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代謝綜合征;慢性生活方式病;中心性肥胖;健康管理;患病率;流行病學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近年來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其主要特征為多重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聚集[1],關鍵的病理生理機制涉及腹型肥胖與胰島素抵抗,重要的臨床后果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2]。目前,我國MS發病率>15%,患者超過2億。因此,美國AHA、心肺及血液研究所和ADA[3]一致認為,生活方式改變是MS的第一線治療。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無疑是最基本的干預措施,能針對病因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整體健康[4]。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認為:人類1/3的疾病可以通過預防與保健避免發生,1/3的疾病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過有效的信息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而健康管理正是應目前醫療需求提出的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新型產物。目前,全國規模不等的健康管理機構眾多,但良莠不齊。2005年以來,我院充分利用先進的體檢、監測、評估、治療儀器與慢病健康管理室這一新的交叉學科平臺,組建了由心血管、代謝內分泌和腎臟病等多學科人才構成的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健康管理團隊,有所側重地對MS開展了系列研究和健康管理方案的探討,為MS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我們以2009年在我院進行體檢的6 000例個體進行橫斷面調查,分析探討了MS及其組成成分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其相關性調查,為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安全有效、全面系統、更具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MS診斷標準和分型
根據2004年4月中華糖尿病學會提出中國人MS的診斷建議:①超重(和)肥胖。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公布的MS的國際通用定義中規定,腹部肥胖為中國男性腰圍≥90 cm,中國女性腰圍≥80 cm。或者體重指數
≥25 kg/m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和(或)確診糖尿病治療。③血脂紊亂。TG≥1.7 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HDL)<0.9 mmoL/L(男),<1.0 mmoL/L(女)。⑤高血壓。在以上5項中,無1項代謝異常為M0,具有任何1項異常為M1,2項代謝異常為M2,3項以上代謝異常為M3即臨床診斷為MS[5]。高尿酸血癥判斷標準:男>420 μmol/L,女>360 μmol/L[6]。
2檢測對象以及數據來源
2.1研究對象本調查根據2009年度我院進行體檢和健康管理的企事業單位及退休人群的體檢結果,代表性地選擇了6 320例個體進行橫斷面調查,從中淘汰測驗項目不全人員320人,剩余有效觀察對象6 000人,其中男性
4 228人,女性1 772人,平均年齡44.9歲。
2.2數據來源①個人檔案資料來源于我院健康管理檔案,并報我院存檔。②血壓、血脂數據來源于個人單次體檢結果,并報我院存檔。
3統計學方法
根據人類關于年齡段的劃分標準[7],將研究對象分為3組:青年組(45歲以下)、中年組(45~60歲)和老年組(≥61歲)。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進行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描述。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值小于或等于0.05被認為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
4結果
4.1一般情況
1)本次調查數據中有一項即M1的比例為30.1%(符合MS僅1項升高例數/總樣本量),兩項并存即M2比例為26.9%(兩項升高例數/總樣本量),3項以上MS即M3為15.2%(3項及3項以上例數/總樣本量),共909例,其中男性777例(18.4%),女性132例(7.4%)。
2)按照年齡段分組男女的MS以及MS不同組分的患病率(表1)數據分析可知,各組中MS、超重、高血壓、高血糖、HTG超標5項指標的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年齡組中,女性除高血壓、HTG超標指數外,其余各項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
4.2MS主要指標的情況
4.2.1MS的主要指標值MS各年齡組主要指標值的標化均值±標準差(表2),表2中顯示,各年齡組的BMI、腰圍、空腹血糖3項指標均高于診斷標準;青年組BMI、三酰甘油、尿酸3項指標的值高于其他組;中年組舒張壓、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3項指標的值高于其他各組;而老年組在剩余的幾項中指數均高于其他各組。
4.2.2MS中按中心性肥胖分組后各年齡段MS其他不同組分的患病率(表3)通過表3中數據可知,在MS中,中心性肥胖患者伴隨著超重、TG超標、高血糖的組分的高患病率,且具有相關性(P<0.05);各年齡組內比較可見,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超重、高血壓、高血糖的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
5討論
5.1對上述測試結果的分析從上述分析數據看出北京市公職人員及退休人員隨著年齡的增長,MS在人群中的百分比呈上升的趨勢,這主要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多攝入高熱量、高脂高糖、高蛋白以及缺乏運動、起居不規律等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關系密切;而且男性中年組的MS患病率表現最高,相對來說女性各年齡組MS及其不同組分患病率現象均好于同齡男性組,可能與男性吸煙、酗酒、長期社會壓力大等其他危險因素較女性多有關;老年組的多項指數均高于其他各組,這說明,隨年齡的增大,身體機能也在下降,對各項疾病的抵抗降低,因此,加強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應更加引起我們的關注。
在比較MS患者中各年齡段男女各項的主要指標值發現,各年齡組的BMI、腰圍、空腹血糖3項指標均高于診斷標準,表明超重、肥胖和高血糖是引起MS的主要因素,這進一步說明了人們缺乏科學的膳食管理和體育運動,而且我們社會也缺乏對健康飲食和健康運動的重視,為慢性病的多發提供了外部因素。表3表明,中心性肥胖與非中心性肥胖的MS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的患病率存在差異性,且中心性肥胖的MS、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由于現代長期久坐辦公的工作方式,大量脂肪堆積在腰臀部引起內臟脂肪嚴重超標,同時伴有胰島素抵抗可以解釋MS、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升高。其與血脂紊亂、高血壓患病率未發現相關性,仍需深入研究。
5.2MS的健康管理方案探討通過多年的慢病健康管理實踐,我院針對MS建立了相應的健康管理方案,在對MS個體和群體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的基礎上,提出更加靈活、中西醫結合(中醫體質評估指導、中醫養生調理、辨證施膳)、健康管理與健康療養相結合的干預模式;對MS危險因素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協調和控制;以促進健康為目的,并在現有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參考國際糖尿病聯盟MS全球共識定義解讀,結合專家多年經驗找準MS各項指標的切點,進行分級管理。
5.2.1健康管理與健康療養相結合在我院的成功案例中充分體現了健康療養的有效性成果。健康療養主要由自然起居、林中漫步、茶道、溫泉等一系列的療養環節組成,基于我院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舒適清靜的自然居住環境、特有的淺層溫泉水療以及規模化的健身場所,可以給患者提供對人體有益的各種自然療養手段,通過環境和自然因素恢復患者的身心健康,從而起到調節心理、緩解疲勞、鎮靜的作用,減少各種大城市環境污染帶來的對神經、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的影響,達到整體調整、輔助治療的效果。在優良的醫療環境中,可以改善MS患者的癥狀,如因肥胖引起的呼吸急促,采取一定量的慢跑方案,其中包括戶內外的有氧運動設施(如千米步道、各種運動器械)鍛煉。針對MS患者提出階段性MS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療法、運動療法、中醫養生調理、心理干預等。
5.2.2認知性的健康教育認知性的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傳統的健康教育由于內容專業和繁瑣,使患者不易理解和接受,筆者認為應結合軟件平臺提供專有的健康咨詢,從而取代傳統的單純讓患者填寫繁多復雜的健康問卷。通過與患者進行長達30 min的健康情況談話,全面系統地了解患者自身對健康的認識和確保自己健康所采取的方法,并加以引導和改正,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如對生活習慣的建議,合理膳食、合理運動的建議等。同時提供MS相關的中醫養生保健視頻,讓其了解我國悠久的養生傳統,做到了交互性教育而不是單向的宣教。
5.2.3健康管理與中醫養生康復相結合中醫養生康復主要以患者的中醫體質為依據,依照中醫養生理論并結合患者的情況,從陰陽五行、氣血臟腑、整體觀出發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包括:中醫體質評估、辨證藥膳配餐、中醫理療幾個部分,通常要求患者在我院居住3~5 d、1周等多種健康療養的配餐方案基礎上,并提出運用軟件平臺為患者提供精細化、個體化配餐方案。具體如下:先根據MS患者的身高、體質量、性別、年齡、體力勞動強度等基本信息計算出每天攝入的能量及基本營養,再根據不同病情、存在的危險因素進一步篩選,剔除不適宜過多攝入的食物,最后通過專家進行中醫體質評估、辨證篩選食材,最終確立適宜個體的食材及精細配餐方案,同時將藥食同源的食材融入配餐方案,既可保證合理的營養,又能充分發揮藥膳治療疾病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Eckel RH,Grundy SM,Zimmet PZ.The metabolic syndrome[J].Lancet,2005,365(9468):1415-1428.
[2]Park YW,Zhu SK,Palaniappan L,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 finding in the US
population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rch Intern Med,2003,163(4):407-420.
[3]Grundy SM,Hansen B,Smith SC,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Report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Management[J].Circulation,2004,109:551-556.
[4]唐二元,超楚生.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477.
[5]魏華偉,任梅芳.代謝綜合征的干預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0):760-762.
[6]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364.
篇2
·企業員工健康危機
企業的良好運作離不開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支撐,其中人才又是重中之重。近年來,由于工作緊張、壓力過大以及保健預防和患病治療不到位等多種原因,大量人群邁向了“亞健康狀態”。 根據中國衛生部2011年數據統計,中國企業員工中有60%處于亞健康狀態,在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這一數字甚至超過73%。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11月的“全球各收入階層健康情況抽樣報告”有關信息顯示,北歐精英人士階層健康指數為39.5%,而中國精英人士階層健康指數僅為2.8%。
·企業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健康管理作為一項重要人事政策,加強員工健康管理,已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課題。有調查顯示,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企業健康管理的優勢可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員工身體素質,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使員工工作精力充沛、生產效率高;減少因生病缺勤等產生的工作不協調影響工作進度;對員工健康關心,展示企業人性化的管理,提高員工企業歸屬感和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
2、節約人力資源損失
通過健康干預降低發病率,減少病假和健康事假,降低病假工時和事假工時;通過就醫綠色通道服務,提高看病就醫的速度與有效性,減少看病的工時消耗;提供各種醫療保健咨詢和服務,使員工享有專業的個性化指導;通過健康干預措施,降低員工發病率和亞健康狀態,顯示企業對員工的真正關心;為高層管理者提供各種特殊的健康管理計劃,保護企業核心資源,減少核心人員的流失。
3、定期的體檢,則可作為鼓勵員工的手段,將公司對員工的關懷落到實處。
4、減少企業醫療保健相關支出。通過健康預測和評估對企業醫療保健相關支出做出了系統綜合考慮,統籌安排,降低企業總的醫療支出。
健康管理的內容及發展歷程
·健康管理的含義
健康管理是對個體及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即從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發現健康問題)到 評價(認識健康問題)再到干預(解決健康問題)循環的不斷運行。
·健康管理的發展歷程
70年前,美國首次出現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實踐,以更好地管理衛生資源、完善醫療服務質量;20-30年前,美國出現有記錄的健康管理研究,健康管理作為一門行業和學科在西方逐步興起并完善;如今,健康管理已成為西方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美國每10個人就有7個享有健康管理服務。
·健康管理的內容
一般來說健康管理的體系包括:預防管理、亞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三大部分內容。
預防管理:設計企業健康保障方案、提供預防性保健目(如體檢、洗牙、疫苗)、健康風險評估(如體檢評估、團體理賠報告、團體缺勤報告)、員工健康咨詢熱線、健康教育(健康信息、義診、健康講座、健康沙龍)等。
亞健康管理:身體健康方面,包括運動健康(如駐場運功項目、補貼健身項目、單項運動、運動會、戶外休閑)、合理膳食計劃、中醫療法(如推拿,膏方等)、戒煙計劃、限酒計劃、體重管理計劃、萬步走計劃;心理健康方面,如員工援助計劃(EAP)、職場心理咨詢師等。
疾病管理:包括就醫指導(咨詢預約陪診)、日常理賠服務、直付醫療網絡、醫療機構折扣和套餐、慢病管理、醫生服務(專家坐診、VIP出診、私人醫生)、企業小藥箱、企業健康管理室、二次診療意見和海外就醫等。
員工健康保障方案設計
根據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有95%的企業直接提供或資助至少一種健康管理服務。90%的企業在未來會對員工醫療和健康計劃做出調整,如進行健康教育、采取預防措施和提高健康保險水平。其中,企業最關注除了國家規定的社會保險對員工進行基本的健康保障外,如何設計企業健康保障方案,在企業所能承受的成本范圍內最大程度地保障員工健康。
員工的健康保障方案一般有這幾種設計方式:
方式一:按照計劃層級設計。參與調查的35%的企業按照職級(高管、中層管理人員、普通員工)來設計不同的保障方案,51%的企業按照員工國籍來設計,例如外籍選擇醫院范圍可涵蓋外資醫療機構及特需、外賓門診的中高端醫療保險,中方選擇與社保相接軌的補充醫療保險。隨著外籍人社保規定的執行,這一比例呈下降趨勢。
方式二:按照投保險種,風險型保障和賠付型保障。
方式三:按照投保人員覆蓋范圍,分別為員工、配偶、子女投保。
方式四:按照計劃類型,標準方案和標準+彈性計劃。彈性計劃一般有以下三種設計方式:一是員工自費升級保險方案(投保比例可選,如子女50%升級至90%賠付),二是固定費用為員工提供多種可選(覆蓋范圍可選,如員工+子女/員工+配偶/員工+父母;或項目類別可選,如保險+體檢卡/保險+洗牙卡)
員工健康保障方案設計中的保險條款解讀
在設計員工保障方案時,不免會遇到各種保險條款,企業一定要準確的解讀條款的內容,并與保險公司就易產生分歧的一些事項做好明確約定。下面做一些關于重要內容或易產生分歧的條款解讀提示。
如在風險型保障中關于未成年人投保保額的規定。保監會[2010]95號《關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人身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從2011年4月1日起,未成年人死亡給付保險金限額全國統一為10萬元,但航空意外身故不受此限額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條規定和《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有些保險公司在客戶投保時不會對此做出提示,企業在為不滿18周歲的員工或者子女投保意外險時,要注意保監會對未成年人保額的規定,避免投保保額超過10萬元進而多繳納了保費,帶來后期退費及為員工退個稅的麻煩。
再如等待期的約定。保險公司一般對首次投保或非連續投保定期壽險及重大疾病險有30天至90天的等待期;對賠付型保障中的生育、預防和美容性齒科、體檢及疫苗、住院等福利項目也設定有等待期。如果員工在等待期內發生保險責任內的事故,保險公司是不予理賠的或者理賠金額非常少。因此,企業在投保時一定要注意關于等待期的約定。
另外需要提示大家的是關于既往病史的約定。一方面,多數保險公司對既往病史的賠付都有一定限制。企業在投保期初要對此做明確約定,是全額賠付、約定限額賠付還是不予賠付,并且要對期初投保員工、中途加入的新員工、已投保家屬的賠付標準進行細分。另一方面,還應注意保險公司對既往病史的定義。如某保險公司對既往病史定義為“指在保險人對其保險責任生效前被保險人已就此接受診斷、醫學咨詢或治療,或服用藥物,或顯現癥狀的疾病或損傷”。此定義中包括了“顯現癥狀”,而這一癥狀是否是投保后被確診疾病的直接原因,這一點很難被界定,雙方往往產生分歧。因此,在投保時要注意保險公司的對既往病史的定義是“癥狀”還是“疾病”。
員工健康保障方案設計是企業健康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設計員工保障方案時,對于諸如上述易產生分歧的重要內容,企業要格外加以注意,最大限度保障企業和員工利益。
結語
篇3
自1997年以來,美國的健康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2.5%,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比其它任何國家都高出近三分之一。這個負擔有很大一部分落在那些為員工提供健康保障的大公司頭上。單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去年在保健方面的支出就達到了52億美元,所以各大企業降低醫療費用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總體的醫療費用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由慢性疾病所致。許多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嚴格遵循醫生的治療,或者不能堅持疾病治療從而造成不必要的病假和住院,致使醫療費用大肆膨脹。疾病管理計劃一般是從花費最高的慢性疾病入手,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風濕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癌癥等等。
疾病管理并不是直接為患者提供治療建議或診斷,而是提供和疾病有關的推薦療法和生活方式的實際信息。
首先,健康顧問公司旗下的醫療專業人員將對這些具有慢性疾病的員工進行系統的自我管理培訓;然后按照推薦的療方,定期觀察和監督患者的執行情況,檢查這些患者是否按時正確服藥,是否真正地按照醫生的建議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方式;最后通過這些醫療專業人員的正確引導,幫助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正確選擇。這樣做一方面減輕了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直接降低了企業醫療費用的支出。
雖然疾病管理計劃的發展在美國仍處在早期階段,但是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先后已經有60多家的企業通過雇傭健康顧問公司對員工進行疾病管理,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公司、大陸航空公司、IBM公司等等。單是IBM公司的醫療費用在一年內就降低了百分之四,節約了2520萬美元。所以疾病管理計劃在未來的發展中,越來越被看好,它將在更加寬廣的領域中拓展。例如疾病預防領域,通過對不健康飲食、吸煙和濫用藥品等致病原因的控制,來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率。
疾病管理計劃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廣泛興趣,在德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更是相當重視。早在1996年,德國的醫療費用支出就超出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1%,而法國、荷蘭、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的醫療費用支出都控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內。具體到2002年德國的醫療費用支出已經上升到2300億歐元。
面對如此龐大的醫療費用,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醫療改革。自2002年起開始引進了疾病管理計劃。與美國截然不同的是,德國是個社會民主國家,90%的德國公民擁有由國家提供的法定健康保險。所以采用疾病管理計劃的并不是各大企業,而是聯邦保險機構,即法定健康保險公司。
疾病管理計劃在德國的發展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演繹:旨在提高醫療質量,追求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同時,由于醫療結構的變化,它也被稱為結構性的治療計劃。是法定健康保險公司通過統計學和臨床流行病學對治療方案的質量進行評估,從而達到控制疾病風險和降低慢性疾病治療費用的目的。具體的操作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嚴格挑選適合疾病管理要求的患者。
2.選取已經在臨床上取得顯著意義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EbM)。
3.加強醫生和其他醫療服務人員的溝通,以便取得更好的醫療合作方案。
4.強化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護理的培訓,讓患者依從并認同治療方案。
5.對獲得的醫療結果和經濟影響進行評估。
6.形成例行評估制度,對個別案例進行反饋評價,最終形成永久性的、高質量的管理工作程序。
伴隨著疾病管理在法定保險公司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保險業界人士開始關注它的發展。德國漢堡大學保險企業學院的格拉夫院長(J.Matthias Graf)認為:疾病管理計劃也是私人健康保險公司(即商業健康保險公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機會與風險同時并存。為了更加有意義的使用疾病管理計劃,認清它的優勢和劣勢,保險企業學院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學術研究。他們對哮喘病人按照疾病管理和非疾病管理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發現實施疾病管理計劃可以減少發病率,提高醫療成果和患者的生命質量,并直接降低治療的成本。
篇4
健康是金,預防是福。2009年4月,我國出臺的新醫改方案有一個重要理念“無病為上”,強調疾病的預防、控制。這與2000年前《黃帝內經》中強調的“上醫治未病”思想不謀而合。
“健康是為人的第一權利,是人類生存的第一條件,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們的健康權,是重大的民生話題,也是關系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劉國華為我們解讀了“無病為上”這一醫改新理念。
記者:針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國家出臺了新醫改方案。我們注意到,這次新醫改把“無病為上”作為一個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認為這一理念出現在新醫改中的意義何在?請談談您對“無病為上”理念的理解。
劉國華: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們提出的“無病為上”理念,是中華民族最早的“上醫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思想,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并不是最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也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疾病預防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經費呈大量增長態勢。這是新醫改提出“無病為上”理念的社會背景。
新醫改方案明確的“五項重點改革”、8500億的總量投入中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與疾病預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醫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立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增加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都是貫徹“無病為上”理念的體現。
記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為重大疾病防控機構和重點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的執行者、擬定者,在落實“無病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們的身體素質,保障人們的健康權方面有什么舉措?
劉國華:在“無病為上”理念的落實上,作為疾病防控部門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措施較多,如預防接種,能大幅度降低相關傳染病發病率。僅從乙肝疫苗接種資料顯示,經過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現代醫學告訴我們,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許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有一個較長的隱性發展期,在發生、發展期幾乎沒有癥狀,癥狀顯現時就醫,疾病往往已發展到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且,這些疾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我們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宣傳疾病防治知識,在試點地區進行行為干預等,取得了可喜成績。
另外,疾病防控部門應積極配合政府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2009年7月,衛生部、財政部及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同制定《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推動城鄉和地區間公共衛生服務差距的縮小,疾病防控部門應盡可能發揮自身作用。
記者:據統計,慢性病治療占用了我國大量的醫療資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對公眾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議?今后,在常規體檢中是否會增加對慢性病的篩查,或者會采取什么別的措施?
劉國華: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導疾病,這對疾病防控部門、政府及個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疾病防控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在抓好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時,推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一是要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轉變職能,真正體現其“六位一體”(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功能,發揮其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的具體實施作用;二是加強疾病監測,跟蹤了解慢性病發病動態,指導公眾預防控制;三是加強公眾健康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和防范意識。
當然,各級政府也應強化對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門協調機制等,這是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質量的基礎。同時,各地應開展慢性病普查或篩查工作,在當前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進行全民或職工體檢,做到慢性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重視健康體檢,防病于未然,已經成為21世紀健康新理念。對于公眾,應通過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合理膳食、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能及時發現慢性病;及時治療,能促進康復,減少并發癥和傷殘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新醫改中,啟動了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都直接定位于城鄉居民,其中有4項(健康檔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與慢性病防治有關,基本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必將促進我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
記者:新醫改方案強調疾病防控,就是說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今后將要承擔更加重大的責任,面對新的形勢,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應對措施?當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總體工作思路是什么?
劉國華:當前一個階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總體工作思路是“抓好一個基礎、突出三個重點”,即以免疫預防與規劃全面實施為基礎,突出社會和群眾關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理,突出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績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圍繞這一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防治措施,預防控制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流行。
國家賦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就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實驗室檢測分析與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技術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等。這就決定了各級疾控機構必須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載體,是專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切實貫徹落實新醫改“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要求負有重要職責。
篇5
高血壓患者都知道傳統上控制血壓要終身用藥,但是長期服藥會受到藥物副作用的困擾。
“健康1.2.6理論”掀起高血壓健康革命
“健康1.2.6理論”認為世界上的疾病有千萬種,但是產生疾病的原因只有一個――由于營養缺失和毒素入侵而引發細胞故障,進而組織,器官發生病變,產生疾病;因此排除毒素,補充營養就成為解決疾病的最佳途徑。這個健康理論一經推出,即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許多健康機構紛紛把這個理論應用于慢病康復以及健康管理。這也為高血壓病的健康管理及康復指明了方向――如果我們能夠及時排出多余的鈉離子及血脂等毒素,補充富含鉀離子的海藻多糖、檸檬酸鉀及調節鉀鈉平衡的牛磺酸等營養素,就能使人體的鉀鈉離子代謝恢復平衡,清潔血管壁,恢復血管彈性,從而使血壓平穩地階梯式下降。
排毒+營養,生命質量控制工程高血壓解決方案管控血壓進入“安全時代”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衛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生命質量控制工程的高血壓解決方案的推出,受到了全國近百萬每天都在服藥的高血壓患者的青睞,在高血壓患者中間掀起了追逐健康的“綠色風”,并發出了“排毒+營養,打破高血壓的‘藥罐子’”的口號。
生命質量控制工程的高血壓解決方案推薦使用時間晶體大蒜軟膠囊以排出血液、血管細胞的毒素;推薦使用怡和膠囊以補充營養,維持鉀鈉等電解質代謝平衡,預防肥胖。
篇6
一、總體目標
建成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精神疾病專業治療機構為依托,覆蓋全市城市區的社區精神疾病管理服務網絡,初步發揮社區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優勢,有效實現對精神疾病的綜合干預,完善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
二、組織管理
(一)組織領導。
成立市社區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基婦科,任辦公室主任。
(二)職責分工。
市衛生局負責工作目標的制定、各單位工作開展情況的督導檢查。
市第五人民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省第二榮康醫院負責各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社區對精神衛生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建立轉診綠色通道,接受各中心上轉病人并將適合在社區康復的病人下轉。
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本轄區內精神疾病患者基本情況調查,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提供轉診服務,在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的指導下對社區的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規范管理,在居民中開展精神衛生健康教育。
三、工作內容
(一)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和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協議,建立重型精神疾病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
(二)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派出專人定期到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巡診,原則上派出人員應具備中級以上職稱。
(三)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負責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應人員的培訓,安排中心相應人員到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輪訓每人不少于一個月。
(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心理咨詢門診,配備至少一名精神病專業或經過全科培訓的執業醫師,按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務規范》開展工作。
(五)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協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導,為社區居民普及精神衛生知識,使精神疾病患者最大限度地回歸社會。
四、工作安排
(一)年4月底前為動員階段,由市衛生局確定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協作關系。
(二)年5月,啟動階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業務用房、設備,設置心理咨詢門診。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為中心培訓業務骨干,雙方簽訂雙向轉診協議。
(三)年6月底前,各中心完成本轄區精神疾病患者的普查、登記工作。開展精神病門診、心理衛生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轉診和社區康復規范管理等工作。
(四)年10月底,結合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評對社區精神衛生網絡建設情況進行評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服務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加強內部管理,建立考勤考績和定期講評制度,提高服務水平,注重相互之間、與辦事處和居委會之間的溝通及聯系,切實做好該項工作。
篇7
關鍵詞:路徑化健康教育;中風;中醫護理方案;效果
中風又稱腦卒中(Stroke)或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一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血管疾病[1],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中國,每年新發病患者>150萬例, 且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目前我國現有幸存者>700萬例,而腦卒中幸存者中病殘率達到了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達到4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在腦卒中的所有發病類型中,腦梗死占70%[2]。有研究表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發癥和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3]。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3年頒布的《13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4]中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護理方案,結合腦梗死恢復期臨床路徑以及專科護理特點,課題組成員自行設計并組織臨床專家經過多次論證,最終形成了腦梗死恢復期健康教育路徑表。2013年8月~2014年7月我們應用健康教育路徑表單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腦病科2013年8月~2014年7月中風(腦梗死恢復期)住院患者8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2±5.50)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5例,小學5例,無文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4±6.42)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3例,小學7例,無文盲,兩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情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30~75周歲;③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聽讀能力;④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接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視聽障礙;②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③不愿意參加及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1.2.1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3年5月頒布的《13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中風(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護理方案,結合腦梗死恢復期臨床路徑以及專科護理特點,課題組成員自行設計并組織臨床專家經過多次論證,將中醫護理方案中的所有內容涵蓋在健康教育路徑表中,最終形成了與中風(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護理方案配套的中醫護理健康教育路徑表單。
1.2.2中醫護理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法進行指導,由責任護士進行健康宣教,內容涵蓋了疾病知識、藥物知識、飲食指導、相關檢查以及康復等,效果評價無統一規定。實驗組對責任護士進行了集中培訓,規范了健康教育內容以及時限要求,統一了評價方法和標準。實驗組將中醫護理健康教育路徑引入整個疾病治療護理過程。首先由責任護士篩選納入病例,在患者入院當天,將健康教育路徑執行單發與患者一份,以使其了解應該掌握的相關疾病知識。責任護士嚴格按照健康教育路徑要求,每天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指導,同時對已指導過的內容及時進行效果評價,了解患者掌握情況,如果發現前次教育效果不理想,責任護士進行重新宣教并記錄簽字;護士長定期檢查健康教育路徑執行情況,征求患者意見和建議,針對存在問題召開專題討論會,分析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尋找對策,學習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確保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3觀察項目及評價標準 記錄患者的住院日、住院費用、評估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患者對健康教育滿意率等,比較兩組患者上述5項指標的差異性。
1.3.1疾病相關知識調查 自制問卷表,內容包括10 個條目,每個條目設計三個選項:知道(10 分)、部分知道到(5 分)、不知道(0分),滿分 100 分。在患者入院當天、出院前1d進行評定。
1.3.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采用國際康復醫學界常用的Barthel 指數量表,內容包括進餐、洗澡、修飾、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復越早,由責任護士在入院當天、出院前1d進行評定。
1.3.3患者對健康教育滿意率調查 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健康教育滿意率調查表,共計 10 個問題,每個問題有三個選項:滿意(10分)、較滿意(5分)、不滿意(0分),滿分 100 分。在出院前進行問卷調查。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2.1健康知識評分、自理能力評分 在α=0.05檢驗水準下,采用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入院時自理能力評分和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出院時實驗組健康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滿意度、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費用 在α=0.05檢驗水準下,采用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平均住院時間(12.42±0.24)d,少于對照組(14.70±0.27)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在腦卒中的所有發病類型中,腦梗死占70%。根據國家公布的第3次全國居民死因調查結果來看,腦卒中位列城鄉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總數的22.45%。而幸存者中病殘率達到了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達到4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5]。中風恢復期是指發病2w后或1~6個月內[6],此期大多數患者經急性期救治后仍留有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后遺癥,如運動、感覺、記憶甚至思維等各方面的障礙,這一階段正是患者功能康復的關鍵時期,但往往由于患者或家屬缺乏健康相關知識,尤其缺乏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及癥狀、藥物知識、疾病預防、康復等健康知識,造成患者依從性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勞動能力、溝通能力下降甚至喪失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健康教育是近年來大力提倡的一種健康干預措施,它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通過健康教育, 可以幫助人們改變不健康行為,使人們自覺自愿的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最終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7]。但是由于傳統的健康教育沒有標準的流程,施教者水平參差不齊,在缺乏科學、系統、規范的指導下,出現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不系統、不全面等多種現象。基于以上情況,我們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的《13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結合臨床路徑工作模式,制定了與方案相配套的中醫護理健康教育路徑,腦梗死恢復期健康教育路徑即是其中之一。課題組成員在制定表格時充分考慮到專科特點及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將各期護理要點列于表中,按時間順序分段系統地實施健康教育,并分階段評價效果,注重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內容涉及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系統、全面、具有中醫特色護理的全部資料,貫穿于患者住院過程的始終。通過路徑表實施健康教育,不僅增進了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重要的是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自身存在的風險因素,自覺改變原有不利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主動參與意識,遵醫行為大大提高,同時增強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治療的信心,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醫護理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也使護理人員對健康教育的執行更具有可操作性,不僅避免了傳統健康教育"填鴨式"的宣教方式,保證了健康教育貫穿到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環節,而且規范了護理人員行為,減少了護理行為的隨意性。護理人員要為患者提供規范、全面的健康教育內容,就必須具有扎實、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及專科專病知識,從而促進護理人員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理論;上級護士或護士長定期的考核、評價,促使護士自覺完成健康宣教工作,克服了傳統宣教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患者對宣教內容掌握的程度,確保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時我們依據中醫護理方案內容,在健康教育路徑表中體現了辨證施護要點、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評價以及不同癥型所給予的膳食指導等,充分發揮和體現了中醫學理論整體觀、辨證施護在臨床實踐中的特色和優勢。
因此,中醫護理健康教育路徑應用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以及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縮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平均住院費用,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增加了護士與患者交流溝通的機會,和諧了護患關系,減少了護患糾紛,有效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同時促進了護理人員對中醫基礎及專科知識的學習與提高。本研究通過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實施路徑式健康教育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耿貫一.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91.
[2]劉泉開.腦卒中的現狀與急救對策[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07,18 (3):129.
[3]王曉翠, 陳兆修, 王愛紅. 腦卒中康復期健康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3): 32.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關于印發中風等13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試行)的通知[S].2013-05-16.
[5]劉瓊芳. PDCA循環在腦卒中康復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A]. 武漢市人民政府.“兩區”同建與科學發展――武漢市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武漢市人民政府:,2010:3.
篇8
[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護理管理
糖尿病屬慢性代謝性疾病的一種,病發主要與飲食結構存在直接關聯,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攝入的糖分越來越多,致使糖尿病發病呈明顯的上升趨勢[1]。現階段,臨床尚未研發糖尿病治療的特效藥物,需加強自我管理,合理控制血糖水平。該院自2012年開始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患者自我管理效果顯著,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間,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共收治201例糖尿病患者,依據來院治療時間先后,2012年前收治患者給予常規教育,為對照組,共101例,男57例、女44例,年齡44~73,平均(53.8±6.7)歲,病程4~12年,平均(7.6±2.7)年;2012年后收治患者應用全程教育模式,為觀察組,共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46~74歲,平均(54.7±7.1)歲,病程5~12年,平均(8.1±2.9)年;基礎資料對比,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對比性。
1.2方法
常規教育模式主要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采用口頭進行健康教育,教育形式、時間等無限制;觀察組治療期間,醫院已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2.1組建健康教育中心醫院組織護理人員、專業醫師、營養師等組建專業健康小組,并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指導,從疾病知識、臨床經驗、心理學等多方面提高小組護理管理能力;完善相關健康教育方面的制度建設,為醫院護理管理提供制度支持,健康教育中心的成員責任要明確,分工協作,強化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護理管理質量。1.2.2制定并落實針對性護理方案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健康教育小組成員需了解病情,針對患者個體差異,以及現階段醫院護理能力,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護理內容要包含心理護理、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用藥指導、疾病知識宣傳、出院指導等。
1.3觀察指標
護理管理前、后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測定,包含空腹狀態下、飯后2h的血糖情況;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患者的疾病認知度進行測定,問卷涉及內容均為糖尿病相關的基礎知識,問卷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認知度越高。
1.4統計方法
選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糖水平改善情況對比
護理管理前血糖水平均較高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管理后,兩組均較管理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糖尿病認識度方面組間對比
護理管理前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觀察組認知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糖尿病屬慢性疾病,發病人群以中老年為主,發病與機體免疫功能、遺傳、飲食等諸多因素有關,隨著近幾年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發病呈現年輕化、高增長等特點[2]。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則以組建專業運作機構,全面、高效、有針對性的加強疾病治療與預防的教育宣傳,并結合基礎護理具體落實。糖尿病護理管理中,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后,需強化落實的具體措施包含4點:①心理護理。護理管理中加強對患者情緒觀察,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疾病治療信心,平復情緒、樂觀治療。②用藥指導。護理期間耐心向患者講解降糖藥物相關知識,告知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引導患者嚴格遵循醫囑服藥,保證用藥定時、定量。③飲食指導。講解飲食結構與糖尿病之間存在的關聯,指導患者自行計算飲食量,飲食量計算需由身高、體重與運動量三者共同決定;日常飲食要控制對甜食的攝入,多攝食蔬菜、低熱食物[3]。④運動指導。中老年是糖尿病多發者,護理管理中要根據患者體質情況,制定運動方案,比如太極拳、慢跑、乒乓球運動等,運動強度不易過高,應在餐后1h后進行運動,且時間要控制在1h之內。研究結果顯示,全程健康護理模式下,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度顯著提高,認知水平高達(91.34±6.35),對空腹與餐后血糖進行測定,均較護理前與對照組顯著降低,臨近正常水平。由此可見,護理管理中推廣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可顯著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促進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進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參考文獻]
[1]肖彬.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6(23):119-121.
[2]尹麗芬.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0):58-59.
篇9
摘 要 目的:探討健康管理對成人哮喘緩解期患者的干預作用。方法:支氣管哮喘患者隨機分為健康管理干預組和藥物對照組;健康管理干預組進行系統的健康管理,藥物對照組予孟魯司特鈉片10 mg,1次/晚,口服;在干預治療3個月后,對患者生命質量、肺功能PEF晝夜變異率、臨床癥狀緩解情況等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健康管理干預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藥物對照組。結論:系統的健康管理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改善肺功能PEF晝夜變異率指標、緩解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 健康管理 支氣管哮喘緩解期 干預效果
Evaluation of effect of intervent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onbronchial asthma at remission stage
Zhu zhen,Hu Zhenglu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51008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onbronchial asthma at remission stage.Methods: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health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drug control group.The health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the drug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montelukast sodium tablets 10 mg,1 time per night,oral.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we compared the quality of life,pulmonary function PEF diurnal variation,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other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effect of health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drug control group.Conclusion: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improve lung function PEF diurnal variation rate index,and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bronchial asthma in remission stage.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Bronchial asthma in remission stage;Effect of intervention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cellular elements)參與的氣道慢性炎性疾病[1]。哮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3億的哮喘患者,我國哮喘患者約有3 000萬[2-3]。哮喘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已經成為僅次于癌癥的第二大致死或致殘性疾病。哮喘發病因素主要包括宿主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雖然目前對于哮喘的治療尚無特效療法,但長期規范化的治療能使哮喘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減少復發率乃至不發作[4]。
資料與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哮喘緩解期患者105例,年齡18~65歲,隨機分為健康管理干預組(以下簡稱干預組)和藥物對照組(以下簡稱對照組),然后實施3個月干預,最終完成研究的觀察對象,共計100例,完成率95.24%。干預組50例,對照組50例。其中,干預組平均病程(11.44±6.7)年,對照組平均病程(10.72±4.86)年。
方法:依據《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年版),確定本研究的觀察指標為臨床癥狀情況、肺功能PEF晝夜變異率以及生活質量情況,觀察時間設定為3個月。由接診醫師負責指導觀察對象填寫。本次研究過程中干預組的健康管理方案內容包括建立檔案、體檢、評估、干預、追蹤回訪。主要干預處方包括運動處方、飲食處方、心理調護、中醫保健。
統計學方法: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當P
結 果
臨床癥狀緩解情況:干預前,對干預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癥狀緩解情況差異進行wilcoxan秩和檢驗,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臨床癥狀緩解情況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肺功能PEF晝夜變異率:干預前,對干預組與對照組肺功能PEF晝夜變異率差異進行wilcoxan秩和檢驗,兩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3個月時間干預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生命質量量表評估結果:生命質量指標采用哮喘生命質量問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問卷包括活動受限、哮喘癥狀、心理狀況、對刺激原反應以及對自身健康關心等5個維度。對干預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效果進行配對t檢驗,兩組在各維度上得分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將“疾病為中心”擴展到“以人為中心”,在關心患者疾病的同時注重對患者的社會、心理進行分析,能促進醫患共同努力,發揮雙方主動性,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5]。本研究干預組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對個體或人體的健康危險因素干預的全過程,整個研究中為健康管理組發送哮喘常識、溫馨提醒短信1 300余條,健康教育手冊(郵件)近600份,專題講座、患者互動交流學習等健康俱樂部活動12場次。對照組則只是運用藥物抑制炎性反應來減少哮喘的發作和減輕哮喘的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目前,我們臨床工作中,針對哮喘的治療主要是一種被動式的防御,臨床醫師主要是借助藥物對哮喘急性期發作情況進行緩解處理,現論指引下也提倡在緩解期需要服用藥物進行控制。但藥物主要起的作用是干預哮喘病本身,忽視了哮喘病受多重因素影響,同時藥物的不良反應使患者依從性不高。雖然部分醫師也會依據專業知識對患者提出主動防治,但大部分的干預措施缺乏系統化,未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本次研究證明,系統的健康管理方案能有效緩解患者緩解期的癥狀、改善肺功能PEF晝夜變異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很好的干預效果。所以,臨床醫務人員對哮喘緩解期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也可以選擇健康管理方案進行干預。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支氣管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275-278.
[2] 周志紅.成人支氣管哮喘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24):2565-2566.
[3] 楊丹丹,段月,高小青,等.成人支氣管哮喘患者用藥依從性及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1):11-12.
篇10
(一)健康教育
1、抓好《體育與健康》、《生活與勞動》、《家庭生活》等教學,開課率百分百,要有課程安排、有教案、有教材、有考查,同時要進行教研活動,以提高教學質量。
2、要以廣播、電視、講座、黑板報等多種形式進行衛生知識教育,做到資料存檔,繼續推進學校預防艾滋病的教育工作。大力開展學校控煙宣傳,每年有5所積極開展無吸煙學校創建活動,確保學生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率達到90%,健康行為形成率80%。
以上健康教育內容請在6月底前以表格形式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衛生監測科。
(二)學生健康管理與健康監測
1、9月-11月,鎮(街道)及以上中小學、民辦學校要組織全體學生進行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同時開展健康狀況評價,以進一步完善學生健康檔案,并協助當地衛生院做好健康體檢的統計報表工作,在11月底將報表蓋章后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衛生監測科。
2、根據《浙江省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方案》規定,隨機抽取小學、初中、高中各2所學校的部分學生進行健康狀況的綜合監測,被抽取的學校要認真對待,積極配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好該項工作。
3、對所轄學校全體學生的因病休學、退學情況按要求及時填寫報告卡,學期結束前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衛生監測科,發生學生因疾病或意外死亡的要及時填寫報告卡,三天內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衛生監測科。
(三)學生常見病、傳染病的綜合防治
按照《*市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方案》和《實施計劃》,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學生近視眼、貧血、營養不良、齲齒、腸道蠕蟲病、病毒性肝炎等常見病、傳染病(傷寒副傷寒、水痘、麻疹、腮腺炎、流感等)的防治,防治藥物將根據省衛生廳、教育廳選定的為準,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統一有價調撥,任何學校不得接受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學生進行集體用藥,以確保學生安全,同時,各校應做好對上學期學生體檢中查出患有嚴重疾病如心臟疾患等高危人群的健康保健工作,根據體檢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常見病的防治工作。
(四)充實完善20*年新發的《學校衛生檔案》,同時對20*年學年的有關文件等資料整理歸檔。
(五)積極做好體育與健康課的醫務監督,避免發生意外事故,以保證學生的健康安全。
(六)加強對學校食堂、小賣部食品衛生監督,促進食品衛生安全措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