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含義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治理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社區選舉 投機博弈 公民社會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urbanites are " economic men " instead of modern citizens, their goals are to pursu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ir instant interests.They are good at calculating costs and profits, then determine whether to participate and how to participate.It easily causes the community election into game of speculation.In the course of electing, in order to reach the aim of double over half,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can only dissolve this predicament through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alternative (politics is mobilized or the material is encouraged ) , but the mechanism will be hard to carry on because of increase of the social cost. So i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modern citizen society and strengthen resident ability of self-organizing.
Key words:community election;game of speculation;civil society
一、理論闡述
1、相關概念分析
(1)本文中的投機博弈是指在社區共同體中,居民不是以公民身份,不是因關心社區公共事務而參與社區公共活動;相反,抱著一種投機心態,為獲取個人短期利益,哪怕是蠅頭小利而參與公共活動,致使社區公共利益受損。在社區選舉中,投機博弈具體表現為多種行為模式:要么是為獲取補貼、紀念品而參與投票;要么是因無法分享公共資源而采取不參與或對抗行為;要么是為了從掌管公共資源中獲利,通過隱蔽結盟,采取非公開的、群體性的競選;要么是為獲得個人就業崗位而參與競選。
(2)需求表示的是個人或家庭在社會、經濟、健康等方面存在的欲求[1](p227),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選舉需求就是指居民在選舉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物質性和非物質性需求,分享公共資源及其所帶來的收益是主要需求。
(3)選舉行為是指圍繞選舉而展開的各種活動。從狹義的社區層面而言的,主要是指圍繞社區居委會選舉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它包括候選人的選舉行為,諸如發表競選演說、入戶競選或拉票、投票、了解有關選舉以及得票情況等;選委會成員的選舉行為,組織和監督整個選舉過程;選民的選舉行為,主要是選民登記、為候選人拉票、投票等等。
2、產生投機博弈的原因
(1)歷史文化傳統原因
一直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是政府壟斷權力和資源,自上而下地建立起自己的“單位”,形成垂直式的、依附式的權力關系結構,依靠行政指令來協調各方行為,老百姓只有通過與外部權威建立私人交換網絡來追求個人的即時的、短暫的利益。在這種“庇護-附庸”的關系網絡中,受庇護的依附者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其個人利益的取得不需要其他依附者的支持。換言之,他們既沒有共同的利益去反對互相欺騙,也不懼怕互相疏遠和隔離,相互之間難以實現合作,從而容易導致投機行為的泛濫。“跑部錢進”、“有事找單位”等現象生動地說明了人們這一縱向關系網絡所進行的投機行為。又如在中國農村,人際關系是一種以家族為中心的“圈層式”網絡,人們的行為主要是靠習慣、習俗等內在制度來規范的;城市則不同于農村,調解居民的行為主要依靠外部權威來進行,但這種權威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難以實行有效的監督,這往往就為各行為主體的投機帶來便利。在普特南看來,這種垂直的網絡,無論多么密集,無論對其參與者多么重要,都無法維系社會信任和合作,對于庇護者和附庸者雙方來說,他們都更有可能出現投機行為。[2] (p204-205)這也是在當前中國經常出現投機行為的原因之一。
(2)現實原因
公民社會是善治的現實基礎,沒有一個健全和發達的公民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3] (p326)目前中國的城市社區是“公民缺失的社區”,現代公民是以關心公共事務、參與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為基本標志,以橫向的公民參與網絡為組織載體,以信任與合作為價值理念。然而在當前城市社區中,社區中介組織發育不夠,公開的橫向網絡不多,居民無法走出家庭來參與各種社區團體,也無法通過交往構建信任與合作關系,陷入投機主義的可能性隨時存在。普特南認為,公民參與網絡能培育起強大的互惠規范,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和合作,從而增加了人們在任何單獨交易中進行欺騙的潛在成本,也即有助于抑制投機主義。
3、走出投機博弈的權宜之計
在現實狀況中,既要保證選舉的“雙過半”,又要保證高投票率和高當選率,這就需要抑制投機行為。目前,走出投機博弈困境,通常采用兩種辦法:一是進行政治或行政動員,也即利用行政命令強制居民進行參與選舉,然而隨著單位制解體,大部分居民與政府或企業脫離,對原有單位已不再有所求,因而這種單一的行政機制勢必難以奏效,也就難以保證較高的參選率;二是建立物質激勵機制,即通過滿足居民的物質需求來提高居民參與選舉,如在選舉過程中,對參與選舉的居民發放紀念品或補貼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成效。
4、理論模型及解釋
現階段我國隨著“單位制”社會解體,越來越多“單位人”變為走進社區、依托社區的“社區人”,[4](p28)下崗、失業在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就業、住房、醫療等是居民急需解決的最主要問題?,F實的生存需要使得多數城市居民理所當然地成為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最大限度地尋求滿足個人或家庭生活需要的資源,更多的是關心自身的個人利益而非社區的公共利益。也即是說,他們僅是純粹意義上的居民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即便他們有著共同的公共需求,也未必會采取集體行動。
上圖反映了居民的選舉行為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投機博弈困境的出現以及如何走出這一困境等問題。在選舉中,居民的選舉需求源于社區所擁有的資源,而作為個體的每位居民又有著兩種需求――個體性需求和公共性需求。正常條件下,缺乏公民意識的居民只會關心和追求個人利益而漠視公共利益,并常會為獲取私利而采取投機行為。具體說來,就是當居民面對的是個人需求時,他們精于參與選舉的成本與收益的計算和比較:當收益大于成本時,就會采取積極的選舉行為,以獲取社區資源,可稱之為“有為獲取資源”(實線箭頭);反之亦然,消極行為或棄權成為他們的理性選擇。而當居民面對的是公共需求時,大多數居民都會競相投機,采取“搭便車”行為,而這時就會造成“投機博弈困境”――大家都不積極參與選舉。當然這并不排除他們獲取社區公共資源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便是“無為獲取資源”(虛線箭頭)。安東尼·唐斯曾就此提出理性選民假說,他在《民主的經濟學理論》中用理性選擇的觀點對選民的投票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在一個較大規模的選區中,由于投票所獲回報是如此之低,以致很小的成本都會使選民棄權?!盵5](p31)
在當前中國的選舉中,解決這種“投機博弈困境”主要是通過行政強制和物質激勵來保證高參選率和高當選率,這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居民的參選,使一部分居民發生“態度轉變”,走出“投機博弈困境”,積極參與社區選舉,由“無為獲取資源”轉化為“有為獲取資源”。
二、相關個案分析
為了更好地論證上文所闡述的相關理論假設,本文以2003年10月武漢市C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①]為個案,通過剖析社區居民需求及其所產生的選舉行為來進行驗證。筆者根據選舉需求和選舉行為的主體不同,把參與選舉的居民需求及選舉行為分為兩大類:
(一)競選人的需求及其選舉行為
社區是指由一定數量居民組成、具有內在互動關系與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6] (p33-34)社區的定義表明它不僅是人的共同體,也是資源的集合體,包括著資金、權力等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居委會作為城市社區的法定人,承擔著社區的大部分事務,擁有支配和使用社區中公共資源的權力。布洛克認為,權力是指它的保持者在任何基礎上強使其他個人屈從或服從于自己的意愿的能力,[7](p453)也即可以控制和制約別人的能力。眾所周知,幾千來的“權本位”思想一直殘留在人們心中。在居民看來,居委會工作人員也是政府干部,管理著社區內的各種事務,手中有權,是巷里的“小總理”。一些居民參與競選的目的也就在于――企圖把這種“支配社區資源的公共權力”變成自己的私權,從而控制別人和謀取自身的利益。而能否爭奪到職位,是爭奪社區資源和權力的前提,為此各競選人在選舉中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角逐。在C社區直選中,選舉表現異常激烈,并由此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競選方式:
1、“五人組合式競選”
在C社區,激烈的選舉使得單憑個人的力量很難有勝算的把握,聯合起來進行競選成為各候選人的最佳選擇,然這一動機并不意味著任意競選人之間就能聯合起來,它還要取決于各競選人之間所擁有的聯合資本或砝碼。在C社區選舉中,共有8位正式候選人,其中的五位進行了組合。在選舉中,這五人的具體需求及其選舉行為:Q某,原居委會主任,本次選舉希望自己和原班人馬當選,以便最大限度地實現和維護自己既得利益,其砝碼就在于他手中擁有100名低保志愿者為其效勞;L某,原物業公司經理,是Q某一手提拔的,但她總覺得自己在社區缺乏合法地位,要看別人顏色行事,因而她參與競選目的在于獲取合法的社區職位,并進而獲取社區資源,其資本在于――她在一部分群眾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就為她和其他人聯合奠定了基礎;M某,是街道辦事處下派的參選人員,街道辦事處的大力支持是她的雄厚資本,為了謀取職位和維護自己的顏面,與其他競選人聯合成為她的理性選擇;而另外兩人都是原居委會成員,與Q某和L某等有過長期合作的經驗,在社區中也有一定威望,這就為他們的聯合提供了便利。正是在這一特定情況下,他們實現了“五人組合式競選”。在整個選舉過程中,這五位競選人都非常積極,跑上跑下,忙于為自己和集團拉選票,可謂是把他們累得夠嗆的,如他們自己所言:“選舉一天不結束,我們就一天睡不著覺?!碑斎弧盎侍觳回撚行娜恕?,最后“五人團”勝出,在宣布當選的候選人的一剎那,其中的幾位都“心酸地哭了”。
2、“散狀的個人式競選”
而其他的三位候選人則是處于既無地位又無影響力的弱勢居民。但實際上他們比其他競選人有著同樣的甚至更為強烈的當選欲望,因為他們都是下崗職工,希望能競選到居委會崗位,從而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然因缺少暢通的信息渠道和聯合的資本,他們之間只能是零散的“馬鈴薯”,無法聯合起來與其他五人進行對抗。也即是說雖然他們的需求欲望很強烈,但其表現出來的行為卻是很消極,他們也坦言:“我們的參選只是陪襯,肯定是競爭不過他們五人的?!?/p>
從中可以看出,由于社區居委會還處于一個發育不健全的階段,資源分配決策機制不健全和信息渠道不暢通,不利于居民之間的平等競爭,這就容易造成競選人之間的分層。根據對參加競選成本與收益的不同判斷,各競選人會采取各自不同的選舉行為。
(二)選民的需求及其選舉行為
1、選民需求
每個社區都是由各種不同層次的居民個體所組成的,因而他們表現出來的選舉需求也是千差萬別的。根據選民需求的對象不同,可把選民的需求分為:個體性需求與公共性需求。
(1)個體性需求
C社區是上個世紀80年代由搬遷戶占主體組建而成的,社區內有居民2872戶,共8600多人。其中社區內有特困家庭200多戶,無職業者近500人,老年人1500人左右,素有“特困家庭多、無職業人員多、老年人多”的“三多社區”之稱。社區居民的人均月收入只有300元左右;根據對C社區經濟狀況的問卷調查得出:該社區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社區居民占64.4%。另一份問卷調查: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回答沒有工作占40.4%,沒錢看病占33.3%,住房緊張占9.9%。這些數據和資料表明C社區是一個弱勢居民占多數的社區,居民有著比其他社區的居民更為強烈的物質欲望,更希望從社區獲取公共資源滿足其個人低層次的生存需求。
從這一現實情況出發,居民必然是理性的“經濟人”而非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公民。在選舉過程中,他們的選舉需求就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是現實層面的需求。亞伯拉罕·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歸屬、自我實現等七個層次;而馬克思把它分為自然生理或生存需求、社會需求、精神需求等三大需求。他們都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人的需求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需求與個人的行為之間是密切相聯的,并認為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既然居民首要解決的是個人生存問題,而參與選舉卻又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等成本,那么能否從參與選舉本身獲取直接的、現實的利益是選民的首選目標,能獲取的利益越多,其行為就越積極;反之亦然。在許多地方居民參與選舉活動能夠得到一定的補貼或物品(如紀念品),這一直接的物質利益極大地推動著居民參與的積極性。而且根據以往的參與經驗,居民產生“路徑依賴”意識――希望從參與選舉能獲取直接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潛在層面的需求。人的需求不僅表現在對顯性的、直接的物質需求,還包括其他隱性的、間接的物質需求和非物質需求。如對于下崗工人和無職業者來說,他們希望選出能干的領導班子,從而能為他們多提供就業渠道,以幫助其解決就業問題;對于無勞動能力和殘疾人來說,他們則希望新一屆居委會干部能給他們的基本生活帶來保障,享受低保;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希望社區能開展更多的活動。老年人往往在時間上比較空閑,且因其子女都已成家和參加工作,相互之間的接觸漸少,在心理上他們會產生一種孤獨和寂寞感,而更多地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可滿足其精神需求,擺脫空虛和寂寞。
(2)公共性需求
你最希望社區做好哪件事?回答環境衛生工作占被調查者的42.6%,社區治安工作占40.4%,其他如社區就業、醫療、低保等問題共占17%。下面是一組有關C社區公共性需求的數據:
篇2
【關鍵詞】治理理論 高職院校 教師 學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97-02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這些改革促進了高職院校內部管理的發展,但內部管理上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之間的錯位、越位或缺位現象仍然存在,這嚴重削弱了廣大教師參與學術管理的權利,導致當前高職院校學術管理的發展受阻。因此,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學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是促進高職院校學術管理科學化、民主化以及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僅從治理理論的視角對高職院校教師參與學術管理的適切性以及改革原則做一些探討。
一、治理理論
在《高級漢語詞典》中,“治理”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調治”,二是“修復與重建”。英語單詞“Governance”的意思是“控制,指導和操縱”,常與“統治”交叉使用,大多數情況下用于與國家公共事業相關的憲法之事、法律或執法問題,也可以指管理利益不同的行業或者機構。治理最早用于政治領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賦予了治理許多新的含義,其應用也不再局限于政治和經濟領域,而廣泛使用于社會學、管理學和教育學等各個學科和領域。
治理的含義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統一的,因為牽涉很多因素,所以它的含義多種多樣。治理被描述為結構、自治形式、權利和責任、決策以及法律關系,因而當前對“治理”定義的解釋就變得困難起來,因為治理理論試圖概述當前各種復雜變化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現象,治理的含義已變成非常復雜的系統,了解這個系統并不容易。目前全世界的不同研究機構和學者給“治理”下的定義至少有200種,其中比較權威和有代表性的定義是由全球治理委員會于1995年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研究報告中給出的:治理指的是各種公共或個人與機構管理事物的方式的總和,是調和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于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人們認同的各種符合他們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治理”的基本含義是:在一個已定的范圍內,通過權威來維護秩序以滿足公民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不同關系系統之間運用權力指導、控制和規范公民的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公共利益。
二、高職院校教師參與學術管理的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前者行使行政權力,行使權力的主體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及行政機構,后者行使學術權力,這些權力包括高校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及招生就業等權力,行使權力的主體并不限定。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具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行政權力根深蒂固,對學術事務采用行政化管理,造成行政權力“越位”;二是學術權力根淺葉嫩,造成學術權力“缺位”或“虛位”。我國的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相對較短,各級的學術機構(比如學術委員會)才剛成立,甚至尚未建立學術機構,因此學術權力“缺位”。盡管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已成立高教研究所,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等一些行使學術管理權力的學術組織機構,但這些組織機構大多數形同虛設,在學術管理中沒有發揮應有作用,而行政管理在學術事務和學術活動中仍起主導作用。比如,涉及學術發展的重大決策,往往都是行政機構決策、行政人員執行,廣大教師參與這些學術決策的程度很低。又如,在當前高職院校學術管理機構中,行政人員所占機構成員的比例過大,在學術決策和學術執行中采用行政權力干預學術事務,而作為身處教學和科研一線的廣大教師在學術管理中很難發揮實質性的作用,這些都反映出當前高職院校內部管理中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之間不和諧的關系。高職院校內部管理中這種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勢必然阻礙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因此,有必要重構高職院校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由于重構二者關系涉及行政管理人員或行政機構管理權力的再分配,所以他們并不愿意從制度或體制上界定或規范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之間的正確關系,而是從局部上調整二者關系以迎合廣大教師參與學術管理的愿望,但這種局部調整無法從根本上滿足廣大教師參與學術管理的訴求。因此,有必要從理論層面來重構高職院校內部管理中的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
三、治理理論為高職院校教師參與學術管理提供新視角
治理理論為重新構建高職院校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之間的新型合作關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首先,治理理論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化,主張通過多個管理主體和權力中心共同管理。在高職院校內部管理中,除行政管理這一管理主體外,學術管理應該成為重要的管理主體。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共同承擔著高職院校的發展重任,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應是控制與被控制的直線關系,而應成為合作的伙伴關系。其次,治理理論主張法治,強調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這就必然要求行政管理不能凌駕于學術管理之上,兩者之間的關系應由過去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直線關系轉化為平等的伙伴關系。最后,治理理論強調民主,治理需要通過民主協商與上下互動達到“善治”目的。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員和學術管理人員以民主協商及民主談判的方式來處理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行政管理人員不應通過“專制”手段實現對學術事務的越權管理。由此可見,從治理理論視角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學術管理缺位以及行政管理越位的根源,是重構高職院校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平等合作關系的必然要求。
篇3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融合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產生和發展狀況
1.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
1923年,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在美國考察企業時首先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他把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經營者滿足企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并將道德因素包含在企業社會責任范疇之內。
2010年11月1日,ISO在瑞士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主題為“共擔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IS026000(社會責任指南標準)儀式。LS026000的標志著首個適用于全球的社會責任概念的提出。根據IS026000的定義,社會責任是“通過透明和道德行為,組織為其決策和活動給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承擔責任。這此透明和道德行為有助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健康和社會福利;符合適用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范一致;融入到各個組織并踐行于其各種關系之中”
2.公司治理的含義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公司治理結構原則》中給出了一個有代表性的定義:“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據以對工商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諸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清楚說明了決策公司事務所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同時,它還提供了一種結構使之用以設置公司目標,也提供了達到這些目標和監控運營的手段。
二、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之間的關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契合點
1.兩者產生于現代大公司的出現
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具有歷史的淵源性和發展的共生性。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都產生于現代大公司的出現,兩者統一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實踐。公司治理是社會責任得以實施的重要途徑,社會責任則能夠推動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與良性發。
在現代企業出現之后,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開始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F代企業與古典企業相比,首先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和公共性。由于股份制和有限責任制的產生,使得企業可以擺脫自然人的束縛,作為一個獨立法人存在,這就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奠定了制度基礎與組織基礎。另一方面,由于股份制拓寬了企業資本的來源,在為企業提供充足資本的同時也使得企業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特別是公開上市的公司,其經營行為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這成為了現代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現代企業所雇用的規模以及對社會的影響都是古典企業所無法企及的,這使得現代企業在經濟社會中擁有了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而根據戴維斯提出的“權力――責任模型”,公司的社會責任來自于他所擁有的社會權力,責任就是權力的對等物,所以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在現代企業誕生后顯得更加突出,其理論源頭應該追溯至現代企業誕生。
因此,上個世紀初現代企業的出現是企業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歷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同時對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現代企業的誕生也因此成為了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共同源頭。
2.兩者統一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實踐
弗里曼于1984年給予利益相關者的經典定義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影響企業目標的買現或被企業目標的買現所影響的個人或群”。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泛指與公司存在各種關系的人或團體,如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等。一直以來公司治理爭議的焦點在于公司到底應該為股東服務還是為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經營。直到上世紀70-80年代經營環境變化使越來越多的個人和群體利益受到企業行為的影響,企業越來越變成“社會的企業”:公司運營不僅影響到對公司付出各種專用性或通用性投資的所有者利益,而且影響到消費者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除股東外,來自于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制衡對公司經營者正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引入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理解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在這個理論框架企業社會責任被明確界定在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上。也就是說公司的社會責任是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核心特征,公司治理結構必須認同和適當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并且鼓勵公司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就創造則富和工作機會以及保護企業財務健全進行積極合作。
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公司治理就是關于處理公司內部治理制與行使公司社會責任關系(從整個社會)的問題。公司治理目標不僅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從而保證公司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只有當社會責任成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而公司治理就是這樣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法人治理結構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制度機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就是公司所有權的有效實現形式,是以產權為基礎的均衡相關者利益的一種控制機制,從公司行為的主體范圍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來看,法人治理結構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基礎性自律機制。王陽(2009)認為傳統的以股權保護為核心的公司治理存在嚴重不足,應基于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模式進行重塑,并從職工、債權人參與治理等角度對新公司治理模式進行了論述。
三、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的重新融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一)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使得公司治理必須更多地關注社會責任問題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物質資本在價值創造中的重要性和稀缺性相對下降,而人力資本、無形資本等正日益凸顯其重要性,特別是人力資源、商譽、研發能力、企業形象以及社會認同等,正對企業的價值創造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此因素都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有著密切聯系。
(二)社會依存結構的變遷也使得社會責任問題日益重要
進入新世紀以后,社會的依存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原先很多寬松的社會約束正在變得日益嚴苛,自然環境的壓力以及社會各階層權利意識的強化使得企業生存發展所處的社會依存結構與二十世紀初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無論是自然界出現的環境污染、氣候惡化等問題使得企業必須更多的關注綠色與環保,還是社會中各階層權利意識的覺醒使得企業必須更多地關注職工權益,更好地處理與職工、工會、社區等的關系等,這一切都要求企業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公司治理模式
(三)社會各方而的壓力使得企業社會責任逐漸向企業內部滲透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逐漸獲得了社會各方而的認同,也就日益從一種社會思潮和呼吁演化一種為對企業產生實際約束的力量。特別是政府管理部門、社會團體以及消費者力量的強化,使得企業社會責任日益滲透并落實到企業內部,漸漸沖擊傳統的公司治理結構。
參考文獻
[1]王陽.基于社會責任的公司治理模式重塑[J].西北師人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2]呂立偉.企業稅收保值信息披露與社會責任履行的實證分析[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8).
[3]高漢祥,鄭濟孝.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同源、分流與融合[J].會計研究,2010(6).
篇4
碳達峰:在某個節點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頂峰,并呈現出下降的一個趨勢。
碳中和:通過節能減排、產業調節、植樹造林、優化資源配置等治理二氧化碳的手段,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甚至是回收利用,以此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的。
在環境日益惡劣的時代,全球的溫室效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人們在感受到環境逐漸惡劣的同時,也在不斷為治理環境而努力著,畢竟這關乎著人類的共同家庭,所以環境治理問題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民生問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看到一些環境治理的熱點,其中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兩個常聽到的詞,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們的含義。
無論是碳達峰還是碳中和,都是屬于二氧化碳治理工程中的一種概念,而在這項工作中,有一個概念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碳排查。碳排查這項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門以及企業作為單位,來統計其在社會和生產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這個排查工作,在整個二氧化碳治理體系中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只有統計清楚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針對性地去處理,做出針對性的治理方案,做到碳達峰和碳中和。
環境治理已成為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治理好環境,調節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而且,從大的方面來說,實現碳中和和碳達峰對于全人類來說都有重大意義。
碳中和碳達峰的含義及意義
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碳達峰的意義:碳達峰碳中和是系統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蓋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門,涉及生產和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面。
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制定科學的行動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法
不能只依靠節能提效帶來的能源需求降低,也不能只依靠可再生能源發展帶來的能源電力部門脫碳,而必須依靠各經濟部門和各能源行業的全面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呼喚著技術的快速突破和市場的有效激勵,需要有突破性技術支撐。
篇5
【關鍵詞】股權結構;公司治理機制;股權集中;股權分散
公司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在世界經濟中已經成為了占據領先地位的組織形式。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提高經營績效的必要條件。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是公司制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是真正實現公司制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證。
一、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的關系
(1)股權結構的含義。股權結構是指股東的產權結構,即公司股東權益的構成和分布狀況,具體而言是指公司內部各種類型股東所持有的股份占總股份的比例以及所持股份的流通與非流通性、股權的集中與分散等。(2)公司治理機制的含義。公司治理機制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公司治理機制是指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條件下,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即合理地配置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權利和責任關系的一種制度安排。廣義的公司治理機制則涉及到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供應商、債權人、政府、社區和雇員等與公司有利益關系的集體。(3)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的關系。一般來說,股權結構決定著公司治理機制。有什么樣的股權結構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治理機制。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它決定了股東結構、股權集中度;而公司治理機制則決定了如何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利益的分配,是衡量公司經營績效的重要因素。因此,股權結構、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只有合理的股權結構才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才能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
二、不同的股權結構模式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影響
(1)股權集中型。股權集中會給公司治理機制帶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一方面,在股權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模式下,大股東掌握了控制權,其具有限制經理人犧牲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行為的經濟激勵,可以更加有效地對經理人的行為施加監管,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經理人與股東之間的問題。另外,大股東持有較高的股票份額,與公司的利益相關性也較高,這能夠促進他們有積極性去監管經理人的行為,使得經理人的行為傾向于股東利益最大化,同時也能夠緩解中小股東“搭便車”的問題。另一方面,股權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模式也會給公司治理機制帶來消極的影響。大股東憑借其所持有的較高股票份額,謀取私人利益,從而犧牲了中小股東的利益,甚至會損害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2)股權分散型。在股權分散的股權結構模式下,單一股東缺乏對經理層進行有效監管的動機,導致公司治理機制失效,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形成公司經理層強,外部股東弱的局面。股權分散模式帶來的主要問題是“內部人控制”,經理層掌握著公司控制權,謀取私人利益。在股權分散模式下,單個股東持有公司份額很少,其對公司的監督能力有限,而且其對經理層實施監管獲取的收益按持股比例分享,但是卻要單獨負擔全部的監管成本。因此股東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間將進行權衡,并以此決定是否對經理層實施監管。在這種情況下,分散的股東普遍存在著“搭便車”心理,監督經理層行為的積極性很小。
三、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現狀
(1)股權結構復雜。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十分復雜,股票被劃分為國家股、國有法人股、社會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社會流通股,社會流通股又進一步分為A股、B股、H股、S股等。不同類別的股票在股價、流通性和轉讓程序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別,形成了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的狀況。(2)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其是否合理決定著公司治理的效率。我國推行股權分置改革的目的在于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股權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各類非國有股不斷涌入,使得國有股在總股本中的比例有所下降,有效地優化了股權結構。但是目前,上市公司中“一股獨大”的局面依然存在,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依然高度集中,國有法人股依然占據著絕對控股地位。(3)國有股“所有者缺位”現象嚴重。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是確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而當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所有者缺位”。國有股是非自然人持有的股份,其股東理論上應該屬于全體人民,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也是全體人民。但是真正能夠對國有資產使用和處置的只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機關及其授權的相關部門,而政府機關又委托資產經營公司代表政府行使股權,資產經營公司再向企業派出法定代表人,這種不規范的委托關系會導致上市公司出現經營者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問題,經理層缺乏為國有資產的利益而實施經營管理行為的激勵,從而導致國有股“所有者缺位”現象的出現。
四、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政策建議
(1)逐步減持國有股,以有效的股權結構制衡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減持國有股,降低國有股的比重,提高社會法人股東和社會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優化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機制,這已經成為社會公眾和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觀點。國有股減持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國有股配售,二是國有股回購。第一,國有股配售是指在全流通的情況下,向普通的股東以低于市價的方式出讓國有非流通股。國有股配售可以降低國有股權比例,重新配置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促使上市公司內部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從而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第二,國有股回購是指上市公司用現金將本公司發行在外的國有股購回,并注銷這一部分以達到降低國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本中所占比重的經營行為。適當的國有股回購有助于減持國有股,盤活國有資產,增加上市公司其他流通股東的持股比例,從而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機制。(2)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形成股權結構多元化。機構投資者是指接受投資者委托,以證券投資為主要獲利方式的專業資產管理機構。機構投資者與分散的小股東相比,其在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例如,機構投資者能夠解決小股東不具有規模效益的問題,同時也能夠消除大股東以及內部人控制所缺乏的外部獨立性與公開性。機構投資者能夠有效地監督經理層的經營行為,參與公司治理,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3)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優化股權結構。股權分置指的是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一個上市公司的總股份中存在的現象。股權分置改革是由國有股減持和股份全流通的概念演變而來的,是資本市場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制度變革。股權分置改革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改變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現狀,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促進各類股東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礎,提高上市公司的績效,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和公司利潤的最大化,最終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地發展。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股權分置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我們要穩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平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
參 考 文 獻
[1]徐莉萍,辛宇,陳工孟.股權集中度和股權制衡及其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6
[2]趙秋君.美日兩國公司股權結構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啟示[J].會計之友.2005
[3]高闖.公司治理:原理與前沿問題[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9
[4]葛蓉蓉.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影響的狀態依存性[J].金融研究.2006
[5]杜亞,劉禎藝.解決公司治理問題的利器——股權激勵[J].企業導報.2009(5)
篇6
關鍵詞 “翻轉課堂+專題研討法” 高校政治理論 教學模式 運用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3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Special Seminar" in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Xiaozheng, ZHANG Jianqiang
(Manzhouli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Manzhouli, Inner Mongolia 021400)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always been a platitude is often a new topic, combin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seminar", explore "flipped classroom + monographic study" teaching mode, and applied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ing process is effective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onstruction "flip + Classroom monographic study" teaching model, and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eaching idea.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 seminar method"; college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0 引言
高校政治理論課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因此,高校政治理論課歷來都是備受關注的課堂。但是,長期以來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高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一直以來都是常談常新的話題。特別是05方案實施以來,更是加速了對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探索。
翻轉課堂作為對傳統教學模式顛覆的新型教學模式,是一種秉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現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形式。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理念的翻轉,將傳統課堂教學中以教師教授為主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導教學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由之前的“講授主體”轉變為“引導者”,學生則由之前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研究主體”。實現了對傳統課堂的顛覆。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討論和課后總結反思。這種顛倒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原來的消費式課堂變成了生產式課堂和創造式課堂”①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作用。
專題研討式教學是基于專題設計基礎上的研究與討論式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專題設計為基礎、以學習討論小組為單位、圍繞專題主題展開的討論探究式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挖掘學生發現問題和探討問題能力,“是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創新教學模式。”②
“翻轉課堂”和專題研討式教學雖然在教學具體環節上各有側重,但是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應當創新教學方法,以提升其有效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專題研討式教學法可以說是一種適應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特征的創新方法,將專題研討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將專題研討教學置于翻轉課堂基礎上,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1 “翻轉課堂+專題研討法”的教學模式設計
翻轉課堂的教學環節包括課前準備活動、課上互動學習活動和課后考核評價活動。將專題研討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將專題分解為若干有針對性的問題制作成短視頻,可以更為直觀地讓學生領悟課程內容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便于更深入地展開討論和學習。結合這一思路,可以用圖1所示展示該教學模式。
環節一――課前準備活動。無論是專題研討還是翻轉課堂,課前活動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首先,教師必須做好準備。要對學生的知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對學生基本認知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適合學生特點的專題視頻設計。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和學生需要完成各自的任務。教師應當結合課程特點、課程內容及學生認知和經驗設置能夠吸引學生眼球和興趣的專題,并將大專題根據不同知識點分割成小專題并錄制視頻,準備資源。而學生則需要觀看視頻,根據視頻內容及所涉及的知識點查閱資料,進行思考和自主學習并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形成認知,以實現知識的第一次內化。通過這一環節的進行,為隨后的課堂討論和第二層次的知識內化做積淀。
環節二――個性化課堂活動。這一環節是學生主動性和教師指導性協調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首先,對學生在課前準備中所形成的問題進行匯總。并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組討論,同時教師要對各小組進行個性化指導,引導沿著正確的方向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避免走入誤區。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課堂討論、交流互動及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實現知識的再次內化,這種生動的、參與式的課堂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和提升。與傳統課堂不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一直處于指導者的位置,學生則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這一角色的互換,更多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更貼合現代教育理念。
環節三――課后總結反思階段。在傳統教學環節中,一般采用課后作業和測試的形式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效果進行評價?!胺D課堂+專題研討”教學模式則注重通過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來實現評價。此外,對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交流互動的積極性及對所提出問題的解決程度等完成評價。另外,教學反思也是一個重要環節,課后反思既包括學生反思和教師反思,學生通過反思對所遇到的問題和討論交流的成果進行凝練,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教師通過反思對課程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課程設計等環節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找出不足,從而對教學資源和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實現自身的提升,以實現教學的最優化設計。
2 “翻轉課堂+專題研討法”在高校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
高校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提高其實效性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將“翻轉課堂+專題研討”教學法應用于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構建和諧社會內容為例,進行教學模式設計。
2.1 明確教學目標
通過該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確了解和諧社會的含義、特征,了解目前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問題及成因,進而引導學生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對策。
2.2 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準備活動。課前準備活動包括教學和學生兩部分。教師活動主要包括設計專題和視頻錄制。首先,教師要依據專題內容錄制視頻。內容主要包括和諧的含義,目前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問題――教育公平、食品安全、鄰里和諧及其原因等,將這些內容分割成小專題,并按照專題內容錄制小視頻。其次,要求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和諧社會的含義及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思考:目前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問題的原因有哪些,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有哪些以及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個性化課堂活動。在課前準備活動的基礎上,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加深對和諧社會及其構建的對策的深層認識和理解,這一環節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性作用,要運用恰當的方法,適時地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探尋解決問題的措施,避免學生走入學習誤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3)課后總結反思。這一環節也包括兩個內容:學生反思和教師反思。一方面,學生在課堂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對專題內容形成深刻認識的基礎上,課后要進行深刻的總結,以此加深認識,是知識進一步內化,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塑造性,使其真正形成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理性認知。另一方面,教師要對課堂教學環節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總結,并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設計進行優化,實現資源及過程的優化設計。
3 小結
將“翻轉課堂+專題研討法”運用于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一次創新。這一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本”的教學理念,樹立起“以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學理念上的創新。同時,這一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將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性發揮相結合,提升了學生學習、挖掘知識的主動性,也提升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在參與中內化知識、 認識,對于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有重要意義,也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教學目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真正發揮。
基金項目: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專題研討式教學法應用于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研究》(NJ SZ1509)
注釋
篇7
這里,我把哈耶克在論述知識問題上的幾重轉化,理解為對幾種“知識關系”的看法。在我看來,哈耶克所說的“分立的個人知識”,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知識關系,其實質是一個人不能完全占有他人的知識;哈耶克所說的“默會知識”,指的是人與他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其實質是一個人甚至對自己的知識也不能完全占有;哈耶克所說的“絕對無知”,則是個人與所謂“社會知識”的關系,其實質是個人不可能完全占有這種只能由“社會”整體上“知道”[3]的知識,如“傳統”。
按照鄧正來的解說,在這幾種知識關系中,哈耶克是從個人對社會知識的“無知”關系出發,才真正開始建構其社會理論的?!吧鐣陨园l秩序不僅是由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發生互動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還是由行動者與那些并不為他們所知……但卻直接影響他們行動的社會行為規則發生互動而構成的?!盵4]換句話說,哈耶克早期發現的是分立的個人知識與“市場”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即人與人之間在知識上的分立或分工,要求一個分散決策的市場制度來對這些知識進行有效的利用,[5]而中央計劃體制只會利用其中的很少一點知識,很多個人在特定時空下具備的知識被棄而不用,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和無效率;而他晚期發現的則是,由于個人對他人、對自己、對社會的知識的“無知”,他只能依賴某種“社會行動規則”才能行事,“行動者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過遵循社會行動規則而把握他們在社會經濟世界中的行事方式的,并且是通過這種方式而在與其它行動者的互動過程中維續和擴展社會秩序的,因為在哈耶克看來,遵循社會行動規則,‘把我們從這樣一種麻煩中解救了出來,即在某些問題每次發生時都對它們進行思考的那種麻煩’”。[6]也就是說,遵循社會行動規則有助于我們“儉省”地行事,哪怕我們不知道這些規則的存在理由,甚至對遵循它的后果不能確定時也只能如此,因為如果每件事都要“先知而后行”,我們將寸步難行,況且有些知識從其性質上根本就是我們無法完全、確切地知道的。
??略谡劦阶杂芍髁x的時候,把它描述為一種尋求“儉省的治理方式”的治理理性?!白杂芍髁x是被當作一種將治理運作理性化的原則和方法來分析的,這種理性化遵循經濟最大化的內在邏輯,這也是它的特殊性所在。”[7]并且這種最大化是“社會的最大化”,不是國家的最大化,它的檢驗標準一直是“市場”這種能夠最大化每個交易者效用的機制。但是,福柯所看到的自由主義還是一種國家被要求采取的治理技術,或者一種站在社會立場批評國家“過度治理”的理由,而在哈耶克那里,自由主義已經演變為一種個人的自我技術,這種技術要求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儉省”的治理,并告訴他,他只能依賴那些“社會行動規則”才能做到這一點;另一方面,社會行動規則也在人對自己行為的這種“儉省”的治理中得到了檢驗和發展,那些經得起競爭、進化和選擇的行動規則保存下來,進而形成所謂“自生自發的秩序”。這里自由的含義是,一個人不能被強制遵循某種規則,因為不這樣他自己的個人知識可能得不到有效利用;但同時一個人又必須去尋找一種規則,因為不這樣別人和社會的知識便可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個人知識和非個人知識之間他必須找到一個平衡,用最小的知識代價來達到最大的預期收益;這樣個人自由便轉化為一個效率問題。
總之,從一種“儉省治理”的治理理性來看待哈耶克建立在幾種知識關系假定上的自由主義社會理論,我們會發現,自由主義不只是社會對國家、市場對政府的要求,它還是一種理想社會秩序對個人的要求,這種理想社會秩序在哈耶克那里就是“自生自發的社會秩序”,它要求個人保持自己的自由,以使一種社會選擇機制得以進行;而這種自由的含義,不過是個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知識的合乎效率的使用。
「注釋
[1] 鄧正來:“知與無知的知識觀”,鄧正來:《自由與秩序-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頁69-139.
[2] 鄧正來:“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 鄧正來:上引書,頁1-68.
[3] 這里的“知道”,如哈耶克所言,只是在一種比喻的意義上使用的。鄧正來,上引書,頁117.
[4] 鄧正來,上引書,頁132-133.
[5] “從根本上說,在一個關于相關事實的知識掌握在分散的許多人手中的體系中,價格能協調不同個人的單獨行為,就像主觀價值觀念幫助個人協調其計劃的各部分那樣?!薄皟r格體系最重要的特點是,其運轉所需的知識很經濟,就是說,參與這個體系的個人只需要掌握很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確的行動。最關鍵的信息只是以最簡短的形式,通過某種信號來傳遞的,而且只傳遞給有關的人?!惫耍骸秱€人主義與經濟秩序》,賈湛、文躍然等譯,施煒校,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頁81,82.
[6] 鄧正來,上引書,頁134.
篇8
關鍵詞:主體多元化治理;公共管理;高職院校;政府;社會
作者簡介:孫云志(1975-),男,江蘇泗陽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5)22-0044-04
自21世紀初期以來,隨著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步伐加快,我國高職院校開始出現了一股全國性的管理改革風暴,諸多管理理論伴隨著這股風暴不斷“拍打”著高職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視野。引發這場管理改革風暴的因素,如管理理念落后陳舊、管理方式年年“濤聲依舊”、管理者素質有待提高、管理激勵機制缺失等問題,在我國高職院校管理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因此,順應這股管理改革風暴,對于高職教育利益相關者而言,其現實意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只是這些理論風暴中的一個漩渦。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作為高職院校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論,認為高職院校管理只要對上執行好教育主管部門這個“婆婆”的規定要求,對內只要沿襲原有中專學校傳統單主體管理模式并非是與時俱進的產物。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支持辦學權力分散、權責界限清晰、存在高職院校之外的新管理主體的治理模式,指出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體系是保障高職院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由此,強化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的研究,對我國高職院校治道變革過程中的策略與方式的選擇必然有所裨益。
一、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的概述
(一)主體多元化治理緣起
精確定位主體多元化的涵義是準確解讀主體多元化治理的前提條件。主體多元化作為一個概念,它是對諸多領域現狀與需求的全方位掃描。面對傳統公共管理中的市場、政府、志愿者組織三方面臨可能失靈的困局,西方學者開始探索擺脫傳統公共管理理論的枷鎖,主體多元化理論就是20世紀80年代對傳統公共管理理論超越的成果之一,從此公共服務的多元化主體供給成為學者眼中新的“寵兒”。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就明確提出主體多元化意味著“許多決策中心,它們在形式上是相互獨立的?!盵1]邁克爾?麥金尼斯則針對主體多元化的自發性屬性,提出自發秩序是指“在其中許多因素的行為相互獨立,但能夠作相互調適,以在一般的規則體系中歸置其相互關系?!盵2]王強對主體多元化的理解則更貼“地氣”,更為普通民眾所接受。他認為“多元主體之間逐步建立相互依賴和合作關系,通過協商、談判、讓步等行動方式,最終形成了一種多元權力向度、上下互動和彼此依存的網絡化體系。”[3]因此,在主體多元化治理機制中,需要形成包括政府在內的多主體相互依賴的復雜環境,來實現不同范圍公共治理的善治目標。
如果說主體多元化理所當然是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最具代表性的濃縮版化身,那么治理則是我們不得不提的詞匯。與我國古代《孔子家語?賢君》 “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中治理強調管理與統治的含義不同的,是起源于20世紀公共管理領域的治理另有一番含義,它是西方國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遭遇市場失靈與國家失效的背景下推出的。格里?斯托克曾指出:“治理的本質在于,它所偏重的統治機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權威和制裁?!盵4]它是“社會管理領域中的一系列機制,它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發揮作用,這其中既包括正式的政府機制,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的管理機制?!盵5]由此不難看出,在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該理論追求的是在重視政府職能的同時,還不斷強化社會組織間的配合協作,以期構建網絡化管理格局。在國內有不少學者對治理這個詞匯進行了解讀,如毛壽龍從政府職能界定角度提出看法,認為 “政府對公共事務進行治理,它的含義在于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并不直接介入社會公共事務,只是介于負責政治統治與具體事務的管理之間。”[6]陳廣勝則進一步提出:“社會力量在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也可以通過正常途徑,自下而上地對政府施加影響。”[7]從而最終實現主體多元化體制。由上述解讀不難看出,主體多元化占據治理理論的最核心層,可以說,兩者是深度融合的命運共同體。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即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是在原有政府與高職院校治理主體的基礎上,把社會治理主體納入其中,打造涵蓋政府、高職院校以及社會等治理主體在內的三維空間治理,形成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社區、科研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國外資源等多個決策中心,實現高職院校治理主體間多元多向度網絡化互動。
(二)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假設
高職院校治理受到人才培養與提供兩個方面的影響,并且兩者對其影響力差異很大;對人才培養與提供方面有類似偏好的人相聚一起,這些與職業教育相關聯的人通過不同方式了解高職院校解決其管理存在問題的方式方法,從而對高職院校管理效能有一定的理解;來自不同行業、不同發展水平的高職院校能夠給不同需求者提供其所需要的職業教育,使不同需求者有用腳投票的機會;這些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者有利于高職院校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社會參與者也要承擔必要的高職院校發展成本;可能存在的大量對人才培養與提供方面有類似偏好的人,它使得高職院校有選擇其他治理主體的機會,并通過與這些治理主體簽約來約束效能低的治理主體;積極支持高職院校其他治理主體可能會采取的創新性技術,實現在接近最優的高職院校治理模式下運作,并通過鼓勵有效的高職院校其他治理主體間團結協作,達到提高高職院校治理水平。
(三)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創新之處
近幾年有兩種現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其一就是高職院校招生境況不容樂觀,有些省甚至大面積出現大量零投檔現象,生源缺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其二就是高職院校畢業就業環境尚未明顯改善,雖然高職院校畢業學生就業率很高,但必須注意的是他們大多處于就業鏈的低端,這對他們未來可持續發展必然會產生負面影響。以上兩種現象存在的原因有多種,但高職院校管理水平不高則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對此,高職教育界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有些學者提出強化政府對高職院校辦學的管理力度,甚至有些學者提出徹底私有化的建議,但其結果并非盡如人意。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對除政府與高職院校之外的治理高職院校事務的可能性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即在常見的政府與高職院校兩個治理主體以外把社會引入其中,打造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社區、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國外資源等多元主體治理格局。
二、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的主要內容及現實應用
(一)“府管校辦”與合作共治
與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轉型期一樣,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也正處于從規模發展到內涵建設的轉型期。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雖然給我國培養大批技能型人才,也圓了許多孩子的“大學夢”,但與此同時,也給我國高職院校發展帶來諸多困惑,在這其中,高職院校治理變革問題則是人們關注的聚焦點。
必須要指出的是,我國對高職院校治道變革方面的探索一直在持續進行中,最為顯著的變化“路線圖”就是20世紀末期的“政教合一”模式21世紀初的“府管校辦”模式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提出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發展模式。顯而易見,在前兩種高職院校治理模式中,政府還處于是否把高職院?!胺硼B”的糾結狀態中,因此這些改革措施只能起到隔靴搔癢的效果,對高職院校發展的正能量有限。為了破除高職院校治理封閉的圍墻,打通各種所有制形式互通的通道,近兩年國家相繼出臺系列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法律法規,對政府、高職院校以及社會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而要達到真正的“管辦評”分離,須在打破行政化壟斷體制的基礎上,積極吸納行業、企業、社區、科研機構、社會組織以及社會資源等參與到高職院校治理進程中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給高職院校與社會充分辦學自,建立政府以外的多元治理主體模式,形成合作共治狀態。由此,“府管校辦”與合作共治之爭實際上就是個假命題,其實質就是要打造多元主體治理體系。我們深信,實現高職院校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使合作共治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必將成為高職院校治理變革進程中的隆重一筆。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提供
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理論認為,經濟學角度的高職院校治理就等同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提供。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者現今已不是高職院校獨有的“專利”,行業、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國外資源都可以參與其中。高職院校人才提供者是指給社會提供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經常承擔這個角色。改變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與提供方面的“專利”,把更多的社會資源引入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提供的進程中去,畢竟社會力量已然是當下中國高職院校治理變革的主力軍。目前不少高職院校也在進行優化治理結構的探索,但必須注意的是,大多數高職院校仍然存在著對人才培養與提供的“大包大攬”,或者說是有董事會理事會之名,卻無董事會理事會之實。雖然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多,但沒有清楚界定高職院校與其他治理主體間關系是其中重要一條,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與提供方面的職能仍是換湯不換藥。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以及城鎮化加快發展的今天,必須要破除高職院校單主體治理的格局,把高職院校以外其他相關治理主體,如行業、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國外資源等,引入到高職院校治理體系中,構建高職院校治理主體多元化的格局,這也與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對人才質量需求狀況不謀而合。
在過去的一段時期里,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即高職人才培養與提供是高職院校的事情,于是高職院校理所當然成為承擔此職能唯一的治理主體??筛呗氃盒3袚娜瞬排囵B與提供能力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的契合度并不高,由此可以看出,要求高職院校單獨承擔人才培養與提供的職能確實是勉為其難,畢竟現今的人才培養與提供并非是高職院校閉門造車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社會相關方面合理協作才能夠達到。因此,應拋棄高職院校單主體治理觀念,將社會其他相關力量納入到高職院校治理體系中,這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提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院校治理主體多元化將能夠發揮主體間的成本、技術與競爭優勢,為社會提供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當下,隨著社會治理主體職責不斷明確,其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激情不斷高漲,高職院校人才教育的供給自然而然由培養和提供兩個部分組成。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國外資源等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的主體。提供人才的過程則是高職院校將所培養的人才按照社會需求輸送到社會,是其成為合格的勞動者。這樣,高職院校單主體人才培養傳統被打破,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國外資源等多元主體人才培養結構逐漸形成。
(三)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政校企外”四方合作辦學體制的實踐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海口市,它是一所以培養經濟貿易類高端應用型職業人才為主的國有公辦高職院校,2013年11月通過了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驗收。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初期,為了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該校根據國外一些職業教育發展較為成功的國家經驗,以及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經歷后明確提出:組建由政府主導、學校負責、企業參與、國際合作的合作辦學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資源共用、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政校企外四方合作辦學的有效機制。具體措施包括以“政校企外”四方合作辦學理事會為平臺,深化人才培養合作力度;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為依托,實現人才共育共享;建立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度,加強教育教學改革;舉辦各類企業冠名人才培養班,建立校企合作育人長效機制。[8]
三、構建高職院校的多元主體治理模式
在高職院校多元主體治理模式中,以政府為主體的治理模式已廣受詬病,急需構建起包含高職院校、政府和社會的三維框架下的主體多元化治理模式。主體多元化治理作為補充政府治理缺失而建立起來的新的高職院校管理方式也非無所不能,它同樣存在著高職院校治理失靈的不確定因素,最為明顯的就是多元主體治理演變成無主體治理“畸形體”。如果容許這個“畸形體”存在,則對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是百害而無一益,畢竟主體多元化與無主體是南轅北轍的兩個概念,政府在高職院校主體多元化治理進程中要發揮重要作用。高職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與提供兩個過程,其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可以將行業、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國外資源等社會力量納入其中,但這并非是政府在人才培養方面職責的“退位”,反而政府應在保基本和促公平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正能量。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雖是高職院校中吸納社會資源較早且運行較好的高職院校典型代表,但政府對其能否成功運作仍然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畢竟政府既擁有對高職院校物質資源與政策資源的處決權,同時社會與高職院校也需要政府來驗證其“正統性”,由此不難看出,教育主管部門在營造高職院校多元主體治理氛圍方面確實擁有更大的空間。
在高職院校治理變革過程中,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與城鎮化進程加快,這些都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提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使社會資源參與高職院校治理成為一種必然現象??墒穷愃朴诤D辖涃Q職業技術學院的“政校企外”四方合作辦學體制實踐雖給高職院校辦學帶來了活力,但同時也使政府對高職院校發展的掌控力有所減弱。為此,政府應采取相應的對策,對社會資源參與高職院校治理持更加開放的姿態,并通過適當的制度激勵來調控、引導、鼓勵與約束使其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如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就提出“各級政府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統籌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落實職業教育投入責任,創設有利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良好制度環境。”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2015年工作要點中更是明確提出“探索推動職業院?;旌纤兄圃圏c”。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了由“政府主導、學校負責、企業參與、國際合作”的合作辦學理事會,該校已經成為海南省高職院校中在發展速度、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國際合作程度等方面都處于第一方陣的高職院校,2013年10月更以良好等級通過了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兩部驗收。[9]由此可見,“政校企外”合作辦學理事會是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平臺,而當地政府著力營造的制度環境則是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政府在此進程中的主導地位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隨著我國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加快,主體多元化理論在高職教育發展進程中最大應用價值就是在高職院校治理變革中,突破傳統的以政府為中心的治理模式,構建高職院校、政府與社會三維框架下的多元主體治理模式。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我國高職教育開始重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工作,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社會資源也開始逐漸融入到高職院校發展中,但他們的角色仍然是配角,離建立命運共同體還有一段距離,如不少高職院校的董事會、理事會的“空擺設”就是最好的明證。
綜上所述,在我國高職教育大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政府以及社會三者間正在構建一種職責明確、合理定位的新型治理模式,該模式在當前以及將來一段時間內都將處于初期探索階段。當前高職院校發展不平衡性的狀況決定了主體多元化治理體制在全國全面推廣還尚待時日,政府在高職院校治理變革進程中的重要角色仍將長期存在。但隨著我國現代職教制度的不斷完善與社會參與高職院校治理激情的不斷高漲,打造由高職院校、政府與社會等主體參與的合理分工、權責明確、各盡其能的多元主體治理體制將是我國高職院校治道變革的主方向。
參考文獻:
[1][2][美]邁克爾?麥金尼斯.多中心體制與地方公共經濟[M].毛壽龍,李梅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58-115.
[3]王強.政府治理的現代視野[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200-210.
[4][英]格里?斯托克.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J].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1999:1-4.
[5]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張勝軍,劉小林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3-57.
[6]毛壽龍.西方政府的治道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1-15.
[7]陳廣勝.走向善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9.
篇9
關鍵詞:國有企業績效評價可持續發展
一、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現狀分析
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環節,財政部等五部委于1999年制定實施并在2002年重新頒布修訂了《企業績效評價細則(修訂)》。這套評價細則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績效評價理論和方法的不斷變革,逐漸表現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沒有對企業的社會績效與環境績效進行評價。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時應該注重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然而,現行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主要以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為目標,注重對經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與經濟效益的進行評價,而對其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考慮不夠,忽視了企業的社會績效與環境績效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二是沒有考慮行業差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由于國家的產業政策等原因,使某些國有企業處在壟斷中,而有些企業則處在競爭環境中,因此,處在不同環境的國有企業業績可能來自于行業差異,而不是管理者經營能力和努力程度差異三是沒有考慮公司治理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由于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不規范,導致國有企業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表現在過分的在職消費及利用非法手段侵占企業利潤和過渡負債等行為。四是沒有考慮企業收益質量的影響?,F行國有績效評價細則中財務指標占80%的比重,然而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存在嚴重的盈余管理已是不爭的現實。立足于資本市場的實證研究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粉飾”財務報表現象的嚴重,如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10%現象、6%現象和微利現象以及存在的關聯交易等。五是評價結果對企業確定未來經營活動提高績效的作用不大。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企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問題,并分析能有效改善效率的影響因素,以更好地提高企業的績效。然而,現行評價方法是企業經營結果的評價,所得分值高低只能反映經營績效的總體情況,而不能反映出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以及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二、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設想
(一)增加以商業倫理為核心的社會績效指標商業倫理是指企業在追求利益過程中應遵守的道德原則,即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不得損害其他相關者利益。由于商業倫理能夠帶來顧客和員工的忠誠,因而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商業倫理一般以企業的社會績效表示。Verschoor(1997)將美國最大的500家公眾持股公司劃分三組,A組沒有管理報告;B組有管理報告但未提到倫理道德;c組有提到倫理道德的管理報告。在這500家公司中,C組占126家即25.25%。這三組之間的財務業績與社會績效的比較結果是,在財務方面,c組公司的平均財務業績明顯高于A組和B組的公司(這種差別偶然產生的可能性僅有1%)。A組和B組公司之間在財務業績方面并沒有統計上的明顯差別(這種差別偶然產生的可能性只有0.4559%),在社會績效表現方面也有相似的發現。沈藝鋒和沈洪濤(2005)以1999年~2002年的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通過實證檢驗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社會績效顯著正相關。沈瑤和李丹玉(2005)通過對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認證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認為SA8000認證即企業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能夠提高企業的價值競爭力。王化成和佟巖(2005)通過對四川長虹的案例分析,發現長虹業績下滑和盈余質量降低與一系列不符合商業倫理的事件相關,如彩管囤積,銷售與回款事件,與APEX的銷售等。上述研究表明,企業的財務績效與社會績效密切相關。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僅財務業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更應在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和商業倫理建設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同時為了國有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在績效評價體系中應增加以商業倫理為核心的社會績效評價指標。按照社會責任國際(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制定的SA8000標準,社會績效指標包括以下方面內容:一是工作與勞動方面的評價指標。具體可包括有員工的滿意度;員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以及公積金的計提率;每千人工作事故數;平均每個員工每年的受培訓時間;培訓費用與有效增加值之比。二是社會方面的評價指標。具體可包括是否建立對企業腐敗行為的監控機制;企業誠信級別;公平競爭的行業內評價。三是產品責任方面的評價指標。具體包括顧客滿意度;產品安全性系數等。
(二)增加環境績效指標 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能促進和引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在企業創造價值過程中消耗較少的自然資源,讓環境承受較少的廢棄物。以波特為代表的修正學派認為,環境績效是一個企業競爭優勢的潛在因素,因為它能引導企業對其產品和生產過程開展創新活動,以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強污染防治,促進報廢產品的回收利用,能夠降低成本,減少企業因環境責任造成的風險和損失,并能有效提高企業和產品形象,從而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美國199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5%的消費者表示在消費過程中會考慮環境因素。一些學者發現,環境保護方面的領先可以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創造有力條件,如通過污染防治提高資源利用率取得成本領先優勢,或通過綠色產品取得差異化優勢從而獲得高額的市場回報等(Gladwin,1995;Hart,1995;Shrivastava,1995;Reinhardt,1998)。Klassen和Mclaughlin(1996)進一步認為,企業環境績效會影響投資人對企業未來經濟效益的預計,在有效的資本市場中,股票價格將反映環境績效的經濟收益,通過實證發現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耿建新和肖振東(2006)以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相對于同行業和未通過IS014000認證的公司,通過ISO14000認證的企業可以取得出口收入的超常增長率。王立彥和林小池(2005)以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實證分析發現,ISO14000認證對所有者權益的增長具有正向影響,對企業銷售業績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上述實證分析和調查結果表明,環境績效的改善帶來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而這正是世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WBCSD)提出的生態效益。按照WBCSD關于生態效益的概念,企業的環境績效可以表述為:減少每單位產品和服務的原料使用量,減少每單位產品和服務的能源使用量,減少有毒物質的擴散,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使可更新的資源達到最大限度的永續使用,延長產品的耐久性,加強每單位產品和服務的效能。因此,企業環境績效指標也應該相應地包括原材料的投入產出率,能源的投入產出率,再生能源使用率,再生原材料使用率,產品
平均壽命與標準壽命的比率,廢棄物排放量等。
(三)增加收益質量系數對企業盈利指標的調整財務業績是企業績效評價的核心指標,但由于盈余操縱的普遍存在,如何真實客觀反地應企業的財務業績是企業績效評價的關鍵。筆者建議以收益質量系數調整企業的各項盈利能力指標。我國企業采用的盈余操縱手段主要是利用應計項目、線下項目和關聯交易等方式。考察企業是否利用應計項目進行盈余操縱,一般采用瓊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業模型進行檢驗。瓊斯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以企業過去的財務數據為基礎,建立應計項目與企業銷售收入的變動和固定資產水平之間的關系,以當年實際的應計項目與預測的正常應計項目之間的差額作為非正常應計項目。如果有非正常應計項目或非正常應計項目較大,則說明企業利用應計項目進行了利潤操縱。行業模型主要是以企業的應計總額減去行業的中位數,如果差額為正表示企業有盈余操縱,反之沒有。因此,兩種模型相比較,行業模型計算相對簡單,可以作為審查企業會計報表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工具(原紅旗,2004)。應計項目的盈余質量系數可以根據行業模型計算,具體可以用公式表示: 式中 為應計項目調整的盈余質量系數, 為某一時期的某行業應計項目總額的中位數, 為某企業某一時期的應計項目總額。該公式的含義是如果公司某一時期的應計項目總額小于行業的中位數,則說明該公司的盈余質量較好,反之則較差。
利用線下項目操縱利潤也是我國企業常用手段之一。線下項目是指營業利潤以外的其他獲取利潤的項目,表現在損益表中包括投資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因此剔除線下項目操縱利潤的影響,可以用扣除非經常損益后的凈利潤表示,線下項目的盈余質量系數可以用公式表示: 式中, 為線下項目的盈余質量系數, 是企業某一時期的營業利潤, 是企業某一時期的利潤總額。該公式的含義是營業利潤在企業利潤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盈余質量越好。線下項目常發生在關聯交易之中,但除此之外,企業還利用關聯銷售和關聯采購進行利潤操縱。因此,應該采用一定的方法剔除關聯購銷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具體計算可以用公式表示: 式中,EQrlp為關聯交易的盈余質量系數, 為基期關聯交易購銷總額, 為考核期關聯交易的購銷總額。該公式是假設公司在t0年的關聯購銷是合理的,如果t1年的關聯購銷額小于t0年,則表示t1年的盈余質量較t0年好,反之則較差。
通過上述盈余質量系數的計算,基本上可以剔除企業利用應計項目、線下項目和關聯購銷活動進行的利潤操縱的影響,盈余質量系數相乘即為公司的總盈余質量系數。在涉及到以利潤為基礎計算的財務業績時,可以用總盈余質量系數與企業凈利潤相乘,將企業的凈利潤調整為經過盈余質量系數修正的凈利潤,從而對企業盈利能力做出更為客觀和公正的評價。
(四)增加公司治理指標公司治理主要包括處理公司與有關各方(股東、經理層、債權人、員工、政府等)之間關系的制度安排,這對公司的中長期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公司業績的短期表現可能受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但中長期表現主要取決于制度安排的效率。Johnson等(2000)研究發現,不良的公司治理機制是亞洲金融危機和大多數企業經營失敗的重要原因,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劣與效率高低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直接決定因素(姜秀華、孫錚,2001)。里昂證券(亞洲)在2000年對25個新興市場國家的495家公司進行公司治理評價,發現公司治理與上市公司股票回報率密切相關。李維安和張國萍(2005)研究發現,提高經理層治理水平對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有益,總經理和董事長兩權分離的上市公司較兩權合一的公司具有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公司治理水平是預警其經營狀況和安全性程度的基礎。由此可見,公司治理水平與企業的績效密切相關。因此,在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增加公司治理指標將有助于企業的科學管理,可以為其長期績效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由于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主要表現為“內部人控制”問題,因此公司治理評價指標的建立應該基于“內外兼制,科學決策”的理念,以制衡“內部人控制”為主線原則,具體指標可包括董事會治理指標,經理層治理指標和監事會治理指標。
(五)增加行業效率評價 由于調節宏觀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需要,國有企業分布于不同行業中,按所在的行業劃分,國有企業可以分為壟斷型、服務型和競爭型,不同類型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差異可能來自于所在行業的差異,也可能由于部分企業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但其國有資產的管理效率、能源與資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國有企業的績效評價應該考慮行業差異的影響,對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評價,并以投入產出效率為參考對企業的財務績效進行相應調整,實現對企業績效的全面評價。具體可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基本思路是將每個被評價單位作為一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簡稱DMU),再由眾多評價單元構成被評價群體,通過對投入產出數據的綜合分析,確定各DMU是否DEA有效,據此將各DMU定級排序,同時還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弱DEA或有效DMU的原因及應改進的方向和程度。即根據行業特點,設計資源、能源等多項投入與產出指標,通過DEA的有效性分析,評價企業的產出效率是否有效,以及無效或弱效的原因。通過行業DEA模型的建立,不僅可以對國有企業的效率進行評價,還可以對其綜合績效進行修正,同時指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的改進方向,達到以評價促進發展和提高的目的,從而實現國有企業長期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三、研究結論
篇10
關鍵詞: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模式選擇;獨立董事;公司利益相關者
建立與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在國內外公司管理的實踐中早已存在,但它在我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則是近六七年的事。不過,在公司治理問題上至今為止并不存在一個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答案。筆者僅就其中幾個方面抒以管窺之見。
一、公司法人治理結構(Corporate Governance)的含義界定伴隨著股份制企業的出現而引起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隨之誕生并不斷走向完善。關于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含義界定,各國比較有影響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第一,制度安排說。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柯林?梅耶把法人治理結構定義為:“公司賴以代表和服務于它的投資者利益的一種制度安排。”根據該理論,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權;(2)如何監督和評價董事會、經理人和職工;(3)如何設計和實施激勵機制。一般而言,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能夠利用這些制度安排的互補性質,并選擇一種結構來減低人成本。
第二,相互作用說。庫克倫(PhlipL Cochran)和華廷科(StevenL Wartick)指出:“公司治理包括在高級管理階層、股東、董事會和公司其他的有關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具體問題。構成公司治理問題的核心是:(1)誰從公司決策/高級管理階層的行動中受益?(2)誰應該從公司決策/高級管理階層的行動中受益?當在‘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之間不一致時,一個公司治理問題就會出現?!?nbsp;
第三,組織結構說。我國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所謂法人治理結構,是指由所有者、董事會高級執行人員及高級經理人員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上述三者之間形成一定的制衡關系。通過這一結構,所有者將自己的資產交由公司董事會托管;公司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擁有對高級經理人員的聘用、獎懲以及解雇權;高級經理人員受雇于董事會,組成在董事會領導下的執行機構,在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經營企業?!?nbsp;
第四,決策機制說。奧利弗?哈特提出,只要以下兩個條件存在,公司治理問題就必然會在一個組織中產生。第一個條件是問題,確切地說是組織成員(可能是所有者、管理者、工人消費者)之間存在利益沖突;第二個條件是,交易費用之大使問題不可能通過合約解決?!爸卫斫Y構被看作一個決策機制,更準確地說,治理結構分配公司非人力資本的剩余控制權,即資產使用權。如果在合約中沒有詳細設定的話,治理結構將決定其如何使用?!?nbsp;
參考中外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內涵界說,筆者認為,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指的是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不同組織形式的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班子、職工等利益相關者之間有關公司經營與權利的公司組織制度與運行機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從法學的角度來講,則是指為維護股東、公司債權人以及社會公共利益,保證公司正常有效地運營,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規定的有關公司組織機構之間權力分配與制衡的制度體系。
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立法模式概覽(一)美國模式美國公司治理結構通常稱為“一會制”,其特點是,業務執行機構與監督機構合二為一,董事會既具有業務執行職能,也具有對此的監督職能。其公司治理結構基本框架為:圖1:美國公司治理結構(略)
在這種公司治理結構基本框架下,股權分散在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手中,信守股東本位是美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特點之一。直接融資是企業的重要融資方式,資本市場發達,流動性高,是股東約束管理層的重要途徑。這就是所謂的外部人模式(outsider system)公司經營管理者的激勵和監督。設計恰當的報酬制度或激勵機制,使經營者的利益盡可能地與股東的利益結合起來,利用股票期權刺激經營者為自己的最大利益也為股東的最大利益而努力工作,已成為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經營者的總報酬的1/3左右是以期權為基礎的。
(二)日本、德國公司治理結構德國公司治理結構模式在西歐國家中最有代表性,寬泛地說又可稱之為西歐模式,或外部人模式(outsider system),它的特點是股權高度集中在內部人集團中,通過公司內部的直接控制機制對管理層進行監督。它的典型特征是資本和勞動這兩個生產要素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平分秋色,各占50%,實行聯合決策式的“兩會制”,即公司治理結構主要由管理董事會和監事會組成。其公司治理結構基本框架為:圖2:德國公司治理結構(略)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