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技術的專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0: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影像技術的專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疏血通注射液;HIS安全性再評價;傾向評分加權;ALT;臨床真實世界
中藥注射液具有作用迅速、療效提高等特點,但是近年來,對應用中藥注射劑時出現毒副作用的報道逐漸增多,某些中藥注射劑引起的肝損害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1-2]。因此,對中藥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評價(safety re-evaluation of post-mark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prescription, SRPTCM)已刻不容緩。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以及明顯的抗凝、促進纖溶且改善血液流變的作用,廣泛用于腦動脈粥樣硬化、腦血栓、心絞痛、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硬化、急性腦梗死等疾病。隨著上市后時間的延長和用藥人群的擴大,相關不良反應和新的不良反應逐步地被報道和發現,但關于它可能對肝功能的損害目前還沒有文獻報道[3-4]。本研究選取全國18家大型三甲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信息,旨在對臨床真實世界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是否可能對患者肝功能造成損害,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導致患者肝功能損害進行相關研究,為疏血通注射液安全應用于臨床提供指導。
本研究以谷丙轉氨酶(ALT)為肝功能評價指標,用實例闡述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傾向評分加權法的優勢及應用過程,基于GBM傾向評分加權法,對提取的非隨機觀察性數據中存在的大量混雜因素進行偏倚平衡,利用多元Logistic回歸估計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對ALT指標異常變化的處理效應,即探討臨床真實世界中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是否對人體的肝功能有損害,以及導致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可能影響因素,為臨床安全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提供指導。本研究的觀察性數據中存在大量混雜因素(也稱協變量),其在使用疏血通注射液(下面簡稱“用疏血通”)和未使用疏血通注射液(下面簡稱“未用疏血通”)的患者間的基線分布差異會影響研究的真實性,但是GBM傾向評分加權估計可以減少或消除大多數協變量在組間的差異,同時,“用疏血通”組和傾向評分加權后的“未用疏血通”組的比較結果提供了“用疏血通”相對于“未用疏血通”對ALT指標異常變化的處理效應,并在幾乎沒有混雜的情況下本質上修改了“用疏血通”對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即處理效應,使結果更加貼近于臨床真實情況。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北京市18家大型三甲醫院HIS數據庫中的部分“用疏血通”和“未用疏血通”的住院患者信息,共包括5個部分信息表:患者一般信息、西醫診斷、中醫診斷、醫囑記錄、實驗室理化指標檢查[實驗室指標信息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S)]。其中“用疏血通”的患者共54 254位,“未用疏血通”患者共40 472位,篩選其中至少具有2次ALT檢測指標的患者,并根據下面數據分析的提取標準,從中提取ALT指標發生指定變化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與相同條件下“未用疏血通”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
1.2 數據提取原則
1.2.1 數據規范化 在提取分析數據之前,需要對HIS和LIS數據庫進行標準化,標準化的流程主要涉及剔除患者一般信息中的重復數據、信息表不一致的數據、無用醫囑記錄、醫囑名稱的標準化、中西醫診斷名稱的標準化、用藥劑量單位的標準化以及理化指標檢測值的標準化等[5]。目的是確保被研究患者的唯一性;確保各信息表之間具有相關性;確保醫囑和診斷名稱的一致性;確保用藥劑量單位和理化指標結果的有效性。基于這4個方面的原則,對數據庫的信息進行統一標準化,形成完整有效的分析數據。
1.2.2 病例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依據數據規劃化的準則,納入HIS和LIS數據庫中所有“用疏血通”和“未用疏血通”的住院患者,且在LIS數據庫中至少有2次ALT檢測指標的患者。排除不符合數據規范化的住院患者。
1.2.3 數據提取標準及安全性結局 由于HIS數據庫收集和存儲的數據非常龐大和結構復雜,而且沒有直接對不良事件的記錄,故需要對數據進行整合、清理、轉換和標準化之后,才能提取研究所需要分析的指標[5-6]。本研究需要提取2類人群①在所有“用疏血通”的住院患者中,提取具有ALT檢測指標的患者,將其“用疏血通”前7 d內的最近1次指標值定義為“用藥前ALT值”。然后考慮用藥后的ALT檢測指標值,若當次用藥期間及用藥停止后7 d內的所有ALT指標觀測都正常,則記錄該患者為“ALT用藥后正常變化”;若這段時間只要有1次指標觀測異常,則記錄該患者為“ALT用藥后異常變化”,并記錄第1次異常前患者的所有混雜因素情況。需要注意的是:①若患者在醫囑開始前沒有做ALT指標檢測,則將醫囑開始當天的檢測值定義為“用藥前ALT值”,若當天也沒有檢測,此患者不屬分析對象;②在所有“未用疏血通”的患者中,提取具有ALT檢測指標的患者,將其入院后的第1次ALT檢測值定義為“用藥前ALT值”,其他情況和①的提取原則一樣。但必須確保第一次異常值出現在使用了某種用藥之后。從而得到分組變量“是否用疏血通”,“用疏血通”組記為1,“未用疏血通”組記為0;安全性結局變量為“用藥后ALT是否異常變化”,用藥后異常變化記為1,用藥后正常變化記為0。
由于不同醫院ALT指標的正常范圍不同,因此,需要搜集各家醫院ALT指標范圍并根據不同醫院分別考慮異常值情況。首先,把ALT指標達到正常范圍上限的200%(即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定義為臨床異常;然后,再根據用藥前后是否臨床異常的變化,來定義本研究的安全性結局。按照數據提取的原則,最終提取的ALT指標的人群分布見表1。
1.3 數據提取結果
在“用疏血通”的54 254位患者中,有4 991位患者(約9.20%)滿足上述ALT指標的數據提取原則,其中用藥前后ALT指標發生異常變化的人數為358人(約7.17%);在“未用疏血通”的40 472位患者中,有2 678位患者(約6.62%)滿足ALT指標的數據提取原則,用藥前后ALT未發生異常變化的人數為158人(約5.60%)。最終得到符合數據分析條件的2組人群分布如表1所示。
1.4 混雜因素
根據提取的HIS數據的實際情況以及醫學背景,考慮57個與分組變量和安全性結局(用藥后ALT是否異常變化)可能有關的所有混雜因素。具體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分段處理)、職業、醫院、住院科室、醫療費用類別 (醫療保險、公費、地方普通、新農合、自費、醫療照顧)、入院方式、入院病情(危、急、一般)、出院方式、住院費用(萬元)(分段處理)、病危天數、ICU天數、病重天數、住院天數(分段處理)、合并疾病、合并用藥(共41種)等,見表2。由于合并用藥的數量及名稱類別太多,需要對其進行清理合并與標準化,選取頻數最多的前41種合并用藥。
1.5 數據分析方法
依據文獻Rosenbaum和Rubin[7]以及Hirano和Imbens[8],本研究利用虛擬事實(counterfactuals)定義觀察性研究中接受處理和未接受處理(即對照)間的處理效應。假定總體人群中每個個體都有2個潛在的結局值(potential values for any outcome);一個是個體被分配或接受處理條件時的結局值y1,一個是個體被分配或接受對照條件時的結局值y0。對每個個體而言,這2個值僅有1個被觀察到,另一個虛擬結局是不可能被觀察到的。那么,處理組的平均處理效應(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記為ATE1[9]。令z為處理分配指標;如果個體接受處理,則z=1,否則z=0。從而,E(y1|z=1)就是處理組個體接受處理條件后的平均結局值,E(y0|z=1)就是處理組個體接受對照條件后的平均結局值。那么,處理組平均處理效應ATE1=E(y1|z=1)-E(y0|z=1),它的估計在本研究中很有意義,因為筆者特別關注在使用了疏血通注射液的患者中“用疏血通”的處理效應,即理想上期望“用疏血通”的處理相對于“未用疏血通”的對照對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更小或影響不顯著。本研究關鍵是估計ATE1[9]。結局值y0對每個接受處理的個體而言是無法觀測到的,所以E(y0|z=1)必須從對照組的數據中估計得到。然而,Rosenbaum和Rubin[7]討論過,如果多個協變量在處理組和對照組之間存在差異的話,則此估計值是有偏的,從而ATE1的估計也會有偏,因此可以考慮利用傾向評分來調節這些差異[10]。
傾向評分法將多個混雜變量綜合為一個變量即傾向評分,通過平衡兩對比組的傾向評分而有效地均衡混雜變量的分布,從而達到控制混雜偏倚的目的[7,11]。由于經典的傾向評分方法缺乏靈活性,需要進行協變量選擇,即都是使用帶參數的Logistic回歸線性模型或通過變量選擇技術挑選出交互項或非線性項來估計傾向評分,這樣很可能會遺漏對處理選擇很重要的協變量或者錯誤指定了模型中協變量與處理選擇之間關系的函數形式[12-14]。因此,需要更加靈活的方法,本研究利用一種多元非參數回歸技術GBM估計傾向評分,它可以自動的根據數據利用自適應算法去估計所關注的處理變量和大量混雜變量(或協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特別是當模型中協變量很多、協變量與處理變量之間線性、非線性或交互效應等函數形式無法確定時,此方法最具優勢[10]。
GBM估計傾向評分的過程中,通過使K-S統計量達到最小,不斷加權調整模型,使得“用疏血通組”和加權的“未用疏血通組”的混雜因素達到很好的平衡。為了找到使K-S統計量達到最小的迭代次數,理論上需采用很大的迭代次數,但迭代次數越多,模型估計的時間越長,所以實際應用中可以只選擇較大的迭代次數,如果無法使得K-S統計量達到最小,再加大迭代次數,或考慮其他的估計方法。本研究設定迭代次數為2萬。為確保模型形式的正確識別和模型的精確估計,取一個折中的4階交互項,即在每次迭代中,考慮所有協變量的4階交互項來最優化對數似然函數。一般來說,除非研究樣本足夠的大,一般不太可能去考慮5階或更高階的交互項。另外,在GBM估計傾向評分過程中還需要考慮一個足夠小的收縮系數λ(本研究取值0.000 5),它用于排除模型中大多數不相關的協變量、產生一個僅體現最重要作用的協變量和交互項的稀疏模型[15]。另外,處理效應估計的標準差利用leave-one-out刀切法(jackknife)進行估計。算法的實現利用R統計軟件中的gbm,survey和Twang等[16]編程實現。
2 實例結果分析
2.1 GBM估計傾向評分的非線性特點
根據GBM估計的過程,算法迭代直到7 322次時使得K-S統計量達到最小。算法自動的根據57個協變量對模型對數似然度整體改善的貢獻,來測量并排序每個協變量對處理分配的重要程度。可以用偏依賴圖(partial dependence plots)[17]來探索每個變量的邊際分布。當對其他56個協變量分布邊際積分以后,患者被分配到“用疏血通”組的對數優勢比與每個協變量之間的關系為非線性的,見圖1。這種非線性體現了GBM方法的優勢。而且,從圖1可以直觀看出,在對其他協變量邊際化后,使用奧拉西坦或入院病情危險等患者被分配到“用疏血通”組的可能性更大。
D102.奧拉西坦;V18.入院病情(1.缺失,2.急,3.危,4.一般);V12.住院科室(1.缺失,2.CCU,3.ICU,4.兒科,5.耳鼻喉科,6.放射治療科,7.風濕病科,8.干部病房,9.骨科,10.呼吸內科,11.急診科,12.老年病科,13.理療科,14.內分泌科,15.其他科室,16.神經科,17.腎臟病科,18.外科,19.消化內科,20.心血管內科,21.血液病科,22.眼科,23.中醫科,24.腫瘤科);V31.住院總費用。
2.2 混雜因素的平衡
在對照組個體進行傾向評分加權之前,協變量之間的均值差可以直接被觀測到。從表2“ALT未加權”欄下的第1列百分比中可以查看“用疏血通”組的患者人群的特征,比如,年齡在18~45歲段(占28.60%)和46~65歲(占36.00%)的患者比例要明顯更高。從表2“ALT傾向評分加權”欄下的第1列百分比中可以發現,在利用傾向評分給對照組個體進行加權之后,2組協變量之間的差異被大大減小。K-S統計量平均值由0.037減小到0.019,減小了50%。2組具體協變量的差異情況可查看表2。筆者只在表2中列出影響模型似然度變化比較大且2組間差異明顯的協變量分布情況。
經過傾向評分加權后,2組間57個協變量的差異接近于隨機分配的結果,見圖2。給定原假設:“用疏血通”組與“未用疏血通”組之間協變量的均值無差異。P為原假設成立的獨立性檢驗的值,它服從[0,1]均勻分布。圖2顯示了加權前后的P與均勻分布值的比較圖。加權前(紅色的實心圈),許多協變量在2組間有顯著的差異,故拒絕原假設,從而,許多P接近于0。加權后(白色的空心圈),大多數協變量在2組間的差異不顯著,故P都沿著45度的直線即[0,1]均勻變量的累積分布分散開,這就如在1個隨機試驗中通過檢驗接受2組協變量的無差異的P服從[0,1]均勻分布一樣。加權前后每個協變量均值無差異檢驗的具體P見表2。
多分類變量都經過啞變量編碼處理,P依賴于協變量的屬性,若是連續變量,則它為t檢驗值,若是分類變量,則它為卡方檢驗值。
2.3 安全性結局分析
本研究重點探討“用疏血通”對肝功能ALT指標異常變化的處理效應。即分析“用疏血通”的處理相對于“未用疏血通”的對照對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筆者建立ALT指標異常變化關于分組變量“是否用疏血通”的Logistic回歸模型,則分組變量的系數值即為處理組平均處理效應的估計值,見表3。未加權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用疏血通”導致ALT發生異常變化的對數優勢比大于0(0.013),即“用疏血通”比“未用疏血通”導致ALT發生異常變化的可能性要大,且具有統計顯著性(P=0.034);但經過GBM傾向評分加權后,雖然Logistic回歸分析也表明“用疏血通”導致ALT發生異常變化的對數優勢比大于0(0.011),即“用疏血通”比“未用疏血通”導致ALT發生異常變化的可能性要大,但估計的處理效應減小且不具有統計顯著性(P=0.104)。說明“用疏血通”對ALT異常變化的影響分析結論需要謹慎對待。
為了獲得雙穩健(doubly robust)的處理效應估計,有專家推薦利用傾向評分加權和協變量調節相結合的方法來估計處理效應會更加有效[18-20]。如果傾向評分估計正確或回歸模型指定正確,則它們的估計是一致的。例如,在對ALT指標分析時,注意到傾向評分加權后,雖然使得患者年齡、入院病情、住院總費用以及個別合并用藥等協變量分布在2組間更接近,但還是存在很明顯的差異,如“用疏血通”組中28.60%的患者處在18~45歲,而“未用疏血通”組中只有20.60%的患者處在18~45歲。所以,把“患者年齡”等協變量加入到估計處理效應的Logistic回歸模型中,可以適當調節存在的組間差異,從而得到更穩健的處理效應估計。協變量調節后的處理效應減小到0.008,且更不具有統計顯著性(P=0.273)。
一般來說,處理效應的估計對傾向評分模型以及回歸模型形式很敏感,但對很強的處理效應,其估計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上面對ALT指標的分析出現不一致的情況,說明本研究中“用疏血通”的處理效應并不是很強。綜合上面的結論,筆者保守的認為使用了疏血通注射液的患者中“用疏血通”的處理相對于“未用疏血通”的對照對肝功能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不顯著。
McCaffrey等[10]用實例說明GBM能提供更精確的傾向評分的估計;GBM對2組協變量均值平衡的更好;估計出來的處理效應要更小且具有更小的標準誤差。
2.4 敏感性分析
傾向評分加權可以調節可觀測到的變量,但不能調節未觀測到的因素即潛在偏倚。潛在偏倚的存在會導致這樣1種現象的發生:具有相同協變量觀測值的個體卻具有不同的處理分配概率,即處理分配依賴于未觀測到的協變量。例如,2個研究個體具有相同協變量觀測值,但是由于存在一些潛在的協變量沒有被觀測到,即在這些潛在變量上的取值可能是不同的,那么研究個體被分配到處理組的概率也不同。從而,估計出來的權重和平均處理效應就會有誤差。潛在偏倚是無法從數據中估計的,但是可以通過敏感性分析[19-20]來檢驗或評估研究結果對潛在偏倚的敏感程度。
潛在偏倚的存在意味著:研究個體被分配到處理組的真實優勢比(即真實權重)不是wi=w(Xi),而是w′i=w(Xi,Hi),這里H表示無法觀測到的因素即潛在偏倚。為了檢驗ATE1對潛在偏倚的敏感性,需要檢驗:隨著傾向評分加權wi的變化,ATE1變化的敏感性。令αi=w(Xi,Hi)/w(Xi),用不同的αi值改變傾向評分加權αiw(Xi),來測量ATE1的變化。由于模型中的變量太多,在不影響分析結果的情況下,部分重要變量的敏感性分析結果見表4。第1列Var表示從傾向評分模型中移除的協變量名稱;第2列E0表示排除Var后由傾向評分模型估計的E(y0|z=1);第3列range(αi)表示排除Var中對應變量后得到的1組αi值的范圍(最小值和最大值);第4列observed(ρ)表示第3列αi的值與結局yi計算的相關系數cor(αi,yi)=ρ;第5列range(ρ)表示從第3列αi值的經驗分布中找到的盡可能最大的和最小的ρ;第6列range(E0)表示使得ρ盡可能最大和最小的多組αi值,代入估計得到E(y0|z=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7列為bread even(ρ)。
表4的結果表明,大多數協變量的range(E0)與E0比較,變化都不大,且它們對應的bread even(ρ)都很小,則說明ATE1對潛在偏倚不敏感,即表4暗示著本研究可能不存在沒有觀測到的變量。
3 討論
3.1 GBM傾向評分法的優勢與劣勢
由于中藥注射劑上市后數據難以收集且存在眾多的混雜因素,分析困難,因此在現有研究中鮮有涉及,尤其很少見到利用HIS數據庫信息對上市后中藥注射劑進行安全性評價。基于HIS數據庫中非隨機化的觀察性數據特點:存在大量混雜因素(也稱協變量),患者間的基線分布差異會影響研究的真實性。本研究利用傾向評分調整相關混雜因素,使得“用疏血通”與“未用疏血通”的分配接近隨機分配試驗設計的效果,從而,可以有效的分析“用疏血通”對肝功能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GBM傾向評分估計方法非常具有吸引力,它提供一種自適應、自動的估計傾向評分的方法,特別適合帶有很多協變量和多種類型變量(連續的、名義的或有序的)的數據。雖然,GBM提供了很多相對于其他模型的優勢,但分析者在分析的過程中必須適當的調整模型。比如,4階交互項的限制說明模型中不能包含更高階的交互項;又如,迭代次數和收縮系數,都會影響模型的擬合,雖然,足夠大的迭代次數(本研究為2萬)和足夠小的收縮系數(本研究為0.000 5)能夠提供更好的模型,但是卻大大增加了計算復雜度,且同時減小協變量對模型的邊際改善,可能導致算法不收斂。而且需要嚴格的假設條件,即盡可能地納入所有與預測變量和結局變量都有關的所有混雜因素,無法消除未知混雜因素的影響。
隨著中藥上市后臨床再評價的開展,觀察性數據無論是數量還是準確性都在不斷增加。因此,傾向評分法在觀察性研究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與此同時,作為中藥上市后臨床再評價的一種新方法,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驗證和探索。
3.2 基于現有數據分析未發現“用疏血通”對ALT異常變化有顯著影響
本研究數據中包含大量的協變量且它們和處理變量的關系存在非線性的情況,見圖1,體現了GBM用于傾向評分估計的優勢。雖然處理組和對照組的多數協變量在加權前存在較大差異,但經過加權平衡以后,幾乎模型中所有協變量組間均值差異被消除(表2),這些協變量的組間差異會影響處理效應的估計。GBM提供更精確的傾向評分估計,對2組協變量均值平衡的更好。
本研究重點探討“用疏血通”對肝功能ALT指標異常變化的處理效應。即分析“用疏血通”的處理相對于“未用疏血通”的對照對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GBM傾向評分加權后,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用疏血通”導致ALT發生異常變化的對數優勢比大于0(0.011),即“用疏血通”比“未用疏血通”導致ALT發生異常變化的可能性要大,但不具有統計顯著性(P=0.104),這在本質上修改了“用疏血通”對ALT指標異常變化的處理效應估計,使結果更加貼近臨床真實情況。但本研究發現,通過GBM傾向評分加權并不能移除數據中每個協變量在2組間的差異,即使存在的差異并不大,且它們在2組的分布基本接近,但為了獲得雙穩健的處理效應估計,筆者利用傾向評分加權結合線性回歸調節的方法對估計處理效應再進行估計,結果表明,在ALT指標的分析中,協變量調節后得到的處理效應減小到0.008,卻不具有統計顯著性(P=0.273),且患者年齡、入院病情、住院總費用以及個別合并用藥等依然可能是影響ALT指標異常變化的因素。一般如果存在很強的處理效應,其估計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本研究對ALT指標的分析的不一致性說明“用疏血通”的處理效應并不是很強。因此,筆者保守認為在使用了疏血通注射液的患者中“用疏血通”的處理相對于“未用疏血通”的對照對肝功能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不顯著。
本研究是基于北京市18家大型三甲醫院HIS數據庫中的部分數據得出的結論,未納入其他地區和其他等級醫療機構的數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僅能作為參考,需要通過對更多臨床醫療機構數據收集做更進一步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魏定基. 魚腥草注射液靜脈給藥不良反應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0, 3(4): 60.
[2] 陳裕盛, 韓啟光.再論天然藥物的腎毒性及診治[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03, 4(4):236.
[3] 郭新峰, 溫澤淮, 謝雁鳴, 等. 疏血通注射液臨床安全性的系統分析[J]. 中國中醫雜志, 2012, 37(17):2782.
[4] 李百強, 魯仲平, 方洪壯, 等. 疏血通注射液大樣本臨床使用安全性分析[J]. 中國藥物警戒, 2011, 8(10):592.
[5] 莊嚴, 謝邦鐵, 翁盛鑫, 等. 中藥上市后再評價HIS“真實世界”集成數據倉庫的構建與實現[J]. 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20):2883.
[6] 楊薇, 謝雁鳴, 莊嚴. 基于HIS“真實世界”數據倉庫探索上市后中成藥安全性評價方法[J]. 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20):2779.
[7] Rosenbaum P R, Rubin D B.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J]. Biometrika, 1983, 70(1): 41.
[8] Hirano K, Imbens G. Estimation of causal effects using 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an application to data on 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J]. Health Services Outcomes Res Methodol, 2001,70(2): 259.
[9] Wooldridge J.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1.
[10] McCaffrey D F, Ridgeway G, Morral A R. Propensity score estimation with boosted regression for evaluating causal effects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J].Psychol Methods, 2004, 9(4): 403.
[11] Alex ZFu. 傾向得分法綜述[J].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08, 15(2): 259.
[12] Shadish W R, Cook T D, Campbell D T.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generalized causal inference[M]. Boston: Houghton-Mifflin, 2002.
[13] Harder V S, Stuart E A, Anthony J. Propensity score techniqu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measured covariate balance to test causal associations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J]. Psychol Methods, 2010, 15(3): 234.
[14] Stuart E A. Matching methods for causal inference: a review and a look forward[J]. Stat Sci, 2010, 25(1): 1.
[15] Friedman J H, Hastie T, Tibshirani R. Additive logistic regression: a statistical view of Boosting[J]. Annals Stat, 2000, 28: 337.
[16] GRidgeway D, McCaffrey A, Morral. Toolkit for weighting and analysis of nonequivalent groups: a tutorial for the twang package. package manual[EB/OL]. 2010-01.http: ///src/contrib/Archive/twang.
[17] Friedman J H. Greedy function approximation: A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J]. Annals Stat, 2001, 29: 1189.
[18] Huppler-Hullsiek K, Louis T A. Propensity score modeling strategies for the causal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J]. Biostatistics, 2002, 2: 1.
[19] Rosenbaum P. Observational studies [M] .2n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2.
[20] Bang H, J Robins. Doubly robust estimation in missing data and causal inference models[J]. Biometrics, 2005, 61:692.
Impact analysi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bnormal changes of
ALT based on 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YANG Wei1, YI Dan-hui2, XIE Yan-ming1*, YANG Wei1, DAI Yi2, ZHI Ying-jie1, ZHUANG Yan3, YANG Hu2
(1.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Statistical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3.The PLA Nav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reatme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bnormal changes on ALT index, that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huxuetong injection harms liver function in clinical settings and to provide clinical guidance for its safe application. Method: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jections is gathered from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of eighteen general hospital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abnormal changes in ALT index as an outcome. A large number of confounding bias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 the 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GBM)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MLRM) to estimat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s on abnormal changes in ALT index and to explore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 The advantages and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GBM has been demonstrated with examples which eliminate the biases from most confounding variables between groups. This serves to modify the estimation of treatme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LT index making the results more reliable. Conclusion: Based on large scale clinical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HIS databas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bnormal changes in ALT have not been found.
篇2
關鍵詞: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校院結合 工學交替 實施方案
醫學職業教育是直接為地方衛生事業服務、融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于一體的職業教育,承擔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具有實踐性很強的行業特點。而影像技術專業又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且該課程涉及理、工、醫等領域,課程技術種類多,學習內容抽象難懂,不易理解,因此,此項學科的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現在培養醫學影像復合型人才的問題,已經引起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論界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越來越密切的關注。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類數據存儲與處理的硬件環境有了質的飛躍;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和數據庫等學科的發展,又為數據處理提供了有力的軟支持。因此,借助于已有的各種計算方法,更加充分、高效和客觀地提取出醫學圖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醫生的診斷效率己勢在必行。計算機輔助醫學圖像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產生的一門充滿活力的交叉學科。
為了縮短教學與臨床的距離,以更好地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我們對周口市市、縣、鄉各級醫院醫學影像科室進行了調查,確定臨床對中職影像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我們為使“校院結合、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順利進行,以更好地與臨床影像工作對接,特制定了符合中職教學特點的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定位為各級醫療機構X線、CT等醫學影像技術崗位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課程圍繞醫學影像技術崗位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醫學影像診斷學及醫學影像設備學進行設置,課程改革基于影像技術崗位工作過程,突出“教、學、做”一體化,最終形成“校院結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第一年的基礎課程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在校內進行;第二年的專業課教學在我校醫學影像實訓基地和臨床教學醫院(周口市中心醫院)交替進行,且學生利用周六、周日時間,分批次進入教學醫院完成專業課技能見習,強化訓練臨床基本技能。醫院臨床指導教師一對一地對學生開展真實病例教學,學生直接接觸患者進行臨床實踐,這使見習效果明顯得到增強,既縮短了學生進入醫院實習的適應期,又為其臨床頂崗實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并且通過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將課堂教學改為臨床真實教學環境,利用先進齊全的儀器、設備,加上醫學影像技術人員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充足的臨床病例資源,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和臨床實踐,以增強教學效果。第三學年的頂崗實習在實習醫院進行,由實習醫院實訓指導老師帶教,按照實習的教學大綱,明確實習操作項目,強化學生對專業技術的實踐,指導學生把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并接受醫院和學校的雙向考核。實習結束以后,由各科帶教教師按照項目操作給出各科成績,醫院根據學生的操行表現評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級。實習返校后參加畢業綜合考試,這樣培養的學生能適應醫學影像崗位的工作。
同時注重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理論教學應為臨床實踐服務,學好該課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為臨床診斷奠定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是醫學教育的總趨勢和最終目標,應將目前醫院檢驗科常規應用的檢驗技術與開展的檢驗項目作為檢驗崗位需求的技能標準,做到教學內容與臨床崗位需求的接軌,使理論教學更好地適應當代臨床的發展。
醫學影像領域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教學課程的設置應遵循連續性和系統性。例如,應先讓學生掌握信號分析基礎理論知識,然后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種電子技術知識的學習之后,重點掌握醫學成像設備的特點與成像原理;軟件方面,完成計算機應用和基本語言程序設計的學習后,結合醫學圖像處理技術重點培養醫學圖像分析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以上相關課程的順序,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較為熟練的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達到在具有較廣知識面的同時具備一定專業深度的水平。
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學借助各種不同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使醫生能觀察到肉眼不及的人體內部器官結構,并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活體標本,達到活體診斷和介入治療的目的。因此,基礎專業理論和臨床相關學科知識及專業本身各內容如何合理安排教學和突出重點至關重要。以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與臨床相結合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其獲取的豐富影像資料、體現計算機強大后處理和圖像重建能力都是傳統放射學無法比擬的。多媒體影視資料可以更直觀地顯示設備的檢查過程,部分甚至可代替現場實習,緩解教學實習與臨床工作的矛盾,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為了真正做到“校院結合、工學交替”,我校特指定了本學年的實施方案,我們將組織2011級學生進行階段培養,通過理論教授,實驗室練習,到實習醫院實地操作演示及練習,醫院實地操作考試等途徑,使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理論知識易于理解。
總體框架如下:
第一步:2012年9月~2012年10月15日
進行理論教授與實驗室實踐練習
第二步:2012年10月15日~11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醫院進行現場教授與獨立操作
第三步: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醫院進行現場操作考試
第四步: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月
篇3
計算機技術在優化的過程中逐漸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促進了不同行業的迅速發展。在現代醫學影像學技術運用中,通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運用,可以促進醫學行業技術的全面提升,實現醫學領域事業的創新性發展,從而為醫學影像學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運用提供穩定性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
計算機圖像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技術運用
伴隨計算機技術的創新,信息技術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呈現出高速發展的運行理念,并在計算機輔助放射成像技術運用的基礎上,實現生物學技術的全面發展。通過對計算機輔助放射技術的研究,可以實現分子生物學以及現代生物學中影像學產業的穩定結合,構建經典醫學影像技術,并在臨床診斷及技術運用的基礎上,進行試驗的有效探究。而且,在當前社會科學技術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學之間呈現出穩定性的發展變化。通過圖像的數字化處理,可以實現計算機信息資源的儲存,處境格式的優化及參考資料的提升,從而為計算機圖像與醫學影像的運用提供穩定支持,實現醫學影像學的全面發展。
1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的關系分析
對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而言,是在計算機圖像處理結束之后進行的數字化處理,在這種數字化資源運用的過程中,可以將計算機的數據資源進行儲存及后期處理。通常情況下,在圖像數字化資源過程分析的過程中,基本的過程會分為采樣及量化兩個最基本的步驟,其中采樣的是指就是需要通過多個點的描述進行圖像的繪制,而采樣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圖像分辨率。而量化主要是在圖像采樣之后,通過不同點的使用,可以運用大范圍的數據值進行內容的表示,該范圍包含了顏色總數、量化結果以及圖像,通過對這些元素的有效運用可以實現系統顏色的容納等。對于最初的影像資料而言,其獲取患者的資料都是模擬信號圖像,并將x線系統作為基礎,患者的影像資料以及模擬信號中的表現形式會在膠片中進行展示,但是,在這種圖片圖像調節的過程中,應該對影像圖像進行模擬分析,對于圖像中不可調節的資料進行后續處理,由于與計算機軟件系統中的儲存空間相對較大,患者影像資料在長期儲存的過程中存在難度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對影像資料的儲存造成制約。
2計算機圖像數字化在醫學影像運用中的問題分析
2.1計算機圖像數字化中原始數據的問題分析
對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技術形式而言,當其運用在影像學之中時,雖然其技術內容會提高醫學影像的數字處理水平,但是,在數字圖像顯示率較高的狀態下,計算機圖像中的數據分析也就會呈現出復雜、信息量大的問題。這種原始數據處理技術的存在也就在某種程度上為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的運用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2.2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較難控制
在計算機圖像數字化技術處理的過程中,由于圖像數字化處理中的技術涉及范圍的廣泛性,在資源控制中面臨著較難的局面,這種控制較難的問題也就成為醫學影像技術運用中出現的較難問題之一。對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而言,其設計的范圍相對較廣,而且一些數據資源在運用的過程中存在難以控制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計算機圖像處理中,會涉及到很多專業知識及技術內容,這種現象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為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處理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3計算機圖像數字化及其在醫學影像學中的運用
3.1醫學數字成像技術
CR數字攝影技術已經發展了多年,其技術成為較為熟悉的數字化x線成像技術,其具體的項目優勢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成像板的技術改進
IP板在結構設計的過程中主要會采用新感線材料形式,在現階段針狀結構的熒線物質作為基礎,使熒線散射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降低的現象,逐漸提升了稅力度以及細節項目的分辨能力,使圖像的整體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隨著技術的優化及發展,一些廠家通過技術的研究及優化,推出了雙面讀出IP的技術形式,并采用透明基板進行信息數據的掃描及分析,通過這一技術的運用,可以使NEQ提高30%-40%,通過技術和的不斷優化,IP板也逐漸發展到第七代柔性IP影像板。
3.1.2掃描方式的技術改進
對于CR技術而言,在運用的過程中通常會采用飛點掃描的技術方法,通過對點狀激光IP板的信息分析,實現圖像的重建及掃描處理,但是,在改技術運用的過程中,由于掃描速度以及圖像空間分辨率不足問題的出現,會為CR技術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因此,在技術優化的過程中,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限制,線掃描技術就得到了廣泛性的運用。同時,在每次讀出圖像信息的過程中,會提升信息掃描的整體時間,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圖像質量的穩定提升。
3.1.3后處理軟件加強技術及改進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處理方式的改進,不同廠家在軟件分析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技術優化形式,同時也推出了多種軟件設計形式。在組織均衡軟件處理的過程中,其軟件可以通過對不同部位自動幅度的分析,進行圖像資源的優化處理,在自動消除原曝光圖像中,可以降低圖像細節損失的問題,有效提升圖像細節中的對比度,充分滿足計算機圖像結構設計的協調性及穩定性。而且,在計算機軟件處理集成固化分析的過程中,圖像卡制作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有了長足性的發展,在統計中可以發現,圖像卡采樣矩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4096×4096像素,灰度的分辨率也可以達到12bit。
3.1.4CR工作流程的發展方向
對于傳統CR技術而言,主要將片盒式操作以及集中圖像的讀數操作作為基礎,通過對DR直接的接觸,可以發現CR技術存在的不同。但是,由于CR技術的不斷改進及其成本下降問題的限制,CR技術克服了很多潛在性的問題,導致技術得到了明確提升,并在某種程度上拉近了CR技術與DR技術之間的差異。首先,盒式IP板技術系統得到了優化。在該系統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技術人員將IP板送到中央處理室進行圖像信息的處理,由于現階段CR盒式讀片器的體積逐漸降低,而且運用成本也逐漸降低,所讀取信息資源的速度不斷增加,使每個X線攝片室或是操作臺都可以安裝一個完善的讀片器資源,完善系統的工作流程,實現資源的優化處理。其次,五盒式x線系統會將二次掃描接收器直接接入到攝影系統之中,實現自動化的圖像掃描及圖像重建,這種中間與DR系統中圖像自動生成技術相一致。最后,在便攜式x線機會安裝集成CR讀片器,床邊攝片后也就呈現出圖像的讀數,從而獲得與DR相似的功能技術。但是,在IP板技術操作的環境下,DR探測器輕薄、操作方便以及節約人力等方面會明顯低于DR系統。
3.2DR技術的研究分析
3.2.1非晶硅及非晶硅平板的成像探測技術
在非晶硅以及非晶系平板探測技術運用的過程中,其技術探測本身發生了結構性的改進,而且,在目前技術研究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減少x線散射的問題,全面提高圖像的銳利度及清晰度。在DR系統結構設計及軟件技術改進的過程中,一些系統的結構設計應該充分滿足市場上的雙板結構、C形架結構以及懸吊式x線管組件,通過這種配單端固定升降浮動式平穿及可移動當班探測器的運用,可以提供單板多用的項目功能,實現X線攝影技術的有效優化。同時,在軟件技術設計的及運用的過程中,通過DR影像處理以及相關軟件工程的運用,可以均衡圖像處理功能,通過分層攝影實現軟件的拼接,從而為DR影像質量及功能的優化提供完善的支撐技術。
3.2.2CMOS平板探測器技術
對于CMOS平板探測器而言,其熒線層在運用的過程中可以產生于入射線x線束相對應的熒線,充分保證芯片在電信號之間的穩定轉換。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轉換器實現像素探測的合理性。同時,在平面空間分辨達到最高的狀態時,由于系統成像速度較慢,這會使醫療診斷圖像從曝光到完成經過120秒,對于這種成像速度而言,其平板探測器成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3.2.3CCD數字成像技術
由于科學技術及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及發展,計算機圖像數字測量技術會隨著材料、結構以及圖像的處理和實現新技術的不斷創新,而且,在CCD平面數字成像技術優化設計的過程中,由于技術的創新,使數字成像技術呈現出全面的改進。在CCD數字成像技術運用中,可以為醫學影像技術的優化提供穩定支持,因此,在技術優化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創新內容:(1)通過針狀結構的X射線運用,可以提升爍體材料,減少X線的散射問題,并逐漸提升圖像處理中相關內容的清晰度。(2)在高清晰高倍光學組合鏡運用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會逐漸提高成像的靈敏度及可靠性,從而為技術的優化提供穩定支持。(3)在CCD數字成像技術運用中,通過充填系數為100%CCD芯片的運用,可以有效縮短小像素點并在某種程度上增大物體的接收面積,提高空間的分辨率,使所獲得的圖像信噪比得到穩步加強,從而為圖像數字測量技術的優化提供良好依據。對于DR成像技術而言,在運用的過程中具有X射線劑量小、輻射低以及圖像清晰的系統優勢性,在現階段技術優化的過程中,DR技術得到了穩定的拓展及優化,并在醫學影像學中,將其運用在了遠程發射學、三維立體學以及低劑量的透視擺位技術中,實現了多平面圖像資源的穩步優化。同時,在醫學影像學技術優化設計的過程中,DR成像機器本身的技術含量就相對較高,而且曝線條件也會呈現出自動檢測的最終目的,這一項目的出現也就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可以發現,該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較為明顯的推廣意義,但是存在的唯一不足就是價格過高,加大了醫學影像學的成本支出。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醫學及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環境下,通過對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優化,可以為整個行業的運行提供穩定性的技術支持,并通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之間的技術優化運用,可以使醫學影像在原技術運用的基礎上得到穩步創新。同時,在計算機完善處理技術應用中,也應該在提高醫學影像發展水平,提升醫學檢測技術的精準性,實現醫學影像數字化轉換的有效性,從而為社會經濟的運行及醫學影像學的啊發展提供穩定支持。
參考文獻
[1]趙波.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學之應用[J].科技信息,2010(19):75.
[2]劉楷正,劉剛戰.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學之應用[J].通訊世界,2016(08):43.
[3]楊帆.計算機數字化技術與超聲影像醫學應用新進展[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5(06):528-530.
[4]劉磊,JINChen-Lie.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上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4):5642-5643.
[5]余愛民,阜艷.數字化醫學影像技術的進展分析[J].中國醫療設備,2010(12):38-41.
[6]吳丹華.超聲影像及放射治療技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2(14):109.
篇4
關鍵詞:高校;影像專業;拓展學習
醫學影像學存在人體解剖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計算機電子科學等多種學科方向的交叉,在臨床輔助治療和介入療法上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同時,醫學影像技術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結合非常緊密,是拓展學習衍生范圍很廣的學科,下文將詳細討論在醫學影像專業可供學生挖掘的拓展學習方法。
一、多媒體信息源擴充學習內容
拓展學習途徑分三種,其一是擴充學習內容;其二是創新學習方式;其三是優化學習方法,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深入立體地理解各個理論知識之間的推導關系、應用價值以及潛在的發展創新方向。應用在高校醫學影像學的學習中,擴充學習內容的主要方式就是尋找本校教學環境意外的學習渠道。比如通過網絡課堂在線學習、電子圖書館文獻查閱、高校聯盟和校企合作等。網絡課堂在線學習體現在各門戶網站教育欄大學公開課、相關知識紀錄片和以理論關鍵詞發散的周邊知識媒體資源。比如網易公開課就有眾多名校的醫學影像技術操作的現場演示視頻,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和涉及醫學相關周邊知識的視頻資料,都是基于校內資源之外的知識渠道。涉及到文獻檢索類型的拓展學習,就能接觸到不少學科前沿的發展和創新,比如醫學影像設備的多種具體型號,不同型號的細微區別,公司的生產信息等等;再比如說一些醫師多年的實驗記錄、調研結果和會議報告等,這些雖然與直接的理論知識沒有太大的關系,但行業的發展包括其周圍商業市場的發展,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拓展學習的目的就是擺脫學校的固有模式,去多了解一些與行業有直接關系或間接關系的一切信息。另外,高校聯盟是校際交流的較為流行的知識平臺,一般以夏令營或者冬令營的模式為主,也有全國性或省級競賽等,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可能自身學習的教材都村子一定的版本差異,是經驗交流最人性化的一次機會。最后,校企合作的學習模式就具有一定的職業規范性了,通常以見習或者實習為主,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拓展學習的內容會更具體,這個實習生應該是感受頗深的,但對于暫時沒有獲得實習機會的在校學生,自己主動找機會去認識企業單位,也是很好的突破方向之一。總結來說,擴充學習內容的主要學習思維就是兼聽則明,廣為受教。
二、主人公心態創新學習方式
高校學習強調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區別于應試教育的個性學習方式,具體的體現形式是學生通過深刻分析自身的特點,為自己私人創造的獨有的學習模式,這個模式可以兼容自己的興趣愛好、課程安排和休息時間。簡而言之,就是將學習融入自己的個人特色。例如在椎間孔狹窄的病變中,了解臨床癥狀、病理、影像表現、鑒別診斷只是課本上的理論要點,喜歡自己動手實驗的同學可以課后自己設計檢查方法,并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實際操作,了解平片中正位、斜位在不同椎體檢查中的選擇,以及CT、MRI在檢查中的具體應用,激發自身的學習積極性,獲得實踐經驗,拉近自身與臨床的距離。再例如結合自己的時間,在自己每天感覺精神最飽滿的時候去分析具有邏輯性的醫學影像成像原理,在睡前去記憶一些理論的要點和專有名詞,或者有的同學會選擇大聲朗讀來增強記憶,有的同學擅長尋找學習伙伴來相互鼓勵,相互督促,相互探討,相互考核。創新學習方式不是一味地標新立異,用來自己展現個性的借口,而是因材施教的學生層面的領悟。能夠在很強的執行力下堅持好自己的學習方式,根本在于對于專業學習的主人公心態。只有認為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學習節奏,在疲勞時允許適當放松,在懈怠時能夠積極調整,在效率低下時能夠自我激勵。
三、科學統籌優化學習方法
廣義上上文提到的學習方式,包括擴充學習內容的方式,都應該在優化學習方法的理論范疇內。但這里討論的學習方法是一個相對狹義的命題, 即針對醫學影像學這門專業的課程內容,具有普適性效率最高的學習流程。學習醫學影像學關鍵在于掌握三個方向的融合,其一是基礎醫學,就是一些常見人體的骨關節結構和各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其二是實際的電子物理成像原理和計算機操作的一些技巧;其三是臨床醫學的相關病理病變原因、過程和結果,通過這三個方向的執果索因和相互論證就是影像學完整的知識系統。在此過程中,科學統籌是目前為止筆者認為最值得提倡的優化學習方法的一個學習理念,具體來講就是理性做好知識模塊的劃分和串聯的一種學習思維,這種思維能夠明顯提高學習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認識誤區。比如說醫學影像學的每個章節前都有一段概述,在概述中主要是介紹該章內容的重點和特點,學好概述對掌握全章節主要內容十分重要。每一章都介紹各種檢查方法的禁忌癥和適應癥,以及一些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這些內容是診斷的基礎,也是臨床對各種檢查方法選用的憑據。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在筆記中提綱契領,然后關上課本自己根據綱目舉一反三,那將是科學統籌學習思維達到效果的體現,同時也能有效避免醫學影像學知識脈絡復雜而造成的煩躁的學習情緒。
四、結語
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歷程目前為止發展歷程不過百余年,也就近三十年的發展速度迅速提高,未來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方向尚未十分明確,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拓展學習能夠讓學生對該項技術的發揮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甚至還能起到引導作用,而這,也是目前全國高校素質教育體系下所追求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袁力,劉林祥,李月卿,馮圣平,袁聿德. 發展中的醫學影像學技術與21世紀醫學影像學技術高等教育[J].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06(01) .
篇5
X射線發現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及放射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是自然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而且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醫學科學、臨床醫學的進程,為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作出了巨大貢獻。
1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方向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將是新世紀科學發展的主要學科
一方面分子生物學將推進醫學科學的發展,生物技術、基因工程和醫學生物工程的結合.將加速預防和診治技術的更新。另一方面,社會、地理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愈來愈受到重視,兩者微觀和宏觀因素的結合,將促進醫學科學各領域的發展,甚至使其面貌發生根本的變化。面對這一新形勢,醫學影像學將如何發展。
1.1隨生命科學的進展,分子生物學、生物和基因工程(人類基因組、疾病基因組學)等,將深入和影響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和影像學的進程和發展。實際上,生理、功能和代謝成像以及基因診斷和治療已經并將進一步深入影像學診治及基礎研究、所謂生物醫學成像,分子、基因成像已提上日程。
1.2隨醫學生物工程和計算機、微電子技術的進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設備和器械,如多層面螺旋CT、MR(如 臟、神經)專用機等的開發、功能的改進、各種影像設備的圖像采集和顯示新技術(如三維仿真成像、MR頻譜以及各種圖像的融合)和精確度的提高等;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組織和(或)疾病特異性對比劑的開發和應用,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將不斷拓展新領域,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1.3隨信息科學的進展,由于影像學的數字化、圖像存儲與通訊系統(PACS)和遠程影像學、遠程醫學系統,智能型計算機和工作站,計算機輔助診斷和治療等的進展和應用,網絡影像學將會到來。 人工智能技術(如機器人)將會用于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的操作。
1.4社會、地理和環境因素。受人類衛生保健的影響,對重大病痛如癌癥、腦血管痛等發生、發展的意義應有新的認識,國內外資料表現,約40 喪病的發生、發展直接或間接與環境因素有關。隨社會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對人們健康的認識和醫療服務體系的轉變,廣大人民對安全、有效而微或無創性診治技術的要求將會不斷提高。影像學診斷將由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或)基因成像過渡;對比增強由一般性向組織和(或)疾病特異性方向發展,圖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發展;介入治療含基因治療向實時、立體、少或無射線介導,進而與內鏡、微創治療、外科相融合方向發展。對疾病及發生機理的認識,將從器官、細胞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從個體診治到群體的衛生保健,如低劑量螺旋CT對肺癌的篩查等,對疾病防治將具有新的含義。
2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形成和特征
1972年CT的開發和應用,使放射學進入了一個以體層成像和電子計算機圖像重建為基礎的新階段。50~60年代單獨應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超聲診斷,也逐步發展成為放射性核素和超聲成像。近20年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成像技術,包括CT、磁共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和X線數字成像、核醫學和超聲成像組成的影像診斷學,結合介入治療共同構成了診斷和治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介入治療現已成為與內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療技術。因此,現代醫學影像學是臨床診療科室(專業),以高科技為基礎能向廣大人民和病員提供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和服務。從而必須改變人們對影像科室和影像醫師的認識:既從事診斷又從事治療。醫學影像學作為一個科室(或專業)必須診治兼備,包括影像診斷、超聲、核醫學和介入治療亞專業分工,同時又要劃分神經、胸部、腹部、骨關節影像學等,各有分工側重,協調發展,與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前進。這樣才能促進本學科的發展。
3醫學影像學科建設
篇6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醫學影像設備;應用
1醫學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應用現狀
傳統的望聞問切并不能全面的進行各種疾病類型的判斷,而醫學影像設備在臨床實踐中主要是利用其成像技術觀察患者體內的內部結構和功能進行病理的判斷,并以此得知患者所患疾病以及發展階段,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進行病情的控制以及治療,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1.1計算斷層成像的臨床應用
計算斷層成像簡稱CT,在臨床應用中也是最基礎的一項檢查項目,應用較為普遍,其發展過程也經歷了斷層掃描到螺旋掃描、單排探測器到雙排探測器、單源到雙源三次發展歷程,目前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有效對急腹癥、急性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等疾病迅速的做出檢測并進行判斷,結果較為精確,能夠及時衛醫生的治療方案提供較為準確的參考依據,以便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CT也常常用于人體各部位的檢查,通過檢測人體內部結構的各項變化來判斷其健康狀態[1]。
1.2磁共振成像的臨床應用
磁共振成像簡稱MRI,主要就是對一些細微的血管進行檢測,近些年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入了超高場強設備、3D設備等先進技術設備后使得MRI的推向對比分辨率、空間分辨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在檢車一些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腦白質病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MRI在使用過程中并沒有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對人體并不會造成傷害[2]。
2醫學影像設備學教學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
醫學影像設備在實際的醫療實踐中包含眾多的設備儀器,其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操作方法以及維護方法,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如果出現操作不當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及加強醫學影像設備的教學,促使醫護人員能夠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提高服務質量以及患者的滿意度。
2.2有利于減少醫療糾紛
通過教學提高醫護人員對儀器設備的操作能力以及專業化水平,使其在實際的工作過程面對患者能夠以較強的專業態度滿足患者的要求,促進醫患之間的和諧,有利于減少醫療糾紛的出現。
2.3有利于樹立醫院的良好形象
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以及技能水平也直接體現著醫院的醫療水平,其對設備儀器的熟練程度也能夠實時展現在患者面前,專業的態度能夠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安全感,從而有利于樹立醫院的良好形象。
3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影像設備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在醫學影像設備的教學中是一次較為重要的革新,也符合現階段人們的學習理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的吸引注意力,使其較快的掌握重要內容。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影像設備學的教學中主要有以下應用優勢。
3.1大數據支撐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時間較早,但是傳統的多媒體技術只是簡單的投影儀和幕布的結合,主要就是將書本知識放到了屏幕上,而現階段的多媒體技術融入了互聯網技術,并通過計算機技術、大數據等實現了教學資源的網絡化,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互聯網上快速準確的搜索到相關的教學內容,甚至有很多免費的且內容優秀的視頻和其他材料來輔助教學工作,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使醫學影像設備學相關的知識形象立體的展現在眼前,有利于加深了解。
3.2便于總結整理
多媒體課件是配合講解的主要途徑,其主要包含了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方面,尤其是醫學影像設備學的教學理大多包含設備的結構圖、注意事項等等方面,其具有的可重復利用、下載等特點便于總結整理,從而活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7
【關鍵詞】PACS RIS 網絡 醫學影像學 教學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of application of PACS/RIS in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ACS/RIS. Methods The 醫學影像學包括X線、CT 、MRI 、超聲、核醫學及介入醫學在內的多個亞學科,醫學影像學臨床實踐教學的特點就是學量影像圖片資料,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對影像圖片資料的閱讀、分析、對比,逐步完成依據影像資料進行疾病的診斷[1]。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對比學量正常圖像與疾病圖像,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2]。影像學實踐課作為理論課必不可少的補充,其教學模式決定最終教學效果[3]。隨著PACS/RIS及網絡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學教學方式已由傳統的黑板粉筆、掛圖式或PPT單向傳授變成了以現代網絡為中心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成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的教育方式。
一、教學實施
我們對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實習的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專業五年制學生采用基于PACS/RIS的醫學影像學臨床網絡教學。本課程建設初期教師在臨床閱片的同時,實現教學資料歸檔,以簡化備課過程。將教學圖像歸檔于PACS 系統自帶的收藏夾中,區分歸納分出“典型”、“教學”、“科研”等不同類別,備課時直接拷貝相應系統和章節的圖像做成教學PPT。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簡單復課理論之后將教學PPT到學生機,學生自主學習和練習,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對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以及同學的不同觀點進行重點啟發、解惑、引導,形成基于PACS/RIS的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導?學?練”模式[4],在“學”的過程中強化“練”,練出讀片基礎,練出讀片感覺,練出讀片技巧。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學習和討論,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認識到自身的知識不足,促使學生在知識薄弱的環節進行自學,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基于PACS/RIS的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導?學?練”新模式實現了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雙重管理,有效解決了醫學影像學讀片教學的自主學習問題,解決了影像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為什么?”的問題,在實踐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效果評價
我們在學生實習過程中隨機進行讀片考試和問卷調查。讀片考試考題選擇臨床的常見多發病,亦是教學的重點疾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兩方面。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50接受調查率為100% ,每份調查問卷均符合填寫要求,調查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充分肯定了這樣的教學方式,認為基于PACS/RIS的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高效、自主、靈活,有利于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加強知識的記憶和理解。92%的學生認為對培養自學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很有幫助。學生讀片考核平均成績4.8分(滿分5分)。學生自學和討論積極,學習主動性提高。
三、討論
傳統醫學影像學的教學采用“影像膠片+觀片燈”的方式進行[5]。先由教師選擇醫學影像膠片,然后在觀片燈下進行現場講解。這種教學模式每組學生人數少則分組過多,使得教師教學任務加重,且醫院臨床實際也難以達到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學習;每組人數過多時則難以看清膠片上的圖像,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同時,膠片的反復使用必然會造成損壞、污染、錯放、甚至丟失等現象,由于膠片的成本相對較高以及存放較為困難等原因,使得近年來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已很少使用。
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統(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 借助于計算機網絡發展而迅速發展,而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ng System ,PACS) 是實現醫學圖像信息數字化管理的重要條件,實現對醫學圖像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存儲、管理、傳輸和重現,是一個涉及影像醫學、數字圖像技術、計算機與通訊和圖形圖像后處理等技術的實踐性很強的高新技術系統。PACS系統的出現,為教學圖片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方式,極大地方便了圖像管理及教學[6]。數字圖像具有高分辨率、高清晰度,明顯提高了影像實驗教學的效果和教學質量。
未用PACS/RIS之前,教師在教學中所應用的病例圖像是在長期工作中不斷地積累記錄獲得的。而記錄、收集、整理、獲取圖像資料的過程是繁復漫長的,應用PACS/RIS后,只要在系統中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查詢到所有這方面的信息,大大的節約了時間。例如在系統中輸入“房間隔缺損”、“肺癌”、“強直性脊柱炎”等關鍵詞進行查詢,即可將系統中與之相關的病人資料全部調出。不僅可以比較患者在治療前后病情的動態變化,還可以精確到具體檢查方法的使用,如是C T、MRI、 還是X線檢查等。
醫學影像學是利用各種成像技術顯示人體解剖、生理、生化及病理變化進行診斷的一門臨床學科,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和閱讀少量教學片,信息量不夠,不容易記憶。我教研室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形成一套“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狹隘的課堂空間拓展,把教學和臨床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除了積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我們還鼓勵學生利用相關的醫學網站學習,以拓展知識面。目前,互聯網上已有不少醫學影像網站。國內比較著名的論壇有丁香園、小木蟲、醫學影像技術園地、china radiology,以及我科創辦的云南醫學影像網等,上面有大量專題講座、典型病例或少見病例分析,常常激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發貼人最后會公布病理結果,揭曉謎底。這種模式在診斷和鑒別診斷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彰顯價值,一方面適合專業人員進行探討提高技術水平[7],另一方面,對于在校學生,也可以參與其中,不強求分析和診斷都十分專業和到位,但卻可以拓寬眼界,不做“井底之蛙”。
綜上所述,基于PACS/RIS的醫學影像學臨床網絡教學,顛覆了原有的影像學教學模式。通過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化網絡管理方式,便捷的信息查詢顯示方式,展示大量高質量的影像圖像,豐富了教學內容,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又有利于學生的學,使教學雙方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隨著PACS/RIS系統的普及和應用,必將為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帶來更具沖擊力的變革[8]。
參考文獻:
[1]蔣蕾.關于提高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0) : 1232-1233.
[2]賈景磊,赫章英,紀強,等.醫學影像專業數字仿真教學的實踐與調查分析[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5) : 469-471.
[3]彭鵬,邱維加,唐海民,等.基于PACS的網絡教學在醫學影像學實習中的應用[J]. 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 :193-194.
[4]胡俊峰,武斌,唐鶴云,等.基于網絡的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1):62-64.
[5]李拔森,朱滌朝,鄧明.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其優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27(2):77-79.
[6]楊小慶,楊 明,劉 斌,等.PACS在構建醫學影像學教學圖片資源庫與電子圖片試題庫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08 ,16(1):169-171.
篇8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 改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0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212-01
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以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理論知識、不斷地更新知識形成良好的臨床思維方式、適應日新月異的學科發展需要為教學目標。但往往目標與現實存在很大差距,我們如何來達到滿意的教學目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本文擬從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期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達到滿意效果。
1 改革教學思路
隨著科學水平的進步,醫學影像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果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思路,那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另外,醫學影像學的理論學習內容太多太繁瑣,學生在短短幾年大學學習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掌握,所以必需結合現今科技發展水平和臨床需求,對教學的思路進行改革。
1.1 制定適應影像學新發展的《教學大綱》,改革教學內容,確立影像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常見病、多發病,熟知和了解的少見病、罕見病影像學內容;確立增加重點、難點、熱點病種的影像學診斷的內容;確立介紹各系統影像學的新技術、新方法以及臨床與影像學結合研究進展、疾病介入診治、不同影像學診斷方法的選擇等內容。
1.2 將教學內容中影像診斷與臨床基礎知識相結合,針對影像學專業本科學生較臨床學專業學生病理、病理生理等基礎知識相對較薄弱的特點,確立重點講解各系統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每章中的疾病都以簡要的概述、臨床與病理、影像學的表現、鑒別診斷的方式編寫,有針對性的復習了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影像學診斷內容。
1.3 建立影像學教學圖片庫。在多年教學中積累的近4千幅具有典型臨床病例的X線、CT、MRI教學圖片中挑選優質影像800余幅圖片,按照臨床疾病進行分類。制作PPT光盤、教材中影像圖片的編寫和制作教材配套光盤。
1.4 教學每章講解學習目的、學習要點、學習小結、復習思考題,學習小結包括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學習內容以掛線圖形式表現。使學生在掌握學習要點的同時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2 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將教學內容以講授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學生則處于被動的狀態進行接收,學生雖然聽了一遍,但印象不深,沒有通過大腦的思考和過濾,這樣對知識的掌握及技能的掌握,起到的作用不明顯。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急需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2.1 應用多媒體教學。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兩者優勢,利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影視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學內容,通過圖文并茂、語言、聲音的完美結合,使授課內容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2 實行PBL教學。以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模式,由學生提出問題并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在討論和分析的過程中自行查找資料、學習相關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臨床工作和科研實踐的綜合能力。同時通過問題引入,查閱相關文獻,全面了解問題,及在問題本身加以擴展學習,進一步掌握更多相關知識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今影像教學的需求,從而使得教學的結果與期望相距甚遠,因此,我們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醫學影像人才為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鄧紅艷.應用多媒體講授藥物化學[J].藥學教育,2000,16(4):14-21
[2] 尹艷艷,公惠玲,李維祖,等.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的初探[J].安徽醫藥,2010,14(2):245-246
[3] 魏敏杰.PBI教學模式與傳統授課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藥理通訊,2007,24(4):49-50
[4] 唐光健,劉文亞,秦乃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初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0(4):542-544
[5] 王亞蓉,陳玲,王瑋,等.淺談醫學本科生醫學影像學教學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S):147-150
[6] 強永乾,張蘊,李妙齡.留學生醫學影像學教學實踐和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208-209
篇9
[關鍵詞] 醫學影像專業;超聲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b)-118-02
Research on ultrasonic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YOU Lanlan1, ZHU Xiaohu1, ZHA Xiaoxia1, WU Shaoping2, YANG Fan3
1.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2.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3.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West China the Second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Ultrasonic teaching has some shortcomings in curriculum content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s, faculties tea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iming at these shortcomings,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reform such as transforming teaching mode, using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 to teach, use equipment, PBL method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teach and emphasizing practice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Ultrasonic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超聲醫學是影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普通X線診斷學、核醫學、介入放射學、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PET)等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診斷技術[1]。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超聲診斷在一些臨床學科診療疾病過程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在某些方面發揮著其他診療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臨床對適應超聲醫學影像需要的醫學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但是醫學影像專業的超聲醫學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①超聲醫學相關課程設置較少,目前廣泛開展的課程僅有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設備學、超聲診斷學等,超聲醫學課時比例僅占所有專業課課時的15%左右,比如一本厚480頁超聲診斷學僅有不到100個學時,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②教材的內容相對比較滯后,可供醫學影像專業使用的超聲醫學相關教材數量較少,一些關于介紹超聲造影、三維重建、彈性成像、血管內超聲、介入超聲、超聲靶向藥物治療等新技術、新設備、新知識的教材也較少[2]。③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方法與手段比較單一,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導學式、多媒體以及PCAS系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用也較少。④學生動手能力訓練較少,學生的考核重知識而不重能力,學生操作技能、診斷能力及報告書寫能力還有待提高。⑤超聲醫學理論教學師資和實踐教學師資都相對不足,其學歷層次、知識結構、綜合能力都使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以上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迫使筆者有責任在超聲教學中有所思考。筆者從積極轉變學生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開展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等入手,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轉變醫學影像專業學生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大多數院校均采取“4+1”的教學模式,即前四年進行公共課、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的教學,最后1年進行實習。這種模式由于專業課與實踐教學時間跨度較大,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教學效果欠佳。同時,由于最后1年醫學影像專業學生還將面臨就業,有很多實習生因為就業準備及參加招聘或公招考試使實習的時間和效果難以得到保證。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校把醫學影像本科專業“4+1”教學模式改革為“3+1+1”教學模式,即前3年進行公共課、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的教學,第4年所有學生均在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專業課教學,第5年實習。這種模式的亮點在于第4年把學生集中在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教學,便于學生直接接觸臨床,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臨床診療,加深學生對臨床超聲診斷工作的認識,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于超聲醫學是一門實踐技能要求較高的學科,為了做好學生在第4年的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診斷能力及報告書寫能力,筆者還專門配置了4臺B超儀器,成立了超聲技能培訓中心,并指派1名超聲專業老師負責超聲檢查操作技能培訓,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操作和得到帶教老師的解惑,從而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無縫銜接。
2 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開展教學
在超聲醫學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超聲典型圖像信息系統、醫院電子病歷系統進行教學。近2年來,筆者把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典型病例圖像進行了整理保存,現已積累了各系統有價值的超聲影像資料近5 000例,所選病例圖片均按疾病分為心臟及血管、腹部、婦產、小器官等,筆者充分利用學生在醫院進行第4年學習的時機,由帶教老師的指導,學生通過工作站調閱并查獲感興趣的病例,并進行系統的比較、學習。同時,學生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該患者的ID號從醫院“軍惠一號”電子病歷系統中,查閱該患者的其他檢查結果及治療情況,指導學生“對照解剖認影像,分析影像找病變,依病理分析病變,結合臨床作診斷”,體會“同病異影、異病同征”現象,既達到了回訪的效果,又促進學生把超聲檢查知識與臨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我院還建立了影像教學網絡教室,可以利用網絡教室的服務器直接調取影像數據,教師無需像以前準備大量的圖片、患者病歷資料等,就可直接在網絡教室開展案例教學。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3 利用先進的設備及技術進行教學
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超聲醫學的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如三維超聲技術、超聲造影技術、腔內超聲技術、超高頻超聲技術、高強度聚焦超聲導管治療技術、超聲靶向藥物治療技術等[3],這也給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筆者充分利用我院新引進的先進設備及開展的新技術開展教學,如我院引進了實時三維/四維B超,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專門安排了一次實時三維/四維超聲檢查的體驗課,系統講解實時三維/四維超聲的技術原理、儀器的功能、可以開展的項目等,并在臨床診斷中選取較為典型的案例,利用實時三維/四維B超儀的動態錄制功能,把檢查的整個過程錄制下來,讓學生學習觀摩,學生較為直觀地觀摩到老師操作的手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再如筆者在超聲造影技術的講解中,利用一節課進行超聲造影技術的課堂教學,講解超聲造影技術的原理、超級造影劑的使用、造影前需要準備的事項以及需要臨床科室做哪些配合等,再利用時間組織學生分批進行現場觀摩,讓學生更為主管地了解超聲造影技術。此外,筆者還積極邀請部分學生參與本科室關于超聲造影劑制備的省級科研項目,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超聲造影及造影技術的認識。
4 積極采用PBL教學法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超聲診斷學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PBL教學,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以學生小組為載體學習,發展學生自我認識學習內容、尋找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如在消化系統超聲診斷科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以急腹癥送入院的一名中年男性,自述 4 h前吃火鍋飲酒后,逐漸出現上腹部疼痛伴腹脹,進行性加重,疼痛難以忍受,嘔吐兩次。患者回憶近年來有間斷性右上腹隱痛,但未正規就醫。患者身高165 cm,體重70 kg等,接診醫生申請腹部超聲檢查。筆者要求學生設想自己是超聲醫師,首先進行1次小組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要學習的問題,成員分工收集相關問題的資料。第2次討論時,大家把收集的資料信息向小組反饋,通過交流討論、互相質疑等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見。討論結束后,還要求由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書面材料(通常為文字材料和PPT幻燈),再由教師進行點評。通過以上步驟,使學生對超聲診斷在急腹癥中的運用,膽系急腹癥和胰腺炎的病因、病理改變、特征性臨床癥狀、體征和臨床診斷,超聲檢查方法和檢查內容,典型的超聲表現和鑒別診斷以及其他相關影像學的知識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在現有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問題,教師也參照學生的問題不斷完善PBL教學中的問題,形成良性反饋循環。
5 積極開展超聲實踐教學改革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相關臨床科室教學時間相對較短,對臨床疾病的認識不足,在超聲診斷實習中,應該注意彌補這一缺陷,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做好診斷與鑒別診斷。我院從2008年開始,在影像專業學生超聲實習教學時,設計了“三周滿負荷實習教學”新模式[4],按疾病分為心臟及血管、腹部、婦產、小器官等模塊,以具體病例為線索,實施案例式隨訪教學,強化超聲與臨床知識整合,提升學生橫向思維能力,挖掘縱向知識深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的實習教學模式安排3周時間,培養學生“三周滿負荷學習”的習慣,即正常上班、見習急診,下班后的學生在科室自學、復習相結合,3周內持續工作,以達到所學疾病種類和數量的滿負荷。此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積極采用案例式教學法,對右下腹急腹癥患者,筆者根據患者性別、年齡、有無陰道出血、停經、疼痛特征等臨床表現,結合尿、血化驗檢查,再根據超聲征象,分析診斷是否為宮外孕、闌尾炎、輸尿管結石等病變,并結合臨床表現、檢查結果、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游宇光,葛貽瓏,葉軍,等.臨床醫學超聲分流專業《超聲診斷學》教學對策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9):1161-1162.
[2]張萬蕾,李建國,周慶環,等.超聲醫學的發展趨勢及超聲醫學教學的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08,5(3):13-15.
[3]尹立雪.超聲醫學高新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16(5):4-8,49.
[4]宋曉琴,吳少平,劉亞斌,等.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三周滿負荷綜合影像學實習教學模式[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99-101.
篇10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職教育;醫學影像診斷學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flipping and application in“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n this course.Through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a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1 翻轉課堂的定義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又稱反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簡稱FCM,是指任課教師基于授課內容的基礎上,將課程的重點、難點和部分新知識融合,創建相關教學視頻;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預先通過觀看教學視頻自主學習新的課程,實現其知識傳遞的過程;學生根據教學視頻自主完成在線測試,對新知識進行吸收內化,之后再帶著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去課堂上參與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共享與討論,實現新知識的完全理解和掌握[1]。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教學過程,由課前學生預習、課中老師講解、課后作業轉變為課前學生通過網絡資源如視頻文件等自學、自測,課中集中答疑交流、解決問題的新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了自我管理,個性化學習,教師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 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現狀分析
翻轉課堂近幾年被廣大教育者所關注,已有很多案例應用于中小學、高中及大學等[2]。然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學制不同、學生基礎不同是否都適合翻轉課堂呢?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的是專業技能型人才,學制3年,通過訪談得知學生認為自己是搞影像技術的,影像診斷不是很重要。再者《醫學影像診斷學》內容多而且復雜,而學時數相對較少,且沒有扎實的臨床基礎知識作為橋梁,學生學習《醫學影像診斷學》積極性不高,課堂效果不佳。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的普及,通過網絡在線學習成為可能,翻轉課堂逐漸走進了《醫學影像診斷學》的課堂。
3 翻轉課堂在《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的應用情況
3.1 翻轉課堂的應用形式、內容、過程
研究選取兩個班級分別進行傳統教學和翻轉課堂兩種教學模式的對比,翻轉課堂組把《醫學影像診斷學》中適合拆分成小的單元的重點難點內容制作成10-20分鐘的視頻,添加任務要求及自測習題,提前到群內網絡上供同學們學習。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下載查看,自由組合結成學習小組,有疑問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和老師、其他同學進行探討。另外提供學校醫學影像技術虛擬仿真實驗室供學生隨時隨地線上練習。課堂上先由同學給大家講解部分疑問,老師總結補充,最后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解決都存在的問題。傳統教學組仍然按照課堂上教授、課后作業的教學模式授課。最后通過考試測評、問卷調查、師生訪談等形式進行評價比較。
3.2 傳統教學組和翻轉課堂組效果評價統計
考試測評結果、問卷調查結果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傳統教學組和翻轉課堂組效果評價分析
通過測評結果分析翻轉課堂組測評成績優于傳統教學組,且小班化教學成整體好于大班教學(如表1所示)。傳統教學組僅有10.4%的學生對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滿意,而翻轉課堂組40%的學生對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滿意(如表2表3所示),可見翻轉課堂可以提高學生精力集中程度,從而提高上課效率。傳統教學組中有20.9%的學生對課堂形式表示滿意,52.2%的學生表示一般,分析和學生已經習慣傳統教學模式有關。翻轉課堂組有56%的學生對課堂形式表示滿意,認為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更有意思,根據自身情況隨時隨地都能學習,更輕松更自主,知識掌握的也更牢固,44%的學生表示一般或者不滿意,調查分析和學生不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內驅動力差等因素有關。通過師生訪談了解到翻轉課堂可以大大提高老師對學生的滿意度,由于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課程的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些同學反映課前自學占用時間較長,效率不高等問題。
4 結論
本研究將翻轉課堂在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的應用和傳統教學進行對比研究,顛覆了老師為主角的傳統教學模式,實行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為引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的應用推廣提供了研究基礎和有力的證據。通過考試測評、問卷調查、師生訪談等結果可以看出翻轉課堂不僅提高了高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精力集中程度,還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也使學生的學習更個性化、自由化。研究結果表明,翻轉課堂在高職影像診斷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要優于傳統教學模式,根據課程特點有望在高職院校中廣泛開展翻轉課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