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范文

時間:2023-09-25 18:23: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中西悼亡詩 差異 文化根源

悼亡詩,廣義的理解是所有對死者悼念的詩歌,都可以稱作悼亡詩。狹義的理解是指丈夫對亡妻悼念的詩歌,或妻子對亡夫悼念的詩。中國悼亡題材的詩歌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了,但從潘岳創(chuàng)作的悼念亡妻楊氏之詩問世后,“悼亡詩”就成為悼念亡妻詩作的專稱。本文選取了中國宋代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和英國詩人彌爾頓的On His Deceased Wife兩首悼亡詩。這兩位詩人雖遠隔重洋、時代不同,但遭遇相似,都以同樣細膩的筆觸去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又同樣都表現(xiàn)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愛情與死亡。兩人對妻子的真摯愛情因妻子的早逝,而將對愛妻的深切思念以文學的形式升華為流芳百世的詩篇。然而中華民族和不列顛民族在表達愛情的方式上大不相同,中國人重含蓄、委婉,英國人則奔放、熱烈。但兩個不同民族的詩人卻以同樣的文學形式來描寫情感。

本文擬通過對兩首詩進行比較,探究文本深層意蘊中的中西差異及其產(chǎn)生的文化根源。

一、文本淺層的相思意蘊

首先分析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這是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全詞充滿委婉哀傷的情調。上卷主要通過外部形象表達作者對亡妻的思念。“十年生死兩茫茫”,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作者對亡妻的一片深情。長久郁結于心的深長的悲嘆,迸發(fā)而出,凄哀至極。“不思量,自難忘”。哀思萬縷,盤結于心,剪不斷,理還亂,深沉綿邀。“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亡妻一人九泉之下孤寂凄清。下卷轉入寫夢,再次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復雜感情。“小軒窗,正梳妝”,既是夢中所見,又是當時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生死相隔,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言萬語向對方傾訴;然而四目相視,兩心相印,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是用淚水渾染而成的幽暗畫面,凝聚著作者無限的凄涼之情。夢中情景,何等真切,醒來一切卻化為烏有,便又重新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見的深沉的悲哀。正是由于與妻子的情篤,生者的懷念才會那樣深沉;才使得《江城子》感人至深。

接下來看彌爾頓的On His Deceased Wife。這也是一首非常優(yōu)美的悼亡詩,是彌爾頓所作的唯一的一首愛情詩。他的妻子死于產(chǎn)褥,詩人通過敘夢來表達失去愛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對她的無限緬懷。此詩一開始,詩人就仿佛看見妻子又重新回到他的身邊,“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èd Saint”。失而復得,百感交集的心情躍然紙上。接著詩人使用一個典故,把妻子比作古希臘美女Alcestis。婦女生產(chǎn)在摩西教被視為不潔,而妻子產(chǎn)后卻洗滌干凈原來產(chǎn)褥的血污,“Came vested all in white,pure as her mind”,心靈與外貌都純潔如初,像天堂里的圣女。“Her face was vail’d,yet to my fancied sight”,盡管她蒙著面紗,詩人看不真切她的相貌,卻實實在在地看出了她心靈透出的美:既溫柔賢淑又善良可親。妻子如清風如裊煙,緩緩地向人間走來。“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d,I wak’d,she fled,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她就要俯身去擁抱自己的丈夫的瞬間,詩人的夢結束了。這一切都只是過往煙云,帶給詩人無限的悵惘和絕望。越珍貴越美好的東西,失去后給人的損失就越巨大,而失去這樣貌美德賢的妻子,帶給詩人的是無比的痛苦和悲哀。從夢中醒來該是天明了,萬物蘇醒之時,唯有他則獨陷于永恒的黑暗之中,再也沒有光明、歡樂可言。細細揣摩,回味無窮。這兩首作品從字面意義看,所表達的主題是相同的,即都是對亡妻的深切思念。

二、深層意蘊中的中西差異以及其產(chǎn)生的文化根源

(一)意象選擇不同。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意象選擇帶有一種極普遍的特征。用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實性意象――柴米油鹽的生活小事,平淡無奇的家庭瑣事,如“小軒窗,正梳妝”這一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斷,寫出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中國悼亡詩中意象選擇的這個特點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的。中國社會進入父權社會后長期形成重男輕女的風習,后經(jīng)儒家站在倫理角度用“禮義”給重男輕女這一思想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女子地位下降就成為定論。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男主外,女司內”在一個家庭中分工而治是非常正常的。女子“從一而終”,對丈夫克盡婦責,夫在家則“入廚下”,“捧箕埽”,“弄機杼”;夫在外則“寄寒衣”;只起傳宗接代的作用。“女子無才便是德”,故詩人要表現(xiàn)對亡妻的深情只能作如此選擇。

而彌爾頓的On His Deceased Wife意象多用幻想、想象性意象。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Rescu’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究其原因,這是由西方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西方社會中,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能夠參與到各種社會生活當中去,所以西方詩人在表達對妻子的思慕之情時,選擇意象的范圍自然較廣。

(二)表達情感的內容不同。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中傳遞的夫妻恩愛深情多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互相關心、體貼、愛護,呈現(xiàn)出濃厚的人倫情味。夫妻之間的愛情已轉換為一種親情。“小軒窗,正梳妝”。就是其中一個生動的寫照。詩人通過這樣一個生活片斷,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相互關心、互相體貼的情景。究其原因,這主要源于中國文化和詩教傳統(tǒng),中國倫理型文化影響著詩人。朱光潛先生說:“中國夫婦恩愛常起于倫理觀念。”中國男人的理想追求是治國平天下,“隨著四婆裙在儒家看來是一件恥事”。中國詩教傳統(tǒng)是“思無邪”,“樂而不”,“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詩應該“厚人倫,經(jīng)夫婦,成孝敬”。在這種氛圍中詩人別無選擇,只能通過人倫親情來表達悼亡之情。

而彌爾頓詩中所呈現(xiàn)的夫妻間的恩愛情感,不涉及倫理色彩,卻帶有、情感色彩。如詩中描寫妻子對丈夫“Love,sweetness,goodness,in her person shin’d”,“So clear,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d”,帶有味道。這種色彩主要源于西方人的愛情觀。西方人認為“愛情是一種復雜的多方面的,內容豐富的現(xiàn)象,愛情的根源在本能,在,這種本能的欲望不僅把男女的肉體,而且把男女的心理推向一種特殊的、親昵的、深刻的相互結合”。

(三)傳達的情感色彩不同

蘇軾的詞中傳達的是一種悲情――“十年生死兩茫茫”,凄哀至極。可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情。所以二三句就自然地迸發(fā)出“不思量,自難忘”。這種“思量”,既是一種有意識的無時無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進而“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亡妻泉下孤寂凄清。這其實反映了中國詩人與西方詩人在生死觀上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詩人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人死猶如燈滅”。死后雙方將不可能再團聚,人死去就意味著永遠失去,無可彌補。所以中國詩人對于死亡,情感上是悲傷、沉痛、凄楚,無法排遣,讀者亦只能沉浸在詩人的巨大悲痛、深切的哀傷之中。

而西方悼亡詩傳達的情感則是“悲”中有慰,痛苦中還有一線希望,相信來生彼世,把樂土天堂看作幸福的歸宿。給讀者的感受是哀而不傷,情致相對中國悼亡詩來說較為溫和。彌爾頓的On His Deceased Wife,詩人悲傷的同時,流露了一種安慰、一份寧靜,一線希望。認為妻子死后已升入天國,短暫的生命已上升到永恒的新生,肉體原罪已被冼凈。西方悼亡詩這種特點表現(xiàn)了西方詩人對待死亡的看法與中國詩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國詩人很少表達出死而有知、彼世亦有樂土的思想。而西方詩人認為死亡與生存之間有連續(xù)性,冥冥之間暗有靈魂不與肉體同歸于盡的想法。當然基督教天國樂土的影響起主導作用,因而幽明永隔、無路可通的悲慘不及中國詩人那么沉痛,表現(xiàn)在詩歌中的情調也就迥異。

總之,中西方悼亡詩由于各自所受文化傳統(tǒng)不同,因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特征。

參考文獻:

[1],童慶炳.中西比較詩學體系(上)[C].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2]連叔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趙彥春.詩學散論,青島出版社,2007.

[4]姜志偉,羅德喜,李嘯.大學英語點擊英美文化.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

篇2

 

關鍵詞:中西文化 中西電影 差異

電影是特定文化的產(chǎn)物,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自然反映在他們的電影當中。因此,分析電影是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很好途徑。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究其根源,主要與自然環(huán)境、民族傳統(tǒng)、思維模式、處世態(tài)度、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有關。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一 中西電影中的宗教差異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教派,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部分人都成為了基督教徒,同時,基督教也在中東、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區(qū)成為了少數(shù)教派。緊接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經(jīng)過傳教士的不斷傳播和殖民擴張,基督教傳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成型有著重大影響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約在公元1世紀開始從古印度經(jīng)絲綢之路傳至中國,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視,許多佛經(jīng)被引入中國,許多印度高僧來華講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佛教又衍發(fā)出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學思想,漸漸地中國佛教摒棄了那些不適合中國社會的規(guī)則與條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義,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并帶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我們的美學、政治、文學、哲學和醫(yī)藥等方面,當然也影響著我們的電影。

1 基督教對西方電影的影響

基督教三大教義分別是三位一體、原罪與救贖。三位一體就是圣父、圣子與圣靈是上帝的三個不同表現(xiàn)。原罪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人類始祖偷吃禁果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賜可以解救墮落的人類。救贖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過賜予人類永恒的生命或來生,來拯救人類精神上的死亡與終身詛咒。基督教認為人類需要從現(xiàn)狀中解脫出來,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人類要完全得到救贖是不可能的。救贖在基督教中是一個核心教義,意思是只要人們心中有上帝,也終將被上帝所救。

救贖的理念代表著基督教的思想。這種思想無疑也影響著西方電影,不僅反映在宗教電影中,如《約翰福音》、《馬太福音》、《最后的誘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電影當中,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關救贖的故事,救贖的是信仰,被救贖是希望。救贖是一場戰(zhàn)斗,希望對絕望,自由對監(jiān)禁。這也是人類尊嚴與人性的斗爭。安迪救贖了他的獄友,因為他堅定的信仰是對邪惡與絕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電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贖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獄之前,肖申克監(jiān)獄的條件非常惡劣,犯人毫無人權可言。典獄長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把犯人當作廉價勞動力。安迪入獄之后,這位不滿現(xiàn)狀的銀行家雖無力改變,但他的出現(xiàn)至少給犯人們帶來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現(xiàn)代版的耶穌。他的受難也就驗證了“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強者拯救自己,偉人拯救他人。安迪給其他獄友帶來希望,也拯救了他們。

2 佛教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篇3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英漢習語;直譯;意譯;套譯

文化與語言的聯(lián)系是十分緊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要通過語言來交流和傳承,語言只能依附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而存在。所以有人說語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的發(fā)展可以推動語言的發(fā)展,而語言的發(fā)展又會反過來促進文化的發(fā)展。習語是人們經(jīng)過長時間的使用提煉出來并含有特殊意義的固定詞語組合,是語言的結晶。由于中西方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習俗、、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所承載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對英語習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除了要忠實地表達原文習語的意義外,還應盡可能保持其民族個性特色,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廣義的習語包括:俗語(colloquialism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 expressions)等。習語的英譯漢有三種主要方法:一、直譯法;二、意譯法;三、漢語同義習語的套譯法。

一、直譯法

英語習語的直譯應在那些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則,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前提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習語的比喻、有關形象和地方色彩。盡管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但人類生活中總有相近的物質環(huán)境,對自然、社會及情感的理解也有許多共性的因素,尤其是習語,絕大部分來自生活感受和人生經(jīng)驗,許多時候同一形象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心目中能夠引起相同的感受和聯(lián)想。因此,有時我們應在忠實于英語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在譯文中完整保留英語的指稱意義,采取直譯以求得內容和形式的完全相符。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

Break the record 打破紀錄

under one’s nose 在某人鼻子底下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

The cold war冷戰(zhàn)

The hot line 熱線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

此外,直譯法還適合于一類習語:它們看上去有相當明顯的比喻意義,其中蘊含一定的歷史或神話典故,然而由于使用范圍廣、歷史悠久,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早已經(jīng)被中國讀者所接受。所以對于這類習語,使用直譯法能保持原文表達的原汁原味。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大道通羅馬 (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途徑)

Pandora’s box 潘朵拉的盒子(災難、麻煩的根源)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比喻暗藏的敵人或危險)

An olive branch 橄欖樹枝(象征和平)

Crocodile tears鱷魚眼淚(比喻假慈)

二、意譯法

由于文化的千差萬別,英漢兩種語言的聯(lián)想意義也往往會不相同。有不少習語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翻譯這些習語時無法保留源語語句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也無法找到譯入語同義的習語借用,如果直譯出來,譯文要么難以確切表達原意,要么就是繁冗拖沓,對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譯語讀者很難理解。這時可將源語原文的形象更換成讀者所熟悉的另一個譯文形象,從而傳達出源語原文的語用目的,可以采取意譯或者意譯加注的方法。

例如漢語中有“班門弄斧”這個成語,但在英語國家中很少有人知道魯班,這就構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譯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恐怕英語讀者會不知所云。因此,我們可以考慮給譯文加注,解釋一下成語的來歷,也可以采用簡潔而達意的意譯法將其譯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甚至還可以找英文中對應的表達法“to offer/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或者“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這兩個熟語。

對于文化沖突的處理尤其要謹慎,一定不能使用直譯法,否則會引起讀者的嚴重誤解,甚至產(chǎn)生十分嚴重的后果。例如中國人聽到別人的贊揚時要說“哪里哪里”或者“我做的還不夠”之類的謙虛話,而在英語表達中則直接說個“Thank you”就可以了,或者在“Thank you”之后不上一些謙虛之辭。如果采用直譯,就會鬧出“Where, where”之類的笑話,或是讓外國友人誤以為自己沒有眼光,要么是讓中國讀者誤以為外國人很高傲。

有些習語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而只能譯出它的隱含意義。這種情況在源于典故的習語中較常見。如“Achilles’ heel”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shù)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

三、同義習語的套用法

雖然中西方民族文化背景、地方風情有很大差異,但人們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社會經(jīng)歷以及感情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處,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各自創(chuàng)造了許多在字面意義、形象意義近似且隱含意義基本相同的習語。當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含意和形象比喻相似或相同時,可采用套譯法,即直接套用譯入語的俗語或諺語來表達源文語的俗語或諺語。這種譯法能傳神地表達原文的神韻和形式,又能使譯文易為讀者所接受。

(一)雙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譯這些習語時,可借用與其喻義相同或相近的漢語成語、諺語或俗語直接對譯。這樣既可較好地保持原文的壓韻和形式,又可使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Shut one’s eyes against視若無睹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

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聞

Laugh and grow fat心寬體胖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魚

(二)雙方有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譯這些英語習語時,我們也可以套用形象近似的習語,以使譯文既喻義明顯,又可再現(xiàn)原文所具有的語言效果,容易達意。例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

to show one’s colors原形畢露

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

A stony heart鐵石心腸

A drop in the ocean 滄海一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To return good for evil 以德報怨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則不達

通過利用漢語中非常相似或相近的習語對英語民族色彩不很濃厚的習語進行套譯,能借助語言反映人類思維中的共性。套譯不僅在內容、形式等方面較為吻合,而且保持了習語固有的鮮明性、主動性,達到語義對等的效果。

結語

語言的意義一直是翻譯學家和語言學家探討的主題,而在翻譯中盡量能夠做到生動貼切地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則一直是譯者孜孜以求的目標。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學習每一種語言現(xiàn)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而習語就是文化內涵的精髓,只有弄清習語的真實內涵才不會在交流中產(chǎn)生誤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從英漢習語中多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并仔細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才能提高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感度,更好地掌握所學的英語語言知識。

【參考文獻】

[1]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對照與對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2]馮偉年.最新簡明英語翻譯教程[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2.

[3]侯業(yè)勛.文化差異與習語翻譯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 2005, (2).

[4]曲明江.習語翻譯要充分注意英漢文化差異[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5, (3).

[5]邢春燕.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2006, (3).

[6]宋小娥. 英漢習語翻譯方法探微[J]. 科技英語學習, 2007, (3).

篇4

關鍵詞:文化與“跨文化”;中西文化;語言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36-02

文化不僅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而且還能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這就是它最大的力量。中西方人群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模式,這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產(chǎn)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也是“跨文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文化一直貫徹在其發(fā)展過程之中,在不同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文化元素也將截然不同,而且文化會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地累積,不斷地更新,最終會產(chǎn)生自身所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與思維模式。一般情況,在形成思維模式后,通常個體事物會受到忽視,但是會讓特殊社會群體里的認知放大,情感的色彩會夾雜在這種態(tài)度里面,并且被固化,還不易被扭曲。有時候定式思維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不斷變化的內外環(huán)境中,只用一種不變的思維是很難應付各種變化的。但需要清楚認識的是,有的時候定式思維又是正確的,雖然只能說是一種經(jīng)驗總結,但是勝算的概率還是很大的。總之,思維模式影響文化,還影響人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最后就會形成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文化”與“跨文化”

對于“文化”這個概念,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中包括了“軟物品”與“實物”,“軟物品”是指思想、信條、智慧等事物,“實物”指器械、工具等,它們是人類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可以不斷傳承與更新。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的,而且行動受到“文化”的指導,“文化”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可以提供解決的方法。

文化因為擁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而具有獨特性,不同的價值觀念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發(fā)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進入中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傳播得更廣更快。所以,在不同的國家、民族與文化間的社會交流也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多與西方人增加交流以加深對他們社會文化的理解。但這并非易事,在面對陌生的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之中,難免會產(chǎn)生文化上的沖突,這就是“跨文化”語境。

二、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翻譯

1.增加對文化差異的了解,讓文化優(yōu)勢形成互補。在翻譯文學時,不能將文化背景獨立在語言之外,要加在文學翻譯里面,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體會與理解文學。文化背景與文學翻譯需要共同作用,才能將語言表達思想與交流情感的功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來,才能提高欣賞跨文化翻譯文學的能力。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發(fā)展歷程,加深對它們之間差異的了解能夠形成優(yōu)勢互補,更加接近,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會在中西方文化不斷增強的交流之中不斷加強。

2.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文學是一種大眾化的綜合藝術,它包含了不同的藝術手段。文學不僅能夠抒發(fā)感情,還能夠傳播信息,讓讀者在閱讀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然而,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相對薄弱,翻譯的作品質量不是很好,并且不夠重視翻譯工作,也缺乏專業(yè)的翻譯人才,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外國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時無法保證原汁原味,而本國作品在翻譯時也體現(xiàn)不出自身特色,并且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與閱讀習慣。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還會涉及文學審美及審美情緒,但是在翻譯時又受到作者與翻譯者的限制。如何在翻譯時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意思,對翻譯者的功力來說是一個考驗。所以,亟需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可以讓翻譯者深入了解西方的審美觀念,增加兩者的了解與交流,以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3.提高欣賞西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欣賞西方的文學作品時,講解者具有關鍵作用。所以,在教授或講解西方文學作品時,不要僅限于教授外國文學的語法及詞匯,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西方語言,加強在跨文化語境中交際的能力。即使不是學生而是普通人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改變自己的觀念,提高對外國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

三、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分析

1.在跨文化語境中尋找中西文化的共融。在國際文化加大交流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外國文學,而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人們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提供了條件。因此,翻譯外國文學的作品面臨著更高的挑戰(zhàn)。要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第一要在跨文化語境中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在翻譯時,不只是簡單地將中文與外文之間進行互相翻譯,而且要將文學氣息帶入其中,可以說是用客觀審美的態(tài)度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2.在跨文化語境中體現(xiàn)中西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擁有其自身的文化語言與思維方式,因此文學作品都帶有很強的民族性或地域特色。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時,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因為不同的地區(qū)與民族看待同一事物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如此我們就能從根源上對各種理解與見解進行剖析。從文學藝術角度來說,文學作品是一種生動的呈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單從名稱就能體現(xiàn)其民族文化及背景,這是由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決定的。

3.凸顯跨文化語境中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黃河絕戀》與《泰坦尼克號》分別屬于中國與外國同時期的電影,它們的題材都是以愛情為主,但是它們在文化受眾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反響。《泰坦尼克號》的思想性非常深刻,它用人性的光輝讓觀眾折服,但是在奧斯卡評審中,中國的《黃河絕戀》卻被淘汰出局,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泰坦尼克號》之所以能在奧斯卡角逐中獲得成功,是因為作品產(chǎn)生的背景是美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在利益驅使下,人與人之間諸多紛爭,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漠然與戒備的狀態(tài),雙方之間缺乏信任及安全感。而《泰坦尼克號》中的愛恰恰溫暖了人的內心,讓人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與感人的愛情。這個主題契合了以財富為中心的西方中產(chǎn)階級的文化價值觀,但是中國的價值觀中心是自然山水,與西方的價值觀是背離的。

總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交流阻礙,最終會由于缺乏共鳴導致作品欣賞受到影響。所以,要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剖析,吸收對方的精華部分,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文化差異;哲學觀;自然觀;思維方式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和綜合狀況。兩種文化一經(jīng)接觸就必會因其差異性而產(chǎn)生矛盾、沖突。本文從電影里許一家在美國遇到的問題入手,分析中美文化差異,并探討其根源。

一、征服與調和

電影中許被認為虐子主要是因為美國人不理解刮痧,聽證會上許解釋到:“幾千年來中醫(yī)認為人有七經(jīng)八脈,就像無數(shù)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此話讓稍有文化的中國人聽來,都會覺得將中醫(yī)解釋得形象易懂,但美國人卻理解不了。西醫(yī)以神經(jīng)學、細胞學等為基礎,用藥物和儀器來治療,以把侵入的病毒殺死,尊崇的是征服與毀滅;而中醫(yī)以“氣”為中心,始終遵守著生命進化的規(guī)則,其治療用的藥材都是自然生長的,講究養(yǎng)氣、調氣、理氣,追求的是調和與平衡。

中西醫(yī)的差異不僅是醫(yī)學原理上的,更體現(xiàn)了中美哲學觀的差異。中醫(yī)基本上是建立在莊子的哲學基礎上的。莊子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氣相通”、“一理相連”。中醫(yī)的陰陽說、經(jīng)絡說注重整體觀察,診斷手法是望、聞、問、切、察言觀色;臨床經(jīng)驗是口耳相傳,師徒相授;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刮痧等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性。西醫(yī)建立在實證論的西方哲學之上,注重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的研究,注重化驗、透視、切片、造影等科學的驗證手段。

中西醫(yī)差異還體現(xiàn)了中美迥然不同的自然觀。近代西方的自然觀認為精神與物質、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是根本不同的兩個領域;人類依靠科學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無限的能力。所以西醫(yī)的原則是,通過科學實驗,使用藥物和儀器,殺死病菌,表現(xiàn)出一種對立和毀滅。中國儒道思想中關于人和自然的關系,都推崇“天人合一”,強調人對自然的崇尚和協(xié)調。莊子認為人的能力有限,人類的任何作為都是對大自然的破壞,所以真正有修養(yǎng)的圣人是不參與大自然的造化過程的,而是安然的隨順自然、任變而終。以此為基礎的中醫(yī),使用自然生長的藥材,注重陰陽平衡下的轉化,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這源于中國唯物主義哲學把氣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

二、集體與個體

電影中昆蘭不理解許為什么把本是父親給丹尼斯刮痧說成是自己刮的,簡寧給他的回答是“BecauseheisaChinese”。中華文明源于內陸的農(nóng)耕文化,這種文化孕育了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表現(xiàn)在重視社會和諧、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合作,看重責任與義務等方面。且中國人還認為集體主義高于個人利益,在兩者沖突時,個人利益應做出必要的犧牲以保全集體利益。家作為一個小的群體單位,在中國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百善孝為先”為原則遵循孝道是中國人維持家這個小集體的主要方式,許在聽證會上作偽證便是保護、孝順老父的體現(xiàn);不止如此,故事的背景是許將老父接到美國,準備給他辦綠卡一起生活,這是在物質生活上保證父母;在老父回國時,許將丹尼斯從兒童福利院“偷”出來,只為讓老父走之前見一眼孫子,這便是從精神上滿足父母。

與中國不同,西方文明是源于海洋的商業(yè)文化,這種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特有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重視競爭與挑戰(zhàn)、看重權力和自由,重視自身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認為尋求個人的發(fā)展,謀求個人利益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人生的目標,集體利益不應該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聽證會上,美護士指責許在簡寧生產(chǎn)有危險的時候寧可要大人不要小孩,認為這是野蠻的,是對個體存在的抹殺。而許反駁了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認為只要妻子在孩子就還會有,從長遠和整體來看都是最合適的。而原告律師為了打贏官司,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惜歪曲《西游記》里孫悟空的形象,也是奉行個人主義的體現(xiàn)。

三、法理與情理

薩皮爾—沃爾夫假說中的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決定思維模式,語言的用法或結構會反映出人類的習慣或模式。漢語起源于象形文字,通過字形可以引發(fā)意義上的聯(lián)想,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英語屬于拼音文字,字形與意義之間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促進了使用者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又因為英語結構緊湊,英語中頻繁使用關聯(lián)詞,句子是由各種連接詞銜接而成;漢語結構松散。很少使用關聯(lián)詞,句意的通順依靠意義的連貫以及體會和領悟字面之外的深意。所以英語語言結構呈現(xiàn)的是分析思維,或邏輯思維;漢語結構呈現(xiàn)的更多是關聯(lián)思維。這種思維的差異體現(xiàn)在生活態(tài)度上就是中國人重義輕利,美國人更注重原則性。在美國法律是絕對的,在中國則是“法理之外,更有情理”。

護士看到丹尼斯背后的瘀傷,立即打電話給兒童福利院,兒童福利院立即采訪許一家人接觸的人員收集證據(jù),之后向法院控告許虐子;還有不能將孩子單獨留在家里的規(guī)定,都凸顯了美國法律對于公民的各項權利都是予以保護,且有相應的執(zhí)行力。電影中昆蘭作為許的律師,在看到丹尼斯身后瘀傷的照片之后,對許產(chǎn)生質疑,后來竟然出庭作證說許打孩子是不對的。可見,美國人的法律觀念和其原則性。中國則是一個人情社會,辦什么事情都喜歡找熟人,如昆蘭明明不是家庭法方面的律師,許認為他是自己的好朋友可以信任就將其半強迫來做自己的辯護律師。在聽證會上,許也試圖通過講述自己有多愛丹尼斯,讓法官和原告理解并認可這種情感,撤回對自己的誣告。結果并不樂觀,法庭講究的是切實的證據(jù)。后來許聘請的女律師,建議他們走向法官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這條路時,許卻痛苦的表示愛自己的孩子,難道還是一件需要證明的事?這種鮮明對比體現(xiàn)了美國人的分析、邏輯思維特征,以及中國人喜歡以情動人的民族特征。

四、結語

中美因使用語言、地理位置、社會起源、歷史發(fā)展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哲學觀、思維方式以及名族性格。我國前駐德大使盧秋田將中西方主要的思維和文化差異總結為四點:東方人講求整體性,而西方人更注重個體性;東方人重視求同思維,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異思維;東方人重義輕利,而西方人則更注重原則性;東方人的感情表達間接、含蓄,而西方人的感情表達則直接、外露。這幾點在電影中都有體現(xiàn)。兩種文化接觸,必然會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同時也會有平衡與融合。中美文化的對立和同一在《刮痧》中以聽證會對峙和圣誕節(jié)大團圓的方式分別表現(xiàn)出來。(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何琛、劉蓓、郭樹強.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調和[J].電影文學,2008.

[2]何正欣.淺析中西自然觀之差異[J].理論學刊,2010(05)

[3]金鴻浩.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與應對方式芻議——基于對電影《刮痧》的內容分析[J].影視文學.2011

[4]劉石鈺、李榮美.《刮痧》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觀念差異[J].電影文學,2011.

[5]李茜.從民族中心角度解析《刮痧》中的文化沖突[J].文藝探究,2011.

[6]王洪剛、唐功志.語言、思維與中西文化比較[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

篇6

藝術設計 研究生 文化史課程

一、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目標與意義

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層次的學生在本科階段較為系統(tǒng)地學習了設計基礎理論和設計專業(yè)技能課程,研究生學習階段的重點是開闊藝術視野、增強文化底蘊、深化設計思想。學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設計和學術研究潛力才能厚積薄發(fā),成為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力的設計工作者和研究者。

針對上述人才培養(yǎng)要求,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將“中西文化史”課程列為設計藝術學學科中的主干學位課程,自2005年開始已經(jīng)連續(xù)開設7年。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主體為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環(huán)境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動畫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藝術設計等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學生。本課程以歷史發(fā)展為基礎,以中外傳統(tǒng)文化藝術為載體,以時間和空間為脈絡線索,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發(fā)源地的國家、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藝術成果,著重分析社會、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藝術作品上的反映和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較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的關系。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中外文明發(fā)展歷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內容,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學的意義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藝術修養(yǎng)和設計創(chuàng)作水平,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成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二、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內容與側重點

中西文化史課程是高等院校文史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文史專業(yè)學生一般有中外歷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等選修課程作為本課程學習的基礎,還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歷史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文獻等方面知識作為支撐。因此這些專業(yè)中,中西文化史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章節(jié)分列細致,課時量大,教材有相當深度。而面對藝術設計專業(yè)則要結合專業(yè)特點、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層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學內容講授、教學側重、教材選用與編寫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本科一般系統(tǒng)學習過中外美術史、工藝美術史、設計史課程,有些學生還具備一些中外建筑史、園林史、裝飾藝術史等藝術史論知識。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開設的中西文化史課程要與學生此前的知識結構既相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不能重復已熟知的內容,要在原有基礎上加深理論分析與闡述,并進行內容上的拓展,補充學生在本科階段所欠缺的知識。由于課時較之文史專業(yè)要少很多(以北京林業(yè)大學為例,開設此課只有32課時),在內容設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點,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筆者結合上述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將教學大綱確定為中國文化史部分以歷史年代為線,介紹從史前至明清歷代文化。以講授思想史為核心,重點分析歷代思想文化對藝術發(fā)展的影響。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講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臘文化的特點與成就及對后世西方文化的影響;其二是通過中西文化比較介紹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重點比較中西藝術精神與藝術風格的不同。內容設置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識羅列,從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歷史,最終回到分析藝術風格成因和藝術文化內涵的落腳點上。

三、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形式與考查形式的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學生輕視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學習,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識的問題。授課、考查方式的單一化很難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沒有直觀感受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考查評價方法上以課程論文或考試試卷作為考查形式,易使學生為輕松取得學分而敷衍,寫作課程論文過程中抄襲現(xiàn)象嚴重,或死記硬背教科書和筆記上的考試題目重點進行答題,無法體現(xiàn)學生獨立分析和深入研究與理解的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中西文化史課程教學方式和考查方式上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課內指導教學與課外自主研究教學相結合。在第一節(jié)課上提供給學生課外研習的文獻目錄,要求學生跟隨課程進度研讀文獻與參考書,教師在課上進行綱要式的講解與重點問題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寫書評和文獻綜述的環(huán)節(jié)。這樣解決了課時少和內容多之間的矛盾,也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其二是聯(lián)系歷史分析現(xiàn)實,將歷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由學生思考并確定要陳述的話題并準備好相關資料和演示課件,在課堂上進行陳述、演示和提問,大家就此話題發(fā)表各自的觀點并展開熱議。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形式,學生在這樣的討論課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點,為今后寫作專業(yè)研究論文積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選題,同時鍛煉了分析、表達、辯論能力。學生的演示課件作為考查成績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運用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課件制作有文字、圖片、視頻、音樂、動畫、整體界面設計,引入大量藝術作品、考古文物圖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識。其四是走出課堂進行直觀體驗式教學,通過參觀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實踐活動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將參觀考察報告、感想、資料收集作為一份課程作業(yè)來完成。

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題的提出和開展,是為了改變目前高等藝術教育中重視現(xiàn)實功利,輕視學術理論學習研究的不良趨勢,通過改革使學生認識到了解歷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將每個學生的思想、獨立個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發(fā)揮和展現(xiàn)。通過教學探索,樹立嚴謹?shù)膶W術風氣,使學術熱情不斷高漲,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業(yè)大學“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建設計劃子項目資助)

篇7

關鍵詞:稱謂語;差異;文化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3-0112-01

一、引言

稱謂語是語言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每一種語言因其文化背景不同而具有特定的稱謂方式。盡管語言學家和學者對稱謂現(xiàn)象作了很多研究,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中英文稱謂方式差異的認識并不夠清晰。這種認識的模糊性常常會引起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不快。Samovar(1998)認為,有效的交際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文化差異的認識上的。因此,對中英文稱謂語的了解將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進行。中英文稱謂語的差異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其中又以親屬稱謂語最為明顯。

二、稱謂語的定義

很多學者認為,稱謂語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趙元任(2006)把稱謂語分為稱語和呼語。稱語指人們直接用來稱謂他人的詞語;而呼語指人們提到某人時所用的詞語。然而,田慧剛(1994)認為,從廣義上來說,所有指代人、動物和物品的詞語都是稱謂語;從狹義上來說,稱謂語指用來指稱人的詞語。本文僅從呼語角度對狹義的稱謂語進行闡述。因此,本文中稱謂語指直接用來稱呼他人的詞語。

三、中英親屬稱謂語對比

漢英親屬稱謂語都分為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兩類;并且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它們的數(shù)量都是龐大的。但是,就稱謂語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來說,英語是遠遠趕不上漢語的。

(一)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語

家庭就是中國人生活的核心。封建禮數(shù)和教義教會中國人將親屬間的權利和義務牢記于心。封建家庭中,長幼有序,內外有別。漢語中紛繁復雜的親屬稱謂語不僅是辨別親屬之間關系的一種方式,更是封建社會中等級觀念的體現(xiàn)。

通常說來漢語親屬稱謂語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區(qū)分姻親和血親,里外有別。在漢語中,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是不一樣的稱謂語,但是在英語中只有一個“grandparents”。第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語年齡區(qū)分明顯。在中國家庭中,每個人對家庭都有他應盡的責任。年長者承擔照顧年幼者的責任,年幼者要遵從年長者的意愿。中文中“哥哥”、“弟弟”區(qū)分明顯,但英文中只有一個“brother”。第三,中文的親屬稱謂語比英語要復雜得多。

(二)英語當中的親屬稱謂語

和漢語相比,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語在數(shù)量上要少得多。我們在中文中往往可以找到多個對等的英文稱謂語表達法。另外,一些英語親屬稱謂語在表明兩人之間的關系上并不是很明確。例如單詞“cousin”。當Lucy告訴她的同班同學她有兩個“cousins”的時候,她的同班同學并不能夠清楚地知道他們是男是女,比Lucy年長還是年幼。

在西方國家,最典型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即只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家庭。西方的兒童從小就學會了依靠自己。因此,在他們長大之后獨立自由的思想觀念便深深地印入了腦海。在一定程度上,親情對他們來說并不是那么重要。

四、中西方親屬稱謂語差異的文化根源

(一)不同的

在中國,并沒有一個宗教像西方的基督教那樣盛行。因此,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宗教。但事實上儒教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沒有圣經(jīng),但四書五經(jīng)嚴格規(guī)定了我們該做什么又不該做什么。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國人的思想、性格和情感。儒家思想認為社會應該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屬于特定的等級,人們應該在自己等級允許的范圍內生活,安分守己。但在西方,基督教奉行的是“人生來平等”的原則。平等在西方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

(二)不同的價值觀

在中國,集體主義是我們奉行的價值觀。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人們關注的是怎樣維護社會的和諧。很多人認為,親情是最穩(wěn)固的關系。因此,親屬稱謂語被大大泛化來稱呼沒有親情關系的人。人們認為這樣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因為這樣似乎讓所有人都處于一個大的集體當中。

(三)不同的禮貌原則

通過適當?shù)姆Q謂語來顯示自己的禮貌是一個維持人際關系良好的有效方式。然而中西方的禮貌原則并不相同。在中國,尊敬是一種很高的禮貌方式。人們常常通過“卑己尊人”來達到這樣的效果。例如,在古代,人們用“尊夫人”來指稱別人的妻子,而用“賤內”來指代自己的妻子。在西方,這種現(xiàn)象是不存在的。在西方人看來,平等就是最大的禮貌。

篇8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occurred interweaves the collision.as the frequency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cultural activity day by day,cases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 had been happened repeatedly because of differences on concept of value,ethics morality and national customs among various countries.and it often make many jokes,appears circumstances which made people embarrassed.this seriously affected both two sides to associate succeed an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nations.therefore,we are necessary to discover its deep-level reason and take some certain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avoids the cultural conflict,let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becoming more free and relaxed between nation and nation,and then ,becoming an enjoyment everyone wants instead of frighteen or fear.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inese-western,cultural defference,cultural conflict.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對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因為社會逐漸趨于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應越來越密切,這樣才符合時代賦予我們與時俱進的要求和使命。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

其實,要想解決掉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沖突問題,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出現(xiàn)的根源進行深刻的認識和剖析,這樣才能清醒的認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該做的和不該做的,能說的和不能說的,讓每一次的交流都變得輕松愜意,成為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和美好回憶。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只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一向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并且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有多么在意對方,把對方真正的當朋友來看待。西方人則相反,他們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個人意識相當強烈,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即使是再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在交談時也會適可而止。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yè),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也是很強的,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提前就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有時跟別人約見甚至有可能只是臨時決定或者提前半個小時而已,在赴約的準時程度上也沒那么嚴謹,遲到幾分鐘是很常見的情況。而且理由借口也是相當?shù)木闳裁炊萝嚢。依锱R時發(fā)生什么事脫不了身啊等等。這方面跟西方人差別很大,因此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很不適應,也很難接受。但中國人卻認為理所當然,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妥之處。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一直是個各方面都比較傳統(tǒng)的國家。中國人也向來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這一點在稱呼方面尤其突出,例如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夫人時會介紹:“這是賤內!”兒子會以“犬子”代稱,稱自己為“鄙人”等等。但在稱呼別人時卻又是大放詞語異彩:對方的父母是令尊令堂,對方的兒子是令公子等等。他們把這當成一種客套,一種禮節(jié),自己永遠在別人之下。特別是在受到夸獎或表揚時,中國人總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哪里哪里,您過獎了!不敢當不敢當!”

相反,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別人的稱贊。可能中國人初次接觸還會認為這是一種自戀什么的呢!西方人的稱呼表達習慣似乎和漢語正相反,關系越是親密,越習慣于直呼其名。在走遍美國《family album u.s.a.》中,孫子robbie見到爺爺時叫了聲“grandpa”,爺爺馬上糾正到 “call me malcolm”看似簡短的對答,卻把祖孫倆的距離拉近許多。在中國人看來,這絕對是種極大的不敬,是萬萬不可的。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怠慢了您”“小小意思,不成敬意”等客套話,似乎恨不得把全世界的美味佳肴都擺在客人面前才算不為過。煮飯的時候喜歡把米放的滿滿的,用以展示自己的熱情好客。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是剩下可以夠吃好幾天的飯,造成相當大的浪費。另外,主人還喜歡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中國人甚至以喝酒的多少來衡量一個所謂真正朋友的標準,即,在別人不想喝時會來這么一句:“你是不是瞧不起我?不把我當朋友?是朋友就喝了這杯!”緊接著,就一杯一杯的沒個完了,直到雙方都灌得摸不著北了~~~

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在宴請的時候,要來幾個客人,就照單備食,決不多做一份,大多時候剛剛夠吃就行。并且在吃飯的時候,他們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自己隨意就好。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就餐就不會讓人覺得有多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了。

2.造成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這樣就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產(chǎn)生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 文化的產(chǎn)生背景差異

中國文化是在黃土高原上孕育和發(fā)展起來的,然后在華北平原,再后是往長江以南發(fā)展,保持著長期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中國的思想文化是儒學定于一尊而又兼容釋道的文化。它以其特有的悠久、單純的傳統(tǒng),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消化力,進入了近代世界一體化和文化大交流的時期。擁有上下五千年淵源歷史寶貴遺產(chǎn)的炎黃子孫,在當今的21世紀現(xiàn)代社會,仍然遺傳了祖先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西方近現(xiàn)代文化主要是從古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發(fā)展過來的。古希臘倫理學和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則表現(xiàn)為尚知和崇理,至善在于"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的人的完善",尤其是理智、哲學的沉思被強調為最高的德性。古希臘人是樂生的,立足此世的,他們是多神論的,他們的人生觀是自然主義的。孕育和起源于海邊的文化注定了他們性格上的開放。這是與中國文化的大不同!

2.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因為外國人非常注重自己這方面的自由,即使是別人隨意的碰觸,他們也會覺得是在侵犯他們的人身自由。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幫助人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與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但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不同,但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中國人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jù)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群眾乃至整個社會的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他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不以別人的標準為原則。

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xiàn)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功能。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也就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guī)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guī)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jīng)濟損失。例如,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在歐洲國家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在西方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社會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聞道有先后,樹業(yè)有專攻。”,任何時候任何環(huán)境下,教師都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lián)網(wǎng)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lián)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中國人比較內斂,大多信奉“沉默是金”,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西方人對此頗感不舒服。他們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入鄉(xiāng)隨俗,與西方人交往時我們就得遵從他們的生活習慣。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課余亦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4.總結

中西文化之間雖然存在不少沖突,但這種沖突只是暫時的,文化的共融是可能并且是一定的。“ 文化和合”應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則。了解雙方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將各種文化進行融合及理解,避免出現(xiàn)笑話或尷尬。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篇9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yè),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tài)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jù)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xiàn)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guī)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guī)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jīng)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lián)網(wǎng)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lián)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新晨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篇10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學習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包含著該民族歷史的文化背景,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體現(xiàn)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都與中國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通過語言反映出來,而從小耳濡目染本國文化的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異,缺乏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把中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勢必導致在語言學習和實踐中出現(xiàn)錯誤或產(chǎn)生誤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huán)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xiàn)了中學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多種困擾因素。筆者通過多年英語教學發(fā)現(xiàn),中學生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語言錯誤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問候語

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朋友之間都互致問候,來促進人際關系,兩種語言各有一定的方式來表達。英語通常的問候語為:Hi! Hello! How are you?以上的問候在中國人之間很少用到。而漢語常用的問候語有“你吃過了嗎”“你哪兒去” 或“你干什么去”,其實這些都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問候語,而不是真想知道對方是否“吃過飯了”“要到哪兒去”“去干嗎”。中國學生如果缺乏英美人打招呼問候方面的知識,不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在這方面的差異,而按照漢語的“套話”去向一個講英語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他就可能以為你要邀請他共進午餐,如果問“Whe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則會有打聽他人隱私的嫌疑。

2.稱呼

在我們國家“同志”“師傅”被用于不同的性別、身份、地位的人。而在英美國家一般用Mrs、Mr、Miss、Ms或者Sir、Madam來稱呼。再比如,中國學生總喜歡把“老師”稱為“teacher”,在英語課上,學生就會這樣稱呼老師“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其實“teacher”在英美人士的文化中,表示一種職業(yè),而不是稱呼語,更不是尊稱。因此,根據(jù)英語國家說話的習慣,我們學生應該說“Good morning Miss/Mr. Wang.”

3.稱贊和恭維

中國人和英美人士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或物總要稱贊一番,根據(jù)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認同或接受對方的贊揚。在與外國人進行交往時,外國人常常吃驚地發(fā)現(xiàn),當他們稱贊中國人的時候,中國人總是不知所措,過于謙卑或貶低自己,甚至予以反復否定,而不像外國人那樣坦然地用語言表達感謝。例如,當外國人表揚中國學生的英語說得好時,該學生就會說: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No,not at all.

其實,對這樣的贊美之辭說外國人常用的一句“Thank you”就行了。這是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把自謙看作是一種很重要的美德。這種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或錯誤。

4.隱私和禁忌語

不同語言中禁忌語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國,人們詢問年齡、收入、婚姻、體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語國家這些被視為個人隱私的問題都要回避,否則,容易引起對方反感。因為詢問這些問題,是對他人不尊重、不禮貌的言語行為。例如,中國學生由于對外國人的好奇心和關心,初次見面常會問下面的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一連串問題的話題。

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wages?

How much do you ear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

西方人在初次見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從不問及有關別人隱私方面的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他們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

5.詞匯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徑庭。在西方國家,人們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等說法。當然,西方人所喜歡的狗的某些品質,中國人也喜歡,如狗忠實可靠、勇敢、聰明等。但在中國,狗首先是看家的動物,不是供玩賞的動物;人們養(yǎng)狗是因為它有用,并非因為它是個好伴兒。就是說,狗是有用的動物,但并不可愛。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二、解決中西方文化差異引發(fā)的學習問題的對策

為了避免和減少錯誤,我們在教學中應盡量做到:

1.提高自身及學生的英漢語言對比意識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教師要有扎實的業(yè)務基礎,在充分考慮母語特點的情況下,利用英漢對比,體會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英漢的相同之處,表達起來比較容易,英漢的不同之處往往是困難所在,時常體會英漢的不同之處及其表達方式的差異,就能預見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從而確定教學難點和重點,避免本族語的干擾,準確判斷其根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