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0: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準醫學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尿沉渣自動分析儀 干化學分析 顯微鏡檢查 篩選標準
尿沉渣分析儀和干化學檢測的使用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作為過篩工具,其結果有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科學的篩選標準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通過對2358例標本的檢測及結果分析,制定了合理的UF-1000i和BW-500聯合檢測的鏡檢篩選標準,并在工作中加以驗證,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儀器和試劑:Sysmex公司UF-1000i尿沉渣自動分析儀和配套原裝試劑及高、低兩種質控品。煙臺寶威BW-500尿干化學分析儀及其配套尿11A檢測試條及標準條。Olympic雙目顯微鏡,臺式離心機。
標本來源:我院2010年10月11~31日門診病人1239例,住院病人1119例,要求留取新鮮中段尿立即送檢。
方法:將尿液充分混勻后取尿液8ml左右于尿沉渣分析儀配套試管內采用UF-1000i自動進樣系統先行尿沉渣自動分析,然后使用BW500進行尿干化學測試。另取10ml尿液于底部呈錐形的刻度離心管內用水平離心機1200~1300轉/分離心5分鐘后棄去上清液,保留0.2ml沉渣,輕輕混勻后取0.02ml置載玻片上,用18mm×18mm蓋玻片覆蓋后鏡檢[1]。所有標本均在2小時內檢查完畢。UF-1000i與BW500連接于同一臺計算機進行管理。顯微鏡檢查尿液主要有形成分正常參考值[2]為RBC:0~3個/HPF;WBC:0~5個/HPF;管型:0~偶見/LPF;真菌:陰性。顯微鏡鏡檢結果超出此范圍者為鏡檢陽性。尿沉渣自動分析正常值[3]為:紅細胞:0~27/μl,白細胞0~36/μl,管型0~1/μl,真菌:陰性,超出此范圍者為陽性。
篩選標準的制定:根據尿沉渣關鍵參數RBC(紅細胞)、WBC(白細胞)、CAST(管型)、類酵母菌和干化學分析的ERY(隱血)、LEU(白細胞)、Pr(蛋白)的結果,按項目匹配原則對結果進行排列組合形成11種組合。以顯微鏡檢查為標準,對11種組合進行統計學分析,根據每種組合的符合率判斷該組合是否被采納為篩選標準。
結 果
2358例標本經UF-1000i和BW-500聯合檢測,陽性1391例,其中沉渣分析儀結果陽性1082例,干化學陽性834例,二者均陰性967例。
11個組合與顯微鏡檢查結果比較,見表1。表1顯示,組合1、2、5、7的符合率比較理想,故將組合3、4、6、8、9、10、11定為篩選標準。在此7條篩選標準下,2358例標本的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2。
經過后期500例標本驗證,鏡檢率為17.20%,假陰性為2.40%。
討 論
從尿液分析質量要求來講,每一份標本均應進行顯微鏡檢查,但工作人員的不足和標本的大量集中導致此項工作難以完成,此時高質量高效率的顯微鏡檢查篩選標準便顯得尤為重要。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1995年會議認為尿液干化學檢查結果為白細胞、紅細胞、亞硝酸鹽、蛋白四項指標同時為陰性時,可視為尿內有形成分大致在正常范圍內,可免除鏡檢,直接報告尿液內有形成分大致在正常范圍內。此方法在臨床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干化學反應易受氧化還原物質、藥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現象[4]臨床導致誤診漏診,實驗室的鏡檢率也較高。以此為標準,本實驗室鏡檢率為35.37%。
UF-1000i采用流式細胞儀的原理并使用2種含多次甲基熒光染料的染色試劑分別染色尿液顆粒和細菌,通過檢測各成分的散射光強度和熒光強度對尿內有形成分進行分析。中華醫學會檢驗學分會2009年滿洲里會議就尿液有形成分檢查方法達成共識認為流式細胞術法作為篩選手段,假陽(陰)性較低,較干化學有明顯的優勢。但由于尿中有形成分大小形態多變導致各成分的散射光強度和熒光強度互相交叉而產生一定的假陽性。同時UF系列每次檢測標本量相當于50個高倍視野,其結果較顯微鏡檢查更為敏感[5],曲明亮等亦報道UF-1000i檢測尿紅細胞敏感性高于顯微鏡檢查[6]。本文表1顯示UF-1000i檢測尿有形成分的假陽性由高到低分別為管型(256/359)、類酵母菌(53/86)和紅細胞(73/490),且作者發現細菌、結晶、紅細胞、類酵母菌、可互相干擾導致結果假陽性。若以該儀器的陽性結果作為顯微鏡檢查篩選標準,本實驗室的鏡檢率高達45.89%。因此,根據本實驗室特點,作者將干化學和尿沉渣自動分析結合起來制定適合于本實驗室的顯微鏡檢查篩選標準,最大限度的降低假陽性和假陰性,減少了鏡檢率,并經驗證假陰性率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94.
2 熊立凡,劉成玉.臨床檢驗基礎.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2.
3 叢玉隆,馬駿龍,張民等.現代尿液分析技術與臨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30.
4 叢玉隆,馬駿龍.尿液干化學分析與顯微鏡檢查.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3):135-137.
5 李炎鑫,鐘亞玲.UF-100尿沉渣分析儀不能取代鏡檢.臨床檢驗雜志,2005,23(2):156.
6 曲明亮,李長榮,佟鳳芝,等.UF-1000i分析儀尿干化學法和尿沉渣鏡檢法檢測血尿的對比分析.中國醫療前沿,2010,5(4)62-56.
表1 2358例標本統計分析結果[例(%)]
篇2
關鍵詞:微創外科;微創醫學;精準醫學
Abstract:Modern surgery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30 years under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MIM).The writer studied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MIM,and though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IM is the mirr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Precision medicine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It should be an intact system,and it should b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M.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M;Precision medicine
精準醫學是2015年的熱門詞匯。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發展戰略,計劃于2016年投入2.15億美元來推動其發展[1]之后,中國也迅速出臺了自己的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所提出的精準醫學都是借助于基因組測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以及大數據對某一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志物的分析與鑒定,尋找到疾病產生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同時對一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更精確的亞分類,從而實現對疾病和特定患者的精確的和個性化的治療。這一理念的提出能夠推動現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如果做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來提出,筆者認為目前的理念還有一定局限性。
現代外科學在近30年里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微創、微創外科、微創醫學等概念和理念的提出。我們對"微創"、"微創外科"、"微創醫學"等概念和內涵以及發展過程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借鑒微創醫學理念發展的哲學思想,對精準醫學的未來進行了思考與展望。
1微創醫學理念的發展
英國泌尿外科醫生Payne于1985年第一次使用"minimally invasion procedure"這個詞匯[2]。這個詞匯被認為是今天微創外科這個概念的最早來源。事實上,微創外科被廣泛接受和應用是繼德國醫生(1986)和法國醫生(1987)完成了腹腔鏡切除膽囊術并應用了"minimally invasion surgery,MIS"這個詞匯之后。當時的微創外科的概念比較狹隘,它特指腔鏡技術,而像超聲介入技術、X線介入技術和纖維內鏡技術都不屬于微創外科;另外它在內容上強調的是技術,缺乏一個完善、系統的理念。雖然微創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以當時微創外科的概念和內涵并不能構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2004年,王永光[3]提出微創醫學的概念,標志著一個新的醫學體系--微創醫學的建立。
在微創醫學的理論體系下,微創的理念向著診斷微創化,治療微創化,人文社會微創化延伸。①診斷微創化:胃鏡在傳統基礎上縮小了外徑,由原來的9.8~12mm降至5.6mm。檢查的途徑也由從口腔插入改為從鼻腔插入,使患者的咽喉反射程度降到最低[4]。目前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在不久的將來將被手持式血液分析所取代,這種分析儀所需的血液標本僅約0.2 mL,檢測過程只需2 min。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更多的微創診斷技術和設備將出現,造福于人類。②治療微創化包括治療技術微創化和治療策略微創化。微創治療技術除了腹腔鏡技術,還包括內鏡外科治療技術:主要包括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和經內鏡括約肌切開的鼻膽管引流術(ENBD)以及腸鏡下結腸梗阻內支架減壓導管引流術等。介入治療技術:主要包括超聲或X線引導下的經皮經肝穿刺膽管引流術(PTCD)、膽囊引流術(PTGD)和腹腔膿腫引流術等等。微創治療策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微創醫學的理念之上的。1993年,損傷控制手術概念的提出催生了"損傷控制性外科"理念。這一理念的確立和推廣,不斷推動越來越多的外科醫師對急腹癥的傳統治療進行反思,進而助推了多種急腹癥治療策略的轉變,在嚴重急腹癥及其并發癥處理方面尤為明顯,最具代表性的疾病為急性腸系膜血管病變、嚴重閉合性腹部損傷和急性重癥胰腺炎等[5]。加速康復外科(fast-track surgery)是另一微創治療策略,主要是通過優化圍手術期各種處理,減少手術及其相關的創傷和應激,從而加速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和縮短住院時間。③人文社會微創化: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的心理因素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微創醫學的理念是在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服務的同時,使患者在整個醫療行為過程中,心理、精神創傷降到最低,經濟負擔降到最低。
所以,微創醫學理念豐富了微創外科的內涵,賦予了微創外科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樣一個理論體系的支撐下,當今的微創外科發展的趨勢是,①多元技術的組合應用,如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腹腔鏡聯合腸鏡或胃鏡等. 手術適應癥的逐漸擴大。如腹腔鏡技術由原來的擇期膽囊切除術擴到急診膽囊切除,由胃腸道良性疾病的治療擴展到腫瘤的治療。由簡單的手術邁向復雜的手術,如目前的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治療越來越遵循循證醫學的依據,逐漸走向規范化。④技術與理念并行發展。微創外科不再單純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理念。2微創醫學理念發展的哲學思想
微創醫學理念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當代外科學的發展。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理念和技術是一個學科的兩個最基本要素。理念是技術發展的方向,技術是理念發展的手段。理念和技術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互相促進。所以對于一個新的學科,我們要善于發現其所處的發展階段,在理念和技術兩者之間選擇相對滯后的一個去加以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一個學科更好、更快的走向成熟。
3精準醫學發展的思考及展望
精準醫學的提出是建立在現有高度發達的科技之上的。與現有高度發達的科技相比,目前的精準醫學理念比較狹隘。精準醫學的精髓不外乎是追求最佳的診斷、治療效果,最小的創傷。所以從這一點出發,借鑒微創醫學理念發展的哲學思想,筆者認為精準醫學與微創醫學是一脈相承的,精準醫學應該是微創醫學的繼承與發展,不應該被簡單的認為是個體化醫療。他同樣應該是從診斷到治療,從技術到策略,從疾病到人文的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精準醫學中的精準不但是診斷上的精準,更有治療上的精準;不但是醫療技術的精準,也要有醫療策略的精準;不但要有疾病管理的精準,也要有人文關懷的精準。
在精準醫學時代,疾病的診治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腫瘤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首先行基因組檢測,醫生根據每個患者的基因組特點制定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經自然腔道內鏡外科手術(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將依托先進的技術設備,能夠勝任更復雜的操作,同時也將得到更多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可能會成為精準外科的時代先鋒。機器人手術在精準外科時代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機器人手術系統向更小、更輕便、更方便移動方向發展將是必然趨勢,并有望實現多方面的技術優化[6]。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技術正在迅速崛起[7,8],在精準外科時代將被廣泛應用于患者的術中診療中。現代醫學人文精神需要現代醫生具備超于常人的一切優良精神品質:仁愛、利他、熱心、周到、尊重、謙虛、果斷、沉著,科學而不迷信、冷靜而不盲目、進取而不保守[9]。而在精準外科時代,外科醫生不但要具有上述一般的品質,還要傾聽患者及其家屬的聲音,針對每個患者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心理狀態,甚至不同的家庭社會背景而給與更精準的人文關懷。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只有把精準醫學作為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來發展,才能依托現有的先進的技術,更好、更全面地促進當代醫學的發展。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必將帶給我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趙曉宇,刁天喜,高云華,等.美國"精準醫學計劃"解讀與思考[J].軍事醫學,2015,39(4):241-244.
[2]PAYNE S R,FORD T F,WICKHAM J E.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stones[J].Br J Surg,1985,72:822-824.
[3]王永光.微創醫學--個新的醫學理論體系[J].醫學與哲學,2004,25(11):1-4.
[4]Haga Y,Esashi M.Biomedical microsystem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4,92(1):98-114.
[5]李寧.外科新理念:損傷控制性手術[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1):28-32.
[6]唐魯,李翠,李曉芳,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及其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5,29(6):1932-1934.
[7]Venugopal V,Park M,Ashitate Y,et al.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optimized simultaneous color an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rigid endoscopic imaging system[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3,18(12):126018.
篇3
問題一:醫生眼里患者成了器官
由于臨床分科的不斷細化,醫生的整體,觀念在不斷消失,醫生只知道自己學科的專門知識,只探求人體某一個局部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因此,前來就診的患者在醫生的眼里往往就變成了一個生了病的器官,醫生只針對這一個器官進行治療,但是有些局部病變卻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如果忽視了整體觀念的話,就導致了一些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不明顯。
問題二:“視觸叩聽”變成大堆檢查單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到醫院去看病,很多醫生聽完患者的大概情況后就會先開出一堆化驗單,讓患者先去化驗,出了結果才能診斷、開藥治療。以往醫生為患者檢查所用的“視觸叩聽”、“望聞問切”等基本功已經被嚴重忽視,而今往往只偏重于臨床檢驗,有的醫生甚至離了化驗單就看不了病。專家指出,人是一個變化的、復雜的機體,拿癌癥來說,有的患者查到了腫瘤標志物,但卻不是癌癥;有的患者雖然沒查出腫瘤標志物,但患者確確實實得了癌癥,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疾病的診治需要整體把握,如果一切從檢驗出發、按指標下藥,這種治病的方法可能會好心辦了“壞事”,出現誤診誤治。
問題三:重視癥狀卻忽視了整體分析
癥狀是疾病的表現,是反映疾病嚴重程度和進展轉歸的重要標志,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現為相同的癥狀,相同的疾病也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癥狀,同一種疾病不同癥狀的出現順序也不完全一樣,有的疾病很嚴重但癥狀表現卻很輕,所以說患者的疾病表現千差萬別。
目前由于分科太細,很多醫生對自己專科的疾病癥狀了如指掌,而對其他專科的疾病則不甚了解,看到相關癥狀就按自己專科的相應疾病治療,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這就是光看表面癥狀,卻忽視了整體分析以及與其他學科疾病的鑒別導致的后果。
問題四:對“癥”治療而不是對“病”治療
藥是人類抗擊疾病的重要“武器”,隨著醫學分科的細化,市場上的藥物種類也越來越多。
目前,很多醫生治療疾病往往是針對癥狀下藥,一個藥物對應一種癥狀,效果不好就改用一個,甚至加用一個。有些患者由于用藥數量較多,癥狀雖然消失了,但是不良反應卻出現了。
問題五:對于疾病只重治療而輕視預防
篇4
作為多年致力于生物醫學信息學的科研工作者,劉雷站在時代的潮頭,綜合應用多門學科,在基因組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生物網絡的構建與分析、生物系統的建模與模擬、醫療大數據整合與挖掘、臨床決策支持、精準醫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他用日復一日的勤奮與智慧,推動我國生物醫學信息學向更高水平發展。
生物醫學與計算機科學的雙重人才
隨著科學向綜合性發展和大數據時代到來,各種交叉學科不斷形成,生物醫學信息學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北京大學生物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劉雷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遺傳學。后來,從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碩士到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博士,劉雷在專業上日益精進,不斷獲得突破。當時,康涅狄格大學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師,熱衷研究分子進化,劉雷在他的影響下,對生物信息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9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生物信息學從中孕育而生。然而,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融合了生物技術與計算機科學,這類復合型人才奇缺。劉雷抓住了這一契機,不顧別人疑惑的目光,毅然選擇了到康涅狄格大學計算機系做博士后,從此成為兼備生物學與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1999年,博士后結束,由于劉雷既懂計算機又懂生物學,受聘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生物技術中心,組建生物信息學實驗室并擔任主任。在這里,劉雷進行服務器基礎設施建設、基因組數據序列分析,還開課講授生物信息的一些課程,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成果迭出。“交叉學科存在語言的問題,你要聽懂學計算機的人在說什么,也要聽懂學生物的人在說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劉雷的雙重學科背景為團隊的溝通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一方面將生物學的問題轉化成計算機的問題開展工作,一方面將計算機專用的算法與結果解釋給生物學家們聽,成為了不同學科之間溝通對話的橋梁。
為了適應交叉學科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生物信息學實驗室招納了計算機領域、生物領域、數學領域等不同領域的人才。劉雷在組建實驗室的過程中對整個生物信息領域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冥冥之中為他回國開展相關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助力我國生物醫學信息技術
2002年,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兩位負責人在去美國訪問期間,與劉雷一見如故。應他們的邀請,劉雷從2003年開始擔任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逐漸與國內生物信息研究領域建立起廣泛的交流和溝通。2007年,劉雷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正式回國,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
面對數量大、內容層次復雜的醫學證據,要想從中全面、系統、快速的獲取最佳的醫學知識和證據,就必須借助計算機巨大的存儲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之后,醫療信息化成為改進醫療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把醫療衛生服務成本控制在民眾可接受水平的主要技術手段。2010年,劉雷申請主持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數字化醫療工程技術開發”中的第二課題“醫學知識庫與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研發”,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為便捷和隨需而得的醫學知識和證據獲取途徑,促進醫療水平的提高。
在這一科研項目中,劉雷帶領團隊圍繞醫學知識庫的構建和臨床決策知識系統的研發,開展了醫學知識庫構建技術研究、數字化臨床指南知識庫與決策支持系統研發、數字化臨床路徑實現技術與應用模式研究、智能化合理用藥系統研發、以及數字化人體仿真建模與輔助診療技術研究。
劉雷說:“現在醫療電子化程度已經很高了,有電子病例等各種系統,但是這些數據都是分散的,相互之間并不聯通。我們想要建立一個數據中心,將分散的數據集中在一起,并整理成體系,以利于數據挖掘。”基于此,劉雷與團隊研發了數字化臨床指南知識庫與決策支持系統。“當醫生遇到一個難題,計算機的決策支持系統會將相關知識推送給他,省去了醫生查閱文獻的時間。”而對基層醫生,知識庫提供了一個醫療指南,“比如遇到高血壓病人,系統會給基層醫生提示,顯示該做什么檢查、開什么藥,來輔助臨床治療”。
劉雷認為,數字化醫療不但在醫學信息化、生物信息的發展過程中會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也大有裨益。“醫患關系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患者知道的很少,醫生知道的很多,患者聽不懂醫生所說的專業術語。那么這時候還是溝通的問題,大家有誤會就會造成醫患關系緊張。”在劉雷看來,醫學知識庫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在給醫生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應該給患者提供服務,要將醫學知識庫的知識進一步變得通俗易懂,讓患者能夠清楚了解。
曾經有醫生不理解劉雷,“你們的工作難道要取代醫生嗎?”,他們認為,對患者解釋醫學知識只會浪費時間。劉雷解釋說,“我是在幫你們,也是在幫助患者,讓你們更好地溝通。只有這樣工作才能更順暢”。那么,如何讓知識庫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呢?劉雷設想,現在中國的病人太多,排隊等候時間很長,可以將患者排隊等候的時間利用起來,將一些知識推送給患者,這樣一來,患者對病況有所了解之后,再和醫生溝通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像馬兒一樣馳騁
如今,回國已有8年,劉雷說:“我做了正確的選擇。”他目睹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見證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國大地上的一派欣欣向榮之景令他倍受鼓舞。“在國內,我有自己的實驗室,承擔大數據項目、‘863’項目,最近又在做精準醫療。這讓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精準醫療是個性化醫療的延伸,將促使醫學進入智能時代,產生顛覆式醫學創新。劉雷說,他不久前剛去天津做了題為“生物醫學信息――從大數據到精準醫療”的報告,精準醫療研究已經成為各國科研和醫療機構以及企業界高度關注和大力投入的重要研究領域。據劉雷介紹,精準醫療是一個很龐大的項目,一是要做生物信息數據分析總結,二是做臨床數據信息的采集分析,三是軟件和產品的開發。最終,要實現從臨床數據到樣本、到分析、再到知識庫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整合。
如今,劉雷身任多職,學校、醫院、研究院,他到處奔忙,樂此不疲。他笑著說:“我是屬馬的,奔跑是馬兒的天性。”
篇5
關鍵詞:體檢者;早期診斷;膿毒癥;C反應蛋白;血清降鈣素原
膿毒癥屬于一種炎性、全身性的反應綜合癥,該病癥除了病情十分嚴重外,其病死率極高,因此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治已成為挽救其生命、改善其預后水平的重要手段。對于膿毒癥患者,在早期診斷工作中,C反應蛋白以及血清降鈣素原屬于其常見診斷指標,其中,前者為炎性指標,具有較高敏感性;后者有較高特異性,兩種指標聯合檢測,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患者診斷精準性。為了提升膿毒癥患者早期診斷精準性,本研究做了相關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06月~2016年02月在我院住院、實施對癥治療的36例膿毒癥患者,設作疾病組,年齡30.4~77.7歲,中位數(49.3±10.11)歲;男性有19例,女性有17例。同期選擇34名體檢者進行對照,設作健康組,年齡31.2~79.6歲,中位數(50.3±10.76)歲;男性有18例,女性有16例,兩組各項資料的對比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在兩組內落實C反應蛋白+血清降鈣素原檢測方案:①本院所用檢測試劑的生產商為寧波美康。②檢測方案選擇膠乳增強比濁法。③受檢對象晨起后,取其10 ml空腹靜脈血,均分為2份,予以離心5 min,轉速調試至3000轉/min。④分別檢測標本中C反應蛋白值及血清降鈣素原值。⑤檢測流程嚴格參考設備、試劑說明書。
1.3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分析、統計各項數據時,選用統計軟件的版本是SPSS 20.0,計數資料選擇χ2檢驗;計量資料選擇t檢驗;計量數據選擇(x±s)代表。客觀對照兩組統計數據,如果發現對照結果有差距,則選用(P
2 結果
檢測結果發現,疾病組入選對象C反應蛋白值(76.89±17.62)mg/l,血清降鈣素原值(10.55±3.23)μg/l,健康組分別是(3.39±0.81)mg/l及(0.24±0.09)μg/l(P
3 討論
曾明[1]等人調查、臨床實踐研究發現,膿毒癥患者高危因素有:①器官移植;②嚴重性創傷;③肺栓塞;④大型手術;⑤長時間接受侵入性治療;⑥長時間臥床等,臨床上以抗生素治療為首選方案,但是膿毒癥早期表現出隱匿性特征,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因此需要展開早期診斷工作,從而提升患者生存質量。血清降鈣素屬于降鈣素前體,缺乏激素活性,其構成要素為116個不同的氨基酸,常被用作細菌性膿毒癥患者臨床診斷中。一般而言,當人體機能處于健康狀態其,其體內血清降鈣素的構成元素為甲狀腺C細胞組織,濃度普遍偏低,通常不足0.1 μg/L,當機體出現炎性反應后,血清降鈣素就會大量生成,并侵入至患者血液系統中,以至于血清降鈣素值異常升高[2]。C反應蛋白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合成器官組織為人體肝臟,其活動場所是人體血液系統中,對分葉核白細胞產生作用后,除了可提升其細菌吞噬能力,還可保確保人體免疫水平保持平衡狀態,常被視作感染癥狀判定指標,如果機體存在感染傾向,其體內C反應蛋白值就會在短時間內異常升高[3]。血清降鈣素診斷方案、C反應蛋白診斷方案都各有其優勢及弊端,兩者之間能夠進行互補,因此臨床上大多選擇C反應蛋白+血清降鈣素原檢測方案對膿毒癥患者進行診斷,不僅能提升診斷工作精準性,還能提升其敏感度以及特異性,因此其應用價值得到醫師與患者的一致認可。本次研究落實C反應蛋白+血清降鈣素原檢測方案后,發現疾病組入選對象C反應蛋白值及血清降鈣素原值均比健康組高(P
綜上,將C反應蛋白+血清降鈣素原檢測方案落實至膿毒癥早期診斷中,不僅操作程序切實可行,而且還能為膿毒癥患者后期治療提供參考數據,具有繼續推廣的意義及價值。
參考文獻:
[1]曾明,程櫻,付瓊華,等.聯合檢測血清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對膿毒癥患兒感染情況及病情程度的診斷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5,14(12):1266-1268.
[2]葉敏球,黃躍清,黃丹菊.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對ICU嚴重膿毒癥患者早期診斷和病情評估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03):333-334.
篇6
[關鍵詞]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全靜脈營養;血糖;應激性高血糖;胰島素;危重癥
[中圖分類號] R587.1;R45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0-00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TCGM) in critical patients with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Methods This study was retrospectively conducted in 115 patients with TPN admitted to ICU of Luohe Central Hospital for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blood sugar monitoring: the RTCGM group(n=32), the control group(n=83).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ength of ICU stay, duration of insulin, average daily doses of insulin, average blood glucose, variability coefficient of blood glucose, hypoglycemic events, 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 were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RTCGM led to a greater decrease in length of ICU stay[(6.3±2.0)d vs (8.8±2.2)d], duration of insulin[(4.3±1.2)d vs (5.8±1.5)d], average daily doses of insulin[(32.4±7.6)U vs (41.5±10.2)U], average blood glucose[(8.9±2.1)mmol/L vs (10.4±3.3)mmol/L], variability coefficient of blood glucose[(0.23±0.08) vs (0.34±0.11)], hypoglycemic events [(1/138) vs (23/482)], SOFA[(2.9±0.9) vs (3.5±1.1)] (P
[Key words] 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Blood glucose; Stress hyperglycemia; Insulin; Critical illness
重癥患者的血糖波動是常見的病理現象,高血糖或低血糖都是導致重癥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1]。受創傷、手術、感染、休克、臟器衰竭等應激因素的影響更易出現應激性高血糖[2]。尤其全靜脈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患者,常常血糖波動較大,增加了治療難度[3,4]。精準的血糖控制依賴于頻繁的血糖監測,短時間內反復快速血糖監測便于了解代謝和治療情況,血糖監測已成為重癥患者的重要組成部分[5]。
既往重癥患者的血糖監測多采用便攜式血糖儀間斷指尖采血測定,僅能反映某一時間點的血糖值,不能連續動態監測血糖。雖然人工增加監測頻次亦可以達到近似于連續監測的效果[6],但長期過于頻繁的采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不能耐受。實時動態血糖監測(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TCGM)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RTCGM通過植入皮下的探頭間接測定血糖水平,具有安全、實時、連續的特點[7]。RTCGM在安全性和準確性上與傳統的靜脈血糖測定和便攜式血糖儀指尖采血測定相同[8-10]。針對傳統間斷血糖測定的缺點,近年來我科在部分重癥患者中應用RTCGM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RTCGM與間斷血糖測定對重癥TPN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分析我院重癥醫學科2015年1~12月住院治療的TPN患者,連續2次隨機血糖≥11.1 mmol/L并接受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治療者。排除標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入院時查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6.5%者。根據血糖監測方法不同分為RTCGM組和對照組。共有115例符合條件者入選,RTCGM組32例,對照組8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初始血糖、HbA1C、平均每日輸注熱量、平均每日輸注葡糖糖量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1.2 血糖監測方法
RTCGM組采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儀監測血糖,監測探頭置于腹部或上臂皮下,儀器每5分鐘顯示一次血糖值,血糖報警上下限設定為12.0 mmol/L和3.5 mmol/L。對照組采用便攜式血糖儀間斷指尖采血測定血糖,每2小時測定一次血糖值。
1.3 治療方案
所有患者均接受TPN治療及其他常規治療,靜脈營養制劑應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應用普通胰島素配置成固定濃度液體,靜脈泵持續輸注控制血糖,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及血糖水平調節胰島素泵速,血糖控制目標為(8~12)mmol/L,血糖明顯升高時快速追加胰島素劑量。低血糖標準為低于2.8 mmol/L,若出現低血糖則酌情給予50%葡糖糖液20~50 mL靜脈注射。
1.4 評價指標
記錄分析兩組患者的住ICU時間、胰島素療程、平均每日胰島素量、平均血糖值、血糖變異系數(均數±標準差)、低血糖事件、感染相關性器官衰竭評分[11](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SOFA評分包括6個器官,每項0~4分,每日動態監測,取當日最差值。低血糖發生率的計算方法為低血糖次數/住院日。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采用非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低血糖事件采用Poisson檢驗。統計學顯著性檢驗水平為雙側檢驗,P
2 結果
2.1 血糖監測效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觀察期間無論采用RTCGM還是間斷指尖血糖測定,均能順利完成檢測,正確提供檢測結果,未遺漏數據。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項目比較
治療結束后RTCGM組與對照組相比,住ICU時間縮短、胰島素療程縮短、平均每日胰島素量低、平均血糖值低、血糖變異系數低、低血糖事件少、SOFA評分低(P
3 討論
對于不能規律進食且不能接受腸內營養的患者來說,TPN是提供熱量及營養的唯一途徑。重癥患者應激狀態下易出現血糖升高,TPN患者由于失去了正常的進食規律及胃腸進食的生理刺激等,導致自身胰島素分泌紊亂,加之諸多應激因素存在,葡萄糖及能量直接輸注入血,可導致血糖迅速升高且波動較大,有時亦容易出現低血糖。重癥高血糖患者血糖穩態失調,高血糖會導致血漿滲透壓改變而影響組織細胞形態和功能,并通過抑制免疫、上調促炎因子、損害線粒體功能、增加氧自由基生成而損害機體組織器官[12]。TPN患者血糖調控涉及到糖用量、外源性胰島素應用、輸注速度控制等問題,其核心在于外源性胰島素與糖用量,胰島素一般遵循小劑量開始、個體化調整的原則,精準的血糖調控離不開血糖監測。
以往無論是靜脈或指尖采血監測血糖,都不能達到連續監測的目的,在時間點上存在監測盲區。RTCGM的原理是通過植入皮下的葡萄糖傳感器探測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從而間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監測技術,傳感器每10秒鐘接收一次電信號,每5分鐘將收集到的信號平均值轉化為血糖值顯示出來并存儲在儀器內,根據報警區間設置能夠提供自動報警功能。RTCGM可以提供全面、可靠、快速、實時、連續的血糖信息,及時發現不易被傳統檢測方法發現的高血糖或低血糖[13]。
本研究采用回顧分析的研究方法,選擇臨床上血糖監測及控制較為困難的重癥TPN患者,通過病史及HbA1C檢測來除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可以有效避免基礎糖尿病對研究造成復雜影響。重癥患者血糖控制范圍目前無統一標準,控制最高血糖水平主要是為了降低感染機會,同時不增加低血糖發生率,參考國外相關指南推薦及國內專家共識[14,15],我們的血糖控制范圍設定在(8.0~12.0)mmol/L之間[16]。結果發現RTCGM組與傳統間斷血糖監測組相比,患者治療期間應用更低劑量的胰島素卻可以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更加平穩,波動小,低血糖事件更少。這得益于動態血糖的實時監測功能,醫護人員能夠根據血糖值及其變化趨勢及時精準地調整胰島素劑量,甚至可以提前預判胰島素用量,避免血糖過高時追加胰島素,也可避免低血糖發生時再次補充葡萄糖。連續血糖監測能夠指導血糖調控在一個較窄的適宜范圍,能夠更安全地控制在理想值的下限,同時血糖波動減少,血糖變異程度較低。
兩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均被控制在12.0 mmol/L以下,這樣的平均血糖值并不增加重癥患者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率[16]。理論上兩組患者間與感染及器官障礙相關的SOFA評分不應有差異。但對照組的SOFA評分卻明顯高于RTCGM組,原因是對照組的血糖變異系數較高。血糖變異系數與血糖的波動有關,也與平均血糖水平呈正相關[9]。血糖變異系數對重癥患者的不良預后具有明確的預測價值,無論血糖水平高低,血糖變異系數增大均可提示病情惡化,對于非糖尿病患者尤甚[1,12]。原因之一可能是間斷高血糖刺激較持續高血糖刺激能產生更多的氧自由基[17]。
總之,RTCGM對于需要頻繁監測血糖的重癥TPN患者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可以更好地指導血糖調控,從而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療效和更低的不良反應。相信在重癥醫學其他患者中也會發揮同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婁然,姜利. 血糖變異度與重癥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性[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7):523-526.
[2] Galindo-García G,Galván-Plata ME,Nellen-Hummel H,et al. Association of stress hyperglycemia and in-hospital complications[J]. Rev Med Inst Mex Seguro Soc,2015,53(1):6-12.
[3] Olveira G,Tapia MJ,Ocón 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prediabetes,and stress hyperglycemia:Insulin therapy and metabolic control in patients o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J]. Endocr Pract,2015,21(1):59-67.
[4] 江華. 危重癥患者的應激性高血糖、營養治療與血糖管理[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5,7(2):71-72.
[5] Jacobi J,Bircher N,Krinsley 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 insulin infus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rit Care Med,2012, 40(12):3251-3276.
[6] 周健,包玉倩,馬曉靜,等. 2型糖尿病患者頻繁靜脈取血法動態血糖監測的準確性評估[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2,4(9):523-528.
[7] 賈偉平. 中國動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2,4(10):582-590.
[8] Zhou J,Lv X,Mu Y,et al. The accuracy and efficacy of 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ensor in Chinese diabetes patients:A multicenter study[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12,14(8):710-718.
[9] 洛佩,程千鵬,武晉曉,等.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的準確性評估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 29(11):954-958.
[10] 李強,王瑩瑩,于萍,等.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與靜脈血糖、毛細血管血糖檢測的相關性[J]. 中華醫學雜志,2010, 90(42):2971-2975.
[11] Vincent JL,Moreno R,Takala J,et al. The SOFA(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core to describe organ dysfunction/failure. On behalf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sepsis-related problem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 Intensive Care Med,1996,22(7):707-710.
[12] 劉旭,王迪芬,熊杰. 血糖水平及其變異性與重癥患者預后關系的前瞻性觀察研究[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2,24(9):538-540.
[13] Rodbard 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A review of successe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16,18(2):S23-S213.
[14] Moghissi ES,Korytkowski MT,DiNardo M,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sensus statement on inpatient glycemic control[J]. Diabetes Care,2009,32(6):1119-1131.
[15] Qaseem A,Humphrey LL,Chou R,et al. Use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glycemic control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 Ann Intern Med,2011,154(4):260-267.
[16]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國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標專家共識[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3):189-195.
篇7
【關鍵詞】急診;冠脈造影;影像質量;效果;控制
【中圖分類號】R8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441-02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糖尿病病人的增多及年輕化,臨床上急性持續性胸痛患者常見,多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急診冠脈造影后,經皮冠狀動脈內成形術(PTCA)及冠狀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越來越多;導管技師做好急診冠脈造影影像質量,保證介入手術順利完成,縮短檢查、治療時間,提高療效,減少死亡率,成為早期、準確診斷,制訂正確治療方案不可缺少的保證。
1 材料與方法
1.1 我科于1996年至2010年共開展急診冠脈造影126例,并且呈現逐年遞曾的態勢,均有數字影像光盤刻錄保存。126病例中,男性:85例,女性:41例,年齡:36―86歲;主要癥狀特點均有急性發作,持續胸痛,一般狀況差,生命體征不好,多為急性搶救狀態。
1.2 造影設備:GE LCV+血管造影機,德國產Markv PROVIS高壓注射器,AGFA5500相機,錦江立德ILEAD2000電生理儀等。
1.3 本組126病例,均由心血管科臨床診斷為冠心病,做好術前檢查、術前準備及術前用藥,在導管室行急診冠脈造影。攝影:左心室:左前斜位30°―45° 右前斜位30°―45° 左冠:左前斜位60° 、右前斜位30°、左側位90°、左前斜頭位(左前斜位15°加頭位15°、右前斜頭位、左前斜足位 、右前斜足位。右冠:左前斜45°、左前斜30° [1]。保存造影圖像,用心室、血管分析軟件分析結果,做出診斷,根據情況行PTCA 、支架植入術或保守治療。其中,造影后,正常:10例、單純PTCA:25例、支架植入:62例、保守治療:36例。術中猝死1例,術后病房死亡2例。
2 結果
2.1 以往由于條件限制,病人入院后一般需要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后再做冠脈造影,再行各種治療。由于發病時間長,造影時不能反映病人發病時的情況,特別是冠脈閉塞后心肌已壞死,過后即使開通閉塞血管,對心肌功能恢復意義也不大。
2.2 201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關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意見:在適應癥范圍內應盡早急診冠脈造影,行經皮冠狀動脈內成形術(PTCA)及冠狀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2]。因此,現在病人急診入院在用藥處理后,最短時間內到達導管室,甚至急診科直接送導管室,行急診冠脈造影,用心室、血管分析軟件分析,確定冠脈狹窄部位,測量狹窄程度、長度、射血分數等參數,為手術醫生提供選用支架、球囊的最佳準確數據;這需要最佳、最佳采集圖像質量來保證,必須以下最佳配合:A:熟練操作各種設備,B:選擇最佳、最佳角度,注射方式、注射參數,C:掌握各種分析軟件,快速準確測量各種數據,D:具有快速處理造影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各種設備故障的排除,保證最短時間內完成檢查及治療,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各種并發癥,特別是死亡的發生。
3 冠脈造影影像質量與效果控制
要想做到以上各項工作要求,保證手術順利完成,DSA技師要有以下嚴格要求:
3.1 責任心強,技術嫻熟。專人使用DSA,按標準做好設備日常維護,掌握設備性能,規范操作,避免因技師技術操作不熟練、責任心不強而引起的造影圖像質量差、效果不好情況發生;嚴格培訓,考核合格,取得DSA上崗證后方可上崗。
3.2 DSA正常工作保證。DSA技師全程參與DSA的招標、安裝,機房布局設計,特別是設備故障維修;熟悉設備每一個元部件位置,每一條電線走線,每一個接口,每一個電路板功能;做到清潔、防塵;保證設備正常外部工作環境;建立設備使用、維護、維修檔案;定期校正;與配電房密切協作,防止突然停電至內存圖像信息及設備應用程序丟失,確保圖像安全。
3.3 保證優質的造影圖像。
3.3.1 檢查前做好各種準備,仔細檢查、測試;準確了解患者情況、臨床要求,選擇適當的造影條件,正確使用濾線柵等設備,獲得具有良好對比度、清晰度兼得的優質圖像。
3.3.2 熟練使用各種圖像后處理技術,特別是3D工作站操作,顯示最佳圖像。
3.3.3 掌握心室、血管分析軟件,快速、準確測量,提供精準的數據。
3.3.4 及時備份圖像,拷貝資料,打印膠片,圖像資料完整保存。
4 討論
綜上所述,在急診冠脈造影過程中,DSA技師與手術醫生緊密配合,選擇適當的造影反方法,為手術醫生提供優質圖像,快速準確提供各種測量數據,以確定病變性質,準確診斷,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縮短造影時間,快速完成手術,提高療效,減少誤診,提供手術安全性,為手術操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DSA技師的工作對急診冠脈造影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萌. 影像技術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52.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 中華心血管雜志,2010;38:675―690
篇8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rategy, research background, basis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system to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ain its current status a case study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we hope to draw sufficient toxicological nutr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tself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oxicology .
【關鍵詞】背景;技術;應用;進展
【Keywords】backgrou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ogress
【中圖分類號】X-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195-02
1 系統毒理學及其誕生背景
系統毒理學是近1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代表著后基因組時代毒理學發展的新方向。所謂系統毒理學是指通過了解機體暴露后在不同劑量、不同時點的基因表達譜、蛋白質譜和代謝物譜的改變以及傳統毒理學的研究參數,借助生物信息學和計算毒理學技術ζ浣行整合,從而系統地研究外源性化學物和環境應激等與機體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 [1]。
近年來,生命科學在新理論和新技術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系列“組學”(omics)應運而生,如基因組學(genomics)、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細胞組學(cel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學科不斷涌現,使人們對基因和基因組的認識,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和認識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另外,傳統的毒理學研究依然存在許多不足,相對速發展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和越來越多的外源性物質,毒理學的研究方法急待革新。
系統毒理學的發展,既有系統生物學發展的外在刺激,又有傳統毒理學在發展中克服自身不足的內在需求。
2 生物學基礎
2.1 基因組學
基因組學是研究基因組的結構、功能及表達產物的學科。基因組的產物不僅是蛋白質,還有許多復雜功能的RNA。將基因組學的方法與技術應用于毒理學研究領域,稱之為毒物基因組學(toxicogenomics)。毒物基因組學的基本方法是通過觀察生物在接觸毒物后基因表達譜的變化,篩選毒性相關基因、揭示毒作用的基因表達譜、快速篩選毒物、在基因組水平對化學物進行分類、篩選和檢測基因多態性、檢測基因突變、進行安全性評價等,從而解決化學物的聯合作用、高通量篩選對人體有毒性作用或者潛在毒作用的化學物、研究毒作用機制等毒理學研究上的關鍵問題[2]。
2.2 轉錄組學(transcriptomics)
轉錄組學是從RNA水平研究基因表達的情況。轉錄組即一個活細胞所能轉錄出來的所有RNA的總和,是研究細胞表型和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
轉錄組譜可以提供什么條件下什么基因表達的信息,并據此推斷相應未知基因的功能,揭示特定調節基因的作用機制。通過這種基于基因表達譜的分子標簽,不僅可以辨別細胞的表型歸屬,還可以用于疾病的診斷。例如: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s,AD)中,出現神經原纖維纏結的大腦神經細胞基因表達譜就有別于正常神經元,當病理形態學尚未出現纖維纏結時,這種表達譜的差異即可以作為分子標志直接對該病進行診斷。
2.3 蛋白質組學
闡明生物體各種生物基因組在細胞中表達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模式及功能模式的學科。包括鑒定蛋白質的表達、存在方式(修飾形式)、結構、功能和相互作用等。
同時,基因的表達方式錯綜復雜,相同的一個基因在不同條件、不同時期可能會引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并加上翻譯后修飾作用如磷酸化、糖基化、乙酞化、羥基化等,使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及活性有動態和復雜的變異。各種蛋白質組技術的基本步驟均包括樣品蛋白質制備、蛋白質分離、質譜分析、蛋白質鑒定和肽質量指紋譜或純蛋白質裂解離子譜圖數據庫的檢索。
3 系統毒理學研究進展
AndrewCraig應用系統毒理學的方法分析使用噻吡二胺研究大鼠肝中毒的機理。大劑量的噻吡二胺可導致大鼠肝細胞的壞死,而原因并不清楚。作者通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相關技術對具體的機理進行研究。通過對雄性大鼠連續注射噻吡二胺三天,注射劑量為150mg/kg/d,從血液和肝臟獲得藥物后(兩小時后),每天連續24小時收集尿液。監測數據可以對藥物在肝臟內的代謝途徑和轉換過程進行解釋。
MichaelWaters構想并建立了基于危害或風險評價的幾個毒物數據庫,其建立的第一個數據庫被發展為環保局辦公室下面的毒物數據庫。通過和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其建立的毒物數據庫已經在毒理學研究和致癌研究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EthanYixunXu在研究中,對雄性大鼠分別進行鉑化合物和慶大霉素的染毒實驗。使用MetaCore分析軟件,通過整合尿液中代謝組學分析圖像和轉錄組學分析圖像來鑒別與腎毒物相關的生物化學變化。實驗表明,鉑化合物和慶大霉素可嚴重影響mRNA合成一些轉錄子,而每種轉錄子對應一種代謝產物。并進一步發現了腎臟中的幾個轉錄子可能在誘發腎病方面承擔主要媒介作用。
JiangshanWang等基于代謝組學技術,通過液相色譜法和質譜分析法對阿霉素(doxorubicin)作用于大鼠進行系統毒理學研究。然后,通過方差分析和組分分析方法來揭示隨劑量和時間的變化以及在多元變量情況下的相互影響。最后,各種設計致毒過程的代謝分子都可以通過精準的高通量試驗設備被鑒定出來,并據此推斷關于阿霉素致毒機理的假設。
Mutation Researchs志發表社論,指出“組學”是理解和學習系統毒理學的一個工具。“組學”技術可以獲取廣泛的基于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的數據信息。文章進一步指出,利用基因毒理學方法來研究系統毒理學的思路看似很簡單。社論指出,研究致毒機理對于正確評價藥物或者環境化學物暴露下的風險至關重要。
DavidJ.Spurgeon研究了使用系統毒理學的方法來理解環境化學混合物的聯合作用。有時候這些模型也有局限性,尤其在毒物發生相互作用的情況下,模型就不能精準的做出預測了。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混合毒物的相互作用,一種新的實驗研究框架被建立,這種框架是用于理解化學生物利用度三部曲的延伸。這個框架認為,化學混合物的相互作用源于一些過程,包括①物種進化,化學污染物的轉運;②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吸附,消化,分配以及排泄;③化學污染物在目標靶位的粘合程度 [3]。
系統毒理學是在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和發展為人類研究毒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讓人們對于傳統毒理學無能為力的一些命題看到了希望,但作為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他的研究方法并不成熟,研究思路也很模糊。雖然被寄予厚望,但要想從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中汲取足夠營養并結合傳統毒理學的研究成果發展壯大自己并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王先良.系統毒理學及其應用.生態毒理學報[J].2006,1(4):289-293.
篇9
關鍵詞:可追溯性;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管理辦法;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4-0-01
目前,全國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的管理體系已經初步形成[1]。同時,據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近些年來,我國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醫療衛生機構正常運行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既擾亂了各個科室的運行秩序,還降低了診斷的科學性和精準性,阻礙了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我院可追溯性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管理辦法進行的系統的分析和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間我院實施可追溯性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管理措施后發生的60例不良事件的相關資料作為本次研究課題的調查對象。選擇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間發生的40例醫療器械不良反應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觀察組;選擇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期間發生的20例醫療器械不良反應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對照組。
1.2 方法
為了確保本次研究活動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實施管理干預前,首先需要結合《可疑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表》中的相關內容[2],進行相關的分析和總結工作,在此期間,調查人員需要從醫院的具體運行效率和質量以及醫療行業的發展前景為出發點,并進行整體的考量后,對發生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的科室的責任管理人進行相關的問話,以便能夠掌握更多,更加真實、可靠的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對整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器械的使用和保管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排查醫療器械使用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危險因素,從而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及時的消除和預防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的發生;針對受生產廠家方面因素導致的醫療器械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調查人員需要對生產廠家的相關信息進行深入的調查和核實,并做好相應的記錄,確保一旦醫療器械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生產廠家的技術服務人員能夠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從而在整體上將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
1.3 統計學處理
材料中的所有數據均需要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應的整理和分析,以P
2 結果
我院在對醫療器械實施干預管理后,由于廠家設計不合理、器械質量過差以及操作人員錯誤操作導致的醫療器械使用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得到了明顯的控制,較實施干預管理之前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兩者之間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與藥物一樣,任何批準上市的醫療器械都無法從絕對意義上保證其質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醫療器械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和安全因素。同時,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醫療器械的使用范圍,提高了醫療器械的使用率[3]。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醫療器械的消耗,給醫療器械的使用增添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和風險因素,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威脅。針對這種情況,加大對醫療器械的管理力度,嚴格的按照醫療器械的使用說明進行相關操作,定期的對醫療器械進行檢查和保養,以及提高操作人員的綜合能力等措施是減少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醫療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楊國斌,干振華,湯黎明,吳敏.從醫學倫理角度談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的組織實施[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14(27):196-197.
篇10
關鍵詞:彩超;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價值
作為一種普遍的心血管疾病影響和誘發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性變化成為了國內外共同關心的一個醫學問題。據我國衛生部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達到2億,其中大多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改變[1]。在我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高發群體的數量正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是由于經濟發展,現代社會壓力大,大多數人主觀上缺乏自我保健意識,無暇顧及健康問題,不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動多吃,對相關醫學知識本身不具有充分的認識和重視造成的。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還會導致各種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腦血管病等,從而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基于此,文章選取了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和80例健康體檢者并對其展開研究,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從2011年11月~2012年10月這一時間段內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頸動脈粥樣硬化高發患者中抽取80例并選擇同一時期內來我院體檢的健康體檢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將80例頸動脈高發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將80例健康體檢者劃分為對照組,分別標記為A組與B組。A組成員中年齡最小的38歲,年齡最大的83歲,平均年齡63.2±4.7歲,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A組80例患者均符合臨床上對各類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基礎疾病情況:高血壓18例,冠狀動脈性心臟病20例,高血脂22例,腦梗死20例;該組患者的病程從8個月~6.5年不等,平均病程3.7±1.2年。B組80例成員均為健康體檢者,年齡范圍均在40~85歲之間,平均年齡62.7±4.9歲,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選取標準:(1)兩組成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經統計學處理后無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2)兩組成員均未患有影響本次研究結果的其他重大系統或器官疾病;(3)兩組觀察對象的精神意識均正常;(4)兩組觀察對象均接受本次研究的試驗方法,且均簽署知情協議書。
1.2 方法
對所選取的兩組觀察對象均采用多普勒彩色超聲儀器檢查頸部動脈,彩超一起選擇型號為SSI-6000的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測儀器,選擇寬頻探頭并將探頭的頻率調節為3~12MHz范圍內[2]。對彩超檢查儀器的參數設定完成后,使被檢測者取仰臥位,將探頭放置在受檢者的經總動脈處,沿其動脈走向進行縱切面掃描檢查。檢查過程中要測量受檢者的頸總動脈內膜到中膜間距離(IMT),同時記錄受檢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產生情況和程度[3]。之后利用多普勒彩色超聲儀器的顯像技術,調整取樣容積至最優部位,使超聲波束與受檢者的血液流動方向所呈的角度低于60°,對受檢者的頸動脈血流參數進行測量,包括舒張期末期最小血流速度(EDV)、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數(RI)、血流灌注指數(PI)等值的測量[4]。
1.3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成員的彩超檢查結果、血流參數結果作為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成員的頸動脈狹窄程度[5]。彩超檢查結果應包含受檢者的頸總動脈內膜到中膜間距離(IMT)以及頸動脈粥樣斑塊發生概率。血流參數結果以受檢者的下述幾項檢查內容的平均值為判定指標,分別是舒張期末期最小血流速度(EDV)、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數(RI)、血流灌注指數(PI)[6]。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計算方法是根據患者頸動脈血液流動量減少所占的百分比例將其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為輕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重度狹窄三個等級,具體劃分標準如下:(1)輕度狹窄:受檢者頸動脈血流量減少所占的百分比在50%以下,且受檢者的頸動脈狹窄部位的PSV值在125cm/s以下;(2)中度狹窄:受檢者頸動脈血流量減少所占的百分比在50%以上、70%以下,同時受檢者的頸動脈狹窄部位的PSV值在125~230cm/s的范圍之間;(3)重度狹窄:受檢者頸動脈血流量減少所占的百分比在70%以上,同時其頸動脈狹窄部位的PSV值在230cm/s以上。
1.4 統計學分析
根據所選取的兩組觀察對象的研究情況,對比上述患者的相關觀察判定指標,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X2和t值進行檢驗,對比兩組患者指標的差異情況,具有明顯差異性,則統計學有意義(P
2. 結果
2.1 彩色超聲檢查結果
通過對兩組觀察對象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器進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測后,兩組成員的彩超結果如表1中所示。
通過對表1的分析可知,A組患者的IMT以及頸動脈粥樣斑塊發生率均比B組體檢者高,經統計學處理后,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血流參數檢查結果
兩組成員的血流參數結果如表2所示。
3. 討論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各系統或器官的發病率在近年來逐漸升高。在人們的好發疾病當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在近幾年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而造成人們產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當中,頸部動脈發生粥樣斑塊硬化這一原因所起到的影響作用最大。為了降低現代人們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對該類疾病的主要誘發因素及時診斷和避免其進一步發展十分必要。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應用,臨床上對于頸動脈粥樣斑塊的檢測方法也越來越先進,受檢者的粥樣斑塊檢出率也隨之提升。就目前醫療技術水平而言,在臨床上常用的頸部動脈粥樣檢測手段是彩色超聲檢查。
在臨床上,在應用彩色超聲檢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之前的主要檢測手段是普通超聲檢查或者血管造影方法,前者具有誤差大的缺點,而后者的精準性雖高但具有創傷性,因此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都逐漸被淘汰。彩色超聲檢查中,頸動脈內膜與中膜之間的厚度(IMT)是反應受檢者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指標之一,對于預防受檢者進一步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由于受檢者IMT的改變要比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時間更早。同時,彩色超聲檢查能夠有效、精準地對IMT的值和變化范圍進行檢測,從而避免存在著動脈粥樣硬化的受檢者進一步發展成心血管疾病的可能。
彩色超聲檢查除了對受檢者的IMT值的測量較為敏感和準確之外,還能較為精準地反應受檢者頸動脈血流指標,對受檢者的 PSV、EDV、RI、PI等指標能準確的測量出來,同時還能動態的反應受檢者的血流速度變化情況。由此可見,彩色超聲檢查手段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普通超聲檢查方法的不足和局限,較為準確地測量和評估受檢者IMT的水平,還為受檢者減輕了因傳統血管造影而帶來的生理傷害。
綜上所述,彩色超聲檢查應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高發人群中具有精準性高、無創性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莉娟. 高頻彩超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J]. 海南醫學. 2013,08(30):231-233
[2] 宋濤,陳穎.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J]. 中國醫藥指南. 2013,06(30):247-249
[3] 徐其國. 彩超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 2011,05(15):207-209
[4] 李慶芬,張玉梅,趙麗雅,蘇博,趙雅玲,田清淶. 彩色超聲心動圖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13,02(28):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