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物理治療臨床研究

篇1

【關鍵詞】皰疹搽劑;帶狀皰疹

【中圖分類號】R27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245-02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和以神經痛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皮膚損傷和神經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工作和學習。治療適當會使病程縮短、后遺神經痛發病率減少。我們于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外用中藥皰疹搽劑配合物理療法(超短波并調治中頻電療法)治療帶狀皰疹5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起病不超過4d,無嚴重器質性病變及未經治療的帶狀皰疹患者118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癥(不包括泛發型和特殊類型),并且無合并感染。其中男61例,女57例,年齡從16~76歲,平均39.5歲。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9例和對照組59例,兩組病例在年齡、病程以及病變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別無顯著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外用中藥皰疹搽劑配合物理療法(超短波并調治中頻電療法)。具體操作如下:中藥皰疹搽劑為棕褐色復方中藥醇制劑,主要由大黃、冰片、黃連、半邊蓮、硼砂、細辛、川烏及白芷等組成,有清熱解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乙醇濃度為30%,臨床上主要用于帶狀皰疹的治療,是一協定處方,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制劑室提供。6次/d,局部搽用。超短波治療采用上海產80型超短波治療儀, 1次/d,15min/次;調制中頻電療應用北京產MTZ-C型調制中頻治療儀,用雙向方波調制的中頻電, 1次/d,20min/次。以上治療連續10天為一療程。

對照組采用帶狀皰疹的常規治療方法,阿昔洛韋片200mg口服,5次/d;消炎痛20mg口服,3次/d;外用酞丁胺液,6次/d;以上藥物連續用藥10天。

1.3 觀察方法:兩組患者自開始治療后均隔日觀察記錄以下指標,止皰時間(水皰停止出現時間);止痛時間(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結痂時間(水皰全部干涸結痂時間)。10天的一個療程結束后,每周隨訪1次,共4次,以觀察后遺神經痛的發生。

1.4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為疼痛消失,皮損全部或基本消退;顯效為疼痛基本消失,皮損消退70%以上;好轉為疼痛減輕,皮損消退30%以上;無效為疼痛未減輕,皮損消退不明顯或皮損消退30%以下。有效率為痊愈加顯效的百分數合并計算。

2 結果

2.1 痊愈率及有效率:治療10d后,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2.2 癥狀改善時間:兩組患者止皰時間、止痛時間、結痂時間比較見表2。治療組在三方面都優于對照組。

2.3 隨訪:治療組有2例出現后遺神經痛,發生率為3.4%;對照組有10例出現后遺神經痛,發生率為16.95%,兩組比較后遺神經痛發生率具有統計學意義,x2 =4.154,P

2.4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3 討論

現代醫學證實,帶狀皰疹系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此病毒平時潛伏于腦和脊神經節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此病毒就會活動繁殖,誘發帶狀皰疹。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很多,我們采用中藥外用皰疹搽劑配合超短波和調制中頻兩種物理療法配合治療,與西醫的傳統治療方法作對比療效顯著。

帶狀皰疹物理治療的目的在于減輕疼痛、預防感染、縮短病程和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多為肝膽火盛,外受毒邪而誘發,疼痛原因為毒邪化火,搏于肌膚,故清熱解毒止痛為其根本治療。皰疹搽劑中大黃苦寒,清熱解毒,活血祛淤,現代醫學表明,大黃具有教明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并具有免疫調控,促進人體產生干擾素,增強抗病能力[2];冰片具有清熱止痛,生肌止癢,抗過敏減少炎癥滲出作用;黃連、半邊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硼砂,甘堿涼,清熱解毒,消腫斂瘡之效;細辛、川烏及白芷有消炎鎮痛作用。全方制成外用含30%乙醇的搽劑,直接作用于患處,具有清熱除濕,活血解毒,通絡止痛,消腫斂瘡,對水皰的吸收,減輕燒灼刺痛有明顯效果。配合物理療法增加局部血流量,有利于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起到消炎、消腫及緩解或消除疼痛的作用[3.4]。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顯效快,且縮短止皰、止痛、結痂時間,和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也無明顯不良反應。因此,外用中藥皰疹搽劑配合物理療法治療帶狀皰疹方法簡便,療效可靠,能有效減輕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壤之,楊麗平,吳曉霞.微波外照射配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86例 [J].皮膚病與性病,2006,28(2):27-28.

[2] 徐天予.大黃及其復方古今臨床應用探析[J].中國藥業,2010,19(14):85-86

[3] 繆鴻石,主編.電療與光療[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33,59.

[4] 杜寶琮,杜威,劉爍等.超聲-中頻電療的鎮痛效果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456-458.

作者簡介:

胡喜華(1977-),女,河南洛陽人,藥師,本科,主要從事中醫制劑工作和研究。

篇2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平喘合劑;霧化吸入

霧化吸入是支氣管哮喘的重要用藥方法,霧化吸入能直接將藥物作用在氣道局部,從而迅速解除氣管痙攣等哮喘癥狀。我院于2008年7月~2010年8月對90例支氣管哮喘住院患者采用中藥平喘合劑聯合地塞米松等霧化吸入治療,取得了顯著平喘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182例,均為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并均根據我國成人哮喘相關診斷標準[1]而診斷。隨機將182例患者分為觀察組90例、對照組92例。觀察組90例中男34例,女56例;年齡10~67歲,平均(36.4±6.1)歲;病程1年~6年,平均(3.4±1.2)年;其中常年性發病者20例,季節性發病者70例;根據患者病情看,其中輕度哮喘患者28例,中度哮喘患者56例,重度哮喘患者6例。對照組92例中男36例,女56例;年齡11~66歲,平均(36.7±5.9)歲;病程1年~7年,平均(3.6±1.3)年;其中常年性發病者23例,季節性發病者69例;其中輕度哮喘患者29例,中度哮喘患者56例,重度哮喘患者7例。182例患者入院前均有抗過敏藥物、糖皮質激素服用史,入院時均有呼吸困難、哮喘等臨床癥狀,體檢聽診可聞及患者雙肺干濕性音。兩組在上述一般資料上經統計學處理無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糜蛋白酶等霧化吸入治療(藥物用量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觀察組在該治療基礎上加用平喘合劑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平喘合劑由細辛、虎杖、麻黃、蟬蛻、地龍、黃芩及甘草提取液提制而成。霧化吸入治療每天1次,每次霧化吸入半小時,連續1周治療視為一療程。重癥患者可連續進行2~3個療程。常年發病患者在癥狀緩解期可單獨用糜蛋白酶配合生理鹽水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每個星期2次,連續治療6個月。觀察并對兩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

1.3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有明顯改善或消失,且聽診聞及哮鳴音消失或基本消失,門診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有效:治療1~3個療程后患者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有明顯改善,且聽診聞及哮鳴音消失或基本消失,門診隨訪6個月,有2次及以下復發,但癥狀均減輕。無效:治療1~3個療程后患者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門診隨訪6個月,復發次數>2次,且癥狀未見減輕,與之前相同。

1.4統計學方法

觀察數據均經SPSS13.0進行統計處理,其中療效比較進行卡方檢驗。P

2結果

2.1療效比較

觀察組90例中顯效者30例,占為33.3%;有效者53例,占58.9%;無效者7例,占7.8%,總有效率為92.2%。對照組92例中顯效者27例,占29.3%;有效者48例,占52.2%;無效者17例,占18.5%,總有效為81.5%。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且有統計學意義(x2=4.55,P

2.2不良反應

兩組均無1例患者有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3討論

近年來成人支氣管哮喘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尤其在秋冬交替季節[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抗過敏藥物、糖皮質激素等方法治療,但該方法對部分常年反復發作病人治療效果欠佳。

本研究主要采用霧化吸入方式用藥治療支氣管哮喘。該方法通過將藥物混合物霧化為直徑在4mm~8mm的小滴以進行局部用藥,迅速使支氣管平滑肌解除痙攣、血管擴張,從而緩解其臨床癥狀,同時局部用藥減少了全身用藥量,進而降低了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所用中藥平喘合劑中含有麻黃、地龍、細辛等,能疏散風寒、散痰濁瘀、益氣清肺,共同起宣肺平喘、祛瘀去痰的作用[3]。從研究結果看,觀察組聯合中藥霧化治療療效明顯要優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中藥霧化吸入治療能提高地塞米松等西藥臨床療效,迅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遠期復發率,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療效判斷標準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138.

篇3

關鍵詞:藥物穴位導入;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或稱貝爾麻痹(Bellpa1Sy)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周圍性面癱。病因未明,由于骨性面神經管只能容納面神經通過,所以面神經一旦缺血、水腫必然導致神經受壓。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均可導致局部神經血管痙攣、缺血、水腫,出現面神經麻痹[1]。面神經麻痹是臨床常見病之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常見于20~40歲,且男性多于女性。常見的癥狀是額紋消失,不能皺額,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雙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鼓氣、吹口哨漏氣,食物易滯留病側齒齦等。通常急性起病,癥狀可于數小時或1~3d內達到高峰[2]。患者常出現食欲下降、失眠、注意力難集中,對日常生活活動失去興趣,工作能力下降,自尊心受挫,無助、焦慮等。目前面神經治療方法眾多,如何優化治療方案,盡快地、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面神經功能、降低殘損程度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西醫對于面神經麻痹主要是以激素和抗病毒藥為指導原則,有良好的療效,但激素大量使用卻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本研究應用藥物穴位導入治療的方法,不僅可以減少患者的痛苦,還具有安全性,有效性高的優點。我們于2012年7月~2013年12月采用藥物穴位導入治療面神經麻痹56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男32例,女24例;均為單側面神經麻痹(右側35例,左側21例)。年齡15~60歲,以20~40歲多見。病程1d~6個月。

1.2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面神經中醫診斷標準[3]和西醫診斷標準[1]。全部患者均經神經內科檢查而確診。

1.2儀器及藥品GFD-3B直流疊加低頻脈沖治療儀,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23研究所生產。維生素B1(VitB1)注射液;川芎藥液,以50%酒精泡制成15%的川芎藥液;制草烏藥液,以35%的濃度煎制而成。

1.3操作準備:參照文獻[4]略加改進:①將醫用紗布做成的8cm×8cm的藥墊,分別放入40℃的川芎、制草烏藥液中浸透取出擰干,同時將VitB1各100mg均勻倒在川芎、制草烏藥墊上,然后將川芎+VitB1藥墊放在面部患側的四白、頰車、地倉、下關、迎香等相應穴位上;將制草烏+VitB1藥墊放于完骨、翳風等相應穴位上。②將經過滅菌消毒過的極板套(10cm×10cm)放入約50℃的溫水中浸透取出,將電極板插入套內,放于藥墊上面;塑料薄膜覆蓋在極板套上,固定帶結扎。③將治療儀連接線的負極夾在面部患側的電極板上,連接線正極夾在患側頸后電極板上。

1.4方法患者取坐位,先后依次打開治療儀電源開關、定時開關,調節“脈沖強度”旋鈕,使患者有按摩感為宜。調節“頻率”旋鈕,頻率快慢根據患者感覺舒適而定。調節“電場強度”旋鈕,強度調節應由弱至強,直至患者能耐受最大強度。一般來說在人體承受的情況下電感愈重療效相對較好。成人大多“電場強度”在4~5mA,治療5min后再加至10mA左右。治療30min/次,1次/d,10d為1療程,休息2d后再行下1療程治療。

2結果

2.1療效評定方法痊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顏面表情肌運動功能恢復正常,左右對稱。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外觀大致正常;靜止時,雙側對稱,運動時,輕微功能障礙。有效:癥狀有所好轉,外觀有改善;靜止時,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癥狀及外觀無改善。

2.2治療結果經1~5個療程治療,痊愈42例(75.0%),顯效8例(14.4%),有效4例(7.1%),無效2例(3.5%);總有效率為96.5%。

3討論

面神經麻痹是臨床常見病,發病率各文獻報道不盡相同[5],據最近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病發病率高達49.77萬/年[6]。往往急性起病,癥狀可于數小時或者1~3d內達到高峰。根據病情處于不同階段分為急性期(發病7d內)、靜止期(發病8~15d)、恢復期(15d以后)、后遺癥期(發病6個月以后)[7]。祖國醫學稱面神經麻痹為“面癱”、也稱“口僻”。多由于素體虛弱,享賦不足,勞累過度,起居不慎,以至氣衰血少,營衛不調,絡脈空虛,外邪侵入面部陽明、少陽經脈,使面部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筋肉失其濡養,縱緩不收而致。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大多學者認為,該病是由于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引起的面神經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致使面神經缺血、水腫,從而導致面神經受壓和脫髓鞘。目前,對面神經治療,尚無特異性的有效療法,多憑經驗治療或對癥處理,如運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等),抗病毒藥物治療,營養神經藥物(如VitB1、維生素B6等)、理療按摩方法等。但這些方法均未獲得公認,療效也不確切。

本研究采用中藥川芎、制草烏及營養神經的藥物VitB1經穴位導入治療,將藥物導入、電場和低頻脈沖共同作用于機體,起到針灸、按摩、經皮膚給藥三位一體的效果。傳統醫學認為,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8],制草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9]。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川芎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抗炎癥等作用。VitB1注射液在體內參與糖代謝中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脫羧反應,是糖類代謝所必需,VitB1可以增加神經局部營養,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和傳導性,并促進髓鞘再生[10]。用藥物穴位導入療法可以使藥物在面部病灶局部聚集較高濃度,可以克服因口服給藥經肝臟首過效應而引起的藥物血濃度降低,同時可以減少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川芎、制草烏及VitB1導入機體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神經營養,使神經末梢損傷部位形成長時間的營養層。藥物直接作用于病損面神經及所支配的表情肌,促進神經組織代謝,提高神經興奮性,促進面部肌纖維的收縮,調整肌張力,使局部炎癥、水腫消退和吸收,重建面部表情肌的功能,并提高神經細胞再生能力,從而達到改善傳導,使癥狀緩解和消除[11]。

本研究中,所選取的穴位四白、頰車、地倉、下關、迎香、完骨、翳風等大多分布在面神經主管的肌群上。據經絡皮部理論[12]:手陽明經循行于面部,四白為胃經腧穴,是面神經所過之處;頰車穴下布有面神經的下頜緣支的分支和耳大神經的分支。藥物、電場和低頻脈作用于這些穴位,有助于恢復局部協同肌、拮抗肌的相互聯系,恢復口角軸正常的三維運動。現代醫學認為針刺四白、頰車等穴位可以緩解血管痙攣,改善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環[13],促進炎性產物的清除,加快局部水腫、炎癥的吸收和消退,從而抑制面神經的進一步受損。并縮短其受壓時間,改善了受損神經的營養狀況。同時可使面部神經和面肌興奮性增強,利于其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用藥物穴位導入治療,經電場、低頻脈沖對穴位的錘擊,并通過藥物從穴位的導入,作用于腧穴一經絡系統,使低頻脈沖、藥物、穴位協同發揮作用,給面神經一個良性刺激,加速了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受損面神經和面肌的營養狀況,以達到兩側面肌肌力的平衡[4]。同時又可以解除末梢神經水腫,降低神經變性,加速了麻痹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該療法治療面神經麻痹,操作簡便,見效快,安全,治愈率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35.

[2]Holland NJ, Weiner GM.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ell′s palsy[J].BMJ, 2004, 329(7465):553-557.

[3]孫國杰 針灸學[M]. 第六版,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周愛玲,陳霞,徐濟良,錢東生,朱毅芳,黃金華,邵政一. 中草藥穴位導入治療貝爾麻痹290例臨床研究[J]. 南通醫學院學報;1999;19(4):484

[5]Mc Cormick DP.Herpessimplex virusasa eause of Bell,s Palsy [J].Rev Med Virol,2000;10(5):285-289.

[6]湯曉芙.神經系統臨床電生理學(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307-308.

[7]于金棟,張靜,曹世強,等.近十年中藥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綜述[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9):1064-1066.

[8]陰健,郭力弓.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1)[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108.

[9]陰健,主編.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2)[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5.258.

[10]趙江莉,蔣伶俐,陳曦,等.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兩種離子導入治療療效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8):760-762.

[11]白海霞.針剌配合中藥導入治療面神經麻痹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1;27(4):38.

篇4

【關鍵詞】 飲食療法;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

為探索糖尿病病人飲食療法對降糖藥物治療的協同作用,隨機抽取2009年1-12月在我院就診的25例糖尿病病人進行治療效果綜合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9年1月-12月因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就診的病人25例,入選病例符合1997年ADA/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58.5歲,均有服用磺脲類降糖藥物史。合并高血壓6例,冠心病1例,肺炎1例,尿路感染2例,無慢性腎衰竭、腦血管疾病、白內障、腳壞疽等并發癥。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格列苯脲,早、中、晚餐各2.5mg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0.5g,晚餐時服用。

1.2.2 飲食療法 對25例T2DM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根據體型和體力情況計算所需總熱量,且保持食物的多樣性。

1.2.3 血清學檢查 血糖:患者禁止飲食攝入12h,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檢測血糖;口服相當于75g無水葡萄糖的水溶液,2h后檢測餐后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上海德賽試劑)。HbA1c測定:用微粒色普法(挪威產NycoCard Reader II多功能全定量金標儀)。同時檢測血脂、腎功能、血流變等。

2 結果

25例T2DM患者在試驗過程中,堅持飲食控制,調劑粗糧豆制品,少米細面,適當蔬菜搭配。21例病人做適當體育活動、散步、晨練等。服藥治療方面:25例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血糖控制良好。多數患者在基本口服藥物的基礎上,采用滋補腎陰、益氣生津、活血化瘀等中藥聯合治療,口服消渴丸、六味地黃丸等。根據個體差異,有11例患者分別加用格列齊特、阿卡波糖、格列喹酮或格列波脲等藥物口服,2例因并發癥使用胰島素注射。

在糖尿病監測方面,22例T2DM患者能夠堅持定時門診復查血糖、HbA1c及血脂、腎功能、血流變等。另3例病人間斷化驗檢查,但最終空腹血糖及HbA1c檢查均維持在正常范圍。

25例T2DM患者藥物治療7~21天空腹血糖平穩下降,HbA1c測定在4~8周恢復正常,全身乏力等癥狀明顯好轉。第8周5例患者出現空腹血糖升高,且疲倦感加重,有4例患者因血糖正常后未堅持飲食控制隨意進食引起,1例患者因肺感染造成癥狀加重。

3 討 論

糖尿病是對人類健康有嚴重威脅,對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疾病。據WHO報告的結果,世界各國2000年糖尿病患者人數為1.75億,預計2010年為2.39億,2025年將突破3億,T2DM患者激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總數劇增的主要原因。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前3位國家為印度、中國、美國[2]。還有相當多的人群處于“糖調節受損期”(即糖尿病前期),表現為空腹血糖受損(IFG)或葡萄糖耐量減低(IGT),二者都是將來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險因子。T2DM的治療應是綜合性的,包括飲食、運動、藥物、糖尿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和血糖監測等,其中,飲食治療是T2DM治療的基礎,應強調總熱量限制,鼓勵高纖維飲食,少食多餐,多種食物交替攝入。

節制飲食,并加強體育鍛煉,不僅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而且是一種有效預防因肥胖加重IGT的輔助措施。飲食療法對輕型T2DM患者,尤其肥胖型患者,可以控制病情。重型患者采用藥物和合理飲食治療,亦能取得理想效果。積極預防并發癥,就可以正常的工作、生活。這就要求醫患雙方積極配合,明確控制目標,患者要掌握糖尿病的保健知識,注意限制飲食、合理用藥、定期監測血糖指標、血脂、血壓、體重、心電圖、眼底等,隨時調整飲食及降糖藥物劑量,從而達到防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減少致殘、致死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5

術后矯正視力>0.05,其中A組25例(26眼),占61.90%,B組16例(16眼),占39.0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345,P=0.037)。13例(13眼)患者術后出現視網膜脫離,其中A組2例(2眼),發生率為4.76%,B組11例(11眼),發生率為26.8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7.648,P=0.006)。結論:玻璃體切割手術中輔助應用曲安奈德可明顯改善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的視力預后,并可有效預防視網膜脫離等術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曲安奈德; 眼內異物; 玻璃體切割術; 兒童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icacy of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assisted by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for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injury in childhood,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80 cases (83 eyes)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injury in child who received PPV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12 to Oct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TA was used during PPV.40 cases (42 eyes) of group A were treated by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vitrectomy,injecting TA into the vitreous cavity,intraocular photocoagulation and filling with silicone oil.40 cases (41 eyes) of group B were treated by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vitrectomy,intraocular photocoagulation and filling with silicone oil.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more than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 of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extraction.Result:All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were extracted successfully once.The retina were reset in all cases when they were out of hospital.Except of 2 cases (3 eyes) who did not cooperate in examination of visual acuity,the visual acuities increased in 53 cases (56 eyes),31 cases (33 eyes) (78.57%) in group A,and 22 cases (23 eyes) (56.10%) in group B.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字2=4.774,P=0.029).There were 41 cases (42 eyes) out of blindness (corrected visual acuity>0.05),25 cases(26 eyes,61.90%) in group A and 16 cases (16 eyes,39.02%)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字2=4.345,P=0.037).There were 13 cases (13 eyes) who encounter retinal detachment after PPV,the group A had 2 caces(2 eyes),the rate was 4.76%;the group B had 11 cases(11 eyes),the rate was 26.83%.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字2=7.648,P=0.006).Conclusion:The assistant application of TA in PPV for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injury in childho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visual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and it can also prevent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 after PPV for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injury,such as secondary retinal detachment.The application of TA in PPV for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injury in childhood is vaulable to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Pars plana vitrectomy; Child

First-author’s address:Yuebei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Affiliated Yuebei People’s Hospital,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Shaoguan 51202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7.010

眼內異物傷是一類兒童常見的高致盲性眼病[1],占兒童眼外傷的20%~35%,常伴有眼球穿通傷、眼內出血、晶狀體損傷、視網膜脫離,甚至化膿性眼內炎等嚴重并發癥[2-4],常導致視力明顯損傷,視功能完全喪失[1,5],甚至需摘除眼球而造成終生殘疾[1,4]。玻璃體切割術是目前治療兒童眼內異物傷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因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而使視力進一步損害[6-7]。為了改善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的視力預后,降低視網膜脫離等術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自2012年1月筆者在兒童眼內異物傷的玻璃體切割手術過程中輔助應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以指導臨床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行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的80例(83眼)的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13歲;(2)有明確異物外傷史;(3)經眼部CT、X線平片或眼部B超證實眼內異物存在,三維重建定位為眼球后段異物或眼球壁異物;(4)異物位于視網膜表面或嵌頓于視網膜者,異物周圍無明顯包裹,不伴視網膜脫離;(5)屈光間質透明度尚可,間接檢眼鏡下可辨識眼內異物的位置和大小[1,8]。如患者年齡≥14歲,異物位于晶狀體內或晶狀體前,眼內異物伴視網膜脫離者則予以排除,不納入本研究。其中男65例,女15例,男女比例約為4∶1,年齡2~13歲,平均7.5歲;就診時間距受傷

2 h~20 d,平均7.5 d。根據術中是否應用曲安奈德分為兩組,A組40例(42眼)應用TA,B組40例(41眼)未應用TA。術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眼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均遵循《赫爾辛基宣言》,符合醫學倫理學原則,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該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80例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入院后均急行眼部CT(或B超)檢查,詳細詢問受傷情況及異物的可能性質,檢查視力和眼球穿孔部位,急診行清創縫合修復眼球傷口,同時行眼內異物取出。其中A組40例(42眼)取出異物后行玻璃體切割、注射TA、眼內光凝、硅油填充術,B組40例(41眼)取出異物后行玻璃體切割、眼內光凝、硅油填充術。術前均先抽取0.5~1.0 mL玻璃體液和前房液行病原體培養+藥物敏感試驗,A組40例(42眼)患兒手術過程中,取出眼內異物后,向玻璃體腔中注入TA 0.05~0.10 mL。將殘留的玻璃體、膿液及病變的視網膜組織徹底清除,術后均予全身應用廣譜抗生素+局部的抗炎、抗感染治療,如合并化膿性眼內炎則待培養結果及藥敏實驗調整抗菌藥物。術后每天裂隙燈下檢查角膜情況及前房炎癥反應,雙目間接檢眼鏡下檢查玻璃體及視網膜情況,同時每天檢測視力及眼壓。兒童眼內異物傷術后均予連續隨訪,均隨訪≥3個月,每次隨訪均檢測患者裸眼(矯正)視力、眼壓,同時散瞳后行眼底檢查。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比較 80例(83眼)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入院后均順利一次性摘出眼內異物,出院時所有患者眼內異物均已取出,視網膜均良好復位。玻璃體切割眼內異物取出術后隨訪期間除2例(3眼)視力檢查不合作外,術后視力提高53例(56眼),其中A組31例(33眼),占78.57%(33/42);B組22例(23眼),占56.10%(23/41),勺楸冉喜鉅煊型臣蒲б庖澹 字2=4.774,P=0.029)。41例(42眼)術后矯正視力>0.05(脫盲),其中A組25例(26眼),占61.90%(26/42);B組16例(16眼),占39.02%(16/41),兩組術后脫盲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字2=4.345,P=0.037),見表2。

2.2 兩組兒童眼內異物傷術后不同時間視網膜脫離的發生情況比較 13例(13眼)兒童眼內異物患者術后出現視網膜脫離,其中A組2例(2眼),視網膜脫離發生率為4.76%(2/42);B組11例(11眼),發生率為26.83%(11/4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7.648,P=0.006),見表3。另有10例(12眼)術后出現眼壓升高,8例為一過性(

3 討論

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作為一種長效類固醇激素類藥物,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眼科臨床治療,如玻璃體腔注射治療難治性糖尿病性黃斑水腫[9],控制視網膜、葡萄膜和視神經的炎癥[10],抑制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VR)[11]和眼部新生血管生成[12],同時作為一種活體染色劑,普遍應用于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中輔助玻璃體切除,清除視網膜、黃斑前膜及內界膜的剝除[11,13],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兒童眼內異物傷是一類高致盲性眼外傷,因為眼內異物傷后纖維母細胞增生活躍,PVR發生早,進展快[2,11],同時兒童又往往不能配合治療,外傷后繼發眼內炎及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遠高于成人患者[4,14]。隨著現代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發展,對于兒童眼內異物傷,目前越來越多的眼科醫師選擇玻璃體切割術摘除眼內異物,特別是伴有玻璃體出血及化膿性眼內炎的患者,其治愈率較之前顯著提高,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因合并化膿性眼內炎,視網膜脫離、繼發性青光眼、持續性低眼壓等并發癥,導致視力進一步明顯受損,甚至視功能完全喪失、眼球萎縮致眼球摘除[4-7]。

為了改善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的視力預后,降低視網膜脫離等術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筆者自2012年1月在兒童眼內異物傷的玻璃體切割手術過程中輔助應用TA,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入本研究的80例(83眼)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經玻璃體切割術治療后所有眼內異物均一次性摘除,出院時視網膜均復位良好。同時53例(56眼)術后視力明顯提高,占67.47%,并有41例(42眼)視力>0.05,脫盲成功,總脫盲率達50.60%。因為應用玻璃體切割術治療眼內異物傷可直視下摘除眼內全部異物,對伴有外傷性白內障者可同時行白內障摘除術,同時可徹底清除玻璃體積血、膿液及各種毒素。但眼內異物傷后眼內炎癥反應較重,視網膜水腫明顯,在玻璃體切割手術處理視網膜病變時,易產生視網膜裂孔或鋸齒緣截離致繼發性視網膜脫離[14-15]。本研究也不例外,13例(13眼)術后出現視網膜脫離,視網膜脫離發生率達15.66%。為了降低術后視網膜脫離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成功率,筆者研究發現在玻璃體切割手術中輔助應用TA效果良好,術中應用TA的A組患者術后視力提高31例33眼(占78.57%),同時25例(26眼)矯正視力>0.05(脫盲,脫盲率達61.90%),而術中未應用TA的B組患者術后視力提高僅22例23眼(占56.10%),同時矯正視力>0.05(脫盲)的患者也僅16例16眼(占39.02%),兩組比較術后視力提高率及脫盲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字2=4.774、4.345,P

因為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的玻璃體是成形的,混濁的玻璃體及膿液往往很難清除徹底,而徹底清除玻璃體是眼內異物傷玻璃體手術成功的關鍵[6-7]。特別對于合并化膿性眼內炎的患者更為重要[4,16],在玻璃體切割手術過程中將少量TA注入玻璃體腔,白色的TA顆粒黏附在殘留的玻璃體及病變視網膜組織表面,提高了視網膜及玻璃體組織的可見度,可清晰地顯現殘留的玻璃體及病變的視網膜組織[9,17]。然后應用玻切頭、笛針或眼內鑷快速徹底地清除殘留玻璃體組織或膿液,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同時TA是一種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能減輕玻璃體及視網膜組織的炎癥反應及免疫應答[10,18],維持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穩定血視網膜脈絡膜屏障,可抑制成纖維細胞和色素上皮細胞的增殖[11,19]。同時還可通過抑制肝素、生長因子等促血管生成相關因子的活性來抑制視網膜新生血管的生成[12,20],具有抗炎、抗增生、抗新生血管等多種生物學活性。有研究表明4 mg以下的TA劑量對視網膜細胞無毒性作用[21],術后殘存的TA顆粒安全無毒,同時有利于減輕術后眼內炎癥反應,減少炎癥介質釋放,從而減輕視網膜脈絡膜毛細血管舒張,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眼內異物傷導致的視網膜、脈絡膜、視盤及黃斑水腫,抑制PVR及視網膜脫離的發生[14,22],從而可明顯改善兒童眼內異物傷患者的視力預后及降低術后視網膜脫離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兒童眼內異物傷玻璃體切割手術中,輔助應用TA玻璃體腔注射可徹底清除玻璃體,減輕術后炎癥反應及黃斑水腫,提高患者的術后視力,同時可明顯減少視網膜脫離等術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Agrawal R,Laude A.Predictive factors and outcomes for posterior segment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J].Eye (Lond),2012,26(5):751-752.

[2] Al-Thowaibi A,Dob M K,Al-Matani I.An overview of penetrating ocular trauma with retained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J].Saudi J Ophthalmol,2011,25(2):203-205.

[3] Zhang Y,Zhang M,Jiang C,et al.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in chin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nostic factors, and visual outcomes in 1,421 eyes[J].Am J Ophthalmol,2011,152(1):66-73.

[4] Ahmed Y,Schimel A M,Pathengay A,et al.Endophthalmitis following open-globe injuries[J].Eye (Lond),2012,26(2):212-217.

[5] Liu X,Liu Z,Liu Y,et al.Determination of visual prognosis in children with open globe injuries[J].Eye (Lond),2014,28(7):852-856.

[6] Yuksel K,Celik Ugur,Alagoz C,et al.23 Gauge pars plana vitrectomy for the removal of retained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J].BMC Ophthalmol,2015,15(1):75.

[7] Falavarjani K G,Hashemi M,Modarres Mehdi,et al.Vitrectomy for Posterior Segment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Visual and Anatomical Outcomes[J].Middle East Afr J Ophthalmol,2013,20(3):244-247.

[8]劉新,鄒吉新,王麗等.間接檢眼鏡直視下眼內磁性異物摘出術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5):138-141.

[9] Kim J H,Kang S W,Ha H S,et al.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jection and Macular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Nontractional Diabetic Macular Edema[J].Korean J Ophthalmol,2013,27(3):186-193.

[10] Barry R J,Dong N Q,Lee R W, et al.Pharmacotherapy for uveitis: current management and emerging therapy[J].Clin Ophthalmol,2014,8:1891-1911.

[11] Sadaka A,Giuliari G P.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current and emerging treatments[J].Clin Ophthalmol,2012,6:1325-1333.

[12] Mavija M,Alimanovic E,Jaksic V,et al.Therapeutic Modalities of 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Med Arch,2014,68(3):204-208.

[13] Shrakata Y,Fukuda K,Fujita T,et al.Pars plana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for recurrent macular edema due to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after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reatments[J].Clin Ophthalmol,2016,10:277-283.

[14] Rd P D,Pathengay A,Jr F H,et al.Risk Factors for Endophthalmitis and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Retained Intraocular ForeignBodies[J].J Ophthalmol,2012,2012(5):758 526.

[15] Feghhi M,Dehghan M H,Farrahi F,et al.Intraretinal Foreign Bodies:Surgical Techniques and Outcomes[J].J Ophthalmic Vis Res,2013,8(4):330-336.

[16] Page R D,Gupta S K,Jenkins T L,et al.Risk factors for poo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open-globe injuries[J].Clin Ophthalmol,2016,10:1461-1466.

[17] Canan H,Sizmaz S.Surgical results of combined pars plana vitrectomy and phacoemulsification for vitreous hemorrhage in PDR[J].Clin Ophthalmol,2013,7:1597-1601.

[18] Siebelt M,Korthagen N,Wu W,et al.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ctivates an anti-inflammatory and folate receptor-positive macrophage that prevents osteophytosis in vivo[J].Arthritis Res Ther,2015,17(1):1-13.

[19] Sharma A,Patil A J,Gupta N,et al.Effects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on human trabecular meshwork cells in vitro[J].Indian J Ophthalmol,2014,62(4):429-436.

[20] Demir M,Dirim B,Acar Z,et 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and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 the treatment of macular edema secondary to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J].Indian J Ophthalmol,2014,62(3):279-283.

[21] Ye Y F,Gao Y F,Xie H Tao,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retinal toxicity of various doses of 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 rabbits[J].Mol Vis,2014,20:629-636.

篇6

結論:耳穴位療法為主防治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療效好、痛苦與副作用少。

關鍵詞 耳穴療法 抗精神病藥物 便秘

便秘是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常見的副反應之一,便秘的發生常常影響精神病人的服藥依從性,從而影響病人的治療過程和療效,嚴重者可出現麻痹性腸梗阻,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為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有效防止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的發生,我們應用耳穴療法與常規治療對200例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住院病人進行了干預研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并同意參與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200例,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112例,女88例。入組標準:①年齡18~45歲;②單純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③2日無大便者;④繼往無習慣性便秘史,入院后經體格檢查及必要輔助檢查未發現影響排便及消化系統的的軀體疾病或手術因素;⑤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⑥飲食由醫院統一提供,標準一致。隨機分為干預組、對照組,每組各100例,診斷均為精神分裂癥。其中干預組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齡34.51±12.39歲;用藥情況:氯氮平18例,氯丙嗪10例,奧氮平13例,維思通21例,奎硫平31例,其他7例。對照組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齡33.92±13.76歲;用藥情況:氯氮平19例,氯丙嗪11例,奧氮平9例,維思通24例,奎硫平28例,其他9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診斷、所用藥物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干預方法

2.1 調查工具: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姓名、年齡、入院時間、診斷、便秘時間、處理方式、治療和特殊情況記錄等。每天詢問病人大便習慣,記錄每天大便情況。

2.2 物品準備:中藥黃不留行子 ,將膠布剪成0.6cm×0.6cm的正方形備用。

2.3 干預方法:干預組除給予常規護理外,另由2名掌握耳穴療法和腹部按摩手法的責任護士對其進行耳穴治療和腹部按摩。具體分三步,首先是準備工作:向患者講解治療操作程序,治療環境保持安靜,取舒適位置,且集中精神。第二步取穴:大腸、三焦、直腸等耳穴,配穴:肺、腎、胃、膀胱、交感等。取一側耳廓用壓痛棒尋找陽性反應點,如在中等力度下,患者出現酸、麻、脹、痛等表現為有效穴位。將備好的粘有黃不留行子的膠布貼于最敏感的穴位上,每隔5~10分鐘按壓2~3分鐘,共按壓3~5次,直至耳廓發紅、發熱、酸脹明顯為止。第三步腹部按摩:耳壓間隙輔以腹部按摩,按摩方法:病人平臥于床上,取仰臥位,護士指掌置于右下腹部,沿著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方向,反復推進按摩,使腹部下陷的幅度視病人的胖瘦而定,以能刺激產生腸蠕動為宜,至左下腹部時可稍加壓力,每次5~10分鐘。對照組給予精神科常規護理。兩組均干預3日為1療程。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根據衛生部1993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臨床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復至正常水平,其他癥狀全部消失;顯效:便秘明顯改善,間隔時間及便質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間隔時間在72h以內,其他癥狀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間隔時間縮短1天,或便質干結改善,其他癥狀均有好轉;無效:便秘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兩組經1療程干預治療后,結果見表1。表1顯示,經干預治療后,干預組便秘發生率(2%)明顯低于對照組(14%),兩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4 討論

有研究顯示,32.78%的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發生便秘,明顯高于正常人群(我國北京地區成年人便秘發生率為6.00%)[3]。其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抗精神病治療過程中,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導致住院精神分裂病人便秘的主要因素,抗精神病藥物的抗膽堿能及抗腎上腺作用,抑制腸道分泌腸液,使腸道及內臟平滑肌松弛;另外,由于抗精神病藥物的過度鎮靜作用,減緩腸蠕動,而且病人的活動量減少等原因,導致糞便在腸腔內滯留發生便秘,嚴重者可致腸麻痹產生腸梗阻。發生便秘后通常是給予對癥處理,藥物通便效果雖佳,但不良反應多,如果經常使用,可降低腸壁神經感應細胞反應性,即使腸內有足量的糞便也不產生蠕動和排便反射,而干擾腸道的正常活動。

耳穴貼壓療法是把中醫的臟象,經絡學說結合起來,運用于耳穴治療,刺激耳穴,就能調整經脈、傳導感應調整虛實,使人體各部位的功能活動得到調整,以保持相對平衡而達到治療的目的[4]。其治療原理是利用經絡感傳的原理,通過對相應臟腑穴位的刺激,尤其是脾、肺、腎三臟和胃、大腸、三焦等腑器,加強升清泌濁、升降氣機、潤生氣血、濡養津液,以促進胃腸的蠕動,增加推導力,腸道,從而起到緩解便秘的作用。采用耳穴貼壓療法對便秘患者進行干預治療的報道較多。沈玉君等[5]采用耳穴壓豆法,治療習慣性便秘總有效率達到95.2%;李艷鳳等[6]采用耳穴貼壓黃不留行籽治療產后便秘58例,總有效率達到96.55%;徐秀菊[7]用耳穴壓豆療法治療卒中便秘,總有效率為95.1%;本研究利用耳穴療法為主干預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引起的便秘100例,總有效率達98%,其中顯效率達92%,與上述結果一致,較對照組明顯有效。

在耳穴治療中醫護人員不但要掌握熟練的操作技巧和操作程序,而且還必須掌握與病人接觸溝通交流的技巧,掌握病人足夠的信息,有針對性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仔細在向患者講解與操作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消除他們的疑慮,取得患者的配合,才能使治療達到最優化。綜上所述,耳穴療法預防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便秘,具有療效明確、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無毒副反應等優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

5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J].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8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96.

[3]王學雷,牛俊孌,魏可煌,等.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5,20(15):8.

[4]李志明.耳穴診療法[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10-100.

[5]沈玉君,耿芙蓉.耳穴壓豆治療便秘62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5,13(10):20-21.

[6]李艷鳳,游淑梅,張瑋瑋.耳穴壓豆治療產后便秘58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5,14(4):49.

篇7

【關鍵詞】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超聲內鏡;二氧化碳氣體灌注系統

Clinical research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lesions and submucosal neoplasm FENG Hong-jun, FU Yu-jun, NIU Sheng-li, 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Pingdingsh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lesion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lesions and submucosal neoplasm.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and CO2 insufflations i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Methods The complete lesion resection rate of 166 cases with the complete lesion resection rate was summarized. The intraoperative perfo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esophageal stenosis and delayed hemorrhage were observe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evaluation of the histological cure rate. Results Among the 166 cases, there were 28 cases of esophagus (16.9%), 5 cases of cardia (3.0%), 19 cases of fundus of stomach (11.4%), 17 cases of gastric body (10.2%), 14 cases of the angle of stomach (8.4%) and 83 cases of the antrum of stomach (50.0%). There were 4 cases of intraoperative perforation (2.4%), 2 cases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1.2%), 1 case of delayed bleeding (0.6%) and 145 cases of disposable complete resection (87.3%). Histological cure rate was 86.1% (143 cases). Conclusion ESD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ty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lesions and submucosal neoplasm. EUS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lesions. CO2 insufflations can reduce clinical symptom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ESD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lesions and submucosal neoplasm.

【Key words】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CO2 insufflations

隨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消化道黏膜早期病變及黏膜下腫物損傷小, 治療費用低廉, 風險相對較小, 并可獲得完整的病理診斷資料, 逐漸被愈來愈多的醫生采用和患者接受, 并取得了良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間內鏡黏膜下治療的166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102例, 女64例。年齡26~56歲, 平均年齡(50±6)歲, 所有患者經胃鏡及超聲內鏡診斷病變的位置、來源及累及層次。所有納入研究患者, 病變直徑不超過3 cm, 患者術前簽署治療同意書, 告知手術風險和其可能獲得的益處。

1. 2 方法

1. 2. 1 器械 Olymps GIFQ-260J胃鏡及相關附件, 包括NM-4L-1注射針、KD-10Q-1針型刀、FD-1U-1熱活檢鉗、HX-610-135鈦夾及CO2氣體灌注系統, 高頻電切裝置(E-RBE ICC-200), EU-M30內鏡超聲系統, 氬離子凝固器(APC300), ESD治療過程中鏡頭端附加透明帽。

1. 2. 2 方法 患者術前禁食10 h以上, 術前給予靜脈推注鹽酸派替丁50 mg、654~25 mg、安定10 mg, 用針型刀或氬氣刀在病灶黏膜外緣5 mm進行標記, 以5 ml靛胭脂、1 ml腎上腺素和100 ml生理鹽水混合配成溶液。在病灶黏膜外緣標記點外側多點黏膜下注射, 每點約2 ml, 使黏膜層與肌層分離, 病灶抬舉。鉤形電刀在病灶下緣切開一點, 鉤形電刀或者IT刀沿病灶邊緣標記點外緣切開黏膜, 并逐步剝離黏膜。剝離過程中反復進行黏膜下注射, 以保持黏膜層與肌層的分離, 隨時電凝止血保持視野清晰。病灶剝離后創面用氬氣刀或熱活檢鉗燒灼處理, 必要時金屬夾夾閉創面。對于操作困難、多點病灶或者有殘留的病灶根據需要采用透明帽輔助分片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病變組織用formalin液固定送病理檢查。

1. 3 評價指標 ①一次性病灶完整切除率:病灶分塊切除或黏膜分片切除者不計入在內。②組織學完全切除率:病變組織切除, 病灶基底和邊緣均無病灶殘留作為統計標準。③并發癥:包括術中出血、穿孔, 并出現氣胸、氣腹, 縱隔氣腫或者皮下氣腫;術后延遲性出血;術后食道狹窄, 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 內鏡檢查提示食道狹窄。

2 結果

2. 1 病變部位 食管28例, 賁門5例;胃底19例, 胃體17例, 胃角14例, 胃竇83例, 各個部位腫物分類見表1。其中胃竇部腫物占50.0%, 息肉和移位胰腺主要出現在胃竇部(分別占16.3%和18.7%), 食管黏膜下腫物常見于平滑肌瘤15例(占53.6%)。一次性病灶完整切除標本145例(占87.3%), 組織學完全切除率 89.8%(149例)。術后一般第3天開始進少量流質飲食, 并給予質子泵抑制劑和黏膜保護劑應用。

2. 2 術中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有4例出現了穿孔(占2.4%)其中穿孔部位:食管1例, 胃底2例, 胃體1例, 穿孔后均用鈦夾夾閉創面, 術后給予禁食及補液治療, 并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應用, 必要時應用抗菌藥物。其中1例患者出現了低熱, 3 d后恢復正常。1例食管穿孔后出現頸部皮下氣腫, 并很快吸收;胃部穿孔3例術后立位腹平片示膈下少量游離氣體, 未出現明顯氣腹、氣胸。因應用二氧化碳灌注, 4例穿孔患者術后恢復較快, 未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其他并發癥。術中出血2例, 均在胃體部, 均用熱活檢鉗止血, 并用鈦夾夾閉創面。1例出現延遲后出血。

2. 3 隨訪情況 根據患者所留電話, 術后6個月及12個月通知復查胃鏡, 166例患者中, 6個月后, 有23例由于各種原因失訪, 有143例復查胃鏡, 未發現食道狹窄及病變部位異常病變形成;12個月后, 有35例失訪, 共有108例再次復查胃鏡, 未發現食道狹窄及病變部位異常病變形成。

3 討論

EMR被應用于早期的黏膜病變。其優勢在于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創傷小。不足在于切除病灶的范圍及深度有限, 難以完整切除直徑超過3 cm的病變以及黏膜下病變, 盡管采用分片切除的方法可擴大切除范圍, 但病灶殘留、術后復發風險增加[1]。

ESD的優勢在于對較大的病灶能實現整塊切除。對多發病變、病變直徑≥3 cm及黏膜下腫物可以一次性切除, 避免或減少EMR分塊切除帶來的殘留和復發。黏膜下注射可以將病灶抬起并與肌層分離, 有利于完整切除病灶, 減少出血和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通常黏膜下注射液為靛胭脂、腎上腺素及生理鹽水混合溶液, 配制簡單、成本低廉, 但注射后維持時間短, 視野暴露不充分, 需反復注射, 從而延長手術時間, 易損傷周圍血管而引起出血, 甚至穿孔。透明質酸鈉具有限制水分及其他細胞外物質擴散作用, 有很高的黏彈性和滲透壓, 而甘油果糖是高滲透劑, 黏膜下注射液加入甘油果糖和透明質酸鈉, 可延長其在黏膜下擴散的時間, 使黏膜層與肌層充分分離, 有利于ESD的順利實施, 從而減少出血和穿孔的發生, 保證了標本的一次性完整切除[2]。

隨著內鏡技術快速發展, EUS可以通過內鏡觀察病灶的形態變化, 準確定位并進行實時超聲掃描以獲得管道層次的組織學特征及周圍臨近臟器、血管的超聲圖像。超聲內鏡越來越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由于EUS可清晰地顯示消化道壁的5層結構及壁外情況, 因此EUS可以比較容易地確定病變部位, 顯示病變的大小、形態、位置、內部回聲、邊界、起源以及病灶與周圍血管關系等信息, 對黏膜下病變診斷和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可以判斷是壁本身病變還是壁外壓迫。因此超聲內鏡能對消化道隆起性病變進行較準確的定位及初步定性診斷, 是診斷黏膜下腫瘤的最有效手段[3], 同時也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可靠依據[4, 5]。尤其是對于侵及第四層的病變, 因EMR易于殘留病變組織, 而ESD可以對黏膜下層病變進行剝離切除, 甚至可以切除固有肌層的病變。但也帶來了一些并發癥, 主要是出血和穿孔。本研究中穿孔4例(占2.4%), 與Gotoda 等[6]報道相似。術中出血2例(占1.2%), 發生遲發性出血1例(占0.6%), 發生術中出血、穿孔與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與病變的部位、面積和病灶的深度以及切除深度、面積、視野暴露程度、有無充分止血有關, 也與病灶周圍血管情況和患者的血壓、肝功能、凝血功能等一些因素有關。因此, 嚴格掌握ESD的適應證, 進行個體化治療, 有利于降低出血及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 同時控制血壓, 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減少遲發性出血的發生。

通常應用空氣作為充氣媒介進行胃鏡檢查, ESD治療時, 穿孔是術中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 術中發現穿孔, 及時通過鈦夾夾閉, 術后禁食、抗生素應用等, 一般可避免外科修補手術[7]。當用空氣作為充氣媒介, 穿孔較大時易引起氣胸、氣腹、縱隔氣腫等并發癥, 因空氣吸收慢, 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 從而加重病情, 甚至危及生命。應用CO2作為充氣媒介, 因CO2屬于脂溶性物質, 組織穿透力強, 擴散較空氣迅速, 可以很快通過細胞膜進入血液, 并經呼吸排出體外, 能減少術中、術后腹脹和腹痛癥狀, 減少穿孔后引起的氣胸、氣腹、縱隔氣腫等并發癥, 同時不會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 減少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1] Ishihara R, Iishi H, Takeuchi Y, et al. Local reccurence of larg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Gastointes Endosc, 2008, 67(6):799-804.

[2] 鄧彬, 丁巖冰, 眭偉, 等. 選擇不同黏膜下注射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臨床研究.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0, 27(7):363-364.

[3] 彭貴勇, 代建華, 房殿春, 等.內鏡超聲在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斷與治療中的價值.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6, 23(2):102-105.

[4] Sato T, Peiper M, Fritscher RA, et al. Strategy of treatment of submucosal gastric tulmors. Eur J Med Res, 2005(10):292-295.

[5] Shim CS, Jung IS.Endoscopic remove of submucosal tumors: preprocedure diagnosis, technical options and results.Endoscopy, 2005(37):646-654.

[6] Gotoda T, Ym H, Soetikno RM.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Gastroenterol, 2006(41):929-942.

篇8

【關鍵詞】利培酮;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

利培酮用于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已有20年的歷史,始終以其顯著的臨床效果與較小的毒副作用受到臨床工作者的一致好評,是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的首選藥物。但是,此種藥物對興奮癥狀的控制效果不強、副作用常見[1]。本次研究分析了對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無效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利培酮治療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2012年期間收治的439例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無效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男性288例,女性151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39.4±11.2)歲;病程0.6~11.8年,平均病程(3.5±0.7)年。利培酮治療前均接受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無效,BPRS評分為(51.25±2.96)分、TESS評分為(2.34±0.44)分。

1.2 方法

剛開始治療是,利培酮每日用量為0.5~1.0mg,7d內每日用藥量增至3mg,第2周的每日藥量增至5mg左右,若患者有明顯興奮現象,則聯合10~20mg地西泮靜脈注射予以控制。治療期間出現錐體外系反應的患者,予以苯海索糾正,失眠患者每晚使用1~2mg艾司唑侖治療。連續治療8周[2]。

1.3 評價標準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價臨床療效,使用副反應量表(TESS)分析副作用。

1.4 數據處理

本次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t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利培酮治療8周,439例患者BPRS評分為(25.17±2.86)分,相比利培酮治療前明顯下降(P

2.2 副作用

患者TESS評分為(1.18±0.14)分,明顯低于利培酮治療前(P

3 討論

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無效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雖然未能起到根本的治療效果,但通常對患者興奮癥狀有初步控制。患者初入院時,有全面監控患者精神癥狀變化,尤其注重病房安全,耐心、溫和地與患者交流,給患者創造溫馨、和諧、安全的治療環境,隨時做好興奮癥狀應對準備,有嚴重興奮癥狀的患者可使用地西泮靜脈推注控制[3]。此段時間,患者入睡有一定障礙,也有患者嗜睡,對于睡眠障礙的患者,護士要耐心與患者交談,轉移患者注意力、穩定情緒,保持環境安靜整潔以免引起患者興奮,必要時使用艾司唑侖,幫助患者入睡。

利培酮治療4周前后,患者興奮情況可得到基本控制,但較易出現錐體外系癥狀,一般癥狀輕微,但會引發患者焦慮情緒,此時應及時予以苯海索糾正,也可口服安坦穩定不良反應。護士根據患者情緒狀態與病情實際安排飲食,均衡營養。這個階段的患者大多逐步恢復認知和正常思維,很多患者會認識到患精神分裂癥而沮喪、抑郁、焦躁,要強化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態以便予以適當的心理干預。鼓勵患者講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并通過前4周的成功治療讓患者相信病情將進一步好轉,直至痊愈,鼓勵患者穩定情緒、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4]。

本次研究對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無效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利培酮治療效果顯著,嚴格控制用藥量可降低副作用發生率,配合規范護理服務可達到很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任峰,王涌,姚貴忠等.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苯海索的使用情況及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3):199-203.

[2] 朱建凱,宋松山.精神分裂癥患者利培酮及奧氮平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的變化[J].檢驗醫學,2012,27(12):1082-1083.

篇9

關鍵詞:大顆粒栓塞劑;子宮動脈栓塞介入術;子宮肌瘤;子宮體積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在中年女性中比較多發,發病率高達35%~45%,子宮肌瘤的數目、大小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子宮動脈栓塞治療等,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其中子宮動脈栓塞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技術,具有療效好、簡單、安全等特點,在臨床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本文回顧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大顆粒栓塞劑無痛性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是2011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子宮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明確要求保留子宮。年齡26~50歲,平均(26.35±3.04)歲;所有患者均為已婚患者,其中40例有生育史;病程1.5~3年,平均(2.13±1.04)年;患者臨床期間的主要癥狀表現為經期延長、經量增多者49例,下腹疼痛伴有墜脹感、且在經期加重著34例,貧血(血紅蛋白濃度65~110g/L)者40例,尿急、尿頻、直腸壓迫癥狀患者29例,2例患者無明顯癥狀;排除具有嚴重肝、腦、心、腎等臟器損傷患者,以及治療前3個月內采用激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臨床期間均經過嚴格的B超、CT等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并符合WHO中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1],其中肌瘤單發患者34例,肌瘤多發患者20例;子宮約孕6~12w,肌瘤直徑在2~14cm,肌壁間肌瘤患者31例 ,粘膜下肌瘤患者11例,漿膜下肌瘤患者12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月經結束后1w左右進行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行經皮右側股動脈穿刺治療,先將5FCobra或4F導管以及超滑導絲置入患者的髂內動脈,再進行子宮動脈插管和造影,證實病癥為迂曲子宮動脈或者紊亂的腫瘤后,經透視將710~1000μm的PVA[2]栓塞劑注入,根據患者肌瘤的大小和血供情況決定具體的用藥劑量。栓塞治療后經造影檢查患者的栓塞程度,并給予止血、止痛、抗炎等治療。

1.3統計分析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平均(6.23±2.04)個月的隨訪,術前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達到120g/L的水平(見表1);患者的肌瘤體積均有所縮小,其中縮小20%的患者3例,縮小20%~50%的患者11例,肌瘤體積縮小50%以上的患者36例,4例患者腫瘤消失(見表2)。臨床期間伴隨的其他癥狀均有明顯改善。

3討論

子宮肌瘤是中年女性群體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醫療技術的逐漸進步,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在臨床中獲得廣泛的應用。在動脈造影的顯示下,子宮肌瘤患者的子宮動脈會有明顯增粗,隨著肌瘤體積的逐漸增加,動脈逐漸變粗,血管也變得更加豐富[3]。由于左右子宮動脈是子宮肌瘤的主要血液來源,經過皮股動脈穿刺,將動脈導管插入子宮動脈后將大顆粒PVA注入即可將子宮肌瘤中的大部分血液供應阻斷,進而使肌瘤缺血、萎縮,直至消失。經臨床研究發現,無痛性介入治療的治療效果十分穩定,具有創口小、痛苦小、可耐受、操作簡便等優勢,術后并發癥少,且能夠保留患者的正常子宮功能和生育能力[4]。無痛性介入治療對其他治療無影響,即便治療失敗也可改用其他治療方式繼續治療。但是在采用大顆粒栓塞劑無痛性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時應注意術后2d內可能會出現嘔吐、惡心、腹痛等不良反應,應給予一定的抗生素治療。加強術后的護理干預,減少臀部淤血、腹部疼痛癥狀。

參考文獻:

[1]劉萍,陳春林,曾北藍,等.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婦產科良性疾病引起泌尿系統損傷的臨床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18(07):109-110.

[2]呂軍,陳春林,余莉萍,等.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及術后卵巢功能變化[J].廣東醫學,2012,13(04):198-199.

篇10

[關鍵詞] 糖尿病足;激光照射;高壓氧;多種物理因子

[中圖分類號] R58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1(b)-013-02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國內資料報道[6],糖尿病足患者占糖尿病內分泌門診患者的2%,住院患者的8%~12%。為探求糖尿病足治療的有效方法,在常規降糖、擴血管、消炎及局部清創換藥的基礎上,許多物理因子已廣泛應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療,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綜述如下:

1 激光照射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1.1 氦氖激光照射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氦氖激光是國內最早應用于臨床的一種紅光波長激光,輸出功率較低,一般應用于創面的局部照射和穴位照射。李潤生等[1]采用上臂貴要靜脈或肘正中靜脈氦-氖激光血管內照射治療糖尿病足24例,輸出功率2 MW,照射時間60 min,每天照射1次,5 d為1個療程,并對治療前后血流變學、動脈氧分壓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進行了對比觀察,結果顯示,激光組治愈率為58.3%,總有效率為95.8%,療效好于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P

1.2 半導體激光照射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半導體激光的問世,拓寬了糖尿病足患者康復治療的手段。蘇麥針等[2]采用半導體激光局部照射治療糖尿病足36例,激光波長810 nm,輸出功率250~350 MW,光斑直徑3~5 mm,每光斑照射5 min,15 d為1個療程,照射完畢用中藥油膏紗布敷蓋創面。結果顯示,顯效率為69.4%,總有效率為97.2%,療效好于外用復方胰島素溶液濕敷創面對照組(P

1.3 激光照射治療糖尿病足的治療機制

激光生物學效應理論認為,激光照射生物組織其效應與激光波長,輸出方式、功率和能量密度及生物組織特性有關,當小劑量激光照射糖尿病足患者的感染潰瘍創面時可使局部組織血流速度加快,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改善局部組織的微循環;可影響酶的活性,加強細胞內核糖核酸、蛋白質、糖原的合成;并可加強吞噬細胞活性,增強吞噬能力,提高組織細胞的免疫功能,可促使潰瘍創面成纖維細胞增生,促進膠原形成,加快肉芽組織生長,從而促進潰瘍創面愈合;同時可改善周圍血管神經的功能,促進周圍血管神經病變的恢復。Schrijvers等[3]研究表明,低能量激光局部照射還可激活血液中的多種代謝酶,包括糖代謝過程中及線粒體呼吸鏈上的重要酶類,加速內皮細胞、胰島細胞的能量代謝過程,促進內源性胰島素的分泌,促使糖利用,使ATP產生增加,下調縮血管物質,上調舒血管物質,從而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微循環,促進創面愈合。

2 高壓氧(HBO)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2.1 單純HBO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張征宇等[4]采用單純高壓氧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并與常規換藥對照組比較,并在治療前后行潰瘍創面細菌培養及觀察足背動脈波動情況,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治愈率為33.3%,好轉率為66.7%,平均治愈天數33.5 d;對照組平均治療60 d均無效。治療組治愈患者治療后細菌培養轉陰,足背動脈波動增強,對照組則均無變化。

2.2 HBO綜合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楊金華等[5]在常規降糖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基礎上,采用HBO聯合山莨菪堿股動脈注射治療糖尿病足112例,并與單純HBO組、單純山莨菪堿組和常規治療組相對照,觀察各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血糖、血脂、血流變、動脈氧分壓、足背動脈超聲及肌電圖等各項指標的變化。治療結果表明,綜合治療組治愈率為69.6%,總有效率為100%,療效明顯好于3個對照組(P

2.3 HBO治療糖尿病足的治療機制

HBO能使缺血組織血管擴張,減少紅細胞聚集,較早建立側支循環。提高有效血氧彌散半徑,增加血氧含量及氧儲量,有效地改善閉塞血管遠端組織低氧狀態。另外,HBO下厭氧菌既不能從代謝中獲取能量,又不能除去有氧代謝形成的過氧化氫,從而使代謝發生障礙。研究表明[6],HBO能明顯增加潰瘍傷口局部NO濃度,而NO對于傷口愈合是必不可少的,長期不愈的糖尿病足潰瘍創面其NO濃度明顯降低,而局部生長因子要在內源性NO達到一定濃度后才能發揮作用。因此,HBO又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糖尿病足潰瘍的愈合。Boykin研究也表明,HBO療法可提高潰瘍組織局部NO的濃度,促使局部生長因子發揮良好作用,加快組織更新,促進潰瘍愈合。尤其適用于經久不愈的嚴重潰瘍患者。研究表明,HBO療法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受體后障礙,提高機體的敏感性,增加胰島素的效應水平,可有效糾正糖代謝異常,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和生長激素的作用,大量消耗體內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減輕微血管和動脈血管的損傷,改善組織的缺血、低氧,使皮膚保護能力和防御能力增加[7]。

3 多種物理因子綜合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3.1 不同物理因子綜合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

李潤生等[1]在常規降糖藥物治療基礎上,采用氦-氖激光綜合應用微波治療糖尿病足,激光照射功率25 MW,光斑直徑3 cm,功率密度3.5 MW/cm2,每光斑照射10 min,照射完畢行微波治療,照射功率25~40 mA,治療時間20 min,微波治療后用復方胰島素溶液濕敷潰瘍創面,對照組僅用復方胰島素溶液濕敷潰瘍創面。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率為57%,總有效率為86%,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2 不同物理因子綜合治療糖尿病足的治療機制

臨床上應用物理療法治療糖尿病足較多采用光療和高頻電療法,通過對組織特異性和非特異性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

3.2.1 微波、超短波、脈沖短波等物理因子均屬于高頻電療法范疇,均可產生明顯的熱效應,能很好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可使血流量增加50%以上,可增強組織營養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功能,及時清除炎性代謝產物,促進炎癥消散,加快上皮和結締組織增生,增強組織的修復能力[8-12]。

3.2.2 紫外線照射可使毛細血管數量增加血流加快,毛細血管擴張,白細胞增多。低劑量治療時可刺激細胞分裂增殖,高劑量治療時可促使潰瘍創面壞死組織脫落,控制感染,促使肉芽組織生長。紫外線局部照射創面可啟動生長因子的分泌和刺激生長因子的增多。而生長因子在創面愈合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它對促進創面新生血管的生長與創面的愈合、減少瘢痕組織與感染的發生尤為重要。

3.2.3 漩渦浴治療機是一種利用動力使浴水以一定壓力在浴盆內旋轉,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機械刺激,可使末梢血管擴張、充血、改善血運,從而促進傷口愈合。

綜上所述,許多物理因子治療是糖尿病足防治措施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物理因子治療是糖尿病足,方法簡單、經濟、方便可靠、無安全不良反應,有助于糖尿病足早期康復,保存肢體,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潤生,康平,陳家坤.氦氖激光血管內照射綜合治療糖尿病足24例[J].中華理療雜志,2000,23(2):115.

[2]蘇麥針,張紅梅,劉霞.中醫外敷聯合半導體激光治療糖尿病足36例[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158.

[3]Schrijvers BF,De Vriese AS,Flyvbjerg A. From hyperglycemia to diabetic kidney disease:the role of metabolic,hemodyn-amic,intracellular factors and growth factors/cytokines [J]. Endocr Rev,2004,42(25):971-1010.

[4]張征宇,付順控.孫澍彬.高壓氧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05,12(8):1054.

[5]楊金華,聞霞,王金春.高壓氧聯合山莨菪堿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1):55-57.

[6]許青.糖尿病足107病臨床特點分析[J].咸寧醫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3(2):118-119.

[7]劉軍,曲穎,楊立娟.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結合超聲消融術治療糖尿病足[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15:200-201.

[8]潘翠環,羅愛華,鐘偉邦,等.早期綜合物理因子治療對糖尿病足潰瘍愈合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15):294-295.

[9]吳漢妮,孫暉.高壓氧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2003,25(6):371-373.

[10]楊凌輝,藍新英.高壓氧綜合治療糖尿病足壞疽6例[J].中華理療雜志,1999,(22):74.

[11]吳漢妮,孫暉.高壓氧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31):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