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準醫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R39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號] 1673-7210(2017)01(a)-0113-04
[Abstract] Precision medicine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dical scienc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precision medicine is dependent on genomics. The genomics research of common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pharmacogenomic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To help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nomics and understanding the latest genomic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By learning genomics, the medical postgraduate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y a good found a tion for their clinical work in futur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some elements of teaching mode should bead jus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which can exp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and train medical tal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Key words] Precision medicine; Genomics; Medical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精準醫學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呼吁美國要增加醫學研究經費,推動個體化基因組學研究,依據個人基因信息為癌癥及其他疾病患者制訂個體醫療方案,拉開了精準醫學的大幕。精準醫學體現了醫學科學發展趨勢,也代表了臨床實踐發展的方向,必將在不遠的將來惠及國民健康及疾病防治?;蚪M學研究是實現精準醫學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精準醫學時代培養醫學研究生利用基因組學進行科研工作和疾病診療的重要性以及基因組學教學模式的調整進行初步探討。
1 精準醫學的本質
精準醫學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其他前沿科技,依據患者內在生物學信息及臨床特點,在分子學水平為疾病提供更加精細的分類及診斷,從而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門訂制醫療模式[1]。精確、準時、共享、個體化是精準醫學的四要素。
精準醫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標準化的各種大型的隊列研究和多種組學研究,尋找疾病的新的生物標志物以完善疾病分類;完善后的新疾病分型通過藥物基因組學等手段進行臨床轉化,達到個體化的精準醫療[2]。如何將精準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服務于臨床實踐,將是精準醫學模式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篇2
從個體化醫療到精準醫學
隨著醫學科學和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的發展,感到以上這些還不夠,于是2011年11月美國醫學院提出了“邁向精準醫學”的報告,闡述了精準醫學的概念。就是在疾病新分類基礎上循病施治,創建適用于生物醫學研究和疾病新分類的知識網絡,使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療。實際上,精準醫學是根據患者不同的基因型、代謝狀態、生活方式(包括膳食、運動、吸煙等)、心理精神情況及環境,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療及預防方案。
此時已經發現了某些肺癌的基因突變而創造出一些靶向性的治療藥物,而提高了療效。對某些攜帶BCR-ABL融合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發明了伊馬替尼治療。對某些胃腸道基質性腫瘤發明了拉美替尼治療等。這些發明使原來的不治之癥有了希望。
2013年發生一件事更使V大群眾震驚。美國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外表健康,但因其母親46歲就患卵巢癌,后又患乳腺癌,于56歲去世,其他親戚也有類似情況,故去做了基因測序,發現了BRCA-1基因有突變。一般美國婦女乳腺癌的患病率為12%,有此突變者診斷為罕見的單基因遺傳病――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此病的乳腺癌患病率達87%。故她決定作了雙側乳腺預防性切除,保留了皮膚,幾個月后用假體充填,使外觀正常,以后她又切除了卵巢。她患乳腺癌的風險由87%降到5%。她自己寫文章給《紐約時報》,傳至全球,影響很大,使美國婦女做基因測序者增加了2~3倍。這雖然不是一個精準治療的例子,但對于預防醫學是一個新課題。
精準醫學:醫學發展的必然
這些醫學上的進展使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1月的新年國情咨文中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撥款2.15億美元,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牽頭,以加速精準醫學的研究。計劃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癌癥臨床試驗研究,主要方向為癌癥的靶向治療。以后是全美國的大型人群隊列研究,預期征集100萬美國人的各種資料,進行長期前瞻性隨訪研究。包括各種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及上述的罕見病等。這遠期計劃十分巨大,預計要許多年才能完成。此計劃于2016年正式行動,已有些結果。如根據BRAF、EGFR及ALK基因的有關突變來把黑色素瘤及肺癌進行分型。正在對此研制靶向藥物。
我國科技部于2016年3月8日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等重點專項的指南,提出以我國常見高發、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相對較多的罕見病為切入點,構建百萬人的自然人群健康隊列及重大疾病隊列,建立大數據共享平臺等。如此大的計劃恐怕要相當長時間才能有結果。
我們要明確,雖然以上舉的例子大多與基因有關,但精準醫學決不僅僅是基因組學的研究,還應該包括目前已知的全身健康監測指標、性別、種族、環境、生活方式、生物學,以及心理、精神狀態等。尤其要重視這些內容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關系,因此是十分復雜的。
精準醫學的研究與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蛋白組學等的發展分不開,而且要動用大數據分析。當然,在收集這上百萬人的大數據時,還必須考慮個人隱私的保密、倫理和道德等問題,要加以解決。
篇3
提高并按質量與規范化管理病案使病案信息有效開發利用的基礎,病案系統能夠對患者從就診到治愈的全部病情和診療狀況,真實的反應了疾病從發生在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診療的經過以及最終治療效果。能夠為醫學研究、教學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據與材料。病案信息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于醫學論文的撰寫,同時還能作為課題申報的佐證材料,能夠驗證臨床研究成果。尤其是對疑難疾病的臨床研究和高新技術的應用,病案信息能夠輔助確定科研項目,制定、實施可行性方案。為醫學研究提供真實可信的數據。病案信息與科學研究二者緊密聯系,者同時要求病案管理的質量和病案信息開發程度與科研水平相適應,進而為科學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支撐。
2病案信息數字化資源庫的建立為科研工作提供基礎
2.1將病例檔案由紙質版轉換為電子版有助于病案的科學管理與高效利用
病案關系部門應該逐層將紙質病案轉化為數字化病案,并且將電子檔案設置成只讀模式,防止病案的任意打印復制。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得病案實現資源共享,還可以防止病案信息的濫用、丟失與破壞。對病案信息起到了切實的保護作用。這樣一來,病案信息能夠充分的發揮、利用,鋼架便捷的為樂顏、教學事業服務。是病案信息的價值惠及全社會。
2.2醫院網絡系統信息的利用
并按信息資源庫中的數據能夠以多種途徑、多種手段將醫療過程中的各種信息轉化為電子病案信息,其中包括通過HIS、LIS、PAS系統數據的提取,這能夠充分保證所采集的病案信息高效、精準、完整、安全的被病案信息使用者所利用。
3數字化病案信息庫能夠影響醫學科學研究
3.1綜合檢索及資源利用
病案信息資源庫的建立解決了傳統紙質版病案查閱困難的缺陷,通過病案信息資源庫,可以對單條的病案進行檢索,也可以對組合條件的病案信息進行綜合搜索,這樣能夠大大提高病案信息的使用效率,同時提高了科研資料的準確性。病案信息的高效全面利用,為科學研究與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一手資料。在病案信息資源庫的已有搜索和閱讀模式基礎之上,病案信息使用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對病案信息資源庫中的檢索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自定義,對于病案首頁上已經顯示出來的數據直接讀取,而病案首頁上并未顯示的數據可自行摘錄。對于并按信息資源庫的利用,實現了在不涉及病案原件的基礎之上查找、使用完整的病案資料,這樣能夠有效防止病案原件丟失損毀,起到了保護病案原件的作用,還能夠快速、準確的為病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資料[2]。
3.2方便醫療科研隨訪
在需要進行跟蹤隨訪的科研項目中,對于一些極具科研價值的病例,對患者病情進行跟蹤隨訪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在現有條件下,對患者的隨訪方式只要包括電話、郵件、、家訪等[3]。而通過計算機發送短信的方式不僅可以為患者提供詳盡的出院指導、提醒患者復診,還能夠讓患者對病情及時反饋。確保了隨訪結果的及時、準確。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跟蹤隨訪信息。
篇4
醫學研究生教育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碩士研究生較本科生培養更加注重獨立臨床及科研能力的培養,也是為博士研究生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醫學專業人才形成的關鍵階段。為了適應醫學飛速發展的形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加速醫學研究生成長,首都醫科大學探索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實施碩士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培養并軌制度。新的培養模式將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導師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基于這種新培養模式的轉變,作者提出了包括招生遴選、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多樣化、研究生學習方式轉變等7方面的教與學的建議,期望對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
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培養;醫學
醫學研究生教育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1]。碩士研究生較本科生培養更加注重獨立臨床及科研能力的培養,也是為博士研究生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醫學專業人才形成的關鍵階段。醫學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終生學習的過程,而且其從事的職業神圣,業務水平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危。毋庸置疑的是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時至今日我們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仍然存在局限性。在醫療實踐中,醫療模式也隨著臨床及科研的不斷進步而發生轉變,我們經歷了從過去的經驗醫學模式到現在的循證醫學模式,未來的醫療模式將轉向精準醫學模式。診療模式的更新以及人力對疾病認識的進步迫使醫學人才不斷更新知識,處于知識爆炸時代的醫學生們尤其是研究生們,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及日新月異的診療技術,其成長之路注定充滿艱辛。很顯然,醫學人才的成長是在無時不刻地更新知識和技術的情況下逐步成熟的。醫療人才之路真可謂“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內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正在經歷著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過程,形成了不同的培養形式包括3年制(本科生畢業后考研)、7年制(本碩連讀)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碩士研究生畢業時要具有初步的臨床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畢業后獲得畢業證及學位證。為了適應醫學飛速發展的形勢,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加速醫學研究生成長過程,盡早擔負起臨床一線工作,正在試行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即碩士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培養并軌模式[2],通俗講就是在3年研究生培養階段,研究生要按住院醫師培養大綱及研究生培養大綱要求,除完成基礎課的學習并修滿學分外,尚需完成相關的臨床科室輪轉,并開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畢業論文,通過論文答辯,最后獲得研究生畢業證、研究生學位證、醫師資格證書、3年住院醫師培訓合格證(即所謂“四證”),這種培養模式的初衷是在短時間內培養出高素質、臨床與科研并舉的復合型人才,有效緩解目前醫療資源緊缺與巨大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
可想而知,較之過去的培養模式,新的培養模式將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導師將承載更大的壓力與挑戰[3]。對于教學管理部門,也需要出臺全新的培養方案,譬如研究生課程設計、臨床輪轉表的制定、畢業論文的要求、考核及獎懲制度的建立等等,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有效監督及科學評價。對于研究生而言,學習任務相當繁重,時間相當緊張,既要顧及理論知識學習,又要重視臨床實踐及畢業論文工作,應充分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如何處理臨床與科研的關系、如何應對各種考試等等。對于研究生導師而言,與研究生一起討論科研的時間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設計將必須充分考慮研究生的從事科研工作時間,對研究生臨床工作的指導必須見縫插針。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培養模式,探索比較適宜的教與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對圓滿完成培養工作是頗有裨益的。作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經驗,提出了如下建議,期望為這種新模式的順利實施獻言獻策。
第一,加強入口管理,提高招收門檻。為了減輕研究生在陪期間的臨床工作壓力,應該對有報考研究生意向的本科生,在畢業前一年實習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的預適應訓練,適當增加臨床實習強度,實現本科生培養向研究生培養的順利過渡。研究生入學考試也適當增加“三基”培訓內容考核,這樣將具有一定臨床實踐基礎的本科生入選,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研究生培養期間的壓力,在面試階段應重點考核臨床專業能力,并增加心理抗壓能力的測評,以測試考生適應高強度學習的能力。
第二,教學管理部門要精簡基礎理論授課內容,將部分理論授課內容貫穿于整個研究生培養之中。根據專業需要,精選必修課項目,盡量壓縮理論課學習時間,部分課程可通過網絡學習,完成考核。應關注學習的實用性,充分體現用中學、學中用。應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能力培養,避免只會看書、不會看病的弊端。
第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1,4],為研究生提供全天候、豐富多彩的學習平臺。手機的應用范圍已經遠遠超出通訊功能,擴展到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未來的“互聯網+”將在研究生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研究生培養應充分利用手機的互聯網功能,大力開發用于研究生學習的APP軟件,使學生能夠在課外自由學習,拓展學習空間,延長學習時間。同時應制作各種視頻課件,便于研究生在線學習,增加學習的直觀性。
第四,研究生應統籌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新的培養模式要求研究生在基礎理論、臨床、科研之間統籌安排、均衡發展,這就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分清主次,保證按計劃進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階段學習任務。深刻領會“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刻內涵。
第五,臨床學院要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小講座。內容涉及臨床及科研的各個方面,不拘形式,簡明扼要,易懂易學。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各種臨床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研究生管理部門要加強培養過程的管理與監督。建立恰當的培養及考核方案,構建以導師為核心的指導團隊,實施教研室負責制。增加考核的頻次及強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揚長避短,促使研究生的培養向個體化“精準”模式發展,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
第七,研究生導師應實時監測研究生培養動態,選擇切實可行的研究生畢業課題。由于研究生在臨床輪轉階段任務重,導師與研究生交流時間減少,導師很難及時掌握研究生學習動態。為了加強與研究生溝通,導師應盡量多找研究生談話,了解研究生學習動態及存在問題,并給予適當心理疏導,還可以與研究生通過微信群等方式進行交流。為了提高研究生在本專業的臨床工作能力,應讓研究生盡量抽時間參加導師所在科室的教學查房,并與導師一起出專家門診,這樣有助于快速提高研究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導師應盡可能創造機會讓研究生參加各種專業學術會議及學術講座,以便開闊研究生科研視野。導師在指導研究生完成畢業論文時,應盡量選擇與臨床密切相關的課題,并充分考慮研究生完成論文所需的時間及工作量,確保論文的進度及質量,使研究生能順利通過論文答辯。
綜上所述,研究生培養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教學管理部門、教師隊伍、研究生等諸多方面,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既要兼顧臨床能力的培養,又使科研素養的訓練不被偏廢,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星虎.關于當代醫學研究生培養的一些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3):461,481.
[2]雷笑瑜,張勇,黃卓,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培養模式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5,13(2):65-67.
[3]張毅.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帶來的困惑與挑戰[J].醫學教育管理.2015,1(3):205-207,210.
篇5
循證醫學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醫學界普遍通行,最重要的是強調對任何一種疾病、任何一個患者作出的醫療決策和治療方案,都要以當前最好的、客觀有效的臨床科學研究證據為依據,結合臨床醫生個人專業技能和經驗、患者的意愿和需求來制定,這樣能讓醫生和患者形成診治聯盟,患者從中獲得最好的治療結果和最佳的生命質量,因此循證醫學是讓患者受益的創新醫學。
沒有循證醫學治病只是大概
20世紀中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下降,而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比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顯著增加,這些疾病原因復雜多樣,如何更好的治療這些疾病成為醫學界最大的挑戰。在這些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醫學專家逐漸發現,以往的醫學診療模式治病只能是一種“大概”治療。比如,對高血壓的治療,根據當時的臨床經驗,應用利尿劑雙氫克尿噻降低血壓往往近期內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壓效果,因此雙氫克尿噻成為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物。但是隨著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出現,醫學專家發現利用雙氫克尿噻治療高血壓,患者的遠期情況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會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因此,一些有學識的醫學專家逐漸認識到以往醫學認為正確的治療方法也許存在很大的偏差和錯誤,對患者以后的生存質量可能有害無益,所以必須對經驗的治法進行重新審視,這種“大概”治療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經驗醫學模式下的臨床研究設計很不嚴謹,病例太少,在幾個甚至幾十個病例中進行實驗得出的研究結果,對于大范圍內體質、年齡、生活環境都不相同的人群來說,療效出現了偏差;而且實驗觀察的時間比較短,只看到了近期的療效,沒看到長期用藥后帶來的不良后果;還有評價指標太單一,降壓藥只觀察降低血壓的療效、降糖藥只觀察降低血糖的療效,而忽視了該藥對人體其他方面指標的影響,這些都使得臨床研究得出的結論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偏差。認識到當時臨床診療模式的局限性以后,醫學界開始探討新的醫學模式,這為循證醫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有了循證醫學可實現精準治療
篇6
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探討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同時分析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闡述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
個體化診療;精準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
中西醫雖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歷史發展沿革,但二者從誕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為目的,對于疾病認知模式雖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異,但其臨床療效的實現,必然都是通過對人體的病理狀態進行了調整而實現的。中醫現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醫的診療方式能夠用現代醫學的方式進行闡釋,在保持中醫診療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醫藥特點和優勢發揮的原理,這在中醫發展過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個環節。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談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由于時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形成明顯差異。西醫的理論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中醫理論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如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氣、陰陽、五行,更多地是從哲學的層面進行人體現象的解釋,如果只從實證的角度評價,中醫理論就會被認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醫理論這種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對生命體的認識進而衍生的理法方藥體系,恰恰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其明確的臨床療效使中醫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對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態度都不符合中醫認識事物兼收并蓄的特點,而在與現代醫學結合時,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不必強求理論上的融合,而從尋求理念上的對接入手。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對于最新的現代醫學概念,在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應該學會與中醫學進行比較聯系,發現異同之處,從而加深理解。如當“精準醫療”等概念出現時,我們應該在臨床過程中將其與中醫的診療進行比較并進一步加深中西醫結合的理解。“精準醫療”(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幾年提出的新的醫學概念,它是通過深入了解每個患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信息,力爭做出達到分子水平的準確診斷,為臨床治療決策和正確用藥提供詳細的參考依據,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1]。精準醫療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醫療的決策、實施等都是針對每一個病人個體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在合理選擇病人自己的遺傳、分子或細胞學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2]。中醫診療過程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根據每個具體病人在疾病過程中某一個病理階段的“證”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中醫的“病”“體質”,同時考慮到患者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甚至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依從性要加以考慮,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體裁衣”式的診療。中醫將每一個可能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因素加以考慮,并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加以處理或在醫囑中加以體現,雖不同于現代醫學精準醫療借助了先進的現代科技將遺傳信息與診療相對應,并做到精細、量化,但二者在診療過程中“量體裁衣”的個體化診療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沖突,隨著科技的發展,中醫也越來可能將其診治方式以更加客觀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現。認識到這一點,才會具備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基礎。通過深入比較精準醫療與中醫診療思維理念的異同之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使學生更深入了解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在理論上“”,在理念上尋找共同的思想基礎,進一步進行臨床科研實踐,才能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
2中西醫結合教育如何在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借助精準醫療等新的技術的出現,將其與中醫理念與臨床科研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使“衷中參西”的中西醫結合原則落實到臨床和科研實踐中。
2.1中西醫結合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臨床實踐
中醫與精準醫學結合,不是與精準醫學比較誰更能做到精準,而是應該思考在臨床上如何使之發揮更好的療效,精準醫學目前在腫瘤的治療中應用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患者腫瘤的特定基因選擇一種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中醫與西醫結合的原則應該是“減毒增效”,盡管中藥在治療過程中對腫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視,但相對于靶向藥物治療的效果評價的證據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證醫學的規則進行,在抗腫瘤治療時,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主要不是針對腫瘤瘤體本身,而是著眼于人體的整體狀態,依據靶向藥物進行“精準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出現的臨床不適癥候進行診治,通過發揮中醫藥“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優勢,改善臨床癥候和病理狀態,以減少毒副作用,使“精準治療”能夠順利進行,從而達到“增效”的治療目標,如中醫聯合吉非替尼治療肺癌的研究,已總結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療20種常用中藥以及核心處方藥物:黨參、黃芪、金蕎麥、沙參、麥冬、龍葵、白英、甘草、黃精、紅景天。體現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則,在治療過程別重視從整體出發,調補肺、脾、腎三臟,靈活運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從臨床療效的角度,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的實踐。
2.2醫學科研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中西醫結合實踐
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使醫學科研越來越精確,也成為精準醫療得以實現的基礎,這些組學的理念與中醫的系統觀念有相似之處。如“代謝組學”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組”“群”“譜”集成的功能特點,可以更好地反映中醫“證”的本質。使其成為證候標準化研究的一種有效的途徑,代謝組學的系統研究方法在本質上與中醫理論相一致。中醫采用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療,與代謝組學的整體觀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較多中醫聯合代謝組學技術的研究,如王喜軍等[7]應用高通量、高分辨、高靈敏度的UPLC-MS分析儀器,結合模式識別、專家系統等生物信息學技術,建立黃疸證和陰黃、陽黃證的特征性代謝模式,并從微觀角度解讀黃疸、陰黃和陽黃證候的科學內涵。王廣基院士課題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醫證型(痰阻心脈、氣陰兩虛、氣虛血瘀及氣滯血瘀型)患者血漿代謝譜,其結果顯示能將疾病組與健康組明顯區分,并與臨床中醫癥狀分級量化指標顯著相關,提示中醫分型的物質基礎可能正是代謝組學所研究的體內小分子化合物。代謝組學技術有利于助力精準醫學的發展,也有助于進行中醫“整體觀”臨床診療機制的闡釋,從現代科學角度進行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這種理念上的共通之處更易于進行中西醫結合。
3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中存在的問題
3.1信中還是信西的問題
在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衷中參西”的觀念,西醫臨床診療的過程中,以指南為參考依據,而中醫臨床的特點和優勢決定了其臨床統一模式形成的難度,因而在進行診療活動中,尤其是對于剛畢業的學生,西醫的診療相對易于操作,中醫的辨證相對較難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認為西醫更加客觀,中醫更加主觀,而且中醫的陰陽五行及中藥的四氣五味等與西醫學的認知在理論層面較難對應,所以在這個階段,臨床教育對樹立中醫臨床信心至關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醫的認知模式的實用性,同時,要充分認識中醫臨床自身的特點、規律和優勢,不能一味地在理論層面尋找對應,而要更多地從理念上尋找共同點,如目前西醫學對中醫扶正、驅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認識上的沖突,從中西醫的療效優勢上樹立自信,進而比較中西醫各自的優缺點,然后從相互彌補彼此的不足入手。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的深入,加深對彼此的理解,更好地為臨床診治疾病服務。
3.2會不會影響中醫思維的問題
中醫和西醫的思維方式有差異,西醫以客觀數據作為診療的依據,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辨證論治,收集到臨床信息都必須由臨床醫生進行主觀思維的綜合判斷,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要牢固樹立采用中醫思維方式進行臨床的思想意識,中醫辨證論治的整個過程必須完全按照理、法、方、藥的思維過程進行,在此過程中西醫學的認識作為參考,不能影響到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否則可能會影響中醫療效優勢的發揮。在中西醫結合臨床過程中,將理念的相同之處作為結合的切入點,將臨床療效的提高作為結合的目的,將機理的闡釋作為結合的手段,將理論的差異作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同時,借助現代科技,借鑒現代醫學研究方法,更好地將中醫臨床有效性的機制和原理加以闡釋,使中西醫能夠進行更通暢的交流,更好地為提高臨床療效作出貢獻。
作者:王睿林 單位:第三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
參考文獻
[1]彭亦良,周雄.精準醫療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啟示與質疑[J].中國醫藥生物技術,2016,11(1):88-90.
[2]夏鋒,韋邦福.精準醫療的理念及其技術體系[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31(22):1-3.
[4]劉浩,林洪生.基于無尺度網絡分析中醫藥配合肺癌靶向治療用藥與處方規律[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7):1671-1673.
[6]賈偉,蔣健,劉平,等.代謝組學在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8):621-624.
篇7
2015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年會聚焦精準醫學
6月26日,2015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年會暨第二屆中華長城-東方腫瘤高峰論壇召開,主題為“加強腫瘤規范治療,推動精準醫學研究”。6位國際著名的院士和10余位國內頂級腫瘤學專家教授,聚焦醫學哲學、精準醫療時代的抗腫瘤新藥研發、基于大數據的智慧醫學、代謝異常與腫瘤、抗腫瘤免疫、腫瘤本質、腫瘤異質性和腫瘤的復發轉移等諸多方面作大會報告。
龍華醫院ICU護士長吳文艷榮獲首屆“上海市仁心護士獎”稱號
由上海市醫師協會、上海市護理學會、上海市浦東廣播電視合開展的“尋找身邊的好醫護――首屆‘仁心醫者’大型醫護評選活動”,近期評選結果揭曉,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重癥監護病房(ICU)護士長吳文艷喜獲“上海市仁心護士獎”稱號。
韓高度關注四家醫院MERS擴散情況 疫情致死率攀升
近日,韓國保健當局表示,目前高度關注四家醫院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擴散情況。在最新淪陷的首爾江東地區的圣心醫院,隔離對象名單中的人接近5000人,當局動員一切國家衛生防疫力量防止MERS疫情擴散。由于感染MERS病毒的患者死亡率高,保健當局應該集中治療病情嚴重的患者。
為迎接百年院慶,北大醫院開展百名醫護人員大型義診活動
6月28日,北大醫院為迎接百年院慶,開展了百名醫護人員大型義診活動。40多個學科的專家在現場為患者及家屬普及醫學常識和健康知識,診查常見疾病,并首次嘗試采用“線上義診”的方式與不能到現場參加義診的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顒蝇F場,共有766名市民接受了義診。
關注老年人睡眠質量 同濟醫院深入社區開展宣講
日前,上海市同濟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健來到萬里社區活動中心,為居民帶去了一次關于老年人失眠問題的“同濟健康講堂”,參加的人員除社區老年居民外,一些中青年朋友也加入了講堂。講座通俗易懂,非常貼近百姓生活,參加者踴躍地參加討論。“同濟健康講堂”已然進入了周圍居民的心中成為醫院的一個宣傳品牌。
瑞金醫院職工志愿者走進成佳學校關注癲癇患兒
6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彩虹家園”職工志愿者開展“走進社區”第二季活動。院內科團支部書記,神經內科方嶸醫生走進了嘉定成佳學校,為學校教師們帶來了一堂以《兒童癲癇的識別與防治》為主題的講課。嘉定成佳學校副校長朱斌、瑞金醫院北院團委副書記王瀟逸、團委委員吳曉靜也參與了此次講課。
市中醫醫院小小志愿者親子義賣獻愛心
6月6日,市中醫醫院各部門工會甄選的10位職工子女代表醫院參加了由上海市醫務工會主辦的“樂家”大型親子公益活動。十位小朋友代表醫院在活動當天參加義賣,籌集善款給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小朋友們自發捐贈出自己心愛的玩具、書籍、書包等38件物品當作義賣品,他們還將自己存了好久的零用錢帶到了義賣現場來奉獻愛心。
市第一人民醫院籌建"長三角航空轉診" 實現醫院內急救"無縫銜接"
航空醫療救助在我國將成為現實。在日前舉行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研討會暨公濟應急管理論壇”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王興鵬報告了院方努力打造大型綜合性醫院應急救治體系的設想。其中“建立長三角航空轉診服務網絡”的信息,尤為令人關注。
“紅楓國際孕媽媽開放日”在滬發起
6月16日,上海紅楓國際婦產醫院特邀紅房子婦產專家夏燕萍教授發起的"紅楓國際孕媽媽開放日",旨為實實在在地解決準媽媽在孕期當中遇到的各種困難?,F場準媽媽們個個都不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頻頻向夏教授提出各種各樣孕期新問題今后,這種公益化的活動,將以常態化、普及化的宣教方式,面向廣大準媽媽們免費開放。
韓哲一基金會、岳陽醫院共同援助云南省文山州中醫醫院遠程醫療、教育項目
6月17日,上海韓哲一教育扶貧基金會、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共同援助云南省文山州中醫醫院遠程醫療、教育項目啟動會,在云南文山州中醫醫院舉行。該項目旨在緩解文山邊疆地區百姓看病難、看專家難,尤其是看中醫專家難的醫療需求。
篇8
【關鍵詞】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小切口手術; 早期低視力
中圖分類號 R77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0-0155-02
白內障是一種全球性的眼部疾病,也是造成大部分患者視力障礙與眼盲的元兇,對于人們的正常生活具有較大影響,使其生活質量、生活水平降低,因此對此進行探討非常有必要。現階段治療白內障最有效的手術方法有兩種,分別是小切口手術、超聲乳化術,這兩種手術均有利于患者恢復視力健康,幫助患者重見光明[1]。經大量臨床檢驗表明,行小切口白內障手術后,早期出現低視力的患者還比較多,筆者所在醫院對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已行小切口白內障患者的1周視力情況進行了分析,探討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白內障術后低視力患者,其中男72眼,女78眼,年齡56~87歲,平均69.87歲。行小切口白內障手術,患者術前視力檢查均
1.2 方法
術前患眼滴注復方托品酰胺滴眼液,使其充分散瞳,結膜囊表面麻醉或球后神經阻滯麻醉,靠近角膜緣后2 mm作鞏膜隧道切口,注入粘彈劑,環行撕囊或開罐式截囊,晶狀體核及皮質脫離水分,使晶體核脫位于前房,晶體圈匙娩出晶體核,注吸皮質,注入粘彈劑,將人工晶體植入囊袋,充分吸除粘彈劑,視前房形成情況,選擇是否縫合切口。術后在結膜下處注射地塞米松2.5 mg,術中患者均無嚴重并發癥,術后第1周患眼滴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6次,以后每周減量至4周。術后1周、1個月、3個月復查視力情況。
2 結果
本組選取的白內障術后低視力患者共150例,均已行小切口白內障手術,經過1周的治療和精心護理后,仍存在低視力情況。通過分析,影響視力恢復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術中存在的并發癥,例如切口出血滲入前房、后膜破裂玻璃體脫出等,占低視力眼的9.33%;術后存在的并發癥,例如角膜水腫、虹膜睫狀體炎等,占低視力眼的10.00%;術前存在的眼部疾病,例如老年性黃斑病變、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占低視力眼的80.67%,詳見表1。
3 討論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手術也逐漸變得成熟,手術技巧越來越精湛,相關檢查儀器、設備等越來越豐富而精準,為白內障手術提供有力保障,對減少術中、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重見光明有著重要的意義。現階段大多數術后早期低視力,是由術前存在的眼部疾病所致,只有極少部分是由于手術并發癥引起。在白內障患者行小切口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有角膜內皮失代償、無人工晶體眼、后囊渾濁等。行小切口白內障手術的過程中如發生后囊膜破裂、玻璃體脫出、不完全的皮質抽吸等情況,術中如果不能對其正確處理,將導致不能植入人工晶體或出現視網膜脫離、虹膜炎癥反應等,從而造成患者術后視力不佳,不能恢復[2]。另外患者術后出現角膜水腫,也可造成早期低視力,此種并發癥多見于老年人,這些白內障患者由于年齡過高,晶狀體核質地較硬、體積大、皮質液化或無皮質,行小切口白內障術時將核娩出的過程中,角膜內皮受到了一定的損傷,術后角膜會出現水腫,但多數會在一周或更長時間恢復,極少數會發生嚴重的角膜失代償,對患者造成重大的視功能損害[3]。
表1 150例眼術后1周矯正視力
原因 矯正視力
0.01~0.1 0.1~0.3
術中并發癥 切口出血滲入前房 3 2 3.33
后囊破裂玻璃體脫出 2 7 6.00
術后并發癥 角膜水腫 2 6 5.33
虹膜睫狀體炎 5 2 4.67
術前存在的眼病 老年性黃斑病變 20 42 41.33
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 12 13 16.67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9 6 10.00
青光眼視神經萎縮 5 3 5.33
角膜病變 3 8 7.33
通過上文的研究表明,在臨床上引起白內障患者術后早期低視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原發性眼病,其中又常見于眼底病[4]?;颊叱霈F眼部疾病是因為居住環境、文化、學歷等方面的影響,致使患者出現嚴重白內障時才會來醫院就診,檢查時大多眼底不清晰,用視網膜電圖等檢測方法,仍無法確診,也就不能保證術后效果。老年人人口逐漸增多,白內障患者自然隨之增加,其中大部分老年人還患有老年性黃斑變性,此種病癥會嚴重損害視力,這也是造成世界老年人低視力、眼盲的重要因素[5]。
老年性黃斑變性是因為視網膜上皮細胞功能失代償,逐漸吞噬感光細胞,減弱外節膜盤代謝,致使視網膜前堆積,而形成玻璃膜疣。老年性黃斑變性在臨床上可表現為萎縮型、滲出型,對于已發生萎縮型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治療方法,還比較欠缺,一般只是囑患者服用鋅與維生素E,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滲出型老年性黃斑變性根據其病癥的發展,找出一種通過抑制和消除脈絡膜新生血管,來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當前可行的治療方法有激光光凝、光動力療法等[6]。對于白內障合并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患者,暫時還沒有出現較統一的治療方法,由于此類患者在行超聲乳化術后,可能會使其老年性黃斑變性更加嚴重。
有高度近視的老年白內障患者,由于年齡的增長,玻璃體逐漸液化,就會出現眼球壁薄、脈絡膜萎縮、Fuchs斑、視網膜裂孔、漆裂紋樣病變、黃斑區變性及出血等[7]。漆裂紋樣病變與Fuchs斑是高度近視病變的主要特征,會對術后視力造成一定影響,例如視力差、視物變形、中心暗點等,并且此類病變是無可避免的。因此,高度近視的白內障患者在行小切口白內障手術后,還是會因為這些無可避免的病變,造成低視力。對白內障患者進行早期性篩查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排除患者潛在的眼部疾病,如老年性黃斑病變、視神經病變等,對患者基本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提升術后效果。由于在白內障早期,可進行常規眼部檢查,對其晶狀體、視力做出一個準確的評估,便于估算術后可恢復視力,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8-9]。有高度近視的白內障患者可矯正視力使其
參考文獻
[1]張華.白內障術后低視力常見原因分析[J].當代醫學,2013,14(17):118-119.
[2]徐旭亞,龔媛媛,周培培.小切口白內障術后低視力原因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11):2358-2359.
[3]易顯麗.手法無縫線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出術在硬核白內障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3(27):72-73.
[4]丁慶華.顳側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73-74.
[5]洪偉蘭,廖潤斌,黃月梅,等.動態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術在掃盲中的療效及應用推廣[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2):35-36.
[6]欒成連.80例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2):176-177.
[7]雷德榮,胡守志.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對防盲工作中的實用性探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5):138.
[8]高業明,邰平,汝勤,等.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體植入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22-23.
[9]吳衛華,張春燕,林杏華.臨床健康教育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147-148.
[10]于雙成.基于醫學創新能力培養的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篇9
《通知》強調,受理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不受《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2年版)》限制,對涉及試劑、耗材和設備等醫用產品的項目,只要相關產品獲得有關部門批準生產、具備市場準入條件,均應納入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受理范圍。
《通知》主要內容
要進一步簡化工作程序,按照鼓勵創新和使用適宜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加快審核,及時公布審核結果。
對審核通過的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各地要明文規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執行,并明確項目編碼、項目名稱、項目內涵、價格水平或價格管理形式等。
省級價格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并向社會公布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受理條件、審核程序、審核時間、審核原則及內容和部門職責等工作規則,確保受理審核工作責任明確、過程透明、結果公開。
各地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方式,拒絕或推諉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受理審核工作。
自本文之日起,若因價格主管部門原因影響醫療技術創新和及時進入臨床使用的,發改委將通報批評,并按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Strategy戰略
萬達斥資150億建3座頂級醫院
1月6日,萬達集團與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HG)在北京簽訂合作協議。萬達將總投資150億元,在上海、成都、青島建設三座綜合性國際醫院,由IHG運營管理并使用IHG品牌(中文名“英慈萬達國際醫院”)。這是中國企業在醫療行業的最大一筆投資,也是IHG首次在中國運營管理醫院項目。
中國人壽計劃投建三甲醫院
1月10日,中國人壽官微透露,中國人壽與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國藥集團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共同簽署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投資設立醫院管理公司。其中,中國人壽為第一大股東。醫院管理公司設立后,將負責淄博市中心醫院西院區工程項目的建設,以及新院區的設立與運營。新的西院區將按照三甲綜合醫院的標準建設,計劃一期開放床位1000張。
綠葉醫療控股收購韓國高端醫療品牌
近日,綠葉集團旗下的綠葉醫療集團宣布,已與韓國JC健康株式會社正式簽約,投資并控股JC健康株式會社,同時持有韓國知名婦兒專科品牌愛麗美(Ellium)。韓國JC健康株式會社是目前韓國最大規模的專業化醫院管理服務公司之一,是Ellium(愛麗美)品牌的持有者,專為婦產科、兒科以及整形美容等??祁I域提供醫院經營管理服務,并經營產后調理醫院。
Service服務
“互聯網+康復”平臺康復匯上線
我國首個國家級“互聯網+康復”網絡平臺――“康復匯”日前正式上線。該平臺定位于打造康復“網絡生態圈”,將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媒介縱向聯合綜合醫院、基層社區和康復、養老等醫療機構,橫向鏈接醫學專家、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等專業人員,打造首個國家級“互聯網+康復醫療”平臺。
搜狗搜索推出“醫院一體化”功能
近日,搜狗搜索利用數據分析引擎,以及與醫療行業第三方專業服務商的深度合作,全新推出“醫院一體化”功能。用戶只要在搜狗搜索手機版頁面中輸入醫院名稱,就能準確獲知醫院的等級、聯系電話、真實地址等信息。同時,在搜索結果中就能直接按照“科室”或“疾病”在線找醫生,杜絕了用戶被虛假醫療廣告所欺騙的可能性。
Medicine藥品
屠呦呦研究成果24年后申請新藥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出雙氫青蒿素片增加適應證的新藥申請,國家食藥監總局表示,該申請符合新藥特殊審批程序要求,將加速其審批流程。據悉,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批準為一類新藥后,屠呦呦在對青蒿素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研究中發現,其對紅斑狼瘡的治療也有明顯效果。此次增加適應證的新藥申請,就是申請該藥可用于治療紅斑狼瘡。
“人用皮卡佐劑狂犬病疫苗”獲臨床突破
1月4日,中國依生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宣布,皮卡狂犬病疫苗的臨床一期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結果,注射皮卡狂犬病疫苗75%的人群在第7天就能實現血清轉陽,這樣的轉陽速度將更有利于防止暴露后狂犬病病毒感染威脅。據介紹,該疫苗采用全新的具有激活免疫細胞Toll樣受體3(TLR-3)的皮卡佐劑技術,于2013年被國家科技部列為“重大新藥創制”項目。
正大天晴16億向強生轉讓肝炎新藥
1月8日,正大天晴藥業與強生制藥公司簽署獨家許可協議,將一款抗乙肝病毒(HBV)臨床前藥物除中國大陸之外的國際開發權許可給強生公司,強生將在中國之外開展該產品的全球開發、生產、注冊和商業化推廣。根據協議,強生將支付正大天晴總額2.53億美元(約16億人民幣)的首付款和里程金,以及上市后的銷售提成。據悉,該款在研創新藥物是一種新型小分子抗病毒口服藥,通過激發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產生對乙型病毒的清除效能。
Technology技術
英國發現影響人類智商的基因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日前報告說,他們首次確認人類大腦中兩個與智商有關聯的特定基因簇。這一發現不但加深了研究人員對智商的理解,未來或許有助于開發更高效的神經系統疾病療法。這兩個基因簇分別被稱為M1和M3,每個基因簇由數百個相互關聯的基因組成,它們共同影響人的認知、記憶、注意力和推理等有關智商的方面。
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
1月10日,中國科學院表示,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愿者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采集,并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及針對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預警和干預研究等。
該計劃首席科學家、北京基因組所中科院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曾長青介紹,考慮到職業人群穩定性強和良好的參與交流條件,這一精準醫學計劃將以中科院職業人群為隊列研究基礎,日前第一批志愿者的樣本和基線數據采集工作已在北京基因組所員工中全面展開。
砒霜抗腫瘤機制有新解
上海交通大學陶生策研究員與上海瑞金醫院陳竺院士領銜的聯合研究組研究證實,砒霜(三氧化二砷)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中糖酵解通路限速酶己糖激酶2(HK2)的活性,從而影響細胞代謝,最終導致腫瘤細胞凋亡。大量已有研究表明,砒霜在其他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方面也有較大潛力,但相關機制一直不清,不能明確具體的靶標蛋白質有哪些。
Devices器械
北京大型醫療設備將實施集中管理
1月6日,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公布《北京市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白皮書》,對甲類、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現狀及監管使用情況進行梳理。白皮書提出,未來將在醫療機構內部或各轄區內部探索建立醫學影像中心,將大型醫用設備集中管理;對社會辦醫配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放寬準入條件,只審查診療科目、醫技人員資質和醫療技術準入等安全性指標。
磁共振等20種醫械將取消關稅
日前,世貿組織就擴大《信息技術協定》產品范圍談判達成全面協議,心臟起搏器、磁共振成像設備、超聲掃描設備等20多種醫療器械設備和組件計劃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降稅,絕大多數產品將于3~5年后最終取消關稅。此舉將為我國中高端醫療設備的出口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國內廠家生產部分高端醫療設備核心元件的進口成本也將進一步降低。
篇10
這一專業委員會正是由總醫院醫學實驗科發起的,同時,他們還發起成立了組織器官再生與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2012年,學科帶頭人馬東初教授應邀在“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上介紹了總醫院通過轉化醫學,推動免疫細胞治療技術規范化臨床應用的模式和做法,獲得了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和好評。2013年學科成功與中國醫師協會聯合主辦了“2013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這標志著學科細胞治療技術的發展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已經進入國內同行的前列。自此,總醫院醫學實驗科在轉化醫學促科研成果有的放矢方面為業界做出了表率。
一段奮發有為的圖強史
翻開總醫院醫學實驗科的科研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是一部學養深厚因而成就輝煌的歷史。
總醫院醫學實驗科成立于1978年,在田慶生、初俊杰和劉亞革等主任的帶領下,不斷探索基礎研究型科室在大型三級甲等醫院內發展的道路,探索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結合的最佳路徑。尤其是初俊杰擔任科主任期間,大膽改革開放,積極探索前行,提出了“以科研養科研”的發展理念,積累厚重,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7年被批準為臨床基礎醫學研究中心。馬東初教授擔任科主任以來,特別注重基礎研究與臨床的結合。上任之初,就在導師吳祖澤院士的指導下,啟動了自體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過繼免疫治療技術的前臨床研究,建立了GMP條件下CIK細胞大規模培養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笆晃濉逼陂g學科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確立了以轉化醫學為核心,以第三類醫療技術為切入點的發展模式。2010年,按國際標準建成了一個擁有多個步入式操作間和獨立質控單元的大型cGMP潔凈室。cGMP潔凈室符合我國《醫藥工業潔凈廠房設計規范》及現行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的要求,并嚴格遵照國家衛生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和總后勤部《軍隊醫療機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及相關檢查準入標準,開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等第三類醫療技術,并獲批臨床應用。2011年,醫學實驗科與腫瘤科、放射治療科和介入治療科等相關科室合作被批準為全軍腫瘤診治中心。
作為轉化醫學的平臺和基礎與臨床連接的橋梁,多年來學科以勤奮嚴謹、銳意進取的精神,努力培養專業隊伍,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造血干細胞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在干細胞分離、純化、鑒定和冷凍保存及增殖分化調控等研究方面有著長期的工作積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與總醫院血液科合作開展了國際上第一例胎肝干細胞移植工作;在免疫學研究方面,較早地開展了抗人大腸癌相關抗原單克隆抗體及免疫學診斷的研究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殺傷細胞(LAK細胞)免疫過繼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一些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些工作積累,對于推動形成基礎緊密結合臨床和醫教研全面發展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醫院對學科投入的逐漸加大,使學科的各項建設,包括學術水平、學科規模、設備裝置、綜合實力、人才梯隊等,均有明顯提升,為學科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
一個醫學創新的實驗園
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是學科開展一切工作的總原則,為廣大軍地患者服務是學科發展的宗旨,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室發展的目標。為了實現上述發展目標,更好地為廣大軍地患者服務,學科一次又一次地挑戰現有格局和運行模式,按照“醫院發展戰略綱要”,以轉化醫學為核心,以第三類醫療技術為切入點,強力打造生物技術轉化平臺,強化“腫瘤免疫細胞治療協作中心”和“干細胞臨床應用協作中心”建設,使相關第三類醫療技術能高效準入,安全平穩運行,并努力使其最終形成臨床應用指南;強力打造基礎科研支撐平臺,強化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蛋白質組學和免疫學理論和技術建設,為以第三類醫療技術方式準入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法和新方案準備技術、理論和人才;強力打造分子診斷和質量控制平臺,強化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分子診斷技術的臨床轉化,為相關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和新方案的臨床應用把好質量關,并最終實現個體化的臨床應用。學科努力加強與相關臨床科室在多種模式下的合作與協作,不斷促進相關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和新方案的臨床轉化,同時,學科也不斷拓寬渠道,努力加強與國內外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斷促進學術交流和新技術的引進。目前,學科已初步完成了三大平臺建設,形成了體系化、規模化和具有轉化醫學特色的學科布局。
近年來,學科已經建立和正在建立的治療技術包括,自體CIK治療技術,自體TG-CIK治療技術,自體樹突狀細胞治療技術,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單個核、CD34和CD133)和器官來源干細胞移植技術。其中一些技術已成功應用于臨床,到目前為止,共完成免疫細胞治療800例。同時,開展的各類相關檢查大幅度上升,2012年達到1000人次。從以上取得的成績看,這種學科布局不僅適應轉化醫學的要求,而且也為學科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實現學科發展目標,科室實施學科帶頭人領導下的學術帶頭人和平臺負責人負責制。通過完善各項制度建設,規范各類人員的行為職責;通過實施選擇式目標管理,落實各項工作的進程;通過狠抓精細化管理,提高質量建設水平和科室管理水平。
在通過制度抓落實方面,學科要求所有的課題要有開題報告和實驗設計;所有的制品制備和實驗要有操作規程;所有的制備操作和實驗要有詳實的記錄。特別是在生物技術轉化平臺,制定了一整套GMP文件,涵蓋了細胞制品制備的所有環節,共計204個文件,約50余萬字。同時,學科還建立了定期工作匯報制度,定期課題匯報制度和定期學術交流制度。在人員使用上強調一專多能,為此,建立了崗位輪換制度,在提高人員工作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一個醫教研的主陣地
在醫療工作中,學科臨床應用的技術基本上都屬于第三類醫療技術,技術含量高,操作過程復雜。因此,醫學實驗科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把質量作為核心,強調所有技術操作和制品制備均應嚴格遵照“嚴謹、無菌、精準、有序”的原則進行,用一流的技術、高質量的制品為患者服務。
在科學研究中,他們始終堅持以臨床需求為牽引,充分發揮作為基礎向臨床轉化平臺的優勢,注重探索解決臨床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科的技術優勢和長期積累,積極參與和推動以疾病為中心的重點學科群建設。
在人才培養方面,以科學發展觀引領,注重世界觀的構建和方法論的形成,強調系統全面地看問題,并提出統籌兼顧的解決方案。這樣做的目的是全面提升能力,而不是片面注重技術的掌握。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學科人員素質和能力均有大幅度提升,實現了“一人多能,一人多崗”。同時,研究生學習也受益匪淺,其中一人成為某大學的教研室主任。
總之,他們恪守“科研服務于臨床,臨床牽動科研”的創新理念,以技術創新帶動科研和教學,再以科研和教學推動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并在推動轉化醫學發展的過程中,培養人才,促進學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谶@個發展戰略,目前,學科已初步形成了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研發團隊和干細胞治療技術研發團隊,并與相關科室臨床應用團隊協作,積極推動轉化醫學研究、臨床轉化應用和轉化醫學人才的培養。
學科共參加承擔國家級項目4項(包括“973”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各1項),軍隊和省部級課題13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93篇,其中SCI收錄15篇,主編專著3部。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以上獎勵72項,其中二等獎4項。招收博士后研究生1人,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8人。
學科在艱苦創業,銳意進取的同時,也不斷吸引著國內外同行的注意。在造血干細胞,特別是巨核細胞研究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系統,具有明顯特色的研究體系,涵蓋了從干/祖細胞增殖特性到可塑性,從細胞因子到微環境調控,從多倍體化和分化成熟到信號轉導途徑及藥物靶分子的篩選等方面。目前,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國內領先,接近國際前沿。在轉化醫學研究方面,學科起步扎實,布局系統合理,運行嚴謹規范,開始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影響,并受到關注。
一個將威士誠的凝聚體
拿破侖有句名言: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羊,能打敗一兩頭羊帶領的一群獅子。這就是說,一名良將決定一方事業的成敗,一名科主任決定一個科室的興衰。
醫學實驗科主任馬東初教授是一名轉化醫學專家,長期從事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基礎研究及臨床轉化研究,注重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取得了一系列科學性強、有轉化潛力和實用性好的研究成果。在造血干細胞生物學特性研究、有核細胞多倍體化研究、干細胞移植研究和免疫細胞治療研究等方面有較深造詣,并將一批第三類醫療技術應用于臨床。
擔任科主任以來,他能夠站在生命科學的前沿,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謀求學科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完成了對既往分散、獨立、交叉少,重復多的科研模式的全面整合,確立了“夯實基礎、建設平臺、謀求發展、服務臨床”的學科發展理念,實現了學科發展模式“由獨立科研向協作攻關”和“由科研為主向轉化為中心”的轉變。
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醫學實驗科在這位實力超群的強將的領導下,集結了副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技師1人,博士后指導教師1人,碩士導師1人,他們同甘共苦,為醫學實驗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中有在科研研發中經風歷雨、迅速成長起來的業務骨干,也有走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帶著激情和夢想走進這個創造者的理想部落,一邊與棘手難題交鋒,一邊行遠自邇、攻堅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