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范文

時間:2023-10-31 17:5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籌資方式;資金成本;財務風險;籌資決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一、引言

企業籌資,是指企業作為籌資主體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對外投資和優化資本結構等需要,運用各種籌資方式,經濟有效地籌措和集中資本的活動。企業在籌資時,應分析預測企業投資項目的收益大小及相關的風險,做出正確的籌資決策。

二、企業籌資的方式

是指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選用的具體形式,體現著資本的屬性和期限。

1.股權籌資。股票是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在公司投資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的一種有價證券,它代表持股人在公司擁有的所有權。發行股票是一種直接融資方式,是股份公司獲取自由資金的基本方式。

2.債券籌資。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用以記載和反映債權債務關系的有價證券。發行債券規定發行人將于何時歸還持有人的本金和利息,而債券持有人擁有按約定條件取回本金和利息的權利。

3.融資租賃籌資。租賃是指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定期出租給需要這筆財產的人使用,并由后者向前者按期支付一定數額的租金作為報酬的經濟行為。

4.銀行長期借款籌資。銀行長期借款是指企業向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企業借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是企業長期負債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目前企業籌集資金的主要方式。

5.吸收直接投資。吸收直接投資是指企業以協議等形式吸收國家、其他企業和個人及外商等直接投入的資金,形成企業資本金的一種籌資方式。

6.商業信用籌資。商業信用籌資是指商品交易中因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貨而形成的借貸關系,是企業之間相互提供的信用。

三、籌資方式的優缺點分析

1.股權籌資。(1)發行普通股籌資的優缺點。優點:①普通股具有永久性,無到期日,不需歸還;②沒有規定的到期日,無須償還,是公司的永久性資本; ③風險小,不存在還本付息的風險;④能提高公司的信譽。 缺點:①資本成本較高;②可能會分散公司的控制權;③增發可能引起股票價格的波動;(2)發行優先股籌資的優缺點。優點:①一般沒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償還本金。②股利支付既有固定性,又有一定靈活性。缺點:①資本成本雖低于普通股,但是一般高于債券;②制約因素較多;③財務負擔重。

2.債券籌資。優點:①籌資成本較低;②能夠發揮財務杠桿作用;③保障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④便于調整公司資本結構。缺點:①財務風險較高;②限制條款較多;③籌資額有限;我國《公司法》規定,發行公司流通在外的債券累計總額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

3.融資租賃籌資。優點:①能夠迅速獲得所需資產;②限制條款少;③免遭設備陳舊過時的風險;④全部租金通常在整個租期內分期支付,可以適當降低不能償付的危險,并且租金費用允許在所得稅前扣除。缺點:籌資成本較高,租金總額通常高于設備價值的30%;采用租賃籌資的方式如不能享受設備殘值,也可視為承租企業的一種機會損失。

4.銀行長期借款籌資。優點:①資金成本低;②籌資速度快;③借款彈性好;④借款利息費用固定,具有財務杠桿的作用。缺點:①籌資數額有限;②限制條款較多;③財務風險較大。

5.吸收直接投資。優點:①增強企業形象;②一定程度降低財務風險。缺點:①資金成本較高;②容易分散企業控制權。

6.商業信用籌資。優點:①使用方便;②成本較低;③限制少。缺點: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如果公司缺乏信譽,則容易造成公司間的相互拖欠。

四、企業籌資方式選擇的原則及考慮的因素

1.企業籌資方式選擇的原則

(1)效益性原則。

(2)合理性原則。

(3)及時性原則。

2.籌資方式選擇的考慮因素

(1)籌資數量。企業籌集資金的多少,與企業的資金需求量成正比,因此必須根據企業的資金需求量合理的匡算籌集數量。

(2)籌資成本。籌資本身意味著付出的既有資金的利息成本,還有可能是昂貴的籌資費用和不確定的風險成本。

(3)籌資風險。指假使企業違約是否可能導致知情人或投資人采取法律措施以及是否可以引起企業破產等潛在風險。

(4)籌資實效。指企業各種籌資方式的時間靈活性。

五、我國企業選擇籌資的策略

1.確定的籌資規模,控制負債經營比例。企業的資本結構中,要合理確定債務資金與自有資金、短期資金與長期資金的比例關系,使企業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管理過程中。

2.充分考慮內外部經濟狀況。企業在選擇籌資機會時要保證籌資方式不僅要與企業經濟活動的周期和財務狀況相匹配,也要與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相匹配。

3.挖掘企業內部的籌資能力。不斷提高和挖掘企業內部的籌資能力是企業生存發展中自創性的籌資渠道。

4.打造健康的籌資平臺,提高自身資信水平。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信譽和資信等級,這是提高籌資能力最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曉潘.現代企業籌資方式的比較與對策選擇[J].

[2]陳濤.企業籌資方式的分析[J].

[3]李榮蘭.芻議我國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J].

[4]郭勇.淺析企業的籌資方式[J].

[5]王瑞.中小企業籌資方式及評價[J].甘肅科技縱橫,2011(04):93-94.

篇2

關鍵詞:企業;籌資方式;影響因素;選擇

一、前言

隨著現代企業的飛速發展,企業的財務管理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的健全、開發、擴展,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造等方面時,都需要有資金的支持。由此可見,籌資活動是企業財務的起點,是決定企業能否健康并且有規劃性發展的第一環節,是企業管理的最重要的內容。沒有資金的支持無法正常的進行研發生產活動,就更無法談投資和分配。企業籌資有著多種的方式,每一種都有著不同的優缺點,如: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長期借款、融資租賃等。因而在選擇企業籌資的渠道和方式時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這樣才能選擇最優的籌資方式。

二、企業籌資的概述

(一)企業籌資的含義

任何企業要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有一定量的資金,獲取資金的過程就是籌資。企業籌資是指企業作為籌資主體,根據其生產經營、對外投資和調整資本結構等需要,通過籌資渠道和金融市場,運用籌資方式,經濟有效地籌措和集中資本的活動。企業籌資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資金運動的起點。企業進行籌資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要保證自己企業的生存環境,進而達到更高的發展空間。

(二)企業籌資的原則

1.低成本原則。籌資方式有多種,但是每一種都會有相應的代價,例如股利、利息、發行費等。成本降低了就說明資金使用的效益成果明顯,反之則說明資金使用的效益不理想。2.資金結構原則。企業資金一般分為兩部分組成,自由資金和借入資金。企業在籌資時要注意這兩部分資金的比例的問題。適當的比例既能夠防止債務的風險加大,又能防止負債引發的收益水平降低。3.數量時間原則。要合理確定籌資的時間和數量,籌集資金是為了經營使用,所以在籌資時要考慮到資金的投放以用訂籌。不僅不能因為籌資不足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經營,還要防止籌資過度浪費使用的情況。籌資還要按照投資的數量進行,避免引起資金閑置和錯過投資時機。

(三)企業籌資的環境

1.經濟環境。經濟環境主要是指國家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政策,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國家的經濟引導下進行的。國家行而有效的經濟政策可以使得企業有更好的籌集資金,因此,寬松的經濟政策是企業籌資的前提。2.法律環境。法律環境是指特定的企業形式所適用的國家法律法規,尤其在稅務和金融等方面的法律規章。健全的法律在宏觀上能夠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在微觀上可以維護籌資的正當權益,保護籌資者的利益,法律法規是企業籌資的必要保證。3.金融環境。我國急需建立一個相對發展的金融市場,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可以為企業籌資提供多種的方式,也能夠相對及時的提供資金。由此可見,發達的金融市場金融環境是順利進行企業籌資的外在條件。

三、企業籌資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一)企業籌資的渠道

1.國家財政資金。在我國能夠得到國家財政資金的企業為數不多,在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中,資金大多數是有國家政撥款而得。還有一些其他的由國家的特殊形式政策所得,如稅務的減免,稅款項的退回等。這些全部是國家所投入的資金,屬于國家,國家對其資金擁有產權保護。2.銀行信貸資金。銀行的信貸資金一直都是企業的資金重要來源。我國的銀行包括商業銀行和專業銀行兩種。信貸的種類分為基本建設信貸、技術改造信貸、六點資金信貸等。對比歐洲金融發達的國家,銀行信貸也達到了股票和債券融資的兩倍。銀行的資金相對比較充足,方式也多種多樣,所以一直乃至未來都將是我國企業籌資的主要渠道。3.非銀行金融結構資金。非銀行金融結構資金主要包括租賃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從籌資的渠道來看,基本是利用證券公司進行股票和債務的發放,利用租賃公司進行融資租賃業務。伴隨著企業股份制改革的加深,非銀行金融結構這個渠道的籌資將會比以往增多。4.企業內部資金。企業內部資金主要指有計劃的各項公積金、折舊和未分配的留存效益資金。這些資金不需要刻意的籌集,可以直接在企業內部進行轉移,這些資金為企業保留了一筆很客觀的籌資費用,企業應當予以重視。5.居民個體資金。當代居民的理財意識越來越強,人們手中的資金已經不再簡單的存入銀行,更多的人選擇一些理財產品,這樣就出現了一筆客觀的游資。經濟改革后,在股市發行的普通股票都是吸納資金的良好方式。我國居民人口數量眾多,居民手中的資金無法預估,這些資金也可稱為企業籌資的來源渠道。6.其他企業資金。企業生產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暫時性閑置的資金,企業可以利用這部分暫時性閑置的資金進行相互的投資和借貸。企業之間相互幫助,進行商業信用也相當于籌資活動。7.外商資金。外商資金指的是外國和港澳臺地區的投資者的資金投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數量明顯增加,逐漸形成了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有效的推動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狀態良好,一定能夠吸引更多的外商來華投資。

(二)企業籌資的方式

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現有企業的籌資方式大概有兩種類型:負債籌資和權益籌資。具體分為:直接融資、銀行借貸、股票和債券的發行及融資租賃。具體分析以下幾種方式1.長期借款。長期借款具體指的是企業向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企業借入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內的借款,這種方式是企業長期負債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主要有限制條件多、籌資數量少和籌資風險高。企業固有的利息和本金在經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就會被提出訴訟,甚至于企業破產。2.發行公司債券。公司債券指的是企業以資金的籌集為目的地,依照法律向投資者出示的一定的時間內按照約定的條件執行的還本付息的一種有價證券。這種債券籌資的方式是用于大多數的企業,只要是有固定的收益的企業都可以采用。債券籌資的優點有資金成本較低。能夠提高企業的治理。缺點在于風險高、限制在條件較多。3.發行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依據法律程序發行的,用來證明股票持有人對公司有平等權利的書面認證。一直以來,我國企業改革都在穩步的進行當中,隨著深入和改革,股份制已經成為國有企業的基本組成形式。股票的發行和股票的上市有嚴格的要求和法定的程序,在我國就必須遵守《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規章制度。按照股東的權利和義務股票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兩種,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的做基礎部分。4.融資租賃。融資租賃指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與有關風險和資金報酬實際上完全轉移到承租一方的租賃形式。每一種籌資方式都有不同的優缺點,企業可根據情況自行選擇。融資租賃的最大優點是籌資速度快、財務風險小。缺點是租賃成本比較高。5.直接吸收資金。直接吸收資金是指企業按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享風險”的原則來吸收國家、法人、個人、外商投入資金的一種籌資方式。投資者的出資方式主要有:現金投資、實物投資、工業產權投資、土地使用權投資等。吸收直接投資與發行股票、留存收益都是屬于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方式。是非有限責任公司籌集資金的基本形式。吸收直接投資的優點有:有助于增加企業的信用度、有助于降低財務風險。有利于盡快形成生產的能力。吸收直接投資的缺點是:資本成功較高和易分散控制權。

四、影響企業籌資方式的因素

(一)籌資的額數

一個企業需要集中的資金多少被稱為企業籌集資金數額,數額的多少取決于企業自身的需要。企業籌集的資金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過多則增加了籌資費用,過少就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作。大型企業一般情況下就會需要大量的生產資金,主要用于擴大規模和發展,研發新的技術和改造等方面,在選擇的過程中就要選擇能夠長期大量提供資金的籌資方式,如股票、債券等。跟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就有吸進周轉速度快的優勢,短期的借款方式更加符合其需要,以避免風險。因此,在籌資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對籌資的數額進行合理有效的運算,減小風險,既要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也要在節約成本費用。

(二)籌資的風險

有籌資就一定會存在風險,不同的籌資方式風險都會有所不同。財務風險不是企業自身能夠決定的,不確定性較強,當企業資金全部轉變為有固有資金時,財務風險為零。只要加以控制,規避風險,就能穩定收益。總的來說,籌資的風險來自企業自身和市場財務,企業本身的風險有經營上的價格變化、杠桿經濟等。市場財務的風險多是由負債導致的。

財務風險最明顯的優點是在總資金收益大于負債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取得財務杠桿效應帶來的股權資金收益上升。股權資金收益率的提高代表著每股收益的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價值會大大增加。另外,通過負債籌資可以保證控制權不被減少。這樣的特點對于股本小的企業尤為明顯。籌資財務風險缺點有兩方面,一是會給企業帶來償債的壓力,如果企業負債過多,在資金使用不定的強狂下,非常容易出現企業財務失敗,負債所導致的財務失敗會很大程度上抵消其低資金帶來的益處。二是一旦企業的資產收益率低于負債成本率,負債的存在就會是企業的股權資金收益率低于資產收益率,此時企業必須使用股權資金賺的收益去支付負債利息,更嚴重的,當企業總資產賺取的收益不足以償還利息時,企業就會出現大量的虧損,從而導致股權資金收益率變為負數,這樣下去企業負債籌資完全是得不償失的狀態。

(三)籌資的成本

衡量一個籌資方案是否成功,籌資成本的多與少和投資回報率是兩大標準。資金成本的最后會通過收益補償體現出來,是一種利益的分配關系。企業籌集和使用資金,無論是長期性的還是短期性的,都存在著一更的資金成本,不同的籌資方式籌集資金的差異都有存在,所以資金成本的高低決定著企業的籌資方式。

只有想方設法降低籌資成本并且增加投資的回報率,才能實現籌資成本的最優收益,這樣企業才會資金循環發展。據此,企業在進行籌資時可多做幾種方案,選擇有收益成本又低的方式。

(四)籌資的機會和環境

機會是影響籌資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與日常生活中尋求機遇是一樣的,好的機會可以對企業的籌資起到促進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良好的籌資環境同樣對企業籌資有很大的幫助,企業自身的管理環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不好的籌資環境勢必會對籌資有不好的影響。

(五)籌資的收益

如果一個籌資的方案不能得到相對應的籌資收益,那么這個方案就是無效的,不能被采用,換句話說,違反了企業收益原則的方案一定就是失敗的。企業不會用籌資收益來冒險,籌資的目的就是保障和促進企業的正常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收益的增加才是企業所需要的。后期的收益情況要大于前期的投入,這是基本條件,在這個條件的基礎上才能再說收益的增加。

(六)籌資的結構

籌資的基本結構是籌資的核心問題所在,這種資本的結構是企業多種資金的構成和比例,簡單來說,資本機構就是負債資金情況的比例。企業在做基本結構安排時,就要考慮到各種影響企業的因素,企業的發展速度、收益能力、借款的儲備能力、管理人員的整體責任度、J款人的信用評級都是影響籌資結構的因素。因此,企業要明確最佳的資本結構,綜合考慮是企業價值最大化。

五、企業如何選擇籌資方式

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是每一位企業決策者都會十分頭痛的問題,通過分析和總結各種因素,每一個企業只能是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籌資方式。企業的籌資方式選擇與企業資本結構、資本市場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系。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還不能夠達到發行股票的條件,最常見的籌資方式就是吸取直接投資、利用商業信用、銀行借款,折舊恒大程度上限制了籌資的規模和企業的循環發展。就算是在這種相對比較小的范圍內選擇籌資的方式也要多方面考慮,權衡利弊得失。作為財務籌資人員,最先要清楚的就是籌資方式的分類以及特點,然后在根據企業自身的條件來選擇籌資方式。

(一)根據企業規模

由于籌資的企業規模不同,各種企業需要的的資金數額也不同,籌集方式能提供的資金也不同,所以不同種類不同規模的企業在籌資方式和順序上截然不同。大型的企業需要大量的長期的生產和研發資金,其籌資的方式比較可如下:發行股票、發現債券、融資租賃、銀行借款。對比大型企業,小型企業要選擇靈活性強的籌資方式,參考順序如下:銀行借貸、商業信用、融資租賃。

(二)根據資信情況

信用等級機構根據企業資信的不同程度,對企業的資信情況作了等級評選評定。資信的程度不同,那么籌集到了資金數量就會有所不同,這樣的結果也決定了在選擇籌資方式時的順序。資信信用好,評定級別高的企業,其收益好,常常選擇期限時間長、成本較低的籌資方式。可選擇順序是:銀行借款、發行債券、發行股票。而資信差,評定級別低的企業,在還款上不能夠保障,就導致了面臨的選擇少,基本上是不能夠發行股票和債券的。籌資的方式順序應是:銀行借款和融資租賃。

(三)根據市場狀況

籌資方式的選擇還應該考慮到市場的狀態,如果市場交易投資消極冷淡,就算是籌資方案合理,比例情況正常,但是市場的認購率不高,就有可能以失敗告終。市場趨于冷淡時,上市的企業應該盡可能的多發行有利于企業的公司債券過著可進行轉換的債券。同理可得,在選擇債券投資時,要多考慮公司的發展情況和近期的經營狀況。如果在項目的建設期間內,要查看是否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以支付每年的項目資金利息,避免導致一下不必要的企業悲劇發生。

(四)借鑒其他經驗

目前,西方國家的金融業市場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和演變,基本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制和規范。歐美國家中英國和美國的企業在籌資方式的選擇上基本遵循以下順序:企業籌資遵守內源籌資、債務籌資、股權籌資。在外部籌資的過程中,一般企業優先選擇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資金不足時再進行股票籌資。

六、結論

綜上所述,企業應最大化的利用有利的籌資條件,綜合考慮籌資的結構、成本、風險和資本市場狀況等,才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最優的籌資方式,企業和市場的健康綠色發展。近幾年來,企業的籌資方式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創新,所以我國企業必須打破局限,努力與時俱進,將籌資活動做到更好。

參考文獻:

[1]曹悅.企業籌資渠道及籌資方式的選擇策略[J].財會月刊,2004(12):9-10.

[2]李立.企業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的組合策略[J].時代金融, 2014(7X):111-111.

[3]胡冬軍.企業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及策略[J].財經界, 2016(30).

[4]吳劍蓉.淺析企業籌資戰略[J]. 現代經濟信息,2012(11):39-39.

[5]郭威.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的研究[J].星星月刊, 2007(6).

[6]陸曉冬.科技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籌資風險控制策略研究[D].安徽大學, 2012.

[7]路歡歡.中小企業籌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5(2):14-15.

[8]雷箐青.企業籌資方式和渠道的比較與選擇[J].江蘇商論, 2013(11):106-107.

篇3

世界并購當前呈現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一些特征。

并購已經成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跨國并購的單體并購規模越來越大,如英國葛蘭素康威聯姻史克必成、聯合利華收購美國貝斯特、美國在線收購時代華納、盈科收購香港電信。花旗銀行收購旅行者集團、大通銀行收購IP摩根等。并購顯現出主體多元化趨勢,具體目標和功能也日趨多元化,主要以橫向并購為主,分布行業較廣,投機色彩明顯消退。同時,跨國并購咨詢服務業的金融化、國際化對跨國并購的推動作用日趨明顯。隨著并購行為的成熟,其不再是簡單的擴大規模,而是實現了企業擴張和剝離“消腫”的雙向發展。

機遇與挑戰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近期已經表示,中國今年底必將加入WTO,這不僅意味著很多的機遇,更多的應是挑戰。

首先,我們將面對空前的開放。加入世貿后,中國原有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堵墻會逐漸倒下,全球的中小企業可以登堂入室直接到中國來,它沒有必要跑北京找政府,可以直接到上海,到蘇州,到廣州直接找中國企業家。過去叫企業家和政治家見面討論20年,現在有可能企業家和企業家見面,因此目前的開放是真正第一次開放,而且這種勢頭對中國的經濟社會格局、倫理狀態、文化甚至政治格局都會有沖擊。其次,是全球標準的實施。過去在不開放的情況下我們強調中華民族特點,強調中國的國情。在全球化開放之后,這些說法很困難,你必須接受全球標準。你不接受全球標準你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全球。再次,是國家競爭能力的定位。現在理論上的夸夸其談。自我感覺良好都是要不得的,很多公司還停留在宏觀面上的分析,而并沒有實際的行業研究、數據分析。必須了解,WTO不僅僅是政府的事,它就在你的身邊。我們在入世后必須重新定位國家競爭能力,中國在全球到底有多少競爭力?最后,是要建立起有效的防衛體系。這種防衛體系要正確理解,WTO來了我們要建一座墻,來保護民族工業,這個觀念在一段時間內可以進行,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有問題的。中國的危險是不開放,是不進入全球化,所謂國家經濟安全,最大的不安全是拒絕加入全球化。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是跨國公司,而不僅僅是美國公司,日本公司……

這里要說明一下我們的競爭對手——跨國公司的特征表現為:反國家干預;跨國公司生存很大的一個活動量在于信息資源和電子空間;高能量的金融支持;控制力的多元化;快速反應能力。以上特征也決定了跨國并購其自身的優缺點。其優點在于:(1)使得并購方能夠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并占有市場份額。這主要是由于跨國并購有效降低了進入新行業的壁壘;可以大幅降低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能夠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能夠利用被收購企業在其本國行業內所積累的各方面的經驗;企業通過并購能夠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2)能夠有效利用被收購企業的相關經營資源,如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企業關系網等。(3)跨國并購充分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比如并購企業雙方可以進行股權互換,也可以持有對方H級市場上的股票等等。(4)跨國并購相對于其他的投資形式具有成本較低的優勢。雖然具有以上這些優點,但跨國并購也同時具有一些還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1)被并購企業的價值評估較難,這主要是受各國的會計制度、核算口徑等的影響。(2)并購方對被并購企業的規模和其所在地理位置的選擇上較為難以確定。(3)并購行為后雙方的整合工作難度大,比如企業戰略的調整、經營管理組織結構的調整、經營管理理念及公司文化的磨合、企業員工培訓環節設置、人員的安置等。(4)跨國并購失敗率較高。往往是進行了大量的事前準備工作,但是最后卻放棄了。

對于我國而言,跨國公司一般以三種身份對我國企業進行收購:外國投資者身份;具有中國法人資格的外商投資者身份;其他符合國家有關試點規定的外商身份。最近,就連中國產業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彩電行業竟然都提出了這樣一種說法:活著,就是等著你來收購。其實,這也沒什么不妥的,中國的彩電業發展到今天,一定程度上確實也需要資金的注入,進行產品高端后續研究;同時也需要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資本運作經驗,從而將中國的彩電打向世界。

并購的進行主要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基于全球發展戰略的考慮;基于產品市場份額的考慮;被并購方國家基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引資戰略的考慮。對于我國而言,企業并購還基于資產重組、獲取直接融資的窗口、二級市場套利、提高上市公司形象。資本市場套現、收購股權短期內增值變賣出售獲利。并購方還基于收購殼資源的考慮,“殼”公司的價值包括“殼”所代表的資產價值、“殼”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殼”公司所體現的虛擬價值(“殼”資源稀缺性形成)。

理論與認識

隨著入世腳步的加快,國內法律中對外資進入的障礙將逐步消除,跨國并購這一國際流行趨勢將逐漸取代我國過去的那種引進外資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國內某些行業的企業被收購,也能夠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這里,就需要我們很多的企業家進行一個理念上的轉變。

首先,是要改變民族工業的狹窄思維。這是一個長久被爭論的話題。到底該不該保護民族工業?什么又算是民族工業?將來的跨國并購是全球性的,跨國公司是一種無國界流動性企業,從這個角度講,跨國公司都需要實施人才本地化、資源本地化的策略。將來,生產要素全球化配置以后,會形成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不同分工,而這種不同分工能夠形成非常完整的生產銷售貿易的大趨勢。這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這樣,就很難站在民族工業的角度討論問題。其次,必須要分析自身在國際同行業內所處的地位,從而確定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戰略。最早3年,最遲5年,國內大多數的企業都將情愿不情愿地被納入世界范圍內的大競爭。那么,我們的企業家們有沒有針對這個狀況做出相應的舉動呢?一個印度第6大制鞋公司,為了加入WTO做了400頁的研究。我們搞WTO研究,往往討論偉大的形式、開放。觀念、政策,而這家印度公司卻沒有這些,人家全是數據,報告上分析:如果今天我排第6,在制鞋行業占到印度市場份額20%,加入WTO后,關稅每降低1個點,我一下變成25位,外面進來30家,國內破產1000家;降低2個點,我排第70位,外面進來50家,國內又破產2000家;降低2.5點,本公司破產。看看中國有沒有公司做這樣的研究呢?所以說,WTO絕對是很近的東西,它馬上就會開始分享你的食物,直至把你吃掉。那么,從現在起,認真地做本行業系統內的分析,市場外部環境的分析,各個管理環節的改造,產品生產銷售的拓寬及市場上下游的拓寬與深化,就顯得一個企業家是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是負責的,這個企業也是能夠生存的長久一些的。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家們還應認識到這樣一些問題:(1)加入世界性的競爭環境,過去靠自然的資源,靠一些政府的強制性的壟斷,有時甚至是違反市場規律的組織將難以在市場上繼續存活。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商業倫理將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的基礎設施。要加入世界,就要很好地遵守已有的游戲規則,從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這個游戲規則。競爭將建立在信息資源和電子空間當中,而網絡,經過了七彩的幻美時期,離企業已經越來越近了。(2)經濟將變得更加沒有國界,隨著國外金融機構的進入,資金的金融能量將放大很多很快,每一個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將不再是簡單的借貸關系,紐約的股市,外幣匯率的動蕩……不遠的將來,每位企業家都將深深感到它們的存在。全球經濟周期的連鎖反應,將成為企業家心中的K線圖。(3)51%的控制權將不再絕對。當你的企業的上游下游都被別人占據的時候,你就是有99%的控制權也是無力回天。而控制住你將來的信息物流,讓你成了瞎子、聾子、啞巴,你還在控制什么呢?(4)賽跑者沒有跑道。全球性公司的快速反應能力要比咱們國內的企業家們快得多,等你準備活動都做好了,一共6條跑道也被人全給封死了。那么,你是要做違規者呢?還是就這樣放棄了比賽?所以,不管準備做的有多好,搶跑道的能力更重要。(5)警惕惡意競爭。我國的《反壟斷法》還沒有制定,全球性公司很可能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采取惡意競爭行為搶占市場和客戶,而你有沒有太多的辦法進行反擊,這時,早期的預防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篇4

[關鍵詞]金融衍生工具;外匯風險;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2-0053-02

1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發展

金融衍生工具,也就是人們理論上說的“雙邊支付協議”。即指在金融基礎工具的價值上派生或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一種金融工具。現今,金融衍生工具所涵蓋的基礎工具包括利率、匯率、商品、股權和其他指數等。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金融衍生工具從性質上可以概括為兩類,即一類是期貨,另一類是期權。當前,伴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也變得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在發展過程中,新的經濟問題不斷涌現。為解決新問題,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也隨之出現。相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本身亦衍生出新的問題和風險,促進了更新一代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一般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產生和迅猛發展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降低籌資成本和提高籌資效率。金融衍生工具中的利率調整期業務可以有效地降低籌措資金者的籌資成本,而金融衍生工具中的貨幣調期業務在拓寬籌資渠道,提高籌資效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第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近年來,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周期波動加大,給政府的宏觀調控帶來一定困難。金融衍生工具能有效地將風險厭惡者所面臨的風險轉移給風險喜好者。比如現有的利率調期業務能使某些具有浮動利率的貸款轉換成固定利率的貸款,從而擺脫了利率波動的風險。

第三,現代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金融監管制度的放松等有利條件促進了金融衍生工具發展。當代先進科學技術的出現,使得投資者運用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風險管理策略的成本費用得以大大降低,受益大大提高,從而也使金融衍生工具供給量大大增加。

第四,最新金融期權定價模型等衍生工具的估價模型和技術方法取得突破并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有利于投資者更為準確地對金融衍生工具進行估價、風險管理,有利于衍生工具的發行和使用,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飛速發展。

2 當前企業外匯風險控制分析

從當前我國的外匯金融資產總量來看,2010年年末金融機構外幣存款余額已經高達52159.08億元人民幣,占同期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2%左右。同時,金融機構持有的國外凈資產為81729.39億元人民幣,國家外匯儲備2010年已達到2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18.7%。因此,我國金融機構和廣大企業都面臨匯率風險的可能越來越大,對與外匯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從目前外資企業角度來看,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16247.83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到65.28%,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已高達1577.23億美元,若按照現留存20%的比例計算,外貿企業每年有約40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外匯面臨著較大的匯率風險。加之近年來進出口總額和外貿依存度分別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長,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匯率風險將隨之增加。盡管當前相關政府監管機構的現有結售匯管理規定已經允許有遠期支付合同或者償債協議的用匯單位可以通過外匯指定銀行辦理遠期買賣及其他保值業務,但由于風險意識、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相關企業在實踐中均未能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另外,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加大,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相對不斷貶值,對以外貿為主的企業產生了意義重大的不同影響,特別是加大了一些以進口為主的外貿企業,尤其是從美國以外的國家進口材料的成本,從而使企業的經營效率、成本利潤率均有所下降。因此,這類企業會對金融衍生產品產生強烈的需求,希望通過在金融市場上以套期保值或對沖等方式鎖定進口成本,規避匯率不利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從總體看,較大規模的外匯金融資產和外貿依存度表明,我國金融機構和實體外貿部門面臨著較大的外匯風險。因此,客觀上對外匯型金融衍生產品等具有避險功能的衍生工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今后,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的進一步開放,這一需求將會在金融外匯衍生產品交易種類和交易規模上呈現出井噴式的快速增長。

3 企業外匯風險控制應對策略

當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外匯風險是隨著全球化相依相伴的。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是謀求世界最大經濟福利的要求應運而生的。因此只有利用好全球化這一歷史發展機遇,把握好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尤其是與外匯相關的金融衍生工具等,才能更好地加強企業對外匯風險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第一,運用金融衍生工具,樹立大局意識,同時緊盯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展開,我國經濟已經步入全球化的世界市場之中。國際期貨價格必將深刻影響和左右著國內期貨價格。同時,國際經濟的任何變化也會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在此全球經濟聯為一體,國際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必將更加深刻反映各國經濟的發展實際。當前,我國廣大企業要摒棄傳統思想,特別是只注重國內市場、價格的觀念,必須在思想上緊盯全球市場的發展,行動上主動參與其中。與此同時,要注重學習現有通用的游戲規則,學會運用最新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風險。

第二,迅速籌備風險控制部門。目前,我國企業的傳統發展思維根深蒂固,它們當中有風險控制部門的非常少。在風險意識沒有樹立起來的情況下,風險控制部門的主要地位根本無從說起。同時,對于一些有風控部門的企業,它們也大多將其劃入業務部門來管理,因此這種缺乏專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來分析、評估、判別、規避風險的意識和行動讓我國的企業在實踐中面臨的風險往往比國外的企業多得多。它們很少有在金融市場上進行保值增值的活動,也很少有套期保值的簡單對沖風險動作。總之,成立風險控制部門刻不容緩。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下,企業利用金融市場來規避實體市場的各種風險,尤其是規避不利的價格波動,同時又在好的市場流動性下發展和壯大自身的經營業務。

第三,有所重點,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利用現有金融衍生工具重點規避如下風險:人民幣遠期外匯交易和外匯期權。企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向相關金融機構咨詢,達成為其量身定做的規避外匯風險方案。企業針對這些方案確定選擇實施后,不定期地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從而不斷地進行方案的改善和優化。另外,還要區分各種工具的優缺點,做到有所不為。我們知道各種金融衍生工具都有其優缺點,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加以選擇。比如外匯期貨,其優點是成本最低,流動性好,信用風險極低,但是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它的價格總是在大幅的波動,從而需要不斷地隨著行情的起落追回信用保證金。

總之,我國企業若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金融衍生工具,對于外向型的企業而言,更是這樣。在不斷提高自身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運用好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對于企業防范各種風險尤其是外匯風險意義重大。

篇5

關鍵詞 SBM模型;技術效率;非期望產出;節能減排;共同前沿生產函數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1-002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在1978-2010年期間,實際GDP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51 %①,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也日益增加,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增量最多的國家。工業是中國實體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也是能源消耗與人為碳排放的主體,工業創造了中國40%的GDP,卻消耗了全國68%的能源,排放了全國83%的CO2 [1],工業生產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特征,工業無疑是節能減排的核心領域,促進工業生產模式由要素擴張型轉變為效率增進型,對實現工業可持續包容性增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和工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科學測度能源與碳排放約束下的工業技術效率及其區域差異,客觀評價不同地區工業節能減排潛力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因地制宜實施減排政策,推動地區工業增長方式轉型。

1 相關研究評述

傳統的生產效率測算方法只是基于資本投入、勞動投入與期望產出,忽略了能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等非期望產出或壞產出(Undesirable or Bad Output)的約束,測算結果被證實存在偏誤[2],不能準確反映真實的生產效率水平。在現代經濟學中,考慮非期望產出的生產效率通常借助生產前沿來測算,以生產前沿邊界作為評價生產效率的參照,那些沿著生產前沿邊界的生產者被認為是技術有效的(生產效率等于1),生產前沿邊界以下的生產者被認為是技術無效的(生產效率小于1)。生產前沿邊界的確定是環境技術效率測算的關鍵,根據估計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確定性生產前沿邊界和隨機性生產前沿邊界,前者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測算,后者利用隨機前沿分析法(SFA)估計,兩種方法的演進可參閱Zhou等[3]和魏楚等[4]所做的文獻綜述。

DEA方法和SFA方法各有優缺點,SFA方法能考慮統計噪音和隨機因素的影響,但需要就模型設定和隨機干擾項的正態分布進行強假設,且不宜擴展到包含非期望產出的多產出生產過程,DEA方法能比較方便地擬合含有非期望產出的多產出生產活動,能避免SFA的強假設偏誤,在環境效率評價中應用廣泛。經典的DEA模型基于傳統的Shepherd距離函數進行效率測算,由于未考慮碳排放的負外部性,而是把碳排放等非期望產出與期望產出等同對待,不能對節能減排約束下的生產效率進行合理評價。Chung等[5]運用方向性距離函數,能同時考慮期望產出的增加和非期望產出的減少,較好地解決了考慮非期望產出的效率評價問題,但無法剔除投入產出松弛所造成的非效率成分,當存在投入產出的松弛性問題時可能高估效率水平[5]。基于松弛變量的測度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SBM) [7]將松弛變量納入目標函數,是一種基于非徑向非角度的效率度量方法,可避免因徑向與角度選擇性差異導致的偏差,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8]較好地擬合能源與碳排放約束的實際工業生產過程及節能減排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能有效地測度含非期望產出的工業生產效率。

近些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運用非參數DEA對能源與碳排放約束的生產效率進行測度,但大多基于宏觀層面分析或跨國比較研究,Zaim 和Taskin[9]、Zhou等[10]利用DEA方法對OECD國家碳排放效率進行比較研究,劉明磊、朱磊和范英[11]及李濤和傅強[12]對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進行了評價,陳詩一 [1]運用方向性距離函數測算碳排放約束的中國工業部門綠色生產率,也有一些學者(胡鞍鋼等[13],涂正革[14],楊俊等[15])以SO2和工業廢水的化學需氧量等作為非期望產出的指標測算中國地區技術效率,但不少實證研究沒有考慮投入產出的松弛問題,李靜[16]、王兵等[17]利用SBM模型評價了中國不同地區的環境技術效率,但沒有針對能源與碳排放約束的地區工業技術效率進行評價。

本文運用改進的SBM模型測度能源與碳排放約束下的工業技術效率,試圖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拓展:(1)將包括能源在內的所有投入及產出以同一統計口徑納入模型,統計年鑒對地區工業能源消費采用全部工業企業統計口徑,而對其它投入與產出采用規模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相關研究要么沒有考慮能源投入,要么考慮了能源投入卻忽略了統計口徑的調整,為了避免統計口徑不一致對工業技術效率測算結果的影響,本文將規模工業企業各項投入與產出統一調整至全部工業口徑;(2)利用改進的SBM模型測算工業技術效率,分析不同地區工業技術效率演變特征及其差異;(3)對能源與碳排放約束下的工業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對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影響進行重點分析。

2 工業技術效率測度

2.1 模型與方法

DEA方法借助線性規劃與凸分析來確定生產前沿邊界,將不同的生產決策單元投影到生產前沿邊界,通過比較決策單元(DMU)偏離前沿邊界的距離來評價生產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技術效率。在評價含有非期望產出的生產效率時,傳統的方向性距離函數較好地解決了含非期望產出的效率評價問題,但無法剔除投入產出松弛所造成的非效率成分,基于松弛測度(SBM)的效率測算模型有效克服了這一缺陷,其分式規劃的基本形式為:

時是技術有效的,當ρ*

本文運用上述改進的SBM模型測算省級工業技術效率,需要借助決策單元來構造生產前沿邊界,為避免因生產技術前沿邊界的變動而導致不同時點的技術效率無法準確比較的問題,本文采取跨期數據包絡分析技術,即將樣本期間全部省級工業投入產出數據作為當期的參考技術集,在全樣本的共同前沿生產函數分析框架下測算各地工業技術效率。

2.2 指標與數據

用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區域劃分法①,考慮數據的可得性與可比性,時間跨度設為1998-2010年。工業生產投入指標選取工業從業年均人數、工業資本存量和工業終端能源消費量,工業產出包括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由于含中間投入性質的能源,選用工業總產值代表期望產出,非期望產出用CO2 排放量表示。基礎數據取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相關指標及其數據處理說明如下:

(1)勞動投入:以工業從業人員年均人數表示。《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提供了1999-2010年各地規模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年均人數,《中國統計年鑒-1999》提供了1998年各地規模企業工業增加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據此可換算出該年規模企業從業人數。《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4》和《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8》提供了規模工業從業人數和全口徑工業從業人數,從中可得到兩種統計口徑的從業人數的比率,根據各地這一比率的兩組數據及其線性變動趨勢假定,將規模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調整為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數。

(2)資本存量:可采用永續盤存法(PIM)進行估算,這種估算方法涉及資本折舊率、投資額和初始資本存量等基礎數據,工業資本折舊率和初始資本存量亦需估算,不同研究的估算結果差異較大,本文采用不少實證研究所采取的替代方法,即以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作為工業資本存量的近似估算,用各地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將其平減為1998年可比價,并以工業總產值占比進行全工業口徑調整。

(3)能源消費量:采用工業終端能源消費量,數據源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地區能源平衡表,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焦爐煤氣、其他煤氣、天然氣、熱力、電力等20 種細分品種能源終端消費量,將其按標準煤折合系數折算為萬噸標準煤。個別缺失數據用均值法或線性插值法補齊。

(4)工業總產值:《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提供了按地區分組的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中國統計年鑒1999》、《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4》和《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8》提供了1998、2004和2008年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及全部工業總產值,從中可得到1998、2004和2008年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利用這三組比率數據及線性插值法構造出其他年份的工業口徑調整比例,從而把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調整為全部工業口徑,并以工業產出價格平減指數縮減為1998年可比價。

(5)CO2 排放量:工業CO2 排放來自工業生產中的化石能源燃燒及其他原材料使用(比如水泥生產中的石灰石鍛燒分解),由于化石能源燃燒是工業主要碳排放源,本文利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推薦的CO2 排放估算參考方法(Reference Approach),根據工業細分品種能源消費量(扣除原料用途的能源消費)來推算CO2 排放量,公式如下:

CO2 =∑ni=1(CO2 )式中,E代表工業能源消耗的實物量,i代表能源種類,NCV為能源的平均低位發熱量,CEF為單位熱值當量的碳排放系數,COF是碳氧化因子(缺省值設為1),44和12分別為CO2 和C的分子量,其比值為CO2 氣化系數。

各種能源的平均低位發熱量取自《綜合能耗計算通則》(GB/T2589-2008)附錄A,碳排放系數源于《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第二卷第一章表1.3。熱力通常是本地供給,熱力碳排放根據地區能源平衡表中供熱的能源投入進行計算,各地工業電力消費可能含有外地成分,由于無法獲得本地工業電耗中外地電力比例及其來源地,各地工業電力消費分攤的碳排放用本地電力碳排放系數與工業電力消費量的乘積來計算,本地電力碳排放系數等于本地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除以本地電力生產總量,本地火電碳排放根據地區能源平衡表中火電的能源投入計算。

2.3 測算結果分析

為了考察能源與碳排放約束對省級工業技術效率的影響,我們在共同前沿生產函數框架下,利用SBM模型分別對考慮能源與碳排放和不考慮能源與碳排放的工業技術效率進行測算,參照Managi & Kaneko [19]的做法,把基于共同前沿忽略能源與碳排放的工業技術效率稱為市場效率(Metafrontier Market Efficiency,MME),基于共同前沿考慮能源與碳排放的工業技術效率稱為環境效率(Metafrontier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MEE),各地MME與MEE的變化趨勢及其差異見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樣本期間全國工業MME均值為0.38,MEE均值為0.25,MME高于MEE,從各省區及三大區域的測度結果也可發現這一規律,說明忽略能源與碳排放的影響會高估工業技術效率,這與王兵等[17]、李靜[16]的研究結論一致。同一省區工業MME排序與MEE排序也大多不一致,如廣東省MME排序第三,MEE排序則上升

為第一,河北省MME排序第十四,MEE排序降為第十九,表明能源與碳排放對各地環境效率影響程度不同。不論MME排序還是MEE排序,東部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最低,工業技術效率有明顯的區域梯度差異。全國MEE平均水平僅為0.25,總體水平偏低,工業節能減排潛力較大。各省區及三大區域的MEE平均變化率均為正,各地工業MEE均呈不斷改善的趨勢,各地工業生產均存在對共同前沿的技術追趕效應(Catchingup Effect)。

3 工業技術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關于經濟增長環境績效的影響因素,已有相關文獻[15-17]進行了實證研究,根據我國工業化水平及地區經濟差異的現實,結合已有的研究結果,我們主要考慮經濟規模、資源稟賦、經濟開放度、產權結構、研發強度及經濟制度等幾類因素的影響:

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各地按1998年不變價計算的實際人均GRP表示,為消除數據非平穩趨勢,取其自然對數值,記為LGRP,為考察工業環境效率與人均收入之間可能存在的非線性關系,實際人均收入的平方項(LGRPS)也納入模型。②經濟開放度,以出口依存度(EX)表示,并以進口依存度(IM)替代出口依存度(EX)作穩健性檢驗,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及便于穩健性檢驗,我們還以外資依存度(FDI)作為替代指標納入模型。③工業資本深化(CAPD)資本深化有資本-勞動比與資本-產出比兩種衡量指標,本文根據經濟學中資本積累與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理論觀點,使用資本-勞動比來表征資本深化水平。

,用工業固定資產凈值余額與工業就業人數之比表示。④工業產權結構,以當地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產值占全部工業企業產值的比重(SOE)表示,鑒于近年來出現的“國進民退”現象,為檢驗國有企業是否具有更強的公共責任感而表現出更好的碳排放績效,我們在模型中還以民營工業比重(PRV)作為替代指標作穩健性檢驗。⑤工業能源消費結構(ES),不同品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存在較大差異,會對各地工業碳排放效率產生影響,以各地工業終端能源消費中的煤炭比重表示。⑥研發強度(RD),由于不同時期工業科技經費支出統計口徑不一致,為便于數據處理,本文以各地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GRP比重(%)表示。⑦財政分權(FD),一般用財政收入占比或財政支出占比來衡量,本文借鑒喬寶云等(2005)的做法[21],以地方人均本級預算支出占中央和地方人均本級預算支出之比(FD1)表示,為檢驗模型穩健性,我們還以地方人均預算收入占比(FD2)作為替代指標進行回歸。此外,為了檢驗工業環境效率的地區差異,我們還在模型中引入地區虛擬變量(EAST),東部省區賦值為1,中西部省區賦值為0。

以前文測算的工業環境效率為因變量,以上述影響因素為解釋變量構建計量模型,如公式(4)所示。由于環境效率值處于0 和l之間,因變量因被截斷而受到限制,此時,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不再適用于估計回歸系數,遵循最大似然估計法的Tobit 模型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由于無條件固定效應的Tobit 模型是有偏的,本文以下采用Tobit 隨機效應模型進行面板數據回歸檢驗,結果見表2。

為避免模型多重共線性問題,我們對解釋變量進行Pearson 相關系數檢驗,發現大多數變量之間相關系數在0.1-0.3之間,表明這些變量的共線性問題較弱,對相關系數在0.3以上的變量采取分模型回歸,在表2中的系數項下分6列報告了分模型回歸結果。其中,模型(2)以財政收入占比代替財政支出占比來表征財政分權度,模型(3)以外資依存度代替出口依存度,模型(4)以進口依存度代替出口依存度,模型(5)以民營企業比重代替國有企業比重,回歸結果中主要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符號及其顯著性水平并無重大改變,表明模型估計結果具有良好的穩健性。在模型(6)中,我們按照2010年各省區全口徑工業企業總產值由高至低進行排序,取排名前11位的主要工業省區為樣本進行回歸,除資本深化估計系數顯著為負外,其余估計結果沒有顯著變化。結合模型的相關檢驗結果可知,模型估計結果整體上有較強的穩健性和可靠性,基于所有估計結果的相關結論如下:

①工業環境效率與人均收入呈U型曲線,這與碳排放同人均收入之間的倒U型曲線呈現良好的對稱關系,這與袁鵬和程施 [22]關于工業環境效率的庫茲涅茨曲線檢驗結論不一致,但該文使用的是綜合排放指標,李濤和傅強[12]關于碳排放效率與人均收入關系的檢驗結論與本文相同,說明工業環境績效的改善根本上還是一個發展問題,節能減排必須在經濟發展中逐步解決,既不能幻想一蹴而就,也不能無所作為,坐以等待。②工業環境效率與工業資本深化正相關但大多不顯著,資本深化促進工業生產裝備水平提高和工業技術進步,但同時也導致高耗能高排放重化工業快速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術進步的減排效應,導致環境績效改善效應整體不顯著,在基于11個主要工業省區的模型估計結果中,資本深化則與工業環境效率顯著負相關,這與工業大省2002年以來新一輪的重工業化發展傾向有關。③從工業產權構成來看,國有工業比重、民營工業比重均與工業環境效率顯著負相關,產權性質對工業環境效率的影響并無顯著差異,工業企業節能減排意愿普遍不足,在GDP 導向的政績考評機制下,地方政府為錦標賽式政治晉升而競爭[23],對本地國有經濟的公共環境責任往往監管不力甚至相互串謀,國有企業并無顯著不同的環境績效表現。④工業環境效率與研發強度顯著正相關,說明能源與環境約束促進了環境技術創新,環境技術創新促進了工業環境效率提升,“波特假說”得到實證支持。⑤工業能源消費結構與工業環境效率正相關但不顯著,由于中國煤炭資源豐富且價格水平低,工業對煤炭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煤炭消費比重一直保持較為平穩的水平,因此,能源消費結構變動對工業碳排放績效并沒有顯示出人們所預期的顯著改進作用。⑥無論是財政收入占比還是財政支出占比,財政分權與工業環境效率顯著負相關,這與楊俊等 [15]的結論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現有的財政分權體制與政績考評機制,容易滋生地方政府之間以環境“競次”為特征的“破壞性競爭”[24],從而損害地區工業增長的環境績效。⑦外資依存度與工業環境效率顯著正相關,外商直接投資可以給東道國帶來技術溢出效應,但也可能使其淪為發達國家的“污染天堂”污染天堂假說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認為,東道國環境門檻降低能吸引環境敏感的外商直接投資,推動東道國污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最終成為“污染天堂”。

,FDI進入中國的動因有多種,比如要素相對價格、地理位置、市場規模、雙邊貿易水平等,尚未發現有足夠的證據能表明是因為國內排放管制標準過低,造成大規模FDI進入了中國污染密集性工業部門,因此,我們的結論不能支持“污染天堂假說”的成立,這與王兵等[17]、李小平和盧現祥[25]及袁鵬和程施[22]的研究結論相一致,不過,涂正革[14]的研究結果則支持了“污染天堂假說”,這可能與污染排放物的選擇不同有關,但是,為預防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可能出現的環境“競次”行為,加強對FDI進入的產業引導與環境規制仍有必要。⑧出口依存度與工業環境效率顯著負相關,中國工業生產長期陷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工業企業被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網絡所俘獲,對資本形成擴張與低端產品出口形成強路徑依賴,不利于節能減排績效的提升。進口依存度與工業環境效率正相關但不顯著,這可能與工業企業碳減排意愿不足,對環境友好型設備的進口積極性不高有關。⑨地區虛擬變量系數顯著為正,相對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言,東部工業環境績效整體上有明顯優勢。

4 結論與建議

傳統的經濟增長效率研究僅考慮勞動、資本等典型要素投入,并沒有考慮資源與環境的約束,扭曲了經濟增長績效評價,甚至有可能誤導政策建議。本文在考慮環境污染的效率前沿分析框架下,采用納入松弛變量的非徑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測算了考慮能源與碳排放的工業環境效率(MEE),并將其與不考慮能源與碳排放的市場效率(MME)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忽略能源與碳排放會高估工業技術效率。在樣本期間,全國及三大區域工業環境效率均呈現上升趨勢,但工業環境效率總體水平偏低,東部工業環境效率明顯高于西部與中部,我們最后還對工業環境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在影響工業環境效率的因素中,財政分權、工業產權構成及出口對其均有負面影響,其中,財政分權的負面影響最為顯著。中國式財政分權是一種政治集權下的經濟分權,地方政府運用財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權為政績而競爭,現有的戶籍制度及相關社會福利制度安排使得環境聯邦主義下的“用腳投票”機制失靈,地方政府決策容易偏離公共服務目標及當地居民的環境偏好,造成地區環境效率的嚴重損失。另外,地方財政分權能力越弱,地方政府對本地國有經濟的干預就越嚴重,中部與西部國企改革滯后,國有產權的行政歸屬化使當地政府容易操縱國有企業,在政績導向的地方行政干預甚至地方保護下,國有企業的環境約束與環境責任意識淡化,在以11個工業大省為樣本的模型估計結果中,國有產權比重及財政分權度對工業環境效率的負面影響明顯要小得多,而這11個工業大省主要集中于東部,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東部工業環境效率優于中部與西部。

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本深化程度也是學者關注并存爭議的問題,中國工業在空間上表現出廣泛的資本深化特征,但資本深化對地區工業環境效率并沒有帶來顯著的正面促進效應,甚至11個工業大省的工業環境效率與資本深化顯著負相關。對此現象,一個可能的理論解釋是,主要工業省區存在“過度工業化”或“過快資本深化”現象[26],使得高投入高能耗的重化工業過快增長,資源配置效率下降,阻礙了工業環境績效提升。從地方工業資本深化的邏輯機制來看,其深層根源仍離不開財政分權及GDP導向的政績考核機制,基礎設施建設與工業資本投資是地方政府在“標尺競爭”中勝出的有效途徑,基于“標尺競爭”的投資擴張沖動推動了本地工業資本形成不斷加深,資本密集型工業快速擴張,加劇了地方能源消費緊張和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業技術進步的減排效應。

總之,從工業環境效率的影響因素來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資、技術研發及進口基本上促進了工業環境效率的改善,但一些制度因素及與之相關的地方政府行為卻阻礙了工業環境效率的提升。所以,促進“兩型”工業發展與低碳工業增長轉型,不僅需要考慮環境技術創新、能源結構調整、外資的產業進入等問題,更需要切實關注財政分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國企產權改革、外貿經營機制等體制性因素的影響,只有從深層次上打破體制性瓶頸,才能真正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和工業轉型升級。當然,改進工業環境績效并不在于完全否定或廢棄財政分權制度,關鍵是如何改革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機制,在中國式財政分權背景下建立起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地方工業增長的有效激勵相容機制,使地方工業增長模式真正由要素擴張型轉向效率增進型,使地方政府官員從為增長而競爭的“企業家”轉變成為環境而競爭的“好管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陳詩一.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解釋(1980-2008)[J].經濟研究,2010,45(11):21-34. [ Chen Shiyi. 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China: A Perspective from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1980-2008)[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45(11):21-34.]

[2]Watanabe M, Tanaka K.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Energy Policy, 2007, 35(12): 6323-6331.

[3]Zhou P, Ang B W, Poh K L. A Surve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9(1):1-18.

[4]魏楚,黃文若,沈滿洪.環境敏感性生產率研究綜述[J].世界經濟, 2011,(5):136-160.[Wei Chu, Huang Wenyan, Sheng Manhong. A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Productivity [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1,(5):136-160.]

[5]Chung Y H, F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 229-240.

[6]Fukuyama H, Weber W L. 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09,43(4):274-287.

[7]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130(3): 498-509.

[8]Tone K. 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 A Slackbased Measure (SBM) Approach [J]. Energy Policy, 2003,35,6323-6331.

[9]Zaim O, Taskin 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OECD: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58(2):95-107.

[10]Zhou P, Ang B W, Poh K L. Slacksbased Efficiency Measures for Model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60(1):111-118.

[11]劉明磊,朱磊,范英.我國省級碳排放績效評價及邊際減排成本估計:基于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1,(3):106-114.[Liu Minglei, Zhu Lei, Fan Ying. Eval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Estimation of Marginal CO2 Abatement Costs for Provinces of China: A Non parametric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China Soft Science,2011,(3):106-114.]

[12]李濤,傅強.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研究[J].統計研究,2011,28(7):62-70.[ Li Tao, Fu Qiang. Study on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fficiency [J]. Statistical Research,2011,28(7):62-70.]

[13]胡鞍鋼,鄭京海,高宇寧,等.考慮環境因素的省級技術效率排名(1999-2005)[J].經濟學(季刊), 2008,7(3):933-960. [Hu Angang, Zheng Jianghai, Gao Yuning, et al. Provincial Technology Efficiency Ranking with Environment Factors (1999-2005)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8, 7(3):933-960.]

[14]涂正革.環境、資源與工業增長的協調性[J].經濟研究,2008,(2):93-105. [Tu Zhengge.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 with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 (2):93-105.]

[15]楊俊,邵漢華,胡軍.中國環境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20(2):49-55.[Yang Jun, Shao Hanhua, HuJun. Empirical Study on Evalua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hina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49-55.]

[16]李靜.中國區域環境效率的差異與影響因素研究[J].南方經濟, 2009, (12):24- 35. [Li Jing. Ecoefficiency Differences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cross Provinces in China [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2):24- 35.]

[17]王兵,吳延瑞,顏鵬飛.中國區域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 2010, 45 (5): 95- 109. [Wang Bing, Wu Yanrui, Yan Pengfei.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45(5):95-109.]

[18]Charnes A, Cooper W W. Programming with Linear Fractional Functions [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 1962, 15: 330-334.

[19]Managi S, Kaneko 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2006, 6(1): 89-133.

[20]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94, 109 (3): 755-787.

[21]喬寶云,范劍勇,馮興元.中國的財政分權與小學義務教育[J].中國社會科學,2005,(6):37-46. [Qiao Baoyun, Fan Jianyong, Feng Xingyua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in China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 (6):37-46.]

[22]袁鵬,程施.中國工業環境效率的庫茲涅茨曲線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11,(2):79- 88. [Yuan Peng, Cheng Shi. Examining Kuznets Curve in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1,(2):79- 88.]

[23]周黎安.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復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J].經濟研究,2004,(6):33-40.[Zhou Li’an. The Incentive and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Political Tournament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longed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Duplicative Investments in China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 39 (6):33-40.]

[24]Kunce M, Shogren J. Destructive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Firm, Capital and Labor Mobility in a Model of Direct Emission Control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68:68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