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足球教學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足球教學案例分析

篇1

關鍵詞:教學模式;高校足球裁判法;選修課;多媒體課件

傳統課件在分析實際的教學案例中存有一定的弊端。首先,頁面內容上沒有一定的感彩,只是依靠單純的講解,沒有實際的教學案例分析。其次,在課件設計版面上沒有一定的邏輯性,內容跨越幅度大,使學生難以一次性接受。而現代教學模式杜絕了此種現象的發生,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實際的教學案例分析,以便能夠更好地被社會所接受。

一、課件素材的制作

1.文本文件的制作

根據高校足球裁判選修課程中多媒體課件的實際需求,最終將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規程模式轉化為Authorware格式。格式中包括聲音的合成、視頻的剪輯、文字動畫效果的編排以及圖像色彩飽和度的合成都需要通過CAI課件進行Authorware格式的轉換,最終在教學中全部展現在案例中。

2.圖形圖像文件的制作

在圖像合成技術上采用的是photoshop 6.0的參照標準,這種應用軟件具有較高的技術合成。在高校足球裁判選修課程中,在對圖像線條色彩飽和度進行調整時,可通過調節閥值來進行糾正,閥值的精確范圍能達到0.01的參照標準。在對圖像進行摳圖時,可采用應用軟件中的截圖功能,并且這種截圖功能能夠根據高校裁判選修課中課件的色彩比例進行磨合,將圖像的色調區域水平化,這樣才能在截圖過程中更完美地與參照標準進行對比。

3.聲音文件的制作

在制作課件過程中,設備的先進化將逐步代替市面化。傳統的課件研制中沒有添加聲音的效果,只是采用面對面的演講形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會產生厭倦的感覺。為了增添聽覺的效果,在高校足球裁判教學課件中應逐步融入聲音,一方面減輕了講解人的體力負擔,另一方面使動畫效果與聲音效果相結合。這種文本以wav的格式存在,通過話音傳感器(麥克風、話筒、效應器、聲卡等)將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最終又以電信號轉化為聲音信號的形式傳輸至終端處理器。在課件中添加聲音效果不但可以烘托當時的氛圍,并且還能提升教師的創作能力。

4.視頻文件的制作

視頻信息的制作主要通過對錄制視頻的剪輯來完成,在這種視頻模式文件制作的過程中,首先將關于足球裁判選修課的素材進行拼接,拼接過程中不要帶有時間間隙,一般視頻與視頻之間存留的時間間隙為0.2s,否則便會造成中間的空余度過大,這便會延長等待的時間。視頻信息中包含了部分教學實際案例分析,其中在足球裁判法選修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中,視頻信息能夠在一定角度上分析固定的套路模式,不用在課程分析中進行空間想象案例的分析,這樣會增加想象難度,容易造成判斷方面的錯誤分析。

二、課件整體結構設計

在課件整體結構設計布局上要遵循一定的設計規則,細節與細節、步驟與步驟、細節與步驟以及步驟與整體之間都要進行整體結構布局的劃分。其中,在細節上要簡化流程的排列分布,例如:在對高校足球裁判多媒體課件的聲音進行采集時,要根據適當的場合搭配適當的音樂,如果歡快的節奏中夾雜著不規則的旋律會造成氣氛的不和諧。

足球裁判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分析主要包括教程的教學方向、教學內容以及后期的互動方式。在教學方向上,整體的設計布局要遵循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規則。例如:在多媒體課件中,教學內容關于如何判斷運動員犯規,是給予黃牌警告還是紅牌罰場,其中的教學案例分析都要進行明確的劃分。多媒體課件在設計教學內容上要明確實際的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明確的劃分,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實際的價值作用。

三、足球裁判法選修課多媒體課件的作用與評價

足球裁判法選修課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主要是能夠讓教師更全面地分析案例,讓人們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足球比賽的規則。隨著現代教學模式多樣化的發展,足球體育運動也已成為現代教學內容中的一部分。采用課件分析模式,不僅要能體現出當代足球的魅力所在,還要在另一層面上凸顯出其在當代教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讓更多人深入了解足球運動的內涵,而不只是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精彩場面。

總之,足球裁判法選修課利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方式上對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不但能夠體現出更多的實際問題,也能反襯出當代足球的魅力所在。多媒體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代教學模式的一大主流,將會更加適應社會潮流趨勢。

篇2

1.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評價是教師的“專利”,如同足球場上的裁判一樣,說一不二。在這種評價活動中,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師指點、評說,很少有自主調控的機會。而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是把評價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是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們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正是給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為學生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提供條件。

2.“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都得到兩種思想。”教師利用學生評價可以改進課堂教學效果,讓教師形成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價值判斷。課堂的好壞會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所以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導向,以師生的共同成長發展為目的。

3.學生評價要即時、有效地反饋給上課教師,從而教師可以及時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案例

教學案例:圓的方程第一課時的兩次學生評價對課堂的促改

第一次課是在13409藥劑班上課,這是一個普通的中職班,上完課我隨機選了5位學生,先讓他們填寫了中職數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表(學生評價用表)(見附錄),然后就跟她們進行談話,從學生的口述中獲取有關課堂教學效果的信息,具體談話情況如下:

學生1:圓的標準方程很好記,給我圓的標準方程,我肯定能說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給我圓心坐標和半徑,我也能寫出圓的標準方程,挺簡單的。

學生2:關于圓的定義書上寫的我能看懂,也明白,但是要我自己講,我講不清楚,也說不明白,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定義,但標準方程我也能掌握,很簡單。

學生3:一開始很熱鬧,也很有意思,大家找生活中的圓找的不亦樂乎,都很起勁,我也被吸引了,但是后面就是說說圓心坐標和半徑,寫寫方程,就沒什么感覺了。

學生4:前面很熱鬧,我也挺起勁的,但是后面一下子就出來了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我覺得有點太快了,都不知道這個方程怎么來的。

學生5:今天的課很簡單,也很有意思,我全聽懂了,沒有什么不會的地方。

此外,5份學生對我的評價表對教師的教學態度給的都是滿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關于教學效果本節課的評價也還是較高的。

學生的談話傳遞給我不少信息,也讓我收獲了不少,讓我積極地反思,并且啟發我為下一次課的教學設計作出調整和改進:

1.課堂引入比較成功,但時間過長,讓有的學生注意力已經分散,要及時把握住學生的言論,并引導到問題“圓是什么”上面來。

2.如何設計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并且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能不斷產生并有新的刺激點,讓學生的注意力貫穿于整個課堂。

3.如何讓學生在歡樂中掌握知識點,并且能夠樂于學且能主動去學。

進行了一些調整與改進,第二次課是在13408藥劑班上課,與13409是平行班,而且是我當班主任所帶的班級,同上次一樣上完之后找了5位學生進行訪談。

學生1:這節課很有意思,我都不敢走神,感覺一直在動手或者動腦,一會要做這個,一會要想那個,感覺沒多長時間一節課就結束了。

學生2:老師的問題我都能回答,以前我很不喜歡數學課,但是這節課我聽懂了,而且感覺學的東西都很簡單。

學生3:數學課上與同桌合作用圓來創作圖案讓我覺得很有勁,后面注意力也很集中。

學生4:今天老師出的例題和練習我都會做,就是在上黑板的時候有點緊張,一不小心把平方漏寫了。

學生5:其他都很簡單,我也都掌握了,但是圓的定義我覺得讓我自己說,我可能還有點說不上來。

這次的訪談與學生的評價表給出的信息都是比上一節課要成功得多,但是從中我還是能夠得到一些新的啟發,比如:教學重點如何突出,如何應用學生出現的錯誤;如何拓展課堂,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更大的發揮等等,我想,要是讓我再上第三次,肯定會更加精彩、更加成功。

三、案例分析

教與學是教學的兩方面,時常了解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有助于對自己正確的反思,我們不可能不關注學生的意見而一意孤行。研究學生對教學的感受,可以讓我們避免一些錯誤,從而做出更正確的決策,指導我們怎樣去教學,去教些什么,進而關注學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我們的教學計劃。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在學生的評價和建議中,教師獲得更多的靈感,更多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反思,從而在調整與改進中成長,發現教學的美麗,嘗試與探索創新的課堂,讓自己的教師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一堂好課,離不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能使學生學得扎實又靈活、輕松又愉快,并且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留下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

篇3

[關鍵詞]詞塊教學;寫作能力;語言生成;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8-0114-03

[作者簡介]冒曉飛(1972―),男,江蘇如皋人,碩士,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中學高級。

一、引言

一次教研活動時,組里的Q老師埋怨說她所任教的班級學生上課很被動。Q老師的教學內容為9B Unit 2Robots Speak up, 她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What kind of robot would you like to design?”學生的回答簡單且單調:“I’d like to design a robot to help me with my homework/help Mum with housework/talk with me.”這樣的回答沒有任何錯誤,但是作為初三的學生,對于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應該能有很多精彩的語言輸出。Q老師的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思維局限、語言輸出單調似乎是目前英語課的一個普遍問題。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筆者嘗試以詞塊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詞塊理論及意義

Becker在1976年首先提出詞塊(Lexical chunks)的概念。他指出,詞塊是以整體形式儲存在大腦中的一串詞,可以整體或者稍做改動后作為預制語塊供學習者使用。詞塊不僅融合了語法、語義和語境的優勢,而且形式較為固定。詞塊可以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流利性和自動化程度。

詞塊模式引發了外語詞匯教學的新視角。眾多研究者研究發現:本族語使用者之所以能夠流利地運用自己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對組塊的掌握(Wray,1999)。詞塊在自然語言中約占90%的比例(楊玉晨,1999)。人們使用語言的流利程度并不取決于其大腦中掌握了多少生成語法規則,而取決于儲存了多少預制語塊(Nattinger & DeCarrico,1992,轉引自張玉英,2008)。掌握一定數量的詞匯短語有助于提高第二語言交際的自動化程度,改善言語交際的流利性(廉潔,2001)。

三、以詞塊教學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案例

(一)拓展思維,激活想象

本節課中,學生的主要問題是思維局限。首先,筆者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激活思維和想象。上課前,筆者先播放了一段關于機器人的視頻。在視頻中學生能夠欣賞到機器人不同的外形、特點和能力,為后面的語言輸出埋下伏筆。然后,筆者以各種形狀的機器人圖片,引導學生談論機器人的形狀,使學生了解機器人的形象,豐富學生想象。

之后,筆者再展示了一組圖片,這些圖片展示了不同的機器人擁有的不同能力和作用,有能唱歌跳舞的、彈鋼琴的,有會踢足球、打籃球的,有能夠與人交談、做家務活的……這些圖片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對機器人外貌和能力的認識,促進了學生思維想象的多樣性和發散性。

(二)頭腦風暴,積累詞塊

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教材以話題為主線,每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教師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方式幫助學生回顧、復現相關話題的詞塊。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豐富學生的想象,開闊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語言知識的系統化,以進一步幫助學生語言輸出。

筆者常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復習和回憶已學詞塊,小組匯報后以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記憶。例如在本課中筆者以問題“What housework can robots do?”和“What else can robots do? Try to be imaginative”引導學生說出機器人能做的家務活(clean the flat, do the laundry, iron the shirts, wash the dishes, dry the dishes, sweep the floor, mop the floor, air the room, go shopping at the supermarket, water the flowers, look after children, play with children…)以及其他事情(help us with our homework, teach students, treat patients, do/ perform operations, take medicine to the patients; take care of disabled people; do the same simple tasks again and again; do the difficult, dangerous or heavy jobs; put out fire; help look for victims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explore dangerous places…)。教師可以自己先梳理本單元以及曾經教學過的相關主題詞塊,在幻燈片上展示;課堂中如果學生能夠回憶出一些經典的詞塊,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板書作為補充。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主題詞匯,筆者以問題“What do you need your robot to do for you”引導學生描述心目中的機器人能為自己做什么。學生能夠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能一口氣說出很多動詞短語,在其他學生的笑聲中享受學習英語的樂趣。

(三)增加語言輸入,提供范例

Krasen認為“沒有可理解性輸入,就沒有語言習得”,“學生通過理解比現有英語水平略高(i+1)的語言輸入,通過不斷的積累實現對語言的習得”。為了更好地為學生語言輸出打好基礎,筆者仿照江蘇省中考題“人機對話”必考題型設計了聽短文完成表格的活動。先介紹了地震后的搜救機器人,再介紹百萬富翁思念亡妻而請人設計陪他聊天的機器人,最后介紹在戰爭中能扛很重的槍械和其他東西的機器人(如表1)。

表1聽短文填空表格

這樣的語篇輸入在幫助學生了解機器人的同時,也訓練了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完成聽力以后,筆者要求學生看表格介紹三種特殊的機器人,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為接下來的語言輸出埋下伏筆。

(四)明確要求,提供模板(template)

Q老師的課堂中學生語言輸出很簡單,常常只用一個單句回答,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聽課經歷中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明確要求,將語言輸出的范例模板化、框架化,同時也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搭建支架。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模板:

Give 1―2 reasons for why you want to design such a robot

模板中明確了語言表達的要求:1.介紹你所設計的機器人的外貌;2.描述你設計的機器人的能力,即能為你或他人做什么事情;3.給出1―2個理由介紹你為什么想要設計這樣的機器人。因為有了模板的幫助和具體要求,學生的回答就不會只是單句,而是一段小語篇,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的思維很活躍,語言輸出豐富多彩,設計的機器人各不相同。如“有地震后幫助搜救幸存者的機器人,以避免余震中搜救人員傷亡,而且還能更快更準確地發現和救出幸存者;有幫助滅火和救人的消防機器人,以避免消防員在火災中犧牲;有幫助媽媽做家務活的機器人;有長得像電影明星的機器人,可以輔導家庭作業,我有問題他能耐心解釋給我聽,我的煩惱和秘密可以告訴他……”

四、借助詞塊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以多樣性的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復現話題詞塊

在寫作和口語輸出前,教師應借助于活動,幫助學生回憶和歸納總結相關的話題詞塊,為學生的寫作積累語言,打下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搶答、頭腦風暴、黑板板書、投影朗讀記憶等形式,以表格和思維腦圖等形式,幫助和促進學生話題詞塊的內化和整合,為學生在語言輸出時能夠迅速提取、運用詞塊奠定語言基礎。

(二)以多種訓練形式引導學生運用詞塊

教師要圍繞話題,創設真實的話題情境,通過聽說讀寫等多樣性的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詞塊的意識和能力。在本節寫作課,筆者設計了聽機器人展覽會介紹完成表格的聽力訓練,閱讀介紹機器人的短文閱讀訓練,設計自己最喜歡的機器人的口語輸出,在多種訓練中學生圍繞話題不斷構建關于話題的詞塊語料庫,詞塊的提取和使用更自動、流暢、順利,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不斷提高。

(三)借助于不同的語篇形式幫助學生總結詞塊

英語語篇有不同的體裁,常見的有說明文、議論文和記敘文,不同的語篇形式需要不同的詞塊來組織語篇。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和總結不同文體的詞塊特點,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詞塊來有條理地遣詞造句,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五、結束語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詞塊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寫作不同文體的連貫性和流暢性。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話題,搜集和整理相關話題的詞塊,構建自己的主題語料庫,提高語言輸入和輸出能力,促進寫作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ScottThornbury.如何教口語[M].鄒為誠,編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2]楊玉晨.英語詞匯的板塊性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1999(3).

[3]于秀蓮.語塊教學法與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實驗研究[J].外語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