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康復護理措施

篇1

關鍵詞:小兒腦癱康復指導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98-01

腦性癱瘓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兒期之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的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形成永久的、但可以變化的運動和姿勢異常。在我國其發生率為1.8‰~4‰,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間,筆者針對我院70例小兒腦癱患者的病例護理進行了回顧與分析。

1資料

70例腦癱患兒中,年齡3~6個月23例,7~12個月28例,1~3歲16例,4~6歲3例;單純痙攣型30例,不隨意運動型18,肌張力低下型12,混合型7例,共濟失調型3例;輕度14例,中重度56例。

療效標準痊愈:癱瘓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與同齡兒的智力運動、言語等無差異;顯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明顯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改善。

2有效的康復護理

2.1對患兒家屬進行心理指導。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腦癱時,多數家長會有悲觀情緒和恐懼心理,作為護理工作者,應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幫助他們認識疾病,增加治療信心,并向家長介紹腦癱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知識,提高其康復意識,使之主動配合治療。

2.2對患兒進行頭部訓練。對痙攣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應將兩手放在患兒頭間的兩側,把頸部盡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將患兒的肩膀往下壓,以增加壓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兒的前臂將其手抬高并向外轉,拉坐起來,即可使其頭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對徐動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將其手臂拉直往內轉而稍往下壓,盡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將患兒拉坐起來,使頭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對肌張力低下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應用雙手抓住患兒的肩膀,用大拇指頂在胸前,將肩膀往前給患兒較大的穩定性,協助將頭抬起。

2.3對患兒進行四肢訓練。將患兒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轉,拳頭張開,若患兒的拳頭緊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轉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將患兒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動,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如果患兒下肢呈僵直并夾緊狀態時,要控制膝關節讓患兒的雙腿外轉,兩腿夾緊時可將髖關節彎起來,并旋轉活動髖關節。活動時先將下肢往外轉,足背屈,然后將腳趾拉直。

2.4對患兒進行日常生活訓練。腦癱兒進食最好選用邊圓平淺較易握拿的湯匙,并幫患兒控制肩部,協助患兒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轉,將食物送入口中;患兒頭頸常轉向一側,可將患兒的頭轉向另一側并加以固定;對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將雙肘套住,保持雙肩向前,減少過分的踢動;俯臥睡姿的患兒,不要用枕頭,將患兒的臉轉向一側。

2.5對患兒進行發音訓練。教會患兒下頜控制法與呼吸控制法,學會用嘴和鼻子呼吸,訓練患兒聽力、視力、感覺、味覺等感官器官。如發現聽力障礙者,應及早安裝上助聽器;有視力障礙者,應及時糾正。訓練患兒模仿能力時,應帶有表情和動作,使患兒感興趣。

2.6對患兒的家庭指導。要求家長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訓練任務,每天堅持兩至三個小時,并針對患兒各個階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訓練任務,以達到最好療效。

3康復結果

70名患兒達到顯著療效的有36例,有效的30例,無效的4例,總有效率94%。

篇2

[關鍵詞]結直腸癌;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圍手術期;并發癥

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是一種針對手術患者所進行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模式,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及系統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減少因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強烈應激刺激,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快速促進患者術后康復[1-2]。隨著現如今醫療護理模式的改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屬對于護理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綜合康復護理措施也逐漸得到了廣大醫護人員的重視,也得到了患者的接受與認可[3-4]。而我院積極學習并總結了該護理模式的特點,在其基礎上制定了完全符合我院當前護理條件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筆者對2014年1月—2016年10月間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予以相應干預,并與傳統常規護理模式進行對照比較,旨在進一步探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及實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上述時期本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6例,入院后均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術后病理及腸鏡等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均未行放化療治療;腫瘤無遠處轉移。患者年齡≥18歲,無嚴重精神疾病,本人或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排除CT等檢查確證病灶已轉移者;急性病發作或者有影響手術治療的慢性疾病者;腸梗阻或者腸穿孔者。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3例,2組性別、年齡、合并疾病、TNM分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較高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傳統常規圍手術期干預。①術前給予常規宣教,在術前3d給予半流質,術前2d給予流質食物,術前腸道準備,可口服瀉藥、抗生素、灌腸清潔等,術前12h禁食、術前4h禁水;②術中注意補液,補液量約為2500mL,注意術中保暖;③術后患者恢復排氣后,根據病情遵醫囑,可飲水,進流質,對于疼痛嚴重者可給予肌注鎮痛藥,術后患者排氣可酌情拔除胃管,術后7d,若無吻合口瘺可拔除尿管及引流管,術后患者可根據情況適當在床上進行肢體活動。1.2.2干預組給予圍手術期綜合康復護理。①術前準備:向患者告知綜合康復護理的具體計劃,取得患者信任。積極與患者溝通,向其或家屬發放宣教資料,進一步幫助患者了解疾病及護理流程,告知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消除擔憂、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術前12h需禁食。②術中干預:注意保暖,體溫36.0~36.5℃為宜。③術后康復干預:在術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加強心肺功能的監測工作,給予患者吸氧,做好血糖、血糖飽和度、動脈血氣及心電監測,密切注意患者的排氣狀況。積極做好術后心理護理,減少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患者麻醉清醒6h后,護理人員幫助其調整,以半臥位15~20°為宜,注意2h換一次,從而緩解呼吸困難,也有利于腹腔與盆腔引流,降低切口縫合點的張力。對于出現意識障礙患者,可取平臥位,頭稍偏向一側,降低誤吸率。此外要積極鼓勵或者幫助患者進行早期的自主康復訓練,在早期可進行翻身、坐起、伸髖或屈膝鍛煉,逐漸到自行翻身或下床活動等,對于一些活動能力較弱的患者,為了預防深靜脈血栓可使用壓力治療儀按摩腿部。術后還需注意輸液管、引流管的引流通暢,對傷口要及時更換敷料,指導患者咳嗽鍛煉,利用拍背、壓迫氣管或霧化吸入等方法刺激排痰。術后還可予以患者溫和的中醫康復干預,采取針灸穴位干預,選擇不同的穴位如天樞、氣海、足三里、中脘、巨虛、關元穴等,留針時間以30min為宜,1次/d,1周為1個療程。患者轉回病房,密切觀察,待排氣后并根據患者個人具體情況遵醫囑拔除胃管,若患者術后疼痛較重,可酌情使用止痛藥,例如非甾體類的散利痛等。此外要密切關注患者排氣情況,若術后72h無排氣,可使用百普素600mL以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若患者耐受好且已經排氣,可在術后4d改為半流食,若仍未見排氣需繼續使用百普素營養支持,直至排氣為止,要盡快恢復飲食,鼓勵患者少量多餐,在患者可進食后,以中醫理論為依據,參照藥食同源之法指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鈉鹽、低脂及高熱量的食物,要指導患者科學搭配藥膳,辨證應用,例如對于氣血虧虛者,要多食用補氣之食材,如龍眼等,脾氣虧虛者則可多食用蓮子或山藥等健脾益氣的食材。此外,要積極酌情嘗試下床活動鍛煉等。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2組胃管放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②統計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吻合口瘺、腹瀉、腹脹、排尿困難等。③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采取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0~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80~100分為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為總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珋±s)進行統計描述,予以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手術及術后康復相關指標比較2組患者手術均順利成功,無一例死亡。干預組患者胃管放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醫療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2.2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癥治療后均消失。見表3。2.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3討論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較為常見,隨著人們飲食規律、生活作息的改變,其發病率呈遞增趨勢[5]。目前治療仍舊以手術為主,而在圍手術期,出現的強烈應激刺激會對機體的多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減少不良的應急刺激及手術創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一直是醫護人員的關注重點[6]。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則屬于一種全面系統的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加強醫護間的合作,提高護患關系,強化醫護協作能力,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7]。且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提高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強化了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優化了資源與流程,保障了醫療安全[8]。這種系統的模式也能幫助護理人員更加詳細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更好地與醫生進行溝通,抓住護理要點,并結合診療計劃,充分全面實施干預,從而減少誤差[9]。針對結直腸癌患者,在傳統常規干預中,對于術前的腸道準備強調做充分處理,予以機械式的腸道準備處理,包括鼻胃管留置等,以清理腸道,為手術提供優質環境。但術前的腸道準備可能會加重患者的應激刺激,尤其是灌腸清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患者水電解質失調,甚至出現脫水,加大了麻醉低血壓的風險[10-11];另外腸道準備也會破壞細菌平衡,會增加術后感染及吻合口瘺的概率。而相關研究顯示,給予全面優化的腸道準備,未增加并發癥發生率,且利于術后康復[12-13]。另外結直腸癌患者因手術后無法耐受疼痛或者擔憂傷口破裂,傳統干預不建議術后盡快下床活動;而相關研究也證實,給予綜合康復護理,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積極恢復飲食,可縮短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也因此縮短了排氣時間,進而首次進食時間也提前,通過早期活動、早期排氣、早期進食從而促進了恢復,減少了輸液量[14]。本研究采取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包括術前宣教、心理干•6181•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7Jun,26(16)預、優化的腸道準備,術中的麻醉、保溫,術后的鎮痛、早期活動及進食等,同時加入中醫康復干預措施。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手術及術后的康復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充分證實了結直腸癌患者予以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減少醫療費用,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說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是有效且安全的護理模式,可在實際臨床中加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王立鳳,解晨.快速康復外科在腹部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2):2793-2795

[2]孔紅艷.快速康復在老年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2):93-95

[3]黃希,高萍.加速康復護理在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1,32(24):5133-5134

[4]ChenZX,LiuAH,CenY.Fast-trackprogramvstraditionalcareinsurgeryforgastriccancer[J].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2):578-583

[5]郭曉華,施正華,葛永盛.結直腸癌圍手術期加速康復外科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結直腸外科,2011,17(5):286-288

[6]吳麗紅,曹媛媛,黃益金,等.結直腸癌病人加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的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5):319

[7]韓薊.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實施快速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J].黑龍江醫藥,2012,25(5):787-789

[8]LiK,LiJP,PengNH,etal.Fast-trackimprovespost-operativenu-tritionandoutcomesofcolorectalsurgery:asingle-centerprospec-tivetrialinChina[J].AsiaPacJClinNutr,2014,23(1):41-47

[9]葉麗群.快速康復護理對直腸癌切除術患者影響的臨床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5):1832-1833

[10]雷玉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在結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8):109-110

[11]張蕾.護理干預對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1):115-116

[12]劉萍,楊之斌,程先碩,等.腹腔鏡聯合快速康復結直腸外科手術在老年人結直腸癌治療中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7):760-763

[13]王俊,周凱,傅平,等.加速康復外科在老年結直腸癌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139-2140

篇3

【關鍵詞】 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康復護理

高血壓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絕大多數是由高血壓伴發腦小動脈病變在血壓驟然升高的時候發生,也稱高血壓性腦出血。出血特點多為單發,血腫呈塊狀。臨床上以發病急、致殘率和死亡率高及恢復慢為特征。致殘和死亡原因主要為急性血腫的顱內占位及出血本身對腦及血管損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所致。因此及早以最小的損傷清除血腫是挽救病人生命和降低致殘率的關鍵。近10余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治療的發展普及,療效不斷提高,死亡率明顯降低。簡易立體定向微創置管腦內血腫吸引術是以最簡捷的定位微創方式,術后制定科學的護理計劃,在整體治療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適應證

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實現了血腫靶點的三維空間定位,使臨床醫生擺脫了笨重的頭部定位架和不規則的簡易定位方法,達到了借鑒和簡化國外先進的立體定位技術的目的,適合我國國情及急診救治。因微創置管吸引術具有可隨地搶救治療、效果好、簡便易行、術時短、軟管置入、手術微創、定位準確等諸多優點,能夠有效地提高危重腦疝、高齡患者的生存質量,也能夠治療腦深部的小血腫,大幅度縮短患者術后療程及發病至手術之間的時間。微創置管吸引術使得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領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臨床實踐告訴我們,Ⅴ級(雙瞳孔散大、四肢癱、去腦強直、深昏迷)的早期患者,Ⅳ級(瞳孔不等大、偏癱、半昏迷)、Ⅱ級(神志朦朧或神志嗜睡,伴有失語或偏癱)的全部患者,只要沒有患有血管畸形、動脈瘤及主要臟器嚴重衰竭,那么都可以采用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

2 做好病人康復期健康指導工作

2.1 一般護理指導 首先,要做好氣道和呼吸功能的監測與護理。鼓勵患者多咳嗽,及時清除分泌物,定期查血氣分析,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呼吸的深淺度、節律及頻率,進行常規呼吸功能監測,保證有效給氧。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對那些呼吸不暢、咳嗽無力、痰多的患者應該在第一時間進行氣管切開或者氣管插管。其次,做好腦功能監護。及時對患者的顱內壓、嘔吐程度、頭痛、瞳孔、意識進行監測,對意識障礙的程度進行有效的判定,改善缺氧狀況,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用降顱內壓、脫水藥物,保護腦組織。

2.2 飲食護理指導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往往在術后很容易出現并發癥,這些人群是我們重點護理對象。因此,應該增強這些患者的機體抵抗力,改善他們的營養狀況。第一,辨證配膳,能化則安。食療時應該根據患者特點,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在辨證基礎上制膳、配方、立法,遵循辨證配餐的原則,食療勿忘健脾,注意脾胃的運化功能。第二,不宜偏食,食后會養。每種食物都含有各自不同的營養充分,如果在食用的過程總是偏食或者過量,那么長此以往,必將會化火,或化熱,釀成疾患。食后保養也是較為重要的,食后忌劇烈活動,忌思考,忌臥、盡可能地將食后胃痛胃脹減輕或者消除。第三,病人應當戒煙酒,不食用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一天分4-5頓飯,每頓切忌吃飽,因為這會增加病人的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多喝開水,并多進食一些容易消化吸收和富含營養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魚肉和瘦肉等。嚴禁進食吃動物內臟,少吃肥肉,更不能大量飲酒,以免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臟負擔。此外,應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慢跑、打太極拳、練氣功、和做健身操等,以增強體質,增強心臟功能。

2.3 功能鍛煉和運動指導 平衡訓練,包括給予針灸治療,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④肌力訓練。康復訓練每日訓練2次,每次30分鐘,針灸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對照組只給藥物治療,任其自然恢復。同時,還可以進行床上功能訓練,包括良肢位擺放,即抗痙攣的擺放。有仰臥位及患側在下,健側在上和患側在上,健側在下的側臥位,被動運動,改變,肢體按摩,給予適當的心理治療。

參考文獻

[1] 唐靈芝.立體定向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與死因分析及護理[J].華夏醫學,2002(05).

[2] 王桂蓉.腦立體定向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術后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02).

[3] 張美芬.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術后護理73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2(01).

篇4

【關鍵詞】康復訓練肢體偏癱腦梗塞護理

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人群。該病主要特點是呈突然起病,致殘率非常高,雖然隨著現代醫療模式和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患者在經過搶救后存活率明顯提高,但患者在搶救后會出現語言障礙、肢體癱瘓等功能障礙。本次研究對出現肢體偏癱的腦梗塞疾病患者應用康復訓練模式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現肢體偏癱的腦梗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48-85歲,平均年齡(63.8±1.5)歲;腦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46-84歲,平均年齡(63.9±1.4)歲;腦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項自然指標兩組研究對象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納入標準

① 患者有明確的腦梗塞病史;② 肢體偏癱癥狀確實為腦梗塞所導致;③ 腦梗塞患病時間在10年以內;④ 患者年齡在45-90歲之間;⑤ 患者整體情況良好不會有生命危險;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導致肢體偏癱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 患者沒有明確的腦梗塞病史;② 肢體偏癱癥狀不能夠確定為腦梗塞所導致;③ 腦梗塞患病時間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下,或在90歲以上;⑤ 患者整體情況不佳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導致肢體偏癱疾病;⑦ 患者不愿參與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規腦梗塞偏癱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護理;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經常幫助患者改變;② 實施科學合理的肢體被動訓練;③ 按照一定順序實施肢體訓練;④ 鼓勵患者盡可能多的實施主動運動;⑤ 坐位訓練;⑥ 站位訓練;⑦ 步行訓練[1]。

1.5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服務計劃實施總時間、腦梗塞護理服務滿意度、肢體偏癱恢復效果等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1.6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有顯著改善,沒有對恢復治療造成任何影響;有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有所改善,恢復治療略受到影響;無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沒有任何改善,恢復治療方案的實施受到嚴重影響[2]。

1.7 數據處理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X2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護理服務計劃實施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治療計劃共計實施(23.61±3.17)d,觀察組患者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治療計劃共計實施(17.42±3.43)d。該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2 腦梗塞護理服務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腦梗塞疾病治療期間有32例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滿意度達到80%;觀察組患者腦梗塞疾病治療期間有39例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滿意度達到97.5%。該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3 肢體偏癱恢復效果

詳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肢體偏癱恢復效果比較[n/(%)]

組別 例數(n)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對照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觀察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討論

對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時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1)訓練前告知訓練內容,說明順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項、配合要點;(2)訓練時間不宜安排過長,根據耐受能力和恢復情況安排計劃,保證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保證患者不會出現勞累感和不適感,一旦過量訓練,應立即降低訓練量;(3)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出汗等現象,應立即停止訓練;(4)注意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壓現象發生[3]。

參考文獻

[1] 姜蕓,齊海玲.老年人腦梗塞早期的康復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9):148.

篇5

[關鍵詞]中醫護理;面癱;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面癱患者128例,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64例。對照組男28例,女36例,年齡19~76歲,平均(46.34±7.28)歲。試驗組男25例,女39例,年齡18~74歲,平均(45.17±6.5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經靜止檢查、運動檢查確診;所有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面部外傷者;對艾灸過敏者;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辦法,使用濕熱毛巾對臉部熱敷,每次敷15~20min,3次/d。使用紅外線照射面部,燈頭距離面部30~40cm,20min/次,2次/d。試驗組采用中醫特色護理方案,方法如下:①中藥濕熱敷。將馬錢子、炒梔子、生姜、薄荷葉等中藥置于布袋中,煎煮30min,取出布袋冷卻至45℃~50℃,去除水分至半干,敷在患者面部,30min/次,2次/d;②穴位按摩。將手按于患者面部進行摩擦至面部發熱,之后取穴陽白、承泣、迎香、地倉等,用拇指按壓,每個穴位按壓1min,2次/d[1];③面部艾灸。取艾條制成3cm小段,點燃,放入外部套有棉套的溫灸盒中,冷卻至不燙手后對患者面部施灸,取穴風池、太陽、下關,患者面部溫熱、發紅后即可停止,艾灸時間約為20min;④耳穴貼壓。使用75%的酒精對患者額、口、眼等結節反應點進行消毒,之后用玻璃探棒按壓至形成小窩,將王不留行籽放于小窩內,并用膠帶固定其位置,按壓至患者出現麻痛感,每個穴位按壓1min,3次/d。每天貼壓一側耳穴,隔日貼壓另一側;⑤康復指導。指導患者開展肌肉功能訓練,以加快面部肌肉活動能力的恢復,訓練包括:抬眉訓練、閉眼訓練、聳鼻訓練、示齒訓練、鼓腮訓練等。每個動作重復10~20次,每天進行3次[2]。使用以上方法連續護理2個月。

1.3觀察指標

使用面神經評定系統評估患者的面癱程度,對比兩組患者的恢復狀況,并進行以下標準的評級:顯效-患者口角下垂、眼裂擴大、表情肌癱瘓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口角下垂、眼裂擴大、表情肌癱瘓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但依舊存在面部不對稱、大笑時口角歪斜等癥狀;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3]。總有效=顯效+有效。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評估患者對護理效果的滿意度,滿分100分。十分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有效率對比

試驗組護理有效率為93.7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2.81%,P<0.05.

2.2兩組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十分滿意的人數有27例,滿意人數有35例,護理滿意度為96.88%。對照組十分滿意的人數有17例,滿意人數有28例,護理滿意度為70.31%。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6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精神病康復患者;效果

精神病屬于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是由于大腦功能紊亂而導致患者產生思維、情感、感知異常的疾病[1]。治療精神病患者屬于一個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加強人性化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選取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對人性化護理在精神病康復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現將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39.6±4.3)歲,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經CCMD-3診斷標準予以確診[2],皆排除嚴重肝腎功能疾病、腦部腫瘤者,未出現意識障礙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患者3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31例患者在治療期間實施常規護理,進行常規入院登記,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與臨床表現癥狀,安排常規出院等。

觀察組31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人性化護理,具體措施包括:

1.2.1 建立良好就醫環境

要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清靜、干凈整潔、空氣清新的溫馨休養環境,保證室內的適宜溫度與濕度;保證患者的睡眠規律,虛心接受患者意見,更換床上用品的軟硬度,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室外活動場地增添運動設施,還可進行花草與樹木種植,美化室外環境,適當增修走廊與休閑桌椅,開設健康教育園地,鼓勵患者多開展戶外活動,游戲等。

1.2.2 健康宣傳教育

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開展關于精神病相關醫療知識與健康知識的宣教,可以宣傳精神病發生發展過程、治療所需的藥物和用法用量、用藥會產生的不良反應等內容。患者心情抑郁時要注意放松與集中注意訓練,以便患者正確了解疾病,改善不良心理。還可向患者講述相關成功實例或者邀請已好轉的病友現身說法,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1.2.3 心理護理

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友好護患關系,以輕柔的話語安撫患者,促進患者緩解或消除焦慮感與抑郁情緒,用正確態度面對睡眠。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的職業背景與文化程度,有選擇性地進行心理護理。培養患者利用心理調節法克制煩躁等不良情緒,主動尋求幫助。

1.2.4 非語言溝通輔助護理

用微笑迎接患者,用笑臉面對患者,能讓患者具有輕松感[3]。采用相關示范動作對語言進行補充。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要巧妙運用手勢等動作,注意與患者的眼神交流,讓患者感受到安慰與親切感。同時還要注意區分敏感患者,避免患者產生反感[4]。

1.3 評判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的康復效果。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工作滿意調查問卷對患者護理質量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包括基礎護理滿意度、健康宣教滿意度、心理護理滿意度、康復內容滿意度等內容,每項總分為100分。非常滿意為75分以上;滿意為50~75分;一般為25~50分;不滿意為25分以下。問卷由家屬或患者自行填制,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對比以P

2 結果

經過對兩組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為10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為74.18%,觀察組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 1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的對比

3 討論

多數精神病患者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主要體現為患者出現異常行為動作、意識情感等[5]。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過程相對漫長,其精神活動日漸衰減,加上脫離社會環境的時間過長,患者的社會功能難以恢復,使得無法及時回歸社會[6]。因此,如何增強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他們衰退的速度,成為精神科研究的重點[7]。

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改進與創新,臨床上對于患者的精神需求越來越重視。人性化護理指的是以人為本,強調以患者為主體,重視人的價值、自由與發展的護理模式[8]。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一切為患者著想,圍繞患者展開護理。以尊重患者的人格與生命價值、保護患者個人隱私為中心,注重護理的個性化、全面性及創造性。其根本目標是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就醫環境,讓患者在生理與心理上達到最佳狀態,實現臨床護理的最優效果。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問卷調查對各項的滿意度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精神病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加強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不僅能夠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意識,還能提高患者康復治療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芳.探討人性化護理在精神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07-108.

[2]王菊華.如何對精神病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14):245-246.

[3]朱愛芳.人性化護理服務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58-258,259.

[4]付萍萍,王鋒銳,傅文霞等.人性化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138-139.

[5]蔣紅.人性化心理護理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8):169-170.

[6]劉永艷.精神科人性化護理的實踐與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3):393-394.

篇7

[關鍵詞] 慢性分裂癥; 院內綜合康復措施; 護理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146-01

慢性分裂癥患者病程遷延,長期的住院生活,使他們的社會功能明顯減退[1],淡漠、退縮、被動、懶散等陰性癥狀突出,生活自理能力日趨下降,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殘疾”,很難重返社會。除疾病本身的因素外,環境因素也不可忽視。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由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影響,導致住院依賴更為明顯,使他們的退縮行為隨著住院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加重。這些患者經常被排斥在正常人之外,社交技能的缺陷未能得到恢復,從而限制了病人真正重返社會的機會和能力。單純的藥物治療又往往難以糾正,為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最大限度地減輕他們的精神殘疾,本文初步探討了院內綜合康復措施干預對慢性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入組40例患者均符合CCMD-3慢性分裂癥診斷標準,連續住院2年以上,病情穩定,無嚴重軀體疾患及嚴重錐體外系反應。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齡38.47±5.40歲,病程15.82±6.34年。

1.2 方法 在藥物維持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6個月的院內綜合康復干預,院內綜合康復措施包括:1)開放與封閉管理相結合,集體組織病人或分組組織病人外出活動;2)生活行為的康復訓練:訓練他們每天整理好個人衛生(包括床鋪、衣著、洗漱等)及集體衛生(包括病室內外衛生、衛生保持等);3)學習行為的訓練:每周舉行1次多種類型的教育活動,如時事、科普、衛生常識等教育;4)社交技能的訓練:采用行為矯正療法提高患者的人際交往技能;5)娛樂活動:每天堅持讓病人看電視、聽音樂、學唱歌、下棋、打麻將等,調節患者情緒,增加對生活的興趣;6)體育鍛煉:定時組織患者跑步、散步、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強化組織紀律,改善患者松散、懶惰情況;7)院內職業或工作康復:包括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及工作技術學習或訓練,讓病人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角色職能,使他們參與社會勞動;8)心理治療,每周組織兩次集體心理治療,針對患者的共同問題給予解釋,分析,指導,鼓勵患者參加討論,讓患者明白應該努力解決那些問題,同時針對患者的具體問題給予個別心理治療,以解決患者心理上的憂愁,焦慮和負擔;9)個性化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嚴,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以禮待人,以情教人,以愛心感人,讓患者感受到生活在充滿愛心的大家庭中[2]。

1.3 療效評定 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3]和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30項版本[4]于干預前后分別進行評定,評定者為2名高年資護師,在評定前進行統一訓練,可信度檢驗一致性相關系數r=0.861。

1.4 統計學分析 院內綜合康復干預前后量表評分變化采用t檢驗。

2 結果 院內綜合康復干預前后IPROS和NOSIE的比較:康復干預后IPROS總分,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生、關心和興趣等因子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1;康復干預后NOSIE消極因素分明顯降低、積極因素分明顯增高,與康復干預前比較,兩者差異有顯著性,NOSIE-30項評分見表2。

3 討論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慢性分裂癥患者病程較長,情感淡漠,缺乏主訴能力,呆坐或臥床,生活懶散,他們的飲食、睡眠、衛生和安全需護理人員協助照顧,此類病人又往往因殘留癥狀、意志缺乏、社會退縮等原因需長期住院。抗精神病藥物雖能有效控制陽性癥狀群,但對慢性分裂人癥的陰性癥狀群及社會功能缺損,認知癥障礙無明顯療效。

目前,醫務工作者,包括病人家屬在內,常常只重視其“病人角色”而忽視其他角色,要求病人服從家人或醫護人員的管束,無條件地接受各種治療。其后果是在不同程度上免除了病人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主動行為減少而不合群;用藥物無助于改變上述情況,使醫護人員及家屬不抱有治愈的希望而放棄治療。精神康復的含義是對精神疾病所致的殘疾進行康復,康復不僅是指訓練殘疾人使其適應周圍的環境,而且也指調整殘疾人周圍的環境和社會條件以利于他們重返社會。康復的目的,不在于治愈某種疾病,而是提高病人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他們的社會角色水平[5]。

通過來研究,我們體會到采取院內綜合康復干預,通過講解、典型示范、督促、培養和強化訓練,模仿學習,增強自理能力,并采取相互檢查、評比、獎勵等措施給予鼓勵,對提高慢性分裂癥患者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社會興趣是有效的;另外,通過綜合康復干預,患者的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敵對猜疑也有改善。可見,對慢性分裂癥患者進行綜合康復治療是必要的,它能積極調動患者的精神活動,激起患者的生活興趣,樹立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密切與周圍人的關系,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改變患者精神活動日益貧乏的狀況,逐漸恢復患者的獨立生活功能與社會功能,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自己,正確評估自己的工作和勞動能力,為患者回歸社會提供了機會。

參考文獻

[1] 王善澄主編.實用康復精神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8.

[2] 李紅英,王端文,鐘聲等.院內綜合康復措施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670-671.

[3]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97-982.

篇8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復護理; 作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4-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4.04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急危重癥,臨床發生率與病死率高,它主要是因為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驟然降低,并引發心肌急性缺血[1]。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時,患者會有非常強烈的疼痛感、瀕死感,癥狀緩解后,還會有強烈的焦慮感出現。總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對患者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都具有不良影響的疾病,會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探討如何積極有效的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護理措施,促進患者治療康復,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2]。筆者所在醫院通過對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2010中華醫學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經心肌酶和心電圖等檢查后確診,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與惡性病變者,且所有患者神智清醒正常,對本研究完全之情,自愿參與。按照隨機分類表法分為常規護理組與早期康復護理組,每組30例,分組后常規護理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8~79歲,平均(63.8±4.4)歲。早期康復護理組中男

17例,女13例,年齡49~75歲,平均(63.5±4.7)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年齡以及男女構成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予以完全相同的監護與治療方案,然后根據分組,對常規護理組患者實施常規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例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治療予以輔助等。對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主要的方法內容如下:前3天,必須讓患者嚴格的臥床,并對患者的飲食、更衣等日常事務予以輔助,幫助患者適當的進行臥床被動肢體活動,2次/d,每次活動時間10 min。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早期康復運動對其病情的益處,獲得患者的配合。第4~5天,指導患者臥床進行上半身活動,做緩慢的深呼吸,2次/d,每次活動時間

3 min;每天可在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坐起3次,可坐著進食、洗漱、看書等,每次保持坐位20~30 min。第6~7天,患者可以自由坐起,并可以進行床邊坐位活動,2次/d,每次10 min。第8~10天,患者可在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進行走動,但最好不要離床太遠,2次/d,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每次走動5~10 min。

第11~12天,患者可在室內進行自由活動,2次/d,每次20 min。

第13~14天,可在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讓患者進行室外活動。

在早期康復護理的過程當中,必須對患者加以嚴密的監護,如果出現了下面的情況,必須要立即停止活動,或在以后的活動中降低活動強度:(1)心率達到或超過120次/min;(2)收縮壓下降20 mm Hg或上升30 mm Hg;(3)心電圖S-T段抬高2 mm或壓低1 mm以及嚴重心律失常;(4)患者自覺疲勞過度,或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等癥狀[3]。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與護理過程當中,分別對兩組患者的不良癥狀發生情況進行觀察,例如心絞痛、尿潴留、心悸、頭暈、胸悶等,統計發生率。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情緒越嚴重[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經分組臨床護理與觀察后發現,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的心絞痛等不良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心絞痛發生率13.33%,發作次數共計7次,不良癥狀發生率36.7%。常規護理組患者心絞痛發生率23.33%,發作次數共計12次,不良癥狀發生率56.67%。兩組患者不良癥狀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早期康復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不良癥狀發生率對比 例(%)

組別 心絞痛 其他不良癥狀

早期康復護理組(n=30) 4(13.33) 11(36.67)

常規護理組(n=30) 7(23.33) 17(56.67)

字2值 4.52 4.48

P值

同時,經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評分后發現,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明顯比常規護理組更輕。早期康復護理組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為(45.2±2.8)分,常規護理組為(48.6±3.2)分,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6,P

3 討論

如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因此探討如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效臨床護理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成為了臨床研究的一個熱點[5]。

在常規護理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臥床休養,這會使一些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6]。如果患者出現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就會導致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致使患者體內血液的兒茶酚胺濃度增加,腺苷酸環化酶活性提升,鈣離子內流加大,使患者心臟受承受的負擔加大,這極有可能導致患者最終出現室顫以及心臟破裂等危險出現[7]。如果患者在發病后,長時間的臥床,減少了與外界的接觸,活動量降低,就會使患者逐漸產生無力感以及抑郁、焦慮等情緒,這會加重患者的病情,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危害[8]。早期康復護理可以讓患者盡早的開始運動鍛煉,使患者盡早離床,減少患者可能會產生的抑郁、焦慮等情緒,使患者不會覺得自己與社會脫軌,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治療與康復[9]。另一方面,早期的活動,還能夠預防減少患者的并發癥,例如四肢乏力、腹脹、尿潴留、便秘等[10]。

本文的臨床研究結果證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進一步鞏固治療的有效性,降低患者心絞痛等不良癥狀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值得加強臨床推廣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高春紅,胡曉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4,12(7):591-593.

[2]卜慶鋒,劉杰,李法祥.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95-1496.

[3]張依群.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對醫護滿意度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23(4):466-468.

[4]李鳳琴.急性心肌梗死64例康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4(18):181-182.

[5]關鶴,楊旭,李敏,等.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康復護理[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29(23):12-13.

[6]孫文悅,孫云喬.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分級活動的康復護理探討[J].吉林醫學,2013,29(4):783-784.

[7]趙愛虹.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8(6):219-220.

[8]劉艷麗.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3,42(2):307-308.

[9]李艷敏,牛敬雪.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武警醫學,2013,24(4):340-342.

篇9

目的: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后遺癥的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收治入院的腦梗死患者32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觀察2組患者護理后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地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梗死后遺癥;綜合康復;護理干預

腦梗死后遺癥是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主要臨床表現有肢體麻木、失語、偏癱等。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由于喪失了自理能力及生活功能,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早期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促進患者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1]。為此,本文對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后遺癥的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集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32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例。對照組男性患者年齡為52~78歲,平均年齡(60.25±2.26)歲,女性患者的年齡為49~78歲,平均年齡(62.24±2.35)歲,其中女:男比例為5:11。觀察組男性患者年齡為53~75歲,平均年齡(61.25±2.45)歲,女性患者的年齡為55~82歲,平均年齡(62.27±2.78)歲,其中女:男比例為7:9。2組患者腦梗死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康復護理措施,密切監測患者的體溫、呼吸、血壓等常規指標,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觀察組:給予患者綜合康復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肢體功能受到障礙,導致患者的生活難以自理,患者常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護理人員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說出自身的需求及顧慮,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告知患者康復成功的病例,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2)肢體語言功能護理:護理人員應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叩背,交替進行側臥位,對患者的上肢進行伸展運動,下肢伸直運動;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自主翻身運動,并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協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從近端關節向遠端關節鍛煉,進行髖關節內收、伸展及膝關節的屈伸運動,鍛煉時注意動作的輕柔;在患者意識清醒的情況下給予患者語言功能訓練,協調患者的舌、唇、喉部及肌肉進行運動,通過采用聽覺刺激訓練,促使患者發音。(3)環境護理:保證病房內的環境衛生及空氣清新,定期對病房進行打掃,將病情情況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間病房,患者之間容易溝通,并且,能夠互相鼓勵,使患者的悲觀及焦慮率情緒得到一定的緩解;護理人員可通過組織患者進行活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情得到放松,使其保持樂觀心態。觀察2組患者護理后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情況。

1.3療效標準

肢體運動:2級:肢體能夠平行運動,但是不能離開床面,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級:可離開床面,可克服地心引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綜合康復護理后,觀察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復情況(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2.57±2.35)分,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8.57±2.16)分,觀察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P<0.05)。

3討論

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是康復科中非常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現為偏癱、肢體麻木、失語等癥狀,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不良情緒波動較大,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對患者的疾病的康復造成一定的影響[2]。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主要以患者為中心,相關研究表明,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明顯的促進患者腦部病灶組織的重組,能夠有效的降低肢體功能障礙發生率[3]。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采用語言、肢體動作等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時疏導患者心理問題,能夠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顧慮,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復;通過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干預護理,采用輕柔的按摩方式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患者神經反射功能,減少痙攣的發生,增加患者肢體韌帶的靈活性,同時按摩可促進肌肉產生收縮、舒張能力,增強患者的肌張力,保持患者的關節活動能力,降低關節變形及萎縮的發生率,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減少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給予患者進行語言功能干預護理措施,訓練患者發音,能夠有效的刺激患者的聽覺神經,誘導患者發音,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在綜合康復干預措施中,不能操之過急,可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5]。在本資料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明顯優于采用常規康復護理的對照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P<0.05)。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后遺癥患者護理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地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運用。

作者:徐康英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人民醫院康復科

[參考文獻]

[1]楊霞.針對性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后遺癥期患者的療效影響[J].吉林醫學,2012,33(33):7374.

[2]馮艷華,王如然,丁文濤,等.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方案優化在腦梗死后遺癥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36-639.

[3]張亞琴.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4):137-139.

篇10

關鍵詞:系統康復護理;肝癌;生活質量肝癌侵襲及轉移能力強、病情進展快,其病死率僅次于胃癌、食管癌[1-2]。肝癌末期的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提高其生活質量是臨床護理急需解決的問題。我院自2011年將系統康復護理措施運用于肝癌終末期住院患者,提高了其生活質量,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療的64例肝癌終末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范圍在58歲~79歲,平均年齡(62.7±3.5)歲;所有研究對象均診斷為原發性肝癌,有右上腹疼痛、皮膚瘙癢、乏力、發熱和黃疸等癥狀。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的32例作為對照組;2012年11月~2013年10月的32例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不同病例的前后對照研究,與自身前后對照的研究設計方法。

1.2.1對照組在手術治療及化療的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具體包括發放治療護理手冊、簡單的健康指導等。

1.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系統康復護理,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給予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并通過講解相關的疾病知識、治療方法和盡可能滿足患者需要等方式,來緩解患者的悲觀心理,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②營養支持。指導患者清淡進食,每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熱量,少食多餐;并給予營養支持,必要時還可通過腸外營養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以減輕患者因化療所導致的營養不良情況。③疼痛護理。評估患者疼痛狀況,對于疼痛難以忍受者,給予梯度止痛劑治療:先給予服用低級別的止痛藥物,再給予較高級別的止痛藥服用;此外,在病房內增設盆景、播放輕音樂等方式,來分散肝癌終末期患者的注意力,緩解其疼痛癥狀。④舒適護理。肝癌終末期患者住院期間,應盡可能保持病房的清潔、安靜和衛生,定期指導患者對口腔和皮膚等進行清潔。⑤其他:定期檢查和清洗導管、避免發生感染[3]。

1.2.3資料收集采用諾丁漢生活質量評定量表[4-6]測評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精力、疼痛、情緒反應、睡眠、社會孤獨感和身體活動能力等6個緯度,總分0~100分。中文版重測信度0.76-0.84,Cronbach'sα系數為0.68-0.81,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6]。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反之,則生活質量越高。

責任護士在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前分別發放一次調查問卷,問卷內容為患者的一般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等)、生活質量量表。入院時發放問卷35份,收回有效問卷32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1.4%。出院時發放問卷32份,收回有效問卷32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100%。

1.3統計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包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其中計量正態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集中趨勢,兩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差異意義的判斷依據。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表1顯示,入院時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分與6個緯度得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兩組基線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治療護理前后的組內比較表2顯示,兩組的出院前的生活質量總分與6個緯度得分均分別低于入院時(P<0.05),說明患者經過常規護理、或者系統康復護理后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3兩組患者出院前生活質量與情緒的組間比較,評價干預效果表3顯示,出院前觀察組的生活質量總分與6個緯度得分均分別低于觀察組(P<0.05),說明觀察組的系統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干預有效顯著優于傳統常規護理。

3 討論

3.1肝癌終末期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下降由于肝癌終末期的腫瘤細胞廣泛增殖、組織浸潤嚴重,導致臨床實施的各種常規治療、護理措施效果欠佳。患者長期承受疼痛、皮膚瘙癢、乏力、發熱和黃疸等癥狀困擾;有些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淡漠、喪失生活自信心、情緒暴躁、情緒波動劇烈等不良情緒體驗,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發現,入院時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6個緯度得分可以反映出兩組患者均存在:精力下降、疼痛困擾、負面消極情緒、睡眠質量差、社會孤獨感強烈、身體活動能力下降發等問題;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生活質量總分在91.73±17.52、92.71±18.66,接近100分滿分,說明入院前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極差,主要與患者家居期間缺乏醫護人員的專業照護、患者及其家屬缺乏自我護理能力、長期受上述癥狀困擾、住院費用昂貴等多種因素影響有關。

3.2康復護理能有效提高肝癌終末期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經一系列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得分下降,說明傳統常規護理和系統康復護理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觀察組改善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方面,系統康復護理的效果顯著優于傳統常規護理。

本研究實施康復護理后出現上述干預效果,是因為對照組的傳統常規護理只是發放治療護理手冊、出院前進行簡單的健康指導,缺乏系統性,忽視個體化差異、忽視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需要。而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系統康復護理措施:增加了系統衛教、營養支持、疼痛評估與護理、舒適護理等綜合康復干預措施,從生理、心理上滿足患者的需求,使疼痛、睡眠、社交、身體活動能力和情緒等各個方面都得到顯著改善。本研究的結果與文獻一致,有研究發現給予肝癌終末期患者實施心理疏導、營養支持、疼痛護理等一系列康復護理措施,對于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和提高治療依從性等均具有顯著干預效果、有重要意義[4]。康復護理的原則是以人為本,從生理及心理上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護理,所以能夠在患者的康復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7]。

4結論

本研究發現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肝癌終末期患者系統康復護理,能夠增強患者精力、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負性消極情緒、提高睡眠質量、減輕社交孤立感、提高身體活動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素品.肝癌患者終末期的人文關懷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24):114-115.

[2]吳曉安,陳建清,鐘小紅.終末期肝癌患者的治療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6):627-628,631.

[3]言麗燕,龍佳佳.癌癥術后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5(3):66-68.

[4]周玲.康復護理對肝癌終末期患者生活質量及情緒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3,28(3):197-198.

[5]萬崇華,方積乾,張燦珍,等.肝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的制定與考評[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8,7(3):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