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08-16 17:4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物形象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格美、人性美、情感世界的高雅美
孫少平是小說《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雖然他的受教育水平低,但是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達到了與大學生相當的思想境界。作者路遙筆下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孫少平也不例外。作者正是想通過這些具有優良品質的小人物來展現潛藏在人性深處的善與惡、美與丑。在路遙編織的世界里,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平凡,但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有不平凡的熱忱和激情。孫少平正是這種平凡的人鑄就不平凡的世界的代表。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人格品質,成為青年學習的榜樣;他無私奉獻、推己及人的美好品德,陶冶了讀者的情操;他深沉、厚實的情感世界,形象的展示了這位平凡人高雅的美。
一、人性美綻放在逆境
路遙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他以孫少平的經歷寄托了自己對上個世紀中國城鄉結合部的青年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孫少平的努力與奮斗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其深愛的人。從其奮斗歷程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成功的渴求,對故鄉深深的眷戀,對親人甚至是普通人真摯而深厚的情感。
(一)自尊、自信、自強的美好人生
孫少平從小生活在農村,生活艱難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貧苦與情人的背叛都沒有擊敗他,他以超常的理性思考接受了一切,并堅持學習,翱翔在知識的海洋,汲取豐富的養料。他堅忍不拔、積極樂觀的精神態度感動了很多人,在學校期間擔任重要職位。孫少平高中畢業以后再次回到落后的雙水村,成了一名臨時教師,但是他不滿足于枯燥的生活,他思想活躍,超越了現實社會的發展,他付出艱辛的努力卻最終來到黃原成了一名攬工漢。在此期間,他受盡屈辱,體力嚴重透支。盡管如此,他仍不斷進行自我鼓勵,憑借其頑強的意志力,盡最大可能改變環境的桎梏。他眼睜睜看著師傅罹難,親自送別至親惠英嫂,親眼目睹了精神導師和自己最愛的人曉霞的離去,這種種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并沒有嚇到孫少平。他依然對理想的生活和自我抱有無限的想象與熱愛,并敢于大膽追求。他是生活中的勝利者,他戰勝了苦難,戰勝了自我,是生活和思想的英雄。
(二)頑強不屈的毅力與決不妥協的精神
通觀整部小說,孫少平的成長之路一波三折:學生時代生活苦不堪言,畢業后事業不順,遭受來自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生活一次次將他推入絕境,他依靠自己頑強不屈的毅力化險為夷。當與哥哥經營磚廠與獨自承受工作的苦難擺在他的面前是,他果斷地選擇了后者,他對生活有其獨到的見解:自己經過無數艱難險阻綻放的生命之花,要比隨意而開的花絢爛數倍。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對自己的信心,那種對自我命運的把握,沉著應對挫折和苦難的膽識?;仡檶O少平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生活給他帶來無數打擊。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并沒有因為現實的打擊而萎靡不振,相反,他更加堅持自己的人生選擇、更加堅信自己的思想追求。苦難歷練了他,使他擁有剛強的性格和成熟的人生觀,也讓他明白,苦難和幸福一樣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孫少平的一生就是一部與現實生活的斗爭史,他頑強不強的毅力與決不妥協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讀者。
(三)天下為公的理想主義
路遙匠心獨運的安排孫少平離開雙水村,體現世俗的明智。在小說中,少平多次提到,他內心有一股無名的力量涌動,并不希求功名利祿,只希望政府能夠委以重任,自己必定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就算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也在無怨無悔。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少平面對日益拉大的城鄉差距努力將自己變成“公家人”的名利。這種明智像鉆石般閃閃發亮。
二、人格美寓之于日常生活中
書對于少平而言,不僅僅是良師益友更是其治愈心靈創傷的良藥。因為對于知識共同的渴求,他結識了日后的精神導師田曉霞。在經歷了生活的諸多磨難之后,書籍總能給他帶來一絲慰藉。書拓寬了他的視野,使他對生活有了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也洗禮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笑對人生中的苦難。
(二)對弱者的冒死救助折射出寬厚和坦蕩
平凡的孫少平因其純潔美好的心靈和寬廣無私的胸懷鑄造了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他不計前嫌救助造謠生事的侯玉英,傾盡全力幫助小翠,舍身救助工友,無私無畏幫助惠英嫂。他的舉動彰顯其善良與無私,他高貴的靈魂像鉆石般閃亮奪目,令人折服。
三、高雅的感情世界
(一)親情:寬厚無私的關懷
孫少平學生時代食不果腹,當意外得到50元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母和外甥;工作時,把自己用生命換來的錢給家人;自己忍饑挨餓,不辭辛苦,只為了給家人新窯洞;妹妹去上大學時,他為妹妹買足生活中所用一切。他這份無私與細致反應了對親人的責任,和對親情的無限珍重。對家人這份濃濃的情意震撼了當代讀者的心靈,使人們陷入無限思考。
(二)愛情:精神世界的戀情
孫少平的愛情是被動的,但其中無不顯示著他的真摯與無悔付出。少平和紅梅因為相同的命運靠近,在青春歲月彼此溫暖。紅梅的背叛讓人唏噓不已,但少平很理智的從這段感情中走出,并能設身處地為紅梅著想,這無不顯示這他海般博大的胸懷。
《平凡的世界》因孫少平這一典型人物想象的加入而增光添彩,震撼我們的心靈。從孫少平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小說具有特殊的文化氣質和文化修養,使苦難不讓我們感到萎靡、絕望,而從苦難的生活場景中,讓我們感到濃濃的人情、溫暖與積極心態,令人發出發自內心的笑聲,這是集體主義的思想的結晶?!镀椒驳氖澜纭分兴茉炝烁魃?a href="http://www.uv63h8.cn/haowen/187297.html" target="_blank">人物形象,在他們貧苦的表象下隱藏著高尚的靈魂,小說帶有一種激勵力量,使那些平凡、自卑甚至備受侮辱的人有勇氣追逐夢想。
參考文獻:
[1]湯思源.《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11)
篇2
關鍵詞:形象特征;形體結構;概念化;表現風格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1-0022-02
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幾百年來打動著無數人的心,一方面當然由于他精湛的寫實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對人物形象特征準確的表達和人物內心情感細膩的體會。人們早已不僅僅把它看做一張普通的人物肖像畫,而當成畫家精神的載體。蒙娜麗莎那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笑吸引著我們不斷地探尋人物背后的故事,這也許就是人物畫真正的魅力。而我們在人物畫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人物形象特征的重要性,對其缺乏感受力和掌控力,以致創作出來的作品多數流于一般習作,難以給人留下更多的遐想。那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呢?本人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正確處理形象特征與形體結構之間的關系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物形體結構與形象特征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共性與個性。具體來說,人物形體結構是由骨架和肌肉組成,正常人不管高矮胖瘦身體的各部分形體結構的組成方式大致是相同的,這是共性。然而,生活中我們之所以能夠很清晰地辨認出“你、我、他”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相,從體型、五官、發型等都有異于他人,這也就是個性。在人物畫創作中如何把握形體結構與形象特征間這種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是一個難題。筆者上課時經常發現一些這樣的現象,面對著的是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女模特,畫出的卻是一個輪廓清晰、肌肉發達的中年婦女形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由于學生們沒有很好地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過分地強調人的形體結構,忽略了少女應有的氣質。本人認為:人物畫創作中,形體結構是基礎,只有充分理解人體結構中各部分的形狀、位置以及穿插關系才能準確地捕捉到模特的基本形和姿勢動態,離開形體結構談形象特征是很難站得住腳的,即使在創作中出現一些形體結構不到位,但形象特征很生動的情況,那也是偶然因素所促成,屬于不可控的方式。相反地,注重形象特征地刻畫可以增添畫面的趣味感,為作品注入生命力,如果一味地強調形體結構的準確性忽視形象特征的趣味性,容易使畫面顯得呆板,缺乏靈氣。
在處理這兩者間的關系上,本人認為:《論語?雍也》中有一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逼渲械摹拔馁|彬彬”一詞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當然,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文質彬彬”中的“質”指人類樸素的本質,而“文”指文化積累。那么,“質勝文則野”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拔膭儋|則史”是指文化過于發達后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這里的“文質彬彬”就是指: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協調。然而如果我們用“文”指代有著不同年齡、不同長相、不同身份等社會屬性的“人”的精神氣質,用“質”指代由骨骼和肌肉組成的無差異自然屬性中 “人”的形體結構,那么“文質彬彬”就可以理解為:人物畫中模特的形象特征與形體結構需要恰如其分的表現,使兩者協調、到位。安格爾的作品《大宮女》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仔細研究這件作品,我們會發現畫面中的女人體上半身的比例過長,但我們在欣賞時又不會覺得突兀。相反地,這種夸張的手法使女人體那種修長優雅的氣質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物畫中形象特征與形體結構兩者間并不矛盾,只要處理得當,兩者可以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二、避免人物形象特征“概念化”
“概念化”問題是藝術創作的致命傷,一般來說,藝術創作追求形象生動自然、情感真實合理、創意新穎獨特等,而“概念化”的處理手法往往無視本應該鮮活的形象和生動的情節,生搬硬套,把藝術作品中最精華的部分完全抹殺。所以好的作品往往能夠規避常人的思維模式,以獨特的面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可以作為例證。相較于普通的歌頌英雄形象類型的電影,無論從人物形象塑造或劇情安排上,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影片里,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沒有俗套地設置一個正義凜然、時時刻刻準備為他人沖鋒陷陣的英雄形象,也沒有給英雄捏造一段苦大仇深的身世或除惡懲兇的事跡。相反地,影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是納粹黨人,為求發戰爭財他不惜賄賂黨衛隊官員,他也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沒有一技之長的避難者他是不太歡迎的,然而當目睹了黨衛隊慘無人道的屠殺行為,他沒有泯滅良知,決定以自己的所有財產為代價去換取工人們生存的機會。
這種英雄形象更能打動人心,因為它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即使平時行為沒那么光明磊落,即使內心仍有許多的私欲,但在危難關頭,只要我們心存善念,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挽救他人,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英雄。因為真實自然所以耐人尋味,這也許正是藝術的真正魅力。
人物形象“概念化”也是人物畫教學和創作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之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物形象“千人一面”。在幾年的人物畫教學過程中本人時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學生畫出的人物形象,不管男女老幼,除了發型和服飾不同以外,五官的特征和人物表情基本是一個摸樣。究其原因也許是對局部形體特征的理解不到位,只能憑想象對形體做簡單地概括,又或是對人物形象特征缺乏感受力,無法敏銳地撲抓最具有特點的部位加以刻畫。而本人認為造成這種奇怪現象出現最直接的原因是入門時的學習方法不科學。由于高考競爭激烈,許多學生不太愿意花心思去系統的學習基礎知識,而將考試的常規項目作為平時訓練的重點。同時,為了提高升學率,老師們也樂見于此,并積極地引導學生掌握一些應試的技能。在人物畫教學中就表現為:要求學生參照某些速成法的教學模式進行訓練,死記硬背五官的形狀和作畫的套路,考試時不管模特是老是幼,將平時儲存的“料”拼湊在一起就算大功告成。這種教學方式短期內確實有明顯的效果,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是不利于學生個人發展的。因為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不是經過自己仔細地分析思考,并在系統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獲得,而是簡單地套用別人的經驗,長此以往,學生將逐漸養成思維惰性,對人物形象特征毫無感知能力,對慣用的作畫方式又戀戀不舍,這樣“概念化”問題的出現也就不難預見了。所以本人認為要解決人物形象“概念化”問題關鍵要調整教學方法。具體有以下幾點:
1、開拓眼界,感受人物形象的多樣性
解決人物形象“概念化”問題首先要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科學的思維方式方能正確引導我們開展創作實踐,而通過廣泛地研習前人的優秀作品,感受大師們的精湛的技法和對人物形象細膩的體驗和巧妙的表達??梢宰屛覀兺貙捤季S,深入地體會人物形象特征的多樣性。
2、整體觀察,捕捉人物形象的獨特性
作畫時,不用急于用筆,先要觀察模特,感受其形象特點。同時要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方法。比方說面對一位老年男性模特,缺乏經驗的學生通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老人臉部的皺紋和白頭發上,以為只要抓住這兩個特征就能將老年人的形象表現到位,其實這種理解方式很表面的,我們應該從普遍特征和個人特征進行整體觀察。從普遍特征上觀察,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各部位的形體結構清晰,外形輪廓起伏也比較明顯,體型也不似年輕人那樣挺拔有力,然而能觀察到這些普遍特征仍然是不夠的,我們還需注意模特個人的體型特征、五官特征、發型、神態等等。只有多方面、多角度的觀察體驗,我們才能更準確的捕捉到模特的形象特征。
3、科學訓練,注重人物形象的整體性
通過采用短期作業與長期作業相結合的訓練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對人物形象特征掌控力。一方面采用短期作業的形式,使我們忽略表面無關緊要的形體結構,快速地記錄人物的動態特征和形象特征,提高整體的歸納能力。另一方面,采用長期作業形式,我們便可以深入觀察和刻畫局部的形體特征。另外,不管采用短期或長期方式,都要注重形象特征的整體性,避免出現五官特征與身形不相符,如老人臉孩子身或性別特征不明確,如男人臉女人身等問題。
三、使人物形象特征與表現風格相統一
在人物畫創作中,能夠將人物形象氣質生動地表現出來,可以說是很不容易的,而能使作品中人物形象氣質與個人的表現風格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那就不僅僅是有扎實的繪畫功底就能實現的。它反映的是作品在精神層面上的追求,需要畫家具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和扎實的繪畫能力。我們在經典的人物畫作品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畫中采用了鮮明的色彩、游動的筆觸和人物形象夸張的處理手法,使整個畫面帶有強烈的不安感和悲傷壓抑的情調。而畫家在敘述這幅畫的由來時說到:“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云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庇纱?,我們更能深入地體會到畫家是如何將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作品當中。
而在人物畫教學過程中怎樣處理人物形象氣質與表現風格間的關系,使兩者相統一?本人認為:
1、我們應該盡可能完善個人的知識結構,尤其需要擴充文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這些知識可以加深我們對人性的理解,使我們對人物畫創作中模特的形象氣質有了更為細膩地體驗。
2、個人的繪畫風格不是偶然間靈感爆發所形成,也不是苦思冥想的產物。需要我們根據自身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個人偏好的表現方式,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在此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結合個人的繪畫特點,深入地挖掘模特的形象氣質,通過不斷地調整和嘗試,使作品更具韻味。另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根據個人風格選擇相應的模特,因為對模特形象的選擇也是個人風格的一部分,體現了畫家的藝術取向。
3、人物畫創作中使人物形象氣質與表現風格相統一不能采用過于刻意或直接的方式,如為了凸顯畫面中人物形象的張力,就將人物造型進行漫畫式的夸張處理或刻意地設置一些筆觸,這種創作方式過于取巧,缺乏考究。因此,我們應當注重對模特形象的觀察,感受其獨特的氣質,同時,在表現技法上做到張弛有度。這樣才能豐富作品的內涵。
篇3
關鍵詞: 古詩人物形象鑒賞 類型 特征 意義
古代詩歌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中都占有較大比重,相應的,古詩鑒賞也是高中語文教學與考試的重要內容。新課標規定要“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考試大綱》也要求:“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睆慕鼛啄旮魇〉母呖紒砜?,古詩詞鑒賞越來越“目中有人”了,即開始考查人物形象的鑒賞。
作為詩歌鑒賞的有機組成部分,鑒賞古詩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從把握人物形象的類型、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理解人物形象的意義三個方面入手,為進一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鑒賞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作好鋪墊。
一、把握人物形象的類型
所謂“詩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概括起來,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典型人物形象有以下幾種:①孤獨、寂寞、思鄉懷親的旅人形象,多出現在羈旅詩和送別詩中。②征人形象,多出現在邊塞詩中。③隱士形象,山水田園詩中常見,主要體現田園生活的閑適。④悲士形象,所謂“悲士”,多是懷才不遇、被貶他鄉、功業難成或報國無門的形象。⑤狂者形象,多具有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特征。⑥身懷絕技或馳騁沙場的英雄形象,詩人多用其來自況或對比。⑦宮女形象,詩中多描寫其生活和精神狀態,詩人寄予同情;也可能以宮女自況,反映不受重用的失落,等等。⑧思婦形象,思念的對象多是為博取功名而遠游或為征戰而遠征的人,詩人也多借此反映社會問題。當然,古詩中的人物形象是很豐富的,還有下層的勞動者、行俠仗義的俠客、天真活潑的孩子等。從人物形象與詩歌作者的關系來看,這些人物類型又可歸納為三種情況:一是詩人在詩歌中刻畫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詩人自己(有別于小說中的“我”,小說中的“我”很多時候不是作者自己);三是刻畫的形象與詩人自己合二為一。
在對人物形象進行鑒賞時,我們可以從人物的身份類型中,推測出人物的某些特征,從而加深對形象意義的理解和對詩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二、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古詩中的人物形象,雖不像小說中的那么豐滿、完整,刻畫人物形象也沒有明顯的情節,但仍然是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襯托來表現人物。因此,鑒賞人物形象就要從對人物的正、側面描寫入手,來抓住人物的特征。
1.關注對人物的正面描寫
(1)動作描寫。杜牧的《秋夕》以“輕羅小扇撲流螢”、“坐看牽??椗恰眱商巹幼髅鑼?,寫盡了宮女那哀怨與期望交織的復雜情感,刻畫了一個孤獨、失意的宮女形象。
(2)心理描寫。王昌齡的《閨怨》,從“不知愁”到“悔”的心理變化,突出了一個幽怨的形象。
(3)肖像描寫。武元衡的《贈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敝幻鑼懥诵は瘢粋€婀娜嬌美的女子便躍然紙上。
(4)語言描寫?!犊兹笘|南飛》中的焦母,只從四句典型的語言:“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本涂梢钥闯鏊莻€專橫的家長。
2.注意側面襯托的作用
(1)用環境襯托。陳羽《從軍行》前兩句:“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睘槭裁窗烟焐綄懙萌绱藝揽?、惡劣,甚至是生命的?看到“紅旗直上天山雪”便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襯托邊地將士不畏艱險、斗志昂揚、勇往直前的精神氣概。
(2)借他人襯托。王維的《少年行》(其三)刻畫了“一身能擘兩雕弧”這樣一位少年形象,正是以“虜騎千重”來襯托出少年的自信和膽氣。
三、理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詩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熔鑄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有時不能只看表面意思,還要知人論世,展開聯想,深入分析。在把握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體察詩人的寫作意圖。也就是說,詩人為什么刻畫這樣的形象,目的是什么,是借他來表達情感、志趣、理想和追求,還是反映社會現實問題。
1.從人物形象看作者的人生經歷
詩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潛藏著作者的人生經歷。比如陸游通常是以莊嚴、凝重的愛國者的形象出現的,但《看梅絕句》卻把自己寫成了一個狂者:“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狂?!比绾卫斫膺@個反常的“狂者”形象呢?恐怕只有聯系陸游的際遇了。陸游的理想抱負長期不得實現,心中強烈的情感壓抑太久,宣泄爆發就會采取一種反常的形式――“狂”,這是一種抗爭,也是一種從庸常的生活狀態下解脫出來的輕松。
2.借人物形象抒發作者的情懷
秦韜玉的《貧女》描寫了一位哀傷、惆悵、抑郁的貧女形象。難道詩人的目的僅僅是刻畫貧女嗎?沈德潛說這首詩“語語為貧士寫照”(《唐詩別裁》卷十六)。秦韜玉就是出身寒門,應進士不第,只得在宦官府中做幕僚的貧士。所以“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寄托著貧士舉薦無人的苦悶哀怨;“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隱喻著貧士內美修能、超凡脫俗的孤高情調;“誰愛風流高格調”,儼然是貧士獨清獨醒的寂寞口吻;“為他人做嫁衣裳”,則是詩人的自嘆。
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識地挖掘人物形象的意義,雖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詩歌,但不能任意拔高,否則會影響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理有據才能達到鑒賞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秦訓剛,蔣紅森主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篇4
關鍵詞:人物形象設計 設計者 色彩
人物形象主要是由外在形象與內在形象這兩個部分統一構建而成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說是內在美和外在美的一種完美而和諧的統一。人物形象設計主要是對人物個體的外在形象塑造,從而表現出人物個體所具有的內在精神氣質以及個性魅力。色彩在設計工作者進行人物形象設計的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出色的色彩設計是和人物個性以及氣質相互聯系起來的。色彩所具有的基本屬性能夠傳達出色彩的性格特征,而色彩的冷暖、明暗與艷濁等均具備了各不相同的象征性含義,且這些含義和相關人員的性格心理特征能夠保持契合。有鑒于此,設計師在實施人物形象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人物精神氣質以及性格特征,合理地把握好色彩。
一、人物形象設計的主要原則
(一)個性化設計原則
個性是一種人先天具有且經過后天磨練而產生的獨特性格、氣質以及思維方式等。每個人的魅力正是依靠個性加以展現的,個性也就是個人形象的突出代表。比如,一想到卓別林,就會想到他的小胡子,這一形象已成為了個性化的符號。所以,在設計個人形象過程中,應當強化自身個性特征,將屬于自身的獨特形體特征、肢體語言、思考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對外加以展現,讓人們盡管能夠記住你??梢姡罡挥袀€性化的形象將會成為人所具有的獨一符號,使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二)整體性設計原則
人物形象設計要切實遵循整體性的設計原則,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理念、行為與視覺上的整體性,人物形象設計理念是其中的靈魂,向行為與視覺設計方向不斷擴展,以上三者彼此影響和作用,從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總體。然而,一些設計者在設計時將重點放在對外觀所進行的設計上,卻忽視了行為設計以及思想升華,這肯定會降低人物形象設計的總體表現力。二是人物內心活動與其對于周圍環境所具有的整體性。由于人物形象設計是對個人形象加以改變與再創造,肯定會引起理念轉變以及重新進行定位。人物形象設計將個人理念切實轉化為外在行為以及視覺上的表現,這些均需得到人們的理解與支持,讓人物形象以整體性概念出現。
(三)協調性設計原則
協調性主要是指有機整體中子部分的相互協調,這是通過各子系統彼此配合與共同作用之后的結果,因而具備了十分深刻的內涵。人物形象設計之中的協調主要有兩個層次:其一是外觀協調,比如,化妝與服裝搭配等的相互協調,要依據個人自身條件來進行搭配,讓人能夠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從而有效彌補自己的缺陷,實現協調美之目的。其二是行為舉止協調,這是指行為和思想上保持一致,從而體現出個人形象的最理想效果。當然,人物形象設計假如只注重協調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努力促進和諧,讓人物形象設計與自身所處社會地位、生活習慣保持一致,以實現和諧美。
二、人物形象設計和色彩之間的關系
人物形象設計和現代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其形成與發展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早在19世紀的法國,人物形象設計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尚處在萌芽階段。實施全面人物形象設計不僅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志,而且也是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人物形象設計運用對個人外表所實施的重新修飾,融入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以及禮儀學等諸多學科知識,讓各類因素在整體中得到協調表現,讓整體達到了實用性和審美性的良好結合。人物形象設計不僅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而且又增添了自身的個性化內容,是社會發展之后的必然產物。在如今的實際生活之中,人們常常是通過人的外在形象來決定是否值得與其進行交往與溝通。因此,對人的認知,往往取決于其外表形象設計,而人的外表形象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在實施人物形象設計時,服裝、化妝、配飾等均無法離開色彩。所以說,人物形象設計之中的色彩是展示人的個性的關鍵環節,也是施行外表形象塑造的重要前提。
三、設計者在人物形象設計中把握色彩的思路
(一)設計者對人物性格的把握決定其用色之冷暖
色彩的主要屬性由色相、明度及純度等三個部分組成。色相為色彩的最基本相貌,是某一色彩有別于其他色彩的重要標志,和色彩名稱直接相聯,比如,紅色、黃色與藍色等。色彩相貌和色彩冷、暖感覺直接相關,紅色、橙色和黃色等屬于暖色,而帶有黃色味道的黃綠色、丁香紫色等顏色也給人們帶來較為暖和的心理印象,這些色彩系統稱暖色系。同時,以藍色為代表的顏色被稱為冷色,給人們以遙遠與寒冷之感覺,一切具有藍色味道的藍綠色、深紫藍色等色彩則被統稱為冷色系。在實施人物形象設計之時,只要能區分出冷色和暖色,就能了解其性質與差異,并妥善處理其相互間的關系。一切具有黃色意味的暖色調都顯得熱情而活潑,因此可以在人物形象設計時把具備溫暖、運動、活力、發展等心理印象的暖色系使用到相關人士身上,就能將其性格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產生理想的造型。一切帶有藍色意味的冷色調顯得低調而內斂,因此可以將具備冷靜、理智、平和、倒退等心理印象的冷色系使用到相似性格人士身上,也能較好地體現出這類人群的性格特點,實現較為理想的色彩搭配設計成效。
(二)設計者對人物性格的把握決定其用色之明暗
明度也是色彩十分重要的屬性之一。明度主要是指色彩的明暗度。一切感覺到明亮的顏色均是在純色之中加進了白色,而感覺到深暗的顏色則是在純色之中加進了黑色。藍色加上白色成為淺藍或者淡藍,紅色加上白色成為粉紅或者淡粉,以上色彩具有了比較高的明度值,因此可將此類型色彩統一稱之為明亮色調。由于以上色彩為純色加上不同白色來進行轉化,所以也就具有了一致的心理象征意義。可見,明亮色調的象征意義源自于白色。比如,我國的觀世音菩薩均披白紗,象征著初始和美好、理想與希望,而一切內含大量白色內容的明亮色調同樣具有以上象征意義,故在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明亮色調人士一般都是那些具備美好希望的青年人群,性格特點是對未來充滿希冀,覺得今后充滿了無限希望。純色一旦加進黑色就會變得較為暗沉,例如,純紅色如果加進了黑色會成為暗紅色或者棗紅色,而橙色一旦加進黑色就變成咖啡棕色或者深咖啡色,故此類色彩被稱之為深色調或者暗色調。暗色調都是純色加進程度不同的黑色而產生的,所以也具有一致的心理象征含義。暗色調的主要心理象征意義源自于黑色,象征著神秘、郁悶與尊嚴等。所有物質在消亡之后都會變成黑色,因此黑色又和虛無、死亡聯系在一起。一方面,暗色調給人以高貴、穩重的心理印象,另一方面則會讓人覺得沉悶、僵硬與缺乏生趣。所以,在實施人物形象設計的過程中,應用暗色調的人士主要是具備穩重、成熟、尊嚴等性格的,能夠很好地把暗色調色彩的正面意義加以闡發,體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殊氣質。一旦混淆了暗色調和明亮色調間的區別,把暗色調用于適合明亮色調的人士身上,那適合于明亮色調的人士就會展示出暗色調所具有的負面含義,顯得十分沉悶。同理,一旦把明亮色調用于暗色調人士身中,則會出現輕浮與愚蠢等不良印象。有鑒于此,在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假如錯用了色彩群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不和諧感,以至于還丑化設計師所設計的對象。
(三)設計者對人物性格的把握決定其用色之艷濁
色彩的第三個基本屬性則是純度。純度主要是指色彩所具有的飽和度,即鮮艷度。高純度色彩尚未加入黑、白、灰等色彩,顯得明亮而鮮艷;低純度色彩加入黑、白、灰等色彩,所以也就變得不夠純正與飽和了,尤其是在加進灰色之后顯得極其混濁,因而低純度色又被稱之為為濁色。純色調由于純正而艷麗,故被稱之為鮮艷色調。高純度、鮮艷色調色彩群代表了活力、動感與飽滿等,在設計者進行人物形象設計時主要用在鮮艷色調人士身上,此類型人士主要具有精力過人、個性鮮明等性格特征。純色由于加進了黑、白、灰等顏色而變得渾濁起來,其心理意義源自于灰色?;疑鳛楹谏桶咨闹薪椋且环N黑、白間的過渡性色彩,因此,灰色顯得順從而又缺乏個性,讓人們覺得郁悶而壓抑,比如,灰塵就讓人感覺到骯臟。灰色的象征意義會影響到全部濁彩群,所以,濁色不管什么具體顏色,往往會給人們以安靜、陳舊和單調之感覺。設計者在實施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濁色調人士主要具有寧靜、保守及懦弱等氣質特征,同時這些人也無法適用于鮮艷色調。一旦用鮮艷色調加以體現,就會讓人覺得慌張而愚蠢,甚至產生弄巧成拙的反面效果。當然,假如把濁色調用在鮮艷色調人士身上,就會顯得精神頹廢??梢?,對不同人士實施形象設計時一旦外在形象和其內在氣質不符,不僅難以展示其內涵,反而會被曲解甚至被丑化,和設計者所希望達到的效果大相徑庭。
結語
綜上所述,人物形象設計可謂是判斷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能夠反映出某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人物形象的好與壞,能夠通過很小的側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總體文化素質以及當時人們對于生活所持的態度。人物形象設計是否取得成功,主要是看設計者對色彩之選擇與把握是否恰如其分。有鑒于此,必須在對色彩進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基礎之上,結合所要設計人物的個性特征靈活地加以應用,才能讓人物形象設計展示出更為出色、更加完美的效果,以實現形象設計和色彩之間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邢慶華:《色彩》,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日)下川美知:《色彩營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 趙漫飛:《個人形象設計中的色彩搭配》,《科技信息(科學科研)》,2008(23)。
篇5
關鍵詞:戲曲;人物塑造;方法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038-01
一、戲曲劇作的傳統藝術手法
創新戲曲人物塑造方法,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戲曲劇作塑造人物、刻畫人物特征的傳統藝術手法。傳統藝術手法主要包括傳統戲曲劇作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以情感描寫和行當差異來刻畫戲曲人物的形象。
戲曲中的人物情感的發展是戲曲發展的主要線索,也是戲曲不斷產生矛盾并推向的基本原因。以情感來描寫人物形象,主要是通過借景抒情、以景寫人、人物相關的方式來刻畫人物的精神與性格特征。
戲中人物行當是刻畫不同人物形象塑造戲曲人物的傳統方法。由于行當的不同,不同的戲曲刻畫塑造了一大批生動多彩的藝術形象。但傳統戲曲借助行當塑造人物也并非一種行當塑造一種人物,而是一種行當可以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
二、創新戲曲人物的塑造方法
戲曲人物的人格特征源自于其自身的生活以及創作者的生活背景。創新戲曲人物的塑造方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深刻把握人物內心世界變化,塑造戲曲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內心世界是塑造戲曲人物人格特征的基礎。在與“梅花獎”獲得者陳乃春、曾靜萍、王少媛以及交流過程中,筆者深刻感受到,對戲曲中人物內心世界的把握對于戲曲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以《丹青魂》中主人翁吳道子為例,扮演者陳乃春就是在深入把握吳道子內心活動基礎上,對戲中人物塑造的恰到好處?!兜で嗷辍房煞Q得上一部心理劇。從“識賢”、“迫賢”、“恐賢”、“嫉賢”至“害賢”、“救賢”的場面發展看,是外部情節和心里變化的雙重結構,而直接推進外部情節恰好又是吳道子的內心活動。扮演者陳乃春深感心里技巧的重要性,借用戲曲中不多見的幻覺、迷幻等技巧提示人物的內心痛苦和矛盾。劇中有一場吳道子在鑒于受刑的戲,怎么樣表現吳道子此時此地的心里呢?陳乃春采用了許多毯子功,如“竄毛”、“僵尸”等等。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吳道子當時備受煎熬的心情。
二是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塑造戲曲人物形象。對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也是塑造戲曲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中李氏的扮演著曾靜萍也提到了對人物性格特征剖析的重要性。在這個女主角的性格表層,她和許多戲中聰明、美麗然而又極其不幸的女人沒有什么不同。但是至李氏窺破董生的內心矛盾后,反復機智地他,對他采取某種調侃、嘲弄、甚至引誘的姿態時,她似乎相當大膽,許多功能動作都有生活化的痕跡,并揉合了許多的舞臺動作,如脫鞋那一場面,就是運用了一系列舞蹈動作,恰好表達李氏當時的復雜心理及性格特征。
三是深刻體驗人物情感,塑造戲曲人物形象。展開聯想、讓作者或扮演者有如身歷其境的情感體驗是素質戲曲人物形象的關鍵。歌妓柳彩珠能歌善舞,才貌雙全,然而貪圖富貴,她是國丈最寵愛的女人――《真假公主》劇中的假公主。劇中描述北宋末年,微欽二帝及嬪妃人等被擒金邦,親女小鳳目睹不堪忍受凄苦投入金將懷抱的韋氏(趙構之母),驚羞出逃跌入深谷,國丈啟用貌似小鳳,聰明過人的柳彩珠冒名小鳳公主,進獻給南宋高宗皇帝趙構,柳彩珠自視計謀得逞時,小鳳出現,此時趙構又迎回韋太后,柳彩珠以為事已敗露,后悔難當,哪知韋太后恐丑事外揚,竟認假做真,假公主柳彩珠驚喜萬分,正當得意忘形之際,被人揭穿,最后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筆者作為柳彩珠的扮演者,對柳彩珠這一角色進行大膽的想象。筆者在細思劇本后,為這一人物的出場心理做了一個設想:國丈為了爭權斗勢心煩意亂,而作為他最寵愛的歌妓,一定會在這一刻使出渾身解數來取悅于他,她應該用什么方法呢?一杯酒?一曲清唱?還是一段獨舞?……最后筆者決定運用長袖表演方式來輔助這段舞蹈的創作。因為柳彩珠屬于花旦行當,花旦用長袖表演是比較少見的(長袖一般常用于青衣與閨門旦),可柳彩珠是一個歌妓,特定的人物應該可以特別的處理,她面對著國丈而背對著觀眾出場,由慢而快的疊步使她迷人的身段更加婀娜多姿,且對國丈秋波頻送,期望構筑他的心神,使其忘卻煩憂,這段長袖舞我依據人物性格、情緒的需要進行了動作想象:三個轉身后“橫拋袖”亮相,續之是兩邊的“平推袖”后轉“外繞袖”,由“立圓里外片花”變為“弧線揚袖”后定形演唱,這樣,一個以色藝取樂于人的歌妓形象變活生生地展示在觀眾面前。
綜上所述,戲劇塑造人物形象,應從生活出發,真切,整體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既注意借鑒傳統戲曲分行當寫人物的方法,又要注意吸收當代各種藝術刻畫人物技巧,要善于通過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深刻體驗,來不斷創新戲曲人物的塑造方法,也才能在復雜中求單純,豐富中求主體,變形變神,空靈活脫,使人物在戲曲舞臺上“活”起來。
篇6
關鍵詞:人物形象設計;影視作品;服飾;化妝
中圖分類號:J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2-0096-02
影視作品通過人物形象來演繹故事情節,以故事來詮釋影視作品主題。這就需要影視中的人物形象符合影視內容,通過劇情、舞美、和個人形象設計來完成拍攝任務。在影視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對劇情的演繹十分重要,劇中人物造型的成功,不但可使演員形象更貼近劇情,激發演員的表演欲望,很快的進入角色中。同事通過演員的演繹,使整個故事情節更加生動。
影視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由化妝師根據劇情結構進行外部設計包裝,這不但需要藝術形象設計師,根據腳本將演員外表設計出符合影視作品的形象元素,同事也需要演繹者本人能夠體會角色特點,由內而外的將劇中人物形象塑造成功。這種結合十分重要和關鍵,設計師要分析演繹者體型、膚色、服裝等設計成分,同時要結合現代設計,這樣才能塑造出既能體現劇情,又具有時代設計特色的藝術形式。成為大眾能理解接受的藝術形象。
一、人物形象塑造在影視中的意義
隨著中國影視作品不斷進步與發展,其影響力逐漸在世界擴大,受到關注度也在提升。這一方面是中國國力影響,同時也是影視作品對演員和劇本嚴格要求所致。這也促進中國的影視作品不再一味注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設定和視覺效果表現上都得到重視。中國影視作品中,中國民生民俗的融入,為影視作品增添了中國風。比如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中國旗袍服裝造型成為整部電影的亮點,在一套套民族風情濃郁的旗袍襯托下,女主角雍容華貴、典雅標志的形象,為這部電影營造出上海獨有的社會藝術風情。這正是人物形象塑造所體現的藝術效果,在影視形象設計中,主要是體現劇中人物形象符合影視作品中的時代氛圍。
二、影視造型中形象設計的目的
現在的影視作品種類繁多,各自都有鮮明的主題和人物設定。這些不同的內容表現特征,決定了不同角色定位。形象設計師就要根據電影主題,將演員從外在進行角色設計,達到劇本所要求的形式特征。劇中人物的著裝要符合其身份和言談舉止,同時要根據劇本要求,對服飾進行現代藝術設計加工。使服裝與表演環境更加貼合,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在吳宇森的電影《劍雨》中,導演和服裝設計師為男女主角設計的服裝,完全摒棄了一些武俠電影中的英雄特色,而是返璞歸真更加貼近生活和歷史。在服飾造型上,楊紫瓊飾演的女劍客曾靜在做殺手之時,他的服飾透著干練和光澤,在每次任務執行中,麻木的臉色加之冷酷的眼神,以及劍劍奪命的狠辣,塑造的相當到位。在曾靜徹底頓悟,決心脫離殺手行列,做一名平凡之人,他的服飾妝容都與普通人一樣,不再舞刀弄槍,從她發型和衣著都體現出淡出塵世紛爭的思想在平凡中體驗著自由和快樂。躲避江湖落空后,在與江阿生恩仇并舉之時,電影的哀愁之意在環境與音樂襯托下讓人側目。在兩人冰釋前嫌,面對新生活之時,這種意境的烘托,將感情世界得到升華。
三、化妝設計對人物在影視作品中的影響
影視作品是一門綜合其他多門藝術的一種新的藝術產物,影視演員的化妝造型是劇中出彩的重要因素之一,劇中人物形象特征,很大程度上需要化妝師的努力達成。要使演員對劇中人物外形保持一致,在化妝上不能出現任何化妝痕跡的出現。經過化妝技術處理,演員的氣質形象更加符合劇中角色特點,拉近了觀眾與劇中人物的距離。人物形象設計中的化妝,可以改變演員演出形象,更好的渲染劇情。影視化妝與日常生活化妝造型有很大區別,前者是根據劇情安排,以劇中人物特點進行化妝,可以根據劇情需要時而丑陋,時而漂亮。而且因劇情發展需要,經常出現角色外貌發生很大變化情況。化妝師為了符合劇情標準會對演員外貌進行一定的休整,以傳達出劇中人物如受傷、疾病、衰老等外貌形象,對劇情有更加真實的解讀。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由于化妝師對作品理解偏離,以至于對劇中人物化妝時采取了明顯的意識形態處理。在以往影視作品中,好人壞人能一眼分清。這種化妝很明顯有舞臺化妝表演痕跡。隨著影視藝術的不斷進步,化妝技藝也隨著現代意識不斷更新。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被化妝造型設計后,更加貼近生活原型,更加逼真,對展現人物內心世界,與觀眾產生情理上的共鳴起到關鍵作用。
四、結語
在社會進步發展的同時,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在隨著發生變化。影視作品爆炸性發展,也使觀眾的審美更加挑剔。這也促進影視工作人員在對作品人物形象設計上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形象造型師除了技術過硬之外,人文修養也要自我提升,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在影視作品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為觀眾留下深刻影響的佳作。
參考文獻:
[1]黃海娟.服飾是影視藝術無聲的語言[J].大眾文藝理論,2008(06).
[2]吳帆.形象色彩設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李晨.影視劇中的造型藝術影視化妝[D].太原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2011.
篇7
一、虛構人物形象保護的條件。虛構人物形象除要具備著作權給予作品保護的最基本條件外,須具備以下特定要件:
1、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完整的人物形象由個性特性、情節和反應三方面構成,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否則不能獲得人物形象的專有保護。
2、人物形象的初創性。受保護的人物形象必須是作者首次構思創作而成。有在先人物形象的,在后人物形象就不能受保護。所以,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古現代英雄偶像或者真實人物的作品權利人無權阻止他人再度使用。
3、人物形象的廣泛傳播性。傳統著作權采取的是自動保護原則,作品一經創作完成便享有著作權,但是人物形象權并不隨作品的完成而產生,并非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受法律保護,只有廣為人知、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形象才受保護。司法實踐中,由于法官的知識結構、閱歷及法律素養的不同,同樣的事實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民意測驗、民意調查及專家鑒定不失為審理案件有利的輔助手段,通過廣大民眾和專家的幫助確定它的廣泛傳播性。上述三要件是虛構人物形象受保護的必需要件,但確定人物形象侵權還要求有以下兩個要件:1、實質性相似,即特有的外形、個性特征全部或主要被侵權行為所吸收。虛構人物形象有兩個保護點:一是人物形象特有的外表形象;二是人物形象特有的姓名,包括名字與綽號。使用這兩個保護點的任何一個都是侵權,都要受到法律制裁。2、讓普通消費者產生誤解,誤以為侵權的企業、產品或作品與該人物形象有關聯。
二、虛構人物形象保護的方法。
1、著作權法保護。人物形象的保護主要依靠著作權法保護。這是因為著作權是人物形象保護的基礎,只有人物形象所依附的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權,人物形象才能受到法律保護。但當前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人物形象越具有人性,跟人們生活越接近,就越難受著作權保護。而超越現實、怪誕的人物形象的外形與名稱,即使簡單,卻容易受到保護。
2、商標法保護。商標保護是著作權保護的補充。人物形象被他人搶注為商標的情況屢有發生,權益人可以仿效國際通行做法將人物形象注冊為商標。人物形象注冊為商標的好處,還在于著作權保護期滿后,它可獨立受商標法保護。
篇8
第一,人物的性格總是通過描段表現出來的。(重點把握人物的細節描寫)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話說:“言為心聲”,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則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所作的辯解,華威先生到處趕著開會,說起話來滿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此外,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還有肖像描寫、神情描寫、細節描寫等。既有概括的介紹,也有具體的描繪;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時一定要抓住這些具體的描寫語句去揣摩、領悟,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揚、虛實、對比、襯托等塑造人物的傳統手法和各種表達方式(或藝術手法)揭示出來塑造。
第二,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動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們還要聯系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環境。既準確把握人物鮮明的個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會意義(共性)。既要善于從自然環境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從人物間的相互關系、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而特征明顯。也就是說,要結合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
第四,作者對人物的評價,有的人物,作者的態度是樹立典型,持表揚的態度,有的則是批判。閱讀時,人物的形象類型應心中有數。
第五,關注人物的身份、地位、秉性、氣質等細節。
篇9
一、人物形象設計與服飾風格
1.人物與服飾的風格
在人物形象設計中,人物輪廓在服飾設計中起到很大作用,主要分為:臉部輪廓、體型輪廓;首先,雖然臉部輪廓的在身體比例中占很少的位置,但是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人們往往在第一印象中,對臉部是最為看重的,從此就可以看出臉部的重要性。在人物設計中,臉部決定了個人的主導風格,從而決定了個人風格的走向。在進行人物設計時候,應該注意人物臉型,從而決定搭配服飾的風格。服飾也是分為曲直,從服飾風格角度看,直線的服飾是通過直線裁剪環節進行裁剪,分割線也多為直線型。如:西裝、軍裝等就是直線型;曲線型就是通過曲線的裁剪方式進行分割,有很多的褶皺,和疊加層。如:長裙、百褶裙。其次,體型輪廓就是真整個身體的曲線走向,可以分為直線體型和骨骼體型,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體型進行分析,看看人物是適合哪種著裝風格。
2.人物質感與服飾風格
在人物設計中,人的體感是指臉的大小,及身體骨架的大小。在面部中五官與臉的比例關系,直接影響到人物形象設計的特點。主要是觀察面部,給人是成熟還是幼稚的感覺,將一目了然。五官緊湊面部量小的,常給人一種陽光年輕的形象。服飾的量感主要是看服飾的款式,有領子、袖口、口袋、等決定,領口的深淺也決定了量感的大小。服飾面料方面的區別,就是看服飾是輕盈、柔軟、飄逸來看區分。在服飾的花紋圖案來看,大圖案就代表圖案量感大;小圖案就代表圖案量感大。從選擇服飾方面來看,大量感的服飾將表現的比較夸張、醒目、大氣,如果選擇小量感的服飾,就顯得比較小巧的感覺,如果穿錯了服飾,將會給人一種不配的感覺。
3.人物體型與服飾風格
首先,骨架寬大的人,會給人一種量感比較大,給人一種成熟的印象,所以在選擇服飾的時候要選擇質感偏大的,量感大的曲線型服飾是給人一種干練、中性的感覺。其次,骨骼比較小、纖細的人,給人一種玲瓏、小巧的印象。所以在選擇服飾方面,就應該選擇相對甜美、可愛的服飾。所以判斷一個人可以通過穿著風格進行評判。
二、服飾在人物形象設計中的作用
1.服飾影響人物形象
人的穿著打扮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地位,對人第一影響是從穿著來判斷,服飾成功塑造了一個人的形象。往往是從穿著開始描繪,然后就是表情。比如“看那個穿藍衣服的女孩是誰啊”這就說明服飾設計在人物形象中的作用。這就是人們在對一個人物判斷時,服飾首先成為被關注的點。從而可以看出服飾直接影響到人物的形象。
2.人物形象設計中各個要素
人物形象設計中,不僅僅是服飾起的作用,還由其他條件決定,比如發型、妝容,也是共同制約人物形象設計的因素。人物整體形象設計需要從人身上不同元素進行協調,從而打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服飾要素的視覺效果具有強烈的沖擊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設計者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通過不同的設計樣式,對服飾的顏色、圖案、做工等方面進行設計,體現了人物的氣質和內在美。在服飾的搭配上,還要注重對體型、款式、發型進行全面的考察及搭配。
3.服飾風格影響整體形象設計
一個人的服飾風格,直接表現了自身的實際情況,服飾的風格是人物自身意識的表現,即可表達人物的性格愛好,還可以判斷人物做事風格。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設計風格來體現自己的獨特。
4.性格定位影響服飾風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將會直接影響到服飾風格,與性格相聯系的內在特質將會在服飾中表現出來。在根據人物性格選擇服飾中,人的性格特征決定了服飾的選擇。在形象設計中,必須考慮內在因素、外在輪廓、量感等因素,結合人物的特點進行把握。
5.服飾風格定位
服飾風格定位是根據:時間、地點、對象進行判斷的,也就是通過人物整體形象進行對服飾的判斷。在人物待定的一個時間場合中,由特殊的事情和需要,對服飾進行特殊的搭配,在確定人物基本的風格后,將會根據時間、地點對人物進行服飾樣式選擇。
三、結束語
篇10
傳記文學既是我國文學最早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當代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學樣式之一。
現行的高中語文課本全6冊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傳記文學共有13篇。傳記文學占整個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強,足見編者對傳記文學這種源遠流長的文體的重視程度。從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大部分選自傳記文學。
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了解一些閱讀文學作品的常識”和“我國文學史的常識”,“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的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文言文,高一語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點”,“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這從知識掌握的范圍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兩方面對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聯系傳記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掌握文體常識。
傳記文學主要是指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學,又是歷史,是文學和歷史結合的邊緣學科。在中國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傳、雜傳、散傳、自傳、專傳等。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6篇就是史傳;《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記》等為雜傳;《記王忠肅公翱事》、《梅花嶺記》都是別傳;《譚嗣同傳》、《柳敬亭傳》等是專傳。另外,《史記》還創立了一個“列傳”的概念,是指與“本紀”相區別的,記載人臣士庶的傳記,如課文《屈原列傳》。
在教學中,應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傳記文學文體的一些基本常識。
2.揭示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
傳記文學是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因此它既有歷史特征,要求“尊重歷史”,又有文學的特征,人物形象、語言都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記文學的主要特征是:
(1)真實性。傳記文學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歷史,再現人物。傳主及事件必須符合史實,有史學價值,決不能憑空虛構。這也是傳記文學享有崇高聲譽和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課文中的傳主,如廉頗、譚嗣同、屈原、張衡等,都是歷史名人,其事跡史書都有記載,真實可靠。近幾年來高考卷中出現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學界備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跡均有明確記載。當然,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并不等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可以借助于想象、聯想等作適當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
(2)藝術性。傳記文學要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刻劃人物,描摹物態。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劃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記》之所以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刻劃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當完整性。傳記文學主要是表現人物的,要使人們對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須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傳記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歷一般都較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如《史記》。一些小傳,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人物一生完整的經歷、事跡,但往往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傳記文學以寫人為中心,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來分析、欣賞、評價作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規律,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欣賞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傳記文學刻劃人物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加以分析歸類,能使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逐漸積累,提高閱讀水平、欣賞能力,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崇高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