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缺失的表現范文
時間:2023-09-18 17:5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缺失的表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公信力缺失的表現
公信力,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民間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指社會對一個慈善組織的認可及信任程度,是慈善組織的無形資產,在日積月累的發展中形成,體現在權威性、信譽度、公眾影響力等方面。民間慈善組織失去了公信力,就相當于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會逐漸被社會、被公眾所淘汰。
民間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概括而言,就是民間慈善組織公開說明組織所獲各種資源的流向,以及說明各種運作是否有成效、是否符合組織宗旨及其社會承諾,用來證明其為可靠組織。
首先是組織的誠信。組織公信力缺失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得不到較高數額的捐贈,只有具備良好信譽的慈善組織才能獲得較高數額的捐贈,最終實現組織目標。如果公眾對某個慈善組織不信任,是不可能讓他們放心地把錢物交給該組織的。
其次是民眾的反響;再者是機構評估的結果。我國的慈善事業大多由政府主導,而且多數由政府離退休人士掌管,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各地的慈善組織與各地政府有著密切的聯系,加上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比較困難,因此善款就很有可能被挪用;最后,是組織的活動成效。籌資的目的和組織的使命是要保持一致的,組織是否能完成既定的使命,所花的成本是否達到預定的效果,能不能滿足捐助人的捐贈意愿和服務對象的需求。捐贈人最關心的是捐款的有效使用率,也就是組織的績效問題。
二、民間慈善組織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由于民間慈善組織不注重自身形象建設及品牌經營等客觀因素,導致籌集善款的影響力及號召力不夠,從而妨礙了正常運行及發展,且善款管理不善、使用混亂,使接下來的再籌資難度更大,形成惡性循環,不斷造成我國民間慈善組織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缺失,主要來自政府、組織本身、社會環境這三個因素。
1.政府干預及管理問題
我國民間慈善組織在資金運作、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并且缺少政府的行政服務意識而過多干預,缺少立法支持及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等管理問題,造成公信力的缺失。
政府過多行政干預。為了彌補我國慈善事業起步較晚的遺憾,同時也是為了推動慈善事業更好的發展,政府必然加大了介入力度,以此來推動慈善組織的運行和發展。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局面形成了社會和個人對政府強烈依賴的心理,又迫使政府不得不繼續在慈善事業和慈善組織的發展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政府介入其中的同時也凸顯了它的功能過于強大,這一點在民間慈善組織的運行中每時每刻都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2)缺少相關立法支持。當前,法律滯后嚴重制約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基金會管理條例》,但仍不足以規范、監督、促進慈善事業的有序發展,且只能解釋捐贈過程中的一少部分行為,并不能解決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慈善組織所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還沒有專門的慈善事業的相關法律。慈善事業的相關法律是慈善組織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缺少慈善立法,就很容易發生慈善資金被挪用、貪污、改變用途等弊端,從而喪失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導致慈善信任危機。因此,我國需盡快制訂一部完備的《慈善事業法》來為慈善事業和社會捐贈活動給予法律上的保障和監管,這已然成為當務之急,其目的是為了使政府、組織、捐贈者與接受者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都有明確的規定及保障,避免由于法律制度上的缺失而導致慈善資金擅自被挪用、貪污、改變用途等不良事件,從而破壞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引起危機。
缺少優惠的稅收政策。我國在規定企業和個人捐贈方面的稅收政策方面優惠力度不夠,“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用于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年度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準予免除;個人捐贈,沒有超過應納稅額的30%的部分,可以免除。”免稅比例偏低,造成企業及民眾參與的積極性降低。對比國外,有的實行的是稅前全免,有的減免30%甚至是50%,在企業捐贈方面的稅收政策優惠力度很大。由此可見,國內的稅收政策在企業捐贈方面沒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反而阻礙了捐助的積極性,我國政府應予以重視。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不斷改進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及民眾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促進慈善事業資金鏈的良性循環,為慈善組織的影響力及號召力予以政策支持,樹立好慈善組織的公信力。
2.慈善組織內部管理機制的欠缺性
慈善事業的實施過程中,多少都會有一些貪污受賄、擅自挪用善款、款項用途不明等腐敗行為,這些嚴重腐蝕慈善組織的公信力的行為大多都是由于在慈善組織機構內部欠缺較為完善、規范的管理機制所引發的。財務問題上的透明度缺乏、人員專業素質較低、管理問題上的監管力度不夠、制度不規范、不健全等多個層面的組織內部原因導致了腐敗行為的產生,致使其公信力降低。這些因素將在下文中進行闡述分析。
(1)財務機制的不完善。目前我國慈善組織在自身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有很多不規范的地方需要完善和改進。
(2)缺乏內部財務監督力度。我國慈善組織內部缺乏有效的財務監督制度導致了貪污、挪用善款等事件的頻繁發生,大多數慈善機構內部并未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即便是設立了這個職位,也是沒有實權的,因為他們并沒有聘請具有影響力或號召力的外部人員,而只是為了方便起見,隨意在慈善組織內部指派了一些監事人員。
另外我國的慈善組織大多沒有內部審計,即便有內部審計,也只不過是形同虛設。因為大多數審計人員素質不高或者是沒有實際的權利,常常會受到組織管理者的管制和壓迫,導致財務的貪污事件發生。[ 魏前梅.談談非營利組織財務監管的制度設計.財會通訊,2005.(6):22.]我國很多慈善組織并不對外公開財務預算和定期的財務報告,而是經常暗箱操作。
這樣不透明的操作和不規范的資金運作與管理,勢必會為創造機會。這是阻礙公眾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國慈善機構一直面臨公信力困境的原因之一。
(3)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理事會,在一個組織或機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國多數的慈善組織機構內部并未設立這一具備管理、監督、檢查等一定職能和權利的機構。即使有個別的慈善組織內部存在理事會,也只是一個橡皮圖章,并沒有真正的實權。理事會成員很多,規模龐大,并不具備實際管理、決策的能力;理事會會長期不活動、不開會,理事會成員同組織活動音訊隔絕;理事會成員的加入與組織體現個別人意愿,有違理事會精神。
3.缺乏慈善事業良好發展的社會環境
我國慈善事業缺乏公信力,慈善組織資金運作與管理不良,除了政府、慈善組織本身的原因之外。另一方面,與我國慈善組織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是分不開的。目前來說,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國現在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總財富盈余并不多。整體經濟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對于慈善事業來講,直接體現在資金的籌集困難這個問題上。
(2)慈善事業的社會成員參與度低。盡管我國目前慈善組織發展比較迅速,但是與世界上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政府主要運用行政手段對慈善組織進行管理與控制,但慈善事業本起源于民間公益活動,所以民間慈善組織應占慈善事業的主體地位。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慈善事業,雖然政府也成立了一些公益慈善機構,但其也大多帶著濃厚的官方色彩,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慈善機構少之又少。在我國,政府在慈善活動中往往身兼數職、身處要位,既是發起者、組織者,也是參與者、管理者,甚至是操縱者,顯得政府在慈善事業中過于強勢、功能過強。
(3)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社會監督包括輿論監督、競爭形成的同行監督、捐贈者監督等等。
輿論監督主要是指大眾傳媒的監督。但由于種種原因,社會輿論對慈善組織及其活動監督并未奏效。目前,我國慈善事業的社會輿論監督就處在一種不力的狀態。一是表現在媒體開設的慈善專欄太少,結果使得慈善組織及其活動的曝光率太低,致使社會關注度不夠高;二是表現在媒體正面宣傳成績的多,而暴漏實質問題的少。結果使得社會對慈善事業真實的運作情況知之甚少,對一些深層的問題更是缺乏認知與了解,從而失去了“話語權”。[ 張耕主編:《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07一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l月第一次版167.]
競爭環境是防止慈善組織官僚化的有效途徑。而我國非營利組織監督的外部制度安排人為地限制了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競爭,《社團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三條明文規定:“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團體,沒有必要成立”。限制競爭在客觀上大大削弱了社會公眾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督力度,而如果在競爭環境下社會公眾“用腳投票”和自由選擇的信息可以直接反映給非營利組織,形成外部硬性監督及約束機制,迫使非營利組織提高公共服務的標準及質量。
我國公民在非營利組織的監督方面比較欠缺,一方面是由于組織內部沒有透明、公開的財務信息,使得民眾無法行使進行有效監督的行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國公民的社會監督意識比較淡薄,不能較好的行使和維護自己的監督的權利。以長春市為例,在長春,幾乎所有的民眾都關心社會慈善事業,但幾乎沒有人愿意親身去監督慈善組織及其行為,這也是長春人“說得多,做得少”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 王名.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 鄭成良.論司法公信力[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N].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3] 于慎鴻.程序公正與司法公信力[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8).
[4] 王名.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 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M].人民出版社,2006,(2).
[6] 王海峰.我國非營利組織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甘肅農業,2006,(2).
[7] 王齊彥、李慷、王然.慈善事業發展研究[J].中國民政,2005,(5).
[8] 許琳、張暉.關于我國民間慈善組織的調查[J].南京社會科學,2004,(5).
[9] 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3)[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篇2
【摘要】教師歸屬感是教師對學校態度的綜合反映。教師歸屬感的缺失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行為反應,同時會給學校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民校教師歸屬感的缺失與民校管理密切相關,民校需從管理思想、文化機制、激勵機制以及心理契約方面進行反思。提升民校教師歸屬感對民校管理而言需建立:合作意識治校策略、人事制度優化策略、報酬機制科學策略以及校園文化凝聚策略。
【關鍵詞】民校教師;歸屬感;學校管理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ir Teachers
Liao Weihua
【Abstract】The sense of belonging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could lead to negative thinking and passive behavior, meanwhile it could br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bear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schools so that the private schools need to reflect on the management thought, cultural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s, some strategies could be taken:managing schools by cooperation, optimizing the personnel system, rewarding in a scientific way and concentrating on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
1 教師歸屬感的含義
教師歸屬感是指教師一定的需要從學校得到滿足和學校的價值觀得到教師的認同后,教師樂意被學校接納并在學校安心樂業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它蘊含著教師的理智感、滿足感、安全感和責任感、成就感,是教師對學校態度的綜合反映。而教師態度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某些需要是否能從學校得到滿足。
歸屬感具有認知、情感、行為三種心理成分:認知成分是指教師對學校物質、精神生活的認識、認同和認定;情感成分是教師對工作、對學生、對同事等的熱愛和留戀態度;行為成分是教師在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和行為力度。
教師歸屬感的強弱或高低可從教師對學校的認同度、滿意度、親切度、忠誠度、敬業度五個方面加以考量。
2 教師歸屬感缺失的心理和行為表現
2.1 心理表現
(1)過渡心理。出于無奈而選擇民校,“人在朝廷心在漢”,沒有扎根民校的意向,把民校當作暫時的棲息地或通往人生目標、實現自我價值的跳板。這在年輕教師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許多年輕教師熱衷于報考公務員或公辦教師就足以說明了這種心理的存在。
(2)焦慮心理。沒有歸屬感的教師就像沒有家的孩子,居無定所,行無定向,四處漂泊,因而其內心焦慮不安。許多民辦教師常常因為尋找不到一個比較滿意的民校而黯然神傷,又常常擔心自己隨時被解雇而寢食難安,整天在焦慮中苦度光陰。
(3)自卑心理。許多民校教師認為,職責上自己雖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地位上就是一個“打工仔”——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居住不穩定。與公辦教師相比他們覺得各方面都低人一等,因而純民校教師(有別于公辦教師退休后到民校“發揮余熱”的教師)的自卑情結在所難免。
2.2 行為表現
(1)應付行為。教師被動履行工作職責,表現出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應付性態度,沒有工作快樂,創新內驅力和成就感很弱。在民辦高校中,注重課時量不注重課質量、注重教學不注重教研、注重任務完成不注重實際效果的教師大有人在,不少教師上課甚至成了無教案、無講義、無作業批改的“三無”課堂。
(2)抑郁行為。抑郁癥的主要特征是心境不佳,情緒低落,輕視社交,其行為往往折射出人生無寄托、生活無信心、工作無精力、交往無興趣的心理狀態。而這些又恰恰是無歸屬感的表現。近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郁癥的最好預測劑,歸屬感低落是一個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標。[1]
(3)逃避行為。表現在民師身上,一是逃避自己所在的民校而試圖選擇新的較優秀的民校;二是另辟新的就業途徑,設法捧上“鐵飯碗”;三是去向雖未確定,但愿意舍棄自己現在民校應得的報酬,干脆不辭而別,重返人才市場。2008年浙江省一項針對民師的問卷調查表明:近50%的教師“經常考慮換個工作”。[2]可見,民師歸屬感的缺失所引發的“逃避行為”多么嚴重!
篇3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常見表現
1.消極冷漠
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沮喪、孤獨、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對學習生活缺少應有的熱情與激情。
2.敏感焦慮
一些留守兒童對教師批評或同學評價反應十分敏感,在感情上與別人疏遠,并且不信任別人。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或是與同學交往出現問題,經常處于焦慮狀態,從而脾氣暴躁,稍不順意就大發雷霆。
3.自卑厭學
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必要的監督和關愛,學習主動性低,普遍對學習興趣不大,導致學習自信心較低。總感覺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別人,什么都比別人差,做什么事都不自信,擔心做不好,怕被人恥笑。久而久之,便會感到學習壓力增大從而厭學,導致成績下滑,有的甚至產生輟學的念頭。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盡管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親情缺失、家庭教育偏移、學校教育缺位仍是其中最主要的癥結。
1.親情的缺失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
根據對我校留守兒童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留守兒童中,17.9%的家長一般三個月與孩子見一次面,15.2%的家長半年左右回家一次,23.9%的家長在一年左右才回家探望,而43%的家長一年甚至是幾年都難得回家看望一次孩子。由此可見,相對于其他同齡兒童來說,留守兒童缺乏一種穩定而和諧的親子關系。長期處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極易表現出膽小、遲鈍、呆板、不愿與人交往等不良的性格特點。
2.矛盾自閉的心理是形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內在原因
現在的小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許多人從小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依賴性強、容不得人等不良傾向。他們與父母、師長難以溝通,相互間缺乏必要的理解,一方面他們特別希望父母、老師理解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明顯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嚴重的暴力傾向,這也是造成他們心理問題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探究
1.增進父母關愛,強化家庭教育
首先,父母要從孩子健康成長的長遠目標出發,盡可能地做到家庭、務工兩不誤。有條件的,可以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接受教育,暫時沒有條件的,也可以適當改變外出務工的方式,夫妻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或者一方選擇就近在本地務工。其次,留守兒童的父母要盡可能多地建立親子溝通的渠道,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暫時彌補一下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讓孩子感受一下父母的愛和溫暖。
2.加強自我修養,克服心理障礙
篇4
一天,我接待了一對來訪的祖孫。爺爺說女孩11歲,是五年級的小學生,乖巧、聽話,而且特別聽老師的話。
這不是好事嗎?爺爺卻發愁:“前兩天老師把我請去了,說孩子好像有點問題,讓我帶孩子來心理咨詢。老師說,孩子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師生感情,有事沒事總喜歡找老師,到了老師辦公室就不想走,又是掃地又是倒水,只要是和老師在一起就離不開了。”女孩說:“這個老師特別好,對我特別關心。每次作文都給我寫很好的評語,還在班上念給大家聽。我覺得他就像爸爸,比爸爸還關心我。我從心底里喜歡這個老師,愛這個老師。您說,我愛老師不對嗎?”
誰能說學生愛老師不對?但是為什么老師卻覺得學生有點不對勁,建議來心理咨詢呢?
交流中,我知道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女孩的老師是一位中年男教師;二是女孩的父母都出外打工好長時間了。我腦子里忽然閃出了幾個詞——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心理補償。進一步的溝通證實,女孩作為一個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導致了她對中年男教師的依戀,從中得到一種替代性的心理補償。
于是,我一面為女孩慶幸,一面為女孩擔憂。
因為一個人幼年時期的親子關系異常及親情缺失,很容易導致成年后的兩性關系偏差以及婚戀心理異常。進而可以推論,今天的留守兒童,因其親子關系異常及親情缺失,成人后也容易出現兩性關系偏差以及婚戀心理異常。
這個問題具有潛伏性和滯后性,就是說,這個問題要等留守兒童成年后才能顯現出來。我慶幸女孩對老師的感情還沒有性的色彩,還沒有出現兩性心理的偏差。
心理解析:心理隱患哪里來?
早年親子關系異常及親情缺失,為什么會導致兩性關系偏差及婚戀心理誤區?
從精神分析學說看,人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大約在四五歲時,對兩性差異開始關注,對不同性別的對象有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性心理發展最初的萌芽階段,叫作“性蕾期”。這種性心理現象,首先表現為對父母的不同感覺,表現為從對異性家長的親近中來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女孩會對父親親近撒嬌,排斥母親;男孩會對母親親近,害怕父親。于是,就出現了“親子三角關系情結”。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約在6-11歲,正好相當于小學階段,性心理發展進入“同性期”,最鮮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異性朋友。于是,孩子開始向同性父母學習。男孩會逐漸與母親疏遠,而與父親親近,向父親學習如何長大成為男人;女孩也不再與父親過分親密,而和母親親近,向母親學習如何成為女人。所以,大多親子三角關系情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化解。
如果在同性期,三角關系情結不能得到及時化解,成人后往往會出現兩性關系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童成人后,容易出現兩性關系偏差及婚戀心理異常,其心理根源就在于,同性期時,他們的父母不在身旁,親子三角關系情結沒能及時化解,而形成了親子三角關系障礙。
心理對策:該怎樣未雨綢繆?
具體到一個留守兒童,成人后是否會出現婚戀心理異常,取決于很多因素。
首先要看留守的年齡階段。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如果長期與父母分離,親子三角關系情結就很難化解,很容易形成親子三角關系障礙。成年后最容易形成兩性心理偏差及婚戀心理異常。如果女孩親情缺失,特別是父愛缺失,長大后就容易出現戀父情結或類似心理;如果男孩親情缺失,特別是母愛缺失,長大后就容易出現戀母情結或類似心理。
其次要看是否有補救措施。如能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有些早年的親子關系異常及親情缺失遺留的消極心理,可能得到化解或彌補。
怎樣避免給留守孩子未來的婚戀留下心理隱患?
1、盡量避免和孩子長期分離
孩子的成長不光需要錢,更需要親情。所以,父母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可以時常回家,甚至可以帶著孩子。只要態度問題解決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們已經知道,同性期也就是上小學的時候,是孩子向同性家長學習的最佳時期。因此,如果性蕾期出現親子關系異常,能在同性期恢復常態親子關系,此前的消極影響也可以得到彌補。所以,孩子上小學時,父母最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抓住時機來彌補和抵消此前的消極影響。
2、創造條件加強和孩子的聯系
有調查顯示,外出打工的父母,32.9%每天和孩子電話聯系一次,39.8%每周一次,21.1%每月一次,4.9%每年才一次,1.3%甚至和孩子沒有任何聯系。如今通訊如此方便,天涯咫尺。為什么有些父母卻不和孩子聯系?這也是態度問題。不論把孩子托管給誰,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實在不便回家,就讓電話來傳遞親情吧。
篇5
一、情感缺失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留守兒童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個別家長會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兒童。另一方面,常年外出務工的父母在情感上對孩子是有欠缺感的,于是他們選擇用物質生活上的滿足來彌補日常照顧和情感關懷的缺失。但這種處理方式很可能讓一些留守兒童形成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而且祖輩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力度不夠且疏解心理問題能力有限,這極大阻礙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個性,影響其一生發展。
(二)影響健康心理的形成
兒童心理情感形成的P鍵期是在童年,他們對自身身體和心理變化、學習上的壓力等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時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惱與思想沖突。這時候,他們不僅僅需要和親人朋友們傾訴,更需要的是長輩或老師們的正確引導。由于鄉村學校心理輔導課程不能開展,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這極易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三)影響家庭情感的融洽
情感的維系需要溝通和相處。農村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長期不能一起生活和相處,雙方互動頻率低下,親子之間一般用電話、短信溝通,而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面對面溝通和交流。同時,大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對他人必要的信任,對情感表現淡漠,只會接受愛,不懂表達愛。因此,沖淡了與父母親戚之間的情感,同時也不利于和諧家庭的構建。
二、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的表現類型
(一)孤僻自閉型
留守兒童對自我評價往往是自閉的,他們不愿意與人進行溝通交往,這種封閉思想導致留守兒童的行為大多伴有孤僻癥,與普通兒童相比,對于相同的事物難以表現出相似的反應,故常常表現為“不合群”。
(二)憤恨不滿型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兒童大多數表現出對遠方父母的強烈思念。然而,也有一些留守兒童對他們外出務工的父母也表達出各種不滿情緒,諸如埋怨、怨恨,甚至反抗等。因為在留守兒童單純的內心世界里,家庭就是他們的一切,他們對父母獨自將其留在家里表示不理解,甚至埋怨父母在自己有困難的時候不能夠及時幫助自己,留守生活給他們對父母的情感上帶來復雜的體驗。
(三)放任自流型
留守兒童的生活相對比較簡單,其遇到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學習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更容易氣餒和放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內在精神動力與親人的支持。留守兒童為此很容易形成消極的觀念和對自我否定,進而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甚至產生輟學自棄的想法。
情感缺失使得留守兒童在行為、心理等方面都與非留守兒童有較大的差異,無論是孤僻自閉型、放任自流型,還是憤恨不滿型都會對其本人及家庭乃至社會產生或深或遠的影響。
三、留守兒童情感補償的措施
(一)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這要求 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即隨著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 接受義務 教育的權利 。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 。
(二)監護人制度
通過動員社會上愛心人士組成關愛隊伍,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幫扶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一般做法是這樣的,首先是成立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其次是建立并完善留守兒童信息庫, 每學期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行一次普查,最后在自愿原則下, 倡議并發動各級領導干部職工、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黨員群眾擔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
(三)校園關愛制度
校園關愛制度主要是指在學校由師生共同關愛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學校他們的關愛。具體做法有三點:第一,在班級內部由少先隊員組成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使留守兒童互相幫助,自立自強。第二,班主任建立學生信息數據庫,在課余時間開展關愛活動并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第三,在校園內設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老師擔任心理醫生,這樣可以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內心的困惑。
(四)改善生活環境
情感缺失的緩解可以從改善生活環境入手。首先,在村里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村民對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其次,村委會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支職業化、專業化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隊伍,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了解村里留守兒童的相關情況。再次,政府出資在村內建立留守兒童信息管理中心,為村里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同時聘請專職人員定期對檔案進行更新,如有特殊情況發生及時告知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或者父母。
(五)完善留守兒童寄宿制
學校應該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把該項工作列入學校工作章程上。第一,在留守兒童入學前應對每個家庭進行全面細致普查,為留守兒童建立相應的資料庫。第二,學校充分發揮“學校育人,教育育人”的職能,同時要從單獨教學到多功能方向發展,形成監管和教育一體的新型管理模式,專門為留守兒童建立監管體系。第三,培養專職心理老師,及時對留守兒童開展相應心理輔導,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篇6
兒童階段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留守兒童的境遇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沒有尋求幫助的對象,長此以往,其人格方面會產生攻擊性強、容易出現抑郁情緒等問題,集中表現為沖動、好怒、焦慮、神經質、自閉等不良心理特征。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個性自私冷漠、敏感多疑、任性霸道且情緒多變,有的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終生發展有重要意義。而留守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缺失,直接影響兒童的社會化進程,甚至導致出現心理危機。年幼時缺失父母關愛,兒童很難形成對周圍人的信任感,性格容易變得孤僻。尤其在心理啟蒙階段,當遇到困難,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時的引導及鼓勵,留守兒童很容易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安全感,甚至陷入自暴自棄的困境中無法自拔。
(二)學校教育不完善
家庭生活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很多困惑,這時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學校教育應該降低親子關系缺失給留守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幫助與疏導。但限于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等各種因素,學校在開設心理課程,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諸多方面存在缺失,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引導。另外,師資匱乏,導致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很少有時間與留守兒童進行單獨溝通,這種被家庭及學校雙重忽視、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三)政府缺乏有效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也與社會大環境有密切關系。地方政府部門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農民外出務工,但對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留守兒童問題卻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機制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搭建與外出父母的溝通橋梁。一是必須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其教育意識,將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外出打工的家長意識中,為孩子賺足夠多的錢,讓孩子在物質上獲得滿足,就是為孩子負責、關愛孩子的表現,同時也是自己作為父母的價值體現。由于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在心理及情感上對父母的需要。對父母來說,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樹立學習和生活的榜樣,并在必要時對孩子進行有效引導。二是慎重選擇委托監護人。外出家長必須重視與委托監護人的溝通,對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及時進行了解。不能一托百托,對子女的成長和教育不聞不問。三是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提供便捷的溝通途徑。務工單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創造父母與孩子聯系的便利設施、渠道及機會,在兒童放假期間積極提供住宿條件使其與父母相聚等。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學校應在意識層面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視,認識到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做好留守兒童問題研究、教育工作。同時,建立專門的督導小組,實時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及生活,讓留守兒童在學校各方幫助引導下“感受關心,學會用心,建立信心”,實現留守兒童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首先,村委會要對留守兒童的人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等基本信息進行調查,以便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督促留守兒童的父母、委托監護人及學校,實時了解兒童學習、生活及思想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教育指導;最后,為留守兒童舉辦豐富的公益活動,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活動為載體,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及行為進行正確引導,使其感受到社會的關注及愛心,并鼓勵其發揚自律、自強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四)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篇7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98
“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年齡,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思想狀況已經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逐漸成為政府各部門的工作議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狀況及不良后果
1. 家庭教育中的親情缺失
父母進城務工,農民進城后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等問題,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家里老人或其他親人代為照看,形成的與孩子分離,由于在農村的監護人從事的都是勞力活,監護人只需求供給留守兒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撫慰,留守兒童遇到心理問題不能即時進行溝通,心理上缺少疏導,留守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呵護、關愛和照顧,導致他們的身心受到極大損害:長期親情缺失,情感缺少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
2. 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
父母放心地將孩子留給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祖輩對孫輩雖能較多關注的是物質和生活上的需求,但由于他們之間相差兩代,“代溝”非常明顯,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著代差。導致留守兒童內心封閉、孤僻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情緒消極,有的悲觀失望,有的逆反任性。
3. 學校教育中的寄宿教育
鄉鎮寄宿學校不僅承擔兒童的在校教育,還要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寄宿學校的教師不僅僅是教師,同時還充當留守兒童的家長角色。這種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作用: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感,但從長遠看來,這種寄宿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兒童獨立性,但這些兒童往往缺乏家庭親情。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問題
1. 學業成績方面
對于留守兒童學業成績,他們因父母外出打工導致不能指導或約束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明顯的關系。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處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甚至有的只處于低智力水平。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目的性不明確,沒有遠大理想,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頻繁轉移、反應遲緩、缺乏靈活性、學習不主動,不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學習習慣差、上課隨便說話、搞小動作 ,邊寫作業邊玩,學寫潦草;學習無計劃,效率低,學習態度消極,學業成績不理想。
2. 行為習慣方面
留守兒童由于在農村的監護人只能供給留守兒童衣食,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習性,飲食無規律、衛生不講究、行動沒約束,學習無所求等。
3. 個性發展方面
留守兒童的個性發展很大程度上受隔代教育和單親教育的影響,教育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低,教育行為都為粗暴的打、罵,基本上]有鼓勵沒面的言辭,導致留守兒童的個性發展表現為兩個極端:一類是攻擊型:動則吵鬧打架,情緒自控力差,易沖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類是畏縮型:表現為情緒冷漠,畏懼、抑郁、自卑、優柔、寡斷、害怕與人交往等個,甚至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如搶劫、偷盜等)。大部分性格偏激,不太愛說話;有的自尊心相當強,極敏感,容易出現過激行為;有的情感脆弱,經常為一點小事哭泣等。
4. 心理健康方面
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方面偏內向,“內向”是農村留守兒童性格上的缺陷,班主任反映:這些學生平時膽小,遇事不敢作主。導致他們性格內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父母不在身邊,學生缺乏依靠,有一種不安全感,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祖輩不能解決;二是學業成績不佳,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不愿主動與人交流,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在專家對留守兒童在對“當遇到困難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怎么處理”的調查中,42.7%的學生選擇“把它悶在心里,不對外人說”,39.2%的學生“愿意將心中的困惑與伙伴或同學交流”,僅有16.8%的同學“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僅有1.3%的人“愿意給臨時監護人說”。
三、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1. 政府搭臺,解決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源問題
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不斷為寄宿學校的教師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使留守兒童享有與城里的孩子一樣的教育,使教育公平、和諧發展,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2. 提高認識,切實轉變農民工的家庭教育觀念
政府、學校、工廠要創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提高留守兒童父母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農民工或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利用一切力量,采用鼓勵方式,積極管理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特別是心理健康),快樂地學習。不斷提高農民工對的家庭教育認識,特別要消除農民工觀念中“重物質、輕知識”的傳統教育理念,使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成為合格的家長。
3. 健全機制,充分發揮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因此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監管建設機制,不應該有一個留守兒童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輟學,讓他們不因為學習不好而感到自卑,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
篇8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成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出打工人員的規模不斷擴大,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特殊的環境里,缺乏父母的直接關愛與監護,與父母聯系少,更談不上溝通。家庭教育的空白,而學校教育與管理又不能有效地彌補這類教育,促使留守兒童產生消極情緒,不良體驗,性格內向孤僻,學習滑坡,有的甚至厭學、逃學、散漫、打斗、小偷小摸、沉迷于網吧游戲室。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遠離雙親,缺乏來自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失。他們接受教育和學習的單一性無法適應社會,生活沒有規律,影響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不能健康成長,心理狀況更讓人擔憂。他們變得孤獨、脆弱、敏感、多疑、自私、自卑、任性,在家中與監護人矛盾重重,在學校與教師、同學關系緊張,導致他們普遍產生厭學心理,結伙沉迷網吧、游戲廳,養成懶散、不負責任、亂花錢的壞習慣等。綜合看來,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不良情緒
留守兒童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精神上得不到滿足,他們變得沉默寡言、不開朗、內向。較為突出的是情緒悲痛、焦慮、怨恨、憂郁,具體表現為做事畏縮不前、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等不良心理,不能很好地與老師溝通或求助,孤僻、自閉 。調查統計顯示,81.1%的“留守兒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談及其父母,表現的非常焦慮,悲痛不已,泣不成聲。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長期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對父母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濃厚的親切感,有的甚至討厭父母、怨恨父母。這些“留守兒童”當中,在提到父母的時候,大多表現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則是悶不吭聲。再者,在調查中還發現,8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
2 人格障礙
相當部分留守兒童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逆反心理重。常為一點小事亂發脾氣,有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理,表現出一種叛逆態度,放任心理、行為走向極端。總認為社會對自己不公平,周圍的人不關心自己,甚至敵對自己。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關愛,妒忌他人的幸福,嚴重的還有破壞行為:偷走他人的新文具盒,弄臟或弄壞同學父母剛買的書包、新衣服。自暴自棄沒有進取心,沒有榮辱感、甚至沒有一點自尊。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內心里厭惡自己,瞧不起自己。
3 耐挫力差
留守兒童遇到問題與困難時往往無所適從,顯得孤立無助,表現為消極悲觀,自暴自棄,意志力薄弱。不能很好地面對困難,用積極的心態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抱怨困難為什么找到我。既不找人幫忙,自己也不努力,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既使去做也淺嘗即止,尤其遇到困難更是畏縮不前。
4 學習心理問題
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缺乏主動,遇到困難不能很好地求助老師及學習好的學生,抄襲嚴重。有的用不正當的手段讓朋友幫忙完成作業,老師發現適當的質疑與說服,反而出現抵觸情緒。更有甚者千方百計找理由不做作業,故意不帶、撕壞甚至丟掉作業本。
5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與監督,常常是問題兒童。周圍不論用怎樣的公平對待他們,也彌補不了他們精神上的渴求與缺失。他們錯誤地認為周圍人對己不公,沒有人喜歡他們,常以懷疑不信任的情感與周圍人交往,信奉“錢”的力量,使自己的交往功利而狹小。他們在交際中并不是沒有遵守交往規范,也不是不懂交往技巧,而是他們不愿交往,不敢交往,對活動不太感興趣,不愿與同學們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獨來獨往,孤獨自閉,產生交往心理障礙。他們既渴望友誼,又懷疑友誼。在與他人相處時常有報復發泄的情緒,暴力傾向嚴重,有的甚至拉幫結派。
留守兒童已成為社會問題,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并努力尋求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為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環境,加強內部機制培養,提高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促進健康成長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周青云.留守兒童心理現狀及對策干預.開封教育科研,2008.1: 88~89
篇9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1―0041―01
近年來,隨著農村合班并校步伐的加快,以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增多,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也隨之應運而生。但我們發現住宿生的學習明顯不如走讀生,學困生大部分都是住宿生,而且行為習慣、心理行為也比較偏激,令老師們非常費解。為此,探討寄宿學生心理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一、寄宿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 學生自身的因素 。(1)情感類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煩惱、易怒、恐懼、孤獨等。由于學生年齡偏低,不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在校住宿后許多孩子表現出想家思親、寂寞孤獨、大吵大鬧、不善交流等現象,甚至于逃離校園,想方設法裝病回家。(2)意志類問題,主要表現為遇挫氣餒、缺少毅力、過分依賴、倔強固執等。有的學生不合群,難以和其它學生共處。有的學生面對教師的批評和指責心理上難以承受,和老師對著干,故意惹老師生氣,出現很強的逆反心理。(3)個性類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沖動等。有的孩子對別的小朋友的吃、穿特別羨慕,以致于向自己家里提出過分要求,有的孩子從小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形成了孤僻的個性,難以和其它孩子友好相處。
2. 家庭因素。(1)家長認識不到位,家庭教育方式不當。許多家長對教育的功利性與目的性日益增強,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成績直接成為評斷孩子好壞的標準。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過高或過低的成就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2)家長過分溺愛,家庭氣氛不和諧。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過分溺愛。而這樣的孩子自理能力卻較差,寄宿后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再加上親情的缺失使他們變得異常敏感、脆弱、膽怯。
3. 學校因素。(1)教育方法不當。受教育評價方式以及一些不良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一部分教師往往缺乏理解、耐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使這些遠離父母,本身情緒低落的寄宿學生逐漸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消極、悲觀的情緒,導致他們雖然學習時間充足,但學業成績依然低下,逐步成為學困生。(2)寄宿學生管理落后。實行寄宿制管理后,管理人員不能配套。一般都是指派學校任教老師、同時委托班主任和值周教師配合進行管理。由于專業生活教師的缺乏或不確定性,使住宿生的管理缺少連貫性和持續性,導致寄宿生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弊端。再加上基礎設施有限,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單調,難以調節情緒。
二、寄宿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1. 建立家校聯系制,及時進行家長培訓,讓家庭教育能夠跟上學校教育的步伐。要定期召開家長會或不定時家訪,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在家的表現情況。同時老師也要對孩子表現出的不良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及時引導和教育,還要教育學生不要互相歧視、諷刺和挖苦,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
2.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正視自己成長中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時期身體和心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關鍵是要讓他們認識到這種變化是自然現象,不必焦慮、恐慌,更不要逃避。老師要幫助他們正視面前的挫折與困難,指導他們在困境中挑戰自我,要有敢于擔當的勇氣;引導他們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 營造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習、生活氛圍。首先要創造寬松的班級環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特別是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用積極向上、謙和開朗的心態,去感染身邊的每一位學生。通過指導,使學生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合作與競爭,懂得要多關心、幫助、尊重他人。其次是要做學生的知心人,引導學生及時宣泄不良情緒,調整心態。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教師要教給學生在心情壓抑、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找好朋友傾訴,可以寫日記,也可以通過聽音樂、玩游戲、做運動的形式得到及時宣泄。
篇10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表現
普遍認為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四個要件,即依戀、監督、辨識子女的偏差行為、懲罰。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對他們依靠和傾訴、監督鞭長莫及,在有限的見面時間中,無法辨識子女是否有偏差行為,長期無法陪伴孩子心存愧疚,不舍懲罰。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良好教養方式的四個方面都無法盡責,如此造成其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一)生活照料不周
突出表現在留守女孩子生理衛生知識指導缺失上。由于父母雙方特別是母親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衛生方面關懷和指導缺失。14周歲左右的女孩子生理和身體正處于快速發育和變化的時期,她們更需要得到學校和家庭,特別是母親在生理衛生知識方面的關懷和教導。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加上農村學校對這方面的課程重視程度不夠,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變化出現時表現出極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二)安全保護難全
留守兒童的安全防護問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外界對他們的傷害。監護人監護意識薄弱,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極易受到意外傷害,觸電、溺水、害、交通事故、犯罪多發,甚至成為侵害對象。公安部門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二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等難以被及時發現和糾正。
(三)學習信心失落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僅有2%的學生成績優秀。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中,膽小怕事、課堂不敢回答問題的占75?G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缺乏興趣、不愿參加活動、自卑心理嚴重、生活無聊而空虛。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對個體的制約
(一)個體“社會化”進程受阻
在社會學中,社會化是一個從生物人向社會人的轉變的過程,更是一個內化社會價值標準、學習角色技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家庭是個體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環境,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在個體早期社會化中,家庭教育對個人觀念,心理和行為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個人社會化奠定基礎。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使感情和愛的培養這一社會化最重要的過程得不到保障,而深刻影響其社會化進程。
(二)刻板“標簽”難以撕下
標簽是人們對自我形象的界定和產生。自我形象是透過與他人互動而產生的,而他人的標簽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一致。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農村留守兒童會在學校或社會生活中受到偏見與歧視,當被認為是沒人管的“野孩子”時,他們會更加自卑、墮落、自我放棄,對人們的評論做出一致的反應,逐漸與標簽描述相一致。如此就會使留守兒童問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要去掉這種標簽難上加難。
(三)向往城市的“窮二代”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們只能孤獨寂寞地成長,享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親情,過早地體會生活的辛酸和物質匱乏的壓力。由于父母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留守兒童對城市的認同和向往傾向較明顯。城鄉落差讓一些留守兒童感到社會不公而形成壓抑、煩悶、消極厭世的社會心理,難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向往都市卻無法改變現實的“窮二代”的主力軍。
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對社會的影響
(一)不利于家庭關系的和諧發展
角色定位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直接影響和諧家庭關系的建立。從角色理論出發,留守兒童家庭中經常存在角色沖突型、溺愛角色型、過度角色化三種不和諧的關系。社會由家庭組成,家庭關系對社會的和諧穩定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的重要環節就是要建立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
(二)社會失范行為與越軌行為增加
由于沒有受到健全的家庭教育,有著逆反心理的農村留守兒童非常容易發生失范行為,不加正確引導,他們就會出現思維上的混亂與行為上的偏差,進而背離家庭期待與社會預期。據公安部統計,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多發于農村,社會越軌行為增加且出現低齡化的趨勢,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
(三)留守兒童自成亞文化群體
青少年很容易結合在一起形成同輩群體,構建特有社會網絡。對留守兒童同輩群體而言,父母監護缺位,留守兒童行為自主性強,他們在承載文化上與社會主流文化相背離,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勞動習慣而好逸惡勞。當留守兒童同輩群體形成社會中的亞文化群體與主流價值觀相背離時,必將給國家人才的培養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加劇越軌行為,阻礙社會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