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與護理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醫學與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醫學與護理

篇1

合理的引流過程可以提高醫療手術后續的控制和管理,從而有效的改善患者手術后的并發癥控制。肝膽外科的手術治療、護理是需要加深綜合性護理過程的無菌技術控制,實現綜合性引流管的切面出口,避免回流造成患者病情問題。防止引流出現扭曲或受損,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完善綜合性護理引流觀察過程控制,保證治療過程的合理化,對臨床引流治療過程中的各個步驟系統的分析,出現顏色不清的問題,應該立即告知醫生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完善綜合性的檢查,防止產生腹脹問題,造成引流管脫落等問題[2]。

2加深綜合控制護理管理過程

加深醫療護理的綜合治療過程,防止引流管過程的有效控制,改善綜合性肝膽疼痛,造成異位囊腫。逐步的減少引流管的引流速度,保證合理的控制過程,提高患者整體的防護意識管理,加強患者的有效溝通。提高護理的風險意識控制管理,加深安全性教育過程控制,采用合理的培訓過程,完善綜合性的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控制,抱枕護理人員較高的安全防范過程,實現醫療設備的有效化管理,加強具有安全性的相關因素的控制,從而保證了臨床型合理護理的綜合過程控制,完成肝膽護理控制,加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嚴格流程控制,完善護理人員的控制導管的技術應用。通過對臨床醫學肝膽的外科護理控制,改善肝膽患者在身心上負擔,逐步完成治療過程中的心情治療,完成相關的臨床性治療過程,以便于醫生進行安全化的治療過程控制,保證肝膽治療過程的成功性。對護理過程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規范控制,保證患者的病情管理,記錄要保證真實性、有效性、客觀性和合理準確性。實現醫療設備的有效化管理,加強具有安全性的相關因素的控制,從而保證了臨床型合理護理的綜合過程控制,完成肝膽護理控制,加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肝膽病人的有效護理可以保證合理的醫學外科技術,合理的糾正護理過程控制,實現綜合性的臨床護理,保證合理化的臨床醫學過程。提高自身的綜合技術水平,優質安全化護理過程質量控制,保證最低范圍的醫患糾紛,防止產生誤會問題,讓患者更加滿意與自我價值管理。逐步的轉換護理的觀念,完善綜合性新型的操作控制,改善患者的自尊心,實現綜合性的多治療方法的合理的臨床過程控制管理,保證相關手術過程的合理性,加深綜合性護理過程控制,改善相關設備的應用效果,改善臨床醫療護理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的有效控制[3]。

3結束語

篇2

1.1一般資料:此次研究病例來自于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中風后抑郁癥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為37~88歲,平均為(44.2±9.6)歲。輕度抑郁者24例,中度抑郁19例,重度抑郁者7例;對照干預組50例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為36~78歲,平均為(45.1±8.5)歲。輕度抑郁者25例,中度抑郁16例,重度抑郁者9例。對照組和干預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方法,包括觀察病情、擺放、按摩護理、指導家屬等,干預組加入系統化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心理護理:中風之后由于自身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和疾病的纏繞,患者都會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主要表現為沉默寡言、對人冷漠、交流缺乏主動,對人生持悲觀的態度,整天郁郁寡歡,更甚至會產生輕生的想法。因此對于中風后抑郁癥患者而言,護理人員要積極與之交流溝通,了解其內心需求,向其講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幫助樹立治療成功的信心。

1.2.2環境護理:家庭環境、醫院環境會對患者治療產生一定的影響,和睦的家庭氛圍、安靜的醫院病室會緩解患者心中的壓力。通過院內文化建設、中風知識的張貼以及護理措施宣傳,可以營造出一個較為和諧、開放以及輕松的住院環境,對于其病情的康復和抑郁癥的改善有促進作用。

1.2.3健康指導:定時組織小組學習,宣傳中風的有關知識,指導家屬基本的護理能力。飲食方面要告知患者以清淡、低鹽低糖食物為主,身體欠佳者需食用蔬菜、高維生素食物。對于吞咽存在困難者,建議少食粗纖維食物。

1.2.4康復護理:患者抓住床沿,進行重心前后移訓練;然后兩位護理人員扶著患者進行站立練習,上肢前伸,軀干前傾和后仰;最后試著讓患者自己站立,保持5min左右再扶床。行走練習:患者先扶著床沿緩慢移動雙腳,借助健肢的力量帶動患肢行走,然后護士攙扶離開病床,可以進行跨門檻的練習,最后試著爬樓梯。練習時間不宜過長,使患者肢體恢復情況而定[2]。

1.3效果判定:采用抑郁自評表和焦慮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效果評比。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1.0統計軟件,干預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比較使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3

方法:隨機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110例,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其中,對照組的患者應用傳統的常規保守治療,觀察組的患者應用中醫內外治結合治療方法,并給予加強化護理,分析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治療效果。

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應用中醫療法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加強化的護理能夠保證治療的更有效地實施,值得在臨床上推薦。

關鍵詞:中醫股骨頭壞死臨床療效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93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271-02

本研究中對我院的55例患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應用了中醫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并對應了強化的護理,收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進行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選取于2013.05到2013.12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110例,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在28到77歲之間,平均年齡(55.8±3.5)歲。患者的發病時間為1個月-2.6年之間,平均(9.8±0.8)個月。隨機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各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本研究所有入選對象均經過X線以及CT診斷,并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保守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主要包括:休息,藥物加飲食補鈣,應用止痛藥。配合常規藥物治療如鹿瓜多肽、血栓通等。

1.2.2觀察組。在常規應用藥物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手段治療,如中藥熏洗,截血膏,微波治療等。基本配方:急性子30g,伸筋草12g透骨草15g,防風10g,澤蘭20g,寄生15g,蒼耳子40g,地丁20g,苦參15g,莪術25g,三棱25g。

1.2.2.1截血膏。敷與病人患處,每日一次每次敷6-8小時后應取下。

1.2.2.2中藥熏洗。取基本方25g藥包放于清水中。囑患者躺在熏洗床上,熏患處皮膚,注意保溫,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1.2.2.3微波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應用超短波或者中頻波進行治療,超短波每日一次每次四十分鐘,中頻每日1次每次20分鐘。

1.2.3護理措施。①宣教:患者在治療前進行相應的宣教,解釋治療的過程以及目的,告知患者配合方式以及治療的禁忌癥等。②根據患者不同病情以及發展程度調整治療時間。③熏洗時,把患者功能受限的部位作為重點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內收、外旋以及屈髖等練習。④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情況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對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定期評定,提示患者功能恢復進展,幫助患者樹立信心。⑤飲食護理:應禁食辛辣刺激肥膩之品,應多食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⑥做好八防,嚴格進行交接班以及護理記錄。

1.3效果評價標準[2]。基本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關節活動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壞死灶消失,骨質恢復好。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度明顯改善,影像檢查壞死灶大部分恢復。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關節活動度改善,影像學檢查壞死灶部分恢復。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影像檢查無變化。

1.4統計學方法。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15.0數據庫,采用X2檢驗或者t檢驗整理數據。

2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均完成了治療,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P

3討論

中醫理論認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是由于機體虛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加上外邪入侵導致經絡不暢所致,腎氣不足、骨不生髓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重要的病理機制[2]。中醫藥的外法治療結合相應的心理護理調護能夠使藥物通過皮毛直接滲透到肌肉、韌帶以及骨骼,達到通筋活絡、活血祛瘀以及調養氣血的作用,彌補了單純西醫治療的不足[3]。配合的加強化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調養身心,加強病情觀察,加強飲食治療,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對我院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應用中醫藥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收到較高的治療有效率,證明中醫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療效確切,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謝慶華,吳昭克,莊至坤,等.中醫辨證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4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3):24-25

篇4

【關鍵詞】 護理干預;原發性高血壓;藥物;治療依從性;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40例,均符合中國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原發性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5]。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20例)和干預組(1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血壓水平等臨床資料方面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高血壓治療及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加用高血壓藥物治療依從性護理干預措施,包括:①心理疏導,耐心細致地向患者介紹高血壓疾病相關知識及堅持藥物治療重要性[6],消除疑慮煩躁心理,同時以治療效果滿意病例鼓勵患者,使其保持樂觀心態,積極主動配合臨床治療工作,以提高治療依從性,保證血壓控制在適宜水平。②合理飲食,由專業人員制定食譜,日常飲食以低鹽、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及高纖維素飲食為主[78],避免暴飲暴食,有效控制體重,注意戒煙戒酒。③運動療法,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等制定個性化的運動鍛煉計劃,遵循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原則,一般每天運動兩次,每次20~30 min,以不疲勞為宜。④藥物指導,對于患者日常用藥進行監督指導,聯合使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以有效發揮協同治療效果,減少藥物使用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保證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控制在145/95 mm Hg以下[9]。

13 觀察指標 患者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治療依從性評分,收縮壓、舒張壓指標檢測及生存質量評分等;其中治療依從性評分采用依從性問卷調查量表[10];生存質量評分采用生存質量測評表(QOL)[11],均由經過培訓護理人員進行評分計算。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分別為(478±112)分,(373±82)分;實驗組患者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分別為(475±120)分,(259±68)分;兩組患者干預前治療依從性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x±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

對照組 120 478±112 373±82

干預組 120 475±120 259±68

注:P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指標比較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收縮壓值分別為(1637±225)mm Hg,(1462±177)mm Hg;實驗組患者干預前后收縮壓值分別為(1629±241)mm Hg,(1218±124)mm Hg;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舒張壓值分別為(991±117)mm Hg,(918±79)mm Hg;實驗組患者干預前后舒張壓值分別為(986±110)mm Hg,(832±65)mm Hg;兩組患者干預前收縮壓、舒張壓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指標比較(x±s)

組別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

干預后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對照組 103 1637±225 1462±177 991±117 918±79

干預組 102 1629±241 1218±124b 986±110 832±65

篇5

【關鍵詞】 動態血壓監測 臨床應用 護理

【Key word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Nursing Care

動態血壓監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是對高血壓患者檢查的另一種無創、便捷式監測血壓的方法,隨著應用的發展,ABPM比起偶測血壓(easual blood pressure,CBP)來能夠更真實的反映血壓變化,并及時發現高血壓患者。我科自1993年以來應用美國太空90217-B型號動態血壓監測盒,由專人負責管理,監測門診、住院病人約2000余例,現將血壓監測的臨床應用、監測方法及注意事項總結如下:

1 動態血壓監測的臨床應用

1.1“白大衣”高血壓 許多患者在醫院或診所由醫師或護士用血壓計給患者偶測血壓時,患者血壓明顯升高,且持續存在于測壓全過程,其中測壓第4min上升到最大值,平均上升值為27/14mmHg,因此把這種CBP升高現象稱為白大衣現象,其原因是由于患者對于醫院環境和醫務人員的警覺反應所致[1]。“白大衣”高血壓在臨床中相當普遍,是指異常的診所血壓(>140/90mmHg),應用ABPM監測血壓正常。隨著ABPM的應用,已把ABPM作為診斷“白大衣”高血壓的首選方法,通過ABPM監測可以明確診斷,從而解除就診人員的心理負擔,避免抗高血壓藥物的不合理應用。

1.2反“白大衣”高血壓 隨著ABPM的應用,發現了一些病人,他們的CBP正常,而ABPM則高于正常值,這類患者被稱為“反白大衣”高血壓或“白大衣正常高血壓”或隱匿性高血壓[2]。這類患者只有通過ABPM監測才能得到診斷。在有:CBP偶爾增高;家族史中父母均為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因素時需進行ABPM監測以明確診斷。

1.3頑固性高血壓 當連續使用3種或3種以上降壓藥物,CBP仍高于140/90mmHg時,通過ABPM監測來鑒別是真正頑固性高血壓還是白大衣效應引起的高血壓,進一步指導用藥劑量和服藥時間[3]。

1.4低血壓 ABPM可用于年輕人出現低血壓癥狀時的診斷,也可發現由于抗高血壓治療時引起的低血壓,對于可能存在動脈灌注不良例如冠狀動脈和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能盡早發現和診斷在抗高血壓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低血壓。ABPM有助于診斷性低血壓及飯后低血壓,這將使患者避免在低血壓時活動而加重重要器官血流灌注不良,以及避免在血壓低時服用降壓藥。

1.5評估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作用 正常人血壓在0:00-3:00處于最低谷,以后呈上升傾向,早晨起床活動后迅速上升,約在上午8:00-10:00時達到高峰(第1峰),白天基本處于相對較高水平,在下午16:00-18:00時可再次輕度升高(第2峰),從18:00時起開始緩慢下降,故動態血壓曲線常呈“雙峰單谷”。這種晝夜變異對適應機體的活動,保護心腦血管起著重要作用。夜間血壓下降值大于白天血壓的10%為“灼型曲線”,夜間血壓下降值小于白天血壓的10%為“非灼型曲線”,應用ABPM監測其曲線很容易觀察這種變化。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60歲),夜間血壓呈“非灼型”預示心腦腎重要臟器損害及預后不良[4]。

2 ABPM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2.1動態系統的準確性 英國高血壓協會(BHS)公布了綜合評價動態測試系統的方案,要求儀器至少達到B/B級。美國醫療器械聯合會(AAMI)的標準為:在同一上臂ABPM與汞柱血壓計測量的血壓值平均差應<5mmHg,每次使用ABPM時應與汞柱血壓計進行校對。我們采取的是AAMI的標準,此方法方便容易掌握。

2.2監測頻率的設置 應根據病人的情況和監測的目的進行設置,一般白晝20min-30min監測1次,夜間考慮對病人睡眠系統的影響,一般30min-60min監測1次。

2.3監測部位的選擇 首先測量兩上臂血壓,若收縮壓差<10mmHg,選用非優勢手,若收縮壓≥10mmHg時,選擇血壓較高側安裝袖帶,袖帶放置肱動脈處,松緊適宜,不可過松,以免滑脫,影響監測效果。并避免在有靜脈輸液處、放置留置針處、瘢痕攣縮處,有癱瘓的肢體側佩帶袖帶監測。

2.4出現異常數據的檢查 每次監測前應安裝使用新電池,需要連續監測者,每24小時更換一次電池,更換電池時,先關閉開關,一節一節換,這樣數據不會丟失(不可將所有電池卸下再換)。遇有報警時及時檢查原因:是否有導管扭曲受壓,低電壓,袖帶脫落以及病人活動佩帶側肢體等情況,給予及時處理。

2.5影響監測結果的因素 當患者為房顫或發生頻發期前收縮時;患者血壓非常高及非常低時;患者躁動不安時;測量血壓的錯誤可達5-20%以上。ABPM有效血壓讀數標準:收縮壓70mmHg-260mmHg,舒張壓40mmHg-150mmHg,脈壓20mmHg-150mmHg,心率20/min-250min,有效血壓讀數應達到監測次數80%以上[5]。對于房顫等情況下最好不要用ABPM監測(因該患者監測時,由于脈率不規整,記錄成功率很低),如必須使用時應與主管醫生進行有效溝通。

3 護理

3.1監測知識的宣教 向患者解釋應用ABPM的意義和必要性,尤其告知夜間監測的重要意義。許多患者往往因ABPM影響睡眠而自行摘除,所以耐心、細心的宣教工作是保證監測成功的重要因素。矚患者監測時站位狀態下肢體放松自然下垂,臥位時盡量取平臥位,佩帶監測盒袖帶側肢體不要過度運動。

3.2心理護理 許多患者佩帶ABPM后,精神緊張,每次充氣時都緊緊盯著監測盒,有時甚至整晚上不眠,其監測結果并不真實可信。告知患者監測盒監測的時間,監測的方法,并告知患者監測白晝和夜間睡眠時血壓的意義,以解除其心理負擔,從而獲得真實可信的監測數據。

3.3加強巡視 住院患者進行ABPM監測時,護士應堅強巡視,及時排除故障,并鼓勵患者或陪伴家屬記日記,有利于監測結果的分析。

3.4動態監護系統的維護 由于監測的袖帶是直接接觸皮膚使用的,每個病人用完后應將布面取下清洗,如使用人員多無法及時進行清洗的,應用酒精棉球擦拭待干后再給下一位病人佩帶,每周用消毒液浸泡袖帶和監測盒的布袋,并用無水酒精擦拭監測盒,以保證監測系統的清潔、完好。

總之,ABPM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ABPM本身還存在局限性,如:房顫病人及劇烈活動會導致較大誤差,另外,監測過程中血壓測量對病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夜間睡眠有較大影響,進而會影響到血壓水平,如何克服這些干擾,提高監測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Mancia G,Parati G,Pomidossi G,et al.Alerting reaction and rise in blood pressure during measurement by physician and nurse[J].Hypertension,1987,9(2):209-215.

[2]Pickering TG,Davidson K,Gerin W,Maske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2,40(6):795-796.

[3]McGrath BP.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Ed J Aust,2002,176(12):588-592.

篇6

【關鍵詞】Critical thinking土家族抑郁癥患者心理治療運用

【中圖分類號】R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8-0-01

Critical thinking(評判性思維)是指個體在復雜的臨床情境中,能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選擇,在反思的基礎上加以分析、推理,并作出合理的判斷,在面臨各種復雜問題及各種選擇的時候,能夠正確進行取舍。

運用臨床護理學Critical thinking研究其對于土家族抑郁癥患者心理治療時,通過這種有目的、有意義的自我調控性的判斷、反思、推理及決策過程,可以讓醫護人員更好地認識到土家族人抑郁癥的發病機制,確立臨床土家族人抑郁癥的心理治療途徑,促進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病情的好轉與康復。本文簡要芻議如下,以供今后進一步研究時的借鑒和參考。

1 抑郁癥

1.1 診斷標準

在抑郁癥患者病情發作時,常見的臨床特征包括對日常活動的興趣或樂趣顯著減少、進行性失眠或睡眠過多、思維或注意力不集中、出現功能性損害、每天的情緒常呈失落狀態、有輕生感、精神運動性興奮或抑制、體重明顯減輕或消失、食欲明顯減弱或增強等。

1.2 心理治療

所有對抑郁癥的心理治療都以逆轉導致抑郁的過程為目標,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稱為抑郁癥的心理治療。

2 Critical thinking在土家族抑郁癥患者行為療法中的運用

2.1 Critical thinking在與抑郁癥狀相關的環境因素中的運用

Critical thinking要求醫護人員在思維過程中應當具備自信負責、誠實公正、好奇執著、謙虛謹慎的人格特征,能獨立思考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發病的相關因素,創造性地開展對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信心療法。醫護人員要特別注重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情感態度因素,因勢利導地指引患者從事一些有益身心,放松精神的活動,保持愉悅的心情。

2.2 Critical thinking在向抑郁癥患者傳授改變不良處境中的應用

Critical thinking可以讓醫護人員在認識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環境時主動思考,對一些干擾因素能質疑和反思,審慎開放地抓住關鍵的不良環境因素,向患者傳達克服這些不良環境的方法和技巧,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祥和、和諧的環境氛圍。

2.3 Critical thinking在幫助抑郁癥患者控制情緒中的應用

Critical thinking以一種有目的、自我調整的判斷過程,在對土家族抑郁癥患者遭遇不快的特定情景時,運用一定的精神診斷標準,采用循證、科學的方法對土家族人抑郁癥的情緒誘因與發展過程進行分析、評價、推理、解釋和說明的基礎之上,醫護人員可以幫助土家族抑郁癥患者學會放松的技巧,學會在不愉快的情境下控制自我情緒,以積極、平常心態來看待不良情況的發生。

3 Critical thinking在土家族抑郁癥患者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應用

3.1 Critical thinking在認知技巧中的運用

認知―行為療法先通過醫護人員與患者交流,循循善誘地讓患者發現自身習慣性的消極自主思維,結合Critical thinking的智力因素,分析土家族抑郁癥的表現形式和臨床特點,根據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病情轉歸和情緒反應的特征,準確地判斷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心理需要,并制定合理的心理治療措施,讓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留意自己感到抑郁憂傷和其持續的時間。接下來,讓土家族抑郁癥患者對自己的消極想法提出質疑,幫助其認識導致自身抑郁癥的更深層本質思維想法和價值觀的內涵。

3.2 Critical thinking在行為技巧中的運用

認知―行為療法也可通過醫護人員在行為技巧上幫助土家族抑郁癥患者更好地掌握適應生活的各種能力和方法。在醫護人員進行Critical thinking時,要本著服務于土家族抑郁癥患者,堅持自主、公正、誠實、仁慈等倫理原則,合理理性地評判其在某些行為上的異常,耐心而細致地指出,讓土家族抑郁癥患者認識到導致某些行動出軌的原因,并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法,力求讓土家族抑郁癥患者早日從抑郁癥的陰霾中走出來。

3.3 Critical thinking在土家族抑郁癥患者人際療法中的應用

對土家族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時,應該以誘發本病的人際關系問題為關注點。Critical thinking要求醫護人員對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有關臨床現象評判性地識別,在分析辨別人際關系的問題類型時要以專業實踐指南為準,辯證分析臨床上的人際關系問題的變化特點,幫助土家族抑郁癥患者改變不良的人際交往模式,讓其以積極的心態投入新的人際關系之中,提高溝通技巧。

3.4 Critical thinking在土家族抑郁癥患者心理動力療法中的應用

心理動力療法要求醫護人員密切留意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行為舉措,分析各種臨床表現時力求找出發病原因所在。Critical thinking要求醫護人員對土家族抑郁癥患者不斷變化的情緒反應認真思考,預測其潛在性的問題,力求客觀真實,在進行嚴格的邏輯思維后對臨床情境作出準確判斷。對于一些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移情和與他人之間無意識的沖突和憂慮及時給予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在評判性地獨立分析和檢驗治療方案時對土家族抑郁癥患者的相關心理問題主動性、有目的性地解決。

參考文獻

[1]V.Mark Durand David H.Barlow,張寧等.異常心理學基礎[M] 第三版.西安: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14-218.

[2]李小妹,朱京慈等.護理學導論[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5-129.

[3]Susan Nolen-Hoeksema,劉傳,周冠音.變態心理學與心理治療[M].第三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273-280.

[4]付秀麗,張艷,靳艷.培養評判性思維方式深化整體護理觀念[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4):401-403.

作者單位:

1.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445000

篇7

關鍵詞:醫學護理;臨床應用;地位;作用;

作者簡介:趙夢云(1986-),女,本科,護師,研究方向:護理

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的醫學護理,不僅關系著患者的健康,同時也能夠反映出整個醫院護理隊伍的精神面貌與職業素質。臨床護理工作者的專業素質與技能在現代醫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詳細分析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并闡述在醫學護理在臨床診斷和臨床治療中的作用,為優質臨床護理提供幫助。

1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

1.1醫學護理是醫學治療的重要環節

我國中醫在治療上強調的是“三分治,七分養”,這里的“養”指的就是護理,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治療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科學的護理,也確保不了患者的痊愈,由此可見醫學護理在醫學治療中的重要性。在“治”的過程中科學的護理也是必要的環節,它不僅可以幫助患者在實際治療過程中解除軀體的痛苦,還可以幫助患者滿足其心理需要,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合適的語言交流了解,再到安慰的話語溝通緩解患者治療過程中焦慮、緊張的情緒,最后通過簡單解釋性告知來調動患者配合的積極性,盡可能使他們處于一個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在治療過程中,尤其是在急診科,護理人員良好的應急能力,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配合醫生搶救,會大大提高治療效率和效果。在后期康復也就是“養”的過程中,醫學護理則是重中之重,醫護人員要盡可能為患者選用最佳的方案使其獲得最好的照顧,幫助患者在滿意的環境下恢復健康。科學的護理在“治”和“養”中都發揮著重要意義,是醫學治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1-2]。

1.2醫學護理的質量影響臨床治療的質量

醫學護理作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護理人員需要學習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而不僅僅是對患者進行簡單的看護照料。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要求醫學護理人員要掌握初級保健技能也就是臨床干預,護理人員要學習病理學、影響健康的社會心理因素、管理計劃,以及疾病診斷能力,護理人員具備了多方面的知識,可以在緊急或者突發狀況下采取適當的急救措施,會大大提高患者獲救率,同時也會幫助醫生減輕負擔,成為醫生的合作者,提高醫院整體治療質量,幫助更多的患者恢復健康。同時,臨床護理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對現代醫學治療具有重要影響,優秀的護理工作人員,具有過硬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會提高醫院的治療效果和整體形象。護理人員保持在治療范圍內,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并為醫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為正確診斷和治療奠定了良好基礎,所以說臨床護理工作會直接影響臨床治療的質量。

2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作用

2.1醫學護理與臨床診斷

由于臨床護理工作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護理過程主要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進行系統的軀體和身心護理。這對醫學治療過程中的臨床診斷具有重大幫助。患者病情的發展變化較快,醫生對病情的正確診斷和治療固然重要,但是詳細措施的實施還需要護理工作者來完成。護理工作人員在醫院中接觸的患者最多,所以是患者病情變化的第一時間了解者,他們通過及時的觀察、判斷為醫生提供有效的臨床表和有價值的參考數據,為正確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奠定了基礎。護理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做出診斷,對可能出現的疾病進行預防工作,可以減少其它疾病的發生。現代護理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執行醫生的囑咐,而是成為醫生的合作者,與醫生共同完成任務,真正為醫學臨床診斷做出了貢獻。

2.2醫學護理與臨床治療

篇8

關鍵詞:醫學人文精神 臨床醫學 不可分割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08-01

人文精神提倡把人的地位、尊嚴、價值、權利及自由與發展放在首位加以關懷。醫學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人文關懷、人文思想和人文行為,具體體現為對生命和健康的長遠關愛,用心去幫助人、撫慰人。因此加強醫生的人文內涵,激發醫生人文精神的展現是臨床醫療實踐的迫切要求。在醫學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醫學人文精神與臨床醫學都不可分割。因此,在科學和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文精神應當盡可能多地回歸臨床。

1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傳統

自古以來,醫學就一直被認為是最具人文傳統的一門學科,醫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職業。醫學被稱為“仁術”,十分重視醫療實踐的倫理價值,強調醫療活動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貫穿尊重病人、關懷病人的思想,主張建立醫患之間的合作關系等等。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開宗明義地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在非典危機中、在汶川大地震中,這些寶貴的醫學人文精神遺產在現代社會仍閃耀著驕人的光芒。當代中國醫務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大醫精誠”的優良傳統,奏響了中華民族昂揚向上、不屈不撓的時代最強音。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一是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二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這里當然也包含著人體與情志、人體臟器與情志之間的關系。情志,即“七情”、“五志”。古人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喜、怒、悲、憂、恐,叫作五志。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的改變可能使人發病,祖國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詳細記載。

2 醫學人文精神是臨床醫學發展至今的應有之義

臨床醫學的目的和對象具有人文取向性,因此,臨床醫學將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哲學的精神思維、文學的心靈情感、經濟學的利益權衡、法學的權利維護和倫理學的道德培養等人文社會科學內容。醫學的對象是人。因此,這就決定了醫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認識社會,而且要做到正確了解疾病、人、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醫學社會性、藝術性、知識性的體現,更是完整地把握疾病的必然要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至善論這種醫學的異化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專科化消解了整體性的人,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的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批評。因此,20世紀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生,充分地顯示出醫學已開始出現新的轉向,即從在生物學因素方面探尋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傾向,向立體化、網絡化、多維度地審視健康和疾病問題轉向。醫學界涌動著回歸人、回歸社會、回歸人文的思潮,強調醫學的目的是以人為本,醫學不僅只是對疾病的治療,而且更需要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和照料。

3 臨床醫學要切實重視和彰顯醫學人文精神

3.1 人文醫學指導治療。為了真正使治療達到“好”的要求,就要在“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作為臨床醫生除了應具備有用而必要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沉著、果斷、不迷信。”因此,盡管在臨床上不以訓練哲學家為目的,但要求醫生把握理性思維,掌握認識醫學發展的規律、特征的方法,讓醫生自覺地按照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研究和解決醫學實踐中的問題;臨床上不以培訓倫理學家為方向,但要使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牢固地樹立尊重人、關懷人的意識,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并努力工作;臨床上也不以培養經濟學家為宗旨,但要求醫生掌握衛生經濟的理論和方法,用科學的態度分析醫療實踐中的公平與效益問題,使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為最大多數人服務;臨床上不以造就法學家為目的,但要醫生應有權利觀念和維權意識,依法行醫,尊重病人的基本人格權和身份權,并維護自己的權利;臨床上不以心理學家為指向,但要醫生掌握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的方法,使醫生將心身疾病的防治作為自己的職責;臨床上不以練就社會活動家為目的,但要醫生善于溝通和交流,并掌握社會預防的方法,通過社會干預、健康教育等途徑提高人們群眾的健康水平。

3.2 切實重視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一是學習先進文化,樹立先進理念。作為臨床醫學重要載體和平臺的醫院,應切實把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繼續教育納入職工素質培訓計劃之中,應把醫務人員學習、掌握生命倫理學、醫學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心理、醫學社會學方面的知識,作為技能訓練和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這些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普及并深化人文知識,培養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醫務人員要通過對醫學人文知識的學習和把握,提高自己的醫學人文素養,切實把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從而樹立以德為本、以人為本、患者至上、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理念。

二是管理者要起好表率示范作用。醫院管理者除自身應有較強的政治素質外,還必須具備較高的人文修養,成為醫院人文精神及人文關懷的模范實踐者。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管理體制及措施辦法中,在服務全院的工作中處處注意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這樣既可以增強醫院的凝聚力,激發團隊精神,充分調動每一位職工的積極性,又能更好地凸現和弘揚醫學人文精神。

三是充分體現醫學人文精神,營造濃厚的為病人的人性化服務氛圍。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轉變,病人在知情權、參與權、隱私權及人性化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和滿足這些要求,就是要讓患者在就醫診療的全過程中,都能感觸到尊重、關愛、公平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孫思邈.大醫精誠?千金方[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2

[2] 卡斯蒂格略尼.世界醫學史(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35

參考文獻

[1] 賀紅梅.心理護理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6):109-110

[2] 易玫馨.心理護理在手術期中的應用[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3):194-195

[3] 花紅.手術室護士對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7):96-97

[4] 趙玉華.手術室如何做好婦科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0):154-155

篇9

1.1學生綜合素質不高

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素質、自學能力、學習動力、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和積極性均較本科生偏低,這是不可否認也是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

1.2學時嚴重不足

目前,高職院校均將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開課,而本科院校則是在修完一學年的基礎課后,在第二學年開課,同時兩者在學時上也存在很大差距(高職護理專業基本安排64學時,其中實驗16學時;本科護理專業基本安排90~128學時,其中實驗50~60學時),但是高職與本科護理專業,對于解剖學知識掌握的要求基本一致,這就導致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在基本素質“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學時設置又是“雪上加霜”。1.3教材專業性不強自高等護理教育發展以來,人體解剖學一直使用臨床醫學專業教材,可以說,護理專業教材基本上就是臨床專業教材的縮編版。這種縮編教材,以系統解剖為主,內容泛而全,雖然可以為臨床護理打下一定的知識基礎,但針對性不強,專業性不突出,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不少知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用得極少或根本用不上,不能充分體現護理專業特點。

1.4教師隊伍專業性不強

目前,醫學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師大多畢業于臨床醫學專業,對護理專業技能操作及護理專業知識了解甚少,不清楚護理專業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也不了解護理專業學生真正需要掌握哪些內容,不能突出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特點,結果導致師生“兩迷茫”。教師迷茫教學內容的取舍,學生迷茫學這么多知識今后在護理工作中能用上多少。

1.5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受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嚴重影響,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幾乎照搬臨床醫學專業評價模式,即平時成績、實驗考核、理論考核。此種考核模式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模式,本無可厚非,但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應區別于臨床醫學專業,要有更強的針對性。如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考核,神經系統是絕對的重點,分值必定偏高,但對于護理專業而言,其在今后實際工作中不如運動系統運用廣泛,沿用以往的分值設置方案,必定避重就輕。

2對策

2.1適當增加學時,尤其是實驗課學時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第四軍醫大學的人體解剖學實驗課學時占了總學時的60%[2],人體標本作為實驗課主要的教學工具可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因此更應增加實驗課學時。實驗課上學生除了直觀地觀察解剖結構外,還可以動手操作,培養不怕苦、不怕臟的品質。

2.2更新教材

好的教材是保障教學質量的前提。目前高職護理專業使用的教材是臨床醫學專業的縮編版,其內容不能很好地體現護理專業特點,因此要進行教材改革。首先,教材內容應體現專業特色,在保證知識系統性的前提下,突出高職“必需、夠用、實用”原則,將一些對護理工作不重要的知識進行適當刪減和壓縮[3],同時增加與護理操作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使之與將來的崗位技術接軌。此外,借鑒國外優秀的解剖學教材,因為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所以精美的插圖及實物照片都是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這些精心設計和編排的彩圖最能反映出形態學的特點,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記憶[4]。

2.3教師精心備課,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由于人體解剖學教師大都不是護理專業出身,所以教學中很難突出護理專業特色。因此針對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師要多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備課,多與護理教師溝通交流,了解護理專業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需求,從而合理調整教學內容,適當增加與臨床護理有關的解剖學知識,如穿刺技術、注射技術、插管技術解剖學知識應用等。此外,由于護理專業學生將來要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因此還必須熟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使授課內容與考試大綱接軌。

2.4改革評價體系

篇10

在職稱深化改革階段,2000年人事部、衛生部下發《關于加強衛生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的通知》(人發〔2000〕114號);同年,衛生部、人事部下發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暫行規定》的通知(衛人發〔2000〕462號);2001年衛生部、人事部《關于印發預防醫學、全科醫學、護理、其他衛生技術等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暫行規定及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全科醫學、藥學、護理、其他衛生技術等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的通知》(衛人發〔2000〕164號)。

根據114號文件精神,衛生系列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逐步實行以考代評和與執業準入制度并軌的考試制度;高級專業技術資格采取考試和評審結合的辦法取得。

根據462號文、164號兩個文件精神,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全科醫學、藥學、護理、其他衛生技術等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制度,46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成立專家委員會和全國資格考試辦公室,具體考務工作委托衛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實施。

衛生系列醫、藥、護、技各專業的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逐步實行以考代評和與執業準入制度并軌的考試制度,考試實行"五統一":全國統一組織、統一考試時間、統一考試大綱、統一考試命題、統一合格標準。

通過預防醫學、全科醫學、藥學、護理、技術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并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事(職改)部門頒發人事部統一印制,人事部、衛生部用印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該證書在全國范圍內有效。聘任專業技術職務所需的其他條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通過考試取得專業技術資格,表明其已具備擔任衛生系列相應級別專業技術職務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單位根據工作需要,從獲得資格證書的人員中擇優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