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的變革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藥行業的變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領導能力是一種通過一種非強迫的影響力去形成企業的目標,定義企業的文化,激勵員工的行為。領導的方式有三種,即專制式的領導,民主式的領導和放任式的領導。企業在管理的過程之中總會遇到一些危機的時刻,然而一種管理的變革是否必要,是一個需要綜合分析的問題了。Toyota是在世界范圍內成功管理的范例了,豐田公司董事會主席奧田碩是一位出色的管理家。他對豐田的獨特管理將通過管理的各種方式在這篇文章中得到充分的分析。
Question 1
When it comes to leadership style, Awan and Mahmood (2010, pp.259) stated that the autocratic leader controls the teammate and uses unilateralism to achieve a goal. The relationship creates passive influence in management. Hence, the autocratic style is inappropriate in majority organization. However, autocratic style has unique advantage in some special environment.
Involved as another necessary part of leadership style, democratic style is widely used. Although the democratic style sounds reasonable, it is a sword of two edges. Starrat(2001,p.341) said that democratic leader consults his teammate for making decision however h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his team. A good democratic leader should give teammate enough liberty to achieve team’s goal though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e participation and freedom in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democratic leadership maybe create confusion in management. Hence, the key point of democratic style is separate leader and teammate’s duty and right reasonably.
Last but not least, laissez faire sty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agement as well. Bittel(1989) maintains that laissez faire leader does not interpose the affairs of teammates slightly showing the control in the group and participation of leader is low in the activities of followers. More and more followers and teammates wish to participate in management and to obtain more free space. Otherwise, the special leadership style will create passive influence to prima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is style should be accepted in high consciousness followers.
Question 2
Okuda’s leadership is a new style leadership. It combines the democratic leadership and automatic leadership. According to the new style leadership, Toyota solved so many problems and passed the crisis. In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differences appeal in Toyota, the aut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helps Okuda to make a key decision. In addition, Okuda distributes rights to subordinate and change the long-standing promotion system in his dem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In the case of Taiwan, Toyota scraps the project that was tried to build 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orig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s demand, high local content,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guaranteed exports, the project does not have any profits seemingly. However, Okuda insists on building 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Taiwan. He found that building 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Taiwan is now very profitable for Toyota. Okuda insists on his opinion although it is against to other people’s opinion. It is a significant case about Okuda’s aut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in management.
In the other part, democratic style also appears in Okuda’s leadership. It is well known that bureaucracy is a big obstacle in democratic leadership circumstance. Furthermore, the bureaucracy makes Toyota’s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system become more and more inefficient. The key of the revolution is changing the highest-ranking executives. Reducing Toyota family’s power in highest-ranking executives is a necessary step for building a democratic leadership environment in Toyota. Therefore, Okuda revamped Toyota’s promotion system based on seniority, adding performance as a factor. Now, the majority people rather than Toyota family or a single person controls Toyota.
Question 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y, it has to face various challenges and crisis. Ulmer et al. (2007, p.7) defined the crisis as a specific, unexpected, non-routine and uncertain phenomenon. The leadership should have a radical change when the crisis and problem appear in high level of management. For instance, the burdensome bureaucracy and negative promotion system become majority obstacles in Toyota. Okuda have to change the leadership to alleviate the crisis which comes from bureaucracy and promotion system. However, a radical change of leadership will create uncertainty and unexpected influence to organization. Hence, the radical change is also a kind of “risk”. when a company is in crisi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leadership plays a key role in management and creates unique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 Aut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helps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a goal through the high degree of controlling. Dem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helps organiz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in workplace. Laissez Faire leadership style encourages leader to sacrifice their right and make follower control the organization by themselves. Okuda’s leadership style, a new style of leadership, is the combination of autocratic and democratic. A radical change in leadership helps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crisis if the problems are attribute to leaders. But, a blind change will be a deadly decision if the root of crisis is uncertain.
Reference
Awan, M&Mahmood, K2010, ‘Relationship among leadership styl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mployee commitment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Library management, Vol.31, No.4/5, p.259.
Starrat, R.J2001, ‘Democratic leadership theory in late modernity: an oxymoron or ironic possi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Vol.4, No.4, p.341.
篇2
“三年之痛,七年之癢”實為婚姻生活中的一句俗話罷了,他的意思是指戀愛三年為期,能走過三年結為伴侶的不多。結婚后夫妻之間相處到了七年就會有一場感情的劫難,這是一次家庭感情危機的考驗,這個考驗是婚姻中的“”,一旦成功,婚姻便能朝向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反之,則可能二人分道揚鑣、分崩離析,最終可能導致婚姻解體、勞燕分飛。可見此“癢”之可怕,它是一道坎,是決勝成功與否的關鍵。相比較“痛”則感覺較為痛快、干脆,可以重頭再來。“癢”在字典上解釋為“輕微的痛”,但是真正得過瘙癢癥的人才知道,“癢”之痛勝于斷指之痛。正如我的這位同事所講,在醫藥行業內工作了十幾年,隨著目前醫藥行業的營銷環境的驟變,市場競爭激烈且不斷加劇,欲離開卻又不甘心,并且對新行業不甚了解和有把握;繼續熬下去,又不甘于現狀,此為“癢”之苦,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我們該如何擺脫和正確地待營銷工作中的“痛”與“癢”呢?所謂此“痛”可以理解為明確發現了問題的原因,此“癢”可以理解為只知道困惑卻不太清楚造成的原因,需要我們通過總結和分析、剖析去弄清原因。“痛”、“癢”都需要去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痛、癢”之道體現了總結過去,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處理問題的方法,正確判斷和總結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以此為鏡,明鑒今后工作的目標和策略。
2003年是中國的醫藥營銷市場環境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劇烈動蕩和變革時期,中國醫藥營銷開始由傳統的以管理為本的營銷模式開始向以提高整體企業營銷系統效率和協同執行能力的經營為主的營銷模式轉變。競爭的方式和營銷的模式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回顧和總結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成功和失敗,市場變化的狀況。有太多的感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讓我們“痛癢共享”!讓我們暫時告別那些飄在空中、不痛不癢的理論,直接搔癢止痛,痛快一回吧。 醫藥營銷之“痛”
回顧2003年真是多事之秋的一年,我們的醫藥行業經歷了太多太多的困難和苦澀,有機遇也有挑戰,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同時醫藥市場逐步規范化、法制化和規模化的趨勢也日趨明朗。醫藥營銷管理的專業化、系統化和學術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總結歸納起來,2003年中主要對醫藥營銷市場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兩個方面,此為營銷之“痛”:
一、 醫藥行業自身狀況對醫藥營銷的影響:
1、針對制藥企業――市場競爭依然嚴峻。
這些年通過國家藥監局針對制藥生產企業GMP認證和國藥準子文號換發等舉措,并沒有改變目前醫藥市場僧多粥少的局面,據國家藥監局資料顯示通過GMP認證使原有六千多家制藥企業降低到三千多家,但又有新批建立的兩千多家制藥企業。而這些新的制藥企業有許多是剛剛涉足醫藥行業的,原因是他們從其他行業看醫藥行業覺得利潤豐厚,他們都是在其他行業累計了巨大的資金實力,尤其是近些年從原始資本累計雄厚的房地產等獲利豐厚的行業進軍醫藥行業的太多太多。山東有一家是做太陽能原材料的企業,行業內產品幾乎處在壟斷地位,幾年來累計資金相當雄厚。其在山東投資了一家新藥廠,僅藥廠投資就在1億元以上,由于營銷上的欠缺,一直舉步為艱,由于資金實力的強大,前期的損失未傷及其元氣,目前通過高薪聘請醫藥質詢團隊,情況在逐步緩解。由于他們的經濟實力與原有的制藥企業不在一個水平的競爭平臺上,給現有的已經投入了巨大資金進行GMP改造的企業來說,就是醫藥行業市場競爭環境的惡化。在從企業的產品結構來看,雖然新審批建立的藥廠需要新藥的支撐,但是也許從市場獲得利潤的產品與市場上同類品種多,市場潛力大的品種入手。因此,目前的醫藥行業營銷環境的相同產品重復率相當高,尤其表現在普藥類產品。產品同質化嚴重,而我們的消費者也趨于同質化,這樣必然導致市場的惡性競爭。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產品過剩時期,產品競爭已經成為企業競爭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品牌就是在產品嚴重過剩時期人們最后選擇的理由之一。另一個角度看,資金實力的擁有對于對付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2、針對醫藥流通企業――物流概念引發巨額投資風險
我們目前的醫藥流通企業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是從這樣的基礎走過來的: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經營效益低、流通秩序亂、管理手段落后、資金不足、政府政策調控不到位等等。通過幾年來國家GSP認證工作的開展,各地區醫藥流通市場相對規范化、正規化。新的醫藥流通格局正在形成,一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正在形成并在不斷壯大,而2003年醫藥流通市場卻出現了另一種潮流,就是各地醫藥流通企業紛紛青睞于大型醫藥物流公司,這是繼連鎖藥店后醫藥領域中出現的又一股燒錢熱潮,在全國各地,北京醫藥、廣州醫藥、上海醫藥、重慶醫藥、太極集團、武漢同濟堂等各路諸候,都在或已經開始籌措資金上馬區域性物流中心,其投資一般都在1億元以上。重慶醫藥股份在四川建立的四川和平醫藥公司僅從德國引進的物流管理軟件系統就花費2500萬元。而一些中型醫藥流通企業也在為建立大規模的物流配送中心積極準備。大采購,大配送,大倉儲,大調撥、大投入是否真正能夠在當前這個微利時代換來合理的回報?現在的醫藥行業已經不是以前的醫藥市場,利潤高,賺錢容易。目前整體醫藥流通行業的利潤下降,配套成本卻在增加。人均效率降低,人員出現冗員與人才短缺并存的現象。在與全國年銷售量排名前幾位的一大型醫藥股份公司的董事長交流中了解到,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站穩腳步,拼上老本也得上,不進則退嗎。他們對醫藥流通領域內的激烈競爭還不是最擔心的,他們認為憑自己的實力和管理能力在該領域中站穩腳跟還是有信心的,其實最讓他們心里最擔心的是從其他行業帶著雄厚資金進入醫藥行業的門外漢,拿著錢燒得你個半死就退出,剛打完勝仗的你還沒有緩過氣,接著又來一位門外漢進入,再燒你個半死。如此反復,自己再有實力也難逃一劫。這也是目前巨額資金投入到大型醫藥物流公司潛在的最大的危險。如何分清當前市場狀況,多一些務實少一些泡沫。在此營銷環境變化最為激烈之際,看清局勢,保存自己的經濟實力,瞅準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最終取得勝利,同時降低市場投資風險。同時加強醫藥流通企業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強強聯合,共同維護該地區的穩定。這才是醫藥流通企業在目前狀況下的合理選擇。例如,日前重慶太極集團醫藥商業這一塊正在與廣州醫藥有限公司進行區域間的合作,為區域間強強聯合樹立了一個典范。
3、針對醫藥零售藥店――平價藥房降價風暴愈演愈烈。
2003年的平價風波在全國是愈演愈烈,藥品平價旋風正在繼續席卷廣州、上海、重慶等諸多省會城市,大家匆忙開始價格戰,誰能直接從廠家拿到更便宜更低價格的藥品,誰就能打出藥品的更低價格吸引消費者,一味比價格誰更低,卻忽略了品牌意識和服務意識。日前報道說,浙江地區平價藥房打出一元錢的感冒藥和一元錢的抗生素卻遭遇難堪。又有傳來剛開幾個月的平價大藥房匆匆關門的消息。如南京的開心大藥房的草草收場,南京寶豐大藥房的瀕臨關門等等。我認為零售藥店的競爭,將由目前單純的價格競爭,進一步發展為質量、服務、品牌等更高層次的競爭。譬如,非常大藥房即將推出24小時送藥上門服務,起步價從0.5元開始送起,長年定期為慢性病患者開設健康講座,為長期購藥者定期回訪、設立健康檔案等。
另一個角度來看,平價藥房的興起正是體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消費者所受渠道為中心的營銷正逐步在減弱,越來越多的平價藥房為獲得更加便宜的產品進貨價格,必須考慮直接從生產廠家進貨。隨著廠家產品在這些平價藥房為代表的群體中銷售量的提升,市場環境會促使生產企業逐步重視和考慮與他們合作的更大范圍的合作和交流。產品進入終端渠道鏈的縮短是藥品價格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市場格局的形成是需要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來培育,中國未來的渠道模式來看,以渠道為中心的營銷會逐步向以產品和產品品牌為中心的營銷轉化。
二、 重大自然災害對醫藥營銷的影響作用:
上半年流行性傳染病“非典”席卷全國,除與“非典”相關的藥品銷售有所增長外,其他絕大多數藥品生產企業的藥品銷售額,因那段時間醫院和藥店客流量的明顯減少而銷售量下降。對部分類別藥品銷售的影響因行政原因,還持續了一段時間,尤其是解熱鎮痛類藥品。例如在部分地區如浙江、福建等省份感冒類藥品紛紛下柜,當時患者在購買時還必須需憑醫生處方。“非典”和“非典后”的社會現象改變了人民群眾日常衛生習慣,例如,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預防流感意識增強;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數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糾正人們用藥的盲目性,加強人們用藥科普教育等等,對藥品尤其是消費者可以更多自主選擇的OTC類藥品的銷售影響較大。
同時,由于“非典”出現打破了許多制藥企業全年的營銷計劃和品種結構的推廣工作。在“非典”初期出現與“非典”相關產品的供不應求和“非典”后產品的嚴重過剩。在全年營銷費用投放上,許多企業將上半年的銷售政策和推廣費用集中用在“非典”后的下半年使用,使下半年的醫藥市場競爭異常火爆激烈,尤其表現在感冒藥的銷售上。 醫藥營銷之“癢”
2003年醫藥市場的激烈競爭的加劇,使企業領導層和員工倍感郁悶和困惑,此為營銷之“癢”。下面列舉三個比較突出的困惑在此分析。
一、 制藥企業營銷隊伍和營銷系統理解力和執行力的困惑。
目前制藥企業的營銷已經是企業整體營銷系統的運轉和協同的結果,這就需要企業內部與銷售部門相關的各個部門之間溝通和理解的協調性,營銷部門與公司領導層思路的一致性。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營銷管理人員和其營銷隊伍的主管能動性和實時創新性,同時增強各級營銷人員對公司策略的理解和執行力度。當今的營銷時代,已經不是過去機會造就企業的年代。以前領導一幫人,沖上去,干什么能成什么,市場環境也相對簡單,外界影響也少。營銷隊伍的士氣也因勝利而持續高漲。而現在的營銷環境更加復雜,外界影響因素瞬息萬變,營銷策略和方案很難十全十美。很容易因執行過程中的毫厘之差導致失之千里。解決的方法核心有三條。1、加強營銷過程的管理而不是結果的管理,即實現營銷管理的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的目標,注重不同特點的營銷區域進行區別對待。同時加強營銷活動的監督、反饋和及時糾正、處理的對應機制。2、建立健全企業內部之間和內部與外部的溝通渠道。3、提高營銷系統各職能部門的專業素質。
二、 各種醫藥營銷模式的并存給醫藥市場銷售帶來不同影響的困惑。
當前的醫藥銷售已經發展到幾種營銷模式并存的時代。各種營銷模式相互影響、作用使營銷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困難。例如,大包形式的產品對銷售各級渠道促銷力度的靈活度對公司自身營銷隊伍相對固定促銷力度的負面沖擊。各種營銷模式在員工工作激情,營銷管理成本,銷售隊伍的維系,公司穩固發展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利弊。如何選擇?視公司的實際情況而定,各有利弊。醫藥營銷模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產品是否能順利啟動和成長的關鍵。根據公司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現狀,對產品發展的期望程度,公司發展的速度要求,綜合各項因素選擇切實可行的銷售模式。例如,如果企業資金比較雄厚,又有一批管理素質過硬的干部,上層組織框架比較健全和開放,可以選擇廠家直接建立營銷隊伍,在公司統一領導和指揮下自主經營,控制營銷中一切環節,遞進式的發展,最終企業獲得利潤最大化。如果企業資金薄弱,管理水平相對差,營銷企劃水平低,可選擇招商、制的銷售方式,充分利用社會上的資金和銷售網絡,推廣啟動市場速度快,企業風險小,初期絕對利潤高,資金周轉快。
三、 社會發展和信息時代的變革使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如何讓我們的產品在眾多同類產品中更能吸引消費者倍感困惑。
這主要表現在消費者在以藥店終端為銷售窗口的藥品時,主要是OTC藥品等。目前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商業訊息不斷豐富,整個社會處在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接受來之社會環境中的信息量太大,營銷環境的變化已經讓我們的消費者無法在較短時間內準確的獲得產品訊息,產生沖動購買,產品打動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難度越來越大。其次,我們的消費者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在成長,那種一上廣告,人們就蜂擁而至購買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消費者在眾多信息(產品的各種宣傳形式中)中在辨別、在思考、在猶豫、在斟酌。從而導致從產品宣傳、說服、教育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的過程加長,難度增加。同時我們也能看到,訊息時代的消費者的消費特點也給我們營銷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消費者處在對產品信息辨別能力差的時候,對事物判斷能力不準的時候,在消費者心目中取得具有一定信任度的人員的勸導和引導消費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是藥店營業員的工作的重要性。
同時,產品品牌對消費者購買的影響力的重要性日趨明顯,以產品和品牌為中心的營銷越來越受到重視。 醫藥營銷“痛癢”之道
現實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還有很多很多,如何消除醫藥營銷之“痛癢”,方法和辦法也很多。萬事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只要看清事情之緣由,認真分析和總結,消除此“痛癢”之病癥是可以做到的。就2003年醫藥行業之風風雨雨,無數變革我們究竟該怎樣面對?如何對策?答案是該止痛就止痛,該止癢就止癢。總體原則是,以靜止動,保存和積累實力,瞅準時機,抓住機會,鑄成成就。
篇3
11月份大盤出現了大幅震蕩,上半月醫藥板塊也跟隨大盤跳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但當大盤企穩之后,醫藥板塊的防御特征凸現,逆勢上漲,最終收復了前期失地,當月跑贏大盤高達16個百分點,當中華神集團、江蘇吳中等龍頭個股更是藉抗癌概念走出了連續漲停的強悍行情。但上周突如其來的降價利空如當頭棒喝,醫藥板塊的上攻步伐被迫停止,相關個股如豐原藥業、長春高新等更是放量下挫,疲態盡顯。降價利空,是醫藥板塊由盛轉衰的拐點還是大牛里面的小小插曲呢?
降價無礙大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上周發出通知,決定降低頭孢曲松等部分單獨定價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涉及抗生素、心腦血管等藥品。正是這則利空誘發了醫藥板塊的調整行情,那么,究竟其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多大的利空呢?
海通證券對此表示,此次單獨定價的取消,主要針對外企而言,并且本次降價二級市場已有預期。國家發展改革委2005年以前對特定企業,包括國內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藥品實行優質優價,即單獨定價。本次取消部分藥物的單獨定價對國內企業負面影響較小,對外企的影響較大。
中信證券亦明確指出,此次降價對行業影響有限,對上市公司更是影響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單獨定價是針對最高零售價格而言,而非招標價或出廠價。而對于某些品種,由于此前各省的歷年招標使得價格不斷降低,實際零售價早已遠低于最高零售限價,有的省份甚至已將價格壓到了本次限價之下。總體來看,藥品價格下降是一個一直在持續的長期趨勢,此前,包括國家的25次行政性降價,以及各省市的招標,都不斷在壓縮藥品價格。而企業則通過研發新產品、壓縮生產成本等加以應對。我們認為此次針對單獨定價產品的降價,其幅度并未超出預期。醫藥行業的發展前景仍值得看好。
中金公司更是旗幟鮮明的表示,此次降價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利好國內仿制藥企業。此次降價表明了發改委對未來藥品定價的態度,外資原研藥將不作為定價標準。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外資藥企的“超國民”待遇,縮小了外資內資藥品的定價差異,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有利于國內仿制藥企業的發展。此次降價盡管調低了部分首仿藥品的最高零售價,但首仿藥仍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國家鼓勵醫藥創新的大方向不變。
國金證券則目光放得更長遠,他們認為,在2010年各地新的藥品招標管理辦法試點的基礎上,全國范圍的價格調整預計在明年內出臺。在降價是一種大趨勢的背景下,價格調整政策將加速國內醫藥產業結構的調整,兩類企業將明顯受益:(1)行業集中度提升的推動者;(2)研發型企業。此外,2010年受制于基本藥物目錄價格的調整,在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企業的發展也受到影響。隨著相關降價政策的出臺,在基藥市場占比較大的中藥企業有望恢復增長。如果政策力度不大的話,企業還能獲得價不降、量上升的超預期局面。另外,中藥現代化、中藥品牌的延伸、中藥企業機制的變革也是值得投資的因素。
增長仍是主旋律
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正在經歷持續快速的發展,也正是這樣持續快速的發展才能有力地支撐其資本市場中醫藥板塊的蓬勃發展,從而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融資和投資的路徑,成為其事業和財富成長的源泉。
醫藥行業 飛速發展
近一年來醫藥板塊的驕人表現離不開整個醫藥行業飛速發展的有力支撐。據統計,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以及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國醫藥行業發展勢頭迅猛,近十年來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并呈現供需兩旺的產業鏈格局。據國家統計局和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醫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已實現9443.30億元,預計2010和2011年將分別實現12560.00和15450.00億元,近十年來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自2000-2009年的十年間,我國醫藥制造業的資產和利潤總額累計分別增長了6,542.43億元和857.38億元,占全國資產總額和全國利潤總額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2%或以上;在醫藥行業整體規模和供給能力不斷增長的同時,醫藥市場的銷售規模和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國內藥品市場銷售規模逐年增長、需求強勁,而且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購進總值也在逐年增加,預計未來市場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助推生物醫藥行業快速成長
醞釀推出的生物醫藥產業振興產業規劃激發了各地投資生物醫藥產業的熱情,成為生物醫藥行業快速增長的新助推器。10月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規劃到2020年生物產業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1月的消息透露,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將上報至國務院。
綜合各種來源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生物醫藥企業已經發展到500余家,生物醫藥行業年總產值接近1000億元,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2009年,全球生物制藥產品的市場規模超過1250億美元,占醫藥制造業的17%。目前美國生物醫藥產業占GDP的18%,而我國約占2%,因此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于2007年公布的《生物產業“十一五”規劃》第一次將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生物產業作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并提出2010年生物產業增加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約占當年GDP的2%;2020年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以上的發展目標。隨著《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最終,相信將進一步確立生物醫藥行業的戰略地位,同時建立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促使生物醫藥行業的加快增長。
我們看好生物醫藥行業在維持目前30-40%增幅高速增長的基礎上未來加快增長的發展前景,看好擁有較為完善的自主創新與產業轉化體系,并初步展現良好市場化前景與擁有較為成熟經營基礎的生物醫藥企業實現和保持加快增長的發展前景。
投資策略
篇4
2014年無疑是中國醫療大健康行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隨著過去10年高增長黃金期的結束,醫藥行業從2014年開始正式步入低增速的新常態時代,這也成為每一家藥企未來長時期內都要面臨的新挑戰。
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相伴相生,即將過去的2014年也是醫藥行業不斷求變、不斷創新的一年,并購重組大潮愈演愈烈,同時也正式開啟了互聯網醫療元年,將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深刻影響A股上市藥企和醫藥股投資者。
新常態時代
2014年,醫藥行業增速放緩得到確認。
“2014年初大家還在憧憬醫藥行業增速回歸20%以上,但半年度以及三季度報告的出爐則徹底打消了這種念想,尤其是三季度在2013年低基數下并未實現觸底反彈,讓投資者逐步確認了行業增速放緩的事實。”東方證券醫藥分析師田加強如此表示。
數據顯示,2014年1-10月,中國醫藥制造行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8576.4億元,同比增長13.12%,比2013年同期下降5.08個百分點,雖仍處于增長態勢,但增速下滑明顯;當期實現利潤總額1786.8億元,同比增長12.86%,比2013年同期下降4.56個百分點。
過去10年,受益于醫保擴容、政府投入和新品放量,中國醫藥行業經歷了持續快速增長的“黃金十年”,行業收入和利潤增速復合增長均超過20%,常年維持在GDP增速的兩倍以上,醫藥板塊也成為一級行業中超額收益最為明顯的行業,醫藥股更是牛股輩出,10倍股不在少數。
“但時過境遷,進入2014年,醫改已經正式步入深水區,在醫保總盤不會有大幅擴張的情況下,醫保控費和藥占比下降將是長期趨勢。”興業證券分析師項軍認為,考慮到醫保支出、財政投入、新藥審批和醫藥消費升級的總體情況,未來行業回到20%以上的高速增長區間難度較大,10%-20%的增速將成為醫藥行業的“新常態”,而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業績和估值分化也將進一步加劇。
在項軍看來,這一現象很正常,因為整個GDP增速也已經下了一個臺階。
東方證券的報告也認為,醫藥行業進入成長2.0時代,2014年醫藥行業整體收入和利潤增速相比前兩年明顯下降一個臺階,未來10%-15%的增速區間成為新常態。
“新常態下醫藥企業一方面要修煉內功,豐富自身的在研品種梯隊來增加硬實力,同時要通過國際認證來增加軟實力。”田加強認為。
展望2015年,招商證券認為,醫藥行業整體增速基本和2014年相當,醫藥工業維持13%左右的增長,上市公司整體維持在15%左右。
醫藥并購大潮
2014年,A股的并購重組熱鬧非凡,其中醫藥行業是重中之重。前11個月,醫藥生物板塊發生130起左右的并購整合。有市場人士分析稱,為了應對股東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上市公司在內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開始尋求外延式并購增長。此外,在研品種審批周期過長,以及行業集中度過低,也需要通過并購來繼續做大做強。
從并購領域來看,受益于國家對于民營資本進入健康服務行業的政策支持,醫藥行業并購多涉及健康服務、醫療器械領域,尤其醫療服務領域并購重組數量呈爆發式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先后有康美藥業(600518.SH)、復星醫藥(600196.SH)、北大醫藥(000788.SZ)、信邦制藥(002390.SZ)、三諾生物(300298.SZ)等公司宣布并購醫療機構,部分并購對象還是當地公立醫院。截至目前,至少有17家醫藥類上市公司參與了醫療機構并購。
據悉,目前復星醫藥、馬應龍(600993.SH)、愛爾眼科(300015.SZ)、恒康醫療(002219.SZ)等公司已基本實現了從傳統醫藥企業向醫療服務行業及大健康產業的滲透,部分公司此前并購的醫療機構已成為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如金陵藥業(000919.SZ)等。
2014年醫藥行業并購的另外一個特點則是,由于美股市場Illumina股價屢創歷史新高,以及A股市場爆炒基因檢測、細胞治療、血液透析等主題投資,國內市場也開始全面擁抱新興產業技術,頻繁通過并購實現深度介入。
例如,千山藥機(300216.SZ)通過收購宏灝基因進入基因檢測領域,北陸藥業(300016.SZ)以2.04億元取得中美康士51%股權,進入細胞免疫領域。
“新技術、新領域短期內不可能實現規模性的盈利,因此上市公司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行跨界并購。”項軍認為,上市藥企進入新的領域,可以較大提升估值水平,從市值管理的角度來看效率非常高。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擔憂不少醫藥企業并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通盤考慮,有些并購后的整合效果也不如預期。而且,從醫藥企業的并購案例來看,普遍溢價較高,未來能否順利整合以及整合后對企業經營的貢獻程度還是個未知數。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與往年的資本運作方式相比,2014年“上市公司+PE”模式開始流行,醫療產業并購基金日漸成為醫藥企業快速實現外延式增長的途徑。
據統計,2013年僅京新藥業(002020.SZ)參與了并購基金合作,但2014年多達十余家,包括中恒集團(600252.SH)、愛爾眼科、中源協和(600645.SH)等,規模多在2億-10億元,其中中恒集團基金規模高達20億元。
“這種并購基金的運作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債權加股權的夾層融資基金方式。”深圳市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張宸表示,醫藥類上市公司可以降低投資風險,通過體外孵化的方式減少研發投入和人力成本。
對于2015年,東方證券認為并購將進入下半場,一方面在先行者成功案例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加入并購大潮;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要面對越來越高的要價以及并購標的挑選從“優中選優”到 “劣中選優”,難度會明顯增大,預計資本市場的反應會更加理性。
互聯網醫療元年
每一次新的技術潮流,都會引發傳統行業顛覆性的變革。2014年,互聯網正式叩開了醫藥行業大門,BAT三巨頭和A股醫藥上市公司動作頻繁。
“移動醫療能有效緩解醫療費用支出(看病貴)、解決醫療資源錯配(看病難)的歷史難題。”中金公司醫藥分析師強靜稱,同時由于互聯網能有效克服醫療資源分布的長尾效應,實現醫療資源優化配和解決患者與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難題,從而降低隱形成本。
據分析,移動醫療每年將為中國節約1100億-6100億元的健康費用支出。
在線醫療服務市場前景看好。2014年BAT巨頭憑借科技公司的專業身份和資金優勢,高調進軍移動醫療領域,騰訊先后牽手丁香園、好大夫在線、中澳凱爾,阿里巴巴則推出未來醫院計劃、收購中信21世紀,百度打造了Dulife設備+Dulife平臺以及北京健康云項目。
與此同時,A股上市公司也紛紛布局互聯網醫療。2014年8月,樂普醫療(300003.SZ)宣布收購醫康科技,旨在構建可穿戴設備和服務平臺,在心血管疾病垂直領域形成立體閉環。九安醫療(002432.SZ)則是國內移動健康產品的開拓者,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iHealth 系列產品。三諾生物與糖護科技合作,福瑞股份(300049.SZ)投資開發肝纖維化在線診斷系統(FSTM),寶萊特(300246.SZ)育兒寶。家用器械龍頭魚躍醫療(002223.SZ)、連鎖體檢機構愛康國賓也頻頻尋求與移動醫療公司的合作,旨在拓展新業務,為企業的發展打開更大空間。
中金公司認為,未來在線醫療服務、可穿戴設備以及醫院信息化將是移動醫療發展的三大重點領域。其中,在線醫療服務將成為互聯網醫療中最具想象空間的綜合性板塊。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互聯網醫藥電商也是各路資本重點發力的方向之一。
據統計,2013年網上藥店銷售收入約42億元,占比只有0.4%,無論是相對還是絕對空間,尚有巨大增長空間。
篇5
截至2010年4月28日,108家已公布2009年年報的醫藥上市公司,整體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情況表現良好,分別同比增長14.92、48.59%;2010年1-2月,制藥行業繼續表現強勁,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為1430、148億,同比增長27.97、43.19%。
國泰君安認為,醫藥行業的高速增長,無疑印證了其作為“永遠的朝陽產業”強大的生命力。當前,國家提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新的轉變,真正轉變到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需要建立在很多制度變革的基礎之上,而制度變革的困難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未來幾年中國都可能會處于“促消費”的過程。醫藥行業在經濟調整結構的過程中更容易達成一致意見,無論是人民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還是國家投入的增加,以及上市公司產業的升級和新品種的進一步推出,都會帶來醫藥類上市公司業績的增長。
醫改是醫藥行業的主旋律,2010年4月20日,衛生部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對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期間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公共衛生均等化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方面重點工作進行部署。平安證券認為,未來十年將是醫藥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醫療體制改革將是行業爆發推動劑,產業鏈將重新構建,行業進入新一輪有序成長期:醫藥一醫療一衛生保障產業鏈重構的過程,也將是醫藥工商企業加速淘汰與整合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集中度提高、強者恒強,大型醫藥公司隨后出現。因此,醫藥行業孕育著無限的投資機遇。
本期入選的25只綜合盈利預測調高股票中,2010年預測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9只,低于30倍的有7只。從今日投資個股安全診斷來看,有15只股票的安全星級為三星或以上級別。本期25只盈利預測調高的股票中,我們選擇白云山A(000522)簡要點評。
白云山A(000522)公司公布2010年一季報,報告期實現營業收入99784.63萬元,同比增幅33.51%,營業利潤增長95.0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05.23%。銷售收入的增長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醫改帶來的普藥需求的增長-另一個是公司的生產經營經過整合后趨于正常。
2009年至今。公司通過整合營銷資源,劃分營銷區域精耕細作,努力消化清理存貨,加快貨款回籠,營銷形勢不斷好轉。下屬光華制藥、何濟公制藥廠逐步走出困境,明興制藥、制藥總廠、天心制藥、和記黃埔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同時公司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品種共有131個,在產品種60個;列入《2009版醫保目錄》的品種共有421個,基層用藥需求的擴大對普藥品牌企業白云山明顯有利。
華創證券認為,公司為我國大型制藥企業,擁有白云山和抗之霸兩個知名品牌。公司營銷改革已呈現效果,隨著醫療市場擴容,公司將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同時,公司擁有1300畝優質土地,且存在廣藥集團整合預期。目前13.14元的股價低估公司未來成長價值和具有的土地價值,給予推薦評級,12個月目標價位15.6元。
今日投資《在線分析師》顯示:公司20010-2012年綜合每股盈利預測值分別為0.33、0.47和10.70元,對應的動態市盈率為44、31和21倍;當前共有4位分析師跟蹤,全部給予“買入”評級,綜合評級系數2.00。
同時,上周綜合盈利預測(2010年)調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房地產行業在“新國十條”出臺后,各地方積極響應,紛紛出臺更比中央更為嚴厲的調控政策,主要城市房地產一手交易大幅萎縮,申萬城市交易指數同比下降12%。環比下降9%。一手房交易中,除武漢出現增長、天津基本持平外,其他城市均出現了大幅度幅度的萎縮,其中杭州同比和環比萎縮均超過80%,到達兩個月來的低點,北京、深圳、蘇州等地環比萎縮幅度在50%附近。二手房交易中,北京、杭州反應較為劇烈,環比萎縮幅度分別為30%和74%。整體來看,行業交易量大幅度萎縮已成必然,預計房價將會4季度左右出現一定幅度的調整。因而再度成為入選個股之最。
本期入選的25只綜合盈利預測調低股票中,2010年預測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14只,低于30倍的有8只。從今日投資個股安全診斷來看,有6只股票的安全星級為三星或以上級別。本期25只盈利預測調低的股票中,我們選擇中江地產(600053)簡要點評。
中江地產(600053)公司2009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同比增長37.6%;營業利潤1444萬元、同比下降83.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290萬元、同比下降93.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后的凈利潤同比下降73.4%;基本每股收益0.04元。
據年報批露,公司2009年主力銷售項目是紫金城住宅一期,該項目于2009年03月開盤,銷售情況良好。報告期結算其中的5-8棟,實現結算收入4.3億元,毛利率為16%,同比下滑4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有兩點:1)該項目(這也是紫金城首批住宅上市)開盤時市場環境較差、同時也為了回籠資金,公司進行了打折促銷;2)2008年結算的主要是紫金城項目商業部分,毛利率較高。毛利率下降是導致經常性損益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時公司2009年營業外收入僅有50萬元。
篇6
關鍵詞 醫藥 應用型 人才 分析
中圖分類號:F406.1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9-0060-03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ine applied talents
SHI Mingli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for Employees, Shanghai 2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uide pharmaceuticals industry to train the applied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technical cadre for production, and to analyze medicine applied talents. Methods: The strategy and goal for training of the applied talent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ine applied talent. Results: Full advantage can be taken of the resources in our group so as to form linkage mechanism between school and company and create a good system for training talent. Conclusion: The quick trai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management personnel with high-quality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the tendency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applied; talent; analysis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已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更需要大量的在素質、能力、知識等諸多方面都能適應各類工作需要的,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和高級應用型人才。從工作職能來看,應用型人才主要不是為了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是利用學術型人才發現的科學原理服務于社會實踐。因此,應用型人才的主要特點是:以科學原理及自然為研究對象,從事與具體的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能為社會創造直接的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1]。
1 醫藥行業應用型人才的現狀
1.1 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醫藥行業被公認為是知識密集及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家計劃在“十二五”末,我國將大力發展和建設生物醫藥科技產業。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藥品流通質量管理規范》( GSP)兩部法規的要求,醫藥企業生產、經營及管理部門負責人必須具有醫藥或相關專業的大專以上學歷;從事藥品生產操作、檢驗、保管、養護人員也必須具有相關學歷。基于長期發展觀點,這就預示著需要大量的醫藥應用型人才來勝任新品開發過程中的實驗控制,產業化生產與管理,質量檢驗與控制,產品經營與銷售等不同崗位[2-3]。
1.2 醫療服務體制的變革
我國自1995年開始實施執業藥師制度,藥師負有審查處方的合理性、正確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藥學服務等職責。加上近幾年來,國家推廣社區醫療服務模式和實行非處方藥管理,使大量的常見病或慢性病患者不必為“過度檢查”和“大處方”支付不合理的高額費用。
到2010年,全國通過資格考取得資格證書的執業藥師為18.5萬人,平均5 500人擁有1名執業藥師。與發達國家相比,數量差距太大了。美國1 500人擁有1名執業藥師,日本820人擁有1名執業藥師。由此推算,我國需要大約100萬名執業藥師。同時,執業藥師要具有大專以上藥學類專業學歷證書,還要經過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合格的人員方可擔任,所以,僅以本科以上的藥學類高等教育畢業生作為執業藥師后備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在學歷上按規定要求,那些以醫藥應用型和服務型為特征的藥學高職畢業生將是執業藥師隊伍迅速壯大的人員的堅實基礎,也是加快國家醫療服務體制改革步伐的保障。
1.3 新技術、新設備的廣泛應用
我國醫藥產業現有的各類從業人員中學歷分布不合理,尤其是一線技術工人的學歷較低。隨著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各種崗位的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配備和使用,高等級技術工人知識及技能老化。加快培養一批既熟悉現代醫藥知識、又掌握最新藥品生產技術的應用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充實到企業一線技術隊伍之中,提高企業一線技術崗位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是確保生物醫藥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
2 醫藥行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1 培養策略
應用型人才從事的是利用科學原理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任務是將科學原理或新發現的知識直接用于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領域。因此,應該制訂不同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策略,著眼于醫藥行業人才需求的多樣化,著眼于教學機構的實際和著眼于學生生源的實際;并建立由教學主導型大學為主,專升本的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為輔,培養具有突出應用能力人才特色的新型培養體系[3]。
2.2 培養目標
醫藥行業是知識及技術密集的高科技行業。醫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突出“應用”特征的同時,還要突出“高素質”特征,才能符合快速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的要求。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既要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的應用能力,成熟的技術、技能、技藝和運用能力,更要具有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在內的較高的綜合素質。
2.3 培養體系
建立醫藥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要與政府互動。應用型人才教育應遵循政府經濟發展、產業規劃方向,借助政府的各項政策共同營造良好的培養環境,開創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圍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地方社會文化起到引領作用和對地方產業發展形成支撐,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培養大量的針對性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持,與地方社會經濟形成共生的土壤。
與企業共贏。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離不開企業,企業未來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從學校尋找到合適的人才,成為企業的人才保險箱,學校則可借助企業資源服務于人才的培養。
上海擁有我國歷史悠久的老牌醫藥產業,不僅擁有具備創新研發能力的領軍將才,還擁有一大批既具備專業技術知識,又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研發過程中的實驗管理的、產業化生產與質量檢驗的、產品經營與銷售的等各種應用型人才資源。圍繞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利用現有資源、開發潛在資源、發展循環資源、珍惜價值資源,醫藥企業可以依托行業的強大資源,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校企全面聯動,建立醫藥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培養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培養出大量的醫藥應用型技術人才,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
從教育領域合作層次來看,各方教育機構都具備各自的優勢,可以根據生物醫藥發展的目標,實現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教育,乃至職業需求的培訓等共享教育資源。尤其是可以借助高等教育機構和行業內專業研究機構,提升學校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從教育合作的內容來看,可以在師資、課程、研發、場地等方面實現互惠協作、優勢互補,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兼職教師為主體、外部教師為補充的師資隊伍。
走“雙證融通”之路。我國職業教育盡管起步多年,但彼此有著不同程度的對接和互動,一直在相互碰撞中不斷發展。上海在21世紀初就開展高職生職業技能資格鑒定,設置了面向高校在校生的“藥學技術人員(準高級)職業技術規范”以及相應的培訓大綱和模塊式考核鑒定實施方案。在校高職生可以選擇藥物制劑、藥物檢驗、化學合成、醫藥購銷這4類藥學技術崗位其中的一項,經培訓后參加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的職業技能鑒定。合格者可獲得勞動局頒發的準高級技術等級證書,企業以獲得鑒定證書作為是否錄用學生的重要依據。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TAFE、加拿大CBE和英國的BETAT等模式,很好地兼容了“雙證”的功能和有效地拓展了人才的使用價值。
3 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懂得一線生產技術或專業的人才備受社會歡迎。因此,緊緊圍繞醫藥行業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依托行業的強大資源,快速優質培養大量的醫藥應用型技術人才,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和應對來自國際競爭的挑戰,是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維儉, 王傳金. 從人才類型的劃分論應用型人才的內涵[J]. 常州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 24(3): 98-100.
[2] 李娜, 解建紅. 應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養對策[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33(4): 191-193.
篇7
--中國藥企60年發展分析
在中國醫藥產業近60年的發展進程中,既經歷過封閉的獨立自主的發展階段,又在經歷著不得不面對國際藥業全球格局的階段,這一進程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有著多重意義,而中國制藥業的發展軌跡和特征,也值得稍作梳理。
在當前階段,已經沒有充足的時間留給中國的制藥企業去轉型、調整和應對,而同時又存在體制、環境和人才諸多方面的困境,如何在困境中把握來自于全局的機遇,敢于面對必然的挑戰,從歷史和發展中總結經驗,突破困境,是擺在每一個企業面前的艱難選擇。
商業開放:第一代藥企突圍
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醫藥行業,從中央到地方,慣例模式是醫藥(西藥)、中藥材兩大版塊分列,商業功能則由從國家醫藥公司、國家藥材公司至上而下的三級醫藥站調撥方式完成。在這一階段,對于制藥企業而言,是只具備簡單的工業企業職能的,而目前所流行的營銷和銷售兩個模塊,則是由國家統一包了的。在20世紀80年代末之前,全國的制藥企業只有幾百家,從特定角度來說,中國醫藥工業的發展在國家調控的指揮棒之下,有著井然的秩序。
這個秩序的打破,肇因于中國全社會改革開放浪潮的開始和壯大。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如所有的市場經濟規律,新型商業流通模式的發展帶來變革的壓力,這時的制藥工業企業,面臨著來自于上下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上游供應商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積壓利潤空間,一方面是下游的藥品流通領域企業的市場化發展競爭突破了計劃經濟的調撥模式,不斷壓低藥品價格。
可以說這一時期中國制藥企業的最初變革是被動的,迫于生存的壓力開始了第一步的市場化探索,不得不從計劃調撥模式走向工業自銷模式。
當時的工業自銷狀況,尚距離現代醫藥營銷概念差之甚遠,最典型的方式無過于各種各樣的藥品交易會。自古以來,中國在中藥材交易領域就有藥市交易的傳統,由此,一些傳統的藥市交易地成為最初的藥品交易會興盛地,諸如河南百泉藥交會和江西樟樹藥交會等,這直接導致了全國各地大辦藥交會局面的出現,中國制藥業的市場化探索就這樣邁出了第一步。
不得不提的是,最初階段的制藥企業發展,尚具備市場化初期的純樸性和單一性。產品療效的好壞是競爭主線,回扣和帶金銷售尚沒有大規模產生。而也如一貫的市場經濟規律,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大類用藥領域,也在逐步形成較具規模的制藥企業,諸如傳統的四大制藥企業等。這時的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高,皆為從計劃經濟時代一步一步扎實走過來的老藥人,有著樸素而厚實的道德素養。
廣告大戰:第二代藥企崛起
到80年代末,中國制藥業出現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轉折期,這是一個危害至今的發展階段。
由于當時的醫藥購銷兩旺,以及越來越大的國民健康需求的發展。中國制藥業在80年代中后期步入了第一個行業整體發展的黃金期,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利潤空間導致各地方利益集團(主要是政府)開始大建藥廠,進入中國制藥業,由此,在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之內,中國制藥工業企業數量由最初的幾百家飆升到5 500多家,行業從業人員良莠不齊。
反思這個發展,有三個大的原因不得不說,一個是中國當時尚不具備成形的專利保護法系,藥廠產品的泛濫一發不可收,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大量出現了同一產品可以由上百家藥廠出產的情況。另一個原因則是中央政府對于新藥廠建設沒有設置有效的準入制度,小規模的投入即可建立一個土作坊似的藥品生產點。第三個原因則是當時中國尚沒有形成完整的全國統一市場,區塊劃分嚴重,而地方利益集團勢力強大,導致中國藥品的生產和營銷也成嚴重的區塊劃分態勢,每一個區塊內制藥企業和商業企業都大量無序繁衍。
由此可見,從一個特殊角度來說,中國制藥業仿制藥盛行和產品低水平重復的局面,其實來自于中國藥業無序的自由市場競爭。也由此可見,在中國諸多行業發展的經驗中,國家意志主導和骨干企業資本介入兩種有效的模式都未曾在制藥行業內有效發揮作用。而由此產生的“哈藥”模式,只不過企業在無所助力的環境中尋找的一個大膽又冒險的突破口。
中國制藥行業的發展,開始躍入以廣告投放量計算發展的時代,這個時代一直延續至今,存留下來的記憶,好的藥品和企業品牌似乎都已經沒有了痕跡,能夠想到的,只是保健品時代的旺盛。廣告透支的副作用也極其嚴重,藥廠泛濫導致的廣告泛濫直接摧毀了消費者對于藥品的信任,也直接導致了藥品消費更加依賴于醫院和醫生處方。
在進入20xx年之后,政府不得不逐漸出面制定關于藥品廣告方面的漸漸嚴厲的法規,保健品退居為食字號,處方藥已經不能在絕大多數媒體刊登廣告,抗生素開始限售,這一系列規制的出臺,也宣告了中國藥業以廣告投放為特征的市場突圍宣告失敗。
資本重組: 第三代藥企格局
在20xx年前后,也即中國政府就加入wto做最后努力的時刻,作為一個不算大的行業領域,中國制藥業面臨即將到來的wto時代的諸多可能的深度沖擊,在這樣一個誘因之下,再加之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所帶來的旺盛國內需求,中國藥業掀起了一輪國內資本的并購重組浪潮。
這一輪資本重組有幾個鮮明的特征。一是以搶占市場格局為側重點,二是以搶占區域市場主導優勢為側重點。這兩個側重點的選擇,依然是基于市場導向選擇,從而掀起了一場資本層面的混戰,這一波重組浪潮也可以看作是中國制藥業對自己尚不熟悉的資本操作層面的一次探索,成功者少,失敗者多也成為必然。三九集團,北京雙鶴藥業,華源集團等都在“做大”和“做強”的辯證關系中倒了下去。總體而言,在這一輪資本運作之后,全國以主要的區域市場為中心,依然形成了一系列較大的制藥集團。
當然,也有較為成功的個案。醫藥商業領域最為成功的個案即使海王星辰連鎖藥店布局,海王星辰20xx年與美國美信合資成立美信醫藥連鎖,20xx年又獲高盛4000萬投資,而其中核心,則在于海王星辰通過外資的介入,直接移植了國外成熟的連鎖藥店經營模式,也較好的逐步穩固了自己的幾個主要區域布局和物流體系。
商業領域的較多成功案例并不能掩飾在制藥工業領域的弱勢。這一弱勢的深層根源,依然在于行業整體極弱的藥品研發創新能力,收購和重組新的企業,并不能帶來研發體系的新的變革,帶來的只是規模的增大和銷售額的單純上升,而存在于收購之前企業內的諸多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之道。
可惜的是,這一輪的追求規模型的資本浪潮之后,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和行業精英人士已經在深入思考。這種思考直接帶來了另外一個層面的資本運作,即引入新品種,打造初步的研發能力以及初步的臨床學術理念。由此,資本運作也開始真正觸及到中國制藥業真正的短板所在。
臨床導向:第四代藥企雛形
如果說前三代的中國醫藥企業發展,都是在市場和營銷的層面產生巨大變革的話,那么今天的中國醫藥行業,在經歷一系列的苦難之后,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直面自己的短板之處。這個短板,就是始終繞不過去的新藥研發能力。中國制藥行業起家于抗生素原料藥行業,后又發展起門類齊全的仿制藥工業,如果說在中國發展的初期,這種跟隨性的后發優勢是中國制藥業可以快速發展壯大的必然途徑。那么在今天,行業的大格局和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新的變化下,過分拘泥于傳統優勢和經驗,即是落后。
如果單純以制藥外企進入中國的時間來看,中國制藥業是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之一,早在80年代,諸如西安楊森就已進入中國市場。但中國制藥業依然在兩個強大的背負下不能放手融入全球制藥業市場:一是保護中國弱小的仿制藥工業,二是保證中國民眾的用藥安全。無論是投資、合資領域,研發領域還是商業領域,中國人的一系列不開放姿態導致了到今天為止一個奇怪的局面。制藥外企依然在中國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但中國制藥工業并未如其它行業諸如汽車工業那樣從合資合作中取得自身的長足發展。一面是中國制藥企業的軍閥混戰,一面是制藥外企攜原研藥品的長驅直入不可阻擋。
但希望總是在的。制藥外企所帶來的經驗依然為部分中國企業所感受和學習。這些經驗的核心就是,建立基于原研藥的生產研發體系,建立基于原研藥的市場銷售策略。在這兩個方面,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開始了自己的征途。
**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無疑就是其中一個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個案。傅和亮最先從事于新藥研發工作,創業起家,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一類新藥凱力康(尤瑞克林)、二類新藥天普洛安(烏司他丁),這些主力藥品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成績,并且發展迅速。以傅和亮的經驗來看,天普的發展,恰恰是走過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最初以傳統銷售模式拉動的天普幾個省份辦事處,已經衰落;而最新的上海,江浙、北京等地以臨床學術理念營銷為主的辦事處,則處于極速上升期。產品的優秀加上臨床學術理念營銷為主的新模式,讓天普得以煥然一新。同時20xx年天普作為一家創業型小型企業,獲得上海實業的51%的股份投資,又在資金層面獲得強助。有證券公司分析,**天普將在未來3年之內突破銷售額10億元,成長為中國最大的生物制藥公司。
篇8
近幾年,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嚴重。為此,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藥品降價令、打擊藥品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實行強制認證等,幾乎涵蓋了藥品生產、流通各個環節。歷次政策調整都對醫藥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變革中經受沖擊、在動蕩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即是對當前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由于受國家宏觀政策等多方面影響,北京醫藥產業增長緩慢,工業產值增速由2002年的21%、2003年的33%,跌至2005年僅有的3%,醫藥工業實現利潤一度出現負增長。2007年,北京醫藥行業出現回暖,但困擾多年的深層次矛盾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醫藥企業的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目前,北京醫藥產業面臨的問題包括: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低水平同質化競爭過度;自主品牌太少,產業競爭能力堪憂;上下游產業環境兩頭擠壓醫藥企業的利潤空間,產業發展環境惡化;新藥上市慢、自給率較低,與快速發展的醫藥需求嚴重不符等。
北京醫藥產業陷入政策性困境
北京醫藥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產要素持續漲價導致醫藥生產成本相應較高,影響了醫藥行業發展外,更主要的是醫藥行業的發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換句話說,當前影響醫藥產業發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產業定位始終不明確,扶持力度不夠,特別是在歷次醫改中“只重醫不重藥”,在醫療保障制度建立與運行中忽視了醫藥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醫藥產業特有的發展規律,先后出臺了一些不利于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使醫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質保障基礎,造成前幾輪醫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導致醫藥產業發展環境逐漸惡化。
醫藥產業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國這樣一個擁有眾多人口的大國,醫藥產業應當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我國醫藥產業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與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不相適應,這與國家對醫藥產業的定位始終不明確有直接關系。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政府始終沒有明確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積極措施鼓勵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相反,在設計歷次醫改方案或推出相關政策時,存在“重醫不重藥”的現象,醫藥產業始終游離于醫改體系之外,醫藥企業利益被忽視。醫藥企業不僅沒有從改革中獲益,反而承擔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醫藥行業利益受損。在經歷了一次次改革、調整之后,醫藥企業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醫療與醫藥市場出現許多不規范行為,公眾的用藥安全也面臨許多威脅。
醫療服務領域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常常被簡單的歸結為藥價虛高、帶金營銷、醫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實深層原因,還是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國政府對醫藥健康投入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發達國家普遍達到40%以上。投入不足,導致醫療機構被迫走向市場。這種醫療體制與完全市場化的醫藥產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協調,而醫療機構在醫藥流通市場占有絕對的強勢壟斷地位,為保證缺血的肌體能夠運轉,醫療機構只能向醫藥企業抽取血液,必然導致“以藥養醫”機制的形成。而政府對醫藥生產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監管,造成醫藥市場同質、低效競爭,由多家生產同一藥品的企業競爭有限的醫院市場,必然導致帶金營銷、醫生回扣等現象的產生。政府與市場“雙重失靈”,直接導致醫療服務領域出現“看病難”、“看病貴”。
目前,涉及醫藥產業管理職能的部門有十余個,行業管理、藥品目錄、藥品定價、招標采購、安全監管、醫藥產業發展政策等職能分散于各個部門,如藥品定價權力在發改委,新藥審批權力在藥監局等。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容易導致醫藥產業政策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和連貫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業發展,甚至影響到了醫藥企業的生存。如近年實行的藥品降價、招標采購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藥品價格,解決“看病貴”問題。但是,因為號脈失準,這些政策并非對癥下藥的良方。“看病貴”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藥價高,而是由于醫生壟斷處方權、“以藥養醫”機制、政府對醫療機構“供血不足”等,導致對醫生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等逐利行為正向激勵的結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協調的政策共同作用結出的惡果。
又如醫保政策與醫藥創新激勵政策的矛盾――醫藥創新風險極大,在美國新藥研發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國,新藥研制成功并不意味著很快就能上市。因為新藥很難進醫保目錄,進不了目錄就很難有市場規模。即便進了醫保目錄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為新藥的保護期短,只有5年時間,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別的企業以較低代價生產出的仿制藥所替代。
同時,我國藥品定價政策中“原研藥”與“首仿藥”存在不合理價差問題。國際上沒有“原研藥”的概念,只有專利藥和通用名藥之分。專利藥保護期一過,就被稱為通用名藥,在市場上與其他仿制藥一視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權和優惠政策。而我國將這類藥物定名為“原研藥”,規定其享有行政保護、新藥保護、特殊定價優惠等待遇,在藥品招標采購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該企業擁有的專利保護已經過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國申請專利,也享有政策優惠。按規定,原研藥與仿制藥可以有合法的價格差距,其中針劑上的價差率不超過35%,在其他劑型上不超過30%。而實際上,許多跨國公司的藥品定價遠遠突破了國家規定的價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國拜爾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專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過期,但在中國仍享受著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價,是相同療效國產腸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醫療服務領域由于利益驅動更愿意開價高的“原研藥”。目前,我國原研藥市場份額已從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別是大醫院,外資“原研藥”占據著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這顯然不利于國內醫藥企業的發展。
從總體上看,近幾年出臺的醫藥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沒有涉及到我國醫藥產業鏈條中的利益分配關系,沒有觸動處于強勢壟斷地位的醫療機構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夠系統、連貫,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處于產業鏈前端的醫藥生產企業利益受到損害,處于產業鏈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樣受到了巨大的損害。
醫藥產業需主動應對新一輪醫改
目前,新醫改方案雖未正式出臺,但方向基本明確。中央明確提出:“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毫無疑問,新醫改不僅關系到醫療服務業,也關系到醫藥產業能否健康發展,這將對現有的醫藥市場產生顛覆性的變化,并將決定醫藥產業的未來走向。
當前北京醫藥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產業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已有的創新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結果是在歷次改革和政策調整中,醫藥產業沒有主張權益的話語權,只能處于自我消化、自我調節、被動接受的境地。醫藥產業話語權的嚴重缺失,其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從政府層面看,政府對醫藥產業的定位始終不明確,結果在歷次醫改中始終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反而在出臺的相關政策中,甚至違背了醫藥產業發展規律,人為造成醫藥產業目前的發展困境。從企業層面看,企業內部缺乏自主創新動力,產業競爭力不足,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突出,沒有足夠的實力爭取在決策中的話語權。問題的根源在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滯后,醫藥創新激勵政策缺乏,醫藥流通體制不順。醫藥產業要徹底擺脫當前被動局面,必須徹底轉變思路,變被動為主動。根本出路在于抓住當前醫改機遇,以創新促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增強醫藥行業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政府在醫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決醫療服務領域的深層次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其公共管理職責,合理配置醫療資源。而由政府直接包辦整個醫療衛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顯然都是不合理的。當前醫療領域出現的種種困惑,就是政府與市場雙向不到位的結果。要改變這種現狀,關鍵是政府主導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單純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決醫療衛生事業所有的問題,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和條件。政府增加投入將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以藥養醫”問題,從而實現醫與藥和諧發展、同生共榮,確保醫改的順利進行。
藥品是治療疾病、維護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商品。在設計醫療衛生制度時,不能忽視藥品的特殊屬性,更不能忽視醫藥產業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性。醫藥產業健康發展,不僅能滿足用藥需求,也能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同時,醫藥產業作為醫療衛生制度的物質基礎,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質保障,是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實現醫療服務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證,是決定醫改能否最終成功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同時兼顧醫與藥的和諧發展,同時,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尊重醫藥產業作為競爭性行業在市場經濟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醫藥產業特有的發展規律制定相關政策,并以此為出發點,設計和實施新的醫改方案。
要增強醫藥產業應對新一輪醫改的能力,需要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醫藥創新激勵機制,加大對創新企業的政策扶持,加速提升產業競爭力。應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通過建立專利補償機制,調動醫藥企業創新積極性;實施首仿藥保護措施,對首仿藥給予有期限的價格優惠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率先仿制國外專利到期藥;逐步完善藥監部門新藥報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用好用足地方對醫保目錄的調劑權,適當向地方品牌企業、創新藥予以傾斜,并為創新藥盡快進入醫保目錄開通“綠色通道”;建立“北京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基金”,篩選有潛力的創新型企業重點扶持,尋求重點突破;進一步整合現有的醫藥產業園區,提升北京醫藥產業集群度;加強環渤海經濟區域的分工與合作,通過建立高效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增強區域醫藥產業競爭優勢。
篇9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研究稱,中長期來看,宏觀經濟增速將從10%的高速增長逐步過渡到5%~6%的中速增長時代,現在的7.5%是一個中間狀態。在政府的明確政策導向下,增速回落的時間跨度被主觀拉長,整體過程類似于上世紀70~80年代中期的日本經濟。
博時產業新動力基金經理蔡濱說:“我們看好高端裝備制造業、國防軍工、智能化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現代物流等,這些行業不同于傳統勞動力密集驅動的產業,更多由技術創新驅動,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成長空間。從投資主題上,我們更加關注‘走出去’戰略、科技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改造、并購重組、改革受益、國防軍工等相關主題板塊。”
綜合各大機構的觀點,2015年A股市場仍然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券商保險、醫藥健康、高端制造、節能環保等四大板塊有望成為引領行情的主角。 券商保險強勢難改
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證券業是金融板塊內的領漲板塊,也是金融行業中漲幅最大的子板塊。其業績同比增速逐月提高,在基本面、資金面、情緒面的多方契合下,走出了一波大行情。
申銀萬國分析師何宗炎認為,2014年12月上市券商凈利率將達80億至90億元,環比增長60%以上。雖然券商、保險、銀行、建筑等板塊輪動明顯,但券商是絕對龍頭。
展望后市,證券行業基本面仍然較為強勁。尤其在2015年上半年,由于2014年上半年的同比基數相對較低,加上融資融券的大發展如持續至2015年,將給行業整體帶來可觀的收入增量。
由于上證50ETF期權即將推出,而上證50ETF期權標的成分股中70%是金融股,這將使金融股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溢價。同時,券商股業績本身也將受益于ETF期權。何宗炎看好大券商,如中信、海通、華泰和光大證券等。
保險行業在2014年的保費收入和業績表現都符合市場預期。在經過兩年的保單結構調整后,保費的復蘇意味著保險公司基本面從底部開始復蘇。近年來,保監會對保險投資范圍的逐步放松也可能帶來未來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的上升。
海通證券非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丁文韜說:“保險是唯一能加杠桿投資股票的標的,在過去的牛市中,保險明顯呈現出牛市中后期品種的特點。隨著牛市行情的明確,保險公司逐漸增加股票配置比例,在牛市中后期杠桿增加,行業表現超過大盤走勢。” 醫藥行業春潮涌動
2014年,醫藥行業漲幅在各行業中排名墊底,其主要原因是年初基金的倉位較重。由于后來周期股漲勢如潮,隨著基金調倉,醫藥股倉位下降很快,導致醫藥股走勢很差。2015年,醫藥行業的變革趨勢風生水起,表現為打破現有利益格局,走向有管制的市場化。
據西南證券研發中心分析師朱國廣研究,2015年醫藥行業增速同比增長將提升3至5個百分點,原因是2015年是基藥、非基藥招標大年,新藥快速放量及基藥制度實施將刺激工業收入增速。生物新技術、醫藥流通新概念、移動醫療等將是2015年的投資主線。
干細胞治療是生物技術的發展方向。在國內,可進行干細胞儲存。在臍帶血干細胞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胎盤干細胞儲存處于相對藍海狀態,預計關于我國胎盤干細胞的臨床診療行業規范在 2015 年很可能出來。建議關注新進入人體胎盤干細胞儲存領域的國際醫學(注:原名為“開元投資”)。
朱國廣表示,海南、上海已在試點網上購藥醫保報銷,未來試點范圍有望擴大,各地扶持醫藥電商的配套方案將陸續出臺。隨著政策壁壘逐步打破,電商在處方藥領域大有可為,預計未來三年國內網上零售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速70%至80%左右,2017年國內網上零售市場規模將達450億元左右。提前布局醫藥電商領域的九州通具有較大優勢。
移動醫療指通過移動設備(手機、電腦、穿戴設備等)提供醫療或健康信息和服務,具體如遠程患者監測、在線咨詢、無線訪問電子病例和處方等。2015 年國內移動醫療市場規模估計可增至42 億元,2017 年可達125億元,預計2013~2017 年五年間復合增長率超50%。 高端制造動力強勁
中國大的經濟周期決定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進入下行通道,機會大多集中于轉型新興行業或者傳統但是能擴展海外市場的行業,軍工、智能裝備(廣義機器人)、高鐵是三大主要亮點,但側重點有所不同,需抓住估值和成長的匹配點。
軍工是戰略性機會,未來3~5年基本面持續往上。站在空間爭奪戰的角度,需要抓住裝備列裝提速、資產證券化、軍民融合三條主線。
據廣發證券研究,強軍目標指引下的軍隊改革帶來需求的變化,國防科技領域改革和政策支持將激發行業活力、逐步提升裝備供給能力。裝備需求提升和技術能力提升主要體現在海、空裝備平臺和信息化方向,可重點關注具有成長空間的裝備供應商和配套商。
在工業4.0大背景下,智能裝備(廣義機器人)需求持續旺盛,下游應用廣度和深度均不斷提高,但內資廠商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必須依托高端集成商實現彎道超車,軍用及智能服務機器人將是下一片藍海。
東吳證券分析師黃海方認為,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高增速時代已經到來。從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看,控制器、伺服電機和減速器是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過去核心零部件過度依賴進口,嚴重制約著行業發展。目前國內大部分本體制造企業,均實現了控制器自主生產,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只要實現關鍵零部件產品的升級跨越,就可以以支撐機器人整機發展,未來替代進口的效應也會逐步釋放。
從政策落實看,在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已經把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裝備的重要部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國家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型相契合,匯川技術、新時達、巨星科技、上海機電、亞威股份等個股前景看好。 環保行業前景廣闊
環保產業未來將漸漸脫離政府投資這個外在推動力,逐步轉向持續穩定的內生動力,政府角色發生轉變,弱化投資、強化監管。市場化機制建立的本質是用經濟杠桿來提升企業加大環保投資的力度,引導環境治理資金的投資效率。
方正證券高級分析師梅韜和環保行業分析師郭麗麗認為,環保產業已經由“計劃經濟”模式切換到“市場經濟”模式,行業發展進入2.0 時代。
但是,環保行業將不會像過去一樣在政策利好下出現全面上漲的行情,個股之間將出現分化,關注點由政策刺激轉為業績兌現能力。訂單獲得能力強及業績兌現好的企業,估值將有所提升。
華融證券分析師王剛說:“2015 年將是環保行業的收獲大年,隨著訂單的不斷獲得,產能進入釋放期,環保企業的業績也將迎來新的大幅增長。”
篇10
抓住新版GMP洗牌機遇
新版GMP認證已落下第一道帷幕,有數百家藥企由于未能通過認證,全部被要求暫停生產。醫藥行業洗牌已經來臨,仍然存在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的藥企,或將成為被兼并的對象,未來的醫藥市場格局將因此改寫,雖然形勢嚴峻,但也不乏有洗牌后的機遇。
由于本輪的GMP認證淘汰的力度更大,按照目前通過認證的藥企數據來看,四成制藥企業面臨停產、被兼并,甚至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雖然國家在推進新版GMP認證勢在必行,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國家食藥監總局堅持認證標準不降低,期限不放松的原則,藥企受限于自身發展、實力不濟,使得每家企業對新版GMP認證態度不一,部分醫藥企業仍抱有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此時不得不進入“生死危局”。同時,新版GMP認證規則對產品的生產、運輸、臨床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針對新修訂GMP要求,企業必將投巨資進行新建廠房,或對原有藥品生產廠房及空調系統進行改造,所需費用也比較高。
新修訂藥品GMP為醫藥企業優勝劣汰、兼并重組提供了歷史機遇。部分規模小、效益差、產品無市場、質量管理水平落后的企業,將逐步被淘汰出局。針對我國藥品監管動真格,一些制藥企業若想繼續生產,就必須靠升級改造方能獲得認證。雖然目前藥企面臨多重壓力,困境叢生,但顯然醫藥行業整體仍是處于“黃金十年”,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任何行業的盛宴都不是行業內所有企業的盛宴,必然是屬于有準備,有能力的“強者”。而洗牌改造也是對藥品生產企業自身經濟實力及融資能力的考驗。中小醫藥企業沒有錢進行改造,但是如果產品有一定的市場,這也會吸引有資本實力的大藥企進行收購或者合作。”
提升產品的掌控能力
醫藥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沒有大產品就沒有大企業的硬道理。作為經典4P理論的核心元素和根本元素,產品掌控能力的比拼也將是企業未來在競爭加劇和行業不斷集中大環境下生存的關鍵。如果企業沒有超過幾億或十幾億的重磅產品,無論是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盈利能力、競爭能力都將會遇到發展瓶頸,面臨巨大壓力。關鍵是大產品如何挖掘,如何運營,有沒有培育大產品的戰略目標和培養信心。醫藥企業想生存下來,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紅海,就必須大幅度提升自己的產品掌控能力。無論對于醫藥工業和商業,產品掌控力更多的是體現在你手里掌握的產品資源是否可以滿足以下條件:
1、銷量大:產品有較大的市場銷量,雖然可能會出現競爭激烈的問題,但是保證了在中國這么大的市場環境下可以銷售的機會更多,不至于沒有市場而被餓死。當然,對于政策有明確限定的市場,比如基本藥物,盡管有些產品的銷量可能很大,但是還是要慎重考慮市場進入資格的問題,不能盲目。
2、競爭小:這類產品的方向可以定位于治療領域、也可以定位于生產廠家數量、還可以定位于產品劑型、銷售渠道等。總之,掌握這類競爭較小的產品,更容易讓企業存活乃至發展起來。
3、獨占性:這個層面對于醫藥生產企業而言更多的是比拼企業的開發、研制、創新能力,對于醫藥商業企業及終端來說比拼的則是建立在自身渠道掌控硬實力之上的產品所有權獲得能力。
從政府出臺的醫改政策以及各種規劃、制度等內容里面不難發現,政府一直在鼓勵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這其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以產品為核心的基礎上。
捕獲消費者心智資源
目前中國的醫藥行業已經從單純的產品競爭向資源競爭過度,任何國內制藥企業都面臨自身資源和外部資源整合能力差的問題。加之制藥企業的營銷體系復雜、團隊龐大,稍有規模的制藥企業都會有千人以上的營銷團隊,管理著經銷商、商、醫院及終端藥店,營銷費用不僅龐大,日常營銷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難度。而隨著消費者自我藥療意識不斷增強,消費者在藥品零售終端購買OTC藥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70、80、90后已經成為消費主體,這一群體具有高度的自我藥療意識,消費更加理性,簡單的大廣告、人海戰、炒作營銷,對這些消費者的吸引力已經降低,一些炒作手法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大健康概念深入人心,營養保健產品持續高速增長,全民健康養生熱帶動了中醫藥產品的常態化銷售,這將使得藥企的管理理念面臨著改變。
就生產藥企而言,OTC企業品牌和品類之爭將會成為未來競爭的主旋律,只想靠給終端藥房高毛利的經營思路的企業面臨產品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由于藥房終端多元化的經營方向,會催生藥企去搶奪創新保健產品和藥妝產品的新的品類機會和明星產品,原來的藍海市場隨著競爭亦將逐漸白熱化。由于面臨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需求增加現狀,迫使品牌操作的高成本投入,換回市場回報不成比例的利潤預期困局,中小企業將面臨舉步維艱的生存空間。大型藥企面臨增長乏力,低端市場占有率面臨中小企業競爭挑戰挖角流失,老產品生命周期到成熟期,新的產品品類接濟不上,替代品的市場挑戰等諸多現狀。
如何打造營銷創新、品牌樹立、產品定位、品類升級、資源整合、資本注入、多元化經營的轉型舉措,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主題,而如何面對最終客戶消費者心智資源的占有和搶奪,經營思維的樹立和轉變,是藥企管理者需要思考和面對解決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唯一選擇。
核心戰略管理是關鍵
對于已經在國內外醫藥企業中盛行多年且極為推崇的以戰略規劃到執行為管理要點的管理模式,對于很多制藥企業來說更是形同雞肋,一來是戰略的制定由于缺乏直觀的整合數據和專業的市場反饋,更由于機構體系的過于龐大,無法執行到位而流產。醫藥行業產品同質化、市場環境同質化、營銷手段同質化已是公認的實事,也是醫藥企業家不得不面臨的挑戰。紅海之中的醫藥企業同質化日趨嚴重,難逃競爭旋渦。差異化缺失的環境下是創新和突破的局限,和原有成功模式的逐漸失靈。目前,無論是推廣手段、營銷模式、招商直供模式都需要企業家深刻思考,致力于模式創新和變革。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醫藥銷售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