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文化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特色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營銷
長白山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近年來旅游業獲得了蓬勃發展,但是長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市場與旅游業的發展極不協調。作為長白山特色資源重要載體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目前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長白山區域旅游業的發展。
一、長白山區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場現狀
通過市場調查發現長白山區域旅游商品除了土特產品外主要是玉石、玻璃、瑪瑙材質的首飾,桃木、杏木雕琢的辟邪小掛件,俄羅斯套娃和韓國的工藝品,根雕、木刻、樹皮樹葉粘貼畫和浮石盆景,旅游紀念章、長白山紀念郵票、名信片、印有長白山圖案的背心、手帕、關于長白山的書籍、音像制品等。這些旅游商品中基本沒有體現長白山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紀念品,因此有必要研究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二、長白山區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場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長白山區域旅游商品市場存在以下問題:食用菌、人參、鹿茸、林蛙油等土特產品占據旅游商品市場主導地位;旅游商品種類較少,且大部分與國內其他地區雷同,有的還是臨近的俄羅斯、韓國及朝鮮等國家的商品,沒有長白山區域的特色;具有當地特色民俗文化內涵的旅游商品極其缺乏;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營銷和品牌建設力度不足。總之,長白山區域旅游商品沒有體現當地的特色。
三、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營銷策略
(一)發掘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重在特色,應將當地民俗文化元素融合在旅游商品中,使其具有獨一無二、獨特的藝術欣賞價值。在開發中要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需求,在設計時應堅持品位、質量、人性化、易攜帶、有特色的原則。加大力度開發散落在民間具有長白山文化、滿族和朝鮮族文化及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滿族剪紙、“嘎拉哈”、滿族荷包香囊、薩滿文化陶瓷藝術品、朝鮮族服飾樂器等,豐富長白山區域旅游商品種類。
(二)制定合理的旅游商品價格。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應該盡量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經濟層次旅游的需求。根據市場調查數據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實際市場情況制定不同的價格。調查發現,在長白山區域60元以下的中低價位旅游商品銷路最好,因此同樣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應通過包裝、大小、組合等形式拉開價格檔次以滿足不同收入群體。
(三)制定全方位促銷策略。長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可以采取促銷方式,讓游客能夠深入、系統了解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提升興趣以實現銷售。1.傳統媒體促銷。(1)制作多媒體宣傳片。電視和網絡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將拍攝的長白山特色自然、人文、風土民俗、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內容的宣傳片在電視及網絡媒體上投放,也可在火車站、客運站和機場等公共場所投放,提升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知名度。(2)印制發放宣傳手冊。制作印有長白山地區旅游景區導游圖、風土民俗、旅游景觀圖片以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宣傳手冊,在景區及游客流量大的公共場所免費發放,實現促銷和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的目的。(3)定制戶外宣傳廣告。在長白山周邊人流聚集及流動較大的機場、火車站、長途客運站以及景區等場所投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戶外廣告,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獲得游客的關注。2.事件促銷。當地政府通過舉辦長白山特色旅游文化節實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展銷;通過主辦長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大賽,吸引社會人員參與,提升長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與當地電視臺、網絡等媒體合作,請當地專家學者及民間藝人講述長白山的特色文化及民俗以及特色民俗工藝品及制作,也可贊助比較熱門的節目,并提供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做獎品,以此來提升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3.新媒體營銷。(1)網絡營銷。通過在創建的長白山特色資源及旅游網站上建立長白山特色文化和民俗、自然及民俗景觀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欄目,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面做關鍵詞廣告,在門戶網站、專業旅游網站及論壇、社區等站點上做網絡廣告等方式實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營銷推廣。(2)自媒體營銷。博客、微博、微信、WIKI百科等自媒體已成為網絡營銷信息傳遞最快捷、最方便的媒介,通過好的創意設計出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或事件,依靠公眾的社會關系實現病毒性網絡營銷推廣目的。(3)論壇及社區營銷。建立長白山旅游論壇、社區,并分享特色旅游信息和資源,曬出東北特色剪紙、嘎拉哈、薩滿面具、魚皮工藝品等長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照片實現營銷推廣的目的。
(四)實施多渠道營銷推廣策略。長白山區域旅游商品銷售渠道主要是小攤點和小鋪面形式,無序競爭嚴重,破壞了長白山地區的旅游商品市場,需采取以下對策。1.建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連鎖店。通過連鎖經營方式統一經營和管理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提升服務水平,擴大經營規模,促進旅游特色文化商品的銷售。在旅游景區、餐飲休閑娛樂區、景區周邊交通樞紐和中轉站等場所開設連鎖店實現長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銷售。2.設立旅游商品銷售專柜和自動售貨機。在長白山景區周邊賓館、酒店大廳及大型商超里設立專柜,通過專柜途徑銷售,無需隨身攜帶,購買后直接放在酒店以方便游客;在旅游景區、餐飲休閑娛樂區、景區周邊交通樞紐和中轉站賓館酒店等場所安放自動售賣機以銷售適合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方便游客隨時購買。3.建立特色旅游商品銷售中心。在重要的旅游交通要道沿線游客休息區設立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銷售中心,與長期合作的旅行社合作,讓他們及導游向游客發放長白山區域特色紀念品,進行宣傳講解,并帶領游客參觀這些銷售中心以實現銷售。也可以吸引自駕游的游客在此休息時購買,可借鑒九寨溝、張家界等與旅行社的合作模式。4.與景區合作銷售。與景區進行合作,游客通過略高于門票的價格獲得由長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制作的特殊紀念門票,不僅具有門票作用,而且具有收藏價值,提升游客的參與感。在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門票上印有條形碼,供景區驗票使用。5.打造電商平臺。建設長白山旅游商品銷售平臺或在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上開設網上商店實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一次和二次銷售。充分利用移動智能終端覆蓋面廣的特點,開設微店實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銷售。在長白山旅游網及其他相關的網站上開辟銷售專欄或者相關商品鏈接實現銷售。通過網絡銷售渠道不斷提升長白山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更好地實現銷售。
作者:王 迪 馬哲明 姚月南 鄭嬌嬌 單位: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哲明,肖艷.長白山地區品牌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及對策[J].社會科學戰線,2014,6:62~65
篇2
一、本研究的應用價值
據統計,秦皇島市2010年接待海外游客22.42萬人次,同比增長19.7%,2011年26.44萬人次,增長9.1%,而2012年較上一年增長8%,達到28萬人次。由此可見,秦皇島市國際旅游發展勢頭良好,這更凸顯出旅游英語的實際應用地位。而目前,對秦皇島各旅游景點的英文介紹過于突出自然風光和娛樂觀光的呈現,而輕視了對其歷史及多元文化特征、文化資源內涵的描述。本著將旅游英語與地方特色文化緊密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秦市各高校開始逐漸將地域特色滲透到旅游英語的實踐教學中,但開發的廣度還遠遠不夠,而且也沒有真正地走出校門,服務社會。
筆者旨在充分挖掘秦皇島豐厚的自然稟賦和人文資源,在如今強調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將具有秦皇島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語推廣到樹立秦皇島國際文化旅游品牌的實際中去,使秦皇島成為真正的文化旅游城市,給國際游客以視覺上和心靈上的完美享受。
二、將秦皇島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英語中的嘗試
(一)深入調查選擇及歸類
筆者打破了三區四縣的行政區劃界限,深度挖掘秦皇島域內特色文化,有重點地選擇有代表性的內容作為關鍵詞(如歷史遺跡,近代工業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傳統節日、特色小吃及民間傳說,少數民族文化等),對材料進行整理,歸類如下表:
文化類別 旅游資源單體
歷史遺跡 明長城文化、山海關總兵府、山海關古城、
北戴河秦行宮、北戴河朱氏墓地
近代工業
文化 耀華玻璃廠、秦皇島港口近代建筑群
名人文化 《浪淘沙·北戴河》、李世民《春日觀海》、
曹操《觀滄海》、北戴河名人別墅群、朱啟玲開發
建設北戴河、鄭己、詹榮、戚繼光與山海關
民俗文化、傳統節日、
特色小吃及民間傳說 以秦皇求仙入海傳說為中心的秦文化和春秋戰國文化、
孤竹文化、山海關王家大院文化、貝雕、周氏剪紙、
木刻粘貼版畫、榫卯工藝、小海燕評劇、皮影、
山海關國際長城節、山海關·中華龍抬頭文化旅游節、
山海關中華愛情節、孟姜女廟會、望海大會、盧龍孤竹文化節、
昌黎干紅葡萄酒節、四條包子、回記綠豆糕、老二位餃子制作工藝、
桲欏葉餅制作技藝、“楊腸子”工藝、山海關渾鍋、各種海鮮之秦皇島
獨特烹調藝術孟家女傳說、碣石之謎、肖顯寫匾
少數民族
文化 奚族文化(青龍)、朝鮮風俗(北戴河新區西河南村)、
養生長壽
文化 深度挖掘以長壽山、祖山、秦皇求仙入海處和北戴河濱海度假區為代表的養生文化知識
(二)英譯材料并靈活應用
首先,結合地方政府文化傳播和地區形象宣傳的需要,筆者組織了多位具有較高翻譯水平的教師對上述大部分材料進行了英譯,并反復斟酌校對,力求準確達意。
其次,將這些反映秦皇島地方特色文化的英譯材料充實到了秦市各高校旅游英語專業的實訓教材中。實踐證明,這種新開發的校本教材,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能提高學生旅游英語的實踐能力,使優良的文化傳統得以傳承和發展,從而實現了專業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目的。
此外,將具有豐富秦皇島文化內涵的英文介紹制成宣傳欄分布于各相關景點中,提升景區整體文化內涵。
三、推廣渠道的探析
有了上述良好開端,下一步筆者考慮將通過以下渠道推廣這種體現秦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語內容:
1.在秦各大商場、火車站和飛機場的英語廣播中融入對本地特色文化的介紹。2.使用具有秦皇島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語培訓教材對秦各旅行社導游、各星級酒店翻譯人員進行培訓,加快提升秦皇島文化軟實力的步伐。3.在旅游旺季時組織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景區或大型廣場舉辦地方特色文化的英文宣講活動甚至是海上英語劇展演,既可迎合“教學+實踐”的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又有利于樹立秦皇島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合作共贏,可提升城市的國際影響力。4.盤活秦皇島文化產業項目,將海上生明月、孟姜女傳說、肖顯寫匾、求仙入海等歷史故事改編成英語劇目,變靜態為動態,并聘請廣電中心制作團隊和秦市直高校的傳媒系合作拍成影視作品進行大力宣傳,實現全媒體營銷。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飲食文化,特色旅游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中國是一個講究美食的國家,中國的餐飲文化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成為了中國旅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餐飲文化旅游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
二、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情結
1、飲食文化情結的定義
旅游飲食情結就是基于人們對異地飲食文化的認識及好奇,而產生的趨向他鄉,品嘗異地美味佳肴和欣賞異地飲食文化并借此滿足或實現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續性愿望和情緒。
2、旅游者飲食文化情結的具體表現
(一)、品嘗異地風味飲食的欲望
中國人對待旅游飲食,不把它僅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嘗和欣賞,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時也是美食家,品嘗異國他鄉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環境,物產氣候等方面的差異,加上民族傳統烹飪技藝的不同,產生了飲食上的地區差異性。正是這些飲食上的地區差異性,才產生了飲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二)、了解異地特色烹飪技藝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嘗和欣賞了美味佳肴的同時,為了增長自己的烹飪技藝,更好的介紹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們常常對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興趣,經常向服務員和烹調師詢問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藝流程,得到滿意的答復后,他們會感到特別愉悅。
(三)、感受異地奇特的就餐環境、進食方式的欲望
不同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個方面。對于旅游者,這也是旅游飲食情結之所在。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高檔次的審美活動,好奇心是人們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會驅使人們去探索周圍的一切,并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量。
(四)、探求異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如果能了解到滲透與于飲食中的人文歷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讓其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心理滿足。
三、中華飲食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吃”往往被擺在首要位置。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中華飲食文化在當下旅游活動中不僅能為游客帶來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彰顯與弘揚的良好平臺。飲食文化與旅游的進一步結合,一方面使得傳統飲食文化在旅游活動中得到更多的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飲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品位。二者有機融合,將發揮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的優勢效應,真正實現傳統文化與旅游經濟協同發展的和諧局面。
當前,我國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多數還停留在以味覺體驗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夠全面反映飲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內在底蘊。中華飲食文化通過數千年的發展,不僅具有取材豐富、烹飪技法發達的直觀特點,更重要的是藝術、哲學、醫藥、宗教等傳統文化在飲食文化領域均有所體現。在食物形象、飲食環境、器具、風俗等方面,中華飲食均呈現出了豐富的美學特征,而這一系列審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動尤其是旅游審美活動當中最為寶貴的資源。因此,我們應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各類審美元素,使飲食文化和旅游經濟得到真正的互動發展。
四、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現狀
中國目前飲食文化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并不十分理想,這是由于飲食文化對于一般的大眾旅游來說顯得過于單薄,很少有人專門為某一種飲食而不遠千里地花上大把的鈔票。另外,人們普遍認為,飲食的功能是飽肚之用,要把它作為一種文化來開發,只能是對一些專門的人開放。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認識到旅游本身便帶有一定的貴族性質,是人的高層次需求,所以說這其中還是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地方。目前,中國的飲食文化旅游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各地風味美食為吸引物的佳肴品嘗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餐飲業隨經濟飛躍而蓬勃發展,烹飪技術隨科技騰飛而有了長足進步,涌現出數以百計的傳統菜、創新菜,創制出不同風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同時,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消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再僅僅滿足于吃飽,而是希望盡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滿足求新、獵奇的心理和審美觀念等多方面的需求。為適應人們新的消費需求,中國各地的傳統風味菜肴紛紛上市,除北京的仿膳菜外,西安、杭州、開封、濟南、揚州等地還挖掘研制了仿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紅樓菜等。這些特色菜肴引起了海內外旅游者極大的興趣,紛紛前來品嘗和旅游。
2、以養生、醫療、保健為吸引物的藥膳保健游
中國飲食文化和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人們向來就很重視“醫食同源”,“藥膳合一”,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烹成各種美味的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漢族的天麻燉子雞、當歸藥膳雞,壯族的三七燉雞,納西族的蟲草鴨、貝母雞等都是“藥膳合一”的代表,利于強身健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曾幾何時,人們為“吃不上”、“吃不飽”而發愁,今日卻為營養過剩,不能吃而擔憂。如今的食客注重的是“三養哲學”――營養、保養、修養,尤其是老年旅游者更注重養生保健,延年益壽。他們已不再把追求食品的美味放在第一位,而是希望通過旅游強身健體,希望品嘗具有醫療保健功效的藥膳食品。因此,老年人是開發藥膳保健游這類旅游產品的最具潛力的市場。目前已開發出一些較淺層次的藥膳保健旅游產品,如南京雙寶樓賓館推出的“時珍苑”藥膳品嘗游,藥膳種類多達300多種,菜、粥、點、飲無一不由南京中醫學院養生康復系的專家學者精心搭配,再通過名廚的精心烹調,形成了中國目前為數不多的藥膳系列,滿足了人們在心理上更高層次的需求,受到國內外旅游者的廣泛歡迎[1]。
3、以感受歷史文化的積淀,弘揚飲食文化為吸引物的飲食文化旅游
近年來,西式快餐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搶占市場份額,中餐企業發展更加舉步維艱。而且,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雙休日的實行和假日的延長,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機會增多,消費增加,大眾化成為目前中國旅游餐飲市場的主流。游客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他們不僅要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中國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傳奇的故事傳說,旅游部門如能將這些加以開發利用,讓游客邊聽(聽故事)、邊看(看原料、工序)、邊嘗(嘗味道)、邊思(思意蘊),使游客樂在其中,這樣既弘揚了民族飲食文化,又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提高了旅游地區的綜合吸引力。事實上,飲食文化旅游,關鍵不在于飲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講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揚文化,令旅游消費者真正達到以吃為方式,以精神享受為目標的愿望。開發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弘揚文化。中華飲食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它們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各民族的物產、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經濟水平等狀況。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
五、開發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盡管目前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很理想,但長遠看,中國飲食文化旅游市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動所占有的空間和時間,大力開展旅游活動,無疑會拉開一道別有情趣的風景線。
1、注重產品文化內涵
文化是當今社會人們的一大追求,是旅游產品開發的靈魂,目前,飲食文化旅游產品基本上以品嘗佳肴為主,開發者往往忽視對中國幾千年深厚的飲食文化傳統的發揚,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要特別注意把握產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2、突出當地特色
為迎合復雜多變的口味需要,各地紛紛引進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區的口味,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經濟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難以把握原汁原味,從而使各大菜系紛紛串味,失去了原來的風味特色,失去了中國飲食文化獨特的魅力。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一定要立足于當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3、注重產品的創新
發展經濟學認為,一項旅游產品從其開發,投入生產,進入市場,直至完全退出競爭市場都要經過一個生命周期。飲食文化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也避免不了這一原則性問題,為了使某一黃金旅游產品長期存在,從產品的設計、開發到產品的市場定位等多個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改革,使產品不斷適應時常激烈的競爭需要,在消費者心目中保持常新的理念。
4、堅持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注重保護旅游生態環境是21世紀旅游產品開發最重要的原則。對于食品而言,從表面上看,似乎與生態資源的保護并沒有太大的聯系,而實際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自然環境的良好與否,保護好環境,才有可能擁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給食品生產。
六、結束語
飲食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不僅促進了旅游,同時也對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進行了傳揚。兩者的相結合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模式,同時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旅游模式。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旅游名鎮;特色旅游資源;生態
中圖分類號:TU268 文獻標識碼:A
一、旅游名鎮背景解讀
旅游城鎮是現代小城鎮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當今世界小城鎮發展的流行趨勢。黑龍江省著力打造系列旅游名鎮,旨在發揮資源優勢,通過特色城鎮的建設與示范,帶動全省旅游產業升級、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從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
二、連環湖旅游名鎮概況
連環湖旅游名鎮位于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黑龍江西南部,地處松嫩平原腹地,與杜爾伯特政府所在地泰康鎮相距21公里。三小時交通通勤圈覆蓋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大中城市,也覆蓋吉林的白城市、松原市,交通十分便利,水陸干線四通八達。
三、特色旅游資源解讀
(一)生態旅游資源
1、大氣壯美的湖泊濕地
連環湖是松嫩平原上的一個久負盛名的大型淺水湖泊群,由18個湖泊聯合組成,水域面積580平方公里,湖泊平均深度只有半米,最深處也只在2米左右,是典型的濕地型淺水湖泊,蘆葦叢生,湖灣密布,水草茂密,魚蝦肥鮮,其濕地范疇的旅游資源類型非常豐富。
2、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
杜爾伯特縣域地下85%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井井深1800米, 出水溫度可達53攝氏度,,屬鐳鋇型溫泉。水中含有諸多微量元素及礦物質,是理想的醫療保健洗浴溫泉
3、遼闊豐美的草原
域內的草原面積469萬畝,目前全面禁牧一步到位,草原生態逐漸恢復,牧草資源豐富、草原風情獨特。
4、豐富的水禽與魚類動物資源
連環湖水禽及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鳥類240余種,魚類40余種。鳥類中水禽92種,除鴻雁、天鵝、丹頂鶴、灰鶴是重點保護對象,多數是非保護類的野鴨,有一二十種可以獵獲。
(二)人文旅游資源
蒙古風情——黑龍江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
驛站文化——清代古驛站。
漁獵文化――冬季捕魚、養魚工藝、魚苗孵化和馴化等特色生產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參與性和科普意義。
寒地民俗——東北地區特有的民俗風情,以農家院生活、節慶習俗、民間藝術、特色餐飲、耕作漁獵等為代表。
(三)旅游資源開發導向
原生態資源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杜爾伯特濕地屬于扎龍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杜爾伯特應充分的借助這塊優勢品牌發展當地旅游業。以湖蕩濕地生態景觀和農業生態景觀為主的綠色生態資源,可為旅游者提供豐富的生態體驗活動,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在重點發展觀光旅游的同時,要依托資源發展湖蕩休閑度假游、溫泉康體游、蒙醫療養游、農牧漁鄉村旅游。
蒙古族文化資源將是開發的重點,是形象資源,也是最有潛力的資源。杜爾伯特在歷史或近現代人文資源并不具有任何的優勢,而其傳統的蒙古族風情、東北漁民風俗在松嫩地區乃至東北地區獨樹一幟。因此,連環湖要突顯其鮮明個性,除了原生態資源外,還需以蒙古族為代表的文化資源為依托,積極培育和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提升旅游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旅游名鎮發展思路
水為脈,文為魂,創造以湖蕩濕地為核心,利用濕地保護模式、游憩體驗模式、生態棲居模式、農業生產模式共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突出文化景觀、鄉土景觀、農業景觀、濕地景觀的塑造,建設集“生態旅游、親水休閑、養生度假、有機農業、鄉村旅游”于一體的休閑體驗式鄉村旅游空間;
打造“水—綠—人—文—產”五位一體的最具北國典型濕地田園、溫泉康養特征的湖泊型生態旅游基地。
五、規劃目標
全國優秀旅游名鎮
國家AAAAA級旅游區
中國北方寒地湖泊溫泉生態旅游目的地
黑龍江省蒙族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
黑龍江省溫泉蒙藥康療中心
六、旅游空間結構
一鎮(一心):連環湖旅游名鎮
七區:龍坑驛站風情景區、九河漁獵文化景區、日月島狩獵景區、鷺島生態景區、生態農業觀光景區、阿木塔蒙古風情景區、合發草原觀光景區。
二環:連環湖水上觀光游覽環線、連環湖陸路觀光游覽環線。
三專線:漁獵風情觀光游覽線、農業觀光游覽線、蒙族風情觀光游覽線。
七、名鎮功能布局規劃
一心:溫泉養生休閑中心
一帶:濱湖觀光、運動、娛樂休閑度假帶
兩湖:內湖(北)濕地生態公園
內湖(南)度假休閑區
三區: 漁村民俗風情體驗區
漁趣休閑體驗旅游區
他拉紅綠野鄉村旅游區
八、名鎮風貌定位
綜合連環湖旅游名鎮的自然和民族人文特色,確定其風貌特色定位為:湖濱民族風情旅游城。風貌打造重點包括注重以綠色生態為本,突出湖濱小鎮特色;以蒙古建筑風格為主導,展現地方民族文化風情。
參考文獻:
1、《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五”計劃及2015、2020遠景目標綱要》國家旅游局.
篇5
旅游紀念品不僅是旅游業市場的延伸,還是潛在的高附加值產業。隨著旅游收入的逐年增長,不斷開發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樹立青島城市形象成為青島旅游經濟做大做強的突破口。具有文化傳播性、時尚感、實用性的特色飾品會使地區特色更具標志性,更容易吸引消費者。
關鍵詞:
時尚;特色;實用性;標志性
青島作為國際著名的旅游城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和乘數效應。青島市數千年的文明積淀留下了無數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現有包括道教名山嶗山、棧橋、五四廣場、奧帆中心等著名景點。每年舉辦的國際啤酒節、國際海洋節、鋼琴小提琴大賽等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殘奧會帆船比賽,連續舉辦兩屆世界杯帆船賽、世界園藝博覽會等世界性的比賽盛會,這些都在創造“旅游城市注意力經濟”方面發揮著領軍作用,同時將在大眾心目中建構和傳播一個具有時尚氣質和強大感召力的旅游城市形象。構建區域創新旅游紀念品對實施文化強市的方針具有重要的實際作用和意義。旅游紀念品不僅可以傳播本地文化,提高本地文化和旅游景點的知名度,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推動景區的建設和發展,增加本地的旅游收入,從而為旅游業向縱深和高層面發展奠定基礎。為樹立青島城市形象成為旅游經濟做大做強的突破口。創新旅游紀念品形象,需要彰顯特色,好的旅游紀念品根植于本土,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并按照消費者對紀念性、審美性、時尚性、實用性的需求進行開發。個性化的設計會使產品更具標志性,更容易吸引消費者。
一、目前我國旅游紀念品主要存在幾點問題:
(1)文化含量低。不能體現本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沒有民族性和地方性。
(2)時尚感差。特色景點的視覺化體現目前都流于寫實形象的再現,缺少藝術化的處理。再者,在表現載體上缺少更為時尚、更能引發購買欲、更具有實用性的創新產品的開發。在地區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上是一個新的亮點。也將會給青島地區旅游經濟的推動帶來實際的應用價值。
(3)缺乏實用性。消費者對紀念品的需求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對景點的留念需求,同時也注重它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因此我們決定以青島市旅游文化標志性形象為原型進行特色飾品開發。人們不僅可以把它當做一件美觀的紀念品,還可以將其使用到生活中,作為具有時尚美感的裝飾品,從而真真實實的讓旅游景點和地區文化植入人心。如以青島市旅游文化標志性形象為原型打造一系列特色飾品,推廣青島地區的景點形象和旅游文化,使青島地區的景點形象在游客離開之后還能深入人心、加強記憶,并使之深刻體會地區時尚文化的特色方面。本項目試圖從山東省青島市標志性建筑或雕塑、自然景區、文化景區、大型旅游節慶紀念活動、文化故事傳承幾方面為脈絡入手,通過反映區域的歷史文化,找出在人們心目中有著深刻的印象、能代表區域的典型事或物,對其形象在首飾設計中進行創新性的開發和延展,創作出一系列特色性的旅游文化紀念品,體現現代城市的時尚美感,同時也能提高紀念品的價值,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將青島市標志性建筑或雕塑、自然景區、文化景區、文化故事傳承等作為首飾形象的創作基礎,比如:關、棧橋、嶗山、五月風等等,以各個景點特色為設計脈絡,經過提煉和篩選、整合出一系列的城市資源。另外,還有區域內的大型旅游節慶紀念活動,比如奧運會帆船賽、世園會、啤酒節、糖球會、祭海節等一系列的城市旅游節慶活動為特別紀念款,將他們以多種材料、多種形式的首飾作品呈現,在造型上也將提取其主要特征形象,將其與首飾功能相結合,設計一系列的時尚感新型旅游紀念品。滿足消費者寄予特殊感情的需求,同時也能提高景區的知名度,有利于整體宣傳本地地域特色和地區文化的。
二、以青島市旅游文化標志性形象為原型進行特色飾品開發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
⑴產品通過外形創新設計使之具有:流通商品的通俗性和功能性;較高的美感呈現;符合人體工學的適配性。
⑵產品通過對有形和無形的地區文化特點進行了特殊呈現方式和時尚表達方式,加強了與購買者互動,進而希望更深層次的促進觀者對于城市文化、城市標志性景區和建筑的視覺印象的加深和文化內涵理解。
⑶此系列首飾設計不僅呈現了城市意象的表象形態,又凝聚著一個地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對于旅游城市的長遠發展有著較好的推動作用,也加強了地區旅游的經濟效益。這三個層次都要在同一個產品中集中的體現展示,難點在于實用性和形象的創新性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對于青島地區的景點、建筑和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和藝術感悟,并且對整體開發的連續性也有相當高的要求。旅游紀念品代表的文化符號是消費者決定消費的重要因素,在紀念品開發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生產物美價廉、品質保障的具有實用性和創意性的產品,又注重融合當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打造青島自己的旅游特色品紀念品牌。
作者:鐘澳嘉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晁鵬,宋洪波,淺析我國旅游紀念品市場現狀及開發,科技創新導報。
[2]鐘蕾,張薇,以使用對象為切入點的旅游紀念品設計,藝術與設計(理論)。
[3]孫曉燕,文化性與旅游紀念品設計,大眾文藝(理論)。
[4]趙偉兵,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魏華,張立生,旅游標志設計原則研究,裝飾。
篇6
關鍵詞:城市古建筑;文化經濟遺產;保護措施
Abstract:Urban tourism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European countries,and its core is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downtown,which constitutes the urban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European countries generally regard classic architecture as importa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 in the downtown,as urb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They uses the huge tourism resource to drive the whole urban area and the countries tourism and related industry develop,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European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a set of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had the policy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classical culture again,and made urban ancient buildings reserve completel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urban ancient buildings;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protective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5-53(4)
在歐洲城市的鬧市區漫步,猶如進入中世紀城市之中。古老的鬧市區保存著大量聯片的年代久遠的古建筑物,城市昔日的繁榮歷歷在目。古老的鬧市中心是人們購物和消遣的場所,每天從城市邊緣及,有大量人口涌入鬧市中心區購物和消費。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特色鮮明的城市總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源源不斷地涌入參觀,為城市帶來滾滾財源。在今日我國城市發展中,歐洲城市古建筑群及特色保護的經驗很值得借鑒。
1 歐洲城市古建筑群與旅游業發展
在歐洲城市,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城市現代化的高層建筑,而是城市中心地區年代久遠的古建筑群,這些古建筑群形成歐洲城市特有的景觀。歐洲城市的歷史一般起源于工業革命前后,許多歷史名城則可上溯到中古時期,乃至古羅馬帝國晚期。在這些城市,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物及古典文化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鬧市區形成大面積的古典建筑群,給人完整的中古世紀城市的感觀,形成了各城市固有的特色。
進入21世紀后,歐洲城市鬧市區依然完整地保留著數百年前的城市風貌。在城市中心的廣場附近,中世紀的圓頂羅馬式教堂或尖頂哥特式教堂象征著古老的莊嚴;教堂內部以雕刻、繪畫裝飾得富麗堂皇;教堂四周則是裝飾華麗的噴泉及古老雕塑等。通往商業中心狹長的步行街道上仍保留著中古時期原狀,路面不規則的石塊經歷了數百年滄桑,留下深深印痕;街道兩旁則是古老建筑物的長廊,與周邊地區的古建筑物一起形成鬧市區的古建筑群。在這里,古老的商店、酒吧、旅館、餐館、戲院、影劇院等鱗次櫛比,窗明幾凈,形成各城市鮮明的特色與古老的文化。
歐洲國家在整個旅游策劃上,讓具有大量古建筑群的城市旅游扮演了主要角色。旅游旺季時,來自世界各地旅客涌入城市,尤其是在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城市,更是擠得水泄不通。這些城市大量的人口受雇于旅游業,城市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了大量的收入,旅游服務業成為城市乃至國家重要的收入。
瑞士的城市旅游可視為歐洲國家的典型。瑞士是歐洲最為富裕的國家,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列世界的前列。銀行業、鐘表業和旅游業是瑞士經濟的三大經濟支柱。進入21世紀之后,瑞士旅游業收入超過銀行業、鐘表業,成為瑞士最重要的經濟發展門類。盡管瑞士擁有美麗的湖光山色,而到過瑞士的人則發現,瑞士最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仍是城市古建筑群,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甚至超過對自然景觀的旅游。
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瑞士城市的中古時期建筑物保存得更好,在城市旅游中起到重要作用。這是因為20世紀,歐洲國家經歷了兩次大的戰爭,城市大量的古建筑被摧毀,從戰爭廢墟中重建的鬧市區建筑缺少古典建筑的原滋原味,而現代化風格則十分突出。瑞士的中立國政策使20世紀瑞士避免了多次戰爭,各城市的古建筑群得以大量保存下來。城市古典建筑群與美麗的湖光山色相協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包括歐陸的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居民也為瑞士的中世紀的城市美景所吸引,每年有大量的旅客涌入瑞士參觀和度假。
2 城市古建筑:重要的文化與經濟遺產
城市中年代久遠的古建筑群,既是城市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也是十分重要的經濟遺產。古老的建筑群是城市文明的“根”,它代表著城市古老的文化沉淀和各城市特色,象征一個城市昔日歷史的輝煌。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代表著各城市古典文明,以“郵箱經濟”形式帶來了滾滾的財源,極大地推動了城市乃至國家的發展。
進入20世紀之后,世界各地大量的傳統建筑消失,古典建筑物也隨之大量消失,割斷城市的文化文脈,城市逐漸喪失了自身的特色。20世紀上半葉,兩次大戰期間歐陸地區大量古建筑毀于炮火,許多重要的古建筑群被夷為平地。二戰后,針對傳統建筑物集中地區的衰敗及其蔓延,歐洲城市當局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城市重建與更新。戰爭及戰后的重建工作使大量年代久遠的傳統建筑物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高層建筑,這一現象在戰爭重創的德國尤為突出。戰后歐洲城市文化的“根”隨之大量消失,保留下來的古典建筑就顯得十分珍貴。
古典建筑展示出厚重的文化沉淀,告訴城市過去的歷史,使人浮想聯翩。素有中世紀城市之稱的伯爾尼,可視作歐洲城市古典建筑群的一個縮影。伯爾尼老城區位于火車站附近,保存著大量的中古世紀的建筑。這些建筑物向東邊擴散,狹長街道兩旁長長的商店走廊依然保留中古時期的原貌,構成了伯爾尼的主要商業鬧市區。鬧市區的則是一些幾個世紀前遺留下的古色古香的私人住宅群。在伯爾尼街道上漫步,仿佛進入中世紀的城市中,感受到古老的城市文明。即使是在大學校園參觀,年代久遠的建筑也仿佛一件件古老的藝術館陳列品。
古老建筑群不僅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而且是極其重要的經濟遺產。歐洲城市普遍把這些古老建筑群當作極其重要的經濟遺產,進行旅游經濟的策劃。各城市以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其古典建筑群,特別對那些代表該城市過去的輝煌及重大事件的建筑進行重點宣傳。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網,極盡全力地向世界各地介紹各城市古典建筑及其歷史事件。這些工作產生很大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來自世界各地,他們進入歐洲各城市參觀與消費。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帶來了巨大的收入,反過來又長期推動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
3 城市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文化再塑
歐洲國家都對古建筑進行精心的保護,確保傳統文化的再塑。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城市古建筑保護的相關法律,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維護與維修措施。在城市長期發展進程中,政府合理地規劃城市新發展地區,歷任官員認真執行城市規劃,使城市建設與古建筑群的保護達到有機的統一,城市鬧市區古建筑群由此而得以長期保存。此外,較高社會文明程度確保有關保護法規得到市民自覺遵守,古建筑與傳統文化保護蔚然成風。
歐洲國家古典建筑長期保存下來,與嚴格保護措施密切相關。各國都有古典建筑保護的嚴格法規,地方當局也制定相應的措施。不經地方有關部門同意,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對古建筑物進行拆遷。不僅如此,城市現代建筑物拆除的手續也同樣是十分麻煩,沒有政府有關部門的審批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拆除,即使是私人住宅,也得嚴格遵守這一規定。在北美城市的更新過程中,地方政府借口城市衰敗而將傳統建筑大量夷為平地,從而使殖民地時代建筑大量消失,歐洲的規定避免了開發商借拆除破舊的現代建筑之名而撤除傳統建筑和古典建筑物的可能,對古建筑群起到強有力的保護作用。
歐洲各城市對古建筑設施的維修也有嚴格的規定。維修總的原則是修舊如舊,這一原則使城市鬧市區數百年以前的街道保存完好如初;但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這一原則又極大地增加維修的困難與費用。鬧市區供電、供水、排污設施的鋪設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些設施的鋪設過程卻不能破壞道路原有的景觀。鬧市區街道的路面多為數百年前打造的石塊鋪成,在管道設施鋪設過程中,工人小心翼翼地將石塊取出,然后將管道埋入路面之下,再回填土,最后將石塊按原樣鋪在路面上。因此,在百年的歷史變遷,中古世紀的街道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政府對房屋的維修管理也十分嚴格。在維修過程中,沒有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任何人無權改變房屋的外觀,私人住房也不能例外。在維修過程中,大到房屋的外觀結構,小到房屋的門、窗、瓦的顏色等,都必然保持原樣。正因為如此,歐洲國家城市鬧市區數以百年前的古建筑群的原始風貌得以世代相傳,從而避免了全球文化趨同對城市傳統文化的沖擊。
不僅如此,政府還在財力上給予實質性的支持。政府撥出大量的專款用于鬧市區古建筑物的保護。政府資助對象不僅包括教堂、博物館等公共建筑,而且還包括年代久遠的私人住宅。許多私人住宅已有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不少建筑物已經破敗,維修成本極其高昂,要讓房屋所有者長年累月地對維修單獨付費,實在是得不償失,他們寧愿放棄破舊建筑而購買新的住宅。無疑,這些私人住宅是城市古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古色古香的鬧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放棄,城市中心區古典建筑也會隨之而大面積消失,結果鬧市區的傳統文化特色與旅游資源就會大量消失,這種現象在古老的亞洲城市普遍存在。
所以,歐洲國家在城市古典建筑的保護中,政府十分重視資助私人對舊住宅的保護。政府認為這些私人住宅是一個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保護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有關部門定期對這些代表著地方過去文明的私人住宅進行檢查,敦促房主進行維修,并通過維修費用評估而給予一定比例的維修補貼。在瑞士的伯爾尼,在鬧市區私人古建筑進行維修時,政府給予總維修費用的20%左右的補助。政府的補貼客觀上有利于鬧市區私人古老住宅的保護,同時也有利于城市整個古建筑群的保護。
歐洲城市還對城市的現代建筑布局進行嚴格的規劃,防止其對鬧市區古建筑群構成文化視角的沖擊。在世界不少地方,鬧市區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混雜在一起,傳統建筑集中地長期遭到蠶食,城市特色也因此逐漸消失。歐洲城市普遍將現代化高層建筑規劃在城市地區,尤其是郊區的新城鎮。在歐洲各城市的和郊區,現代高層建筑群隨處可見,而在古建筑集中的鬧市區卻難以尋覓。在瑞士的蘇黎士、伯爾尼等鬧市中心,很難見到現代高層建筑物,而其郊區城鎮卻出現一個個的高層建筑群。嚴格的規劃使城市古建筑群的保護與現代建筑的興建得以有機的統一,城市不至于因現代化的建設而失去古老的文化與經濟遺產。
古建筑的居住者的經濟地位對其保護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房主的經濟實力決定房屋保護的好壞,并對其長期的保存與保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世界不少地區,富裕的人口大多有選擇居住在新建筑物的偏好,而年代久遠的建筑多通過向下淘汰給城市窮人,結果會加速舊建筑的衰敗,并導致整個街區衰敗,最終也會使整個古典建筑群面臨滅頂之災。二戰后這種現象在北美十分普遍,也是亞洲等地古建筑較少保存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歐洲人崇尚古雅,許多富人不愿居住在現代化的公寓樓里,他們更樂意選擇那些古色古香的住宅。盡管這些古老的住宅維修費用高昂,他們還是愿意接受。居住于古老建筑內已成了市民的一種身份特征。
因此,市民在保護古典建筑物上表現出很高的自律性。歐洲城市居民具有較高的素質,尤其是古建筑物的業主素質更高,他們謹守規矩,自覺地保護私人建筑的古典風貌。市民在維修自己私家住宅過程中,總是小心翼翼地按原貌施工,維修后的房屋依然保存著原來的風貌。正是這些高素質的市民自覺地恪守其早已形成的規矩,使鬧市區古建筑群數百年世代相傳,始終保持著原來風貌。
總之,在歐洲各國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鬧市區古典建筑群作為極其重要的文化與經濟遺產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這些古老的建筑群與城市旅游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吸引世界各地大量的游人來此參觀、出席會議,光顧博覽會或參加訓練項目等,為城市帶來源源不盡的財源。更為可貴的是,對鬧市區古建筑群的保護與傳統文化的再塑,歐洲城市政府制定了嚴格規劃措施并給予財力支持。同時,高素質的市民恪守其規矩,自覺地保護傳統文化與建筑,從而使得古老城市得到可持續發展,并保持著永久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Anita A.Summers,Urban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M]. Washing,D.C.,1999.
[2] Javier Moncclus,Cul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M].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6.
[3] Saskia Sassen,City in World Economy[M]. Pinc Porge press,1993.
[4] Yuri Kazepov,Cities of Europe[M]. 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篇7
【關鍵詞】民族經濟;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旅游反貧
【作者】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甘甜,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F590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5)01-0153-007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AND WAYS OF ANTI-POVERTY
Li Zhongbin, Zheng Gantian
Abstract: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villages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a concrete form of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mobilize economic growth in minority areas,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triggers a series of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present context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the inner demands in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require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e, to improv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build industrial system etc,. This has made us to re-examine and consider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tourism, and to seek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in village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thereby, to well combine with the gist of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minority economy; village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tourism; anti-poverty through tourism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神韻各異的民族風情與風光旖旎的山形水系,使我國成了世界上少有的旅游資源大國之一。自1999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少數民族地區應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第三產業起,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業便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民族村寨旅游也逐漸成為民族文化旅游研究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與傳統意義上的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相比,既存在共性,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首先,民族村寨的本質是民族地區最為落后的農村,其經濟發展的滯后慣性較一般民族地區而言更為突出。其次,我國對民族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已有30余年的歷程,但將民族村寨旅游作為獨立專題進行研究的時間不過10余年,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尤其是對民族文化內核的把握、反貧困路徑的選擇中,還存在不小的偏差。最后,連續的政策扶持賦予了民族村寨旅游全新的時代背景。早在2004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便明確指出鄉村旅游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1] 2009年又迎來了專為民族地區量身定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工作。隨后,為了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進程,國家民委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建設1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總體目標。[2]由此,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在給特色村寨帶來豐厚的財力、人力、政策支持的同時,我們是否應當重新審視民族村寨旅游中依舊存在的、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主旨相違背的現象?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要求傳統民族文化應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村民收入與人居環境應得到明顯改善。然而,從現實的發展情況來看,民族村寨旅游卻普遍存在經濟發展可持續性較弱的現象。由此可見,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需求的角度思考,還是從時代背景的具體要求出發,我們都有必要重新審視特色村寨建設中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其反貧困路徑的選擇。
二、特色村寨建設中文化內核的把握
(一)文化內核的把握
把握好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核是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然而由于文化內核的抽象性與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對于到底該如何精準地歸納某一民族的文化內核,又該如何在特色村寨建設中做到不偏離文化內核卻一直是開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點與難點。
在探討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并劃分民族文化資源體系的有效組成,是科學把握民族文化內核的首要前提。以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文化人類學理論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可劃分為“顯在文化”與“隱性文化”。 所謂“顯在文化”,即與特定的物質關系緊密相連,有著明確實物形態的物質文化,民族村寨的“顯在文化”主要表現在特色民居、生產工具、交通工具等方面。與之對立的“隱性文化”是指在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自然呈現還是人為改造,都不能以物質形態呈現的傳統民族文化,如倫理觀念、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抽象的精神文化。[3]140在將該理論應用于特色村寨主體時,基于文化旅游資源的特殊性,我們認為應將特色村寨的文化資源體系因地制宜地劃分為“顯在文化”“弱隱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在本文中,筆者之所以提出“弱隱性文化”這一新概念,目的在于區別以實物形態展現的“顯在文化”與以傳統觀念存在的“隱性文化”,它是指本不具備具體形態的民族文化通過人的勞動展現出來,具體可細分為三大類:第一類以民族特色農產品為代表的“弱隱性文化”具備創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的條件;第二類以民族歌舞、民族節日為代表的“弱隱性文化”能有效地鼓勵民族文化旅游的社區參與;第三類以民族手工藝品為代表的“弱隱性文化”則具備成為民族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
民族旅游研究
無論是直觀的“顯在文化”“弱隱性文化”,還是內涵深刻的“隱性文化”,都蘊含了某一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核,如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內核可形象地概括為“與刀”,中國漢民族文化內核的第一要素是儒家文化。同樣,在我國民族地區,由于地域條件、歷史傳承、的千差萬別,使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內核有著“十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特點,深入理解并正確歸納某一民族的文化內核是構建該民族文化產業體系的第一要務。對文化內核的歸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某一民族的文化內核必定是所在地域文化的構成單元或特殊表現,例如位于山海關以東的滿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北方民族的文化內核便是關東文化的重要分支。其二,把握好不同民族間文化內核的細微差異。“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現狀,使得聚居地相近的民族,其文化內核比較容易混淆,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在特色村寨建設的民族文化氛圍營造中容易出現苗土不分的情況,土家族的文化內核是巴文化,而苗族的文化內核則是由巫文化、史詩和古歌文化架構而成,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把握好民族文化內核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文化內核在特色村寨建設中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中,為“顯在文化”“弱隱性文化”以及“隱性文化”的合理挖掘提供標準邊界,旅游項目所要傳達的內容如果造成游客對該民族文化的曲解是對文化內核的過度偏離,反之則是對該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足。第二,在民族民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中,或在以“弱隱性文化”為基礎,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產業體系時,需要以文化內核為基礎,使之與時代相結合。例如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蘭卡普在土家族的歷史傳統中多用于土家族姑娘出嫁時的嫁妝,然而近年來,許多體現織錦技藝的室內軟裝飾品正逐漸融入到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使得瀕危狀態下的民族文化遺產從此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第三,在民族文化品牌的構建中,將以文化內核為中心的優秀民族精神作為該民族的品牌文化,例如土家族勤奮耕耘、艱苦奮斗的民族性格;鄂倫春族勇敢強悍、不屈不撓的寶貴品質,由此衍生而出的民族品牌文化能對民族文化產業的招商引資帶來正的外部性。
三、特色村寨建設中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偏離文化內核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對于以民族文化為比較優勢的特色村寨而言,將意味著文化產業的根基遭到侵蝕,進而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與衰退。正因如此,近年來能真正把握好文化內核且長盛不衰的特色村寨并不多,在當下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尤其是在構建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的民族文化產業體系中仍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市場經濟下的民族文化異化
任何接待地要想發展旅游,就必須開放自己的社會文化門戶,接受外來文化的滲透與沖擊。[4]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為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在開展民族文化旅游時,如果因急功近利、過度開發而偏離了本民族的文化內核,就必然導致傳統民族文化朝著庸俗化、商品化、偽文化的方向異化。首先,民族文化庸俗化是為迎合游客的獵奇心理而將民族文化過度開發的產物,例如摩梭人的走婚制度原本有著深遠的母系社會背景與嚴謹的道德倫理約束,然而在挖掘瀘沽湖的文化資源時,卻極力宣傳粗俗的、帶有誤導性質的口號,如“摩梭女子大膽而多情,有膽量的男子是否愿意試試?”[5]其次,民族文化商品化作為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所折射出的不僅僅是販賣文化的問題,更蘊含著深刻的價值觀轉型與變異。最后,偽文化的出現將加速民族文化的異化趨勢,盡管目前對“偽文化”尚未有統一的界定標準,但“以政績、金錢為目的”“不尊重歷史文化遺產”“大搞假冒偽劣”等描述已成為人們對“偽文化”的共識。
(二)強勢群體主導下的低度社區參與
村民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形式上的“主人”,而在由政府有關部門和外來開發商為主導的旅游開發模式以及利益分配機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村民在特色村寨建設中的“主人”地位被邊緣化,不僅社區參與率低,而且多為低技術含量、低報酬的非技術性工作(如表1所示)。這種在強勢群體主導下的低層次社區參與不能反映村民希望通過文化旅游達到“反貧”目的的核心訴求。除此之外,村民的弱勢地位在征地補償、民族文化資源產權界定、通過產權入股分配旅游收益等方面也有所體現。因此,由政府、開發商的強勢主導與村民的弱勢參與所引發的社區參與不足、參與層次低、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表1部分特色村寨社區參與旅游及利益分配狀況
(三)規劃局限下的利益分配不均
“旅游反貧”不完全等同于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更確切地說,對特色村寨的村民而言,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旅游資源的開發,更關注的是由民族文化旅游帶來的永久脫貧。然而,由于對特色村寨的開發規劃不當或總體目標不明晰,致使同一村寨的村民貧富差距日漸懸殊。在對武落鐘離山與車溪村的實地調研中,筆者發現因規劃滯后而產生的區位收入差異與行業收入差異已十分顯著,一部分能參與到文化旅游的村民收入在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而在同一村寨內的另一部分未能從文化旅游中獲利的村民則保持著傳統的農耕生活,年收入不足2000元。由此可見,貧富差異懸殊下的人均純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人均指標難以真實地反映出特色村寨“旅游反貧”的實際效果,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文化產業構建中,因規劃局限而產生的利益分配不均已成為實現全面“旅游反貧”的最大阻礙。
(四)短期利益下的產業同質化
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的建設進程中,諸多特色村寨都表現出兩處“通病”:一是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卻無與之相應的民族文化產業體系;二是有短期的繁榮卻無可持續的發展后勁。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于以旅游業為支撐的傳統發展模式給決策者帶來了思維禁錮,對于什么是民族特色產業、哪些民族資源具備發展成民族文化產業的潛力、特色村寨應以什么樣的產業體系為支撐的認識仍不足。僅以民族文化旅游為支撐的傳統模式固然能在短時間內帶來可觀的旅游效益,但是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文化變異、同質化競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反過來又會制約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入發展。
(五)多因素限制下的旅游產品平面化
全面、立體的旅游產品體系是提升旅游綜合效應的重要途徑,然而從實地調研的情況來看,以觀賞為主的平面化旅游產品仍是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場主流。平面化的旅游產品形式單一、民族文化體驗弱、村民參與性差、更缺少細分客源的創新產品,村民難以參與其中并實現“旅游反貧”。以下兩項因素是造成這一困境的根源:其一,對“隱性文化”資源的認識不足。目前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尚停留在“顯在文化”與“弱隱性文化”的淺層面上,而具備開發成文化體驗式產品的隱性文化則因開發難度較大、產品設計復雜等因素往往被擱置。其二,有效經營時間的限制。深層次的體驗式旅游產品對游玩時間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游客在村寨內的停留時間大多僅為2~3個小時,能將游客留下過夜的特色村寨更是少之又少。如在宜昌車溪村,由于景區內的班車在下午4點統一收班,游客一般在3小時內結束游玩。武落鐘離山莊溪村更是因船班的限制,導游統一規定游客只有2小時的游玩時間。
(六)新型城鎮化下的模式選擇困惑
一般而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構建存在兩種類型,在開展文化旅游時,各有利弊:一是原地建設型,以武落鐘離山莊溪村為代表。這種類型的特色村寨建設成本較小,且有著原始自然的民族風情,但是在村寨原始風貌的保護與開發、文化旅游的規模與適度等問題上難以很好地把握;二是異地再創造型,以宜昌車溪村為代表。此類特色村寨本身并沒有古老的民族聚落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資源,與前一類型相比,異地再創造型特色村寨建設成本高、建設周期長,且借用的更多是可轉化為經濟利益的民族文化符號,而不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傳統民族文化。根據目前特色村寨的建設情況,絕大多數特色村寨采用的都是原地建設模式,在建設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此類模式對民族文化、社區根基、社會關系帶來的弊端也愈發明顯。
(七)盲目開發下的生態環境問題
文化生態學認為,文化不是經濟活動的直接產物,不同民族文化的類型與模式受制于環境。由此可推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處的山脈、河流或草原等自然條件為民族文化內核的形成與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場合與情境,相反,特色村寨的生態環境如若遭到破壞,民族文化必將唇亡齒寒。但是在開展文化旅游與村民落后生活方式的雙重消耗下,特色村寨的生態環境狀況已不容樂觀:一是旅游開發商對資源環境的損害,廣西龍勝平安寨的梯田被毀便是典型的案例[8]。二是游客帶來的“行為污染”,即游客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垃圾污染。三是村民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潔能源的使用率普遍較低。
四、特色村寨建設中文化旅游反貧路徑選擇
以William Arthur Lewis為代表的發展經濟學認為,屬于文化范疇的價值觀、經濟主體態度等因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之一,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的“索洛剩余”亦強調了除資本與勞動以外的文化、制度等其他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9]顯然,經濟學領域已充分認識到文化要素與經濟增長間的互相滲透與邏輯關系,在民族文化與旅游反貧高度相關的表象下,該如何利用好民族文化內核、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全面的旅游反貧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與思考的。
(一)多元支撐,共創品牌
僅以旅游業為依托的特色村寨難以實現全社區的旅游反貧,筆者認為,基于文化產業的擴散效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未來的產業結構應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導,以多元民族文化產業為支撐,以傳統產業為補充的民族文化產業體系。該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可簡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文化旅游作為民族文化產業體系中的主導產業,應充分發揮其帶動面廣、關聯性高、綜合性強的特點,拉動其他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二,其他民族文化產業的挖掘需以尊重該民族的文化內核為前提,從“弱隱性文化”中挖掘具備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民族文化資源,如民族手工藝品、民族特色飲食、民族特色農產品等;第三,促進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轉型,創建具備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的特色農產品;第四,有了完善的民族文化產業體系不等于民族文化產業化的完成,還需推進品牌戰略,提升民族文化產業的品位與層次。
(二)重點幫持,全面反貧
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該如何化解同一村寨內部以及不同民族的特色村寨間所呈現出的非均衡發展,是實現全面旅游反貧的關鍵。從微觀視角來看,特色村寨旅游中收入最高的是從事餐館、旅店的村民,年收入在20-40萬元不等,而另一部分從事非技術性工作或未參與到文化旅游中的村民收入則在萬元以下,后者之所以會陷入持續貧困,主要原因在于單一的文化旅游產業難以為所有的村民提供高收益、高報酬的就業機會,再加之村民自身文化素質技能較低、土地被征用等因素的限制,要想使這一部分村民擺脫貧困惡性循環的困境,就必須在建立多元民族文化產業體系的同時,對未能從文化旅游中獲利的村民進行與民族文化產業體系相對應的職業培訓,使之在其他民族文化產業中獲取收益。
從宏觀視角來看,為實現全面的旅游反貧,還需兼顧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間特色村寨的平衡發展。個人認為,可結合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對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適度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得出該結論的理由有以下三點:一是由于歷史原因,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基礎更為薄弱,人口較少民族集中分布的10個省(區)可以結合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對其特色村寨建設以及民族文化產業的構建給予更多的關注與資金支持;二是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脆弱性。由于人口數量稀少、文化傳承機制不完善,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更容易產生變異。三是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作為人無我有的稀缺文化資源,將是人口較少民族所在省份在開展文化旅游、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時,所具有的不可復制的優質資源,因而有理由加大對其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10]15-29
(三)深入挖掘,立體經營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民族村寨旅游的興起至今,大多數特色村寨仍維持著低價位的觀光式旅游產品,村民的受益面有限。我們認為,由單一的觀光式旅游向立體的文化體驗式旅游轉型將是民族村寨旅游的未來發展趨勢。為實現這一目標,目前的特色村寨建設仍需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旅游產品的深入挖掘。由對村寨風貌、民族歌舞、特色飲食等“顯在文化”“弱隱性文化”的淺層開發,轉向對“隱性文化”價值的深入挖掘,開發與設計出集觀光旅游、文化旅游、體驗旅游為一體的復合型旅游產品,除此之外,基于不同性別、年齡層的旅游產品創新也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二是對游玩時間的橫向延長。一般而言,游客在村寨停留3個小時就有可能在當地用餐,停留6個小時就有可能留下來過夜,因此,該如何想辦法留住游客?又該如何利用好整個晚上?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筆者認為,應突破客觀因素對游玩時間的束縛,如果能將規定往返時間的船次、車次改為不限回程的“一票制”,將能從根本上緩解這一矛盾。
(四)明晰產權,物質激發
特色村寨的村民是民族文化的創造者與傳承者,本應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行使文化資源的所有權,參與旅游收益分配。然而在政府代表國家行使文化旅游資源所有權的現狀下,作為弱勢群體的村民幾乎無法獲取相應的文化資源產權,因此,在大多數特色村寨的文化旅游開發中,村寨從中獲取的收益少之又少,有些村寨甚至無權參與到利益分配環節,民族文化資源產權的界定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村寨居民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薄弱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的社區參與不足。對于這一現狀,不少學者都提出了“民族文化資源產權立法”[6]的重要性。呼吁立法固然重要,但在立法程序時間成本過大、立法效率有待提升的現狀下,與其等待自上而下的法律出臺,不如在村寨內自發組織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權保護機構,如民族文化資源產權協會、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監督委員會等,使之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作為本土居民的利益代表向旅游開發商協商,并監督開發商承擔文化旅游開發中的民族文化維護義務,具體措施可包括將土地、資本、基礎設施、民族文化稟賦等要素股份化參與到旅游收益分配;從旅游收益中提取專項公積金用于民族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維護;向旅游開發商收取民族文化資源使用費等。在具體實踐中已有個別特色村寨試行了類似的舉措,例如貴州雷山縣決定自2012年起,從西江千戶苗寨景區的門票收入中提取18%作為民族文化保護專項資金分發給社區內的1200余戶村民,[11]其他特色村寨在開展文化旅游時,是否也能因地制宜地效仿此類做法,采用物質激發的手段促進特色村寨建設、民族文化傳承與全面旅游反貧的共生發展。
(五)適度開發,模式創新
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的本質與目標是兼顧民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因而不少學者都強調在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時,需保護好當地的原生態文化與社會風貌,避免對民族文化旅游的“失度開發”。但從實地調研的情況來看,“開發”與“保護”、“規模”與“適度”間的辯證關系卻一直是限制特色村寨持久繁榮的重要因素。[12]個人認為,要想從根源減少或消除旅游開發對古村寨帶來的負效應,就必須從建設特色村寨的模式創新入手,探索出一條既能實現旅游反貧,又能達到保存原始風貌的特色村寨發展模式,更進一步來講就是能否以原始村寨為依托,在與之相鄰處對其進行再造與重現,使之與旅游開發商對特色村寨的開發規劃相適應,便于游客中心、鄉村旅館、生態停車場、購物長廊等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在此模式中,再造村寨作為開展文化旅游的專屬場所,可將本土居民安置其中參與文化旅游,原始村寨則以原生態民族文化博物館的形式加以保護。
(六)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從生態文化理念出發,還是從文化旅游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民族文化旅游無疑是一種“自殺”的開發方式,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不僅僅是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它是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生態環境如若遭到破壞,民族村寨的文化變異將在所難免。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多方參與性決定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應從多元主體入手:一是社區主體。本土居民應逐步轉變消耗環境的落后生活習慣,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如太陽能、沼氣等。在民族地區,過高的價格往往是阻礙清潔能源推廣的關鍵因素,對于這一情況,能否在推廣初期采取“三三四”的原則,即政府、景區開發商分別依據清潔能源定價給予30%的補貼,逐步引導村民接受并使用清潔能源。二是公司主體。景區開發商在開發民族文化資源時,需權衡好旅游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承載力。三是政府主體。為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與文化旅游背景,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污水排放系統、村級垃圾站建設、畜禽污染處理系統等環境整治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也將是急需在政府相關部門主導下完善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劉軍萍以鄉村旅游構建京郊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EB/OL]北京鄉村旅游網,(2006-07-22)[2014-04-05]http://lybjnwgovcn/xcjt/zjlt/200709/t20070905_98762html
[2]王珍千個民族特色村寨將受重點保護和改造[N]中國民族報,2012-12-14(1)
[3]潘勝之旅游民族學[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
[4]羅永常原生態民俗旅游開發的理念、目標與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07(5)
[5]金粟“無形的手”和無益的“媚”――直言民族旅游的開發[J]民族工作,2000(4)
[6]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政策選擇[J]貴州民族研究,2006(4)
[7]羅永常民族村寨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利益保障機制[J]旅游學刊,2006(1)
[8]吳忠軍,葉曄民族社區旅游利益分配與居民參與有效性探討――以桂林龍勝龍脊梯田景區平安寨為例[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9]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10]李忠斌,鄭甘甜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 2013(3)
篇8
1.1相關概念界定
“文化產業”一詞最早在我國政府的“十五”計劃中提出。在我國文化產業的分類也非常廣泛包括教育產業、旅游業、文化創意、網絡傳播業、體育產業等。目前,文化產業與旅游、休閑、制造、電信、交通、房地產等國民經濟產業部門正在發生普遍的滲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內容為紐帶、關聯度日益密切的龐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特色旅游業是在常規旅游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特色旅游業更注重于消費者對某一個旅游方面的興趣和需要,在一些地區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特點,為消費者推出特色旅游,專題旅游。
1. 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機制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相互依存,共生互融。特色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有助于特色旅游業的創新性發展。特色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又可以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信息和內容,豐富文化產業的內涵。其次產業特性是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由于文化產業和特色旅游業均屬于服務產業,其產品具有非實物性,有一定的疊加性。通過這種疊加來實現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的融合。同時,特色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文化產業的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對特色旅游業具有較強的關聯作用。產業的融合主要建立在原有產業的關聯基礎上。最后,科技創新是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的重要催化劑。科技創新加速了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的融合,為原有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技術平臺、業務空間拓展、新的市場空間等。
2.張掖市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發展現狀分析
2.1張掖市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及基礎
張掖歷史悠久,自然、文化資源豐富,是甘肅省僅有的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張掖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遺產,有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張掖西夏國寺文化產業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等為代表的優勢自然資源,有以漢明長城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產業帶,以裕固族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產業帶,還有以張掖大佛寺、木塔寺為主的佛教文化產業帶。
近幾年,張掖市以先后投資近11億元,實施了一批重點旅游項目。其中包括張掖黑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006.63萬元,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697.82萬元,總投資3.2億元的神沙窩城市沙漠公園等。
結合張掖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努力提升文化創意和內涵,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2016年張掖市旅游綜合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8.5%,同比提高8.2個百分點。
從2011年到2017年,張掖市的旅游綜合收入增長了近10倍,增長率連續超過30%。張掖市的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這也為張掖市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
2.2張掖市通過裕固族少數名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業
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境內有許多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區,例如,馬蹄寺、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祁豐文殊寺、玉水苑等。近年來,隨著交通的發展,裕固族??特的少數名族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從2012年開始肅南縣每年的旅游人數都在大幅度攀升,文化旅游業也成為帶動肅南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肅南縣結合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不同的資源優勢,把“一季游”發展到“四季游”,科學性的規劃和發展旅游景區,積極推出各種旅游文化特色節和活動,宣傳本縣的少數民族文化,實現文化與旅游的高度融合。從2016年開始,為了深化旅游業,肅南縣還推出了許多創新型產業發展集群,使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進一步升級。
從2012年到2016年,肅南縣旅游綜合收入也是連續4年保持在30%以上。在“十三五”時期,張掖市政府規劃在肅南縣建設裕固族特色村寨、裕固族特色餐飲文化開發等項目,多角度、多層次傳承和宣傳肅南獨居特色的民族文化,促進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3.張掖市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3. 產業融合程度不高
由于張掖市受自身經濟條件、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制約,特色旅游業才剛剛開始起步,而如何科學、有效地將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還在初步的探索和實踐中。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張掖市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程度并不高,產業融合缺乏影響力,也缺乏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
3. 產業融合模式單一
張掖市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模式主要是依靠已有的一些旅游景點,風景故跡,然后融入一些當地的文化和民俗。這種產業融合模式過于單一,影響力小,覆蓋面低,長期發展這種單一模式,會使產業融合受到限制。
3. 缺乏復合型人才
產業融合的發展,離不開復合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由于張掖市地處偏僻,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人才吸引和引進上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如何引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也是解決產業融合發展的根本。
4.張掖市文化產業與特色旅游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對策
4. 提升產業融合品質
張掖市在產業融合方面還需要繼續優化產業結構,發揮文化產業的綜合效應,對特色旅游業起到推動作用。政府還應積極鼓勵和支持省內企業與相關產業的合作,將產業融合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加強對張掖市的宣傳,提升張掖市在全國的影響力。
4. 拓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
張掖市產業融合模式過于單一,在產業融合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須要拓展、創新出更多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的復合型模式。復合型模式的發展需要很多條件,需要企業、政府、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協作才能逐漸形成。
篇9
旅游文化藝術品是傳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物質媒介,與當地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旅游景區的文化藝術品一定是有地方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才會讓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激發購買、留念的欲望。再次,缺乏產品創新,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產品發展的重要瓶頸。保定市轄區22個縣,其中不乏富有文化特色產品的縣區。如:白洋淀葦編工藝、保定土寶齋布鞋、易水硯、易州彩陶、淶水麻核桃、曲陽石雕、徐水草編、保定鐵球等等。每一種地方特色文化產品,都是本地區的文化代言,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征。但是目前這些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產品并沒有在旅游景區內發揮出有效的價值。如易水硯、曲陽石雕產品價位高,便攜性差,在傳統的形式上缺乏產品多樣化的創新,針對旅游開發的藝術品形式幾乎沒有,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產品發展受到約束的癥結所在。
二、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開發對策
旅游文化藝術產品對推動旅游經濟發展和宣傳推廣旅游資源、弘揚地方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普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可以有針對性地實施以下開發策略。
1.加強地區傳統特色文化精華的研究。
目前,游客對旅游文化藝術品越來越注意文化意義上的消費,文化含量高、地方文化特色濃郁的藝術品對旅游者的吸引越來越大,產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可觀,這無疑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保定旅游藝術產品的開發中,要重視本土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增加地區文化特色、不斷升華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底蘊,為保定旅游的建設增加真正的軟實力,這直接決定著保定旅游業發展的品質和前景。目前,在保定旅游特色文化產品中,發展較好的是白洋淀葦編。葦編是白洋淀傳統的手工藝品,取材于白洋淀的葦子,當地的能工巧匠,通過編制,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如立簾、線簾、籬笆簾、鞋子、帽子、包等產品,或制作成色澤淡雅樸素,工藝考究精美的蘆葦畫。在白洋淀,蘆葦編織的產品,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之豐富多樣的產品類別,增加了游客的選擇范圍,拓寬了產品的銷售市場,受到了游客的極大青睞。這樣的產品不但是旅游景區的特色產品,更拉動了地方經濟的增長。文化是旅游產業的不息血脈,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挖掘、開發并利用好它們,是發展旅游文化藝術品產業必須深思的問題。無論是原有旅游文化藝術品的改造,還是新旅游產品的開發,都必須強化文化的特點,進行文化提升和包裝,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實現兩者的雙贏①。面對文化與產品的融合,設計者要做到的不是被文化奴役、單純的“拿來主義”或者毫不粉飾加工的展現,而是要全方面的駕馭、融合、創新,千變萬化出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通過新的藝術形式,達到思想層面的精神傳達,既是對文化的深刻解讀,也是對文化的持續性生命延續。
2.特色定位,確保發展規模。
在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的開發中,鮮明的地區特色定位依舊是本地區旅游文化產品發展的根基,上文已經提到,保定地區不乏地區特色文化產品,但是卻鮮有把特色文化產品進一步發展成形式多樣的藝術形式。在生產規模上,大部分以小手工作坊為主,形式單一,產量低,不成產業,不成系統。針對不同的旅游地區,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本地區的特色文化,根基于“文化”二字,深度注入當地特色文化之血液②。定位出特色鮮明的開發項目,并進行開發檔次與規模的細化,為商品進行良好的市場定位。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開發,才能保證開發出暢銷的旅游文化產品。3.設立研發機構,加強與高校的合作。能夠滿足當代游客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旅游產品,必須與時俱進,才會可持續發展。設立研發機構,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對促進旅游地區文化藝術品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對旅游文化藝術品的開發進行科學論證與合理引導;另一方面,加大旅游文化藝術品的文化、設計含量,提高品味,減少模仿、抄襲,從而創出保定地區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藝術品。研發機構、高校是設計人才的聚集地,他們思維開闊,具有很強的產品創新能力。與專業的旅游產品設計人員攜手,加大特色文化商品的設計與創新的力度,能有效扶持旅游文化藝術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發展本地區的特色文化,是發展區域旅游業的重要舉措。抓好這一層面的旅游設計研發,促進更好的設計方案產生,使旅游文化藝術品真正的承載地域文化,獨具地方特色,形式新穎且多樣,必定會使區域旅游文化產品提高一個檔次,真正帶動保定地區旅游文化產業“活”起來。
三、結語
篇10
做優做強特色文化產業,提升文化品牌競爭力。文化品牌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博弈文化市場的“殺手锏”。“多”與“和”的文化資源,是實現貴州文化產業“優”而“強”的重要根基,是形成文化品牌強大競爭力的深厚源泉。要通過管理機制創新,綜合施策,精準發力,不斷強化形成文化品牌的內生動力;要通過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手段,做優做強以“多彩貴州”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藝美術等特色文化品牌;要充分發揮省十大“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產業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形成貴陽陽明文化、遵義紅色文化、畢節和六盤水彝族文化、黔東南苗侗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產業集群,不斷累積品牌價值,提升品牌競爭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壯大骨干市場主體。改革是動力,改革顯活力,改革出效益。文化企業是文化市場的主體,要以先進文化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壯大國有和非國有兩個文化市場主體,鼓勵大型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大力支持省級及市(州)組建綜合文化企業集團,鼓勵省屬國有文化集團建設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的數字資訊產業鏈;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運營和評價考核機制,建立省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推動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探索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有效嫁接的路徑。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要建立健全資本、金融、信息等文化要素市場,實現人才、資本、產品的自由流動。加強與資本市場的有效嫁接,推動廣電網絡、出版集團等文化企業上市,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骨干企業,積極引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探索開展新聞出版企業實行特殊管理股,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支持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釋放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活力,激活民間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