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醫療糾紛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減少醫療糾紛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醫療糾紛檔案;管理;作用;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對衛士、醫療事業的改制改革和完善相關的法律規則行動,全面建設法治社會,人們的法律維權意識逐步提高。醫療糾紛事件頻發,從而醫療糾紛檔案管理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檔案不僅能夠促使醫療糾紛事件的順利解決,還能為后人提高處理此類事件的經驗和參考案例,減少工作的事物,減輕雙發損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醫療糾紛檔案管理工作進行研究。
1 醫療糾紛檔案管理的作用
1.1 有利于加強醫院的管理工作和順利的處理醫療糾紛事件 在醫療糾紛事件發生時,醫院可以通過搜索相關醫療糾紛檔案,全面的去了解、看待事件,清楚的把握事件中的重點,找出事件發生的原因。通過與患者一方共同的協商,明白在事件中各方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促進事件得到良好的圓滿的解決,減少雙方的損失。在醫療糾紛事件結束后,醫院通過對檔案的分析和管理,根據材料實事求是的分析原因,找到自身存在的失誤與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和責任制度,適時地更新管理方法和機制,從而是醫院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更大的進步。
1.2 警示和借鑒作用 在醫療糾紛事件中,很多原因是因為醫務人員的責任心不夠強,工作沒有做到位造成的。對于醫療糾紛檔案進行管理,等同于給了醫務人員警示,深深地教育了他們,促使醫務人員主動的對事件進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前人的成功經驗或者失敗的原因,從而充實自己,提高素質,謹慎工作,減少甚至避免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對于再次發生醫療糾紛事件處理上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通過對醫療糾紛檔案梳理,找到相似的事件,參考處理方法并結合實際情況,對于正確處理好當下正在發生的醫療糾紛事件有著重要的作用。
1.3 良好的教材 當下醫療糾紛問題已經收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更好的、更順利的解決醫療糾紛事件,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投入了此種問題的研究和學習探索中。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可以為這些人提供十分全面的、豐富的研究材料,每一起醫療糾紛事件都是一個鮮活的事例,使得研究和學習探索更加具體,探索出的內容更加具有實用價值。
2 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方法
醫療糾紛檔案特點突出,專業性比較強,材料繁多,產生的周期長,在管理這些檔案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方法。避免檔案的缺失不全,事件敘述不清晰,給日后的應用帶來不便。
2.1 要十分重視醫療糾紛檔案的材料收集工作 醫療糾紛事件的材料收集工作是醫療糾紛檔案管理的重要環節,本工作應從事件發生開始直到事件的全面解決,全方位、多層次的收集材料。因為每件醫療糾紛事件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因此在處理的過程中,有一部分相對復雜的事件不能及時的、快速得到解決處理而隔年處理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所以這就為材料收集提出了要求。要求工作人員隨時保持收集工作,在收集的過程中要本著公開、公正、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保證檔案材料的全面和完整。
2.2 及時分析歸類,形成系統 在醫療糾紛材料收集工作結束后必須及時的進行歸納分析,按照每件事件的特點,及時的歸類總結,讓檔案整齊化、系統化。將每一案例材料按照時間和事情的發展順序整理好放在一起;將每一案例具體的分析歸類,案例相似的檔案放在一起。當然,所有的檔案都要獨立裝袋并標出序號,有所記錄,方便日后查找。對于檔案的結案與否一定要標示清楚,如:2013年內科李某,已經結案(或者未結案)。將正在辦理的時間檔案單獨的放在臨時地點,結案后按規則歸類存放。
3 總 結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溫飽問題早已經得到的解決,正在向著全面小康目標奮斗,法治社會的建設工作如火如荼,觀念深入人心,所以現代人的維權意識也就不斷的提高。而醫院中工作的失誤,服務不到位,讓患者一方感到不滿意,從而導致了醫療事件糾紛發生。如何妥善處理這些事件,被人們所關注,這樣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工作也就被重視起來。完整的醫療糾紛檔案既能提供事件解決方法,又能做為學習材料為學習研究這提供參考,是解決糾紛事件、促進和諧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醫療糾紛檔案管理工作有助于為醫院和患者雙方減少損失、有助于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 邵銀華.淺談醫院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科技信息,2007(04).
[2] 姜秋英,何曉虹.做好醫院檔案管理工作[J].黑龍江檔案,1998(04).
篇2
關鍵詞:醫療糾紛;醫患關系;處理方法
一、現今社會醫療糾紛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醫療糾紛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由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糾紛,這個也是最棘手的。因為這主要由于醫者在進行醫療過程中出現某種意外導致的,這個是很難避免的,然后患者家屬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從而產生醫療糾紛。其次,由于醫療費用產生的醫療糾紛,因為有的患者很難擔負高額醫療費用,所以肯定會有拖欠現象,從而導致醫療糾紛。還有由于醫療產品質量,醫療合同等都有可能引起醫者和患者之間的糾紛。所以對于醫療患者在有專業的醫療技術之外,還要準確的處理好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二、針對醫療糾紛的處理提出建議
(一)及時做好醫療文件的書寫,做好醫療法律證據
現在有些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在進行醫療的時候對患者及本身的利益維護意識不夠強,所以醫療糾紛的發生就會越來越多。在醫療糾紛的發生時,法律意識淡薄的醫者就會手忙腳亂。醫療管理機構要對醫者進行更多的法制教育,這樣就可以在發生醫療糾紛的時候可以更好的處理,用明確的法律依據處理醫療糾紛,同時不影響患者的利益,做到文明公平解決問題。
(二)尊重患者權利,抓住患者心理
在面臨醫療糾紛時,作為醫者我們要先明確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同時一定要沉著冷靜,在想解決方案時一定要保證患者的利益不受傷害,要抓住患者的心理,必要時要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安慰。因為患者本身身體就很虛弱,精神上也受到了一定的摧殘,所以患者此時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小的,作為醫者就應該抓住這一特點,要及時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先解決好患者的心理問題,讓患者及家屬在心理上先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然后和家屬進行理性的協商,盡量在不走法律程序的前提下雙方進行協商,如果實在協商不通就要依靠法律的途徑解決醫療糾紛了,但不管怎樣,患者本身就是弱勢群體,所以一定要多維護患者及家屬的利益,寧可自己多承擔些責任,也不能損壞對方的利益。
(三)提高醫者素質,建立良好的服務態度
首先醫療這個行業就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在發生醫療糾紛時,作為醫者也要保持好的服務態度,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展現出醫者應有的素質,不能對患者家屬進行語言上的抨擊,這是完全錯誤的做法,不管患者家屬態度有多惡劣,醫者都要保持良好的態度面對患者家屬,對家屬進行安撫工作,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量滿足患者家屬的要求,耐心的解決醫療糾紛,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這是醫者必須具有的素質,而在面臨醫療糾紛時一定不能在為雙方增加煩惱,所以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最為關鍵。
(四)準備合理的醫療糾紛方案
在沒發生醫療糾紛時醫療機構就應該針對可能出現的醫療糾紛進行總結,并作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樣在發生醫療糾紛時就不會出現其他的問題,就可以“對癥下藥”,解決一切在醫療糾紛中出現的問題。同時要多對醫療人員進行醫療教育,要讓他們每個人都對醫療糾紛加以重視,多給醫療人員灌輸正確對待醫療糾紛維護患者利益的思想,只有這樣在發生醫療糾紛時才可以合理的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五)強化醫療糾紛管理制度,實現醫療糾紛責任制
由于一些醫者對于醫療糾紛的發生的不重視,所以醫療管理機構要對醫療糾紛管理制度的實施進行強化,改善醫療糾紛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加強醫療糾紛的管理,同時要對醫療糾紛的發生進行針對性的處理,要對醫療糾紛的發生落實到個人,實行責任制,這樣既可以讓醫者產生適當的壓力,在醫療上面就會更盡職盡責,同時也減少了醫療機構的負擔。這是對患者負責,對醫者負責的好的解決方案。
三、結束語
言而總之,醫療行業就是一個為人民高度服務的行業,就是集中對人民身體健康服務的行業,而現在的人們珍愛生命的理念最為明確,所以作為一個醫者一定要對患者負責。醫者要善于發現醫療糾紛苗頭,盡量及時遏制糾紛的發生。醫者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履行好“救死扶傷、治病救人”責任,以患者為中心,規范執業,建立良好的服務態度,與患者有效溝通,才能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醫者和患者只有多進行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誠信對待患者,使醫者和患者的關系更和諧。
參考文獻:
[1]主編徐運全.《醫療事故應對與醫療糾紛調解》,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
[2]姜偉.淺談醫療糾紛的防范及處理仁.中國當代醫學,2014年7月
篇3
至20__年12月的法醫尸體解剖案例資料進行統計,并對其中存在醫療糾紛的孕產婦死亡案例進行分析。結果31例存在醫
療糾紛的死亡孕產婦法醫尸檢案例中:(1)圍產期死亡26例(83、9%),妊娠早期人工流產后死亡5例(16.1%);(2)產科出血
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死亡22例(71.0%),羊水栓塞死亡5例(16.1%),其它原因死亡4例(12.9%);(3)鄉鎮醫療機構17例
(54.8%),地縣級醫院占7例(23.6%),市級醫院占4例(12.9%),其他占3例(9.7%);(4)糾紛產生的原因中疑為誤治14例
(45.2%),誤診的9例(29.0%),搶救不及時的7例(22.6%),其他1例(3.2%)。結論孕產婦死亡醫療糾紛案主要發生在圍產
期.其次是妊娠早期;產科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鄉鎮及縣級醫療機構易引起糾紛;引起糾紛的主要原因
是誤診、誤治和搶救不及時。
【關鍵詞】醫療糾紛;孕產婦死亡;法醫病理學
【中圖分類號】d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4-0305—04
forensic pathological study on maternal death cases involved in medical dissension. sun xing-wang, ya ng zh—ihui,
ca0 ling1,yu gi.0-hlza,dong hui.department of forensic pathology,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 luzhou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primary cau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nal death cases involved in medical dissension
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revent it.methods 3 1 maternal death cases of legal medical autopsy involved in medical dissension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results of 31 maternal death cases involved in medical dissension:11 26 cases died in perinatal pe—
riod,5 cases died of artificial abortion in the forepart of pregnancy;2)22 cases died of obstetric hemorrhagic shock,5 cases died of
amniotic fluid embolism,and 4 cases died of other reasons.3)17 cases died in medical institution of town,7 cases died in medical
institution of county,4 cases died in medical institution of city,3 cases died in other medical institution;4)the reasons for medical
dissension:14 cases died of improper treatment,9 cases died of misdiagnosis,7 cases died of lingering salvage,1 ease died of oth—
er reasons.conclusions maternal deaths happen most frequently in perinatal period.secondly in the forepart of pregnancy;the
primary cause of maternal death was obstetric hemorhage; most medical dissensions were caused by town or county medical insti—
tutions;the main reasons for medical dissension were misdiagnosis、improper treatment and lingering salvage.
【key words】medical dissension;maternal dea山;forensic pathological
隨著人們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
斷提高,近年來醫療糾紛訴訟案明顯增加。正確合理
地調解和處理醫療糾紛已成為各級醫療行政部門和
醫院普遍面臨的問題.如何防范醫療糾紛也成為廣大
醫務工作者關注的焦點。雖然醫療糾紛在臨床各科室
均有發生,但以婦產科和外科多見。[1,21本文就我院法醫
學教研室十多年來受理的存在醫療糾紛的孕產婦死
亡法醫病理尸檢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其特點及防范對
策。
材料和方法
一
、資料來源
存在醫療糾紛的31例孕產婦死亡案例均來源于
四川瀘州醫學院法醫學教研室1985—20__年間受理
當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醫療糾紛法醫尸檢案
例.每例尸檢案例資料完整,死因明確。
二、方法
31例死亡孕產婦均在死后8~64小時內行系統尸
體解剖,并做組織學(he染色)檢查及相應的特殊檢
查,由3位病理醫生觀察診斷。制定統一表格,逐項登
記,然后進行統計分析。
三、納入標準
嚴格按醫療糾紛的概念為選擇標準,無論死因為
[作者簡介】孫興旺(1965一),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法醫病理,醫療糾紛鑒定。m-mail:lzsunxw@163.com
· 306 ·
何,不管醫療機構一方有無責任,只要引起了醫療糾
紛并涉及孕產婦死亡的尸檢案例均納入本研究。
結 果
一
、年齡與城鄉分布
本組3l例死亡孕產婦年齡2l~43歲.平均29.6±
5.2歲,其中21~24歲7例,25~29歲8例,30~34歲ll
例,35歲~39歲4例,40歲以上的1人;均為育齡期婦
女,超過30歲的l6例(51.6%),超過半數。農村人el
2l例(67.7%),城鎮人el 10例(32.3%),以農村人el死
亡率較高。
二、死亡與妊娠時間
妊娠早期(停經后第8~l4周)死亡5例(16.1%),
圍產期(受孕后第37周以后至產后9天)死亡26例
(83.9%)。孕產婦產后50min~9 d死亡20例(其中產
后剖宮產后死亡2例,產后轉院途中死亡4例),產程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中死亡5例,待產中死亡l例,人工流產后2~6d死亡
5例。
三、發生糾紛的機構
糾紛發生的醫療機構為地市級醫院4例
(12.9%),縣級醫院7例(23.6%),鄉鎮醫院l7例
(54.8%),其他3例(個體1例, 無證行醫2例)
(9.7%)。
四、死亡原因構成
法醫病理尸檢結果見表l。3l例存在醫療糾紛的
死亡孕產婦尸檢病例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
死亡22例(71.0%),羊水栓塞死亡5例(16.1%),其
他原因死亡4例(12.9%)。引起失血性休克的原因有
產道嚴重撕裂傷出血、宮外孕破裂出血、子宮破裂、手
術后殘端出血、胎盤滯留出血和低位前置胎盤殘留
等
表1 31例死亡孕產婦法醫尸檢病理結果
table 1.the autopsy results of 31 maternal death cases involved in med ical dissension
五、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
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見表2。本組3l例
存在醫療糾紛的孕產婦死亡尸檢案例中,臨床診斷與
病理診斷的符合率為38.7%,其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失
血性休克死亡22例,臨床診斷符合率40.9%(9/22),
誤診率59.1%(13/22),其中內出血8例中僅有l診斷
符合,其余7例診斷失誤;因此誤診是導致失血死亡
的重要因素。另外羊水栓塞死亡5例均診斷失誤;其
表2 31例死亡孕產婦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
table 2.the result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ignosis and pathyological diagnosis of 31 maternal death cases
他原因死亡4例中有l例診斷失誤。
六、糾紛產生的原因
3l例死亡孕產婦醫療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誤
診誤治,見表3。懷疑死亡原因為誤治所致產生糾紛的
l4例(45.2%),其中助產不當6例(19.4%),引產不當
5例(16.1%),手術失誤3例(9.7%);懷疑死亡為誤診
所致產生糾紛的9例(29.0%);懷疑死亡為搶救不及
時所致產生糾紛的7例(22.6%);為其他原因的l例
(3.2%)。從以上可見,對各種治療處理的懷疑明顯多
于最終診斷,其中有的表面看來是在治療過程發生的
死亡.但實際上是診斷不明而延誤了有效的治療時機
而造成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表3 31例死亡孕產婦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
table 3.the reasons for 31 maternal death cases becoming involved in medical dissension
討論
處于育齡期的孕產婦一般比較年輕,身體素質較
好,在醫療過程中死亡后易引起糾紛。本組31例死亡
孕產婦,死亡年齡2l~43歲,平均29.6~5.2歲,年齡30
歲以上的16例(51.6%),超過半數。孕產婦死亡產生
的醫療糾紛,主要發生在孕婦臨產前后和要求終止的
早期妊娠。本組死亡孕產婦法醫尸檢案例中,臨產前
后死亡26例(83.9%),早期妊娠人工流產后死亡5例
(16.1%)。
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原因較多。據全國孕產婦死亡
檢測協作組1989—1995年檢測結果顯示[3]:我國死亡
孕產婦主要死因占首位的是產科出血(48.5%),其次
為妊高征(11.8%)、妊娠合并心臟病(8.3%)、羊水栓
塞(5.1%)、產褥感染(4.6%)、妊娠合并心臟病
(8.3%)、其他(17.5%)、不詳(0.9%);產科出血的主要
原因為胎盤滯留、宮縮乏力、子宮破裂、前置胎盤、軟
產道損傷、胎盤早剝、子宮內翻、凝血障礙等。本組資
料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死亡22例
(71.o%),羊水栓塞死亡5例(16.1%),其他原因死亡
4例(12.9%)。引起失血性休克的原因有產道嚴重撕
裂傷出血,宮外孕破裂出血,子宮破裂、手術后殘端出
血,胎盤滯留出血和低位前置胎盤殘留等。這與國內
檢測結果有一定出入.最主要的是由于本研究樣本涉
及的是存在醫療糾紛的病例資料,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其次可能也與臨床診斷和病理尸檢診斷結果不可
能完全符合有關。
優良的醫療服務,有賴于對疾病準確的診斷和及
時有效的治療,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可能產生醫
療糾紛。及時有效治療的前提是準確的診斷,因此.準
確及時的診斷顯得十分重要。然而,臨床診斷和病理
診斷客觀上總是有一定距離.盡管將尸體解剖和臨床
表現結合起來的病理診斷準確可靠,對醫學發展起到
極其重要的作用,但臨床上醫生只能根據臨床癥狀和
各項檢查得出臨床診斷,且有時病人病情危重,有的
檢查受到限制,所以不能要求臨床醫生與病理醫生的
診斷完全相符合。據統計資料顯示,醫療水平較高的
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醫院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
合率多在60%~80%,即使在醫療水平較高的醫學院
校附屬醫院,二者的符合率也只有80%左右。本組病
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符合率僅38.7% .明顯較低.主要
是由于尸檢材料多來源于邊遠農村的醫療糾紛案件。
在我國廣大農村,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因素更復雜,不
僅要受醫療條件比較落后、專業醫師缺乏、醫師臨床
經驗不足、血液來源困難等諸多與醫療有關的因素限
制,而且還要受交通欠發達、經濟條件較差以及思想
觀念落后等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因此.應
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將臨床診斷不符合
病理診斷的都定為醫療事故。
孕產婦死亡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和十分重視的
一個問題。臨床上,醫務人員采取積極措施,對有效減
少孕產婦死亡意義重大。從本組資料結果分析看.各
種原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死亡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
主要因素,避免和減少導致出血原因的發生,能有效
減少孕產婦死亡,降低死亡率。診療中應做到:(1)重
視產前(術前)診斷,治療前(產前)認真檢查病人,做
必要的輔助檢查.醫生應防止只憑借經驗診斷,減少
誤診,可以有效減少治療過程中的處置錯誤。本組資
料中5例人工流產孕婦均未作b超檢查而誤診,其
中4例行刮宮和藥物人流后又未留觀,病人及家屬醫
學知識欠缺.未能及時發現內出血送往醫院搶救,致
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另l例被鎮醫院的醫生誤診為急
性盆腔炎,輸液治療中死亡,未考慮到宮外孕的診斷。
(2)產時認真觀察產程,積極處理并發癥、合并癥;合
理控制宮縮強度.防止子宮破裂;有效保護產道,防止
產道嚴重損傷.減少大出血發生;胎兒娩出后,給予催
產素.促進子宮收縮,減少因宮縮乏力引起產后出血。
本組資料中.有3例因宮口未開全時錯誤使用大量催
產素致子宮破裂大出血母嬰死亡;8例產道嚴重撕裂
傷致失血性休克,最終死亡。(3)產后密切觀察產婦
生命體征(特別是血壓)變化,特別是產后2小時內,
嚴密觀察陰道出血及子宮收縮情況,因產后出血往往
發生于產后2小時內,盡早發現有無出血,了解出血
量多少,及時正確處理,防止休克發生,可以有效減少
孕產婦死亡。(4)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指征。一般而
· 308 ·
言.剖宮產死亡率高于陰道產,甚至高達7倍;[4]國內
上海市剖宮產死亡率是陰道產死亡率的2倍左右。is1
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指征,提高手術質量,做好術前
準備,術中防止擴大創面,徹底、可靠止血,術后要嚴
密觀察.及時發現手術并發癥并妥善處理,也可有效
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在診療實踐中積極防止各個環節
中的差錯,可以有效減少孕產婦死亡,有利于減少產
科醫療糾紛的發生。
法醫病理學尸檢既可查明醫療糾紛的死因,為判
斷是否是醫療事故尋找科學證據,又可驗證臨床診斷
結果,反饋醫療信息,對正確合理地處理醫療糾紛、提
高診治水平和醫療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
國醫療糾紛尸檢(多由患方提出)雖然有上升趨勢同,
但由于種種原因,總的尸檢率仍然很低。故大力宣傳
和重視尸檢對調解、處理醫療糾紛和提高醫療水平均
有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意義。提倡移風易俗,破除迷
信,弘揚科學,做好家屬工作,努力提高尸檢率。醫療
糾紛尸檢案件,專業性、技術性強,責任重大,法醫參
與醫療糾紛鑒定.要求檢驗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
· 法醫學理論與實踐·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能和較高的鑒定水平,而且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
的職業道德;在檢驗工作中要認真仔細地對待每一個
環節,制訂嚴密的尸檢方案,防止錯檢和漏檢;做到科
學、公正地鑒定,為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提供科
學依據。
參考文獻
[1】駱嘯.淺析醫療糾紛增多現象[j】.中國衛生政策,1997,5:23-25
【2】羅斌,林少虎,林俊蓮,等.醫療糾紛法醫尸解136例分析叨.中國衛
生事業管理.20__, 2:91~92
[31 全國孕產婦死亡監測協作組.全國孕產婦死亡監測結果分析叨.
中華婦產科雜志,1999, 34(11):645~648
【4】lilford pd,vn coeverdell groot ha,moore pj,et a1.the relative
risks of cesareall and vaginal delivery: a detailed analysis to exclude
the efects of medical disorders and pre-existing physiological disturbances
肌.br j obstet gynecol,1990,97:883-892
【5】朱麗萍,周冰華,秦敏,等.上海市20年剖宮產產婦死亡原因分析嘰.
中華婦產科雜志,20__,35(3):153~156
【6】張益鵠.涉及死亡醫療糾紛的發生一27年醫療糾紛法醫尸檢回顧研
篇4
關鍵詞:醫療糾紛;現狀;醫院;醫務人員;影響;調查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健康意識在不斷提高,醫療糾紛就日益凸現了,患者及家屬對醫院、醫務人員的過失、侵權行為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高額的賠償,直接影響了醫院的正常運行和醫務人員的正常生活及工作積極性。本文通過對不同地區醫療糾紛的狀況、成因進行全面的剖析,對防范醫療糾紛進行全面探究,以促進醫患關系逐步緩和,衛生事業長足地發展。
1 醫療糾紛發生的現狀
近年來醫患糾紛在全國不同地區報道的數據中,均呈現數量增多,范圍擴大,對抗加劇,索賠數額不斷增加,處理難度加大等新特點。①中華醫院管理學會2001年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326所醫療機構中,321所醫院存在醫療糾紛,發生率為98.47%;②醫療糾紛中經醫療事故鑒定為醫療事故和差錯比例低,從北京市西城區衛生局15年來國211起醫療事故鑒定結果看:定為醫療事故及重大醫療差錯僅10起,占全部鑒定的4.7%;北京醫師協會對71家二級以上大中醫院醫療糾紛調查結果也顯示,真正構成醫療事故和差錯的僅占1%,醫療事故鑒定中95%以上不屬于醫療事故,醫療糾紛中98%以上可能是誤解[1];③根據衛生部和中華醫院學會管理的調查顯示:醫療糾紛在不同級別醫院分布由高到低依次為三級醫院、二級醫院、鄉鎮衛生院、鄉村診所;分布的科室依次為外科、內科、婦產科、骨科、兒科;上海市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連斌在《中國醫院雜志》上的報道:上海東北區某衛生局分析2007~2009年醫療糾紛196例,其發生前五位的分別是:外科64例(占32.6%)、內科31例(占15.82%)、婦產科21例(占10.71%)、兒科20例(占10.20%);發病場所:病房占51.53%、門診占30.61%,急診占10.71%;醫療糾紛發生率與醫院床位數、住院患者數和手術人次成正比關系;④據河北公安廳統計,2007年~2010年上半年,全國約有15.1%醫院發生了醫患糾紛,有5.6%的醫院發生了“醫鬧”事件。廣東2012年4月12日《南方日報》報道,廣東佛山市政府向人大匯報:2012年1月~4月份,因醫療糾紛對醫務人員謾罵、圍堵、搬放花圈、打砸醫療機構,影響醫院正常工作12年比去年同期上升40%。
2 醫療糾紛對醫院的影響
隨著醫患糾紛數量的不斷上升,賠償金額也都在不斷提高,使之處理難度逐漸加大,甚至影響到醫院工作的正常運行。2001年北京醫師協會對71家二級以上大中型醫院的調查表明:3年之間共發生了毆打醫務人員事件有502起,其中致傷致殘者有90人,影響醫院正常秩序事件有1567起;衛生部和國家中管局在2006年的醫院管理年工作會上通報:上海市60家醫院有5年中因醫患糾紛發生毆打醫務人員事49起,陳尸醫院25起。是各級政府、衛生、公安等部門亟待調查研究,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應急處理機制[2]。
3 醫療糾紛對醫務人員的影響
醫療糾紛不斷攀升,尤其是惡性事件的增多,嚴重挫傷醫務工作積極性。①醫務人員工作責任大、風險高、收入低,造成醫師隊伍不穩定, 2005年健康報曾做過的報道顯示:醫務人員子女選擇學醫只占其上學總數的5%[3];②醫務人員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加之醫療糾紛纏擾,進而醫務人員對技術創新或開展高難度手術缺乏信心,使患者也得不到最佳治療;據上海醫科大學對582位醫務人員問卷調查顯示:認為醫務人員受社會尊重程度高和比較高的占9.10%,認為低和偏低的則達58.26%,擔心醫療糾紛而不愿救治危重患者或開展高難度手術的手術科醫生達62.99%,醫務人員在診療時,受家屬或患者干擾治療方案者達91.73%,為滿足患者及家屬要求的占70.08%[4];③醫務人員為規避醫療風險而采取防御性醫療行為。做與治療疾病無關的檢查,甚至是不必要的檢查,如彩超、CT等,以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這樣無形中增加了醫療費用,浪費了醫療資源;④醫務人員為減少醫療糾紛,采用消極的態度,缺乏創新精神和工作的積極性,影響了衛生事業的發展[5]。
4 結論
醫療糾紛的產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索賠倍增有著深刻而復雜的社會因素,有社會體制,醫患雙方,經濟增長,人們心理等諸多方面因素。為保證醫學科學的健康發展和人們的健康事業,呼吁有關部門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設計科學、合理,能有效解決醫療糾紛的具體措施,使醫療糾紛的調處規范化、制度化,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減少醫患雙方的傷害。
參考文獻:
[1]林凱程,耿仁文,田柯,等.廣州地區醫患關系狀況對醫院危機管理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1,31(3):48-51.
[2]樊靜,姜潮.醫療糾紛的現狀及對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影響[J].中國醫院管理,2003,23(1):29-31.
[3]韓彩欣,李營,韓彩芬,等.承德市某醫院醫療糾紛現狀及對醫生診療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30(08):573-575.
篇5
醫療糾紛案例收集:本研究來源于無錫某三甲醫院2009年至2013年五年間發生的正式立案辦理存檔的醫療糾紛典型案例共367例。
1.1文獻研究方法廣泛查閱CNKI、萬方及維普數據庫,檢索國內外相關文獻,收集有關資料,了解其他醫療機構對醫療糾紛的解決方法和措施,通過研究和借鑒,結合實證案例,綜合性分析醫療糾紛發生的因素,提出適合的醫療糾紛處理的發展策略。
1.2定量分析方法應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和整理
2結果
2.1醫療糾紛案件數量的年度分布情況本研究分調查案例來源于無錫市某三甲醫院2009~2013年四年間所受理的醫療糾紛投訴案例,共367例。這五年間的醫療糾紛數量2011年最多,為86例,所占比例為23.4%;2009年醫療糾紛數量最少,為65例,所占比例為17.7%;2010年為74例,所占比例20.2%;2012年為73例,所占比例為20%;2013年為69例,所占比例為18.8%。
2.2醫療糾紛的科室分布情況
2.2.1按一級學科分類外科發生總例數147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40.1%,內科發生總例數102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27.8%,婦產科發生總例數54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14.7%,兒科發生總例數21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5.7%,急診科發生總例數43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11.7%。
2.2.2按二級學科分類在2009年~2013年五年間醫院所發生的367例醫療糾紛中,糾紛數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內科、胃腸腫瘤外科、急診科、心胸外科和腫瘤內科。其中內科發生糾紛66例,占18%;胃腸腫瘤外科發生糾紛46例,占12.5%;急診科發生糾紛43例,占11.7%;胸心外科和腫瘤內科發生36例,占9.8%。
2.2.3醫療糾紛的解決方式分析在367例醫療糾紛案例中,雙方協商解決的醫療糾紛有229例,占62.4%;第三方調解解決的醫療糾紛有115例,占31.3%;司法途徑的醫療糾紛有23例,占6.3%。其中第三方調解和司法解決都逐年增多,由此可知第三方調解機構的作用發揮較大,應該更好的將醫療糾紛由第三方進行調解,減少矛盾的激化;并且應該重視提高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
3討論
3.1外科是醫療糾紛發生率最高的科室(1)本研究中,外科發生總例數147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40.1%,糾紛數量居各科室的首位。主要原因是外科下設胸心外科,骨科,肝膽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胃腸腫瘤外科等諸多科室,病種繁多,病情復雜,大多為手術治療,風險高,發生醫療糾紛的概率高于其他科室。(2)外科的二級學科中胃腸腫瘤外科發生最多,糾紛例數為46例,占12.5%。
3.2探討其原因(1)醫師醫務人員醫患溝通不到位,沒有向患者交代清楚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2)術后病人的管理關心工作做得不夠,或者說流于形式,對病情觀察也不夠,對一些術后并發癥防范措施不到位。(3)術前風險評估工作不夠細致,對病人的情況掌握不夠,對大手術后的并發癥沒有充分的預見及應對措施。(4)規章制度執行不嚴:各種規章制度[1]是醫院管理的依據,是防止差錯、事故、超正正常醫療秩序的基本措施,有些醫護人員在具體實施中常存在僥幸心理,不嚴格執行各項核心制度。
3.3醫療糾紛的解決方式以協商為主,其次是第三方調解,最后是訴訟方式解決[2]。第三方調解近年來逐漸增加,調解是我國法治建設中一項獨特的制度,具有第三方主持、調解方中立,案件處理快捷等優勢[3],由于第三方社會地位中立,能打消機構與醫院是同一伙的顧慮,雙方都能接受的中立調解機構從中調解,不僅能讓醫院避免醫鬧之苦,也能及時維護患者的利益,防止矛盾激化,對解決糾紛具有良好的效果。雖然訴訟方式解決的糾紛數量最少,但也是逐年增加。本研究中,訴訟方式解決的醫療糾紛逐年增多,2009年為1例,2010年為2例,2011年為4例,2012年為7例,2013年為9例。探討其主要原因有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患者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人們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越來越強,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所以司法途徑解決的糾紛也越來越多。長久以來醫護人員對醫療與法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導致了只懂醫不懂法。此種觀念與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的病人需求發生明顯沖突,容易引發醫療糾紛[4]。
4醫療糾紛預防的相關措施
4.1預防的理念高于治療“不治已病治未病”是祖國醫學精髓。如果把預防的理念用于醫療風險也是最高明的方法,是唯一途徑,因為無論多么好的處理也莫過于預防[5]。
篇6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目前,衛生界醫療糾紛呈上升趨勢,嚴重干擾了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阻礙了醫學的發展。醫療糾紛是影響醫院穩定的最大問題。據統計2002年、2004年、2006年1~10月。全國發生嚴重擾亂醫療秩序的事件分別為5093件、8093件、9831件,打傷醫務人員分別為2604人、3735人、5519人,醫院財產損失分別為6709萬元、12412萬元、20467萬元。為此,尋找相應的對策,防范醫療糾紛已是醫療機構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醫療糾紛原因分析
引起醫療糾紛的原因錯綜復雜。可分為醫源性因素與非醫源性因素。
1.1醫源性因素:醫源性糾紛是指引起糾紛的原因來自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方面的糾紛。從醫院的管理、醫療工作的實施到后勤服務部門,任何一個環節的任何一個人出現差錯,都可能引起不良的醫療后果和醫療糾紛。醫源性糾紛又可以分為與醫療失誤有關和與其他方面的原因有關原糾紛兩部分。與醫療失誤有關的糾紛是指因醫療事故或醫療差錯引起的糾紛。他包括對醫療事故和醫療差錯的確認和對醫療失誤的處理兩種原因。發生在醫務人員方面其他錯誤引起的糾紛,雖不屬于醫療工作的失誤,但其惡劣影響有的更勝于醫療失誤引起的糾紛,這種糾紛主要源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粗暴惡劣,或是在醫患之間故意搬弄是非“說長道短”或是亂開病情診斷書或病休證明等。
醫療糾紛除了源于醫患雙方對醫療后果及其產生原因在認識上的不一致外,也可有其他因素,如發生分歧的是醫生的醫療處置本身,或者是醫生實施醫療處置的方式。
1.2非醫源性因素:非醫源性糾紛一般是由于病人或其家屬以及病人所在單位缺乏醫學常識,或對醫院的規章制度不熟悉、理解不準確引起,也有的純屬是病人及其家屬無理取鬧造成的。在醫療糾紛的發生原因中,社會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非醫源性糾紛主要見于以下幾種情況:(1)由于病情或病人體質特殊而發生難以預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或是發生難以避免的并發癥。(2)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純屬有意制造事端、妄圖嫁禍醫院的糾紛。(3)因醫療保健需求矛盾而產生的糾紛。主要是由于醫療設施和醫務人員在人員配備、技術素質等方面還不能適應或滿足廣大群眾保健日益增長的需要。(4)病人不配合治療發生不良后果而引起的糾紛。如病人不依從醫囑、謊訴病史等。(5)社會原因:少數醫療糾紛是因為患方受某些社會輿論的影響而引發的,在某些有不良動機人的鼓動或挑唆下而故意制造糾紛。
從大量的醫療糾紛原因統計來看,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于醫患之間溝通不充分造成的。
2 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
面對目前紛繁復雜的醫患關系,頻發的醫療糾紛,作為醫患關系中的主要一方,醫療機構應當在以下方面進行積極的行動,采取對策最大限度地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1)以法治醫和以德治醫。作為醫務人員,要想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必須以醫德為基礎,道德是內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依法治醫是所有醫院的基本辦院要求,以德治醫則是一種更高的標準。在醫患關系的外部調節方式上,除了法律的規范作用外,道德觀念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樣重要。醫院的一切工作都要堅持德治和法治兩點論的統一。(2)提高職業道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具體在于: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醫療設備的好壞,醫院的管理制度合理,醫院人員的醫德醫風。目前,我國有以下預防醫療糾紛發生的辦法:
2.1“提前介入”對醫療糾紛預防:通過醫務處參與“提前介入”措施,支持了臨床醫生的工作,保護了臨床醫生。避免了醫療糾紛,同時,也使得患者并沒有因為風險高而影響治療。“提前介入”措施也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的宗旨,在醫療糾紛預防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導向性作用。
2.2運用循證醫學方法解決醫療糾紛: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法治社會的建立及我國《醫療事故條例》的頒布,人們的健康意識與法律意識逐步增強。發展循證醫學將有利于臨床醫生利用最佳的臨床研究證據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提高業務素質:將促進臨床醫療決策科學化,避免亂醫亂治;將幫助醫務人員轉變觀念,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循證醫學的發展還將促進信息交流,提供科學可靠的信息,有利于衛生政策決策科學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科學性。
2.3從源頭――醫學生的教育抓起,不斷強化溝通技能,提高綜合素質:醫患糾紛盡管誘發因素較多,醫患溝通效果盡管影響因素較多,但只要從源頭――醫學生的教育抓起,不斷強化溝通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積極探索醫患溝通新思路、新方法,必將緩解醫患矛盾,減少醫患糾紛,將更多的時間還給醫師攻克疑難重癥疾病,也讓醫務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得到應有的尊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是很正常的。可種種跡象表明,由于少數患者對治療結果的過高期望和部分媒體對醫療問題的過分渲染,有將醫患關系對立起來的危險和趨勢。一方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需要廣大患者對醫療工作的高風險性及高強度有所理解,媒體對醫療糾紛、差錯和事故的報道和評論應盡量公正、客觀。
2.4仲裁是解決醫療糾紛的有效途徑:醫療事故糾紛的訴訟不足以保護患者隱私、維護醫方信譽以及醫患雙方的進一步合作。仲裁方式的設立為實現當事人的醫療事故糾紛方式的選擇提供了可能。仲裁解決醫療事故具有三大優點:體現當事人自治的特點,體現快捷、高效的效益特點,體現專業性、保密性與和諧性等特點。
醫療糾紛的實質絕大多數是經濟責任的承擔,其成因主要是醫務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缺陷和法律上的漏洞及經濟利益驅動。預防的惟一有效措施是提高醫務人員醫療安全、法規意識,在法律法規規范下提供醫療服務。
強化法律意識,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建立融洽和諧的醫患關系和健康向上的醫際關系。建立良好的醫際關系實際上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是充分發揮醫療部門整體效應的需要,是加強醫務人員培養與成才的需要。
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專業助人活動,社會工作對于醫療糾紛的介入是以專業的價值觀、科學的方法,通過提供各種輔導和服務,協助患者及其家屬與醫方進行有效的溝通,促使醫療技術和服務更人性化地滿足患者的需要,高度體現醫學倫理和以人為本的現代醫學精神,從而能夠有效地預防和解決醫療糾紛問題,最終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總體上看,其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在解決醫療糾紛問題中,社會工作者扮演著調查者、中立者和協調者的角色,這無疑保證了介入過程的公平性,并且為解決措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促進醫患雙方的彼此理解和溝通,就需要一種起協調性作用的媒介:仲裁委員會或者社會工作機構。前者是強制性的解決力量,后者則以助人自助為核心原則,高度體現人性化的服務,相對來說更能有效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也更有利于建立平等相待、真誠信賴、負責和公正、禮貌的社會主義新型醫患關系。
篇7
[關鍵詞] 醫療糾紛;防范;解決;權益維護
[中圖分類號] R197.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1(b)-124-02
醫療糾紛是指患者或患者親屬與醫療單位及其醫護人員之間圍繞診療護理服務而產生的爭執[1-2],而急診科是醫院醫療糾紛多發的科室之一。急診患者不同于門診和病房患者,發病急、病情重、未知因素較多。據統計,急診科的醫療糾紛占醫院整體的10%~20%[3]。因此,防范醫療糾紛是急診科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1 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
醫療糾紛按其性質可分為過失性糾紛和無過失性糾紛。
1.1 過失性糾紛產生的原因
①法制觀念淡薄。主要表現在住院病歷記錄不完整,患者病情變化沒有隨時記錄或者漏記。②醫務工作者責任心不強、素質低,診治不當。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違反診療常規,病例書寫不完整,用藥前沒有認真閱讀使用說明,術前未仔細閱讀病例、查看患者等。其次,業務水平欠缺,對治療手段掌握不好。
1.2 無過失性糾紛產生的原因
①服務態度欠佳導致的醫療糾紛。急診科病患多有以下特點:發病急、病情重、未知因素較多。急診科的醫護人員沒有充分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情,未做好安慰解釋工作,容易造成醫患之間無法相互理解,因為小事造成糾紛。②患者原因導致的糾紛。很多患者對醫學知識缺乏,或對醫務人員的診斷存在異議,患者家屬對醫院不理解均會造成醫療糾紛。③因醫療費用產生的糾紛。近年來醫療費用居高不下,也是產生醫療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社會原因造成的醫療糾紛。包括新聞媒體不恰當、不全面的報道,對社會公眾造成誤導,使公眾對醫療機構失去信心。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醫院的要求日益增高,但是有些基層醫院缺乏先進設備、專業技術,人員素質普遍偏低,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
如今,醫療糾紛已經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問題,也是新聞媒體報道的焦點。如何正確防范和解決醫療糾紛,最大限度地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是社會和廣大醫務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2 醫療糾紛的防范
2.1 加強專業技術和法律法規的學習
首先,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樹立風險防范意識,更好地提高醫療工作質量,嚴格執行醫療操作規范和各項工作制度,加強業務訓練,提高醫療水平。其次,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做到知法、懂法。自覺維護患者權益,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2.2 加強責任心建設,重視醫療安全,加強管理和落實各項醫療規章制度,重點落實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
作為急診科醫務人員,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由于急診科的特殊性質,急診科醫務人員必須嚴格遵守醫院的各項管理和醫療的規章制度,做到不出任何過失性診斷失誤、救治方法失誤等問題。對于急診科的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必須有高年資的主治醫師現場參加和指導,嚴格履行交接班制度,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規范病例的書寫,認真落實《病歷書寫規范》,客觀真實地完成病例書寫,為舉證提供法律依據。
2.3 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權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情和醫療方案,對于醫務人員更好地進行醫療工作具有很大的幫助。醫務人員應在醫療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地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語氣、語調,主動熱情接受患者及其家屬的咨詢,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國家在相關醫療文件中有規定:公民在患病時應該享有知情權和隱私權。對于患者的病情、治療方案、用藥情況,醫務工作者有告知患者的義務,向患者詳細地講解以及征得患者的同意,而對于患者的隱私,應嚴格保護。
2.4 合理收費
對患者采取合理的診療、護理措施之后,一定要合理的收費,且反對亂收費。
3 醫療糾紛的解決及醫務人員權益維護
我國目前明確醫療糾紛調解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據是2002年9月1日起開始在全國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醫療糾紛發生后,應依照該條例的規定解決,做到有法可依,最大限度地維護醫務人員和患者的權益。
綜上所述,急診科的醫療糾紛由兩方面原因導致:過失和無過失的醫療糾紛。這就要求我們急診科醫務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診療技術,各種完善的搶救制度,同時也要爭取社會各界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4-5]。也可以通過普及醫療知識,發揮社會對醫療機構的正面影響,進行適宜的宣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陳迎春.醫患糾紛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吉林醫學,2010,4(11):1580-1582.
[2]曹黎靜,戴明德,呂曉炯.合理解決醫患糾紛創造和諧醫患關系[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5):181-182.
[3]郭樹彬,陳瑤,李娜,等.正確應對急診醫療糾紛[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6,3(3):1322-1325.
[4]封啟明.急診醫療糾紛原因及防范措施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 (12):1004.
篇8
【關鍵詞】兒科醫療糾紛;認知;醫護人員;調查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7-0271-02
Study on the antibiotic perception level of Pediatrics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Xuzhou
Yang Qiuli Shi Aimin
【Abstract】Objective: The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the pediatric medical mal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of Xuzhou hospital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medical staff cognition on medical malpractice cases. Method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126 medical staff of Xuzhou Children’s Hospital, Xuzhou Mine Hospital,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and etc., were taken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of related medical malpractice cognition. Results: The pediatric medical malpractice arises in its own characteristic, and pediatric medical staff has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medical malpractice. Conclusion: At first we should deepen the medical staff understanding of medical malpractice, and then stimulate pediatric medical staff’s initiative in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malpractice by various means, such as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Key words】Pediatrics medical professionals;antibiotics;Doctor and nurse;investigate survey
醫療糾紛是現代醫患關系中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醫院的正常秩序和發展。徐州地區近年來醫療糾紛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徐州市醫學會的數據表明,2005年以來,申請醫療事故鑒定的數量以每5%的幅度增長,醫院醫療糾紛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其中兒科醫療糾紛的發生增加明顯,占總糾紛的35%。為探尋我市兒科醫療糾紛的成因及特點,提高兒科醫護人員預防及應對醫療糾紛的工作已迫在眉睫。我們對徐州市五所醫院的126名兒科醫務人員進行了調查分析,以期為兒科醫護人員預防和減少兒科醫療糾紛提供指導意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兒科糾紛資料來源:徐州市醫學會及相關醫院近年兒科醫療糾紛的記錄。
2 方法
采用采用資料收集,調查研究,比較分析法。
2.1 問卷調查資料來源: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醫院、兒童醫院、六院、礦山醫院的兒科醫護人員
2.1.2 方法: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Excel2000表格錄入,以及文獻研究 。
質量控制:整群分層隨機抽樣,不記名填寫問卷。
2.2 問卷結果
2.2.1 共發放調查問卷132份,回收129份,回收率9773%,剔除不合格問卷3份,實際統計問卷為126份,問卷有效率為97.67%。其中醫生45人,護理81。見表1~4分析:
3 結果分析討論
3.1 兒科醫療糾紛的成因:由于兒科的服務對象年齡較小,對病癥的表達能力差,新生兒甚至不能表達,全靠家長表述或兒科醫生的臨床觀察診斷,加之兒童對疾病的防御能力較弱,故疾病的發生、變化及轉歸均較成人快且難以準確診斷。這些特殊性決定了臨床兒科醫療糾紛有別于成人的特點,現就其原因及預防措施探討如下。
3.2 原因
3.2.1 客觀原因:①我市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絕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另外隨著不孕不育發病率的增加,很多家庭都是經過一番努力和長時間治療才“喜得貴子”。這些“掌上明珠”一旦生病,爺爺奶奶、外婆外公都很緊張,兒科門診及病房經常出現一個小兒生病,4、5個大人陪同的場景。所以當患兒病情惡化或死亡時,家長事前又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很容易產生埋怨情緒,遷怒于醫護人員。②臨床工作中常見的小兒疾病多以患病急,來勢兇、變化快為特點[1]。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這是小兒特別是新生兒,不同于成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更易發生糾紛。③我市衛生人力資源中兒科醫護人員比例不高,但是兒科門急診接診量大,工作壓力高,特別是某些季節性傳染病高發時期,醫護人員接待患兒及其家屬不能夠做到耐心、熱情,對患兒的病情缺少關注和重視,這雖不是糾紛的直接原因,均可能成為醫患糾紛的誘因。
3.2.2 責任原因: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在兒科糾紛的成因中,醫患溝通不到位和患方的原因占到了重要的部分。與病人溝通不足,未做好病情解釋工作。對患兒病情轉歸、并發癥和預后,未能及時向患兒家長交待清楚,以致家長對所發生的后果不理解而引起糾紛。患者及其家屬對療效的期望值過高,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認為花錢就應獲得所想的服務及治療結果,家屬所提出的過分要求不能如愿就會無法接受,對醫護人員表示不滿,雙方形成糾紛[2]。4 建議
4.1 加強與患兒家屬的溝通:資料顯示,醫療糾紛成因中占首位的是醫患溝通不夠,達到50.5% [3]。作為兒科醫務人員,面對患兒不會自述病情,理解表達能力差,更要及時告知家長患兒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既是對病情的如實反映,又是對患者知情權的維護,在語言溝通的同時,一定形式的書面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對于病情復雜,存在治療風險的患兒,一定要對家長進行醫療風險告知并簽字[4]。
4.2 加強業務學習,提高醫療水平: 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是決定醫療效果的最直接也最關鍵的因素。醫院要有組織、有計劃、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做好醫護人員,特別是年輕醫護人員的培訓工作,重視三基知識培訓,規范醫療服務流程,提高臨床操作技術能力。不論醫師、護士都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了解和緊跟本專業發展的方向,對不懂的問題不能盲目自信,要及時查閱文獻或向懂行的請教。
4.3 加強責任心, 把好落實核心制度關。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如“三查七對”制度、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操作制度,疑難病例會診制度,醫療文書書寫制度,急危重患兒搶救制度等。不能因為工作忙,人員少,而淡化制度,簡化程序,而留下糾紛隱患。
4.4 加強醫院內部管理。醫院醫務、科教、行分等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定期對兒科醫護人進行醫德醫風教育和法律、法規的培訓考核,增強服務理念,依法規范診療行為。把醫德醫風和法律法規的考核與定期的“三基本”考核制度結合在一起,形成長效的監督作用 。
4.5 對醫療糾紛建立提前干預制度。醫務人員是醫療糾紛預防和干預的主導者,在早期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化解[5]。
參考文獻
[1] 王冬,朱乃蘇,陳志光.現代醫院管理理論與方法[M].上海:科技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314-315
[2] 許俊卿,陳卓輝. 醫療糾紛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J]. 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2(19):35-37
[3] 易菁文,焦玉清.兒科臨床工作中的醫學倫理學問題[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11:877-880
篇9
關鍵詞:醫療糾紛檔案 作用 管理 創新
醫療糾紛是患者或其家屬與醫療機構之間因對診療護理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后果及其產生的原因認識不一致而導致的分歧或爭議。醫療糾紛檔案是近年來醫院檔案工作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它是在醫療糾紛產生、處理、結案及糾紛事件總結階段所產生的文字、聲像、實物等多種載體形式的材料,反映的是醫療糾紛的起因、事件性質、處理途徑、受理部門、審理結論、處理方式、效果評價等等,是對整個案件完整的、原始的、客觀的記錄,同時也可以為醫院的發展建設提供參考依據。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醫院正確處理醫療糾紛、加強醫療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醫療糾紛檔案在醫院檔案服務中的作用
1.交流作用
通過開展醫療糾紛檔案的交流學習,積極研究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或同一地域的醫療糾紛檔案管理的先進經驗和模式,有利于醫院更好地融入到國際國內競爭性醫療市場上,提高醫院醫療相關業務的競爭力。醫療糾紛的解決涉及醫患雙方的權益、醫療秩序、醫療安全及社會穩定,通過醫療糾紛檔案工作的交流,也可為醫院和患者提供有效的服務。
2.作為決策參考的作用
通過對醫療糾紛檔案的掌握和了解,認清當前醫療行業中醫患糾紛遇到的新形勢、新問題,分析各類糾紛的處理過程,對已經發生的糾紛進行歸納、總結,可以發現醫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找出醫院內部業務建設和醫療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從而為管理決策提供參考,以便醫院管理層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使醫院各項建設日趨完善。
3.指導作用
醫療糾紛檔案是醫院在處理醫患雙方的爭議時所形成的資料記錄和經驗總結,在日常的醫療服務過程中,醫護人員可以學習醫療糾紛檔案的內容,并應用到工作實際當中去,盡可能減少工作中的偏差,盡量避免醫療糾紛的出現。若出現了醫療糾紛,醫護人員也可學習借鑒檔案中類似糾紛的處理經驗,從而找到問題解決的突破口,以確保醫院醫療安全及醫療活動的正常進行。同時,醫護人員也可通過查閱糾紛檔案,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提高責任心,促使自己不斷提高醫療診治水平,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4.提升醫護人員素質的作用
醫療糾紛檔案包含醫學、藥學、文書學、檔案學、法學等基本學科知識和原理,醫療糾紛檔案的形成、歸檔和利用都需要醫護人員參與,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具備相應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以便更好地為組織目標服務。
5.作為課題研究素材的作用
醫患糾紛已經成了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參與到醫療法學和醫患關系方面的研究中來。醫療糾紛檔案載有各類典型案例,最貼近醫療糾紛實際,通過對完整而豐富的醫療糾紛檔案的研究,將使醫療法學和醫患關系方面的研究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提供更好的解決處理平臺,更好地解決醫患糾紛,有效地為醫院和患者服務。
二、醫療糾紛檔案管理現狀
以往醫療糾紛較少,醫療糾紛檔案也少,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幾年來,雖然醫療糾紛日益增多,但由于醫療內部管理體制的原因,醫療糾紛檔案管理工作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出現醫療糾紛后,部分醫院領導往往重視醫療糾紛的處理過程,而對醫療糾紛的后續工作,如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加之經辦部門法制觀念淡薄,不能積極主動地將處理醫療糾紛所形成的文件及時送交醫院檔案室歸檔,造成醫療糾紛檔案管理的無序,使糾紛檔案流于紙面化,不能為醫院管理的提升起到應有的作用。因而,當醫院再次出現類似的醫療糾紛時,便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供參考,醫院往往疲于應付,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由于管理方法不恰當,醫療糾紛案件在立卷歸檔時,也易造成信息的丟失,為以后的查閱工作帶來困難。
三、醫療糾紛檔案的管理創新
醫療糾紛檔案主要由醫療機構提供的材料、患方提供的材料、鑒定機構材料、司法機關文書等幾部分內容組成,材料來源多、類別雜。在相當多的醫患爭議中,雙方還會因對賠償方案無法達成協議,最終選擇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問題,這就使案件解決進入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也讓醫療糾紛檔案內容更加復雜。醫療糾紛檔案專業性強、材料類別多、產生周期長的特點,使得在這類檔案管理工作中,更需要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做好糾紛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并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1.配備醫療糾紛檔案管理的專門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辦公自動化系統得到廣泛使用,為實際工作開展提供了諸多便利。檔案部門的管理工作也從傳統文獻資料的管理逐步向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信息資料的管理轉變。因醫療糾紛檔案的特殊性和專業性,糾紛檔案的管理工作必須配備專業人才。這類人才不僅要精通檔案專業的基礎理論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還需熟悉與醫療糾紛檔案密切相關的醫學、法學、醫療糾紛處理程序等知識,具備判斷、分析、識別、整序等信息處理能力,擅長檔案的導讀、開發和利用,能將檔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技術結合,為科學研究和社會管理服務。
2.在醫療糾紛處理過程中適時收集糾紛資料
醫療糾紛的處理大致分為住院、訴訟或協商、處理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相應的重要資料。為使醫療糾紛檔案盡可能完整、真實、準確地反映整個醫療糾紛的全過程,為以后歸檔資料的查詢提供可參考的信息,可以借鑒基建檔案資料收集的管理方法,對醫療糾紛檔案實行專人跟蹤,隨時收集每個環節產生的資料。
3.堅持對醫療糾紛資料的規范化整理
規范制作是案卷標準化的關鍵。醫療糾紛檔案資料多、內容豐富,如何使案卷清晰、有條理,以便于以后更好地為醫院綜合管理服務,這是每一位檔案管理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根據醫療糾紛檔案材料的形成過程和特點,我們可以以糾紛解決途徑作為檔案整理的主線,區別案由,根據不同糾紛的不同特征,按照其形成的時間、順序和規律加以系統整理,分類立卷,并保持各項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獨立、完整的糾紛處理案卷。這樣在需要時,這些案卷就可隨時為醫院處理醫療糾紛提供相關資料,充分發揮醫療糾紛檔案在醫院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4.完善醫療糾紛案件的制度化管理
篇10
論文關鍵詞 醫療糾紛 多元化 價值分析 解決機制
一、概述
(一)醫療糾紛案件之特點
醫療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于平等主體間的人身財產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較其他類型的糾紛,醫療糾紛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醫療糾紛的專業性較強,它不僅包含醫療科學而且涉及很多相關法律法規,這些都是醫療糾紛的復雜成因。二是雙方當事人的關系特殊,醫患雙方關系如果常常處于緊張或者利害沖突關系,就產生致防衛性醫療之虞,不利于醫療工作的進行。三是雙方當事人實力相差懸殊,從表層來看醫療機構屬于強勢一方,不僅有雄厚的資金,而且醫生掌握著更專業的知識;同時相關的病歷材料掌握在醫療機構手中,故雙方實力存在不平衡。
(二)我國醫療糾紛解決機制之現狀
近年來我國醫療糾紛大幅上升的現狀對于社會、患者及醫療機構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醫學知識和法制觀念的普及促進了人們對自身權利維護的渴求,對糾紛解決的要求也不斷細致,醫療糾紛的解決機制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醫療糾紛有其特殊性,當糾紛發生時患者一方往往會特別不理智,稍有不慎便會使事態升級,以致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目前我國醫療糾紛的處理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當事人和解;二是衛生行政部門調解;三是通過訴訟來解決。但是與當前醫療糾紛產生的復雜性和情況的多變性相比,這些方式還遠遠不能為正常的醫療秩序保駕護航。
(三)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
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是指由訴訟與非訴訟共同組成的醫療糾紛解決整體機制。在此機制中各方式或程序相互獨立,保有其自身之特定功能和運作方法;而在體系中相互協調、功能互補,以滿足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從理論角度應當綜合協調訟與非訟、公力與私力、法律與道德的相互關系。從實踐層面應當注重訴訟與非訴訟程序的相互協調解決機制的重構。
二、我國現行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解決機制的匱乏
我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療糾紛的處理方式只規定了以上三種。這種規定凸顯出明顯的弊端:首先是解決方式比較單一,而且機制沒有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對仲裁機構、調解委員會及專業性調解組織解決糾紛的當時沒有規定。其次是對法院調解、訴訟沒有相應專業的程序性和規范性的規定。現行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法律規定導致了醫療糾紛之多樣性與解決方式之單一性的矛盾。我國《侵權責任法》及《解釋》也只是規定了醫療糾紛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擔方式,無涉其他。更加凸顯了醫療糾紛妥善解決了迫切性。
(二)現行解決機制效率偏低
在醫患糾紛日益上升的背景下,醫療糾紛的訴訟解決機制顯現不堪負重之態。因醫療糾紛的專業性與特殊性,法院的判決也很難做到合理準確,舉證責任的倒置也降低了醫療訴訟的門檻,劇增的案件與法院的承載能力矛盾尖銳,同時也必然影響到程序的公正。再者,我國醫療糾紛的非訴訟解決機制被邊緣化。我國雖有重調解輕訴訟的傳統,但是由于醫療糾紛的特殊性,當事人特別是患者一方往往傾向于通過訴訟來解決糾紛。這種做法很多時候既浪費了司法資源又不利于多元化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只是非訴訟解決方式效果不明顯。另外一個問題是現行的醫療糾紛尚未形成有機整體,訴訟與非訴訟未能較好銜接互補,效率低下。
(三)現行機制的局限性分析
1.和解。即雙方協商。這是一種成本最低的解決方式,醫患雙方都應優先考慮。和解是建立在雙方對相關事實和權益的處置規則的認識趨同的基礎上。但目前在我國未能形成良好的這一基礎,致和解的成功率較低。而醫方對自身權利義務的充分理解,患者也未形成理性的就醫觀念,當事人就很難選擇選擇和解。
2.衛生行政部門調解。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出臺之前,絕大部分醫療糾紛的都是采用此種方式。衛生行政部門解決醫療糾紛基于其職權行為,費用較低。但是,目前社會對衛生行政部門公信力缺乏信心。而許多醫療機構又具有行政性質,所以公眾此種解決方式的公正性仍然存在較多的質疑。
3.訴訟。嚴格的訴訟程序的嚴格性、權威性與強制性使得訴訟在醫療糾紛的解決中始終占據主要地位。然而其不足也顯而易見:醫療糾紛的專業性難免造成醫療訴訟成本的加大、訴訟效率的降低;醫療鑒定中雙方的不信任甚至敵對,也不利于醫患關系的恢復,加劇矛盾的尖銳化。
三、國外醫療糾紛解決機制之分析借鑒
美國醫療糾紛主要通過非訴訟(ADR)模式解決。首先,鼓勵仲裁和調解。在仲裁方面,先從立法上推進ADR的發展。實務中,仲裁庭聘請專業的醫療和法律人士作為仲裁員,以幫助醫患雙方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調解方面,成立國家醫療糾紛解決委員會,探索以調解方式解決醫療糾紛。其次,專業委員會評估。為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成立“醫療機構資格鑒定聯合委員會”,負責評估醫院的品質。其還要求醫院主動將醫療過失告知患者一方,以及雙方討論有害醫療過失。否則,醫院可能喪失合格資格。利用此方式從源頭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在德國,首先由當事人對話協商,這是一種主流的方式;其次由調解和仲裁機構解決。調解和仲裁機構是醫療事故庭外解決的專門機構,若當事人協商不成,患者一方即可求助該機構。機構的辦公費用由保險
公司承擔,患方幾乎不用支付費用,此方式避免了漫長的訴訟歷程甚至醫患關系的惡化。最后,訴訟解決。在前兩種方式都不能解決時,患方可對引發事故的醫生提起民事甚至刑事訴訟。但一般由原告對醫方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除非被認定為重大醫療過失。
四、我國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價值與應堅持的原則
(一)價值分析
1.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醫療糾紛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醫療秩序而起還會影響到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應該注重主體之間矛盾的真正化解。建立和完善醫療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化解醫患矛盾,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更能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2.有利于人民的醫療利益的維護。建立完善醫療糾紛多元化機制,患者和醫生的利益都能得到很好的維護。醫生進行醫療行為時沒有后顧之憂,可以全力對患者進行救助,而患者在糾紛發生后不再選擇“醫鬧”,從而醫生的人身等利益得到保障。通過多元化的方式,糾紛得以迅速有效的解決,雙方的工作生活也能快速回到正常軌道。
3.有利于法治理念的更新、促進法律發展。醫療糾紛固然可以通過剛性的判決解決,但是容易產生利益失衡,破壞社會和諧。醫療糾紛多元化的解決機制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它能夠對人們的法治理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司法改革走上更實際更人性化的道路。作為法制的一部分,多元化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以其專業性和社會性實現了法的空間與社會價值觀的交流,促使法律規范與社會規則的融合,從而促進法律的發展。
(二)應堅持的原則
1.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原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原則是大前提。醫療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建立也一樣,不管是對國外經驗的借鑒還是對自身理念的完善,都應當遵循這一原則。只有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方向,才能確保醫療糾紛多暖和解決機制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2.堅持以調解為中心的原則。調解制度在我國有雄厚的文化底蘊和制度土壤。調解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一種,其最大特色就是克服法律自身缺陷,超越法之形式正義,實現實質正義,有利于糾紛的妥善解決及個體利益的保護。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堅持以調解為中心的原則是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必然選擇。
3.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醫療糾紛的產生很多時候與權益的失衡戚戚相關,其多樣性和復雜性更加使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如果在解決此種糾紛的時候不能堅持公平正義的話,矛盾就更不可能得到化解。公平正義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建立需要以公平正義為原則,才能實現正義途徑的程序化和公開化。
五、構建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之建議
(一)建立健全多重調解制度
1.設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2011年實施的《人民調解法》設立了“司法確認”制度。調解協議經人民法院確認后即具有強制執行力。建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吸收醫療專家、法律專家作為調解委員。不僅能吸收人民調解的優勢,而且可以使醫療糾紛得到更專業的解決。
2.改革行政調解。我國衛生行政部門是醫療機構的主管部門,在處理醫療糾紛時具有高效專業的優勢,也可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行政監督、行政處理,是非訴訟解決的重要方式。建議取消行政調解限于醫療事故的法律規定,并可規定醫療糾紛發生后,只要一方申請行政調解,衛生行政部門就應當受理,在糾紛處理時人員組成、程序等均應滿足公開、透明的要求,增強當事人的主導性,提高行政調解的公正性。
3.完善法院調解功能。廣義上的法院調解包括法院附設的調解和訴訟中調解。根據我國國情,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醫療糾紛調解部門。這樣可以避免訟累、減輕法院的負擔,也可以高效地解決醫療糾紛。
(二)建立完善醫療糾紛仲裁與訴訟互補制度
仲裁以其所具有的優勢是醫療糾紛解決的一個很好途徑,但是據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只有合同及其他財產性權益糾紛才可以仲裁。鑒于此,建議把仲裁范圍放寬至醫療糾紛或者建立專門的醫療糾紛仲裁部門;聘請醫學專家和法律專家擔任仲裁員,從更專業的角度解決醫療糾紛。同時對于無法仲裁的情形應當及時提交審判庭,避免糾紛的拖延與惡化,以判決作為糾紛解決的最后一道屏障。加強仲裁庭與審判庭的互通,以仲裁的便捷性推進訴訟的效率,以訴訟的強制力強化仲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