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實習項目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31 18:5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名企實習項目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項目教學;課程改革;考核評價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olor TV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he theory teaching is the main, assiste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t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of “color TV technology and maintenance”,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reform for many years,mainly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course content, training bases ,assess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lore ideas.
【Key words】Project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Evaluation
0 前言
《電視技術與調修》是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改革與探索,將課程設計為以電視產品各單元電路為子項目,通過調試與維修環節來安排項目訓練內容,通過各項目訓練介紹電視技術的基本原理和調修環節的基本技能;建構“項目訓練+綜合實訓+企業頂崗”的三維一體的實訓環境,使學生獲得“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綜合技能”。并讓學生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和《無線電調試工》綜合技能考核來檢驗本門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 依托行業知名企業,聯合制訂課程標準
針對當前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技術中含蓋有無線電信號的發送、傳輸與接收,傳輸信號的類型也由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跨越。所涉及到的技術包含有電子線路技術、單片機控制技術、電源技術、顯示技術、通信網絡與接口等技術,它幾乎覆蓋了整個電子信息技術領域。因此將“電視技術與調修”課程作為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做法。根據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在制訂課程標準中,結合本地具體情況,與常州華輝電子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進行廣泛地合作,進行充分的調研,從職業崗位能力分析出發,組織企業專家緊緊圍繞職業能力要求,進行崗位職業技能分析。歸納出生產電視機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確定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按照崗位工作過程進行優化,以項目+任務的形式進行組織,形成新課程標準,使教學內容的設計更符合高職類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完成本課程的學習之后,可以獲取多種社會認可的職業能力資格證書。
2 內容組織緊貼目標,突出調修能力培養
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是基于工作過程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安排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學生對電視機整機調修能力的培養,按照學練結合的教學思路。具體以項目為載體組織課程教學內容,使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完成項目的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原則是遵循能力為本的基本原則,按照電視機在調測與維修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線,合理安排學習內容。本課程內容分解為四大學習項目:即電視機認知實訓、電視單元電路項目調測訓練、典型故障綜合維修項目訓練、考工考級綜合培訓。
針對本課程的實踐性與專業性較強,在授課內容中,需介紹的各種方框圖、原理圖和各類波形非常繁多,為此大量采用圖文并茂的的多媒體課件,以增加課程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還借助于彩電示教板做為輔助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感。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全部安排在實訓室或實訓車間進行,每位學生安排一個生產工位,配置必要的儀器和工具,提供一個與真實企業生產環境一致的實訓場景。通過對真實電視產品調試與維修過程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電視整機產品的調試與維修技術。在教學組織中,采取學生講、教師評的互動教學方法,讓學生走上講臺,每組派一位學生來闡述完成任務過程和得到的結論,接著由同組的學生進行補充和完善,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與點評。在項目訓練環節中,采用活頁形式編制了完善的實訓項目單和行動訓練卡,將每個實訓項目都細分為基礎能力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提高訓練三大部分進行訓練,并保證各訓練環節梯度和難度。
3 拓展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課程工學力度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旨在培養高等級技術應用性人才,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該行業中相關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訓教學環節中,要切實體現“工學交替”的指導思想,我們充分利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的職能,在加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同時,與蘇州華之杰電訊有限公司等的相關企業建立了廣泛而有效的聯系,并作為本課程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在校內,引進常州誠聯電源制造有限公司作為《電子整機產品》實訓教學工廠,安排學生到生產線上進行真實電子產品的組裝實訓,包括安裝、調試與維修,通過實地感受電子信息企業的生產流程、組織管理和企業文化,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的理解,同時還邀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擔任本課程中一些項目的講解。以此拓展廣大師生的知識視野。
4 多種考核方式并舉,全部檢驗學生能力
項目化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是要有一套全面考核與評價機制。我們采用了對教學全過程控制與各階段考核相結合,通過使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學練結合”的過程中接受各種類型的考核。考核類型不再是單純的終結式書面考試,而是要體現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考核可以采用階段考核與終結考核相結合,形式可采用筆試、口試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也可采用小M討論與組織答辯等多種形式進行。
考核內容可以包括態度性評價、知識性評價和技能性評價。其中態度性評價包括考勤、課前準備、課堂表現和課內參與程度等方面;知識性評價是指作業、項目報告、提問、課堂練習和期末考試等方面;技能性評價具體可以包括元器件識別與質量鑒別能力、儀器儀表使用與電路測試能力、故障分析檢測與維修能力以及對出現問題的歸納總結能力等方面。
5 結論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探索,《電視技術與調修》課程作為我院電子信息技術核心課程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實踐證明,本課程自從開始建設以來,已經在三屆學生約760人次中實施,根據任課教師和大部分同學課后的情況反饋,效果普遍反映良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技能的掌握方面尤為明顯和突出,根據最新統計,2013級共有505人參加江蘇省信息化委員會組織的“音視頻檢驗工高級工”技能考工,一次性通過率達到97.6%。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廣大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趕于創新、勇于爭先,使本門課的教學效果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使學生學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黃宇航.高職院校實習教學改革與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
篇2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國內外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施過程中,兩個很關鍵的問題制約了該模式向縱深發展。第一個問題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導致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目前我國就業市場尚不規范,勞動力供過于求、政企體制問題等因素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很多校外實訓基地實際上僅能進行參觀式的實習,導致工學結合程度不夠深入。第二個問題是指導實習的教師積極性不高。部分教師甚至認為把課備好、上好就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學院領導的事情,與他們關系不大。在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仍然忽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把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以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構建雙元化教學主體,設計“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某種標準構造模式和運行方式。教學主體的雙元化體制構建就是學校和企業要密切結合,在改變學校辦學思想定位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上互動;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產品業務推廣上互動;在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與改善企業人才結構上互動。學校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參與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而學校的老師到企業開展相關的理論咨詢和技術服務,參與技術開發、生產管理;企業學校協作攻關,開展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建設等。加強雙方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辦學方針,切實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從分析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和崗位能力入手,與企業一道科學界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精密機械、電子、輕工、模具等企業,培養在生產第一線,能從事模具設計、制造和維修,模具設備的調試與管理及相關產品的營銷等工作。主要就業崗位如下:模具鉗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機械)制造工藝員、助理模具設計師;次就業崗位如下:機械產品的售后服務、品質管理、產品檢測等。針對行業人才需求、職業資格要求和企業崗位要求共同設計出“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方案,并與企業共同組織實施與考核,如圖1所示。通過創設校企結合的內外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學結合模式有更為深刻的內涵。
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加大課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是以通過對工作過程的系統化分析所獲得的工作項目為單位設置課程,并組織課程內容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為落實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開發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簡單模具制作》、《模具拆裝與測繪》、《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零件編程與加工》、《精密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設計制造》和《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件編程與加工》等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課程與生產性實訓有機結合,加大課程改革力度,項目課程教學主要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過程來展開。項目課程教學通過描述工作任務、教師演示,并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動手制作和師生總結與評價四個步驟,最終要達到能力要求。這比傳統課堂教學更直接、更具體、更有說服力。以《AutoCAD項目化課程》教學――“五角星的繪制”為例,要求學生會設置點的樣式,會設置對象捕捉的設置與使用,會運用“取消”、“重做”、“刪除”、“重畫”等命令,并能正確理解他們的含義。其工作任務是能獨立、熟練地應用AutoCAD軟件繪制零件圖和一般復雜程度的裝配圖包括撰寫項目報告。通過親手操作使學生具備從事本職業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識、繪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嚴謹細致、探究務實的職業精神和技術意識。把職業資格證書的訓練內容納入項目課程及生產性實訓之中,通過技能訓練,經過學院和企業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聯合頒發工作經歷證書,提高了其就業能力。學院通過推行項目課程改革,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有了明顯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和就業率達到了95%。
三、圍繞“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編寫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材
教材編寫要根據工作崗位,結合典型工作任務,圍繞“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以“工學結合、項目引導、‘教學做思’一體化”為編寫原則,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盡量采用圖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達形式,切忌長篇大論、文字冗長繁雜。應著力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學校自編教材,開展配套的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目前該專業完成了《機械零件與結構的分析與選用》、《使用通用機床的零件加工與工藝分析》、《使用特種加工機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數控銑床的零件編程與加工》、《精密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業崗位培訓自編教材,實踐一條獨具特色的“工學結合”的實訓教學之路,對形成自己特色的實踐環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創建雙證認證制度,實行考核方式與教學方法雙改革
雙證認證制度就是要求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實現職業教育與勞動對接的重要舉措,也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的必然要求。應將職業認證納入教學計劃,學校建立職業資格鑒定站(所),為職業資格認證積極創造條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應以崗位需求作為質量考核標準,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實際教學中,要強化過程考核,可以嘗試用職業資格考試取代傳統的考試;上崗達標測試取論考試;完成規定項目取代課程的考試。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推行項目管理教學法、行為引導法、激勵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仿真模擬教學法等,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五、注重兼職教師機制,建設“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是要有一支能夠“工學結合”的教師隊伍。因為不論是專業調整整合、課程體系及內容的設計并實施,還是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都要靠這樣的教師隊伍去操作完成。所謂“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就不僅僅要注重提高校內專業教師的“雙師型”或“雙師素質”的比例,更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校教學與生產實際始終保持著最緊密的聯系,始終與前沿的技術與工藝保持著最迅速的對接和應用。我們在學院的定編、教學人員的聘任、兼職教師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傾斜,促使師資隊伍建設形成“雙師”結構的團隊優勢。
六、密切校企關系,為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實訓基地
為了加快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投資1.2億元在校內建成了年產值達5000萬元的富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學生在校期間深入該企業進行為期8周的生產性實訓。經過多年建設,還形成以電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設計與制造過程為主線,以工作過程項目化課程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電子精密模具實訓基地,如圖2所示。該生產性實訓基地擁有先進的生產型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四軸加工中心、數控線切割、數控電火花成型機、注塑成型機、三坐標測量機等設備,多次承接市下崗再就業人員培訓工作和技能競賽工作,同時為其他兄弟高職院校提供了多項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發揮了基地應有的輻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專業結合自身特點分別與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建立了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先后與富士康、夏普電子、三星電子、飛利浦電子、百得科技、中興科技、西子奧的斯等183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設立了三星電子班、西子奧的斯電梯班、聯通3G班等多個企業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已經基本滿足學生的生產性實訓教學需要。
該實訓基地促進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有力地推進了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產學研結合并取得了豐碩的教改成果。2007年江蘇省教育廳在本院舉辦全省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現場會,2008年“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遴選為江蘇省品牌專業,2008年與富士康合作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被批準為現代制造人才培養創新基地,2009年“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的探索與實踐”被省教育廳評為教學成果二等獎。依靠本基地培養的學生畢業設計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本專科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
總之“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能取得成效,關鍵是找準雙方利益共同點,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一旦合作后校企雙方必須通過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相應措施來保證“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正常進行,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 高寶立.職業人文教育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3] 胡坤.高職院校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初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22).
[4] 馬樹超.工學結合:職業教育與用人單位對接的關鍵舉措[J].職教論壇,2007,(1).
[5] 陳解放.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期待[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6] 曹曄,邵建強.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制度的宏觀探究[J].職教論壇,2006,(9).
[7] 張堯學.端正思想,建設好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J].中國高等教育,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