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健醫學與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健醫學與研究

篇1

HPM單次輻照對大鼠眼視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

海帶多糖降血脂、血糖研究

北京大學醫院口服降糖藥的應用分析

吸煙經濟對師范大學學生戒煙意圖的影響分析

高校青年教師非酒精性脂肪肝與心理壓力的相關性研究

大學新生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調查結果分析

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與自卑感關系研究

團體咨詢在研究生“情緒管理”中的應用與研究

特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關系的研究

大學新生SCL-90量表計分與賦值計分的差別研究

師范院校大學生教師職業認知的調查研究

住院大學生人群致病細菌培養及藥敏分析

培氟沙星治療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評價

香砂養胃丸與奧美拉唑合用治療慢性淺表胃炎療效觀察

高職院校教職工亞健康狀況調查分析

本刊對統計學檢驗結果表達方法的要求

大理白族地區中學生考試焦慮現狀調查

四川民族學院教職工體檢結果分析

內蒙古大學女教職工婦科疾病普查結果分析

南通市4174例健康體檢者的指骨骨密度調查

關于正確使用統計學符號的通知

某高校近6年來新生兒出生情況及分娩方式調查

某大學醫院職工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分析

重慶大學教職工健康調查分析報告

廣州市高校高級職稱人員健康狀況分析

抑郁癥個體反事實思維特征的實驗研究

圖片與英文單詞的激活水平對知覺干擾效應的影響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咨詢內容需求的相關分析

拖延與完美主義關系研究

不同情景對不同成癮程度吸毒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

老年與青年支氣管哮喘的對比性研究

益母草注射液在預防產時產后出血中的療效觀察

某高校30例恙蟲病臨床分析

高校教職工B超檢查結果分析

高校女教職工健康狀況調查

某高校922名教職工脂肪肝檢出情況分析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

大學生因病休學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女生經前期綜合征及影響因素調查

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復發性流產關系的研究

關鍵詞書寫要求

桂西北地區某高校5屆新生HBV感染狀況分析

湖南某大學高級職稱教職工體檢結果分析

廣東某高校50歲以上教職工血脂血糖水平分析

東北農業大學在職教職工健康狀況分析

西部漢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疏離感狀況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對中專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研究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單被試驚恐障礙治療的實驗研究設計

本刊對統計學檢驗結果表達方法的要求

重慶某民辦高校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褥瘡新療法的應用研究與療效分析

16例中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誤診為冠心病分析

參麥注射液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54例療效觀察

腹腔鏡中低位直腸癌TME手術72例報告

蝶形膠布減張對合皮膚清創術的應用效果

社區獲得性肺炎95例臨床特征分析

篇2

關鍵詞 “2345” 教學質量監控 保障 體系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強化質量意識,尤其要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重視過程監控,吸收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質量評價,逐步完善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引導、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武昌職業學院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揚長避短、順勢成才”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2014年教學基礎建設年-2015年教育質量建設年-2016年學校品牌建設年”三年的學校發展定位為導向,學校建立并實施以“2345”為特征的教學工作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運行情況良好。

一、現代質量管理的主要理論

教學工作質量監控與保障,屬于質量管理的范疇。為了構建科學、規范、規范的教學工作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就有必要分析現代質量管理理論與制度。

(一)全面質量管理與ISO9000標準

全面質量管理(簡稱TQM)是世界質量管理理論的第三個發展階段。ISO8402《質量術語》標準中給出了TQM的定義:全面質量管理是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為了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1987年頒布了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ISO9000系列國際標準。因為標準強調的是“以質量為中心,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全員參與,滿足和超越顧客需求和期望”, 其精髓是預防措施。TQM是ISO9000標準的理論基礎,ISO9000在許多方面反映了TQM的思想,它是TQM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把ISO9000看作是TQM的一部分也不無道理。ISO9000是TQM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它為各國各企業評價其質量工作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和模式。

(二)學習型組織與卓越績效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的管理模式--學習型組織由美國學者彼得?圣吉創立。學習型組織理論第一次將管理與學習連在一起,被西方譽為21世紀管理圣經。1987年創建于美國的卓越績效模式是當今國際廣泛認可的一種組織綜合績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工具。它是在研究全球卓越領先企業的最佳實踐和最佳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對企業進行診斷、管理咨詢及提升企業經營績效的系統管理模式。該模式是當前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一種組織綜合績效管理的有效理論、技法和工具,是繼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模式后又一個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新模式,已開始為全球大多數國家、地區所采用。

(三) 以形成性評價為中心的教育評估理論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在“以教育目標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形成性評價為中心的教育評估理論。他將教育評估分為診斷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 診斷性評估往往用于決策前。形成性評估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以反饋調控和改進完善為主要目的。終結性評估,是對評估對象在一定時期內的狀況進行價值判斷。現代教育評估理論體現了現代管理學特征,是進行教學質量監控的有效方式。

二、影響武昌職業學院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

(一)創辦基礎薄弱,辦學時間較短,辦學理念有待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辦學歷史不長,學校領導層更迭頻繁,一方面造成學校文化積淀不深,同時又難以形成穩定辦學思想和辦學思路,這會影響培養方案、專業設置、課程開設、師資配備、基礎教學設備建設及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達到高等職業教育應有的水平。

(二)師資隊伍建設滯后于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師資隊伍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首先表現在教師數量嚴重短缺,與學校迅速增長的辦學規模相比,師資隊伍數量不足已成為極其突出的矛盾。其次表現在師資結構不合理:青年教師較多,老年教師少;高校畢業直接任教的多,有企業或社會經歷的少;初級專業技術職稱職務的多,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職務的;校齡短的多,校齡長的少;最后是女教師多,男教師少。這“五多五少”表明具有符合高職教育教學要求的教師不多,這對教育教學造成直接影響。

(三)教學基礎設施不足。 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張,教學基礎設施越來越不足。雖然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但投入沒有與招生規模的擴張保持同速度的增加,實驗實訓設備、圖書等硬件設施等有待加強。

(四)教育教學改革滯后。主要表現在以就業崗位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為主線等這些職教特色不突出;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職業意識、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等各部分的比例、結構不盡合理;教學過程中仍然書本教學多、實踐教學少,老師講得多、教學做合一的少,對學生自學能力、職業技能、就業能力等培養訓練不夠。同時,由于專任教師較少,大部分教師疲于完成教學任務,社會實踐與科學研究明顯不足。

(五)教學管理的手段與制度建設落后。由于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不足,教學與教學管理均處于單機版水平,無法滿足現代教學與教學管理的需求。這必然造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適應。

三、構建以“2345”為特征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

武昌職業學院構建了以“2345”為特征的教學工作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主要表現形式為《武昌職業學院教學工作規范》。該文件包括了教學工作規程、教學優秀獎勵、教學事故處理和教學效果評價等四個部分。這實際包括了教學質量標準體系、約束與激勵體系、教學過程監控體系、教學質量的組織體系、教學質量評估與信息反饋體系、教學質量的制度體系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一)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武昌職業學院教學工作規范》通過備課、授課、輔導答疑、習題課、課堂討論及作業、實踐教學、課程考核等規定了各教學環節和教學文件的基本要求與工作標準。

(二)約束與激勵體系:《武昌職業學院教學工作規范》規定:教師取得優異成績是指為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聲譽的提升做出突出貢獻、開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在師風師德教書育人等方面取得全校高度評價的。教學優秀獎勵每年度進行一次。

任課教師與教學輔助人員、教學管理人員(部門)以及后勤保障的各部門工作人員的直接或間接責任,違反教學工作規范,導致影響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教學進程和教學質量等消極后果的事件;即為教學事故。各類人員發生教學事故,均要接受相應處分。

(三)教學過程監控體系:學校建立并實施以“2345”為特征的教學工作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其具體形式為:校院兩級教學工作督導,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期教學檢查,學生、教師、畢業生和社會四方教學質量評價,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輔導答疑、作業考核和教學反思的五種教學質量監控。這里,集中體現了現代質量管理的思想和教學管理的特點。

(四)教學質量的組織體系:學校各教學與教學管理部門明晰職責、各司其責和溝通協調。教務處統籌管理全校教學工作,學生工作辦公室統籌管理學生工作,干部人事處統籌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招生就業與校企合作處統籌管理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利用,校產與后勤管理處負責教學的后勤保障,圖書信息中心負責圖書資料和現代教學技術支持,教學工作督導進行常規和專項教學檢查與指導,院(部)承擔具體的教學基本建設、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教學質量的自我監控與提高,教研室(實訓室)組織教師開展學校安排的教學工作。

(五)教學質量評估與信息反饋體系。教學工作信息是及時進行教學質量監控、教學優秀獎勵和教學事故認定的主要依據。教務處負責建立暢通的教學工作信息收集與反饋,對教學工作信息進行初步認定與處理。全校教職員工都有義務及時真實的向學校提供教學工作信息。

(六)教學質量的制度體系:主要有每周一次的教務工作會議制度、每月一次教學工作會議制度、教學檢查制度、教師準入制度、聽課制度、督導制度、信息反饋制度、教學事故認定處理制度、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

(七)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

形成了以《武昌職業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工作規程》、《2013-2020年武昌職業學院專業建設規劃》和《武昌職業學院教師教學工作規范》等為主的制度保障;以教學優先和教師為重的經費投入和人事分配政策保障;以全員集中聽課、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期全校聯合檢查、集中辦公的思想與精力保障。

四、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運行情況

(一)教學管理制度齊全規范

自2013年秋以來,先后制定了《武昌職業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工作規程》、《2013-2020年武昌職業學院專業建設規劃》、《武昌職業學院教師教學工作規范》等系列文件,按照現代高職教育思想和我校教育理念,制定了《2013年人才培養方案》這些文件制定與實施,為規范、持續和有效運行我校“2345”為特征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起到了制度保證的作用。

(二)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健全

學校以《武昌職業學院教師教學工作規范》明確了各個教學基本環節的基本要求,以有利于教學、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學輔助人員明晰工作標準、規范開展工作。教務處長親自給全體教學人員解讀《武昌職業學院教師教學工作規范》。人才培養方案是設計人才培養計劃、開展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學校特別重視,在各學院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教務處深入到個學院進行研討,并組織了以校教學委員會為主的人才培養方案校級答辯,和學生代表參加的學生聽證會。

(三)教師教學能力有效提升

近一年來,學校通過改革教師人事分配制度、設立教授特崗和改善教師生活條件等措施,共新增專任教師50余名,其中教授和高職專業技術職務的14名,學校新聘副教授14人、講師15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基本滿足學校教學工作需求、數量基本滿足、結構基本合理、發展潛力較大、綜合素質較高的專兼有機結合的教師隊伍。

(四) 教學質量監控及時有效

校院兩級教學工作督導。按照《武昌職業學院教學工作督導》學校正式建立了校院兩級教學工作督導。學校不定期組織教學工作督導與院長信息交流會,及時將各種教學信息面對面的反饋到個教學單位。

教學常規檢查工作。學校每天有人在教學場所巡查,及時了解教學狀況并進行處理。每周以《周教學秩序檢查反饋》的形式,公布近一周教學工作督導聽課、教學管理人員查課、和教學信息員評課的教學基本信息;對于教學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教務處以《教學專項工作》的形式,要求有關教學單位予以及時處理。每學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是全校教學工作全面檢查的時期;大檢查期間,全校教學管理人員和干部等聽課一周。

(五)教學質量保障到位有力

為了保證教學活動正常有序的展開,學校將教學管理和教輔人員的工作要求一并列入《武昌職業學院教學工作規范》;做好了,給予教學優秀獎勵;做不好,按照教學事故處理。這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學。

在2013年,學校大力建設校園信息化工程的背景下,新增多媒體教室40余間。2014年上半年,學校又一次性投入300余萬元新建和改造14間實驗實訓室,其中會記實操實訓室、物流實訓室具有省級先進水平。同時新增教學用計算機近300臺,新建理念先進、功能齊全、學術與休息為一體的教師研究發展中心一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01-206.

[2]曹大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及其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2,(9)

篇3

為了探討漿樣樹突狀細胞(PDC)在單倍體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重建的特點及其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患者復發的關系,采用流式細胞術對19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樹突狀細胞(DC)亞群晚期重建進行動態監測,并將其與患者cGVHD 和復發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 白血病患者髓樣樹突狀細胞(MDC)、MDC1和DC百分比和絕對細胞數以及MDC/PDC比率均低于正常對照(P0.05);MDC/PDC于移植后120天時已達到正常對照組水平(P=0.602)。發生cGVHD 患者移植后120天PDC比例高于未發生組 ;患者復發后MDC1比例及數值下降,而MDC2和PDC比例及數值略回升。結論:白血病患者單倍體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前外周血DC比例、絕對數及MDC/PDC比率均減少;移植后MDC/PDC比率恢復較快 ;各亞群比例和數量在移植后9月后基本恢復正常;且恢復情況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和患者復發相關。

【關鍵詞】 單倍體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 漿樣樹突狀細胞;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血病復發

Investigat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Reconstit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GVHD and Relapse after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reconstit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 precursors after allogeneic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ismatched/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and relapse, 19 patients with leukemia were enrolled for this study.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 (DC) subsets of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constitution of DC and cGVHD, relaps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patients with leukemia had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oportion and absolute number of myeloid dendritic cell (MDC) , MDC1 ,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P0.05), besides the proportion of PDC which reached to healthy controls levels at 1 year(P =0.494). Compared with levels before relapse, the proportions of MDC1, MDC,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were lower, but proportions of MDC2 and PDC were slightly higher after relapse. Patients with a 'high' PDC recovery profile had an improved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GVHD in contrast to patients with a 'low' PDC recovery profile on day 120 after transplantation (P=0.007).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de novo leukemia patients have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oportion and absolute number of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before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hile ratio of MDC/PDC can be normalized with relative rapidity, the proportions of all DC subsets reached to normal levels on the whole at 9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also recovery level of DCs is correlated with occurrence of cGVHD and relapse.

Key words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leukemia relapse

目前同種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供者主要為HLA完全相合的同胞或非親緣供者(HLAmatched sibling donor, MSD or HLAmatched unrelated donor, MUD),在一些應用HLA不完全相合供者的移植中,供者的T淋巴細胞絕大部分已在體外去除[1-4]。我們的研究已證實,GIAC體系(即G: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I: 強免疫抑制劑, A:抗胸腺球蛋白, C: 外周血與骨髓聯合)不需要進行體外T淋巴細胞去除,急慢性GVHD發生率、移植相關死亡率、復發率,以及兩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均與同期配型完全相合患者相似,從而使HLA不完全相合親緣供者(HLAmismatched family donor, MFD)移植/單倍體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方法得到改進,成功跨越HLA屏障,但我們這一體系成功的機制還未完全清楚[5-8]。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是專職的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不僅能夠顯著刺激初始型T細胞(naive T cells)進行增殖, 充當機體免疫反應的始動者,而且可以通過調節T細胞的類型使機體產生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9];慢性GVHD的發生需要供受者APC共同參與[10-13]。此外,宿主APC是運輸已致敏的供者T細胞和NK至靶組織所必需的。HLA完全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后DC的重建可影響cGVHD和復發,HLA不合/單倍體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后DC的晚期重建目前很少報道;未去T淋巴細胞模式下DC重建研究未見報告。對此我們進行研究,以了解DC重建與cGVHD、復發是否相關。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J Exp Hematol 2007; 15(2)漿樣樹突狀細胞重建與人類白細胞抗原不合/單倍體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復發關系初探

材料和方法

對象

患者 從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間,對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行HLA不完全相合單倍體移植的19位患者和12例健康親緣供者進行研究。患者男性14例,女性5例,中位年齡21(12-51)歲。19例患者中急性髓性白血病5例,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6例,慢性髓性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急性髓性白血病1例。 所有患者在進入研究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供者標本在獲取前均得到本人同意,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供者 所有供者均為親緣供者,移植前進行HLA配型,HLAA、B位點檢測方法為低分辨方法,Ⅱ類抗原采用高分辨方法。依據HLA配型相合程度、年齡、性別以及健康狀況選擇供者。其中3/6個位點不合10例,2/6個位點不合7例,1/6個位點不合2例。

預處理方案

阿糖胞苷(cytarabine, AraC)4 g/(m2·d)×2天,馬利蘭(busulfan, Bu) 4 mg/(kg·d)×3天,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1.8 g/(m2·d)×2天,甲基環己亞硝脲(simustine, MeCCNU) 250 mg/(m2·d)×1天,抗人胸腺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 ATG) 2.5 mg/(kg·d)×4天。

供者動員及造血干細胞采集

所有患者均接受供者經GCSF動員后采集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細胞聯合移植。所有供者接受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 μg/(kg·d),連續皮下注射5-6天。第4天采集骨髓, 有核細胞要求達(3-4)×108/kg;第5-6天應用COBE血細胞分離機采集同一供者外周血干細胞,循環總量10 L,總單個核細胞達(3-4)×108/kg。

移植物抗宿主病預防和治療

應用環孢菌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喋呤方案。環孢菌素A 2.5 mg/(kg·d)靜脈滴注,移植前9天至腸道功能恢復正常后改為口服,一般用至移植后9-12月;霉酚酸酯0.5 g每12小時1次,口服,移植前10天至植活后減半,后漸停藥;甲氨喋呤移植后1天15 mg/m2,移植后3、6、11天10 mg/m2。cGVHD根據受累器官和廣泛程度分為局限型和廣泛型。局限型cGVHD 包括局限的皮膚損害和(或) 本病所致的肝臟損害。廣泛型cGVHD 有下述二者之一加上另外4 項中任意3 項:①皮膚全身廣泛受損; ②病理證實局部皮膚病變并兼有cGVHD 的肝損害。另外4 項包括:肝臟病理呈慢性重癥肝炎或肝硬化,眼部干燥(Schirmer 試驗濕度僅5 mm) ,唾液腺或口腔粘膜有本病病理,任何其他的靶器官受損 。發生cGVHD后根據情況加用皮質激素、CsA、MMF、FK506、依木蘭等治療。

植活監測

所有患者均于移植后6天始接受rhGCSF 5 μg/(kg·d),連續皮下注射至嗜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2.0×109/L。連續3天 ANC≥0.5×109/L被認為白細胞植入;脫離血小板輸注7天,血小板≥20×109/L被認為血小板植入。移植后行骨髓形態學、遺傳學檢查、HLA DNA分型及DNA指紋圖(北京市公安局物證所進行)檢查證實供者植入情況,每例患者均采用2種或以上指標。

流式細胞術檢測分析

單克隆抗體及其他試劑 抗CD14,CD19PerCP及陰性對照單克隆抗體,溶血素均購自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抗BDCA1PE( Mouse IgG2a, clone: AD58E71)、抗BDCA2FITC (Mouse IgG1, clone: AC1441)、抗BDCA3APC(Mouse IgG1, clone: AD514H121 )單克隆抗體均購自德國美天旎公司。

細胞表面標記 每管取新鮮抽取的EDTA抗凝血至少100 μl,分別加入各種抗體及陰性對照抗體10 μl ,4℃避光孵育15分鐘;加溶血素2 ml室溫避光10分鐘,溶解紅細胞;然后300×g離心5分鐘,棄上清,用PBS將標記細胞洗滌2次;加入含1%多聚甲醛PBS 200 μl, 固定后24小時內上流式細胞儀檢測。

流式細胞儀檢測 流式細胞儀為FACSort型(Becton Dickinson 公司產品,裝備雙激光管),應用Cellquest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四色熒光標記活細胞膜,每份標本獲取(1-2.5)×105個細胞,用FSC/SSC設門畫出有核細胞群R1,以去除細胞碎片和死細胞;二維點圖顯示R1內細胞,設CD14、CD19 PerCP陰性細胞群為R2,顯示R2群細胞,分析BDCA2 FITC陽性及BDCA1PE, BDCA3APC陽性細胞,即分別為PDC和MDC1、MDC2 ,并計算DC、MDC1、MDC2以及PDC占有核細胞的百分比。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應用統計軟件SPSS 10.0進行分析,連續變量采用非參數MannWhitney U檢驗,cGVHD的發生率評估應用KaplanMeier曲線,P

病人特點

19位患者和12例健康親緣供者納入本研究,HLA配型3/6不合10例,2/6不合7例,1/6不合2例。發生cGVHD 11例,其中局限型7例,廣泛型4例;復發2例,死亡5例,余無病生存。具體情況見表1。

外周血DC前體細胞晚期重建

正常對照組和患者移植前的DC及其亞群 12例來源于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標本被作為對照組。白血病患者預處理前MDC1、MDC及DC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比較正常對照組明顯減低,分別為MDC1 0.03% vs 0.435%; MDC 0.045% vs 0.645%和DC 0.125% vs 0.76% (P均0.05,無統計學差異。各DC亞群的絕對值與百分比相類似,分別為MDC1 1.33/μl vs 26.7/μl; MDC 1.52/μl vs 35.56/μl 和 DC 7.89/μl vs 42.66/μl, 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減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MDC/PDC比率為0.50 vs 4.21, 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1)。

患者移植后DC亞群晚期重建 患者移植后晚期(移植后>100天)外周血DC各亞群的重建基本同步,各亞群在白細胞中所占比例隨移植后時間推移逐漸恢復正常。如表2所示除移植后9月時PDC在白細胞所占比例為0.08%(0.04%-0.11%),仍略低于正常對照組,兩者有統計學差異(P=0.016)外,余各亞群所占比例均于移植后9月時恢復到正常對照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患者移植后晚期(移植后>100天)外周血DC各亞群數量的重建與比例重建基本相似,各亞群重建亦基本同步且亞群的數量與比例隨時間推移逐漸恢復正常。如表3所示DC各亞群數量均于移植后9月時恢復到正常對照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MDC/PDC比率如前所述已于移植后30天時達到正常對照組水平,移植后晚期此趨勢未出現改變,各時間點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DC前體細胞晚期重建與cGVHD的關系

我們的研究顯示,移植100天后所有患者的 cGVHD的累計發生率為57.89%(11/19)。移植后120天患者PDC中位絕對值為1.142/μl,我們以此值為分界點將患者分為高PDC組和低PDC組。高PDC組(PDC >1.142/μl) 9例患者中8例曾經發生 cGVHD,cGVHD的累計發生率為89.89% (8/9);低PDC組(PDC ≤1.142/μl)10例患者中僅有3例發生cGVHD,cGVHD的累計發生率為30 %( 3/10),明顯低于高PDC組。應用KaplanMeier曲線進行分析,兩組之間差異顯著(P=0.007)(附圖)。

我們對移植后120天的MDC/PDC也做了分組分析,結論和PDC相似,低MDC/PDC組cGVHD的累計發生率為明顯低于高MDC/PDC組,但無統計學差異(P=0.068)。

Figure KaplanMeier plot of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GVHD by DC group at day 120 after transplantation. Log rank P=0.007.

患者移植后復發前后DC亞群變化

本研究過程中有2例患者出現復發,監測其復發前后外周血DC各亞群的變化,結果顯示復發后各亞群比例及數量向患者移植前趨勢轉化。MDC1、MDC、總DC的比例及數量均較移植前下降,MDC2和PDC較復發前上升趨勢(表4,表5)。

AlloHSCT是血液惡性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的有效乃至唯一治療手段[5]。移植后供者造血系統、免疫系統在患者體內重建,這可使患者移植后達到完全治愈,但同時也可導致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移植相關并發癥,從而使移植的療效受到嚴重影響[14]。眾所周知,樹突狀細胞起源于骨髓CD34+造血干細胞,廣泛分布于除腦之外的全身各臟器;DC在天然性和獲得性免疫應答中均有重要的作用[9],但DC在移植后發生的免疫事件中的作用未完全清楚[15],關于DC的研究始終是移植免疫研究的熱點,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人體內DC的研究由于其數量很少,僅占外周單個核細胞的1% 以下,且缺乏特異性表面標志而不易進行。目前,外周血前體DC的識別主要通過許多譜系抗體陰性(lin-),如CD3、CD14、CD19和CD56陰性且HLADR、CD4 或CD33 陽性來實現。許多研究已證實,DC細胞并非單一的細胞群,至少可將其分為兩群細胞,CD123bright CD11c- PDC和CD123dim CD11cbright MDC。最近的研究顯示,CD1c (BDCA1), BDCA2, BDCA3和BDCA4 單克隆抗體可以快速、方便、有效地分離DC[16],且其表達不被化療及GCSF治療下調[17]。

cGVHD 是alloHSCT后長期存活患者的主要并發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是其非復發死亡的主要原因。在alloHSCT 后存活半年以上的病人中有60%-80%會出現cGVHD,尤其是非親緣供者、HLA 不完全相合的親屬供者的異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不斷增加,以及非清髓移植后供者淋巴細胞的輸注,使得cGVHD的發生率增加[18] 。cGVHD 的發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 cGVHD 可能為一種Th2 疾病, Th2 細胞可通過釋放IL4、IL5、IL6和IL10等細胞因子,誘導B 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抗體,發揮體液免疫效應, 在cGVHD 發病中都分別起主導作用[19]。Arpinati等[11]和Porta等[15]發現移植后6個月時,出現cGVHD的患者PDC數量明顯減少, Clark等[10]和Lamb等[20]研究顯示,cGVHD患者DC均來源于供者,而宿主來源的DC僅在無cGVHD患者中發現,這提示混合DC嵌合可能誘導耐受或無能;同時還發現移植后出現cGVHD的患者PDC數量明顯增高,我們的研究結果與此相似。患者移植后cGVHD的累計發生率為57.89%(11/19),將移植后120天患者PDC中位絕對值1.142/μl作為分界點將患者分為高PDC組和低PDC組兩組。高PDC組(PDC >1.142/μl) 9例患者中8例曾經發生 cGVHD,cGVHD的累計發生率為89.89% (8/9);低PDC組(PDC ≤1.142/μl)10例患者中僅有3例發生cGVHD,cGVHD的累計發生率為30%(3/10),明顯低于高PDC組,應用KaplanMeier曲線進行分析,兩組之間差異顯著(P=0.007)。

DC是專職的抗原呈遞細胞,可以呈遞具有細胞遺傳學異常的白血病細胞,尤其是DC1,通過誘導Th1發育促進抗腫瘤免疫。白血病患者DC數量減少,尤其是DC1數量減少,導致腫瘤細胞獲得免疫逃逸。Reddy等[21]發現植入時低DC數量與清髓和非清髓移植后復發相關;我們的研究顯示,患者移植前DC各亞群在白細胞中所占比例及數量較正常對照組減低,尤其以MDC1減少明顯;復發后患者各亞群在白細胞中所占比例及數量向患者移植前趨勢轉化——MDC1、MDC、DC及MDC/PDC較復發前下降,而MDC2及PDC較復發前略有上升,這提示復發可能與DC誘導抗腫瘤免疫減弱有關。

總之,隨著HLA 不合/單倍體相合HSCT不斷增加, 深入探討各種移植合并癥發生機制,將有助于新的預防及治療方案的發現。

【參考文獻】

1Huang XJ, Han W, Xu LP,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HLA mismatched transplantation using GCSFprimed bone marrow cells plus GCSF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without ex vivo T cell deple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 Blood, 2003; 102:486a [abstract].

2韓偉,陸道培,黃曉軍等. 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細胞移植GIAC分率100例臨床分析.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04; 25:453-457

3Huang XJ, Chen YH, Xu LP, et al. Combined transplantation of GCSF primed allo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and perpheral blood stem cells in 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Chin Med J (Engl), 2004; 117:604-607

4Jun HX, Jun CY, Yu ZX. In vivo induction of Tcell hyporesponsiveness and alteration of immunological cells of bone marrow grafts using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Haematologica, 2004; 89:1517-1524

5Lu DP, Dong, L, Wu T, et al. Conditioning including antithymocyte globulin followed by unmanipulated HLAmismatched/haploidentical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can achieve comparable outcomes to HLAidentical sibling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6; 107: 3065-3073

6Jun HX, Jun CY, Yu ZX. A direct comparison o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primed bone marrow grafts and GCSF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grafts, Haematologica, 2005; 90:715-716

7Nachbaur D, Kircher B. Dendritic cells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Leuk Lymphoma, 2005; 46: 1387-1396

8Damiani D, Stocchi R, Masoloni P, et al. Dendritic cell recovery afte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2;30:261-266

9Banchereau J, Briere F, Caux C, et al. Immunobiology of dendritic cells. Annu Rev Immunol, 2000;18:767-811

10Clark FJ, Freeman L, Dzionek A, et al. Origin and subset distrib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ransplantation, 2003; 75:221-225

11Arpinati M, Chirumbolo G, Urbini B, et al.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steroid treatment impair CD11c+ and CD123+ dendritic cell reconstitution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4;10:106-115

12Drobyski WR, Klein J, Flomenberg N, et al. Superior survival associated with transplantation of matched unrelated versus oneantigenmismatched unrelated or highly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isparate haploidentical family donor marrow graft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establishing a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recipients of alternative donor grafts. Blood, 2002; 99 :806-814

13Godder KT, Hozlett LJ, Abhyankar SH, et al. Partially mismatched relateddon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younger donors and absence of peripheral blasts improved outcome. J Clin Oncol, 2000; 18 :1856-1865

14Locatelli F, Burgio GR. Transplan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childhood: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going. Hematologica, 1998; 83:550-563

15Porta MD, Rigolin GM, Alessandrino EP, et al. Dendritic cell recovery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acute leukemia: correlations with clinical and transplant characteristics. Eur J Haematol, 2004; 72:18-25

16Dzionek A, Fuchs A, Schmidt P, et al. BDCA2, BDCA3, and BDCA4: three markers for distinct subsets of dendritic cell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J Immunol, 2000; 165: 6037-6046

17Arpinati M, Chirumbolo G, Urbini B,et al. Use of antiBDCA2 antibody for detection of dendritic cell type2 (DC2)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02;29:887-891

18Prezepiorka D, Anderlini P, Saliba R, et al .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ogeneic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1; 98 :1695-1770

19Quaranta S, Shulman H, Ahmed A, et al . Autoantibodies in human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Clin Immunol, 1999; 91: 106-116

20Lamb JR Jr, Gee AP, HensleeDowney PJ , et al. 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reconstit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following T celldeplete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rom partially mismatched related donor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1998; 21 :461-471

篇4

關鍵詞:一般中學;四環雙學;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76-3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一般中學”

在我國當前的辦學體系中,由于歷史或區域的原因,學校是分層級的。盡管在義務教育領域已經取消重點校與非重點校之分,但學校事實的差距依然客觀存在。本課題所討論的“一般中學”是指位于農村、城郊以及城市內部區別于重點中學的相對薄弱學校。與擁有各方面優質資源的“重點中學”相比,一般中學突出的特點是生源狀況不佳,師資力量不強,無法適應當前“整體劃一”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一般中學”師生要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課堂不能等同于“重點中學”的課堂,在牢固確立“為完滿生活作準備”的理念基礎上,更宜將培養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幸福公民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推進課堂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全面改革,走適合“一般中學”學生的教育教學路線。

(二)“四環雙學”

“四環雙學”是本課題所研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統稱。其核心在于重新核定并正面回答一般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學什么”和“怎么學”這兩個基本的問題。

“四環”:

此處系指課堂教學中師生需共同實施的四個基本學習環節或者須共同完成不同任務的一個過程。這個概念的重點在于明確定位“一般中學”學生課堂學習的基本內容及實施的基本程序。在基本的知識與技能領域,本著循序漸進與回環往復的原則,我們認為所有的課堂學致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相對固定的任務,這樣在任務與過程之間即形成一定的對應關系,我們將其中的每一個對應稱作“一環”,這樣每節課大致形成以下幾個環節:

“一環”:讓絕大部分學生了解“最直接的知識”。

何謂“最直接的知識”?本課題系指一些最常用、最簡單和最直觀的知識。獲取最直接的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模仿式學習。模仿學習知識、技能和技藝是我國傳統的方法。如孟子主張制定一定的教學標準,要求學習者通過模仿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他指出:“大匠不為拙工改廢墨,羿不為拙射變其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盡心上》)意思是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有既定尺度和標準,然后讓學習者細心觀察模仿,自動去學。在第一環,通過模仿的途徑激起“一般中學”學生學習的欲望,引導他們更主動地學習,并保持學習興趣。因此,模仿、了解最直接的知識,是為了更主動地學習。

“二環”:讓絕大部分學生把握“最親近的內容”。

何謂“最親近的內容”?本課題系指學生個性內心樂于接受的、最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奧秘和生活意義的知識。讓教育回歸生活,是教育幸福的不二法門。新課改理念不提倡教育教學脫離生活,一切教學都應該緊密圍繞生活這個原點進行拓展。在第二環,文科課堂,學生能“聞書香,聆聽窗外的聲音”;理科課堂,學生能“做實驗,試驗生活的真理”。這種自然化、生活化的學習才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也是最親近的。

“三環”:讓絕大部分學生解決最基本的問題。

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而最基本的問題才是“一般中學”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何謂“最基本的問題”?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學生也有具體的區別。但它一定是基于“雙基”而言的。教育者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去審視“雙基”,從而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講的最基本的問題并不是單純知識性的問題,而是有利于“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

“四環”:讓絕大部分學生獲得最實用的技能。

“最實用的技能”即是新課標指出的最基本的技能。新課標對基本技能進行了重新定位,本技能的界定在于它的發展性。文科類學生的演講寫作技能和理科類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都是“一般中學”需要開發的校本課程,因為這些技能最適用,最有利于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雙學”:

就學生主體及內容而言,在任何課堂教學中,都存在著以下一些雙向的關系:如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課內與課外、書本與社會、一般與特殊等……理論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都有互相學習的必要,是謂“教學相長”;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有相互學習的必要,此為“合作或互動式學習”。就學習的具體內容而言,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知識,還需掌握技能;不僅在課內學習,還要課外鞏固;不僅僅要學習書本知識更要關注社會大課堂。據此,本課題將“雙學”,定位于課堂教學中的“個性化學習”和“互助式學習”。

1.個性化學習。

個體差異與教育教學之間的關系歷來是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兩者關系的研究與應用促進了教學的變革。一方面,多元智能理念指導下的個性化教育從“教”的角度出發,改變了傳統教育“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在充分考慮到學生智力因素、認知方式、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后,對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進行了新探索。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論也從“學”的角度指出:現代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發現自我閃光點的基礎上“學會學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成功的教學應在繼承“以學論教”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學習,“使教育在每個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基于上述理念,個性化學習方式致力于在學生智能測評和學業測評結果的分析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校本課程自主選修,選擇針對性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模式,為其量身定做學習方案,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模式,確定最為合適的學習內容,設定切實的學習目標,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一般中學的學生只有在“把握學習基點,做好學習準備”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學習的基本環節才能保證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2.互助式學習。

是指師生、生生之間在課堂上就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討論、交流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互助式學習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如果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環”之內容,一環也無法實現。基于一般中學學生長期形成的學習惰性、畏懼感及不自信,課堂上需要教師牽頭組織學習,需要互為師生、互相學習、互相鼓勵。“互助”的核心實不在“助”知識,而在助信心、助習慣、助成長。要通過生生之間互為師生式的充分互動,努力改變學生原有的機械、被動學習習慣,強調人人主動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具體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教師首先講授基礎知識,設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學生先圍繞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自主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積極的研討,并現場匯報結果。

互助式學習以大家切實“親近”的問題為核心,以“思考”、“討論”、“互為師生”為手段,以“文科感悟、理科實驗”為途徑,以“發現”、“創新”為目的。學習和交流的內容首先須對學生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的,同時,要充分注意設置必要的懸念與障礙,使研究內容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難度,促使學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難、尋根究底的強烈愿望,從而逐步實現自疑自解。

(三)“課堂教學模式”

綜合各教育理論家對教學模式的闡釋,我們以為:教學模式指的是導向特定的學習結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它指向一定的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程序來促進學生開放性、個性化的積極學習。

“四環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系我們根據自身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結合“一般中學”的具體教學實際提出的一種基本架構。與“重點中學”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四環雙學”不追求高投入,高收益,不強化思維的無限止拓展,而是側重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開放性地引導學生掌握并挑戰“最直接、最親近、最基本、最實用”的知識與技能。“四環雙學”的課堂應該是“讓課堂煥發最基本生命活力”課堂,應該真正做到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真正做到了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實踐研究”

“實踐”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具體行為行動;“研究”則主要是指研究者的探索活動。實踐研究則是把兩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邊探索一邊踐行,一邊踐行一邊探索。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研究、實踐,解決問題,探索新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實踐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實踐研究以提高實踐質量,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強調實際工作者與科學研究者的合作,實踐與研究的結合;重視及時反饋;允許在總課題目標的指引下邊實踐邊調整方案。

綜合而言,本課題“實踐研究”強調以下原則:

1.為實踐而研究。

傳統上,受一般科學研究的影響,教育(教學)研究的旨趣是為了獲取“真理”,這種旨趣假定關于教育真理的知識能夠通過教育實踐工作者很好地再現于教育實踐之中,而教育(教學)研究的任務則是直接為這類知識的增加作貢獻。雖然直到今天,這種研究觀還是許多研究者甚至許多實踐工作者所持的立場,然而最近幾十年來通過對教師的研究卻越來越清晰地發現:這種實質上是把教師視為一個簡單“中轉站”的觀念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估計得過于簡單了,教師這個與專業理論研究者一樣有著理解能力、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樣有著知識與思想的“人”,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絕不僅止是某個“專家”理論的簡單執行者。科學概括出來的研究知識并不能直接地驅使社會實踐,還必須有一個“啟蒙過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參與者能夠對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井作出明智而謹慎的決定。實踐研究本身就包含了這個“啟蒙過程”,實踐者不但直接參與了研究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是教育科學研究群體中平等的一員,而不是某種“權威”教誨的聆聽者。實踐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為了理論上的產出,而是為了實踐本身的改進。實踐研究的精義在于:它是這樣一種革新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某個人或某團體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實踐。因為“改善”是一個難有終結的目標,所以“為實踐而研究”的旨趣要求實踐研究是一個不間斷的螺旋上升、循環反復的過程。

2.對實踐的研究。

“對實踐的研究”表明實踐研究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形式。實踐研究關心的“問題”(實踐中值得研究的對象)可有不同的層次:一是可以通過數據的收集、分析,通過某種技術的刨制或應用而獲得解決的問題;二是可以使教師了解他的行動“意味著什么(已經或可能在學生身上產生什么樣的實際影響)”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的。不管是哪類問題,問題的發現與界定都是行動研究的起點。因為特定環境中的實踐者所面臨的問題總是特定的,所以實踐研究中作為研究對象的樣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這個特點也決定了實踐研究應該是有彈性的,而不是生硬地遵循某一個嚴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課題組成員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課題組成員有對實踐問題保持一定的敏感,并有適時調節研究方法或側重點的應變能力。

3.在實踐中研究。

實踐研究既不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圖書館中進行的研究。實踐研究的環境就是教師工作于其中的實際環境,從事研究的人員就是將要應用研究結果的人,研究結果的應用者也就是研究結果的產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這雙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體的身上,使得實踐研究過程實際上成為教師的一個“學習過程”。課題組成員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通過不間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的直接或間接的觀察與反思,通過與專業研究人員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斷地加深對自己、對自己實踐的理解,并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自己。這樣,實踐研究就超越了傳統上對“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識的增加,而成為“人的發展”的一個過程。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略)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建立適合我校教學實際的新型有序的課堂“四環雙學”體系,使課堂教學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得以優化。具體內涵如下:1.通過教師正確的激勵、組織、點撥、啟發和引導。使學生分層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所需知識的能力;2.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很好地發揮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能力和才干;3.在認真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揭示出在教育現代化和素質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模式,努力追求課堂教學理論上的自覺和實踐上的高效、優質,為大面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重點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確定如下:

1.初中各學科“四環”具體內涵確認和歸類的實踐研究;

2.高中各學科“四環”具體內涵確認和歸類的實踐研究;

3.一般中學“個性化學習”具體實施策略的研究;

4.一般中學“互助式學習”最佳方式、方法及策略調整的研究;

5.“四環雙學”課堂教學模式整體架構及模型的研究。

關于“四環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我們設置了知識、能力、程序和時效分配四個系統,有機匹配上述系統,可以形成下表所示具體操作流程:

系統牽引:每節課前5分鐘學生都將課前準備的問題以紙條的形式呈現,并提問班級其他同學,以互問互答的形式自助復習前面所學內容;

系統延展:一環一最,層層遞進,逐步實現新授目標;

系統遷移:測“四最”,探“技能”,完成自主建構;

系統回歸:形成學生各自獨特的知識樹,完成系統歸類。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課題以本校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樣本,分高初中、分學科展開獨立的行動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著力遵循以下七大原則:

(1)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的原則。

(2)整體研究與分散研究相結合。

(3)以人為本、發展教師的原則。

(4)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5)評價考核跟進,骨干引領與評比激勵相結合,個體與團隊相結合(“班集體”、“學習小組”、“教研組”等團隊)。

(6)反思性原則。

(7)教育資源的最優化原則。

(二)實施過程(略)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動研究法。按照預定的模式各學科進行相應的研究,對參與課題實驗的行為過程進行跟蹤、觀察、調查、分析,并進行及時的反思、總結和調整。

(2)文獻資料法。采用文獻檢索手段,從有關書籍、報刊、文獻中收集相關資料,借鑒他人的經驗教訓,結合本校實際找到新的生長點,避免重復和走彎路,為課題研究保駕護航。

(3)問卷調查法。形式有問卷、訪談等。

(4)案例研究法。選取重點學科進行全程跟蹤,通過歸納、篩選和分析發現問題,從而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

五、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篇5

關鍵詞:老年人群;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生存質量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數量劇增,而且年齡的增長使得人體各器官系統逐漸老化,身體免疫力隨之不斷降低,大大的提高了患病風險性[1]。相關調查顯示,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疾病患病率和嚴重程度均比年輕人高,由于大多數老年人已經退休生活在社區中,所以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重要工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最基層的衛生保健部門,在老年人衛生服務中應發揮主導作用,積極采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保健模式,如全科醫學保健模式,為老年人群提供綜合性的醫療保健服務。本文選取87例社區老年人進行研究,分析全科醫學保健模式下社區老年人群的生存質量,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某社區已建立健康檔案的87例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49例男性,38例女性,年齡60~86歲。所有老年人均進行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且定期到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排除患嚴重慢性疾病、腫瘤以及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的老年人,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合理。

1.2方法

1.2.1成立干預小組 對社區老年人群進行干預前,先成立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5個社區醫護人員組成,擔任組長的是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全科醫生,干預小組成立后,對組員進行全科保健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醫患溝通技巧、常見疾病診斷、心理疏導等。

1.2.2全科醫學保健模式 全科醫學保健模式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通過個別指導、健康教育講座、墻報、印發健康教育手冊等方式,向老年人宣傳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疾病防治知識,使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②生活指導。指導老年人改善飲食結構,嚴禁煙酒,多食高蛋白質、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食物,禁食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少食多餐,同時嚴格控制食鹽攝入量,最佳攝入量為少于5g;指導老年人進行適當運動鍛煉,以老年人耐受程度為適宜運動量,嚴禁過度運動。③心理疏導。主動上門與老年人進行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為其提供堅強的心理支持,從而有效緩解不良心理反應,而且在取得老年人信任后,反復強調堅持治療的重要性,使老年人積極配合治療[2]。④隨訪。定期隨訪社區老年人,通過電話、上門等隨訪方式,詳細了解老年人飲食、運動、疾病藥物治療以及進展情況。

1.3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記錄所有老年人干預前后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等情況,作為干預效果評定依據。干預后,對老年人重新進行體檢和診斷,并運用統計學對其生存質量和各領域進行評分,以100分為標準,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5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量數據以(x±s)表示,P

2結果

所有社區老年人均順利進行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干預后老年人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明顯優于干預前,具有統計學差異意義(P

3討論

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增加了老年人口,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所以必須重視老年人群生存質量[4]。本文選取87例社區老年人作為對象,研究全科醫學保健模式下社區老年人群的生存質量,結果顯示,經健康教育、生活指導、心理疏導、隨訪等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后,老年人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明顯提高。全科醫學保健模式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對老年人生理、心理進行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通過各種方式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健康保健知識水平和疾病相關知識認識度。通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隨訪,可改善老年人飲食方式、生活方式,降低各種疾病患病率。

總之,對社區老年人群進行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能有效控制各類常見疾病患病率,從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衣運玲,張新宇,劉晶,等.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生存質量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02):310-311.

[2]姚雪霜.在全科醫學保健模式下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J].兵團醫學,2013,36(02):40-41.

篇6

【關鍵詞】一站式;婚期醫學保健;服務模式;應用

婚前醫學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有效防控人口出生的缺陷率,其為計生系統及相關衛生部門預防人口缺陷的重要內容。自從我國提出《婚姻管理條例》以來,婚前檢查的人數逐年下降,針對此種情況,我國相關部門制定了多種標準制度,但是還是有大部分的人不主動參加婚檢,降低了我國婚檢率。據相關調查,我國的不良妊娠結局及出生缺陷率在不斷的提高,給家庭及社會都帶來了嚴重的負擔,社會及相關政府對其也越來越重視[1]。為了能夠對我國出生人口缺陷工作進一步的進行完善,通過我國政府的領導,創建了一站式婚前醫學保健服務模式,并且盡快地進行了實施,具有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區進行婚前檢查的10000對準備結婚人士作為觀察對象,對象的年齡為20~35歲,平均年齡為(25.1±1.4)歲。

1.2方法

1.2.1創建一站式婚前醫學保健服務模式

在我市婦幼保健院創建一站式婚檢醫學保健服務專區,根據醫學檢查、婚前咨詢等多種干預措施,形成一站式的婚前醫學檢查。所有的體檢項目全部在中心一次性完成,婚檢到化驗結果的出現在24h內完成,在48h內將結果反饋給服務對象,并且對檢查的結果提出針對性的建議。1.2.2創建舒適的環境為了使一站式婚前醫學保健中心的氛圍溫馨,在走廊及室內精心布置優生優育相關的宣傳圖;為前來咨詢的人員準備飲用水及專門的杯子,讓準備結婚的夫婦服用葉酸,避免新生兒出現缺陷,從而使新人具有幸福感。在服務中心顯眼處設置相關的流程圖,并且設置免費及自選的檢查項目,向前來咨詢的人員發放宣傳手冊。護士要熱情接待每位新人,并且指導新人對婚檢信息進行仔細的檢查,將信息錄入到相應的軟件中,實現規范的管理,為人員提供方便且優質的服務。1.2.3優質的計劃生育服務可以在一站式婚前醫學服務中心委派3名工作人員,為進行婚前檢查的人員開展相關生育咨詢,為新人發放免費的資料、避孕藥物等,從而為人員提供良好的計劃生育服務[2]。1.2.4優生優育的宣傳在婚前衛生指導工作過程中,重視新婚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除了每周上課之外,還可以使用VCD進行播放,使新人能夠在等待的時候觀看,從而對婚前及孕前相關知識進行全面了解。并且還可以為人員發放艾滋病、乙肝、地中海貧血、優生優育及葉酸等宣傳資料,尤其是地中海貧血的預防及治療,避免出現地中海貧血兒,從而能夠提高即將結婚人員的自我保健意識及婚育、優生優育等知識。1.2.5規范婚前保健工作為了能夠保證婚檢的質量,婚檢醫生及護士要根據《婚前保健工作規范》在工作過程中認真執行自身的職責,認真觀察新人的檢查表,并且對新人詢問是否有病史,并且一項一項的填寫檢查表,根據工作規范進行其他體格及輔助檢查。如果在婚檢過程中發現問題,要提前告訴受檢者,如果受檢者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夠前來查詢,可以通過電話進行告知,并且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如果新人檢查出內科或者其他疾病,讓受檢者做好轉診治療。如果受檢者出現傳染疾病,就要將其轉到專科醫院治療[3]。

1.3統計學分析

本文中的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及處理,使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婚前醫學檢查情況表1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婚前醫學檢查情況,通過表1可以看出來,婚檢率及疾病檢出率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并且出生缺陷率不斷下降。2.2婚檢人群疾病檢出情況。

3討論

在現代醫學模式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站式婚前醫學保健服務及檢查是尤為重要的內容,其能夠創新傳統服務流程并且對其進行簡化,節約了婚檢人員來回往返的時間。堅持以人為本,為婚檢人員提供優質的服務。一站式婚前醫學保健服務模式提高了新人的疾病檢出率及婚檢率,針對新人的自身情況提供相應的意見,保證新人的健康,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從而提高出生人口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戴衛金.一站式婚前醫學保健服務模式的實施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65):283.

[2]劉曉云.探索"一站式"婚前醫學檢查服務模式[J].醫學信息,2014,(17):21.

篇7

[關鍵詞] 學術論文;加權;計量學統計;地位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1-0007-02

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是1984年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而建立的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及康復于一體的專科醫院,是湖北省衛生廳核準的專科三級甲等醫院,是荊州市六縣(市)兩區八所婦幼保健院業務指導中心。醫院堅持“婦兒至上、關愛仁愛、誠信求實、追求更好”的服務理念,近幾年來積極創建“平安醫院”和“學習型醫院”,大力提倡“科技興院”和扶持“重點專科”政策,醫院的數量和質量逐年增高。本文將該院1998~2012年的被引用情況進行計量統計,以期從這一方面來分析該院的學術研究情況與醫療水平,為評價該院科研績效、促進該院科技進步等提供一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1998~2012年在《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被收錄的論文及其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情況為研究對象,利用高級搜索和跨庫檢索為工具,在檢索區輸入“作者機構”,對應欄中輸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時間欄選擇“1998~2012”,以“被引次數”和有全文為條件,檢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況。以同樣的條件檢索出荊州市各醫院在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況,雖有不可避免的漏檢情況,但檢索結果應該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1.2 加權評分方法

各個加權因子均以平均數為基數分0分,論文總數和被引篇數與基數每相差50評±1分,被引率與基數每相差10%評±1分,其他因子按與基數的差值評分。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數量分析

2000~2012年《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就整體而言,荊州市婦幼保健院在《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被收錄的論文數量在荊州市衛生系統排在第5位,在荊州市婦幼衛生專科系列處于領先地位。見表1。

2.2 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論文的質量分析

將論文總數、涉及科室數、刊物、論文被引頻次等來分別評價一個單位的學術水平可能不盡全面,因此,在采用這些因素的計量學統計的基礎上,再以平均數為基線0分進行加權排名,基本可以反映其總體水平。見表2。

3 討論

醫學論文是醫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的主要表達形式[1-3]。 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院在一個時期內人才實力和學術水平,也是評價醫院醫療科研力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4-6]。從1998~2012年以來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數量來看,《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共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2003年以前發表的論文數量屈指可數,2004~2006年醫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2010年間平均43篇,2011年醫院加大科技興院的力度,切實推進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論文數量突飛猛進,年論文平均數量增至96篇。以上數據表明醫院在科技興院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這一切和醫院近年重視、支持重點學科建設,在重點學科建設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實驗條件,提高科研獎勵力度;鼓勵臨床醫療人員進行科研,注重培養高層次人才,扶持特色優勢科室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們應看到醫院論文的數量與荊州市中心醫院和第一醫院的差距,落后于這兩所綜合性三甲醫院近10年。

原創性研究成果通過發表的論文被大量引用,能夠被科學界同行廣泛認可,產生深遠的影響[7-9]。從醫院論文的被引率來看,醫院論文的被引率與被引頻次偏低,12年來39篇被其他論文引用61次,占總論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論文僅有10篇,遠遠落后于綜合性醫院,說明荊州市婦幼保健院醫學論文的質量尚處于初級階段,影響力非常有限。現在國家每年以“科技統計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來評價各科研單位基礎研究實力及在國內所處的學術地位[10-12],提示我們要鼓勵職工撰寫高質量的論文,進一步加強作者對雜志影響力的認識,在投稿時需增強選刊投稿的意識,并有意識地向高影響因子的雜志投稿。

多年來,婦幼保健院一直在醫學資源、學科建設和科研力度方面處于劣勢。我院的論文涉及的范圍與綜合性醫院相當,而且近兩年的論文數量已經同綜合性二甲醫院相當,從論文總數、涉及科室數、刊物、論文被引頻次等綜合加權排名來看,我院總體排第5位,在全市婦幼專科系統處于龍頭地位。隨著科技興院戰略的實施,近兩年已在數量上實現了飛躍,我們有理由對婦幼醫學論文實現質量上的飛躍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 陳嘉偉,鄭利榮,賀蓮,等. 從1999~2008年SCI收錄廣東省醫學論文看其醫學科研的發展[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6):65.

[2] 張靜. 青海省疾控中心10年國內發表學術論文計量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2,28(3):283.

[3] 鐘伶. 福建中醫藥大學2008~2011年學術論文統計分析[J]. 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2(6):55-58.

[4] 顧華,李付冬,陳永弟,等. 2001~2010年全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技術人員發表科技論文分析[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3, 26(1):65-68.

[5] 黃紅稷,程敏,王亞楠. 2007~2012年《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刊載論文分析[J].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3,6(1):94-95.

[6] 周慶輝. 醫學院校教師績效考核中的學術論文評價[J]. 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6):707-711.

[7] 龔瑜,黃習文,王曉燕,等. 醫院職稱評審中學術論文審核的幾點思考[J]. 現代醫院管理,2012,10(4):75.

[8] 劉覽,郁衛剛,楊惠光,等. 淺談提高基層醫院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2,25(3):216.

[9] 程金蓮,董秀娟,韓世范. 護理學術期刊科研論文質量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 全科護理,2012,10(21):1992-1995.

[10] 曹倩,林旋齡. 大型綜合性中醫院的論文管理策略[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67-367.

[11] 董秀娟,程金蓮,段志光. 護理期刊學術論文投稿評價指標的構建[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2,25(3):213-215.

篇8

第一樂章:詠嘆“21世紀醫學新視角”

丁輝教授首先提出“21世紀醫學新視角”,是這樣解釋的:“注重職業緊張(壓力)和身心健康與保健。”其實此次訪談整個話題都是圍著這個核心展開的。

21世紀醫學新視角,就是拓展醫學的廣度和深度,徹底打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這種錯誤狀態。丁輝教授說,20世紀末,WHO提出來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但我們的實踐還是遠遠不夠。這不僅是態度問題,更是體制問題。我們必須要改變現存的錯誤體制和態度。更多地關注“身心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

丁輝教授認為,21世紀是人人尋求健康的世紀,因此提出了“全人保健”。就是不僅是生理學方面,更重要的是從心理層面上關愛人的心靈深處、思想狀態、人際關系等。讓人保持身心平衡的健康。社會因素、工作環境、家庭負擔及個人情感等帶給人的壓力影響人的內分泌激素和免疫系統,甚至影響人對挫折、疾病的抵抗力。所以對壓力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營養、環境及行為的改善是維護人類健康的三大要素。

21世紀醫學將向著更全面的關注人的健康而發展,讓人們更加認識并注重“亞健康”狀態的調整。

第二樂章:“亞健康”的奏鳴

丁輝教授談到“亞健康”領域是近年來世界醫學界提出一個新理論結構:“健康-亞健康-疾病”,其中亞健康是處在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被人稱為機體的第三種狀態。很早以前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這亞健康的層次,現在已經發現了近300種亞健康狀態,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也提出了272項只有癥狀而無定論疾病的子項目。WHO調查:健康人僅占人群總數的5%,確診患疾病的占20%,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約占75%。亞健康的表現是:病人總感覺疲乏無力、情緒不寧、煩躁失眠、頭昏頭痛、健忘、胸悶、心悸等不適反應,但各項檢查暫時很難確診是什么疾病,其后有可能發展為某種疾病,也可能持續于這種狀態或者自行消退。亞健康包含著前后銜接的幾個階段:與健康相鄰的“輕度心身失調”階段;這種失調若持續發展,可進入潛伏著向某病發展的高危傾向的“潛臨床”階段;最后發展到病變癥狀不明顯或沒被引起重視的“前臨床”階段。

丁輝教授說,亞健康狀態有可能是目前工作節奏過快,工作壓力過大及“營養攝取”失調造成。這些原因造成人心理及精神和體內激素穩態的失衡。人身體里有兩類激素作用:一是“快樂荷爾蒙”(血清素類),讓人平靜,比如射擊運動,要求運動員保持身心平靜,手臂才能穩定,打出好成績。二是“壓力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類),讓人激動應對挑戰,比如短跑運動,要求運動員保持全身心的激動狀態,有爆發力,才能跑出好成績。

在亞健康的診療方面,丁輝教授又提出了新概念:“我們一直追蹤國際上最新的診療辦法,應用多媒體超高倍顯微分析技術,能夠快速簡便地評估人的健康狀況,經過個性化的咨詢指導及其全身健康狀況的篩查、膳食調整的提出建議。為亞健康狀態做出病前預測及提示,達到了‘量子醫學’的要求。”

第三樂章:“量子醫學”的和弦

談到“量子醫學”,丁輝教授解釋道,量子醫學是利用生物微磁場對動物、植物和人類,從量子階段的綜合代謝進行研究全新的、有效的、快速發展的科學方向,是由量子物理學理論發展而來的醫學。

20世紀90年代,生物微弱磁場設定裝置的出現是量子醫學的開端,通過“量子解析法”總結出人體健康、亞健康、疾病的關系,并基于這一關系進行疾病、亞健康和健康研究,達到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量子醫學的本質是生物微磁場。患病時人體的生物微磁場與健康狀態時的不一樣,通過專門的技術來測量患病時和健康時的生物微磁場,就可以初步確定患病狀態。

丁輝教授反復強調水在量子醫學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人體中70%是水的成分。水有非凡的特征,人體內的水可記憶人體的各種生理現象,通過尿液、血液等可測得。因為水中總含有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其他多種物質。我們從病人的“尿”中分析病人的身體中3 600種生物元素的狀態,得出缺失的結果,再從這方面給予綜合調節,達到糾正亞健康的失衡狀態。量子醫學為人提供環保、無副作用的健康保障和支持,參與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所有階段。

丁輝教授說,這是我們現在正研究的尖端領域的目的:質量第一。比如對門診病人的診治,通過科學的測評,耐心的咨詢,讓他們得到身心的醫治。不單單僅用藥物,更主要的是通過改變環境、調節飲食等來達到健康狀態。從量子角度來治療,這是“人文醫療”的一部分。

第四樂章:“人文醫療”的交響

談到“人文醫療”,丁輝教授微笑地說:“你看我們的環境,藍天的環境。”她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頂棚、墻壁和窗簾。“那是我們的醫生自己動手裝飾的。”記者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剛來時那種在別的醫院不曾感覺到的、心情異常放松的“自然感覺”的原因。這都是在“健康守護者”精心打造下和安排的。丁輝教授說:“這是我們同事自己設計的。讓我們的環境給病人一種舒適的感覺,而且我們讓病人坐沙發。我一上午可能只看十來個病人。我們要求看得十分認真和仔細,這叫‘人文醫療’。”

丁輝教授一直倡導的“人文醫療”是要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都必須發生重大的變革,通過吸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從而產生新的醫學體系――“人文醫療”。

丁輝教授談到,她在1984~1994年用了十年時間跑了中國的100多個貧困地方,如、新疆等地的100多個縣。做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課題、獲得了國家科技獎。從那時起,她就開始探究醫患關系中的人文因素。當前醫療界在大聲疾呼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往往呼聲大而實踐小,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的比例失調。

所謂“人文醫療”,丁輝教授倡導幾個因素: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因素”。如提出了“三安”,即“安心”,有一個穩定的心態來對待生活與環境。“安行”,在各種場合堅定、自信地對待自己和病人。“安吃”,這是人與自然做和諧的能量交換。二是“醫療過程中的親情因素”。如為孕婦減壓,丁輝教授拿出她編著的最新的關于育兒、分娩的科普性書籍。她提出幾點建議:懷孕、分娩全程有丈夫陪同,讓丈夫聽胎心等細節,讓孕產婦從心到身,從身到心得到關愛;在書中展示生產的全過程,而不是以往的局部描寫等。三是對人本身的“身心整體治療”的提倡。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僅要對癥下藥,同時還需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生活狀態,進行一種“整體治療”。醫患之間的交流,不能將病人作為某個疾病的代表符號。針對這一點,西方醫學人文學強調,醫學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生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而且是作為整體的一個完整的人。醫生是學者或科學家,更應該是懷有人文精神的人道主義者。

在對人文醫療的倡導中,丁輝教授感慨地提到:21世紀的醫學,一定要從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自然層面,逐層深入地看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建立起來一個整體觀。“量子醫學”的產生適應了時展的需要,解決了人類難以解決的許多醫學、社會學、心理學上的難題,并將促進醫學模式向“人文醫療”轉變。“人文醫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將成為21世紀醫學的支柱之一。

從北京婦產醫院走出來,記者的心情異常地平靜,像是聆聽了一首優美的樂曲。希望這首“健康守護者”的心曲如“高山流水”一樣更深、更快、更遠地傳奏下去。

篇9

【關鍵詞】 口腔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結合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級口腔衛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口腔預防醫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李剛[1]等認為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創作是口腔醫學生的基本功之一,是醫生對人群促進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高專口腔醫學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在基層從事口腔衛生保健的醫務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狀況,提高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我們對口腔預防醫學的教學作以下的探索,以尋求更適合預防口腔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為高職高專預防口腔醫學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1 課程改革

我院《口腔預防醫學》在三年制高職高專口腔醫學及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中屬于考查科目,由于在專升本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少,師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早期該課程的教學主要以理論課教學為主,實驗實訓教學項目開出率較低。而基層口腔醫務工作者應具備較強的口腔疾病預防意識和醫患溝通技巧,具有開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導干預措施的能力[2]。純理論教學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也很難適應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們對口腔預防醫學課程進行改革,增加實訓學時,開展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來的理論課30學時,實驗實訓6學時改變為理論30學時,實驗實訓24學時,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18學時的實驗實訓課時用于社會實踐。

2 理論教學

口腔預防醫學這門課程內包含了大量的純理論、政策性內容,還有部分較抽象的提綱性知識。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較少,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效果較差。目前的研究證實,在口腔預防醫學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對課本上抽象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們在部分章節如口腔健康教育與促進,口腔健康調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應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其余內容采用傳統的課堂授課的教學方式。在學期剛開始時,根據教學大綱引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制定提綱,收集信息,分組交流,歸納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并在課堂上進行演講,教師提問、點評。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收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收集信息過程中,師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了解社會實際,積極尋找和發現切實可行的教學資源。通過研究性學習的鍛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鍛煉了自學能力,能夠理論聯系臨床實踐。

3 實驗實訓課

由于我國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較晚,不僅口腔疾病防治機構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眾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識。成功的口腔醫務工作者,必須在執業活動中進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識。我們在實驗實訓課的開設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養為中心,將實驗實訓項目分課堂實訓項目和社會實踐兩部分。課堂實訓以口腔預防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社會實踐側重于鍛煉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3.1 課堂實訓項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調查及標準一致性檢驗、菌斑控制、窩溝封閉,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預防方法,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準備。同時,這些內容也是口腔助理執業醫師考核要求掌握的內容。我們對這部分內容的實驗實訓教學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側重于基本技能的訓練。

3.2 將口腔健康知識進校園、進社區等作為口腔預防醫學課程的社會實踐教學。實踐的內容包括口腔健康檢查、口腔健康咨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檢查,有利于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已學的專業知識,并用于臨床實踐;口腔健康咨詢有助于他們了解社會,特別是基層對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強了他們的專業使命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對輕松的情景下鍛煉他們的醫患溝通能力,有助于公共衛生能力的提高。通過幾年的連續口腔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我院附屬小學學生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有明顯的提高。

3.3 加強口腔健康教育的訓練。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實現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衛生保健、實現我國初級口腔衛生保健目標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為了培養學生的口腔健康活動能力,我們自2010年起,在附屬小學及其他專業學生中開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動。在口腔健康教育與促進的實訓課中,我們讓同學根據不同的健康教育對象進行分組討論,根據不同的人群選擇適當的健康教育內容。如指導小學生正確刷牙,齲齒預防;幫助大學生認識智齒,口腔衛生知識競賽等;在附屬醫院孕婦學校指導妊娠期及嬰幼兒口腔保健等。通過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實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

加強口腔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塑造醫生形象,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我們通過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進行探索和實踐,調動同學們自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這對培養高質量的實用型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人人享有基本口腔衛生保健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剛.口腔健康教育活動的能力是口腔醫學生的基本功[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志,1994,4(2):106-107.

篇10

孕婦保健知識的需求情況孕婦對“膳食與營養保健知識、新生兒喂養及日常護理”的需求都達到100%,且大于50%的人選擇了極需要。其次是“孕期癥狀及并發癥、家庭自我檢測的方法及產后復避孕”也占有較高的比例,對其他保健知識的需求也高達95.7%。見表2。

孕婦對醫院社區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需求見表3。

孕期健康教育是圍產期保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母親與胎兒安全、健康的重要環節。通過對高等醫學院校附屬醫院所管理的社區孕婦的調查分析,結合目前形式下依托大學醫學院校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引領、強化社區應有的職能和作用,提高社區服務功能,堅持構建以社區衛生保健為基礎的保健服務體系,而不再只是注重發展大型醫院。社區借助附屬醫院的專業技術人員,向孕婦傳授孕期各階段的保健知識,因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開展孕婦圍產期保健知識健康教育的良好場所。

我國有研究表明,孕期保健知識的培訓是孕婦獲得自我保健行為的重要途徑。應根據孕婦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產次及孕周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因此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借助高等醫學院校強大的人才、技術及管理為支撐,針對社區孕婦開展不同個體、不同階段、具有個性化的、融孕婦為一體、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孕婦的主觀能動性,即可以保證健康教育正確且有效地實施,達到最佳教育效果,又能彌補社區以往的不足,讓孕婦滿意,讓每個家庭放心。

表2顯示,孕婦對“膳食與營養保健知識、新生兒喂養及日常護理”的需求都達100%,說明孕婦重視自己和胎兒的健康,迫切希望得到有關孕期營養膳食指導和新生兒喂養及日常護理的相關信息。同時,產婦對嬰兒的關注大大超過了對自身的關注,對圍產期保健知識的認識不夠全面,與相關文獻報告一致。由于現階段的孕婦多是初產婦且多為獨生子女,缺乏護理新生兒的經驗,撫育嬰兒知識幾乎為空白。研究表明70.3%產婦分娩后擔心胎兒的健康,提示存在一個潛在的巨大的健康教育需求,孕婦產后將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新生兒身上,產婦的科學育兒需求已上升為主要需求。因此在產后護理上應更注重對新生兒的護理指導,從而有效降低新生兒疾病的發生率,提高新生兒的生存質量。

其次,“孕期癥狀及并發癥、家庭自我檢測的方法、產后康復、避孕”也占有較高的比例,說明孕婦對圍產期保健知識的需求具有持續性。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根據孕婦不同的需求和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增加產后隨訪次數,不斷完善對孕婦保健知識教育的內容,滿足孕婦的需求。

此外,孕婦對其他保健知識的需求達95.7%,說明隨著孕婦對優生優育和自我保健意識不斷加強,對保健知識的需求越廣泛,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高校附屬醫院開展社區工作,可以提高社區醫務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進而不斷改進和擴寬健康教育的內容,以滿足孕婦的不同需求。表3顯示,“定期有高校附屬醫院資深的醫護人員到社區做講座、定期免費到高校附屬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的需求人數達100%,其次是“醫院社區實行雙向轉診預約掛號、社區定期免費發放宣傳手冊、播放教育影片、高校附屬醫院在社區開通專家熱線并設立咨詢機構、社區報刊宣傳欄、通過電臺服務熱線進行咨詢”的需求人數達95.1%。

反映出孕產婦普遍有了解和掌握保健方法的需求,幾乎所有居民均希望充分利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的促進活動。因此高校附屬醫院需逐步培養適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需的專門技術人才,改變目前社區衛生人才奇缺、治療水平不理想等問題,轉變居民害怕社區醫生延誤治療,不愿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醫的老觀念,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優質、廉價、方便的保健服務。通過對孕婦發放保健知識需求調查表,總結分析孕婦對圍產期保健知識的需求和對醫院社區健康教育方法方式的需求,以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托高等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在實際工作中用極大的精力向孕婦開展最佳的靈活多樣的健康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孕婦對保健知識的需求,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