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危重癥的救治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危重癥的救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呼吸系統危重癥的救治

篇1

【關鍵詞】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急危重癥

近年來臨床中出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患者越來越多, 現今診斷和治療的諸多問題已成為醫療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相關的諸多文獻報道也很多, 但在對急危重癥搶救當中, OSAHS諸多診治方面的相關研究可以有所借鑒的資料卻十分稀少, 國內外諸多專業機構也沒有及時制定很多可以對其進行相應參考的診治指南[1]。OSAHS在臨床中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在患者進入睡眠之時出現打鼾并時常會伴有呼吸暫停以及呼吸表淺, 在夜間時常出現低氧血癥, 以及高碳酸血癥和睡眠結構紊亂, 從而導致患者在白天也會出現嗜睡, 心腦肺血管方面的并發癥, 還會引起患者體內出現多臟器的損害, 十分嚴重的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壽命[2]。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全都是由本院的臨床各科系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到ICU, 或者是各科監護室的急危重癥搶救的患者。

1. 2 臨床表現 本院79例患者屬于急危重癥患者, 在臨床上有諸多共同的表現:呼吸困難、打鼾且鼾聲呈不規律性、呼吸以及睡眠方面的節律十分紊亂、反反復復出現呼吸暫停、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頑固性低氧血癥, 這些癥狀通過增加相關的吸氧流量, 以及使用解痙平喘藥物也很難進行相關的糾正[3]。

1. 3 方法 79例患者, 在所屬的搶救現場都經過相關觀察(例如患者肥胖的程度、打鼾和憋氣狀況、氧減飽和度指數), 還要切實詢問患者的相關病史(例如:家族有無病史、吸煙飲酒情況、服用鎮靜藥物的相關情況), 除此之外還要對其進行體格方面的檢查。

1. 4 簡易診斷方式與標準 至少具備2項主要危險因素;尤其在患者表現為肥胖或者頸粗短, 或者有小頜以及下頜后縮現象, 咽腔十分狹窄, 扁桃體2度肥大, 懸雍垂肥大, 或者是甲狀腺功能低下, 以及肢端方面也會出現肥大癥狀, 或者神經系統顯著異常;其中重度打鼾、患者在夜間呼吸不十分規律, 甚至會有屏氣進而被憋醒的情況發生;夜間睡眠節律也有所紊亂, 特別容易覺醒[4]。

2 結果

79例患者在搶救現場本院對其進行臨床方面的觀察、詢問相關病史、完整的體格方面的檢查, 并要對其進行SES方面的評分, 在進行初步診斷之后, 本處為OSAHS排除相關禁忌證之后, 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在6 d左右, 病情恢復平穩之后, 還要經過PSG的相關監測, 以便進一步確診其是否為OSAHS, 在經過一系列的完全治療之后, 其中有7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并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3 討論

在臨床治療當中要及時察覺并且還要隨即診斷OSAHS, 如何正確處理OSAHS, 在目前的臨床治療當中, OSAHS主要是通過PSG對其進行相關的確診, PSG是如何對其進行相關確診OSAHS的金標準, 但在進行PSG檢查的時候, 務必在正規的睡眠室對其進行, 還要使用相關的儀器設備、選擇十分安靜舒適的環境等, 在醫院的ICU以及在各科的搶救室對其進行搶救都是難以實施的。

綜上所述, 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相關的搶救當中, 要注意使其符合OSAHS簡易診斷的相關標準, 其初步診斷均為OSAHS方面的相關病例, 還應從患者病情的實際出發, 在對其治療原發病的同一時間, 還應立即給予呼吸支持方面的相關治療, 對氣道內分泌物黏稠不易將其咳出的患者[5], 還應進行氣管插管, 對其進行相關機械通氣方面的治療, 防止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 以免貽誤搶救時機。待患者的病情恢復平穩之后, 還要對患者進行PSG相關監測, 以便對其進行確診, 此種方式在今后臨床診治中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罡, 徐盛開, 謝萍,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4 (3): 201-203.

[2] 楊超, 王真, 沈瑩瑩, 等. 二陳解鼾顆粒治療痰濕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40例的療效分析.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4(1):313-316.

[3] 彭麗慈, 劉琰, 周燕寧, 等. 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并發腦卒中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外醫療, 2014(2):50-51.

[4] 彭輝, 李濤平, 馮媛, 等. 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Access數據庫的建立及應用. 臨床肺科雜志, 2014(4):593-596.

篇2

【關鍵詞】門診急診;危重癥;篩查;APACHE II評分

Emergency department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HA Guoqiang, XIAO Zeyong, JIANG Yong, GONG Zhaorong, LUO Youlin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Shenzhen Shajing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Shenzhen 5181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b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creening program, reduce clinical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From 2010January2012January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292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sing APACHE II scoring system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xpected score of risk of death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prognosis difference ResultsTh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PACHE II score and predict risk of deat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dead patients (t= 794,t=940; P< 005; APACHE) the patients with II score of expected death risk was 1381%, the mortality rate was 99%, the calibration measurement, no difference (P> 005), APACHE II prompts for prognostic analysis more accurate score ConclusionThe potential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the screening procedures, can quickly screen out need for emergency rescu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roving the rescu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Key words】Outpatient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Screening; APACHE II score

門急診是醫院工作的前沿是實現醫院救死扶傷的第一線,危重癥患者因病情危重進展迅速,必須立即搶救,但有些潛在危重癥就診時貌似普通患者,但其實質病情兇險,如不立即篩選出來搶救治療,可造成嚴重后果。因此探索制定一套潛在危重癥篩查及處理的分診及急診診療程序,就顯得尤為重要。預期該研究能使各種危重癥得到及時搶救,防止醫療差錯及糾紛,其具有實用性強易操作特點有較好社會效益。本次研究采用APACHE II評分方法,對于門急診患者的病情的轉歸預測較好,現敘述如下。

基金項目:深圳市寶安區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10408035)

作者單位:518104廣東省廣州醫學院附屬深圳沙井醫院急診科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門診急診收治的危重癥患者292例,其中男149例、女143例,年齡范圍為18~92歲,平均年齡(5129±1832)歲,患者患循環系統疾病74例,呼吸系統疾病88例,消化系統疾病69例,泌尿系統疾病24例,敗血癥5例,中毒性疾病和其他疾病32例。

12實施方法患者就診后按文獻方法[1]收集、記錄患者的生理參數、變量和主要診斷,計算評分及預計死亡危險度。對于生命體征不穩,神智較差患者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及動態觀察,并注意患者精神狀態的變化;注意結合患者的心腦血管系統的既往史,并完善的相關檢查,例如胸腹不適的中老年

篇3

【關鍵詞】 危重型甲流;兒童;氣胸;

2009年4月,墨西哥報道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隨后波及到全世界范圍。甲型HlNl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年齡

1 資料與方法

患兒,男,2歲4個月,因“咳嗽4天,加重伴氣促、喘息、高熱3天。”入院?;純河?天前接觸其“感冒”的母親及兄長后出現陣發性單聲咳,伴發熱,T 37.5℃,當地診所予頭孢類等藥物治療,仍反復發熱。3天前咳嗽加重,呈陣發性連聲咳,咳白色粘痰。當天下午出現氣喘,呼吸困難,伴口唇發紺,哭鬧不安,體溫明顯升高,最高體溫39.5℃,至當地醫院就診,診斷“重癥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予抗感染、鎮靜、平喘、利尿等治療,病情無改善,視病重轉來我院。(患兒近1年多來易患“感冒”,因“支氣管炎”在當地醫院住院2次,每次均可聞及“喘鳴音或哮鳴音”,用藥后均可好轉。嬰兒期曾有“嚴重面部濕疹”。)患兒起病前后其兄長及母親均有“發熱、乏力”等病史。入院時體檢:T 37.5℃,R 40次/分,HR 180次/分,體重12Kg,血壓因極度煩躁不安無法測出。神志不清,煩躁不安,低流量吸氧下面色發紺,鼻翼扇動,經皮血氧飽和度76%。眼瞼稍浮腫。頸軟,雙側瞳孔等圓等大,對光反射存在。咽部充血,三凹征陽性。雙肺呼吸音低,對稱,可聞及音調較低的喘鳴音,伴呼氣延長。心率180次/min,律齊,心音低鈍,未聞及雜音。腹稍脹,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正常。手足及肛周未見皰疹,指端暖。入院初步診斷:1.重癥肺炎;2.哮喘持續狀態?入院后給予頭罩吸氧、氧氣驅動霧化(布地奈德、復方異丙托溴銨)、甲基強的松龍抗炎、鎮靜、退熱、保持呼吸道通暢等治療。急查流感A+B抗原檢測提示: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弱陽性(+),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陰性(),血氣分析:酸堿度7.344,氧分壓72.7 mm Hg,二氧化碳分壓53.5 mm Hg,標準碳酸氫根27.2 mmol/L,剩余堿3.3 mmol/L。急查床邊胸片:1.左側氣胸,肺組織壓縮約35%;2.考慮雙肺感染;3.右側頸根部少量皮下氣腫。結合病史,診斷:1.危重型甲型流行性感冒并左側氣胸;2.重癥肺炎;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堿中毒。立即給予左側胸腔閉式引流、留置胃管鼻飼奧司他韋、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等治療,患兒呼吸仍急促,反復血氧下降雙肺呼吸音稍低,可聞及大量喘鳴音及少量濕性啰音,左上肺背部聽診呼吸音減低?;純汉粑щy明顯,多次復查血氣分析均提示氧分壓低,二氧化碳分壓升高,予性機械通氣治療。呼吸機模式BIPAP,采取保護性通氣策略,低潮氣量6~8 ml/kg,高呼吸頻率35次/min,呼氣末正壓4 cmH2O,初始吸氧濃度60%。期間保持呼吸道通暢,予咪唑安定、枸櫞酸芬太尼鎮靜、松弛呼吸肌,避免人機對抗,逐漸調低吸氧濃度和PEEP,改為SIMV模式后予拔除氣管導管,撤離呼吸機,上機時間72h。

3 討論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由變異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2],可通過飛沫、氣溶膠、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多數患者病情較輕,但少數病例病情嚴重,進展迅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識別危重癥病例并及時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3.1 診斷方面。

3.1.1 盡早識別并診斷:我國“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提出兒童、老年人、妊娠婦女及免疫功能缺陷人群較易發展為重癥病例。本例患兒年齡為2歲4個月(年齡

3.1.2 肺部的改變 2009年我國多中心臨床研究表明[3]:72.3%住院甲流患兒出現肺炎,其中30例(5.1%)合并氣胸、縱膈氣腫或皮下氣腫(排除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過程中發生者)。在死亡的19例患兒中,10例死于嚴重肺炎、ARDS和呼吸衰竭。本例患兒入院時肺部喘鳴音極為明顯,掩蓋了左側呼吸音減弱的表現,急查床邊胸片見左側肺組織壓縮約35%,雙肺可見多發散在的斑片狀模糊影,提示左側氣胸及雙肺感染,提示危重癥甲流患兒在出現呼吸困難時,除考慮合并重癥肺炎、ARDS外,需盡快完善胸片等檢查排除肺氣漏。

3.2 治療方面。

3.2.1 奧司他韋使用 目前認為奧司他韋給藥時間最好在發病36 h或48 h內盡早開始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4]。本例患兒入院時已發病超過72h,我們仍給予了奧司他韋治療,5 d后體溫逐漸降至正常,復查抗原轉陰性,進一步驗證危重癥患兒中即使發病時間超過48h也應給予奧司他韋抗病毒治療。

3.2.2 抗生素的使用 國內外研究表明,約26.3~30%甲流患兒合并有細菌感染明[5,6],重癥患兒以肺炎鏈球菌及卡他莫拉菌為主,危重癥患兒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鏈球菌為主。本例患兒入院時及行痰培養檢查,除及時按療程使用了奧司他韋外,針對重癥肺炎,經驗性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療,根據痰培養提示肺炎鏈球菌生長選擇敏感抗生素,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

3.2.3 呼吸機使用 患兒入院時已出現低氧血癥,所以我們在予以高濃度吸氧、解痙、平喘等治療的同時,予急查床邊胸片,結合檢查結果迅速給予胸腔閉式引流、氣管插管并進行有創機械通氣,很快糾正了低氧血癥,不僅治療了原發病,縮短缺氧時間,也有利于保護肝、腎等全身重要器官功能,防止病情向MODS進展。重癥肺炎及ARDS是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表現形式。早期無創或有創呼吸支持,可避免缺氧導致二次打擊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是提高危重病例搶救成功率的關鍵[7]。

把握時機,盡早撤機:患兒上機72h后在各參數均為低水平的條件下,拔除氣管插管,撤離呼吸機,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同時避免上機過程中應用鎮靜劑影響對患兒病情的觀察。

3.2.4 其他 治療過程中給予人靜脈免疫丙種球蛋白增強機體免疫力,綜合營養支持為成功救治奠定了基礎。

3.3 綜合治療

3.3.1 醫護人員:本例患兒在救治過程中涉及檢驗科、影像科、心胸外科等科室,在多方共同配合下完成救治。同時,本科醫護人員之間的密切合作也非常重要,搶救期間患者可能出現能量供給不足、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繼發感染等問題,護士的細心護理與醫師的精心醫治幫助患兒度過難關。

3.3.2 診療中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嚴格分區、隔離,對醫護人員采取二級防護,避免了二次感染。

4 結論

重癥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為老年人、兒童、孕產婦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少數重癥病例可因呼吸系統或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疫苗接種史防控流感的主要方法。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藥物可緩解流感癥狀,縮短病程,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排毒時間,并且可能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lN1流感流行季節,如出現呼吸道癥狀,并出現有呼吸急促、呼吸增快或喘息等癥狀,要及時行流感病毒檢測及X線胸片檢查,早期使用奧司他韋抗病毒、呼吸支持等綜合治療是降低危重患兒病死率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Dawood FS,Jain S.Finelli L,et al.Emergence of a 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A(H1N1)virus in humans.N Engl J Med,2009,360(25):26052615.

[2] 石敏,何萬軍,周亮,等.湘西地區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兒4例臨床特點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0,5(23):1617

[3] 甲型H1N1流感臨床病例調查協作組.2009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兒多中心臨床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10,48(10):733738

[4] Pandemic Influenza Experts Advisory Committee (Japan).Guideline for Antiviral Drugs [EB/OL]. [200703 26]. http :// mhlw. go.jp /bunya/kenkou/kekkaku kansenshou04/pdf/09e10. pdf.

[5] 柏振江,謝敏慧,李鶯,等.兒童甲型H1N1流感重癥與危重癥臨床比較。臨床兒科雜志,2011,29(6):522527

篇4

【關鍵詞】手足口??;重癥;臨床療效;治療

【中途分類號】R725.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691-01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于兒童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CoxsackievirusA16 (CA16)和Enterovirus71(EV71)病毒引起。大多數手足口病患者病情穩定,可以自愈,無后遺癥,但少數病例可出現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嚴重并發癥,發展為重癥患者,甚至導致死亡。[1]。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45例臨床資料,總結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救治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45例手足口病重癥患兒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6個月~1歲13例,1~2歲19例,2~3歲11例,3~4歲2例。本組45例均符合衛生部頒發的“手足口病重癥病例診斷標準[2]。

1.2 癥狀與體征 45例患者中,24例伴口腔皰疹及潰瘍,皮疹特點多為手、足、臀部紅色皰疹及斑丘疹,皰內液少,周圍有紅暈。9例有精神差,煩躁,嗜睡,5例患兒出現嘔吐,3例患兒出現神經系統查體陽性體征。病程中有1例患兒出現下肢肌張力減弱,步態不穩。2例患兒出現末梢循環差,1例患兒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

1.3 實驗室檢查 45例中,血常規白細胞正常8例,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9例,CRP增高4例,CK-MB輕度增高5例,血糖明顯升高13例,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32例,X線胸片肺紋理增粗12例,15例行腦電圖檢查,結果均正常。45例檢查腦脊液,其中22例白細胞計數增高,單核細胞占優勢18例。均行病毒檢測,其中檢測出EV71型41例,CA164例。3例輕度谷丙轉胺酶、谷草轉胺酶增高,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1例,

1.4 治療方案 ①物理降溫: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酒精擦浴。②抗病毒治療[干擾素10μg,qd,im;利巴韋林10mg/(kg?d),靜滴]。③控制顱高壓(20%甘露醇1~2g/kg/次,第4~8小時給藥,必要時加用白蛋白、速尿,脫水降顱壓治療5~7d)。④根據血壓、循環的變化選擇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米力農。⑤甲基潑尼松沖擊治療(10~15 mg/kg,qd);⑥大劑量丙種球蛋白(2g/kg,分2~5d靜注)。⑦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必要時予機械通氣。⑧肢端發涼、皮膚發花者肌內注射鹽酸戊乙奎醚0.015 mg/kg,第8小時給藥;凝血功能障礙者輸注血漿。⑨抗病毒藥物:靜脈給予利巴韋林10~15mg/(kg&d),分2次靜脈滴注,療程5d,對合并細菌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生素。

1.5 觀察指標 記錄患兒治療過程中癥狀、體征、及相應實驗室檢查結果(精神狀態、驚跳、共濟失調、血糖、血液分析)。

2 結果

45例患者中,本組3例NCPAP輔助通氣,1例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愈37例,好轉6例,自動出院1例,平均住院時間為10.5d,死亡1例,病毒檢測為EV71型感染,死于神經源性肺水腫、肺出血并最終導致呼吸循環衰竭。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其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情發展快,致死致殘率高。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治療關鍵是減輕腦水腫,應用糖皮質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在本組病例中,我們發現,高熱、循環障礙、血壓不穩定、發紺或蒼白、血白細胞升高者占多數,是發展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因此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重癥病例一定要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及時對癥處理,盡可能阻止病情由重癥向危重癥發展,或防止危重癥早期進一步發展至晚期。

總結45例患兒救治過程,筆者認為:對于HFMD尤其是重癥HFMD,除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外,我們予以大劑量甲潑尼龍短程沖擊療法(2~3d), 37例獲得痊愈,6例好轉,救治成功率達80.8%,取得良好療效。總之,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后遺癥嚴重,只有通過早就診、早發現,及時機械通氣,積極加強腦保護的治療,積極抗炎,合理應用激素,提高免疫力等搶救措施,做好病情觀察、人工氣道的護理、用藥護理、基礎護理等工作,才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首次就診;急危重癥;快速血糖;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58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446-01

快速血糖檢測近年來應用較廣泛,對于急危重癥患者血糖檢測尤為重要。外周毛細血管血快速血糖檢測給臨床及時發現高血糖、低血糖患者帶來極大的方便,其結果可作為解急危重癥患者病情及其預后的觀察指標,同時對指導臨搶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我院地處郊區,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來院急診就診的病人中有60%是農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是首次就診。我院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對急診首次就診的為危重患者1436例,進行了快速血糖測定,指導臨床正確用藥,避免盲目輸液,保證了搶救治療的及時進行。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首次急診就診危重危重病人1436例,其中男性738例,女性698例,年齡最大84歲,最小25歲,平均年齡為54.5歲。

1.2 方法:用羅氏快速血糖儀檢測周次就診的急危重病人血糖,了解首次就診急危重病人血糖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指導臨床正確用藥,避免盲目輸液,減少誤診和醫療糾紛,為搶救病人爭得時間。

1.3 快速血糖判斷指標:快速血糖所測得血糖值為隨機血糖,參照糖尿病診斷標準[2]。隨機血糖值在3.9-6.0mmol/L為正常值,血糖值<3.9mmol/L為低血糖,血糖值>11.1mmol/L為高血糖,血糖值在6.1-11.1mmol/L為可疑高血糖。

2 結果

2.1 本組病例快速血糖測定結果見表1

2.2 本組病例快速血糖測定結果年齡分布見表2

2.3 本組病例快速血糖測定結果疾病分布見表3

3 討論

3.1 快速血糖檢測優點 快速血糖監測近年來應用較廣泛,其檢測結果與生化法測定靜脈血糖相似[2]。以往通過靜脈血測定血糖的方法雖然準確度高,但常規測定過程常以小時計算,而且反復靜脈穿刺也給病人帶來不便和痛苦,危重病人的急救時間對挽救病人生命至關重要,且末梢循環不良,靜脈不易穿刺,治療的及時性要求高,取血困難,一次采血量往往不足以進行正常測試[3]。急診病人就診時進行快速血糖檢測可以避免上述不足之處。血糖監測的意義在于快速準確獲取血糖及其有關代謝的信息,積極而準確地對病人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對早期發現、有效治療、預防并發癥有重要指導意義。研究表明:快速血糖監測儀檢測血糖簡便、快速、準確且需血量少,用其監測血糖臨床可信度高,易于病人及其家屬接受和使用[4]

3.2 初篩急危重就診患者糖尿病 我國現有糖尿病病人中僅有50%左右被確診,另有與糖尿病人數相等的IGT 患者,這部分患者在未進行糖尿病普查的人群中, 幾乎為零, 但這種IGT 的隱匿性流行為糖尿病的進一步流行提供了基礎[5]。表1顯示隨機血糖值在6.1-11.1mmol/L的病人869例,占54.3%,這部分病人可能是IGT患者,是2 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隨機血糖>11.1mmol/L的病人201例,占12.6%,其中最高血糖為30.73.9mmol/L??焖傺潜O測可迅速篩查急診危重癥患者糖尿病,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3.3 指導臨床用藥 對癥狀不明顯又從未測定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急診就診時,患者本人及家屬均不能提供糖尿病史,搶救過程中不免用到葡萄糖,可能造成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引起醫療糾紛的發生。急危重初診患者進行快速血糖測定,對搶救患者生命,特別是急需補充血容量或脫水治療時,輸液類型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杜絕因醫療行為所致的不良后果。一般血糖值在6.1-11.1mmol/L者盡量少用葡萄糖液靜滴, 血糖值>11.1 mmol/L者應慎用葡萄糖液靜滴,若血糖明顯升高>14.0 mmol/L,則禁用葡萄糖液靜滴。

3.4 及時發現糖尿病并發癥和合并癥減少醫療費用 糖尿病確診較晚、并發癥及合并癥患病率高是我國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特點[5]。表3顯示肥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病人的隨機血糖值>6.1mmol/L都占65%以上,其中隨機血糖值>11.1mmol/L 以上的分別是心血管系統疾病為9%、神經系統疾病為11.6%、呼吸系統疾病為13.7%、消化系統疾病為18%、肥胖為22.7%、其他疾病為8.9%。對昏迷患者進行快速血糖監測,根據血糖值及時發現高滲性非酮癥高血糖性昏迷或低血糖昏迷。若嚴重的高血糖、脫水、血漿滲透壓升高而無明顯的酮癥酸中毒伴有意識障礙或昏迷者,應按高滲性非酮癥高血糖性昏迷處理,及時給予胰島素及補液有效治療。若血糖值

4 小結

快速血糖監測儀檢測血糖簡便、快速、準確且需血量少,用其監測血糖臨床可信度高,對病人痛苦小,對初診的急危重患者進行快速血糖監測,可初步篩查糖尿病,對早期發現、有效治療、預防并發癥、及時指導臨床正確用藥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玲,陶志敏.急危重癥患者快速血糖測定的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08,3(33):71

[2] 劉寶芬.3種方法測定血糖結果的比較[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3):40-42

[3] Flora D,Oki J.Frequency and impact of SMBG on glycerin control in pa-tientswithNIDDMflowed in specialty clinic of an inner city teaching hos-pital.Diabetes,1996,45:69A

篇6

據流行病調查學顯示[1]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目前一些疾病的高發態勢下,內科疾病的急診發生率正處于不斷升高的狀態且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表明由于內科急診疾病往往存在病情復雜、變化較快等特征,因此對其救治不及時或者是治療措施不恰當就常導致病情的急劇惡化、乃至死亡,所以我們認為加強對內科疾病的院前急救能夠為院內治療提供寶貴的黃金時間,進而提升生存率和有效降低致殘率,因此我們對內科疾病的院前急救效果進行觀察,現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選取281例實施院前急救的內科疾病患者,同時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查閱患者病歷資料顯示其中男153例(54.45%),女128例(45.55%);平均年齡(52.04±10.20)歲。其中65歲者為70例(24.91%);同時患者病歷資料還顯示內科疾病急救中以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泌尿系疾病和其他疾病最為常見(分別38.62%、46.00%、1.87%、8.00%和1.00%以及4.51%)。

研究方法:參考現行的臨床試驗設計要求,制作《內科疾病院前急救效果觀察表》,并由專人對表中內容諸如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急救原因、基礎疾病、臨床診斷和院前急救方法以及效果等觀察與記錄且對所得數據實施統計與分析。

院前急救措施:根據院前急救臨床路徑要求,內科疾病的院前急救原則以保證生命體征穩定為主,從而進行更加有效地院內救治提供寶貴的時間,例如院前急救含有:①嚴密監測患者呼吸、脈搏、心率和血壓以及患者病情變化。②在患者發病現場應根據患者情況實施體格檢查等措施,且對患者作出初步診斷并制定救治措施。③對患者鼻腔和口腔分泌物、嘔吐物和血凝塊等易堵塞氣道的物質實施快速清除,若是患者存在舌后墜現象則應放置口咽導管或是舌鉗。④同時在醫生進行對患者病情處理時囑護理人員建立靜脈通道,并針對患者病情而進行輸液等一般和對癥處理:如血壓過低時給予升壓藥多巴胺和進行補液等措施以便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而對于呼吸和心跳驟停者則給予腎上腺素等藥物以及配合人工呼吸和氣管插管以及胸外心臟按壓等方案。⑤另外,在對患者轉運期間應注意各種管道的檢查,包括是否堵塞、是否脫落等。

急救效果分級[2]:①顯效:呼吸困難明顯緩解,心率和血壓以及動脈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②有效:呼吸困難和心率以及血壓有一定程度改善,動脈血氧飽和度升高或是接近正常水平;③無效:患者生命體征消失,心電圖變為直線。

統計學處理:利用SPSS 12.0分析軟件對數據實施處理。

結 果

內科疾病院前急救效果分級結果:顯效95例(占33.81%),有效182例(占64.77%),無效4例(占1.42%),總有效為277例(占98.58%);其中本次研究中無效的4例患者分別為心臟猝死2例,腦出血導致腦疝者1例,農藥中毒者1例。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結果,見表1。

表1 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結果(X±S)

注:P<0.05,說明對內科疾病進行院前急救處理后患者生命體征得以穩定,為更好的院內治療奠定了基礎。

討 論

所謂院前急救是指[2,3]受到各種急危重癥和創傷以及中毒等對人們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人群所實施的院前急救醫療行為。通過本次對內科疾病所采取的院前急救效果觀察后,我們發現雖然此類患者病情較急、較重以及死亡率較高,但是只要實施諸如本次所采取的有針對性急救措施后就能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而極大降低死亡率(從以上結果中不難看出)。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能夠取得以上較為滿意的急救效果是因為院前急救達到了“無治療期”(指從患者發病到得到治療為止的時間)的目的,這樣便能對患者實施高效和及時的醫療救治服務,進而提高存活率,例如:①心理疏導,此類患者往往存在著諸如緊張及焦慮等心理問題,因此我們除了積極給予救治外,還安慰和鼓勵患者,從而穩定其緊張不安情緒、進而幫助患者渡過精神上的難關。②快速診斷、制定救治方案:例如作為院前急救環節中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急救期間最為重要的環節,這樣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以及降低肺部感染和化學性肺炎等疾病的發生率,而對于昏迷或嘔吐患者則應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其次對于呼吸心跳驟停者應立即給予CPR;另外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輸液救治(應遵循先晶體后膠體的原則),其主要目的是保持血壓穩定和滿足諸如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灌注等[4]。

總之,及時和有效的院前急救對提高內科疾病患者存活率和改善患者以后生活質量具有不可估量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杜軍,馮樹行,高燕,等.2000~2006年間急診內科疾病譜的臨床分析[J].世界危重癥病醫學雜志,2007,4(3):847.

2 萬立東.院前急救概論[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24):19-24.

篇7

【關鍵詞】 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急診急救;護理干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66

有機磷農藥是一種強力廣譜殺蟲劑, 可通過吸入、皮膚接觸或揮發等多種途徑中毒。有機磷中毒屬急危重癥, 多因呼吸機麻痹、呼吸中樞抑制、肺水腫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1]?;颊甙l病急、病情進展迅速, 如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會嚴重威脅生命安全。有文獻報道[2], 對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實施急診急救護理措施可提高治療效果, 減少并發癥, 促使其早日康復。本文以本院急診科收治的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了此類患者的急診急救護理措施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急診科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5例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 其中男7例, 女8例, 年齡24~70歲, 平均年齡(45.7±8.3)歲。均為口服有機磷農藥中毒, 且劑量均>100 ml, 平均劑量(158.7±68.1) ml, 于口服后7 h內就診。

1. 2 護理方法 15例患者均在常規急診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急救配合和飲食指導等針對性護理干預。常規急診護理措施主要有清除毒物、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調整藥物使用劑量、采用物理降溫和呼吸護理等, 而心理干預、急救配合和飲食指導等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心理干預。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 掌握其心理需求, 向其說明胃鏡檢查的必要性并耐心講解檢查中的注意事項;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檢查流程和所采取的護理措施, 努力緩解其恐懼心理, 減輕其焦慮程度, 提高配合度。②急救配合。提升急救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 做好急救準備, 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給予救治, 對搶救成功的患者進行必要的心電監護, 心肺復蘇時應對患者頭部進行必要的降溫處理, 合理選擇藥物。③飲食指導。補充高能量和高維生素的流質食物, 適當補充氨基酸、脂肪乳等, 提高營養水平, 逐步向正常飲食過渡。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痊愈:體征及臨床病癥恢復正常;無效:處于昏迷狀態甚至死亡。采用本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調查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總分100分, 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

2 結果

15例患者經急診急救護理干預后痊愈14例, 無效1例, 痊愈率為93.33%?;颊呒捌浼覍賹ψo理服務非常滿意9例, 滿意5例, 不滿意1例, 護理滿意度為93.33%。

3 討論

及時、有效、徹底的洗胃不僅是搶救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的關鍵, 同時還對此類患者的急救護理效果起決定性作用[3]。洗胃時應盡量減少誤吸, 防止胃黏膜損傷等并發癥出現。如為重度患者, 應在洗胃后保留胃管1 d, 為再次沖洗提供便利, 同時應配合使用足夠用量的藥物[4]。在治療方面, 除徹底清除毒物, 合理應用解毒藥物并視情況給予機械通氣之外, 還應做好對癥處理工作。具體來說, 休克患者應給予升壓藥治療, 肺水腫患者給予阿托品治療, 腦水腫患者靜脈滴注脫水劑與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 心律失常者應按其類型及時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 危重患者可采用輸血療法, 并適當補充部分膽堿酯酶。此外, 如為遲發性周圍神經病患者應給予大劑量B族維生素治療。

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屬急危重癥, 可造成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等重要臟器損傷, 死亡率很高, 患者家屬常有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 了解其心理狀況和需求, 耐心講解相關治療護理措施的必要性, 以爭取患者家屬的理解和配合, 為后續急救提高便利, 這也是急救護理的關鍵所在。為確保搶救成功, 應迅速組織毒物通過黏膜及皮膚吸收, 做好搶救配合工作, 縮短洗胃時間, 防止胃內容物溢出, 以減少對患者的進一步危害[5]。另外, 患者口服農藥中毒后會損傷腸道黏膜, 加之治療時需禁食、催吐洗胃等, 因此應提供必要的飲食指導, 及時為患者補充營養, 以維持酸堿平衡, 促進病情恢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痊愈率和護理滿意度均高達93.33%, 提示該急救護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 急診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對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實施急診急救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 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羅澤波, 張宇璞, 陳潤森.早期氣管插管搶救急性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23例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4, 34(1):111-112.

[2] 陳吉妮, 樓秋英, 趙美蓉.護理干預在有機磷農藥中毒臨床急診中的應用.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14):86-88, 91.

[3] 姜和.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急性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72例.實用臨床醫學, 2011, 12(5):26-27, 50.

[4] 蔡慧娟.急救護理流程在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搶救中的應用. 基層醫學論壇, 2014, 18(3):302-303.

篇8

(1.赤峰市市醫院急救中心;2.赤峰學院附屬醫院 口腔修復科,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目的:通過研究2013年赤峰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病譜的特點,分析赤峰市急救病譜,分析其規律,為赤峰市臨床急救業務的合理開展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對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院前急救接診的8268例患者進行調查.結果:8268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高發年齡組為50歲~59歲、60歲~69歲.急救病種發病例數多少排序,前6位依次為神經系統疾病2026例(24.94%)、心血管疾病1837例(22.22%)、創傷1169例(14.14%)、呼吸系統急癥1046例(12.65%)、中毒類812例(9.82%)、消化系統急癥711例(8.60%),危重患者急救呼叫服務時間主要分布在上午9:00~12:00和下午3:00~6:00,急救患者主要分布在距醫院0~10km范圍的市區和郊區.結論:根據2013年赤峰市急救病譜的特點,探索進一步完善本地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和促進急診管理的辦法.

關鍵詞 :院前急救;流行病學;急診醫療管理

中圖分類號:R45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079-02

隨著赤峰市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城鎮人口數量迅速增長,人口分布、組成結構及生活環境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同時隨著我市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的飲食結構、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的改變,急救病譜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急救病譜對院前急救有指導作用,院前急救工作應依據急救病譜展開,為適應當前急救病譜的新變化,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質量,需了解近年來我市院前急救病譜的特點以及影響院前急救工作的關鍵因素,本文對赤峰市急救中心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全年的院前急救患者病譜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結果對指導建立與赤峰市院前急救病譜相適應的院前急救醫療模式,提高院前急救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赤峰市中心醫院為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有開放病床2000余張.赤峰市120急救依附于赤峰市醫院.有專門的調度室24小時受理赤峰市及周邊旗縣的急救呼叫,并做詳細記錄.配備9臺急救車.由專業急救醫師及護士接到調度呼叫后隨急救車到現場搶救.本次調查對象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所接診的急救患者.

1.2 方法:本研究根據要求設計規范化調查登記表[1],資料均來源于我科的120電話接診記錄及急救病歷,按時間順序記錄于excel表格,詳細登記患者的各項信息.反復核對3次,保證登記資料的真實可靠,統計結果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院前急救出診的一般情況:全年急救呼叫出車8572次,其中空車304次,除此之外共出車搶救患者8268人次.全部急診患者中男性4571例,女性3697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院前急救患者病種分布前六類情況:前六類疾病急救人數的構成比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多到少排序依次為神經系統疾2026例(24.94%),心血管疾病1837例(22.22%),創傷1169例(14.14%),呼吸系統急癥1046例(12.65%),中毒類812例(9.82%)消化系統急癥711例(8.60%).年齡4天~89歲,平均年齡45.12歲.

2.2 院前急救患者年齡分布情況(見表2).表中0歲~40歲患者1590次(19.23%),40歲~80歲患者6326人次(76.51%),80歲~組患者581人次(7.02%).高發年齡為50歲~59歲、60歲~69歲年齡組.

2.3 院前急救與轉運患者就診時間分布特點:就診時間呈不規則型分布,0:00~9:00幾個時間段就診人數較少,12:00~15:00、18:00~21:00和21:00~24:00接診患者多,診治患者數占全天就診人數的46.73%.院前急救人次與出診時間分布的關系見表3.

2.4 院前急救人次與急救半徑分布的關系見表4.院前急救人次與急救半徑分布的的特點,0km~10km范圍內接診患者數量最多達5932人次(71.75%),10km~20km接診患者1363人次(16.49%),20km~80km接診患者501人次(6.06%).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全年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發病比例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國內大多數相關研究結果相近,這可能與男性是社會勞動的主體,男性更容易暴露于危險的工作環境下有關.院前急救的病種構成比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排序前6位依次為神經系統疾病2026例(24.94%),心血管疾病1837例(22.22%),創傷1169例(14.14%),呼吸系統急癥1046例(12.65%),中毒類812例(9.82%),消化系統急癥711例(8.60%).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2],急救患者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主.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力活動量的減少,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礎病癥的患者日趨增多,心腦血管疾病急危重癥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提示在急救人員培訓和急救設施配置上應側重于心腦血管疾病急救.創傷患者數排第三位,這與以上文獻報道稍有不同.可能與我市大力發展新城區建設,市區人口密度低,交通壓力相對較小有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院前急救患者高發年齡組為40歲~80歲.發病年齡與所患疾病病種有一定聯系.本組資料中40歲~60歲年齡組中創傷患者876人次,占創傷患者比例為74.94%,60歲~80歲年齡組內科急診患者人次占內科急診患者比例為49.03%,提示40歲~60歲是創傷高發年齡組.而隨著我市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60歲~80歲組人口基數增加,老年患者慢性疾病突然發作,形成一個高發年齡組.因此,我院應在院前急救中大力加強創傷和老年病的防治[3],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質量.

對24小時內出診情況進行統計,提示在24小時內呈不均衡分布,這可能與急救病譜中不同疾病好發時間段有關,應針對不同時段患者的分布,合理地調配人員設備.本研究結果提示下午6時~早晨6時院前急救占全天的50.44%,目前我院普遍存在夜間急診醫護人員較白天少的情況,很難滿足出診需求.

研究結果顯示,急救半徑在0~5、5~10公里之內急救人次最高為5932人次(71.75%),平均反應時間分別為6.13min、8.69min.10公里以上至40公里之間出診到達地點主要為郊區及鄉鎮醫院.40公里以上出診到達地點主要為周邊鄉鎮衛生院及旗縣醫院.患者搶救白金時間一般認為是10min[4],要提高救治質量,縮短院前急救的反應時間是關鍵,可提高搶救成功率[5].赤峰市市醫院是我市唯一一家大型三甲綜合性醫院,院前急救對象覆蓋市區及所有旗縣.我市幅員遼闊,居住分散,致使我科急救半徑較大,偏遠地區患者往往延誤最佳救治時機.因此必須提高遠程急救能力,同時加強基層醫院急診科的急診搶救工作[6],使危重癥患者得到及時的搶救.

參考文獻:

〔1〕尤素杰,李英杰.遼寧鞍山長甸地區3608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譜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1,14(2):263.

〔2〕潘愛群,馬福來,張貴田.1998~2006年唐山市院前急救疾病譜的變化原因分析和應對措施探討[J].中國急救醫學,2007,27(10):952.

〔3〕Mason S, Wardrope J, Perrin J. Developing acommunity paramedic practitioner intermediate care support scheme for older people with minor conditions[J].Emerg J,2003,20(2):196-198.

〔4〕Greene JG. Constructing a standard climacteric scale[J].Maturitas,1998, 29:25-31.

篇9

【關鍵詞】呼吸心跳驟停;心肺復蘇;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784-01

我院急診科20010年1月~20011年12月2年內共搶救呼吸心跳驟?;颊?2例,現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影響心肺復蘇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從而提高急診科呼吸心跳驟停急救水平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10年1月~20011年12月間院前或院內發生呼吸心跳驟停,并經我科搶救的患者12例,年齡22~71歲,平均36歲,其中男10例,女2例;發生在院外呼吸心跳驟停7例,均為撥打本院急救電話出診,院內呼吸心跳驟停5例,其中送來4例,1例為本院婦科診治的患者。

1.2 復蘇措施 參照2005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進行以下操作:胸外心臟按壓,電除顫,簡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靜脈注射腎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異丙腎上腺素,碳酸氫鈉等,頭部物理降溫,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心電監護,血氣分析,對癥處理等。

1.3 復蘇成功標準 ①心搏恢復;②面色(口唇)由發紺轉紅潤;③出現自主呼吸或用機械通氣、心搏恢復、靜脈血血氧飽和度>95%;④瞳孔由大變小,有對光反射或眼球活動5意識恢復[1]。

2 結果

2.1 院前組與院內組復蘇成功率比較 院外發生呼吸心跳驟停者7例,復蘇成功1例,院內發生呼吸心跳驟停者5例,復蘇成功3例。

2.2 呼吸心跳驟停患者病因分布:診斷心血管疾病2例,呼吸系統疾病1例,腦血管疾病2例,創傷6例,窒息1例。

3 討論

呼吸心跳驟停是常見急危重癥,也是急診中最為緊急的危重癥。大量文獻報道,最終影響心肺復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包括有無目擊者、目擊后有無接受現場CPR、開始復蘇時有無心跳、呼吸心跳停止到接受有效CPR的時間、呼吸心跳停止與到達醫院的時間、急診CPR持續時間、初始復蘇時的心臟節律以及給予腎上腺素的次數等。本組資料顯示,心肺復蘇成功率與病因、發病地點及復蘇開始時間有關。本組病因明確的呼吸心跳驟?;颊咧袆搨?例占總患者數50%,本組因創傷致呼吸心跳驟?;颊邚吞K成功3例占復蘇成功總例數的75%可見創傷患者基本為青中年其本身臟器功能良好尤其是心臟功能良好也是心肺復蘇成功率高的原因之一,12例均行電除顫,可見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是復蘇成功的關鍵,電除顫能提高復蘇成功率,且施行電除顫越早,復蘇成功率越高[2]。本組患者復蘇成功4例,其中3例均行緊急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復蘇成功,及時開通氣道保持良好的通氣也是呼吸心跳驟停復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本組結果顯示,院內發生呼吸心跳驟停復蘇的成功率明顯高于院外者。院內5例呼吸心跳驟停者均能在15分鐘內進行CPR,成功3例(60%),復蘇成功患者均在6分鐘內開始了CPR,可見復蘇開始時間越早越好。院外呼吸心跳驟停者得到有效復蘇較晚,心肺腦等重要器官缺血時間較長,復蘇成功率降低。進一步分析統計本組院前呼吸心跳驟停病例顯示,多數病人不能在5分鐘內得到有效CPR,從而失去最佳搶救時機。筆者認為農村道路狹窄、患者家屬文化素質較低,急救基本知識和意識都欠缺、等原因導致救護車到達現場或送患者來院不及時,老年患者被發現較晚或發現后報警不及時,居住條件差導致搬運困難,現場急救人員及設備缺乏等因素,都是院外呼吸心跳驟停者不能及時得到有效復蘇的原因。

心肺復蘇是急診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救治可明顯提高復蘇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護臟器功能,大大降低病死率[3-4]。因而全民普及急救意識,現場CPR基本知識及操作,能有效縮短復蘇開始時間,贏得搶救時機。提倡和進行全民健康教育,加強急診科醫護人員CPR技能培訓,增加急診科人員及現場急救設備配備,加強急救體系的建設,能夠進一步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貧困地區急診科建設需要加快步伐以滿足人民健康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沈 洪.掃描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會議修改國際心肺復蘇指南的原因與方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5,17(4):177-179.。

[2]許樹耘,何 慶.急診復蘇失敗原因初探[J].中國急救醫學,2001,21(2):110.。

[3]李春盛.急救醫學發展[J].急救醫學,1999,8(4):275-277.。

[4]楊冶,黃永陽.右江醫學,2009,37,(4):

篇10

【關鍵詞】無創正壓通氣;呼吸機;重癥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45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605-02

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危重癥狀,具有發病急促、病情嚴重,生命健康危害嚴重的特點,多表現為呼吸障礙、肺音、呼吸局促,面部發紺、血痰等癥狀。對重癥心力衰竭的治療中時機的把握很重要,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就很容易導致死亡。而傳統的心力衰竭治療措施對重癥情況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見效慢、效果不突出,容易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本文探討采取呼吸機無創正壓通氣作為輔助,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在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接診的68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分析。對照組34人、實驗組34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39人,年齡為37~75歲,平均年齡為58.6±6.7歲。臨床檢查確診病情為冠心病15例、風濕性心臟病21例、高血壓心臟病17例、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9例、圍產期心肌病5例。兩組患者在病情、性別、年齡等方面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策略,對患者進行利尿、擴張血管、強心、正性肌力類藥物。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呼吸機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采用S/T模式,設定吸氣壓力為8~16cmH2O,呼氣壓力為4~8cmH2O,吸氧濃度初始設定大于60%、待血氧飽和度穩定之后降低到60%以下,供氧流量控制在4~7L/min。[2]在使用呼吸機期間照常對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脈搏進行監測。

1.3評價指標 對患者的pH、PaO2、PaCO2、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等數據進行監測。以各項指標完全恢復正常,患者無不良反應為痊愈。以各項指標有一定程度好轉,患者自覺無不良反應或不良反應微弱為好轉。以各項指標無變化甚至惡化、患者自覺各項癥狀無變化甚至惡化為無效[3]。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以t進行檢驗,以p

2結果

2.1實驗組好對照組接受治療后的血氣標準、心率、呼吸頻率指標標膠。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有明顯提高,p

3討論

重度心力衰竭通常會伴隨呼吸障礙、供氧不足等情況。臨床上采取的擴張血管、利尿劑、強心藥物等常規措施要起效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嚴重的呼吸障礙、供氧不足則會加劇患者的器官衰竭甚至意識昏迷,縮短患者的最佳救治時間。在臨床上常發現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常規治療無法有效促進呼吸改善而導致患者最終死亡。為了協助做好心力衰竭患者的救護工作,我們在實驗組采用呼吸機進行無創正壓通氣協助,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無創正壓通氣對患者氣道和呼吸系統無不良影響,且可以起到快速促進血氧飽和度達到正常水平,中和酸中毒、避免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等效果,是對心力衰竭治療的最佳輔助措施[4]。

相關研究證實當重度心力衰竭發生時肺毛細血管的壓力會增大,從而導致大量漿液滲透到肺泡內,從而對肺功能造成阻滯和干預,導致患者吸氧量不足,引起機體中毒反應和衰竭。這會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5],從而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導致臨床病死率大幅上升。用呼吸機進行無創正壓通氣,相當于和常規心力衰竭治療藥物形成雙管齊下的形式,一個注重心功能干預,一個注重肺功能干預,中和重癥心力衰竭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延長治療黃金期,為常規心力衰竭的搶救工作爭取時間。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康復效果、血氣指標等都存在明顯差異,可見呼吸機無創正壓通氣在治療重癥心力衰竭方面確實有較好的效果。

4結論

呼吸機無創正壓通氣在重癥心力衰竭的治療方面表現突出,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書永 王煥超.呼吸機在重癥心衰患者的搶救應用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年,第9期.

[2] 秦新飛.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應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88例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年,第8期.

[3] 葉龍彪.無創呼吸機在急性左心衰急診救治中的效果觀察.[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