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qū)別范文

時間:2023-10-29 09:3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qū)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有機硒和無機硒的區(qū)別如下:

1、合成途徑不同:有機硒是硒通過生物轉化與氨基酸結合而成,一般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無機硒指亞硒酸鈉和硒酸鈉,從金屬礦藏的副產品中獲得;

2、作用不同:有機硒一般以硒蛋氨酸形式存在,依循蛋氨酸代謝途徑代謝,參與蛋白的合成,容易在組織內儲存、吸收,被人體吸收后可迅速的被人體利用,有效改善人體內血硒狀況;無機硒有較大的毒性,且不易被吸收,不適合人和動物使用;

3、功能不同:有機硒能有效預防牲口的下痢和貧血。增強抗應激能力。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適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近幾年,由于高考的改革,中學采取模塊式教學,學生根據(jù)高考需要,可以選擇不同課程學習,導致許多學生根本沒有學過有機化學。而高校授課學時的壓縮又導致學生無機化學的理論基礎非常薄弱,所以很多學生擔心有機化學很難學好。可以告訴學生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聯(lián)系并不緊密,對有機化學的學習影響不是太大,主要用到部分物質結構知識,我們會在課堂中復習,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還應結合專業(yè)特點,介紹有機化學與專業(yè)的關系,有機化學知識在相關行業(yè)領域的應用及重要性,使學生了解有機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并讓學生感受到有機化學是可以學以致用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及積極性。如:針對生物制藥類專業(yè)的同學,可著重講述有機化學在藥物合成中的作用。現(xiàn)今,95%的藥品都來自化學合成,沒有有機化學的發(fā)展就沒有新藥物開發(fā),就沒有現(xiàn)代醫(yī)學。過去曾長期危害人類健康的結核病、霍亂、傷寒、瘧疾、傳染性肝炎等疾病,由于特效藥的出現(xiàn)已得到有效的治療[2]。針對環(huán)境科學的同學可重點介紹與環(huán)境治理相關的有機化學知識,如:室內裝修甲醛、甲苯的危害,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各種固氣體廢棄物的處理等。針對高分子專業(yè)的同學則要重點介紹有機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酚醛樹脂、雙酚A等的制備與應用。這樣能成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為課程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精致課件,提高有機化學的趣味性

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tǒng)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但能增加課堂教學傳播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教師教學更形象生動,提高教學質量。選用圖文并茂、數(shù)據(jù)翔實、多彩多色的PPT教學來取代傳統(tǒng)黑板板書,可以讓抽象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覺得生動有趣而不再枯燥乏。根據(jù)課程需要精致一套切實可用的課件非常必要,課件制作太呆板會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而厭倦,而過于花哨的課件又會過于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思考[2]。一般來講,樸素的底色配以清晰的文字、版面簡潔、題目醒目的多媒體課件很受歡迎。利用Flas制作技術及PPT動畫設計功能,可以將每一個分子的結構、反應及反應機理,反應中反應物的立體變化等演變歷程清楚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從而使有機反應更生動、明了、直觀、逼真。利用三維立體圖,輔助動態(tài)效果以及聲音,能夠將復雜的立體結構及反應過程生動形象地表示出來。這些將抽象內容形象化的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抽象的反應過程,降低接受理解的難度,從而對知識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

篇3

(1)知識目標:

1、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qū)別,記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學會調查的一般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2、培養(yǎng)同學們的分工合作、組織和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

(3)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二、教學重點:完成本章節(jié)內容的識記和把握,理解、記憶本章節(jié)的知識要點。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溫故篇

(溫馨提示:盡量先憑記憶完成,然后針對情況做到查缺補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構成的。

2、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有明確的,制定合理的,有時因范圍較大不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維持生存。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

無機鹽和,通過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以或為食,從中獲得營養(yǎng)物質。

4、絕大多數(shù)生物需要進行呼吸,吸入,呼出。

5.、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例如人的排廢途徑有、、等。

6、生物體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例如,大多數(shù)植物利用產生的萌發(fā)成幼苗;鳥類利用,而貓狗等哺乳動物通過使個體增多。

7、生物歸類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按照分,可以將生物分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按照生活環(huán)境分,可將生物分為和等;按照分,可將生物分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節(jié)我們學習了兩種科學探究的方法,它們是。

導學篇

重、難點點撥(溫馨提示:通過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記并運用所學知識,區(qū)別生物與非生物,作為生物必然具備他們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備其共同特征的物體就是非生物,這也是判斷生物與非生物的標準。其中,有一個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卻不具備細胞結構。

例題:下列屬于生物的是()A、電腦病毒B、珊瑚C、珊瑚蟲D、智能機器人

2、區(qū)別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無機鹽、二氧化碳等,有機物則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內的含有生物體所需能量的物質。與二者聯(lián)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實現(xiàn)“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生產者),而生物的呼吸則實現(xiàn)了“有無”的轉化。另外因為動物體內不能自己產生有機物,所以為了生命活動的需要,他們只能以現(xiàn)成的有機物(植物或動物)為食,即只能進行“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消費者)。

試回答:任何生物都能進行呼吸嗎?呼吸作用的產物你能說出兩種嗎?、

3、動物體的排泄途徑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葉也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種排泄方式。

4、正確理解三種分類方法(實際上生物的分類方法不知這些),它們是互不影響的。比如:狗是第一種分類中的“動物”,它還是第二種分類中的“陸生生物”,也是第三種中的“寵物”。

知新篇

牛刀小試(溫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完成,不會的提交小組或班內解決):

1、植物和動物共有的特征是()

A、劇烈的運動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態(tài),種類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構成生物的基本單位是()

A、細胞B、細菌C、器官D、組織

3、下列屬于生命現(xiàn)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長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縫越來越寬D、汽車越跑越快

4、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qū)別是生物具有()

A、應激性B、細胞結構C、生長現(xiàn)象D、新陳代謝作用

5、下列哪一項不是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

A、出汗B、排尿C、呼氣D、排出糞便

6、“植物受陽光照射,制造有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間

7、關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能快速運動B、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機物

8、下列哪項不能說明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長大B、植物種子萌發(fā)成幼苗

C、鳥產卵、虎產仔D、鯨呼吸時產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傳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關于病毒的說法,正確的是()

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B、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C、病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D、病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10、關于觀察的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鏡、顯微鏡、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都是觀察的用具

C、觀察時要有明確的目的

D、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不需要做記錄

11、夜晚臥室里擺放過多分植物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是因為()

A、植物生長需要營養(yǎng)物質B、植物要生長

C、植物釋放過多的氧氣D、植物呼吸與人爭奪氧氣

1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句話表明()

A、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

B、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

C、生物體能夠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體能夠適應自己的環(huán)境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調查

C、調查范圍再大,也必須對調查對象挨個調查D、調查結果要進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開屏屬于什么生命活動()

A、美化環(huán)境B、生長C、獲取營養(yǎng)物質D、生殖

15、按照形態(tài)結構特點可以將生物歸類為()

A、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B、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D、有用的、無用的

16、下列生物歸類的方法正確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帶是陸生生物B、狗、雞、鴨是家禽

C、松樹、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麥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項不屬于調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資源調查C、水資源抽樣調查D、仔細觀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調查過程中應盡量記錄自己喜歡的動物,不喜歡的不記或少記

B、調查時看見自己滿意的東西就應該采集回來

C、為了采到合適的標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險也是可以的

D、調查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

19、下面調查活動步驟正確的是()

A、選擇調查范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B、設計調查路線分組選擇調查范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篇4

在《創(chuàng)造的進化》的第一章,柏格森就面臨著這些問題:在一般的物質,與有生命體所是的這一部分物質之間,其差異何在?也就是說,無機物和具有生命的有機物,其差異何在?什么是生命體的個體性?無機物的個體與有機生命體的個體的差異何在?實際上,柏格森是通過對個體性的反思,來解決物質和生命的差異問題的。在物質世界,不僅有生物界的個別的身體,也有著呈現(xiàn)為個體狀態(tài)的無機物(如一粒沙、一塊石頭、一個水晶)。這兩種類型的軀體、這兩種類型的個體性,其差別何在呢?在第一章中,柏格森首先為我們概括和描述了他在之前著作中所提出的綿延概念。他指出,人首先可以通過對內在的意識狀態(tài)的考察,發(fā)現(xiàn)綿延。綿延是“一種從過去吞噬未來的持續(xù)的進展,不斷前進、不斷膨脹”。[3](P4)在這種內在的綿延之中,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交融在一起,每一瞬間都是一種“自身的創(chuàng)造”,[3](P7)是無法預測的;意識狀態(tài)之間互相滲透,彼此間沒有清晰的分界線,也無法用言語來描述,亦無法在空間中展開。與之不同,一個物質對象,呈現(xiàn)出另外一些特征。第一,無機物的特征首先在其可分性。無機物被看作是多個并置的部分的集合。如果無機物發(fā)生了變化,則是通過這一集合中的某一部分被另一部分取代,或者是對這些部分的重新安排。作為無數(shù)部分的集合,無機物總是可以不斷地被細分,直至被細分為無數(shù)分子、原子的集合。第二,無機物的特征還在于它是一種人為的孤立(isolementartificiel)的產物,也就是說通過某種人為的抽象等活動,使得該物從其環(huán)境中脫離、孤立出來。在柏格森看來,在物質世界的延續(xù)性之中,只有通過某種人為的操作,才有可能抽象出某個個別的物質對象,從而賦予某種個體性。而這種抽象過程,則是與我們的意識相關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孤立的操作并不是完全人為的、也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有其客觀的基礎。實際上,唯有在實踐之中,在研究對象之際,才需要把一個對象或一個系統(tǒng)從整個宇宙之中抽象出來,孤立地加以研究。但是,每個對象、每個系統(tǒng),都關聯(lián)著一個更大的系列,直至關聯(lián)著整個宇宙。①第三,無機體的特征還在于,它沒有歷史,也并不分有我們在意識之中發(fā)現(xiàn)的綿延的各種特征。當然,物質也有其綿延,正如下面糖水的例子所說明的。當一塊方糖放入水中,總需要時間等待其慢慢溶入水中。實際上,任何一種物質的反應或者變化,總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綿延。但是當人們把物體從宇宙之中抽離出來時,根本不考慮其綿延特征。“我們關于對象的全部信念,我們關于科學所孤立出來的所有體系的種種操作,實際上都基于這樣一個觀念,即時間從不侵蝕這些對象”。

當人們把物質對象從宇宙之中抽象出來時,就把空間化時間的概念用于其上了。現(xiàn)在,讓我們考察一下有機物。如果人們可以將無機物和有機物都視作許多部分的集合,無機物似乎只是由許多部分堆積而成,每一部分都是同質的,各個部分之間并無根本的差異性;相反,有機物則呈現(xiàn)出部分的相異性和功能的多樣性。有機物或者生命體的孤立或者說抽離,相對于無機物而言則要自然得多。“一個生命體,是由自然本身所孤立出來并閉合的”。如果無機物是一個人為的抽象的系統(tǒng),那么生命體則是一個自然的系統(tǒng)。毫無疑問,生命體也是物質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在兩種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某種差異。“唯一的問題就在于,是否我們把生命體所稱的自然系統(tǒng),應該類比于科學在粗魯?shù)奈镔|之中所切割下來的人為系統(tǒng),或者這些自然系統(tǒng)應該拿來與宇宙整體之所是的自然系統(tǒng)相比較”。正如法國學者弗朗蘇瓦(ArnaudFranois)所強調的,兩種系統(tǒng)之間的差異,奠基于數(shù)學化時間和綿延的差異。①對于生命體的物理化學解釋,其錯誤就在于,沒有看到具體時間和抽象時間之間的差異。生命體因此不同于無機物,尤其是因為其內含的時間性。也就是說,生命體的軀體是一個正在綿延著的東西,而無機物則難以體現(xiàn)這種綿延,只能用一種數(shù)學化的時間來考察。生命軀體有別于一切通過人的操作剪切和劃分出來的人為體系。“把生命比作一個對象,這是一個錯誤”。柏格森在有機生命體和意識之間建立了某種類比關系。“如果我特別對我的身體進行考察,我發(fā)現(xiàn),與我的意識相似,我的身體從小到老、漸漸成熟”。無機物是一個不會老去的存在,然而生命體則有其生老病死。對此,在生命現(xiàn)象中,可以發(fā)現(xiàn)諸如出生、長大、衰老、生病、死亡,幾乎在所有各類、所有層次的生命中找到這些現(xiàn)象。在所有的生命體之中,都有著某種由不同階段構成的具體的時間性,無法被簡化為物理時間或者數(shù)學時間。柏格森斷言:“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某物活著,某處就敞開著,有著某種時間得以嵌入的層面”。顯然,相對于無機物,生命體呈現(xiàn)出更多的個體性特征。“生命是一個個體”。

但是,即使在生命世界之中,也很難決定,哪些是個體的,哪些不是,哪些屬于這個個體,哪些屬于另一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個體性卻是生命的本質特征之一。個體性或者個體化勿寧是一種趨勢而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tài)。生命體顯示出一種個體化的趨勢,但同時它亦包含另一趨勢,即生殖的趨勢。“個體性在其自身之中有其敵人”。如果生命體是一個完美的個體,那么其生命體中的任何部分一旦與身體脫離都將無法存活,這樣的話,生殖就變得不可能。通過生殖現(xiàn)象,在一個個體生命的內部,有著一種趨勢,超越個體,并且在這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在這一代個體與下一代個體間建立聯(lián)系,并最終與祖先相聯(lián)。這樣,個體的命運就與其物種的命運相關,甚至與所有生命的命運相關。通過反思個體性理論,柏格森向我們顯示出,有一種超越個別生命體的普遍的生命。有一種生命之流(courantdevie),在進化的某個階段誕生。“這種生命之流,穿越由它一個接一個的身體,從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分化為各個物種,散布在諸多個體之中,但完全沒有喪失其力量,反而是隨著其前行而越來越強大”。這樣,一切的發(fā)生,仿佛生命有機個體只是一個為了讓生命之流得以通過的一種中介。這一生命之流顯現(xiàn)為一種沖力、一種努力、一種創(chuàng)造。在關于遺傳的討論中,柏格森顯示出,在生命的遺傳現(xiàn)象中,表現(xiàn)出一種想要超越個體性、克服個體性的努力。“一種可遺傳并朝向特定方向的突變,這種突變逐漸積累、逐漸構成、發(fā)展為一具越來越復雜的機器,這樣一種突變,毫無疑問應該聯(lián)系到某種努力,但卻是不同于個體努力的一種更為深刻的努力,一種獨立于環(huán)境的努力,這種努力為某一物種的大部分個體所共有,更多地內在于這些個體所帶有的胚胎而不是在其實在的軀體,并保證這種努力因此會傳遞給其后代”。這樣,一般意義上的生命,不僅呈現(xiàn)在同一物種不同世代的個體之中,也呈現(xiàn)在生命界所有物種的所有個體之中。因此,通過這種方式,柏格森建立了生命的延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②“生命顯現(xiàn)為一種生命之流,以發(fā)育完全的有機個體為中介,從一個胚胎傳遞到下一個胚胎”。這種超越個體、超越世代、超越物種的生命之流,代代相傳,從而可以視作某種普遍生命或者宇宙生命。

二、生命與意識

《創(chuàng)造的進化》的第二章,處理的是生命進化的不同方向。第二章的任務就在于考慮在生命進化的多個不同方向之中理智的誕生。普遍生命,通過片斷化、個體化,形成各個物種和各物種之中的許多個體。這種個體化運動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生命所感受到的來自于物質的抵抗,一方面則是生命本身所帶有的力量。尤其是第二個原因,即生命自身所帶有的力量,才是這種分化的真正的深刻的基礎。這種生命進化的深刻原因,柏格森命名為“生命沖力”(élanvital)。生命的分化的第一步,在于植物和動物的分離。將他們分開的,并不是某些特征,而是許多不同的趨勢,這些趨勢將他們推向兩大對立的方向。在那些最初級、最原始的生物中,同時存在著兩種互補的活動:一方面,它們想要從自然之中獲取、收集能量;另一方面,他們通過運動消耗這些能量。植物主要沿著第一個方向,他們的優(yōu)勢在于自身就可以制造其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借助于它們的光合作用,因此它們也無需移動、無需感覺。動物則是在另一個方向上發(fā)展的。由于動物無法自己制造能量,所以,他們必須直接或者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必須移動位置以便獲得獲取食物。動物朝向強化運動的方向進化,因此漸漸發(fā)展出一套感覺運動系統(tǒng)。正是在第二個方向上,也就是說意識和運動的方向上,標志著生命運動的基本方向。這樣,植物和動物,顯出意識的不同層次。正如柏格森所寫的:“我們通過感覺和清醒的意識來定義動物,通過沉睡的意識和無感覺來定義植物”。進化的第二階段,乃是動物界中的分化。在這一階段,柏格森區(qū)分出四個大的方向: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脊椎動物。前兩種動物,其實都淪為某種麻木,節(jié)肢動物朝向本能,而脊椎動物則走向理智。在普遍生命和普遍生命借以顯示出來的特別生命形態(tài)之間,一直都存在著某種沖突、某種矛盾。普遍生命傾向于擴大、傾向于越來越自由地運動。但是,每個物種,就其本身也是生命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所追求的,首先就只是其物種自身的自足、舒適,因此盡可能地想要以最少的能量消耗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樣,一個物種就容易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漸漸地就可能放棄某些運動功能,淪入某種半睡狀態(tài)。對于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而言,都不同程度上“囚禁在或硬或軟的外殼之中,這些外殼或者是阻礙了或者僵化了這些動物的運動能力”。動物中的這兩大分支,和植物一樣,放棄或者說部分放棄了其運動功能,從而不再能夠前行在運動的方向上,從而墮入麻木的方向。在脊椎動物的節(jié)肢動物這里,生命成功地給出了運動性和意識。這兩個分支,分別以不同的方式發(fā)展出一套感覺運動系統(tǒng)(systèmessensori-moteurs)。在這個方向上,進化的最高點,分別體現(xiàn)在人和昆蟲(特別是某些鱗翅類昆蟲,如螞蟻、蜜蜂)上。在人這里,意識最終在理智的形式下取得其獨立性。在鱗翅類昆蟲這里,本能發(fā)展到最完美的水平。在筆者看來,相對于前人,柏格森深化和豐富了意識的概念。在進化中,本能和理智是意識的兩種互補的形式。在柏格森看來,感覺-運動系統(tǒng)在動物身體的各個器官之中占據(jù)著核心和主導的地位。這樣,動物界中的進化,從原始物種到高級物種,就可以視作以進化出一套完美的感覺-運動系統(tǒng)為目的,從而最終進化到昆蟲和脊椎動物。感覺運動系統(tǒng)的完善導致了其他器官的變化,因為其他器官的目的原本就是為了支持運動。生命就在于在物質之中嵌入某種不確定性,①但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了運動、意識和自由。而在生命之中,特別是在節(jié)肢動物和脊椎動物這里,這種不確定性是通過神經系統(tǒng)的迂回實現(xiàn)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神經系統(tǒng)是“不確定性的貯藏室”(unréservoird''''indétermination)。生命的進化,就在于一種努力,努力創(chuàng)造這一類型的器官。在人和昆蟲這里,神經系統(tǒng)得以最為充分的發(fā)展,但卻是分別朝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本能和理智。因此,柏格森描述了本能和理智之間的差別。當然,我們在此也無法為二者劃出一道截然兩分的分水嶺。實際上,理智和本能二者既相互對立,又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因為二者有著共同的來源。二者是兩種趨勢,而不是兩個已經形成的東西。二者共同的來源是什么?實際上,正是同一種生命沖動,在物質之中尋找出路,以便表現(xiàn)出意識和自由。“通過有機體顯現(xiàn)的生命,是要從粗鄙物質之中獲得某種東西的努力。因此,人們并不奇怪,如果人們在這兩種心理活動(本能和理智)之中,所看到的只是作用于無機物質的兩種不同方式”(EC,137)。通過這樣的行動的努力所獲得的某種東西,正是移動的自由和意識的自由,而這兩種自由也將為生命開啟無限多的可能性。本能和理智的區(qū)別,首先在于制造工具上的不同。理智是一種能夠自己制造工具的能力,特別是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困難。這樣,人應該被定義為“工具人”(homofaber),而不是“智人”(homosapiens)。①而對于昆蟲和一般的脊椎動物而言,這些動物不會制造工具,但他們卻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工具。這些工具,諸如脊椎動物的眼睛,鳥類的翅膀,呈現(xiàn)出來的復雜性包含著無限多的細節(jié),以及其運轉時功能的簡單性和實效性,可以稱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跡。而人為制造的工具,不論如何完美,如何先進,相對于自然總是有所不足。例如,無論多么先進的飛機和直升機,都不可能像鳥類一樣靈巧和隨意的飛行。正是因為使用工具的不同,本能和理智在解決同一問題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其次,本能和理智的不同,還在于二者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認識方式。當一個生命體立刻對它所接收到的運動做出回應,做出相應的反應活動,它既不需要意識,也不需要認識:因為本能已經足以引導它做出反應。在本能中,行動和表象完全地相應。如果外在的對象沒能成功地引發(fā)生命體的相應運動,或者說,令生命體直接做出反應,這個對象就成為一個障礙。只有在這時,才有意識和認識的需要。柏格森寫道:“這種行動與表象的不相應,在此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理智朝向意識,而本能朝向無意識。柏格森深化了關于本能和理智之間的比較,并將二者視作兩種天生的認識方式。本能是對事物本身的天生認識,然而,理智則是對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天生認識。如果區(qū)分認識的形式和質料,則理智只關心形式,而本能只關心質料。但是,本能和理智都只是同一種生命沖動在不同方向上表現(xiàn)出來的結果。在生命的進化中,對于意識而言,有兩種趨勢,一種是指向“認識的外延”(本能),一種指向對認識的“理解”(理智)。“在前一種情況下,認識是充實的、完整的,但是卻只限于某個或者某類特定的對象;在第二種情況,認識的對象的不受限制,但是,因為這種認識什么也不包含,只能是一種無物質的形式”。理智的主要目標,乃是無機的固體。理智習慣于認識外在的事物,特別是固體狀態(tài)的事物,并將這些事物在一個空間中加以再現(xiàn)。實際上,對于流體狀態(tài)的物體,例如水和空氣,理智已經表現(xiàn)出理解上的困難,并最終總是傾向于把流體再現(xiàn)為固體,也就是說,把流體表象為流動的固體。因此,理智越是擅長把握無機物,就越是拙于理解生命。當理智處理生命時,理智總是把生命把握為一個對象,有意無意地用表象固體的方式來表象生命。因此,柏格森指出:“理智的特征在于,無法理解生命”。相反,本能能夠使我們與生命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本能與生命活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要認識本能,遠比認識理智困難得多,我們也不可能用理智系統(tǒng)中的詞匯來把握本能。①在第二章的結尾,柏格森嘗試向我們說明,在生命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在生命與意識之間的關系,柏格森側重討論了兩個假設:1.意識是生理生命的效應;2.意識是生理生命的原因。第一個假設,導向身心平行論命題,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一書中對于這個命題進行了嚴格的批判。第二個假設似乎更能成立,因為“在大腦和意識之間的確存在某些一體性和相關性,但并不是平行論”。大腦越是復雜,意識生活越是超出生理生命,意識越是能夠顯示出自由。生命僅僅只是“透過物質而投射出來的意識”(laconsciencelancéeàtraverslamatière)。生命,作為生命之流、意識之流,穿透物質。一個生命體是物質的一部分,從物質的整體之中孤立出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讓意識得以順利通過,并最終在自由的活動中顯現(xiàn)出來。這樣,就有一種生命的運動,穿過物質形成有機的生命體,接著從有機生命體再達到意識。但是,從有機生命體到意識的運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直觀,一個是理智。在本能的方向上,意識無法走到底。另一個方向是理智的方向,這個方向比本能走到更遠。理智只能從外部來認識對象,因而無法真正地把握生命。但是理智的長處在于,無限地擴大其領域,將其知性范疇用于任何一個對象,并且通過所制造的工具來征服對象,而這些工具可以隨著認識的發(fā)展而日益完善。而且,人的理智使得人有可能超越知性的思維方式,用直觀的方式來考察世界和認識生命。直觀的某些特征接近本能,但卻是在超越了理智(知性)之后在更高的層次上對于本能的回歸。直觀不是一種知性的理解,而是一種將意識完全地置身于對象之中的同情,從而與對象融合為一。由這個角度看來,人在自然之中就占據(jù)著某種特殊地位。人不只是一個理智的存在,也是一個有著直觀能力的存在。因為在人這里,意識得以解放自身,“意識能夠反諸自身,喚醒那些仍然沉睡在自身之中的直觀的潛能”。[3](P183)這樣,在人這里,意識得以達到其自由的最高階段,也正是在人這里,意識終于找到了出口,從物質的囚籠之中解放出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柏格森斷言,“人是我們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理由”。

三、生命,還是意識?

篇5

關鍵詞:土壤中;重金屬檢測;樣品前處理技術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081

在樣品化學分析技術中,導致分析產生最大誤差的是樣品前處理,因為儀器本身產品誤差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不同前處理技術在對同一樣品進行操作時,所獲取的最終結果也會有一定區(qū)別。所以,在樣品前處理技術中提出一個更加快速、簡單的操作方法是當務之急。

1 濕法消解

濕法消解是將氧化性強酸加入到樣品中,通過對有機物的加熱破壞,達到待測無機成分的釋放,最終形成穩(wěn)定的無機化合物用于實際分析。濕法消解是目前較為簡單的一種操作技術,故被廣泛用于土壤中重金屬檢測樣品前處理。

1.1 濕法消解的試劑選擇

在實際操作中,濕法消解主要使用幾種試劑,第一是鹽酸;第二是硝酸;第三是高氯酸;第四是氫氟酸。首先,鹽酸是一種效果較強的試劑,其在高溫高壓下的多種物質,如硫酸鹽和硅酸鹽等都能和鹽酸形成可溶的鹽酸鹽。其次,硝酸是一種強氧化劑,實驗室通常對其應用重金屬元素的釋放樣品中,并形成可溶性的硝酸鹽。再次是高氯酸,其也具有很強的氧化性,不僅能形成金屬反應,還能對有機物進行消解,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氯酸在熱濃條件下,很容易與氧化過的無機物產生爆炸。最后是氫氟酸,其是一種有效溶劑,能對硅基物料進行有效溶解,并將其轉化為能揮發(fā)的SiF,之后需要對相關元素加以檢測。

1.2 濕法消解技術現(xiàn)狀

總的來說,濕法消解是一種操作簡單的技術,幾乎所有實驗室都能通過其進行樣品前處理,但其中還是存在一些需要化的問題。第一,濕法消解主要是一種氧化法應,其在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時間,通常需要五到十小時左右,主要根據(jù)檢測樣品的成分來決定。濕法消解所常用的四種酸實際都屬于相對危險的物質,其中的高氯酸更有可能產生爆炸的可能,氫氟酸的缺陷在于會腐蝕玻璃,如果操作不當會對儀器造成損害。電熱板加熱消解,石墨消解儀加熱時間在十個小時左右,時間長,消解不徹底,消解后的溶液常有殘渣,用儀器進行分析測試時容易堵塞進樣的毛細管,全自動石墨消解,自動設定升降溫,加酸,定容,搖勻等程序,消解時間在五六個小時,時間短,消解也徹底,消解后的溶液澄清明亮,解放了人力,適合批量樣品的消解,一批最多可消解60個樣品。

2 干灰化法消解

2.1 干灰化法消解的原理

高溫灼燒是干灰化法的主要方式,以利于分解氧化有機物,再測定所剩下的無機物。在利用干灰化法進行樣品前處理時,溫度需要及時調整,其能對不同元素產生影響。為了提升干灰化法的灰化時間,實驗中通常會加入一些試劑,第一是HNO3;第二是Mg(NO3)2等灰助劑,由于加入試劑的不同對元素產生的作用也會有相應的區(qū)別。

2.2 干灰化法的現(xiàn)狀

干灰化法是通過高溫氧化樣品中的有機質,其操作方法容易,需要使用的試劑也較小,不會形成太大的樣品污染。同時,干灰化法要實現(xiàn)分析樣品準確度的提高,還可以通過稱樣量的增加來實現(xiàn)。但是干灰化法也有需要優(yōu)化的問題,通常,灰化需要持續(xù)六小時以上,如果最終灰化效果不理想還可能需要及時進行降溫,然后將混酸加入繼續(xù)灰化。

3 微波消解

3.1 微波消解的操作原理

根據(jù)各自應用方法的情況來看,微波消解操作技術在實踐操作中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消解能力強;第二,樣品污染少;第三,分析結果準確,也是其擁有的獨特優(yōu)勢,從而是土壤中重金屬檢測樣品前處理的一種常用方法。微波消解技術和傳統(tǒng)加熱有一定的區(qū)別,其是屬于內加熱,通過微波能達到快速的深層加熱,微波的變交磁場會隨機產生并極化介質分子,高頻磁場促使極性分子交替進行排列,最終分子高速震蕩。同時,震蕩因為分子的分子間和熱運動受到影響,以此獲取很高的能量。這種相互作用導致樣品表面層產生破裂,形成酸反應和新的表面層,以達到快速溶解樣品的效果。

3.2 微波消解技術的現(xiàn)狀

在先進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微波消解技術的合理應用,是提高其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重要途徑。當前,通過其實踐操作,可以總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優(yōu)勢,第一是,快速加熱且具有高溫,并具有很強的消解功能,使樣品溶解時間有效縮短。同時,微波的加熱是直接實施到樣品,能使高溫高壓在罐內快速形成,要對樣品進行消解只需要十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比干灰化法和濕法消解都效率很多。第二是,所需耗費的酸較少,空白值低。通常情況下,微波消解所需要的酸溶劑只需10ml就能完成一個樣品,不僅降低試劑的使用率,還能降低由于試劑所形成的干擾,并有效減小空白值。第三是,樣品揮發(fā)得到有效控制,濕法消解加熱是通過電熱板,其缺點是揮發(fā)性極易損失,而微波消解是在密封的罐內進行,在消解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樣品的揮發(fā),并能使結果準確性有效提高。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土壤中重金屬檢測樣品前處理技術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能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很大影響。要達到統(tǒng)一重金屬樣品前處理技術還需要大量分析人員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將幾種方法的優(yōu)勢進行綜合,并有效避免其存在的弊端,以提出一種高效、簡單且不會對樣品產生污染的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

[1]楊桂蘭,商照聰,李良君等.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法在土壤重金屬快速檢測中的應用[J].應用化工,2016,45(08):1586-1591.

篇6

關鍵詞:光催化降解 甲胺磷 TiO2固定膜

Abstract:Test was made on the degradation of biologically treated methamildophos wastewater by using TiO2 fixed film shallow basin reator.It is shown that CODint he treated effluent is reduced to 59.3 mg/L,and all of organic phosphorus is degraded to be inorganic phosphorus,and thus reaching grade 1 of integrated wastewa ter discharge standard(GB 8978-1996).

Keywords: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methamildophos;TiO2fixed film

有機磷農藥廢水排放量大、毒性強,對這類廢水的治理已成為水處理工作者的研究重點。目前,國內處理有機磷農藥廢水大多采用生化法,但處理后的COD不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有機磷高達幾十mg/L[1、2]。湖南南天公司是一家大型農藥生產企業(yè),以生產有機磷農藥為主,甲胺磷的產量為5000m3/a。排放的甲胺磷廢水中有甲基氯化物和胺化物,其特點是COD和總磷含量高,pH值高,屬于可生化性差、難降解的廢水。采用自制的TiO2固定膜淺池反應器對其進行光催化降解,并將其作為厭氧折流板反應器處理該種廢水的后續(xù)處理,出水水質達到了國家工業(yè)廢水一級排放標準,具有理想的處理效果。

1 光催化降解的原理

當以光子能量≥TiO2帶隙能(3.2 eV)的光波輻照TiO2時(λ≤387.5 nm),處于價帶的電子被激發(fā)到導帶上生成高活性電子(e-),在價帶上產生帶正電荷的空穴(h+)。TiO2與水接觸后,水分子及溶解氧與被光激發(fā)產生的h+、e-作用,生成強氧化性的·OH、·O2-,并通過·OH、h+和·O2-等逐步將有機物降解為CO2和H2O等無機物,上述反應可描述如下:

·OH和·O2-使吸附在TiO2表面的有機磷農藥中的P—O鍵或P—S鍵發(fā)生斷裂,最終以PO43-形式存在,斷鍵后的其他有機物質在·OH和·O2-作用下分別形成CO2、H2O及其他無機物。

2 試驗內容及方法

2.1 主要儀器和試劑

D/MAX—3C X—射線衍射儀(日本理學公司);S—570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島津公司);HJ—3 恒溫磁力攪拌器(江蘇國華儀器廠);WKB—1無油空氣泵(天津分析儀器廠);600 ℃馬弗爐( 清華開關設備廠);PHS—2酸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722S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 器廠);紫外燈(14 W);大塊鋁片;四異丙醇鈦(A.R);無水乙醇(A.R);鉬酸銨(A.R);酒石酸銻鉀(A.R);過硫酸鉀(A.R);磷酸二氫鉀(A.R)。

2.2 廢水水質

①原水水質:CODCr=41736 mg/L;pH=11.6;氯化物=53899 mg/L;總磷=6193.5 mg/L;SS=1915 mg/L。

②生化處理后水質:CODCr=412 mg/L;pH=7.8;總磷=46.7 mg/L。

2.3 TiO2負載

在干燥的燒杯中以1∶25的體積比將四異丙醇鈦、無水乙醇進行混合攪拌,調節(jié)體系的pH=3 ,再按3∶1的體積比逐滴加入水并進行劇烈攪拌,觀察到溶液轉變成溶膠并有淡藍色。約30 min后將溶膠裝入噴槍,噴涂在預先處理過(酸洗、堿洗、醇洗)的鋁片上[3],在100 ℃烘箱中干燥5 min,以后重復噴涂、干燥4次。將鋁片放入馬弗爐中,以4 ℃/min的升 溫速率升至400 ℃并保持1 h。經測定所鍍膜為銳鈦型,粒徑為0.6 μm。

2.4 試驗過程

模擬工業(yè)淺池自制了光催化氧化器,池周長為600 mm,池高為80 mm,光源距水面為80 mm,在光源上方30 mm處安裝反光鋁片。加入經厭氧折流板反應器生化處理后的農藥廢水1 L,通入空氣(0.02m3/h),打開14 W紫外燈照射。光照過程中定時取樣,用比色法測定有機磷,用重鉻酸鉀法測定COD。

3 結果與討論

3.1 光解率與降解時間的關系

為了研究TiO2催化劑對體系的催化效果,進行了一組對比試驗,在淺池中放入未鍍膜的鋁片和鍍膜的鋁片分別對廢水進行處理,試驗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甲胺磷農藥廢水在不同體系中的降解率有較大區(qū)別。在放有空白鋁片的池中,紫外線對有機磷具有一定的光解作用,在90 min時降解率為16.21%;在有鍍膜鋁片的池中,有機磷的降解率明顯提高到50.28%,說明TiO2對廢水具有明顯的催化作用。

3.2 初始CX2pHCX值對降解率的影響

體系初始pH值對有機磷降解率的影響見圖2。

由圖2可知,初始pH值對降解率的影響很大,其降解率隨pH值的降低(11.6>10>7.8>5>3) 而下降,即在強堿性條件下有利于廢水的降解。這可能是不同pH值下光強對量子產率的影響 不同所致。考慮到廢水排放標準的要求,在降解過程中對生化處理后出水的pH值保持不變。

3.3 H2O2對有機磷降解率的影響

考慮到在上述試驗條件下的有機磷降解率尚未達到較高的處理效果,因而向反應體系中加入H2O2,試驗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H2O2對廢水中有機磷的降解有顯著的影響,投加H2O2濃度在500 mg/L 以下對體系均有促進;超過此濃度投加,催化效率反而呈下降趨勢。其原因是H2O2 是光生電子e-的有效俘獲劑,可以阻止h+和e-的重新復合并增加了·OH在TiO2表面 的形成機會;同時,H2O2又是·OH的清除劑,當H2O2濃度過高、產生的·OH急劇增 加時,·OH在未與有機物反應之前就相互碰撞致使有機磷的降解率下降。 3.4 對COD的去除率

在投加H2O2和未加H2O2的條件下對廢水進行光催化降解的試驗結果見圖4。

由圖4可知,投加H2O2后90min,COD降解了85.64%,而此時未加H2O2的COD降解率為CM(2246.23%。COD的降解率較有機磷的降解率要低 ,這是因為光催化氧化后有機磷斷鍵變成了PO43-,但斷鍵后含C、H的有機物中間體有一部分并未完全氧化成CO2和H2O,而是成為小分子有機物,使COD的降解率稍低。

4 結論

①光催化氧化作為生化處理有機磷農藥廢水的一種后續(xù)處理方法,其對有機磷的去除率達到100%,COD的去除率達到85.64%,排放廢水的COD降低至59.3 mg/L,達到國家工業(yè)廢水一級排放標準。

②在實際應用中,如果采用太陽光作為激發(fā)光源,該方法將更具有工業(yè)運用前景。

③TiO2固定膜光催化氧化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新型水處理技術,特別適用于生化法難以徹底降解的有毒有機廢水的處理。

參考文獻

[1]顏秀茹,宋寬秀,胡留長.用光催化劑降解2,2-二氯乙烯基二甲基磷酸酯的研究[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1998,15(4):17-21

篇7

(-)知識脈絡

有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們的開發(fā)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并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個別有機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礎上,本節(jié)進一步了解有機化學的研究范疇、發(fā)展過程以及對科研、生產、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典型性質和有機化合物基礎知識利用已有的原子結構和化學鍵的知識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與結構的關系,了解有機化合物多樣性的原因。認識生活中接觸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環(huán)境與化學的關系

(二)知識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本節(jié)教材體現(xiàn)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的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從

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出發(fā),新教材較舊教材更符合知識的邏

輯關系,同時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特征、結構特征與多樣性的關系

通過觀察實驗掌握甲烷的性質、取代反應。

掌握同分異構現(xiàn)象以及簡單的命名規(guī)律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像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種類不同的有機物的分析,讓他們學會怎樣從中歸納、總結有機化合物性質的一般規(guī)律。

2、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lián)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的

1、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讓他們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

2、通過用模型組裝有機分子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的性質、有機物結構的多樣性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3、教學媒體、課件;

4、編制“活動?探究”活動報告及評價表。

五、教學方法

問題推進法、實驗探究法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認識有機化合物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教材第一節(jié)第一部分(60頁---62頁);

要求提前準備一種有機材料了解它的性質、用途并向同學做介紹。

教師:要求對學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慮;適當?shù)难a充實驗,例如溶解性、受熱

時狀態(tài)變化等,有利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聯(lián)想……質疑”

問題:你認識的有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質?什么用途?

這個問題由學生充分討論、發(fā)言;介紹生活中接觸到的有機物

討論:1、哪些是有機物的共同性質?

2、從溶解性、耐熱性、可燃性、電離性等五個方面比較無機物有哪些區(qū)別?

3、研究有機物的性質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實驗:

歸納:有機物性質特征

大多數(shù)有機物:1、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2、易燃燒。

3、大多數(shù)是非電解質,難電離。

4、熔點低,易熔化。

5、反應慢、反應復雜、副反應多。

(二)師生共同活動“觀察……思考”(能進行學生探究實驗更好)

以甲烷為例進一步研究有機物的性質

1、完成書中實驗1、實驗2;

2、按小組討論、記錄實驗現(xiàn)象。

3、歸納甲烷的性質。(1)可燃性

(2)取代反應

甲烷的結構特點:閱讀63頁知識點擊

第二課時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教材第一節(jié)第二部分(63頁---65頁);

用球棍模型組合丁烷分子,體會有機物的樣性。

教師:教學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閱讀63頁工具欄,由學生寫出甲烷的結構式、甲烷的結構簡式。

(二)進行“活動與探究”

(1)動手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結構模型,寫出它們的結構式、結構簡式。

給烷烴的概念,找烷烴的通式。

(2)閱讀64頁知識支持,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當碳原子數(shù)較多時組合方式不只一種,碳原子數(shù)越多,可能的結構越多;帶著疑問進入下面的討論。

(三)有機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現(xiàn)象

可以根據(jù)學生情況,控制深度。

總結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1)原子之間共價鍵相連。

(2)碳原子之間可以連成鏈狀或環(huán)狀。

(3)碳原子與碳原子之間可以是單鍵、雙鍵、三鍵。

(4)分子式相同時,可以出現(xiàn)多種結構。

第三課時概括與整合

教學準備

篇8

其實學好初中生物很簡單,要想學好生物并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只要掌握了方法學好生物是非常簡單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物結業(yè)考試知識點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初中生物結業(yè)考試知識點提綱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生物的分類(按照形態(tài)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環(huán)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P15

探究的過程: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和交流

對照實驗(P15)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生物間關系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

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現(xiàn)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是有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jié)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jié)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氣性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叫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植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分解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流動的。

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的數(shù)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jié)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wǎng)把試驗區(qū)罩上,結果發(fā)現(xiàn),網(wǎng)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wǎng)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失調。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等

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p30

(富集)課本p26;課本p27頁1題;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頁生物圈2號

生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以各種方式適應環(huán)境,影響環(huán)境。

生物和細胞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wěn)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jié)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顯微鏡的使用 P37-39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放大倍數(shù)=物鏡倍數(shù)X目鏡倍數(shù)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P42-44

切片、涂片、裝片的區(qū)別 P42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植物細胞圖P45)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液態(tài)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

動物細胞的結構 (動物細胞圖P48)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tài),可以流動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tǒng)一體。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注意課本52頁圖叫什么

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產生氧。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fā)動機”。

二者聯(lián)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qū)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頁最后一段;p57頁1題)

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tài)、數(shù)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tài)、數(shù)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shù)量要保持恒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tài)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P63

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tǒng)。

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

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和人體

分化的概念; P65題3

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yǎng)組織、輸導組織等

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草履蟲見課本p70頁圖,71頁2題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yè)、醫(yī)藥上使用

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類植物出現(xiàn)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yōu)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種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 p85圖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果實)種子:(果皮和)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胚乳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例如:銀杏、蘇鐵、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課本84頁表,課本88頁2題

種子的萌發(fā)(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p90-92的實驗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種子和活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p 94

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yǎng)物質轉運——胚根發(fā)育成根——胚芽胚軸發(fā)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長

根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圖

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qū)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qū)細胞分裂從而增加細胞的數(shù)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qū)細胞生長從而細胞體積的增大。

枝條是由芽發(fā)育成的,植株生長需要的無機鹽主要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花由花芽發(fā)育而來

花的結構(p102圖)

傳粉和受精(課本103-104)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珠被——種皮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

課本105頁1題

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fā)、植株的生長發(fā)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tài)

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shù)娜軇?/p>

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qū),成熟區(qū)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結構

樹皮(從外到里):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運輸途徑 p111圖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葉片的結構 p113-114的實驗; p115圖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氣孔

氣孔的結構:保衛(wèi)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wèi)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shù)闹饕獎恿?/p>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huán)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huán)。

植物移栽時去掉些葉片是削弱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天竺葵的實驗 p119-120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fā)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

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fā)出去。

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

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jié)

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如果將綠葉比做制造有機物的“工廠”,它的機器是葉綠體,動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初中生怎樣學好生物首先、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2.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3.衍射記憶法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fā)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lián)系。

這種方法多用于章節(jié)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于將分散在各章節(jié)中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

生物課堂上要怎么聽課課堂上不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還要做到眼到、耳到、腦到、手到,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樣在大腦皮層上形成許多個興奮中心相聯(lián)系,留下不易肖退的記憶痕跡。

老師講課尤其是講授新課,一般是分塊的,但各塊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lián)系,各年級生物知識是連貫的,是一個整體。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tǒng)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好記憶。生物知識的學習有著本學科的特點,因此在聽課時我們應該做到如下三點:

(1)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

篇9

一、物質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通常包含鑒定、鑒別和推斷等三大類。

物質的檢驗的共同點是:均需根據(jù)物質的特征反應,選擇恰當?shù)脑噭┖头椒ǎ瑴蚀_觀察反應中顏色的改變、沉淀的生成、氣體的逸出和氣體的氣味等現(xiàn)象加以判定,必要時寫出化學方程式。

物質的檢驗的不同點是:鑒定通常是指對于一種物質的定性檢驗,一般根據(jù)物質的化學特性,分別檢出陰、陽離子;鑒別通常是對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進行定性辨認,可根據(jù)一種物質的特性區(qū)別于另一種物質的特性加以區(qū)別,也可以根據(jù)幾種物質氣味、溶解性、溶解熱效應等一般性質的不同加以區(qū)別;推斷是通過已知實驗事實,根據(jù)性質分析、推理出被檢物質的組成或名稱。

物質的檢驗主要內容是常見的離子、單質、酸、堿、鹽、氣體和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的常見題型:①文字敘述型;②列表型;③圖示型;④任選試劑、限用一種試劑、不另用試劑、開放式鑒別型。

物質的檢驗的三個要訣:①運用靈敏的化學反應進行檢驗;②注意排除干擾;③連續(xù)檢驗的關鍵在于正確設計檢驗順序。

二、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

分離是將混合物的不同組分逐一分開的過程,提純則是將不純物質中的雜質去掉得到更為純凈的物質的過程。

常用的混合物分離與提純方法的選擇:

1.固態(tài)樣品:加熱(灼燒、升華、熱分解、氧化――如除去CuO中混有的Cu),溶解,過濾(洗滌沉淀),減壓過濾,蒸發(fā),結晶(重結晶),電解精煉。

2.液態(tài)樣品:分液,萃取,蒸餾,層析。

3.氣態(tài)樣品:洗氣。

4.固液樣品:互溶時――萃取、蒸發(fā)、蒸餾,不互溶時――傾析、過濾。

5.膠體樣品:鹽析,滲析。

物質的提純與分離都必須遵循的四條原則:

不增:提純或分離過程中最終不能增加新的雜質;

不變:提純或分離的物質不能變成其他物質;

易分:提純或分離的物質與雜質易分離;

復原:如果在分離或提純操作過程中,被分離的物質轉變?yōu)槠渌镔|,應采用適當?shù)姆椒▽⑵浠謴蜑樵镔|。

【考點再現(xiàn)】

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所涉及的考點主要有:常見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常見氣體、無機離子、重要有機物的鑒別和鑒定,物質的推斷等。它以離子的檢驗、氣體的制備和檢驗、元素化合物性質為基礎知識,從化學實驗基本操作上考查信息的處理、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且考查的內容逐漸加深,題目的形式漸趨多樣化并向新穎、靈活方向發(fā)展。現(xiàn)擷取幾類重要題型展示如下:

一、物質的檢驗

1.物質的鑒別

(1)不用任何試劑鑒別多種物質

主要方法:

①通常可以根據(jù)特征現(xiàn)象鑒別出某種物質,然后利用它作為試劑,去鑒別其他的物質。

②采用“兩兩混合法”,兩兩混合后,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鑒別。

③采用“互滴法”,兩種溶液相互滴加,根據(jù)滴加順序不同現(xiàn)象的不同進行鑒別,如HCl與Na2CO3溶液等。

④采用“加熱法”,幾種固體分別加熱時,根據(jù)產生的現(xiàn)象不同加以區(qū)別。如NH4HCO3、NaHCO3、NH4Cl和I2等。

⑤用焰色反應鑒別。

例1.下列各組物質的無色溶液,只用試管和膠頭滴管,不用其他試劑不能鑒別的是()

A.KOH、Na2SO4、Al2(SO4)3

B.NaHCO3、Ba(OH)2、H2SO4

C.稀NH3?H2O、AgNO3、Ba(NO3)2

D.HCl、NaAlO2、NaHSO4

解析:A選項,Na2SO4與其他物質反應都無沉淀;KOH與Al2(SO4)3互滴,現(xiàn)象不同:一是先沉淀后溶解;一是沉淀立即消失,之后沉淀不再消失。所以A選項不用其他試劑可以鑒別。B選項,Ba(OH)2和NaHCO3以及H2SO4反應都有沉淀生成,所以很容易找出Ba(OH)2,關鍵是NaHCO3與H2SO4的區(qū)別,二者互滴的現(xiàn)象差異不大,不易區(qū)分,區(qū)別的方法是:Ba(OH)2與一物質生成沉淀后,用其沉淀與另一物質反應,若有氣體放出,則原沉淀為BaCO3,若無氣體放出,則原沉淀為BaSO4。所以B選項可以鑒別。C選項中由于稀NH3?H2O和AgNO3互滴現(xiàn)象不同:一是生成沉淀后變色;一是生成的沉淀立即消失(即AgNO3滴入NH3?H2O中)。所以C選項可以鑒別。D選項中NaHSO4相當于一元強酸,三種物質中,利用H+與AlO-2互滴現(xiàn)象不同,只能鑒別出NaAlO2。所以D選項不加其他試劑不能鑒別。

答案:D

(2)只用一種試劑鑒別多種物質

一般規(guī)律是根據(jù)被檢驗物質的陽離子,確定檢驗試劑的陰離子;根據(jù)被檢驗物質的陰離子,確定檢驗試劑的陽離子,進而確定檢驗用的試劑。還應記住一些特殊試劑(SO2-4、X-、Fe3+、Fe2+、NH+4的試劑)。

主要方法:

①分析被鑒別物質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堿性,確定能否選用水或指示劑進行鑒別。

②若被鑒別的物質多數(shù)呈酸性,可選用堿及水解呈堿性的鹽溶液作試劑;若被鑒別的物質多數(shù)呈堿性,可選用酸及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作試劑。

③若幾種溶液中含有不同的陽離子,首選試劑是強堿;若幾種溶液中含有不同的陰離子,首選試劑是強酸。

④先用一種試劑鑒別出其中的一種,再用這種物質作試劑鑒別出其他物質。

⑤蒸餾水有時可作為一種試劑來鑒別許多物質。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物質是否溶于水;不溶于水的物質密度是大于水還是小于水;溶于水的物質溶解時熱效應如何,溶于水時是否有顏色的變化;溶于水時是否與水反應放出氣體。

⑥有機化合物常用的鑒別試劑一般為:溴水、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銀氨溶液、氯化鐵溶液等。

例2.在允許加熱的條件下,只用一種試劑就可以鑒別硫酸銨、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鋁和硫酸鐵溶液,這種試劑是()

A.AgNO3B.NH3?H2O

C.NaOHD.BaCl2

解析:鑒別含有不同溶質的溶液,選擇試劑要根據(jù)被鑒別物質中所含有的陰離子和陽離子來決定,鑒別陰離子用含陽離子的試劑,鑒別陽離子用含陰離子的試劑,這種試劑加入后,要求能迅速觀察到不同的現(xiàn)象。五種溶液中只含有SO2-4、Cl-兩種陰離子,很難選擇陽離子,排除A、D項;氨水是一種弱堿,有三種被檢驗溶液跟氨水反應,其中兩種現(xiàn)象相同難以區(qū)別,B項錯;NaOH是強堿,跟五種溶液反應有不同的反應現(xiàn)象,用離子方程式表示如下:① NH+4 + OH-NH3+ H2O,② Mg2+ + 2OH-Mg(OH)2(白色),③ Al3+ + 3OH-Al(OH)3(白色),Al(OH)3 + OH- AlO-2+ 2H2O(沉淀溶解),④ Fe3+ + 3OH- Fe(OH)3(紅褐色),氯化鉀溶液加入NaOH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五種溶液被區(qū)分開,C項正確。

答案:C

(3)任選試劑鑒別多種物質

此類題目不限制所加試劑的種類,其鑒別的方案一般較多,最好選用最簡便的方案。容易出錯的地方為:①不注意排除干擾,把握不住鑒定、鑒別和推斷的異同點(如物質的推斷與鑒別互為逆命題,其中的鑒別實驗步驟恰好是推斷題中的已知步驟);②不取少許試樣,混淆現(xiàn)象的描述和本質的推導(如鑒別NaCl和NaNO3時,在加入酸化過的AgNO3溶液后敘述為“有白色沉淀出現(xiàn)的是NaCl”――白色沉淀是AgCl而非NaCl,應指出原溶液是NaCl);③設計程序未最簡約,步驟凌亂。

一般的解答步驟為:初步作外觀區(qū)分各取少許溶解加入試劑描述現(xiàn)象得出結論。若是氣體則一般為:觀顏察色聞氣味燃著木條把群分試劑試紙來檢驗。

2.物質的推斷

(1)離子組合推斷與鑒別

此類題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大有人氣不斷攀升之勢,其知識點漸趨綜合,形式不斷更新。

例3.某鈉鹽溶液中可能含有NO-2、SO2-4、SO2-3、CO2-3、Cl-、I-等陰離子。某同學取5份此溶液樣品,分別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用pH計測得溶液的pH大于7

②加入鹽酸,產生有色刺激性氣體

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氣體

④加足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氣體,將氣體通入品紅溶液,溶液不褪色。

⑤加足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在濾液中加入酸化的(NH4)2Fe(SO4)2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顯紅色。

該同學最終確定在上述六種離子中僅含NO-2、CO2-3、Cl-三種陰離子。

請分析,該同學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幾個實驗,即可得出此結論()

A.①②④⑤B.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本題是離子組合推斷、離子鑒別實驗綜合題。解決本題的關鍵是:熟悉各種離子的標準檢驗方法,明確各種離子檢驗時的干擾因素。

根據(jù)最終的離子分析:NO-2存在時一定沒有SO2-3、I-。因NO-2可以使它們氧化。

由①知溶液中至少有NO-2、SO2-3、CO2-3三者之一,其中NO-2、SO2-3不能共存。

由②知溶液中有NO-2:H++NO-2HNO2,HNO2不穩(wěn)定,易分解:2HNO2NO+NO2+H2O,NO2為紅棕色刺激性氣體。刺激性氣體中不可能混有SO2,因為NO-2、SO2-3不能共存。

由③可知溶液中必有NO-2和Cl-:白色沉淀AgNO2難溶于水但可溶于硝酸,故③中白色沉淀只能是AgCl(不可能是AgI,因AgI沉淀是黃色的且NO-2和I-不能共存)。

由④可知溶液中必有CO2-3,必無SO2-4和SO2-3。

由⑤可知溶液中必有NO-2:NO-2在酸性條件下能將Fe2+氧化成Fe3+,從而遇SCN-顯血紅色。又因NO-2與SO2-3不能共存,所以⑤中白色沉淀可能為BaSO4或BaCO3。即溶液中可能還有SO2-4或CO2-3,或兩者均有。

題目要求用最少的步驟來確定溶液中僅含NO-2、CO2-3、Cl-三種陰離子,故選擇③④。

答案:B

解題指津:有Cl-存在下的NO-2的檢驗: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氣體。即證明了NO-2的存在又檢驗出Cl-的存在。

SO2-3、CO2-3、SO2-4組合的檢驗:加足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氣體,將氣體通入品紅溶液,溶液不褪色。以此來確認SO2-3、SO2-4不存在,CO2-3一定存在。

(2)無機框圖推斷題

此類題在全國各種考試之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究其原因是,無機框圖推斷題涵蓋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化學實驗乃至化學計算等知識,可以說無機框圖推斷題具有考查思維的統(tǒng)攝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功能。

無機框圖推斷題的信息主要以圖示的形式給出,省略了很多文字敘述,解題的突破口常常隱蔽在圖示關系中和題干的簡要敘述中。在新課改背景下,還將無機與有機知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1.氣體混合物的除雜與干燥

氣體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又稱氣體的凈化,主要指氣體的除雜與干燥。

主要方法:①加熱法(除CO2中的CO,通過灼熱的CuO);②洗氣法;③吸收干燥法。

常見的凈化裝置有四種(U形管、洗氣瓶、球形干燥管、雙通玻璃管裝置)(如下圖所示):

除雜時,對用廣口瓶組裝的干燥裝置,其氣體流向應長導管進,短導管出,稱為“長進短出”(量氣時“短進長出”)。

干燥時,廣口瓶內一般裝液體,氣體流向也是“長進短出”,若用球形干燥管時,氣體流向為“大口進小口出”。若是U形管,則兩者為任意,但習慣上是從左到右。

除雜劑的選擇:①去雜完全;②不引入新雜質;③不損失應保留的物質;④除雜劑廉價、易得、不污染環(huán)境。

氣體干燥劑必須具備:①本身具有很強的吸水性;②不與燥的氣體發(fā)生化學反應。

除雜與干燥的順序必須遵循“先除雜后干燥”的原則。

不論哪種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都應遵循“四條原則”并注意分離是得到混合物中的各種物質,而提純則是凈化主體物質。

例4.下表為各物質中所含有的少量雜質,以及除去這些雜質應選用的試劑或操作方法。其中正確的一組為()

序號物質雜質除雜時應選用的試劑

或操作方法①CO2HCl通過盛有飽和Na2CO3溶液的洗氣瓶,再通過盛有CaCl2的球形干燥管②FeSO4

溶液CuSO4加入過量鐵粉,并過濾③H2CO2通過盛有NaOH溶液的洗氣瓶,再通過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④NaNO3CaCO3溶解、過濾、蒸發(fā)A.①②③④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第①組所選試劑不正確,在除去HCl的同時也消耗了CO2,因為發(fā)生反應CO2+H2O+Na2CO32NaHCO3,應選用飽和NaHCO3溶液;②、③、④組方法均正確,其中第②組分別采用的是化學除雜法中的置換法和物理除雜法中的過濾法,而第③組是用洗氣瓶先除雜后干燥,第④組則是采用了物理方法中的過濾、蒸發(fā)結晶。

答案:C

2.減壓過濾

加了加快過濾速度,得到較干燥的沉淀,可進行減壓過濾(也稱抽濾或吸濾)。這類高考題在近幾年內已出現(xiàn)多次,值得關注。

例5.實驗中粗食鹽的提純用到了抽氣過濾。如下圖所示裝置為減壓過濾裝置圖。粗食鹽中除含有鈣、鎂、硫酸根等可溶性雜質外,還含有泥沙等不溶性雜質。其提純操作如下:(1)在天平上,取粗食鹽15g,研細,放入小燒杯中,加40mL蒸餾水,用電爐加熱并攪拌,使其溶解,然后往溶液中加入3~4mL 25%的BaCl2溶液,小心用電爐保溫10min,使BaSO4沉淀完全。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裝置中的錯誤之處是;抽濾完畢或中途需停止抽濾時,應先,然后。

(2)如何運用最簡單的方法檢驗溶液中已無SO2-4離子。操作需保溫的原因是。

(3)在上述溶液中滴加飽和Na2CO3溶液,直至不再產生沉淀為止。其操作的目的是。

(4)將經過操作(3)后的溶液趁熱進行抽氣過濾。這一操作能除掉的雜質有,抽濾裝置中B裝置的作用是。

(5)將純凈的氯化氫氣體通入操作(4)所得的濾液中,直至不再析出晶體為止。通氯化氫氣體的作用是。

(6)用抽氣過濾的方法將產品(NaCl晶體)抽干,將產品移入蒸發(fā)皿中,在通風櫥中炒干。其烘炒的原因是。

解析:(1)根據(jù)《實驗化學》中的減壓過濾實驗可知:該裝置中的布氏漏斗口斜面沒有對準吸濾瓶的支管口;為防止倒吸,實驗停止時應先斷開漏斗與安全瓶的連接,然后關閉水龍頭。(2)SO2-4的檢驗試劑為BaCl2和稀HNO3,但本題要求檢驗溶液中已無SO2-4離子,所以必須取上層清液進行實驗;另外,溫度變化不大時結晶時方能保持晶體顆粒較大,因減壓過濾實驗不適用于膠狀沉淀或顆粒太小的沉淀。(3)粗鹽溶液中含有Ca2+、Mg2+和剛加入的Ba2+,這些離子的除去應用CO2-3。(4)趁熱抽氣過濾可除去BaCO3、CaCO3、MgCO3、Mg(OH)2、BaSO4及泥沙等固體雜質。B的作用起安全瓶作用,防止當關閉抽氣泵或水的流量突然變小時發(fā)生倒吸,使自來水回流,進入吸濾瓶內而污染溶液。(5)通過減壓過濾所得到的NaCl溶液中還含有CO2-3,通入純HCl是為了除去CO2-3,增大Cl-的濃度,使食鹽結晶,溶解平衡向結晶方向移動。(6)為了除去黏附在NaCl晶體表面上的鹽酸,利用鹽酸的揮發(fā)性,可采用烘干的方法除去。

答案:(1)布氏漏斗的頸口斜面未朝向吸濾瓶的支管口;斷開連接安全瓶與抽氣裝置間的橡皮管關閉抽氣裝置中的水龍頭

(2)靜置片刻,取上層清液滴加少許BaCl2溶液,不出現(xiàn)渾濁,說明無SO2-4使沉淀顆粒增大,抽濾時不致穿透濾紙

(3)除去Ca2+、Mg2+和過量的Ba2+

(4)BaCO3、CaCO3、MgCO3、Mg(OH)2、BaSO4及泥沙安全瓶,防止水泵中的水流入吸濾瓶

(5)除去CO2-3,增大Cl-的濃度,使食鹽結晶,溶解平衡向結晶方向移動

(6)除去NaCl晶體中黏附的鹽酸

解題指津:減壓過濾的原理是:通過水泵中水的快速流動,把吸濾瓶中的空氣吸走,造成布氏漏斗與吸濾瓶之間有一定壓強差,從而加快過濾速度。減壓過濾雖然能加快過濾速度,并把沉淀吸得比較干爽,但不適宜于膠狀沉淀和顆粒很細的沉淀過濾。

三、有機物的檢驗、分離與提純

有機化合物的分離與提純和無機物的分離與提純方法基本一致。

主要方法:

①萃取;②分液(或叫洗滌、分液);③蒸餾。

但值得一提的是:分液不一定要萃取,而萃取一定要分液!

有機物檢驗的基本思路:①利用有機物的溶解性進行檢驗;②利用液態(tài)有機物的密度進行檢驗;③利用有機物的燃燒現(xiàn)象進行檢驗;④利用有機物官能團的性質進行檢驗:可按“官能團性質方法”這一線索進行。

注意點:①有機化合物的分離與提純一般不用轉化的方法;②有機化合物的分離與提純一般不用沉淀過濾的方法。

例6.(2013?海南)下列鑒別方法不可行的是()

A.用水鑒別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燃燒法鑒別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碳酸鈉溶液鑒別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鑒別苯、環(huán)己烯和環(huán)己烷

解析:A、B、C項均可鑒別:A中,乙醇溶于水,甲苯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上面,溴苯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沉在下面;B中,乙醇、苯燃燒火焰有明顯差別,前者呈淡藍色而后者冒濃黑煙,四氯化碳不燃燒;C中,乙醇溶于碳酸鈉,乙酸與碳酸鈉反應產生氣泡,乙酸乙酯浮于碳酸鈉溶液表面。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只能鑒別出環(huán)己烯,而苯與環(huán)己烷則無法鑒別。

答案:D

解題指津:檢驗有機物的常用試劑:

①高錳酸鉀酸性溶液:烯烴、炔烴、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甲酸、甲酸酯、甲酸鹽、葡萄糖、麥芽糖等均可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

②溴水:烯烴、炔烴、酚、醛、甲酸、甲酸酯、甲酸鹽、葡萄糖均可使溴水褪色(加成或氧化反應)。

③銀氨溶液:凡含有CHO的有機物如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葡萄糖、麥芽糖均可發(fā)生銀鏡反應。

④新制的Cu(OH)2堿性懸濁液:常溫下,多羥基的物質如甘油、乙二醇、葡萄糖都能溶解新制的Cu(OH)2得到絳藍色溶液,羧酸與Cu(OH)2發(fā)生中和反應得到藍色溶液。含―CHO的物質與新制Cu(OH)2堿性懸濁液加熱有磚紅色 Cu2O沉淀生成。

⑤FeCl3溶液:與苯酚反應形成紫色溶液。

⑥飽和碳酸鈉溶液:一般可用于鑒別羧酸和制取乙酸乙酯時的除雜。

【能力提升】

1.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準備實驗時配制了Na2SO4、Na2CO3、BaCl2、HCl 4種溶液,因沒及時貼標簽,將其混淆。為將它們區(qū)別開來,把四種溶液編號為①②③④,并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實驗內容①+②②+④①+③實驗現(xiàn)象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生成有氣泡冒出按①②③④的順序,由以上實驗現(xiàn)象可以確定它們依次是()

A.HCl、Na2SO4、Na2CO3、BaCl2

B.BaCl2、Na2CO3、Na2SO4、HCl

C.Na2CO3、BaCl2、HCl、Na2SO4

D.Na2SO4、BaCl2、Na2CO3、HCl

2.下列各組物質只用蒸餾水不能鑒別出的是()

A.苯、酒精、硝基苯

B.食鹽、燒堿、硝酸銨

C.蔗糖、硫酸銅粉末、碳酸鈣粉末

D.氧化銅、二氧化錳、活性炭

3.下列實驗中,所采取的分離方法與對應原理都正確的是()

選項目的分離方法原理A分離溶于水中的碘乙醇萃取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較大B分離乙酸乙酯和乙醇分液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C除去KNO3固體中混雜的NaCl重結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D除去丁醇中的乙醚蒸餾丁醇與乙醚的沸點相差較大4.下列除去雜質的實驗方法正確的是()

A.除去CO中少量O2:通過灼熱的Cu網(wǎng)后收集氣體

B.除去K2CO3固體中少量NaHCO3:置于坩堝中加熱

C.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FeCl2:加入稍過量雙氧水后放置

D.除去苯中溶有的少量苯酚:加入適量濃溴水反應后過濾

5.硫酸工業(yè)中廢渣稱為硫酸渣,其成分為SiO2、Fe2O3、Al2O3、MgO。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設計以下實驗方案,將硫酸渣中金屬元素轉化為氫氧化物沉淀分離開來。

已知常溫下,部分陽離子以氫氧化物形式沉淀時溶液的pH如下:

陽離子Fe3+Al3+Mg2+開始沉淀時的pH1.93.79.6沉淀完全時的pH3.25.211.0(1)工業(yè)上用固體A做原料制取粗硅的化學方程式為。

(2)實驗室用11.9mol/L的濃鹽酸配制250mL 3.0 mol/L的稀鹽酸,所用的玻璃儀器除燒杯、玻璃棒和量筒外,還需要。

(3)上述流程中的試劑Y最好選用下列中的(選填字母編號)。

A.水B.氧化鎂

C.氨水D.氫氧化鈉

(4)從溶液D到固體E的過程中需要控制溶液pH =13,如果pH過小,可能導致的后果是(任寫一點)。

(5)寫出反應FH的離子方程式。

(6)溶液H顯堿性,原因是(用離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說明)。

(7)實驗室可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上述流程中所需的CO2,儀器如下,裝置A產生CO2,按氣流方向連接各儀器接口,順序為a,裝置C中應盛放的試劑為。

參考答案:1. C

2.D

3.D

4.C

5.(1)2C+SiO2高溫Si+2CO

(2)250mL容量瓶、膠頭滴管

(3)D

(4)鎂離子沉淀不完全或氫氧化鋁溶解不完全等

(5)AlO-2+2H2O+CO2Al(OH)3+HCO-3(或[Al(OH)4]-+CO2Al(OH)3+HCO-3)

篇10

一、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

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把所教的知識與美育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美的角度去理解豐富多彩的生物界、復雜奧妙的生命現(xiàn)象、生命規(guī)律.生物教學中有豐富的美育內容,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世界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生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躍、最生動的音符,是自然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陸地上有茂盛的森林、廣袤的草原、農田等,是那樣的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在海洋中有各種魚類、海藻,絢麗多姿、美不勝收.春天,百花爭艷,冬天,梅花傲放;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更是多彩多姿、奧妙無窮.生物界形成了自然界最有變化,最有生機的自然美.

2.生物作用的生態(tài)美

生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把CO2、H2O等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成復雜的有機物,給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豐富的有機養(yǎng)料.同時把光能轉變成為化學能,為各類動物提供可利用的能量.為人類社會也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光合作用中吸收CO2產生O2,使大氣中O2和CO2的含量保持穩(wěn)定,多種生物得以生存繁衍,自然界的重要化學變化———燃燒等氧化反應得以進行,人類得以生存發(fā)展.形形的微生物,是凈化自然界的清道夫,他們不斷將動植物的尸體、動物排泄物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回到自然界,促進了生物界與無機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

3.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和諧美

生物體的構造總是與功能相協(xié)調、相一致,精巧的結構總是與高效的功能相吻合.如線粒體是細胞內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有氧呼吸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反應,要依靠多種酶的催化.與之相適應的是,在線粒體的構造中,內膜向內凹陷,增加了內膜的表面積,從而使附著于內膜上的酶增多,使有氧呼吸得以高效持續(xù)地進行,為細胞的多種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核退化,可為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騰出空間.DNA的雙螺旋結構,使DNA分子的性質十分穩(wěn)定,它的雙鏈結構決定它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氨基酸組成的肽鏈經過纏繞形成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同一條肽鏈經過不同的折疊方式形成的蛋白質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行使不同的功能.生物結構與功能的和諧美比比皆是,令人稱奇.

4.生物與環(huán)境的適應美

生物是有生命的,其區(qū)別于非生命體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適應性.適應是生物體通過原生質、神經系統(tǒng)對周圍環(huán)境作出反應的結果.沙漠中的各類仙人掌,它們的葉退化成刺以減少水的蒸騰,莖變得膨大以利于貯藏水分,這些特征都是為了適應沙漠干旱缺水的環(huán)境.在廣闊的草原上,一些猛獸為了獵捕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奔跑速度極快有利于捕到其它動物的特征.一些幼小的植食動物,為了躲避猛獸的獵捕也形成了疾奔或穴居的能力,為逃避或躲避敵害.生活在青草叢中的蝗蟲是綠色的,生活在枯草叢中的蝗蟲是灰黃色的.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是普遍的,我們有時看到某種動物或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如此驚人,無不為生物體的適應美而感嘆.

二、教師要通過自身形象,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

在教學中,教師要成為學生感受美、傳播美、維護美的引導者,首先應以自己的思想、行為、儀表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給學生以美的形象.筆者認為教師應注重的自身美,主要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

1.儀表美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是社會崇尚的師表,應當具有端莊、大方的儀表和文雅、整潔的服飾.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不過分追潮流、趕時髦.在穿著打扮上盡量符合教師職業(yè)的標準,以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氣質和風度.

2.語言美

教學中,無論是講述生物體的形態(tài)知識,還是講解生物學的概念、原理和生物實驗等,都必須用生物科學的語言來表達.內容必須是真實地反映生物體和生物界的客觀規(guī)律,嚴格避免用生活的俗語或不確切的言語進行教學,更不能信口開河產生科學性的錯誤.語言要富于思考性,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能夠根據(jù)教師講授的線索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講授的言語要生動、形象并富有感染力,要善于譬喻、與體態(tài)語言結合,并配合必要的直觀教具的演示,以加強語言刺激的新鮮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集中聽課的注意力.此外,流利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語調、長短相間的節(jié)奏等,也是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特征.

3.精神美

教師要有獻身生物教學事業(yè)的精神.由于生物教師肩負著傳播生物知識,培養(yǎng)生物人才,迎接二十一世紀———生物學世紀的重任,所以應熱愛自己的事業(yè),牢固樹立從事生物教學的光榮感和責任感,兢兢業(yè)業(yè),樂于奉獻,用自己的敬業(yè)精神感化學生,從而贏得學生的敬佩和愛戴,密切師生情感.俄國教育家托爾斯泰說:“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yè)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生物教師要敬業(yè)愛生,把自己的一片丹心無私地獻給學生,使學生在感動與信賴中密切與老師的情感.

4.藝術美

藝術美首先表現(xiàn)在教師的板書、板畫要規(guī)范、科學;板書提綱的內容不能太多,過多會影響重點的突出和教學的進行.教學中,一般采用邊講邊寫板書提綱,字跡盡可能端正.條理清楚的板書,優(yōu)美的板畫字體,確實給學生一種藝術的享受.在現(xiàn)代教學中,教師還應掌握并合理應用好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借助電腦、投影和視頻展示臺等多媒體工具,在屏幕上展示圖、文、聲、象相結合的精彩內容,吸引力大,渲染性強,使枯燥的講解轉化為美的感受,開闊學生審美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