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治療的方案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類風濕治療的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門診及住院RA患者60例,隨機分為優化方案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7例,女23例;年齡18~65歲,平均(44.07±20.53)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2年,平均(15.03±10.12)個月;DAS28評分(5.62±
1.30)分。對照組男8例,女22例;年齡18~65歲,平均(42.93±21.6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14.90±10.48)個月;DAS28評分(5.63±1.01)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DAS28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按照美國風濕病學會(ACR)1987年修訂的RA診斷標準[3]和1988年
全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制訂的RA活動期標準[3]。中醫證型診斷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標準中有關RA的診斷標準,證屬濕熱痹阻型。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接受本次治療,可以配合進行檢查。
1.4 排除標準 ①經激素治療,或長期使用其他中藥或西藥,且無法更換者;②合并其他風濕病者,如痛風、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等;③殘疾、關節畸形者;④合并各臟器原發性疾病,病情嚴重者,如嚴重心血管疾病、肝腎疾病、肺部疾病、造血系統疾病,胃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期等;⑤備孕、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精神病患者;⑦有藥物、食物過敏史及過敏體質者;⑧具有減低入組可能性、使納入復雜化的其他情況者。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根據2008年ACR藥物治療原則[5]
及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西藥予甲氨蝶呤每次7.5~10 mg,每周1次,口服;來氟米特每次10 mg,每日1次,口服。中藥給予宣痹湯合二妙散加減,處方:蒼術9 g、黃柏9 g、薏苡仁15 g、防己9 g、木瓜9 g、蠶沙9 g、法半夏9 g、絡石藤10 g、忍冬藤10 g、地龍10 g。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1.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雷公藤合劑(閩產雷公藤12 g、九節茶15 g、甘草6 g),并配合關節操。雷公藤合劑用法:雷公藤先煎1 h,
再與其他中藥同煎30 min,取汁,藥渣再煮30 min[6],
前后2次藥汁相兌,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關節操:每日晨起做操1次[7]。
兩組患者均每日服用葉酸5 mg,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如局部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可短期口服雙氯芬酸鈉腸溶片、醋酸潑尼松,并配合胃黏膜保護劑等。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4,8,12周檢測血常規(主要觀察WBC)、肝腎功能(主要觀察ALT、SCr)、性激素水平[包括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睪酮(T)、垂體催乳素(PRL)],治療后4,8,12周進行不良反應觀察。
2.3 不良反應評定標準[8] 胃腸道不良反應:服藥后出現惡心、嘔吐、腹脹和腹瀉癥狀。血液系統改變:服藥后患者的WBC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肝腎功能損害:服藥后ALT、SCr都升高到正常水平以上,根據其上升的程度,分為ALT升高≤正常值上限2倍,ALT升高 > 正常值上限2倍。皮膚過敏:出現輕度皮疹或瘙癢。月經異常:月經量減少。通過檢測性激素水平來評估兩組藥物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
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藥物的癥狀性不良反應采用描述性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各檢測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WBC、ALT、性激素(FSH、LH、E2、T、PR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WBC、ALT、性激素(FSH、LH、E2、T、PRL)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SCr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兩組WBC、ALT、SCr、性激素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表2。
3.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后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對癥處理后恢復正常,不影響治療。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6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4 討 論
RA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4%左右。研究表明,甲氨蝶呤是最經濟、有效、相對安全的傳統改善病情類抗風濕藥(DMARDs),是目前國內外治療RA的首選藥物之一[9],2008年,ACR專家們一致認為,治療RA應使用DMARDs聯合治療,而且已證明兩種聯用優于單用一種治療[10]。甲氨蝶呤引起的不良反應涉及各個系統,主要以胃腸道反應及肝功能受損為主。來氟米特的主要不良反應有腹瀉、瘙癢、皮疹、一過性轉氨酶升高,兩藥的不良反應相似。2010年1月北美風濕病研究協會(CORRONA)在Ann Rheum Dis發表了甲氨蝶呤和來氟米特肝損害情況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單獨使用甲氨蝶呤或來氟米特的患者中轉氨酶升高> 2倍的發生率為1%~2%,而兩藥聯合使用的發生率為5%[11]。胡愛平等[8]研究發現,小劑量甲氨蝶呤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同時服用葉酸可以有效地降低甲氨蝶呤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本研究遵循了小劑量甲氨蝶呤及葉酸配合使用,因而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雷公藤是目前認為治療RA的有效中藥,有效率為87.6%~95.3%[12],治療1~4周癥狀開始改善,較其他緩解病程的藥物見效早。本課題研究 中醫藥優化方案治療活動期濕熱痹阻型RA,在對照組傳統西醫(甲氨蝶呤+來氟米特)+中醫治療基礎上,加用雷公藤合劑(雷公藤+九節茶+甘草),并配合關節操,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單用雷公藤不良反應大,有效量與中毒量接近。一般使用常規劑量雷公藤的毒副反應發生率為17%~30%[13],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心、肝、腎、胃腸道、淋巴細胞、造血系統以及生殖與內分泌系統。九節茶又名草珊瑚、腫節風,具有抗腫瘤、抗菌消炎、抑制流感病毒、促進骨折愈合及鎮痛等多種生物活性;毒理學研究表明,九節茶及其制劑毒性小,大劑量使用對心、肝、腎功能無明顯損害,對血液系統和消化系統也無毒性表現[14],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甘草具有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的作用,與雷公藤配伍使用可以起到調和雷公藤毒性,緩解雷公藤引起胃腸刺激等各種毒副作用,同時緩解RA患者的關節疼痛。現代研究也表明,甘草配伍雷公藤可以起到增效減毒作用[15]。近年來研究發現,雷公藤對性腺的毒性作用與劑量有關,引起閉經、月經紊亂,現今認為是可逆的[16]。雷公藤對血漿性激素水平影響的動物實驗表明,服藥后80 d小鼠的血漿性激素水平無變化[17]。本研究使用的雷公藤劑量為安全劑量,3個月為1個療程,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與對照組比較,在WBC、肝腎功能及性激素水平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可見雷公藤合劑是中藥配伍對雷公藤增效減毒的成功運用,值得臨床推廣。
免疫內分泌學的研究證實,性激素可在免疫應答的多個水平上產生影響,性激素水平及其代謝產物的異常所造成的內環境失調,是自身免疫反應紊亂的重要因素之一[18]。劉瀟瀟等[19]研究發現,活動期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血清中E2、PRL高于正常對照組,T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使用免疫抑制劑半年后,血清中E2下降,TSH升高,提示性激素與SLE的發病及病情活動關系密切。姬艷波等[20]研究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T和E2的變化,發現男性AS患者T水平高于正常男性,E2與T比值低于正常男性。付萍等[21]研究發現,運用雷公藤可使性激素水平FSH和LH均高于未用藥組,而E2和PRL均低于未用藥組;本研究也發現,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FSH、LH水平升高,E2、T、PRL水平下降,因兩組藥物均具有較強的免疫抑制、抗炎作用,可能通過對性激素的抑制作用及改善由于性激素代謝異常所造成的內環境,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提示RA患者與SLE、AS患者一樣,其性激素水平與病情有一定相關性。本研究不僅為臨床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優化治療方案,同時也為今后探討RA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提供了新思路。
5 參考文獻
[1] 唐尚權,徐新華,向陽.類風濕性關節炎國內外科治療現狀[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6(4):78-79.
[2] 趙鐘文,吳寬裕,郭燕芬,等.聯合雷公藤合劑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評價[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2):19-24.
篇2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以侵害關節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變交錯復雜、頑固,反復發作,病位深,病程長,其來也漸,其去也遲,非一朝一夕所形成,亦非三天二日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就能治愈。所以,無論是患者或醫生都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設計合理的治療方案之后,要堅持治療,不要半途而廢。
患者與醫生需密切配合
因為不可根治,類風濕往往伴隨患者終身,隨時有發病可能。因此。必須密切監控病情發展,這就需要專科醫生的指導和幫助,也需要患者能夠很好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專科醫生通過全面檢查,包括肝腎功能檢查后為病人選擇合適的藥物,并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年齡、臟器損害、病情輕重、就醫早晚、肝腎功能等)建立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醫生還要隨時監測和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有針對性地調整藥物,減輕關節疼痛及炎癥,保護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在病情穩定后,醫生還需要酌情減少藥量,甚至考慮是否停藥。這些都需要病人與專科醫生間的緊密聯系。因此,類風濕患者應保持每兩個月與醫生的“隨訪”。
目前國際公認的類風濕治療方法即是聯合用藥治療,也就是藥物之間的聯合,比如一線藥物和二線藥物,也就是說治標的藥物和治本的藥物都要很好地配合使用。
一般來說,長期堅持規范地應用控制類風濕的藥物,已經被證實行之有效。有許多類風濕的病人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堅持規范用藥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目前國際國內在類風濕藥物上的最新進展是應用一些生物制劑,價格雖高,但效果不錯。
不要輕信“靈丹妙藥”
然而,有許多類風濕患者游離在正規用藥治療之外。由于對疾病抱有悲觀情緒,用藥時斷時續;或者有病亂投醫,寄望于宣稱“攻克類風濕”的“靈丹妙藥”。
篇3
關鍵詞: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規范治療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children.
Liang Weiqiang Liang Jinqiu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o summarize clinical treatment program.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case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7 to January 2009 in our hospital 45 cas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summary of the patient’s symptoms, examination results, clinical treatment program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years, observ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standard treatment program. Results:45 patients age constitut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thritis typ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45 cases of children with complex clinical symptoms, the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 27 cases in children with non-standard treatment group, 18 patients,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Pediatric period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 common autoimmune disease requires doctors to raise awareness and to standardize clinical treatment program to improve compliance behavior.
Key words:Children; rheumatoid arthritis; standard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355-02
小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為結締組織疾病的一種,患兒主要表現為慢性的關節炎,并會累及到全身的多個臟器和系統,如皮膚、肝臟、脾臟、肌肉等,出現慢性的非化膿性滑膜炎[1,2]。此疾病的年齡跨度較大,臨床表現復雜,需要醫生高度重視。本文研究觀察小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總結臨床治療方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小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病例。所有患兒均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保準,其中多關節型患者9例,少關節型患者8例,全身型患者28例。
1.2 觀察指標:回顧性分析患兒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癥狀;體征;患兒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臨床治療方案。
隨訪患兒3年,觀察規范治療與未規范治療的患兒治療效果。其中規范治療為:患兒根據醫囑嚴格用藥,并遵醫囑定期復診,沒有擅自刪減調整藥物使用劑量、種類等。
1.3 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進行組間對比。計數資料組間通過χ 2檢驗對比。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7.0軟件包。以0.05為檢驗水準,可信區間范圍為95%,p
2 結果
2.1 45例患兒的一般資料:45例患兒中,男性30例,女15例,男女比例為2:1。其中3歲以下(包括3歲)共6例,3~7歲共12例,7~14歲27例。平均年齡為(8.44±2.97)歲。其中以7~14歲的發病率最高,但是與其他兩階段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篇4
總體原則
A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應以患者得到最好的照料為目的,治療方案應由患者和風濕科醫生共同決策。
B風濕科醫生是主要管理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專科醫生。
C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確診應該基于仔細的病史采集和臨床檢查,包括實驗室檢查和其他附加檢查。
推薦意見
1.具有類風濕關節炎表現(關節腫脹,伴有疼痛或僵硬)的患者應該在出現癥狀的6周內看風濕科醫生。
2.類風濕關節炎的確診要基于臨床檢查,可以進行超聲檢查加以確認。
3.如果尚不能確診患者具有早期未分化關節炎,在制定治療決策時應該考慮持續和/或侵g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包括腫脹關節數、急性期反應物、類風濕因子和影像學表現。
4.具有持續性關節炎風險的患者應該盡早(最好在3個月之內)開始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DMARDs)治療,即便尚不符合炎性風濕疾病的分類標準。
5.在無禁忌的情況下,甲氨蝶蛉應作為DMARDs中的錨定藥物,作為具有持續性疾病風險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
6.非甾體類抗炎藥有助于改善癥狀,但應該在評估胃腸道、腎臟和心血管風險后以最小劑量最短療程為原則。
7.系統性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疼痛、腫脹和疾病進展,但考慮到其累積副作用,應以最小劑量短期(
8.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臨床緩解,應定期監測疾病活動、不良事件和合并癥,以指導治療決策的選擇和調整,實現治療目標。
9.疾病活動度監測應包括關節疼痛數和壓痛數,患者和醫生的總體評價,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通常應用復合指標,等。應每隔1~3個月評估關節炎活動度,直至達到治療目標。放射學和患者報告的結果評價,例如功能評估,可用于補充監測。
10.非藥物干預,例如功能鍛煉和職業治療,可以作為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藥物之外的輔助治療。
篇5
[臨床表現]
多關節受累的脹、痛晨僵及畸形
類風濕關節炎起病隱匿,早期可表現為乏力、游走性關節疼痛等非特異性癥狀。典型類風濕關節炎為對稱性多關節腫脹和疼痛,最常累及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等小關節,也可累及膝、肘、肩、踝關節等中大關節。晨僵是RA的常見癥狀,見于95%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晨僵持續時間和患者的關節炎癥程度呈正比,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晨僵時間通常>1個小時。
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尤其多見于未接受過正規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或者慢性長病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腕部屈伸受限、肘關節屈曲強直、掌指關節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以及“天鵝頸”、“紐扣花樣”表現都是類風濕關節炎常見的關節畸形。
類風濕關節炎還可能出現關節外癥狀,皮膚、肺、心、眼、神經等器官和系統均可累及。關節外并發癥的出現是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的提示,也是類風濕關節炎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老年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特點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影響中年婦女,平均發病年齡為55歲,1/3在60歲后發病,因此對于老年人群的一些臨床特點還應特別注意。與年輕起病的類風濕關節炎比較,老年起病的類風濕關節炎主要有以下特點:①女,男比例由年輕類風濕關節炎的3:1下降至老年類風濕關節炎的1:1;②急性起病更多見;③大關節、向心性關節,尤其是肩關節受累增多;④全身癥狀較明顯,如乏力、消瘦、發熱等;⑤類風濕因子(RF)陽性率相對偏低;⑥較少出現皮下結節;⑦出現嚴重關節破壞、功能損傷較多。某些老年人常表現為僵硬、肌痛以及雙手腕和雙臂彌漫性腫脹。對于老年發病癥狀不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還要注意與風濕性多肌痛、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可凹性水腫綜合征、晶體相關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腫瘤等疾病相鑒別。
[輔助檢查]
有助于早期診斷
實驗室檢查方面,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血沉和C反應蛋白等急性期反應物升高。RF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CPA)陽性,尤其是高滴度陽性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非常重要。與RF相比,ACPA陽性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的特異性更高。
影像學檢查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關節病變分期、病情演變的監測均很重要。x線對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檢測不敏感,由于放射性暴露的原因CT應用很少。MRI可以顯示滑膜炎癥、骨髓水腫、骨侵蝕等多種病變,近年來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應用日漸廣泛。
另外,超聲技術由于無放射性、費用低、簡便、短期內可重復性好等優點,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超聲能清楚顯示關節軟骨、滑膜、韌帶、肌腱、關節腔積液等多種組織的炎性病變,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隨訪評價和指導治療中均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類風濕關節炎評分]
評分標準有助于確診
當患者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尤其是對稱性多個小關節受累時,應該高度警惕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性。應該對患者進行血急性期反應物和自身抗體的檢測。ACPMRF陽性,或者血沉/c反應蛋白增高支持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
當患者至少有一個關節明確腫脹,并且用其他疾病不能更好地解釋,同時x線沒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骨侵蝕改變時,可依據以下2010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和歐洲抗風濕聯盟制定的類風濕關節炎評分標準幫助診斷,當總分≥16分時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其中,大關節指的是肩、肘、髖、膝和踝關節,小關節指的是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2—5跖趾關節、拇指指問關節和腕關節。具體評分標準如表1。
[治療]
及時應用抗風濕藥藥物,堅持目標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關節腫痛、延緩骨質破壞和預防殘疾的發生。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已經表明:早期治療和目標治療是類風濕關節炎成功治療的關鍵,患者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一旦確定,就應該即刻起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的治療,并且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以臨床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作為目標。
DMARDs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最主要藥物,包括傳統DMARDs以及生物制劑DMARDs。這類藥物不僅可以控制炎癥,改善患者的關節腫脹疼痛,還可以阻止關節骨質破壞及關節功能的下降。甲氨蝶呤和來氟米特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藥物,DMARDs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使用,柳氮磺吡啶和羥氯喹也是聯合治療方案中的常用藥物。
DMARDs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害等,在用藥期間需要密切監測。
生物制劑DMARDs近10余年,生物制劑DMARDs在臨床的廣泛使用給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希望,尤其是那些早期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或者經過傳統DMARDs治療效果不佳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而當患者的病情達到持續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后,就可以考慮生物制劑減量或停藥,以傳統DMARDs長期維持治療。
目前,最常使用的生物制劑DMARDs是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除了注射部位反應外,增加感染,尤其是結核感染的風險是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的主要不良反應,因此,在用藥前必須進行潛在結核感染的篩查,如胸片、結核菌素皮試等,用藥期間也需要密切監測。
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以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但是不能控制病情進展,因此不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最主要藥物,可以與DMARDs聯合短期使用。用藥期間需警惕可能出現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必要時加用胃黏膜保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
篇6
大家知道,激素對人體的作用像一把雙刃劍。它有抗炎作用,可以大大減輕關節的炎癥從而緩解臨床的各種癥狀;同時,激素在劑量過大及療程過長時,不但不能很好地控制類風濕病變的進展,而且常常還會有明顯的副作用,如引起青光眼、白內障、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消化道潰瘍、嚴重的骨質疏松、感染、兒童發育停滯等。這些副作用對患者的傷害有時甚至超過類風濕關節炎的傷害,這時患者就會受到疾病與激素副作用的雙重折磨。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類型及進展變化比較復雜。有的人發病一次后長時間不再復發;有的人病情反反復復,時輕時重,呈波浪形進展;有的人病情進行性加重,在1~2年內即可導致嚴重的關節破壞及功能障礙。病情不同,決定了使用激素治療的方法也不同。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時,必須強調合理應用激素,以減少激素藥物的副作用。
鑒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慢性病程及波動性特點,在藥物治療中,一般應遵循下述原則:
*輕型或中型類風濕關節炎,應該采用以慢作用藥物為主的治療方案,能不用激素就盡量不用。常用的慢作用藥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磷酸氯喹等,在使用2~3月后出現明顯療效,且療程也可以比較長,有時可長達2~3年。
*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可將上述慢作用藥物聯合使用。如果患者使用慢作用藥物時,關節的腫痛及功能障礙仍比較明顯,可以加用非甾體抗炎藥,如萘普生、布洛芬、雙氯芬酸等,而不一定非要用激素。
*如果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現了高熱、大量心包積液、多數類風濕結節、內臟損害、嚴重的多關節炎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可在上述慢作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激素,以便迅速控制病情,減輕關節癥狀,恢復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7
【關鍵詞】通痹顆粒;甲氨喋呤;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93.2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781-01
Clinical observation Tong -Bi-Granules (TBG) combined methotrexate(MTX) therapy in elderly RA
(Hunan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CM, Changsha Hunan 410007)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ong-Bi-Granules(TBG) combined methotrexate(MTX)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s. Methods: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RA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 the treatment group to TBG and MTX,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MTX. Clinical efficacy,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1、2 month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in improving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reduce CRP, RF, ES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BG combined MTX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reduce CRP, RF, ESR level, is a good old RA 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
【Key words】Tong-Bi-Granules, methotrexate, elde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ical efficacy
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是一種以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國RA患病率為0.3%~0.4%,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老年約占40%[1]。單純用西藥治療不良反應較多[2],中醫藥治療在個體化方案及改善預后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導師在治療RA方面做了長期探索,通痹顆粒為其治療RA的驗方,在臨床已應用多年,臨床療效顯著 [3]。本研究旨在觀察通痹顆粒聯合甲氨喋呤治療老年RA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來自于湖南中醫藥大學附一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修訂的診斷標準,共收集有效病例60例。采用完全隨機方案,將受試者按就診順序編號,前面80%按隨機分配,后面20%按性別、年齡、病程均勻分配,使組間均衡,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60~73歲,對照組男9例,女21例;年齡57~72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甲氨喋呤 10mg/次 PO QW;葉酸 5mg/次 PO QD。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用通痹顆粒(由湖南中醫藥大學附一院制劑科制備,規格:10g×6小袋/包,由桑寄生、菟絲子、獨活、全蝎、白芍等11味藥組成);10g/次 沖服 Bid。1個月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
理化指標:類風濕因子(RF)、紅細胞沉降率(ESR)及C反應蛋白(CRP)。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后疾病療效比較
表1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86.2%)高于對照組(74.1%),經秩和檢驗,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RA以關節腫大畸形、僵直不能屈伸為臨床特征。老年人本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痹阻關節日久,寒濕賊風,痰濁瘀血,互為交結,凝聚不散,致骨損筋攣。鑒于此病屬本虛標實,確立了補益肝腎、祛風除濕、化痰逐瘀為法,以獨活寄生湯為基礎化裁而成通痹顆粒方。
本方以桑寄生為君,補養肝腎、祛風通絡、強筋益脈。菟絲子、牛膝補肝腎、益精血、強腰膝輔君為臣。全蝎、乳香、獨活、秦艽、桂枝共奏通絡止痛、散結化痰、祛風勝濕、溫經散寒為佐助。白芍與當歸補氣養血、調營實衛為佐助。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本方緊扣老年RA的病因病機立法,全方以補益肝腎氣血為基礎,兼祛風除濕、祛痰逐瘀、通絡止痛。使氣血充,肝腎補而正氣得復,風濕去而痰瘀除,邪除正復,攻補兼施,諸藥相須為用,能有效降低血CRP、RF、ESR水平,頗宜用于治療老年RA。說明通痹顆粒聯合甲氨喋呤是治療老年RA的良好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但本次研究時間短,收集樣本量偏少,結果仍需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 李玉琴,程芳等.老年類風濕關節炎特點及治療策略[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3,34(2):89-91
篇8
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疼痛;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5.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2-0111-02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見的主要癥狀之一是疼痛,由于遭受疼痛的折磨,其生活質量下降,同時伴有焦慮、憂郁、悲傷、絕望等負性情緒,而這些負性情緒又可加重疼痛反應。生活質量包括個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條件的客觀狀態與主觀生活滿意度兩部分。類風濕關節炎對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影響,近年來已引起了人們的密切關注。所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緩解情緒反應,提高生活質量,成為一個重要而又迫切的護理問題。為探討疼痛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筆者對7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住院的7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男14例,女58 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2.8±12.33歲。
1.2 調查方法 被調查患者接受本科臨床治療方案,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治療的同時加強疼痛護理。參考文獻制定生活質量方面調查表及VAS疼痛目測表,對所選患者在疼痛護理前后各進行一次測試(第1次測試與第2次測試間隔一周)。
1.3 生活質量方面[1] 內容包括軀體方面因素:食欲、睡眠、疲乏、日常生活狀況、治療副反應、疼痛程度;心理方面因素:緊張、擔心、易怒、情緒低落;社會人際關系方面因素:家庭理解與配合、同事理解與配合。各項指標相加得到生活質量的積分值。
1.4 疼痛程度的調查 按VAS疼痛目測表測定疼痛,0分代表無疼痛;1~3分代表輕度疼痛,日常生活、睡眠不受影響;4~6分代表中度疼痛,日常生活和睡眠受到影響:7~9分代表嚴重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10分代表最嚴重及無法忍受的疼痛。在本組中輕度疼痛2例,中度疼痛25例,嚴重疼痛45例。
1.3 統計學處理 生活質量指數以(x±s)表示,數據經SPSS10.0軟件處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Ridit分析。
2 結果
2.1 疼痛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按照疼痛程度分級的3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間生活質量積分指數的差別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2.2 鎮痛治療護理與療效評估 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鎮痛治療護理、緩解疼痛的同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睡眠、日常生活狀況、緊張、易怒、擔心等指標(P
3 討論
3.1 疼痛的評估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護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疼痛會影響睡眠,相反睡眠不好也會增加疼痛,此外,資料顯示疼痛的增加會導致情緒的抑郁,疼痛、關節功能的受限和年齡的增長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表1中可見隨著疼痛程度的加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護士應根據患者和家屬的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正確的評估疼痛的性質、持續時間及程度,為疼痛的治療和護理提供有效的保證。
3.2 給藥護理 為了減輕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控制病情發展,早期、聯合用藥仍是主要治療原則。護士應根據疼痛的評估,按醫囑準時給藥。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甚多,但小劑量則可迅速鎮痛,產生的副作用較少,盡量在早晨或早晨及下午飯后服用,以盡量減輕對垂體腎上腺軸的反饋抑制,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而非甾體抗炎藥起效快,宜在起床前或睡覺前1h服用止痛效果好,但對胃腸道刺激較大。本組72例患者均服用此類藥物,1周后有17例出現輕度返酸、噯氣、胃部燒灼,后經應用胃黏膜保護劑,癥狀明顯好轉。正確地按時按量給藥,不但能使患者疼痛減輕,同時對與之相伴隨的食欲不振、疲乏、日常生活狀況等均有明顯的改善,此已在本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3.3 心理護理 RA患者病程長,關節腫脹或疼痛反復發作,有時疼痛甚劇,拒觸摸,壓痛明顯,生活不能自理,身心遭受很大痛苦,同時害怕關節畸形,功能障礙,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疼痛的產生是運動受限、日常活動困難、需要依賴別人、社會活動的沖突、家庭關系的困擾、工作的難以勝任及治療帶來的不適等一切導致的綜合刺激,因此護士應主動向患者介紹同病室病友以及好轉病員的情況,解除緊張焦慮的心理因素,從行動上主動關心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需要,保證環境的安靜、舒適,以提高患者的痛閾,向患者宣教有關醫療方面的知識以及新的信息,消除其悲觀感,增強戰勝病痛的信心。在本研究患者中精神緊張57例(89.1%),易怒18例(28.1%),情緒低落14例(21.9%),可見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情緒非常不穩定,對患者的疼痛是有很大影響。同時筆者的研究發現隨著疼痛的緩解,精神緊張、易怒、擔心、情緒低落等同樣有明顯的改善,這些研究更證實了重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心理護理在疼痛緩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健康教育
3.4.1 幫助類風濕患者認識疼痛,了解疼痛的原因、治療方案尤其是慢作用藥使用要3~6個月才能見效,教給患者和家屬一些有關疼痛和止痛的知識,避免亂投醫而加重病情。
3.4.2 急性期臥床休息,保暖以緩解疼痛,保持關節功能位,以免發生屈曲畸形。緩解期可適當活動鍛煉,如散步、抬腿、彎腰等,以自身承受的能力為限。維持正常生活的自理,提高生活質量避免引起疼痛的各種誘因如寒冷、潮濕、感染、吹風,注意肢體保暖,可減少疾病的反復發作。
3.5 音樂療法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在一種聲級較低的柔和的背景音樂下,能夠消除患者的不良體驗,抑制各種壓力反應,促進感情、情緒的鎮靜。根據患者的愛好、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精神狀態選擇與患者的情緒相吻合的、節奏緩慢、優雅的音樂不定時播放,如在早飯前1~2 h,下午4~5 pm,晚上7~8 pm等,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使其放松,以緩解焦慮和疼痛。
3.6 減輕疼痛的技巧訓練 如深呼吸鍛煉,對皮膚和皮下組織施以不同程度的按壓,熱水浸浴關節疼痛部位,以松弛肌肉、改善循環、減輕疼痛。
護士進行疼痛知識的宣教以及疼痛的評估、疼痛綜合護理可以減輕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并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類風濕因子活動期;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4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77-0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類風濕因子活動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訓練組和對照組,訓練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5.5歲,平均病程5.2年以上,X線檢查:2期11例,3期10例,4期9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7歲,平均病程5.3年.X線檢查:2期12例,3期9例,4期9例。兩組均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期,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及功能障礙等表現,有的嚴重喪失生活能力及生活處理能力,全部病例按美國風濕病學會(RAR)1987年診斷標準確診,治療均按我科協助的治療方案:四聯療法,即激素、免疫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和中藥麻桂辛姜湯。訓練組,治療訓練前行全面檢查,包括疼痛評分、晨僵情況、關節腫痛數、肌力,20m步行時間及生活自理能力、紅外線疼痛評定等情況。治療訓練后第2周復查一次,對照組按我科協助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未經過康復訓練。
1.2 康復護理方法
1.2.1 急性期 類風濕因子活動期疼痛劇烈,有全身癥狀,應完全臥床休息,為了防止各關節的屈曲攣縮,臥床時要保持正確的。床墊不宜太軟,仰臥時枕頭不宜過高,因患者頸椎有時受累,前臂保持旋后位,髖關節、膝關節盡量保持伸展位,踝關節保持零度位置,避免被褥壓迫。為保持關節功能位,可選用夾板固定,但固定時間一般≤2周,取2次/d-3次/d俯臥位,5mm/次-20mm/次,避免髖、膝關節的屈曲攣縮。經治療后關節疼痛減輕,全身癥狀改善可適當運動,以床上橋式運動、股四頭肌主動收縮為主,這些運動對于維持和改善關節,肌肉的功能,防止關節畸形,具有重要的作用,應每天堅持,但運動要適量,應以不影響全身癥狀的改善為標準,由1次/d,5min/次-10min/次,逐步過度到2次/d,1h/次-2h/次。
1.2.2 穩定期 若受累關節無法充分運動時,給予輔助運動或被動運動,也可作牽引,以增加關節活動范圍,以患者稍感疼痛為限,可利用徒手、滑輪、彈簧、沙袋、橡皮條進行鍛煉,以保持和增加肌力,訓練前最好先進行溫熱療法。阻力要逐漸增大,活動次數不宜過多,以不致引起疼痛為度,活動后以不感到明顯疲勞為限,一般1次/d,10遍/次。步行訓練,早期盡量避免負重步行,可以靠雙拐、單拐和矯形器進行負荷步行訓練。在步行的基本動作完成時,要注意及糾正不良步態。日常生活訓練,包括移動動作、飲食、更衣、沐浴、個人衛生等各種基本動作和技巧。訓練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給患者以充分完成動作的時間,并努力創造訓練機會,多給指導,少給輔助,盡量讓患者獨立完成動作,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強化,以提高熟練度和技巧度。針炙關元、足三里、陽陵泉、外關,1次/d,30min/次,10d為1個療程,此病病程長,且纏綿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大多數患者情緒焦慮、悲觀,甚至有厭世之感,覺得自己是一個廢人,給家庭、社會帶來負擔,在以上訓練時,護士要關心體貼患者多與患者交談,告知患者適當功能鍛煉的時間、方法及注意事項和重要意義,告知患者堅持功能鍛煉,就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部分恢復或基本恢復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并請療效好,原來生活不能自理,現已恢復自理能力的患者現身說法,恢復患者的自信心。
1.2.3 療效標準 顯效:關節腫痛明顯減輕,晨僵時間明顯縮短,肌力及20m步行時間明顯好轉,自理能力基本恢復;好轉:關節腫痛減輕肌力及20m步行時間有改善,自理能力部分恢復;無效:癥狀體現較入院前比較無變化或加重。
2 結果
經統計學處理,康復訓練2周,訓練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康復訓練4周后,訓練組與對照組之間顯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常見的慢性多關節炎癥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學中稱之為“痹癥”,是一個世界范圍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女性多見[1],據統計,患病率為0.3%-2.1%[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由于疼痛,關節活動受限以及長期的運動不足,常常導致關節畸形肌力低下或廢用性萎縮,以致于部分或完全喪失工作能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以縮短康復時間,保持關節功能位和適當的活動度以防止關節畸形,增強肌力,防止廢用性萎縮,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工作能力。本組病例訓練組2周、4周顯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分別提高41.7%和61.9%,經統計處理,康復訓練2周,康復組與對照組之間顯效率差異無顯著性,康復訓練4周后,訓練組與對照組之間顯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六味地黃湯;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5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9(c)-085-02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屬中醫“痹病”范疇。我國的發病率為0.38%~0.44%,現臨床所用西藥和激素雖能使部分病人得到緩解,但起效慢,副作用明顯。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西醫治療的不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5例患者均為我院風濕科2001~2004年期間住院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對本病的分類標準。均長期服用1~2種慢作用藥(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嘧啶)及小劑量強的松治療(6個月以上),療效不佳,仍有關節痛及晨僵。按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19例和對照組16例。治療組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齡(42.18±3.92)歲,對照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齡(41.37±1.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西醫方面:主要表現晨僵、關節疼痛腫脹以及畸形,活動障礙等,有些病人伴有關節外表現,如類風濕結節、間質性肺炎、神經系統損害等。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增加。中醫方面:主要表現頭昏、腰痛、腰膝酸軟無力,小腹涼,偶有心悸、胸悶,肢體關節酸痛、麻木、屈伸不利,舌尖邊紅、少苔,脈細數。中醫診斷:頑痹,證屬肝腎陰虛,痰瘀阻絡,寒熱錯雜。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靜脈注射甲氨喋呤10 mg,每周1次;靜脈注射強的松10 mg,每天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以六味地黃湯為主方加黃芩、黃連、野;待患者自覺心悸消失,頭昏減輕,腰痛及腰膝酸軟無力稍好轉,將上方各味中藥加量繼續服用;待頭昏消失,腰痛、腰膝酸軟明顯好轉,將山藥、牡丹皮加量,同時加用徐長卿、桑寄生、雞血藤、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除濕,補血養血、活血通絡;待肢體關節酸痛、麻木,屈體不利較前好轉,加附子、肉桂溫補腎婦,服至小腹涼感、腰痛、腰膝酸軟消失,并將湯劑改為丸劑鞏固治療。兩組治療均持續1個月。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93年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痹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建議的標準。臨床治愈:癥狀全部消失,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顯效:關節腫痛明顯好轉,功能改善,主要化驗指標明顯好轉或接近正常。有效:關節腫痛好轉,主要化驗指標有所改善。無效:和治療前比較均無進步。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療效見表1。
3 討論
RA屬中醫“痹癥”范疇,歷代醫家對其發病機制多有論述。早在《素問?痹論》中就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之說。《儒門事親》則認為“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痹。”時至今日,現代醫家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在古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揮。潘氏等[1]認為RA不應以風、濕、寒、熱來論其基本病因病機,而應從陽虛氣弱,四末不溫為基礎,瘀血濁凝聚關節為基本病機來認識。風寒濕邪可誘發或加重病情,但RA關節病變的直接病邪卻不是風寒濕之氣。治療時也步步顧及到陽虛與瘀血。劉氏等[2]認為,RA與一般的熱痹不同,其發病機制為本虛標實、寒勝其熱;主要是風寒濕三邪已經深侵到肝腎、筋骨,尤其是傷害了腎。且病程較長,寒濕、痰濁、瘀血、賊風互為影響,凝聚不散,經絡閉阻,血氣不行,又可加重病情,常見為腎虛寒凝證。中晚期RA的主要病機為肝腎虧虛,寒凝絡閉,經絡蓄熱,痰瘀互結,風濕痹阻,臟腑之虛主要在腎,且有寒、熱、陰、陽之別。李氏等[3]新近提出RA是“新病入絡”的代表病證,毒損肢節絡脈,絡道亢變,絡脈虛滯為其主要病機特點。
本研究中患者均久病,素體虛弱,不宜使用蟲類等克伐過重的藥物搜風通絡,此類藥物多為辛燥之品,具有一定的毒性,用之不當,易傷正氣,正氣一傷,邪氣難除。筆者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以中藥六味地黃湯為主方,益氣養血,補其肝腎,扶其正氣。同時配黃芩、黃連、野清熱解毒消炎,以制其熱,在患者體質逐漸增強的基礎上再加以作用平和的桑寄生、徐長卿、雞血藤、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除濕,補血養血,活血通絡,以進一步增強體質,祛除體內的風寒濕邪,并在滋補腎陰的同時配以附子、肉桂,溫補腎婦,以達陰陽平衡,進一步增強患者體質,患者配以適當的運動,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加速康復,取得良好效果。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難治性疾病,中醫藥在辨病與辨證結合思維模式指導下的聯合西醫的治療方案較單純的西醫治療方法在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癥狀、體征、功能等方面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潘遠根,曠惠桃.類風濕關節炎病機的再認識[J].中國中醫藥信息,1998,5(1):12.
[2]劉玉銥,范金茹.旭痹健步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1(3):8.
[3]李文芳,王為蘭.論治類風濕關節炎[J].河南中醫,1992,12(3):36.
[4]張妍,王亮,王波,等.中西醫聯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4例[J].中國臨床醫師雜志,2007,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