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規劃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觀生態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景觀生態學
對景觀生態學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德國漢諾威工業大學景觀管理與自然保護所Langer的定義為:研究相關景觀系統的相互作用、空間組織和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viqk(1983)在討論景觀生態學在農業中的應用時,將景觀生態學定義為:把土地屬性作為客體和變量進行研究,包括對人類要控制的關鍵變量的特珠研究,以景觀生態學為橋梁,把關于動物、植物和人類的各門具體科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景觀利用的最優化。Form an等(1986)認為:景觀生態學探討諸如森林、草原、沼澤、廊道和村莊等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組合、相互作用與變化,從荒野到城市景觀,研究的重點是:(1)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的分布格局;(2)這些景觀要素中的動物、植物、能量、礦物養分和水分的流動;(3)景觀鑲嵌體隨時間的動態變化。他認為:景觀生態學就是研究由相互作用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地表的結構、功能與動態。
一般地認為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它的主體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面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與功能、景觀動態變化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與保護(傅伯杰。1991:鄔健國2000)。
(二)景觀生態規劃
廣義的理解是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也就是將廣泛意義上的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及知識作為景觀規劃的基礎,實際上是景觀的生態規劃,其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紀下半葉,蘇格蘭植物學家和規劃師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調查后規劃和美國景觀之父oim sted及Eliot等在城市與區域綠地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的規劃。直到20世紀60年代Mchang的設計遵從自然的景觀規劃途徑,當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觀學在規劃中的應用。景觀生態規劃的狹義理解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的規劃,也就是基于景觀生態學關于景觀格局和空間過程水平過程或流的關系原理的規劃。在這里,景觀更明確地被定義為在數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異質的土地嵌合體Land m osaic(Form an and Godron,1986;Form an,995)。本文研究的景觀生態規劃是指狹義上的理解。
二、景觀生態規劃的四大戰略
(一)戰略之一: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
原初生態環境是各類物種最原始的棲息地,物種在千百年的進化演替中,達到了與現有生態環境的和諧與默契。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就是要維護原有山水環境的整體格局,維護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維護大自然演進的過程。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幾乎無所不能,開山辟路,圍海造田,筑壩攔河。然而,當人們沉浸于征服自然的喜悅之中時。人類同時也不斷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地震、海嘯頻頻發生,沙漠化加重,洪水泛濫等等。這些無不是由于人們對大自然肆意掠奪與破壞引起。于是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途徑。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就是維護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安全,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古代風水學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與自然和諧的樸素自然觀的體現。古代城市的選址遵循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自然格局,城市是一個大穴場,被喻為大自然的“胎息”,通過水系、山體及風道等,吸吮著大自然的營養。破壞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就切斷自然的過程,包括風、水、物種、營養等的流動,必然會使城市這一大地之胎發育不良。
斷山、斷水被堪輿認為是最不吉利的景觀,如果古代中國人對山水格局連續性的吉兇觀是基于經驗和潛意識的(俞孔堅.1998),那么,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則是對我們維護這種整體景觀基質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Naveh andLiebem an, 1984;Form and Gochrn,1986;Forman,1995)。從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80年代中期開始,借助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結合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態學觀察和資料積累,面對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擴張造成自然景觀基質的破碎化,山脈被無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斷,景觀生態學提出了嚴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種將不再持續生存下去,自然環境將不再可持續,人類自然也將不再可持續。因此維護大地景觀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自然過程的連續性成為區域及景觀規劃的首要任務之一(Ham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二)戰略之二: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系統
我們往往只注重即將滅絕、稀有珍貴物種生境系統的保護,卻忽略了鄉土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致使在城市化過程和農田水利建設中毀掉了曾被認為荒灘野地的許多鄉土動植物的棲息地。如野兔、黃鼠狼、獾、山雞、野貓等往日常見的野生動物,如今已不再多見。大地景觀是一個生命的系統,一個由多種生境構成的嵌合體(Mosaic,Form an,1995;Hansson and Fahrig, etal,1995),其生命力就在于其豐富多樣性,哪怕是一種無名小草,其對人類未來以及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意義可能不亞于熊貓和紅樹林。
我們劃定的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僅占國土面積的極少一部分,城市公園和綠化系統大多是人工種植,物種單調,整體生態功能不強,這些不足以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平衡。相反,一些多年形成的、沒有人工干預的鄉土生態環境系統,卻是許多鄉土生物的極好的也往往是最后的棲息地。
這些鄉土生態環境系統包括:(1)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龍山和或一叢風水樹;(2)均質農田上的墳地,它們往往是黃鼠狼等多種獸類和鳥類的最后的棲息地;(3)村落殘址,由于長期免受干擾,加之斷墻殘壁及水塘構成的庇護環境,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生境條件,為多種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4)荒灘、沖溝或低洼濕地,這些地方是多種微生物的棲息場所。
(三)戰略之三:維護和恢復河道的自然形態
河流水系是大地的血脈,是景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污染、干旱斷流和洪水是中國河流水系所面臨的三大嚴重問題。人們在河流整治和城市建設中,由于認識上的不到位,犯下了不少錯誤,包括以下幾種:
1.水泥護堤襯底。看似清潔、整齊,實際上破壞了原生的自然環境。曾經是水草叢生、白鷺低飛、青蛙纏腳、游魚翔底,而今寸草不生。水的自凈能力減弱,水土植物生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系統被破壞;河床襯底后透氣性降低,與大地的接觸減少,原有起伏多變、基質多樣的水生環境不復存在。許多生物無法生存,從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形態。
2.裁彎取直。彎曲的水流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機理,是順應自然過程的結果。古代風水也講究河流彎曲有致,彎曲的流水是運動的旋律,富有變化和情趣。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也證實了彎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于消減洪水的災害性和突發性(Form an,1995)。彎曲自然的河流形態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基礎,同時也可以降低河水流速,減少洪水沖擊力。我們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為了爭得更多的空間,不惜將自然彎曲的河道填平取直,花費巨大,卻破壞了生態環境。
3.高壩蓄水。我國古代非常重視治水,但不是筑壩攔水。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就是采用疏導的辦法來避水害,秦漢時期,李冰父子用都江堰調節水位,但非筑堰擋水,保證河流的連續性。隨著人類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斷增強,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在不斷地爭論中,截斷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地血脈。其弊端頗多:一是流水變死水,富營養化加劇,水質下降,喪失了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二是破壞了河流的連續性,使魚類及其它生物的遷徙和繁衍過程受阻;三是影響下游河道景觀,生境破壞;四是喪失水的自然形態,降低了河流的天然情趣。
(四)戰略之四:恢復與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是地球表層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相互作用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生物極為豐富,被譽為“自然之腎”,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Bolund and H unhammar, 1999 Ton等,1998;Mitsch等,2000呂憲國,1998;劉紅玉等,1999;孟憲民,1999;左東啟,1999;王瑞山等,2000;余國營,2000;)。這些生態服務包括:
1.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濕地由于其生態環境獨特,決定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濕地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中國濕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種,被子植物639種,鳥類300余種,魚類1040種,其中許多是瀕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類群。
2.調節局部小氣候:濕地碳的循環對全球氣候變化起著重要作用。濕地還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質循環的重要控制因子。它還可以調節局部地域的小氣候。濕地是多水的自然體,由于濕地土壤積水或經常處于過濕狀態,水的熱容量大,地表增溫困難,而濕地蒸發是水面蒸發的2--3倍,蒸發量越大消耗熱量就越多,導致濕地地區氣溫降低,氣候較周邊地區冷濕。濕地的蒸騰作用可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孟憲民,1999)。
3.減緩旱澇災害:濕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能夠發揮調節河川涇流、補充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的作用。
4.凈化環境:濕地植被減緩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減慢和植物枝葉的阻擋,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時經過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謝過程和物理化學作用,水中各種有機的和無機的溶解物和懸浮物被截流下來,許多有毒有害的復合物被分解轉化為無害甚至有用的物質,這就使得水體澄清,達到凈化環境的目的。
以前,由于對濕地認識上的不足,加上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我國對濕地的利用主要是開墾種地,如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就是濕地的開發利用,雖然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我們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是不可估量的。可喜的是我國對濕地的保護已經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
三、結語
景觀生態規劃需要從戰略上把握全局,但具體到每一個景觀設計項目,還需要我們的景觀設計師結合實情實地,認真地做好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切實保護和利用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篇2
時玉芹,陳東田,宋棣,錢興華,高燕青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農業園規劃為例,通過對土地適應性的深入分析,將土地現狀劃分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種不同程度的敏感區,并結合山地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景觀、人文建設景觀三大廣域景觀構成類型,提出針對山地農業園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生態規劃方案。第一,規劃六大生態景點,構建良好的生態景點格局;第二,加強景觀斑塊互補,注重產業生態循環,建立良好的景觀生態系統。規劃中以土地適應性分析為切入點,以景點建設為落腳點,將景點與生態相結合,總結出生態景觀的表達思路,以期為山地型農業園區的景觀規劃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山地農業園;土地適應性;景觀生態規劃;農業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5010001
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低成本村鎮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技術研究與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簡介:時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東東營人,碩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東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號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訊作者:陳東田,男,1970 年出生,山東淄博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景觀規劃設計與旅游開發規劃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東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號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山地農業資源得到逐步開發利用,由于山區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環境容量、生態承載能力有限,經濟發展需求和生態功能分異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銳。大部分農業園區規劃無法完全兼顧全園的生態功能,不能營造多層次的景觀,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當,造成農作物種植不妥,引起嚴重的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問題[1-3]。山地農業園的規劃涉及農村規劃和景觀建設的多個方面,目前學者主要對與農業園規劃相關的景觀生態學原理[4-6]、物質循環[7-8]和農業園分類[9]等進行了研究,對農業景觀[10-11]、生態農業[12]和景觀生態應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論之間缺少聯系,實踐項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適應性分析,并且針對于山地這一特殊地形的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較少。如何在保證基本經濟產業生產的同時,基于生態景觀的構成類型和土地適應性的分析,探討農業景觀生態規劃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農業園景觀景點和生態系統格局成為當前山地農業園區規劃的研究重點。因此,筆者進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農業園項目概況分析
1.1 現狀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韓莊村以東3 km,屬于泰沂山區北麓中低山區。龍泉鎮土地為富硒土壤,是山東省內唯一的“山東省天然適硒區域鎮”。位于山東省四號旅游區齊文化旅游線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聚相山農業園區東西跨1810 m,南北長2210 m,實際可控制總規劃用地面積200 hm2。三面環山,峪谷錯綜復雜,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為537.8 m。園區現狀土地利用類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設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觀類型較單一,以自然景觀為主,如圖1 所示。
1.2 生態景觀構成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對于聚相山農業園而言,其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差異受項目類型的控制和影響[14]。從不同項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為山地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景觀和人文建設景觀三大類。不同景觀類型的影響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態因子的差異性也是其必要的影響因素,影響著各類廣域景觀構成和鑲嵌景觀類型,在表中并沒有重復說明。
1.3 土地適應性分析
土地適應性是山地農業園景觀規劃的基礎,是對環境敏感度的綜合評價[15-16]。規劃中結合景觀構成的不同類型,通過對聚相山農業園不同海拔相應的生態因子的調查和研究,主要從地形、風速、溫度和生物多樣性進行綜合分析,繪制出聚相山農業園土地適應性分析圖,進而根據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觀生態規劃模式表。如圖2、表2 所示。
2 聚相山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
2.1 景觀生態規劃布局
聚相山農業園規劃形成“二線連六區”的景觀生態規劃格局。“二線”分別是指特色種養景觀線和人文旅游景觀線。“六區”是指六大功能分區:分別是宗教文化區、民俗休閑區、生產加工區、特色養殖區、養生度假區、雜糧種植區。六大功能分區的布局,以民俗休閑區為核心,向宗教文化區和養生度假區輻射,形成貫穿園區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觀線;由雜糧種植區、特種養殖區、生產加工區形成貫穿園區東西的特色種養景觀線,為游客游覽的輔助地帶,主要以經濟效益為主,形成核心區拉動放射點的整體格局,達到生態、景觀和生產的統一,如圖3 所示。
2.2 構建良好的生態景觀景點格局
聚相山農業園意在打造以特色種養為主體,以生態農業文化為特色內涵,以觀光游覽和生態休閑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性農業生態園,力圖成為區域性的綠色生態走廊。根據生態景觀構成類型的不同擬規劃打造六大景點,分別是佛緣生輝、農家風情、煙林五色、菜園擷趣、聚相煙雨和浮嵐暖翠,如圖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觀選擇山體地形復雜、自然條件優越和空間形式多樣的區域營造自然景觀,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增加必要的鄉土樹種,建立全區基本的背景基調和天際線輪廓,增加空間的多樣性和層次感。選擇園區遠眺可見的山峰,規劃打造浮嵐暖翠景點。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側柏林為主,加強樹種規劃。在最高點建設聚相閣,營造鄉土文化氣息,通過道路、樹木和景觀的結合,強化山體斑塊和廊道,美化山體。
2.2.2 農業生產景觀 農業生產景觀的特質性表現在其復雜的生態、生產種養模式和植被的四季變化,蘊藏著深層次的歷史、文化信息,是高層次的人工生態系統[17-18]。規劃中結合山地生態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開墾梯田,以“種植業出特色”為目標,突出農田景觀,同時增設農事體驗和科普教育區域,旅游與產業相結合,使產業景觀化。主要包括菜園擷趣和煙林五色兩大景點。
(1)菜園擷趣。由梯田種植打造的生產景觀,利用層層大棚,種植層層不同種類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節,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營造休閑攝影的好題材。同時,在部分梯田坡上種植曉裳黃菊、桔梗、金針菜等經濟作物,間隔不同斑塊,豐富景觀組合形式。
(2)煙林五色。豐富溝峪生產景觀建設,主要種植雜糧,以谷物、花生為主,采用間作和輪作的種植方式,力求經濟最大化,兼顧景觀生態化,在收獲季節體現五谷豐登的場景。
2.2.3 人文建設景觀 人文建設景觀是以人的使用為中心而塑造的,它擁有著經濟、環境、美學及文化層面的績效,能夠體現持續的發展動力[19-20]。開發人文景觀,要從景觀本身的可利用性出發,既不忽略其歷史發展過程,也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潛能。考慮當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觀的風格與之相對應,采用古樸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歷史民居,同時,在傳承文化中升華,加入部分現代元素,增強景觀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緣生輝、農家風情和聚相煙雨三大景點。
(1)佛緣生輝。宗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佛緣堂的建設能夠提升景觀人文化,是景點的主體性建筑,場地適合大型宗教活動的舉辦。同時,珍味齋提供配套的餐飲服務保障。
(2)農家風情。規劃建設一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鄉村建筑藝術、民間藝術和鄉村生活習俗等的文化展示館和特色商品展銷中心。挖掘宣傳淄川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壯大民俗文化產業。另規劃拓展訓練基地、動物運動會等體驗觀賞類項目,增強園區的娛樂性。
(3)聚相煙雨。位于園區東南部,以養生度假為主題,生產和景觀相結合。梯田種植中草藥,打造中草藥園,融入“五感”養生活動,體現經濟和旅游價值。規劃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和聚相人家,以農業服務、農業示范和科技推廣為主,兼顧餐飲、居住和會議等服務,與山體自然生態結構融為一體。
2.3 建立良好的景觀生態系統
2.3.1 加強景觀斑塊互補 景觀斑塊是各類物種的聚集地,也是景觀內的生態流場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觀生態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互補,如耕地和園地的輪作和間作種植以及立體農業種養技術,都是重組斑塊類型,對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生態系統具有積極作用。
2.3.2 注重產業生態循環 全園建立以沼氣為紐帶的物質循環模式。該模式下園區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的秸稈、旅游區人糞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為沼氣生產原料,產生的沼氣供給旅游業,沼液和沼渣提供給種植業[22-23]。養殖業、種植業、旅游業產業間相互循環,加強系統內部物質的有效利用,構建立體循環網絡結構,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如圖5 所示。
3 結論
本研究根據淄博聚相山農業園實踐現狀,首先進行生態景觀類型和土地適應性的雙重分析,得出三大廣域景觀和六大鑲嵌景觀,根據土地敏感度繪制景觀生態規劃模式表,為后期的景觀景點建設提供依據。進而進行景觀生態的項目規劃,從三大景觀類型入手,因地制宜。山體自然景觀體現山脈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規劃山頂標志性景點;農業生產景觀的建設要考慮梯田種植,打造農事田園景點;人文建設景觀注重民俗文化,可開發體現當地文化的景點。在規劃中注意將生態循環理念貫穿始終,最后得出一套山地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的實踐方案,以期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類型的農業園建設提供思路和內容的借鑒。
4 討論
(1)聚相山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方案涉及到生態、經濟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蓋了農業產業,物質循環、景點構建等園區亟待解決的問題,探討環境生態和景觀的可持續性,注重發展農業和旅游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廣意義。但是,還需考慮城鎮化進程、社會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觀類型和土地適應性的雙重分析是規劃強有力的后盾。規劃方案考慮生態林、經濟林、雜糧、蔬菜、養殖、休閑設施等對用地環境的不同需求條件,對生態景觀景點進行有序分類和建設,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規劃中盡量減少大面積平整土地,保護環境。
(3)由于研究范圍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規劃存在局限性,對生態規劃指標體系[24-25]并沒有系統研究。如果規劃范圍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據指標體系進行規劃前后景觀格局的對比研究,將更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馬立輝.基于生態流與適宜性分析的重慶山地農業景觀的規劃途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8-14.
[2] 徐欣.生態觀光農業園可持續規劃設計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10-14.
[3] 毛華松,張興國.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山地小城鎮建設規劃——以重慶柳蔭鎮為例[J].山地學報,2009,27(5):612-617.
[4] 駱世明.生態農業的景觀規劃、循環設計及生物關系重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805-809.
[5] 王曉燕.基于微系統的景觀生態化設計方法[J].城市問題,2012,11:22-27.
[6] 文友華,范俊芳.現代休閑農業園規劃探討——以長沙縣金井水庫休閑農莊規劃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穎,劉利花.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47-53.
[8] 劉嘉龍.旅游和諧發展與生態可循環模型研究[J].浙江學刊,2010,5:178-182.
[9] 杜姍姍,蔡建明,陳奕捷.北京市觀光農業園發展類型的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17(1):167-175.
[10] 侯錦雄.應用生態面積因子在臺灣云林縣的永續農業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楊金波.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景觀及其建設對策[J].南方農業,2008,6(2):37-40.
[12] 鄭雅元.農業生態產業化中的綠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態經濟,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景觀生態應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0(5):6-10.
[14] 李陽菊,王海洋,馮輝.重慶南岸區山地景觀生態復合體的景觀組成特點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2011,33(12):145-149.
[15] 鐘學斌,喻光明,張敏,等.丘陵山區土地利用的景觀空間格局與農業景觀生態設計[J].山地學報,2008,26(4):473-480.
[16] 張勇榮,馬士彬,諶洪星.基于格網的山區城市地域土地適宜性評價及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3):2170-2173.
[17] 梁發超,劉黎明,曲衍波.鄉村尺度農業景觀分類方法及其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330-336.
[18] 馮嫻慧,戴光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業景觀特質性的保護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8):104-111.
[19] 謝奇,潘曉棠.宜居的人文景觀保護和合理開發——城市邊緣地帶以及鄉村地帶景觀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9,01:10-18.
[20] 楊勁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國歷史街區旅游業發展探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艷秋,申瑞玲,高鵬.景觀生態學在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環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曉穎著. 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70-71.
[23] 周穎,尹昌斌,張繼承.循環農業產業鏈的運行規律及動力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2(2):36-40,51.
篇3
關鍵詞:生態陵園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人口增長,提倡節約用地、注重生態環境的新型葬式,是殯葬改革的發展方向。同時讓園林充滿了自然野趣,盡量減少人工建筑物,節約土地損耗。在“提高土地集約化程度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益,全社會倡導理性消費和綠色消費”的社會大環境下,注重生態與環保功能成為了世界園林發展的共同趨勢。
生態陵園作為近年來在國內逐漸興起的一種陵園形式,它主要是將園林、藝術和生態這三要素相結合,專門為祭奠者創造的休息、冥想的場所,所以它的規劃設計要有自己的特征,凸顯個性的同時還要注重時代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生態陵園得到長久發展。
一、生態陵園的概念
生態陵園主要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和系統工程方法,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挖掘陵園區域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構建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殯葬環境與文明和諧的殯葬文化,形成生態良勝循環的以墓葬為主要殯葬功能的公共場所,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條件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陵園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理念
1、生態陵園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在進行生態陵園規劃設計之前要充分掌握現場地形自然風貌及現狀特點,通過科學分析、精心構思、合理規劃,對各相關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力求將陵園規劃為一處具有文化特色、功能設施完善、生態景觀優美、以簡約中式風格為主的結合傳統碑葬、現代樹葬、草坪葬及骨灰墻形式的綜合性公眾陵園。改變傳統公墓的陰森壓抑形象,營造一座安寧、祥和,同時又具現代意識的融瀏覽、祭奠、緬懷、紀念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陵園,在殯葬文化、園林藝術、綠色生態、科學文明方面協調發展,打造一座人文紀念的公園,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態藝術樂園,一片積聚文化品位和觀賞價值的人生后花園。體現墓園是后人懷念先人、和先人對話的時空新構想,寧靜、輕松的氛圍能激發后人繼往開來、進取向上。
2、生態陵園規劃設計的理念
2.1傳統文化學理論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宅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死者本人人土為安是否安適,更是會影響到其子孫后代的吉兇和榮辱。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陰宅的風水特別關注,因此應在公墓墓碑的規劃設置中融人園林風水觀,在植物配置上亦充分體現風水的無行相生相克觀念,與當地的傳統文化相聯系。
2.2現代規劃理論學基礎
立足于人們普遍的審美觀念,注重環境的和諧,體現人文特色,凝練文化底蘊,合理布局,恰當分區,以體現出墓園莊嚴、肅穆的氛圍。
2.3景觀延續性和藝術性
在規劃建設中做到與自然環境和城市文脈相協調,加大城市綠化面積,體現延續性。在充分滿足功能和經濟可行性的前提下,賦予文化和藝術的內涵,將園林設計的藝術手法融入公墓設計中,在打造城市生態園林公墓的同時,力求使該公墓具有鮮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2.4園林文化學理論基礎
人們到殯葬區,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物質,而是為了獲得一種精神的信息、物化的文化。通過建筑、小品、道路、綠化等構成要素的空間布設,通過對生境的營造、環境的改造、意境的創造來達到精神的體現。
三、生態陵園規劃設計的原則
1、將“以人為本”作為生態陵園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應用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思想和方法,體現山水園林和景觀休閑陵園風格,充分結合傳統的園林風水觀,創造具有溫州城市文化底蘊的園林公墓環境。
2、植物造景,突出主題
保留原有樹木,并將其與新栽的植物融為一體。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倡導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選取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植物。植物造景與公墓類型相互融合,體現自然美與建筑美的融合。植物造景方面利用喬木、灌木、香花植物、地被、草坪有機結合,體現景觀的層次性及生態性,進而營造怡人的生態墓區環境日。
3、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體現公墓環境景觀的風水觀和適宜性;充分強化地形地貌特征和墓地條件的可用性;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引水入墓區來營造親水空間;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布局,力圖在最少的地形整治下達到土方平衡,減少工程造價,保護和利用并舉。
4、確保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
近、遠期結合,以適應未來的發展變化。在注重環境質量的同時,節約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綠化率,盡量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5、適地適樹、經濟合理的原則
充分利用現有樹種,大量采用鄉土樹種,不用名貴樹種和外來引種。環境景觀設計,將休閑景觀與停車場相互融合,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兼顧景觀功能,從而提升公墓形象及價值。
四、生態陵園規劃設計
1、合理進行生態陵園的選址
合理的選址是規劃的前提,陵園地址要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時應該考慮環境衛生的問題,不能對居民生活環境造成污染,《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管理條例》中規定:建立公墓應當選用荒山瘠地,嚴格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區、水庫及河流堤壩附近和水源保護區;鐵路、公路主千線兩側等建造墓地。傳統風水學中認為“坐北朝南,負陰抱陽”即陵園的最好朝向應該向南的坡地上以確保四季都可獲得陽光的照射給人生機,并且有利于植被的生長,冬季又能躲避北向寒風的侵害。在地形上以山坡中間為宜,山頂種植或保留自然山林以鞏固整個山體,并適當提供水源,向下能夠保證排水通暢以及暴雨時的穩定,并盡量避免選擇孤山或者坡度較大的地帶以節約開支和破壞環境。水源充足是理想陵園選址的必要條件,清潔水源能夠為陵園清潔與植物灌溉提供便利,但同時殘留在骨灰中的垂金屬類化合物與祭祀焚燒殘留物會對土壤和水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選址時應首先利用山頂的森林收集涵養雨水補充水源,并盡量收集凈化陵園沖刷后的中水,可以結合景觀水體、小濕地等凈化后進行排放。土壤上以砂質土壤為宜,保證良好的排水避免對骨灰的影響,還應選擇適當的鄉土樹種,以常綠耐貧瘠植物為主,對山體有一定的修復和保護能力。
2、根據陵園的功能性進行合理分區
根據目前陵園地形處理現狀及今后業務發展的需要,結合各地的地形、地貌特點,可考慮將陵園設置成為不同的功能區,如辦公接待區、祭祀(燒紙)區、墓群區、苗木繁育區等,還可以根據陵園的具體情況設置其他所需要的功能區,比如,傳統葬區、樹葬區、壁葬區、花卉葬區、草坪葬區、藝術葬區、水葬區、高檔特色葬區等,充分滿足祭祀者的需求。而相對而言比較全面陵園的功能分區包括入口廣場區、服務區、林帶隔離區、紀念區、辦公管理區、墓葬區,每個陵園還可根據自身條件的不同設置或增加其它功能區。入口廣場區是重要的人流集散地,應該設置合理的停車位,廣場及車位鋪地以透水性鋪裝為主,考慮人流與車流分離并設置向來園者展示園區文化和服務信息的場所,包括園區位置,園區地形圖和游覽信息簡介等。
3、道路布局
道路布局上通過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級道路為主,在具體功能分區規劃上應結合各部分功能確定其內部的用地結構與配套設施,使各個功能分區既相互獨立,互不干擾,又能有機的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可以根據陵園的規模、各分區的活動內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確定園路的分類分級、臺階蹬道和鋪裝場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比如,家屬大量集中地區的園路要做到明顯、通暢、便于集散。
4、綠化設計
植物是墓園規劃設計的重要元素,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營造一種輕松的祭祀意境。綠化設計要遵循因地制宜、整體與局部相結合、自然優先等原則,一定要適地適樹,考慮景觀的需要,采用常綠植物和觀賞價值較高的、便于養護的植物進行配置。同時還要注重選擇喬、灌、草相結合的配置方式,在景觀的主軸線區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同時注重采用對稱式安排植物景觀,營造莊嚴、肅穆的景觀環境。在陵園內的不同地點的植物配置都要符合區域特征,比如,入口區常常采用對植的喬木組團,形成莊嚴的氛圍;墓區內部采用矩陣式種植,通過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搭配,既能體現肅穆的氣氛,又能體現季節的變化,而是防護綠帶,作為背景林,整體達到遠觀“見樹不見碑”的效果;廣場內部應用開花的小喬木、花灌木,以常綠與落葉搭配的大喬木為主,形成圍合空間,通過植物與雕塑、小品的搭配,形成艷而不俗、明快敞亮的環境,給人以輕松愉快的感覺。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陵園作為園林景觀設計的一部分,它的規劃設計對于整個陵園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秉承長期以來 “入土為安”的思想觀念,使整體規劃在公園化、以人為本的主題思想指導下,改革創新。推行生態的“綠色殯葬”形式。象征生命常青、精神永存而且真正把陵園建成祭奠追思、旅游觀光、休閑、文化為一體的綠色生態人文紀念公園。生態化陵園的建設以“總體規劃,分期建設,持續開發”的模式運作的。這樣可以保持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在陵園不斷建設的同時,陵園的生態環境也更加優化。
參考文獻:
[1]唐明敏.生態陵園的規劃設計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1.
篇4
關鍵詞:生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自然;資源;精神
居民生活場所的建設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基本生存活動,體現了人類在自然的約束下改造客觀世界。理想的人居環境是大家的共同目標,其中大家對于“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過前者。總之,人居環境是大環境的一部分,其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體環境的優劣,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一、生態居住小區定位和目標
生態化居住小區景觀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住區概念的上,要將生態學原理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設計中要綜合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除了強調自然生態,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還要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實現環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生態居住小區設計存在的問題
關于什么是生態居住小區,有很多解釋和說法,大家對生態概念認識還很模糊。居住小區生態環境一般是指居住區布局的空間結構和外觀形態,由植被、河道、道路和建筑等構成。因為部分開發商的片面認識,當下很多居住小區為了迎合大眾對生態的需求,一味地建綠地,一味地種大樹名樹,盲目追求綠地率,然而,生態并不是單單指綠化。部分居住小區因欠缺對水循環和更新問題的考慮,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維護費用成本較高,小區內的水體景觀久而久之,經常出現池中無水、水質惡化、水中無魚等尷尬局面,影響整個居住小區的環境質量。而且在植物配植前期缺乏對小區戶外景觀動態的、長遠的、發展的考慮,伴隨著花草樹木的不斷成長,會導致比例失調、空間擁擠等一些潛在問題的發生。這些都不利于居住小區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小區內道路流線不合理、建筑間距不夠、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等違反居住小區設計規范的設計以及居住區周邊對居住區造成的聲光污染更是對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礙。
三、尊重并提升原場地的自然環境狀況
原場地的自然環境狀況主要指地形、植被等的情況。
景觀設計要保護好原有的生態系統,因為破壞后再重建生態系統要困難得多。在景觀設計上重生態性,盡可能尊重自然原環境而不盲目的建造人工景觀,保障可持續發展。這不僅可以節省建設費用、體現經濟原則,同時也是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過渡融合的重要前提。
尊重原場地的地形,要注意水土的保持,不要做過分的開挖堆疊,污染土質和水質的設計。例如:小區道路和駁岸的設計過渡要自然。道路景觀應該與小區內部的生態支持系統聯合起來形成具有特殊景觀的生態廊道,當與水脈相融合豐富居住小區道路景觀的內容。生態駁岸把駁岸上的植被和水域中的植被連成一體,在排水上盡量讓綠地中的地表徑流通過側滲進入水域,可為各種水生動物提供棲息繁衍的自然生境,利用水生植物使水體可以“自凈化”,形成水路共生的自然生態系統,起到涵養水源、凈化水體、補枯、調節水位的作用。
在植被方面要尊重現有的植物,對植物配植選擇上應該以也以鄉土植物為主,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配植植物時要模擬自然的結構形式,形成穩定的、抗性強的植物群落。穩定的植物群落要合理搭配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以及活地被層等四個基本層,注重生物的多樣性。
四、節約資源
例如:居住小區水資源的利用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環利用”等方式。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頂及道路、專用容器等匯集的天然雨水,經收集一輸水一凈水一儲存等渠道積蓄并凈化的雨水,為綠地澆灌、營造水景、清潔道路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補給,以達到綜合利用雨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目的。
中水循環利用是小區中最常見的中水的處理方式。“中水”指處理過的污水能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水質介于自來水(上水)與排入管道內污水(下水)之間,滿足部分使用要求的水。常見做法是將其處理到非飲用水的標準,主要用于不與人體直接接觸的用水,如便器的沖洗,地面、農田灌溉、園林綠化汽車清洗,消防,工業用水等。
再例如:居住小區廢棄物處置與垃圾源頭分撿。根據2001年5月27日建設部最新通過的《綠色生態住宅住宅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關于此方面的要求,居住小區內的垃圾采取分類收集的辦法,將垃圾分為三類:第一類,有毒有害垃圾(廢電池、日光燈管等);第二類,廚房有機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剩飯、菜葉等);第三類,其它難降解垃圾(塑料、金屬、木、石等)。有了分類標準,就可以分類處理。第二類垃圾由設置在廚房洗池中的粉碎器粉碎后直接由下水管道排走,這部分污水可以與糞便污水一起進入沼氣凈化池進行處理。住宅區內的綠地落葉葉等垃圾采用厭氧堆肥的方法進行處理,腐熟的肥料作為盆栽花卉植物用腐殖土及花草培養肥料。
五、居住小區精神生態環境的營造
(一)開放的、系統的設計觀念
景觀設計不再強調居住小區空間環境綠地設置的分級,不拘于各級綠地相應配置要求,而是強調居住小區環境為全體居民所共有,居住區景觀為全體住戶所共享。開放性的設計思想力求居住小區內每戶都有良好的景觀“均好性”成為住宅景觀設計準則。打破小區分級配置綠地的界限,使整個居住小區的綠化配置、景觀組織通過流動空間形成網絡型的綠地生態系統。
(二)行為的心理因素的應用
戶外活動為人們輕松自然地相互交流創造了機會。要搞好居住小區戶外景觀設計,要有親切感、歸屬感而不感到陌生的生活空間先要從分析居民的行為心理因素入手。領域感、私密感、歸屬感、空間距離感,都是影響居民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的環境景觀設計要以此為出發點。
(三)場所功能的強化
使居民與環境之間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在起步區規劃中重點處理住宅與綠化,中心綠化與配套商業設施的結合,水面與中心綠化的結合,中心綠化與主要城市道路綠化的結合,使居民的居住、休閑、購物、鄰里交往建立起便捷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居住系統。為加強小區的歸屬感,增強小區可識別性同樣也很重要。結合綠化或水面布置中高層住宅,使高層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觀、朝向和通風條件,在現今高層住宅不好銷售的狀況下,提高了高層住宅的賣點。成組布置的高層住宅成為各小區的景觀標志區,多層住宅圍繞中高層住宅周圍布置,形成高低錯落的景觀效果。多層住宅圍繞組團綠地成組團布置,通過對住宅端頭的退層處理、前后的錯落,形成不同風格的多層組團。不同形式的住宅掩映在綠樹、碧水之間,形成舒適、優美、良好歸屬感的居住環境。
六、結語
專業人員,而其設計決定了各種有利于生態平衡的措施能否得到實施。對于生態設計的具體措施、方法、形式和標準,不同學科、不同國家、不同人群,對待問題的解決方式或許會多種多樣,但需要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生態認識,把尊重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穩定、協調和平衡當作最終目的,腳踏實地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才可以獲得巨大的進步。創造舒適的生態居住環境的研究和探索才剛剛開始,圍繞這方面的研究還在不斷的跟進。時至今日,生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成果也相對成熟,設計人員對小區景觀的生態化設計也越來越重視,很多理論都已經被付諸于實踐,受理論指導和影響,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更加貼近人心,貼近自然。
【參考文獻】
[1]鞠小穎,《城市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化研究》,山東輕工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楊洋,《基于生態原則的居住小區戶外景觀設計研究》,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篇5
一、規劃的目標與原則
對生態工業園區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一是合理開發利用山、林、田、河、湖、城等環境資源,適當保留丘陵和湖泊,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建立起景觀生態安全格局,以園區內的自然組分作為生態環境質量的控制組分來建設,維持和恢復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二是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通過綠化設計、水土保持、生態道路建設和生態住宅建設等手段,促進工業園區結構布局、組織功能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實現園區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創造獨特的生態工業園區形象。
生態工業園區的景觀生態系統的規劃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性優化的原則
以生態系統綜合平衡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將開發區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進行規劃,將工業生態系統的思想貫穿于園區的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等各個方面。
(2)空間異質性的原則
空間異質性是園區景觀良性發展,便于維持和管理的核心問題之一,異質性有利于抗御內外干擾,實現自然體系的波動平衡。
(3)以人為本的共生原則
共生的概念來源于自然界中植物與動物,指的是不同種生物基于互惠關系而共同生活在一起。該理論可以使人類通過共生,控制人類環境系統,實現與自然的合作、與自然協同進化。一個系統內多樣性程度越高,其共生的可能性越大。小尺度空間結構的鑲嵌常導致共生,大的單一結構缺乏共生機制及相應的穩定效應。生態園區建設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將生態園區的建設最終落實于公眾生活環境質量的改善上。
(4)預防與保護為主的原則
園區景觀生態規劃的目的不是限制各相關產業的發展,而是分析支持園區經濟、生活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基礎,重在提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預防思想、保護措施,落實于政府部門的具體的生態環境監管措施。
(5)統一規劃與因地制宜的原則
根據生態系統分異性基本原則,需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分區建設和管理方針,突出重點。景觀生態規劃必須注意因地制宜、繁簡得當,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完善”而添加各種枝節,致使整體設計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
二、景觀生態單元分類
根據工業園區規劃范圍內各景觀類型的生態價值、旅游價值、生態敏感性、視覺敏感性和景觀管理對策,可將整個區域劃分為如下類型:
(1)大型自然斑塊大型自然斑塊包括自然生態林、自然岸線、旅游景觀區、綠化景觀區等組成的綠化隔離帶、水源涵養帶、水土保持帶和空氣進化帶,是區域內面積最大、具有高度連續性的斑塊類型。
(2)小型植被斑塊小型植被斑塊主要由城鎮公園、街頭綠地、庭院綠地、道路綠化帶、森林公園、苗圃等組成。
(3)線性植被帶線性植被主要位于公路、河流兩側,沿公路兩側的行道樹建設要形成綠色生態網絡,減少“島嶼狀”生境的孤立狀態,增加開敞空間和各生境斑塊的連通性,并確保合理的綠帶寬度。
(4)湖泊水體對調節微氣候、維持景觀異質性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園區需要保留適當的湖泊水體。
(5)邊緣交錯區指不同斑塊之間的交錯帶,如水陸交接帶、城鄉結合帶、田林結合帶,是極易由于開發活動而產生生態和景觀破壞的區域。
(6)裸地指區域內因開發建設活動造成的裸地和棄置地。
(7)建筑景觀指規劃范圍內的工業、城鎮居民區。
三、景觀生態設計要素
景觀生態學中,“斑塊一廊道一基質模式”是構成并用來描述景觀空間格局的一個基本模式。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設計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可很快運用于規劃中。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基礎,進行園區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實際上主要是對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組分進行規劃,即設計種群源、次種群源、廊道和節點等。
(1)種群源設計
一般將那些在調節區域氣候、改善區域環境、保護動植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設計為種群源的核心區,它們往往是大型自然斑塊和部分水體。將核心區周邊的林地、湖泊、農田和邊緣交錯區等規劃為緩沖區。
對上述種群源的核心區應以動植物保護為主,原則上應按自然保護區進行管理,禁止在種群源內進行開發建設活動,不能有工礦業企業存在;緩沖區內應限制人類活動,禁止一切有損核心區動植物保護的開發利用活動。
(2)次種群源設計
一般將小型植被斑塊設計為次種群源,包括區域內的綠地、公園、草坪等可以基本發揮次種群源作用的地塊。次種群源雖然無法給生物物種提供“永久”存在的條件,但可以為“物種流”提供短期的停留地,使物種可以在種群源之間流動。同時,小型植被斑塊在調節微氣候、降噪、滯塵、殺菌、防止水土流失和美化環境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對次種群源應注意增加次種群源的異質性,增加植物物種的多樣性,次種群源可為人們的休閑和娛樂提供場所,但其內的建筑用地不得超過總用地的10%。
(3)廊道設計
幾乎所有的景觀都會被廊道分割,同時又被廊道連接在一起。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和阻隔作用。此外,廊道還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物種過濾器、某些物種的棲息地以及對周圍環境與生物產生影響。其作用在人類影響較大的景觀中顯得更加突出。廊道的結構特征對一個景觀的生態過程有著強烈的影響,廊道是否能連接成網絡,廊道在起源、寬度、連通性、彎曲度方面的不同都會對景觀帶來不同的影響。
關于廊道寬度,有人提出建立復層綠化行道樹廊道的構想,可能會有較高的生態效益。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須有足夠寬度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城市園林綠化中綠色廊道除改變小氣候外,主要還是起分割屏障、連通的作在居住區、組團之間營造隔離林帶,特別是工業區與居住區必須盡可能設置一定寬度的衛生防護林帶。
廊道的設置主要考慮生物物種的遷移,盡量選用抗病蟲害、耐貧瘩的樹種,注意速生與慢生、常綠與落葉、闊葉與針葉樹種相結合。尚未硬化的河岸,應予以保留一定寬度的河灘地,不但是陸生動物的廊道,同時也是兩棲動物的通道,而且還是水陸景觀間的緩沖帶。
(4)節點設計
原則上在道路交叉處應安排節點。節點的建設和道路建設要緊密結合起來,在道路建設中有意識地留下空地作為節點。節點的建設可采用多種形式如街心花園、花園式單位、公共綠地等。
四、景觀綠化建設
工業園區綠化除具有一般綠化所具有的作用與功能外,還應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往往是各種有害氣體和噪聲的生產源,因此一個有著合理的綠化規劃設計的工業企業園區,可以起到減輕有害氣體的危害、阻隔和吸收噪聲、殺菌等作用;同時,根系發達的植物對土壤的穩定和加固有良好作用。工業園區景觀綠化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和要求。
(1)滿足生產和環境保護的要求
工廠綠化應根據工廠性質、規模、生產和使用特點、環境條件等對綠化的不同功能要求進行設計。在綠化設計中,要分析矛盾的主次和綠地的主要作用(防塵、阻隔噪聲或美化),既不能因為綠化而任意延長流程和交通運輸線路,影響生產的合理性;也不能忽視綠化對襯托建筑藝術、美化環境的作用。工廠綠化不同于城市花園、公園的設計,它是以改善生產工藝流程的要求、防火、防爆、隔噪、通風、采光、減塵防塵、吸收有害氣體、改善生態環境為首要目的而兼顧美觀要求為設計依據。
(2)重視綠化樹種的選擇
綠化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樹種的選擇是否適地適樹。設計中應根據綠地的功能、栽植的目的、樹木的生態習性和栽植地點的環境條件綜合考慮,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3)處理綠化布置與管線的關系
工業企業用地的地上、地下管網較多,特別在道路上更為密集,這給綠化帶來許多制約因素,如在無法避開的管線處設計時必須考慮各類植物距各種管線的最小間距,不能妨礙生產的正常進行和選擇耐修剪植物。
(4)廠區應有適合的綠化面積
廠區綠化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綠化的功能。一般來說,一片設計合理的綠地,面積愈大,其減塵、降噪、吸收有害氣體及二氧化碳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作用就越小。因此,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多一些的綠化面積,對防止污染、改善工廠的工作環境是必要的。由于工廠的性質、規模、所在地的自然條件以及對綠化的要求不同,綠化面積差異懸殊。為了保證工廠實現文明生產,改善廠區環境質量,必須要有一定的綠化面積。一般來說,重工業類企業綠化面積占廠區總面積的20%,化學工業類企業綠化面積應占20%~26%,輕工業、紡織工業類占40%~60%,精密儀器工業類占60%,其他大工業類占26%。
(5)工業企業的綠化應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工業企業的園林綠化設計應不同城市花園、公園設計,不同性質的企業,不同的用地條件,廠區內不同的組成部分等設計風格及形式應有所不同。
(6)注意工廠綠化結合生產
工廠綠化結合生產,種植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如果樹、藥用植物、油料植物等。在有污染的工廠,主要考慮結合用材和工業原料的生產,選擇一些既有抗性,又有經濟價值的植物進行綠化。
(7)充分利用空地和不可建用地進行綠化
工廠綠化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可建地進行綠化建設,尤其是建在坡地的工業企業,更應利用陡坡、沖溝、地質不良和不可建的地帶,充分進行綠化,以發揮用地和綠化的最大效果,并能夠防止水土流失等。
(8)布局合理使之成為有機的綠化系統
在工廠總圖考慮綠地規劃時,應做到點、線、面結合:點即為廠前區和小游園;線就是廠區道路、河渠兩側的帶狀綠地及防護林帶;面就是工廠中生產車間、倉庫、堆放場等生產性建筑、場地四周的綠化。點、線、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將更好地發揮綠地的效益。
參考文獻
[1]沈清基.工業園區生態環境規劃探索一以瀏陽市工業園為例.城市規劃匯刊,2000, 3:23~28.
篇6
關鍵詞: 校園環境;景點規劃;植物配置;生態模式
1 概況
該校園占地面積約15.4hm2 ,地面呈“刀狀”,東西長、南北相對較窄,學校教學區、生活區主要集中在東邊,西邊為體育活動區域,該校園規劃布局較好,功能分區明確,且各功能分區之間有較便捷的交通聯系,綠地面積較大,且相對集中,建筑帶有一定的中式風格,整體建設好,是一所較理想的生態環境藝術式學校。
2 規劃理念
2.1 規劃思想與目標
通過環境景觀布局,美化校園,裝飾建筑,創造一個以靜為主,具保健功能、凈化空氣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藝術式校園,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景觀場所。管線埋入地下、噴頭采用隱蔽式,做到地上不見管線、露天不見噴頭,黃土不露天、下雨不拖泥,使之四季有花、四季常青、四季有香,成為湖北省一流的現代化都市校園。
2.2 規劃原則
( l )體現園林景觀與生態保健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利用具有生態保健功能的植物來提高環境質量,殺菌和凈化空氣,以利師生身心健康。
( 2 )體現生態環境藝術式學校的原則在布局上增設建筑和園林小品,強化校園的園林氛圍;在綠化上以常綠樹為主基調,適當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樹木高低錯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優良的植物總體和局部效果,真正達到綠化、美化、凈化、亮化、香化和靜化,從而產生一種安靜優雅的綠化格調。
( 3 )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以生態理論作指導,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篇7
1 背景
校園生態規劃,指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通過對校園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和建設而形成符合主體生活和發展的生態系統。大學校園進行生態規劃建設有利于大學城市化、開展生態教育、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國外很早就開始關注校園的環境質量,“花園式學校”“園林式學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學府康奈爾大學就被稱為“山林中的樂園”,學校保留了大量農場和山地,善用野生動物棲息地進行農業科技實驗研究,創造了很高的經濟價值。
2 生態規劃理論
生態規劃的基本理論是生態平衡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適宜度理論。隨著近年來生態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以景觀生態學為指導的安全格局理論、生態足跡理論、生態系統健康等理論以及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開始出現,這些新理論和方法都將應用于今后的生態規劃實踐。
2.1生態敏感性分析
生態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環境質量的前提下,生態因子對外界壓力或外界干擾的適應能力。它是從否定與批判的角度來分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數據指導現實的設計操作,實現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湖南大學的湘江學院山地環境復雜且尺度適宜,可對其進行生態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體地理情況。
2.2 GlS分析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用來收集、存儲、提取、轉換和顯示空間數據的一系列計算機軟件工具。它使用空間的、描述性的圖表,來表達山脈、湖泊或道路等真實元素的特征,能模擬多維空間的實際效果。GIS提供了豐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間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間分析中的代數運算、邏輯運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學院的生態敏感性結果。
3 湘江學院的生態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
3.1項目概況
3.1.1場地周邊生態資源 本項目位于偉人故里――湖南湘潭九華,東臨湘江,與昭山風景區隔江相望,西臨湘潭大學,南接湘潭市區,北連湖南省會長沙,距長沙市中心距離21 km。有沿江風光帶經過,九華大道、濱江大道連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基地內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級、民居散綴,面山臨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態景觀。
3.1.2開發與生態的平衡難題 開發建設是形成校園景觀的前提,但要處理好與生態平衡的難題。首先,場地內遍布丘陵,如果將其開發為具有一定容積率的校園環境,勢必會對山體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于是需要考慮如何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場地資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統原本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開發建設后系統遭到破壞,雨水無法通過地表迅速下滲而造成地面大量積水和排水管道壓力陡增。怎樣對這些雨水進行處理及利用、減小地表徑流和排水壓力、增加地下水補給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3.2 GlS地形分析
3.2.1高程分析 項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間景觀變化豐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觀可塑性。依形就勢,可登高望遠,或圍谷蓄湖,也可設山間小路綿延漫步,或田邊溪谷閉目養神,景觀的營造存在豐富的可能性(圖1)。
3.2.2坡向分析 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為量綱的方向,常分為正北、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個方向。坡向直接影響了場地的光線、風向以及建筑的選址和景觀品質。場地中山體坡向分布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觀資源是否適宜開發還需進一步分析。
3.2.3坡度分析 坡度會影響土壤水份多少、礦物質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長素的分布等。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對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處的植物則很可能遭受澇害。研究發現,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將有利于植被的生長發育。本項目中大多山體坡度為34°-89°,不適宜開發,坡度在15°以下的山體很少。
3.3生態敏感性評估與場地開發強度
3.3.1選取評價因子 遵循因子的可計量、主導性、代表性原則,根據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對生態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別賦予不同的等級值(高敏感、較高敏感、中敏感、較低敏感、低敏感),為便于進行地理信息系統分析,需將描述性的等級信息轉換成生態敏感性指數,分別賦值9、7、5、3、1,以此建立等級評價體系(表1)。
3.3.2評價方法
1)單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術建立地形、土地類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質災害、人工建設等六大因子的圖形庫和屬性庫,并進行單一因子敏感性評價。
2)疊加分析
使用專家打分法決定各單因子權重,對權重進行賦值、加和計算,最后將因子疊加,得到生態敏感性評價產生的綜合分區圖,用以表達生態敏感性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差異(表2)。
3.3.3評價結果 基地生態敏感性分析結果如圖2,綠色區域為生態敏感性較高的區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開發山體的主要區域,所占比例較小。紅色區域為生態敏感性較低的區域,多為已開發的建筑、廣場和其它構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較高。其余生態敏感度適中的區域為待開發綠地、建筑、裸地等。
為了使設計師對場地開發強度有直觀的認識,本文根據生態敏感性結果將場地進一步分為適宜建設區(紅色區域)、協調發展區(白色區域)以及控制開發區(綠色區域),如圖3所示。下面根據三種區域分別討論設計對策。
3.4設計對策
3.4.1控制開發區 控制開發區域的生態敏感性極高,應該盡量維持原地形、保護原生動植物、限制人為活動,可保留其原生態景觀,使之成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義的趣味場所。例如,本項目中的阡陌桑竹園便是從學生校園活動的需求出發,保留場地的肌理,形成生產性景觀特色;又如風華并茂園(圖4),由于山體已遭到建筑破壞,為了避免硬質景觀受到二次傷害,便設計建立棧橋連接兩座山脊,棧橋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園為師生們提供了立體的戶外交流、學習空間。
此外,對場地進行高程和生態敏感性分析之后,還應在高敏感度和較高區域中引入BMP(Best 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態雨洪系統,用生態的手法營造景觀,主要包括滲透控制、淺草溝、滯留塘、濕地、滲渠等技術措施(圖5)。在技術條件有限的場地中,還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優勢順勢引導,圍湖蓄水。
3.4.2協調發展區域 協調發展區域的生態敏感性適中偏高,屬于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易受人為干擾,不宜建設大型廣場和鋪裝設施。對于因建設開發而山體已被破壞的區域,建議應使區域內建筑盡可能退讓,無法退讓時可采用如下兩步進行處理:首先應遵循自然野趣之美進行生態化處理,特殊景觀應結合景墻、坐凳小品等進行設計,使開發強度最小化;其次應引入生態邊坡技術,既可以廣泛使用植物護坡,即選用根系發達的鄉土樹種并借鑒花境的手法進行設計;也可結合使用不同材料護坡,例如,西方園林造景中使用礫石處理邊坡、我國國內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態袋進行護坡等。在本案中主要體現為對師生宿舍樓、教學樓山體進行適度開發,采用架空、退讓的建筑灰空間處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匯處布局若干大草坪、園藝天地等。
3.4.3適宜開發區域 適宜開發區域的生態敏感性較低,可作強度較大的開發利用,其發展策略為:優化用地結構、控制開發強度、引入環境評價制度,在開發過程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本案中體現為,在結合已開發的建筑區域周邊與生態敏感性較低的區域,布局廣場、平臺、路橋或其它景觀。例如,學院最重要的門戶景觀――東側禮儀性大門的軸線設計,它啟用“勒?諾特爾”屬性,利用透視變形的原理,設計了長達195 m的樹陣風景林帶。整齊的草坪和模紋花壇既強化了軸線,又可供廣大師生張貼宣傳橫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訓圖騰柱位于風景林帶東西兩側,烘托學術氛圍。又如對圖書館核心區域――碧水汀蘭園(圖6)的設計,其水岸線注重呼應山體邊坡形態,集中布局親水活動空間,加強硬質景觀的優化,且注意后期的維護管理和進一步開發控制。
篇8
景觀生態規劃(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模式是繼I. McHarg的“自然設計”(Design With Nature,1969, 1981)之后,又一次使城鄉規劃方法論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orderliness)和功能分區(zoning)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suitability和fitness)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pattern)對過程(process)的控制和影響,并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它猶其強調景觀格局與水平運動和流(movement and flow)的關系(Forman and Godron,1986; Risser, 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a)。
下面將從思想與發展,基本原理和規劃的總體模式各個方面介紹景觀生態模式其在城鄉與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1景觀生態思想及發展
首先,景觀(landscape)一詞在這里必須同視覺美學意義上的風景,和作為一般描述性的地形地物概念區別開來(Naveh and Lieberman,1983; Forman and Godron, 1986; 俞, 1987)。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概念,比風景和地貌意義上的景觀概念有更深而廣的內函和外延,并有其特殊的意義,他是指多個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鑲嵌體(mosaic),空間尺度大體在幾平方公里至幾百平方公里的范圍(Forman and Godron,1986; Forman 1995b)。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見Naveh and Lieberman, 1983; Shreiber, 1990)。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land mosaic)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他以研究水平過程與景觀結構(格局)的關系和變化為特色。這些過程包括物種和人的空間運動,物質(水、土、營養)和能量的流動,干擾過程(如火災、蟲害)的空間擴散等。
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和水體,森林斑塊,農田斑塊,建成區等。而無論景觀的格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業,草原、郊區和建成區景觀(Forman and Godron,1995a),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特別在一直領導世界景觀與城鄉規劃設計新潮流的哈佛大學異軍突起。美國景觀生態學奠基人Richard F T. Forman與國際權威景觀規劃師Carl Steinitz緊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統教授Stephen Ervin的強有力技術持支,從而在哈佛開創了又一代規劃新學派(Wenche et al, 1996)。目前,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高級研究中心(包括設計學博士計劃)中已專門設有景觀規劃與生態這一方向,使景觀生態學真正與規劃設計溶為一體。
運用這一基本語言,景觀生態學探討地球表面的景觀是怎樣由斑塊、廊道和基質所構成的,如何來定量、定性地描述這些基本景觀元素的形狀、大小、數目和空間關系,以及這些空間屬性對景觀中的運動和生態流有什么影響。如方形斑塊和園形斑塊分別對物種多樣性和物種構成有什么不同影響,大斑塊和小斑塊各有什么生態學利弊。彎曲的直線的,連續的或是間斷的廊道對物種運動和物質流動有什么不同影響。不同的基質紋理(細密或粗散)對動物的運動和干擾的空間擴散有什么影響等等。回繞著這一系列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景觀生態學得出了一些關于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性原理,為景觀規劃和改變提供了依據。
3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
盡管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生物運動的觀察得出的,但它們具有關于運動和流動等景觀格局關系的一般性意義,也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景觀。
3.1 關于斑塊的基本原理
3.1.1 斑塊尺度原理
一般來說,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才有可能涵養水源,聯接河流水系和維持林中物種(interior species)的安全和健康,庇護大型動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并允許自然干擾(如火災)的交替發生(Pickett and Thompson, 1978.)。總起來說,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特別是一些特有物種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塊的核心區存在。對某一物種而言,大斑塊更有能力持續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
相對而言,小型斑塊則不利于林內種的生存、不利于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不能維持大型動物的延續。但小斑塊可能成為某些物種逃避天敵的庇難所,因為小斑塊的資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動物,從而使某些小型物種幸免于難。同時,小斑塊占地小,可以出現在農田或建成區景觀中,具有跳板(stepping stone)的作用。
3.1.2 斑塊數目原理
減少一個自然斑塊,就意味著抹去一個棲息地,從而減少景觀和物種的多樣性和某一物種的種群數量。增加一個自然斑塊,則意味著增加一個可替代的庇難所,增加一份保險(Opdam, P., 1991.)。一般而言,兩個大型的自然斑塊是保護某一物種所必須的最低斑塊數目,4~5個同類型斑塊則對維護物種的長期健康與安全較為理想。
3.1.3 斑塊形狀原理
一個能滿足多種生態功能需要的斑塊的理想形狀應該包含一個較大的核心區和一些有導流作用及能與外界發生相互作用的邊緣觸須和觸角。圓整形的斑塊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邊緣圈的面積,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區的面積比,使外界的干擾達到盡可能的小,有利于林內物種的生存。但圓整的斑塊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
3.1.4 斑塊的位置原理
一個孤立的斑塊內物種消亡的可能性遠比一個與大陸(種源)相鄰或相連的斑塊大的多。與種源相鄰的斑塊當其中的物種滅絕之后,更有可能被來自相鄰斑塊同種個體所占領,從而使物種整體上得以延續。
選擇某一斑塊作為保護對象時,一方面要考察斑塊本身的屬性,包括物種豐富性和稀有性;同時也要考察其在整體景觀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戰略點的概念(strategic point)就是針對斑塊在景觀中的位置和作用提出來的(Yu, 1995a~c, 1996a )。他認為,景觀中有某些關鍵性的位置,對它們的占領和改變,可以對控制生態過程產生異常重要的作用。
3.2 廊道的基本原理
3.2.1 連續性原理
人類活動使自然景觀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觀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強孤立斑塊之間的及斑塊與種源之間的聯系,是現代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聯系相對孤立的景觀元素之間的線性結構稱為廊道。生態學家和保護生物學家普遍承認廊道有利于物種的空間運動和本來是孤立的斑塊內物種的生存和延續(Forman and Godron, 1986; Harris and scheck, 1991; Saunders and Hobbs, 1991; Smith and Hellmund, 1993)。從這個意義上講,廊道必須是連續的。
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景觀結構,它也可以引導天敵進入本來是安全的庇護所,給某些殘遺物種帶來滅頂之災。廊道本身的構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高速公路和高壓線路對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是重要的運輸通道,但對生物來說則是危險的障礙。在美國,公路是野生動物最大的殺手。
3.2.2 廊道的數目原理
假設廊道是有益于物種空間運動和維持的,則兩條廊道比一條要好,多一條廊道就減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風險。
3.2.3 廊道構成原理
聯系保護區斑塊的廊道本身應由鄉土植物成份所組成,并與作為保護對象的殘遺斑塊相近。
3.2.4 廊道寬度原理
越寬越好是廊道建設的基本原理之一(Binford and Burchenau 1993)。廊道如果達不到一定的寬度,不但起不到維護保護對象的作用,反而為外來物種的入侵創造條件(Frankel,and Soule′, 1981.)。對廊道的寬度,目前尚沒有一個量的標準,對一般動物的運動而言,1~2公里寬是比較合適的,但對大型動物則需十到幾十公里寬。 轉貼于 3.3 關于景觀鑲嵌體的基本原理
3.3.1 景觀阻力原理
景觀阻力是指景觀對生態流速率的影響。景觀元素在空間的分布,特別是某些障礙性或導流性結構的存在和分布、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將決定景觀對物種的運動,物質、能量的流動和干擾的擴散的阻力。阻力隨著跨越各種景觀邊界的頻數的增加而加大。不同性質的景觀元素產生不同的景觀阻力,如對動物空間運動來說,森林或草地比建成區的阻力要小。一般而言,景觀鑲嵌體的異質性越大,阻力也越大。
3.3.2 質地的粗細原理
一個理想的景觀質地應該是粗紋理(coarse grain)中間雜一些細紋理(fine grain)的景觀局部。即景觀既有大的斑塊,又有些小的斑塊,兩者在功能上有互補的效應。質地的粗細是用景觀中所有斑塊的平均直徑來衡量的。在一個粗質地景觀中,雖然有涵養水源和保護林內物種所必須的大型自然植被鑲嵌,或集約化的大型工業、農業生產區和建成斑塊,但粗質地景觀的多樣性還嫌不夠,不利于某些需要兩個以上生境的物種的生存。
相反,細質地景觀不可能有林內物種所必須的核心區,在在尺度上可以與鄰近景觀局部構成對比而增強多樣性,但在整體景觀尺度上則缺乏多樣性,而使景觀趨于單調。
3.4 景觀生態規劃總體格局原理
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Forman,1995a-b)。
3.4.1 不可替代格局
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這一優先格局在生態功能上不可替代性的理由在前幾條一般原理里已闡明。它應作為任何景觀規劃的一個基礎格局。根據這一基礎格局,又發展了最優景觀格局。
3.4.2 最優景觀格局
“集聚間有離析”(aggregate-with-outliers)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Forman,1995a)這一模式(原理)強調規劃師應將土地利用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地帶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這一模式有7個方面的景觀生態學意義。
①保留了生態學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用以涵養水源,保護稀有生物;
②景觀質地滿足大間小的原則;
③風險分擔;
④遺傳多樣性得以維持;
⑤形成邊界過渡帶,減少邊界阻力;
⑥小型斑塊的優勢得以發揮;
⑦有自然植被廊道利于物種的空間運動,在小尺度上形成的道路交通網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
所以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McHarg, 1969;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ranklin and Forman, 1987)。包括邊界地帶的“飛地”可為城市居民提供游息度假和隱居機會;在細質地的景觀局部是就業、居住和商業活動的集中區;高效的交通廊道聯接建成區和作為生產或資源基地的大型斑塊。這一理想景觀格局又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空間。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的景觀,從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觀,到城市和農田景觀。
4結語
景觀生態學為景觀及城鄉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景觀生態規劃,它是在追求“秩序“和生態適應性的經典規劃和生態規劃方法論之上的又一次思維轉變。它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及對大地結構和功能認識的深入的必然。
篇9
關鍵詞:生態規劃;園林景觀;設計
1 園林生態規劃的涵義
1.1 生態規劃的含義
生態規劃是應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根據經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信息,從宏觀、綜合的角度,參與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和決策,并提出合理開發戰略和開發層次,以及相應的土地及資源利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措施。從整體效益上,使人口、經濟、資源、環境關系相協調,并創造一個適合人類舒適和諧的生活與工作的環境。
1.2 園林生態規劃的涵義
園林生態規劃的涵義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去理解。廣義的園林生態規劃是從區域的整體性出發,在大范圍內進行園林綠化,通過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建設,使區域生態系統的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特別是人居環境的改善,促使整個區域生態a系統向著總體生態平衡的方向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大地園林化。狹義的園林生態規劃主要是以城市(鎮)為中心的范圍內,特別是在城市(鎮)用地范圍內,根據各種不同功能用途的園林綠地,進行合理布置,使園林生態系統改善城市小氣候,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營建衛生、清潔、美麗、舒適的城市。由此可見,園林生態規劃的任務應包括確定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選定各項綠地的用地范圍,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布局方式。
2 生態規劃是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
現代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與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時至今日,景觀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必須依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充分說明了優良的生態環境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3 生態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3.1 生態設計的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3個方面要素構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不同的景觀設計師和景觀作品對三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因而指導思想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如果從這點來理解,生態設計思想作為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應當貫穿設計過程的始終。在現今,景觀設計師的任務和責任已轉變為幫助人類合理的進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為人類創造戶外活動空間,所有的景觀設計都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生態設計應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原則。
3.2 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作為生態景觀設計,不應單純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結合”上面,這其中包含著人類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關系的意思。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他尋求的不應是武斷的硬性的設計,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當然這還必須要根據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來設計。
3.3 協調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有效措施
3.3.1 城市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通過對城市景觀構成要素的歸納分析,考慮各種外在影響因素,構筑城市景觀的總體格局,建設結構合理、特色濃郁、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觀體系。因此在城市景觀規劃的整個過程必須貫入生態設計的思想,從城市選址、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都要有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體現,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3.3.2恢復城市濕地,鞏固生物生境系統濕地是地球表層上由水、土、水生或濕生植物相互作用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也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被譽為“自然之腎”,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
3.3.3建立城市環境防護體系。在城市擴建的過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護林帶,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觀或道路拓寬而被毀掉。其他地區的防護林帶也在無休止的開荒耕種或濫砍濫伐,以及農用地在轉為城市開發用地的過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護林網的完整性及其防護功能受到嚴重損壞。在城市周圍、城市功能分區的交界處形成較大規模的綠化隔離帶,不僅能防風固沙、減輕污染、凈化環境,而且有利于優化城市布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4 結論
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的關系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要消除對立,強化統一,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在經濟建設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生態規劃;園林景觀;設計
Abstract: Ecological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reflects a new dream for humanity, a new aesthetic view and valu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genuine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Key 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生態規劃設計的概括
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與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時至今日,景觀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必須依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充分說明了優良的生態環境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自北京人學會使用火開始,人的行為對地球自然面貌而言多數為破壞作用;無論是作為一個生態規劃師或者是景觀規劃師,都應該認識到現代技術由于輕率和不加思考地應用科學知識或技術設施,已經損壞了環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比如最簡單的殺蟲劑、除草劑、洗滌劑和其它化學污染、放射性廢棄物等。
2、生態規劃是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
西蒙茲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共處。”久居高樓如林、車聲嘈雜、空氣污染的城市之后,人們又企盼著親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樸歸真成為時尚。因此,隨著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人們不得不站在科學的視角上重新審視園林景觀行業,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設計已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或是圖紙上的空談,而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對場地生態發展過程的尊重、對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對場地自我維持和可持續處理技術的倡導,具體到每個設計,都體現了濃厚的生態理念。根據上海的研究,喬木與草坪的投資是1∶10,而產生的生態效應是30∶1,1hm2樹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t、二氧化硫300kg,并產生氧氣,吸收灰塵和蓄水,且樹林里冬暖夏涼,空氣濕潤清新,是最讓人舒適的環境。可見,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后兩者,占據首要位置。生態主義已成為景觀設計師內在和本質的考慮,其創造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景觀。
3、生態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3.1生態設計的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三個方面要素構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不同的景觀設計師和景觀作品對三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因而指導思想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如果從這點來理解,生態設計思想作為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應當貫穿設計過程的始終。在現今,景觀設計師的任務和責任已轉變為幫助人類合理的進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為人類創造戶外活動空間,所有的景觀設計都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生態設計應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原則。在設計過程中,不應當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應將人看作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因子,生態設計意味著人為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遵循生命的規律,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但是這個最小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所以生態設計應當是在現有的知識和技術條件下朝這個方向的努力。
3.2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作為生態景觀設計,不應單純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結合”上面,這其中包含著人類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關系的意思。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他尋求的不應是武斷的硬性的設計,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當然這還必須要根據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來設計。例如,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傳統的一些文化特點。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這些原則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體到每個設計,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于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作“生態設計”。充分利用場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設施,賦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一些景觀設計項目,能夠通過雨水利用,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或者利用自然凈化的機理設計各種人工濕地,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相關聯,使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園林景觀生態規劃設計還強調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參與設計過程,每個人都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受益者。景觀規劃生態設計是人與自然的合作,也是人與人合作的過程。正如城市規劃從“控制式”向“協調式”發展,從“物質型”向“綜合型”發展一樣,景觀規劃設計也需要各個階層的參與。從本質上講,園林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包含在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之中。使園林植物在城市環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積蓄和持續利用,形成城市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起著改善城市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和積極作用。對設計師而言,這意味著自己的設計必須走向大眾,走向社會,融大眾的知識于設計之中。同時,使自己的生態設計理念和目標為大眾所接受,從而成為人人的設計和人人的行為,真正做到園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為一體,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Frederick S. The living landscape: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9-15.
[2]俞孔堅. 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 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3.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