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禮儀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跨文化禮儀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譯員
一、引言
在當今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間政治、文化、科技、貿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這種交往表現在合作、援助,抑或戰爭、沖突,這一切的一切使得世界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格局。事實上,無論是何種交際,溝通是十分必要的。自從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也逐漸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際成了一門新興的學科,翻譯人員也因此需求量增多,但優秀的翻譯人員在國內是非常緊缺的,對翻譯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一名譯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活動,這種交際利用語言作為主要的媒介,通過信息來源―編碼―信息傳遞―解碼―信息反饋等環節所構成一個動態的過程,達到交際雙方所預期的交際目標。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翻譯的關系
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Brian Spitzberg認為個體的交際能力體現于個體在特定場合中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雙方共同點減少,差異增多,交際難度增加,影響有效交際的變量包括語言差異、文化差異、世界觀、價值觀等。Kim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做出更為具體的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個體所具有的內在能力,能夠處理文化交際中的關鍵性問題,如文化差異、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體內部的態度,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壓力等。Spitzberg的定義從宏觀上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得體性和有效性,跨文化交際體現在特定的場合中。Kim的定義是從微觀來把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他更強調的是對于文化差異的處理,而不是交際的過程。
在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交流溝通的最大障礙就是語言不相通,此時為了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翻譯則是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譯員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活動涉及到多方面,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如語言、文化、心理以及運用語言達到交際目的的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眾多因素。需要對譯員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培養和提高的另一點表現在譯員在通過語言表達時需要考慮很多方面,如自己的身份,所處的語境需要,還要判斷自己所說的語言從語法,文化等方面是否能夠被對方所接受。除此之外,譯員應有很強的文字水平,能夠很好的對語言進行文字轉述,需要通曉交際雙方的國家背景及往來關系和文化淵源,要對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要有清楚的理解和認識。這種廣博的文化信息基礎和廣闊的知識視野是一名合格譯員必備的基本技能,保證了譯員能夠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
下面將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譯員的重要性:
1.目前社會上有一種比較膚淺的意識,就是會外語就能做翻譯,這是一種誤解。外交部翻譯室主任姜江說,外交部的青年翻譯培訓是兩年,第一年在海內,第二年在國外。在海內深圳翻譯公司第一年的前半年是封鎖式培訓,比大學的要求還要嚴格,天天早晨8點和下午1點準點聽外臺,或看外國的電視節目,由其他同道做指導,做聽力和筆記的訓練。半年之后開始實習的階段,去旁聽英文處、法文處同道們現場的翻譯,讓青年人有現場感,同時也介入他們的業務培訓,通過各種手段讓他們盡快成熟。一年之后再派他們到國外去,如美英,通過國外語言環境來進步語言水平,同時開闊視野,了解國外社會文化特點,為歸來之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這一過程便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譯員不是單單只會外語,而要了解外國文化,并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一場國際性會議,譯員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對于這個會議的主題,流程等等方面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夠成功的實現跨文化交際。
2.如若譯員在學習過程中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則難免會出現失誤。例如中方接待人員到機場迎接到中國訪問的外賓的時候會說,“您一路上辛苦了”,把這句話譯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ed journey.”語法上來講,這句話這么翻譯沒有錯,但是在外國人聽來這句話就顯得很奇怪,因為這盡管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但是并不符合英語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見,對于譯員的跨文化交際培養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培養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知識的儲備與積累。筆者認為,廣博的知識面是成為一名合格譯員的基礎,譯員應注重平時對于各個領域知識的積累,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這樣會或多或少的避免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因為對相關知識的不了解而導致交際失敗。
(二)英語語言能力的訓練。語言能力作為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基礎,因此培養語言能力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深度發掘基礎語言知識的文化內涵。第一,語音語調。譯員的語言發音要精準的同時,發音的技巧也是特別需要注意的。例如連讀語調和同化等以及對于語音的辨析能力,因為交際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們對英語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表達。第二,詞匯和句法知識。政治、經濟、教育、衛生等方面是翻譯的重要類別,從這些詞匯中篩選出用的較多的高頻詞匯,加強發音,并進行必要的拼寫和記憶,并挖掘文化內涵。第三,翻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的重點是其基本技巧和技能,翻譯技能的培訓范圍很廣,例如:筆記。由于大多數人的記憶力不是超群的,因此在翻譯中需要借助筆記進行輔助。筆記是口譯的關鍵,對譯員的培訓過程中,筆記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掌握翻譯過程中處理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林超倫先生指出了口譯四大要領:“別停下,即使沒有聽懂!也要保持連貫。別露餡,即使說錯了也要及時糾正,不能失態。別著急,態度一定要平和沉穩。別太久,不能把一句話翻譯的太復雜。”
(三)英語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根據蘇曼“文化適應模式”的觀點,要盡量縮短與對方文化和語言的距離,這樣才能習得對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1.要樹立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意識;2.要進行充分的文化導入;3.建構合理的跨文化學習體系。
五、結語
總體來講,我們從上述方面很容易看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對于一名翻譯人員的重要性。作為翻譯人員毋庸置疑的是要準確并及時客觀完整的傳達交際者的意圖。這對翻譯員有著很高的要求,要求其精通源于和譯語的同時還要了解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并盡量避免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出現,這就要求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時要注意到文化的差異。因此成為一名合格的譯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作為培訓譯員的主要目標。(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鄧建才.影響口譯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9.
[4]李杰群.非語言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際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篇2
“文化意識”作為五大教學目標之一首次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體現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視學習外國文化,忽視母語文化,英語釋義和傳播母語文化更是“失語”,造成跨文化交際的不平等。英語教學中滲入母語文化,“關注中外文化異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課程標準》),迫在眉睫。
2.母語文化滲入的策略
2.1提高教師的母語文化素養
教師作為中學英語教育的主力軍,自身母語文化意識淡漠.大學課程設置過渡強化目標語,母語文化偏廢,引導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能力較弱,故應多渠道主動加強母語文化的攝入,研讀中國文史哲等經典著作的英文版本;訂閱《ChinaDaily》等權威報紙雜志,觀看CCTV4中文國際頻道等。教師提高了母語文化素養,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母語文化。
2.2調整教材,加大中國文化比重
中學英語教材大部分介紹西方文化,如西方的萬圣節,星座,電影明星等。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交流時,流利地表達theStatueofLiberty(自由女神),卻不知道中國的寶塔(pagoda);對外國的節日如數家珍,但對theLanternFestival知之甚少;知道hamburger,sandwich,friedchicken,但英語表達“稀飯”、“饅頭”、“油條”、“豆漿”“臭豆腐”等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時出現了“失語”。改革現行教材,加大中國文化比重,勢在必行。
2.3依托教材,尋找契機,滲入母語
《牛津初中英語》按任務型教學的原則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中心話題,教師要鉆研教材,具有高度敏感性,挖掘每個話題或多或少涉及母語文化的意蘊,不錯過母語文化的滲透機會。如7A《Unit5Let’scelebrate》學習西方節日的同時滲入中國傳統節日,潛移默化地了解中國民俗文化。又如8B《Unit5Goodmanners》學習西方禮儀的同時滲透禮儀之邦中國的傳統禮儀用語“問人姓名用貴姓,問人年齡用貴庚。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等,對比中西文化,學習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入鄉隨俗。)等中西文化共通的地方,正確地觀察辨別異文化,培養“文化創造力”,成功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2.4延伸課外,搭建平臺,增加廣度
讀英語短文,制作手抄報或海報,開設與教材話題相關的文化專題,觀看中西方文化糅合的英文電影。如英文版電影《刮痧》重點展現了中國倫理文化和美國法律文化之間的激烈沖突,在尊重中西不同文化和交際行為的差異中凸顯中國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功夫熊貓》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成功的典范,名字的凝練,中國元素的深刻理解,臺詞“從來沒有什么意外”相似佛家的因果論等,成功實現了跨文化交際,提高了母語文化意識和自豪感。精通母語文化,才能發揮國際舞臺上中國文化的地位。
2.5改革考試結構,增加母語文化考查
考試評價的內容方面,除了考查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掌握,還要增加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考查,才能提高英語學習中對母語文化的重視和表達能力。
3.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遵循關聯性、遞進性和實用性原則
宜潛移默化,忌生硬灌輸。母語文化“滲入”英語教學,應充分考慮教材內容、學生興趣愛好,滲入的時機等。
3.2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
英語語言教學為主,母語文化滲透為輔,英語釋義和傳播母語文化,告別“失語”,成功地跨文化交際。
3.3甄別汲取中國文化的精髓
篇3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書中首次從交際和文化關系出發,提出了關于解釋人類交際活動受文化和語境因素制約的高低語境文化理論。該理論的提出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廣泛地應用于跨文化對比、文學、翻譯、寫作等領域。請柬(InvitationCard)作為實用文體的一種書面體裁,被應用于中美兩國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內交流和兩國跨文化交際中,并發揮著傳遞信息的功能和實現禮儀交際的社會功能。請柬可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種。非正式請柬是指用于親戚朋友之間邀請信,其格式與書信類似。而正式請柬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有一定的書寫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會、舉行婚禮、宴會、隆重儀式等正式場合。本文把該理論中關于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分類概念,國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語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際中的差別性特征這三個具體觀點應用于中美正式請柬寫作模式的探究,通過對選取源自1990.1.1-2010.12.31為時間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請柬作為語料進行對比研究,力求證明該理論對請柬寫作結構和請柬寫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釋力以及對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指導意義。
二、理論框架
(一)高低語境文化具有語境性及其分類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書中認為,人類交際(包括語言交際)要受到文化和語境的制約與影響。他在該書中提出“文化具有語境性,并將語境分為高語境(HighContext)與低語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認為:“任何事物均可被賦予高、中、低語境的特征。高語境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色,編排的絕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于交際者個人,僅有微小部分存于編碼清晰的信息中。低語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處在傳遞的信息中,以便補充語境中丟失的部分(內在語境及外在語境)”。
(二)國家文化在高低語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據Hall關于高低語境的解釋,“將12個不同文化的國家按從低語境到高語境的順序排列依次為:瑞士、德國、斯堪的納維亞、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阿拉伯、中國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基于不同文化的國家對語境排列位置,中國文化具有高語境特性而美國文化具有低語境特性。
(三)高低語境文化的交際性特征
M.W.Lustig和J.Koester把HC和LC文化及交際的差別特征概括(cf.賈玉新,1997:34)為8項(見表)。在本文中,筆者僅以前3項特征予以解讀并運用于中美正式請柬的范例分析。通過表可以看出,高語境文化中,語境在意義傳遞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的傳遞并不完全依賴語言本身,而是更多地借助語境,并以含蓄和暗碼的方式來傳遞;而在低語境文化中,語言的作用突出,交際信息主要是通過語言以直白和明碼的方式來傳遞,語言在交際中處于中心地位。高語境中的信息編碼和解碼更多地依賴交際雙方共享的文化規約和交際時的情景,而低語境中的信息的編碼和解碼則主要在語言中,交際信息對語境的依賴性與前者相比要小。
三、基于高低語境文化理論視角下的中美正式請柬寫作模式的分析及其解釋力
高低語境文化視角下,文化思維模式會影響語篇的寫作模式。請柬作為實用文體的一種書面體裁,具有為實現特定禮儀功能的文體特征和相對固定的寫作模式。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請柬除了體現相同的禮儀功能外,由于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其寫作模式各異。本文以高低語境文化理論為視角,利用文獻中的中美正式請柬為語料進行比較、歸納和范例分析,從請柬寫作結構和寫作策略兩個方面來證明該理論對寫作模式具有普遍的解釋力。
(一)語篇結構——中式請柬的螺旋型敘事結構與美式請柬的直線型敘事結構
1.中式請柬語篇結構分析
由于長期在儒、道、佛教的浸潤下,中國文化積淀傾向于含蓄和中庸。基于這種傾向性,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型的。而中國文化積淀的傾向性和思維模式的螺旋型特點又決定了中式請柬語篇的敘事結構。筆者利用文獻語料,選取1990.1.1-2010.12.31為時間跨度段中的35篇中文正式請柬,通過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方法,總結并得出結論是:在中國高語境文化下,由于受中國文化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式請柬語篇的組織方式呈現出兩類敘事結構,可分別表示為:(1)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題--暗示信息(可選)-發出邀請-確認邀請(可選);(2)明示性背景信息-宣布主題—暗示信息(可選)-發出邀請-確認邀請(可選)。具體到范例1,該請柬正文可分為4部分:“從盛世文明到以裹文事”是間接迂回的暗示性信息;“從謹定到宴會廳”是明示性的背景信息;“舉行南方日報文藝部作者座談會”是基于上文語境的宣布主題行為和“翹盼光臨,千祈勿卻”是發出邀請行為。由此看出,范例1的敘事結構是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題-發出邀請。從高低語境文化理論的視角來看,中式請柬的敘事結構蘊含了過多的語境信息,作者借助上文語境,以含蓄委婉的暗示信息來實現禮儀功能。而對語境的依賴度較高這一現象,卻反映了高語境文化下的中式請柬的組織方式是受文化傾向性、語境因素和思維模式制約的。
2.美式請柬語篇結構分析
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美國人崇尚獨立,奉行“自我為中心(ego-centrism)的文化價值觀”(胡文仲,1994:257),以個體性為基點進行直線思維,強調直述己見、明確具體的直線型敘事結構。筆者運用與中式請柬相同的語料檢索方式和相同的語料分析方法(上同)對所收集的28篇英文正式請柬(不含以英語為中介語的所有英文請柬)進行分析,總結并得出結論是:在低語境的文化下,由于受美國文化思維的影響,美式請柬語篇中采用敘事結構有別于中式請柬敘事結構,并呈現出顯著的特征,可表示為:發出明示邀請—宣布主題-背景信息(明示)-確認邀請(可選)。以范例2為例,該請柬分為3部分:“從LadyAmeliaJones到Dr.JohnMarkham”是發出明示邀請行為,“atasoireeathome”是主題信息,而“OnFridayevening,thethirdofMarchatseveno’clock”為明示性背景信息,“Pleasesendreplyto”為確認邀請的信息。由此看出,范例2的敘事結構是發出明示邀請—宣布主題-背景信息(明示)-確認邀請。根據高低語境文化理論,美式請柬的敘事結構呈直線型,作者以語言為載體,直截了當地發出邀請行為和宣布主題,而非借助語境信息來傳遞邀請這一禮儀功能,這表明在低語境文化圈內美式請柬的敘事結構同樣受美國文化觀念和直線思維的制約,但也表明敘事結構對語境的依賴度低。
(二)語篇策略:華而不實與樸實無華
語篇策略是Enkvist(1978)提出的術語,指語篇作者根據交際目的對語篇所作的總體決策和選擇,是為一定的目的而對決策參項(decisionparameter)所作的權衡。在具體請柬的寫作中,當語篇的構架及主題確定后,語篇的策略表現為作者采用何種手段來實現交際目的。本文通過中美請柬語篇范例的描寫與對比分析來證明該理論對語篇策略的選擇有普遍的解釋力,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選擇恰當的語篇策略是服務于語篇結構需要,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請柬的禮儀功能的需要。
1.中式請柬語篇策略分析
從言語行為來看:范例3實施了兩項言語行為,即宣布主題(舉行慶祝元旦“茶話會”)和發出邀請(敬請光臨指導)。為實施言語行為所選擇的策略:在中式請柬中,兩項言語行為是借助于暗示性的背景信息(上文語境)來完成即通過間接迂回、含蓄隱晦的中國文化思維來宣布主題和發出邀請的。可以看出,中文請柬正文部分的寫作策略是先從細節信息開始,最重要的信息置后,基于語境信息以間接迂回、含蓄隱晦的中國文化思維方式來完成特定的禮儀功能。從基調的角度來看:正式、莊重、禮貌和謙恭。為了彰顯基調,作者選擇的策略包括語言形式和非語言形式。在高語境下,信息編碼和解碼更多地依賴交際雙方共享的文化規約和交際時的情景。作者使用的敬詞和謙詞如茲、敬、光臨和敬禮等語言形式來顯示禮貌,而頻繁地使用這些詞,既是中國文化積淀和文化傳承的體現,也是在特定的書面體裁場合中為更好地實現請柬的禮儀功能的需要。而非語言形式是采用了線性的格式,但有別于美式的格式。
2.美式請柬語篇策略分析
從言語行為來看:范例4也實施了兩項言語行為,即發出邀請(requestthepleasureofthecompanyofMr.HuWenzhong)和宣布主題(reception)。為實施言語行為作者所選擇的策略:在該請柬中,兩項言語行為是通過直抒己見,以明示的方式來發出邀請和宣布主題。作者在正文部分的寫作策略是先從最主要的信息開始,明示性的背景信息置于主要信息之后,而且以直接的美國文化思維方式來傳遞特定的禮儀功能。更重要的是,美式請柬與中式請柬相比,對語境的依賴度要低,信息的傳遞主要是通過明示性的語言來完成。從基調的角度來看:正式、莊重、禮貌。作者選擇的策略也包括:語言形式和非語言形式。在低語境文化下,作者為了表達禮儀功能,注重語言準確性和明示交際,在請柬中未使用類似于中式請柬中含有隱含意義和文化色彩的謙詞,僅限于使用常見的詞匯request,pleasure,R.S.V.P.來顯示禮貌,而非語言形式是采用了美國文化有的縮進式的線性格式。需要強調的是:中式請柬中存在著諸多敬詞和謙詞如令尊、敝人、寒舍以及常用套語、四字成語等,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禮儀功能的需要。事實上,正是這類詞往往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空缺現象,容易引起交際障礙或誤解。相比之下,美國人通常是以自身愉快的感受來顯示禮貌,常用的詞有pleased,pleasure等。
四、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建議
本文在分析中美文化思維模式差異及其如何影響請柬語篇組織和策略選擇的基礎上,對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提出的建議為:首先,應用文寫作不僅是單純地考慮語法正確性,也要考慮適切性問題。D.H.Hymes(1971)指出要培養學習者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中學會使用恰當的語言形式(cf.胡壯麟,2001:357)。具體到應用文體裁來說,其寫作是一種交織著濃厚的社會文化觀念的語言思維活動。其次,應用文寫作還要考慮框架結構和段落安排問題。在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了解本民族與目的語民族的文化思維模式差異和語篇組織方式差異的基礎上,進而培養學生以目的語文化的思維模式來謀篇布局。最后,應用文寫作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語言對比的能力。RobertLado(1957)在其著作《跨文化的語言》中列舉了大量的數據并指出了對比分析的重要性(cf.ibid:377)。基于對目的語和母語的應用文范例的對比分析,來引導和加強學生應用文寫作中的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意識,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并逐步提升寫作能力及其策略。
篇4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初中英語教學 母語 文化滲入
1. 問題的提出
“文化意識”作為五大教學目標之一首次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體現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視學習外國文化,忽視母語文化,英語釋義和傳播母語文化更是“失語”,造成跨文化交際的不平等。英語教學中滲入母語文化,“關注中外文化異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課程標準》),迫在眉睫。
2. 母語文化滲入的策略
2.1提高教師的母語文化素養
教師作為中學英語教育的主力軍,自身母語文化意識淡漠.大學課程設置過渡強化目標語,母語文化偏廢,引導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能力較弱,故應多渠道主動加強母語文化的攝入,研讀中國文史哲等經典著作的英文版本;訂閱《China Daily》等權威報紙雜志,觀看CCTV4中文國際頻道等。教師提高了母語文化素養,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母語文化。
2.2調整教材,加大中國文化比重
中學英語教材大部分介紹西方文化,如西方的萬圣節,星座,電影明星等。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交流時,流利地表達the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卻不知道中國的寶塔(pagoda);對外國的節日如數家珍,但對the Lantern Festival 知之甚少;知道hamburger, sandwich, fried chicken,但英語表達“稀飯”、“饅頭”、“油條”、“豆漿”“臭豆腐”等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時出現了“失語”。改革現行教材,加大中國文化比重,勢在必行。
2.3依托教材,尋找契機,滲入母語
《牛津初中英語》按任務型教學的原則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中心話題,教師要鉆研教材,具有高度敏感性,挖掘每個話題或多或少涉及母語文化的意蘊,不錯過母語文化的滲透機會。如7A 《Unit 5 Let’s celebrate》學習西方節日的同時滲入中國傳統節日,潛移默化地了解中國民俗文化。又如8B 《Unit 5 Good manners》學習西方禮儀的同時滲透禮儀之邦中國的傳統禮儀用語“問人姓名用貴姓,問人年齡用貴庚。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等,對比中西文化,學習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等中西文化共通的地方,正確地觀察辨別異文化,培養“文化創造力”,成功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2.4延伸課外,搭建平臺,增加廣度
讀英語短文,制作手抄報或海報,開設與教材話題相關的文化專題,觀看中西方文化糅合的英文電影。如英文版電影《刮痧》重點展現了中國倫理文化和美國法律文化之間的激烈沖突,在尊重中西不同文化和交際行為的差異中凸顯中國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功夫熊貓》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成功的典范,名字的凝練,中國元素的深刻理解,臺詞“從來沒有什么意外”相似佛家的因果論等,成功實現了跨文化交際,提高了母語文化意識和自豪感。精通母語文化,才能發揮國際舞臺上中國文化的地位。
2.5改革考試結構,增加母語文化考查
考試評價的內容方面,除了考查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掌握,還要增加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考查,才能提高英語學習中對母語文化的重視和表達能力。
3. 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遵循關聯性、遞進性和實用性原則
宜潛移默化,忌生硬灌輸。母語文化“滲入”英語教學,應充分考慮教材內容、學生興趣愛好,滲入的時機等。
3.2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
英語語言教學為主,母語文化滲透為輔,英語釋義和傳播母語文化,告別“失語”,成功地跨文化交際。
3.3甄別汲取中國文化的精髓
認真細致地梳理傳統文化,剔除糟粕,取其精華。
總之,母語文化是“根本”也是“橋梁”,樹立“知彼”(目的語文化)“知己”(母語文化)的文化意識及平等的中西文化觀,兼融并舉,方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雙贏。
篇5
【關鍵詞】禮貌性原則 文化差異 禮儀之爭
禮貌性原則是語用基本原則之一,它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遵守得體等六大準則,避免語用失誤,以達到順利交往的目的。在交往中,針對交際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現出的觀念等差異,應采取相應的交際策略,在充分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實現交往的順利進行。同樣,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也應該遵守禮貌性原則,尊重交際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以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在禮儀之爭跨文化交際中,由于傳教士乃至教皇沒能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根據自己固有的文化觀念臆斷中國傳統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因為沒能采取禮貌性原則而導致交際失敗。筆者將通過對“天與上帝”、“尊孔與偶像崇拜”、“祭祖與迷信”三個方面禮儀之爭的分析,進一步闡述中西文化背景差異。
天與上帝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現對天的解釋,是在《簡易道德經》中:“常言天,齊究何也?昊曰:無題,未知天也,空空曠曠亦天。”意思是說:對于我們經常討論的天,齊追溯根源問天究竟是什么?伏羲說:沒有一句確切的話來給天定義,不為我們所知的是天,空曠的蒼穹也是天。在部族時代,由于受認知水平的局限,我們的祖先把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作為天的象征。而到了商周時期,天成為一種國家信仰,是部族時代信仰內容衍生出的泛神主義特征觀念。①在儒家典籍中,天是對神靈世界的泛指,是一個混沌而又模糊的宗教概念。戰國時期,這一概念受無神論的影響,天逐漸演變成一個泛指自然界的概念。由此可見,其實古人在對天的認識上是唯物的。而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認為天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血緣倫理關系。②那么人與天之間就應該有相應的尊卑順序,人們應該敬天并尊敬、效忠作為天之子的皇帝。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政治秩序,宣揚三綱五常,要求人們效忠最高統治者。這樣一套體系其政治功能遠遠大于宗教功能,是封建帝王愚弄百姓,籠絡民心的一種思想手段。
西方的基督教來源于猶太教是一神教,獨尊一個最高神靈。在猶太教當中,國王或祭司被稱為受膏者,意為救世主。有人認為基督一詞是中文救世主的音譯,耶穌最初是作為基督出現的,后來基督教傳播到歐洲,耶穌被當作是整個人類的救世主。當教士保羅傳教時,被問到上帝是不是只是猶太人的上帝?他回答道:上帝不僅是猶太人的上帝,也是外邦人的上帝。既然上帝是外邦人的上帝,那么對于外邦人信奉的神基督教是排斥的。③
在基督教一神教義的影響下,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是不會允許其信徒有其他類似信仰的,換言之,基督教從誕生開始就具有排他性。傳教士在中國傳教過程中,同樣也不會允許中國的信徒有其他類似于基督的信仰,這是由其所代表的宗教教義決定的,也是由宗教教義的嚴謹性、純潔性決定的。此外,他們沒能像其前輩利瑪竇一樣暫時擱置自己固有的觀念基礎,深入了解、研究中國文化傳統,理解天的深層含義,只是簡單地根據一些表象:中國人心中天是至高無上的,而在西方人概念里上帝是眾神之上的一神,將兩個概念等同,忽略了中國文化中天所具備的政治內涵。如此淺嘗輒止,就直接禁止中國人信奉、祭祀天,恰恰是沒能遵守禮貌性原則,沒能尊重中國人的文化背景,其失敗的結果當在情理之中。
尊孔與偶像崇拜
孔子生活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那是一個禮制崩潰、社會紛爭四起的戰亂時代。孔子親眼目睹了社會的滿目瘡痍,各諸侯為了一己之私,不顧百姓死活,常年進行爭霸斗爭,兵戎相見。面對社會現實,孔子提出兩點對策:一是提倡禮與仁,要求人們克己復禮,行仁愛推己及人;二是宣揚有教無類,創辦私塾,平民百姓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宣揚“學而優則仕”,以培養道德品質高尚的從政君子為教育目標。在教育方面,他提出學習與思考并重,同時將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他主張言教與身教并重,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為學生樹立模范,堪稱中國教師的典范。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隨著歷史變遷,中國選官制度逐漸改變,儒家經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科舉考試成為平民百姓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徑。尊孔的由來,一方面是出于孔子提出的禮仁思想意義重大,有助于維持社會秩序,提高人們思想道德修養;另一方面是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為平民百姓受教育、步入仕途、光宗耀祖提供了途徑。
從宗教方面來分析,偶像崇拜是相信某位假神存在于塑像中,因而對之施以尊敬之禮的行為。對于中國的祭孔之禮來說,從表面上來確實是一群人面對孔子的塑像行跪拜之禮,燒香、上供;單從表面儀式來看確實符合偶像崇拜,但是從其深層意義來看,其內涵是不能僅從表象去理解的,而西方傳教士恰恰是僅從其表面現象去理解尊孔,結果也可想而知是天大的謬誤。西方傳教士的傳教行為,也是一次跨文化交際,傳教士在尊孔問題上也沒能采取禮貌性原則,沒能深刻理解尊孔內涵,沒能尊重中國文化傳統,實在令人遺憾。
祭祖與迷信
祭祖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山頂洞人時代。祭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三層含義:其一,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時代,由于受認知水平局限,人們面對自然災害(如: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時心存畏懼,彼時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祭祀:祭祀天,祈求天不要降禍于人;祭祀祖先,祈求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家人。他們認為祖先雖然去世了,但是靈魂還在,靈魂具有神通,祭祀從實質上來說是用非現實的方式(有時是超自然的力量)來達到一些現實的目的(如:降雨解決干旱的問題,祈禱神祗使病人康復等)④。但是,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祭祖的內涵也由封建迷信逐漸演變為紀念先祖,追憶先祖的高尚人格和宏偉事跡。其二,祭祖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在中國社會家族觀念占據重要地位,祭祖作為一種重要形式,可以維系一個家庭成員對本家族的認同,可以增強家族的集體凝聚力。比如:2010年清明節萬余人齊聚陜西黃陵縣參加黃帝陵祭祖活動,表達了炎黃子孫對先祖的緬懷之情,從實際效果上看,增強了炎黃子孫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其三,祭祖是緬懷祖先,弘揚孝道的重要形式,而從其現實意義上來看,更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歷朝歷代維系統治的道德準則。儒家先賢孔子曾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古代弘揚的孝道,目的不僅僅在于贍養父母,而是通過對父母的敬愛培養忠君愛國的思想品格,以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
按照我國解放后約定俗成的習慣,迷信是專指人們信占卜、巫術、風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為。傳教士認為祭祖是在祭祀祖先的靈魂:在祖先靈位前,擺放祭品,點燃香燭,行叩拜之禮并默哀,而這在傳教士看來又具備了迷信鬼神的一切外在特征。迷信鬼神是采取程序上類似的儀式,但是西方文化中的迷信鬼神是有現實性目的的,即向鬼神禱告,以達到降福、消災免禍的作用。而中國人在祭祖過程中,并沒有類似的現實性目的,只是為了緬懷祖先,表達孝道,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祭祖背后深層的文化、政治內涵,是為了培養人民忠君愛國的思想品格,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與祭祖的實質相比較,其形式顯得單薄。傳教士在祭祖這一點上,仍然沒能采取禮貌性原則,沒有尊重祭祖禮儀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和政治內涵,其采取的策略也必將導致這次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在中西方這次文化交際中,我們可以看出相互尊重對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交際的前提與基礎。假設當時西方傳教士在跨文化交際當中,充分認識到尊重雙方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也許能達到跨文化交際的預期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推行“文化單邊主義”,絲毫不尊重對方文化背景,肯定會招致對方的反感,最終導致交際失敗。世界上任何民族,無論人數多少或是貢獻大小,在文化上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因此,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謀求共贏。縱觀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人們都在尋求以合作代替對抗、以和平代替沖突的有效路徑。不同的經濟制度尚且可以兼容并包、共同發展,那么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文明是不是應該呢?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共同思考,以史為鑒,,互信互利;采取禮貌際策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謀求共同進步和發展,努力營造共贏局面。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注釋
①②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95~96頁,第180~181頁。
篇6
關鍵詞:英語教學; 西方禮儀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12-005-001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范疇廣泛,而禮儀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巨大,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了解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已成為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滲透西方禮儀文化對英語教學和學生的個人成長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結合西方禮儀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英語教學的特點,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實施了以下幾種主要的滲透策略。
一、結合教材,把握契機,適時滲透
初中英語教材有很多教學內容與西方禮儀文化相關。如牛津初中英語7A教材Food and lifestyle和7B pets等單元都包含了西方禮儀文化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把握契機,對課文內容進行適當地提煉、補充和拓展,就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達到有效滲透的目的。
如在Food and lifestyle這個單元教學中, 談到食物這個話題,筆者適時補充了西餐文化,如西餐的主要構成,西餐的上菜順序,餐具的擺放以及用餐時要注意的問題。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和情景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并體驗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和就餐禮儀。筆者還穿插了幾個因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會和尷尬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既幽默風趣,更發人深省。學生在歡笑之余,深刻體會到了認識西方禮儀文化的重要性。
7B第六單元Pets的教學內容同樣也蘊涵了豐富的西方禮儀文化。西方人把寵物看作自己的家人,他們愛護自己的寵物就像愛護自己的家人。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適時向學生滲透了西方人“尊重,愛護動物”的美好品德。同時告誡學生,如果到西方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友愛地對待他們的寵物,否則會引起誤解和不快。
二、結合課型,有的放矢,巧妙滲透
英語課型模式包括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復習課等。教師可根據課型特點,巧妙設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滲透西方禮儀文化。如在某一節聽說課上,筆者曾向學生講述了這么一則笑話:一位美國人贊美一位中國男士的妻子:“Your wife are so beautiful.”中國男士很謙虛地說:“Where? Where?”這使美國人很尷尬。筆者讓學生討論并思考產生這樣的誤會的原因,最后得出結論:這是由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造成的。在與西方人交往時,我們要學會運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形式,才能與他們更輕松更得體地進行交流。
在閱讀課上,教師也可選取與西方禮儀文化相關的一些文章作為閱讀素材,根據這些材料設計閱讀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培養學生略讀,精讀,概括和搜尋信息的能力。這些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往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
同樣,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挖掘與西方禮儀文化相關的作文題材。如教學生寫一封感謝信,或是thank -you note。如以看圖說話的形式讓學生描述以西方禮儀為主題的小故事,讓學生寫有關西方禮儀故事的讀后感等。而近年來的中考作文題目也有很多與之相關,如2010年浙江中考英語作文:假如你是李明,你的筆友Peter將隨團來你校進行為期一天的學習交流活動,請你將以下安排發郵件告知。在這篇作文中,如果學生對西方禮儀文化有一定了解,那么交流活動的安排會更加妥當,語言表達也會更加流暢,很容易取得較高的分數。
三、結合實際,創設情境,有效滲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出國修學、旅游已成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我們在與外國友人交往時,如果沒有禮儀方面的知識準備,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擾,造成許多誤會和尷尬。應部分即將出國修學學生的需要,筆者曾模擬創設各種語言情境,向學生展示和介紹了西方社會的拜訪禮儀,就餐禮儀,小費禮儀,垃圾分類等禮儀規則。學生們在形象生動的語言情境中,在實際需要的動機促使下積極地交流,對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為即將到來的出國修學做好了充分的知識和心理的準備。
四、結合活動,多種渠道,多元滲透
英語教學的魅力不應只局限在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堂之外。在英語教學的“第二課堂”上,筆者以“西方禮儀文化”為主題,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如英語角活動,班會活動,英語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等。在名為“體驗西方文化,學做紳士淑女”的班會活動上,學生們表演了英語話劇,了解了西餐禮儀,小費禮儀,拜訪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對西方禮儀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激發起了英語學習的熱情。由此,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大力推廣,學生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擁有了更為豐富的西方禮儀文化知識。他們英語學習的動機更加強烈,個人道德修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禮儀文化,有利于促進英語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英語教學的一道“加法題”。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歸納總結滲透的策略和手段,反思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紕漏,創新地開發出更多新穎有效的滲透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加強自身的語言文化修養,用自身廣博的知識和高尚的道德素養來影響,感染學生。滲透西方禮儀文化已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王勇.在語言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J].國外外語教學,1998,(4)
篇7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反思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flec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rain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N Y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quirements clearly the main objective is not only to tra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abilit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ross-cultural training a reflec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designed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raining; reflection
1 對大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個國家都以一個開放性的姿態在各個領域進行著積極的對話。語言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產物,折射著一個社會的發展過程。因此,國與國之間要想成功地進行交流,即將成為國家棟梁的大學生只機械地學習語言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掌握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
就文化這一概念來講,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知識文化不會直接引起文化誤解,而交際文化則會造成信息傳遞的語用失誤,要培養國際化的應用人才,不光要學習目標語言社會的知識文化,還要學習交際文化,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是能夠使語言能力和技能在具體社交場合中正確得體的運用,以及能夠正確理解交際對方的交際內容和動機的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說,作為交際工具之一的語言,其最大價值是體現在交際活動中的。因此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育部2007年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進一步界定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集多種教學模式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因此,大學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扎實的外語應用能力的人才。
2 當前大學英語教育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
自教育部新的《課程要求》以來,跨文化交際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大學英語課程逐漸強化了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部分教育者也有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試圖把跨文化交際學融入到教學中。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成果并不樂觀,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教師自身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知不夠全面。通過對武漢幾所高校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授課情況的調查,筆者發現,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部增添了中西方文化對比、社交禮儀、商務英語等選修課程,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但是從授課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傾向于傳授既有的文化事實,如英語國家的一般習俗、禮儀、禁忌等,而這種文化教學是可以相對獨立于語言教學的。他們沒有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識向度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和個性向度。跨文化交際的關鍵是交際者感知和應對現實文化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一些固定的知識。
第二,學生對跨文化交際學習的認識也存在不足。因為大學英語在高校只開設兩年,檢測學生英語水平的測試還局限于四六級考試。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他們的目標就是通過四級,所以他們的英語學習還停留在背單詞、記語法的階段,對老師文化的傳授嗤之以鼻,更不用說參與到文化認知的活動中,主動去理解、構建自己對英語文化的認知了。從另一方面來說,學生的這種學習現狀跟老師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在以四級通過率為考察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今天,即使老師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也會不自覺地從一開始就給學生灌輸四級的重要性,再由于課時的限制,授課中會傾向于傳統的外語教學法,使學生從開始就沒有建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更不用說有效地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了。
第三,從客觀因素上來講,本土文化和現行教育制度對老師和學生目前對跨文化交際的認識和實踐也有很大影響。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學習者認知結構構建過程也會有困難。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真正接觸到西方文化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加上多年來受升學壓力和本土文化的影響,老師和學生都沒有真正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實施的必要性。加之很多英語教材沒有及時更新,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介紹也較為匱乏,這就直接導致了課堂上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脫離,使得學生沒有建立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 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應對措施
要對大學英語教育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必須明確大學英語教育中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方向和原則,完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重視大學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是抽象的,對學生而言,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文化,就是學習一個語種的龐大體系。他們對英語的認知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跨文化意識的導入也只能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淺入深。但是根據當代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構建主義的要義來看,知識不可能完全由外部傳授而獲得,人們還應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和理解現實,這樣形成的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所以筆者認為,應對措施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建立高綜合素質的教師隊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造能夠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環境。
第一,明確大學英語的重要性,進一步確立大學英語教育對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培養的目標,即不光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行為能力和社會發展能力。在制定教學大綱時應有明確的、反映時代需求的文化學習項目并考慮其可評價性。在選用教材時,應多考慮反映英語文化本質的、有時代氣息和現實意義的主題,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第二,通過教學研討,培訓等方式,建立一支具有高綜合素質的教師隊伍。因為一個教師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理念對一個課堂和整個教育過程起著導向作用。所以,教師自身需要不斷充實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意識,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目的和重要性,強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將語言和文化的教學結合起來,合理地組織和設計課堂活動,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第三,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課堂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循序漸進的導入,調動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在第一次英語課上就給學生明確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把班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互幫互助的合作性學習。課堂上除了直接地傳授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之外,還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各種語言環境,通過role play, group discuss, pair work 等方法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擬現實生活情景,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要保證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還要組織好學生課外的英語學習。比如,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布置一些關于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中英文化在某個方面的對比、中英文化中跨文化交際在某個方面的語用差異等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探索,去構建對英語文化和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認知。有了自己的認知,學生在課堂上才能融入并很好地配合教師展開的各種活動,以達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最后,語言環境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所以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環境。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聽、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成立英語角、英語文化沙龍等組織;通過開展多種競賽類活動,如英語戲劇表演、英語文化知識競賽等調動學生跨文化交際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定期邀請外籍教師給學生做演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4 結論
總之,我們必須意識到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幫助學生拓展知識、了解世界文化、實現語言交際功能的素質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真正的把語言形式教學和語言功能的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掌握語言,理解文化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雖然我國目前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朝著這個方向在發展,但是在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實踐措施方面還有待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1997.
[2] 馮冬紅.在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大學英語,2009.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8
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不同國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這就要求外語教學與學習能夠起到跨文化交際的作用。“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不但要講究言語的正確性,而且要講究得體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語音、語法、詞匯都正確的言語不一定得體,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際中,應根據交際的目的、對象和場合結合其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對所用詞匯、句式等做出正確的選擇。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也應向學生講解相應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使語言知識成為幫助他們交流的工具,使他們學有所用,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二 活動目地
(1)使同學們了解英語,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2)在學院里盈造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氣氛
(3)讓同學了解英語的重要性,做好充分準備面對英語a、b級四、六級考試
三、活動主題:英語學習與跨文化交流
四、活動地點:學院禮堂
五、活動時間:xx年11月03日下午19點到21點
六、活動對象: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全院師生
七、主辦單位:學院團委
社團聯合會 英語沙龍協會
八、活動方式:以講座的方式進行
九、 活動流程
(一)前期工作:
1:策劃書的跟進(策劃部)
2:提前五天做好橫幅(10.5m)
宣傳海報 (3張,本部兩張、羊城一張)
宣傳單 300份(宣傳部負責)
3:提前一周申請禮堂與講座所需的設備、物品、主持臺(秘書部)
4:提前一天通知英語沙龍全體會員(秘書部)
5:禮儀八個、服裝向團委借(文娛部)
6:相機二部(策劃部)
7:邀請函(秘書部)
8:準備五個問題(口語部)
9:邀請社聯督導處監督(外聯部)
10:拉贊助(外聯部)
11:維持秩序八個人 (外聯部)
12:邀請函提前三天發給王賢老師審批
13:主持人:王賢老師
14:邀請嘉賓:領導、老師:王賢負責
:各協會嘉賓:杜傳光負責(包括科貿學院代表)
15:攝影由曾輝老師負責
16:廣播站廣播。(秘書部)
17:打印領導名稱,及嘉賓席位名稱。
(二)中期工作
1:負責布置講座現場(文娛部)(四點半到六點)
2:負責簽到工作(秘書部)(英沙會員、英沙理事會、各協會代表)
3:英語沙龍會長迎接講座領導、老師、及到場嘉賓。
4:講座照相(策劃部)
5:在講座開始半個小時必須布置好會場。
(三)后期工作
1:大合照(策劃部)
2:歡送嘉賓(全體會員)
3:散會后負責清理現場(全體會員)
4:本次講座總結(秘書部)
5:本次講座新聞稿(含照片)當天完成(策劃部)
廣外院長簡介:
梁學宏,
男,廣東肇慶端州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院長、直屬黨支部書記,廣東省高校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學會常務理事,廣州翻譯協會副會長。曾留學英國和美國并兩次赴英國牛津大學工作學習。從事翻譯工作二十多年,擅長口譯和筆譯。曾訪問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教育機構。獲1996年度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稱號、被廣州市國家安全局評為xx-xx年度“優秀宣講員”,獲xx年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講座流程:由王賢、廣外院長安排
英語學習講座籌備組:
晚會指導人:王賢老師
晚會總負責人:杜傳光
講座策劃組負責人:王家屏
講座主持負責人;王賢老師
宣傳組負責人:劉剛
后勤組負責人:謝紹榮 危廣柱
機動組負責人:劉燕玲
外聯組負責人:史曉杰
禮儀組負責人:杜傳光
十、經費預算:
橫幅一副:100元
宣傳海報:3*20=60元
宣傳單:300*0.2=60元
邀請函:50*1.5=75元
飲用水:40*2=80元
水果:(葡萄、火龍果、香蕉、蘋果、橘子、)100元
合計:475元
注意事項:
1、英語沙龍全體成員全部參加這次活動(秘書部做好簽到工作,并做好統計)
篇9
隨著G20峰會在中國杭州的盛大開幕,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在經濟全球化上來,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成功涉外商務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商務人才不僅要掌握較高的語言技能,同時還需要掌握國際商務運作的規則,能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務人士進行合作與交流,而商務英語是融合了商務知識與術語,針對商務溝通,商務談判而成的一門專業英語,它側重于商務環境中語言運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及其培養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多元文化中,通過不同的途徑實現人際之間的有限交際能力。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定義,Rube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靈活機動的能力、不急于批評他人、能容忍不確定的情形、交流時尊敬對方、洞察交流者個性和觀念的能力、移情能力和交談時的話語輪換能力這七個緯度。另一位學者Byram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又由知識、技能和態度這三個要素構成,與之相對應的說法是認知、行為與情感。(二)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國游玩、學習與商務活動的人數也同比增長,由于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也截然不同。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慣以自己的思維來衡量他人,由此可能導致交際雙方的誤解和沖突。我們處于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交流是一門深的學問,復雜性與雙面性是交流的基本特點,圓滿順利的商務合作與交流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不順利的商務交流就會妨礙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商務英語專業正是結合了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操作,同時也是英語語言專業,此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扎實語言功底和熟練操作業務的復合式優秀人才,因此,在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習中,必須重視夯實英語語言基礎,還要熟悉不同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保證將來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調查
當前在我國高校商務英語的學習中,大多數上都是按照:“英語知識+商務知識”的教學模式,即傳統的英語專業基本課程附加一些簡單的商務方向的相關課程。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減少跨文化交際的機會,缺乏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學生在學習商務英語專業時,學習重點仍為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在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中,我們發現多數同學對本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具有不敏感性,然而在交際中,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習慣與禁忌是首要的,因而在跨文化交際方面我院學生能力有所欠缺,他們會用母語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文化差異會產生矛盾,甚至產生誤解和沖突,會對商務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產生影響。因此,在學習商務知識和英語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變得更為重要。
四、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策
(一)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內容。現在各大高校的商務英語專業教學大多偏重英語知識和簡單的商務知識教學,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相對較少,方式方法也過于古板,不符合培養先進商務人員的要求。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學校應增設中西方文化比較等課程,如介紹中西方不同的禮儀風俗,談話禁忌,讓學生在扎實文化理論的基礎上接觸商務活動。此外,增加外籍教師的演講座談會,使學生能近距離感受跨文化交際的魅力,改變對其他文化的固定認知模式。(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增強學生意識。在這個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的網絡飛速發展時代,很多文化資源都可從中獲得。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媒介向同學科普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培養他們對跨文化交際的興趣。網絡上流傳的一些西方文學作品,英美原聲電影,新聞訪談脫口秀節目,英美歌曲等,豐富的資源不僅引起學生們的興趣而且還能引導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修養。(三)增加商務交際實踐,積累跨文化交際經驗。學校和老師積極鼓勵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商務實踐,比如去涉外企業實習,體會商務交際環境,提高同學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將來步入商業社會夯實基礎。還可以組織學生擔任跨國企業商務展會中的志愿者,深刻感受商務活動,通過作為志愿者工作接觸的商務交流,認識了解國內外商業人士,擴展跨文化人際交際圈。
篇10
關鍵詞:職業院校;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隨著世界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越來越重要,并已成為衡量現代人才的重要標準。文化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徹地掌握英語語言的關鍵。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也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對其走上工作崗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必須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仍過多地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播,對文化知識的傳播和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
(一)教師認識的局限
在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對文化意識重要性的認識非常重要。然而在教學實際中,大多數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在跨文化意識方面涉及較少,重點放在了對語言知識的掌握上。這種教學行為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忽略文化差異,造成學生跨文化意識薄弱。
(二)教材內容的局限
根據課改的需要,大多教材有了較大變化,加人了不少訓練口語、交際的對話內容,表面上看較為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但事實上只是增加了表層的交際內容,仍未全面地、系統地、真實地反映出我國和英語國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異,這樣不利于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考試制度的局限
平時的英語教學之所以會忽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意識沒有被劃人考試范圍。這樣的考試制度使得教師只能循規蹈矩地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注重語言知識在考試中的作用,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加強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因此,要注意就語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內容在教學中的地位。對此內容應詳細認真進行講解,指明其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規約。如問候:當相互熟悉的人見面后,總免不了相互問候。中國人最常用的客套語是“吃過飯了嗎?”這樣說的意圖只是打招呼,至于“吃飯與否"并不重要。但如果你對英美人說:"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們會以為你想邀請他吃飯,或覺得你太關心“吃飯”。西方人見面只說:"Hello, Hi”或“Good morning”等即可。如果想多說幾句,可談天氣、情況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英美人很尊重別人的隱私,尤其對年輕女士,所以現在出現了Ms(女士,不論婚否)。如果一見面就問有關年齡、婚姻、工資、信仰等方面的問題都是很不禮貌的。在教學中,教師就應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二)充分利用課余時間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需要。因此可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擴大學生的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如設置真實的情景,排練英語小品等,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按目的語的文化習慣進行交際。此外正確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紙雜志,引導他們留心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電影,從中學生可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開發課程,拓寬滲透渠道
教師除了認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之外,還要通過其他渠道開發文化內容豐富的校本課程;不但要注意開發與英語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學等有關的知識文化,還要注意開發與英語國家的生活習俗、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價值觀念等有關的交際文化,還要注意開發知識更新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趣味性濃的網絡文化。
(四)挖掘教材,拓展滲透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又要加強跨文化意識的滲透,還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課本中有許多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內容,教師一定要結合課文教學,要求學生注意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了解稱呼、打電話、道謝、贊揚等方面與中國不同的語用規則,讓學生明白,由于在家庭、單位和交往中的身份地位的不同,需遵守的行為準則也不同,從而學會得體地交際。
(五)組織活動,拓新滲透方式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應設計好活動形式。活動形式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游戲活動、劇目演出等。對話可以是反映學生需要的社會禮儀,或可能導致文化誤解的選題。對話能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語境中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禮儀和生活習慣;游戲可營造一種輕松友好的氣氛,可進行比賽和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劇目演出可以西方的重大節日慶祝活動為題材,或選擇生活中易出現文化誤解的笑話或故事,進行短劇演出,加深學生對西方節日文化的認知,培養他們的藝術欣賞水平,提高他們了解英語文化的興趣,發展他們的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藝術欣賞水平,從而接受情操和人格的熏陶。
三、結語
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英語教學既要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幫助學生減少乃至消除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英語教師要廣泛涉獵英語文化知識,多渠道地了解外國文化,不斷加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文化教學方法和技巧。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外語技能和外語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與語言有關的文化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為他們以后的人生打好堅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