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及臨床醫學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醫結合及臨床醫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神經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6(a)-0168-03

[Abstract] Objective Value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study.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2014 March to 2015 Sept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14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data, time of onset were greater than 6 hou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ill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72) and control group (n = 68),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plink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cluding 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 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5.56±2.45),(4.50±2.6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35 ±3.70)% and (5.65±3.78)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P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Nerve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梗死也叫缺血性腦卒中,中醫上稱之為中風或卒中。其中主要是因多種原因導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使得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所引發的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是對人類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的一種常見疾病,具有致殘率、死亡率高的特點。發病后,若不及時救治,患者預后不佳,生活質量差,對患者家庭、生活等方面帶來較大壓力[1]。目前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卒中單元等療法[2]。祖國醫學中,該病屬于“卒中”、“中風”范疇。治療主要包括針灸、草藥、熏洗、推拿等方法。該文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與常規療法對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神經內科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該次研究,且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兩組,觀察組(n=72),其中41例男,31例女;年齡范圍:43~80(64.2±10.3)歲;病程0~6(2.8±0.6)d。對照組(n=68),其中37例男,31例女;年齡范圍:42~80(65.8±9.6)歲;病程0~5(2.5±0.5)d。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選擇標準

診斷標準[3]:將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提出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的診斷標準作為依據;并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作為診斷依據。

納入標準:納入滿足中醫中風病與西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診斷標準的患者;納入首次發病、經頭顱CT檢查確診、病程48 h內、改良Rink量表(MRS)評分不超過3分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超過4分的患者。

排除標準:排除顱腦外傷、腦腫瘤、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以及神志昏迷等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實施常規療法,主要采取降低顱內壓、防治血小板凝集、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細胞、保護胃黏膜等療法;并對患者應用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血糖以及調整血壓等對癥處理。

1.3.1 對照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抗凝、降纖等治療,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主要采取語言康復訓練、肢體康復訓練等。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以上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療法,主要應用針灸、中藥等方法:(1)針灸療法:針刺療法適宜于治療無腦水腫、顱高壓的患者,該類患者要及早采取針灸療法。針灸療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種:①常規針刺法:將肩k穴、外關穴、曲池穴、環跳穴、手三里穴、陽陵泉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以及昆侖穴作為主穴;陽池穴、懸鐘穴、后溪穴、陰市穴以及風市穴作為配穴,每次進針選取4~8個穴位;②醒腦開竅針刺法:將內關穴、印堂穴、三陰交穴以及人中穴作為主穴,將患側尺澤穴、極泉穴、風池穴、委中穴以及合谷穴作為配穴;③頭針治療:主要取患者梗死病灶側頂部、頂旁、頂顳前以及頂顳后等穴位,每次進針1寸,留針30 min,不實施手法治療。選取穴位時,主要根據患者并發癥適當加減,如患者伴有言語不利,則增加玉液穴與金津穴;如患者伴有吞咽障礙,則增加豁風穴和風池穴;如患者足內翻,則增加丘墟透照海穴。(2)中藥療法:為患者靜脈滴注銀杏達莫注射液,將銀杏達莫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2周為1個療程。并給予患者活絡通脈湯治療,該方主要成分為丹參20 g,當歸、枸杞、山楂、川芎、伸筋草各15 g,鉤藤、膽南星各12 g,僵蠶、天麻、全蝎各10 g,上述諸藥用水煎服,取汁300 mL,隨癥加減;1劑/d,分2次服用。

1.4 觀察指標[4]

觀察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全血超敏C反應蛋白(血hs-CRP)等指標。其中:①神經功能缺損: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情況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應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血hs-CRP:應用RCHE公司出產的MODULARP 型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包對數據實施正態性檢驗,兩獨立樣本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實施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

2.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

治療1周與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比較均高于治療前(P

2.3 兩組患者血hs-CRP濃度對比

治療1、2周后,兩組血hs-CRP濃度指標均優于治療前(P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主要由于腦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以及死亡率。病理變化主要以腦組織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患者血管管腔內出現痙攣、狹窄等;受到血液黏度增加、凝聚性增高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因素影響,使患者腦內局部動脈供血嚴重不足,進而使腦組織急性缺血、缺氧、壞死等,使患者出現一系列癥狀。循證醫學研究[5]指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采取卒中單元療法,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rt-PA溶栓以及抗凝等方法。

中醫中藥在腦卒中患者治療中具有較多優勢,如操作簡單、手法多樣、療效突出以及價格低廉等優點,被臨床醫學工作者廣泛關注。中醫療效機制較廣泛,無論是中藥治療還是針灸治療,都涉及到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帶、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增加腦缺血區供血、改善血流以及促進神經功能康復等方面[6]。

該文通過對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價值進行探討,對照組行常規西醫療法聯合康復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療法,主要包括針灸、中藥等方法。其中,針刺療法主要包括醒腦開竅針刺法、普通針刺以及頭針等方法,其中,針刺療法主要具備以下優勢[7]:①針刺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缺血區微循環,使局部血管擴張,并改善腦供血;患者發生腦卒中后,大腦內缺血區域血流速度較慢,甚至部分血管斷流,導致腦內血液灌注量嚴重不足。②針刺可對腦缺血后炎癥反應起到對抗作用。動脈粥樣硬化為腦卒中的病理基礎,在動脈硬化發生、發展等方面均有炎癥反應參與。③針刺可對中性粒細胞的黏附與向缺血半暗區的浸潤產生抑制,緩解炎癥反應。④能夠改善神經功能缺損:針刺時,頭針所對應的穴位和現代醫學大腦皮層功能的定位具有一致性,針刺可興奮大腦皮質神經細胞,使腦神經細胞復蘇,并可增強腦內代償功能,進一步加快大腦功能恢復。中藥治療主要應用銀杏達莫注射液,成分主要包括銀杏葉提取物與雙嘧達莫,其中,雙嘧達莫可對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產生抑制;銀杏葉提取物中的銀杏內酯成分可雙重阻斷血小板聚集,并對血小板合成TXA2產生抑制,防止血栓形成;銀杏黃酮苷成分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并對細胞膜脂質過氧化反應產生抑制,擴張血管,并改善動脈順應性,降低腦血管阻力;白果內酯具備保護神經的作用[8]。且該次研究中所選用活絡通脈湯中鉤藤、天麻具有平息肝陽上擾的功效,輔以枸杞可達到養陰柔肝的效果;全蝎、僵蠶等藥物具有息風止痙的作用;膽南星具有豁痰祛風的作用;山楂、當歸、川芎、丹參等藥物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功效,伸筋草則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絡作用,諸藥聯用可達到良好的平肝、去痰濁、氣血通利、促進腦髓神機功能恢復的效果。且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自擬活血通脈湯還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液流變學指標、保護血管內皮等有重要價值。將自擬活血通脈湯與常規基礎治療、針灸療法等聯合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中可發揮良好的協同作用,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重要幫助。該次結果顯示,實施中西醫結合療法后,觀察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血hs-CRP濃度等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獲得顯著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小平,宋水江.中西醫聯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及對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5,17(12):1884-1886.

[2] 陳飛.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療效分析[J].醫藥前沿,2015,5(27):145-146.

[3] 張成新,其滿古麗?斯地克.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對維吾爾、漢族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及其血流變的影響[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5,14(11):1380-1384.

[4] 陸錦新,周宗華.馬來酸桂哌齊特超早期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3):28-29.

[5] 李信銘.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5,30(2):346-347.

[6] 沈永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2):1076-1077.

[7] 王康,邵通美.自擬活血化瘀方治療輕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5):930-931.

[8] 周葉,胡春梅,朱瑾,等.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的療效和衛生經濟學評價[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4,22(1):81-87.

[9] 劉勝賢.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卒中的有效性探討[J].中外醫療,2013,32(17):126-127.

篇2

[關鍵詞] 腦血栓形成;中西醫結合治療;奧扎格雷鈉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4(b)-078-02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見的臨床類型。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現代醫學針對病因及病理改變,除對癥治療外,根據病情又采用溶栓療法、腦保護治療、抗凝治療、降纖治療、抗血小板治療等多種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聯合應用,取得一定效果。2007年10月~2009年11月,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35例腦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70例符合以上標準的兩所醫院的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60.35±6.21)歲;伴發高血壓20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癥15例,冠心病8例。治療組中男24例,女11例,年齡(59.72±5.84)歲,伴發高血壓23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癥16例,冠心病11例。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擬定。所有病例均為初發無意識障礙的50~70歲患者,于發病≤72 h入院,經頭顱CT或MRI確診病灶在基底節區。

1.3 排除標準

合并顱內出血或其他腦血管病;適合靜脈溶栓者;藥源性或動脈炎引起的腦血栓形成;顱內占位;腦外傷;嚴重心肺肝腎等原發性疾病;有出血或出血傾向者;血液病;已應用抗凝藥物;孕婦、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據病情穩定血壓、血糖及血脂,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并使用右旋糖酐40氯化鈉注射液300 ml中加入注射用奧扎格雷鈉80 mg(每支40 mg,丹東醫創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每日1次靜脈滴注。

1.4.2 治療組 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活血抗栓湯口服,組成如下:當歸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大黃(后下)5 g,水蛭4 g,三七5 g,雞血藤15 g,甘草5 g。隨癥加減,上肢偏廢:桑枝、桂枝;下肢偏廢:杜仲、牛膝、桑寄生;口眼歪斜:白附子、僵蠶、全蝎;言語不利:石菖蒲、遠志、郁金;高血壓:鉤藤、夜交藤、天麻;心煩失眠:夜交藤、酸棗仁、遠志;痰濁盛:膽南星、陳皮、半夏;便秘:瓜蔞仁、重用生大黃;氣虛:黃芪、太子參;陰虛:生地、沙參、天花粉;陽虛:制附子、桂枝。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

以上兩組均治療2周后評定療效,全部病例在治療前后記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不良反應監測。

1.5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2]。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在17%以內;惡化: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高于治療前;死亡:在治療中死亡。總有效=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療效比較用χ2檢驗,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例)

與對照組比較,*P

2.2 不良反應

兩組均無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2.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x±s,分)

與治療前比較,*P

3 討論

腦血栓形成是在腦動脈管壁病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使血管腔變窄或閉塞,血流受阻,引起相應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產生相應的神經癥狀和體征,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

奧扎格雷鈉是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劑,抑制血栓烷A2的產生,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腦血栓形成,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3],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本研究中自擬中藥活血抗栓湯,具有活血逐瘀、補血通絡作用。方中水蛭破血逐瘀;雞血藤補血行血、舒筋活絡,共為君藥。當歸活血補血,祛瘀而不傷血;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活血行氣;三七活血化瘀;共助君藥活血祛瘀通絡。赤芍善走血分,涼血散瘀。大黃蕩滌胃腸積滯,以防便秘發生。甘草調和諸藥。現代研究證實:水蛭[4]與雞血藤[5]有抗血栓作用;川芎[6]、赤芍[7]、雞血藤[8]、三七[9]、大黃[10]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減少腦缺血再灌注的損傷。

總之,本研究提示在腦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治療中,活血抗栓湯與奧扎格雷鈉具有協同治療作用,安全可行。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S].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S].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3]張世恒.奧扎雷格治療急性腦梗死98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09,15(32):149.

[4]吳喜國,肖光艷,韓志.水蛭醇提物的抗血栓作用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9,30(2):35-37.

[5]王秀華,劉愛東,徐彩云.雞血藤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5,21(4):41.

[6]阮琴. 川芎揮發油川芎嗪對小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9):642-643.

[7]鄭建明,陳曉春,張靜,等.赤芍801通過抗氧化作用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7):942-946.

[8]余燕影,章麗華,曹樹穩.豐城雞血藤黃酮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7,19(5):741-744.

[9]陳志剛,朱陵群,王席玲,等.三七總皂苷對大鼠海馬神經細胞缺氧缺糖再給氧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5):55-58.

篇3

關鍵詞:寓教于研;創新人才;中西醫臨床專業

經過60多年的艱難探索,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即“兩個基礎,一個臨床”,并在此基礎上為社會培養了一批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教學和管理的專業后備人才和生力軍[1]。盡管目前我國高等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已初具規模,但也存在著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2]、理論課程教學手段方法創新性不夠等很多方面的不足。因此,更需進一步理清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有力推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本研究以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為例,探索如何在教學與科研活動的結合中培養拔尖創新的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發揮科研育人的功能,探索寓教于研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1貫徹寓教于研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

1.1樹立寓教于研的育人理念 湖南中醫藥大學是全國最早正式實施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1993年實行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以來,已經在中西醫臨床本科教育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在培養拔尖創新專業人才過程中,我院通過開展中西論壇、各方面經驗交流會,結合人才培養實踐,形成了"寓教于研是培養拔尖創新的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寓教于研"的主要含義是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一體、以研促教,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優質資源,科研育人、學術育人,科教協同培養創新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3]。

1.2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堅持寓教于研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培養方案。在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夯實中西醫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基礎課程。②提高中西醫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臨床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專業課外研究性學習計劃的實施。③完善臨床課程體系,加強臨床教學,培訓中西醫結合專業標準病人(SP)。④增大科研學分,學生從大二開始跟隨相應的導師參與并主持各級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的設計與實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⑤改革考核,重點考核學生的中、西醫學能力、中西醫結合能力和臨床實際技能、科研能力。

2構建寓教于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1教中有研模式 建立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基于科研的高水平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式、參與式和自主學習。堅持教學的學術性,及時調整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

2.2研中有教模式 科研作為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培養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載體,是學生創新性實踐活動的主要環節。大學生早期參加科研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引導課外科技創新、設立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校及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學生自主選題、自主設計方案,在老師指導下借助科研平臺,自主開展科研實驗。

3完善寓教于研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3.1建立寓教于研的管理體制 建立完備的教師管理體系,設立學院、學科、本科專業、實驗教學中心、科學研究中心、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等專職負責人,使科研平臺最大效用地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作用。

3.2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勵機制 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勵機制是教學與科研工作相互促進的有效保障。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對實踐創新能力強的本科生在評優評先、獎學金評定等方面傾斜,鼓勵創新,讓更多有科研潛質的本科生有機會進入研究生學習,設立學生科技創新專項經費。鼓勵教師寓教于研,教學與科研成果同等獎勵;對在寓教于研、人才培養中成績突出的教師在職稱評聘和崗位晉升方面予以傾斜。通過這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大大增強了師生開展科研實踐創新的干勁,在教學、科研兩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3.3構建寓教于研的監控機制 監督機制是寓教于研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中的重要部分。學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監控措施,如抓好優質生源工程和本科生論文開題、中期匯報、答辯等環節。明確教師教學、學生管理、教學管理、教學條件及教學保障等目標責任,建立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監控機制。實行學院領導及同行教師二級聽課評課制,通過聽課、檢查教案、召開座談會、舉行交流探索會等方式,指導并協助教師進行教學。

4結論

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經過20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在教學和科研工作方面均獲得了顯著成效。我們建立了一支寓教于研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學院教職員工多年從事中西醫臨床醫學教育,已開展了多項中西醫結合教育教研課題的研究。通過寓教于研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推廣應用,人才培養創新意識整體提升,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先后獲得"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多項獎勵。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的教學改革實踐證明,教學與科研是可以高度統一的,寓教于研,教學與科研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賁瑩,方朝義,杜惠蘭,等.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1,(2):12-14.

篇4

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系,湖南長沙410012

[摘要] 目的 了解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對臨床技能操作的掌握情況,為以后的臨床教學方法改革提供指導。方法 以實習醫院為單位分組,采用excel 2003對各級學生成績標化處理,運用SPSS 18.0進行學生成績進行統計描述和均數分析。結果 三組教學醫院在總成績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03,P<0.05),SNK法作兩兩比較得到,第三組總評成績>第二組總評成績>第一組總評成績。K-W H檢驗分別對不同科目的考核成績進行分析得到,三組教學醫院在兒科的考核成績有統計學意義(χ2=5.155,P<0.05),在內科(χ2=2.914,P>0.05)、外科(χ2=0.841,P>0.05)、婦產科(χ2=2.7,P>0.05)、傳染科(χ2=0.071,P>0.05)的考核上均沒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學生在各學科診療計劃和提問環節得分率普遍低于其他考核項目,各教學醫院應以本次中期考核技能評估為契機,總結臨床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予以解決處理。

[

關鍵詞 ] 臨床醫學;技能考核;考試成績

[中圖分類號] R44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7(b)-0052-03

臨床技能是指學生通過臨床實踐而形成能夠解決患者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1],我校連續20多年堅持對學生實習一階段后在臨床實踐中系統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臨床基本技能操作是否規范等情況進行考核,本文僅通過對09級五年制臨床專業學生中期技能考核結果的分析研究,以發現學生在具體考核項目上的不足同時通過座談會的反饋評估各教學醫院對實習學生的指導情況,從而為今后的臨床實習教學和各教學醫院的建設提供參考和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3年11月—12月對我院在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等11所承擔臨床實習任務的教學醫院實習的09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習的學生(共計348人),分科目分別進行了實習操作技能的考核和實習情況問卷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實習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的實習安排、帶教方法等。資料主要來源于本次臨床中期考核各科目的考核成績和實習情況調查問卷。

1.2考核內容與方法

為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由各教學醫院抽派專家組成專家組在各實習基地巡回考核,每位學生由抽簽的方式考核一個項目。考核工作還包括:學生填寫“臨床實習質量調查表”,組織帶教老師與實習學生的座談會,了解具體教學情況,并聽取各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學工作的匯報以及檢查臨床實習教學活動記錄本。具體學科考核內容主要有: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入院記錄書寫和提問環節,各科目分數以百分數計,各考核項目所占分數見表1。

1.3統計學方法

以實習醫院為單位分組,采用excel 2003對各級學生成績標化處理,運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描述和均數分析,均數之間比較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如滿足正態且方差齊性,則運用t檢驗(2個均數)或方差分析(多個均數),如不滿足,先進行數據轉換,數據轉換也不符合,則使用Kruskal-Wallis H檢驗,倆倆比較用SNK法(滿足方差齊性)或Games-Howell法(不滿足方差齊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考核成績總體描述,參加實習中期考核的學生應考348人,實考344人,其中含外籍參考學生5名,因人數較少故未納入評估。考核總平均成績為82.71,各教學醫院各科目具體得分見表2。

2.2

運用方差分析分別對考核成績進行分析得出,三組教學醫院在總成績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03,P<0.05),SNK法作兩兩比較得到,第三組總評成績>第二組總評成績>第一組總評成績。同時運用K-W H檢驗分別對不同科目的考核成績進行分析得到,三組教學醫院在兒科的考核成績有統計學意義(χ2=5.155,P<0.05),在內科(χ2=2.914,P>0.05)、外科(χ2=0.841,P>0.05)、婦產科(χ2=2.7,P>0.05)、傳染科(χ2=0.071,P>0.05)的考核上均沒有統計學意義。各學科分項得分情況見表3。

3討論

臨床教學工作對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扎實臨床技能、良好職業素質至關重要,中期技能考核作為檢查學生實習期間學習情況的一種方式[2],不僅可以發現教學醫院在教學方法中的偏差,同時也為在校期間臨床課程的教學提供指導。

3.1考核結果分析

在表3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診療計劃和提問環節得分明顯低于其他項目,表2 顯示了在本次臨床中期技能考核中兒科各教學醫院之間的差異較大(P<0.05),而傳染科的考核成績各教學醫院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它的成績明顯低于其他的科目。綜合2011—2013三年間的臨床中期技能考核成績可以看出兒科及傳染科的得分一直低于其他的考核項目,而這兩科主要在診療計劃及提問環節得分很低。各科的專家都提到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不扎實,在病史采集方面不規范,對疾病診斷有關的陰性病史經常忽略,系統性不強,對伴隨癥狀及有鑒別意義的癥狀不能準確獲取;在病史詢問時臨床思維缺乏,語言表達不精準,與患者溝通能力有待提高。體格檢查中主要問題表現為檢查手法不規范,定位不準確,如心臟叩診的力度掌握,淋巴結的觸診、神經反射的檢查方法,操作不熟練[3]。在問卷調查中,有些學生認為帶教老師管理病種單一,不利于全面的學習;在實習過程中具體管床制度不規范,科室內關于疑難病例、典型病例開展的病例討論不多;實習安排與畢業生考研復習時間重疊,使得學生對臨床實習的重視程度降低,臨床實習的積極性不高[4]。但在發展中的醫療環境中,提高實習生的技能水平尤為重要,高等醫學教育以培養基礎扎實、操作嫻熟的醫學人才為目標,臨床中期考核是實現我校完成臨床教學任務的重要環節。在考核中發現實習生的不足有利于在后續的臨床教學和低年級的理論教學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3.2 實施臨床中期技能考核的必要性

隨著國內醫學院校對臨床醫學生培養方式的不斷發展和臨床醫學專業自身實踐性的要求一直推動著我國各醫學院校的教學活動。各醫學院校始終將模擬臨床技能考核作為培養臨床專業學生臨床技能的手段,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臨床技能考核,我校將臨床中期技能考核與OSCE考核結合起來實現對臨床專業醫學生的培養。從長遠來看,類似的技能考核有助于學生對規范化的技能的學習和各科室常規診療方法的掌握,同時也可以為各教學醫院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提供導向作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及國內外的醫學教育專家對醫學生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思考,如翻轉課堂、PBL教學方法、病例討論式教學等,更多的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剛進入臨床階段醫學生對一些基本的操作十分的陌生,中期技能考核是在醫學生對臨床常規操作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基礎上予以規范,能及時的發現醫學生的技能操作誤區,對醫學生的職業素養至關重要,需要在不斷的總結自身的經驗并積極探索建立多層次的臨床教學質量控制體系。

3.3加強臨床技能教學的措施

完善臨床實習基地評估指標的建立,教學醫院應強化教學意識,從中期技能考核反饋中發現學生臨床實踐學習中的誤區,改進教學方法,定期舉行教學查房、專題講座及術前討論、典型病例討論等教學活動。帶教老師應指導學生書寫病歷、常規診療計劃的完成以及掌握常規用藥的劑量、用法。訓練實習醫生有順序、系統、完整的開展體格檢查等基本臨床技能操作[5]。

對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的監管,中期的考核是為了及時的發現實習教學中存在的難點,以規范后期的臨床教學工作[6]。在校醫學生的臨床教學和技能考核僅僅靠這一種考核方式是極為單薄的,應以實習醫院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為平臺,結合多站式考核和臨床教學中的PBL教學方法的推廣,以健全我校校外基地的建設和規范各教學醫院臨床教學行為,提高臨床專業醫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4 總結

臨床教學是醫學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臨床實踐教學質量的情況對培養優秀醫學人才有深刻的影響,臨床技能考核作為一種評估方式所反映出的臨床實踐活動學習中的問題需要各教學醫院、學校、實習學生的共同努力,不斷總結經驗不足,同時也應該不斷的完善臨床技能考核的形式和指標,為以后的臨床技能教學提供指導[7]。

[

參考文獻]

[1]劉成玉,王巖青,葉志宏.臨床醫學專業臨床技能考核結果與分析[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1,45(1):73-75.

[2]孫梯業,朱錫光,陳自強,顏偉.我院醫學生臨床技能考核結果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2,15(1):37-39.

[3]謝肇,趙永亮,孫梯業,朱錫光,陳自強,顏偉.臨床醫學專業臨床技能考核結果與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35-37.

[4]宋文延,黃濤,楊金玲,等.實習學生出科模擬臨床技能考核成績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2:11-12.

[5]付婷輝,張璐,張寶珍等.婦產科住院醫師第一階段臨床技能考核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2,28(2),111-114.

[6]伍紅霞,梅徽,李國明等.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臨床技能考核的改革探索[J].醫學信息,2011,24(10),6328-6329.

篇5

1.1調查對象

對我校2011級(4年級)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不同學制(五年制、七年制)學生中,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150名調查對象。發出問卷150份,收回問卷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39份,有效率為92.67%。139名學生中,男生44人(31.65%),女生95人(68.35%);五年制學生105人(75.54%),七年制學生34人(24.64%);來自城鎮學生45人(32.37%),來自農村學生94人(67.63%)。

1.2調查方法

自編《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高年級學生學習現況及專業素養調查問卷》,主要從專業興趣、學習現況、專業素養3個方面設計了30個問題,如“你為什么選擇醫學專業”、“你為醫學生身份感到驕驕傲嗎”、“經過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你現在對醫學專業的興趣如何”、“畢業后你會選擇當醫師嗎”、“你現在能背出多少首方劑”、“你會用醫學專業文獻數據庫查閱專業文獻資料嗎”、“你如何看待大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等,所有問題全部采用選擇題方式,根據不同問題形式設計了相應的備選答案。

2調查結果

2.1專業興趣及職業信心

調查結果顯示,入學時自主選擇醫學專業的學生為48人(34.53%),父母的意愿為65人(46.76%),其他原因選擇醫學專業的26人(18.71%)。學生表示對醫學專業越來越有興趣的34人(24.46%),越來越沒有興趣的12人(8.63%),很糾結、說不清的103人(74.10%),對于畢業后做一名合格的醫師方面,有信心的學生74人(53.24%),沒有信心的57人(41.00%),根本不想當醫師的8人(5.76%)。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專業,還會選擇醫學專業的學生31人(22.31%),會選擇醫學專業,但不會選擇中西醫結合專業的65人(46.76%),肯定不會選擇醫學專業28人(20.14%),沒想過,不能回答問題的15人(10.79%)。

2.2學習現況

對學習現況的調查發現,21.58%的學生對目前大學生活覺得滿意和開心,只有8.63%的學生認為自己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專業學習上,有52%的學生在大學期間有過1門以上不及格的科目,61%的同學覺得臨床課程比基礎課程有趣。對臨床課程教學,認為應該加強中西醫內容教學的學生有36人(25.90%),認為應該加強西醫內容的教學30人(21.58%),中西都應加強的68人(48.92%),僅5人(3.6%)認可目前的課堂教學難度。

2.3專業素養

對學生現有醫學專業知識素養的調查發現,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西醫知識掌握較好,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較好的創新思維。如73%的同學認為課堂教學只是起引領作用,大學生應該有較強的自學能力,59.71%的同學會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問題和老師交流,87.05%的同學會去圖書館借閱醫學雜志或專著,80.58%的同學會使用萬方、維普、CNKI等醫學專業文獻數據庫,71.52%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創新性研究項目對專業學習很有幫助。但調查結果也顯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醫基本功底比較薄弱,中醫臨床思維能力明顯不足。如有97.12%的同學沒有通讀過《黃帝內經》,92.09%的人沒有通讀過《傷寒論》,64.03%的同學沒有嘗試過運用所學方藥知識給自己或親人開中藥處方。對方劑的掌握情況也不理想,方劑能掌握100首以上12人(8.63%),50~100首20人(14.3%),10~50首68人(48.92%),10首以下39人(28.06%)。

3分析與對策

中西醫結合臨床課程授課的對象是高年級學生,經過了前期的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從調查結果來看,要上好臨床課程,提升培養質量,臨床課程教師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引導。

(1)運用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

影響并鞏固學生的專業。調查結果顯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思想并不牢固,經過前期的醫學基礎教育,很多學生對臨床課程還是充滿期待,內、外、婦、兒科等專業課程畢竟是未知的領域,這個時候是進一步鞏固學生專業思想的很好時機。臨床課程老師一般都有自己的臨床實踐體會,可以在專業課堂上適當的分享自己的臨床感悟,真誠的交流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對臨床醫師職業的向往,從而堅定學醫之路。

(2)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加強中醫經典知識的溫習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調查結果顯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西醫知識學得比中醫要好,中醫臨床思辨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中醫經典內容的教學,夯實學生的中醫基本功。教師本身要加強中西醫結合理論的學習,提升自身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能力,認真探索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中西醫結合臨床一體化教學。

(3)臨床課程教學要兼顧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

篇6

【導語】從國家醫學考試網的《2018年執業醫師考試公告》得知,2018年中西醫助理醫師考試報名時間為即日起至1月20日24時截止,想要報考的同學請仔細閱讀下文!報名具體詳情如下:

考試報名

中西醫助理醫師考試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審核兩個部分。

中西醫助理醫師網上報名時間自公告之日起至2018年1月20日24時。請考生持有效身份證件按有關規定如實準確填報個人信息。

中西醫助理醫師現場審核時間為2018年1月27日至2018年2月9日,主要是對網上報名的考生進行本人照片采集和報名資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核。請考生注意安排好報名時間,盡早網上報名。具體事宜可咨詢報名所在地考點辦公室。

報名流程

步驟1、考生登陸國家醫學考試網(nmec.org.cn),點擊“網上報名”,進入報名系統。

步驟2、參加報名前請先確認是否已注冊,如果沒有,請先點擊“注冊”按鈕進行網上注冊,注冊成功后該用戶名可用于國家醫學考試中心開放的所有考試報名(注意:注冊成功后,用戶名將不能被更改,請選擇容易記憶的用戶名并牢記該用戶名和密碼)。

步驟3、用上一步驟中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系統并完善“個人信息”項下相關內容。

步驟4、在“考試報名”項下進行報名信息填寫。

步驟5、報名完成后,打印《醫師資格考試網上報名成功通知單》。

報名入口

點擊進入>>>2018年中西醫助理醫師考試報名入口【已開通】

報名條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相關規定,內容如下:

參加中西醫結合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考生為具有國家承認學歷的高中等中醫藥院校畢業生。

1、具有高等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專科學歷,以及具有中等專業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學歷,畢業后在醫療、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可申請參加中西醫結合助理醫師資格考試;

2、中西醫類別專業的畢業生不能報考臨床、口腔、公共衛生類別醫師資格考試。

《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2014版)》自2014年3月18日公布施行,依據此規定“學歷審核”內容如下:

學歷的有效證明是指國家承認的畢業證書。基礎醫學類、法醫學類、護理(學)類、醫學技術類、藥學類、中藥學類等醫學相關專業,其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一)高職(專科)學歷

1.經省級以上教育、衛生行政部門同意舉辦的初中起點5年制醫學專業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入學的畢業生,其專科學歷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取得資格后限定在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執業滿5年后,方可申請將執業地點變更至縣級醫療機構。2014年1月1日以后入學的初中起點5年制醫學專業畢業生,其專科學歷不能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2.2008年12月31日以前入學的中西醫結合專業(含教育部、原衛生部批準試辦的初中起點5年制專科層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其專科學歷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2009年1月1日以后入學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生(含初中起點5年制專科層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其專科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3.2009年12月31日前入學的,符合本款規定的醫學專業專科學歷加注醫學專業方向的,應以學歷專業報考;2010年1月1日以后入學的,醫學專業專科學歷加注醫學專業方向的,該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經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除外。

(二)中職(中專)學歷

1.2006年12月31日以前入學的中等職業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生,其中職(中專)學歷作為報考中醫類別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2007年1月1日以后入學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生,其中職(中專)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2.衛生職業高中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3.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學的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三)成人教育學歷

1.2002年10月31日以前入學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類高等學校遠程教育的醫學類專業畢業生,該學歷作為報考相應類別的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學的上述畢業生,如其入學前已通過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且所學專業與取得醫師資格類別一致的,可以以成人教育學歷報考執業醫師資格。除上述情形外,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學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類高等學校遠程教育的醫學類專業畢業生,其成人高等教育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2.2001年8月31日以前入學的成人中專醫學類專業畢業生,其成人中專學歷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學的成人中專醫學類專業畢業生,其成人中專學歷不作為報考醫師資格的學歷依據。

(四)其他

取得國外醫學學歷學位的中國大陸居民,其學歷學位證書須經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同時符合《執業醫師法》及其有關文件規定的,可以按照本規定報考。

特別說明:

1.臨床醫學專業能否報考中西醫結合專業醫師考試?

已獲得臨床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取得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中醫專業學歷或者脫產兩年以上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并獲得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認可,或者參加省級中醫藥行政部門批準舉辦的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并完成了規定課程學習,取得相應證書的,或者按照《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有關規定跟師學習滿3年并取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的,可以申請參加相同級別的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

2.報考試用期截止日期及試用期證明有效期。

(1)報名時考生應當提交與報考類別相一致的試用期滿1年并考核合格的證明。

應屆畢業生報名時應當提交試用機構出具的試用證明,試用證明的截止日期大部分考區為當年8月31日前。

考生報考時應當在與報考類別相一致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試用時間或累計(含多個機構)試用時間滿1年。

(2)現役軍人必須持所在軍隊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出具的試用期考核合格證明,方可報考。

(3)試用期考核合格證明當年有效。

3.關于醫師資格考試報名有效身份證件的詳細說明:

(1)中國大陸公民報考醫師資格人員的有效身份證件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臨時身份證、軍官證、警官證、文職干部證、士兵證、軍隊學員證;臺港澳地區居民報考醫師資格人員的有效身份證件為臺港澳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

(2)外籍人員的有效身份證件為護照。

注:盲人醫療按摩人員不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其考試辦法另行制定。

實踐技能

中西醫助理醫師考試時間為2018年6月9日至2018年6月15日,具體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師資格考試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實踐技能考試合格分數線為60分。

綜合筆試

中西醫助理醫師考試時間如下:

臨床、中醫類別(中醫專業、少數民族醫專業)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018年8月25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

臨床、中醫類別(中醫專業、少數民族醫專業)執業醫師資格考試:2018年8月25日和26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

口腔、公共衛生類別和中醫類別中西醫結合專業執業助理醫師全國實行計算機化考試:2018年8月25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口腔、公共衛生類別和中醫類別中西醫結合專業執業醫師全國實行計算機化考試:2018年8月25日和26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軍事醫學執業助理醫師加試:2018年8月25日17:00-17:30。

軍事醫學執業醫師加試:2018年8月25日17:00-18:00。

院前急救崗位和兒科專業加試:2018年8月25日17:00-17:30。

除中醫類別少數民族醫專業外,執業醫師合格分數線為360分,執業助理醫師合格分數線為180分。

2018年繼續開展醫師資格考試臨床執業醫師、臨床執業助理醫師、中醫類別具有規定學歷中醫專業執業醫師和具有規定學歷中醫專業執業助理醫師醫學綜合筆試“一年兩試”試點。在試點考區通過當年實踐技能考試,但未通過第一次醫學綜合筆試且無違紀違規行為的考生可報名參加第二次醫學綜合筆試(含缺考考生)。試點考區及其他安排另行通知。

醫學綜合筆試“一年兩試”試點第二次考試時間如下:

臨床、中醫類別具有規定學歷中醫專業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018年11月23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臨床、中醫類別具有規定學歷中醫專業執業醫師資格考試:2018年11月24日和25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篇7

1西醫學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1西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西醫學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同步,西方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有賴于17世紀興起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法國醫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機器》就是把人體醫學研究納入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代表。還原論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方法論,主張將物質的高級運動形式(如生命運動)歸結于低級運動形式(如機械運動),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的形而上學方法。還原論認為,各種現象都可還原成一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獨立,通過對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體現象的本質。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不斷的醫學實踐逐步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等學科,為現代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促使醫學研究日益向微細方向深入,從大體水平、組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達基因水平[2]。迄今為止,以還原論為哲學指導的醫學研究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重組DNA理論和技術更是引起了生物學、醫學的革命性變化,分子生物學將各個學科的研究內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們對生物學原理和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生命的本質[3]。可見西醫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西方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西醫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于還原論。

1.2中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醫學理論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其理論基礎,注重整體觀、聯系觀、平衡觀是其主要的特點。系統論作為一門學科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同時,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4]。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其指導觀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理念,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全過程。陰陽學說代表著人體與環境,機體內部、臟腑間、氣血津液間的動態平衡觀,五行學說代表著機體內部的多系統、多層次相互間的聯系觀,因此整體觀、平衡觀、系統觀、聯系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經過近千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融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整體性、系統性性、聯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統論思想。可見中醫學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辯證法,中醫學研究的方法論符合系統論。

2中醫學理論與西醫學各自的理論特點及不足

醫學是以人體為研究主體,以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預防疾病為研究內容的科學[5]。由研究的主體、內容可以知道西醫學和中醫學是可以相通的。由于兩個醫學理論有著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理論也各具特點和不足。從兩者特點可見,他們的世界觀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論是可以互補的。

2.1西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與不足

2.1.1西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西醫理論是以還原論哲學觀為指導,他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發展同步,從醫學的形式看西醫學遵循著現代科學以還原論哲學觀為指導,它以客觀、具體、形象的實物證據為基礎,重視人體細微結構的分析研究,用微觀的變化解釋宏觀現象的本質就成了西醫學縱向思維方式的基礎[6]。西醫學把單元結構作為其理論基礎,把單元結構局部微觀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研究依據,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張對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釋,根據西醫學的基本特點我們可以把以還原論為指導的以單元結構為基礎的西醫學簡單理解為“元”醫學。西醫這種純技術的還原論的研究方式促進了人類醫學健康事業的快速發展,多數傳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數疾病找到了診斷治療的方法,人類平均壽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西醫學理論的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醫學這種過于依賴于實驗科學,過于強調對人體微觀結構的研究,把生命視為一個線性的系統,以簡單的因果關系來推導生命活動、推導生理病理、推導治療手段的還原論方法日見其局限性。有時單純的還原分析難以導出由一些隨機、綜合因素所引發的變化和產生結果的機制[7]。例如,生物體活性的理解,按線性關系從無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沒有組成要素的非線性關系、復雜系統的概念,則難以理解活性[8]。由于還原論過于強調新發現、新技術,新的技術常常以市場為導向而忘記了醫學研究的人本主義精神,存在著技術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現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難以避免的,例如隨著社會發展現代醫學雖然對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認識均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診斷治療方法不斷增多,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斷升高的趨勢,給患者、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負擔。創新技術產生的成果被快速產業化運用于臨床,為過度檢查、過度治療提供了理論庇護。其產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經引起了社會各方關注。這種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單純的技術至上的還原論的哲學觀指導下的西醫自身無法解決的。

2.2中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與不足

2.2.1中醫學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以陰陽平衡觀為指導,以五行相關學說為聯系,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疾病的診治,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過程,臟腑、氣血津液學說代表某一臟器的結構單元的動態平衡觀,五行生克代表著多個臟器間的多層次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層次平衡關系,天地人的平衡觀代表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狀態,因此動態平衡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經過近千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以陰陽平衡為指導的,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人體健康和對疾病總的看法是以平衡觀、聯系觀為基礎的。因此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以動態平衡為基本線索的整體性、系統性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衡”醫學。

2.2.2中醫學理論的不足中醫理論系統觀思維是其最大的特點,但我們必須看到系統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內涵是需要以還原論為基礎的,在中醫理論的構建中,由于中醫理論對還原論思想有著先天不足,過于依賴系統思維,對一些客觀存在的結構不夠重視,不重視對微觀結構的研究,常常在診斷疾病過程中存在病變部位不清,治療方法籠統的缺陷,面對蓬勃發展的西醫科技,常常顯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術性不足。我們只有在充分了解各個組織、器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才可能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否則這種系統論的研究只能是一種“暗箱”。

2.3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與不足

從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形式看,我們不難知道,中西醫結合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如用西醫的方法來發展、研究、解釋中醫理論,用西醫的方法來評價中醫診斷和療效,用西醫的方法來研究中藥(藥理分析、組方成分分析),以中醫的療法補充西醫治療或用西醫的療法補充中醫治療,用西醫的技術方法進行檢查診斷,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或同一病種使用中西醫兩種方法進行診治,這些中西醫結合方式雖然在臨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術層面的互補,對中醫科學性論證及對中醫理論的局部觀點的證實,以及對中藥組分分析,存在著點多、線長、面廣,較龐雜不夠系統,且多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其主體指導思想仍然是把中醫藥處于被動從屬和被檢驗和驗證的地位用還原論方法指導中醫藥現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醫學思想和創新醫學理論的指導,中醫與西醫在醫學指導思想和醫學基本理論層面上的結合非常有限,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中西醫結合雖然走過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統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基本理論。所以中西醫結合目前只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遠不能滿足于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發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經驗、素材的基礎上結合中西醫兩個學科各自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理論特點進行更高層面的結合研究。

3創新理論的醫學哲學基礎

3.1中西醫結合醫學創新理論的世界觀

由中西醫學理論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可知,中醫理論具有整體觀、平衡觀、系統觀的“衡”醫學特點,其研究方法傾向于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辯證法,具有與系統論相符合的醫學哲學觀。西醫理論具有以單元結構觀的“元”醫學的特點,其發展受西方機械唯物主義的影響較大,具有與還原論思想相符的醫學哲學觀。從當代的哲學觀看,無論是自然辯證法還是機械唯物主義都有著歷史的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的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在醫學理論的世界觀中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同樣可以把自然辯證法和機械唯物論有機結合起來,作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的世界觀。

3.2中西醫結合醫學創新理論的方法論

由前述分析可知,無論是還原論還是系統論都有著其方法論的局限性,都不具備引領中西醫結合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重任。我們把西醫理論以解剖結構單元為基礎的“元”醫學特點與中醫理論平衡觀為基礎的“衡”醫學特點進行融合,形成還原論與系統論相統一的“元衡論”觀點。“元”是西醫理論的精髓,是結構單元的簡稱有形態的、結構的內涵,是以靜態的、孤立角度研究人體;“衡”有陰陽平衡觀的基本內涵,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有平衡的、聯系的、動態的內涵,是以聯系的角度研究人體。我們可以把“元衡論”簡單地理解為以結構單元為研究基礎的人體平衡觀。包括整體單元結構、層次單元結構、單元結構三個層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動態平衡狀態。用它進行醫學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顧點(單元結構)、線和面(層次單元結構)、立體的(整體單元結構)多維研究思路,可以豐富陰陽平衡理論的內容,完善中醫的科學內涵,彌補西醫學重技術輕思想,重局部輕整體的不足。使對疾病的分析更具整體性、系統性。用它來指導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基本理論構建可以有效地兼顧局部與整體、宏觀與微觀、結構與功能等。可以作為一種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方法論。用于指導疾病預防、控制、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研究。

3.3中醫理論、西醫理論、中西醫結合元衡論觀點的醫學哲學特點

中醫理論、西醫理論、中西醫結合元衡論觀點的醫學哲學特點見表1。

3.4試用“元衡論”指導臨床醫學研究

痤瘡有著復雜的病因病機,我們曾經以“元衡論”對痤瘡的病因及治療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瘡的發病是由于三個層次的內在平衡失調共同作用產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環為第一層次,皮脂腺皮脂循環為第二層次,微生態循環為第三級,當他們的循環保持平衡時,人體不會發病,當第一個循環被打破,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第二層次循環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進而導致第三級循環的微生態的平衡被打破進而引發痤瘡。這三個循環由第一層次到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分別由雄激素、皮脂參與介導,構成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依次發展的病理過程[9]。我們根據病因病機特點,有針對性地分解為三個層次分別針對皮膚微生態、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進行治療,明顯提高了療效,減少了復發。同樣的道理,遇有復雜難愈的疾病,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元衡論”思維進行臨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靜脈性潰瘍,是一種慢性的、頑固的、反復不愈的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醫學上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醫學上一般認為靜脈性潰瘍的病因是靜脈曲張后靜脈機能不全,靜脈長期淤血,毛細血管損傷,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最后因輕微外傷或感染形成潰瘍[10]。但通過我們的一組研究可知,以上情況只反映了病因的一個方面,靜脈性潰瘍除與下肢靜脈曲張有關外,有多種因素共同參與,與下肢淤積性皮炎、足癬、甲癬、反復發作的丹毒、甲溝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關系[11]。從“元衡論”觀點看包括三個層次的失調:①下肢靜脈曲張—靜脈循環障礙—淤積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復引起丹毒—淋巴循環障礙—淤積性皮炎;③淤積性皮炎—外傷感染—微生態失調—皮膚潰瘍。可見靜脈性潰瘍的發生是有多層次病因導致的,其反復不愈、頑固難治是由該病病因的多樣性和病情的復雜性決定的。通過給以相應的針對各層次的綜合治療和相關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療效,并且可以有針對性防治復發[12]。

篇8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肝外膽管結石

1 緒論

膽道結石是膽道系統中最常見的疾病,一般與膽道感染(尤其是寄生蟲的感染)有關,膽汁的淤積及膽固醇代謝失調為結石的主要原因,且往往是多種原因綜合形成結石。在膽道結石中,肝外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約占20.1%左右[1]。為了探索中西醫結合方法對肝外膽管結石的治療效果,我們收集并分析了2006年9月到2010年9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6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臨床治療資料,并分析如下。

2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性資料 選擇2006年9月到2010年9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6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其中男52例,女34例,最小年齡為25歲,最大年齡為81歲,平均45.8歲。86名患者臨床均表現為發熱、寒戰、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B超發現肝外膽管擴張,經ERCP證實有肝外膽管結石,86名患者中原發性肝外膽管結石24例,繼發性62例。將86名患者隨機分為2組,一組為中西醫結合組,另一組為西醫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肝外膽管結石種類上均無顯著差異。

2.2 治療方法 中西醫結合治療首先采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外引流術,隨后在術后第3天輔以中藥治療,本次使用的中藥為疏肝理氣的藥物,其組方為:金錢草、雞內金各30g,柴胡、郁金各15g,制半夏、枳殼、白芍、川楝子各12g,木香、黃芩各10g,生甘草 6g[2]。西醫對照組僅采取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外引流術。兩組患者中有膽囊結石的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同時均采取常規術后護理。

2.3療效標準 痊愈:患者肝外膽管結石全部取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好轉:肝外膽管結石部分取出,臨床癥狀緩解。無效:結石部分取出或者未取出,臨床癥狀未能緩解。

2.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用的軟件為SPSS 11.0統計學分析軟件,采取卡方檢驗分析數據。

3結果

43名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后,41名患者痊愈,其肝外膽管結石全部取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占患者總數的95.3%,剩余2名患者好轉,占4.7%。而西醫對照組表明其痊愈患者人數為37人,比例為86%,4名患者好轉,無效的有2名,占4.7%。詳情見表1。兩組患者在痊愈率上差異顯著,P<0.05。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過程中,有5例患者其未能取盡結石,但加服中藥治療后3名患者結石消失,2例好轉。兩組患者均無嚴重并發癥和死亡病例。

表1 43名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分析

4 討論

肝外膽管結石,可原發于膽管系統,也可從膽囊排出至膽管的。大多數膽管結石病人都有在進油脂食后、改變后膽絞痛,這是因為結石在膽管內向下移動,刺激膽管痙攣,同時阻塞膽汁流過所致[3]。腹痛多發生在劍突下和右上腹部,陣發性劇烈刀割樣絞痛,常向右后肩背部放射,同時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其臨床癥狀均表現為發熱、寒戰、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其符合肝外膽管結石的臨床癥狀。

肝外膽管結石一般采取手術治療,特別是近年來發展出來的微創膽道外科技術,其有效的提高了肝外膽管結石治療的成功率。肝外膽管結石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原則是:盡可能在手術中取盡結石;去除感染的病灶;保證手術后膽管引流通暢[4]。在本次研究中,無論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組還是西醫對照組均采取了微創手術治療的方法,其療效較佳。

膽道病的中醫理論為: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所以情志失調或暴怒可傷肝;肝失條達,疏泄不利,或氣郁致血流不暢,氣滯血瘀,瘀血停結或外濕內侵;或飲食所傷,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氣郁化熱,濕熱內蘊,均可導致膽內結石的發生[5]。因此,在中醫治療方面,一般選用疏肝理氣的藥物,在本次研究中,中西醫治療組首先采用了微創治療的方法,在取石后,采取疏肝理氣的藥物治療,其痊愈率顯著高于西醫對照組。因此,綜上所述,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療效由于單純西醫手術治療,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守銘,陳煒,陳燕青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膽管結石183例的體會[J]. 中國醫師雜志,2006,4(4):42-44.

[2]周宗慶,王志敏,傅志紅等. 內鏡加中藥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療效觀察[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6,16(5):285-287.

[3]李杰原,蘇樹英. 肝外膽管結石的微創治療及術式的選擇[J]. 浙江臨床醫學,2010,12(6):646-648.

篇9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支氣管哮喘是在支氣管高反應狀態下由變應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廣泛性氣道狹窄的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其主要誘因,而在呼吸道感染方面病毒感染占90%以上[1]。近年來,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支氣管哮喘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西醫一般采用氧療、輸液、解痙、抗過敏、抗感染等綜合治療方法,療效不佳[2]。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對收治的54例支氣管哮喘病例,分別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兩種方法,并對兩種療法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比較,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54例,均符合199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制定的支氣管哮喘的西醫診斷標準[1]和《實用內科學》中支氣管哮喘的中醫診斷標準[2],排除重度、危重急性支氣管哮喘發作或伴有其他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將54例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24例和觀察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0例,女14例,年齡19~63歲,平均(33.2±5.8)歲,病程1~17年,平均(8.5±2.4) 年;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0~62歲,平均(32.4±5.1)歲,病程1~18年,平均(8.3±2.5) 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包括吸氧、通暢呼吸道、平衡患者體內酸堿度、糖皮質激素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等,在常規治療同時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即以布地奈德混懸液1 ml(0.5 mg)加入生理鹽水2 ml,通過霧化泵霧化后吸入,2次/d,每次15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平喘湯,組方:白芥子10 g,葶藶子10 g,海浮石20 g,黃芩12 g,蘇子15 g,杏仁10 g,桔梗15 g,麻黃10 g,瓜蔞15 g,浙貝10 g,生甘草5 g,紫菀15 g。每天1劑,水煎3次,取水煎液分3次溫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療效評價標準[3] ①顯效:患者的喘憋癥狀明顯緩解,呼吸困難狀況也得到明顯的改善,肺部哮鳴音消失。②有效:患者的喘憋癥狀緩解,呼吸困難癥狀基本恢復,肺部哮鳴音也基本消失。③無效:患者的上述癥狀基本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治療2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而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83%,經χ2檢驗,兩組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趨勢。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由T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慢性炎癥[4]。臨床實踐表明氧療、輸液、解痙、抗過敏、抗感染等西醫綜合治療方法療效均不顯著,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能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在支氣管哮喘的西醫治療方面,1995年《全球哮喘管理和預防策略》提出其最佳治療方法是吸入治療。布地奈德是一種非鹵化的糖皮質激素,具有良好的抗過敏、抗炎的作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后可直接作用于氣道,且對氣道中的炎性細胞具有高選擇性,可在組織中長時間保留,且無皮質激素類的全身性反應, 長期使用耐受性良好[5]。中醫認為,哮喘發病主要是由宿痰積飲所致,痰飲留伏,潛伏于肺,日久則氣滯痰阻,導致氣道狹窄、攣急而發病。因此,哮喘治療關鍵應是化痰平喘,本院所選中藥平喘湯方中白芥子快膈消痰,葶藶子瀉肺平喘,海浮石化痰平喘,蘇子降氣行痰,共為君藥;瓜蔞化痰寬胸,黃芩清解肺熱,紫菀化痰止咳,浙貝清化熱痰,為臣藥;桔梗宣肺祛痰,為佐藥;麻黃宣肺平喘,杏仁肅降肺氣,一宣一降;甘草祛痰止咳。該方寒溫并用,宣降結合,諸藥合用,共奏化痰平喘、宣肺止咳之效。本研究采用西醫常規綜合治療,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及自擬中藥平喘湯治療,觀察組30例患者總有效率達93.33%,明顯高于采用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具有明顯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沈臣尹.中西醫結合防治支氣管哮喘的探討.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5(7):426.

[2] 張尊磊.中西醫結合治療4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2, 7(7):144.

[3] 蔡茜虹,郭雪霞,朱敏.中西醫結合治療64例支氣管哮喘.廣東中醫,2008,1(1):145.

篇10

1尋找中西醫結合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掌握中醫、西醫婦產科學三基知識,同時根據婦科理論特點和臨床疾病的證治規律,找準中西醫結合的結合點,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如月經的產生與調節,西醫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調節軸,與中醫的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進行整體對應,既突出了各自理論之特點,又強調了兩種醫學異曲同工的調節作用。對于具體病種講述,則要探尋每個病種的中西醫結合點,根據每個疾病的治療特點和療效分別采用以中醫為主,或西醫為主,或中西醫結合為主進行講述。重點培養學生的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相結合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也易于接受。

2問題導向式教學培養學習方法

問題導向式教學即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指在臨床醫學課程教學中以患者問題為基礎,以臨床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法[1]。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圍繞典型病案展開某一疾病的學習探討。如講述不孕癥、異位妊娠、閉經等較復雜的疾病時,根據臨床常見病案自行設計案例,采用PBL教學方法,一幕一幕地給同學們提出導向性問題及其各種信息,同學們經過各種渠道的資料收集,然后分組討論,互相交流,得出正確答案。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導向作用,學生在查詢資料和討論中獲得新的知識。這種既重視個性發展,又重視集體合作的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啟發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并提高溝通協調能力,為日后的臨床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案例式教學培訓臨床思維

在醫學臨床課程的教學中,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對于尚未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接觸臨床機會有限,在課堂教學中用案例營造臨床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比如,在宮頸癌一節的授課中,可以通過著名演員李媛媛的案例強調該病普查和預防的重要性;在晚期產后出血(產后惡露不絕)一病講解中,聯系《紅樓夢》中王熙鳳的案例,強調中醫情志致病和體質因素的重要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法不但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并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愉悅的學習體驗,增強了學習效率。當然,更多的案例來源于臨床,可根據每個教學內容的目的,將教學中的知識點完全融入到病例中,使病例與整體課程的基本理論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案例教學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臨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2]。

4融入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3]。在《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教學中可應用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教學、教學軟件、教學視頻以及在學校網絡課堂平臺上構建《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課程。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可利用多媒體編制的課件、臨床各種病癥的視頻文件以及互聯網資源上的各種照片,創造出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和體驗,充分發揮自我能動性,從而將教學轉向以啟發和探討為主要方法的新型教育理念[4]。

《中西結合婦產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很多知識需要直觀感受和動手操作才能掌握。如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位置,配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各種圖像可準確定位。又如婦科臨床常用檢查方法以及產前檢查,從檢查器械到檢查步驟及注意事項,配合圖片、動畫講解,則示范作用明顯。而在講述產科中分娩機轉及正常分娩過程處理等重點難題時,多媒體視頻、錄像、動畫等技術的標準操作示范,可以使學生加快理解掌握,提高動手能力。同時也促使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摸索信息技術和教學的結合點,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多媒體中有關婦科操作技能、常見疾病臨床表現、解剖及婦產科手術過程的展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在直觀性、立體感等方面的不足,擴大了教學空間。

5模擬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