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的方式范文
時間:2023-08-08 17:1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治理的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企業社會責任觀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一)兩者的理論基礎同源且最終目標相同
企業社會責任有許多理論基礎,包括社會契約理論、企業公民理論、組織合法性理論及利益相關者理論等,但由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既指明了對誰的責任也包含了責任的內容,因此建立在該理論基礎上的CSR 觀逐漸為多數學者及國內外相關組織所接受。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要求企業為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履行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
從公司目標體系的層次性來看,公司治理的目標應該服從于公司的整體目標,而公司的整體目標又由公司的本質決定。關于企業的本質,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論”、“團隊生產”理論、“委托”理論雖然強調的重點不同,但都贊同企業的本質是“一系列契約的連接”。公司治理機制的直接目標是為股東服務,但最終目標還是要利于企業契約的穩定,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利益相關者理論也承認“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接”,但是它認為契約關系人不但有顯性的利益相關者還有隱性的利益相關者,不同意主流企業理論將契約關系人范圍縮少化的做法。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作如下總結:第一,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觀的最終理論基礎是“企業社會契約論”,而利益相關者理論和股東至上理論只不過是人們根據企業所處社會經濟環境及自身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對企業契約各方力量進行對比之后,對誰應該是企業為之直接負責的對象的兩種不同的判斷。第二,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觀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維持企業契約的穩定: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
(二)企業社會責任觀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確的行為導向
企業社會責任觀是一種行為理念,它的內涵會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與企業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在實務中究竟要對哪些利益相關者負責任,對他們的哪些方面利益負責任以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排序情況都會受到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影響。現實生活中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演變過程:從“創造利潤才是企業的社會責任(Friedman,1962)”的舊理念發展到“企業公民說”、“社會契約理論”、“相關利益人說”、“慈善投資理論”等一系列新理念,就是社會責任觀內涵具有動態性和層次性的實證。
公司治理是為了保證企業人按照委托人意志行事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有在正確確定委托人是誰的情況下,才可能保證公司治理提供的服務是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根據企業自身發展階段和所處企業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的特點,科學地對委托人是誰、他們對企業的預期內容以及各自的優先順序都進行了界定,因此為公司治理指明了正確的服務對象與服務內容。而傳統的委托理論將委托人固化為股東,將股東作為公司治理的唯一服務對象是不科學的,它違背了公司治理的服務對象會隨利益相關者之間博弈力量的動態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三)企業社會責任觀可以提高治理機制的效率與效果
企業社會責任觀與治理機制的融合,會在治理機制中增加價值觀等文化控制,使現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時具備文化控制手段、市場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單獨使用或與其他兩種手段的融合使用都會為治理帶來正義色彩,使各種控制手段更具說服力,從而提高治理機制的效率與效果。另外,企業社會責任觀在公司治理機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顧直接目標與最終目標,更好地解決現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務目標(股東至上)設計而導致的不利于最終目標實現的問題。
(四)公司治理為企業社會責任觀的貫徹落實提供制度保障
企業社會責任觀是一種理念,它可以通過影響人的思想來影響人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融入企業內外的制度來直接規范人的行為。前一種方法因為缺少強制性與行為指導性,而對人的行為影響效率較慢,但是它的影響卻帶有很強的穩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則時時都能對行為產生影響,人們會主動遵守。后者對行為的影響見效快,但可能因為沒有被接受而在沒有規則約束時就不會遵守。在當前急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下,應該以后一種途徑為主,前一種為輔。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兩者的融合要求社會責任觀融入公司治理的有關機制和制度中,成為公司治理機制的意識形態、精神靈魂,而公司治理機制應成為社會責任觀的物質基礎、運行載體,從而實現兩者共同的目標: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以維持企業契約的穩定。
(一)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理論與股東至上理論的關系
在理論上要用企業社會契約論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理論與股東至上理論的關系,用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與利益平衡取代股東財富最大化,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融合提供理論支持。
(二)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觀的宣傳
要使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明白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使企業的股東與管理層相信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股東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強法制建設,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規范
將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作為公司的目標,要求各公司寫進公司章程,對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權力機構中的話語權進行規定,如規定企業董事中應設立多少社會責任董事,他們在哪些事項中有什么樣的表決權,從而為企業中設置社會責任機構及其責任與權力分配提供法律依據。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機制中融入企業社會責任觀
在經理市場治理機制中,為職業經理人建立社會責任業績檔案并向社會公開,同時將經理的社會責任業績作為市場準入門檻。在資本市場治理機制中,為社會責任履行好的公司提供優先融資、低息融資;要求企業公布社會責任履行計劃及履行情況的信息,以作為社會責任價值投資者的投資參考,促進社會資金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會責任履行良好的企業配置。在產品市場治理機制中,為企業產品與服務質量建立誠信檔案并可以公開查詢,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法律服務。除此以外,政府還要降低要素流動的交易費用,并為其他利益相關者維權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中融入社會責任觀
有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是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觀點,將企業的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由核心利益相關者共享,在企業中股東與其他核心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日常治理。第二種思路依然將企業委托給股東進行日常治理,其他核心利益相關者只采取相機治理。在兩種思路中,非核心利益相關者都通過外部治理來促使企業管理者對其委托責任的履行。
第一種思路的具體做法:一是將企業的股東大會改成“企業利益相關者大會”。二是在企業中設立專門的機構與人員負責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管理。包括在董事中設立社會責任董事,它是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事項的最高決策層,負責對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戰略進行決策,并在總經理、副總經理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人員招聘、考評、薪酬、晉升及解聘等重大人事工作中有權根據其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發表意見,參與決策。在社會責任董事下設立社會責任委員會,它負責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企業社會責任中長期目標與計劃,與公司內部其他制度制定者一起,將社會責任理念與公司內部治理的相關制度結合起來,負責對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與宣傳教育工作,負責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共關系管理。例如,如何將總經理受托的社會責任完成情況的衡量指標與總經理受托的經濟責任完成情況的衡量指標一起構成總經理業績評價體系。再如,在企業投資決策程序中加入生態環境投資決策審查制度。
第二種思路的具體做法:只在企業設立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它是企業外部的社會責任機構如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環保協會、工會、企業社會責任審計機構等在企業內部的人員安排。該機構負責對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并對企業每年對外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內部審計。機構工作人員部分由這些協會聘請,部分由社會審計機構聘請。他們的工資來自于國家規定的企業每年社會責任內部監督與審計費用。當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發現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重大的社會責任問題或隱患時,應馬上向董事會提出抗議,同時上報企業外部的有關協會。這些協會要馬上介入調查,根據問題后果嚴重性大小要求企業交納社會責任風險基金。當沒有發現社會責任問題時,則不得干涉企業的經營。這種方案只是在現有公司治理結構中加入了一條獨立運營的利益相關者相機治理機制,它不需要強制性的對現有的公司治理制度作太多的修改,當然企業會因為這一治理機構的存在而自覺地在經營活動中考慮其對社會責任影響的大小,而且管理層由于依然只需要根據股東財富最大化這個單一目標進行經營決策,因而易于決策與執行。
總之,社會責任理念的貫徹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又要有推動這一理念執行的制度與環境,需要有國家、企業與社會公眾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多種手段對企業的思想與行為施加壓力,使其較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李衛兵.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機制的構建與實施[J].江西社會科學,2012,(5).
篇2
關鍵詞:社會組織(NGO);社會管理;能力建設;法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19-02
一、加強相關法制建設
1.明確立法思路。一是實現立法指導思想從“控制管理型”向“培育發展型”轉變。目前中國社會組織立法的指導思想是建立在“控制型管理”的基礎之上,也建立在對被管理對象“不信任”、“不成熟”的指導原則基礎之上 [1]。① 但是社會組織單靠政府管制的“呵護”是永遠不會“成熟”的,如果不解決立法的指導思想問題,法律即使制定出來,也未必能反映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和制度變革的理性要求。二是要把握好現實與發展的互動關系,充分發揮法律的規范和導引作用。作為法律來說,它是對已存在和發生的社會現象的反映及其規范,在這個意義上,它對應于社會現實,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規范問題。而且法律需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不可能頻繁修訂,因此一部好的法律應盡可能預見到所調整事物的適時性、穩定性和連續性問題。因此中國民間組織立法原則必須把握好現實與發展的互動關系,中國民間組織發展中的問題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體制轉軌過程中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與新的市場經濟體制矛盾的反映。因此,依靠強化管理來解決問題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而且很容易扼殺組織的創新精神和發展活力。
2.加強法律規制。(1)對NGO經營活動進行管制。法律明確規定,NGO不得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活動,也不能從事與自己的章程規定的宗旨不一致的活動。② 為了進一步拓展NGO的資金渠道,民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允許社團興辦經濟實體,依靠自己的技術、知識優勢謀求生存。但這卻又引發NGO營利化的問題。因此,對NGO經營性活動予以管制是必要的。(2)通過法律解決NGO員工就業和相關的社會保障問題。社會組織的人力資源包括專職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NGO專職工作人員較少,志愿者更為缺乏。NGO的非營利性決定了其從事的大都是公益性事業和社會服務事務,所提供的較低的回報使其在吸引人才上相當困難。從而進一步影響NGO的總體質量水平和競爭力。因此應當采取一定的扶植、鼓勵措施以保證NGO專業人才和志愿者隊伍的穩定。將NGO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相關的制度規范,納入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整體的人事、福利、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對社會組織人員的檔案管理制度,在醫療、退休養老、勞動、失業保險金的繳納方面,制訂社會組織相應的標準。(3)對NGO進行財務監管。從目前立法狀況看,對這部分內容的規定較少,現有的主要是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法律層級較低,如《國家民委社會團體財務管理實施細則》、《財政部關于對明確民辦非企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等問題的函》等。從內容上看,這些規定比較籠統、零散,也沒有體現NGO財務監管的特點——NGO的非營利性決定了它們既不能像企業一樣開展經營活動,也不能像政府可通過財政收入維持運轉,它們只能依賴社會捐贈、政府財政撥款、稅收減免、服務性收費、志愿活動等形成的公益資產來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因此對NGO的財務監管也應區別于企業和政府。針對政府資助和社會捐贈資金,首先應當堅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嚴格按照捐贈協議約定使用贈與資金,不能挪作它用。其次,NGO接受捐贈財產的數目及其使用情況應當公開接受監督。除了向業務主管單位、登記管理部門報告外,還應接受財會審計部門及社會監督,從而確保這部分資金使用的合法性。
二、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
Deborah Eade說:“(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應該是促進改革公民社會的參與與民主程度。能力建設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通過評估增強對受援組織活動的質量的改善,對機構的組織和運作能力的提高。能力建設一種目標,通過對環境的分析和目標的選擇,以提高機構的決策能力。能力建設是一個適應變革的過程。”[2] 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明確組織目標與使命并有效地傳達出去。一個組織的使命是該組織建設的首要問題,決定和規約著其組織活動的目標、領域和方式。一個NGO必須對它為什么存在,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有絕對清楚的認識。同理,它也要清楚什么是本組織不能,或者不應該試圖去做的事。組織內部人士對共同的價值和目的具備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由此發展實現這些目的的戰略。有了明確的特性、價值觀以及目的,一個組織就需要把這些東西清楚而有效地傳達給不同的群體:它要在其中活動的社區,政府部門,它想要影響其政策或行為的企業和其他機構或組織,以及潛在的捐助人。這些群體都是相互關聯的。政府部門更可能關注公眾知名度高的組織的言行,而個人則更愿意把錢捐給他們以前通過報紙、電視或其他渠道聽說過的組織。
2.實行民主、高效、公開的治理。中國社會組織的組織管理應實行民主、效率、公開原則:社會組織的民主管理,除了需要有一套制度規則與程序之外,還需要有一系列非正規的行為準則,以切實在組織內部形成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體制。社會組織的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是利潤取向,但同企業一樣,必須進行成本核算,追求在既定投入條件下的產出最大化,因此必須像企業那樣盡可能有效地運用這些資源,不僅要獲得經濟效益而且要獲得社會效益。
3.加強專業能力建設。NGO需要在它選擇的領域開展優質的工作。由于許多NGO剛剛開始在諸如個人咨詢、社會工作、肢殘和精神殘疾兒童康復等方面開展工作,這些工作無論對它們,還是對中國都是很新的領域,所以,這個要求很難。這些組織大多高度敬業,也非常有創新精神,但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缺乏經驗。在某些選定的環節提高其員工的技能,對許多本土NGO的成功至關重要。 這主要要依靠對員工的經常性培訓。組織應擬訂可滿足個人發展需要,切合工作要求及順應組織發展需要的訓練及培育計劃,即所謂的員工事業規劃方案(Employee Career Develop Program,簡寫為CDP),并按部就班地安排同仁參加訓練及培育的活動,以幫助員工了解和熟悉工作,更重要的是培育他們成為資深且優秀的人才。
4.提高合理調動資源特別是本土資源的能力。要使NGO的宗旨和目標得以實現組織必須建立對獲取所需資源的投入。它既包括資金、物品的投入,也需要人力的投入。同時組織必須建立對獲取所需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機制。首先是資金來源,目前中國的一些社會組織,特別是小組織在調動資源上還缺乏相應的經驗,因而常常無從下手。求助于國際資助,是目前許多中國NGO的無奈選擇。但是中國的NGO數目正在不斷增多,同時由于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政府稅收的穩定增長,國際發展機構,特別是附屬于外國政府的機構將在未來幾年里撤出中國,將它們的資源轉到更窮的國家。因此,開發對本土資源的調動能力將更為重要。這就需要發現的眼睛和創新能力。除了籌集資金,NGO還應該提高對資源進行管理和合理使用的能力,并充分重視人才,吸納人才,因為歸根到底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三、建立社會組織與政府間的合作關系
1.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分析。一般來說,社會組織同政府關系可歸結為四種類型:(1)對立的、不信任的關系。這可能是由于政府腐敗,不熱心于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社會組織不熱心于社會經濟發展,熱衷于反政府活動而導致的。(2)社會組織自行其是,不同政府發生關系。有些社會組織不接受政府資助,不抵制但也不配合政府的工作。這類組織大多規模不大,影響也很有限。(3)非政組織對政府的依賴關系。如果社會組織是政府建立并進行經常性干預,或者政府是主要資助來源,那么該組織就有可能在資金、思想和資源上形成對政府的依賴,可能會在決策和行動上不同程度地失去自主性。(4)合作關系。當社會經濟發展是雙方的共同目標時,政府和社會組織會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政府接受社會組織的自、獨立性和傾聽社會組織的意見,社會組織則協助政府實施國家計劃、政策和規章,共同從事社會發展活動[3]。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存在著既合作又沖突的關系,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其合作關系,而減少兩者的沖突,對于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2.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主要作用。目前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培育支持和監督管理兩方面。首先,就培育扶持作用來說,政府對NGO的扶持培育,最重要的是資金方面的資助。西方國家NGO的資金30%以上來自政府資助,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資源,許多NGO組織就難以生存。政府負責提供資金,NGO承擔服務性工作,NGO的服務實現了政府期望的公共目標,政府資助則壯大了NGO的服務能力,這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取的做法,我們應該吸取他們的經驗,制定具體辦法,為中國NGO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其次,就監督管理作用來說,從總體上看,中國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在登記環節控制得很嚴,但機構一旦完成登記,政府對組織的管理則變的很松甚至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因此,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勢在必行。一方面政府應該放松登記管制,以體現公民的自由,同時加強對組織運作期間的管理,對其運作的規范化及質量進行監督,以確保這些組織的運行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丙中.社會團體的合法性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篇3
關鍵詞:家庭暴力;原因;社會工作;防治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4-0056-02
家庭暴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各個領域的理論實踐者都積極投身到這個影響家庭和社會穩定的大問題的研究中。社會工作作為現代社會專業解決社會問題的應用型學科,提供了解決家庭暴力的新視角。
一、家庭暴力概念簡析
無論在文學影視作品還是人們的印象中,家應該永遠是那個讓人感到溫情和享受天倫之樂的地方。但家庭暴力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社會問題,它不僅破壞家庭,傷害家庭成員,也阻礙了人類文明進步。我國每年的解體家庭中,四分之一緣于家庭暴力,而百分之九十的受害者是女性。
由于人們的認識程度、社會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以及研究角度及側重點不同,至今仍沒有形成對家庭暴力公認的標準。我國大部分學者認為,家庭暴力指在家庭內部出現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行為[1],可分為四類:身體暴力、言語暴力、經濟暴力和性暴力。(本文僅指丈夫對妻子實施的暴力行為)。家庭暴力,已成為困擾全球實現男女平等和各個家庭實現和睦穩定的重大障礙之一[2]。
二、家庭暴力原因分析
(一)封建男尊女卑思想是家庭暴力產生的思想根源
男權文化和夫權思想是家庭暴力產生的歷史文化根源。“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女性是男性的私有財產甚至奴隸,丈夫可以對妻子為所欲為。“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3],打老婆是丈夫的權利,女性地位極為低下,任憑男性操控卻不能反抗。
(二)經濟收入不平衡是家庭暴力產生的經濟根源
經濟地位處于弱勢地位的家庭成員往往成為發泄的對象,且百分之九十是女性。一方面,很多女性不夠獨立自強,委身于丈夫[4],對丈夫百依百順,有了委屈也不敢說。另一方面,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衡,女性在就業上遭受各種歧視,經濟地位相對低下。遭遇家庭暴力時,她們首先不是尋求法律保護,而是認為自己沒工作或工資低,靠男人養活,底氣不足,一味隱忍遷就,助長了施暴者的戾氣。
(三)成長環境是家庭暴力產生的隱性原因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行為可追溯到幼時,那時直接遭受或目睹家庭暴力的人,成年后有可能成為施暴者。受家庭成員施暴的影響,使他們認為暴力才是解決家庭問題的有效方法,卻不知除了毆打和謾罵外還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溝通。
(四)法律不完善是家庭暴力事件增多的重要原因
目前關于家庭暴力事件的處理和制裁在法律中并沒有具體明確規定,缺少對受害者的法律保護機制,而且很多人認為,家庭暴力是一個家庭的私事,法律工作者應該少干預。可見,法律不完善,家庭暴力的處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執法不嚴,家庭暴力施暴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在社會起不到應有的告誡作用。
(五)受暴者的心理縱容讓家庭暴力事件不斷惡化
遭受家庭暴力后,很多人往往忍氣吞聲,認為“家丑不可外揚”,使家庭暴力存在很大的隱蔽性。一些受害者即使求助了,也只希望施暴者受到思想教育,不愿對方受到嚴厲制裁,這明顯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
(六)心理輔導機制的缺失是家庭暴力惡化的內在因素
我國目前心理輔導涉及家庭暴力這一領域還比較少,一是缺少專業性的心理人員和輔導機構,二是不論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沒有尋求心理咨詢的意識。殊不知,心理疏導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他們的心理障礙,認清各自存在的不足,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三、社會工作視角介入家庭暴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會工作是一項實踐性應用學科,其介入家庭暴力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家庭暴力的危害性
其一,家庭暴力嚴重傷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受暴者不僅遭受身體上的傷害,精神上也受到摧殘,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甚至會出現精神疾病。其二,家庭暴力破壞了子女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氛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耳濡目染家庭暴力的成員長大后很可能成為新的暴力實施者。其三,家庭暴力導致婚姻破裂、家庭解體后,很多人選擇自殺、兇殺或惡意殺害他人的方式發泄自己的遭遇,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發展。
(二)傳統的家庭暴力處理手段存在很大缺陷
一方面,很多人遭遇家庭暴力后,不是忍氣吞聲就是態度溫和,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另一方面,目前缺少完善的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規體系,施暴者氣焰囂張;另外,社會救助機構和資源沒有為受害者提供必要傾斜,受害者往往求助無門,迷茫困惑。
(三)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介入家庭暴力的優勢
首先,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自助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服務活動,家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長期遭受身體、心理和社會壓力,顯然屬于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其次,保密與案主自決的社會工作倫理符合受害者的心理要求,不僅保護了案主隱私,也使他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第三,社會工作有一套科學的方法體系,以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構成的方法體系可以有效緩解家庭暴力問題,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生活和發展。
四、社會工作視野下家庭暴力的防治
從社會工作視角防治和解決家庭暴力,主要途徑有以下幾點。
(一)個案工作介入
篇4
關鍵詞:人本主義德育 高校 核心價值觀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5
人本主義道德教育理論是當代西方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德育學說。它脫胎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其心理學的研究中結合道德教育實踐闡發的一系列教育見解。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中葉,是重視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驗以及價值的心理學研究,代表人物有卡爾?羅杰斯,戈登?奧爾波特,亞伯拉罕?馬斯洛等。人本主義德育模式對我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很有啟迪意義。
1 重視人的自我發展與健康人格的價值追求
人本主義德育理論注重人的內在價值,主張人性向善,尊重人的生命價值,注重人性潛能的發掘。“自我實現”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最核心概念。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原為哲學和倫理學中的概念。在哲學上主要指實現人自己的本質;在倫理學上則主要指人的德行在個人行為中的實現,以達到“內在的我”與外在事物的完美統一。最早自我實現概念是由德國醫生哥爾德斯坦在他的《機體論》中提出的。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各自都提出了自我實現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心理學是由人性觀(性善論)、價值觀(潛能論)和動力觀(動機論)三大理論支柱。性善論說明人性是積極的、有建設性的、樂觀的;潛能論說明人的價值是內在的、固有的、有傾向的;動機論則說明人的活動是有追求的、有動因的并有內驅力的。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的直接基礎是他的動機理論。他把人類需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指個體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會需要;一類是成長需要,指由個體自身的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趨向所激勵的需要。他認為如果人的生理需要基本滿足之后,更高一級需要將會起主導作用,作為主要動機支配人的行為。馬斯洛為了揭示這種自我實現的機制,把人的需要自下而上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后來他又增加了認知和審美兩種需要,將這兩種需要安插在尊重需要之后,自我實現需要之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許多情況下不僅某些需要的先后順序會出現逆轉,幾種需要會同時起作用。自我實現在馬斯洛看來就是完滿人性的充分實現。羅杰斯提出了人類有機體最基本的動機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的觀點。他認為自我實現傾向不僅是人類所具有的本性,在更具普遍性的意義上,是一切生物都具備的基本傾向,是最能體現生命本質的生物特性,人的各種不同需要的滿足也是自我實現需要的部分滿足。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知覺世界,自我概念的形成一方面取決于個體直接的機體經驗,另一方面取決于別人的評價,所以說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直覺、態度等實際上是一個人自己的集體經驗和別人對他的行為評價相結合的產物。自我概念直接影響個人對世界和自己行為的認知。一個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越接近,他就越感到幸福與滿足,這是人格健康發展的標志之一。羅杰斯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完整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會一體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這種“完整的人”就是“自我實現的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從哲學的角度審視“價值”,它是存在于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范疇,是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客體的存在、屬性、作用及其變化與主體需要相一致、相適應的性質和程度。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主體在不同的階段和狀態下也會產生不同的需要,因此價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客體固有的屬性對價值起著客觀的決定作用之外,主體的需要往往影響其對客體價值的判斷。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對客體價值的認識、態度和觀點,它支配和影響著大學生在實踐中的決策過程和行為選擇。在高校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不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多完善,如果把教育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價值影響的過程,所灌輸的價值內容和方法缺失人性的本質內涵,把價值觀教育的“理解”過程等同于智育的“認識”過程,忽視了德育“它還要經由人的自我意識建構才得以凝聚形成個體的德性”,那么核心價值觀教育也就流于形式。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既不能把它單純地看做外在的施加影響的過程,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僅僅是內在的需求而引發的動機而致,應該把它放在人性的維度或者說人的發展角度去理解。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理論啟示我們,重視個人的需求、滿足合理的需求、引導高級的需求是價值觀教育的不容忽視的重要方法。“高層次需要是教育對象在社會實踐、環境影響和教育培養中形成的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需要系統,它具有相對穩定性、持久性、不變性,不斷地向上向前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我們在分層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既有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縱向有機整體,也需要從橫向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引發學生的高級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把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起來,要把個人的需要和利益融入到社會要求和利益中,在滿足社會要求的過程中滿足個人需要,體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2 主張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就是把外在的價值觀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價值觀認識,再由個體內在的價值觀認識轉化為個體外在的行為,然后再作用于社會的循環往復的運動過程。在價值觀的內化形成過程中,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主體的認知因素,二是主體的情緒因素。認知因素強調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接受能力,而情緒因素則是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需要。這種需要直接關系到主體對價值觀接受的意愿程度及行為取向,因此是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否有效的關鍵和難點。價值觀教育要促使個體形成一種穩定的價值觀,不僅要重視其理性層面的提高,更應加強其情感層面的認同,喚起其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首先從感情上關心或者關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運用自己的價值觀去進行衡量和判斷,進而才能把價值判斷變為自己的行動。因此,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增強實效性,就必須與情感教育相結合。
人本主義德育理論倡導的正是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結合,發展出人本主義的課程,主張開設“并行課程”,包括:一是學術性課程,是指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知識的課程。二是情感課程,是指健康、倫理及游戲這一類旨在發展人的非認知能力的課程。三是體驗課程,是指通過人事與情感的統一旨在喚起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探求以實現整體人格發展的課程。主張認知學習必須與情意、情感相結合,心智發展必須同情緒發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態度、品德、價值觀念等。同時在教育中建立一種接受氣氛,讓受教育者在情感體驗中表達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種情感。然后,組織受教育者鑒別和追求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實踐中實現情感參與和滲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動探索自己所愛的事物,并做出選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要把握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辯證關系,對于割裂或忽視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其精神實質;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學生的情感的特點與表現,要充分調動和激發大學生愉快、信任、感激、熱情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將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融入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中,意識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行事,能為自己成長成才起到指引和推動作用時,大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喚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并將正確的認識轉化為自覺行為。因此,我們要遵循大學生情感心理過程的規律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才能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情感、情緒傾向和狀態,才可能啟動其情感,才可能強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使自身政治認知和道德認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并升華為相應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同時外化為政治行動和道德行為,避免出現因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出現認知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情緒抵制的現象。
3 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促進作用
人本主義德育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教育者的促進作用。羅杰斯認為學生都具有內在的學習動力,教育應該是鼓勵而不是壓抑,就好比給予求知的種子以自由舒展的土壤、陽光和空氣,一旦條件具備,就會自主地發芽生長,而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營造這種促進學習的氣氛。教師不是專家,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促進者”。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不取決于教師“教”的水平,也不取決于教學的客觀條件,而取決于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態度特征,其中最核心的幾條態度就是真誠、關注和同理心。真誠意味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間的以誠相待,對方都應將其真實的思想、情感坦率地顯露出來,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即對他人的理解)。關注意味著教師必須對學生有根本的信任和認可,教師對“作為具有他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立個體”的學生的完整性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同理心意味著教師不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作判斷,不對學生作定性評價,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在創造這種新型的氣氛和人際關系中,還要有一套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主要是:第一,主動傾聽。對學生表達思想或情感作出積極的反饋,使學生覺得教師正在傾聽、關心、理解著他的感受。第二,理解和把握教育過程。教師必須設法保持教育過程的自然性,從而使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成為仿佛是碰巧發生的事,教育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作出過分的指導和過分地作出概括、總結和結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有著豐富內容的價值體系,如果直接照搬這種“非指導性”的教育主張,缺失了價值內容,必將會陷入道德相對主義。那么這種模式對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何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更重要的影響體現在關于人的行為、教育目的、學習過程、師生作用、師生關系等一系列新觀念中。羅杰斯曾指出,“非指導性”教育“不是一種方法或教學技巧”,它代表的是一些普遍原則,是“一些并不那么容易獲得的價值觀念。它強調個人尊嚴、個人選擇以及責任的意義和創造的樂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個人權力基礎上的哲學”。因此,人本主義德育對于我們的啟示在于要積極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在當今市場經濟發展、知識信息爆炸、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主體性在日益增強,教育者的權威感正在日益受到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應該與這種民主平等的時代特征要求相呼應,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揮,需要教育者成為“促進者”而不是“道德執法官”,建立一種真誠、關注、理解的人際關系。羅杰斯認為,在教育中堅持這樣的關系是十分困難的,但教師如果堅持真誠的態度,與學生襟懷坦白,真誠相待,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出現珍貴難忘的心靈交融。教師借情感的基礎,以完整的人格、整體的精神,參與到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之中。這樣,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作用到學生精神的整體發展上,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得到發揮,有助于完整的人的培養。
4 結束語
當然,對于人本主義德育理論的探討和研究并不是主張對其理論的回歸和追隨,而是在可操作的范圍內,汲取營養以發展當下的教育。因此我們在對人本主義德育的借鑒中也要認清它理論流派的不足之處,如它以存在主義哲學和現象學作為理論依據,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過分強調個體,難免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自由化的教育,忽視計劃性和領導性,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等。因此,我們在價值觀教育中借鑒西方教育模式應該要有選擇性。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論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3.
[2]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24.
[3]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魯潔.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當代轉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5]許平.當代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對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2).
[6]何齊宗.現代外國教育理論流派述評[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59-64.
篇5
骨科醫院發生的事件雖然未發生在我院,但教訓極為深刻。20__年12月27日早晨我科組織全體醫護人員學習討論了此事件。馬紅梅主任首先宣讀了事件經過及張院長的指示。大家踴躍發言,深刻分析我們自己,針對我科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大家表示應從我們身邊每件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愛崗敬業,牢固樹立醫療安全意識,確保病人的安全,堅決杜絕一切醫療安全事故的發生。
經過充分討論,全體醫護人員一致認為: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應采取綜合治理,即:要以加強醫療管理為中心,以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為重點,以轉變傳統觀念為內容,以阻塞各種漏洞為方法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第一,規范醫療活動管理,建章立制,有章可循。我們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要堅決杜絕非法行醫,要求人人持證上崗。經常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和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
不以規矩 不成方圓,加強醫療管理,有章可循是防止醫療事故發生的中心環節。科室一定要加強醫療技術管理,要加強醫療護理質量指標。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責任,使科室的醫療工作有條不紊的慣性運行。
第二,我們應嚴格按照醫療操作常規操作。首先,堅持首診醫生負責制。下級醫生在診斷不明的情況下一定要請示上級醫生。同時進行醫患雙方的及時溝通交流,簽知情同意書,授權委托書等等。協助完成一些必要的檢驗及輔助檢查。診斷依據要確鑿,其次,護士應嚴密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交作好記錄。嚴格等級護理制度,勤巡病房,發現病人病情發生變化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處理,在治療操作中嚴格三查八對,嚴格無菌技術。婦產科是一個高風險的科室,醫療安全是重中之重。
篇6
【關鍵詞】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癥狀自評量表
Relationship between SSRS、TCSQ、SCL-9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iu Yao, Zhang Yonglei, Qiao Yu, et 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iyang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Guizhou 5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t level of SSRS、TCSQ、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that three Correlations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Every 100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SSRS、TCSQ throug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SCL-90 factor and SSRS scores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 while TCSQ scores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m.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sex、sources、economy conditions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girl students、rural students、bad economy conditions students.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ed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oundin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SRS; TCSQ; SCL-90
近幾年,國內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逐步重視起來,對其影響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認識到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復雜而多樣的,除生物性因素如個體遺傳特征,以及生理特點所致的神經-內分泌變化直接影響外,國內外研究均表明社會心理因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聯系[1,2]。應對方式、社會支持作為應激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內外不少學者從多個角度探討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表明社會支持與應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應呈負相關,并建立了緩沖作用假說和獨立作用假說[3]。應對方式有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不同的應對方式會引發不等的應激反應水平[4]。良好的應對方式可以緩解工作壓力,增強適應能力,改善心身癥狀,應對不當則會加重壓力或增加新的壓力,加重應激反應[5]。而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作為心理應激的重要中介因素,也必將與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師大、貴州民族學院、遵義醫學院、畢節學院、安順師專、銅仁師專、黔南師專等少數民族和漢族大學生做SCL-90自評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應對方式量表的測試,獲少數民族大學生有效問卷978人,男生482人、女生496人;經濟狀況較好者368人、較差者610人;來自城市的學生233人、農村學生745人;一年級學生354人、二、三年級320人、四年級304人;年齡19.8±1.20歲。獲漢族大學生有效問卷964人,男生512人、女生452人;經濟較好者421人、較差者543人;城市學生396人、農村學生568人;年齡19.6±1.30歲。調查對象均為自愿參加活動,排除人格障礙及嚴重軀體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現場調查,測試前心理調查人員對協調人員進行培訓,在專業心理調查人員的指導下采用統一指導語,進行團體測試,要求學生獨立作答,完成后當場收回。分別將有效問卷輸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軟件系統,計算其數據。
1.3 統計學方法 對以上數據進行檢查檢錯后輸入SPSS 11.0系統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態檢驗、方差齊性檢驗、u檢驗等統計處理。
1.4 調查工具 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年級、來自城市/農村、經濟情況、文/理。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編制,共有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量表采用5級評分(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該量表共設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③特質應對方式量表(TCSQ)分積極應對(PC)和消極應對(NC)量表分,用以評估個體在生活中對各種條件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應對策略。
2 結 果
2.1 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比較 SCL-90得分除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漢族學生(P<0.05),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者無顯著性差異。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有統計學意義(P<0.01),客觀支持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不同性別間的比較:少數民族男生在敵對、恐懼、偏執、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上高于漢族男生,有統計學意義。少數民族女生除了人際關系敏感、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客觀支持,其它均顯著高于漢族女生,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不同來源間的比較:少數民族城市學生在恐懼、支持利用度、總分上高于漢族城市學生,而在人際關系敏感、消極應對上卻低于漢族的城市學生。少數民族的農村學生除了人際關系敏感、積極應對、客觀支持以外,其它均高于漢族的農村學生。見表3。不同經濟條件間的比較:經濟狀況較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恐懼、消極應對、支持利用度高于經濟好的漢族學生,而在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上卻低于漢族學生,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經濟狀況較差的兩者之間的比較客觀支持無顯著差異,除消極應對得分低于漢族經濟差的學生以外,其它各項得分均高于漢族學生,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2.2 SCL-90各因子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與其它各項呈負相關。見表5。
3 討 論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我們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在此次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與漢族大學生的比較中除了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以外SCL-90各項得分均有顯著性差異,在主觀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上亦高于漢族學生,但在應對方式上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在與同樣大多來自本省的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低,而生活的單調似乎更能讓少數民族學生主觀上體驗到來自親戚、同學的支持,利用也比漢族學生好,這對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少數民族女生遠離熟悉的環境,來到一個充滿競爭、挫折、陌生的環境時,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內心不安、焦慮和軀體不適等,而少數民族男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差異就相對較小,而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利用社會支持,也許這是他們緩解壓力、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同樣,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也許這是無助、對現實的無奈壓抑于內心,而后轉化成各種癥狀表現出來所導致的,也許正是他們在消極應對上得分高的原因,他們的主觀支持、利用度、總分也要高于漢族的農村學生。同樣來自城市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比較時,只有恐懼、精神病性較漢族城市學生得分高,而人際關系敏感得分卻低于漢族城市學生,這就看出同樣來自城市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不大,可能是由于他們之間的生活環境、教育條件上差別不大的原因。而在消極應對得分上漢族的城市學生得分更高,可能是少數民族學生體驗到的優勢更大、對問題解決更積極。然而,經濟條件上的好壞更反應在了心理健康水平上,少數民族經濟差的學生各項得分明顯較漢族學生高,但是在消極應對上的得分卻低。也許正是他們不怕困難、勇敢面對的態度才讓他們考上大學,以致這種態度延續至今。在經濟條件好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間的比較中,漢族學生有更多的項目得分較少數民族學生高,可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經濟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比較中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優越感,同時更依賴于他人,更多的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上和其他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呈負相關,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總之,少數民族大學女生、來自農村、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不樂觀,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健康教育,增加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各方面支持,提供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4 參考文獻
[1]戴梅竟,王培,劉新軍,等.大學生健康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5,16(4):281
[2]Takai A, Vemalsu M, Kaiya H, et al. Coping style to basic disorders among schizophrenics. Acta psychiater scand, 1990,82:289
[3]姜乾金主編.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9
[4]Folkmans LR, Dunkel-schetter, et al.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cog-nitive apprav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T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86,50(50):992-1003
篇7
關鍵詞: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
基金項目: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移動設備剝奪對大學生注意力的影響——錯失恐懼的作用機制分析”(項目編號:yjs2018026)的部分成果。
1研究對象
從云南省某師范大學隨機抽取教育學研究生215名,剔除無效問卷1份,最終有效問卷214份(99.53%)。其中,男生37人,女生177人;研一122人,研二92人;生源地來自城市81人,鄉鎮34人,農村99人;獨生子女77人,非獨生子女137人;漢族學生185人,少數民族學生29人。
2研究方法
2.1社會支持量表(SRSS)
采用肖水源的社會支持量表,包括3個維度,10個項目,其中第1、6、7、10項反映的是客觀支持;第2、3、5項反映的是主觀支持;第4、8、9項則是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得分越高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合我國人群使用,社會支持得分我國常模為(34.36±3.73)分。
2.2心理彈性量表(CD-RISC)
采用肖楠和張建新于2007年修訂的心理彈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同時采用張建新,余肖楠的3維度分法(2007),即堅韌性、力量性和樂觀性,共有25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方式,得分越高者表示心理彈性水平越高。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9,重測信度為0.87,通過在不同人群中施測,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CD-RISC量表對于心理彈性的預測效力已得到公認,應用較為廣泛。心理彈性國內常模為(65.4±13.9)分。
2.3應對方式量表
簡易應對方式量表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分量表)組成,包括20個條目。該量表的重測相關系數為0.89,Cronbach’sα系數檢驗為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8.積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12組成,重點反映了積極應對的特點,如“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幾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消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3—20組成,重點反映了消極應對的特點,如“通過吸煙喝酒來解除煩惱”和“幻想可能會發生某種奇跡改變現狀”。問卷為自評量表,采用多級評分,在每一應對方式項目后,列有不采用、偶爾采用、有時采用和經常采用4種選擇(相應的評分為0、1、2、3)。總分最高為60分,最低為0分。應對方式評分為積極應對標準分與消極應對標準分之差,量表常模積極應對維度為(21.36±6.24)分,消極應對維度(12.72±5.28)分。
2.4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與分析,統計方法主要包括單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和路徑分析等。
3結果
3.1教育學研究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和應對方式的總體狀況
將教育學研究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得分與全國常模進行單樣本t檢驗,根據表1結果所示,教育類研究生社會支持高于全國常模,心理彈性顯著低于全國常模,應對方式方面,積極應對維度顯著高于常模,消極應對維度顯著低于常模。
3.2教育學研究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和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對心理彈性、社會支持、應對傾向及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和積極應對兩兩呈顯著正相關。將心理彈性、社會支持各個維度為自變量,積極應對方式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心理彈性的堅韌性和力量性維度,社會支持的支持利用度維度能正向預測積極應對方式。
3.3心理彈性在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中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檢驗社會支持對應對方式是否有預測作用。結果顯示,應對方式的預測作用是顯著的。第二步檢驗社會支持對心理彈性是否有預測作用。結果顯示,社會支持的預測作用也是顯著的。第三步檢驗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對應對方式的預測作用。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的預測作用都是顯著的。
由依次檢驗可知,心理彈性在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關系中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回歸系數都是顯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應。其中,心理彈性在主觀支持與應對方式間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188×0.15/0.207=13.62%,心理彈性在支持利用度與應對方式間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183×0.197/0.252=14.31%,社會支持中客觀支持維度與應對方式之間未達到顯著。
鑒于社會支持的所有因子與心理彈性和應對方式都呈顯著的相關,假設以社會支持各因子為預測變量,以心理彈性為中介變量,以應對方式為被預測變量(效果變量)用Amos18.0軟件對其進行路徑分析,建立并檢驗了心理彈性在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見圖1。標準擬合指數(NFI)和相對擬合指數(CFI)均高于0.9,擬合優度指數(GFI)高于0.9,近似均方根(RMSEA)等于0.058,χ2/df的值等于1.71,說明模型的擬合度尚可。由中介結構模型圖可知其中介效應與總的效應的比率為0.58×0.33/0.38=50.37%,說明社會支持通過心理彈性對應對方式有顯著影響。
4結論
篇8
各區縣政府房改辦、社團辦:
根據市委、市政府加強住宅合作社管理的要求,現就區縣住宅合作社登記、監督和管理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市房改辦是全市住宅合作社的業務主管部門,全面履行對全市住宅的管理職責。各區縣成立住宅合作社,須經區縣房改辦審查并由市房改辦復審后,到本區縣社團管理機關辦理注冊登記手續,在辦理注冊登記手續前仍報市社團管理機關統一平衡。重大變更及注銷登記和年度檢查均按此程序辦理。
二、在這次清理整頓社會團體工作中,住宅合作社的審查也按前述程序辦理,即先由區縣房改辦提出審查意見報市房改辦復審后,再到社團管理機關按照清理整頓要求和程序進行審查,并辦理相應手續。
特此通知
篇9
【關鍵詞】 心理癥狀;初中生;結構方程模型;應激生活事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2-0083-05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Psychological Stress,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YU XinXin1,2, ZHENG Xue1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541004
【Abstract】 Objective:To build relationship model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1009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Psychological Stress Scale, Coping Style Scale, Social Support Scale,SCL-90,a relationship model was set up by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Results: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passive cop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direct influence on symptom score(the regression weight were 0.565,-0.064,-0.172,0.377),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assive cop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direct influence on symptom score(the regression weight were 0.161,-0.042,-0.115).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social support,passive coping style of males had less direct impact onsymptom score than that of females(the regression weight of females were -0.142 and 0.292, the regression weight of males were -0.097 and 0.198).Conclusion:The important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psychosomatic symptoms was further support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psychosomatic symptoms;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psychological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crosssectional studies
青少年期歷來被心理學家們認為是“危機期”,存在著一系列的特殊性。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青少年在他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應激,包括家庭關系沖突、父母離婚、親密的家庭成員或者朋友的死亡、在學校的學業和社會應激。一般的文獻也都認為青少年經歷著較高的應激水平[1]。認知應激學說[2]認為心理應激不應是單純的刺激,也不應該是單純的反應,而應是由生活事件作為應激源(刺激) ,受個人認知評價、應對風格、社會支持等多種中介因素影響。但有關應激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在應激中的意義,至今尚難以闡明清楚[3]。
近年來關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但在研究對象上,從整個應激過程來探明中學生心理健康作用機制的綜合性研究甚少,在研究方法上,借助結構方程模型來說明心理應激因素之間關系的研究不多。本研究試圖構建初中生心理應激模型來揭示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等因素影響初中生心身反應的作用途徑,為有效開展初中生心理衛生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桂林市選擇7所初中學校(重點學校2所,選312人; 普通學校3所, 選486人; 稍差學校2所,選302人),每所學校隨機選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各一個班。共發放問卷1100份,回收問卷107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1009份。其中男生510人,女生499人;一年級316人(男生157人,女生159人),平均年齡13±1歲;二年級335人(男生173人,女生162人),平均年齡14±1歲;三年級358人(男生180人,女生178人),平均年齡15 ±1歲。
1.2 工具
1.2.1初中生應激生活事件問卷 參考劉賢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4]編制了適用于初中生的應激生活事件問卷。問卷共34個條目,有5個因子:學校教育、學業、人際關系、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采用六級記分:未發生0分;發生過,按影響程度分為,沒有影響、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分別記1~5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事件的影響越大,壓力感越強。本次測試中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83-0.841之間,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9。對本研究樣本數據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RMSEA=0.051,NFI= 0.943,NNFI=0.972,CFI= 0.936,GFI= 0.971,表明五因素模型對數據具有較好的擬合度,構想效度理想。
1.2.2中學生應付方式問卷[5] 該問卷有六個因子:解決問題、求助、退避、幻想、發泄、忍耐。采用四級記分:不采用、偶爾采用、經常采用、基本上都采用分別記1~4分。本研究有效被試使用該量表的結果顯示,解決問題α=0.816,求助α=0.727,退避α=0.655,幻想α=0.643,發泄α=0.693,忍耐α=0.616。為簡化結構方程模型,本文將問卷劃分為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兩個維度,其中解決問題、求助屬于積極應對方式,退避、幻想、發泄、忍耐屬消極應對方式。對二維度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RMSEA=0.071,NFI= 0.934,NNFI=0.945,CFI= 0.962,GFI= 0.928,表明二因素模型對數據具有較好的擬合度,構想效度理想。
1.2.3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6] 有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三個維度, 10 個條目記分之和為社會支持總分。本研究有效被試使用該量表的結果顯示,主觀支持α=0.605,客觀支持α=0.587,支持利用度α=0.645。對本研究樣本數據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RMSEA=0.049,NFI= 0.964,NNFI=0.961,CFI= 0.973,GFI= 0.982,表明三因素模型對數據具有較好的擬合度,構想效度理想。
1.2.4 癥狀自評量表(SCL-90)[7] 90個項目, 10個因子,采用0-4級評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本次測試中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3-0.892,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31。
1.3 統計方法 進行相關分析。采用LISREL 8.7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2 結果
2.1 初中生應激生活事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癥狀總分間的相關分析
初中生應激生活事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癥狀總分間的相關情況見表1。
從表1可見,應激生活事件與癥狀總分及應對方式的求助、退避、發泄、幻想、忍耐因子分存在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正相關;與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解決因子存在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負相關。社會支持與癥狀總分及幻想、忍耐存在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負相關,與解決、求助、退避、發泄存在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正相關。解決、求助因子與癥狀總分相關不顯著,其余應對方式均與癥狀總分存在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正相關。應對方式與癥狀總分的相關關系為將應對方式劃分為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兩個維度提供了依據。這些結果為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2.2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2.2.1 初中生心理癥狀與應激生活事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關系的假設模型構造
在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時,應激生活事件作為外生潛變量, 外生潛變量的指標為應激生活事件五個因子的因子均分。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社會支持、癥狀總分作為內生潛變量,積極應對的指標為解決、求助的因子均分,消極應對的指標為退避、發泄、幻想、忍耐的因子均分,社會支持的指標為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因子均分,癥狀總分的指標為10個因子的因子均分。
本研究采用了Jreskog 和Srbom 建議的模型設定策略, 即事先設定多個模型進行評價, 通過模型比較得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相對有效和節儉的模型[8] 。根據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思路, 在模型設定中提出以下假設:(1)應激生活事件是預測癥狀總分的有力變量,對癥狀總分有直接影響;(2)應激生活事件作為影響心理癥狀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社會支持可能在應激生活事件與癥狀總分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3)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社會支持對癥狀總分有直接影響。根據以上假設,本研究設定了兩個相互競爭的模型。
模型1 外生潛變量應激生活事件,內生潛變量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直接影響癥狀總分;外生潛變量應激生活事件對內生潛變量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無影響,內生潛變量之間無交互作用。
模型 2 外生潛變量應激生活事件及內生潛變量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既可直接影響癥狀總分;同時外生潛變量應激生活事件還通過內生潛變量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間接影響癥狀總分;內生潛變量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還存在交互效應,間接影響癥狀總分。
2.2.2 初中生心理癥狀與應激生活事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關系的假設模型估計
在模型擬合中采用最大似然法進行估計。兩個模型的擬合結果見表2。
表2的結果表明,模型2的各項指數擬合得最好。檢視模型2中各變量間的關系,發現應激生活事件到積極應對的路徑系數為0.032(t= 0.751),未達顯著水平,為簡約模型。刪除應激生活事件到積極應對這一路徑,得到應激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癥狀總分的整合模型(見圖1)。
簡化后中介模型各項指標為:χ2/df為4.12, RMSEA為0.065,NFI為0.973, NNFI 為0.975,CFI為0.977,GFI為0.909,模型擬合得比較理想。
進一步分解各變量對癥狀總分的效應,發現應激生活事件對癥狀總分具有最強的正效應(總體效應為0.726,其中直接效應為0.565,通過社會支持、消極應對、積極應對的間接效應為0.161)。消極應對對癥狀總分具有正的預測力(總體效應為0.262,其中直接效應為0.377,通過積極應對的間接效應為-0.115)。積極應對對癥狀總分具有最強的負效應(直接效應或總效應為-0.172)。社會支持對癥狀總分具有顯著的負效應(總體效應為-0.106,其中直接效應為-0.064,通過消極應對、積極應對的間接效應為-0.042)。
為了檢驗上述中介模型的路徑系數是否有性別差異,首先用中介模型分別擬合男生和女生的數據,用MM表示男生單獨估計的模型,MF表示女生單獨估計的模型。然后將兩個模型整合成多組模型,并依次增加參數相等的設定,增加的順序參見侯杰泰等的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9]。經檢驗,MM模型的擬合指數χ2/df為3.42,RMSEA為0.0531,NFI為0.945, NNFI 為0.927,CFI為0.951,GFI為0.949;MF模型的擬合指數χ2/df為3.31,RMSEA為0.0498,NFI為0.941, NNFI 為0.948,CFI為0.936,GFI為0.951。各擬合指數表明上述兩個模型擬合得比較理想,說明對于男女生來說,應激生活事件、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社會支持與癥狀總分的關系模型是相同的。多組模型中路徑系數等同檢驗表明,男、女生的社會支持、消極應對對癥狀總分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P<0.05),女生的社會支持、消極應對對癥狀總分的影響比男生組的更大,女生的社會支持對癥狀總分的作用是-0.142,男生的社會支持對癥狀總分的作用是-0.097;女生的消極應對對癥狀總分的作用是0.292,男生的消極應對對癥狀總分的作用是0.198。
3 討論
3.1初中生心理癥狀影響因素結構模型
初中生心理癥狀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表明,應激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都對癥狀總分有直接效應,其中,應激生活事件對癥狀總分具有最強的正效應;其次是消極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對癥狀總分具有負效應,其中積極應對的效應大于社會支持的效應。應激生活事件還通過社會支持、應對方式間接影響癥狀總分,社會支持也通過應對方式間接影響癥狀總分。應激生活事件對消極應對有重要影響,這一結論與鐘霞等人的結論一致[10]。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社會支持、應對方式是心理應激過程的中介因素[11]。本研究發現消極應對方式較積極應對方式對心理癥狀的影響更大,這一結論與井世潔[12]、李金釗[11]的相關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建模的方法揭示了心理應激不是一個簡單的由因到果的單向過程,而是各應激有關因素之間存在多維度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關系。其中,應激生活事件是影響初中生心理癥狀的一個主要因素,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支持既可對心理癥狀產生直接影響,同時又在應激生活事件與心理癥狀之間起中介作用。社會支持通過影響應對方式發揮中介作用,這證實了社會支持的主效應模型[13] 和緩沖器模型[14] 。社會支持對積極應對方式的影響大于對消極應對方式的影響,良好的社會支持更有助于個體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因此,應盡可能減少或減輕應激生活事件的影響,避免使用消極的應對方式,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促進其使用積極應對方式。
3.2 男生組與女生組心理癥狀影響因素結構模型比較
男生組與女生組心理癥狀影響因素結構模型比較發現,不同組之間結構方程模型具有一致性,但是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不同。二者的差異主要在于女生組的社會支持、消極應對對癥狀總分的影響比男生組更大。社會支持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行為模式。良好的社會支持一方面對應激狀態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另一方面對維持個體的良好情緒體驗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作為重要個體資源的應對方式,則決定了個體采用什么樣的策略和行為應對壓力。面對壓力,若個體采用諸如問題解決、求助等積極應對方式,壓力就容易被化解;若采用諸如幻想、逃避、發泄等消極應對方式,負性生活事件得不到有效解決而使個體陷入不良情緒狀態,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本研究表明,多為女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并減少她們對消極應對方式的使用有助于增進她們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Roberts CM.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ust Psychol , 1999,(34):49-57.
2 Wallace RA, Webb PM, Schluter PJ. Environmental, medical, behavioural and disabilit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2002,46(Ptl):51-60.
3 姜乾金. 醫學心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5.
4 劉賢臣,劉連啟,李傳琦,等.青少年應激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研究 .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8,12(1): 46-48.
5 黃希庭,余華,鄭涌,等.中學生應對方式初步研究. 心理科學,2000,23(1):1-5.
6 肖水源,楊德森.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1(1):184-187.
7 吳文源.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見:張明園.主編.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5-25.
8 Jreskog KG, Srbom 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 Market Res,1982,19:404-416.
9 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4:194-197.
10 鐘霞,姜乾金,吳志霞,等.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壓力反應對醫務人員應對方式的影響.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5):560-562.
11 李金釗.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壓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心理科學,2004,27(4):980-982.
12 井世潔. 初中學生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1 ,23(4) :1 - 5.
13 Lutz CJ, Lakey B. How People Make Support Judgm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its Used to Infer Supportiveness in Others. J Pers Soc Psychol, 2001 ,81(6) :1070-1079.
14 Cohen S, Wills T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 Bull,1985,98(2) :307-357.
篇10
社會管理強調政府行政管理,社會治理則強調居民自治和社會共治。是由多元主體共同進行的以法律為依據的綜合治理。對社會體育而言,應該進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體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行政主導的工作模式,忽略群眾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時甚至害怕群眾自發開展活動,怕給政府帶來麻煩。建立居民體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發揮居民自主開展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為居民的自發性體育活動保駕護航。同時,通過制度性安排,使居民體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動形態,達到居民體育自治的理想狀態。二是要在社區及以上層面實現政府與社會體育組織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政府職能轉移,也就是說,政府應該將社會體育管理改為與社會體育組織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區體育已經出現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礎,因此,可率先在社區層面推行體育共治模式,由社區體育組織走到前臺,協助政府實施社區體育治理。然后再縣、地、省層面實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共治的過程中,要解決好政府部門與社會體育組織的關系,發揮社會體育組織的治理積極性。
2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主要是轉變社會治理方式,社會體育也需要轉變體育治理方式
2.1堅持系統治理,把社會管理從政府單向管理向政府與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轉變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是要把社會管理從政府單向管理向政府與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轉變,因此,如何共同治理將成為今后社會治理的新課題。在由政府與社會多元主體構成的治理體系中,政府部門應該建立與其他主體的合作伙伴關系,分工負責,共同實施社會治理。政府在整個社會治理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但不是領導作用,政府作為治理主體之一與其他主體是平等關系,而不是其他主體的主管領導。從社會體育系統治理看,首先要建立多元主體共同治理體系。這里的多元主體是指包括政府主管部門在內的相關利益群體。如社區體育治理應該由社區行政與社區體育服務組織共同進行治理;老年人體育治理就應該由政府主管部門與老年人體育協會共同進行治理;區域社會體育應該由地方政府與地區體育服務組織共同進行治理。其次,系統治理要有明確分工,政府與多元主體各司其責,互相配合,實施共治。政府部門盡可能退到后臺,發揮調控和協調作用。比如,不同利益群體間產生矛盾時,政府部門可以進行調解,但要避免政府部門過多干預的情況再現。再次,系統治理過程中,要體現民主協商的運作機制特征。即在多元主體的共同協商下確定治理方式,產生分歧時通過民主的方式做出決定。要避免行政決定、其他組織執行的傳統管理模式再現。
2.2堅持依法治理,把社會管理從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轉變
堅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強法律規制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用法律來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用法律來監督管理者的治理行為。依法治理還要把社會管理從行政管控向服務保障轉變,鼓勵人們依法開展各種社會活動。過去,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進行社會管理,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也引起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社會體育的依法治理就是要改行政管理為法制管理;改一方管一方為法律管雙方;改行政管控為服務保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轉變,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法律法規體系,這是依法治理的基礎。其次,要學會以法律為準繩,以法規為標準進行社會體育治理,要減少對社會體育活動的行政干預,實施法制化管理。要充分信任人民群眾,在法律的框架內,放手由民眾自主地開展體育健身活動,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發展。由一方管一方向法律管雙方轉變,就是要改變政府與民間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把雙方都納入依法治理的體系中去,又都在法制的監督之下。雙方既是合作方,又是監督方,各自都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又通過互相合作,促進社會體育的發展。由行政管控向服務保障轉變,是要改變以控制為手段的管理方式,減少對社會體育活動的限制。通過提供服務保障等方式,為社會體育活動保駕護航。過去,社會體育發展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其原因與簡單管控方式有很大關系,即要么不許亂說亂動,要么放任不管。其根源還與行政思維模式有關,即管理就是控制。因此,由行政管控向服務保障轉變,不僅是轉變方式,更是轉變思維。
2.3堅持綜合治理,治理手段從單一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轉變
堅持綜合治理,就是要改變過去單一采用行政手段進行社會管理的簡單管理模式,采用“多管齊下”和“多策并舉”的綜合治理手段進行社會管理,以期獲得最佳治理效果。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多為強制性手段,不適合用于作為生活方式的社會活動管理,而社會治理由于采用綜合治理手段,效果和感覺會更好。從社會體育治理角度看,除了行政手段外,還有法制、道德、規范、文化、教育等多種管道可以規范體育行為。這樣,不僅可以在制度上約束人們的行為,也可以在思想上引導人們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還可以在輿論環境、文化習俗以及教育培訓等方面齊抓共管,使人們從內心認同社會治理模式,接受外部環境壓力,達到自覺、自律的社會效果。社會體育治理還應該采用多策并舉的方式進行管理。如調整社會體育政策,并通過優惠政策引導社會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再如制定發展策略來推動社會體育的進步,像扶持體育創新、支持有組織體育活動等,一定會帶動社會體育的發展。還有改變行政主導的活動開展方式,放手讓相關體育協會自主開展活動,政府對符合法律規定的體育組織活動給予經費、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有通過構建、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來推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總之,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社會體育治理。
2.4堅持源頭治理,把治理關口從事后處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轉變
堅持源頭治理,就是要把治理關口從事后處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轉變,因為“亡羊補牢”式的事后處置方式對已經造成的損失無能為力,采用前置治理和事中治理可以避免或減少損失。前置治理主要指決策前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經過充分論證和必要聽證,確保決策符合客觀實際,符合群眾需求,符合國情、國力等。事中治理主要指均衡各種利益訴求,及時解決利益沖突與矛盾,增強社會和諧,激發社會的活力等。源頭治理講究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從社會體育的前置治理看,就是要把與群眾聯系的窗口設到老百姓身邊去,方便群眾反映情況,方便政府了解情況,方便各方的溝通和互動。具體講,就是要在社區層面設置公共體育服務平臺,傾聽百姓的呼聲與需求,有針對性地服務。源頭治理還應該建立智庫機構,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以保證決策的科學性。政府部門在決策前,要請科研機構開展決策咨詢研究,提出可行性報告,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再去召開聽證會,征求民眾的意見。從社會體育的事中治理看,就是要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以民眾利益為重,均衡各方利益,促進社會和諧。在社會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沖突與矛盾,大都為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通過調解和深化服務得到解決。在調解群眾體育矛盾時,可以通過群眾體育組織進行勸解,也可以通過組織間的談判獲得和解。總之群眾利益矛盾在自治組織的范疇內解決比較有利。堅持源頭治理,還要做好激發社會體育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工作,實現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
3創新社會體育治理體制的幾點建議
3.1轉變社會體育管理觀念
從傳統管理到社會治理,意味著治理主體、治理的目標、方法等方面都要發生轉變。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及社會體育服務組織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一是要學習“社會治理”理論和方法,明確社會治理的目標、內容、方法及組織運作模式等,為創新社會體育治理奠定基礎。二是要明確政府職能轉變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眾自治的社會治理理念,積極推行社會體育領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綜合治理的基本觀念,改變單一行政和行政主導的管理方式,實現社會體育綜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會體育體制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不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管理體制的創新。從社會體育共治的要求看,社會體育組織全面參與體育治理是社會體育體制改革的第一步。政府部門必須盡快做好職能轉移的安排,在社區層面實現基本自治,即可以讓群眾自治的部分,交給群眾進行自我管理,如健身團隊、基層體育組織管理等,暫時有困難的,交給社區體育服務組織進行管理。在縣及以上地區實現基本共治,即由政府主管部門與相關體育組織共同進行社會體育治理,并在治理過程中,逐步放手讓社會體育組織獨立承擔體育活動的開展與維護,政府部門把精力更多地用于政策與規劃的制定與體育發展的宏觀調控方面,通過協作共治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促進社會體育的和諧發展。
3.3調整社會體育機制
要調整縱向等級管理機制,采用扁平化運作機制,使各個層級都有根據自身條件自主開展體育活動的權利,充分調動各個層級的積極性,實現群眾體育自治的良好局面。要調整社會體育的信息溝通機制,建立包括自下而上渠道的雙向型體育信息通道及信息處理機制。要調整按規定辦事的固定程序管理機制,實行目標管理機制。要減少程序約束,改革評價方式。要調整行動激勵機制,比如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體育創新等。推行調研活動,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完善績效考核、群眾評議和反饋等機制,促進社會體育的良性發展。3.4培育社會體育服務組織長期單一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我國社會組織的弱化,對社會體育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形成一定的困難。要提高社會體育組織的社會治理能力,必須有一個培育過程。首先,可以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把公共體育服務項目交給社會體育服務組織,并通過建立績效考核、評價機制與監督制度,確保社會體育服務組織為群眾提供優質體育服務。其次,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將若干社會體育治理項目交給社會體育服務組織,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業務指導幫助社會體育服務組織提高社會體育治理能力,并逐步放手讓其獨立開展工作。再次,可以發揮社會體育服務組織的中介作用,即政府通過其傳達政策法規及其他社會治理信息,群眾通過其轉達對社會體育治理的意見與建議,使其成為政府與群眾聯系的紐帶。
4結論
4.1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對社會體育發展與改革具有重要影響,社會體育管理必須盡快向社會體育治理轉變。社會體育治理須從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4.2社會體育轉變治理方式要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依法治理、堅持綜合治理、堅持源頭治理。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