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09-22 17:2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Keywords: Jintang Lake; scenic;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重?c市璧山縣政府于1997年12月批準建立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圖1-1、2)。其定位為:“以環境保護、人文資源保護為前提;以金堂湖自然山水為主體;以旅游業開發為中心;以提高‘三個效益’為目標;達到多學科、長期有效地為社會綜合利用和服務。”
1.現狀概況
1.1 地理位置
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位于重慶市西郊40公里的璧山縣正興鎮境內,西北距璧山縣城約2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6°5′-106°7′,北緯29°27′30″-29°28′之間。(圖2)
1.2歷史沿革:
金堂湖一帶盛產金砂礦,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法國傳教士垂涎于此,在挖礦同時建起了龐大的內路傳教基地――天主教露德堂(圖3―圖7)。教堂風格為哥特式建筑,占地面積約為7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約為2000余平方。現存教堂建筑為:圣堂、鐘樓、鼓樓、神父樓、回廊、苦道、教堂花園等。可于天主教四個重要節日(復活節、圣神降臨節、圣母升天節、耶穌圣誕節)同時接納朝拜、觀光者2萬余人次。
1958年8月,璧山縣農機水利局對正興鎮西北佛燈橋的璧南河支流梅江河段開始進行勘測設計,經過近一年的“會戰“突擊建設,終于1959年6月建成了一座壩高21.5米,蓄水330萬立方米的金堂湖水庫。1961年因壩體出現沉陷裂縫,于1964年冬重新徹底整治,最終建成了現在這座壩高30.5米,蓄水1252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約為19.6平方公里,最大泄流量為221立方米?M秒的土石混合大壩型人工水庫。(圖8)
1.3建設現狀:
金堂湖現狀水域“形如游龍,港曲灣多”,當地俗稱“有三十六曲,七十二彎”。湖岸斷崖眾多,小島、暗礁、淺灘、孤石、潛洞等密布水中,加之岸際修竹(圖9)、果樹、農舍(圖10)等,為人們勾勒出一幅郊野“自然山水畫卷”。
1989年2月20日,被璧山縣政府命名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璧山縣政府提出了打造“三湖”(注:金堂湖、青龍湖、白云湖)旅游形象品牌的口號,進一步構建區域旅游體系,對外展示品牌旅游形象。1995年組建了重慶市金堂湖旅游有限公司,對湖區展開了適度開發與建設,現已建成金堂湖賓館、游船碼頭及其他配套設施。1996年8月,舉辦了第一屆重慶市龍舟賽,吸引游客達10萬人次,現已辟為重慶市體委水上運動基地。此外,位于金堂湖北岸的天主教露德堂,成為重慶市重要天主教活動場所之一。
2.軼趣拾遺
金堂湖地區自古就有頗多民間軼事、趣聞,這些均為風景區規劃提供了諸多設計素材。經過整理可歸納為以下二類。
2.1史跡類:
金堂湖畔石坎村一帶,現有五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東漢畫像石棺,在史學界具有極高的考古及觀賞價值。在畫像石棺中,四壁均刻有“神鳥畫”、“伏羲女媧像”、“西王母畫像”、“相歡圖”、“宴客樂午圖”以及“作坊圖”等壁畫。(圖11―圖12)每幅工筆栩栩如生,著真如初。
如“神鳥畫”多為辟邪四靈之一的朱雀,以表對死者之護佑;“伏羲女媧像”則多為人首蛇身相纏像,以二神對后代之祈福;“西王母畫像”則多為“駕龍騎虎”、“簇擁三足鳥”、“九尾狐”等瑞鳥神獸之神化福祉。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古璧山人崇尚“主神敬仰”的精神世界。
2.2傳說類
2.2.1金羅盤
在金堂湖畔石坎村境內,傳說民間有一塊直徑40厘米的純天然“金羅盤”。它可“鑒物、測八字、側屋基、測槽門、測期辰”;可“發達富貴萬年春”;可“定年月、談親戚、開生根”等,此物于1840年被法國侵略者盜走。
2.2.2金馬燈
在金堂湖佛燈橋一帶,傳說有一尊天然燈形純金物,它“飛來飛去,光芒四射,普照大地”,此物于1840年被法國侵略者盜走。
2.2.3挖斷山
湖畔小地名,海拔351.0米,與相鄰紅堡嵐埡僅由一條寬約50米的頸狀相連,故成半島狀。民間順口溜:大山高來彩云間,山下有個梨花院。地主農民住一起,窮人富人不一般。地主穿綢又穿緞,農民耕田流血汗。有一年來臘月間,夜深人靜風雪寒。忽然天上金光閃,窗外飛來一座山。任你鋤來任你挖,挖斷不久又長全。(圖13)
2.2.4金竹灣
系天主教露德堂東側一港灣。傳說:在未建金堂湖之前,此地有一座古廟,坐北朝南,四周遍植“金竹”。人間凡善良者,則可取金竹享清福;凡惡人,則遭此金竹韃靼致殘。另外,金竹灣水中有一尊自然山石,形似“犀牛”,故傳“犀牛望月石”。
2.2.5醉詩巖
系挖斷山南麓斷崖。傳說:唐朝?圣李白落泊途徑璧山時,受應山寺方丈邀約于此,飲酒賦詩,品茗邀月。“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眼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唐.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
2.2.6佛燈橋
位于金堂湖西側壩外。傳說:當地百姓痛恨惡霸,以河作弓,以橋作劍,射死官吏一片片。
2.2.7響水洞
位于金堂湖王家坡小溪入湖處。系天然凹崖,形似洞穴,高度約為5米。有溪自上落下,轟響得名。傳說:此洞是蜀漢恒侯張飛鎮守璧山時,藏其祖器之處,故又名張飛洞。
2.2.8螺島
系金堂湖中一座孤島。傳說:是漢代螺娘修身飛升之地。 “湖光秋月兩相和,白銀盤里一青螺”。
3.風景資源評價
3.1自然屬性評價
3.1.1地質地貌
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地處川東弧形褶皺帶邊緣,中梁山脈云霧山支脈尾端,因受控于長江準地臺的川中臺拱,所以境內溪流迂回,河床自然延伸。風景區內最高點蠻子洞海拔為379.0米,最低點佛燈橋為301.2米,相對高差約為77.8米。地質基巖由須家河區組原砂巖組成,因受淋溶、浸蝕等,故表現為“單面山多,斷崖多,獨立山包多”的呈連續壟崗狀或孤立分散狀山丘,系典型丘陵地貌類型。
金堂湖中心地帶因湖區中部寨子坡、挖斷山、紅堡嵐埡、觀音巖、棺山坡、瞿家巖等諸丘的自然契入,致使湖岸線曲折幽深,變化莫測,整體呈現為“河港多叉形”水系特征。
3.1.2土壤類型
景區內的土壤為地層系統三迭系上須家河組,呈棕黃色,由厚層石英、長石砂巖及薄層碳質頁巖等混合組成。由于陡峭山嶺而形成了冷沙黃泥土層。除了裸巖斷層外,一般土層較為深厚肥沃。土層厚度在45-100米之間。土壤PH值為4.5-6.0,呈微酸性。
3.1.3氣候特征
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年平均氣溫為15.6℃,夏季平均氣溫為32℃,極端最高溫度為34.8℃;冬季平均氣溫≥6.2℃。年平均降雨量為107.45毫米,雨量充沛,終年多云霧,全年有霧日達100余天。
3.1.4動植物
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屬于次生林相。植物群落以亞熱帶常綠針葉林馬尾松為主,其次有杉木林,果林和竹林等。其中竹林品種多為楠竹、慈竹等。地被植物有蕨類、油茶、杜鵑、紅繼木、莎草、淡葉竹等。湖邊稀為常綠闊葉混交林,如桉樹、香樟、黃葛樹、冬青、青杠、千丈等。林分郁閉度為0.2-0.5。植被覆蓋度約為0.6。據統計,整個風景區內現有植物共計165科340個品種。
風景區內現棲生有多種小動物群落,如野兔、黃鼠狼、野山羊、貓頭鷹、蛇、烏鴉、秧雞、斑鳩、野雞、杜鵑、八哥、喜鵲、畫眉、鵪鶉、山雀、燕子、百靈鳥、布谷等二十余種。
3.2景觀特色評價
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港叉自然,崖美諧趣。特別是酷似游龍擺尾般的水域形態,宏觀上構就了“夫境界之呈現于吾心而見于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意境。此外,岸際洞、窩、溝、壑、崖的千變萬化,為游人頻添了“山境林泉,通幅皆靈”意境般享受。
按照“山景、水景、林相、氣候、文物古跡及其他諸多因子”的“綜合因素評分法”計算,獲得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特色評價總評分值為70分(表一)。評價系數分別為:山景0.286;水景0.214;植物景觀0.143;氣象及旅游季節0.157;文物古跡0.200。
4.風景區規劃設計
4.1功能分區
按照《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規定及要求,結合現狀條件、景觀構想、景點設置、出入口位置、園林空間序列藝術編排、豎向及地貌、水系以及植物布局等,將整個風景區有機地劃分為十一個功能組團(景區)。即:金盤畫卷、鐘樂山水、黃葛瓊城、金堂臨華、巧怪嶄巖、龍澗風回、天淵泉流、萬壽蟠秀、曲詩情遠、斷峰云斂、世外憑臨等(圖14)。
4.1.1金盤畫卷
位于景區西南隅主入口處,占地面積約為242.99畝。由金堂三進牌坊大門、多功能廳、鮮花大道、停車場、金馬燈噴泉廣場、金羅盤小品、東漢畫像石棺、佛燈橋等景點組成。因列文序,漸展歷史人文畫卷,故名。
4.1.2鐘樂山水
位于景區西南側,占地面積約為353.39畝。由臥龍山莊、金堂湖管理處、重慶金堂湖旅游有限公司、水榭碼頭等景點組成。
4.1.3黃葛瓊城
位于景區西端壩側,占地面積約為599.25畝。因地處黃葛坡、黃葛堡,所以規劃為一條以金堂湖水烹飪,富于地方特色小吃為名的“美食街”,故名。
4.1.4金堂臨華
位于景區南側中部,占地面積約為611.99畝。由南大門、沙口廣場、露天劇場、商貿服務部、弧形長廊、方亭、沙灘浴場、仿古棧道、青少年科普館、藝展畫廊等組成。因規劃以綜合娛樂、科技等活動為主,故名。
4.1.5巧怪嶄巖
位于南大門北側,占地面積約為428.39畝。因景區內沿湖自然崖段“巧怪多致,嶄巖寥嵯”,故名。特色石崖主要表現在:棺山坡、寨子坡、觀音巖、瞿家巖、望月石等處。
4.1.6龍澗風回
即金堂湖水域,總面積約為509.98畝。因湖面港叉縱橫,蜿蜒曲折,猶如蛟龍騰午,故名。該景區主要特色表現在:淺灘、暗礁、孤島、雷打石、飛來石、寶石、深水洞、響水洞、金堂摩崖石刻、醉詩巖、溪流、吊橋、板橋、石拱橋等。
4.1.7天淵泉流
位于景區東端,占地面積約為254.99畝。由側門、雙飛亭、竹橋等景點組成。因小溪匯流,仿若天淵,故名。
4.1.8萬壽蟠秀
位于景區東南端,占地面積約為550.79畝。由獵人小木屋、露營基地、帳篷區、燒烤廣場、架空索道、茂密森林等景點組成。因地名萬壽,景致疊巒蟠秀,故名。
4.1.9曲詩情遠
位于景區北側中部,占地面積約為164.99畝。由自然山林組成。因取意“境因徑曲詩情遠,山為稀畫嶝開”,故名。
4.1.10斷峰云斂
位于湖中半島,占地面積約為141.75畝。由挖斷山、晴虹橋、金堂閣及其附屬建筑群組成。因隱喻“風轉云頭斂,煙消水面開。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唐?常飛月《河亭晴望》),故名(圖15)。
4.1.11世外憑臨
位于景區西北側,占地面積約為873.91畝。由天主教露德堂、清真大寺、北門、停車場等景點組成。因追求“世外山靜原野,憑臨覽勝湖光”,故名。
4.2綠化規劃
金堂湖風景名勝旅游區,除保留原有森林植被、觀賞樹種外,可按以下兩種方法進行配置。
4.2.1功能性植物配置
于保護區界周,按照由外而內“疏、松、較密、密”配置層次,設計杉、松、桉樹混交防護林體系,功能上恢復并重建景區生態環境。
于湖畔30-100米的范圍內,廣植竹類、垂柳、杜鵑、滿天星、棕竹、棕櫚、桉樹、構樹、樸樹、樟樹、果樹、鋼秀竹、扁竹根以及草坪等,功能上即涵養水域,清新環境;又創造景區特色景觀(圖16)。
于主干道兩側按4米間距配置行道樹―天竺桂、小葉榕等。
4.2.2觀賞性植物配置
(1) “點狀”植物配置
根據各景點特色景觀需求,進行“點狀”園林植物藝術配置。如臥龍山莊―桃、梅、海棠、紫薇等自然叢狀配置;露天劇場、沙口廣場―小葉榕、紅葉李、毛葉丁香等自然叢狀配置;金堂閣―金桔、巖豆、紅楓、楓香等自然叢狀配置。各坐憩點、承露臺及觀賞平臺上的孤賞黃葛樹配置。
(2)線狀植物配置
除主干道行道樹等距離列植外,風景區內各個支路、游步道、棧道等,均采用海桐、小葉榕、絲蘭、花葉良姜、紅葉李等自然叢植方式。鮮花大道采取模紋色塊植物藝術配置方式。
(3)面狀植物配置
在保留原農舍零星小果園外,其他如“黃葛瓊城”則片植重慶市樹―黃葛樹,市花―山茶等。于露營基地、池塘四周采取配置水杉林方式。
篇2
風景園林設計專業課程
核心課程
《園林美術》、《園林制圖》、《園林材料》、《園林建筑》、《園林植物和花卉》、《園林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學》、《室內環境設計》、《AutoCAD》。
園林樹木花卉學、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園林工程設計、園林工程計價、園林工程施工等。
實習實訓
在校內進行小型綠地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工程設計等實訓。
風景園林設計專業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主要設計就業單位包括園林局、設計院、苗圃、園林設計公司、旅游規劃設計公司、風景旅游區、房地產公司、大中專院校教師以及其他建筑與環境工程、市政園林、公用事業、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等相關的行業、部門機構。本科畢業生也可繼續攻讀園林、景觀、建筑、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專業類的碩士學位。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建筑、房地產、廣告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產;
3 廣告;
4 環保;
5 農/林/牧/漁;
6 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7 其他行業;
8 家居/室內設計/裝潢。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景觀設計師、方案設計師、園林設計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景觀設計師;
2 景觀方案設計師;
3 景觀施工圖設計師;
4 方案設計師;
5 施工圖設計師;
6 植物設計師;
7 園林景觀設計師助理;
8 景觀設計師。
拓展閱讀:風景園林設計專業就業前景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國際社會上是有目共睹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逐漸出現在世界城市排名榜上,國內的城市建設也在穩定而高速的發展中,社會對各類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
其中景觀建設已經成為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園林景觀設計師相關設計建筑類職業就業前景還是十分可觀的。
篇3
關鍵詞:旅游公路 景觀設計 文化特色
Abstract: based on the BinChuan Jizu mountain tourism along the road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nd different sections, combined BinChu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methods to explore how to regional cultural integration into the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o as to other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words: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賓川是云南省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群的重要組成城市,是具有佛教文化、僑鄉文化和熱區文化特質的著名養生療養勝地和生態旅游城市。雞足山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是我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游客眾多。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的修建,將大大促進雞足山風景名勝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加快賓川旅游事業的發展。
1、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的性質與景觀特征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是通往旅游區的干線公路,公路等級為二級。旅游公路作為通往景區的門戶,既是游客了解景區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區域文化的重要平臺,對其景觀建設有著較高的要求。
(1)景觀類型復雜,環境保護要求高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途環境地形多變,道路交叉口較多,景觀類型相對復雜。其次,旅游公路經過生態敏感區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比較高。
(2)綜合功能需求多,拉動經濟發展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分布著許多人文、自然景觀資源,因此旅游公路所承擔的不僅是交通運輸功能,隨著旅游公路及其景觀的建設,勢必將帶動沿線村莊的旅游開發,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條件和舒適的休閑度假場所,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拉動作用。
2、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概況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起于大理機場和賓川縣城,止于雞足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沿線經過多個白族村落、大片橘園和葡萄園、大片自然山林和水庫等。
(1)靈山佛都,旅游勝地
賓川雞足山享譽南亞、東南亞,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自古與五臺、峨眉、普陀、九華山齊名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態景觀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學研究、觀光旅游、科普科考為一體的多功旅游景區。
(2)白族特色,名村風采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散布了不少白族村落,至今仍保留著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其中村、上蒼村等都是大理著名的白族文化名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人文景觀,也是大理白族村莊游的重要節點。
(3)桔果之鄉,熱區寶地
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肥沃的土壤,使賓川成為“天然溫室”、“熱區寶地”,成就了“桔果之鄉”的美譽。大面積的果園,使得賓川縣的果園風光獨具特色。
3、旅游公路景觀規劃理念
(1)生態保護、環境協調理念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途徑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生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因此,旅游公路建設應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設計、施工的全過程,處理好公路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因地制宜地選用鄉土植物材料,營建多樣化的群落式植物景觀,使公路與環境相融合,公路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協調。
(2)尊重地域特色理念
旅游公路作為通往景區的帶狀空間走廊,穿越不同的民俗文化區域,成為傳遞文化、交流情感的精神場所。公路景觀設計應注重對賓川地方文脈的延續,對雞足山景區佛教文化的展現,并充分利用旅游公路沿線周邊的果園、自然風光,創造出內涵豐富、個性鮮明,富有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公路景觀,形成景觀與文化的和諧統一。
4、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景觀設計方法
(1)沿線景觀分類
在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景觀設計中,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公路沿線的獨特風景,在公路景觀的設計中將公路沿線的景觀主題進行了分類分段規劃,每一段都有一個文化主題,大致分為以白族聚居村落為主的白族風情、田園風光段;以果園風光為主的果林觀光、采摘體驗段;以云南山區特色為主的自然山林段三個部分。通過不同文化主題的集中展現,使駕乘者更好更快的了解并融入到當地的文化習俗中去。
(2)旅游公路行道樹種植方式
賓川旅游公路沿線風景有好有壞,在進行公路行道樹種植設計時,為了能透好遮差,進行沿線風景資源的分類和評價,最終確定了4種植物種植搭配的方法,即:
1)全密型種植,針對公路兩旁景觀較差,暫時無法恢復景觀效果的路段,采用全密型植物進行遮擋,如柏樹、松樹等;
2)上密下疏型,針對公路沿線附近或者地勢低矮處風景較佳,但是遠處山體景觀較差,需對上部進行綠化遮擋,下部敞開觀賞的路段,選用樹種有小葉榕、云南樟等;
3)上疏下密型,針對公路沿線附近或者地勢低矮處風景較差,但是遠處山體景觀較好,需對下部進行綠化遮擋,上部敞開觀賞的路段,選用濃密灌木,如三角梅等;
4)稀疏型種植,針對公路沿線景觀均較好,無需遮擋,可直接敞開視線供駕乘者觀賞風景,在公路沿線考慮種植速生草本花卉,點綴沿線風光。
(3)公路邊坡景觀設計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多修建在山地中,沿線護土邊坡較多,為了滿足旅游公路對綠化景觀效果的高要求,在邊坡綠化景觀設計中,對邊坡類型以及綠化方式進行了分類分段設計,具體分為四種做法,即植草、草花結合、草灌花拼紋、三維網爬藤等。通過不同的植物組合并搭配以上四種種植方法,達到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邊坡景觀多樣、豐富的效果。
(4)節點策劃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文化類型豐富,景觀獨特,除了對公路沿線進行遮、擋、透、敞等方式來展現公路兩旁的風光,還對公路進行了節點的規劃設計,可分為4類:
1)迎賓標志性景觀節點:機場迎賓節點、地界標志節點;
2)參與性景觀節點:旅游公路游客休息站、橘果賣場;
3)文化展示性景觀節點:佛山迎賓、洗心橋雞足山佛文化節點;
4)觀光型景觀節點:村觀景臺、旅游公路建設紀念觀景臺、白族田園村莊觀景臺、花橋水庫觀景臺等。
通過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節點文化規劃,為游人搭建起解讀地域文化、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平臺,增強人們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增添道路空間的趣味性、可讀性和藝術性,進一步激發人們沿途觀光、游覽的興趣。
(5)植物體現文化特色
賓川雞足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通往雞足山的旅游公路,其植物選擇也以佛教植物為重,尤其在景觀節點中運用較豐。適合賓川當地氣候特色的佛教植物有:菩提樹、大青樹、地涌金蓮等。
5、結論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景觀設計從文化出發,對旅游公路沿線的自然環境條件和風土人情的詳細調查,充分吸收當地的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不斷豐富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的景觀內涵,提升公路的使用品質。從而創造出自然和諧、風格鮮明、特色獨具的旅游公路景觀效果,為帶動公路沿線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旅游公路的社會經濟效益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4
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旅游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但人們對旅游資源的認識和相關研究卻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實踐,從旅游學術研究發展過程來看,早期階段的旅游學術研究僅僅是關注旅游活動的經濟影響,直到二戰結束、世界旅游也經歷近百年之久,旅游學術研究進入第二階段,即“全面發展階段”之后,學術研究領域才對旅游資源的相關問題展開了針對性的研究。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旅游學術研究開始向非經濟領域傾斜,人們更加關心旅游和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人類關注的核心問題,關注重點的轉移推動了旅游資源研究的深化和擴展,特別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保護的理念、方法和技術等領域,逐步成為旅游資源學術研究的核心內容,使人類對旅游資源的研究由開發利用轉向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也使旅游資源的理論體系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我國關于旅游資源學的相關研究開始得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代旅游業的起步開始,至今也僅有三十的時間,對旅游資源的概念、構成、分類、評價及開發的理論與方法等,也是引進、學習國外的學術成果開始到逐步走向創新研究。隨著我國一個重要的法規性文件,即《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和三個重要的國家標準,GB/T 18971―2003《旅游規劃通則》、GB/T17775―2003《旅游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 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的實施,對一些在學術界長期爭論不一的概念和理論問題進行了技術規范,統一了實踐口徑,對相關理論研究也起到了引導和推動作用[1]。
二、國外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在旅游資源管理與開發方面,人們常常援引外國的管理模式。外國模式大致有兩類。即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模式和前蘇聯模式[2]。
(一)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管理體制
美國是世界公認的最早以國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和最早提出世界遺產地概念的國家。也是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較為成功的國家。目前,美國的自然文化遺產體系,主要由國家公園(由內務部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國家森林(由農業部林業局管理)、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由內務部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管理)國土資源保護區(由內務部土地管理局管理)、州立公園(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資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館等組成。其中的國家公園體系規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3]。其主要特點是:
1、行政上實行一元化垂直領導。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的管理者為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局。該局成立于1916年, 專門負責全國的國家公園事務。1935年通過的歷史紀念地保護法規定將國家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統一交由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由于國家公園管理體系隸屬關系明確,國家公園體系各組成單位所在地政府沒有權利管理國家公園管理局所屬區域,即使是治安也由國家公園管理局獨立執行。
2、規劃管理高度集中。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中心全權負責,獨家壟斷操作。丹佛設計中心的職員有風景園林師, 生物、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還有經濟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專家。這一方面保證了規劃設計的質量,另一方面又阻止了違反規劃事情的發生[4]。
3、管理與經營分離。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特許經營法》,規定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得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公園內商業經營項目通過特許經營的辦法委托經營,管理機構從特許經營項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于改善公園管理。國家公園機構是純聯邦政府的非贏利機構,專注于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日常開支由聯邦政府撥款解決。特許經營制度的實施,形成了管理者和經營者角色的分離,避免了重經濟效益、輕資源保護的弊端[5]。
4、公眾參與與社會支持。美國全國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只有115萬人, 旅游旺季時招聘1萬人,參加服務的志愿者達8萬多人。國家公園的大量接待服務和環保工作由志愿者協助完成。國家公園的經費相當一部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
美國國家公園系統內外都有大量的科學家,對國家公園的設立、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們圍繞著“為什么設立、設立范圍”或“保護目標、范圍、方法和措施”,行了大量的研究論證,為國家公園各層級決策者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來自政府和非政府的各類研究基金, 都能有效地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和恢復、外來物質入侵、病蟲害防治方法、火災控制方法、資源利用方式、保護監測方法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等方面的研究,使各項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二)前蘇聯自然與文化資源管理體制
一切自然與文化資源均歸國家所有,完全由政府管理、政府接待、政府保護, 其管理經費與員工開支全部由國家包攬。這一模式排斥任何形式的市場經營。這是高度集權的行政指令式計劃經濟模式在遺產管理中的表現。實施政事合一,事企合一,表現在各資源行政部門即是資源的所有者、監護者,又是資源的管理者和經營者,這些部門既有資源保護的職能,又有服務接待和社區管理的職責。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經費與員工開支由國家包攬,由于財政撥款有限,所以資源的保護和管理資金嚴重不足,這不利于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可持續保護和開發利用。自1999年起,俄羅斯對旅游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普京就任后對政府機構進行大規模重組。機構改革后,俄政府成立了規模龐大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新建的旅游局成為該部的眾多部門之一。此舉表明,政府已經不再將旅游當做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事業,而是開始將旅游業看做一個重要的經濟部門[6]。
三、我國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按照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旅游資源按照不同屬性,分別由住建部、文物局、林業局、環保局、國土資源局、旅游局等國務院主管部管理,并且按其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地域范圍等劃分為國家級、省級、縣級,分別由各級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同時為了加強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國家采取立法,設立了相應的行政管理機構,如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或管理局)、文物管理委員會(或文管所)等,他們作為國家資源所有者代表,統一實施管理權。
(一)建設部門的三級管理體制
國務院公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規定,我國風景名勝區劃分為三個等級,即縣級、省級、國家級,并相應實行三級管理,由各級人民政府的建設管理部門行使管理職權[7]。1982年,中國首次設立風景名勝區,30年間先后審定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截止2012年10月,全國已設立風景名勝區962處,總面積約19.7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06%。風景名勝區已經成為我國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體系和全國主體功能區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風景名勝區已有32個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8]。
三級風景名勝區行政管理的職權劃分分別為: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主管全國風景名勝區,地方各級城鄉建設部門主管本地區的風景名勝區工作。
(二)旅游部門五級管理體制
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中的規定,旅游區劃分為五級,以A字表示,從低到高一次為A、AA、AAA、AAAA、AAAAA級。等級劃分的評價內容包括旅游交通、游覽、旅游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游購物、經營管理、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旅游資源吸引力、市場吸引力、接待游客規模、游客評價十二個方面[1]。
中美旅游資源管理體制的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比較
中國 美國
名稱 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水利景區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歷史紀念地
所有權 單一國家所有制 大多為國有制,部分自然保護地和歷史紀念地屬自治團體、企業或個人所有
管理部門 由中央、省、市、縣政府文化、文物、建設、林業、環保和國土資源部門管理,他們作為國家資源所有者代表,統一實施管理權 聯邦政府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總局――7個地區管理局――國家公園
規劃體系 各部門、各學科規劃單位和教學研究單位分別編制規劃,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旅游區分別制定規劃設計規范,由各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由聯邦政府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總局下屬丹佛規劃中心統一編制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和單體規劃
經費來源 管理人員基本工資和部分保護經費由國家財政撥款,職工福利和部分保護經費自籌 管理人員薪金全部由國家財政撥款,保護經費基本上由國家財政撥款, 有相當多的社會支助(企業和個人捐贈),少量收取門票補充環保和宣傳經費
經營機制 由行政主管部門下屬的管理機構直接經營接待、食宿、購物、娛樂等服務項目,政事合一、事企合一 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經營食宿購娛等商業性業務,由政府特許商業處管理食宿購娛等商業服務民營企業
資料來源:《旅游資源學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
四、我國旅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混淆
“三權”混淆是造成我國國有旅游資源資產流失的根本原因。實際經濟活動中,由于管理體制使然,資源的產權是虛化模糊的。風景名勝區資源管理體制異常混亂,直接導致了風景區旅游資源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不分,彼此責權利不明。三權混淆,以行政權、經營權管理代替所有權管理,國家所有權受到條塊的多元分割,管理部門被授權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此問題帶來的結果是誰都可以行使所有權,特別是到了市縣一級政府,實際的情況是風景資源的土地使用權可以隨便出讓。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在經濟上得不到體現,其收益轉化為一些地方、部門、集體或個人的利益,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在這些開發中,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的職責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他們已經從公共資產的代表者、管理者、監督者,變成了投資者。也就是說,不僅其行為是企業行為,而且其本身也已經成了企業。這種政企不分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9]。
(二)產權流轉性低,資金短缺,自收自支,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
文化、自然遺產和風景資源歷來被認為是公益物品或公共財產資源,應由國家直接管理,而不應參與市場流通。但現實是,由于國力所限國家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資源的維護和保護,所以各景區必須自己籌集保護資金。據統計,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主管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建設部每年可支配的用于景區管理工作的經費是1000萬元,平均每個景區8.4萬元,但那些較大的景區,如黃山、廬山等僅職工工資一項每年就需要1000萬元以上。在如此緊張的財政約束下,各景區早已涉足風景名勝資源的市場經營。風景、文物等屬于國有資產,其所有權當然不能進入市場流通,但作為特殊形態的經營性資產,將其經營權納入市場經濟軌道,發揮市場配置效率,從而讓其保值、增值應該是合理的。
(三)多重管理,資源權益歸屬混亂,缺乏統一的管理目標,管理效率低下
我國現行資源管理體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重委托。旅游資源的多重管理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由于旅游資源涉及到不同類型的資源范疇,作為某類旅游資源聚集區的風景名勝區、旅游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分別受到建設、旅游、地質、林業、環保、文物、宗教等主管行政部門的控制,即所謂條條管理。另一方面,旅游資源還要受到地方行政部門的控制,即“塊塊管理”。這兩類機構的管理目標往往不一致,每個管理機構只能在自己的職能范圍內行事,勢必導致管理過程的不協調或管理機構的不合作[10]。
五、對我國旅游資源管理與保護體制創新和改革探索
(一)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改革現行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基于我國旅游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應該對現行的旅游資源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明晰旅游資源產權歸屬,其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國家對旅游資源所有權在經濟上得到實現。對旅游資源的培育、保護和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使旅游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實現[10]。為防止條塊分割等現象的出現,要在中央與地方兩個層面組建新的風景名勝資源管理委員會,在管委會下面再成立各級分支機構,逐級分清責任,落實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責任。只有在解決了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所有權,實現風景區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風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7]。
篇5
關鍵詞:游客中心;設計要素;科學問題;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12-0169-05
1引言
公園的游客中心對于規劃設計者和廣大市民而言皆是新興事物,學術界對其研究較少,大多停留在論述方面,而指引游客中心規劃和設計方面的經驗更是不足,雖然國內部分公園存在著能為游客提供信息服務的建筑,但游客中心的發展及設計尚處在初期階段,功能尚不完善,更沒有相應的設計導則或規范,難免會造成公園的類型與游客中心的功能不匹配、選址不合理、規模不適宜、沒有統一的標志和服務標準等問題,游客中心使用效率低,形同虛設的狀況就不可避免。因此理清公園游客中心設計的基本理論,明確各種類型公園與游客中心之間的關系,系統總結出設計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對促進游客中心的設計和建設,公園的管理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2游客中心的概念和內涵
2.1游客中心的概念
游客中心(visitor center), 又稱“游人中心”、“訪客中心”或“游客接待中心”,就是接待游客的地方, 是旅游休閑區對外展示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公園甚至一個景點都應該有自己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的設置起源于美國國家公園,現在被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采用借鑒并不斷發展完善。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2003年頒布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準中對游客中心的定義是:旅游區(點)在區內設立的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游程安排、講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設施和服務功能的專門場所[1]。
2.2游客中心的內涵
游客中心的設置起源于美國國家公園, 主要功能是向游客提供游覽景區所必須的信息和相關的旅游服務, 現在隨著游客中心的不斷發展和功能的不斷完善, 其提供的服務種類正在日益增多。現在,國外的風景區大都有自己的游客中心并且功能完善, 如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大峽谷國家公園等,國內一些風景旅游區近年來也建設了一批游客中心, 并且有一些著名景區已率先建成了與國際水平接軌的現代化游客中心, 例如: 峨眉山、九寨溝、三峽等[2]。
張詠(2003)以不同形式的敘述對游人中心這一概念作出詮釋,將游人中心的內涵歸納為以下幾點:
游人中心是為游客提供各項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的專門場所;游人中心應起到集聚和分流的作用,即擁有便利的交通區位條件;對于一個旅游區而言,游人中心可以有一個,也可以同時有幾個[3]。
張詠對游客中心的內涵歸納為三點,其中包括游客中心的功能性需求原則、選址和空間布局原則,本文的主導思想除上述三點之外還包括游客中心的規模和主題相符合的原則,即不同規模的旅游區應設置不同規模的游客中心與之相配套,游客中心的主題亦是如此。因此筆者將游客中心的內涵增加兩點:游客中心的規模應該和旅游區的規模相配套,以適應不同游客規模的需求;游客中心的主題和風格直接反映了旅游區的形象,所以應與其主題相符合。
3公園游客中心設計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3.1游客中心設計現狀
我國公園的游客中心建設起步較晚,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公園的規劃和設計也在逐漸的完善。于此同時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管理、功能設置、規劃設計和旅游區形象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游客中心作為公園的門戶形象、旅游接待的主題建筑、服務引導設施成為旅游區(點)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許多公園針對自己主題、規模以及有利和不利因素建造不同的游客中心。一些旅游區近年來已經建成了一批游客中心,并且有一些著名景區已率先建成了與國際水平接軌的現代化游客中心,例如:華山、峨眉山、九寨溝等。
游客中心的建設和設計尚處在發展的過程中,因此難免存在一些問題,沈花晨(2007)對現階段國內游客中心的研究和設計現狀總結為以下三點:相關建筑法規與規范制訂時間過早,也未及時更新,不能適應現今的市場發展狀況;與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相比,城市規劃、建筑學、景觀學領域的研究相對滯后,缺乏統一的設計依據和評價標準;大部分論著研究的是旅游規劃,對于公園游客中心的研究僅僅局限于規劃層面,沒有對公園游客中心進行針對性研究,在建筑學層面更缺乏進一步的深入探討[4]。
3.2游客中心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公園游客中心在使用和管理上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筆者通過大量的調研和對比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
(1)游客中心并不是作為公園的配套服務設施出現在游客的意識中,游客體驗項目的設計也被忽視,所以使用效率低,沒有發揮其服務和接待的功效。
(2)游客中心的數量遠遠不夠,并沒有形成公園的旅游配套設施,不能滿足游客旅游的需要,而導致公園整體上降低了功能。
(3)普遍存在著選址不當、規模不適宜的情況。
(4)宣傳少、沒有統一的標志和服務標準、信息更新不及時等問題,甚至有些游客中心是為贏利而設置的設施,造成了很多城市旅游信息咨詢單位利用率極低,形同虛設的狀況。
王軍軍,等:公園游客中心設計問題探究園林與景觀
(5)功能不完善、形象和公園的類型(主題)不符、和環境的融合顯得參差不齊等,降低游客中心美感的同時也影響游客對整個公園的印象。
目前公園游客中心在規劃和建筑設計理念、功能要求、景觀設計、技術設備和配套設施等各個方面對設計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對公園游客中心的相關理論和設計中基本的科學問題進行研究具有現實的迫切性和較高的科研價值,其成果對我國旅游市場合理、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4設計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
游客中心的設計是一個系統而全面的過程,并且各個基本設計要素之間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并且這種邏輯關系是不可逆的。筆者通過大量的調研和相關游客中心的方案設計,系統的總結出設計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用于解決設計游客中心理論不完善、設計不規范和使用效率低等問題,涉及到的科學問題有公園的類型、游客中心的規模、空間布局和數量、選址、功能模塊和建筑風格等。
4.1公園類型
設計任何一種建筑其所在的環境都是首要因素,游客中心也不例外。無論是公園的類型或是規模均是決定游客中心后續設計的必要因素,因此,公園的類型是游客中心設計的首要因素。公園的類型可以分為公園服務客體、公園主體特征和公園功能三種,根據公園服務客體的對象可以分為:城市公園(城市居民公園)和休閑觀光公園;根據公園主題特征可以分為:自然公園和主題公園;根據公園功能可以分為:科學公園、遺產保護類公園(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類公園)和紀念類公園(和平公園)[5],公園類型的分類見表1。
公園的類型是設計游客中心的首要因素,不同類型的公園其環境和功能以及服務對象都不同,這點可以從表1中找到相應的信息。游客中心是公園的配套服務設施,因此不同類型的公園應配備相應規模、功能和風格的游客中心為游客提供各項服務。
4.2規模
影響游客中心規模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公園環境容量、公園游客規模,所在區域的經濟情況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公園的環境容量直接影響公園的游客規模,而公園游客規模決定了旅游接待建筑的規模和數量。游客中心是公園服務接待設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增加旅游接待建筑建設,可以增強風景區的旅游接待能力。游客規模一旦出現接近或大于公園合理環境容量時,就必須及時考慮建設新的景區或景點,同時按照比例有計劃地增建新的旅游服務設施,否則將會影響游客的旅游效果或對公園環境造成不可恢復性破壞等。以上影響游客中心規模的因素中環境容量和游客規模可以得到相對準確的量化分析,但剩余因素由于不同區域、經濟、社會背景等難以量化分析,所以從公園環境容量和游客規模來分析游客中心的規模比較恰當。
其中,H為游客中心運營的小時數,TR為游客中心每小時游客周轉率。 由游客中心預期單次人數乘以游客感到舒適的最小空間,得出游客中心展覽區域的最小面積[6]。可以統計出在公式中需要的公園游客數量,再經過計算便能得到展覽區域的最小面積,這個面積對游客中心規模的確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公園游客容量的量化分析同樣有相應的公式,董成森(2008)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空間承載力一文中根據旅游區內景點特征設計出總量模型和流量-流速模型兩種公式計算出張家界森林公園各游覽區資源空間的承載力,并得出結論: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空間承載力為244.2 萬人/年, 在不同的季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日空間承載力在其夏半年(旺季)為8200人/d, 冬半年日承載力為4800人/d, 此數據可作為公園門票銷售和游客管理的依據[7]。其他公園同樣有類似的公式或方法計算出公園的環境容量,游客規模是可以統計和監控的,通過環境容量和公園的游客規模的分析比較,制定適宜的管理機制來確保公園能持續良好的發展下去。
4.3空間布局和數量
根據不同區域、環境和面積將公園的形態結構分為三種,即點狀結構、線狀結構和面狀結構,但無論是那種情況游客中心所處的空間環境都離不開它所在的大環境(旅游地),而大環境也被更大的空間環境(區域)包括在內。從圖1中可以看到區域、旅游地、景區、景點之間的空間關系,通常游客中心的規模和空間布局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游客中心服務的對象是區域級別的那么他接待游客的規模會相應增加,如果是景區級別的自然就會減少。進一步說對于一個區域級別的公園來說它的游客中心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多個,如湖南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游客中心有3個,分別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門票站、武陵源門票站和黃龍洞門票站。
根據區域、旅游地、旅游點、景區、景點之間的空間關系,游客中心的空間布局通常采用“集中型”、“星座型”等形態。集中型空間布局的形式多指將游客中心單獨設置在公園的一處,這樣可以集中對游客服務節約資源,但這種空間布局形式對土地的占用比較大,適用于用地條件寬松,地勢平坦的公園,如香港濕地公園訪客中心、深圳錦繡中華游客中心等,圖2左為游客中心集中型空間布局簡圖;星座型空間布局形式一般根據公園的規劃要求,結合公園有利地勢,將游客中心分級別設置與公園的交通換乘處或重要節點處,這種空間布局形式適用于用地緊張或景觀豐富的公園,如廣州白云山風景區、湖南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等,圖2右為游客中心星座型空間布局簡圖。
4.4選址
游人中心的選址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游人的可達性和解說效果。美國國家公園的主管們( Park superintendents) 意見比較一致, 認為將游人中心設置在公園入口, 或在游覽服務比較集中的區域, 或鄰近被解說資源最有效率的地區[8]。游客中心如果過于遠離自然、歷史或人造吸引物, 對游人的教育和游憩作用將會受損。基于上述兩點考慮通常將游客中心設置在公園入口處、交通換乘處、重要節點處或其中兩處(三處)結合處這幾個位置,如圖3游客中心選址簡圖,因為這些位置游客相對集中,并且疏散方便,同時在這幾個位置設置游客中心還應滿足以下條件。
(1)在符合公園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游客中心所在的大環境最小應該是景群(旅游村)級別,那么它的服務半徑覆蓋率要足夠滿足整個景群。景點或小型景群級別的旅游區設置服務點(站)就可滿足游客的需求。
(2)應具備游客中心服務游客規模相匹配的環境容量,因為游客中心是公園主要的集散中心,它將服務、解說和游程安排等功能集于一體,勢必會聚集大量的游客逗留、休息等,所以應具備一定面積的空曠的廣場,這不僅便于游客出入和疏散而且利于旅游車輛的停放。
(3)具備相應的水、電、能源、通信、環保、抗災等基礎工程條件,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 依托現有服務設施及城鎮設施,避開有自然災害和不利建設的地段[9]。
(4)同時還要分析所選位置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充分順應和利用原有地形,盡量減少對原有地物與環境的損傷或改造[10]。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規則(2006)規定: 所有公園設施的規劃設計都必須首先要考慮到它對資源保護的影響。為了減少對公園重要景點的視覺干擾, 游人中心通常不可布置在這些景點周圍。若設置在公園內對環境影響較大, 則應將游人中心布置在公園以外。只有當室內解說媒體最有效率并且需要一個比較集中的公眾聯系點(public contact point)時, 游客中心才是必要的[11]。
4.5功能模塊
游客中心作為公園旅游服務設施中一種功能性建筑,人們逐漸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經成為公園的解說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游客中心作為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正在嘗試著改變游客傳統的旅游方式,引導游客走入以吃、住、行、游、娛、購為特點的全新文化旅游的時代。《GB/T17775-2003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對游客中心的定義指出游客中心應具備信息咨詢、游程安排、講解、教育和休息等這幾方面的功能,筆者通過大量調研得出公園游客中心應該分為基礎功能和外延功能,其中基礎功能是所有的游客中心都應該具備的功能,而外延功能是除基礎功能之外需要額外增加的功能,游客中心應具備的功能見表2。
4.6建筑風格
嶺南建筑大師林克明曾說:“建筑風格不是一個時代可以形成的,而要經過很久的時間積累而成。”當代中國建筑風格和流派眾多,并沒有形成中國特有的建筑風格,除了某些地域性比較強的建筑風格如徽派建筑、嶺南建筑等,當然這些建筑通常也是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演化過來的,鑒于此筆者并非要總結出現代建筑的風格,而是要論述決定建筑風格的要素,其中包括:地域和文化特征、氣候特點、建筑群體關系、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平面布局、立面構成、空間組織、結構方式、材質、色彩、體量等。
游客中心的建筑風格首先是受到公園類型的制約,如自然公園傾向于體量小、材料色彩與地域環境融合等特點,華山游客中心就體現了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的特點,但主題公園更多的是突出其主題,并帶有強烈的景觀標志性和對游客的吸引性,深圳錦繡中華游客中心便是采用非常傳統的設計風格,體現的就是突出其主題的特點;第二個決定因素就是規模,規模反映的是建筑的體量和空間的組合方式等方面的內容,規模大則游客接待量也相應增加,自然游客中心的體量和空間就會增大;第三個是空間布局和數量,集中型的布局方式空間和體量相對大,香港濕地公園游客中心是集中型布局,接待游客規模也比較大,功能非常完善所以它的體量較大,建筑面積約1萬m2。而星座型的布局方式體量通常會比較小,因為功能和規模分散在各個單體游客中心中,相應就變小了,廣州白云山風景區游客中心采用星座型布局方式,體量小的多且每個游客中心建筑面積都不超過1000m2;第四個是選址,游客中心所處的小環境,涉及的因素有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和建筑群體關系等,而在建筑和環境融合的因素中也包括建筑的材質、色彩、立面構成和結構方式等,游客中心所處的大環境涉及的因素有地域和文化特征和氣候特點等,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和白沙灣海水浴場旅客服務中心均是結合地形和環境設計的非常成功的案例;最后一個就是功能,功能反映的是建筑的使用情況和平面布局以及部分空間組織和結構方式方面的內容,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旅游接待中心便是以傳統和地域精神為基調設計出的平面布局方案。綜上所述,各個設計要素對游客
中心建筑風格的確定都有影響,并且都要求將游客中心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給游客帶來親切和舒適的游憩體驗。
5結語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游客接待量也在與日俱增,公園游客中心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但學術界對其研究相對較少,大多是關于游客中心的規模、選址、布局或者建筑風格方面的論述,各部分之間也沒有相關的邏輯關系,相關理論也多偏向于定性的分析,更缺乏指引游客中心規劃和設計方面的經驗。國內大部分公園都存在著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旅游接待、風景展覽等功能的服務性建筑,其規劃、設計和管理尚處在初期階段,沒有相應的設計導則、規程或規范,所以公園游客中心的設計合理與否通常取決于規劃設計者對游客中心的理解深度。本文系統的總結出設計公園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在實踐意義方面能指導公園游客中心的設計和建設;在理論方面能深化公園規劃和游客中心的設計理論,規范公園規劃和游客中心的設計及建設。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17775-2003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準[S].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3.
[2]張靜,劉婭. 淺談游客中心的構建[J]. 農業與技術,2007,27(4):32~35.
[3]張詠. 游人中心的規劃研究[D]. 長沙:中南林學院, 2003.
[4]沈花晨.風景區游客中心的設計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7.
[5]李同德.地質公園規劃概論[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6]約翰·A·維佛卡.旅游解說總體規劃[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7]董成森.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空間承載力[J].系統工程,2008,10(26):90~94.
[8]Roy E. Appleman. A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Mission66 Program [EB/OL].[1998-07-03].http://cr.NPS.gov.
[9]李宏.旅游景區游客中心規劃設計評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0,31(6):57~63.
篇6
【關鍵詞】度假旅游;旅游度假區;可持續方法
On the tourist resort area of sustainable planning methods
Li Yun1,Wu Xia1,Zhang Yan2
(1.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Qingdao 266000;
2. Taia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company, shandong taian 271000)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leisure hot, many cities and regions are active i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resorts. Its prospects are considerable, but the problems exposed can not be ignored. Problems caused by modern tourism Tourism and Planning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scholars and, therefore, for the current tourist resort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is article sustainable tourism planning theory as a guide, the scenic resource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but also focu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blem in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study on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resort planning methods, and certain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elaborated.
【Keywords】holiday; tourist resort; sustainable methods
1.度假
度假可以說既是一種旅游活動,同時又是一種休閑方式和生活經歷。區別于其他相近行為(如休閑、旅游、游憩),度假需要度假者具有自由的休閑支配時間;像旅游行為一樣暫時離開常駐地一段時間;并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游憩活動。
休閑的概念較為輕松和日常化;游憩活動的品種繁多,大部分并不適宜度假活動;旅游則目的性較強,偏向于對目的地的觀賞和游覽。度假是度假者利用閑暇時間、離開常駐地,有計劃地以休閑方式參與進行的觀光游覽特征不明顯的游憩、旅游等活動的行為或經歷[1] (圖1)。
圖1 度假的概念
2.旅游度假區
“四川大學楊振之教授通過度假旅游資源的構成要素對旅游度假區進行了界定,他認為,現行的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只適用于觀光旅游資源的分類與評價,而對度假旅游資源并不適宜。在對度假旅游資源的構成要素研究與評價的基礎上,他認為度假旅游資源由觀賞游憩資源、生態環境資源、服務設施及服務、餐飲及其環境、娛樂項目五大要素構成。”
根據以上論述并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旅游度假區是指具有一定規模和游覽條件,以游憩、休閑、健身、康體等目的而設計經營的生態環境良好、配套度假服務及設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整體。
旅游度假區可持續規劃方法
2.1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指既達到旅游地當前一段時問經濟發展的目的,又要保護好旅游地的資源和環境。使其能夠永續發展。換而言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是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即要合理地利用旅游資源,最小限度地消耗旅游資源,并避免其遭受破壞。
旅游度假區在開發建設中,同樣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旅游度假區在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時,要避免對度假區旅游資源及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
2.2資源評價與保護
自然旅游資源往往需要通過有意識的規劃和不同程度的開發,才能創造出有吸引力的旅游度假環境。作為規劃設計其任務不僅需要立足于保護旅游資源和自然環境,還必須積極利用和開發自然旅游資源,結合當地的實際,制定規劃的目標和構想。
2.2.1旅游度假區的資源評價
“旅游資源是旅游者參觀游覽的目的物,使旅游業存在和發展的憑借條件。凡是足以構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會因素統稱為旅游資源”。
(1)旅游資源評價主要內容包括:
①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是指在單項旅游資源評價的基礎上,對單項要素組合的整體進行評價。綜合評價包括三個方面:質量、規模、資源組合與分布。
質量:質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特色,即“事物本質”、“特殊的運動形式”。有了特色,旅游區才有鮮明的形象,才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二是資源的功能價值;三是資源的品位,即旅游資源質量的級別,旅游資源品位越高,旅游價值就越大。
規模:資源的種類和數量決定了旅游資源的規模。例如: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黃山就以種類多、數量大而著名,黃山上有嶺30多處、山峰77座、景石120個、植物1450種、摩巖石刻200余處、古建筑近百座以及多項自然奇觀。
資源組合與分布:各資源要素是相互有機組合還是處于分離狀態,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分散,直接影響旅游資源質量的高低。最佳風景旅游區都以資源要素組合的完美和諧見長,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區都各有特色。
②區位條件:區位條件是指擬開發的旅游區與客源地、中心城市距離、交通可達性和相鄰旅游區的關系。區位條件對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有加強或減弱的作用,必須認真分析并做出恰當評價。
③區域開發條件:無論旅游開發,還是景點建設,都同區域環境分不開,受多種因素制約,如空間容量、基礎設施、用地條件、氣候植被條件、安全性、衛生健康條件等。其中前三項最為重要。
總之,旅游評價是旅游開發的重要環節,也是旅游區可持續規劃的基礎。它包括資源要素單項評價和旅游綜合評價。單項評價是旅游資源研究的深入,也是以旅游開發角度來衡量每一項要素的價值。綜合評價則是從旅游產業發展的角度對資源以外的要素進行整體評價,評價最終結果,就是被調查的地方可不可以開發、按什么方向開發。因此,單項評價側重原理分析,綜合評價側重方法研究。一個區域用什么評價方法,應視當地實際情況而定。
2.2.2旅游度假區資源保護
大多數旅游度假區的旅游資源,特別是一些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古跡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壞是難以恢復的,脫離了歷史和其處在的環境氛圍的“假古董”是無意義的。同時,支撐度假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自然環境,其生態系統是極其脆弱的,所承受的外部壓力的耐力是有限的。因此,對其合理的開發是將人類經濟活動納入一定的環境尺度以及在生態健全的規劃控制下進行的。
旅游度假區資源保護的原則是:
①開發建設與資源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②普遍保護與專門重點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③綜合防治,防治結合的原則
④依法保護的原則
2.2.3總體布局與分區
盡管每一個旅游度假區的坐落位置、經營項目會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度假區卻存在一個共同點,即經營理念。在規劃階段必須將度假區的經營理念作為考慮、評價問題的出發點。
(1)旅游度假區總體布局原則:
1)突出主題,強化特色原則
以旅游資源為主體,明確旅游區,找準并積極強化各旅游區的主題,創造鮮明的特色,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2)資源基礎,市場導向原則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基礎,文化為內涵的旅游開發規劃原則。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區位、資源和市場準確分析,了解市場需求,明確旅游市場、產品、形象和價格定位,合理配置資源,深刻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確保旅游業的良性發展。
3)以人為本的原則
從人的旅游度假行為和需求出發,注重人的活動與感受,在規劃布局、規劃標準等方面體現人性的思想。根據游客和度假者對環境和功能的不同需求特點,合理分區布局,游覽區主要選擇景觀優美,旅游資源集中的地帶。
4)因地制宜,協調發展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景區的開發規劃要與資源條件、景區的性質、區位、市場及環境條件相結合,既要突出主題和特色,又要適當籌劃和建設一些新景點,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好已有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還要考慮到與當地的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關規劃相協調,與當地的“大旅游”戰略相配套。
5)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的原則
動態開發與靜態開發相結合,體現旅游業的觀賞性、文化性、參與性、娛樂性和新奇性;遠期開發與近期開發相結合,在考慮遠期規劃合理性的同時,重點研究近期開發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6)注重效益,永續發展的原則
在旅游發展過程中,要注重開發效益,尤其要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要將旅游資源開發、設施建設與環境美化、景觀保護結合起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環境,以旅游區的環境容量為定量指標和依據,建立生態、旅游、生活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
(2)旅游度假區的總體布局形式
度假區的地貌形態與活動、設施的地域配置決定了空間布局的形態,歸納起來有帶狀式、組團式、環狀式、復合式等。
1)帶狀式
主要是由于受到環境與用地范圍的限制,各功能區域呈帶狀布局。帶狀式的旅游度假區在規劃時,應該注意控制度假功能塊的大小,在功能塊之間預留生態廊道;應重點加強對所依托生態帶的保護,比如河流,湖濱濕地等,保持建筑后退生態帶足夠的距離,保護沿河濕地及植被等。
2)組團式
組團式布局型有景觀異質性高、度假設施比較完善以及娛樂體閑活動豐富的優勢。但由于規模較大,有些功能區不能享受到位于度假區局部地段的優勢景觀。比如鳳凰島生態度假區中的生態觀光區組團以及服務中心區組團的大部分區域就不能享受島嶼水系景觀。因此這類的城郊旅游度假區在規劃中就應該注意組團內部資源的挖掘,通過不同的功能設置以及自身資源的開發來營造特色;同時,強化與優勢景觀區域的交通聯系,通過交通廊道以及空間景觀廊道的組織來加強與優勢景觀的聯系。
3)環狀式
環狀式布局是在湖泊類旅游度假區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布局模式。以湖泊景觀為核心環繞布置度假功能團,一般主要的道路也圍繞湖區呈環形布置。這種布局模式的好處是幾乎所有功能組團都能享受湖區的優質景觀,與湖區聯系緊密。這類度假區在規劃建設中應該注意臨湖生態濕地緩沖帶的保護。
4)復合式
復合式的空間布局模式以古鎮類度假區為典型代表,各種功能復合交織在同一公共空間,沒有明顯的功能分區。
以上四種基本的空間布局模式各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城郊旅游度假區用地的空間布局應結合地形靈活布置,而不宜拘泥于固定的空間布局模式。
(3)旅游度假區的功能分區的原則
1)突出主題形象
2)集中功能單元
3)協調功能分區
4)規劃動線與視線協調
5)保護旅游環境。
(4)道路交通規劃
交通設施是旅游度假區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一方面它是聯系旅游度假區與客源市場及周邊地區的一個重要紐帶,另一方面它為各景區間的通達性創造了條件。可以說,旅游區的外部交通是否完善,內部交通是否通達,是評價一個旅游度假區好壞的重要條件。
度假區的道路交通組織要根據人的行為心理、游覽觀光路線、人流及視線空間組織、地形地貌條件、景觀意向表達等因素,充分利用已有的道路,完善交通系統。路線的選擇應該尊重自然,結合地形,減少破壞環境,路面標準應力求就地取材,近期與遠期結合,并由低級到高級設置不同路面,寬度、曲率、坡度適宜,同時應該滿足森林防火,林間伐木以及生活運輸等方面的要求。
(5)景觀環境設計
景觀環境的設計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來解決旅游區中景觀水平上生態問題的實踐活動。它是伴隨著景觀生態學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集中體現了景觀生態學在旅游區規劃系統中的應用價值,并成為旅游區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和景觀管理的必要手段。
在景觀規劃過程中,規劃師始終把旅游區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從景觀全局角度協調人與環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這也使得景觀環境設計成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現手段,并越來越為規劃人員和公眾所重視。
旅游度假區的空間環境規劃設計應避免以下兩個誤區:
①避免“城市酒店化”和“物業小區”式風格。要少一些富麗堂皇,多一些自然、輕松和溫馨。
②充分利用自然特色,不盲目追求“設施齊全、應有盡有”的做法,畢竟,游客到某一度假區是為某一特色而來。
(6)建筑設計
旅游度假區的建筑形態與風格對于旅游度假區的形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決定了度假區開發的成功與否,因此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環境,設計出與自然環境渾然天成的旅游風景建筑。
設計原則:1)滿足功能、突出個性
在滿足不同功能的前提條件下,強調每個建筑的個性設計,是度假區的建筑具有可識別性和個性特征。中心區的建筑尤其要體現獨特的藝術風格,以期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度假地的吸引力。
圖2 蘇州拙政園
圖3 南京靈巖寺建筑布局
2)結合自然、突出環境
建筑布置充分體現地形和環境特征,力求自然舒展,和諧共生(圖3-6)。
3)因地制宜、突出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結晶,度假區建筑作為建筑的一種類型,表現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其所在環境的景觀藝術特征。體現景觀藝術特征的建筑,其營造的目的就是要強化和突出當地文化氛圍,使其特色更鮮明動人。
4)重視持續發展
建筑設計為了考慮組合中的應變性和保持相對的穩定,則要求因時空關系、因變化采取了不同的組織方法。建筑中為了考慮組合中的應變性和保持相對的穩定,則要求具有高度的靈活適應性。在總體上通過一個基本平面為母題,根據需求而擴大延伸;在各單體建筑之間,通過各種聯結方式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圖3-7)。建筑看似靜止,但在這種應變狀況下形成了動態的變化,構成了建筑的靈活適應性。
(7)旅游設施規劃
運轉良好的旅游設施綜合體系是形成旅游規模市場的保障條件,旅游設施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兩大類。
1)基礎設施
設施與旅游人數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及比例關系,因而必須統籌規劃以下系統:
①供水系統;②供電系統;③通訊設施系統;④排水系統;⑤交通系統;⑥保健、救護系統等
2)服務設施
a.住宿設施。主要對以下方面做出指導和規范:
①根據旅游規模預測確定旅館床位數;②從區域規劃和風景區整體布局的角度研究旅館選址、風格、容積率、高度、級別以及類型;③未來擴建的可能性。
b.餐飲設施。主要考慮:
①基于文化風格的餐飲類型配置(中、西餐);②基于地域風格的餐飲類型配置(菜系、菜譜);③基于消費檔次的類型配置(中、高、低);④餐飲(功能)類型的配置;⑤餐飲與風景方位的協調配置。
3)體育娛樂設施。
根據旅游區的性質、目標市場特征以及當地供給能力進行規劃,某些主題鮮明的旅游還需專項規劃,如高爾夫旅游區等。
4)輔助設施。
主要是指吸引游客、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如商店、加油站、藝術畫廊、會議中心等。這類設施雖然規模小、產權歸屬多元、布局零散,但關系到旅游區的整體形象,因此必須采取規范和導向措施,規劃布局分區配置。旅游區的設施規劃應遵循“區內旅游,區外服務”的原則。遵循分區所確定的布局原理,設施應主要集中在外圈的服務社區內。
總之,為了塑造一個良好的旅游度假區形象,就要充分研究了解其歷史文脈、自然資源、布局結構以及發展目標等一系列的問題,并從中提煉出旅游度假區設計的意境思維。旅游度假區建設理應追求特色,適時適地地綜合營造。在規劃設計中應對環境進行整體思考,既有益于建筑與城市的融合,又能形成適宜的外部環境,使旅游度假區承擔它所應當承擔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 鄒統釬.旅游度假區發展規劃.[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2] 嚴國泰.城市旅游發展規劃案例研究:承德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28.張良皋.匠學七說.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曹文彬.旅游概論.[M].中國商業出版社,2007.
[4] 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5] 姚弘.風景區規劃應注意的若干問題[J].山西建筑,2007.33(30)74-75.
[6] 周建明.旅游度假區的發展趨勢與規劃特點[J].國外城市規劃,2003.18:25-29.
篇7
去年,我縣與長沙維景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簽訂了《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及重點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曲幽谷創4A改造提升方案》、《主入口(大門洞)游客集散中心修建性詳規及施工設計》、《漂流修建性詳規及施工設計》、《黃桑生態旅游區VI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方案》。2013年2月4日,我縣在長沙舉行《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及重點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曲幽谷創4A改造提升方案》兩個專項規劃的專家評審會,并通過專家組評審。3月,副縣長唐艷帶領各相關部門及規劃公司就該規劃的建設設計進行現場踩點,充分征求意見建議,對規劃再次進行最后論證修改。4月,啟動了曲幽谷國家4A景區申報,就4A景區的創建與省市旅游局進行了銜接,在對照國家4A景區建設標準的基礎上,嚴格進行了自查自糾,并根據曲幽谷國家4A景區申報的現狀,提出整改措施仔細認真的查找差距,完善資料收集存檔,積極向省市進行曲幽谷4A景區申報。至9月,我們初步已經完成了資料的編集和檔案整理。10月,我們又積極開展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金水灣5A級農家樂旅游示范點的申報工作,準備了相關的申報資料。11月,我局會同環保局一起到、長沙就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的進行申報,并得到省局的大力支持。
2、籌備節慶活動,有效擴大旅游宣傳促銷活動
積極做好合2013年苗族“四·八”姑娘節活動的舉辦工作,打破過去當日辦節的形式,圍繞“狂歡苗家‘四·八’,體驗神奇黃桑”這一主題,全力打造一場活動時間跨度最長、活動內容最豐富、群眾參與最廣泛的集生態旅游、文化交流、經貿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節慶活動。與旅行社對接合作推介路線。以2013年苗族“四·八”姑娘節為契機,加大旅游促銷的力度,5月9日—11日,由副縣長唐艷帶隊,在舉辦了2013年中國苗族“四·八”姑娘節旅游專場推介會,并邀請旅行社代表來綏踩點,推介旅游線路。參加了在貴州貴陽舉辦的國內旅游交易會。現場分發旅游宣傳光碟、旅行社線路指南及自駕游指南等宣傳資料。在“四·八”姑娘節期間,我們又接待了《今日女報》等重要的媒體,深入黃桑、寨市、大園等景區進行新聞采訪,積極快速宣傳報道我縣“四·八”姑娘節的舉辦盛況。精心組織攝影家采風活動。中國攝影家協會知名攝影家等共40人慕名來綏采風,通過微博、雜志等方式推介旅游資源,擴大知名度。此外,還參加了在城步舉辦的“大桂林風情旅游節”和由市旅游局牽頭參加在云南昆明舉辦的中國國內旅游交易會,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旅游宣傳促銷活動,開展縣民族風情文藝展、特色旅游商品展以及宣傳資料的發放等活動。
3、策劃旅游招商,加快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縣還沒有一處國家3A以上的景區景點,只有一處省級風景名勝區,一處國家2A級景區,一個省級旅游名村,一個省級旅游名鎮,景區建設一直是我們的短腿。由于縣財政比較困難,今年以來,我們一直想努力想通過景區景區招商引資來實現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的突破,先后跟華澤集團、長沙的中惠旅體驗式產業培訓有限公司、兆佳集團、長沙維景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廣東的一些旅游地產、旅游景點、旅游酒店的連鎖公司進行了洽談,大部分公司對我縣的生態環境、景區的資源給予了很高的評估,但在交通條件、基礎設施等方面受到限制,致使招商引資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我們計劃編制《黃桑景區旅游整體招商項目書》,并做好曲幽谷(含六鵝洞)、上堡侗寨、黃桑漂流、鐵杉林、坪溪楠木林、九溪沖、寨市古鎮、大門洞休閑度假區、黃桑旅游假日小鎮及南北大門等十一個具體的旅游子項目,出臺專門的旅游招商政策措施,積極引進資金雄厚、管理模式先進、專業運營團體的大型旅游企業戰略合作者,突破我縣旅游招商和景區建設的瓶頸。
篇8
關鍵詞:旅游區;規劃設計;綜合價值;和諧構建;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 into new towns at the paper to the rock fortress Forest Park and Dongshan tourist attractions tourism planning, for example, discusses how to not only protect the natural landscape in the tourist area, min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but also with business, tourism, vacation, health and other industries to develop clever fusion, so space and urban history and symbiosis of nature, culture and people of interest.
Keywords: tourism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integrated value; harmonious build;
[F292]
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提倡發展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小城鎮建設正方興未艾。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實際上是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的建設,是城市經營與旅游區域開發的全面結合。目前眾多旅游專家一致認為,生態、綠色、極限、人與自然、度假、文化、體育等將是未來旅游業的主題。觀光旅游已被體驗式旅游所取代。一、設計理念篇
01、項目背景
磐石市處于以長春為中心,松遼平原向長白山過度地帶,屬于丘陵半山區。沈陽、哈爾濱三小時經濟圈中心地帶,交通十分便利。沈吉高速和沈吉鐵路是磐石最主要的對外聯系通道,哈大高鐵的開通,使交通更加的便利。02、設計定位與目標
汲取當代“文化旅游新城”開發建設的先進理念與實踐經驗,以可持續城市主義為核心理念與指導,建設具有地域傳統文化特征與山水環境資源的文化旅游景區。
具備精品文化項目、精品旅游景點、旅游集散等功能的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集文化體驗、旅游觀光、休閑養生、商務會展、娛樂、居住等功能融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宜居名城。
以創意文化為依托,以都市旅游為主線,打造獨具生活魅力的山水宜居新市鎮。
集合當地的多民族性、文化各異、宗教多元性特征;使具有濃郁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城市門戶區域形象標志和便利完善配套設施的度假休閑山水城。
建設磐石市度假休閑、娛樂觀光、郊野康樂和文化教育綜合性風景區。是人們日常、度假首選之地,營造便利宜居的城市高尚生活。
03、項目解讀
周邊用地分析從磐石用地分析圖上了解到,基地的東側和南側為居住用地,項目開發將與周邊用地形成互補,滿足城市自東向西發展策略。另外從沈吉高速下道,經過永盛大路進入磐石市中心,景區作為城市門戶,必經之地,可以說是磐石市一張重要的生態名片,一個重要的示范區。
04、基地概況項目主景區西山景區位于磐石市西北部山地區域,東山景區位于城市東南區域,與西山風景區隔著磐石市區遙遙相望,兩基地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西山景區毗鄰沈吉高速和202國道,占地約450萬平方米,與209省道相連,永盛大路作為進入市區的主干道路橫穿基地。風景區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交通道路、功能定位等不可代替的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成為磐石市向西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進入城市中心地段的首要名片,其特有的景色展示著磐石市獨有的文化和地域風貌,讓人流連忘返。東山景區位于磐石市東南部,七個頂子山坐落于此,劉菜籽水庫東西貫通,明鏡一般倒映著如畫美景。
05、規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協調本旅游區與老城、開發區、以及現有村落之間的發展關系,有效整合旅游景區與磐石市的旅游資源,從而利用獨特的項目建設來帶動地區發展。
平衡保護自然資源與本旅游區發展之間的關系,應對基地相對貧瘠的土壤和受到破壞的自然資源的現狀,嚴格保護和恢復基本山林資源,通過旅游開發盡可能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途徑。
經濟發展的問題,當地政府僅依靠自身的經濟力量來發展旅游產業難度較大,作為與外部交流密切的產業,需要有超越小城鎮范圍的投資眼光,外部資金和外來投資者會對本區域的發展發揮深刻的影響。
這些,將作為規劃設計改造的重點問題,在總體構思中著重思考和解決。
06、設計主題
本次設計從山、水、城、人這四個主要的小城要素出發, 提出“山水田園,碧水串珠”的總體構思, 引入“山水園林城”景觀主題——突出磐石山環水繞的城市整體發展格局,讓山體成為城市優美背景,通過綠地系統與景觀系統的組織,達到“遠山、近水、郊野農田、城鎮公園”之間的有機融合。完善特色生態與文化氣息并重的旅游休閑度假新城。
07、旅游發展策略
交通——組織區內循環交通,打造綠色出行模式區網絡化內電瓶車、自行車、徒步系統,區外城市公交、綠道系統。
四季皆可游——分區域、分季節開發旅游模式、定期舉辦各種文化節。
吸引外資——創造條件和提供優惠政策,通過景區的不斷建設豐富城市經濟來源。
旅游富民——利用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淀開發旅游產品,帶動區域發展。
二、規劃篇
01、功能分布
根據現狀空間、規劃及景觀特點,把景區分成四個功能片區,其各自的景觀特點和功能,滿足市民及游客出游、紀念教育、登山觀光、休閑娛樂、信仰文化交流等等需求。
02、總圖構架
土地利用規劃
針對西山和東山風景區進行了局部的土地利用規劃,在原有居住用地和生態上體用地的基礎上,增設娛樂用地、度假用地、旅游用地、公共文化用地、濱水用地等,豐富基地用地種類,促進區域綜合發展。
綠化景觀規劃
在尊重和保持原有綠化的基礎上,對重點區域進行精心設計,打造疏林草坡、密林景觀和公共景觀想結合的公園綠化形式。
道路交通分析
東西兩側整個風景景區在交通的組織上,設置有主要游線、休閑漫步道以及濱水步道。每種步道都各具特色,做到人車分流。主要游線可以引導人們快速的到達各個活動點;而休閑漫步道則可以讓人們避開大量的人群,獨自逍遙;濱水步道則滿足人們親水的樂趣,欣賞碧水藍天山體一線美麗景色。
岸線景觀分析
駁岸景觀設計注重軟質與硬質的搭配與穿插,豐富了駁岸形式。利用微地形及水生植物的分隔,形成自然地形的淺水池。濱水硬質鋪裝與地形結合而自然形成的劇場或者濱水廣場。
木質平臺探入水體成為觀賞水景和水生植物的場所。
濱水的大草地形成了軟質的休閑空間,稀疏種植的小喬木提供了局部蔭涼,可以在此遛狗、休憩、野餐。
季節性旅游
春夏季節整個景區的各個區塊將為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活動場地如有氧活動、水上運動、場地活動、滑草運動、采摘等。
秋冬季節以組織冰上運動為主要特色,結合滑雪、場地運動、室內活動等,豐富人們冬季活動的需求。
03、服務設施分布
為了更好的完善景區綜合發展,我們在劃分功能區域種類的同時,在不同的功能區也合理的設置了相應的配套設施,例如:停車場、游覽車乘坐站、公交乘坐站、餐飲設施、購物設施、銀行等,為不同的游客提供便捷服務。
04、功能布局
規劃強調功能的多元與復合,通過體驗式的休閑娛樂、情景購物,特色化祈福、養生、多元化的文化體驗以及全方位的健康運動主題,是本項目具備全季節性的持續活里,多元功能穿插互動,構建四大功能板塊,即養生祈福休閑游 主題度假體驗游 現代生活戶外游 文化教育紀念游四大主題景區。
05、景觀功能分區
西山景區(石城森林公園)
度假旅游是綜合性旅游,可分三個層次進行開發:
建設富有吸引的休閑地,開展新穎的時尚活動,開發周邊村落。
建設充滿想象力的度假地,建設會館、市民廣場、體驗基地和度假中心,作為西山度假旅游的發展重點。
建設獨具魅力的居住地,抓住度假旅游和房地產業的互動,開發養老產業,建設高品質的養老院和養生度假公寓。改造獨具特色的民俗村落,推廣地域特色文化。
東山景區
作為常規的戶外活動目的地,可分以下幾個層次適度開發:
打造核心入口區域空間為前景,強化與周邊區域的景觀和空間聯系,使其成為人流聚集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
加強交通組織的梳理,形成便捷交通網絡,以不同的步道形式和鋪裝材料相結合,為市民提供一個完善、連續的充滿趣味的生活化活動空間和文化交流場所。
建設生態綠化共生系統,以臺地花園、生態林地、水生植物走廊等營造一片都市生態展示場所。在展現不同植物群落景觀的同時,還具有生態科普教育的功能。
06、交通組織
在整體城市交通路網的依托下,景區內交通系統規劃充分考慮地形的制約因素,因地制宜,隨行就勢,注意土方平衡。強調各功能區之間交通聯系的特性,內部交通的相對獨立性。合理組織車行、步行系統,并與綠化、水系、地形相結合,創造景觀多變的游覽線路。
西山景區
景區車行路網,在原有現狀路的基礎上形成的,景區內部形成“十字加兩環”結構體系。
“十字”——東西向是入市區的主要道路-永盛路。南北向是連接仙人洞山和石城森林公園中心路。十字路網主要起到景區與城市相互聯系的作用。
“兩環”——指仙人洞山和石城森林公園各有一條環路,通過車行環路將景區內部各個功能區緊密連接,規劃車道寬7米,提供游客可以臨時停靠欣賞景色的同時,也保障景區內部游賞路線安全與舒適性。
景區人行路—以網狀分布,分為主要登山路和次要漫步路。主要登山路通過研究景區內部功能區之間的距離和位置,選擇最方便最省時的路網,使游客能夠暢游每個景點。次要漫步路精心選取相對私密、觀景最佳的路網進行規劃,達到一步一景,流連忘返。
東山景區
因靠近城市中心,戶外活動以市民登山為主,景區從功能上為步行交通。
在市民登山習慣以及不破壞周邊地貌的前提下,將路網系統做主次之分。主要登山路,材料上規整大方。
08、綠化布局
綠化設計整體上強調人工與自然狀態的對比和融合,力求形成多層次的綠化體系,主要可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
1)廣場綠化
廣場綠化即強調核心廣場的禮儀,又兼顧了市民游客駐留休憩的需要。
2)街道綠化
歐陸風情街、民俗文化街的綠化以硬質場地為主,通過種植高大喬木的方式,形成硬質景觀林蔭空間,為大量人流的活動提供適宜的空間。
3)濱湖林蔭區
環湖保留原有的樹木格局,補植鄉土樹種,強化原有的林蔭硬質場地空間。
4)疏林草坡區
結合地形地貌,與建筑有機穿插結合,形成疏林草坡式的建筑場地綠化。
5)五彩花卉帶
廣場區域可臨時擺設不同顏色的盆花,配合活動需要。
6)梯田花海區
以觀賞性的花卉喬灌木為主,創造層層疊疊的臺地綠化景觀。
7)生態林區
林地和草坡的有機結合,純粹的景觀元素營造出大尺度的自然場景。
8)濕地綠化
綠化與水體相互滲透穿插,創造出具有磐石自然風情的景觀氛圍。
09、分期開發建設
根據基地現狀考察,考慮城市發展及景區建設,我們將景區由周邊向中心分期建設。景區周邊地勢完整,施工方便快捷,同時周邊景點與城市道路相連,建設后還能提升城市形象,可謂一舉兩得。而景區的中心由于城市以往建設留下的痕跡比較嚴重,以及現有的村莊覆蓋面積大等,都需要長期的建設的維護,將景區分為三個期限來完成。
景觀篇
石城森林公園
濱水風情區,水庫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是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濱水特色空間色營造是吸引游客和塑造城市活力的關鍵要素。濱水風情區擔負著城市廣場、道路景觀、濱水體驗、游覽展示等多重功能,因此在設計上尊重自然,建立生態平衡的濱水生境。
夢幻歡樂谷,該區現為采石場,北部山體因開采所致,出現斷崖現象。規劃設計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將這塊自然地貌遭到破壞的場地改造成為內容多樣化的娛樂中心,并與周圍的森林,茂密的山地環境形成和諧的對比。人工構造物的設計包括東西兩個新的停車場、售票處、入口前廣場和情景商業街。
夢幻歡樂谷內的設計劃分為三大部分:主題中心廣場、成人游樂區及兒童游樂區。
主題中心廣場主要突出迎賓和展示功能,通過樹陣的圍合提升歡樂谷入口氣勢,同時該區域也通過建筑小品等展示夢幻歡樂主題效果。
歐陸風情街位于歡樂谷南側,是進出游園的前廣場。規劃街區長500米,寬30米,主要以臨街2-3層歐式建筑圍合構成,建筑風格上由半圓拱形的門窗、暖色調的墻面、紅色的瓦磚構成偏地中海式的風格,同時局部設有塔樓、角窗豐富街面效果。
藕遇芙蓉,位于大壩西側比鄰大榆樹水庫。因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水池,園區以水池為中心,改造成以市民休閑娛樂為主的和荷花公園,其取名為“藕遇芙蓉”。區塊內環境富有特色,功能齊備,滿足多層次消費對象。
生態體驗區,整個區域與濱水風情區相連接,鄰近水系。由于人類的破壞,山體局部破壞,現將其規劃為“生態山地體驗區”, 通過對該區域修復與利用,穩固山體,境地水土流失,同時開展各類創意文化活動,礦坑溫室區、創意中心區和自然林保護區等。同時根據地形的特點與優勢還規劃了滑草區和劃船區。兩區的建設使游客及市民來到此處感受動靜結合的游覽模式,流連忘返。
仙人洞山,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山丘起伏緩和,山體眾多,降水充沛,空氣濕潤,山林較多,海拔480米,具有一定的地標性。臨近山腰處有慈恩寺和臥龍禪寺,兩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道家寺廟,市民主要以步行登山為主,且局部路坡較大。
形象與特色營造:旅游規劃以道家文化和古盤文化作為設計的切入點,著力打造區域道教名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1、擴建道教建筑群,利用道觀宗教活動進行宗教旅游資源的深層次開發。
2、把道觀中和古盤石的神話傳說有機地引進旅游點,能有效增加旅游的宗教文化內涵。
3、引入道家與古盤文化的特色符號、文物古跡、和奇觀來吸引眾多的游客。
4、利用山地條件,突出仙境,以道家五行、八卦思想和追求吉祥、如意、長生成仙的思想來規劃養生居住、度假療養區域。
近年來,由于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為道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創造了極好的條件。這不僅解決了宮觀的自養問題,還帶動和促進了旅游經濟的發展,使道教和旅游業相互促進,實現“雙贏”。
東山風景區
基地位于磐石的東南部山林地帶,周邊綠樹環繞,景色宜人,空氣清新,由于臨近市區是當地居民戶外健身的首選之地。景區由烈士陵園和七個頂子山共同組成。
七個頂子山,磐石最早景之一,海拔550米左右,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為生態觀光和戶外運動提供了良好條件,充分利用山地資源,開展風景觀光、爬山、慢跑、徒步、湖畔垂釣、滑板等活動。設計著力改善和優化市民戶外活動的環境質量,除規劃出兩處登山特色入口廣場以外,結合不同材料、形式和趣味的登山路徑、觀景平臺、休憩游園,使整個山林路路相通,處處有景。
四、建筑篇
設計上,對建筑風格做分區考慮,統一于現代技術和地方材料的應用,滿足新城鎮形象的要求。無論在空間布局上,還是建筑物的細節處理上,力求簡潔明快,形式上與功能相吻合。組團設計歐陸風情街,色調以暖色調為主,尺度親切,簡約大氣,突出濱水建筑,強調都市簡約時尚風格。東螞蟻屯農家樂、阿里郎民俗村,傳統的形式與現代的材料完美的結合。東北及朝鮮建筑風格完美的體現,圍合式院落的建筑布局營造出安寧的氛圍,山間小鎮的理想生活使游客,感受回歸大自然的快樂。“民俗文化”這一概念完美詮釋。單體設計
體現了綜合、統一、靈活、合理的原則。建筑元素協調:和諧的立面元素(如門、窗、檐板、里面的處理),在形體變化的同時,保證形象風格的統一。單體設計中除考慮日照、通風等基本因素,還突出考慮與場所環境的結合,充分考慮地形和廣場、水系、綠化、停車及建筑,從而實現景觀、功能的完美結合。
五、結語
石城森林公園及東山風景區涵蓋了城市郊野公園和城市邊緣的旅游區,其規劃設計從內容和方法上均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城市規劃或旅游規劃,二是兼有兩者不同的特點,本次設計對此進行了一定探索:一方面注重貫徹生態理念,從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民生等方面落實與推行旅游區域綜合開發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文化繼承、文化發揚與文化創新,以文化內涵促進旅游區域綜合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篇9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約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為實現建設像“西湖”風景名勝區那樣國家5A級的“北湖”濕地風景名勝區的目標,建議擴大北湖濕地風景名勝區的規劃面積,可以考慮將現在規劃22.73平方千米面積的基礎上擴大一倍達到45~50平方千米,將規劃范圍內的撈刀河區域的南岸、北二環北線的北面區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區域包括秀峰公園、太陽山森林公園、黑糜峰公園、長沙園林生態園、山鷹潭等劃歸到北湖濕地風景名勝區的規劃范圍以內,增加規劃景區的自然森林面積、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考慮加大規劃中的濕地建設、濕地恢復、濕地保護的面積,最好能夠達到總規劃面積的50%,這部分的面積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灘涂等,打造適宜大量水生動植物、候鳥生長繁殖的濕地景觀,可以引來候鳥在這里歇息、生活,打造觀鳥景觀,吸引愛鳥、欣賞鳥的人群來這里觀鳥、賞鳥;而規劃用于城市房地產開發的面積應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區的區域規劃建設商業地產,如在芙蓉北路的東側、福元路的北側,在北湖公園景區、濕地公園景區規劃出一定的區域建設旅游度假的地產,其余的20%面積用于新農村的建設用地。這部分面積解決當地村民的安置,將這個區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樣的都市休閑農業旅游區,解決當地農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此區域可以將傳統的村莊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閑農莊,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園藝村、魚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賞荷塘美景,品茗、休閑娛樂;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園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愛、可口的草莓的栽培過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國傳統的中草藥的種植與栽培方法與技術,懂得中醫技術和中醫文化,品嘗傳統的藥膳,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在園藝村可以欣賞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樹名木、奇花異草和造型各異盆景,在欣賞藝術、美景的同時品茗交流將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在魚塘村可以品嘗到湖南本土的活魚美味,龍蝦、螃蟹美味。這樣既滿足城市居民等大眾人群的不同的休閑游玩需求,又能促進當地休閑旅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北湖濕地風景區建設成包括秀峰公園、太陽山森林公園、黑糜峰公園、長沙園林生態園、白鷺湖濕地公園、北湖公園、楚家湖公園、撈刀河風光帶、湖湘民俗文化園、現代休閑農莊等十大景區的風景名勝區。在這些景區的周邊適當地開發一些低層的高尚住宅區,不破壞景區的景觀是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二、制訂相應的法規來規范、管理風景區的規劃建設
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制定風景區內每個擬保護、建設和開發區域的控制性詳規,進行公示,讓全民參與進來,集思廣益,同時聘請相關學科如生態、園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規劃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然后再修訂控制性詳規,進行公示,由全民參與投票表決,最后提請區、市人大討論表決通過,提交省人大、省、市、區規劃部門備案,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規劃的隨意性,解決主要領導一變動,規劃設計就隨著改變的問題,例如云南昆明的規劃建設“像種莊稼,一年一改”。當然要解決規劃朝令夕改,缺乏延續性的問題,可以通過借鑒《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來制定《北湖濕地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的措施,達到用法規的形式進行規范、管理風景區開發建設的目的。
三、挖掘當地風俗民情風貌,打造出北湖濕地風景區的特色
長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園的建設是為了打造城市的商業地產、人居地產服務的,洋湖濕地公園,是為了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宜居的城市居住環境,周圍沒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濃厚的蘇圫垸,四周分布著眾多名勝,如道教福地鵝羊山、清初古剎鐵爐寺,以及羅漢莊、山鷹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當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風貌等特點,結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濕地風景名勝區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廟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讓到此來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體驗農耕之樂、收獲垂釣之悅,享受濕地野趣、欣賞候鳥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使北湖濕地景區的經濟、生態環境等可持續發展。打造開福區旅游經濟的增長極。
四、做好風景區建設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的規劃
篇10
一、政府主導旅游業發展力度加大
一是旅游業發展機制健全。2011年成立了由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區旅游發展領導小組,研究解決我區旅游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九龍湖鎮、蟹浦鎮、招寶山街道等旅游重點鎮、街道健全了相應機構,明確了工作職責、落實了相關人員;二是旅游業發展定位明確。2011年編制完成的《鎮海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2012年召開的全區旅游發展工作會議,明確了旅游業發展的目標定位。區十二次黨代會,區政府工作報告都把旅游業納入重點工作;三是旅游業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扶持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都對旅游業發展給予政策扶持。2013年,用于規劃編制、招商引資、旅游宣傳促銷等方面的財政專項資金達280萬元。
二、旅游產業發展持續增長
2013上半年,我區旅游工作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線,以“和諧城鄉游”為主題,按照打造文化休閑旅游區的目標要求,不斷豐富景區內涵、推進資源整合、發展鄉村旅游、規范旅游市場、打造旅游品牌,旅游產業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態勢。上半年接待國內外游客78.31萬人次,同比增長84.48%;實現旅游總收入5.7億元,同比增長15.2%。
三、重點景區、項目開發有序推進
九龍湖旅游區,完成了九龍夢幻樂園、九龍人家、環湖景區和香山寺連接線工程,啟動環湖南線改建工程和九龍湖公交客運站工程建設。朗家坪白金五星度假酒店、九龍源二期、猴島、十字路老年公寓、斗雞岙地塊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預計下半年,完成朗家坪白金五星度假酒店規劃設計并動工建設。在旅游投資洽談會上簽約斗雞岙地塊項目,完成全年引資目標。
招寶山風景旅游區,完成了山下公園圍墻拆除,開展連接巾子山大橋規劃和鰲柱塔旅游開發策劃。下半年將招寶山景區總體規劃,完善寶陀寺寺院格局,建設游客中心、招寶山連接巾子山大橋,推進仿宋神舟、海上絲綢之路起碇港零公里碑等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游景點規劃建設。
商幫文化旅游區,總投資超過1億元的幫博物館動工建設。鄭氏十七房完成旅游策劃,成立了開發公司,3000萬開發資金已到位,下半年將深化策劃,完成整體規劃。
鄉村旅游,確定了橫溪村、鄭氏十七房村、光明村等三個鄉村旅游重點村。年內將優化提升鄉村環境,初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