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路徑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護理路徑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護理路徑的定義

篇1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工作;應用;效果評價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6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96-02目前,臨床路徑的流程、應用及效果評價已成為熱點話題,它作為一種科學高效的護理新模式,已被大家所認可并廣泛應用。我院從2009年9月開始在10個臨床科室對15個單病種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經過不斷地臨床實施與修訂,到2012年,共有35個單病種實行了臨床路徑管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1臨床路徑的產生背景及定義

臨床路徑的產生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至今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該模式在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并日益成熟。1996年首次被袁劍云博士介紹到我國。

臨床護理路徑(CNP)是臨床路徑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是一種標準的護理方法。病人從入院到出院都按一定模式接受治療與護理,針對某種疾病,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教育、出院計劃等護理手段為縱軸,制定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是一種跨學科、綜合的整體醫療護理工作模式[1]。2臨床護理路徑病種的選擇

選擇診療明確、變異較小、能突出代表專科水平的常見病或多發病,如闌尾炎、單純性甲狀腺腫、肺炎、剖腹產、腹腔鏡等疾病。制定出最適當的、有順序的、有時間性的照顧計劃,使病情早日康復。3臨床護理路徑的優點

3.1整合醫療流程管理,有效更新運用資源,護理過程標準化、規范化。

3.2可以幫助醫療上實行初期的連續照顧,避免忽略該做的工作。

3.3可使護理人員不需要醫生監督互相協作執行共同的臨床工作。

3.4提高病人滿意度,對于病人來說費用降低了,信息明確了,滿意度自然上升。

3.5有效的做好臨床管理,實施臨床路徑可有效減少病人平均住院日,增加床位使用率。

3.6清楚工作職責與作業程序,減低人為變異,防止護理差錯的發生。4臨床護理路徑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篇2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產后尿潴留;實施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92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699-01產后尿潴留(postpartum urine retention,PUR)是指產婦在分娩后6h仍無法自主排尿,且膀胱尿量≥100ml的產后并發癥。產后尿潴留可影響子宮收縮,增加產后陰道出血量及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不但會給產婦帶來了痛苦,也制約了護理質量的提高。為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產后尿潴留的實施效果,抽取了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200例產婦進行分組比較研究,現做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產婦200例,年齡23-38歲,平均27.4±3.2歲,孕周38-41周,平均38.6±1.3周,初產婦114例(57%),經產婦86例(43%),自然分娩122例(61%),剖宮產78例(39%)。將200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兩組產婦均臨床資料完整,在年齡、孕周、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根據傳統護理方式及健康教育方法給予產科教育,在產婦住院期間靈活進行,即不安排時間,也不做詳細計劃。

1.2.2觀察組根據產科護理特點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及健康教育表,由責任護士根據路徑表對產婦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護理及健康教育,內容如下:①產前,由責任護士向產婦宣傳病室環境及規章制度,介紹有關醫護人員,做好健康知識宣傳。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在分娩前大多存在恐懼、緊張心理,護理人員應給予個性化心理護理,使患者認識到自主排尿的必要性和意義,告知患者尿潴留的發生原因,教導床上臥位誘導排尿的方法,床上便器的使用方法;②產后2h,告知產婦盡量多飲水,盡早下床,減輕產婦對側切口的恐懼,告知患者膀胱排空的必要性及意義,觀察產婦膀胱充盈情況,熱敷下腹,按摩膀胱,每間隔10min按摩一次;③產后2-4h,觀察并記錄產婦的飲水情況,叮囑產婦有尿意后盡快排尿,并協助其采取有利于排尿的,按摩其腹部,對膀胱充盈但無尿意者給予誘導排尿,如采用指壓排尿法,壓迫利尿穴,以促進頑固性尿潴留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復;④產后4-6h,對產婦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使產婦樹立自主排尿的信心,檢查產婦的膀胱充盈情況,對于有尿意但無法自主排尿的產婦,使用溫水進行沖洗。將約30ml的開塞露送入直腸,促進排尿;⑤產后6-8h,留置導尿管。

1.3觀察指標產后6h及以后第1次排尿定義為尿潴留,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尿潴留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進行檢驗,組間差異以P

觀察組發生尿潴留2例,自主排尿88例,輔助排尿10例,對照組發生尿潴留7例,自主排尿77例,輔助排尿16例,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產后尿潴留是產婦產后發生的一過性排尿功能障礙,會導致患者部分、全部尿液不能自主排出,常見于初產婦。產后尿潴留會給產婦造成不利影響,如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等。大量研究表明,產后尿潴留的發生,與產婦膀胱逼尿肌物理,腹肌松弛,胎兒壓迫輸尿管,分娩損傷引起的神經反射有關。

臨床護理路徑是指根據產婦病情常規預期與其結果而制定的一系列工作規劃。臨床護理路徑以產婦住院時間為限,將護理項目具體安排到每天,對相關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服務定人、定時、定質、定量,是一種以護理程序為基礎的護理方式。通過制定并實施產婦產后尿潴留的護理路徑表,結合產婦在不同時間段的特殊情況,采取健康教育、陰道沖洗、按摩、熱療、心理疏導等排尿誘導對策,讓護理人員明確應當做什么,該如何去做,為護理提供全過程的計劃與指導,避免或減少護理工作的遺漏與重復,提高護理效率,降低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的觀察組產婦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為2%,而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產婦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為7%,組間差異明顯,具統計學意義(P

[1]黃卓華.產前早期護理干預對預防產后尿潴留的影響[J].廣州醫藥,2009,40(05):77-79.

[2]吳小虹.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后尿潴留的預防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0):603-604.

篇3

關鍵詞糖尿病專職護士臨床護理路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70

護理路徑

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徑的內容:入院時進行入院宣傳、入院評估。各種檢查前:檢查的目的、注意事項。第2天: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病因、癥狀、體征、治療方法。第3~4天:飲食治療是目的、原則、判斷總熱量需求,飲食的計算與計劃。第5~6天:藥物治療的目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及處理。

教育內容:糖尿病的概念、病因、癥狀、體征以及慢性并發癥,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血糖監測,情緒控制及糖尿病病人的自我保健[1]。

糖尿病的飲食治療:均衡膳食指南。原則是總量控制、等份交換、掌握比例、食譜廣泛。適量飲奶及奶制品、肉類、禽蛋類、堅果類,多食蔬菜、米、面等類食物,少量糖、油脂、動物脂肪。計算每日總熱量[2]:每日所需要熱量=每千克體重需要kcal熱量×標準體重,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超過標準體重20%為肥胖,低于20%以下為消瘦)。

食物間的交換[2]:將含有90kcal熱量的食物定義為一個食物單位,在確定總熱量后,可以簡單計算出每日需攝取的食物,以下食品的熱量相當于90kcal,營養值基本相等,可以互相交換。谷類:大米、小麥、高粱米、綠豆25g,饅頭35g,生面30g,馬鈴薯100g;蔬菜類:菠菜、芹菜、大白菜、西紅柿、黃瓜等500g,南瓜350g,胡蘿卜200g,毛豆70g;水果類:西瓜500g,蘋果、甜橙200g;肉類:瘦豬肉、雞蛋50g、蝦75g等。豆乳類:牛奶160g,豆漿400ml(豆1:水8)脫脂奶粉25g。油脂類:豆油、菜油9g,核桃、杏仁、葵瓜子(帶殼)5g。

運動治療:運動治療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方法之一。運動治療法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已被人們所接受。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多表現在餐后,最好采用固定餐后時段的運動療法,更有利于病情的改善。散步是一種有氧運動,強度不大,且安全、有效。散步時間最低持續15分鐘,但也要預防關節和肌肉等的損傷,應控制在30~45分鐘,切勿急于求快[3]。運動治療是一個長期的活動,病人出院后仍需堅持不懈,因此要教會病人自己監測血糖,或定期到醫院來測量血糖,以便隨時調整運動量。

血糖的監測[4]:病情穩定者(單純飲食治療或者長期服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者)每周1次,早晨空腹;2~3次/月,餐前、餐后以及睡前,遇不同于平常的情況(飲食運動,用藥異常,節假日,出現不明原因不適),隨時增加檢測血糖的次數。

病情不穩定者:初發者,每天測1次,每次選取不同時間(包括空腹和餐前),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調整治療者,建議每周測4次(空腹、早餐后2小時,晚餐前以及睡前)。

病情不穩定需要胰島素治療者:每天至少4次或按醫囑每4天測1次,全體血糖譜(三餐前后,睡前或夜間7個點時)。

妊娠糖尿病、手術前后、伴發其他疾病(感冒、心血管疾病等)每天至少4次,或按醫囑每4天觀察1次全體血糖譜。

糖尿病的自我保健:主要有皮膚、足部、眼睛以及口腔護理等。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糖尿病足的預防。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臨床上要通過多種方法對其進行教育和宣傳,讓患者和家屬認識到糖尿病足的危害性。通過注意生活中的細節盡一切可能避免足部的損傷,如保持足部衛生,鞋襪合腳,穿軟底布鞋,棉織襪,禁止赤腳行走;對雞眼、胼胝、腳癬要及時治療,防止感染化膿;注意保溫、洗腳水不宜超過患者體表溫度,禁用熱水袋、電熱毯、理療、火爐取暖,以防燙傷;不宜劇烈運動,避免雙足過度負重,預防外傷;經常檢查足部有無危險因素,并要妥善處理。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的始終,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糖尿病病程長、難治愈、并發癥多,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二是由于高昂的治療費用給患者造成經濟負擔。患者往往悲觀失望而迫切需要別人的關心、鼓勵、安慰。同時又特別容易言語過激、情緒失控。因此,健康教育護士應經常與病人溝通,做病人的知心朋友,了解病人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疏導,穩定病人情緒。

結果

采用專職教育護士,應用護理路徑,規范的教育內容,對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后,患者住院日縮短,血糖控制效果明顯,并發癥減少,P

討論

住院病人傳統的教育方式是由病房護士承擔,而病房護士每天忙于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且專業知識不夠,使糖尿病人的護理一直處于隨意和無序狀態,影響治療效果。此外,傳統的教育方式是以護理目標作為教育目標,而糖尿病病人的階段性護理目標并不明確,因此傳統的健康教育目標也有盲目性。糖尿病的護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不是幾分鐘、幾十分鐘的床邊教育所能解決的。所以,需要有糖尿病專職護士來擔任糖尿病病人的護理。采用有計劃和規范的方法,對住院的糖尿病病人進行教育和指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樟.護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擔著重大的責任.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27-729.

2葉任高,陸聯.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814.

篇4

【摘要】通過健康教育對護士地位和價值的影響,闡明護士地位的提高首先要從護士自身素質做起,其次是患者及家屬的認可,社會影響力的提高,最終促使其社會地位和價值發生根本的轉變。【關鍵詞】護士;健康教育;護士地位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67護士原意為撫育、扶助、保護、照顧殘疾、照顧幼小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護士的定義也在不斷的改變,國際護士協會給護士的定義是一個人完成了基本的護理教育課程,經過評定合格,在其護理工作領域中具有權威性[1]。這是對護士的肯定,也是護士作為一門職業以來經過一百多年來質的飛越。護理改革轟轟烈烈,有目共睹,護士的地位和價值也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而健康教育正是展現這種價值的重要一環,是護士專業價值的具體體現。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認識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們自覺地選擇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2]。這個過程的起效是長遠的,需要護士的一步一步努力與溝通,需要不斷的強化,對患者的世界感興趣,包括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實際需求。護士應熱愛并理解患者。1護理專業形象的提升需要大批高素質的護理人才護理專業本身也需要一批學科帶頭人來引領學科的發展[3]。因此,增強專科理論知識及相關的醫學知識,樹立起新一代有學識的護士形象,勢在必行。醫學的領域很廣泛,健康宣教需要探索的領域亦很廣泛。面對疾病種類的繁多以及不同的個體的不同需求,健康宣教的內容也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專科理論的更新,會使健康宣教的內容更有力度。因此,進行正確的健康評估,掌握個體化的教育方法,對于患者的疾病轉歸有著重大意義。隨著整體護理這一新的護理理念與模式得到眾多護理界同仁的贊同與認可,并廣泛開展以來,健康宣教已正式納入護理的日程,實施正確的連續的健康教育是醫護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需要不斷探索,學習新知識,樹立新一代有學識的護士新形象。這是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

2密切與患者的關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更能體現“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職責

21認真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有針對性地介紹疾病的治療進展以及新技術新方法,適當地給予心理慰藉和支持[4],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藥的依從性,詳細講述患者應掌握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并通過每天進行的效果評價,不斷提高溝通與教育技巧,發展良好的護患關系[5,6]。進而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使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充滿自信心、自尊心和責任心。

22作為護士,每天都要面對患者,而作為患者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護士,護士的舉止、行為會對患者產生很大影響,由于醫患醫療信息不對稱,患者需要了解飲食、功能鍛煉和疾病康復等相關方面的知識[7]。這就需要護士掌握病情、熟悉病例及治療方法,不斷學習知識,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積極創造友善、親切、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使護理行業和諧發展、不斷邁進;同時也增強了護士的自我滿足感。為了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3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健康宣教使護士從傳統的打針發藥轉移到對患者全方面的整體護理,使所知所學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了護士的自身價值和社會認同。隨著健康教育內容的不斷增加,患者對疾病的駕馭能力也在不斷加強,貫穿于各個方面的護理當中。增強了護士的自我成就感,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不斷提升。健康教育過程是個需要不斷強化的過程,是從護理的各個方面滲透,包括患者的飲食、睡眠、治療、運動、休息等。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患者,為了患者的健康。健康宣教將人文素養融入護理社會化教育實踐中,點點滴滴滲透,潛移默化熏陶。對當前深化護理改革,豐富人性化護理服務內涵,提高全民族自我保健意識,避免健康危險因素,減少疾病復發,適應及恢復肢體功能等,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健康教育作為治療手段,滿足了護士、患者、健康人的多層次需求,使多方受益。護士從中掌握知識和方法,患者從中得到治療和指導,健康人從中得到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醫院進一步擴充醫療護理服務項目,提高醫院知名度和影響力,并收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給護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曙光[8],同時健康教育作為護患溝通的紐帶和橋梁,將會將一百多年來護士的形象演繹到新的高度。參 考 文 獻

[1]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8.

[2] 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62.

[3] 張和群,賀蓮香.臨床一線的博士護士長[J].當代護士,2008(6):15.

[4] 楊華利,王海桃.人性化護理在護患關系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8(1):25.

[5] 宋曉宇,鐘海英,莫世秀,等.運用臨床護理路徑提高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探討[J].現代臨床護理,2008,7(1):52.

[6] 呂云芳.淺談健康教育在和諧護患關系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8,5(33):58.

[7] 安莉,郭崇花.門診護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8,5(30):125.

篇5

【關鍵詞】 帶狀皰疹; 負性情緒; 護理干預; 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4-0095-02

doi:10.14033/ki.cfmr.2015.24.052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常發生在外感、勞累、情志等因素之后或者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典型的皮損表現是沿單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的紅斑,其上可見成簇的丘皰疹、水皰等,皮損的范圍一般不超過正中線。部分患者會在皮損消退后,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神經痛,這種情況在老年患者中的發生率比較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78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精神癥狀和精神障礙。患者中男42例,女36例,年齡17~75歲,平均(59.8±2.7)歲。其中頭面部神經痛11例,胸背部15例,四肢16例,腰腹部36。將7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3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在出水皰前和出水皰期間,帶狀皰疹出現急性期的疼痛;但是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持續時間遠遠超過了水皰治愈的時間[2]。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定義是:患者在發病的第1個月里可自愈,神經性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仍沒有消退者即可診斷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特點:(1)皮膚表面感覺在瘢痕部位不敏感;(2)電擊樣、皮下針刺樣疼痛,皮膚表面緊縮感、燒灼感是疼痛的臨床表現;(3)輕微刺激也會引起疼痛,導致感覺過敏。

1.2 護理方法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給予臨床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常規護理,如輸液、治療、飲食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干預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情感支持 護理人員應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使護理氛圍輕松愉快,并與患者委婉、誠懇、耐心地交流,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積極引導患者,在回答患者所關心的與疾病有關的問題時,注意方式方法[3],消除患者由于疾病引起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4]。有意識地指導和示范對于不善表達的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2.2 重建認知 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內心狀況、負性情緒充分了解,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內心反應,找出患者認識的偏差[5]。通過每周的健康大講堂,講解帶狀皰疹的有關知識,并解答患者的問題,充分利用積極有利的事例,糾正患者偏差的認知,協助患者對困境樹立新的價值觀,積極誘導患者認同大部分疼痛與心理因素、個人疼痛耐受能力有關的觀點,并且能積極配合治療,相當一部分患者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強調正性情緒對疼痛治療的重要性,引導患者掌握應對挫折、困境及改善負性情緒的心理應對知識和技巧。

1.2.3 行為訓練和音樂療法 指導患者訓練1~2次/周,25 min/次左右,剩余的時間患者自行訓練。合適的樂曲選擇是由患者的體質、病情、文化背景、愛好、心理狀況等決定的。讓患者放松地坐或臥在床上,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感覺個別肌肉群[6-7],進行腹式呼吸的訓練,讓患者保持平靜、放松的心情,放慢呼吸[8],在此過程中使用積極的語言,引導患者在腦海中想象優美的景象。

1.2.4 鞏固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 在患者與醫務人員、患者與患者、患者與親友之間建立良好關系,協助患者完善家庭環境的支持,協調患者和家屬的情感支持,引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精心的生活照料、經濟支持和精神支持。樂觀的患者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去影響、鼓勵周圍的患者。鼓勵患者參與抗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組織,讓患者在這種特殊的集體中相互接受,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支持。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干預實施前,與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進行有效溝通。分別在患者首診時和實施護理干預8周后,采用Zung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進行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測評。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8周后,對照組患者SAS、SDS評分改變均不明顯;而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比干預前明顯降低(P

表1 干預前和干預8周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情況比較 分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

干預前 干預8周后 干預前 干預8周后

觀察組(n=40) 49.12±5.73 39.23±6.15* 51.43±2.26 29.65±3.98*

對照組(n=38) 48.96±2.36 44.41±5.32 50.12±5.37 46.63±2.32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屬于臨床中難治的病種之一,是一種神經性疼痛綜合征,目前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治療仍以預防為主。并且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一種病程遷延,不易治愈,伴有劇烈疼痛的典型神經病理性疼痛[9-10]。病情容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有較嚴重的影響,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所以,在常規的臨床治療的同時,早期給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的干預性措施,可以使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充分的緩解,同時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根據在護理干預實施前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調查結果顯示,心理狀況不容樂觀。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極易在有長期疼痛的患者中產生,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患者的負性情緒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會使患者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

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緩解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中,對40例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8周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比干預前明顯降低(P

綜上所述,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覃炳蘭.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69-70.

[2]聶虹.臨床護理路徑在帶狀皰疹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0):71-72.

[3]張秀珠.帶狀皰疹的中藥外用治療及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4):93-94.

[4]蔡明紅,左保蓉.帶狀皰疹190例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6):101.

[5]陳玉婷.強化護理干預在帶狀皰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1):131-133.

[6]張慧,周郁秋,謝瀟冰,等.癌癥患者康復期心理行為干預模式及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8(44):681-684.

[7]崔霞.個性化護理干預在老年帶狀皰疹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1):76-77.

[8]汪冰心.帶狀皰疹患者負性情緒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0):127-128.

[9]楊燕妮.心理干預對老年帶狀皰疹患者負性情緒的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4,23(2):135-136.

篇6

【關鍵詞】 延續性護理; 頸內動脈剝離術; 生活質量; 并發癥; 用藥依從性

Influence of Continuity Nursing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LIANG Xiang-ming,LAI Cai-y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2):098-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ntinuity nursing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Method:A total of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ripping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6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n=25) and the control group(n=25).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discharge guidanc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ontinuity of nursing care was given within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compared of two groups after 6 months of discharge.The application of QOL C30(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30) questionnaire to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physical state of 4 functional sub volume to evaluate two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6 month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and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medication compliance.Result:After 6 months,1 patient had dizziness discharged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 case had neck restricted activit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5 patients had dizziness,3 cases had neck activity limitation,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Continuity nursing;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Quality of life; Complication;Medication compli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Maoming City,Maoming 52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25

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優質護理服務,其以患者為中心從醫院延續到患者家中,是在護士和患者與其家庭成員之間進行的一種有目的的互動,一種從醫院走向社會,走向家庭的延伸護理服務模式,是為了促進和維護患者的健康[1]。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其是將頸動脈內膜切開并將增厚的內膜剝離而使血管再通的一種手術[2]。由于頸內動脈剝離術患者出院后中斷了專科護理,而患者家庭照護人員陪護經驗和相應的醫學護理知識相對較缺乏,容易使患者出院后引發各種并發癥及意外[3]。而延續性護理干預通過記錄與延續性了解患者個人信息、臨床資料及病情,對護士更好地掌握患者情況有利, 也有利于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電話隨訪和家庭回訪[4]。本文通過對頸內動脈剝脫術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探討其對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頸內動脈剝脫術患者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25)和對照組(n=25),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通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頸部血管彩超等方法,篩選50例頸動脈狹窄≥50%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頸內動脈剝脫術。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近1 年可能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者。試驗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60~78歲,平均(65.68±2.56)歲;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61~79歲,平均(65.65±2.5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及出院指導,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出院后6個月內給予延續性護理。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導,并只接受患者的復診或電話咨詢。出院前護士應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好健康宣教,由于患者為老年人多合并基礎病,告誡患者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快,并且生活要有規律,宜進食高蛋白質、及高維生素的軟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戒煙,減少血栓及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指導患者經常練習頸部運動以防止發生瘢痕攣縮,教育患者做好血壓監測,并囑咐患者在出院期間口服抗凝藥的時,需對凝血時間進行定時復查出,并提高服藥依從性,防止血栓再形成,教會患者對有無出血傾向進行自我觀察,警惕迷走反射、高灌注綜合征的發生,如有頭暈,視力障礙、心悸、惡心、嘔吐等癥狀時需及時就醫,告知患者禁止進行頸部按摩推拿以及防止發生外力撞擊。

1.2.2 試驗組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1)建立出院患者健康檔案,根據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聯系方式、住址、文化程度、職業、收入情況、家庭情況、治療過程以及預后情況等項目對每位患者建立檔案。(2)結合患者的臨床資料,應用延續護理方法,根據家屬對患者康復的支持配合以及家庭護理的需求等情況,建立患者家庭護理檔案和回訪登記表, 有針對性的根據護理檔案制定護理方案,有持m性、專業性對患者進行家庭護理與指導。(3)成立相應的延續性護理小組,為出院的每位患者提供健康隨訪,并根據為患者提供的相應的疾病知識手冊對患者生活中的疑問進行耐心解答。(4)在延續護理回訪登記表中對患者出院后復診時間進行詳細記錄, 并標記在日歷上做好提醒,同時交由專門護士保存,及時提醒患者準時來院復診。(5)護理小組人員對患者定期電話回訪,以對患者是否遵醫囑用藥、是否定期自測血壓以及家庭自我護理等情況進行了解,并了解患者健康教育內容飲食、功能鍛煉以及休息等方面的落實情況,如患者有遺忘的內容,需再次詳細向其宣教直至理解,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強調樹立正確護理意識以及遵守家庭護理要求的重要性。(6)可借助患者家屬的力量,從患者家庭照顧者中對患者用藥的依從性與家庭護理中所遇到的困難進行詳細了解, 并針對性地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個體化解決方案以及提供健康教育等。(7)定期就患者家庭護理的共性問題開展專題講座,邀請患者及其家屬參與講座,患者家庭中也可相互交流護理心得,提高認知度,促使其更好地落實。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2)根據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30(QOL-C30)問卷[5],以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狀態4個功能子量表對兩組患者出院 6個月內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每項分值1~5分,總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3)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將用藥依從性分為三個等級,完全依從:患者能完全按照醫囑用藥;一般依從:患者基本有按醫囑用藥,時有用量不準、漏服等不規范行為;不能依從:患者經常不能按醫囑用藥,甚至未經醫生同意便自行停止用藥[6]。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試驗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1例偶有頭暈,1例頸部活動受限,而對照組5例偶有頭暈,3例頸部活動受限,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50,P

2.2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生活質量比較 試驗組QOL-C30問卷總分及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狀態各功能子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2.3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用藥依從性比較 試驗組用藥依從性完全依從率為72.00%(18/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2.00%(8/25)( 字2=8.01,P

3 討論

延續性護理是住院護理的延伸及整體護理的一部分,是一種使患者出院后仍能持續得到相關衛生保健,以促進其康復,可使衛生服務成本及再住院率降低,對社會經濟效益起到良好作用[7-8]。患者在住院期間雖然其已經解決大部分的健康問題,但許多患者在出院后回到家庭中仍有各種健康問題出現,因此,患者出院后仍然有較高的健康照護需求[9]。美國老年協會于2003年對延續性護理進行了定義,即延續性護理是經過實施科學合理的計劃,其中包括經由醫院制訂的出院指導計劃、轉診、患者出院回歸家庭或在社區后對患者進行持續指導與隨訪,以保證患者在同一健康護理場所或不同的健康護理場所受到不同水平的連續性與協作性的護理,一般是指從醫院到家庭的延續[10-11]。頸內動脈內膜剝脫(CEA) 一旦發生嚴重并發癥,常常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是一種具有高風險性的手術,而目前CEA 是最簡單、最經濟有效的治療頸動脈狹窄和閉塞的方法[12-13]。

本研究發現,試驗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少于對照組,且QOL-C30問卷總分及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狀態各功能子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的用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對頸內動脈剝脫術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性護理能有效預防遠期并發癥,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雨昕,楊茜,李娜,等.微信在中青年慢性腎病患者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6,39(2):166-169.

[2]徐旭東.頸動脈狹窄行內膜剝脫術病人圍術期血壓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9):824-825.

[3]潘文妍.延續性護理在出院后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3):458-459.

[4]楊曉君.個體化延續護理對改善高血壓患者生存質量的效果觀察[J].今日健康,2015,14(3):191.

[5]肖錫波.人性化護理在剖宮產手術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2015,22(16):68-69.

[6]賈煥琴,李曉芳,武艷,等.延續護理對老年高血壓病患者院外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8):1237-1239.

[7]钷.延續性護理對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212-213.

[8]許繼晗,蘇永靜,黃賢麗,等.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的研究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6):83-86.

[9]張晉峰.2型糖尿病病人家庭延續性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5,29(3):1142-1144.

[10]魏梅,陳煥娣,譚靜,等.延續性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3,34(9):1473-1475.

[11]楊晶.淺談援護中心在延續性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4,28(8):2915-2916.

[12]凌靜,謝麗葉,陳瑩,等.無縫隙護理模式干預對頸內動脈內膜剝脫手術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4,35(33):7467-7469.

[13]曾而明,徐春華,陳超,等.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癥狀性頸內動脈狹窄臨床研究[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5,42(4):338-341.

[14]葛兆敏.臨床護理路徑對心血管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97-98.

[15]李曉娟.延續性護理實踐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30(17):2164-2166.

[16]任暉,李明子.出院后健康指導對胃癌手術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773-776.

[17]欒雯,邵紅,景淑文.延續性護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2):244-245.

[18]張勇,白珍,張國強,等.綜合護理干預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險中的作用[J].現代醫學,2012,40(1):8-10.

[19]王敏,李玉琢,李莉艷,等.延續性護理對肺結核手術后出院患者的影響[J].現代醫學,2012,40(4):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