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絕對降低,碳排放量仍然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可以預測,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能源消費總量才會逐步降低。同時,我們在研究經濟發展對促進低碳經濟的影響時必須考慮到人口的分母效應,因此,需要引入人均GDP加以研究。

產業結構是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河北省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最大,以2011年為例,第二產業占GDP總值的53.54%,其中工業占48.01%,而這也是能耗最大、污染最高、亟待調整升級的產業。同時,第三產業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重點發展的產業,其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產業,所占比重越大,越有利于地區低碳經濟的發展。

②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低碳經濟可以直接體現在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大多數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工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而在工業快速發展時期,國家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需求量較高,出于經濟和技術原因考慮,對低碳排放量的新能源需求量較低。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這也直接導致了國家在工業快速發展時期碳排放量持續高速增長;當該國家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時,就可以大力投入新能源領域,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從而減少能源消耗量,促進碳排放量的降低。統計數據顯示,煤炭消費量在河北省能源消費量中占絕對主要地位,近三十年來,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平均高達90.39%,特別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近十年間,煤炭消費量還略呈上漲態勢。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首要任務就是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基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與低碳經濟發展的緊密關系,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可以直接衡量一個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于農業和居民領域的能源消耗量而言,工業領域的能源消耗量所占比重最大,所以,衡量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之一是工業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

第二,間接敏感因素包括低碳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環境對低碳經濟的支持兩方面因素,兩者通過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進而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①低碳技術發展。低碳技術的發展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術和工業低碳技術的發展。生活低碳技術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新型動力汽車相關技術投入等方面的內容;工業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碳技術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等方面的內容。低碳技術的發展需要以經濟實力為依托,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撐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和推廣應用,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經濟水平才會隨之提高。

②社會環境支持。社會環境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低碳概念在公眾中的普及率和支持率和城市綠化面積、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優良率等環境因素。低碳概念普及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公眾的低碳意識,促進低碳措施在全民、全行業的推廣;綠化環境狀況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從而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

3 河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實證研究

3.1 遴選評價指標 基于河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權變因素分析,去除了部分數據不全和無法獲取數據的指標,本文構建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以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為評價總指標,下設經濟指標、能耗和排放指標、技術指標、社會指標為二級評價指標,各二級指標具體下設三級指標為參與衡量測算的基礎性指標,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3.2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在遴選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需要對各指標賦予不同權重,而科學合理的權重是正確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前提條件。

本文綜合利用AHP法和Delphi法,將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首先將指標體系分發給各位專家征詢意見,專家將一層次各指標通過兩兩相較其重要性進行定量描述,綜合專家意見構建判斷矩陣,計算出反映每一層次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權重。之后,將計算出的指標權重的綜合結果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征詢意見,各專家依據結果修改自己的意見,然后再進行匯總。經過多次反復最終得出一致的評價指標的權重。

3.3 數據來源 部分數據來源于2006年—2011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河北經濟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問卷調查結果,如公眾對低碳經濟概念的知曉率等;部分數據來源于計算結果,如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當年能源消耗量與GDP的比值;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即工業固體廢物利用量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比值等。

3.4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采集的數據存在異量綱性,影響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評價,因此,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使其標準化。首先,要對負指標進行正向化換算,采用的方法是取其倒數使之正向化;其次,采用閾值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采用公式

Yi=(Xi-Xmin)/(Xmax-Xmin)

對數據進行處理,使之標準化。

3.5 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本文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

Ij=∑YijZi

j = 1,2,3,4,5,6,分別表示所評價的各年度,即2005年—2010年;

i=1,2,3,……,n,n表示評價指標體系中所含指標總數;

Ij表示各年度的綜合評價指數;

Yij表示經過標準化的各年度所含無量綱指標指數;

Zi表示各指標的權重。

經過計算,河北省各年度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如表2所示。

指標體系評價結果顯示,總體來看,2005年—2010年期間,河北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顯著提高,從0.2744提高到0.7762,特別是2007年和2008年,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年增長速度高于40%,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具體來看,通過對實證數據以及各指標對總評價指標的影響權重的詳細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要進一步提高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還需要在下列環節加大建設力度。

第一,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GDP總值是影響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綜合經濟實力之上的,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帶動當地的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隨之提高。反之,沒有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基礎,對低碳經濟建設的投入和關注度會隨之降低,直接影響低碳經濟建設水平和速度。

第二,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特別是包括旅游業、金融業等在內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對評價地區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河北省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將是提高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必要途徑。

第三,碳排放總量對于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起著直接作用,因此,要通過降低地區碳排放總量來提高低碳經濟水平,低碳技術的提高是關鍵因素。在GDP增長的前提下,需要不斷加大對低碳技術和環境治理的投資力度,力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繼續大力加強碳匯建設。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主要包括森林碳匯、草地碳匯、耕地碳匯和海洋碳匯等,其中,碳匯建設以森林碳匯建設為主。

統計數據表明,河北省雖然小幅提高了綠化覆蓋率,但是,在提高森林覆蓋率方面仍然進展緩慢,即在碳匯林建設方面沒有顯著成果。總體來看,六年來,河北省碳匯林建設效果不明顯,是制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鼓勵個人和企業從事育林事業,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妮雅,劉佳.低碳經濟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1).

[2]劉嶸,徐征,李悅.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以河北省某縣為例[J].經濟論壇,2010(5).

[3]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J].生態經濟, 2011(1).

篇10

[論文關鍵詞]國際經濟法;低碳經濟;新能源;可持續發展;轉變

低碳經濟是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后工業化時期出現新的經濟形態,這種經濟模式可以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生態能源,并且具有清潔、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特點。發展低碳經濟,其主要是為了能夠解決全球出現的氣候變暖現象以及自然資源浪費的現象,通過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實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對能源的使用機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發展低碳經濟不但可以有效的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同時也能夠促進整個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但是在這期間,也會影響到國際經濟法中的一些相關法律制度,并且對國際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國際經濟法能夠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適當地進行改革,以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

一、低碳經濟貿易與國際貿易法

(一)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

目前,無論是從國際上來看還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上來看,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這一現象不斷進行經濟體制上的變革,從此也不難得出,生態環境對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在當今的國際貿易中,政策在不斷的推陳出新,衡量低碳經濟的標準也越來越多,例如碳足跡、碳標簽等等。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國際貿易法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大潮,也積極地參與到變革的潮流中來。碳標簽的對低碳環境的衡量,是一種新型標注形式,它是將所生產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以及投入使用的這個階段內,所排出的碳量標注出來。然而,碳足跡則是通過它的大小,來體現產品在整個生產與消費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碳足跡越大說明碳排放量越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大,全球變暖的現象就會越明顯,自然,對人們生活的危害也就越嚴重。

(二)低碳貿易與自由貿易化之間的關系

在國際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的貿易交流應該是自由平等并且沒有任何歧視的。但是,受到低碳貿易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國家之間自由貿易往來的進程。碳標簽的出現影響了非關稅貿易的政策,成為了在貿易之間經濟自由往來的障礙。由于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在測量碳足跡的技術上還不夠成熟,所以,就必須要從發達國家中花費大量的資金去購買測量碳足跡的技術,這樣一來,也就失去了成本上的優勢。同時,發達國家也在利用各國之間技術上的差異,在用自身高端的科技來壓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正常往來,在破壞國際自由貿易的同時,也充分體現出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上的歧視。

(三)國際貿易法的變革

近年來,國際貿易正在逐漸向低碳貿易、低碳經濟的方向發展。在低碳理念與國際貿易自由往來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可以利用國際貿易法來進行調節,但是,在國際貿易法進行調節工作時,也需要自身的不斷變革與進步。首先,在制定《京都議定書》以后,明確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時對低碳經濟以及循環經濟所應該履行的責任。并且,一些發達國家也不能利用各種手段來對高端的環保技術進行壟斷,發達國家有義務將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傳授給發達國家,實現國家之間共同擁有,并且共同建造低碳環保的經濟局勢。第二,發達國家應該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降低低碳經濟貿易的標準,給發展中國家留有一些能夠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促進國際貿易的整體發展進程,讓低碳經濟逐漸轉變為國際間進行貿易交流的核心。

二、跨國低碳經濟投資與國際投資法

跨國的低碳經濟貿易可以在向國際上其它國家進行資金投資的時候,利用低碳經濟的投資方式,這樣的投資方式,無論是在針對本國對外投資還是國外對內投資上,都會達到良好的投資效果。目前,就碳投資的熱點話題而言,這種投資方式主要是側重于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生態能源的保護和一些環保產品的制造。深入研究低碳經濟的發展對投資法產生的影響,就拿我國的經濟發展而言,隨著大量的三資企業加入中國市場,使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些企業大多都是以產品加工的貿易為主,然而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特點正是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加之我國是貿易大國,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國家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在國際投資法當中,各國的國內立法也被包含在其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嚴格控制碳排放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也不斷地出臺各種相應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手段。例如,碳排放的交易機制、單獨的碳稅收取制度以及對一些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企業進行整改,甚至對一些問題嚴重的企業進行取締等等。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實行低碳經濟方面就仍需加強,并且改變以往的投資方式以及利用外資發展本國經濟的渠道,同時,也要對那些在加工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企業在進駐本國市場時提高入駐的標準。其一,禁止發達國家中帶有高碳排放量的企業進駐到本國市場,從源頭上控制碳污染轉移的現象發生。其二,鼓勵那些具有清潔環保能源、低碳排放量的企業進駐本國市場。其三,加大自身的科技水平,研發新型環保的低碳能源,與此同時,也要創新思維,多方引進對本國低碳經濟有益的外資企業,讓它們融入到本國市場的發展中來,并且能夠互相交流制造新能源的研發技術以及使用方法,共同努力減輕經濟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壓力。

在低碳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國際的投資法也在發生著變革。這種經濟模式以及理念上的轉變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國以往的、傳統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同時,也控制了在進行對外貿易往來時所帶來的碳污染,減輕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除此以外,國際投資法的改變,也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綠色、健康,改變了發達國家將碳污染排放到發展中國家的現象。

三、低碳經濟對國際稅法的影響

在世界經濟發生變化,向發展低碳經濟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國際稅法勢必會受到全球經濟變化的影響。在發達國家中,它們會為了發展低碳經濟,降低對產生化石能源的需求標準,與此同時,也會將國內的碳排放量企業進行重新的分配,把碳排放集中區域的一些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此來減輕國內的碳排放壓力。同時,也加強了國家之間工業生產的技術交流,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技術上的支持。在企業轉移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一些國際上的稅收問題。然而,在國內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針對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例如征稅、補貼等等,這些政策會在不同程度上給國內的稅收問題帶來影響。在國際低碳經濟發展中,國際稅法也隨著這種經濟體制的形成,依據生態能源、自然資源、碳排放量等因素制定了碳稅率以及納稅種類,并且,一些與之相關的稅法內容也依據低碳經濟的發展情況做了進一步調整。碳稅率通過對一些碳排放量高的企業區提高稅率,以此來抑制這些企業的碳排放量,進一步實現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碳排放對全球變暖的影響。

四、低碳經濟對國際金融法的影響

在《京都議定書》中已經規定了為碳排放提供的交易市場體制,分別為國際排放交易、聯合機制、清潔發展等。其中國際排放交易主要是指在一些發達國家之間針對碳排放的制定機構要求進行碳經濟的發展,實現節能減排。聯合機制則是指發達國家之間互相進行技術上的交流或者碳排放量的分擔來降低碳排放量。清潔發展,主要針對的是一些正在發展中的國家,通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給予的幫助,來使發展中國家可以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能夠完成節能減排的工作,改善整個節能環保工作的流程,改進降低碳排放量的技術。隨著低碳經濟模式的逐漸形成,在國際金融上對于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金融市場也在發生的轉變,各項金融法律體制也在不斷地完善中。

當前,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這種經濟形式也在逐漸促使國際經濟體制向環保、循環經濟邁進,金融的投資方向也更加注重于發展低碳排放、清潔新型能源。在投資方向轉變的過程中,受到新的經濟體制的影響,國際金融無論是從法制上還是從市場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變化也使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士樂于投資一些低碳環保的企業,銀行也發行了一系列的碳經濟衍生品,比如碳期貨、碳證券、碳基金等。在國際低碳經濟的市場當中,銀行具有對碳經濟信貸資金的約束以及配屬的責任,其中碳基金就是整個金融交易中的主體,它承擔著一定的金融價值,隨著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碳金融與國際金融之間的結合也會越來越密切,這樣一來,相應的國際法律也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