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的危害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0: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次貸危機的危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次貸危機的危害

篇1

前言

天然產物是指動物、植物提取物、或昆蟲、海洋生物及微生物體內的組成成分或其次級代謝產物的統稱。主要包括蛋白質、多肽、氨基酸、各種酶、單糖、寡糖、多糖、微生物、萜類、生物堿及抗生素等多種天然存在的化學成分。抗生素是微生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以低微濃度抑制他種微生物生長、甚至可以殺死他種微生物的化學物質。在人類預防和治療微生物感染疾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青霉素發現以來,利用微生物開發天然產物作為臨床用藥,廣泛用以抗真菌、抗細菌、抗腫瘤。

1.微生物中天然產物發掘策略

微生物作為天然產物的重要來源,具備以下優勢:1,資源豐富,挖掘潛力大,發現新藥效率高;2,獨特的骨架使得化學合成難度大;3,生長周期短,易于操作控制,工業化潛力大;4,可通過闡明的生物合成途徑定向改造以提升產率及新藥的衍生。然而,目前僅有總數1%的微生物被人們認知且在實驗條件下可培養,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微生物有待科研工作者去開發和研究。微生物中天然產物的發掘策略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傳統天然產物發現策略和基于基因組的發掘策略。前者主要通過對微生物的菌種及培養條件的變化來刺激微生物產生不同的天然產物,這種策略的缺點在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完全為非靶向,無法預知產物的類型。后者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現已成為微生物天然產物發現的主要方法,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基因組序列及控制天然產物合成的基因簇并對其進行基因水平改造以產出預期的天然產物,并闡明其生物合成途徑。該策略靶向發現,高效合成,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1.1 傳統天然產物發掘策略

該策略主要基于活性導向、質譜導向等天然產物的傳統手段分離,原理是菌種及培養基水平的變化引起次級代謝產物的變化。無需基因測序及復雜的遺傳操作,該策略在發掘微生物天然產物初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然而隨著大量微生物資源的被開發,產物的重復分離愈發常見。目前通過該方法仍可發現一些新穎活性的天然產物。

1.1.1 新的微生物物種

微生物存在于地球的各個角落,在一些極端特殊環境中存在著嗜熱、嗜冷、抗酸、耐鹽堿等特殊細菌,獨特的生長環境意味著不同的代謝機制產生不同于其他環境的次級代謝產物,具有發現新穎結構的潛力。

1.1.2 OSMAC篩選策略

OSMAC (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策略通過改變培養基的類型、發酵條件(溫度、pH值)、添加小分子等方法,以期望改變微生物的代謝方式進而產生不同的次級代謝產物。其原理是通過改變可能對微生物代謝產生影響的條件,但缺點在于盲目性較強,代謝方向無法控制,其具體原理機制無法闡明。但由于某些沉默基因簇可在特殊條件下表達或者過表達,因此OSMAC策略可篩選出用于基因組指導下的天然產物。

1.1.3 活性導向和高通量篩選

高通量篩選主要為了從大量微生物資源中篩選出具有研究意義的菌株,然而隨著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大部分含量高且易獲得的活性物質已被分離鑒定且其合成路徑也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針對其他含量較低、不易發現且活性較好的新成分就需要用到更加靈敏的技術。LC-MS技術及LC-NMR技術的出現可為其提供方便,前期可通過活性導向或紫外光譜技術對其粗提物進行初篩,后續利用LC-MS及LC-NMR對粗提物進行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學網站例如GNP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并對其中活性物質進行靶向分離鑒定。該方法目的性較強,避免低含量活性物質的遺漏,近幾年已取得較好的研究成果。

1.1.4 共生培養

微生物共培養是一種有效增加次級代謝產物多樣性的策略。共培養條件下,微生物分泌抗生素、激素分子、分泌物之間相互影響對新化合物的產生及控制化合物合成的基因簇的代謝均有影響。

1.2 基于基因組的發掘策略

1.2.1 生物信息學分析預測產物和底物結構

生物信息學工具是分析基因組序列信息以及鑒定基因簇功能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經過16S rDNA測序并進行BLAST分析,Mega 軟件構建進化樹鑒定微生物的菌種信息,生物合成基因及基因簇分析常用工具為antiSMASH在線分析網站。通過比較目標基因簇與已知基因簇相似性,同源性較高的可預測其產物的大致結構類型,提高分離效率。分析目標基因簇可預測底物類型,可通過添加同位素標記底物追蹤該基因簇合成的化合物。

1.2.2 體外重構合成

體外重構即底物與一個或者幾個合成酶體外反應從而獲得相應的代謝產物的方法。僅適用于相對簡單的生物合成途徑,不適用于多合成基因控制的復雜合成途徑。

1.2.3 基因敲除與異源表達

對于那些與已知基因簇相似度較低的目標基因簇往往可能控制合成結構新穎的化合物,因此可通過基因敲除或異源表達比較其代謝譜圖的差異,例如構建基因失活菌株阻斷其產物的合成相同條件下與野生菌株HPLC譜圖的差異,對其差異物進行追蹤鑒定。而異源表達則是比較轉入外源基因的宿主菌與原始菌株代謝譜圖的差異。該方法僅適用于低相似性、較高表達的基因簇,不適用于沉默基因簇。

1.2.4 沉默基因簇的激活

以上策略適用于能夠轉錄表達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代謝產物的發現,對于基因簇低表達或者不表達的情況下,則需要不同的挖掘策略。通過替換啟動子,比較與原始代謝圖譜的差異獲得相應的代謝產物,該方法需要準確鑒定天然啟動子的位置。過量表達正向調控基因或者敲除負調控基因也可能激活沉默的基因簇,次級相應的次級代謝產物的產生。真菌中沉默基因的激活可通過添加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或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改變染色質構型從而激活沉默基因簇的表達。

2.生物合成途徑

微生物來源的天然產物主要由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和非核糖體多肽類化合物(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 NRPS)以及PKS/NRPS雜合的代謝途徑形成的。

2.1 PKS

PKS生物合成途徑中聚酮合酶的催化過程與脂肪酸合酶的催化過程類似,目前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的PKS。

2.1.1 PKS Ⅰ型

PKS Ⅰ型合酶,又稱為模塊式合酶,一般具有多個模塊且每個模塊在合成過程中不重復使用。模塊中基本結構域包括:酮基合酶結構域(ketosynthase, KS),酰基轉移酶結構域(acyltransferase, AT)和酰基載體蛋白結構域(acylcarrier protein, ACP),其中AT負責底物的識別,KS負責底物與上一步ACP上的聚酮鏈進行克萊森縮合反應,進行碳鏈的進一步延伸,延伸完成后轉移到該步的ACP結構域,完成一輪碳鏈延伸。此外,該模塊中可能含有其他修飾酶如:KR、ER、DH、MT等在加載到KS結構域時對碳鏈進行修飾。當聚酮鏈完成所有延伸后,硫脂酶結構域(TE)進行反應終止和產物的釋放,再經過環化或修飾成為最終的代謝產物。

2.1.2 PKS Ⅱ型

PKS Ⅱ型合酶,又稱為迭代式,產物多為芳香族化合物,含有多個單功能酶,是一類多功能酶復合體,每個酶在合成過程中都可以重復使用,至少包括KSα、KSβ和ACP三個功能結構域。其中KSα表現出縮合反應活性,KSβ作為鏈長起始因子,ACP仍為酰基載體蛋白。多由乙酰CoA作為起始單元經過重復催化形成β-酮乙基聚合鏈,再經過KR、芳香化酶或環化酶催化形成結構多樣性的產物。目前并未發現負責將聚合鏈從模塊上脫落的TE酶。

2.1.3 PKS Ⅲ型

該類型的研究相對較少,這類型的合酶是一種可重復利用的同源二聚體酶,在缺乏ACP的情況下直接催化泛肽輔酶A之間的脫羧縮合反應。

2.2 NRPS

非核糖體多肽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多以非蛋白質氨基酸為底物,經過NRPS催化形成非核糖體肽類化合物。NRPS合成酶類似PKS Ⅰ合酶催化機制,含有多個模塊,每個模塊含有三個基本的功能結構域:縮合結構域(C domain)、腺苷酰化結構域(A domain)和肽酰基載體蛋白結構域(PCP,又稱為巰基化結構域,T domain)。A負責氨基酸底物的識別,活化并轉移至PCP形成氨酰硫脂。C結構域負責將其與上游模塊中PCP結構域中的肽鏈進行縮合形成肽鍵。有些模塊中還含有異構化酶結構域(epimerization, E)、環化酶結構域(cyclization, Cy)和甲基化結構域(methyltransferase, MT)等對增加的氨基酸進行修飾。主要合成過程為起始氨基酸經起始模塊A-PCP加載至NRPS上經過延伸模塊C-A-PCP將氨基酸底物與上游PCP上的氨酰硫脂進行縮合形成肽鍵,最終由TE或其他結構域完成產物的解離釋放,再經過環化修飾形成最終的NRP產物。

篇2

關鍵詞: 次貸危機,實際沖擊,資本市場,進口品價格,輸入型通脹,金融運行

前不久,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部的洪祝平表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經濟衰退將通過貿易、金融和能源、農產品在內的商品市場三個渠道對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金磚四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產生影響。對中國來說,由于美國是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因此美國經濟衰退、消費疲軟將對中國出口產生影響。但對金融領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沖擊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國金融領域受到沖擊的可能性會小很多。同樣,央行行長周小川4月12日在華盛頓參加國際會議時也表示,從目前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比原來預期的要小。其實,這也是許多人的觀點。那么,這次被羅杰斯稱為信貸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領域究竟有何影響?影響有多大?未來趨勢又是如何呢?

一、起初人們對于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判斷普遍比較樂觀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是由美聯儲頻頻降息、商業銀行放松貸款條件、消費者低成本炒房共同引發的,實際上孕育時間至少持續了四五年,不過直到去年上半年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出現財務困難為標志,危機才真正開始顯露。次貸危機發生已經有一年多,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次貸危機已經引起美國經濟金融動蕩,甚至放緩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步伐。

(一)次貸危機不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

但在次貸危機剛發生時,人們對次貸危機的嚴重性認識普遍不足,預期比較樂觀。比如,當初(2007年8月)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由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市場動蕩會使美國經濟增長減緩。但他相信,美國經濟和市場是強健的,足以消化金融市場動蕩造成的損失,從而可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2007年9月)更加樂觀,他表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將在幾個月后結束,對美國整體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里絲廷·福布斯也對次貸危機的影響表現了較為積極的態度,認為次貸危機如同為美國經濟打開了一個缺口,雖然存在消極影響,但不至于動搖美國經濟的全局。并且近幾年美國企業界整體表現不錯,盈利大幅增加,有助于美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

同樣,國內學者譚雅玲(2007年8月)也持有相同的觀點,她認為雖然次貸問題表現得比較嚴重,并且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一個焦點話題。但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是低端客戶的問題,對美國房地產大勢影響有限,不大可能導致美國經濟或金融出現實質性的改變或動蕩,目前國際市場對它的過度關注更多的是一種炒作,次貸危機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被過度夸大了。

當然,也有學者分析指出了美國次貸危機可能會引起美國房地產業的進一步衰退。因為次貸的違約率上升,抵押房屋被拋售,增加房屋市場供給,降低市場價格,減少新建房屋的投入,房屋市場收入減少帶來的消費市場萎縮,投資和消費減少帶來的總需求的大幅下滑和美國經濟增長下滑,經濟不景氣對進口商品需求下降,使得全球對美國的商品出口受到影響,動態均衡的第一個環節可能被打破。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影響有限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表示,由于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花旗銀行經濟學家黃益平也表示,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同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鄭京平8月19日認為,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人民銀行的易綱當時(8月)也認為,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因為目前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還是比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說,次貸危機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向陽研究員(2007年底)就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和經濟放緩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從貿易來說,美國經濟如果降低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將會下降6個百分點,所以通過貿易這個渠道毫無疑問會產生重大影響。但通過金融領域的影響反而沒那么明顯,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開放的步伐比較慢,所以還沒有分享到當初美國人搞房地產抵押貸款發行的各種各樣的有價債券帶來的好處。至于對中國金融領域的影響,許多人的觀點是影響有限。以中國股市(2007年8月)為例,分析認為由于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的影響并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美國經濟增長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來的最低谷,而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最高值;美國股市7月以來連續暴跌,而中國股市卻連創新高。

可見,在次貸危機發生后不久的幾個月里,大多數人持有比較樂觀的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進而對世界經濟影響有限,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就更加微弱。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的實際沖擊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不過,回顧一年來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經濟指標均超出人們的預想。首當其沖,美國經濟2007年全年僅增長了2.2%,為2002年以來最低(第四季度甚至僅增長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全年最樂觀的估計也在2%左右;歐盟預計增長2%,遠低于去年預測的2.4%的水平;最新預測,日本2008財年增長可能在1.1%,比2月份預測值又低了0.6個百分點。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創,半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DJI)下跌15%、日經指數(OSA)、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SES跌幅均在20%左右。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已經造成了實質性危害。同樣,在此次浩劫過程中,中國也難幸免,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對中國貿易而且對中國金融也已經產生了實質性沖擊。

(一)資本市場受到嚴重沖擊,股市大幅下挫

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一路走高,1月末上證指數只有2786點,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上證指數就突破5000點大關,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點的歷史高位,10月16日達到6124點,再創歷史新高。但此后,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證指數為3493點,下跌2500多點,跌幅超過40%,是今年以來全球跌幅最大的證券市場。我們認為,在本次大調整中,至少有40%與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有關,即至少有1000點跌幅與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關。隨著股指的大幅下挫,滬深股市總市值也急劇縮水。2007年11月5日,隨著中國石油的上市,滬深股市總市值一度達到33.6萬億元,但隨著股指一路下滑,目前兩市總市值約為23萬億元,縮水10萬億元,蒸發速度之快為世界罕見。半年來,大陸股指巨幅下挫,一舉推翻了此前有人認為的“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影響并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的觀點,讓社會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大陸資本市場的影響。實際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后中國大陸股市與世界股市關聯度已經達到了60%左右。

(二)外匯儲備急劇增加,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影響,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上升。在次貸危機不斷擴散的過程中,美國不斷采取降息、注資、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防止經濟衰退,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更是無法阻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的步伐,使中國再次成為國際資本保值增值的避風港。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大陸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遠高于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25%,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僅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上漲了4.2%,很多人預計今年的漲幅在10%左右,這樣即使不做任何投資,國際資本只要把錢轉移到中國存進銀行,就能得到穩定的(低風險)高回報(收益10%以上)。

篇3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風波;宏觀調控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美國次級貸款的內容和特點

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一是次貸低首付,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總額的20%—40%,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欲望。二是次貸期限長,有的20年還本息,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時候利息越高。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

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后,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個百分點,為1000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孩子18歲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并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的購房欲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次貸刺激了房市,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即最后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反正也賠不上,結果恰恰就在這里面出了問題,房價連跌了40%,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終于爆發了次貸危機。

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

從根本上講,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英文縮寫是MBS),形成債務后再賣債券(英文縮寫是CDO),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債務鏈一斷,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從5%降到1%。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后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又連續13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還貸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滾利息,越滾越大,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而后又高息還款難,最終引發了危機。

(二)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后,房地產價格大跌,原來售價1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6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于浮出了水面,引發了金融風波。

(三)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炒來炒去,炒得擴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

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現在設想: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絕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三、次貸危機的后果和危害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

(一)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貶值,貶值后會刺激外貿出口,降低進口,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后,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開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計升值了18.2%,匯率已突破7元的大關。到2008年年末,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它的外貿逆差,內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美元貶值,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物價都在上漲。所以,面對物價上漲,中央提出“兩個防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后,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為1噸),一噸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經濟高速發達之后,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億噸,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現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億元,讓其別漲價。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于我國壟斷產業太多,資源管理不到位,產品成本降不下來,電力、石油、煤碳等資源性的行業都提出要求漲價,但老百姓又怕漲價,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處在兩難的選擇中,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三)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于美元貶值,石油漲價,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為2.2%,比2006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0.4%,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預計2008年全年美國GDP增長率為1.5%左右,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而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正在崛起,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征

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現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一個地方出問題,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

(二)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大概有8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他的手里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年,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國的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后抽資脫逃,致使泰銖當天貶值,并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國際游資多了以后就會到處竄,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鉆,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現在看,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后果。在我國,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通過賭博抬價,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把股市烘起來,出現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資逃跑,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形成房地產“泡沫”后再抽逃;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即炒外匯市場,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災難,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

(三)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股市也就跌慘了。現在看,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形成一種災難,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

(四)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綢繆,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征。經濟發展到今天,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比如經濟過熱,基本上是8-10年出現一次。1982-1984年,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進行了治理整頓;1994年,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2006年末,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辨證的。現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準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第二,產權多樣化,鼓勵競爭,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是,市場經濟也有負面效應,會周期性地出現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年代,經濟的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經常供不應求,物價自然就會上漲。市場經濟有通脹,也有緊縮,二者交替進行,但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即生產過剩、物價低迷、消費不足。在1998-2005年期間,我國經歷了8年的通貨緊縮,經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目前,我國又一次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通貨膨脹,但要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要點剎車,不能急剎車,急剎車容易造成翻車。如果長期過度地緊縮銀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國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貨緊縮,5年內經濟將無法有大的發展。不能一放就脹,一緊就縮,這幾年我國一直是這么周而復始地走這條路,現在要注意掌握調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現1998年的那種通貨緊縮,我國就難辦了,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太大,再加上弱勢群體多,如果經濟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那么很難保就業、保穩定,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參考文獻:

[1]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原因和影響[J].經濟學動態,2007(9).

[2]從次貸危機看美國樓市與中國樓市的關系[J].中國金融,2007(18).

[3]論我國的資產泡沫與金融風險[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4]金融危機后的貨幣政策操作——東亞國家的經驗及啟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4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風波;宏觀調控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美國次級貸款的內容和特點

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一是次貸低首付,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總額的20%—40%,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欲望。二是次貸期限長,有的20年還本息,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時候利息越高。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

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后,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個百分點,為1000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孩子18歲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并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的購房欲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次貸刺激了房市,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即最后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反正也賠不上,結果恰恰就在這里面出了問題,房價連跌了40%,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終于爆發了次貸危機。

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

從根本上講,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英文縮寫是MBS),形成債務后再賣債券(英文縮寫是CDO),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債務鏈一斷,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從5%降到1%。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后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又連續13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還貸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滾利息,越滾越大,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而后又高息還款難,最終引發了危機。

(二)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后,房地產價格大跌,原來售價1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6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于浮出了水面,引發了金融風波。

(三)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炒來炒去,炒得擴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

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現在設想: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絕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三、次貸危機的后果和危害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

(一)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貶值,貶值后會刺激外貿出口,降低進口,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后,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開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計升值了18.2%,匯率已突破7元的大關。到2008年年末,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它的外貿逆差,內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美元貶值,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物價都在上漲。所以,面對物價上漲,中央提出“兩個防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后,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為1噸),一噸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經濟高速發達之后,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億噸,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現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億元,讓其別漲價。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于我國壟斷產業太多,資源管理不到位,產品成本降不下來,電力、石油、煤碳等資源性的行業都提出要求漲價,但老百姓又怕漲價,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處在兩難的選擇中,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三)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于美元貶值,石油漲價,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為2.2%,比2006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0.4%,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預計2008年全年美國GDP增長率為1.5%左右,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而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正在崛起,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征

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現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一個地方出問題,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

(二)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大概有8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他的手里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年,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國的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后抽資脫逃,致使泰銖當天貶值,并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國際游資多了以后就會到處竄,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鉆,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現在看,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后果。在我國,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通過賭博抬價,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把股市烘起來,出現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資逃跑,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形成房地產“泡沫”后再抽逃;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即炒外匯市場,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災難,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

(三)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股市也就跌慘了。現在看,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形成一種災難,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

(四)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綢繆,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征。經濟發展到今天,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比如經濟過熱,基本上是8-10年出現一次。1982-1984年,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進行了治理整頓;1994年,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2006年末,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辨證的。現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準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第二,產權多樣化,鼓勵競爭,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是,市場經濟也有負面效應,會周期性地出現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年代,經濟的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經常供不應求,物價自然就會上漲。市場經濟有通脹,也有緊縮,二者交替進行,但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即生產過剩、物價低迷、消費不足。在1998-2005年期間,我國經歷了8年的通貨緊縮,經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目前,我國又一次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通貨膨脹,但要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要點剎車,不能急剎車,急剎車容易造成翻車。如果長期過度地緊縮銀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國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貨緊縮,5年內經濟將無法有大的發展。不能一放就脹,一緊就縮,這幾年我國一直是這么周而復始地走這條路,現在要注意掌握調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現1998年的那種通貨緊縮,我國就難辦了,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太大,再加上弱勢群體多,如果經濟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那么很難保就業、保穩定,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參考文獻:

[1]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原因和影響[J].經濟學動態,2007(9).

[2]從次貸危機看美國樓市與中國樓市的關系[J].中國金融,2007(18).

[3]論我國的資產泡沫與金融風險[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4]金融危機后的貨幣政策操作——東亞國家的經驗及啟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5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風波;宏觀調控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美國次級貸款的內容和特點

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

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一是次貸低首付,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總額的20%~40%,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欲望。二是次貸期限長,有的20年還本息,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時候利息越高。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

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后,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個百分點,成功為1000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孩子18歲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并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旺盛的購房欲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次貸刺激了房市,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即最后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反正也賠不上,結果恰恰就在這里面出了問題,房價連跌了40%,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終于爆發了次貸危機。

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

從根本上講,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英文縮寫是MBS),形成債務后再賣債券(英文縮寫是CDO),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債務鏈一中斷,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從5%降到1%,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后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又連續13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還貸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滾利息,越滾越大,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易而后又高息還款難,最終引發了危機。

2.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后,房地產價格大跌,原來售價1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6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于浮出了水面,引發了金融風波。

3.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炒來炒去,炒得擴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現在設想: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絕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三、次貸危機的后果和危害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

1.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貶值,貶值后會刺激外貿出口,降低進口,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后,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年7月21日晚19時開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計升值了18.2%,匯率已突破7元的大關。到2008年年末,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外貿逆差,內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美元貶值,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物價都在上漲。所以,面對物價上漲,中央提出“兩個防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后,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為1噸),一噸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經濟高速發達之后,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億噸,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現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億元,讓其別漲價。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于我國壟斷產業太多,資源管理不到位,產品成本降不下來,電力、石油、煤炭等資源性的行業都嚷嚷著要漲價,但老百姓又怕漲價,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處在兩難的選擇中,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3.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于美元貶值,石油漲價,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為2.2%,比2006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0.4%,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預計2008年全年美國GDP增長率為1.5%左右,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而“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正在崛起,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征

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具體有四點:

1.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現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一個地方出問題,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

2.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大概有8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他的手里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年的時候,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國去了,在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后抽資脫逃,致使泰銖當天貶值,并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國際游資多了以后就會到處竄,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鉆,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現在看,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后果。在我國,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通過賭博抬價,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把股市烘起來,出現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資逃跑,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形成房地產“泡沫”后再抽逃;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即炒外匯市場,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災難,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

3.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股市也就跌慘了。現在看,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形成一種災難,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

4.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綢繆,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征。經濟發展到今天,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比如經濟過熱,基本上是8—10年出現一次。1982—1984年,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進行了治理整頓;1994年,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2006年末,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辯證的。現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準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第二,產權多樣化,鼓勵競爭,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是,市場經濟也有負面效應,會周期性地出現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年代,經濟的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經常供不應求,物價自然就會上漲。市場經濟有通脹,也有緊縮,二者交替進行,但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即生產過剩、物價低迷、消費不足。在1998—2005年期間,我國經歷了8年的通貨緊縮,經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目前,我國又一次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通貨膨脹,但要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要“點剎車”,不能“急剎車”,“急剎車”容易造成翻車。如果長期過度地緊縮銀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國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貨緊縮,5年內經濟將無法有大的發展。不能一放就脹,一緊就縮,這幾年我國一直是這么周而復始地走這條路,現在要注意掌握調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現1998年的那種通貨緊縮,我國就難辦了,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太大,再加上弱勢群體多,如果經濟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那么很難保就業、保穩定,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參考文獻:

[1]李翀.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原因和影響[J].經濟學動態,2007,(9).

[2]尹中立.從次貸危機看美國樓市與中國樓市的關系[J].中國金融,2007,(18).

[3]李翀.論我國的資產泡沫與金融風險[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4]何東.金融危機后的貨幣政策操作———東亞國家的經驗及啟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6

[關鍵詞] 次貸危機 全球經濟 金融穩定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起源與發展

1.利率上升使房地產泡沫破碎

2000年網絡科技股的泡沫破滅之后,美國的經濟進入了低谷,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在很短時間內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調低至1%,緩解了經濟衰退,在2002年,在房地產行業的復蘇的重要作用下,美國經濟出現了回暖。但此時,房地產金融機構產生過度放貸的行為,有些機構把目標對準了沒有資格申請優質貸款的潛在客戶。在高利益的驅使下,許多經紀公司大量推銷次貸,甚至不考慮購房者的收入和信用情況。

在房價上漲期間,房主可將被抵押的房屋的增值部分以較低的利率再次抵押,進而取得二次貸款,獲得的資金用來償還前期貸款,甚至用于投資。但美聯儲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內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這使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碎,2007年美國住宅房地產的銷量和價格均持續下降,第二季度的整體房價甚至創20年來的最大跌幅。在這種情況下,借款者面臨的還款壓力增加,房地產業進入蕭條期,借款者很難獲得新的次貸,即使出售房地產也不能償還本息,違約風險全面暴露。

2.住房抵押貸款公司資金鏈的斷裂

房地產市場不再繁榮,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必然最先遭受沉重的打擊。購房人無力償還貸款使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現金流斷流,公司資金周轉困難。而次貸危機的爆發也給證券化市場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投資者對MBS和CDO等資產支持證券及其衍生品的大量拋售,使得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無法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進行再融資,大多數公司瀕臨倒閉。

3.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損失慘重

當次貸危機爆發的時候,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導致中間級MBS和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時獲得本息償付,這些產品的價值縮水,惡化了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一旦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遭受嚴重損失,對沖基金就會面臨投資人的贖回壓力、商業銀行的提前回收貸款壓力和中介機構增加保證金的壓力,使基金經理被迫拋售優質資產,目前已經有大量的對沖基金宣布停止贖回,瀕臨解散。

4.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受到沖擊

一般來講,如果次貸違約率上升沒有影響到優先級MBS或CDO的償付,就不會造成相應損失。但由于較低級別的MBS和CDO違約,評級機構在調低該級別產品的信用評級時,也會對優先級產品面臨的風險重新評估,這些產品的信用級別被降低,價值也相應縮水。對于商業銀行,自身持有的優先級產品面臨損失,且對沖基金用于申請貸款而作為抵押品的中間級MBS和CDO也會發生更大程度的損失,使銀行不良資產大幅上升。

5.對資本市場的危害

市場系統性風險逐漸加大,大多數機構投資者都遭遇損失后的對策就是出售非流動性資產,提高自身的流動性以應對巨大的贖回壓力。一旦資本市場上所有機構投資者都拋售非流動性資產,就會造成全球固定收益產品市場和股票市場行情大幅下跌以及市場流動性趨緊。

二、次貸危機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

90年代以來,美國為了保持經濟增長,首先在股市制造了巨大的泡沫,股市泡沫破裂后又把泡沫轉移到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領域的巨大泡沫,帶動了美國股市中房地產業和房地產金融類股的繁榮。目前,房地產業由于次貸危機產生了嚴重動蕩,美國股市也出現了暴跌,資產支持類債券發行市場更是出現嚴重萎縮。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經濟發生嚴重問題,世界各國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三、次貸危機與金融穩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次貸危機可能對整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影響。首先,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狀況的進一步惡化可能對美國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目前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消費,房場的衰退將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能力,進而影響美國實體經濟的增長。危機盡管主要體現在次貸市場,實際上在其他貸款市場,如信用卡信貸等領域都存在類似問題,可能引發整個銀行體系的損失。為避免更大的損失,美國各大銀行已經開始提高貸款的審貸標準,由此造成的信用收縮可能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大型金融機構因市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可能面臨清償風險。銀行等貸款機構認為資產證券化轉移了自身風險,放松了審貸標準,投資銀行等證券中介為了獲得利潤,向市場出售不合格的證券化產品,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認為有對沖基金來承擔風險,削減了對所投資產品的風險溢價要求。基礎資產的信用風險直接傳到證券化產品的持有者,對沖基金沒發揮承擔風險分散風險的作用,相反由于市場約束的弱化,對沖基金加劇了危機。對沖基金主要依賴銀行提供的信貸支持,而銀行提供信貸支持的保障主要是對沖基金持有的證券,在危機沖擊下流動性的減弱使銀行不能通過市場變現來保證自身的安全,而上述證券價值的損失最終只能由銀行自身來承擔。

第三,投資者預期的變化引發的市場無序可能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沖擊。次貸危機的出現,使得投資者的信心受到打擊,美元的貶值壓力使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資產的重新配置,這種調整可能導致資金在特定市場的迅速流入和流出,可能對整個全球金融體系產生嚴重沖擊。

參考文獻:

篇7

論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性的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危害在范圍、程度上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在追成經濟衰退的同時帶來巨大的浪費,嚴重地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本文從國際資本的本性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私人性質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和研究產生經濟波動的根源。

論文關鍵詞:國際資本;金融危機;壟斷;經濟危機

從資本主義誕生的那一天起,經濟波動或者稱之為經濟周期就像噩夢一樣籠罩在資本主義世界上空揮之不去,上演著一幕幕繁榮、蕭條的悲喜劇,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永恒不變輪回,所有周期的結局都已經寫好,生產苒生產被破壞,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進步嚴重受阻,同時帶來了資源巨大的浪費,使得資源稀缺形勢變得更加嚴峻。隨著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深化,這種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圍越來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國家和地區深受其害,損失巨大。

一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

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增值,為了實現增值不折手段是資本殘忍和血腥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構成了資本運動的全部和原始的動力。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走過了近五百年的時間,五百年來,資本主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過了原始積累、自由競爭,壟斷、國家壟斷的歷史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資本主義勢力稱雄世界,資本主義集團內部通過激烈的競爭,不斷分化和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實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礦產、糧食世界性壟斷集團,在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長期博弈中,最終獲勝,獲得了貨幣發行權,資本主義步入國家壟斷階段,國際資本應運而生,資本主義政權最終成為國際資本的附庸,國際資本通過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完成了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掌控,其實現增值的手段變得隨心所欲,花樣翻新,不斷通過制造經濟波動,劫掠世界財富。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性的經濟波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發生的頻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雖然導致經濟波動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結局卻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的形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的同時,其實現增值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資本已經對通過傳統手段掠奪財富,實現增值變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頻繁攪動世界經濟,實現一夜暴富,瘋狂地掠奪世界財富,掠奪的手段變得更加隱蔽和富于欺騙性。

二戰后在頻繁發生的石油危機、金融危機、糧食危機、局部戰爭危機的背后我們總能看到資本的影子,資本在這些危機的背后鬼魅魍魎,若隱若現,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它___一國際資本才是這些危機的真正罪魁禍首!但哭得最傷心的卻往往是最大的贏家,每次經濟危機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危機的根本原因,也許能加深對危機的認識和把握,在未來的經濟運行中防微杜漸,減少損失。

二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波動常態

金融經濟國際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進一步發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趨勢。盡管幾次金融風暴的沖擊使金融經濟國際化受到異議,但是,隨著經濟壘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金融經濟國際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已成共識。金融國際化使得國際資本輕而易舉敲開了世界各個國家的大門,表面上表現為壘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合理高效流動,但本質上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的國際化進一步加深了國際資本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控制,為國際資本攪動世界經濟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國際資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適的時機和機會來制造增值的機會。基于國際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控制地位,技術壟斷、資源壟斷、規則壟斷、金融國家化使得國際資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中的經常發生的現象,金融危機的常態化使得世界經濟陷入經靜性的波動中。

三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席卷壘球的金融危機,世界各國的投資者損失慘重,這場危機在范圍、程度、損失方面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響到實體經濟,成為自二戰以來最為深重的經濟危機,它不僅沉重打擊了發達經濟體,同時遏制了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增長,延緩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產業機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的步伐,全球經濟被迫陷入停滯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機中痛苦地掙扎著。

篇8

關鍵詞:次貸危機;房地產市場;風險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當前經濟的警示――以風險的視角重新審視次貸危機

收錄日期:2011年11月9日

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雖然距今已經過去3年有余,但是其帶給我們的警示卻永遠不應該被忘記。當前在我國,自房改以來上漲了近13年的房價終于有了回落的趨勢。中國指數研究院對2011年國慶期間20個城市的監測發現,絕大部分城市的交易數據均比2010年同期下滑,總成交量同比下降44%,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某些樓盤的售價降幅高達30%~40%。可以預見,房地產市場崩盤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房地產市場未來的進一步發展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在此背景下,我國的經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重新審視次貸危機對我國防范和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經濟風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將以風險為視角對次貸危機的生成與傳導進行再探析。

一、系統性風險的積聚

自2001年以來,面對“9.11”恐怖襲擊和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為刺激經濟的增長,促使市場恢復往日的繁榮,美聯儲推行了擴張的貨幣政策,連續3年不斷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自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一直維持在1%左右的超低水平。另一方面,低利率和政府擔保等優惠政策降低了貸款購房的成本,大大刺激了美國房地產事業的發展。加之由于流動性的過剩造成一般金融產品投資收益不斷降低,促使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房地產貸款及其衍生品的發展上。這又進一步推動了地產金融的快速發展和巨額擴張。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國房價自2001年以來穩步攀升,一路上揚,房地產泡沫不斷被吹大。次貸危機爆發前超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為系統性風險的積聚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因為,在任何一個經濟體中,這種繁榮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繁榮過后市場的扭轉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當整體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長時間持續的經濟形勢發生扭轉時,系統性風險便會凸現出來。

二、信用風險隱患的存在

在美國,次級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放貸標準多由貸款發放機構自行制定,標準較優質貸款而言要低很多,但利率也較高。美國低收入者、少數族裔等這些收入無保障或信用記錄較差的人,便成了次級貸款的主要借款人,這些次貸借款人的違約可能性是極高的。這使得次貸在產生之初便不得不承擔著高于其他種類貸款的信用違約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場上流動性過剩以及金融機構間激烈競爭等因素的影響下,美國次貸市場上出現了“獵殺貸款”和“貸款欺詐”兩種現象,它們成為次貸市場上道德風險的最明顯表現。在次貸市場上,道德風險所導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次貸質量的不斷下降、次貸違約風險的不斷提高。在一片繁榮并不斷膨脹的次貸市場中,信用風險也在隨之不斷增長著,放款機構隨時面臨著無法按期收回貸款而造成資金流斷裂的風險。在不斷積聚的信用風險的威脅下,美國次貸危機在次貸市場中一觸即發。

三、風險在衍生品中的運動

如果次貸危機僅僅是局限在銀行體系內的,那么其影響范圍和影響深度將不會達到今天這種程度,真正在次貸危機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結構化金融衍生品――CDO。CDO是一種以次級抵押貸款和次貸支持債券為基礎資產的結構化衍生金融產品。其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滿足金融機構分散其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不同投資者對現金流結構的不同需求。在利率下降、房價上漲的階段,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很低,CDO也并沒有出現什么問題,甚至可以說是表現優秀,其投資收益遠遠高出了其他同類金融投資產品,CDO不斷被各大金融機構所追捧。也正因如此,標的資產市場的信用風險通過CDO等衍生產品很容易地擴散到了整個金融衍生品市場,其影響范圍波及到借款人、貸款機構、基金公司、個人投資者和監管部門以及外國投資者等各個利益群體,形成了十分嚴重的“綁架效應”。一旦危機發生,勢必會在該效應的作用下出現整體金融機構的大范圍損失。

根據美國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的披露,2004~2007年期間,全球CDO發行總量迅猛增長,并于2006年達到最高值5,206億美元。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上,次級抵押貸款及其證券化產品被不斷地打包、衍生、再打包、再衍生,使得以次貸為基礎資產的衍生品市值不斷膨脹,同時也使得次貸衍生品的設計越發復雜和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狀況越發嚴重。次貸所承載的風險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衍生、一次又一次的交易中以次貸衍生品為載體不斷地被擴散和放大。

四、風險的全面爆發

上文曾經提到,次貸危機爆發前在美國過熱的經濟環境中,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和次貸所承載的信用風險被不斷的積聚。最終,以利率水平上升、房價不斷下跌為表現的系統風險還是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系統性風險的爆發直接引發了信用風險的爆發,信用風險的爆發導致了次貸及其相關金融產品價格的跳水,從而進一步引發了各個市場上流動性風險的爆發。以各種風險在各個市場上的相繼爆發為表現,美國次貸危機就此拉開了序幕。

(一)系統性風險的爆發。由于寬松貨幣政策的較長時間實施,出于對通貨膨脹的擔憂,美聯儲從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聯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隨后1年內維持不變。利率的上升無疑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形成壓力,尤其是對2003~2004年低利率水平下發放的大量浮動利率的次級貸款借款人影響更大。因為根據合約條款,這些貸款會在2005年或2006年重新設定利率,基準利率上調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不斷上升。此外,由于受到加息政策的影響,貸款買房者的融資成本和還款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購房熱情逐漸回落。根據美國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05年第三季度起,美國房屋價格指數便開始一路下滑。盡管此時房價仍然在攀升,但已明顯出現疲軟,這成為美國房市降溫的重要信號。終于在2007年第三季度,美國房價出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終于破裂,美國房價一瀉千里。利率的不斷上升和房價持續下滑徹底改變了美國地產金融的宏觀經濟環境。一切與房地產市場相關聯的金融資產及其投資者完全暴露在系統性風險之中,系統性風險的爆發是誘發這場危機的最直接因素。

(二)信用風險的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全面爆發,房地產泡沫的破裂,誘發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上日益顯著的信用違約風險的爆發。因為在利率上升和房價下跌這兩方面的壓力下,貸款者的按時還貸會變得十分困難。根據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到期未付率從2005年第四季度低于11%的水平,自2006年第二季度起上升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19%。至此,次貸市場上,信用違約風險全面爆發。作為基礎資產的次級抵押貸款,其整體違約率的上升,將必然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違約風險相應上升,這些證券的信用評級被獨立評級機構顯著調低,市場價格大幅縮水。信用風險的爆發成為了美國次貸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它的倒下引發了各個市場流動性風險的相繼爆發。

(三)流動性風險的爆發。在資本市場中,信用風險爆發后次貸市場上違約率的上升嚴重影響到了其相關衍生品的價格。為防止損失的擴大,各大金融機構開始紛紛拋售次貸衍生品,這導致這些衍生品的價格更是一瀉千里。與此同時,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對資本市場上流動性危機的加劇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市場上流動性的缺失導致金融資產交易的清淡,原本優質的金融資產同樣受到了牽連,資本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資產價格下跌、投資者拋售、流動性緊縮,如此循環不休,資本市場遭受重創。

在信貸市場中,很多抵押貸款機構和傳統商業銀行出于各種目的而持有了大量的次貸衍生品。這樣,次貸衍生品所承載的風險又再一次回到了這些本最應被風險隔離的金融機構中。當信用風險的爆發引致次貸衍生品價格下跌,資本市場流動性急劇萎縮時,這些放款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一樣遭受了巨額的損失。為了防止虧損造成資本充足率下降,這些商業銀行和專業貸款機構不得不嚴格控制資產規模的擴張,大幅縮減對外信貸的數額,信貸市場的流動性驟減。

在實體經濟中,由于金融機構“惜貸”現象的普遍,信貸市場上短期信貸資金的嚴重匱乏,使得企業在危機爆發后很難通過傳統渠道獲得流動性,企業融資非常困難。實體經濟中流動性風險的爆發極易造成企業資金流的斷裂,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面臨著艱難的困境,中小企業瀕臨破產。次貸危機的危害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金融領域,實體經濟同樣受到了本次危機的嚴重拖累,美國經濟的發展步入了衰退階段。伴隨著流動性風險在各個市場、各個經濟部門的相繼爆發,至此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

五、結語

歷史總是相似的,不管一個地方的市場曾有多熱,他們最終都傾向于以相同方式降溫,我們國家的經濟又何嘗不是這樣。面對不斷高企的通貨膨脹率和瘋漲的房價,自2010年起我國十二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五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嚴格控制信貸發放總量,同時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嚴厲的房屋限購政策以打擊房地產投機行為,整個宏觀經濟環境趨緊。2011年9月起,現金流日漸緊張的房地產開發商終于迫于資金的壓力開始采取“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房價下行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房地產行業涉及到鋼鐵、水泥、家居等多個行業,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如果房地產市場崩盤勢必將減緩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步伐,國民收入增長必定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另外,房地產廠商的資金多來源于銀行信貸,若房地產市場崩盤,則銀行也將難以獨善其身。此時,重新審視美國次貸危機的生成與傳導將有助于我國提早制定出相關的風險應對方案,以求將風險爆發的損失降到最低,進而保證我國經濟平穩持續地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房地產;金融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席卷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使人們再度關注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危機的關系。根據金德爾伯格的研究,從17世紀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圍內共爆發了42次比較重要的金融危機。其中有21次都與對不動產的投機有關(這里所指不動產范圍較廣,主要是包括城市房地產,但也包括農場、運河和鐵路)。本文試以此次金融危機為例,分析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并提出一定對策建議。

一、房地產泡沫與金融危機發展歷程

(一)危機醞釀期:美國經濟面臨衰退威脅,聯儲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房地產市場活躍

21世紀初美國網絡泡沫破滅,2001年又發生了“9.11”事件,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為了應對這種局面,美聯儲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將聯邦基準利率降至1%的歷史低位。金融市場利率的降低直接后果是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下降,加之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為鼓勵住房消費、擴大住房自有率,美國房產交易的稅收政策方面也較寬松,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的繁榮周期。

(二)危機發展期:房地產市場過度升溫,房地產信貸衍生產品瘋狂發展

在金融、財政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房地產市場熱度不斷提高,呈現價升量增的景象。2005年,美國房價升至27年來的新高,2006年1季度,全美又有53個都市區的房價漲幅超過了20%。

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產品規模迅速擴大,尤其是衍生產品瘋狂發展。與我國不同,美國的房地產金融產品大大脫離了房地產信貸產品的范疇。金融產品房屋貸款機構在發放了房屋貸款后,又將這些貸款出售給投資銀行,或者打包處理成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和資產支持債券(ABS)后再出售給投資銀行。而投資銀行以從抵押貸款公司收購的住房抵押貸款或者MBS和ABS作為基礎資產,通過資產分層與重新組合、信用增強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手段,包裝制造出新的不同風險等級的MBS、ABS和債務擔保證券(CDO)以及包括信用違約互換(CDS)在內的其他結構性衍生產品,然后再將上述產品出售給包括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甚至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據湯姆森路透統計,2006年全球債務擔保證券(CDO)共發行4788億美元,是2000年發行687億美元的近7倍。至此,房地產貸款已經被轉化成巨額的金融資產,而且與其本身日益脫離。

抵押貸款中貸款客戶信譽度較差的貸款被稱為次級貸款,這類貸款的風險明顯較高。在房地產市場趨熱時,此部分貸款及其衍生產品空前發展,風險也日益增加。據美聯儲統計,截至2006年末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余額為6.5萬億美元,比2000年末增長97.2%;同期次貸支持債券余額為7320億美元,比2000年末增長了近8倍,增長速度遠高于一般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而次貸衍生產品的反復包裝、銷售,掩蓋了次貸中可能的風險,并將這一風險傳遞到全球金融領域的各個角落。

(三)危機爆發期: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破裂,次貸危機發生

自2004年6月起,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將短期利率由1%提升至5.25%,有效抑制了房地產信貸消費,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壓力,擠壓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空間。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美國2006年第3季度的新房開工持續下降,9月新建格與2005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9.7%,是197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房價下降引起了人們對市場進入衰退周期的普遍擔憂。此時,原來通過次級抵押貸款購買房屋的消費者,在房價下跌而利率又不斷升高的雙重夾擊下,已無力償還貸款,違約率逐漸上升。

次貸違約率的上升,直接導致相關機構發生巨額虧損。以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為標志,次貸危機全面爆發。

(四)危機全面爆發期:房地產市場進入低谷,金融危機發生

由于房地產衍生金融產品鏈條長,涉及機構多,規模大,危機逐漸向相關金融機構擴散。以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嚴重財務危機并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為標志,次貸危機逐漸擴散成為金融危機乃至金融海嘯。

此次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獨立投行,華爾街5大獨立投行中兩個破產,一個被收購,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由投資銀行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獨立投行受影響最大的原因在于與其從事的規模巨大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相比,它們的自有資本規模往往偏低,因此通常依賴于從其他金融機構融資,從而導致其經營的杠桿倍數提高;另外,由于次貸相關證券及其衍生產品的設計復雜、且透明度較低,為增強購買其產品的機構投資者的信心,投資銀行自身往往也需要持有部分次貸相關證券及其衍生產品,而一旦市場環境惡化,投行將被迫提高持有上述產品的比例,從而承受更大損失。金融危機并不局限于美國,而是向全球蔓延,德國、法國、日本乃至我國等都有機構宣布因為投資次貸相關產品而發生巨額虧損。金融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各國高調救市,大量流動性被注入,在來自機構、市場的壞消息與來自政府、監管機構利好消息的影響下,金融市場持續動蕩。

在房地產市場方面,由于金融危機對對消費、投資都產生負面影響,房地產市場復蘇難見曙光。以標準普爾/凱斯-席勒20大城市房價指數衡量,截至2008年7月底,全美房價水平同比下跌17%,創二戰以來同比跌幅之最。雖然房價持續下跌,空置房數量卻在繼續增加,已超過11個月供應量。

二、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危機關系分析

現代經濟中,金融的力量滲透到各個方面,房地產尤其嚴重依賴金融。而房地產既是實體資產,在被炒作時又帶有一定的虛擬經濟的成分,容易成為金融危機的催生劑。

(一)金融是造成房地產泡沫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輪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推動因素有很多,但是,利率、金融產品創新等金融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利率水平下降時房地產市場繁榮,利率水平上升時房地產市場出現拐點。21世紀初美聯儲連續13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為1%,聯邦基金利率達到了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由此帶動房地產抵押貸款利率也持續下降。30年固定按揭貸款利率從2000年底的8.1%下調到2003年的5.8%;1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也從2001年底的7.0%下調到2003年的3.8%。正是如此之低的利率水平吸引了大量的購房者進入市場,抬高了房價。

第二,以抵押貸款證券化為特征的房地產金融衍生產品推波助瀾。在房地產市場趨熱時,一方面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能使投資者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就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不斷購進按揭貸款證券化的產品,為房地產信貸部門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由于住房抵押貸款機構的貸款資產證券化后,風險轉移,相應的信貸標準降低,首付比率逐漸降低,甚至出現了零首付。這兩方面因素都促使房地產信貸部門大量地放貸,使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或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二)房地產泡沫是金融危機的誘因之一

綜上所述,房地產價格泡沫在金融危機的形成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傳導渠道一是房地產價格上漲,市場成交活躍,相關的房地產信貸等金融產品迅速增加。除了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不謹慎形成風險外,房價高企時發放的住房信貸在房價下跌時風險自然暴露。二是房地產價格上升,財富效應引致房產所有人在消費、投資時都會沒有節制,甚至會將房產抵押去消費或投資,而市場形勢轉變時,抵押物價值下降,風險暴露。

但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并不是金融危機最根本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房地產市場是被金融所挾持,并反過來危害金融安全的。金融危機的原因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探詢。從宏觀層面方面看,近些年國際經濟金融失衡,美國產業發展缺乏新的支撐點迫使資金流入地產領域。從政策層面看,聯儲在促進經濟增長中,貨幣政策過于寬松,導致流動性過剩,為日后的危機埋下伏筆;從技術層面來看,金融機構違背審慎原則發放貸款,發行金融衍生產品時脫離實體經濟,人為制造了風險。

三、對策建議

目前由次貸危機演變而來的金融危機已經在全球造成了巨額損失,而美國房地產泡沫后房地產市場也一蹶不振。因此必須針對房地產市場與金融的密切關系,從源頭上采取措施,打破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鏈,防止再次造成危害。

(一)中央銀行必須關注資產價格,并適時有所作為

關于中央銀行是否關注資產價格,近些年被廣泛討論。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資產價格何時形成泡沫比較難判斷,因此央行難以對資產價格泡沫實施相關政策。但從21世紀以來美國的兩次資產泡沫演變來看,美聯儲都先是采取了放任的態度,但接下來在泡沫已經演變得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采取加息等措施,造成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危機,網絡股泡沫破滅時表現是股票市場大幅下跌,實體經濟增長放緩;此次危機中的表現是房地產市場進入低谷,金融市場大幅動蕩,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美聯儲在危機發生前期加息上過于謹慎,應變遲緩,對于全球流動性過剩難辭其咎;后期又加息過度,造成市場劇烈動蕩。因此,貨幣當局必須正確判斷形勢并果斷采取措施。

我國證券市場與房地產市場都處在發展階段,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由資產價格泡沫影響形成的金融危機也有發生的可能。中央銀行必須持續關注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探索其對金融市場、消費、投資的影響途徑,判斷影響程度,在泡沫形成前進行積極預調。

(二)審慎監管、發展房地產金融

房地產市場與其他行業不同,是一個周期性很長的行業,與其相關的金融產品的風險也表現為一個較長的周期性與滯后性。只有在房地產市場發生根本性逆轉才能表現出來。我國還沒有經歷過全局性的房地產危機,無論是金融監管機構還是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都必須對此有足夠的警惕,審慎監管、開展房地產金融產品,具體有3層含義:

一是房地產金融產品創新必須謹慎。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就在于房地產信貸產品證券化鏈條過長,風險在層層包裝后被忽略。雖然發生了金融危機,但未來金融創新的步伐不能停止,關鍵是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開展創新,防止類似次貸危機的發生。

二是房地產信貸的管理必須嚴格。房地產信貸是我國房地產金融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房地產信貸已成為當前銀行信貸的主要部分。特別是在上海等城市,房地產信貸余額占銀行信貸總額的比例十分高。上海銀監局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產信貸運行報告》公布2007年,中資商業銀行增量貸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產業,至年末,中資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32.2%。一旦房地產市場發生逆轉,將直接威脅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嚴格執行人民銀行、銀監會關于房地產信貸的相關政策規定,嚴格放貸條件,切實防范房地產信貸中的風險,

三是嚴格管理以房產作為抵押的貸款。房地產作為不動產,是比較成熟的抵押產品,在銀行信貸中廣泛使用。而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勢必將影響到銀行信貸資產安全。如果一旦房地產行業出現波動,勢必加大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因此在銀行接受房地產作為抵押物時,應合理研判形勢,正確估算抵押房地產價值。

(三)防止新的泡沫生成

對目前國際社會來說,更現實的教訓是在網絡股泡沫破滅后,美聯儲通過超低利率拉動經濟,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動性泛濫,吹大了房地產泡沫,為日后的金融危機埋下禍根。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巨額救市方案,必須防止形成新的流動性過剩導致新的危機。最關鍵的是引導救市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防止其再次流入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形成新的泡沫。

參考文獻:

1、金德爾伯格.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篇10

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雖然距今已經過去3年有余,但是其帶給我們的警示卻永遠不應該被忘記。當前在我國,自房改以來上漲了近13年的房價終于有了回落的趨勢。中國指數研究院對2011年國慶期間20個城市的監測發現,絕大部分城市的交易數據均比2010年同期下滑,總成交量同比下降44%,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某些樓盤的售價降幅高達30%~40%。可以預見,房地產市場崩盤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房地產市場未來的進一步發展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在此背景下,我國的經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重新審視次貸危機對我國防范和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經濟風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將以風險為視角對次貸危機的生成與傳導進行再探析。

一、系統性風險的積聚

自2001年以來,面對“9.11”恐怖襲擊和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為刺激經濟的增長,促使市場恢復往日的繁榮,美聯儲推行了擴張的貨幣政策,連續3年不斷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自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一直維持在1%左右的超低水平。另一方面,低利率和政府擔保等優惠政策降低了貸款購房的成本,大大刺激了美國房地產事業的發展。加之由于流動性的過剩造成一般金融產品投資收益不斷降低,促使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房地產貸款及其衍生品的發展上。這又進一步推動了地產金融的快速發展和巨額擴張。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國房價自2001年以來穩步攀升,一路上揚,房地產泡沫不斷被吹大。次貸危機爆發前超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為系統性風險的積聚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因為,在任何一個經濟體中,這種繁榮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繁榮過后市場的扭轉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當整體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長時間持續的經濟形勢發生扭轉時,系統性風險便會凸現出來。

二、信用風險隱患的存在

在美國,次級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放貸標準多由貸款發放機構自行制定,標準較優質貸款而言要低很多,但利率也較高。美國低收入者、少數族裔等這些收入無保障或信用記錄較差的人,便成了次級貸款的主要借款人,這些次貸借款人的違約可能性是極高的。這使得次貸在產生之初便不得不承擔著高于其他種類貸款的信用違約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場上流動性過剩以及金融機構間激烈競爭等因素的影響下,美國次貸市場上出現了“獵殺貸款”和“貸款欺詐”兩種現象,它們成為次貸市場上道德風險的最明顯表現。在次貸市場上,道德風險所導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次貸質量的不斷下降、次貸違約風險的不斷提高。在一片繁榮并不斷膨脹的次貸市場中,信用風險也在隨之不斷增長著,放款機構隨時面臨著無法按期收回貸款而造成資金流斷裂的風險。在不斷積聚的信用風險的威脅下,美國次貸危機在次貸市場中一觸即發。

三、風險在衍生品中的運動

如果次貸危機僅僅是局限在銀行體系內的,那么其影響范圍和影響深度將不會達到今天這種程度,真正在次貸危機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結構化金融衍生品———CDO。CDO是一種以次級抵押貸款和次貸支持債券為基礎資產的結構化衍生金融產品。其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滿足金融機構分散其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不同投資者對現金流結構的不同需求。

在利率下降、房價上漲的階段,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很低,CDO也并沒有出現什么問題,甚至可以說是表現優秀,其投資收益遠遠高出了其他同類金融投資產品,CDO不斷被各大金融機構所追捧。也正因如此,標的資產市場的信用風險通過CDO等衍生產品很容易地擴散到了整個金融衍生品市場,其影響范圍波及到借款人、貸款機構、基金公司、個人投資者和監管部門以及外國投資者等各個利益群體,形成了十分嚴重的“綁架效應”。一旦危機發生,勢必會在該效應的作用下出現整體金融機構的大范圍損失。

根據美國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的披露,2004~2007年期間,全球CDO發行總量迅猛增長,并于2006年達到最高值5,206億美元。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上,次級抵押貸款及其證券化產品被不斷地打包、衍生、再打包、再衍生,使得以次貸為基礎資產的衍生品市值不斷膨脹,同時也使得次貸衍生品的設計越發復雜和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狀況越發嚴重。次貸所承載的風險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衍生、一次又一次的交易中以次貸衍生品為載體不斷地被擴散和放大。

四、風險的全面爆發

上文曾經提到,次貸危機爆發前在美國過熱的經濟環境中,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和次貸所承載的信用風險被不斷的積聚。最終,以利率水平上升、房價不斷下跌為表現的系統風險還是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系統性風險的爆發直接引發了信用風險的爆發,信用風險的爆發導致了次貸及其相關金融產品價格的跳水,從而進一步引發了各個市場上流動性風險的爆發。以各種風險在各個市場上的相繼爆發為表現,美國次貸危機就此拉開了序幕。

(一)系統性風險的爆發。由于寬松貨幣政策的較長時間實施,出于對通貨膨脹的擔憂,美聯儲從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聯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隨后1年內維持不變。利率的上升無疑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形成壓力,尤其是對2003~2004年低利率水平下發放的大量浮動利率的次級貸款借款人影響更大。因為根據合約條款,這些貸款會在2005年或2006年重新設定利率,基準利率上調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不斷上升。此外,由于受到加息政策的影響,貸款買房者的融資成本和還款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購房熱情逐漸回落。根據美國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05年第三季度起,美國房屋價格指數便開始一路下滑。盡管此時房價仍然在攀升,但已明顯出現疲軟,這成為美國房市降溫的重要信號。終于在2007年第三季度,美國房價出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終于破裂,美國房價一瀉千里。利率的不斷上升和房價持續下滑徹底改變了美國地產金融的宏觀經濟環境。一切與房地產市場相關聯的金融資產及其投資者完全暴露在系統性風險之中,系統性風險的爆發是誘發這場危機的最直接因素。

(二)信用風險的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全面爆發,房地產泡沫的破裂,誘發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上日益顯著的信用違約風險的爆發。因為在利率上升和房價下跌這兩方面的壓力下,貸款者的按時還貸會變得十分困難。根據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到期未付率從2005年第四季度低于11%的水平,自2006年第二季度起上升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19%。至此,次貸市場上,信用違約風險全面爆發。作為基礎資產的次級抵押貸款,其整體違約率的上升,將必然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違約風險相應上升,這些證券的信用評級被獨立評級機構顯著調低,市場價格大幅縮水。信用風險的爆發成為了美國次貸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它的倒下引發了各個市場流動性風險的相繼爆發。

(三)流動性風險的爆發。在資本市場中,信用風險爆發后次貸市場上違約率的上升嚴重影響到了其相關衍生品的價格。為防止損失的擴大,各大金融機構開始紛紛拋售次貸衍生品,這導致這些衍生品的價格更是一瀉千里。與此同時,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對資本市場上流動性危機的加劇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市場上流動性的缺失導致金融資產交易的清淡,原本優質的金融資產同樣受到了牽連,資本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資產價格下跌、投資者拋售、流動性緊縮,如此循環不休,資本市場遭受重創。

在信貸市場中,很多抵押貸款機構和傳統商業銀行出于各種目的而持有了大量的次貸衍生品。這樣,次貸衍生品所承載的風險又再一次回到了這些本最應被風險隔離的金融機構中。當信用風險的爆發引致次貸衍生品價格下跌,資本市場流動性急劇萎縮時,這些放款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一樣遭受了巨額的損失。為了防止虧損造成資本充足率下降,這些商業銀行和專業貸款機構不得不嚴格控制資產規模的擴張,大幅縮減對外信貸的數額,信貸市場的流動性驟減。

在實體經濟中,由于金融機構“惜貸”現象的普遍,信貸市場上短期信貸資金的嚴重匱乏,使得企業在危機爆發后很難通過傳統渠道獲得流動性,企業融資非常困難。實體經濟中流動性風險的爆發極易造成企業資金流的斷裂,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面臨著艱難的困境,中小企業瀕臨破產。次貸危機的危害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金融領域,實體經濟同樣受到了本次危機的嚴重拖累,美國經濟的發展步入了衰退階段。伴隨著流動性風險在各個市場、各個經濟部門的相繼爆發,至此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