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調查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污染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日本;海洋污染;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X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3-0101-02

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為遼闊的海洋所占據,海洋孕育了眾多海洋生物的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源。海洋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凈化能力,為改善地球的環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人類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過多地傾入進了海洋,給海洋帶來的污染超出了其自身凈化的能力范圍,導致在一部分海域海水污染現象嚴重,反過來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安全。

日本在海洋污染治理上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我們應吸取教訓,取其經驗,為我所用。本文擬從2004~2013年的10年間,以日本海洋環境監測調查結果為依據,從海洋污染的確認發生狀況,按污染物質類別、海域、排出源及污染狀況的特征等出發,對日本周邊海域海洋污染現狀進行考察。同時,從日本政府對保護海洋環境安全的指導、監督管理,和對廢棄物的排放海域及排放方法的規定等方面,淺析日本海洋污染的防治對策。

一、海洋污染產生的途徑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海洋污染是如何產生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07條~第212條)把海洋污染的原因做了如下分類:1.陸地來源的污染。主要是來自工廠或家庭的污染物,通過河川、管道等流入海洋。2.國家管轄的海底活動造成的污染。由海底資源探測或沿岸開發等活動所產生的生態系的破壞、污染物質流入海洋。3.傾倒造成的污染。在陸地上產生的廢棄物傾倒入海洋。4.來自船只的污染。伴隨著船舶行駛所排出的油、有害液體物質、廢物等。5.來自大氣層或經過大氣層時產生的污染,大氣污染物質隨雨水等到達海洋。

除此之外,油輪事故、戰爭、核電站泄漏等,如“海灣戰爭”中大量石油的流出、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也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日本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

為了防止海洋污染和保護海洋環境安全,日本海上保安廳海洋情報部海洋污染調查每年實施科學調查,并于次年的3月份發表該年度的調查結果。海洋污染調查主要的調查海域為日本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等港灣和鄂霍次克海;主要調查項目為表面海水和海底堆積物。其中表面海水的調查內容有石油、重金屬、實用鹽分?PH?DO?COD等,海底堆積物包括石油、PCB、重金屬、有機錫等。這些港灣和海域往往在人口、產業集中的內灣、內海、湖沼等封閉性海域,流入的污染負荷不僅大,而且污染物容易蓄積,處于易滋生污染的狀態。再加上含有氮、磷等物質的流入,隨著藻類其他水生生物繁殖茂盛,水質持續惡化,導致富營養化產生的赤潮等現象。

通過對海洋污染調查部門2004-2013年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日本周邊海域海洋環境的現狀、水質污染的狀況,同以往實施的調查結果一樣,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北九州海面的調查測線,鎘、鉛、銅、鉻的濃度從沿岸向海上有升高的趨勢;北海道西南洋面的調查測線未有明顯傾向。據生物體濃度調查,海洋生物的軟體部、肌肉部、肝臟部的二惡英類等的濃度因海域有所差異,但是歷年所獲得測定項目的平均值等仍處于正常范圍內。另外,在九州東南洋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部分監測點觀測到塑料類等漂流垃圾。

根據海洋污染調查發現,日本的周邊海域,例如在“關于海洋污染及海上災害防止法”(1970年法律第136號,以下稱“海防法”)中規定的就作為廢棄物排放的海域,和封閉性高的海域等,海水及海底堆積物中的油分、PCB、重金屬等,在以與往年相同的濃度水平推移。

另外,日本周邊海域的調查結果還顯示,關于廢油塊的漂流、漂著的平均拾取量呈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漂流至西南諸島的情況尤為顯著。泡沫聚苯乙烯、塑料類等石油化學制品占所確認漂流物的60%以上,這些多能在九州西岸、本州南岸看到。在日本海洋污染中,從有關由油類產生的污染來看,船舶造成的污染約占,其原因則大部分緣于操作不小心和海難。關于油以外的污染,70%左右的污染來源于陸地,而這些污染源的大部分是由于廢棄物的故意排放。根據近十年來在日本周邊海域的觀測發現,水銀和鎘的濃度推移無明顯變化,較為穩定;另外,塑料等海面漂流物多在春季分布于日本近海。

三、海洋污染的防治對策

日本環境省針對不同水域的污染物情況和污染程度做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

(1)封閉性水域凈化對策。在日本周邊海域進行海洋污染監視管理,尤其是在海洋污染發生可能性較高的東京灣、瀨戶內海等船舶集中的海域、油輪航線海域等,使用巡視船、飛機重點監管,同時,根據《海上環境違法行為同時監管》,每年6月、11月份實施集中監管。

在水質惡化較為顯著的湖沼,為抑制從底泥溶出營養鹽類物質,實施底泥疏浚的同時,在流入河川處鋪修直接凈化設施,以削減流入湖沼的污濁負荷。在琵琶湖,為了削減從城市流入的雨水里所含的污濁,從2003年度,政府開始供用沉淀或凈化的處理設施。在港灣及周邊海域的環境保護方面對有機污泥等進行疏浚,此外,還對在港灣區域外的一般海域里的浮游垃圾、油進行了回收。為了改善封閉性強、水底淤泥堆積海域的環境,政府又在瀨戶內海等3大海域及大阪港等18個港口實施了海域環境創造、自然再生工程。另外,根據水產基礎整備,為改善三重縣英虞灣的海域環境進行了疏浚。

(2)大都市圈的“海洋的再生”。政府積極開展海洋污染防治的調查研究、技術開發等。針對有害浮游生物引起的赤潮,實施防止漁業受損的赤潮對策實驗。同時,推動關于赤潮發生狀況等的調查。除了對普通市民等實施以漁場環境保護為目的的啟發普及活動外,為綜合推進海濱及漁場美化,實施回收清掃廢棄物工作和以謀求保全良好漁場環境為目的的漁民的植林活動。

日本環境省從2002年設置了由7都縣市及相關省廳組成的東京灣再生推進會議,又在2003年月制定了“東京灣再生行動計劃”。大阪灣也于2004年制定了“大阪灣再生行動計劃”等等。通過這些行動計劃的制定,和對污染排放最多的大都市圈進行管理,從而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源。

(3)海洋環境的安全保障。1.防患于未然。基于海防法,針對船舶合理實施油、有害液體物質等廢棄物的排放、焚燒規定的同時,確保船舶的構造、設備等相關技術適應性的檢查和交付海洋污染防治證書等。另外,對停靠在日本港的外國船舶進行入港檢查,強化確認其是否滿足SOLAS條約和AROL73/78等條約的相關規定。 2.關于水底沙土的排除規定。基于部分港灣等的底質含有高濃度二惡英類物質,修改海防法施行令等,不僅設定了往填埋場所等排放水底沙土的排放基準,還制定了含有二惡英類水底沙土相關的處理準則,以謀求合理的處理、處分。3.核定尚未核定的液體物質。實施了由船舶運輸的有害液體物質等的排放規定,核定了自1987年從海洋環境安全保障的立場未確認其有害性的液體物質,已核定、告示的物質有148種。4.海洋污染防治指導。日本在全國各地舉行海洋環境保護講座等,以此來提高國民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推進海洋環境保護活動。在海洋環境保護推進周期間進行集中指導、啟蒙教育。5.關于船舶的非法拋棄。通過給廢船貼上記載有指導廢船早期適當處分內容的“廢船指導票”,掃除廢船的非法拋棄案。另外,實際調查因觸礁、沉船或其他事故對漁場環境和漁業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還制作了應對觸礁、沉船等事故的行動指南手冊。6.整頓排除油污染損害等防除體制。基于OPRC條約及“油污染事件準備及應對國家緊急時計劃”,為從保障環境安全的觀點確實應對油污染事件,制作并公布脆弱沿岸海域圖;針對相關地方公共團體、民間團體等,從事件發生的環境保護方面實施應對相關應有狀態知識的普及、研修訓練;關于油污染事件發生時,以地方公共團體職員等為對象實施研修,對傷病鳥獸合理地救護。

四、小結

通過以上對日本海洋污染現狀和防治對策的分析來看,日本在海洋污染治理過程中,無論是在政策制定方面,還是技術創新方面均達到了較高的水準。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中首提我們要建設“海洋強國”。筆者認為,要建設海洋強國,不可忽視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日本在海洋污染防治上走在發達國家的前列,作為發展勢頭猛進,同時又面臨諸多海洋污染問題的我們有必要謙虛地對日本在海洋污染治理領域的技術、經驗和政策上更深入地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海洋A染{蟾第30號-第41號{私Y果 [R].海上保安睪Q笄蟛浚2000.03-2013.03.

[2]日本周x海域における海洋A染のF狀-主として海洋h境モニタリング{私Y果(1998-2007年度)を踏まえて[R].h境省,2009.10.

篇2

關鍵詞:海洋生態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

海洋生態系統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地球環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工業生產以及資源開采已經開始向海洋方向轉移,所以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造成了海洋生態系統污染問題。所以,在實際的海洋生態系統合理保護中,應該針對現代化治理工作和技術進行分析,完成現代化的海洋生態環境良好處理,確保其工作運行更加有效,也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系統的工作運行效果。當前,我國海洋生態安全管控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到具體的工作處理,所以在當前生態系統的工作運行管控過程中,應該針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合理的運行控制,確保其工作運行更加合理有效,也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效果。

一、我國海洋生態環境面臨的威脅

海洋生態環境對于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關系到社會環境建設。并且在當前社會資源調查中發現,海洋中包括有當前社會發展中所需要的燃氣等資源條件,所以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開始對海洋領域進行探測和發展,也關系到海洋體系的有效利用管控。而在海洋環境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也形成了海洋體系的有效控制,對于海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當前我國海洋環境正在遭受環境污染的影響,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我國近海岸環境污染相對比較嚴重,影響到海洋污染處理效果。我國是海岸線綿長的國家,海岸資源是我國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依靠海岸資源建立了獨特的旅游體系、完成核電項目建設以及水產養殖等建設,但是在各項產業建設過程中,一味的向海洋資源索取,缺乏對資源的保護,缺乏相應的環境保護意識。造成了近海岸污染嚴重問題。一方面,近海岸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人類活動因素,工業生產向海洋排污、人類活動向近海岸釋放垃圾等,都嚴重影響到海洋的環境安全。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我國主要河流污向海洋輸送的污染物已經達到了2000多噸,并且陸地垃圾源也向近海岸排放垃圾,影響到海岸線的實際建設,不利于海岸線的生產。另外一方面,大氣環境污染以及區域內的整體環境變化也影響到地區內的環境建設,使近海岸海洋資源受到污染。其次,從海洋生態系統的總體生態性分析而言,當前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存在功能退化的現象,其主要的表現就是海洋生態物種的多樣性受到影響,使我國海洋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1.當前,我國海洋生態以及陸地濱海生態系統中無機氮。含量逐漸增加,并且磷元素逐漸減少,這是海洋生態環境退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嚴重影響到海洋水體問題,對于海洋生態環境控制非常不利,也不利于海洋生態環境的自我凈化。2.海洋生態系統的環境發生變化也勢必會對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族群造成影響,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海洋生物種類逐漸減少、潮間帶生物、底棲貝類、魚類種類多樣性明顯降低。3.我國海洋面積逐漸減少,其主要原因是人為的填海工程建設實施,影響到實際的海洋工程建設,不利于海洋建設管控。最后,當前海洋災害頻繁爆發也是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在最近幾年內海洋災害頻繁發生,臺風、海嘯等災害給予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與當前的環境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在實際的海洋災害處理中,要做好各項工作的有效控制,確保海洋災害控制更加有效,也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災害處理效果。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海洋生態安全正受到嚴重的威脅,從而影響到海洋生態環境的建設效果,所以在實際的海洋生態環境處理過程中,需要對各項工作進行有效的管控,確保其工作處理更加有效。

二、海洋生態安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海洋生態安全治理工作是在當前海洋環境處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其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為目標,對于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海洋生態安全治理工作展開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到實際的海洋生態安全治理問題,其具體問題包括以下幾點內容:首先,當前我國海洋安全治理體系中還存在制度不夠完善問題。(1)海洋生態安全保護法中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其配套的制度實施缺乏效率,影響到安全管理效果。(2)存在有法律法規過于發散的問題,尖銳的問題分散到各個法律規章制度當中,影響到法律規章制度的處理,不利于法律規章制度的實際管控。其次,海洋安全管理不夠現代化。在實際的海洋安全管理實施過程中,其管理僅重視對環境污染清理,缺乏安全管控意識,影響到實際的安全管控效果。(1)缺乏對沿海地區產業的合理布局,其工業化以及化工產業相對比較多,加重了海洋的污染。(2)海洋監測以及相關海洋處理技術不夠發達。我國海洋技術起步相對比較晚,落后于發達國家,不利于對發達國家的各項技術進行處理,并且海洋技術處理過程中,缺乏對先進技術的轉換,其海洋環保處理技術不夠現代化,影響到海洋安全控制處理效率。再者,海洋安全管控系統建設過程中,濱海地區的政府以及相關人員缺乏海洋安全管控意識,同時也缺乏對海洋安全管理系統的有效宣傳,不利于海洋安全控制。

三、海洋生態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的有效策略

海洋生態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對于當前我國海洋生態安全管控過程中,應該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通過對問題的實際處理,完成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良好改善,也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態環境安全管控意識,確保安全管控工作實施更加有效。以下是本文為海洋生態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完成海洋生態環境制度優化建設。完成海洋生態環境制度優化建設是海洋生態安全現代化治理工作展開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于海洋生態環境的合理改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定程度上也關系到海洋生態環境的發展。在實際的海洋生態環境處理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其生態環境建設進行實際的控制,確保其環境建設更有效果,最大程度上提升其處理質量。首先,制度建設過程中,應該針對海洋生態安全保護進行制度建設,重要完成責任制度的優化建立,規定海洋安全保護的明確職責部門,并且通過職責的明確,確保海洋安全管控系統構建更加優化,也需要完成各項工作優化建設,確保工作處理更加有效,也能夠最大程度提升實際的工作處理效果。其次,制度建立過程中應該針對海洋污染進行懲罰處理制度建設。懲罰處理制度建設是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手段,海洋環境之所以受到污染,正是因為部分污染問題缺乏制止,影響到環境污染的處理效果,不利于環境污染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實際的環境污染處理中,更應該做好各項技術控制,確保技術應用更加合理,并且在海洋環境污染懲罰制度處理中,應該做好量刑處罰設計。根據不同的海洋污染程度設計完成不同的制度建立,同時也有利于海洋污染的綜合處理,確保海洋污染處理更加有效,提升海洋污染處理效果[1]。最后,完成海洋生態安全立法規劃,在實際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海洋生態環境缺乏立法保護,是影響海洋安全生態管理的主要問題,在實際的海洋生態環境立法處理過程中,還需要針對性完成各項立法控制,確保海洋處理更加有效,也能夠實現海洋生態安全環境保護升級。如,當前國家制定的“海洋生態安全治理基本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海洋生態安全保護,并且各項制度的建立要以“海洋生態安全治理基本法”為依據完成制度規章建立,確保海洋生態安全保護更加有效[2]。(二)現代化海洋生態安全治理方法應用。傳統的海洋生態安全治理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安全管控,不利于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實際的生態安全環境治理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對其治理方法進行優化改進,并完成對生態環境的安全控制,確保各項工作處理更加優化。1.完成對我國沿海地區的產業布局,我國沿海地區產業直接影響到了海洋生態環境,尤其是化工產業以及石油開采等,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所以在當前海洋生態安全治理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海洋生態環境進行良好的處理,確保各項工作展開更加優化,也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處理效果。一方面,可以大力發展海洋生態旅游產業。第三產業是當前我國鼓勵發展的重要產業,同時生態旅游產業也具有綠色環保的特點[3]。2.完成海洋治理技術升級。一方面,對于海洋生產中使用新型處理技術,包括新型污染處理技術、環保海洋科技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海洋系統的優化保護。另外一方面,利用當前新技術完成對海洋的智能化檢測,海水利用、生態修復、立體監測觀測等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應用智能化系統、北斗導航、網絡技術等世界先進的技術,完成智能化海洋生態安全監控系統建立,確保海洋生態安全監測更加有效,提升海洋安全處理效果。(三)完成海洋生態安全宣傳。海洋生態安全保護人人有責,海洋安全保護脫離不了社會的力量,所以在實際的海洋安全體系建設中,還應該注重對其安全環保進行宣傳,提升沿海居民、企業以及相關部門對海洋生態系統安全保護的意識,提升其安全保護效果控制。

四、結語

本文筆者針對海洋生態安全體系建設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從安全宣傳、現代化治理制度以及現代化治理體系等三個方面闡述海洋生態安全治理體系構建,希望能夠對海洋生態安全管控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張廣平,張晨曉.海洋牧場生態安全健康評價系統軟件構建及應用研究[J].中國科技成果,2020,21(09):55-58.

[2]None.陸海統籌筑牢海洋生態安全屏障[J].環境保護,2019(07):12.

篇3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marine conservation is to protect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so as not to failure, in order for human sustainable use. In particular, give priority to protect those valuable and critically endangered marine life. According to the UN for investigation, due to overfishing, accidental capture and killing of non-target to allow hunting of marine, coastal shoreline construction, mangrove deforestation, widespread marine pollution, at least the world's 25 most valuable fishery resources depleted, whales, sea turtles, manatees and many other marine animals face extinction risk. Is expected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ocean development,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are likely to cause more damage.

The task of the first marine protected right to stop over-exploitation of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and secondly to protect the habitat of marine life or habitat, in particular, their migration, spawning, foraging, avoiding predators coast, tidal flats, estuaries, coral reefs,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the heavy metals, pesticides, oil, organic and easy to produce nutrients such as eutrophica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Preservation of the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of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capacity and water purification capacity, preservation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balance, to ensure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oceans.

海洋環境是一個在水里,海水寬容水解產物和懸浮物,海底沉積物和海洋生物,包括復雜的系統。海洋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工資源和權力資源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資源寶庫,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當前海洋保護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海洋生物資源,以免失敗,為了人類的可持續利用。特別是,優先保護那些有價值的和極度瀕危的海洋生物。根據聯合國的調查,由于過度捕撈,偶然捕捉和殺害非目標允許捕獵海洋,沿海岸線建設、紅樹林森林砍伐、廣泛的海洋污染,至少世界上25個最有價值的漁業資源的枯竭,鯨魚,海龜、海牛和許多其他海洋動物面臨滅絕的風險。預計,隨著海洋開發規模的擴張,

篇4

關鍵詞:高中;化學;環境;解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1-140-01

環境污染: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的數量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因而打破了生態平衡,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惡化 ,環境中發生有害物質積聚的狀態。當前,主要有三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那么面對目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作為當今高中生、明日國家的建設者,對高中化學理論和環境污染認識,將對祖國未來建設產生影響。而環境教育要從現在抓起、從娃娃抓起。那么高中化學理論在環境污染方面作何解釋:

一、高中化學理論下大氣污染:溫室效應、酸雨、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鉛污染。

1、CO2與溫室效應:(此知識已在初中化學學習)

我們知道燃燒礦物燃料燃燒后,產生CO2、CH4、CFCl3、N2O…,允許陽光進入地面,對紅外線有強烈吸收作用,使大氣溫度上升。它的危害將非常深遠:近百年地球氣候年均升溫0.6℃;夏季降水量將減少,臺風頻繁發生;森林減少,荒漠擴大,昆蟲北移;預計到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3.5℃;兩極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cm;中緯度氣候帶北移150-550km。

2、SO2與硫酸酸霧:(此知識在高一化學氧族元素)

SO2來自含S的煤 石油的燃燒,H2SO4廠,礦物煅燒:2SO2+O2=2SO3、SO3+H2O =H2SO4。在SO2、NO2和水作用下形成酸雨,它將使祖國土壤、江河湖泊酸化,導致魚類不能繁育,腐蝕建筑和古跡,影響人體健康,使農作物枯死。而且酸雨可以漂移,造成大范圍公害。有季節性,夏季pH高。我國酸雨屬硫酸型。

3、NOx與光化學煙霧(此知識在高二化學氮族元素)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指NO和NO2。NO和NO2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HC)在大氣環境中受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后產生一種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學煙霧,在這種復雜的光化學反應過程中,主要生成光化學氧化劑(主要是O3)及其他多種復雜的化合物,統稱光化學煙霧。CxHy化物、NO2在日光下:NO2 NO + O、O + O2 O3、O3 + CxHy RCHO、RCHO + NO2 + NO CH3(CO)OONO2(PAN)、PAN+O3 + RCHO 光化學煙霧(強氧化劑)。

1943年,美國洛杉磯市發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此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亞和歐洲部分地區也先后出現這種煙霧。經過反復的調查研究,直到1958年才發現,這一事件是由于洛杉磯市擁有的250萬輛汽車排氣污染造成的,這些汽車每天消耗約1600t汽油,向大氣排放1000多噸碳氫化合物和400多噸氮氧化物,這些氣體受陽光作用,釀成了危害人類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目前,由于我國內地汽車油耗量高,污染控制水平低,已造成汽車污染日益嚴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的NOx和CO嚴重超過國家標準,汽車污染已成為主要的空氣污染物;一些城市臭氧濃度嚴重超標,已具有發生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潛在危險。

4、氣臭氧層及其破壞(此知識在高一化學氧族元素)

大氣臭氧層分布于平流層,是地球的天然屏障,可以吸收99%的紫外線。氟里昂即氯氟烴,包括 F-11(CFCl3)F-12(CF2Cl2)哈龍1301(CF3Br)等。當氟里昂進入同溫層受紫外線照射并與O3 反應:CF2Cl2 CF2Cl ? + Cl ?、Cl ?+ O3ClO ?+ O2、ClO ?+ OCl ?+ O2。每一Cl?(氯自由基)消耗10萬O3。O3減少10%,紫外線輻射增加19-22%,皮膚癌增加15-25%。危害角膜、免疫系統。

二、高中化學理論下水污染:水體富營養化與赤潮與海洋污染、重金屬污染

水污染的種類有:無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水體富營養化、水體熱污染、赤潮與海洋污染等。其中水體富營養化與赤潮與海洋污染是高中化學經常接觸的。(此知識在高二化學氮族元素)

1、水體富營養化與赤潮與海洋污染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由于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副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檢測的結果表明,赤潮發生海域的水體均已遭到嚴重污染,富營養化。氮磷等營養鹽物質大大超標。據研究表明,工業廢水中含有某些金屬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鐵螯合劑和小于2 mg/dm3 的錳螯合劑,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達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沒有鐵、錳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適合的溫度、鹽度、PH和基本的營養條件下也不會增加種群的密度。

2、重金屬污染

(1)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 含甲基汞的工業廢水污染水體,使水俁灣和不知火海的魚中毒,人食用毒魚后受害。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其中60人死亡。(2)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 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廢水污染了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稻米和飲用水含鎘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 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三、高中化學理論下土壤污染:無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

篇5

關鍵詞:近海嚴重污染防止污染惡化

中圖分類號: TE99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policy of management

about sea alongshore in our country

LiHaixiangLiuXiaoping

(Shandong Geo-engineeryng Exploration Institute,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for instant success, extensive management,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causing serious pollution of coastal waters. In addition,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event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oastal waters, shall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Keywords: coastal pollution prevent worsening pollution

引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遼闊,海洋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合理開發我國的海洋資源可以帶來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然而,在以往海洋資源不被視為商品,使其被無償或低償使用,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擺脫傳統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兩難困境,真正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國,必須針對我國海洋資源過度利用的現狀及其產生原因提出防治辦法。

1、中國海洋環境基本狀況

1.1中國海域自然狀況

中國海域位于亞洲大陸東側的中緯度和低緯度帶,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各海域與大洋之間均有大陸邊緣的半島或群島斷續間隔,基本屬封閉性海區。海岸線漫長,長達18000km,分布有6500多個島嶼,沿海灘涂380萬公頃,海洋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同時,中國海域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濱海旅游資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1.2我國海水水質情況

近年來,我國近岸海域污染狀況嚴重,2009年,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146980km2,其中較清潔海域面積70920 km2,輕度污染海域面積25500 km2,中度污染海域面積20840 km2,嚴重污染海域面積29720 km2。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1.3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發展

國家海洋局作為中國海洋工作的主管部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對中國的海洋環境實施監測,特別是1972年斯德哥爾摩環境大會以后,國家海洋局開始組織對中國沿海的環境污染進行調查。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逐步建立海洋環境監測業務體系,從國家、區域、沿海地方省市到基層單位的四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逐步建立,并廣泛開展了中國海域的環境監測工作。近年來,國家海洋局相繼制定了海洋工程和海岸環境影響報告書核準和審核相關管理規定和程序,全面推進了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此外,對中國海監進行了整編,充實了執法力量,加強了能力建設,指導地方成立了執法隊伍,加大了海上執法力度。

2.中國海洋污染現狀及特點

2.1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

近年我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仍呈繼續惡化趨勢,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河口、海灣以及大中城市毗鄰海域污染最為嚴重。由于污染嚴重,導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赤潮大規模頻繁發生,使沿海經濟發展和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2.1.1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

截止到2009年,我國全海域受污染面積為76060 km2,其中輕度污染海域面積25500 km2,中度污染海域面積20840 km2,嚴重污染海域面積29720 km2,主要污染物是無機氮、磷酸鹽、部分重金屬和石油類,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近岸、河口、海灣和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大中城市鄰近海域以及排污口附近海域。海洋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較好,近岸部分海域沉積物受到DDT、多氯聯苯、砷和石油類等的污染。海洋生物質量狀況基本良好,但近岸部分監測地點個別貝類體內殘留的鉛、鎘、銅、砷等有害物質的濃度超過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糞大腸菌群含量超過二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少數監測地點個別貝類體內仍然殘留有六六六和DDT。

2.1.2陸源排污嚴重污染近岸海域

中國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排污。每年上百億噸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將大量的氮、磷、石油類、重金屬類(鋅、鎘、鉛、汞、銅等)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攜帶排放入海,造成近岸海域水質惡化。2005年,全國陸源入海排污監測結果表示,84%的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營養鹽、糞大腸菌群和B0D5等。入海污染物的排放嚴重影響了鄰近增養殖區、保護區、濱海風景旅游區等海洋功能區的功能。

2.1.3海水養殖區環境不容樂觀

通過對50個海水增養殖區實施監測的結果表明,56%的增養殖區水質狀況良好,部分養殖區海水受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的影響,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48%的增養殖區沉積物質量狀況良好,部分養殖區沉積物中糞大腸菌群、有機碳、砷的含量較高;養殖生物總體質量一般,部分養殖區養殖生物體內出現DDT、多氯聯苯、糞大腸菌群、鎘、砷和鉛的超標等現象。

2.1.4赤潮災害頻繁發生

由于含有高濃度營養物質的大量污水排放入海,致使我國近海海域赤潮頻繁發生,給養殖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給海洋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特別是有毒赤潮的發生,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危害和威脅。

2.1.5近岸海洋生態環境脆弱

近年來,海洋污染加劇和圍填海等人為破壞行為的存在,使我國近岸海域生境惡化,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典型生態系統受損,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減少,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中國。總體而言,中國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整體處于脆弱狀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2.1.6海岸侵蝕災害嚴重

據統計,目前70%左右的沙岸和大部分開敞式淤泥岸遭受侵蝕,沙質海岸侵蝕岸線己逾2500公里,主要是受沿岸挖砂、水庫攔砂、河流人工改道等人為活動的影響。

2.2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特點

2.2.1我國近海污染物普遍是以氮、磷、油類為主

①油類污染在各海區均有分布,局部區域嚴重,其中錦州灣、渤海灣、遼東灣、黃海北部、膠州灣、萊州灣及大連灣油類污染尤其顯著;②中國近海水體中營養鹽含量普遍偏高,超標嚴重;③重金屬污染嚴重,各海區河口或港灣的海洋生物體內重金屬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標,特別是1998年我國近岸水城持續受到重金屬污染,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汞的超標率分別達到42%、19%、22%和29%。

2.2.2污染物的濃度分布為河口高于近岸,近岸高于遠岸

污染區城主要集中于近岸,近岸又以河口、港灣污染最為嚴重。如長江、珠江口等,其中長江口、珠江口、膠州灣、杭州灣、舟山漁場營養鹽含量最高。

2.2.3赤潮是中國近海最突出的環境問題

近年來,中國赤潮災害多發,且普遍具有以下特點:發生次數增多,持續時間延長,大面積赤潮增加、區域集中,有毒有害藻種類增加。上世紀70年代在中國僅發現9次赤潮,80年代75次,90年代猛增到262次,2001-2004年的四年中已發生赤潮371次,總面積超過6.6萬km2,其中僅2003年就發生赤潮119次,且近年來不但海河沿岸水域頻繁發生赤潮,而且在開闊的近海也時有發生。

3.防治海洋污染的對策

3.1.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協調沿海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

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海岸帶綜合管理體制,實現臨海經濟、海洋經濟與海洋環境的協調發展;②加大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高新技術開發投入力度,科學評估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和海洋環境承載力指標,提出海洋資源開發重點領域和海洋環境管理優先順序,制定科學的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③因地制宜地完善海岸帶功能區劃,嚴格控制海岸帶各種生產性開發活動,加強對海上及海岸工程項目的環境評價及監測管理,優先發展科技含量高、污染輕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產業。

3.2.實施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嚴格控制陸源污染

①完善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三廢的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染物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效率,大幅度減少各種污染物的入海量,在有條件的大城市城區,盡快實現污水的三級處理后循環利用,沒有條件或基礎設施不達標的城區也要盡快實現污水的二級處理或深海集中排放;②嚴格控制固體污染,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或處理設施,有效減少固體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③開展水上保持及小流域綜合整治小范工程,防止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和有毒廢物通過水上流失進入海洋造成污染。

3.3.完善海洋保護區建設,恢復海洋生態環境

①采取積極措施,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在現有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基礎上,擴大海洋保護區數量,增加海洋保護區面積;②根據近海海洋環境特點和生物地理分布進行典型海區生態環境地理區劃,并選擇有代表性的島嶼、海域或海岸帶區域規劃不同形式的海洋保護區,建立海洋保護區代表系統,重點對沿海重要的經濟生物資源、珍稀海洋動植物、典型的海岸地質景觀和海洋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尤其是對重點河口、海灣和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綜合保護;③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對重要的海洋生物繁殖地和棲息地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以恢復海洋生物群落的穩定性和生產力。

3.4.實施生態漁業工程,保護和恢復近海漁業資源

①積極調整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漁業局,推動近海生態漁區建設。完善禁漁區一期、捕撈許可證、漁具限制等管理措施,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保護近海漁業資源;②實施海洋農牧化工程,通過投放人工魚礁、改造海洋牧場等措施改善近海海洋生態質量,改善海洋生境,擴大人工增殖放流品種和數量,加速恢復近海漁業資源,增加漁業資源量;②建立近海海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生態漁業工程,積極恢復近海漁業生物的產卵場和育幼場,保持其棲息地海洋環境條件的穩定和改善。調整捕撈結構,保持海洋生物種群食物鏈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從而最終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5.完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提升海洋監測能力

①圍繞重點海域海洋環境承載力和海洋資源可開發量評價進行全面系統的近海綜合調查,全面掌握近海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經濟狀況指標,為海洋環境監測提供評價基線數據;②加大對海洋環境監測的投入力度,對現有觀測臺站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地方的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在重點排污口、河口灣、港口、養殖區等重點污染控制區建立區域性海洋觀測網,為科學保護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持。③建立近海海洋環境信息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將包括海洋綜合管理、海洋開發決策、海洋污染源管理、海洋監測、海洋災害及應急監測系統等內容在內的海洋環境信息和數據納入統一的信息網絡,使政府主管部門、海洋環境管理部門、各涉海用戶及公眾及時了解和掌握所關心的海域信息,為海洋開發決策、海洋環境管理和碧海行動計劃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3.6.海洋意識普及與公眾參與

①加強對公眾的海洋意識和海洋法律、法規教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開展海洋環境知識普及;②鼓勵和支持公眾和企業參與海洋環境保護行動,組織海洋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志愿者隊伍,對涉及公眾切身利益或公眾關注的海域開展志愿監測行動,以彌補專業監測網絡的不足;③開展形式多樣的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環境維護公益活動,提高公眾的海洋意識和參與度;④采取鼓勵政策,推動海洋環境保護民間社團建設,并通過贊助和募捐的方式設立海洋環境保護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體進行獎勵;⑤建立定期的區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信息制度,為公眾和民間團體提供參與和監督海洋環境保護的信息渠道與反饋機制。

4.結語

近岸海域是海洋中和人類社會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由于人口向海岸帶地區迅速集中,海岸帶便遭受了人類過度活動、各類污染物排放、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等過程的綜合影響,給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帶來巨大的壓力。面對日益惡化的海洋環境和逐漸衰退的海洋生物資源,我們必須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海洋環境的重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治海洋環境污染,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管理,真正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國。

參考文獻

[1] 張玉珍,張麗玉,曾悅,洪華生,張珞平,方秦華,我國近岸海域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山東環境,2003,02期

[2] 高強,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03期

篇6

【關鍵詞】海洋浮油污染;危害;防治措施;處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F550.7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人類發展歷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洋不僅是天然資源寶庫,也為大量運輸物資和人員提供最廉價的方式。但船舶在營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把一些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造成海洋污染。由于世界石油工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陸岸、海上石油開采量和海上油運量的大幅度增加,海上溢油事件時有發生,石油對海洋的污染日趨嚴重,石油日益成為海洋的主要污染物。海洋浮油使漁業、水產養殖業、旅游業蒙受重大損失,對大氣循環和海洋生態造成巨大影響。近年來各沿海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尋求經濟有效的治理途徑,并取得了可觀的進展,收到了一定成效。

二、海洋浮油污染現狀

1.浮油污染的來源

由于浮油污染日趨嚴重,已對海洋環境和人類生活構成威脅。80年代,一組海洋污染科學研究專家組對海洋污染進行了調查和評估,得出的結論之一是石油是海洋中比比皆是的污染物。專家們對進人海洋中的石油來源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有45%的石油污染來自海洋運輸,包括油泄漏事故;36%來自城市及工業廢水排放。海上油田的井噴、油管破裂,鉆井過程中產生的含油泥漿及鉆屑,陸岸油田的含油污水、落地油的排海,陸岸貯油庫、煉廠在正常和事故情況下的含油污水的排海,海上油運事故等都可造成石油對海洋的污染。海洋的石油污染必然形成海面浮油。

2.浮油污染的危害

(1)浮油極易形成油膜,油膜讓水與空氣隔絕,使水體缺氧、變臭。

(2)溶解于水中的油氧化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1mg石油氧化需3-4mg的溶解氧,水體缺氧,水生生物窒息死亡。

(3)油類和它的分解產物中,存在多種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危害水生生物,造成水生生物畸變,甚至可通過食物鏈進人人體,使人的腸、胃、肝發生病變,危害人體健康。

(4)大量油泄漏對水體造成的危害除了上述之外,主要是受污染地區動植物的大量死亡,如前文提到的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的油泄漏事故造成了36741只 鳥、1016只海獺及144只猛禽喪生,這些數字只代表當年n月發現的動物尸體數,可能只是喪生動物的6%-10%。

綜上所述,海洋浮油污染物對水圈、生物圈、大氣圈造成污染和破壞,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存環境,海洋浮油污染治理是當今急需解決的問題,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海洋油污染防治措施

要保護好海洋環境,應加強海洋石油開發和海上運輸的管理,減少海上溢油事故的發生,同時要加強對海上溢油情況的監測,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治理能力。

1.預防泄漏的措施

(一)防止人為失誤的措施。海上溢油事故統計表明,60%-80%的事故是人為失誤導致。防止人為失誤的措施主要是加強訓練,增強配合協調性;制定合理的工作程序和時間表,以減少疲勞的影響;認真按操作規程操作;提高設備自動化水平等。

(二)海上(或臨海)設施和管線的設計、檢查和監控。大部分海上設施的大規模泄漏是由管線引起的,且大部分是由外部損害、管線系統的老化引起的。因此海上設施和管線的設計、檢查、監控是預防溢油事故的重要措施,包括應用先進的檢驗、檢測、維修、泄漏探測及控制技術,提高監控能力,預防泄漏事故的發生。

(三)提高油輪事故預防能力。根據事故統計分析,40%的重大泄漏(1978-1992 年)是由油輪觸礁或碰撞引起,提高油輪的防碰撞能力可以減少油的泄漏。例如:設計雙殼層油輪;對船設計從預防泄漏的角度進行評估;進行模型試驗以評估油輪抵抗觸礁和碰撞的能力等。

(四)航運和水路的管理。根據事故統計分析,35%的泄漏是因油輪在擁擠的水路中航行、移動中發生的。提高航行信息質量和實用性及船航行的監控能力,可以降低風險。主要是應用綜合的油輪專家導航系統和電子海圖顯示信息系統等。

2.泄漏響應計劃、演練和管理

通過制定應急預案和更好的組織協調以提高應急響應的能力。制定合理可行的泄漏應急響應計劃,可以提高泄漏響應、演練和管理的水平。

(一)溢油事故應急計劃和響應的決策支持系統。開發專家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合二為一的溢油事故計劃和響應的決策支持系統,在事故狀態時可做出優良、快速的決策。

(二)泄漏軌跡和行為預測。開發油泄漏軌跡和行為模擬模型,通過將模擬模型與實時數據鏈接,提高模型的預測能力和響應行動的效率。

(三)演練和準備評估技術。模擬技術是用于對應急響應演練和準備進行評估的實用技術,它可以實現在沒有泄漏情況下的演練。

四、海洋油污染的處理技術

目前處理海洋溢油的主要方面有:圍欄法,分散法,凝固法和吸附法。

1.分散法

分散法是采用油分散劑,打碎油膜,使其變成微粒,分散到水相中去,油分散劑加快了油的微粒化過程,使油沿垂直方向擴散,不在水體表面形成油膜,從 而不去粘附船舶、礁石和海岸線。使用分散劑增加了油的表面積,加了油的生物降解。

油分散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分散劑以醚型或芳香型表面活性劑為主,由于其毒性重,用量大,加重了環境污染。第二代分散劑采用了芳香烴含量低于3%的石油烴溶劑,毒性比第一代產品要低得多。近年來開發了第三代分散劑—濃縮型分散劑,這種分散劑的有效成分是乳化劑、潤濕劑、和氧化劑等多種化合物,毒性比第二代低,且活性好,使用效率高。

2.凝固法

凝固法是采用凝油劑,迅速提高油的粘度,使浮油結成塊狀物,便于回收,凝固法不如分散法用得普遍,但凝固法能回收油,不產生二次污染。目前已研制 出了很多凝油劑,如日本的酵母蛋白類凝油劑,這種凝油劑凝油效果較好,但生 產工藝復雜,成本高,推廣困難。

凝油劑在實際應用時尚有一定困難,首先是如何將凝油劑均勻地撒播在被油污染的海面,其次是凝油如何回收,若凝油得不到有效地回收,則產生的污染,尤其是對海岸產生的污染會更嚴重,凝油劑與油作用的時間長,在海浪的作用下是否能正常發揮作用也值得考慮。

3.吸附法

吸附法是采用吸油材料將油吸附,從而達到清理油污染的目的。吸附法是解決油污染根本方法。吸附法最好和圍欄法聯合使用。便于吸油后物質的回收。吸附法關鍵在于吸油材料的特性:(一)對于海洋溢油,由于其擴散快,則要求吸油材料具有很快的吸油速度。(二)要具有足夠的浮力,能長時間浮于水面,便于吸油和吸油后的回收。(三)要無毒性,以免產生二次污染。

目前已開發了許多吸油劑,包括天然植物產品、有機合成產品和無機礦物產 品。這些產品中有很多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可以用于油污染的治理。現介紹二 種很有前途的吸油材料。(一)膨脹石墨有疏水性和親油性,對油類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并在吸附大量的油之后結成塊狀,浮在水面,由于膨脹石墨基本上由純碳組成,無毒和化學惰性,膨脹石墨即使散落于水中也不會產生二次污染。(二)煤基吸油劑是近年來煤炭科學研究院開發的一種新型吸油產品,它以煤 為原料,產品具有疏水性和親油性,可以對石油類、植物油類、動物油脂等進行有效吸附。煤基吸油劑為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密度低,吸油前后均能長時間浮于水面。吸油速度極快,在20-30秒內即可將油吸附,可及時有效地清理泄油對海洋造成的污染。

五、結束語

未來,如果不加強海洋浮油污染的治理,海洋浮油污染會日益嚴重。目前,在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渤海、黃海石油污染比較嚴重,東海、南海較輕。但隨著東海、南海海上油田的不斷開發,開采和運輸量將會大幅度增加,海域的溢油事故及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將會有增無減,我國海域受石油污染的情況將日趨嚴重;處理油污染的方法 很多,各有其特點,處理效果及實施難易有差別,應用時需根據具體條件確定。吸附法具有較好的處理油污染的效果,煤基吸油劑具有資源廣闊,吸油性能好,價格低等特點,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篇7

?眼關鍵詞?演海域污染;漁業經濟;EKC;面板數據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31;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4-0090-08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世界各國都開始加大對海洋的投入,采取各種有力措施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經濟利益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海域水質污染、海洋生態環境失衡等問題,并隨著海洋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更加嚴峻。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我國四大海域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近年來不斷上升,近岸海域水質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所占比重偏高,海水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重金屬和石油類等影響漁業水質的污染物含量嚴重超標。據《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近岸海域2014年未達到一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比2013年增加約0.5萬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污染物無機氮在全國海域點位超標率為31.2% ,超過二類水質標準限值10.5倍,活性磷酸鹽含量超標率為14.6%,超過二類水質標準限值3倍。與之對應,日本海域水質清潔度遠超中國,2013年日本河流近半水質達標,湖沼海域水質達標率更是高達90%。我國海域水質環境惡化直接對海洋漁業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阻礙了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一漁業大國,漁業經濟不僅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家海洋戰略重點實施對象之一。研究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發展問題,對綜合治理海域污染,積極改善近岸海域環境,實現海洋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文I綜述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 EKC)是描述環境污染程度與人均收入變化關系的幾何曲線,[1]通過模擬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動態演變,解釋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2]已有文獻從多個角度對EKC和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研究,包群等[3]對我國經濟增長與6類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EKC曲線關系進行了檢驗;劉耀林等[4]從漁業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對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楊衛[5]概述了在海洋漁場環境惡化、海洋漁業資源減少的大背景下日本實施海洋漁業資源增殖的具體措施及對我國的啟示;張繼平等[6]通過對中日海洋環境陸源污染治理的政策執行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日本的政策執行體系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付雁華[7]以日本海洋環境監測調查結果為依據,對日本周邊海域海洋污染現狀進行考察,并分析了日本海洋污染的防治對策。盡管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應用廣泛,但已有文獻主要分析典型的環境污染物或能源消耗等與人均GDP的關系,研究海水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增長間關系并借鑒發展良好的他國經驗的文獻較少。基于此,文章通過分別研究我國不同污染程度海域面積與漁業經濟產值間動態關系、不同海域水質污染程度與漁民人均收入間動態關系,模擬EKC曲線的形狀并確定轉折點位置,對比海洋經濟較為發達的日本的發展模式,分析我國黃渤海海域、東海海域與南海海域的水質污染狀況和漁業經濟發展狀況,總結日本海洋漁業經濟發展與海洋保護措施對我國的借鑒意義,為實現海域環境與漁業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二、模型方法與數據來源

1.模型設定

EKC曲線有多種函數表達形式,參考已有文獻,借鑒文(2015)[8]的方法,選用對數線性三次方程來描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體的函數表達式如下:

ln(Wit)=αi+β1ln(Yit)+β2ln2(Yit)+β3ln3(Yit)+

β4ln(Zit)+εit (1)

其中Wit代表i地區在t年的海域污染指標,Yit代表i地區第t年的漁業經濟指標,αi代表截面效應,Zit代表影響海域水質的其他控制變量,εit為擾動項,αi、β1、β2、β3、β4為待估參數。模型(1)中,當解釋變量系數(β1、β2、β3)取值不同時,海域污染和漁業經濟之間的關系曲線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①如果β1>0,β20,則為三次曲線關系或者說呈“N”型曲線關系;②如果β10且β30,β2

2.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文章從3個層面分別分析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之間的關系:首先,從總量上整體估計全海域水質污染面積與漁業經濟總產值之間的關系,選用的經濟指標是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環境指標是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數據區間是2003~2014年。其次,重點分析沿海11省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狀況與漁業經濟增長的EKC曲線關系,使用沿海各省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所占比重(嚴重污染海域比重)作為海洋環境污染的代表指標,以沿海各省漁民人均收入作為經濟指標,數據區間為2001~2014年。最后,考慮到海洋環境污染物主要來自陸源排放,特別是沿海11省直排入海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其中主要污染物(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重金屬等)的超標率與漁民人均收入分別作為污染指標和經濟指標,具體分析海域水質主要污染物超標率與漁民人均收入的EKC曲線關系,選用數據區間為2001~2014年。

文章重點研究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的關系,選擇海水養殖面積為控制變量以消除海水養殖規模對漁業經濟的影響,同時借鑒熊德平(2014) [9]的方法,選用人均漁船總動力作為控制變量,以控制漁業機械化程度對漁業產出的影響。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2002~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

三、模型檢驗與估計

為了分別分析不同海域水質污染與沿海各省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借鑒王光升(2013) [10]的方法,首先將沿海11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將沿海11省漁業經濟產值之和作為經濟指標數據;其次將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和江蘇5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渤黃海地區的經濟數據,將上海、浙江和福建3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東海地區的經濟數據,將廣東、廣西和海南3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南海地區的經濟數據。

1.單位根檢驗

為防止數據的大幅波動或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而給實證檢驗帶來不利影響,首先對所有變量進行對數標準化處理,記嚴重污染海域比重、漁民人均收入及其平方項、立方項、海水養殖面積和人均漁船總動力為lnp、lni、ln2i、ln3i、lna和lnr,再進行單位根檢驗。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分為相同根情形和不同根情形兩大類(高鐵梅等,2009),相同根(即同質單根)情形下的檢驗方法包括 LLC( Levin-Lin-Chu)檢驗、Hadri檢驗和 Breitung檢驗;不同根(即異質單根)情形下的檢驗方法包括IPS檢驗、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等。[11]本文借鑒張兵兵(2016)的方法,選用同質單位根檢驗中常用的 LLC檢驗和異質單位根檢驗中的 Fisher-ADF檢驗方法對各指標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12]檢驗結果(見表1)表明:在95%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變量的一階差分均平穩,即可以認為:能夠通過面板單位根檢驗,即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數據協整檢驗

為了進一步檢驗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通過了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即同階單整后,需要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Pedroni(1999)提出了基于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的面板數據協整檢驗方法(高F梅等,2009)[11],該方法的零假設為在動態多元面板回歸中沒有協整關系,以協整方程的回歸殘差為基礎,通過構造 Panel vStatistic、Panel rho-Statistic、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rhoStatistic、Group PP- Statistic、 Group ADF-Statistic7個統計量來檢驗面板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13]本文借鑒 Pe-droni的檢驗方法,[14]檢驗結果(見表2)表明:所有變量的 Group PP、Panel rho、Panel PP統計量均在95%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可以認為變量通過面板數據協整檢驗,即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模型設定檢驗

面板數據同時包含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信息,其參數估計的有效性較大程度上依賴于模型的設定形式,因此需要通過檢驗來確定模型的設定形式,即根據 F-test判斷選用混合模型或者變截距模型,同時根據 Hausman檢驗確定選用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15]。兩類檢驗統計量構造如下:

F-test統計量:

F=■~F[(N-1)k,N(T-k-1)] (2)

其中S1、S2分別為變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殘差平方和,N、T分別為截面數和時期數,k為解釋變量個數。在給定置信度下,如果F值小于相應的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建立混合回歸模型,反之則選擇變截距模型。[11]

Hausman檢驗:

H=(b-■)' [Var(b-■)]-1(b-β) (3)

其中,b、β分別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中回歸系數的估計結果,Var(b-■)為兩估計結果之差的協方差矩陣。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為建立隨機效應模型,統計量H服從自由度為k的χ2分布,其中k為回歸方程的解釋變量個數,在給定置信度下,如果統計值小于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反之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11]

運用Eviews6.0軟件,對我國全海域、黃渤海海域、東海海域以及南海海域的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表明:由于F檢驗與Hausman檢驗均拒絕原假設,并考慮到沿海11省的漁業經濟發展狀況差距較大,區域特征較為明顯,因此選用變截距固定效應模型。

四、各海域EKC曲線結果分析

1.總值EKC曲線趨勢分析

總值EKC曲線模型研究的是嚴重污染海域面積與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之間的關系,其總體變化趨勢如圖1。由海域污染面積與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關系曲線可知,二者關系在起伏中大致呈現“N”型,在2004年沿海11省的漁業經濟總產值為5 421.65萬元后海域污染面積開始減少,海域污染狀況有所減輕,但2008年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8 114.82萬元后嚴重污染海域面積逐漸擴大,且上升趨勢較為明顯(雖然在2011年漁業經濟總產值為11 747.54萬元時,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略有減少,但幅度較小并在之后又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海域污染范圍在不斷擴大。主要原因有沿岸化工園區、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陸源排污以及海岸工程與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等造成的海域污染,大量含有化學元素的廢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而直排入海,導致赤潮災害多發;近年來,船只泄露事件頻發,大量柴油等污染物進入海洋,嚴重影響了海水的自凈能力,使得海水質量進一步下降,直接威脅到依賴大海生存的海洋漁業的生存環境安全。另外,現有海域污染管理措施效果甚微,應該予以重視,可將沿海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以全局的觀點統籌規劃,制定統一海洋環境污染治理政策。

2.漁業經濟相關EKC曲線實證檢驗

漁業經濟相關EKC曲線模型研究嚴重污染海域比例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根據表3的估計結果,確定了變截距固定效應的回歸模型,圖2~圖5為各海域嚴重污染海域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關系圖,由此模型估計結果及關系圖可得以下結論。

第一,全海域的嚴重污染水質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曲線關系整體大致呈現“U”型,全海域污染狀況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9 513.45元前不斷改善,之后開始惡化,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海洋排污監管松懈,隨著海洋漁業規模的擴大和漁業經濟的增加,治理和控制污染的投資并未隨之增加或增加力度不夠。

第二,渤黃海地區和東海地區海域嚴重污染海域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曲線關系大致呈“U”型,并分別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9 843.2元和10 465.67元后污染狀況加劇。值得注意的是,東海海域無論是改善還是惡化階段,污染程度均處于較高水平,為全國四大海域水質最差地區,特別是上海地區近岸海域嚴重污染水質比例長期居高不下,多年出現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為100%,其余年份該比例也均在70%以上,是東海海域水質污染狀況加劇的主要原因。

第三,南海海域嚴重污染水質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大致呈現倒“N”型關系,嚴重污染水質比例雖然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8 011.67元后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小,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11 484.11元后呈現出再次下降并逐漸穩定的趨勢,其中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較優,污染狀況改善良好,近幾年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為零,廣西省該比例也在較低水平趨于平穩。

3.主要超標污染物EKC曲線回歸分析

運用上述模型對影響海洋漁業水質的主要污染物(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重金屬等)的超標率與沿海各地區漁民人均收入的關系進行簡單回歸檢驗,結果如表4。

綜合上述五類海域水質污染物超標率指標與漁民人均收入的數據估計結果,可以總結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海域各污染指標與漁業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并非一致,因為EKC模型的估計結果依賴于指標數據的選取以及估計方法的選擇。第二,超標污染物無機氮、石油類和重金屬汞等與漁民人均收入呈倒“N”型關系,并都在2008年漁民人均收入為9 513.45后超標率增加污染加劇,在2011年漁民人均收入為12 472.11元達到轉折點位置后呈現下降趨勢,但超標率仍在較高水平上,說明上述污染物超標情況2011年之后雖有所好轉但仍不容樂觀。第三,活性磷酸鹽、化學需氧量與漁民人均收入呈現“U”型關系,均在2008年漁民人均收入為9 513.45時達到轉折點,并在轉折點之后呈上升趨勢(化學需氧量雖在2011~2012年略有下降但不明顯且隨后又呈現上升趨勢)。總體來看,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情況仍然比較嚴重,進而影響了海洋漁業的健康發展。

五、日本漁業經濟發展及海洋環境保護

1.日本海洋漁業的發展

日本四面環海,自然災害多發,國土面積狹小僅有 38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61位),陸上資源匱乏,但擁有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則達到了447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6位),蘊藏著巨大的海洋開發潛力。日本所處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具有發展海洋水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正是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讓日本的海洋水產業歷史悠久,并成為海洋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 [16]。

日本m然是世界上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卻也不得不面對由于過度捕撈,海洋漁場環境惡化、海洋漁業資源減少等原因,使得全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都共同面臨資源衰退的問題。日本通過增殖放流、設置人工魚礁、保護海底藻場、設立全國性節日(如富海節)等方式在全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都面臨資源衰退問題的時代背景下實現海洋漁業資源增殖,并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漁業法》、《水產基本法》等)來對海洋漁業資源的增殖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日本每年都會舉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增殖漁業會議,對漁業資源情況、增殖放流實施情況、放流效果評估情況和相關研究等進行交流[5]。

2.海洋環境保護

篇8

走向新世紀的我國“藍色國土”的生態環境出現了危機,根據十多年來的連續監測和研究顯示,我國海洋環境污染正在呈繼續惡化的趨勢。據第二次全國海洋環境調查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的環境污染嚴重,個別海域灘涂已經成為無生物區;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南海的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許多海岸與海島的自然景觀因污染和破壞已經失去了往日美麗的“容顏”……在眼前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前者,熱帶海洋資源因而在以驚人的速度銳減。熱帶海洋資源銳減換來的結果是,海濱生態環境惡化、鳥類的樂園慘遭荼毒、灘涂海洋經濟動物產量下降、近海魚苗資源明顯下降、赤潮災害日趨嚴重、海洋國土侵蝕、港口淤積率提高、臺風暴潮經濟損失急增、濱海置荒土地增多及海洋景觀日趨單調……

毀去的已成事實,現有的仍在毀去,若不加以阻止,南海的海洋環境問題將更加嚴重,近岸海域環境退化將加劇,海洋污染程度也將加重。保護熱帶海洋資源,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關注南海環境,切實地推進環境保護工作。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我們有責任為保護這寶貴的資源而做出不懈的努力。為此,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環境保護協會準備以熱帶資源為內容開展綠色營活動。我們實地調查熱帶資源,了解紅樹林、珊瑚礁等資源的保護現狀和面臨的困難,開展環境教育活動,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結合,走雙贏之路。并將此次的考察活動的報告提交有關部門和對外公布,讓更多的人關注南海環境,為熱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貢獻一份力量。

二、活動主題:保護熱帶資源 關注南海環境

三、活動組織:

主辦單位:全國大學生綠色營

承辦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保護協會、海南省自然保護發展研究會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

四、活動目的

1、通過此次活動宣傳,讓南海的海洋環境問題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關注和保護熱帶資源的行列中來,使更多的人了解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資源的功能及其面臨的各種問題,盡力去保護熱帶資源,讓生活在紅樹林、珊瑚礁等地區的動物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

2、與當地政府和民眾的交流,起到橋梁作用,并宣傳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熱帶海洋資源,讓每個人行動起來,保衛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環境。

3、調查西沙群島環境保護現狀,促進熱帶海洋資源更好的保護與開發。

4、提高我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海洋保護意識,讓他們知道我國在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外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促進海洋事業的公眾參與,形成全民族關心海洋,保護海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發展海洋事業,沿海民眾協同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的新局面。

5、同時學習守島官兵身上體現出的西沙精神,弘揚革命優秀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

6、加深參與者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并思考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在活動中培養綠色人才,傳播綠色文化,播撒綠色種子。

7、加強各高校的聯系,促進與各高校環保組織之間的交流,促進各協會的進步與發展。

五、活動內容:

篇9

灘涂、消浪石、護堤石、防波堤――東海的海浪,經過一層一層的屏障、一層一層的減速,才能奔向堤岸。潮頭退去時,來自大洋的垃圾,被留在護堤石和消浪石的縫隙間。海灘,由此成為一個海洋垃圾的展覽館。

人們從幾十公里外的市區趕來,手持編織袋,巡行在這一層層的屏障之間,將垃圾收集起來。2008年10月,上海的第三次“凈灘”行動在南匯海灘舉行。

“凈灘”,是國際海灘清潔運動的一個中文簡稱。在上海,這項行動始于2007年9月16日。它的內容和意圖絕非僅限于“到海邊去撿垃圾”,在特定工作面范圍內收集到的垃圾,要經過分類、稱量、統計、登記,最終成為研究和觀察海洋污染的一個視角,以數據向社會揭示海洋污染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

塑料包裝袋、漁具、建筑材料,甚至燈泡、牙刷、鞋子、電路板,都曾出現在淤泥或者消浪石的縫隙中。藏污納垢的海浪,將海灘變成海洋環境的一個透視鏡。

“鬼網”與垃圾食品

2007年,凈灘志愿者唐小昭最后一個從灘涂上返回。75分鐘的凈灘時間,她竟然發現了10雙鞋子。而在2008年10月的活動中,凈灘者們收集到了各種短褲、燈泡和湯匙。

廣闊的海洋里漂浮著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令人輕松。

海洋,是人類垃圾處理的主要歸宿地。在北太平洋亞熱帶海域,甚至已經形成一個面積相當于得克薩斯州的“海洋垃圾帶”(見本刊2008年6月《重構世界的塑料》)。

在廣闊的海面上和海面下,廢棄塑料纏繞船只螺旋槳,塑料瓶損壞船身和機器、引起事故和停駛,帶來損失與危險因素;沿海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和營養鹽,可引起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急劇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海水中氧氣含量減少會使魚、貝類等生物大量死亡。

廢棄魚網是海洋中最大的“死亡陷阱”,有的長達幾英里之巨,被漁民們稱為“鬼網”。每年都有數千只海豹、海獅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在其中被纏住和淹死。而各種塑料垃圾,已經成為海洋中的魔鬼殺手。它們漂浮在海洋中,最直接的一個影響是:被海洋生物誤食。曾經有人發現一只海龜的有白色物品,很奇怪,拉出來發現是只白色塑料袋,接著又有一個,就這樣,一共拉出了4個。

海龜特別喜歡吃酷似水母的塑料袋;海鳥則偏愛舊打火機和牙刷,因為它們的形狀很像小魚,可是當它們想將這些東西吐出來返哺幼鳥時,弱小的幼鳥往往被噎死。塑料制品在動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誤食后會引起胃部不適、行動異常、生育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海洋生物喜歡附著在塑料容器和打火機等人造垃圾上到處漂浮,成為南極洲、塞舌爾、馬達加斯加和一些擁有地方性物種的地區入侵者,嚴重威脅著當地的生態平衡。

縱觀世界各大洋面,垃圾侵蝕的現狀令人難以樂觀。2005年9月,超過45萬名志愿者在全球74個國家展開了一次海灘垃圾清理活動,為期一日的活動就在長約2.9萬公里的海岸線和水道中清理出約3700噸垃圾,回收的620萬件垃圾中,香煙(煙頭)就有160萬支。

美國海洋保護協會2006年9月~10月在日本、美國和新西蘭等68個國家的海岸開展清掃行動,回收了800萬件垃圾,重達3000噸。其中包括190萬個煙蒂、77萬個食品包裝和食品容器、70萬個各種蓋子和69萬個塑料袋等。

令全世界人向往的度假游泳圣地地中海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臟的海域。由綠色和平組織和西班牙世界海洋研究聯合作出的一項調查顯示,地中海每立方米水中包含有33種垃圾。地中海不折不扣地成了一個“海洋垃圾場”。

海水的污染物中,有五分之四來自海岸。人類釋放的垃圾,正在改變著海洋,并最終將危害傳導回人類自身。

鳥類“加油站”的危機

2008年8月,愛鳥人士在閩江河口發現一只黑嘴端鳳頭燕鷗,這種瀕臨絕種的鳥被稱為“神話之鳥”,目前全世界發現的數量少于50只。然而這只小鳥的嘴被一只塑料瓶蓋卡住,只能半張著。愛鳥人士施救失敗,小鳥飛走了,如果塑料瓶蓋一直卡住它的嘴,小鳥有可能就這樣餓死(見本刊2008年9月《生命樹》)。

這并非極端個案。上海所處的長江口區域,在生態上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全球8條最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有3條經過中國――鶴類路線,雁鴨類路線、東亞-澳大利亞鷸類路線。

其中,亞-澳路線上每年有60種總數500萬只以上鷸類經過上海地區,上海距其南端澳大利亞和北端西伯利亞差不多都是5000公里,正好是中點。

這個“中點”意味著最重要的“加油站”:這些長途跋涉的候鳥,只有在這里儲備足夠的能量,才能完成后半段的飛行,并且在到達目的地之后,順利地繁殖后代。

位于崇明島的東灘,是這個“加油站”的腹心區域,目前是重要的鳥類保護區。

志愿者們進行凈灘活動的南匯海灘,是另一塊重要的灘涂濕地。經過崇明東灘的侯鳥, 如果東灘不適合加油了可能會選擇鄰近的南匯灘涂停留。但如果整個長江口都沒有適合它們停留的地方,要偏離很遠停留從而根本改變線路走向則是不可能的。

因此,這僅有的可能容納鳥類的“加油站”,彌足珍貴。

防波堤內側,一條公路內側,便是南匯濕地。偶爾能見到大白鷺、小白鷺,如果有黑臉琵鷺出現,已經足以值得人們歡呼了。

中國濕地面積占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下了堤邊公路,志愿者們便來到了最典型的淺海、灘涂濕地。

灘涂的“窒息殺手”

行動在長江口的這些凈灘者,來自上海仁渡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上海綠洲生態保護協會、上海市閘北區熱愛家園青年社區志愿者協會、東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以及一些企業。

2007年,有70余名志愿者參加。2008年的兩次活動,共計300余名志愿者參加。

凈灘的工作面,在濱海的潮間帶展開。上海灘涂濕地的一大特點,是潮上帶大部分被圍墾,人類活動影響大。凈攤者們身邊的互花米草就是明證――接近一人高的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種以來迅速蔓延。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它長勢兇猛,因其植株細密,間隙無法容納灘涂生物的存活,幾乎相當于灘涂生態的“窒息殺手”。

然而,它被引入的一大現實功能,便是加快土層固化,從而促進圍墾。幾十年來,這座國際大都市從海洋灘涂不斷獲得新的土地和生存空間,卻不斷付出著生態代價。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改變了從光灘到海三棱草、再到蘆葦群落的典型植物群落演替模式。

在凈攤者們的腳邊,寄居蟹迅速地穿行著。螺殼附著在巖石上,彈涂魚在不遠處跳躍。人們不時從消浪石的縫隙中發現漁獵使用的浮子,這是數量最多的垃圾種類。年輕的志愿者們將其中色彩鮮艷的浮球串在一起,感慨著人類的捕魚活動給大海施加了如此負擔。

作為國際海灘清潔活動(ICC活動)的組成部分,凈攤活動的要點有二:以垃圾清理的志愿者行動,以行動向社會發出倡導;在凈灘過程中進行垃圾構成(來源)的廣泛調查,以數據向社會揭示海洋污染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

作為一次環保活動,凈灘行動的每個環節,都對參與者有環保行為方式的要求,比如: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志愿者需自帶水杯或水瓶;活動中使用的膠鞋和手套,建議重復利用;奉行“綠色出行”原則,集體坐大客車前往活動地點,不鼓勵甚至不贊成志愿者駕駛小車前往;全過程禁止捕殺海洋生物,呼吁保持與周邊環境動物的友好關系,觀鳥不關鳥,除了垃圾和照片,不帶走任何東西;除了美好的記憶,不留下任何東西。

篇10

海洋污損和溢油災害

2000—2010年,浙江海域共記錄到海洋污損事件504起,累計污染面積超過410km2(表2),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超過28900萬元。引起海洋污損的主要原因為有陸源排污污染、養殖污染、農藥及危險化學品泄漏和溢油。如,2003年11月,臺州市椒江、路橋兩區沿海灘涂發生重大漁業污損事件,水產養殖受災面積大約為32.0k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200多萬元。海上溢油災害主要是海上作業和航行過程中的溢油造成的海上污染災害[4]。自2000年以來,浙江海域發生的溢油(含危險化學品泄漏)事件累計51次,累計污染面積超過310km2(表3),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超過4000萬元,溢油(含危險化學品泄漏)量累計超過2500t。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因溢油災害造成的海域污染面積、經濟損失和溢油量絕對不止表3中列出的合計數值。因為2000年、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均有溢油事件發生,但污染面積缺失;同理,2000年、2009年和2010年溢油造成的經濟損失和2010年的溢油量數據缺失;2006年,現代獨立輪特大溢油事故造成近400t重油泄漏,舟山海域成災面積約300k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而表3中僅以1000萬元計。浙江海域的溢油災害主要發生在舟山—寧波海域,這與寧波—舟山港本身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的。寧波-舟山港擁有鎮海、岙山、大榭、冊子島等四大25萬噸級以上油碼頭和儲備基地,年卸油能力8400萬t,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儲備基地和海上交通樞紐。溢油災害對浙江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7-20]:①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溢油事故產生的油膜覆蓋大面積海域,造成海水嚴重缺氧,使大量藻類、魚蝦貝類和海鳥死亡,或使經濟魚、蝦、貝類因富集石油烴而產生異味。②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海上油膜阻斷光合作用和“海-氣”交換,從而降低海洋初級生產力,破壞海洋生態平衡。③海岸帶嚴重受損。溢油抵岸,玷污海灘,不僅危害灘涂動植物資源,還將影響海洋水產養殖,造成海產品污染;而清除其污染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另外,溢油污染還將對沿岸風景、紅樹林、濱海度假旅游產生負面影響,造成沿岸旅游業的經濟損失。

生物入侵

浙江沿海的主要入侵生物為互花米草。20世紀80年代,為了研究互花米草的消浪保堤保灘功能,浙江省開始在玉環縣桐麗五門灘涂試種互花米草。2000年之前,互花米草在浙江主要分布于溫州沿海,面積約392.1hm2[8]。2000年以后,互花米草的分布區域逐漸擴大,分布面積也隨之增加,到2007年其面積已經擴大到4812hm2,主要分布于溫嶺、黃巖、蒼南、平陽、瑞安、溫州市區、西門島、西滬港以及杭州灣南岸(三北淺灘)[9-12]。據資料統計,到2010年,互花米草在浙江沿海的分布面積已經擴大到6924hm2,主要分布于蒼南、溫州灣、樂清灣西門島、臺州灣、三門灣[13]、象山港和三北淺灘。互花米草具有極強的入侵性,對蘆葦、灘涂底棲生物、養殖生物和紅樹林的生長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發達、繁殖能力極強,能夠與蘆葦等本土植物爭奪光照和營養物質,威脅當地的灘涂養殖和生態系統健康。互花米草發達的根系能夠攔截隨潮水而來的魚蝦貝類,潮水退落時,魚蝦貝類被攔截缺水死亡,從而威脅漁業生產,寧海市就有好幾千公頃灘涂深受其害,每年損失超過5000萬元[12]。至2010年,樂清灣西門島上的互花米草分布面積已經擴大到1705hm2,仍在不斷入侵島上有限的紅樹林,嚴重威脅紅樹林的生長。而互花米草的清除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難以根除。

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對策

1浙江省已經實施的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對策措施

1)省、市、縣三級海洋監測體系建設

浙江省的海洋環境監測業務化工作起步于2001年,至2007年,省、市、縣三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基本具備實施全省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災害預警報的能力。至2010年,省、市、縣三級監測機構已發展到26個,包括1個省級中心、5個市級中心(站)、20個縣(市、區)級站。業務化任務監測已經覆蓋全省近岸海域,監測預警報業務涵蓋9大類21項,包括全省海洋環境質量與趨勢性監測、入海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赤潮監控區專項監測、海洋功能區監測、應對氣候變化監測、涉海許可監督檢測、專題監測、監測質量保證。此外,2008年,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編制出臺了《2008—2015年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災害預警能力建設規劃》,確定了全省海洋監測預報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省級機構為龍頭、市級機構為骨干、縣級機構為基礎的省、市、縣三級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和災害預警體系。

2)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態災害防范措施

浙江省歷來十分重視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態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從方案、預案的制定、監視監測系統的不斷完善和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強等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效。①方案、預案。制訂了《赤潮防災減災工作方案》《赤潮防災減災應急預案》《浙江省海洋災害應急預案》。②監視監測系統。監控范圍由2002年建立赤潮監控區,至2008年擴大到全海域;監測手段從調查船、飛機到衛星遙感,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監測系統;建立赤潮志愿者隊伍,至2008年受聘志愿者達三百余名;防污染專項行動,限制船舶污染物排放、實施船舶油污水排放口鉛封。③宣傳力度。省級赤潮災害信息通報,市級赤潮災害信息通報,縣級赤潮監測簡報、報告。

2今后的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對策措施

浙江省雖然在海洋環境監測、赤潮災害防范等方面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并取得了許多成效,但在溢油、海洋污損和生物入侵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欠缺。浙江省又擁有寧波—舟山港這樣重要的石油儲備基地和海上交通樞紐,一旦發生重大溢油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浙江的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形式依然十分嚴峻,今后的對策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政策方面

加強海洋生態災害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22];制定嚴格的陸源排污監督制度,加強部門聯動,積極推進涉海環保協同監管;建立海洋生態災害分級評估制度,研究制定客觀、科學的分級評估標準;加快制定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規劃,盡快制定海洋生態災害經濟損失評估規則;制定海岸帶發展規劃,加強對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濕地和灘涂的生態環境保護。

2)技術方面

進一步加強現有海洋監測體系建設,完善和健全海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和赤潮災害預警系統,建立重大海洋污損事故應急處理體系,提高海洋污染重大事故和災害應急處理能力[23];加強國際國內地區間監測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海洋環境監測、觀測信息共享;逐步開展生物入侵業務化監測,充分利用3S技術,及時監控海洋動態變化過程,逐步建立海洋生態災害數據庫,客觀地評價海洋生態災害;做好各類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