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2: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

篇1

Abstrac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sport cour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urriculum bears the dual mandate of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physical culture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face of the strong impact and challenge of western sports cultural invasion,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analyzes the theor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cultural cor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which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This discussion is in favour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it mainly study the factors restrict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體育文化;文化價值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curriculum development;sports culture;cultural values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243-02

0引言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它不僅僅再是一門技術課程,更多負載有文化建筑的使命。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包容了各個民族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包容各個民族對傳統體育文化的不同價值取向,蘊含著豐富的養生內容,多樣的武術、樂舞、氣功等運動形式,我國學校體育是以奧林匹克文化為核心內容的體育課程,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與內容,占據我國學校體育的主要位置,青少年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較低,民族傳統休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成為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成為西方體育文化的陪襯,如何讓民族傳統體育成為中國體育文化的主流,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點。

課程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課程的基本元素是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通過體育課程學習獲得體育知識,發展起一定的體育能力、體育習慣和體育態度,從而形成體育文化認同的價值觀。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必須從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價值取向入手。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比較注重民族傳統體育的表現形式,而對其文化內涵、傳統理念認識不夠,從而導致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脫離了民族傳統文化的背景。面對這種境況,本文試從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的文化價值取向入手,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核心內涵進行分析,探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的文化價值取向問題,對于課程開發與學校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銜接,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形式與內涵的有機融合,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1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文化價值內涵

體育文化是人類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類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一切體育現象和體育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說,人們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過程中,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就是反映本民族的、傳統的體育特征,這些傳統的體育文化規范著本民族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不同的體育價值觀念。自古以來,中國傳統體育都是圍繞“養生”為主開展的,人與自然的結合在與通過與自然的交換排除身體內部的濁氣、吸取真氣、五臟通達、六腑調和,并認為決定健康和長壽的根本在于人體的內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體育形態上強調整體觀和意念感受、動作簡單而內涵深刻,很少有強烈的肌肉運動,因此缺少激進和冒險行為。但是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傳統體育自形成之初就強調動作的非自然性,基本上采用的是和人正常姿勢相悖的動作,多模仿動物,動作以圓形、環形、球形、向心形為主,強調小肌肉群、小關節參與動作的完成。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這種整體修煉和內在和諧之美,正在和現代科學相結合,形成新的獨特風格。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雖然受不同民族母體文化的孕育,表現著不同民族社會的思想和要求,但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蘊含了文化學所認同的各個層面的價值內涵和文化特征。因此,傳統體育文化精神內涵的形成就是各個民族不同文化思想、價值判斷、民族精神經過整合后的產物,這些思想和價值內涵是傳統體育文化之所以具備民族特征的根本標志。這些價值內涵之所以能夠延續兩千多年,在于它能夠滿足不同時期人們的需求,也就是說由需求而引發了不同階層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考,進而形成了對價值內涵的某些共識。雖然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價值內涵不像西方體育文化那樣具有鮮明的“體育”特質成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還包含在母體文化精神的孕育和更迭之中,但這種不充分的或不完全獨立存在的傳統體育精神文化價值體系仍然在母體文明的土壤中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具有了普遍存在的現實意義。

篇2

1.1文化疏離與文化本質的詮釋

文化是推動世界發展與進步的重要階梯,是推動人類社會演繹與傳承的根本基礎,是詮釋全球體育史學上的肇事依據。作為文化合成的核心元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新時代語境下,盡管與西方文明有所質差性,但這畢竟是人類歷史形態與文化意識形態在現代文明中西方文化的首次相約與結合,這種結合無疑促使了民資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與外延在現代化背景下的重新認知與整合。煥然一新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汲取了西方文明的諸多寄養,并逐漸融入到了現代“文化圈”之中,在這種民族同化與異化的大文化族群中,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真正值得中華炎黃子孫所駕馭的文化精髓。但是在享受著現代化與西方文化所帶來的欣喜之余,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在承受著激烈的碰撞與變異,這種跨越式發展的現代文明與社會形態所帶來的“文化矛盾”與“文化危機”,致使我們難以理性的面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是脫離之盡情地享受現代化所帶來的魅力,從而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失去了文化靈魂,使人類自身無法真實的審視自己,致使受眾對傳統文化摒棄,對主觀文化精髓遺失,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文化族群之中被擱淺,進而慢慢的失去了自身的價值與功能,也就是文化的疏離。文化的疏離在于社會形態對人類思維意識形態的影響與顫變,以及人類對文化的分解與疏遠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與西方文明相互交融之后,必然會產生特定時代內文化的相對先進性與落后性,從而使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發生改變,致使文化的本質不僅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相關,還與不同文明形態下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本質,即“人的本質”。所謂“人化”,是指人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過程中,人類理性精神的外化或普遍化川。[1]文化本質的內涵是建立在人與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的。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都不能脫離人類生存價值的滿足與需要。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大爆發、文化大融合、文化大反思的信息化時代下,諸多文化因素都在發生著激烈的沖突與碰撞,從而使文化屬性更加富有張力與活力,這是人類對文化意識形態的重新整合與變革。如果沒有這種“文化圈”“文化層”之間的相互交融,在文化的構建方面就會出現“文化斷層”、“文化斷裂”以及文化疏離的問題。目前,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仍然處于壞才不遇狀況,優良的民族文化得不到世界文化圈的賞識,致使自身被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籠罩,感性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自身文化內涵的神秘與深奧,以至于被受眾排斥,其根本原因在于感性文化具有虛構色彩,與現代注重具體客觀現實文化主義社會產生了“文化擬子”現象,因此,只有把文化本質與人的本質相互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的滿足人類的所需,才能促進文化本質現代化的改革與創新。

1.2“文化矛盾”困境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的失真

從歷史形態的演繹及矛盾互動理論可知,“文化矛盾”是促使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因。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先進與落后體現為人、社會、自然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結果,而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向另一種文化形態轉型時必然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會互相調節與整合,從而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大共融圈。然而,如果文化的發展脫離了現代社會矛盾的互動理念就會在擱淺之中表現出失真現象。聯系“文化矛盾”理論,對于全面把握文化本質的失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形態作為一種歷史發展模式,不僅對經濟基礎具有推動作用,對上層建筑也具有促進價值。文化作為社會形態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對于重構文化本質的內在結構,促進社會形態的變革,激發文化與諸多社會閱素的矛盾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正如現代知識經濟體制下的文化轉型一樣,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轉型期,在中西方文化快速轉型的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出與西方體育文明極度的不協調。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存在著一個感理文化矛盾的差異,其主要表現在前者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體悟,后者重視物質生活的享樂,以至于出現西方個體競爭的體育文化,中方集體安逸的體育文化。置身于世界體育文化一體化的語境下,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必然會受到西方個體文化矛盾的沖擊與碰撞。這兩種矛盾的交織構造了中國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契機,但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侵略,如果不加以審視與篩檢,其必然會造成文化本質的丟失與離異,從而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文化作為核心要素出現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其內涵與外延都在無形與有形地影響著人類的發展與進步。矛盾作為人與文化相接的歸屬點,對于促進兩者的和諧與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從中西方體育文化矛盾的宏觀視角來看,文化矛盾在信息化社會形態中的主要體現為價值觀念、思維形態、認知高度、文化修養等方面。正是因為人類自身矛盾因素之間的互動,致使人類對新興事物表現出熱衷,對本土文化表現出冷落。當今時代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矛盾極度偏離的狀態下,西方的物質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這種物質文化的誘因下,致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與現代體育文化的相互矛盾之下被人類所遺棄,從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2文化融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的原點回歸

2.1文化融合的界定

“文化融合是異質文化之間相互接觸、彼此交流、不斷創新和融匯貫通的過程。”[2]文化全球化是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綜合價值體現。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統一與人類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與進步,以及人類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全球文化融合已成為一種歷史必然。盡管文化融合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及相互補償性,但是在帶來優勢互補效應的同時也給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帶來了相應的局限性。在當今人們審美價值理念的質變,思維方式的靈活多變前提下,萬事萬物的對接與融合已經成為趨勢。但是每一種文化都有自身本土的民族特色,在吸收各種文化精髓的同時必然會帶來異質文化之間的沖突與碰撞,從而使不同的文化因素在對立中求發展,在和諧中求生存,在沖突中求融合。當前在大眾傳媒日益風行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然會順應時展的潮流而全力融入到世界文化一體化的大文化圈之中。

2.2“文化因子”導引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的原點回歸

文化來源于人類,受人類社會形態所制約,卻又主導人類的進化與發展。因此,文化的發展在于人類社會的進步,在于對人類自身價值觀念的體現,在于對大自然的肯定。從唯物主義理論的視閾來看,萬事萬物之間都是普遍聯系、相互對立統一的,而這種客觀的規律性構成了事物內在與外在的“文化鏈”,并促進了事物獨有特性“文化因子”的形成與發展。那么,保持文化本質不變的內部因子的對立與統一就是內因,拓展文化的范圍同化外界并與諸多元素保持和諧與發展的因素就是外因,外因與內因共同構成了“文化因子”的現代化發展理論體系。文化本質作為“文化因子”的內因之所在,對于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內因是文化內部的本質特性及人自身價值理念的穩定性,那么,作為文化本質內因的對立面就是外因,而外因在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外來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碰撞。文化的內因與外因共同構成了人類認知能力的文化發展產物。外因是文化創新必不可少的因素,內因是文化本質辨別的象征,如果內因發生顫變,外因就會失去文化主線被外來文化所侵略所同化,要想保持文化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必須保持內因的穩定與協調性及良好的文化精神風貌,從而使文化本質不至于失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融合眾多文化形態下形成的一種歷史文化個體,構成其文化整體的每一種文化形態既對立又統一,它的發展與傳承為人類的演變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與財富。而正是因為這種“百家爭鳴”的文化形態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勞動密切相關并融為一體。文化形態的多樣性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區別于世界文化其它形態的特有屬性,但也是制約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巨大阻礙,同時也決定了必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才能體現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從“文化因子”的理論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這種現狀其根本原因在于外因的顫變致使內因發生了變革。相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來說,外因表現在科技的發展,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文化審美觀的藝術化等,內因主要是指人自身的價值理念,因此,有文章作者觀點提出了:“現代與傳統的隔離式融合”[3]來說明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發展問題。正因為如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保持與外因的和諧相處,加強內因的穩定與創新,促進文化本質回歸原點,才能使之更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3文化疏離與融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雙向調試

3.1文化發展中雙向調適的界定

從時空緯度上看,文化的發展表現出多樣性、同一性和競爭性。在同一時代下文化的發展具有“互調”、“互滲”、“互動”、“互化”的特性。這是歷史形態賦予文化發展的特權,更是文化形態演變的客觀規律。文化發展中的雙向調適是歷史形態與文化形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文明相互作用的結果。其內涵主要包括內調與外適,所謂內調是對文化本質所凸顯的民族精神與思想意識內在隱含因素的調適,通過對文化內部調整來吸取精華而剔除糟粕,從而達到文化本質的長久性與穩定性,進而凸顯出文化的凝聚力精神。而外適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內涵與外延的嫁接,而達到與外來文化的互動與和諧發展。因此,外調是一種文化的改革、創新與進步,是一種文化思想意識的開放,更是多元文化之間的沖撞與重構,而內調與外適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3.2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差異性”及雙向調適

從文化發展初期的野蠻、無知到注重生存意識形態物質文化的追求再逐漸到以物質與精神文化并重的現代化社會,應該是任何一個民族文化形態必須經歷的發展階段與過程,但在不同的歷史文化形態發展階段內,文化的發展都具有內調與外適的特性,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同一時代下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隨著歷史形態的不斷演變,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在內涵、外延上與現代化社會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異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傳統體育背后文化魅力的顯現。在長期的“農耕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文化內涵逐漸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民間習俗相互融合。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受倫理精神、思維形態等影響,逐漸凝聚了儒、道、佛等傳統文化思想,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具有的民本、和平思想和安逸的大自然思維意識文化形態的文化理念。其二,現代化是歷史文化形態傳承與發展的相對階段。其所主要表達的是順應時展的需求,代表現代人類價值觀念的集合,拓展了文化外在屬性的創新與發展,以及給傳統體育文化提供豐富的物質與精神資源的一種文化形態。這兩種文化形態所指代文化內涵的差異性,是文化發展雙向調適的核心內容,只有通過對兩者之間文化內涵的差異性進行內調與外適,才能使文化與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相互和諧的發展與進步從“文化差異性”視角來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要是以傳統體育背后所隱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思想意識為理念,現代化只是以外來的西方文化及內部新興事物所夾帶的文化觀念為素材,兩者是相互同化、相互異化、相互獨立、相互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但無論是傳統體育文化還是現代化的文明,無不體現著自身文化形態的本質屬性。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現代社會文化形態中的核心文化體系,對世界現代化文明的建構發展與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文化的發展與現代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現代化發展的核心要素,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當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化的和諧發展在于通過文化發展的雙向調適來制定適合自身的文化發展戰略,增強民族文化本質的生存競爭意識,凈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心靈,消除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構建和諧的文化發展機制,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化社會環境中和諧均衡的發展。從而使受眾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感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在魅力與價值,在現代化中享受物質資源所帶來的財富。因此,只有調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化的空間、時間緯度及“文化的差異性”,建立多元文化的發展模式,才能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化社會語境下獲得最佳的發展空間,并保持自身穩定的可持續發展,進而達到一種相對獨立的共生存的文化發展機制。從某種程度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富有時代韻味的體育形態,與現代體育比較而言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比較優勢。”[4]為此,“我們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觀,以發展的眼光審視我國民族體育文化元素,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不同體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更新的意識賦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元素新的活力。”[5]

4結語

篇3

【摘要】利用大量的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的方法來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文學上的探討分析,以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內容和特征作為研究對象,著重討論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繼承方法。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禮儀文化 繼承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漫長歷史,因歷史文化的不斷積累,最后沉淀出了最寶貴的文化底蘊,這些豐富的文化之一就是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禮儀文化。受到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讓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文化展現出謙虛禮讓、以和為貴的文化形式。然而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介入,使得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漸漸退出主要舞臺,極大的沖擊著我國體育禮儀文化的發展道路,逐漸形成了以西方體育為主體的現代體育禮儀文化。據了解,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禮儀的發展,這使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繼承問題成為了世人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

一、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的內涵

所謂體育禮儀指在體育活動過程中,人們相互尊敬、友好和諧的文化形態。從某些角度來講,體育禮儀就像是儀表、裝飾、禮貌禮節、語言等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的綜合運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在漫長的發展史程中,由最開始的走、跑、投、攀、蹬、爬、越等運動項目就已經有體育禮儀的形成,經過歲月的演化、發展、傳承漸漸變成了如今的民族體育禮儀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是多民族匯聚而成的中華民族文化結晶,其的形成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密切相關,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強調了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崇尚道德。在這樣的文化體系中,逐漸形成了以身心修養和精神追求放在首位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二、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特性

1.時間變化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的影響

由于時代的發展,體育文化也跟著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產生這樣變化的原因歸根結為社會的改變和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特別是社會形態發生變化時,促使傳統禮儀文化中新舊文化相互沖突又不斷的結合,再經過一系列的轉化、演變、更新,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衡局面,最K的結果就是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發生變化;而另一種則是外來文化的沖擊、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使得中外體育文化開始相互交合、匯聚,從而打破了原有的結構體系,形成一種新的平衡體系。

2.地域差異給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文化帶來的影響

結合世界體育的發展趨勢,西方體育以激烈競爭、相互對抗為主,而我國傳統體育主要以觀賞性和娛樂性為主,這就形成了體育禮儀文化的巨大差異,通常來說,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意識,正因為這樣民族意識的存在,可以提高民族之間的凝聚力。眾所周知,中國由56個民族匯聚而成,因地域環境的不同,進而造成人們之間生活方式的差異,所以各個民族都具備自己的民族傳統體育禮儀特色,這樣的傳統禮儀往往是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而這些被傳承下來的文化將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標志。

3.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當代繼承的途徑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傳統歷史文化不斷積累沉淀的結晶,隨著時代的演變,導致其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民族文化體色。然而全球的發展逐漸展現出一體化趨勢,這使得我國民族體育禮儀文化也受到外界帶來的影響,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傳統體育禮儀文化需要一個合理有效的傳承方式。

3.1注重內涵,嚴格把關思想層

禮儀的兩大要點是形式和思想。若禮儀中只有形式而忽略了內涵,則這樣的禮儀只是形同虛設。由于西方文化的引進,中國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平衡體系逐漸被打破,而又因為新的體育禮儀文化平衡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建立,所以有學者提出,現代體育的形成時間尚且較短,因此只是虛有其變,其文化內涵還有較多欠缺,在現實生活中,傳統體育文化禮儀的把握需要始終持有一個理念,就是內容的根源來自于思想,形式只是其外表。民族傳統禮儀文化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以“天人合一”為理念,追求互相尊敬、互相謙讓的文化形態。這樣的思想核心觀念著重于人的內在價值和社會整體價值、社會道德等。所以,對于傳統禮儀文化,不管是學習還是分析都要從其思想內涵出發,將以德服人、誠信友善等思想精神傳承下來。從而達到無論是傳統體育禮儀還是現代禮儀文化都具有中華民族與人交好、誠信友善的特點。

3.2 打破禁錮,拓寬轉化路徑

民族傳統體育的思想是文化的根源,是必須要傳承的內容,但在形式和傳播方式上不能固步自封。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民族傳統文化也隨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所以為了跟上時代步伐,傳統文化需要不斷的創新,而創新又包括形式和內容的創新。近幾年來,國家發展迅速,致使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所以還可以利用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設施進行文化的宣傳和介紹,從而達到提升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禮儀的了解。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所以在注重傳統體育文化禮儀與外界文化交匯進而建立新的文化平衡體系時,還應該重視科技的發展,充分利用科技的發展進行傳統體育禮儀文化形式上的創新和完善。

結語:總的來說,對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繼承需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從而做到思想上的解放,加速民族體育文化禮儀創新道路的發展,以讓其跟上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傳播形式上的改變和創新,而對于外界體育文化帶來的影響,人們也應當做到取其精髓從而使其合理的融入到我國傳統體育禮儀文化中,這樣既保證了我國體育文化獨有的特色也應和了世界統一化發展趨勢,而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其思想都需要進行傳承,將我國傳統體育禮儀文化和諧友善、文明和諧、包容謙讓的儒家思想底蘊發揚光大,這樣一來,當面對時代變化或者外來文化沖擊等情況帶來的影響時,民族傳統禮儀文化也能很好的立足于實際生活中,并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于麗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6.

[2]汪全先,萬義,宋彩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困境與消解[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07):51-57.

[3]劉少英,史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的禮儀文化[J]. 體育學刊,2013,(04):120-123.

篇4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分析

1.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重要性

(1)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通常更加注重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培養,更加體現了東方的文明和精粹,培養了人們善良、誠信的優良品質,在表現我國的仁義禮賢方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就是一部活的教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學校體育中,不僅將現代體育的娛樂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現出來,同時還豐富了學校體育的文化內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達,滿足了參與者的心理需求,在促進人們身心健康、民族文化傳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體魄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以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為目標的一種修身養性的運動,這與終身體育所追求的目標是基本一致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涵蓋廣泛、要求簡單且易于實現、種類眾多,在性格不同、體質不同的學生中更加方便推廣和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學校體育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制以及興趣等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從而更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體魄,使學生達到終身受益、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3)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必須要在人民中實現,當前,我國以學校體育為重點,作為實現推廣的關鍵和突破口。但是,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在一些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區往往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而無法實施現行的體育教學模式和方法,從而給實現全民健身的目標增加了很大的難度。這就使得必須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體育教學模式和體系,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風格不變的前提下,綜合考慮民族特征和地域差異等因素,將一些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且易于實現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到學校體育中來,經過學校體育的推廣,使得學生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鍛煉的方法,自覺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并為以后在社會中成為體育骨干、引導周圍群眾愛好體育鍛煉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推進全民健身的開展。

(4)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能夠更好地推進學校體育的改革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學校的體育教學中都采用了技術要求高且規則很多的體育項目,這使得體育教學禁錮了體育的特性,在學校體育中教學方式單一且呆板,從而使得大多數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甚至厭惡體育的現象。但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同,它具有娛樂性、便于操作性、種類眾多性以及新穎、不受場地限制等眾多優點,因此,在學校體育中融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并將其逐漸地應用于學生的體育鍛煉中,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同時還能夠豐富學校體育教學,更好地體現和傳播民族文化,促進學校體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全面推進學校體育的改革。

2.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必要性

(1)學校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的最佳渠道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存的土壤是延續數千年的農耕和游牧生產生活方式,但隨著農業人口的不斷減少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各地按照二十四節氣安排傳統體育活動的習俗正在逐步消失。有學者認為,必須要找到一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渠道,否則繼承就會出現斷層。現在比較成熟的渠道就是學校教育,通過學校教學,民族體育才能獲得強大和持續的生命力。經過挖掘、整理和改造后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不斷地賦予新時代的健身、教育、娛樂等意義,使其既保持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特征,成為新時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引入民族地區學校體育的實踐,成為民族地區學校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內容。高腳馬從民間引入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中,通過學校這個環節不斷得到完善與規范的發展,繼而成為影響較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腳馬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面對全球一體化和西方競技運動的強烈沖擊,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學校教育中,不僅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與發展,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在新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實現變革,在新時代找到生存的沃土具有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而且讓青年一代從小就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將民族傳統體育引入學校體育教學,對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來說,不僅學生興趣大,而且也能節省教學設施的投入。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民族中小學就把高腳馬作為學校的教學內容。為了發展這個項目,灣潭民族中小學還專門摸索了教學方式;在甘南州,很多中小學已經用鍋莊舞代替了課間操,現在藏區不論是牧區還是城市,很多孩子都會跳鍋莊舞。鍋莊舞已經成為甘南州的一張文化名片,成為當地促銷旅游的一大因素。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是根本出路。

(2)學校教育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步完善的中間環節

1984年,國家體委綜合古代蹴鞠、花毽運動、現代足球、羽毛球以及排球項目的運動特點,推出了毽球項目,并重新規定了毽球運動的規則以及技術要求。目前,在全國已經有近百所大學把毽球作為大學體育的常設科目,毽球運動的發展逐步步入正軌,比賽規則不斷得以完善,技術發展不斷成熟。正是有了如此堅實的群眾基礎,毽球項目才會成為全運會的比賽項目,并且還走出國門,成為亞運會的比賽項目。又如中南民族大學對鄂西地區的擺手舞的校園化創編。擺手舞又名“社巴”,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擺手舞整個活動以祭典舞蹈、唱歌等為表演形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內容,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中南民族大學通過對這些生活化舞蹈動作的改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配合以現代樂律,創編出了具有現代感的民族式體育舞蹈,迎合了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的心理特點,受到了學生歡迎。國外的一些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歷程也證實了學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重要性,如北美原住民青年奧運會(The Native Youth Olympics)之所以能得到極大的發展,除了受到政府的支持外,還在于它一開始就把主要參與對象定位于青少年,通過學校進行了推廣和普及。學校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顯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必須利用教育的渠道來聚斂。學校是體育的搖籃,是原始體育形態走向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原生態民族傳統體育在新時代找到生存根基的最佳媒介。

(3)學校教育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發展模式的形成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并不排斥現代體育的組織和管理方式。相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更希望通過現代管理和組織模式為其注入新的理念,以便得到更加廣泛的支持和良好的運作。如日本所建立的完整的民族傳統體育組織和競賽系統,使它擺脫了片段生存狀況,具有了廣泛的民間基礎。北美的原住民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因素是印第安人建立了很多現代組織機構,這些機構服務于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例如,1974年由美國體育領導者成立的“國家印第安體育協會”(National Indian Activities Association),發起了一年一度的男女籃球運動和“快投壘球”(fast-pitchsoftball)賽事。國家和地區級的印第安高爾夫錦標賽也從1975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這些舉措促使原住民傳統體育現代管理制度的形成。學校是文化傳播的集散地,引領著文化的發展方向。學校擁有優秀的社會資源,擁有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理念,古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勢必會不斷實現與現念的融合,進而找到民族傳統與現代科學的契合點,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良性變遷。

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方法

1.研發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擁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因而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所形成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種多樣,并且帶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要想順利有效地融入學校體育中,必須要綜合考慮區域特點和體育項目特色,有效地發掘資源并進行整編,研發科學的體育教材,這不僅能夠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材的研發,構建涵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元化體育教學,形成有特色的體育教學構架。

2.加大師資力量的培養力度

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學校體育中是一項嶄新的創新工作,為了便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學校體育有效的融合,必須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假如體育老師沒有清楚的理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類型、訓練方法以及規則等一系列問題,就無法給學生清晰的講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進行鍛煉,更談不上有效的傳播民族文化。因此,必須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體育教師的認知水平,培養能夠帶動學校傳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綜合素質的教師隊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更好地融入學校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3.開通更多的渠道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由于我國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從而使得文化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都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歷經長期的積淀形成的具有文化內涵的運動,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以及行為等。要想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更好地融入學校體育中,開通更多的渠道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是必不可少的,不僅僅是學校內課堂體育課的開展,而且還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渠道,例如開展課外體育運動、組織體育運動比賽、舉辦運動會比賽等等都是廣泛的開展民族體育運動的渠道。要盡量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融入學校體育中,提高學校體育的文化內涵,通過多種有效的渠道積極的提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身心健康鍛煉,還能將終身體育的理念貫穿其中,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更好地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學校體育中,不僅將現代體育的娛樂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現出來,同時還豐富了學校體育的文化內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達,滿足了參與者的心理需求,在促進人們身心健康、民族文化傳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材的研發,構建涵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元化體育教學,形成有特色的體育教學構架。還要加大投入,培養能夠帶動學校傳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綜合素質的教師隊伍,并在這些骨干教師的組織下開展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以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昌毅.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民族教育研究,2001(1).

[2] 劉少英.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4).

[3] 韋曉康.淺談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民族教育研究,2006(5).

篇5

關鍵詞:滿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社會文化功能變遷

民族傳統體育在民族傳統歷史文化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在民族文化的歷史框架之中,它之所以影響重大是因為它的產生、發展及變化是隨著整個民族文化的改造而進步的,所以它呈現出特有的意義和特征。就滿族傳統體育來說,滿族體育形成和發展是隨著滿族自身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來說社會文化的變遷也促進了滿族體育的發展。下面,筆者從部分文化環境對滿族傳統體育進行分析。

一、滿族傳統體育的產生

滿族體育是伴隨著滿族長期的生活環境和習慣而生的,滿族屬于狩獵民族, 以狩獵、采集和捕魚為主。自然環境的選擇使滿族先民創造了各式各類的傳統體育項目。正因為滿族傳統體育源于人們的樸實生活,所以在歷史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體現了其自身應有的人文價值。

傳統體育并不是一項獨立的社會活動,它是和其他社會文化活動聯系在一起共同發展和進步的。

(1)日常生產和生活的實踐是我國傳統體育的根源,例如,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珍珠球”,該運動的雛形是從滿族先民在東北的江河湖海中采摘珍珠應運而生的。

(2)“騎射”是滿族特別重視的技能,因為這是他們在戰爭中生存的基礎。所以滿族把“騎射”列為“滿族之根本”。隨著時代的進步,滿族人的生活方式以漁業為主,“騎射”便轉為防衛的軍事技能,而如今,騎射變為一種娛樂活動。

(3)許多宗教儀式和滿族傳統體育活動相聯系。比如滿族騎射中的“射柳”原本是祭天祈雨的儀式,后來融入到騎射中。那么可以得出的結論:傳統體育源于生產和生活,卻又高于生產,是提高人生存能力的捷徑。

二、滿族傳統體育傳承著民族文化

滿族傳統體育以其獨特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發展為背景,將民族、歷史、地域的多樣性呈現出來。社會文化功能的變遷,使民族傳統體育競相呼應,滿族的傳統體育也不例外。從作為生存的手段,到民族體育,最后被民族特征所替代,滿族的傳統體育是社會文化生活的一個小展示, 滿族傳統文化的歷史變遷及現展,反映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變遷和發展,同時也承載著滿族人民的思想意識。

三、國家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發展與傳承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能單一存在,只有將其放在整體的民族文化結構去分析和考究,才能對傳統體育有一個相當正確的認識。

全球化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弊端,即文化的單一性,這將影響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單一性會對民族文化產生影響,為此必須保護民族傳統體育的多樣性,各個民族傳統體育都彰顯著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內涵。

從國家對傳統體育的保護和重視程度而言,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政治策略。民族傳統體育是國家的一種符號,這就需要我們將民族體育推廣出去,這也是為國家爭榮譽。這就是為什么國家把民族傳統體育視為一種社會文化的象征,從而達到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同時促進其發展。當然, 民族傳統體育在歷史的變遷中本身就是一個既不斷建構又不斷解構的過程。

四、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從產生到發展再演變為極具文化內涵,經歷了追逐潮流的過程,民族傳統體育在不斷變化的民族文化之中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是很可貴的,那么我們對民族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就要從實際出發,讓民族體育從具體實踐中脫穎而出,又漸稀漸變地回到民族文化中去。

參考文獻:

[1]蒲玉賓,胡 彪,姜 娟.遼寧地域滿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元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0,07(01).

[2]胡艷霞,賈瑞光.滿族傳統體育文化特性及其現代轉型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07).

篇6

摘 要: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以滿足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體育活動方式。民族傳統體育伴隨著五千年的文化發展至今,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要求建構一個較為深入的民族體育文化價值體系,注重挖掘民族傳統體育的項設現狀,著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倫理教育功能的探析,在解讀人文內涵與體育倫理道德的聯系基礎上,尋求民族傳統體育人文內涵建設及其倫理教育功能協調發展的路徑。本文主要從民族傳統體育、倫理道德知識以及二者相關研究的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此深化對倫理道德視角下的民傳統體育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倫理道德;教育價值

1、民族傳統體育與倫理道德相關內容

1.1定義與性質

定義:民族傳統體育指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以滿足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體育活動方式,是在中華歷史上一個或多個民族內流傳或繼承的體育活動的總稱。主要是指我國各民族傳統的祛病、健身、習武和娛樂活動項目。

性質:民族傳統體育學從學科性質上來講是認識和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且具有與體育運動實踐密切相關的應用學科性質。它運用教育學、體育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經濟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來探討和解釋民族傳統體育各領域的矛盾問題。

1.2學科背景

民族傳統體育學涉及到很多教育學的內容,在研究過程中也存在著要揭示該學科所研究和解決該領域中的特殊矛盾和根本性問題。因此從學科研究對象的科學界來說,民族傳統體育學屬于教育學門類。

2.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范,“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但二者的劃界與范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

倫理道德的內容既倫理規范與道德傳統、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以及民事行為與法律規范。是對道德傳統與倫理規范的學習,對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民事行為與法律規范的知識的掌握,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道德品質和民事法律,引導學生自覺錘煉道德品質、恪守德行規范。是以道德、倫理與法律相結合,探討社會的德行規范。

3.倫理規范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的結合

很多傳統文化被掩埋在歷史的深淵,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者的艱辛探索下,有些歷史文化被挖掘出來并得以保護和傳承下來,在此更要明確的認識到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崢嶸歲月里,當前所挖掘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等待著我們后人的努力,且在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中要了解到任何文化變相創新都以繼承為前提,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

人類社會經歷了農耕時代的血緣宗法倫理道德和工業時代的資本主義倫理道德兩大階段。前者是以社會整體主義形式為特征;后者以個人為本位,以利己主義為基本原則。如果說后者是對前者的否定,那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產生則是對后者的否定之否定。具體地說,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可以以全新的內涵在形式上肯定農耕宗法發展階段上獲得的以社會為本位的群體精神、社會情感和心理定勢等文明成果。

4.從體育專業的視角來看

現代生活方式和西方現代體育的沖擊以及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的原因,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有的項目瀕臨消亡的危險,民族傳統體育存在的基礎已經動搖或不復存在。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既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科研工作中,科研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民族文化素養。特別要深入了解到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科內容如:

(1)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基本范疇及學科體系問題既:傳統武術的范疇及其體系、傳統運動養生的范疇及其體系、傳統運動休閑與娛樂范疇及其體系。

(2)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傳統性、現代性問題既:民族傳統體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民族傳統體育與傳統養生之道的關系問題、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的關系。

民族

5、民族傳統體育道德教育內化

體育活動是一種生命自己建設自己,補充自己的過程,它所要成就的目標,是保持增強身體生命力的未來狀態。在體育活動中,為達到自覺的未來目標和理想而對自然本能的節制,對身體現實狀態的超化,都表現了道德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道德修養的途徑就是反省內求。反省內求的實質是通過體認來呈現內在于自身精神之中的完滿人性以成人的道德精神修養途徑。反省內求的道德精神修養途徑的基礎是完滿人性在于修養主體自身精神之中。修養主體需要經過修養活動才能把完滿的人性呈現出來,所以要“修道之謂教”。

民族傳統體育的道德教育所說的反省(內省)是通過體認自家精神可以知道本善之性存在于我自身之中,將其呈現以成人。這不是分別主觀客觀的認知方式,而是一種體認方式。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誅正鵠,反求諸其身”。不用通過學習和認知就能獲得認識,這是一種體認論,是道德認知的一種特殊的方式。“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種惻隱之心不需要邏輯證明,只要向內體認自家精神即可得知。體認到自家之善幾何,則呈現出幾何,也就成人幾何。所以內省在這里是一種體認成人的途徑。

6.傳統修身養性的道德規范功能

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一個注重倫理道德的社會,人的言行嚴格的受到傳統價值的約束,倫理道德是衡量人的行為好壞與否的標準。長此以往,形成了唯道德價值論,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具價值的成就與此同時,倫理道德的教化價值也日益顯現,而修身養性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則是突出在首要地位。如武術、氣功、棋類等傳統項目中,流派眾多,門類煩雜,講究正宗嫡傳和遵循一定的道德價值規范,以健康長壽為目的,強調精神情感,講究養神、養性、養德。體育是文化的重要表現載體,社會的主流文化必然對該社會的體育價值觀及內容體系的形成起主要作用。我國傳統體育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健康長壽為目的的養生活動消遣娛樂等體系。

(1)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的學科建設與科研開發都還處在基礎階段,因此從我國民族發展的現狀實際出發,積極研究各民族的體育文化遺產和文化現象,使之上升為理論,逐步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論體系。

(2)民族傳統文化有其特定的內涵和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包含了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的體現在無形的民族精神和體育精神上,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征、審美情趣等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而如何更新傳統體育人文內涵建設,使之與倫理道德教育相協調發展,則是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的關鍵。(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馮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J].體育與科學,2008.3.

篇7

關鍵詞: 民族民間體育游戲 現代學校體育 理性回歸

民族民間體育游戲是指流傳于廣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語稱“玩耍”,是探究體育起源和發展各階段諸形態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創造新的體育項目和形式的源泉,反映各民族意識和多方面活動的文化財富,與現代體育交相輝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長期缺乏系統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民族民間體育未能有序地融入學校與社會中去,在廣大的農村和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受到現代文明和經濟大潮的沖擊,處于棄舊而未迎新的相對真空期。民族民間體育的健身價值、娛樂價值、競技價值與在社會中的道德教育價值、民族認同價值、經濟發展價值,都要求廣大體育工作者不容忽視[1],提升對民族民間體育的認識,挽救和發展民族民間體育是當務之急。

國家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使課程有利于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2001年國家頒布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我國各地區各民族蘊藏著豐富的體育健身方法和體育項目,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增選或置換體育教學內容。”新課標和新大綱的靈活性與選擇性為發展本地區民族民間體育游戲提供了指導思想,為民族民間體育進入現代體育課堂提供了依據。我們在將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引入到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中時,要注意對其的功能性、精神內涵、生活性與自然性進行思考,探索一條與現代學校體育相結合的理性回歸之路。

1. 保持特性,傳其功能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流傳于民族民間的體育游戲多不勝數,是我國體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僅內容豐富、花樣繁多,而且具有娛樂性、健身性、觀賞性、競技性,對增進學生身體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和諧共處,以及使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健康知識技能都有好處,對學校的體育教育是一種補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內容的豐富性,可以彌補競技體育內容上的枯燥,以及趣味上的不足,更可以滿足那部分被競技體育置之門外的學生的需要。在體育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積極有效地把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引入到體育課堂當中,有利于學校體育的開展,充實體育教學課程資源,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如課程內容為投擲類時,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使用一些民族民間體育游戲作為引導,如:壯族的投繡球比賽,仫佬族的打灰包,畬族的打尺寸游戲,等等。課程內容為跳躍類時,我們可選擇壯族的跳桌活動,黎族、苗族的跳竹竿活動,民間流行的跳駱駝、跳繩活動,等等。在運用和使用民族民間體育游戲時,我們可對其進行改編,但應注意保持其特性,對其功能要運用得當,既要保持民族民間體育游戲民族性、地域性的特點,又要符合于新課標關于課程資源內容開拓的要求,突出體現出其應用性特點,讓游戲化教學更科學化、實際化,使其操作性更好,這是一種創新,是對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功能的拓展,也是對民族體育文化的一種提升。

2.探析內涵,承其精神

現今的體育教育中所傳授的多為競技體育知識、技能,偏重于向學生傳授體育技藝而忽略體育中的精神與文化的意義,尤其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很少有人追溯其文化內涵。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在其漫長的演進過程中,積累了深刻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和極其豐富的休閑和娛樂性的內容,其道德教育價值與民族認同價值不可忽視,體現出體育的人文精神內涵,始終以人為核心,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與精神快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與充分發展。如仫佬族民間體育游戲搶粽粑、打竹球等,其中所體現出的“連結現象”就是一種體育的人文精神,通過連結的方式在相互保護、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情況下開展民族體育活動,參與者能夠得到身心的健康與快樂,直接促進生產力中“人”的發展,不是為了純粹的技能提高和競技的體現,而是為了促使參與者形成自然質樸、重情義、崇禮重教的民族性格。將民族民間體育游戲的精神內涵在學校中傳承,有利于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功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教育,有利于專項化的體育游戲選擇,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促成運動技能的形成,達成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達到終身體育的要求。

將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回歸到學校體育教育當中,是民族文化精神內涵的一種理性回歸,是對民族文化精神內涵的一種傳承,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措施,是盡一份責任。現今,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因為其流傳的民族性、地域性與民俗性,很大一部分項目缺乏整理與挖掘,有些項目后繼無人,有些項目甚至已經失傳。我們應利用學校這一塊沃土,讓學校成為培養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的基地,使民族傳統體育能成為有源之水、有土之木,從此生根發芽,民族精神永存。

3.體驗過程,還原生活

民族民間體育游戲的萌芽與發展根植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進程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以其濃重的鄉土氣息、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廣泛的娛樂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密切組成部分。游戲是游藝民俗中最常見、最普遍、最有趣的娛樂活動,主要流行于少年兒童中間和成人的節日慶典。有些游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后形成了競技項目和雜技藝術,以這樣一種方式重新回歸到社會當中,成為社會體育中的一項。

民族民間體育游戲是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滿足民族的健身、娛樂等需求的社會文化,由于活動鮮明的身體表征屬性、參與者接觸的頻繁性、對情感和意志體現的直觀性等特點,使得參與的人們很容易進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鋒、意志的考驗,從而不斷增進相互了解和理解,達到培養民族認同感的顯著效果,同時,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體育游戲,也是各民族真實生活的還原。“記得少年騎竹馬,轉眼已是白頭翁”這句詩深刻地反映出老一輩人心中的感慨,充滿了對童年的懷念之情。在回憶中,總是伴隨著許許多多的游戲,如滾鐵環、踢毽子、跳房子、放風箏、打陀螺、跳繩、滾玻璃球等,而與游戲玩伴結下的友誼,伴隨著自己成長的生活歷程,成了一生甜蜜的回憶。感嘆當今社會的發展,競爭的激烈,常使子孫們失去了對生活的感受,丟掉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

體育游戲是啟發青少年身心的最好教育手段,青少年參與各項體育游戲的過程,就是他們獲得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2]。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回歸到學校中,讓學生通過生動活潑、形式多變、內容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讓他們感受到民族傳統體育的魅力,找到生活的樂趣,從而學會去適應生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學會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我們將其運用于體育教學中,既能促進民族傳統教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又能培養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健康教育觀念,強調學生親身體驗,發展學生的社會實際能力,無論對于其日后的體育生活還是日常的社會生活,都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體現出深廣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4.拋開功利,回歸自然

如今,學校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基本都是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主,競技的高層面似乎僅僅只是為了“爭光”。而體育活動中的競技運動發展到極高的水平時,所體現的功利性和競爭性,導致參與者必然大幅減少,身體運動的不足與身體素質的降低,讓許多的學生望而生畏,從而失去對體育課學習的興趣。讓原生態的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回歸到課堂中,拋開競技體育的功利性和競爭性,讓學生在學習當中追求樂趣,在游戲的樂趣中自滿自足,通過具有創造性和變化性的民族民間游戲活動來使學生體驗動態時的歡愉感,以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人格的升華,對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對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弘揚有著積極的作用[3]。同時,讓民族民間體育游戲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在學校中傳承下來,也是體育活動進入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符合倡導“健康第一”的學校教育指導思想。

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的“人文奧運”的宗旨無形地顯示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價值遞進所在。因為,當今的體育運動,已經不是一種孤立的體育文化現象,它已融入到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因此,站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上,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轉變觀念,把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向學校,充分利用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娛樂、教育、競技性,為學校體育提供服務。在利用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將其與本地區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結合起來,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各民族經過不斷的變遷與融合形成的文化風格與傳統,將時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再回歸到社會當中[4]。

5.結語

民族民間體育游戲進入學校體育教學中,是國家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指出的方向,是搶救、傳承、發展和弘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最佳環境和途徑。同時,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引入學校體育課,會得到大多數學生的歡迎,還會勾起學生家長的童年回憶,從而產生學生、家長的情感共鳴,強化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達成終身體育的目標。當然,民族民間體育游戲是不能代替現代學校體育課堂內容的,但我們要求的是互補、相融與和諧發展,讓體育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生活氣息。

參考文獻:

[1]文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綜合分類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15:122.

[2]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07.

[3]胡小明,虞重干.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80.

篇8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理論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學校教育是人類有意識的文化與文明傳遞過程的優化形式之一,加強學校體育中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對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進程具有戰略意義。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絢麗多彩,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發明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體育文化中獨居一格。

一、改革發展民族體育項目

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兼有教育和體育的雙重功能:教育的功能是為我國的經濟社會培養出具有專業特色的高質量人才;體育的功能是以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為主線,為提高我國的運動訓練水平和體育活動的普及,為大眾娛樂和健康,為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服務。鑒于這些因素,民族傳統體育應該是培養多類型、應用型、能力型,適合我國社會對民族傳統體育不同層次需要的專門人才。在這些項目當中有的較為普及、有的地域性強、有的局限于本民族、有的簡單、有的煩瑣、有的難度小、有的難度大、有的屬于個人項目、有的屬于集體項目等情況千差萬別。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從全國范圍內來講,應該盡量避免出現千孔一面的格局,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不同重點和特色,在全國范圍內整體上得到較均衡的繼承和發展。

二、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理論教育

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的研究要進一步系統化、專門化。隨著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設立,建立一整套科學的教材體系將是體育界的學者們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學校也積極參與到其中去。從體育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系統深刻地研究,并多方位、多層面地對民族傳統體育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科學的理性探索,才能獲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本質特征、功能及其發展規律。得到真正有價值意義。

三、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

民族傳統體育引進教學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要使民族傳統體育能夠不斷延續下去,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教師不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更談不上成為學生的領路人。因此,要通過舉辦各種觀摩課或集中授課培訓方式。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和民族情感的反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學校體育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能開闊教師的視野,使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樹立創新意識。使體育教師提高認識,真正做到把我國文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繼承并發揚下去。

四、融入到學校體育課中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受競技運動體系的影響,其技術要求高,動作難度大,場地器材要求高,在有限的課時內學生難以掌握,課外和校外不易開展鍛煉等因素所制約,因此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內容興趣不高。在學校體育課堂中應因地制宜的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民族傳統體育在促進學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學生認知、成長的重要階段。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傳授一些不同民族的體育項目,有利于那些本只屬于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應把不同民族特有的項目普及到各個民族,使項目得到盡快發展。如毽子,竹竿舞,拋繡球,武術、舞獅等項目教學簡單,學生容易掌握,學生學習情緒高。而且道具簡單成本低。可自己動手制作。從運動方法來看,不需要特殊的場地。如毽子可以單人踢、多人踢,可以表演,也可以進行比賽。因此,在學校體育課中滲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形成學校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選擇一些符合各年齡段的學生特點的項目穿去,既活潑了課堂氣氛,又增加了學生興趣,同時還有效地學會了體育基本技能。

五、認真做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

民族傳統體育大都源自民間,體育教師在把某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課堂之前,應根據當前當地實際深入民間生活進行調查考證,吸收傳統體育精華,借鑒現代體育成果。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特定社會和農業文明的產物,必然精華與糟粕并存。我們說要在傳統基礎之上進行新的創造,是指對精華部分進行合理的吸收,使之成為新型體育文化的積極因素,成為體現民族文化的根,而對于一些落后的、不符合現代體育科學原理的,甚至與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相悖的東西,則應堅決摒棄。教師必須對項目名稱、發展及技術要求有所了解。

六、認真總結、積極交流

體育教師除認真用好教材之外,還要根據各地實際,把自己通過努力收集到的內容,在本校傳授之后,同其他學校教師進行交流,以便使教學內容更具科學性、實效性、可行性。積極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動形式的改進工作,根據學校體育教學的規模及各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對民族體育器材本著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靈活搬運的原則進行必要適當改造,對那些呆板、單調劃一的動作在保留實質內容的基礎上改進,使其成為適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靈活多樣、歡快輕松的運動項目。

七、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有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體育課程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民族情感的培養、民族團結意識的強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對民族文化內涵進行全面學習與深入了解的重要過程。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樹立培養,終身堅持鍛煉的習慣養成。

總而言之,在這些活動學生能感受到其他時候難以體驗到的快樂,可以松弛緊張的學習壓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既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又具有高度的技巧和藝術性。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精神,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發揮應有的作用,激發積極的心態。

參考文獻

[1]《體育產業學導論》,作者:李明

篇9

關鍵詞:文化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212-03

一、族傳統體育與隱形課程設計

1.民族傳統體育。①民族傳統體育概念。到目前為止,在理論界和學術界,民族傳統體育的定義仍然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中,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學者張建雄的觀點,他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由一個或多個民族所特有的,并且能夠被廣大民眾繼承和發揚的,具有修身養性、健身娛樂等特色功效的體育活動形式;張建雄還認為:民眾傳統體育活動主要包括了養生、保健、健身等民間的、傳統的體育形式。②民族傳統體育特征。首先,民族性和地域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民族性和地域性。我國地大物博,民族傳統體育豐富多彩,體育文化形式多樣、底蘊豐厚。例如,侗族和壯族最為古老的傳統體育活動“搶花炮”,廣西壯族民間傳承已久且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舞獅子”,京族流傳已經的“花棍舞”和“跳竹杠”的傳統體育活動等,都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具體體現。其次,傳統性。既然是民族傳統體育,就免不了傳統性的特征。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深深扎根于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深受我國幾千年文化的影響,現在保存下來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都是經過幾千年的變更、淘汰和選擇而保存下來的民族文化。如今遺留下來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始終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更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意義。再次,健身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傳統體育活動,都具有非常好的健身作用。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體各器官的新陳代謝;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在運動過程中的修身養性。例如,我國最為著名的傳統體育活動“太極拳”,不僅讓人們得到了良好的體育鍛煉,更有助于人們在練習的過程中修身養性,調節情操。

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隱性課程設計。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隱形課程概念,所謂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隱形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所提供的各種有關體育課程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等)中所學習到的一些非預期性的知識、觀念、價值等。簡而言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隱形課程就是指學生在學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從體育內隱的文化中所學習到的非預見性的知識和文化等。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隱形課程的特征。首先,潛在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隱形課程是產生于學校體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非預見性的知識和文化的一種課程,因此,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潛在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課程的內容都隱藏在學校體育教學的各項活動中,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逐漸接受隱形課程的學習,學生通過某一項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就能夠感受到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這也是潛在性特征的重要體現。其次,非預期性。從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概念上,我們知道該課程所產生的是學生獲得的非預期性的知識和文化,因此,非預期性也是該課程的重要特征之一。隱形課程與顯性課程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該課程的內容對學生帶來的影響往往是無意識的,不知不覺的。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教師的言語、行為舉止等,都會由于教學的環境和氣氛而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對學生的潛在影響也是無法預測的。

二、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設計策略

1.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要素。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要素分析,首先要結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觀,隱形課程需要通過四個方面的要素來進行其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物質要素。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是以學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為物質基礎,它依賴于學校的體育教學而存在,例如學校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體育場設施、體育器材以及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建筑等。其次,制度要素。隱形課程必須依賴于學校的制度而存在,在學校制度層面,各種關乎體育教學的教學制度、考試制度以及民族傳統體育的管理制度等,都是隱形課程得以存在和發展的要素。再次,精神要素,所謂精神要素是指學校體育教學的觀念和教育理念,以及學校體育教學的良好習慣和風氣等,對隱形課程的開展具有很直接的影響力。最后,行為要素。行為要素主要包括學校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參與程度等;也包括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和習慣等,隱形課程內容的實施都是通過這些行為表現而實現的,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交往的行為過程中,隱形課程才能得到真正的展現和實施。

2.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內涵。關于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內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既是體育教學的一種課程,同時也是一種隱形的課程,雖然缺少明顯的、具體的教學表現,但是該課程所揭示的是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本質。其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主要內容來自民族傳統體育的專業課程之外,它是通過這種專業課程間接地體現出來的。再次,雖然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是以非預見性的方式出現的,但是它與顯性課程卻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共同作用。綜上所述,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是伴隨著學校體育教學而產生的,是按照學校專業體育教學的目標,通過隱形的、間接的方式實現其課程教學的價值和意義,是通過充分設計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素綜合而成的課程。

3.發展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設計的對策。①努力改善學校體育教學環境。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設計依賴于良好的教學環境,因此,為了保證隱形課程的順利開展,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高校應著手學校體育教學建設,有效地開展學校體育教學場地、體育教學器材等硬件設施的配置;同時還要加大對體育教學師資力量的投入,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環境教學作用。②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制度建設。良好的制度是對隱形課程設計的有效保證。制定完善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制度,就要重視“技術教學”和“理論教學”并舉,同時還要充分重視體育理論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在體育理論教學中深刻感受到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受益匪淺。③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宣傳。一方面,要從體育教材入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理論教材,讓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習中深刻了解我國的民族體育文化;另一方面,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精神文化的宣傳,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隱形課程的影響力。④構建完整的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教學體系。弘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繼承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構建完整的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教學體系,就需要有針對性的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構成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同時,還要力求符合我國高校學生體育學習的心理和需要,讓這些民族傳統體育得到良好的繼承和發揚。

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性課程設計是高校發展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項目,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和任務。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一定要結合學校體育教學的外部環境、師資力量等,根據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適合學生身心需要的隱形課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益匪淺,深為我國博大精深的體育文化而感到驕傲;同時,切實讓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充分實現民族傳統體育隱形課程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姚蕾.體育隱蔽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3]許宗祥.武術高等教育發展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4]姚蕾.我國體育隱蔽課程體系的理論構建[J].體育科學,2001,(04).

[5]于翠蘭.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課程結構體系的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07).

篇10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學校體育;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健身、藝術價值和教育功能。民族傳統體育教材化把這些體育項目,經過篩選、改造、整合與提煉,使一些具有較高的教育、健身、娛樂價值,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項目變成教材,進入課堂,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開展,具有重要性的積極意義[2]。

一、定義

學校體育中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教學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3]。

二、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價值分析

民族傳統體育起源于民間,歷經歷史長河的洗禮不斷發展完善它可以通過鍛煉師生的身體,增強體質,另外從教育學角度來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4]。綜合當前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特點筆者主要從文化價值、課程資源、思想道德價值、倫理教育價值、體育競技價值以及審美價值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2.1 豐富學校體育的文化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傳承民族信仰、展現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交流等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中國傳統體育歷史悠久、自成體系,有著自身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文化內涵 [5]。民族傳統體育可以通過有形的身體形態、動作技能、運動器材、物質以及無形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意志、觀念、時代精神在學校體育的文化價值中反映出來,進一步豐富學校體育的文化價值體系。

2.2豐富中學體育課程資源

長期以來,體育課程教學從動作的學習到場地器材的配置規格,都相對趨于競技化,很少考慮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可接受性。反觀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既有很高的健身娛樂與教育價值,對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課程開發,進一步擴充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經驗、活動方式、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是對中學體育課程資源的補充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還能夠極大地豐富中學體育課程資源,對培養中學生民族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6]。

2.3健全學校體育的思想道德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提倡身體力行的為人處世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有研究發現武德教育課的開設可以使中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大的變化,逐漸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改變外在的運動行為[7],從而達到進一步健全學校體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2.4增強學校體育的倫理教育價值

在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對傳承民族信仰、傳授生存技能、展現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交流、抒發生活激情和培養審美情趣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教化和熏陶的作用[4]。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適時的進行一定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可作為學校體育教育重倫理教育的重要補充手段,從而進一步豐富學校教育中倫理教育內涵,提高學生倫理教育層次。

2.5提高學校體育競技價值

競技性是體育運動項目的共性,各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突出了這一特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運動形式的特征和體能素質的要求上表現出與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極大的相似性和遷移性。不少國際流行的現代體育項目最初就是由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演變和發展而成的,如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都先后成為了亞運會、奧運會比賽項目。同理,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能不斷完善比賽規則,在更大更廣范圍內普及推廣,成為比賽項目也完全是有可能的[6]。同時通過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可以培養具有一定天賦或運動能力的學生,打好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基礎儲備。

2.6提升學校體育的審美價值

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是民族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滿足人們視覺、聽覺、觸覺等審美感官的審美需要,又能起到增加知識、傳播文化、鍛煉意志、陶冶性情等方面的作用。各民族的傳統體育豐富多彩,種類繁多,可以從各方面體現了其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特質,有很高的欣賞、參與價值[8],因此說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校體育的審美價值。

三、對策探析

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仍處于起始階段。目前,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培養目標、培養途徑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繼續完善的地方。

3.1發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整合民族傳統體育資源

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的開發應體現人性的回歸和社會化進程的統一[5]。進一步通過多渠道系統地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發掘、整理和研究,提煉出實用性,簡練,易掌握的項目進行整合,豐富體育教學資源。

3.2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提高中學教師專業素質

現實生活中要進一步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力度,如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科討會等,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認識,直至喜愛民族傳統體育。另外狠抓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如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建立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制,每周一次的集體演練制,并開展了聽課、集體觀摩教學、教案評比、教學、教法與學術研討會和外出培訓學習等活動。

3.3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

民族傳統體育在社會各界的扶植與各大專院校的努力和探索下取得長足發展,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一形勢下,合理設置課程結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中學生具有較好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則成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9]。通過對中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研究、總結和分析,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更加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從而進一步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在學校體育中的發展。

四、小結

目前對民族傳統體育價值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價值的發掘工作還處于初始階段,只有不斷的對其進行挖掘整理,才能更好的展現民族傳體育的價值,進一步促進學校體育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田祖國. 人文精神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倫理教育價值[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5):66-69

[2] 黃善球. 試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開展[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6):92-94

[3] 劉山宏. 談如何更好地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現代體育教學中[J]. 中國校外教育,2008,08:999

[4] 曹丹. 民族傳統體育引入中學體育教學可行性研究[J]. 遼寧體育科技,2008,30(4):82-83

[5] 馬山坡. 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J].教育廣角,2008(9):

[6] 秦華,王軍.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中學體育課程資源[J]. 搏擊?武術科學,2008,5(6):81-83

[7] 譚炳春. 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