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展廳設計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展廳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7-0186-01
展廳設計是指利用傳統或現代媒體對展示物、展示環境實施系統策劃、創意、設計及落實的全過程,科技和藝術是展廳設計的兩大法寶。近些年來,我國展廳設計行業的技術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人才得到了有效的補充,展廳設計也從一開始的靜態展示轉向如今的動靜相宜、智能互動。
1 多媒體技術項目概述
筆者參與了眾多國家重大工程及多媒體影片制作,如東海大橋、長江隧橋、F1國際賽車場綜合配套區等。為上海市多個行業科技館、博物館等重要展覽展示場館提供從數字多媒體系統設計、空間規劃、多媒體影片制作到工程實施的全方位服務,如上海郵政博物館、上海風電科普館、上海自來水科技館、上海農業科普館、蘇州河夢清園環保主題公園等等。延華多媒體為上海多個政府規劃展示廳專業策劃并應用新媒體技術支撐實施智能化展示工程,如張江集團展廳、外高橋新發展多媒體展廳、上海科學院展廳、崇明生態科技展示廳等。
2 多方位展廳設計概述
博物館、科技館、主題館的展示發展新趨向就是打造一個多方位的多媒體展廳。實際的展廳設計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最先進的設計技術、設計所需設施設備、展廳的文化內涵、展示形式與展覽環境是否和諧等。多方位的多媒體展廳可以綜合使用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文字等媒體,將展覽對象的內蘊充分凸顯出來,一方面可以實現對展覽對象的深度解讀,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橫向性的動態展示,調動現場觀眾的視覺、聽覺等所有感官,使其擁有美好的參觀體驗,激發觀眾欣賞、探索、購買的欲望,這些都是傳統陳列方式難以達到的參觀效果。除此之外,多方位的多媒體展廳還可以實現多方位全息成像,將虛擬的展示對象立體地、全面地、多角度地呈現給參觀者,讓科技與藝術水溶交融,更加地人性化和富有親切感,讓觀眾在參展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洗禮,同時享受振奮人心的視覺盛宴。
如在上海郵政博物館、上海自來水科技館、上海農業科普館等多個博物館、科技館的展廳設計中就充分使用了多方位的多媒體展廳設計技術,橫縱交叉、動靜相宜,給參觀者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收到了非常好的展覽效果。上海郵政博物館展廳如圖1所示。
3 互動性展廳設計
多媒體展廳是指以多媒體和數字化技術作為展示技術,以各類新穎的技術吸引參觀者,實現人機交互方式的展廳形式。一方面可以實現展廳與真實環境的協調,將參觀者的肢體行為也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虛擬場景的真實再現,將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緊密結合,讓真實物理元素和虛擬電腦元素和諧共存。毫無疑問,互動性的展示設計可以生動有趣地將展覽對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讓參觀者主動積極地上前體驗、親手碰觸展覽對象,進而提高觀展興趣,更加了解和熟悉展覽品,達到應有的展覽效果。互動性多媒體展廳憑借其動態的形式讓觀眾積極熱情地參與到展覽活動中,并利用多種手段向參觀者傳輸可聽、可視、可觸、可感的信息,激發參觀者的主動性,讓參觀者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融入其中,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最終實現傳播展覽信息、宣傳展覽對象的目標。互動性多媒體展廳綜合使用了多媒體展示合成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先進的傳感識別技術和曲面合成技術等,將展覽對象和參觀者融為一體,產生了一定的夸張效應,充分地呈現出了展覽對象的藝術魅力,同時也獲得了參觀者的深刻理解,如圖2。
在蘇州河夢清園環保主題公園、外高橋新發展多媒體展廳等展廳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展廳的互動性,讓現場參觀者如在公園中,如在展覽對象中,展覽效果顯著。
4 展示設計的虛擬現實化
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讓仿真虛擬現實化的技術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展廳的展覽形式和創意元素都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虛擬是通過光學顯示系統與3D軟件的巧妙融合而完成的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多媒體展示系統。虛擬現實化技術綜合運用了VR虛擬、現實技術和交互控制技術,首創交互式虛擬現實化技術。在這之前,傳統的展覽方式沒有辦法給觀眾帶來真實的感受,難以達到理想的展覽效果,因為實物是不能向參觀者直接展示的。虛擬現實化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可以虛擬的展覽對象立體地、多角度地、逼真地呈現給觀眾,同時給參觀者帶來刺激新鮮的視覺享受,讓參觀者在神秘的氛圍中接受展覽對象。
我們在諸多的展廳設計中采用了虛擬現實化技術,將VR虛擬、現實技術和交互控制技術運用在媒體技術模擬全息成像的系統中,實現了虛擬展覽對象的具象化、真實化,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展覽對象也更加了解和喜愛了。
5 結語
信息技術的高速推進讓展示設計中的多媒體技術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實現了企業利潤的提升。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設計師只追求展覽現場的炫目和熱鬧,忽略了展廳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展品的有效宣傳。所以,設計師必須轉變設計觀念、補充設計知識、提高設計技術,盡最大努力設計出符合展品理念、吸引觀眾眼球的好方案。
參考文獻
篇2
美術館大多數情況下被理解為一種建筑類型,在近兩個世紀的發展演變中,美術館走下圣壇,從精英階級走向公眾,以對話互動的姿態引發思考、提出問題。與之相對應,美術館的空間觀念也在傳承和轉變,從前的美術館被形容為模仿神廟或者寺院,之后是被稱為中性的庇護空間的“容器”和儀式性場所的觀點,美術館的空間功能逐漸從單純的陳列地載體轉化為知識生產的場所,場所本身也成為美術館文化展示的一部分。美術館走向多元,實際上也是美術館的價值取向的博弈。美術館的場所精神和建筑的空間語境,既給其知識生產文化展示提供了實體環境,也為其展示策略、美術館運營機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據。近些年來新型藝術博物館理念的發展,引發了我們對美術館空間與展覽模式關系的重新思考。
1.2.2美術館建筑
吉百??豪森的“建筑即博物館”觀點認為,博物館建筑是定義了社會制度的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建筑類型。它不僅神圣而且現代,又富有教育意義,同時昭示其外部形象和內部功能。它從觀念和物質形態上限定了參觀展覽的條件。它從基地選擇,建筑風格、語言、體量上影響并定義了美術館,也在結構、空間秩序上限定其展覽模式,從而塑造觀者的經驗。
1.2.3藝術展覽與空間語境
博物館理論家解釋道,“展覽是有特權的舞臺,展示著自我與“他者”的意象。”展覽通過“他者”的構建,使自我顯得合理化。這種合理化使得原本和藝術品不在同一?r間空間上的美術館形成文化,并構建起自己的價值觀。藝術展覽作為媒介是對文化和價值觀的構建,是構筑展品呈現的語境。語境通過展品與空間、環境的關系來呈現,觀眾則通過視覺體驗、感官經驗獲得。美術館展品與空間、空間與觀眾的雙向交織,指明展覽與其他媒介的區別在于,它所特有的空間屬性。藝術家布萊恩?奧多爾提出“現代主義的歷史被那個空間(展示空間)塑造著;或者說現代藝術的歷史和那個空間(展示空間)與我們看它的方式的轉變互為因果。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是藝術,而是空間。”
空間是構建展覽的基礎,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架上繪畫,雕塑,還是裝置、行為、新媒體藝術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空間條件。傳統借助于墻面來展示的方式已經漸漸讓位,從而引發了從空間設計者到藝術品創作者,再到觀者不同層面上的重新思考。當代的美術館的發展,其展覽模式及展覽策劃除了跟美術館的收藏及研究體系相關外,也與美術館的空間語境緊密相關。空間語境的特殊性對美術館自身的定位至關重要。要在“容器”建筑空間和“內容”藝術品、藝術觀念及理論等之間取得平衡。
2.美術館的展覽模式
2.1展覽模式的概述
展覽模式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圍繞藝術品的選擇與排列,以藝術史為依據構建的策展活動,它指示了展覽模式的非物質性層面。另一種是流線組織、視覺傳達、場景布置等物質化層面。展覽模式即展覽的思路和框架的構建,是建立展品與觀眾、展品與空間之間關系的紐帶,承載著將藝術品、觀念等展示內容闡述給觀眾的使命。展品的選擇,包括展品的數量,規格,材質是展覽物質化、空間化的重要依據。展品的排列分類等空間關系的組織則依據一定思想觀念的構建,指示展覽的概念闡釋和學術搭建,依賴視覺傳達、流線組織和布置呈現出來。同時空間尺度,展線長度,空間結構序列,光線及色彩因素等則是展覽模式的最終環節。
2.2展覽模式的演變
“只有在非理性的文明中,毫無審美趣味的人,才會建造這么一個混亂的場所。將這些已經死亡的視覺圖像并置陳列,使它們發狂,因為每一件物品都唯恐被人們的目光錯過,而人們的一撇似乎就是它們生命的全部。”這段描述了傳統藝術博物館的展出方式。古典的藝術品被描述為“已經死亡”的視覺圖像。的確,傳統的藝術博物館展示的是“過去的”經典藝術,在展墻上簡單并置、堆積,造成的視覺混亂削減了作品的力量。類似于《蒙拉麗莎》之類的鎮館之作被單獨陳列在重要位置,室內的雕花柱頭、拱梁裝飾營造出一種與藝術品年代相似的“真實原境”。
從20世紀開始,隨著現代藝術、博物館學理論的發展,藝術品門類的增加,展覽組織方式、布展等方面在不斷革新和發展。當代藝術使展品的形式從二維逐漸向三維、多維轉變,展品的體量挑戰著美術館空間和展覽布置。藝術知識體系的建立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展品組織方式的格局,按照作品的等級制度簡單并置組織作品被以風格流派劃分作品的方式代替。同時又出現了不以展品為核心,而是以概念解釋組織起展品的展覽模式。
2.2.1展品的變化
20世紀開始,隨著藝術史的推進,古典繪畫和雕塑在美術館收藏和展示領域的壟斷地位被現代藝術作品打破;20世紀下半葉,以暫時性、在場性為特點的裝置作品、觀念藝術、大地藝術相繼出現,對抗著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和以墻面為載體的展出方式;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生物藝術、賽博藝術、數碼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用電子數碼產品的物質形態呈接藝術觀念,其互動、參與的現場特性給美術館的展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直到20世紀下半葉,埃及、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藝術才進入歐美美術館的視野。中國畫就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架上繪畫的獨立藝術門類,其產生方式等與架上繪畫截然不同。傳統中國畫卷軸,長卷的作品,扇面、冊頁等形式的展示陳列與屬于西方語境的美術館的矛盾從博物館傳入中國伊始便存在了。
2.2.2展品組織方式
1、線性歷史觀到“主義式”圖表再到主題性構建。
傳統的藝術展覽在空間環境極力還原“歷史的”環境,并在力圖在展覽框架的安排上再現歷史語境。具體表現在把同一時期的繪畫、雕塑、裝飾藝術集中成列,依次分布,體現一種藝術的演變。很長一段時間內“風格”“主義”成為作品劃分展廳的依據,其中交織著對“民族”“地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考量,被普遍認可和廣泛運用。現代主義作品的展示以MOMA的“現代主義圖表”為依據,延續了以“風格”“主義”挑選藝術品并分類展示的傳統,引證了傳統直線性思維方式的展覽模式和歷史觀。
20世紀末,Tate Modern用革命性的方式展示現代藝術作品,不再以“主義”劃分,展覽亦不體現出任何藝術史的時空順序,過去和現代的作品可以并置,現代主義與當代藝術作品可以對峙。在Tate Modern,馬蒂斯的青銅雕塑《珍妮特》系列旁的是非洲裔當代藝術家存在感極強的表現軀體的水彩畫。至今,TateModern 以主題對展品進行分類,各種流派受到平等對待。這體現了博物館從科學的歷史觀向著視覺形式和??美原則的回歸。
2、以展品為導向到以概念為導向。20世紀下半葉,歐洲出現了對博物館展覽模式的研究。按展覽呈現的側重點將展覽模式分為以展品為導向(object-oriented)和以概念為導向(concept-oriented)的展覽。第一種更傾向于藝術品的直觀呈現,對藝術品進行收集并直接呈現或分類展示,不對或者少對作品做闡釋;第二種則傾向于闡釋概念、傳播信息,關注信息的傳遞和知識的轉化的模式。他們的研究甚至就展品和概念信息的導向在展覽中的比率繪制了圖表[8]。極端的方式是純粹依靠文本和圖片來闡述概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獻展。然而,大多數展覽的呈現則是藝術品和概念構建的相輔相成。Peter van Mensch在《展覽的特性》中歸納了四種展覽模式[9],以此來描述和定義博物館的展示方式。
以上可以論證博物館展示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從完全依靠藏品或完全依靠收藏者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轉向時間性編年式的歷史學線性結構,之后又轉向故事性主題性的闡述性構建,到參觀者以自己的喜好經歷構成展覽。
2.2.3展覽的空間方案
1、依靠展墻的布展到空間的多維呈現。二維的架上繪畫的展示依賴于展墻,展線是考察作品數量和大小最主要的依據,展墻只承擔掛畫的功能。如今,文獻展的大量出現,使得展墻上出現了說明性文字,展臺,三維立體的雕塑、裝置作品不再依賴于展墻,出現在了展廳中間,展覽的空間設計從二維轉向多維呈現。
2、展覽空間的計算:關于空間的計算,即展覽空間占據整個美術館空間的比例。一般來說展廳占據整個建筑空間的40%到60%。保障典藏作品的畫庫和展覽的支持區域有足夠的空間,也能保證參觀者的體驗能進行擴展深度廣度,維持觀眾的興趣。
3、展品密度的計算:在傳統的美術館學中,展品的陳列布置依據畫作尺寸和整體對稱平衡關系。為了保證展品能有足夠的空間,根據展覽模式、展品風格種類的不同,空間中能夠容納的每個不同種類的展品數量也有巨大差別。既要考慮不同展覽模式下展品的物質性、視覺上的需求,又要考慮觀眾流量、觀看距離。有時一個很大的雕塑或者裝置作品可能需要一整個展廳的空間,并且要留出空間給很多人同時圍觀。《博物館展覽手冊》(The Manual of Museum)一書中對二維、三維展示的空間比例做了研究。見畫廊的空間比例圖:顯示了一種較為和諧的展廳空間密度,此空間模型是65%-75%的線性展墻空間來掛二維平面藝術品。少于25%的空間來展示雕塑和裝置等三維展品。文中還依據美學準則,提出了一種二維展品的密度計算方式,運動到懸掛的展覽上。每一副畫的范圍不小于1.4?O,平均的水平是4、6?O到9.3?O之間,尺寸大的作品可能需要更多。如果是當代的藝術展品則需要的空間則需要特殊考慮。比如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就為每件展品提供了4.2?O的展示空間作為基準。
2.3當代美術館的展覽運作模式
當代美術館作為已經成為集展覽策劃、學術研究、收藏、公共教育、出版與推廣等于一體的綜合知識生產機構。展覽構思和策劃則是知識生產的其中一個環節,逐漸形成一種制度化的組織形式,它不僅僅包括單個藝術展覽的構思與策劃,還包括美術館整體的展覽運作,周期性的展廳規劃。涉及到展品選擇與分類、藝術史觀構建、展廳空間規劃、視覺傳達等方面。展覽模式構建了藝術展覽,藝術展覽又構成了美術館的現實語境,現代美術館以此形成一定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樹立其文化定位和自身形象。
2.3.1長期固定陳列展、半永久性展與臨時展結合的模式
傳統的藝術博物館通常是依靠館藏作品,并將其固定并長期成列在美術館的特定展廳中。臨時性展覽最初是最為固定展覽的補充和豐富出現的,20世紀60年代展覽的模式有了根本的轉變,從美國興盛起來的博物館臨時展覽熱在博物館的競爭下日益成為重要策略。臨時性展覽被視為美術館活力的象征,在今天藝術博物館如果沒有臨時性的展覽反而是奇怪的事。當今主流的美術館結合臨時性展覽與長期陳列展,立體化的安排展廳,以充分利用空間。國內的美術館也順應國際趨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其二層作為固定陳列廳,按樓層劃分展覽的類型為展覽策劃適應美術館空間提供了有效方案。
2.3.2超文本展示網絡的復合模式
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使得博物館的由傳統的線性、平面化的敘事向網絡化、交流模式場景模式轉換。“超文本展示網絡”不再單純地以“風格流派”、畫種、時間序列來靜態地劃分展廳,而是以動態的陳列體系布置展覽和空間。即展陳體系主干依主題劃分,分支內容按年代或題材劃分,兩者的節點形成展示路線中的快速瀏覽節點,這些節點又與展示空間節點重合。網絡化、多維化展陳空間使觀者可以快速回到節點,并進入其他展示區域。這種展覽模式的設計給參觀提供了廣泛的自由度,與之相適應的的空間模式通常是帶狀的展廳一個接一個的串聯起來,圍繞著中庭,不相鄰展廳之間又通過橋梁、架空廊道聯系起來,使交通流線立體化。
2.3.3中國畫展覽的模式
歐美不少美術館都有東方藝術作品的收藏,然而對東方藝術作品的展出卻顯得缺乏激情。Tate Modern的館長曾表示,由于找不到適合的空間及風格流派的劃分,中國畫等東方藝術作品常被掛于過道等公共空間中。相對于厚重,視覺沖擊力強的油畫作品和當代藝術,中國畫的視覺沖擊力在美術館空間下更顯弱勢。國畫以其獨特的美學特質和傳統的觀看方式被置入美術館空間,則需要以特殊的方式,對布展的空間組織提出不同于其他架上繪畫的要求。近年來,國內對中國畫的觀看及展出方式做了一些嘗試,比如“黃盒子”的展覽模式,還原古人中國畫觀看方式,空間上的表達即還原中國畫的真實場所,用近距離的觀看方式挑戰著以墻面為基準的美術館展示體制。
3、空間與美術館展覽模式的關系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歐美主流的美術館完成了大規模的空間改造和擴建,空間改造和擴建當然是為了適應展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顯示著展覽模式新一輪的調整更新。美術館空間改造與展覽適應性的有以下幾種趨勢:
一種是集大成的藝術博物館群,各種門類的藝術有專門的分館或展廳來陳列,以Tate modern及周邊展館,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群為例。第二種是超大型的藝術綜合體,藝術博物館和音樂演出場地、劇場、圖書館等共同構成文化藝術中心,以蓬皮杜藝術中心為例。第三種是專門收藏和展示某一門類藝術的小型美術館,從基地選址到建筑規模到內部空間設計都力求為特定的藝術類別服務,以專門研究大地藝術的越后妻有里山當代美術館為例。第四種是新興前衛的美術館。第五種是對其地域文化藝術研究的美術館。
3.1老建筑的重生(以Tate Modern 為例)
2000年建成的Tate Modern 美術館成為老Tate美術館最為驕傲的分身,專門展出20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來自老牌發電廠的改造從一開始就顯得酷勁十足,和現代藝術的觀念風格十分吻合。不但在風格上滿足了現代美術館的功能定位,也在空間上充分貼合現代藝術作品的展示,成為空間改造的絕佳案例。建筑的外形輪廓和表皮得以保留,磚墻立面,帶型長窗,橫向與豎向交疊的十字形立面,強化了建筑的威嚴氣勢。內部空間的改造卻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渦輪發電車間向下挖至基礎,成為巨大的渦輪大廳,承擔巨型裝置的臨時性展事。從西面入口進入渦輪大廳后迎來的是下沉的坡道,這個看似不經意的設計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被視為美術館權威象征及儀式性巡禮的“高聳臺階”消失了,取而代之長達百米的平緩坡道,模糊了室內外空間界限,觀眾在不經意間走進龐大室內空間的包圍中,如同美術館平易親和的示好,游客來到的大廳像是城市中央大街的廣場。屋頂結構是一溜工業感極強的鋼衍架,貫穿東西的天窗灑下漫射的朦朧光線。4層樓的展示空間,常設展廳在2-4層,主要展示其對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的收藏,按主題劃分“歷史/記憶/社會”“/動作/身體”“景觀/物質/環境”“靜物/對象/現實生活”。地下一層的渦輪廳和一樓的展廳則是專門開辟的臨時性特展展廳,面積1300?O。特展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一次,并對空間進行重新規劃。交通空間集中在平面的正中,圍繞交通空間放射性的參觀流線,使得觀者對每一區域的參觀都能最快的回到參觀節點。2-4層的東西兩側的展廳面積相似,靠西側的展廳又一個個小的展室依次串聯起來,東側則是較為開敞的大開間,以適應不同類型的展品。6、7層為展?[的服務空間,地下一層設有商店,一層有240座的禮堂和咖啡吧。
從2012年開始的TATE MODERN的擴建工程,則預示著一種新的變化。泰晤士河畔天際線的改寫,必將開辟一片新的藝術領地。
3.2現代神殿的終結(以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為例)
1995年問世的后現代派建筑像是打著現代立體派的幌子大玩古典主義情調,它的中庸樸素的造型沒有引發太多輿論的躁動,甚至一度評為難看建筑。馬里奧?博塔的第一個作品不像當時的美術館新建筑普遍追求的形態乖張,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代建筑經典。對稱的建筑立面,紅色磚墻的拼接工藝,圓形和巨型幾何形態的穿插關系,使整個建筑猶如一架端坐的鋼琴。白色圓柱體黑白相間的條形窗欞如同鋼琴的琴鍵。古典主義沉穩典雅的情調從建筑立面一直延續到高聳的圓柱形大廳,自然光線從天窗斜切入白色的弧形墻面,投射出變化的幾何圖案。中庭大廳中間是垂直交通空間的核心,樓梯,同時是平面中心,組織起展廳空間。三層高的漂浮花崗巖臺階在在白色圓柱和頭頂圓窗白色聚光的框架上迎來送往,讓人聯想起賴特設計的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旋轉樓梯。圍繞中庭展開的圈形空間組織符合了標準的美術館空間模型,即古典博物館神廟形制的展示空間。傾瀉下來的光線流淌在緩步上升的階梯上,確實有種傳統博物館儀式性巡禮的氛圍。Sfmoma因其空間形制的古典取向,室內裝飾、建筑細部卻的簡潔明亮,被稱為現代意義的神殿。
SFMOMA的展覽和收藏并不像建筑那樣中庸平淡,5000?O展廳的空間展覽種類繁多,不僅有專門為繪畫雕塑、建筑和設計、照片紙質印刷品開辟的展廳,還有為美國本土藝術開辟的展廳。展覽空間共為3層。第二層展示空間是20個相互鏈接的小型展室,長期陳列永久收藏品,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和設計作品。第三層是密集,尺度小的空間,適于展出照片等紙質印刷品。第四層圍繞中庭設置由幾個小展室串聯成左右兩個展廳,用于展出臨時性的特展,還為多媒體藝術開辟專門的展室。SFMOMA的展覽不僅有歐洲大師的經典杰作展,先鋒派的當代藝術展,美國本土藝術和拉丁藝術的展覽,還有對伊斯、朝鮮、日本等東方藝術的關照。這種展覽模式實際上為SFMOMA樹立了一種包容開放的姿態。
如今,博塔標志性的紀念碑式的臺階被拆除,為美術館擴建工程的設計讓路。初衷是使新建的輕薄臺階能與擴建的新館連接起來,以簡化擴建樓體循環系統。可是博塔內部設計的連貫性則遭到洗劫,現代風格神廟就此終結。新的建筑位于博塔建筑的后方,如果說博塔的現代主義神廟指向男性存在,那么新建筑飄逸、靈動的造型則彰顯出女性特征,擴建在空間手段上力圖以一種更親民的接觸,消除所有神圣的幻覺。SFMoma在展覽策略上則更加親民,它長期設有藝術家扶持計劃,鼓勵當代青年藝術群體的創作。
3.3建筑與裝置的結合(以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丹麥阿羅斯?奧胡斯美術館為例)
篇3
關鍵詞:美術館;當代藝術;多義空間;展示空間;公共空間
1.當代美術館多義空間出現的必然性
美術館(gallery;galleria)即畫廊,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建筑樣式,起初的確是以一種走廊的形式存在的。圖盧茲中世紀學者波納迪勒斯(Bernardus Guidonis)指出:“畫廊”其實就是普通的“通道或走廊”——將藝術品錯置于走廊的柱間,有利于形成一種行進中的觀感。在古羅馬,畫廊起初是存在于住宅內的,因為當時的住宅中大量存在這種“有柱的走廊”空間.拋開 “柱廊”這一建筑語言,作為其抽象形式的長方形白盒子這種經典的基本展廳形式仍然是展廳空間模式的主流。
相比傳統的單一功能的美術館,當代美術館的功能美術館的功能日趨復雜化,綜合化。其空間粗略的分為公共空間-展覽空間-辦公空間三部分。然而在實際中,這三種空間中的某一種同時也有可能兼其他類型空間的性質,呈現出一種功能性質上的多義性和可變性。之所以呈現出這種變化趨勢,與當代美術館中參觀主體行為的多樣性與展品種類、展示方式的多樣性密不可分。
傳統的藝術品大多是指架上繪畫和雕塑品這兩類。然而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和藝術作品定義的不斷豐富,今天的藝術展品已經遠遠不止傳統架上繪畫者一種形式了,藝術品已經拓展至千差萬別的多種分類,如裝置,影像,聲音乃至行為藝術等,并且作品的尺度,物理性質也存在很大差異,傳統單一的畫廊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這種需求。
從另一個方面看,參觀者的來源、心理、行為也越來越多元化。美術館的參觀者大體上可以分為藝術從業者和普通市民——他們之所以來到美術館,主要目的是為了來看藝術品,但也有可能僅僅是來休閑,打發時光。在這個參觀的過程中,美術館的物理構成對其行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反應和干預作用,而其具體手段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多義空間的靈活運用。
2.多義空間的類型與設計
筆者曾經參觀過國內國外的幾個著名美術館,結合世界當代美術館的幾個經典案例,對美術館中的多義空間的具體設計手法做簡要的分析。
2.1公共空間中交通空間的多義性。交通空間的基本屬性只是單一連接兩個點的一條直線。復雜的交通也是諸多這些直線的集合,用于連接平面上的各種功能和豎向上的各層,呈現出單一性和方向性。然而參觀者來到美術館的目的是要來獲得連續的不同的有意思的體驗,單一功能的交通空間仿佛是完整觀展體驗一個頓號,且簡單處理的交通空間——水平的通道,豎向的樓梯——與其他類別的建筑并無二致——這與美術館本身的氣質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們看到,某些功能完備,設施齊全,設備高端的美術館,其基本功能沒有任何問題,但各個空間的銜接顯得索然無味,人按照既定的線路進入美術館,穿過空蕩蕩的中庭空間,按照線性路徑穿過各個展廳觀展;一層看完了,再爬一層樓梯上至上一層繼續這個過程……一條流線雖然完成了,但沒有任何詩意和趣味性。
與之相反,我們也看到一些美術館打破概念上的限制,靈活利用交通空間的案例,例如上海當代藝術館,其中庭內部的一組樓梯設計的具有節奏感和趣味性,其中包括較寬的用于步行的臺階和較長的自動扶梯,與此同時,較寬的臺階同時也用于布展,比如設置與人同尺度的雕塑與觀眾產生互動;并且在上至半層處設置了一個開放的展廳,這樣,人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二層繼續觀展,原本的交通空間的基本屬性被消解了,層的概念也弱化了。
2.2公共空間和展示空間的融合。基本的、僵化的公共空間和展示空間之間存在明晰的界限,與此相對應的參觀活動也被限定在進入公共空間——線性觀展——回到公共空間進而離開美術館的基本模式下。當然出于對展品物理環境的考慮,有必要限定出明確的“房間”,從美術館參觀活動的特點來講,也有必要設定一條明確的、流暢的交通來組織并不熟悉美術館內部空間結構的參觀者的流線,然而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和彼時具體情況的差異性,無法排除某些人群對于冗長的單一的觀展過程的排斥心理和疲憊狀態,所以改進的空間模式應該是:主要公共空間——次級公共空間——展示空間。其中次級公共空間可以是交通空間,也可以是展廳與展廳之間的小型內庭院,其作用是為一段或若干段觀展體驗做一個留白,留下思考或休息的余地,但需注意的是,其空間應當具有一定的詩意或趣味性,比如設置一個漏窗借景;設置一組與美術館氣質相吻合的家具以供人休憩;或者直接開向主要公共空間,從另一個視角觀看展品甚至空間本身等等。建立在此種基本概念之下的處理手法千差萬別。比如貝聿銘的美秀美術館,以近乎夸張的方式故意在兩個獨立的展館(兩段相對獨立的觀展體驗)之間設置了一段玻璃長廊,“逼迫”參觀者觀賞山中的美景——其實美景也是“展品”的一部分。妹島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展廳散布于完型的圓形建筑體量內,展廳之間的空間自然形成了公共空間——它是交通空間,同時也可以是休憩空間,定義曖昧含混,從而使觀展者在游走中保持松弛、自由的心境——這與其“面向市民的美術館”概念不謀而合。
2.3外部公共空間和內部公共空間及展示空間的融合。其基本概念是引入室外環境作為臨時公共活動空間或者臨時展示空間。室外空間被自然包圍,相比室內空間,它能夠更為敏感和直接地感受到自然界的光影、氣溫、氣候、地形、植物、大氣流動、晝夜明暗的變化。適應于自然變化的種種,參觀者的活動、心情也隨之而變;展品也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呈現出迥然相異的表情。例如上海當代藝術館的屋頂,舒適的天氣可以作為室外展場,也可以作為觀景臺遠眺世博園的風景;夜晚可以做為舉行舞會、聚會的場所;雨天可以坐在屋頂的玻璃小酒吧內聊天觀景等,其活動的種類具有多重可能性。又如妹島和西澤的蛇形畫廊,它已經徹底拋棄了“畫廊”的基本模式,僅僅是若干纖細的柱子支撐一個異形的鏡面屋頂,沒有圍墻,參觀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任意進入畫廊;展品的擺放也沒有任何束縛,可以擺放在畫廊“內”的任何位置,一切都是松弛的、自由的,畫廊全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雖然這個建筑并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美術館,但是在概念上,其手法卻是相當溫婉但有力的。
2.4 展品與展示空間的沖撞與對話。前文已述,當代藝術作品形式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其布展的形式也越來越繁雜。單一的、同一層高、同一形狀、同一質感、同一氛圍的展廳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了。對于藝術品來講,美術館更像是一個舞臺,多種多樣的藝術品在這個舞臺內大展拳腳,它們可能懸掛于天花上;也可能“站立”在墻壁上,還可能攀附于過道,樓梯上,甚至“無視”樓板的阻隔,穿層而過;或是借助展示空間的特性——狹小的,低矮的,高大的,明亮的,黑暗的,鏡面反射的,異形的——來完成作品本身意義的闡釋……在此種背景下,“展示空間”這個概念的外延已經不再局限于方方正正的、用圍墻界定的展廳,而是擴展為美術館內任何公眾可達的空間,展品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從任何一個位置、任何一個角度出現。展示空間的定義模糊了,但觀展行為的內涵卻在此過程中無限延展。
篇4
Abstract: The social associ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s of contemporary museum public activity. Design of the public social space is on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sign of museums that were set up lately. This article launches a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trend in the social space of contemporary museums, carry on case analysis and study, trying to induce its development regulation.
關鍵詞: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發展趨勢
Key words: contemporary museums;social space;design trend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5-0084-02
0引言
在過去30年中,特別是自從休閑產業迅速膨脹以來,博物館作為高雅文化場所如今被疏遠,潛在的來訪者被更流行的休閑活動吸引。博物館為了贏得公眾注意,當代博物館已經增加了這樣的一些重要功能:作為公眾休閑、交互教育及作為舉辦大規模展覽的場所。
社會交往是當代博物館公共活動的核心內容。公共交往空間設計在新建博物館設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古典博物館時代博物館主要承擔作為藝術品殿堂的角色,展覽廳是博物館的主體。大英博物館的入口是一個以帕提隆神廟為摹本的希臘式門廊,扮演著藝術品殿堂角色,成為了整個參觀流線的唯一。大英博物館在擴建之前,并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核心空間,進入門廳后是環狀串聯的無盡展室。福斯特為大英博物館擴建設計了內圓外方的中庭光棚,把室外庭院變成了光庭。這個光庭成為了城市的交往空間,連接著博物館和圖書館。游客可以自由進出及流連于中庭、博物館和圖書館之間。圓形圖書館周邊加建了商場、咖啡座等空間,使中庭成為了真正的市民客廳。
從大英博物館擴建可以窺見到從古典博物館到當代博物館的演變過程。古典形式的博物館幾乎沒有交往空間及為參觀者提供服務空間,當觀眾走完一個又一個看不到盡頭的展廳時,會覺得非常疲勞。這也似乎也符合了當時博物館作為藝術殿堂的主旨。古典博物館缺乏休息交往及服務觀眾的空間使博物館觀眾日益流失。
縱觀當代博物館公共交往空間案例,其發展有著以下三大趨勢:面積擴大化、空間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樣化復合化。
1面積擴大化
20世紀60到70年代一批新型博物館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博物館的印象,增加了交往空間和服務空間,商業、餐飲、教室、圖書館、工作坊等功能陸續被加入到了博物館空間當中。
1.1 服務設施及核心交往空間的擴張隨著時代演變,美術館和博物館扮演的角色也有所變遷,相關的交往及服務空間反倒占據較多的空間。如貝氏建筑生涯中的美術館及博物館作品已反映了此時代特性。貝氏強調美術館要成為社交場所。如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咖啡座、餐廳與書店、光庭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14.1%。波士頓美術館西廂社會服務空間也占有較大面積。盧浮宮服務空間的規模甚至遠超過一個小型美術館,其一期擴建的服務空間與核心交往空間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近40%。
服務空間與核心交往空間的面積比例擴大化還體現在空間體積擴大化上,如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如以樓層建筑面積來算,渦輪機大廳的交往空間比例僅為整個建筑樓面面積的八分之一。但渦輪機大廳占據了南側七層通高,就占用空間體積算,交往空間的比例是整個建筑的一半。如此巨大的通用空間不僅提供了寬敞的城市公共交往空間,同時也為創意藝術活動提供了活動場所。
1.2 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擴展當代博物館的交往空間除了面積擴大化趨勢外,還表現為建筑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延伸和擴展。如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內傾斜的斜坡廣場,提供了豐富的街頭文化交往場所。首都博物館首層周邊是下沉庭院空間,與負一層娛樂休閑空間連接,娛樂休閑空間在戶外得到了延伸,擴大了交往空間的使用面積。
除了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擴展,半室內半室外空間也被塑造成了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的亮點。如東京江戶博物館是一個以四根巨柱支撐起的龐大體量,其大部分展廳都被提升到半空中,展廳下面的巨大空間是被稱為“江戶東京廣場”的公共活動平臺。又如墨爾本博物館,其巨大的“飛翼”屋頂遮蓋的“博物館街”同樣也屬于半室內半室外空間。
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擴展提高了交往空間的使用效率,同時也豐富了博物館的周邊景觀環境,避免了博物館孤立于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引入到博物館中,同時,博物館也作為一個微縮城市,容納著城市所容納的一切交往活動。
2空間界限模糊化
博物館的門廳、中庭、公共過道、露臺、休息廳、咖啡座等空間一般被認為是博物館主要的交往空間。從對當代博物館研究案例來看,博物館屬于城市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其具有公共性開放性的特征。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區域都廣泛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但從研究交往空間設計理論的角度來看,公共交往空間與空間的開放程度、視線的通透性和人的活動相關聯。當代博物館的交往空間并不單純的局限于門廳過道等空間,當代博物館角色的轉變和新的功能空間的發展導致了交往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空間的模糊性指的是空間具有不定性和多義性。它不但允許對立矛盾的成分同時發生,也暗示了空間中各種行為的流動與相互融合。
當代新建博物館交往空間設計在空間界限設定方面有著兩個方面的趨勢:一是室內空間界限模糊化,二是室內外空間界限模糊化。
2.1 室內空間界限模糊化——流動空間理念的運用室內交往空間的界限有著以下的兩種變化:過渡空間的設置以及通用空間的一體化。但由于陳列空間具有特殊的展陳要求,在設計中展陳空間與一般的交往空間還是會有一定的差別,室內空間界限的模糊化并非要打破上述的差別。
博物館交往空間設計有著三種思路:一是把展陳設定在一定的路徑之上,路徑與路徑之間可以相互跳躍轉換,交往空間穿插于路徑之上;二是把展陳設定為通用空間,通用空間可以經過臨時的措施相互轉化為展陳空間或交往空間;三是在展陳空間與交往空間之間設置過渡空間,避免過度的交往行為對展陳空間的干擾。
如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斯圖加特奔馳博物館、鹿特丹康索爾美術館就是以復合化的路徑為組織展陳的案例。其交往空間穿插在路徑之上。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公共交往空間主要存在于其圍繞中庭的螺旋形路徑上;斯圖加特奔馳博物館把單一路徑型的交往空間發展為多元復合型的交往空間,把交往空間的要素融入到整個空間折疊的路徑之中;鹿特丹康索爾美術館則是把不同功能的活動通過同一的路徑串聯起來,把不同的空間交往行為和事件并置,達到了促進交往的目的。
而把展陳設定為通用空間的案例是蓬皮杜藝術中心,它開創了容器式的博物館建筑空間。而皮亞諾在20世紀90年代設計的巴塞爾比耶勒基金會美術館與阿姆斯特丹“新都市”博物館則是這種概念的延續。而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機大廳則把藝術實踐與公共交往大廳融合在一起,同時也是藝術事件發生的容器。
由于傳統的博物館展品需要有專業的人工照明,與交往空間所強調的視線流通、自然采光以及戶外化的要求有所沖突。一些博物館設計的案例仍然堅守著展廳與公共交往空間的劃分,但在其空間過渡上做了些文章。如首都博物館的展廳與走廊之間設計了過渡廳,提供休息座椅,配備紀念品的銷售。過渡空間的設立有效的把交往行為引入到展廳中,也避免了過度的交往行為對展陳的干擾,同時也保證了觀眾從明亮到黑暗的視覺調整。
2.2 室內外空間界限模糊化——建筑灰空間的運用及室內空間戶外化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室內空間界限模糊化,還表現為室內空間戶外化以及建筑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延伸。室內空間戶外化在貝氏的案例中最能體現。貝氏光庭空間目的在于取消室內與室外的區別,從而達到促進交往的目的。其明亮化的中庭、走道化身為廣場與街道,使得博物館猶如一個微縮城市,使人們的心情比在室內空間更進一步放松,達到聚集人流和提供人們流連場所的目的。福斯特為大英博物館加設內圓外方的屋頂也是這種理念的反映,事實上,玻璃屋頂的設置僅僅是為了隔絕雨水和多余的陽光帶來的熱量,但其并沒有隔絕充足光線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又如金澤21世紀美術館,妹島和西澤設計的輕、薄、透明的圍合界面則反映了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透明外墻和圓形平面把建筑室內空間與周邊城市街區緊密相連。
3功能多樣化復合化
3.1 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功能多樣化當代博物館日益成為一個可以提供多種文化活動與服務設施的綜合體。許多博物館都與其他機構連成一個整體。如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除美術館外還結合了視覺藝術研究中心。金澤21世紀美術館則由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坊、多媒體研究中心、電影院、劇場等組成。當今博物館已經成為多功能的場所,除了展廳、藏品庫房外,常常還包括有圖書館、多功能廳、電影院、商店、咖啡廳、餐廳以及教育設施等。不過在這種日趨多樣化的綜合體中,博物館的展覽空間仍擔負著主要角色,對展品的陳列觀賞、研究仍是主要內容。
3.2 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功能復合化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功能復合化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當代博物館中不同功能結合在同一個建筑綜合體中;二是指不同使用功能有可能復合到同一個空間中,從而達到充分利用空間的目的。如公共交往空間往往承擔著藝術品展示和藝術活動事件。貝氏的光庭交往空間注重藝術品的點綴和展示,同時也注重動態的藝術裝置對交往空間的積極影響。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機大廳則是注重藝術事件在公共交往空間的發生而由此展開的藝術家與市民的交流和對話。首博則是強調公共交往空間的禮儀功能。
4結語
當代博物館公共交往空間的發展有著面積擴大化、空間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樣化復合化三大趨勢,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的設計必須緊貼著時代的潮流,關注人與人之間行為模式的轉變對空間設計的影響,以新的思維方式提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參考文獻:
[1]王成.博物館建筑的演變與發展.中國博物館,2001年01期.
篇5
特斯拉創始人之一。這家純電動車廠商的靈魂人物。他是硅谷最有野心的創業者,全球首位成功發射火箭的私人老板。
如果有紅外線探測儀,兩個月前開業的特斯拉展廳一定是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里人影最為密集的區域,盡管剛剛進入中國,這個美國純電動汽車品牌已經在中國擁有不少粉絲。
展廳門口處擺放著特斯拉經典車型Model S,但僅供粉絲們圍觀,由于還沒有辦完汽車經營的相關手續,特斯拉還不能在中國賣車,甚至連試駕服務也不能提供。
鑒于沒有拿到銷售資格的準確時間表,不能賣車時做些什么,成為特斯拉中國團隊眼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4年的第一個周日,僑福芳草地還沉浸在新年的熱鬧氣氛里。在熙熙攘攘的購物人群中,張偉宇和另外兩個同學走進特斯拉展廳,他們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汽車設計系的學生,他們是來參加特斯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作舉辦的主題為“面向未來的汽車設計”的創新跨界論壇。
看到展廳里面聚集了70多人,論壇的組織者、主持人雷銘感到滿意,他曾經擔任諾基亞設計總監,目前正在經營自己的設計公司,經常策劃組織與藝術、設計有關的論壇。在雷銘看來,有“汽車界蘋果”之稱的特斯拉很適合與“設計”有關的活動。
這并不是特斯拉展廳首次舉行類似的活動。第一次嘗試是在2013年12月2日,汽車行業新媒體車云網舉辦的一次線下沙龍,原本只準備了60個座椅,但實際進場人數超過100人。這個成功給特斯拉中國團隊帶來了靈感,“之后我就有了這個想法,想要把我們展廳變成北京一個地標性的地方。”特斯拉中國銷售總監沈琪說。
當然,除此之外,品牌推廣是必然要做的工作,如2013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有紅色就有禮物”活動, Model S行李艙里的禮物很快就發放一空。
對于傳統汽車公司,沈琪的想法也許很難得到認同,但總部位于硅谷的特斯拉本質上并不是一家汽車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并熱衷于粉絲營銷。
實際上,只有10年歷史的特斯拉在美國正是通過傳播創始人伊隆?馬斯克的傳奇故事、與《紐約時報》論戰等一系列手段,才在短短兩年內成為美國最炙手可熱的品牌。
當然,特斯拉的產品設計也十分出色,Model S 在城市工況下,60千瓦時車型,單次充電可行駛約 367公里; 85千瓦時車型,單次充電可行駛470公里,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的城市交通。
但是,Model S不是一款普通的電動車,而是豪華電動車,據業內人士估算, Model S在華售價大約在 80萬至100萬元人民幣之間。
價格不是問題,中國向來青睞高端品牌,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豪華車市場,問 題是特斯拉的品牌知名度遠不及美國,粉絲大多是科技、設計達人,展廳迎來的客人大多是這些粉絲:去年 11月初開業后,特斯拉展廳每天的人流量在百人左右,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人大部分是慕名而來,只有一小部分是誤闖進來的購物者。
這些粉絲也許勉強能夠支撐未來Model S的銷售,但豪華電動車公司并不是穆斯克給自己公司的定位,他已經多次宣稱,未來時機成熟時,公司會推出價格更便宜、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車,售價大約在2萬美元左右。
現在特斯拉在中國所做的就是打造一個傳播平臺,不僅將原有的粉絲聚集起來,更重要的是讓普通大眾也能了解特斯拉。
篇6
關鍵詞:美術館 數字化 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1)12-0162-02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數字化工程進入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所帶來的各種效益也逐步顯現出來。在我國美術館普及程度還嚴重不足的形勢之下,利用數字技術,突破時空限制,讓美術館的資源能夠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為美術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成為現代美術館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美術館未來建設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1、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的興起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數字技術開始在各國博物館興起,各信息科技大國都非常重視數字技術在博物館建設和推廣工作中的運用。在北美,美國國會圖書館1990年開始啟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項目,將圖書館內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片等藏品數字化,到2000年共實現了500萬件文件文獻的數字化。
加拿大遺產信息網絡(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簡稱CHIN)將各博物館的豐富資源全部整合到加拿大虛擬博物館(VMC,Virtual Museum of Canada)中,利用加拿大藏品資料庫的影像信息提供各種在線展覽,虛擬影像畫廊服務,并開設了趣味游戲、教師中心、社區記憶、博物館活動、個人博物館及在線購物等特色欄目。自開通以來,以其生動的形式和豐富的多媒體內容,吸引了自世界各地的在線觀眾,第一年的訪問人次就達到了300多萬。[1]
在亞洲,日本最著名的數字博物館計劃是“全球數字博物館(Global Digital Museum)計劃”,主要是支持網絡環境中數字典藏資料的檢索,同時支持互動式的網絡瀏覽、編輯,尤以博物館教育為重點。[2]
我國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與國外同步,較為成功的案例有“數字故宮”、“數字敦煌”、“今日數字美術館”等。
故宮博物院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數字故宮”的構想,旨在采取數字虛擬現實技術,對故宮的建筑、藏品和檔案進行模擬與復原,實現文物影像的細節瀏覽和虛擬展廳的360度旋轉展示。2001年數字故宮網站開通,改變了故宮近百萬件藏品只有不到1%能與觀眾見面的舊有格局,源源不斷地將故宮中珍藏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珍寶陸續介紹給世人。
十多年前,敦煌研究院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開始了“數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對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畫、彩塑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有關敦煌的文獻、研究成果、相關資料等,全部進行數字處理。近10年,敦煌研究院已對43個洞窟進行了數字化保存,在文物圖像采集與保存、文化遺產歷史復原、洞窟虛擬模擬、壁畫圖案創作等方面已經掌握一套成熟的技術和經驗。2011年,今日數字美術館正式上線,包括了今日數字美術館實體空間、今日數字美術館虛擬空間、VR藝術研究推廣中心和今日藝術網。[3]
2、數字化技術在美術館的運用
關于“數字化美術館”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的定義,本文所探討的美術館數字化建設是指將美術館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種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運用數字技術來實現美術館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娛樂等功能。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美術館館藏資源的數字化,這是美術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建立藏品的數字檔案,不僅壓縮了存儲空間,還使得藏品信息可以反復使用而不受損,減少了實物的流通次數和珍貴藏品人為損壞的機率,有效地解決了藏品的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通過相關的軟件系統,美術館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信息檢索的方式查看藏品信息,縮短了查找藏品的時間,也可以不用通過查看藏品實物本身就可獲取藏品信息,有效地改善藏品管理的質量,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美術館資源的數字展示,這也是美術館數字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常見的有網站信息和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兩種形式。目前我國大部分美術館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成為公眾深入了解美術館的一個窗口。好的美術館網站還可以實現遠程教育功能,成為公眾接收美育熏陶的“第二課堂”。
虛擬展廳,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表現展廳真實場景的一種形式。參觀者在虛擬環境中可以身臨其境,隨著計算機中所呈現的參觀路線來瀏覽展品,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了大部分觀眾不能親自到美術館現場參觀的遺憾。2011年上線的今日數字美術館虛擬館充分地利用了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藝術在數字世界的自主瀏覽、實時交互、臨場體驗。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虛擬展廳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虛擬展廳解決了館長以及策展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讓已經結束的展覽永久的存活下去;虛擬數字技術還可以成為策展人的一個策展工具,他們可以按自己意愿自由擺放虛擬展館的任何一件藏品,并且對虛擬展廳內顏色、布局、燈光任意更換,從而達到最佳的展出效果。[4]
三是多媒體數字技術在實體美術館中的運用,包括了館內的計算機終端、數字化投影設備、數字化電視機、DVD播放系統、觸摸屏、語音導覽系統等。這些都已經逐漸在各美術館普及,幫助觀眾在展廳增強視聽感受,參觀時獲得全方位的體驗。例如南京博物院的科技人員邀請音樂家編寫了編鐘的專用曲譜,用數字高科技手段編入多媒體系統,當觀眾在導覽系統中點擊相應的圖片時,就會聽到古樸的鐘罄竹之聲。
更有美術館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展廳,在美術館內設定專門的空間并配備特定的設備,產生親臨現場的感受和體驗。如今日數字美術館實體館就是基于今日美術館實體建筑而營建的全球首個公益性的高科技藝術展示空間,包括以大型環幕、大型三維立體投影、頭盔顯示器、360度可觸摸設備、數據手套以及各種多感知系統為核心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混合現實”環境。[5]
四是對美術館內部行政和業務管理系統的數字化,主要包括辦公自動化、人力資源信息管理、財務管理、建筑設備自動化以及藏品鑒定、修復、研究交流等系統的數字化,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美術館內部的科學管理。
3、我國數字化美術館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我國美術館的數字化經歷了美術館網站建設,藏品管理數字化和美術館全面數字化三個階段。從現實發展情況來看,由于觀念、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國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發展情況不盡如人意。大部分的美術館網站建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網頁設計長期不更新、內容陳舊等諸多問題。在虛擬展示方面多以靜態圖片和文字介紹為主。視頻窗口和三維立體展示因為硬件和軟件的限制而導致網速過慢或無法觀看,形同虛設。
藏品的數字化建設方面,各美術館在長期的工作中基本上都建立了本館的藏品數據庫。但是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家美術館的藏品數據采集、記錄方法與別的美術館完全一致,美術館藏品數據標準缺乏全行業范圍的一致性。這就為將來的資源整合和交流帶了了一定的障礙。因此,為達到數字化建設的目的,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合理、嚴謹而完整的數字化標準,適用與各個美術館,并且定期進行修訂。[6]
在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方面,各美術館的建設程度不一,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這跟各個美術館的歷史發展、政府投入、重視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起步晚、基礎差,任務重,這是我國美術館數字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現在國家也開始重視美術館的數字化進程,文化部與各地方政府也開始加大力度支持美術館的數字化工程,各大美術館也提高了對數字化建設的認知,這給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斷提高,增強了人們對美術館的關注,也對數字美術館的建設提出了強烈的需求。完善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逐漸提上各美術館的規劃議程。
但是美術館實現全面數字化是否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呢?大量數字化資源被放在互聯網上,數字藏品的侵權、篡改更加容易,將嚴重侵犯到數字資源擁有者的合法權益。除了數字水印外,還有沒有更好技術保證數字作品的所有權歸屬?觀眾是否會越來越依賴于數字化的網絡呈現方式,而放棄了到美術館去體驗原作魅力的機會?高仿真藝術品泛濫是否會以假亂真,讓藝術貶值?原作可隨意放大縮小,是否會讓觀眾模糊現實和虛擬的界限?這些問題都值得在發展中認真思考。
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美術館管理者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需要大量的資金、設備的投入和維護,需要配備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這些都決定著美術館數字化建設的發展。如何適應時展需要,加快建設步伐,需要各美術館科學規劃,做好基礎工作,才能抓住機遇,拓展美術館的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為實現美術事業的全面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陳剛.數字博物館概念、特征及其發展模式探析.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3期,第91頁.
[2]陳剛.數字博物館概念、特征及其發展模式探析.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3期,第92頁.
[3]百度百科.今日數字美術館.
[4]中國創意同盟.全球博物館步入虛擬數字時代,網絡版.
篇7
•中文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 2
•英文題目、英文摘要、關鍵詞……………………………………………………….. 3
•目錄……………………………………………………………………………………...4
1. 引言……………………………………………………………………………………..5
2. 展示設計的概念…………………………………………………………………………5
3. 體驗空間設計是新概念 ……………………………………………………………..5
4. “三覺”感受體驗空間之魅………………………………………………………….5
4.1 視覺感受•吸引眼球......................................................................................................6
①. 空間設計的色彩………………………………………………………………………6
②. 風格要明確……………………………………………………………………………6
③. 個性要鮮明……………………………………………………………………………6
④. 分區要鮮明……………………………………………………………………………6
4.2 觸覺感受•身臨其境………………………………………………………………..7
4.3 聽覺感受•激發心跳…………………………………………………………………7
5. 空間設計的的原則……………………………………………………………………8
6. 結論……………………………………………………………………………………8
參考文獻………………………………………………………………………………….9
致謝……………………………………………………………………………………….9
一.引言:
商業展示是以空間與形態設計、視覺形象、色彩、照明、聲響及演示為手段,在一段時間及特定的空間里將欲傳達的內容表現給購買者和潛在客戶群的一種空間傳播形式。它是商品與顧客在特定空間內的一種交流方式,是構成人與商品之間對話、交流的藝術手段。
二.展示設計的概念
從本質上講,展示設計是指所有展覽和陳列的視覺藝術。包括各類商場、商店、飯店和賓館等商業銷售空間和服務空間的室內外環境規劃、美化等設計工作,同時,還包括室內商品陳列和各類附屬促銷品的陳列等展覽工作,最終起到提供大眾銷售間、展示商品及其功能,促進消費和引領消費及生活方式的作用。
三.體驗空間設計是新 概念
縱觀當商業發展趨勢,對于面向大眾的消費品銷售形式越來越直接化、實物化、自主化,受到廣大消費者追捧的連鎖超市和量販等,充分說明了消費的成熟與理性化,對于手機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我們必須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利、更加直接、更加自由的消費空間;為了貫徹以超市化經營風格為載體的誠信服務,實現面向大眾的自主人性、人文化消費,G3網絡體驗館在整體規劃設計上打破傳統的移動營業廳的封閉式和品牌主導式的消費陳列和布局,采用了價格區、暢銷機(品牌)區、功能分區、品牌分區、促銷區、新機區、配件區、售后區、數據增值服務、移動業務受理區、試機區、體驗區等功能分區。同時積極拓展以會員制為載體的尊貴服務理念,實現向高檔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尊貴化的服務、更多增值服務,如VIP接待室、上門服務、免費提供游戲下載等。
四.“三覺”感受展示體驗空間之魅
本方案展示體驗區塊的設計分為四部分,由“三覺”組建而成。感受體驗就是通過空間創新的變化,讓客戶在感官上產生感受于體驗,使其在體驗過程中感到快樂、愉悅,從而有效地了解G3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其感受主要體現在聽覺、視覺、觸覺“三覺”方面,通過來自品牌、名稱、產品、定價、傳播等等策略來使消費者感受和體驗。
4.1 視覺感受•吸引眼球
在注意力經濟的年代,眼球成為了希缺資源,展示空間設計的創新變化能提升人們對產品的大大好感,在視覺方面吸引眼球。G3體驗館正中大廳的圓形展示區設計,無不讓來客過目不忘。中心圓形展臺的特別設計,以及四周通透的玻璃體影射著一臺臺G3上網本,加上地面獨有的燈光效果,使人進入此區有非同一般的新鮮與神秘感。
①.空間設計的色彩
色彩在人們的社會生活、生產勞動以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現代的科學研究資料表明,一個正常人從外界接受的信息百分之九十是以上是由視覺器官輸入大腦的,來自外界的一切視覺形象,如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的界限和區別都是通過色彩區別和明暗關系得到反映的,而視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對色彩的感覺。對色彩的興趣導致了人們的色彩審美意識,成為人們學會員能夠色彩裝飾美化生活的前提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
G3網絡體驗館以灰白為主,現實高科技帶來的空曠神秘之感,使得展示體驗空間的分為更為活躍,使人在參觀時的睡著潛在的色彩的變化而改變。
②.風格要明確
展示廳是的展覽館內的核心區域,廳的面積最大,空間也是開放性的,地位也是最高,它的風格基調往往是設計風格的主脈,把握著整個體驗館的風格。因此確定好展廳的裝修風格十分重要。其中吊頂及燈光、色彩的不同運用更適合表示展廳的不同風格。
③.個性要鮮明
如果說展廳的設計是體現設計者的風格的話,那么展廳的裝修則是設計者的審美品位和生活情趣的反應,講究的是個性。不同的展廳中,每一個細小的差別往往都能折射出設計者的不同人生觀及修養、品味,因此設計展廳時要用心,要有匠心。個性可以通過裝修材料、裝修手段的選擇及展具的擺放來表現,更多地是通過配飾來表現。在一樓的展區內我們添加了很多很小的裝飾,來襯托展廳的不同風格,有木架,有地燈以及墻面的處理等。
④.分區要鮮明
體驗館有多種功能;它既是工作人員的活動場所,又是接待客人的空間.展示體驗區是展廳的重點區域,也是一大看點。里面可供來客參觀體驗,以讓來客近距離體驗G3網絡帶給大家的樂趣。
展廳要實用,就必須根據每個人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功能區分。展廳區域劃分可以采用“硬性區分|”和“軟性區分”兩種辦法。軟性劃分是用“暗示法”塑造空間。利用不同裝修材料、裝修手法,特色展具、燈光造型來劃分。展具的陳設方式可以分為兩類——規則(對稱)式和自由式。我們一樓的展示體驗區就劃分了固定的區塊。
4.2 觸覺感受•身臨其境
觸覺是最直觀的體驗,如通過觸摸感、親身體驗等來促使來客身臨其境,從而驅動內心的欲望來產生購買行為,如在購買服裝過程中的試穿,購車前的試駕等等。要想讓消費者觸覺感受和身臨其境,就必須在產品方面讓消費者觸摸,與消費者親密接觸,或者是塑造體驗場所和終端,無論是IT數碼產品還是家私、無論是汽車還是服裝,均加強了與消費者之間在觸覺方面的互動,通過視覺的吸引和感官上的進一步親身體驗,讓消費者身臨其境,創造美好想象與聯想,激發和加強其購買欲望,進而促使購買行為的產生。
4.3聽覺感受•激發心跳
人們對空間的好感往往在瞬間產生,有時,聽覺上的感受會讓你油然而生,如南方黑芝麻糊的“一股濃香,一縷溫暖”及其廣告畫面的聲音,無形中讓你回想兒時起鄉間的風味;如諾基亞的“手機鈴聲”、英特爾的獨特“聲音”、牛排的“滋滋”聲等等都會讓你記憶猶新,有瞬間心跳的感覺。在體驗區中,我們在相應空間設計方面塑造獨特的“聲音”,如手機獨特的鈴聲等;在廣告宣傳過程中形成獨特的聲音,如背景音樂聲、形象化的聲音(如“敲打鍵盤聲”)等等;可以在終端通過聲音來刺激聽覺從而吸引人氣和激發心跳。
總之,感受與體驗能給人們帶來第一印象之感。在展示空間設計過程中,一是要具有鮮明生動的印象,由于來客在一般場館里面對大量信息,注意力極易分散和降低,所以,商品展示、陳列給人的第一印象尤其關鍵。無論在展品擺放、燈光分布還是整體布局上,都必須形成一個視覺“亮點”和體驗中心,并且既要做到“言”之有物,又必須清晰明了,使人過目不忘,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后再次見到時,便會有記憶猶新之感,使印象得到進一步強化。二是保持風格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動態調整,與時俱進,這有利于來客的心理認知和品牌的塑造。三是使顧客保持清晰的記憶,根據有關研究,從刺激源的性質與注意和記憶的關系來看,一般的圖像可以引起78%的注意力,而文字為22%,這說明具有形象性的對象更利于吸引注意力;與之相反,文字可以喚起65%的記憶,而圖像為35%,這說明具有抽象性的對象更有利于引起回憶。因此,在涉及各種標志、POP等標識性內容時,應該注意圖像 和文字的綜合運用和有機組合,例如:采用平面廣告時應盡量使用相應的廣告詞,使用POP時可以選擇形象感鮮明的形式,以便達到促進記憶的作用。四是生動化、形象化,全方位體驗,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和聯想的樂趣,通過全方位體驗和感受啟發顧客的思想、激起其好奇心,讓其產生聯想并形成長久的印象。
五.空間設計的的原則
展示體驗空間的設計或營造,最關鍵的是讓人在其中接受信息、領略其中的奧妙,進行人與人、人與物的交流以及增長見識、受到教育和啟迪、獲取信息。它是通過在展示空間環境中,采用一定的視覺傳達手段,借助一定的道具設施,將一定的信息和內容展示在公眾眼前,并以此對來客的心理、思想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的創造性設計活動。體驗館設計的原則的是:既要實用,也要美觀。
大廳中心展示區是或營造,最關鍵的是讓人在其中接收信息,進行人與人、人與物的交流以及增長見識、受到教育和啟迪、獲取信息。它是通過在展示空間環境中,采用移動的視覺傳達手段,借助移動的道具設施,將一定的信息和內容展示在公眾面前,并以此對觀眾的心理、思想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的創造性設計活動。展廳設計的原則;既要實用,也要美觀,相比之下,美觀更重要。具體的有以下幾點;
六、結論
總之,為滿足客戶的需求,就必須拓展體驗館的服務項目,在更高更廣的層次上開辟新的展示體驗空間的設計,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 1 ]《展示設計》 王芝湘 東華大學出版社
[ 2 ] 《商業空間裝飾設計》 金衛華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3 ]《體驗設計——非限定空間的感覺與限定空間中的表達》 管沄嘉 《裝飾》刊物
[ 4 ]《展示設計學》 韓斌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 5 ]《室內設計原理》 陸震緯 山東美術出版社
[ 6 ]《現代商業空間展示設計》 任仲泉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 7 ]《室內外設計資料集》 薛健 中國建工出版社
[ 8 ]《現代商業展示設計》 林思濤、趙海頻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9 ]《展示設計》 朱淳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0 ]《現代設計藝術學》 徐曉庚 長江文藝出版社
[ 11]《藝術介入空間》 卡特林•格魯(Catherine Grout)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8
王大根教授在《中小學美術教學論》—書中提到:“就像識字后就能閱讀各種文章—樣,學生只要掌握美術基本語言(藝術語匯),就有可能識讀各種美術作品,也能按美術的規律來表現。”當前,培養學生視覺閱讀能力已成為美術教學重要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之一,《看畫展》教學案例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個優秀范本。教師著重從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兩方面引導學生展開閱讀,理解美術語言在作品主題表達上的重要作用,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視覺閱讀過程的有序推進。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初步的整體性瀏覽,再圍繞色彩、造型、構圖三種語言進行有側重點的逐個分析,接著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性評述,最后進行拓展性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自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以學導教”是本課推進過程中的—個亮點。如,在作品的逐個分析中,教師通過精心設問,引導學生積概思考、自主表達,然后針對學生閱讀上的薄弱點、缺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已有認知。
第二,對比閱讀方法的有效運用。本課多次采用對比閱讀法組織學生閱讀,給予學生最直觀的視覺體驗和最強烈的視覺沖擊,切實提升了閱讀的有效性。教師主要采取兩種對比法:不同作品之間的對比閱讀,如,《草垛》和《核去核存》兩幅作品,其亮色調與灰色調的強烈對比,使學生充分體驗到色彩在畫面氣氛營造上的作用;同—幅作品不同表現方法之間的對比閱讀,如,對《核去核存》進行了由“灰”到“鮮”的色調置換,使學生進—步感受到了色彩的作用。
第三,閱讀點撥語言的用心組織。本案例中,教師的點撥語言非常精彩,圍繞目標循循善誘,融激勵與診斷發展功能于—體。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師總是能通過不著痕跡的點撥幫助學生閱讀到更美的風景:如“美”與“不美”的點撥,“像”與“不像”的引領,都讓我們領略到—位優秀教師的智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視覺閱讀力的培養需要學生情感的積極投入和身體力行的積極參與。如何讓學生在40分鐘的時間內時刻都能保持學習的激情,是本案例需要商榷的地方。仔細研讀整篇案例后,我發現其中視覺圖像的呈現方式比較單一,以統一的整體呈現為主;互動交流的方式略顯乏味,以師生的一對一口頭交流為主;不同環節間的學法有些雷同,以看看、想想、說說為主。學生在比較單一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疲乏的狀態。因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進行改進:
第一,優化圖像呈現的方式,讓閱讀變得生動有趣。如,“分步呈現法”,在學習基本形構圖方式的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步呈現畫中的主體,來幫助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構圖,逐步建構視覺圖像的基本概念。
第二,除了案例中所呈現的交流方式外,我們還可以采用“一對多”“多對多”“生對生”等不同的口頭交流方式,并適當補充書面交流、電子交流等方式,來激發每個學生的表達欲望,便于教師及時落實有效的指導。
第三,適時變換學習的方式,使學習過程呈現由扶到放、由緊到松的節奏變化。如,實踐運用環節,教師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一至兩幅美術作品進行評述的基礎上,嘗試放手讓學生開展一些自主性的閱讀與評述:課前,教師依托網絡學習平臺(如魔燈平臺)布置特色展廳(如兒童展廳、名家展廳等),鏈接相關網站,網羅學習工具;課中,鼓勵學生分小組進入展廳,對感興趣的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還可以上網查閱資料,利用工具開展探究性學習,并在互動區進行評述和交流。以此來突破時空限制,能使課堂學習充滿蓬勃的張力。
點評二(張月紅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第二中學)
1.可取之處
(1)情境創設,營造展館氛圍。“展廳”為學生營造了—個不同于教室的學習環境,它帶給學生一種新奇感,同時也使學生對藝術的崇敬和尊重油然而生,為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而學生從觀眾、導覽員身份的轉換過程中,更體會到置身于展館的感覺。這樣的情境創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板書設計清晰、簡潔。本課板書的條理性和形象性是很突出的,“能看到美的眼睛”不僅表明了欣賞美術作品的幾個角度,還非常形象地解讀了幾者之間的關系,即本課教學重點:認識色彩、造型、構圖與繪畫作品主題的關系,感知美術與文化的聯系。此外,簡潔的板書,也使相關美術語言更醒目,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3)聯系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知識講解和生活實例的聯系,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講解“色彩”要素時,讓學生分析教師的服裝色彩,使學生感覺非常親切,覺得色彩就在身邊,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接下來的授課創設了輕松愉悅的氛圍。又如,教師在學生分析《作業臉》后提出:雖然《作業臉》看起來不美,但很多孩子喜歡它,為什么?在分析《小鬧鐘》后又提出:你覺得這個鬧鐘畫得像不像?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從自身感受談體會。由于作品和自己的生活相關,學生感受深刻,討論起來積極踴躍,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4)對比的教學方法效果顯著。“新課標”強調要“以學生為本”,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課教學中,“對比”的教學方法效果突出。例如,教師改變了《核去核存》和《草垛》的色彩效果,學生發現,色彩作為一種美術語言,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教師改變了《全家福》與《和爸爸去海邊》的造型風格,使學生理解了造型對表達作品主題的的作用。對比的運用,直觀、醒目,學生感受深刻,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商榷之處
(1)教師的板書濃縮了本課知識點,課堂上,學生參照板書進行了兩次記錄,分別在學習構圖、文化兩個要素之后。但我覺得,對于六年級學生可以再放手一些。比如,可以在學習文化要素之后,鼓勵學生在理解板書的基礎上,自己設計幾者的關系,可以是知識樹形式、表格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這既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考察,也是對學生能力的鍛煉。當然,能力較弱的學生,也可參照教師的板書進行記錄。或者,教師也可設計—份檢測卷,通過檢測卷或學生記錄的反饋,反思自己的課堂和教學設計。
(2)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出文化要素之后,便進入總結拓展階段,給人一種意猶未盡、戛然而止之感。我覺得,教師可以在“因勢利導,引入文化,拓展知識”環節準備一些和“畫種與風格”“民風與習俗”“生活經歷”相關的作品。教師邊總結,學生邊欣賞,以拓寬學生視野,引發學生對文化要素的關注,激發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的意識。
點評三(謝晴 重慶市朝陽中學)
《看畫展》是—堂值得美術教師深思的課。很長—段時間以來,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板書設計往往容易被教師們忽略,不少教師的課堂板書是對課件中出現的課題與知識點的簡單重復,也有些板書是各式材料拼貼而成的華而不實的裝飾;有些教師認為板書是“傳統、刻板”的教學形式,甚至懷疑它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價值。看到于宏老師的課,寥寥十個字、幾條曲直的線組成的那只“眼睛”最后在黑板上定格時,板書設計之精妙讓我震撼,使我突然有了這樣一個感悟:一個好的板書設計就是一堂課的靈魂,我們可以通過它來加深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下面就以該課板書“眼睛”為出發點,談談對這節課的幾點看法。
1.于老師的眼睛
于老師有一雙慧眼,她敏銳地發現了“眼睛”的價值—一“眼睛”不僅是目標,也是過程。首先,板書“眼睛”很好地構建了這堂課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藝術語言分析(色彩、造型、構圖)到文化內涵解讀,構建了美術作品的基本鑒賞方法。其次,板書也體現出教學的行進過程,教師描畫“眼睛”的過程(瞳孔—眼仁—眼眶)與課堂的教學進程(主題—藝術語言—文化)緊緊相扣。從知識的整合到方法的形成,再到情感、態度隨著教學過程逐漸升華,教師最終帶領學生到達預設的教學目標。
2.學生的眼睛
“眼睛”是學生學習本課“可觀”的收獲。去掉板書上的幾條曲、直線,我們看到了本課的五個知識點-主題、色彩、造型、構圖、文化。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中隨意拾到的貝殼,它們雖然可愛,卻不能真正體現學習的價值。而當教師用“線”將它們有序相連時,就組成了“藝術鑒賞方法”這條美麗的項鏈。板書把無形的鑒賞方法具化為“可觀”的“審美的眼睛”,極大地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成為陪伴學生終身學習的最好的畢業禮物。
3.筆者的眼腈
透過這節課,我看到的既是本質,也是方向。于老師描畫眼睛的過程是由里(瞳孔)及外(眼眶),這也是本堂課由表(藝術語言)及里(藝術本質)的深化過程。現在很多中小學美術教師因為缺乏對這種藝術本質現象的探究,而把一節美術課上得像班會課、語文課,甚至科學課,讓美術課失去了本該有的味道。這只“眼睛”為我們提供了中小學美術鑒賞課的方向。美術教師可以考慮在板書上做一些細微的變化,分別為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和重難點:初中生可多在“眼仁”部分(色彩、造型、構圖)增加空間、材質、肌理等藝術語言;高中生則可側重對作品文化內涵的學習,去解讀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觀點。
與于老師筆下的這只眼睛對視,看到它由平面漸漸立體,用它審視我的教學,內心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如同打開了心靈的眼腈。
點評四(方繼梅安徽省淮南市師范附屬小學)
1.本課亮點
(1)慧心靈性創情境。在生活中,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過看畫展的經歷和體驗。于老師心思縝密靈巧,準備充分,在教室內擺放展板,模擬展廳,營造畫展氛圍,同時引導學生在上課之前自由觀看,形成直觀感受,為課堂上的欣賞與評述做了很好的鋪墊和渲染,可謂一舉兩得。
(2)匠心獨具提示圖。完整、簡潔而又獨具匠心的提示圖是整節課最出彩的地方:不同的造型、色彩、構圖是突出主題,為主題服務的知識點被教師板畫成圓心和三個不同的扇面,形成同心圓;隨后,它們又在上下弧線的連接下演變成心靈的窗戶——眼睛,使學生同時感知美術與文化的聯系。板書設計簡約精妙,賞析繪畫作品的方法一步步呈現在那美麗而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眼睛里!
(3)點撥自如交流中。于老師語言清晰準確,能敏捷地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贊賞。更重要的是,她善于引導啟發學生,從學生的話語中找到關鍵詞而導向本課目標重點。可以說,這種從容地與學生對話的能力,恰恰體現了于老師獨特的個人魅力。
2.值得商榷之處
(1)學法缺失的遺憾。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和設計教學。本案例中不僅沒有明確的學法呈現,而且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也不足,沒有學生的第一印象的呈現,談不上學習前后認識的轉變,更沒有冥思苦想、樂思善辯的生本課堂的特點。孩子們與畫面、與作者、與自己,甚至與老師的情感對話少之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引導著學生逐一欣賞總結,使學生最終學會了老師預設的賞析方法。我個人認為,這樣被動的欣賞學習是遺憾的。
如果讓學生結伴自由選擇展廳慢慢欣賞,各個展廳設置—定的欣賞提示或問題,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看一看、評一評、議一議、辯—辯,得出自己的結論。最后,教師在全班師生交流時再適時點撥、質疑,相信學生們—定能碰撞出耀眼的思維火花,提出獨到的見解。
(2)難點突破的勉強。于老師帶領學生在三個展廳欣賞,分別得出色彩、造型、構圖對于主題表達的重要性,找到欣賞的落腳點,重點就突出了。但是造型和構圖兩點的突破稍顯牽強——造型的概念是教師給出的,而構圖是用“大主體、基本形和滿構圖”等概念概括了。其實,造型和構圖是分別達到內容和形式上的一種美的方法,應當讓學生深入感受,慢慢揣摩和了解。如果放手讓學生去分析、繪制、爭論畫面的構圖問題,得出調和對比、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原則應該更有意義。
點評五(白帆上海市愛國學校)
《看畫展卜課,框架清晰,設計巧妙,教師通過三個展廳的情境模擬方式,讓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看畫的“武器”——“看什么”和“怎么看”。
1.本課亮點
(1)教師在欣賞教學中,巧妙運用了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分析中能一目了然地理解色彩、造型、構圖與作品主題的關系。特別是在一號展廳中,于老師通過改變《草垛》《核去核存》這兩幅作品的色彩,讓學生反復進行比較,最后自己得出了“看色彩”的結論,可謂是在備課中下足了功夫。
(2)教師的板書有創意。能把本課的重要知識點,用文字與圖畫的形式進行完美的結合,讓學生耳目—新,相信學生會深受啟發,學會用這樣的眼光去欣賞作品。
(3)在評析環節,從所選擇的作品可以看出教師非常重視作品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如,《作業臉》《,J、鬧鐘》等,讓學生感受到了美術創作與生活的關系,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2.幾點建議
(1)本課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少學生的學法。三個展廳的學習都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的方式進行,有時只是讓少數學生參與。本來“欣賞·評述”課是以學生的“賞”“述”為主的。筆者建議,在第三展廳,教師可以出示代表三大構圖基本方式的圖片和與之相應的名稱,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以“連連看”的方式自己進行總結與配對,進而得出結論。
(2)在評析環節,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書寫簡短的評價,再讓學生上臺交流,這樣,沒有舉手發言的學生也能有機會在寫的過程中去表達自己的視覺感受、認識與理解,在課堂中,每個學生都需要這樣的體驗過程。這—環節中,教師講得有點多,意圖把學生引到自己事先設計好的答案上來,這樣,留給學生的時間就很有限。由于每個人的經歷與文化背景不同,看畫完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于老師可以讓學生先說,然后再談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這樣能引導學生對所產生的不同意見進行爭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再者,教師不必要求學生的評價—定要從三方面來講解其與作品主題的關系,畢竟有的作品只涉及了某種繪畫語言,不必牽強。
點評六(褚蔚清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
《看畫展》一課合理地運用情境教學,在寓教于樂的形式中,把知識點較好地串聯起來,諸多亮點,令人耳目—新,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這堂針對六年級學生的欣賞課,在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為了避免欣賞課常見的流于理論的“枯燥”,精心設計了—個有趣的情境,即參觀畫展,且展覽的都是學生作品,拉近了學生和展品之間的距離。教師通過觀察者和導覽者的角色轉換,充分發動學生參與和思考,從而理解和掌握繪畫欣賞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同時也鞏固了所學的基本繪畫語言。
其次,教師為教學而設計的問題是循序漸進的,思路清晰。與“色彩”“造型”“構圖”等基本語言對應的展品有針對性,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引發他們的思考。最后,通過板書“眼睛”,把繪畫的基本語言和所要傳達的主題以及文化背景完整地串聯起來,一目了然,學生對繪畫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三,教師在結尾處通過欣賞畢加索這樣的大師藝術作品來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啟發學生能用同樣的方式來賞析名作,從而走近大師名作,在生活中的審美活動中有所運用和延續。設計該環節是可以將本課目標有所遞進的。不過,個人認為,兒童畫和經過學習美術基本語言后創作的作品,這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畫面呈現是否經過精心的組織。畢加索感嘆兒童畫,實際上是感嘆兒童的天真質樸。如果教師過多強調兒童創作中對情感的表達,那么就失去對繪畫基本語言學習的意義了,可能會對學生在認知上造成誤導。
點評七(樊福銳安徽省淮南市師范附屬小學)
這節課不僅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而且教師的板書簡明扼要,邏輯性和概括性很強,對于“怎樣看展覽”這一教學重點的提示、歸納和總結明確而有效。
1.本課亮點
(1)注重美術語言的講解。在本課教學中,于老師將課中所涉及的美術語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靈活運用課上所學到的美術語言進行欣賞和評價,從認識美術語言的層面開始逐漸轉入理解和應用的層面。
(2)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于老師引導學生在觀眾和導覽員的身份轉換過程中,學習從主題、色彩、造型、構圖,以及文化背景等角度出發,分析美術作品,使學生逐步掌握了運用美術語言欣賞和評述兒童美術作品的方法。
(3)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于老師在課前把一些美術作品陳列在畫架上,為課堂營造了—個與教室不—樣的“文化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幾個虛擬的“展廳”。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學生猶如身臨畫展現場一樣,師生、生生之間積極互動,使課堂教學更加鮮活、生動。
(4)注重課堂細節的處理。于老師在教學中的一些細節處理,彰顯了她較高的專業素養。比如,讓學生及時記錄下學習內容概要;在觀展時,教師手搭學生肩膀,與學生輕松交談,不經意間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幾點建議
(1)學生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不夠。本課教學中,教師預設過多,生成較少,學生基本上在教師設定好的教學框架中進行學習活動,想說什么、會說什么,都在教師的預設之中,由此缺少了必要的自主探究性的學習體驗。
(2)美術欣賞的表達方式有些單一。美術欣賞活動是從“看”開始的。除了看,表達也是欣賞活動的基本方法。“新課標”中提到了美術欣賞活動的三種表達方式:語言、文字和動作。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適當增加用文字描述的環節,可以給他們提供表達不同感受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3)缺少必要的教學拓展延伸。本課欣賞活動所概括的幾個方面,主要針對兒童畫這個比較小的范圍。為了不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知形成思維定勢,教師還應不斷拓寬他們的欣賞視野,拓展他們的思維方法。因此,本課結尾的總結拓展部分,教師可以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設計,提示學生可以從諸如思想內涵、形式語言、畫家及相關歷史文化背景等更多的方面,去認知其他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美術作品。
點評八(熊澍湖南省汨羅市第一中學)
《看畫展》教學案例,如行云流水般呈現在讀者面前,其中有幾個優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從圖文中可以看到,于老師教態親切,端莊大方,她身著紅色襯衫和灰色外套,并且在參觀一號展廳,分析色彩對主題的作用時,還就自己的服飾色彩向學生提問,并就學生的回答,啟示學生保持“既要滿懷熱情,又要冷靜思考”的學習狀態。
2.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流程簡潔明了。于老師的教學環節有五步,即課前交流、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實踐運用、總結拓展,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其中第三和第四步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第三步的“學習新課”,主要從色彩、造型和構圖三個方面分析其對美術作品主題的作用;第四步的“實踐運用”,分別對應挑選了《生命線》、《作業臉》和《小鬧鐘》這三幅畫進行了賞析,并且在評析第四幅作品《閩越遺風》時,引入了作品誕生的地域環境、風土人情、民間習俗等知識,讓學生從社會的角度和文化的深度,對作品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欣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于老師在這堂課中所選的圖例,幾乎都是基于孩子的世界來挑選的,樸實而又易于學生理解。
美術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看畫展》一課是兒童的一種淺層次的美術欣賞活動。藝術作品是溝通創作者和欣賞者的橋梁,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同樣是人類高級的、復雜的、特殊的精神活動,看畫展的觀眾,其審美心象必定帶有欣賞者的想象、情感、幻覺以至錯覺等差異性因素。而《看畫展》這一課的終極教學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以作品本身的藝術語言提示為出發點,將欣賞活動中想象的自由性和作品意象的制約性統—起來。冷靜反思于老師的課堂,筆者提出幾點商榷之處:
1.教學語言不夠專業。如“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于老師說:“如果在看畫展的過程中,知道從美術的角度來說應該看什么,或許就能幫助我們解疑答惑。”其實,本課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看什么”,因為展廳里的作品已定,而是“怎么看”,也就是如何欣賞。又如在評析《小鬧鐘》作品時,有的學生說“像”,有的說“不像”,教師此時如果能適時拋出“藝術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一審美理念,這樣的語言才更專業,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和遷移。
2.在“實踐運用”這一教學環節,于老師安排了評析《閩越遺風》這一幅作品,并因勢利導地引入了“文化”這個概念,即對藝術作品中隱含的文化的關注,但只是點到為止。建議教師可以聯系前面的范畫,將這一點講得更透徹一些,使學生明確“筆墨隨時代”。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文化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等方面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大閱兵》《核去核存》《生命線》就是畫家以近年來現實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政治歷史事件、自然災害為素材所創作的美術作品;兩組《和爸爸去海邊》《全家福》的圖例,以及《收白菜》《吃火鍋》等畫作,都深深地打上了我們這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代的烙印;而《我是守門員》和《作業臉》,也反映出當代青少年的喜好和內心世界。
3.為了讓課堂實踐活動更具體,可以在“實踐運用”環節的活動最后,讓學生從本課的圖片中任選—幅,撰寫一段美術欣賞文字,字數不限,鞏固教學效果,并促進美術和語文這兩門基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融合。
點評九(黃華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楊寨中心學校)
1.本課優點
(1)教學準備充分恰當。在授課現場,大幅作品的展示場面、各種畫面素材的呈現,讓學生零距離地感知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創設了濃厚的學習情境,從學習內容到探究形式都充滿著趣味性,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貼近兒童的認知心理特點。同時,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解決問題,并培養學生參觀禮儀,滲透教育效果好。
(2)教學語言精妙準確。作為一節“欣賞·評述”課,于老師能針對小學生美術知識經驗基礎較為薄弱和教學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的現狀,豐富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組織張弛有度:從導入的親切溝通,到點撥分析的精準到位,再到環節過渡的巧妙靈活,以及拓展延伸的升華提升,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語境中交流探知。
(3)教學思路清晰明了。本課利用三個模擬展廳,通過“課前觀察感受一問題設問交流-觀察比較分析-實踐運用展示—探究交流生成”這一思路,從影響繪畫主題要素的色彩、造型、構圖進行探析交流,并拓展運用,逐項落實,知識點明確,思路清晰,教學節奏流暢、靈動。
(4)教學策略藝術生動。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有效引導,分步實施課前導“引”、課上導“析”、拓展導“思”這—路徑,讓學生課前欣賞感知,課上互動探究、交流分享、拓展反思應用,生成有效感知、理解體驗、反思生成的教學過程,使整個課堂充滿律動。
2.值得商榷之處
(1)小組合作效度不夠。在對作品賞析過程中,應深挖學生的探究潛能,讓學生自己設問,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2)學生自主探究深度不夠。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個性、張揚的探究欲望,在個性、開放、實踐的環境中浸潤思想、收獲快樂。在欣賞探究時,對作品主題、構成元素寓意和作品間的聯系等問題,應讓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提出和解決在觀察欣賞中遇到的問題,讓雙邊活動更接“地氣”。
(3)應進—步完善評價杠桿作用。作為“欣賞·評述”課中的評價,可以通過動態展示交流和靜態紙面反饋等形式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和發展狀態,全面了解學生課堂教學知識的掌握效果,從而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活動實施中,從更多的維度去實施教學評價。
同時,在導入環節中,在處理“學生對抽象作品的認識”時,雖然教師在有意地引導學生往教學主題上靠,但一句“你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沒有理解作品主題”,處理得有些急躁。須知,對—幅作品的認識和了解,通常要看表現內容、表現方式、歷史背景和創作者藝術素養等諸多因素。
點評十(譚寧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寧海中學)
1.本課精彩之處
(1)角色設計有梯度。本課條理清晰,所有教學活動都在情境模擬中展開,不同的是,在觀賞者和導覽員的角色互換過程中,將課堂所學知識從感性體驗轉換為理性思考,形成了層層遞進的梯度,使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而情境的不同設定,也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對欣賞方法的運用貫穿始終,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如海浪—般,推波助瀾,將課堂知識一步步推向。
(2)目標達成有深度。對典型作品的欣賞與分析,意在通過不同欣賞角度的呈現,引導學生在欣賞中發現問題,尋找畫面主要的對比關系,引導他們感受不同的美術語言對于主題表達的重要性。而教師設計的實踐運用環節的再次觀展,使學生課堂所學知識得以遷移和應用,意在突破學生欣賞能力及方法的轉化這一教學難點,拉近了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將課堂學習推向了更深的層次。在總結拓展環節,大師作品欣賞的巧妙過渡,豐富完善了作品欣賞的思路架構。
(3)欣賞方法有廣度。從整體上看,本課教學以直觀的欣賞展開,具體、恰當、明確地引導學生從色彩、造型、構圖、文化等方面對作品的主題加以賞析,用廣闊的視角引導學生去感知美、鑒賞美,觸類旁通地引導學生掌握作品欣賞的方法,為以后學生進一步的運用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4)實踐運用有亮度。本課的升華之處在于實踐運用環節的再次觀展。師生之間的角色互換,讓學生在有了—定的知識儲備之后,有了進一步提升自我的空間,更深入、更全面地去欣賞和詮釋作品,讓學生從“我會欣賞”轉變為“我會創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趣味性的交流中掌握鑒賞的方法,以發展的眼光去傳承經典作品。
2.建議
從總體上看,這節課準備到位,預設充分,卻也略顯不足,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與同仁們—起探討。
(1)可以適當增加自主鑒賞的作品或環節,突出“以生為本”的理念。在實踐運用和總結拓展環節,教師還可以出示同—時期或不同時期的更多作品,給學生充分選擇的空間,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檢驗他們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自豐鑒賞美術作品。
(2)欣賞課教學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還要有豐富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為此,教師在時間安排上還應更緊湊些,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去欣賞作品、詮釋自己的觀點。美術作品的賞析應當是多層次、多元化的,審美體驗的模擬除了興趣的激發之外,還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詮釋,這也為學生以后更加全面地挑選作品和舉辦畫展做好鋪墊。
點評十一(白云云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
通過對《看畫展》教學案例的研讀,便知道這堂課一定是相當成功的。總的來說,制勝的關鍵是“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那點兒事”,尤其是“生成”及激發課堂生成的方法與過程。
重點來談一談這節課的“生成”。
1.問翹化設計
這節課整體架構嚴謹,但造就極強生成性的關鍵因素則是“問題設計”。比如,在第—環節中,教師以導覽員的身份引導學生關注看展的“造型、色彩、構圖”。這種“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極易產生許多不確定因素,可喜的是,于老師充分關注了這種不確定性,并成功設計了每—個能“驅動”下—項任務的問題,有效地以問題推進的形式啟發了學生,使課堂迭起。例如:教師以自己的著裝顏色為例,引導學生認知“色彩”對主題的烘托作用。能讓每—個問題都有效,實在是高明。
2.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
為了促成這節課有效的生成,除了問題設計有效化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與支持。上文提到,問題設計是促進學生思考和課堂生成的重要法則,但并不是說只注重設計問題就可以了。對于今天視覺化程度極高的日常生活來說,輔以感官的多元刺激才能凸顯課堂生成的不可預見性。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問題設計”與“信息手段”之間的平衡,活用預設的各種教學手段,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思考與生成,又似釣魚—般,篤定地知道撒這樣的“餌”一定會有“魚兒咬鉤”。那么,即便是天馬行空、不可思議的“生成”,也都是在預設的可控范圍之內,這才叫“活”而不“亂”。真是棋高一著!比如,在學習色彩對烘托畫面主題的影響時,教師使用的是重新設色過的圖片來對比說明;又如,在認識構圖對主題影響的時候,教師將知識點概括成三角形、圓形等,提升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與歸納水平;再如,教師的板書設計,既提綱挈領,又切中要害,堪稱本課的一大亮點。
3.生成的預留空間
、在第—個環節中,于老師化身為導覽員,幫助學生認識了色彩、構圖、造型對于欣賞作品的重要性,這個鋪墊做好了,到了第二個環節,學生自然就掌握了要領,能夠進行獨立的欣賞和思考。但最讓人意猶未盡的“生成”是,在實踐過程中,看畫展其實并不需要計較欣賞程度的淺或深,因為學生本身的經驗水平有限,不可能有特別深入的見解,所以,課堂上也就能夠出現多種評價標準,即開放性的回答。如,評價《小鬧鐘》的時候,學生們說像或不像,都是真實的,應該獲得包容。而感到被理解和包容的孩子,心情是喻悅的。這種學習狀態和預留的“生成空間”,是否就可以用來判定這節課是不是好課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生成”以外,這節課還有一些亮點值得肯定。
1.課的立意較高
教師能夠抓住教材中的關鍵點,出于對美術學習實踐應用價值的考量,設計出真正能培養學生審美和鑒賞能力的學習內容,既忠于教材又不完全依賴于教材。整體來說,本課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美術的基本語言對繪畫作品進行解讀”,此設計是巧妙的。
2.學習方式值得推廣
本課采用的學習方式是:教師先扮作導覽員,在觀展過程中時刻向學生透露“畫展是這樣欣賞的”等主要信息,然后再邀請學生來做導覽員,并模仿觀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就習得了老師的欣賞態度和方法。
點評十二(李勝凱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
通過對本課教學案例的研讀,可見于老師教學基本功扎實,課堂掌控能力強,學生在“看畫展”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了解色彩、造型、構圖在表達主題中的重要作用,并理解文化在作品表現時的重要性,處處閃現著教師教學智慧的火花。然而,課堂教學永遠沒有絕對的完美,本節課亦是如此,這里有兩點與于老師商榷。
1.關于范圖的選擇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度過了繪畫心理的象征期和圖式期,逐步走向寫實期,初步形成個性的審美趣味,希望欣賞與他們能力相仿或略高于他們欣賞能力的作品,以提升眼界、發展能力。《看畫展》雖然是一節欣賞課,但范圖的選擇仍需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需求,案例中的大部分范畫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審美需求,但是圖6至圖10呈現的兒童美術作品,對六年級學生來說略顯稚嫩,因此,教師可選擇同主題的其他作品或者大師的作品給學生欣賞,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此外,“看畫展”的目的是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為以后能獨立地欣賞其他各類美術作品而“看”,而于老師大部分時間僅安排學生欣賞兒童繪畫作品,僅在“總結拓展”環節呈現了大師的抽象美術作品,局限了本課教學的廣度與深度。
我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多種風格的大師美術作品,并將這些大師的美術作品適當融入“學習新課”和“實踐運用”環節,在大師與兒童的作品對比欣賞中,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色彩、造型、構圖和文化在表達主題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這些作品風格中所呈現出來的—致性。
2.關于預設與生成
篇9
本次展覽集中呈現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從1990年代至今藝術生涯各個階段的作品,包括裝置、雕塑、繪畫、手稿和影像等。藝術家還為本次展覽空間特別創作了幾件新作,其中包括大型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開放的金字塔》(The open pyramid)(2016)。
龍美術館聯合創辦人及館長王薇女士在談及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時說:“埃利亞松是當今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他作品中的豐富性和巨大的張力令我非常欣賞和喜愛。當龍美術館(西岸館)的主體建筑還在建造的時候,他就花了很長的時間參觀當時還是一片工地的美術館。今天的這個展覽就是在那時候萌芽的。他是一個有著科學家腦袋的藝術家,并且他觀照自然,又極其關注日常感受,這使他有一種能讓空間充滿能量的魔力。埃利亞松的作品并非一個單一的平面或立體,而是一種整體的感受,他的作品在不斷邀請觀眾進入他的藝術世界,以此來喚醒觀眾內在的感官。因此,我希望通過這次與埃利亞松的合作,通過邀請他的作品進入龍美術館的空間,來喚醒這個空間的另一種全新生命,也讓更多的中國觀眾能夠在當地感受一個當代國際大師的藝術魅力。”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則說,“我想通過藝術作品來放大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廳空間的洞穴感。這些藝術作品將邀請觀眾向內觀看,探討其感官在其中將如何作用,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夢想烏托邦提供可能。真實是基于我們自身的――是我們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和所做的一切。同時也是事物、藝術、空間和城市作用于我們的結果。藝術可以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有時顛倒乾坤,有時別有洞天――我希望為參觀者帶來一些這樣的啟示和疑問。在我看來,質疑‘這是什么’是一個開放的契機,它將為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提供協商與改變的可能。”
本次展覽邀請觀眾深入空間探索,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互動,展出的各系列作品也以此為開啟實驗性研究提供了方法。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在作品的選擇和陳列上精心呼應了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Atelier Deshaus)為龍美術館設計的充滿拱形元素且樸素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美術館的建筑巧妙地結合了矩形展廳與弧形天頂,埃利亞松則因此帶來一系列包含基礎幾何原理結構的作品,包括圓形、球體、立方、以及棱錐。傘拱結構為美術館建筑創造出許多離散的點,埃利亞松也通過精確排布的作品群組將巨大的建筑內部分割為獨立的空間。
篇10
蔡國強和阿拉伯的這次關聯源自和卡塔爾公主瑪雅莎的一次會面。“那時候她剛剛從美國的大學畢業,穿著牛仔褲就到我的工作室了。我當時在紐古根海姆做回顧展,公主說卡塔爾也會建起一座當代美術館,希望我為美術館做開幕展覽以及爆破項目。我想,開幕展還是應該阿拉伯本地的藝術家來做比較好。但是,和阿拉伯的聯系就這樣延續下來了。”
如今,年僅29歲的瑪雅莎公主獲得了美國《藝術+拍賣》雜志評選的年度藝術權力排行榜100強的第一名,卡塔爾也成為當代藝術最大的買家之一。和阿聯酋一樣,卡塔爾在國內大造文化設施,2009年開館的貝隸銘設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去年底新開的阿拉伯現代美術館,都可算作大手筆,而讓?努維爾設計的新國家博物館正在火熱建設中。卡塔爾王室正在全球大擲巨款為這些藝術機構尋覓藏品,而身為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主席,瑪雅莎公主掌握著財政大權。
人們通常會懷疑在宗教氛圍濃厚的中東地區,做藝術一定有很多禁忌。但公主卻大度地接受了蔡國強所要做的一切。“我送給公主一座山,公主說OK,我送給公主一片海,公主說OK,我還送給公主一片戈壁,她也欣然接受了,最后我對公主說,我要送你一個潛水艇,那里面是整片沙漠,還有活的駱駝自在生活。公主說,你開始讓我做夢了,這個夢想真好。但是我說,我們沒法用那么短的時間從歐洲運來一個潛水艇。公主說,沒關系,等展覽開幕之后,我們再來考慮這件事。”
蔡國強創作的山、海和戈壁如今都鋪陳在阿拉伯現代美術館一層。62塊從泉州的山坡上鑿下的巨石,從美術館大門外延展到大廳里,上面刻著泉州穆斯林墓地中的銘文“人終將嘗死之滋味”,“今生的享受都是虛幻的”,“死在異鄉,即為殉教”。蔡國強第一次讀懂兒時所見墓碑上的銘文,他為伊斯蘭人面對死亡的坦然和思歸情結所打動,這次“蔡國強海市蜃樓”展覽,正是為伊斯蘭的千年“游魂”所做的“返鄉”儀式。
在另一個展廳中,蔡國強在從沙漠戈壁上取回的沙石上,用火藥畫出泉州至多哈地圖。《往來的路》以圖像記錄了千年以來兩地文明交往的途徑,也用文字記錄了蔡國強創作的心路歷程。蔡國強所謂的“海”是幾乎占滿了展廳的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汽氤氳中,兩艘阿拉伯小船和一艘泉州漁船隱若現。一臺制波機循環工作,制造出無窮無盡的波浪,這種朦朧的效果,是蔡國強對阿拉伯的印象――一個亙古未解的謎。
應公主邀請而至的各國記者、卡塔爾王室成員和穿著白袍的本地觀眾都對展覽的開幕式翹首以待。于是發生了本文開頭一幕:藝術家用黑色的焰火為在外游弋千年的伊斯蘭孤魂上演一場最后的葬禮。
阿拉伯語和中文同時進行著倒數,倒數歸零,地面上的發射器立即輪流炸響。從左到右,從右到左,仿佛阿拉伯駿馬披著白光作折返跑,以目不暇接的速度不斷躍出現場觀看者的視野。當爆炸的鼓點驟急抵達,一朵巨大的三角形黑云出現在天空中。
“So Good!”披著頭巾的阿拉伯少女發出驚嘆。人們紛紛掏出照相機、攝像機,聚焦在空中,靜靜等待著黑云逐漸模糊、散去,和地上飄起的白煙融合在一起,將塵世的天空暈染上圣潔的色彩。
三角形之后是圓形,接著黑色、黃色的花朵交替著在空中開放。人們靜靜地等待著一只飛鳥劃過天空,在它身后,出現了一道橫亙天際的彩虹,色彩猶如兒童水彩筆般純真。它同樣暈散開來,沒人包容一切的天空中。
火墻的出現讓人猝不及防。蔡國強“入鄉隨俗”地使用了汽油彈,在空中炸出一面墻,觀眾還未從震驚中醒過神來,熱浪已經穿越了他們的身體。
最后,一個巨大的黑色矩形為儀式謝幕,留下驚嘆不已的觀眾在沙漠中久久佇立。整場“黑色儀式”持續了僅僅10分鐘,8000多個裝上電腦芯片的焰火彈完滿完成了任務。戈壁上只剩下一彎月亮懸掛在朗朗晴空中。
中東世界的想象與真實
人們對于神秘的中東世界有無數想象。為了印證這些想象并將之化為藝術,蔡在這里多次考察。實際上,自1971年獨立以來,這個波斯灣中的小小半島,憑借其豐沛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飛速發展,于2010年成為人均GDP世界第一的國家。他們也同蔡國強一般,每日做著填海造山的夢幻工程。卡塔爾的海岸線呈清晰的幾何形,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多哈的豪華樓盤“明珠島”都是填海完成的。而在新建的購物商場Villagio中,一條人工運河蜿蜒而行,游走在兩岸的仿古假墻間,建筑的頂部鑲嵌著日月星辰。當地人穿著長袍黑衫,游逛在ZARA、H&M等國際連鎖店中。走進阿拉伯人的真實生活,依然宛若夢中。
當蔡國強的膚色終于和當地人一樣被陽光灼烤成深褐色,他終于以一個男孩的純真夢想填滿了阿拉伯現代美術館的展廳。阿拉伯的駿馬、駱駝、鷹隼、文字都成了他理解并展示這個世界的符號。
據說,一位阿拉伯當地藝術家在看到三號展廳中的《一起飛》時激動不已,稱“蔡國強太了解阿拉伯了”。這件作品呈現了27只鷹隼用嘴叼著駱駝飛起來的場景。蔡國強運用了阿拉伯世界的兩個重要符號一雄鷹和駱駝,表現了兇悍的攻擊和溫和的忍耐,相互敵對的狀態和融合交織的命運。當被問及為何能讓當地人激動不已,蔡國強表示自己只是呈現了事物的兩面,每一種文化都不是平面的,他愿意讓一件作品的意指保持模糊的狀態。不過,他顯然很樂意看到當地人對作品進行種種詮釋,比如有人說“這個駱駝就是他們的石油,那么多鷹都是在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