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內涵

篇1

文藝復興指發(fā)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歷史文藝復興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文藝復興的知識11.背景:

①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摧毀歐洲教會的神學世界觀,打破天主教會的思想壟斷。

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羅馬希臘的古典文化。

2.實質:

文藝復興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興起。

3.時間:

14-16世紀

4.地點:

開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歐

5.領域:

文學、藝術領域

6.指導思想(核心):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思想要求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把人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內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盲從。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談》。全書貫穿了人文主義思想,矛頭指向天主教會,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對封建等級觀念,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文學巨著。

②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8.影響:

①摧毀了教會的精神枷鎖,將人們從神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其倡導的進取精神,適應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③文藝復興產生了近代自然科學,為科學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適應了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對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動作用

高中歷史文藝復興的知識2文藝復興影響:①適應了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為近代自然科學和各種學術的發(fā)展清除了思想障礙。?

②人文主義思潮的宣揚,打破了中世紀神學制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大潮。

③動搖了神學的無上權威,對宗教改革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①思想上:給封建思想以沉重打擊,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宣揚為創(chuàng)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打下了基礎

②政治、經濟上:推動了反封建斗爭的高漲,為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殖民擴張注入了精神活力。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③文化上: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掀起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進步。

④自然科學上: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局限性:文藝復興的藝術家還是樂于接受教皇及教會的保護,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人文主義者沒有也不可能徹底拋棄宗教;大多數人文主義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東西如魔法、巫術和占星術等也保存了下來

高中歷史文藝復興的知識31.把握文藝復興運動首先開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點析】(1)經濟方面,十四五世紀,意大利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yè)城巾。這些城市各自獨立,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紛紛采取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封建神學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是文藝復興運動首開始于意大利的最主要條件,也是人文主義思想產生的根本原因。

篇2

關鍵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意大利;經濟

一、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中世紀時期發(fā)源于意大利的弗洛倫薩,后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16世紀中葉的人文主義者們認為這次思潮是在希臘、羅馬之后歐洲大陸文化歷史上的第二個巔峰,有的史學家們便認為它是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所以被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產生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影響的條件下:

(一)經濟原因:14~16世紀,意大利的弗羅倫薩最早產生了文藝復興的萌芽,弗羅倫薩地區(qū)的工場手工業(yè)是意大利發(fā)展最早的,且發(fā)展迅速,商品貿易規(guī)模越來越大,資本主義經濟為了尋求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代表資本主義的文藝復興必然要沖破教會的約束,于是代表新文化各個方面的新興資產階級就向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制度展開了宣戰(zhàn)。

(二)政治原因:弗羅倫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所統(tǒng)治的弗洛倫薩,文化達到最高峰。美第奇家族出于統(tǒng)治的需要,對人文主義者尤其重用,到15世紀50年代,各地政府機構中已有很多的人文主義者,積極推動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讓當地人們接受人文主義。

(三)文化原因: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這里一直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交匯的中心,意大利在吸收古希臘、羅馬文化方面比其他國家占有巨大優(yōu)勢,幾世紀以來繼承下來的文化還繼續(xù)領導著西歐各國,是意大利成為文藝復興起源地的一個原因。

文藝復興的核心內容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反對中世界神學,強調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來世觀念,提倡人們追求現實人生的美好生活;提倡科學和文化,反對迷信;提倡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造福人類。

二、意大利的現代經濟

意大利經濟自20世紀中葉以來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簡單的以農業(yè)為主體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向以先進工業(yè)為主體的發(fā)展方式轉變。根據對意大利GDP的統(tǒng)計,意大利在2012年度是世界第經濟體,僅僅排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巴西、英國之后。意大利是世界舉世矚目的G8成員,也是經合組織的會員國。

意大利有兩種經濟,由北部的發(fā)達私有制工業(yè)和南部欠發(fā)達的農業(yè)組成。北部的大中型公司生產力很高,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很多都是世界品牌,在世界500強企業(yè)之中,這些企業(yè)為資本家和員工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財富;南部的小型企業(yè)由于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生存環(huán)境也是缺乏競爭,生產力的發(fā)展已經相當滯后,不能給員工提供良好的保障,更不用說帶動當地人們去實現致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部小型企業(yè)卻在排擠著發(fā)達的大型企業(yè)的發(fā)展空間,使之離開意大利,去歐元區(qū)的其他國家發(fā)展。某些觀點認為,歐債危機是一場單一的危機,僅僅是由意大利的錯誤的經濟和政治措施原因造成的。但是仔細分析看來,歐債危機也由意大利資本家經濟頭腦意識所影響,意大利面臨的生產力危機,嚴重影響著到了意大利人的生活,甚至是將來的發(fā)展。

三、文藝復興對意大利現代經濟的影響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對人生的思考和追問:中世紀時期對人的要求是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文藝復興肯定了人的價值,發(fā)現了人的偉大,提出了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tài)度,提倡積極的冒險精神。提倡樂觀主義的的人生態(tài)度,人們在道德下允許可以自我放縱,反對自我克制,提倡“公民美德”,認為家庭是人的道德德行的體現。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而文藝復興的消極影響是,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于強調人的價值,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在傳播后期造成意大利人個人私欲膨脹,追求物質享受、驕奢逸。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直至現代,文藝復興仍對意大利人有著深遠影響,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文藝復興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種思潮不僅對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影響有著負面影響,致使很大部分人生活懶散,不愿意工作,而且在政治生活中,對政府持敵對態(tài)度,不愿意向政府交稅。

文藝復興傳播的后期使意大利公民缺乏公民文化或公民美德,現在南部小企業(yè)偷稅漏稅現象嚴重,黑手黨勢力遍布那不勒斯,黑色恐怖事件籠罩著每一個意大利公民的心頭,意大利人對社會公德、事業(yè)道德漠不關心,只是將家庭美德看成是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人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不能坦誠相待,甚至不去信任政府,普通意大利人將參與政治生活的政治家們看作是跳梁小丑。

經濟離不開文化,文化也離不開經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對經濟的滲透力越來越強,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化的社會價值越來越突出。文化與經濟日益一體化,成為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意大利國家歐債危機的原因,不僅是本國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的不均衡,還與人口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應該對意大利的傳統(tǒng)文化加以改造,吸取人文主義中優(yōu)秀的文化,摒棄落后了文化,讓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公民文化”。人們之間不僅能夠相互信任,而且對政府的正確決策能夠全力支持,形成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節(jié)奏。

意大利如果能正確形成本國的“公民文化”,那么就為農業(yè)經濟和工業(yè)經濟等產業(yè)形態(tài)健康發(fā)展提供了保證,為國民經濟發(fā)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促進國民經濟能夠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楊德才(編著)

篇3

文學的要義就是對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則是不同國家不同種類的作家或不同種類的文學顯示出的特點。西方文學中始終貫穿著一個亙古不變的—人道主義的主題,它顯示著西方人獨特的個性,也顯示了西方文學“以人為本”的厚重本色。所謂“人道主義”最基本的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間最高的價值。而以人為本,歸根結底是要求以人性、人智取代神性、神智,從上帝那里找回人的價值。人的主體性,也即人自己。在新時期下,分析不同階段西方文學關于人的觀念,對貫徹我國以人為本的思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古希臘羅馬文學與人的觀念

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學是歐洲文學的兩大源頭。重視個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強調人在自己的對立物—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導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臘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馬史詩中“阿喀本文由收集整理琉斯的憤怒就是我的主題”,就是集中體現了個人與群體分離狀態(tài)的個體本位意識,其中神和英雄們對個人榮譽的崇尚,則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個體生命意識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現世人生意義的充分肯定,體現了人對個體生命意識與欲望的放縱。在《奧德修紀》中,詩人高度贊揚了奧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識”的人道觀,把人從蒙昧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了,極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現人的思想感情,鼓吹個性解放。古羅馬文學是對古希臘文學的直接繼承,古希臘文學中的世俗人本意識在古羅馬文學中得到了再現,并經由古羅馬文學廣泛的流傳于后世的西方文學中。希伯來—基督教文學中,“靈”取代了“肉”,在關于人的理解上,與古希臘文學表現了明顯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體之勢,體現出一種尊重了理性、群體本位、崇尚自我犧牲和忍讓博愛的宗教人本意識,則是后世西方文學之文化內核的又一層面。

二.中世紀基督教文學與人的觀念

早在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自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的蘇醒則使人們重新理解上帝的內涵和人與上帝的關系,同時在宗教的名義下探討自我的價值。而此期出現的圣母崇拜則是基督教人性化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為此后人文主義思想的弘揚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中世紀文學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詩人—但丁,他的代表作《神曲》張揚了中世紀人民努力掙脫精神枷鎖,尋求思想解放的革命情緒?!渡袂吩谖鞣轿膶W史上最早放射出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隨后在文藝復興的早期,人文主義思想是以古希臘—羅馬的世俗人本意識為主體的。它的以人為本,以人權反神權,以個性自由反對禁欲主義等思想指導下文藝復興運動將一度極端化了的人神關系,也即原欲與理性的關系作了調整,從而有了人的覺醒與解放。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人文觀念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學成就的最高代表,如果說,文藝復興確實如布克哈特所說的是一個“人的發(fā)現”的時代的話,那么,只有到了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中,這個“人”才被發(fā)現得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人文主義的內涵也才發(fā)展到了最完整的境地。莎士比亞通過悲劇告訴人們:人的自由是有限的,僅有原欲的解放和滿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性也不僅僅體現在原欲上,而且還體現在其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須在自然欲求與社會道德律令、原欲與理性、出世與入世、個體與群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作出準確地把握。莎士比亞的作品既溝通了人文主義與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傳統(tǒng),又延續(xù)了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的血脈,是世俗人本意識與宗教人本意識的融合的典范。由此,以肯定人的世俗的原始欲望之合理性為起點的人文主義文學,到了莎士比亞這里,又融入了基督教人本意識,歐美文學“人”的觀念步入了新的世界。

四.新古典主義文學啟蒙運動文學與人的理性

17世紀的歐洲強調理性與秩序,這種時代精神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流—古典主義文學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從而也使文學中“人”的觀念發(fā)生了新變。古

典主義文學所表達的人對自我力量的肯定與頌揚主要是理性意義上的“人”。這種通過對古羅馬的崇尚文學,歌頌了從神權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人自己,正好是對人文主義文學之“人”的解放主題的一種延伸,是從另一條道路、另一種意義上延續(xù)了文藝復興運動。

18世紀啟蒙時代被稱為“理性的時代”。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個體的人的力量,張揚理性也就是在張揚人自己。啟蒙文學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時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這種肯定理性力量的文學也就是肯定人的力量,張揚理性也即張揚人的個性,表現了自文藝復興以來人們對人與上帝、人與王權、人與世界之關系的新理解。

五.浪漫主義文學與人的情感

資本主義新的政治經濟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會結構,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自我觀念得到了強化,人的命運也得到了重大變化。這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以藝術的方式描繪了這一特定時代人的激蕩、亢奮而敏感、纖弱的心靈世界,展現了有著強烈個性擴張欲望的“自我”。

英國浪漫主義作家崇尚“自然”,表達的主要是人對自然純真的人性的崇尚,對被理性與文明壓制下的人的自然情感與欲望的追尋。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展現的是渴望自由、熱情奔放,張揚“自我”,個性主義的“人”的形象。夏多布里昂的小說通過狂野的人性、狂放的原欲之愛與宗教的尖銳沖突,顯示了潛藏于人們心底的不可抗拒的人性之愛的美,說明了自然人性原本就是美的??傊?,浪漫主義文學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張揚個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豐富而纖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滿擴張欲望的“自我”,表達了現代人要求擺脫傳統(tǒng)文明束縛的強烈的個性主義愿望,使歐美文學中“人”的形象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主體意識。

六.現實主義文學中人的異化主題

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延續(xù)著啟蒙哲學的理性主義思想,并接納與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與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形成了普遍遵循的“真實”、“寫實”原則,展開了對人的靈魂的空前真實、細致的剖析,從而改變了歐美文學“人”的觀念。

篇4

關鍵詞:文藝復興 視覺藝術 文化走向

14世紀從意大利發(fā)源的文藝復興運動經過了近四百年的歷史蔓延至整個歐洲,在人類文明史的諸多方面都留下濃重的筆墨。在視覺藝術方面,從數量龐大的學術著作中可以發(fā)現,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這一時期的繪畫、雕塑、建筑等主流的視覺藝術形式進行的分析和評述,都肯定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藝術成就,藝術史也將這一時期的眾多視覺藝術奉為經典。但除了藝術層面的研究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文藝復興的研究轉向文化的視角,并且這一研究的轉向正方興未艾。普遍的觀點認為,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精神為引導,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多被冠以“人的覺醒”、“表現生命的尊嚴”、“展現藝術家的個人風格”等與中世紀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的新名詞。對于這一時期藝術造詣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多歸結為當時的人文主義觀念和當時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此外,將這一時期的視覺藝術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進行分析,可以搜集到零星的關于18與19世紀藝術的主題,如吉倫?伍德(GillenWood)的《現實的沖擊:1760年至1860年的浪漫主義與視覺文化》、薩拉?帕森(Sara Parson)的《圖像帝國:1765年至1807年的奴隸制與英國視覺文化》等,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的《15世紀意大利繪畫與經驗》可以作為這一領域的典范。

國內對文藝復興藝術史的研究受到國外理論的影響比較大,學者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各種藝術形式如建筑、繪畫、園林、音樂等進行的研究也是著述頗豐,人民出版社也曾出版國內眾多知名學者撰寫的《歐洲文藝復興史》(包含總論卷、政治卷、經濟卷、史學卷、法學卷、文學卷、藝術卷、哲學卷、宗教卷、教育卷、科學技術卷、城市與社會生活卷),這一系統(tǒng)且龐雜的文藝復興史卷是國內學者們首次系統(tǒng)梳理和全方位闡釋文藝復興成果和歷史經驗的成果,其中包含了視覺藝術和其他各方面的社會文化遺產的總結,將視覺藝術放在整個當時社會大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分析,總結藝術現象背后的文化基礎,分析人的意識和價值觀,并進行哲學的理性反思。近年來關于文化哲學的研究在國內逐漸興起,其主張透過文化符號形式對人做總體性把握,注重研究文化符號形式與人的生存、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傳播性特征、互相借鑒特征、文化與歷史的關系等等。而藝術本質上可以界定為一種文化符號形式,與神話、宗教、歷史、科學、語言等具有同等價值。藝術可以“啟迪無知者的心靈,是幫助人們記憶和進行教育的工具”。①因此,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視覺藝術的文化哲學審視可以更好地對這一時期的文化發(fā)展軌跡做全方位的把握。

文藝復興時期的視覺藝術主要是以14世紀至17世紀的意大利及北歐部分國家盛行的藝術形式如繪畫、建筑、雕塑以及工藝美術品等為主,作為物質文化的基本組成,視覺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物質生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們被看做功能性的物品,通過精心選擇的意象服務于明確的宗教或世俗目的,通過特定形式傳遞著信仰和價值觀。比如,遍布市井街區(qū)的教堂及壁畫形成的反復且持久的日常經驗就起著維系著群體意識與的作用,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最重要的文化氛圍無不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基督教藝術形式的變化中可以逐步顯現出人性精神的高揚。

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的隔代復興,這一時期基督教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張力構成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在驅動力。不同于中世紀宗教觀念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文藝復興時期除繼承了古典時期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之外,對世俗化傾向、個人主義和科學自然主義等人文主義的新觀念的表達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題材的選擇、宗教人物及世俗生活、宗教意蘊的表達,以及空間、色彩、線條等形式要素描繪的圖像都充滿了象征意義,透過符號語言可以揭示文藝復興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處在中世紀和西方近現代社會的過渡期表現出的獨特文化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90%以上是以宗教為題材或者為宗教服務,但是世俗化的傾向仍然可以從宗教繪畫中描繪的家族事務和貴族人物身上體現出來。建筑及工藝品中的宗教意象也往往是為世俗生活的目的,而非宗教的目的服務。藝術創(chuàng)作除了在精神內涵上表現人的覺醒之外,在形式方面,比如透視法的使用也是通過平視的視覺方位彰顯了人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流行的肖像畫和家族形象畫同樣也是個人主義高揚的表現。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文藝復興時期理性主義彰顯的文化價值。對希臘理性主義傳統(tǒng)的繼承使這一時期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更加緊密,對幾何學、解剖學、數學、透視等原理的運用,不但使藝術家成為博學廣識的通才,對藝術鑒賞者的知識要求也極高,理性主義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同時藝術家地位的凸顯甚至影響了當時的教育和學術觀念。

文化價值可以體現人對生命存在的文化意義的理解,人的信念和理想等精神內容要通過外在的現實性展現出來,而藝術可以很好地承載這一使命。文藝復興時期仍是宗教意識占主導力量的時代,但是其中蘊藏著對禁欲主義、蒙昧主義的批判和對人性、欲望、現實生活的美好期待。雖然這一時期還沒有從基督教的社會文化母體中嬗變出整個社會的現代性,但是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觀念暗含在其中,通過視覺藝術建構起來的話語在社會文化交流系統(tǒng)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新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倫理精神。這一時期重新建立起來的人的崇高地位和尊嚴,至今仍是支撐人類價值觀念和實踐原則的重要支柱。

通過對文藝復興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中視覺藝術的符號、形式、意象、宗教題材、世俗化特點以及宗教意蘊的表達等方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文藝復興雖然從形式上看是對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的隔代復興,但是它在繼承了古典時期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同時也表現出這一時期特有的、通過基督教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二元張力形成獨特文化內涵。除此之外,它對世俗化傾向、個人主義和科學自然主義等人文主義的新觀念的表達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透視這些藝術載體背后人的意義和價值,用理性的反思重新界定視覺藝術的歷史價值,及其對當時社會文化走向的建構性,可以促使人們要更深入地思考視覺藝術對于人類文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意義。

本文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1E064)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編號12512245)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篇5

關鍵詞:哈姆萊特;莎士比亞;矛盾;性格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豆啡R特》雖然取材于丹麥王室故事,但是莎士比亞將其背景延伸到了他所生活的英國伊麗莎白統(tǒng)治時期,全書滲透著英國此時的時代背景與時代精神。

政治上,封建王權高度集中,王室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封建王朝的特權,此外還迫害清教徒,打擊社會進步力量,社會矛盾日益加大。經濟上,資本原始積累高速高發(fā)展,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圈地運動依然大規(guī)模進行,新興的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的利益與封建王族的利益沖突加劇。文化上,人文主義發(fā)展,但未出現人們所期待的自由平等的現象,社會依然被黑暗所籠罩。

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所描寫的出來的《哈姆萊特》本身也夾雜著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反應在作品中眾人物的人物形象、語言特點中來。

首先,人物形象上個人認為性格是哈姆萊特最終有著如此悲劇結局的原因。開始時哈姆萊特是個快樂王子。他身為丹麥王國的王子,父王與母后的疼愛使他如同生活在天堂般,后來他在威登堡大學學習,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中他完全不知道生活中存在著黑暗的一面,覺得世界是充滿自由與平等的、光明與美好的。哈姆萊特在性格上是如此單純。

可以說快樂王子時期的哈姆萊特是個完美理想主義者。但是這樣的完美時期是我們在哈姆萊特的性格中分析出來的,《哈姆萊特》此劇中根本沒有體現出這一“美好”的時期。劇本的一開始就是哈姆萊特所面臨的混亂局面。父親的突然亡故對他來說是一很大的刺激,王位被叔父克勞狄斯所霸占,而一直以為的父親與母親的完美愛情也凋落了。原來在他身邊趨炎附勢的大臣們現在紛紛像克勞狄斯獻媚,昔日好友為了自己的利益紛紛背叛了他成為了克勞狄斯的眼線。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人間的世態(tài)炎涼。哈姆萊特昔日的理想、世界觀人生觀突然被擊碎,但是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面,這徹底的改變了這個昔日的快樂王子。

哈姆萊特在老哈姆萊特的鬼魂那里得知了父親猝死的真正原因,他受到了致命的一擊,產生了巨大的震驚與憤怒。

老哈姆萊特時期那種美好的世界應該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第一時期的影像,當時的英國完成了民族的統(tǒng)一,中央集權鞏固,經濟上資本主義發(fā)展,文化上文藝復興興起,此外英國的海上貿易業(yè)水生云起,成為了海上霸主。所謂的上帝時期是伊麗莎白統(tǒng)治的鼎盛時期。伊麗莎白統(tǒng)治后期,世界不在是美好的,這一切反應在《哈姆萊特》中就是老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時期。

生活在惡魔時期的哈姆萊特不再是那個堅持人文主義者理想與信念的單純的王子。他決心為父親報仇。此時的他內心充斥著強烈的憤怒與責任感,然而哈姆萊特前期的生活太過安逸,加之對母親的戀念使他本身具有一定的軟弱性,此時哈姆萊特的復仇是猶豫不決的,他繼而轉變成了延宕王子,這就決定了他的反抗是不徹底的不完全的,也就是說他的命運必然是悲慘的。

哈姆萊特的延宕導致他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面對父親的被害,他深思“雖然一個國王給人家用萬惡的手段奪取了他的權位,殺害了他最寶貴的生命,我卻始終哼不出一句話來,我是一個懦夫嗎?”他在腦海里設想著給父親報仇,卻始終不曾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他遲遲沒有行動,錯過了很多可以報仇的機會,明明在克勞狄斯祈禱的時候是最好的下手時機,但是哈姆萊特猶豫此時殺他是否會讓他進入天堂,從而錯過了這一大好機會。最終導致自己死亡的悲慘結局。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吧孢€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哈姆萊特不僅僅考慮到了自己,也考慮到了這個世間的人。這是他性格中善良與偉大的體現,但猶豫不決的矛盾性格是伴隨他一生的。

然而無論哈姆萊特多猶豫,他最終都要為父親報仇,最終都要變成一個行動王子。

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代作品的典型,他具有的復雜性性格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所具有的。事實上,這種復雜性格正是人文主義者的性格代表。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的較量是人文主義者與封建社會的較量?!吧孢€是毀滅”這也是人文主義者所面臨的抉擇,人文主義者太過理想化,他們有著堅定的理想,但是大部分的設想是脫離了現實與群眾的,其結局最終是失敗的。

莎士比亞在此篇劇本中運用了大量的獨白,這樣更加清晰的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感想,側面的描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立體化,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的感受《哈姆萊特》此劇的內涵。

通過一段段的獨白,一個憂郁的王子就顯現在我們的面前,“軟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就算一頭沒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傷的長久一些”。在他的獨白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母親的不理解甚至是仇恨,他處于迷茫中,就像喪失了生命力一般。通過獨白,形象的顯現出來哈姆萊特對母親既愛又恨的矛盾。

在他知道父親死亡的真正原因后,他的悲傷變?yōu)榱撕夼c復仇,當然,這種轉變莎士比亞是通過獨白描寫來實現的。莎士比亞通過生動的語言獨白刻畫出一個滿懷仇恨的哈姆萊特,而且這樣的獨白能夠很好的引起讀者的共鳴。

那段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的獨白,更是讓哈姆萊特的人文主義者形象站立了起來。彰顯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心系大眾的胸懷。矛盾與選擇貫穿了哈姆萊特這短短的一生,如若只是一味的對話描寫,也能體現哈姆萊特的性格,但很難使讀者感同身受以及產生如此大的反思。

哈姆萊特的獨白既反映了他的內心也反應了他的延宕,在貫穿全劇的獨白中,我們還可以清晰的看出哈姆萊特的成長與發(fā)展。

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具有巨大而迷人的魅力,他一方面運用了大量寫實的手法,突出了社會的黑暗;另一方面又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烘托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形象。對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寫和語言方面的運用,他成功的塑造了這一感染世界的哈姆萊特形象。《哈姆萊特》一書博大精深,意義深刻,深刻了解其內涵對我們了解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與莎士比亞有著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 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實現了古典文化的復興,同時也實現了人性的復蘇與解放,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為依據,來研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地位,這將有助于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以及加深對文藝復興的了解。

關鍵詞:文藝復興 文學作品 歐洲 女性地位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其實質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fā)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它主張張揚個性,反對神學中心論,反對禁欲主義,反對宗教蒙昧,這些現代人本思想即人文主義。在以佛羅倫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中,文化藝術呈飛躍式發(fā)展,藝術大師輩出,文藝作品異彩紛呈,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真實生活,是當時社會形態(tài)的投影,并且從一些代表性文學作品中可以發(fā)現,女性地位較中世紀并沒有發(fā)生很大的改變。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我們有必要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代表性文學作品的研究來探究歐洲女性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地位。

二 文藝復興及此時期文學作品與女性的關系

文藝復興是歐洲從封建農奴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初期,在這一轉型時期,受城市興起、資本主義發(fā)展、宗教信仰衰落、人文思想傳播等因素的影響,社會的價值觀念與倫理道德發(fā)生轉變,這些強烈地沖擊著當時的女性,她們開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爭取自身的尊嚴和權利,思考自身的處境地位,挖掘自身的價值,以獲得社會的認可。

文藝復興產生于意大利,首先應該承認的是,文藝復興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它維護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然而,當時資產階級還很軟弱,無力與阻礙其發(fā)展的封建制度展開正面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采用了宗教改革以及文藝復興兩種形式作為武器,來進行一場與封建制度以及宗教勢力的斗爭。事實上,文藝復興只是一種手段,并非要重新建立古典文化,而是要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意在使新文化以及資產階級思想得到發(fā)展,它雖然宣揚個性解放,肯定人的尊嚴,鼓勵追求幸福,但事實上,這個時期的女性無論是因為舊時代的禁錮,還是因為文藝復興并沒有從根本上提倡提高女性地位,總之,女性仍然被排擠于社會生產領域之外。當然,我們要承認,在這場浩大的文藝復興運動中,女性的地位在發(fā)生改變,但是這一改變是極為遲緩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地位相比于中世紀是下降的。女性史學家凱利·加多爾指出:“在文藝復興時期,當男性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增加一個機會時,相對的就是女性喪失她們在封建社會制度下享有的一份實際權利。”所以從文藝復興最終的結果來看,對女性地位的改變并沒有起到重大的影響。

文藝復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為男性的文藝復興,那么就更無從提起對女性地位造成多么大的改變。而被稱為男性的文藝復興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當時的史料對女性的記載甚少,即使有所記載,大多數也是關于王公貴族的記載,對民間社會中的女性極少提及。如果女性具有與男性平等的地位,怎么會出現史料極少記載的情況?二是在文藝復興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確實很少有女性的身影,但是許多優(yōu)秀男性卻被世人熟知,如意大利的彼得拉克、薄伽丘,法國的蒙田、拉伯雷,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維加,英國的斯賓塞、莎士比亞,等等,甚至在佛羅倫薩也沒有女性大師的記錄。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反思與探究。這是否是因為女性被排除于許多藝術之外而被當作被表現與被凝視的對象,亦或是對女性完全的漠視?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前一種假設看上去更為貼切,或許也能解釋為什么許多藝術作品都是以女性形象為主來完成的。所以,在這場文藝復興中,女性與男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時也反映出在社會地位中,女性與男性的地位還是不平等的。

文藝復興的中心思想是人本主義,人本主義要求解放人、尊重人。如果想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這一點,就要塑造出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人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不乏有許多刻畫女性形象的著作,表現出女性的美麗、純潔、勇敢與智慧。這些作品宣揚了女性個性的解放,希望女性能夠脫離封建社會的束縛,這與當時甚至是整個文藝復興過程中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并不矛盾,并且是統(tǒng)一的?,F實社會中的女性與文學中塑造的女性不同之處,在于沒有反抗的意識或者能力。作者借女性地位的現實情況塑造出這些敢于擺脫封建束縛的形象,在于更深層次地刻畫出人文主義的要求與內涵?;谂援敃r的社會地位,并不可能全面實現女性與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樣去勇敢地擺脫不平等待遇或是封建宗教的束縛,所以即使文藝復興時期對女性形象的塑造較多,也并沒有給女性的地位帶來改變,相反,僅僅證明了女性在當時社會始終是被表現與被凝視的對象,而不是社會變革的主流力量。

三 文學作品反映出的女性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眾多文學巨匠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諸多文藝創(chuàng)作都追求展現真與美。在這段歷史時期中,文藝作品所表達的重要意義是無可替代的。每一個時代的作品都會具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于是被賦予特定的時代痕跡,尤其是文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會留下當時社會的烙印,對研究那個時代的社會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與幫助。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代表性著作的研究來分析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

1 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家庭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女性在家庭中依舊是處于附屬地位,她們不能隨意選擇自己從事的職業(yè),甚至不能隨意走出家門,她們不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是家庭的點綴物。如果女人有才能,自然會使丈夫自豪,但是即便如此,所有的活動也必須在家中進行,如果外出掙錢,則意味著家庭的恥辱,因為這無疑標示著這個女人所在家庭的破產。這一點在當時的許多作品中都有所影射。如薄伽丘的《十日談》中,宣揚了對愛情的自由追求、對女性的由衷贊美,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矛盾的思想,薄伽丘晚年要把《十日談》燒毀,也許就是因為他陷入這些矛盾與困惑中不能自拔,而這些矛盾的思想就表現在認為女性的地位低下,不服從男人的女人應該受到嚴懲。這種思想是當時社會女性地位的真實寫照,同時也說明了即使是薄伽丘的作品也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在《十日談》中,時常會出現男性對女性蔑視的情節(jié),同時也有女性自身的妄自菲薄。如在第九天的故事九中,女王愉快地開始了講述故事,她說:“自然、風俗、法律都要求女人屈服于男人,受男人的支配欲統(tǒng)治,女人要對男人逆來順受、耐心忍讓、惟命是從,更不用說對男人保持了?!迸跽J為女性需要男性的統(tǒng)治,并通過講述一個妻子被丈夫毒打后變成賢妻良母的故事,證明了“女人朝三暮四,生性善變,對于這些女人自然要用棍棒教訓;對于嚴守陳規(guī)的女人,棍棒下的呼吁警告也是需要的”?!妒照劇分械倪@一段敘述,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當時社會男人的主流家庭思想以及女性的家庭地位。事實上,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在婚后只能在家庭內活動,一系列對外活動都要由丈夫來,所以《十日談》所反映的女性家庭地位還是比較真實的。

2 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婚姻狀況

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在婚姻問題上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當時社會普遍認為,女性一生幸福的關鍵在于婚姻以及隨著婚姻而改變的財富與社會地位,而與此女性的學識沒有關系。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女性的婚姻主要靠父親做主,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嫁妝。這一場景在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呈現。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可以作為當時婚姻是父權制的引證:兩個旺族蒙太古與凱普萊特為世仇,而兩家子女卻相愛,并通過修道士勞倫斯的證婚結為夫婦,而朱麗葉的父親堅持讓朱麗葉嫁給帕里斯伯爵,朱麗葉詐死,羅密歐殉情,最后朱麗葉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暫且不論莎士比亞要宣揚的思想,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對當時的婚姻制度也可見一斑。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個家族由于世仇而不允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合,可見當時的婚姻大致屬于父母包辦的范疇,尤其是朱麗葉的父親堅持讓朱麗葉嫁給帕里斯伯爵,而朱麗葉仍舊能夠對帕里斯保持適當的禮儀,說明朱麗葉在愛情與父命面前是十分矛盾的,她不能直接違抗父命。值得一提的是,在伊利莎白時期法定的結婚年齡為男性14歲,女性12歲,而望族會更早,朱麗葉面臨的情況就是因為父母要確保地位財產而提早為她安排婚事。所以說,很大程度上當時的女性在婚姻上是與家庭的財產增減有很大關系的,而女性的父親會最大限度地實現嫁妝的價值。女性婚姻中的嫁妝是文藝復興時期財產延續(xù)的一種手段,并且在婚后嫁妝并不歸女性支配而是受男性支配,在文藝復興時期,沒有嫁妝的女性只有兩個去處:妓院或修道院。隨著嫁妝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家庭將女兒送去修道院并令其得到一部分財產,但是這部分財產的價值卻遠遠不值嫁妝的價值。父權制婚姻與婚姻中的嫁妝體現出當時女性在婚姻這個影響一生的問題上沒有自己決定與選擇的權利,并且婚后仍舊從屬于男性。

3 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

在文藝復興時期,城市活動的公共空間形成了排斥女性的局面,并且在接受教育方面也朝著將女性限制在家庭和私人空間發(fā)展。以佛羅倫薩為例,許多教堂、洗禮堂都成為了公共聚集的地方,主要為男性活動的場所,而通常女性是被排斥在外的。事實上,當時的女性如果要追求知識,只能進入修道院與世隔絕,所有與外界或公共接觸的職業(yè)都不提倡讓女性來擔當。在教育方面,人文主義鼓勵市民或貴族的女兒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女性不能進入公立學校,所以學習的東西也是以基督教美德和道德倫理為主,都是為以后的婚姻或獻身教會服務的。人文主義者不鼓勵女性學習修辭學,認為數學也不屬于女性領域,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女性在各方面的權利,使女性很少能夠融入文藝復興的主流,從而形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格局。莎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就表現出了這一點?!锻崴股倘恕返呐魅斯U西亞給讀者的印象是溫柔、機智、果斷、勇敢,但是事實上是文藝復興女性的代表人物。首先,她的婚姻是依照父親的遺愿來完成的,雖然和所愛的人在一起,但是鮑西亞明顯地表現出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在法庭審判的情節(jié)中,鮑西亞以女扮男裝的形象出現,在法庭的表現充滿了智慧與勇敢,她的光芒甚至蓋過了劇中的男性,明顯不是自己說的那樣“不學無術、沒有教養(yǎng)、缺乏見識”,但是她的律師身份始終不是以女性形象出現的,這說明了兩個問題:首先是當時家庭對女性的要求,認為女性的領域僅僅局限于家庭;其次是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當時社會的行業(yè)活動是以男性為核心的,女性不應具有與男性同等的行動自由。同時,文藝復興時期女性具有卓越的才識屬于另類,主流女性只能接受一些以家庭或相夫教子為核心的教育,社會不提倡女性擁有與男性一般的學識。這兩點作為當時的社會現狀充分體現出女性在社會地位上受到嚴重的不平等待遇。

四 結語

總之,在文藝復興時期,雖然眾多文學作品以女性為主人公對女性進行了人性的解放與歌頌,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和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這些解放與歌頌并沒有完全實現。在不否認文藝復興重要意義的同時,我們也應客觀、科學地認識到,當時的女性無論在婚姻、家庭或社會中都沒有完全的自由,并且沒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在整個社會中,仍然呈現著以男性為中心的格局,而女性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以附屬于男性的地位而存在的。

參考文獻:

[1] 瑪格麗特·金:《文藝復興時期的婦女》,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

[2] 歐金尼奧·加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

[3] 程新賢:《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嫁妝體系下的女性地位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文藝復興;文化運動;中心與邊緣

文藝復興運動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生活、社會等方方面面。對于這樣一場浩大而復雜的運動的解釋,是史學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瑞士史學家布克哈特1860年所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奠定了文藝復興研究的權威正統(tǒng)觀點。以此為基礎,至20世紀60年代,史學家們從政治、思想、階級、外交等方面更系統(tǒng)地闡釋了文藝復興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也糾正了布克哈特觀點的不足之處。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文化史的發(fā)展,對文藝復興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視野。伯克的文藝復興觀就代表了新文化史的研究視角。

一、彼得?伯克及其思想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國歷史學家。1937年生,牛津大學博士。曾執(zhí)教蘇賽克斯大學、劍橋大學,現為劍橋大學文化史榮休教授及伊曼紐學院研究員。研究專長為西方史學思想和歐洲文化史,是當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學家之一。

伯克認為,文化是一種普遍、客觀、觀念和物質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存廢,不以某一群體的看法而淹沒,其物質形態(tài)或許會因自然災害、或地處偏僻、或年代久遠而湮沒,其觀念形態(tài)卻會伴隨著生活群體的延續(xù)而流傳。伯克主張文化多維和中和,反對歐洲中心主義。認為任何一個文化體都是存在于世界大文化體系之中,既不可能完全與其他文化體隔絕,也不可能成為獨步天下的超級文化。伯克還認為,文化是一種有意識的建構。伯克的文化史觀具有大眾化、日?;?、多維化傾向。

二、一場文化運動的歷史

彼得?伯克將文藝復興定義為一場文化運動的歷史,“它始于彼特拉克并終于笛卡爾”[1]它不是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時期,也不是關于當時歐洲的一部文化史。只是創(chuàng)造性地復興和吸收古典傳統(tǒng)的文化運動或過程。伯克反對將文藝復興與中世紀截然對立,反對將文藝復興作為嶄新的近現化的開端。歷史發(fā)展是具有連續(xù)性和繼承性的,不管是人文主義者自身,還是他們的作品,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他們的時代,因此帶有中世紀的烙印。

在他看來,這僅是一場文化運動,而非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運動?!白鳛橐环N首先在一個小圈子、一個小團體中發(fā)展而來的對古典文化的推崇和摹仿,僅僅是上流社會亦或有教養(yǎng)的人對古典文化藝術的興趣?!盵2]

這場文化運動開始于14世紀發(fā)現古羅馬文化,伯克認為它并非終結于16世紀20、30年代,而是又持續(xù)興盛了一個世紀,直到1630年前后才結束。這一階段稱為文藝復興晚期或多樣性階段。在他看來,風格主義正是晚期文藝復興多樣性的表現形式。正是晚期呈現出的多樣化和生活化特性,使它被最廣泛的社會群體和最廣闊的地域接受。

三、歐洲文藝復興:中心與邊緣

歐洲文藝復興,從整體上來看,就是歐洲各地對帶有意大利因素的古典文化的接受情況。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于意大利佛羅倫薩,一些知識分子發(fā)現并傳播古羅馬古典文化。由于時代的變遷,意大利這些知識分子在模仿和傳播古典文化時,不可能是全部照搬的。因為,“被接受的東西都是按照接受者的方式接受的”。[3]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不可避免的帶有“意大利因素”,而文藝復興在向歐洲傳播的時候也必須注意到“接受和改造”的過程,它不可能只是古典或意大利思想的簡單傳播,也不可能所有地區(qū)和國家都認同這一文化形式。因而在彼得伯克看來,歐洲及世界范圍內的文藝復興,就文化實質而言,就是歐洲各地及世界范圍內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接受和改造情況及取得的成就。

就其接受和抵制的情況,彼得伯克提出了中心與邊緣的命題?!爸行摹奔次乃噺团d運動的中心,這場運動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這場運動中處于核心地位,但是,意大利的核心地位并非是指它在這個運動過程中始終處于領導地位。邊緣,不是地理范圍意義上的邊緣,而是指與意大利有著最大文化差距的地方。接受的越快越徹底的地區(qū)就是離“中心”越近的地區(qū),而抵制的越徹底的地區(qū)就是“邊緣”地區(qū)。中心與邊緣并不帶有地理位置的概念。比如匈牙利,雖然它處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交界處,在地理位置上屬于歐洲的邊緣地區(qū),但卻比歐洲大部分地區(qū)更早接受文藝復興。而邊緣地區(qū),即與意大利有著最大文化差距的地區(qū),比如威爾士、瑞典、蘇格蘭、葡萄牙和波蘭,這些地區(qū)的文化有著強烈的地方風格,由于種種原因,意大利因素的古典文化受到了抵制。[4]而到文藝復興晚期,文藝復興的形式和觀念不僅傳播到歐洲大陸的“邊緣”地區(qū),甚至超出了歐洲。

然而,“中心與邊緣”并不是絕對的。盡管意大利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保持領先地位,但它也不是唯一的中心。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持續(xù)高漲,到1520年前后,意大利在人文主義研究中的霸權地位開始喪失。而且,由于意大利習俗和時尚在國外的成功傳播,16世紀晚期導致了一股反意大利逆流。意大利癖與意大利恐懼癥并存并互動。

而且,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地位也不是絕對的。在伯克看來,西歐文化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占中心地位的。它只是諸多文化中的一種,它與鄰近的文化,尤其是拜占庭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共存并相互影響。西方文化本身也是多元而非一元的,它包括了許多少數族群的文化,如猶太文化。其中許多都參與了世界范圍的文藝復興。[5]

這些論述都充分體現了伯克教授多維共存的中和的文化史觀。在地域上,他認為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中心與邊緣。他否定歐洲中心,主張只要有人類群體活動就存在著文化的發(fā)展與演化。而這種發(fā)展與演化隨著人類活動的交往必然產生相互影響。無論是像文藝復興這樣的思想文化運動,還是像印刷術這樣的技術革新,都是一個漸次積累和發(fā)展的過程。即使在一段時間內會有中心和邊緣的區(qū)分,但兩者之間始終處于一種相對的動態(tài)狀態(tài)。[6]

四、精英與大眾

新文化史注重對上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符號、意識、觀念;普通民眾的物質生活及它們所體現的精神內涵的研究。大眾文化史是考察的主要對象,體現了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樣性。因此,在解釋文藝復興運動時,伯克也融入了他的大眾史觀。

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被最廣泛的社會群體和最廣闊的地域接受,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影響到了人們的心態(tài)、物質文化、身體等各方面。然而,不管是高大宏偉的宮廷建筑,還是文藝圈的詩詞歌賦,這些都屬于精英文化的范疇。平民大眾有沒有參與,以何種形式參與,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在文藝復興運動中的關系是什么?伯克認為,“16世紀歐洲的精英具有‘雙重文化’,他們擁有把普通民眾排斥在外的精英文化,但又參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大眾’文化?!盵7]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作家從大眾傳統(tǒng)中吸收了大量靈感。比如,巨大的石獸、斜塔和地獄之門,藝術家設計的這些作品都是為了滿足大眾追求怪異的情趣;薄伽丘的《十日談》中許多故事都取自于大眾的口述傳統(tǒng)和民間故事。同樣地,平民大眾對于文藝復興運動也是知道的,雖然平民不懂拉丁語,不識字,買不起昂貴的書籍,但是口頭文學這一形式在當時廣為盛行,在上層階級中流行的文學和藝術通過口頭文學的形式傳入到了下層。但是,很顯然,大眾終究不是這一運動的發(fā)起者和領導者,他們對于真正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古典著作并不能理解或響應。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平民大眾也屬于“邊緣”。文藝復興運動滲入的社會人群也是有限的。

參考書目:

[1]-[5]:彼得?伯克著:《歐洲文藝復興:中心與邊緣》,劉耀春譯,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

[6]蔡玉輝著:《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觀》,《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7]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9版。

[8]彼得?伯克著:《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楊豫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彼得?伯克著:《文藝復興》,梁亦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篇8

論文摘要:在簡要分析科學人文主義的緣起、內涵及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科研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即在科研中奏行人本主義。

“科學人文主義”一詞是薩頓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為了解決科學和人文這兩種不同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xié)調、緊張關系的。然而,在內在論影響之下,科學哲學向來是見物不見人,把科學活動看作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只研究科學自身的因素,而忽視了研究科學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來,邏輯實證主義者片面強調主觀感覺的“中性”,更使科學逐漸脫離社會因素和人的因素。這里仿照薩頓科學人文主義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尋求一種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即人本主義思想。

一、科學人文主義的緣起、內涵及意義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并展現出了無窮的魅力,使“瓷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萍嫉姆睒s壓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獨尊的大科學主義。但是,繁榮的背后往往總是存在著陰影,科學過度發(fā)展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也日漸突顯,人文主義者們對其的批判之聲越發(fā)之大,發(fā)科學主義的浪潮也變得日漸高漲,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學與人文的分裂對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嚴重。對此,薩頓指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怕的沖突”。這種沖突必將伴隨著科學和人文的發(fā)展進一步加深·舊人文主義是以解放人性、尋求自由為主題的,而薩頓就針對科學與人文的矛盾敏銳地提出了新的科學人文主義。薩頓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使科學人文主義化,最好是說明科學與人類其他活動的多種多樣關系——科學與我們人類本性的關系”。在薩頓看來,只要關注科學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學中“注入”人性,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他于是提出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新人文主義,即“科學人文主義”,他又將之稱為“科學人性化”。

薩頓指出僅僅依靠科學并不能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愛因斯坦也曾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是取決于工具。”所以,必須使“科學人性化”,強調促進科技發(fā)展的目的是服務于人,在這一點上??茖W發(fā)展觀與之完全一致。它主張科技發(fā)展要以人為本,因此,是薩頓科學人文主義的繼承、弘揚、創(chuàng)新與實踐。

如僅就文化層面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總背景是“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立。所謂“兩種文化”,在目前狀況下,可按薩頓和斯諾所指認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專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學者(文學知識分子)的文化。具體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基礎至少有三:一是傳統(tǒng)人文主義,二是近現代科學及科學文化:三是現當代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以及人們對此問題的求解。薩頓的科學人文主義是一種理想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觀,它至少包含四層意義:作為一種新人文主義,其以科學為基礎:同時肯定人文的價值,強調必須以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為導向促進科技的發(fā)展;倡導科技與人文的協(xié)調共進;其目的是使科學發(fā)展完全為人類服務。

科學人文主義自提出后,引起科學哲學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及深入探討。至20世紀50年代末,斯諾明確指認了“兩種文化”現象,之后布羅克曼提出“第三種文化”,同時伴隨著“索卡爾事件”、“科學大戰(zhàn)”,科學人文主義思潮在西方得到時代的關注,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既然科學人文主義在科技發(fā)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呢?這需要尋求一種適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科研人本主義

(一)人本主義思想的起源和特點

在古希臘時期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紀,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封建神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成了束縛人的枷鎖。到了14世紀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新興的學者以研究古代文化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開了反封建主義和天主教的神學統(tǒng)治的斗爭。文藝復興在15世紀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到16世紀達到。在文藝復興運動中,資產階級思想家抨擊封建神學的“神本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提倡以“人性”來反對教會的“神性”,主張個性解放和自由,把人們的價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間,高揚人的意義和價值,形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再次興起則首先是基于其發(fā)展之中面臨的新矛盾,因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與傳統(tǒng)的人本主義比較出現新的特征:傳統(tǒng)人本主義從人本身出發(fā)研究自然、以某種精神或物質的實體為基點來說明人。在認識論上要求得某種共性的東西,因此是本質主義的,并且強調人的理性作用。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自然的研究,認為哲學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體的高度,主張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本體論。對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義、理性主義的解釋,認為人是孤立的個體,其存在及本質是情感意志和心理體驗等,是超出精神物質之外的?,F代西方人本主義不承認世界有所謂共性的東西,強調人的個體性,在個體的自我中尋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體驗。

(二)從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發(fā)現科研中的人本主義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羅杰斯是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創(chuàng)立的“以人為中心”理論在當代社會工作教育、實務的發(fā)展上都享有特別的聲譽。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人性觀,“性本善”、“自我實現性”、“潛能”及 “以人為中心。“達到良好的心理氛圍中的尊重與理解”是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的主要觀點。羅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認為人生來是積極的、要求上進的,并在條件適合時努力使自身不斷發(fā)展完善。在《論人的形成》中,他曾這樣描述:“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伴隨著美妙的有條理的復雜性,向著他自身機體所能達到的目標前進。”他指出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實現傾向”,并認為“所有的生物學趨力皆可歸屬于這種實現傾向的名義之下”。這種傾向使人不僅要在生理、心理上滿足,而且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自己。羅杰斯還認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產生積極建設性變化的巨大潛能,這種潛能性使人得以發(fā)展和進行自我塑造。

篇9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

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

廣義則指歐洲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按照我對這一傳統(tǒng)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可以確定為三個層次:一是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是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是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人文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yǎng)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保ā?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陳旭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徐志堅在《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中所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于“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為人的價值標準”等一系列命題的自我意識,這便是人文本體,人文本體是決定著人文世界向正確方向發(fā)展的客觀依據。”而人文本體——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時代和歷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有所區(qū)別的關鍵。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繼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發(fā)展傳統(tǒng),是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桎梏的對治和超克。故此時的人文主義還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補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覺自立。Renanissance的本來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從神的蟄伏之下解救出來。所謂“再生”,就是:對于現實的人生,現實的自我,個性的自我,有一種春天之情的喜悅感,而且有一種現實的人間愛。這樣,因重視個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別重視人的氣質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人文主義因對治基督神學而標舉的人的再生,實乃對人的才情等氣質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現其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家、藝術家。

二、舞蹈藝術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作為一種最古老的、接受范圍最廣泛的、影響力最大的藝術門類--舞蹈,其本身蘊含著最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可以想象,在遠古社會,必定會有反映先民最原始、最自然、最本質的精神狀態(tài)融在先民的舞蹈之中。在近現代和當代社會,舞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成為舞蹈藝術不可或缺的靈魂支撐。

(一)遠古時期舞蹈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們最早產生的舞蹈,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自娛自樂型的游戲舞蹈。舞蹈的目的就是一種情感的渲泄,就是為了引起異性的注意而加固族群的力量。

還有一類巫術型舞蹈。這類舞蹈的目的具有較強的社會性,比如祭祀,以求風調雨順五祈望豐收;比如驅邪,以求上蒼保佑四季平安;比如逐鬼,以求消除瘟疫人口康寧。

我們在遠古先民的舞蹈中不難發(fā)現一種人文精神的元素。比如,在自娛自樂性的舞蹈中,他們需求的正是一種維護種族內部秩序、牢記先輩種族之血統(tǒng)、誘惑異性、增強團結等等方面的情感渲泄。而在巫術類型的舞蹈中,就是要讓上蒼神靈保佑豐收、平安、康寧、族群興旺等等。在中國北方,有一種相傳已久的《薩滿舞》,據史料記載,這《薩滿舞》非常盛行。舞者頭插翎毛,腰掛一圈響鈴,赤腳,手持一面薩滿鼓,表演時先要祭祀神靈,然后請神驅逐邪魔,口中一邊念念有詞,一邊舞動雙臂,敲擊薩滿鼓,圍觀者甚眾。建國初期,有關部門把《薩滿舞》當做"封建迷信"加以打擊;改革開放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舞蹈工作者與老藝人合作,把《薩滿舞》挖掘整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端_滿舞》中所傳達的人文精神元素和歷史積淀是不言而喻的。

(二)現代舞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篇10

我們此處所論及的“及時行樂”,源自拉丁語“carpe diem”,英語通譯為“seizethe day”。該詞組本是一個中性詞組。漢語中也有人將此直譯為:“捉住這一天”, 另有人譯為:“把握今天”、“珍惜時光”等等,甚至有人將此譯成“只爭朝夕”。作 為中性詞組,翻譯過程中過份褒貶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譯的“及時行樂”雖然在含義方 面較為消極一些,有些貶意的成份,但哲學意味更濃一些,哲理性更強一些,實際上與 原文的思想意義還是比較吻合的,如《簡明文學術語辭典》對此的解釋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時行樂”:一種主題,在抒情詩別普遍,強調生命短暫,時光飛 逝,一個人應該最注重現實生活的樂趣。)

“Carpe diem”最早出現于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詩句中。我們從這一出處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這一詞語的確切含義。賀拉斯在《頌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寫道:

聰明一些,斟滿酒盅,拋開長期的希望。

我在講述的此時此刻,生命也在不斷衰亡。

因此,及時行樂,不必為明天著想。(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雖說賀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這一術語,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現這一思想的詩人?!嶋H上,這一主題思想的出現,要比賀拉斯的《頌歌》早得多。我們無法考證究竟這一 主題思想最早出現在什么時代,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作為古羅馬文學直接先驅的?!∨D文學中,“及時行樂”主題就已經出現。如公元前3世紀的萊昂尼達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現了這一主題:

應當明曉:你生來是個凡人,

鼓起勇氣,在歡宴中獲取快樂。

一旦死去,再也沒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臘的其他抒情詩人薩福、阿爾凱奧斯,也著意描寫現世生活的樂趣,薩福在《哪 兒去了,甜的薔薇》一詩中,就寫下了“一旦逝去,永難挽回”的詩句。尤其是阿那克 里翁在一些描寫人生樂趣和愛情以及頌酒的詩作中表現了強烈的“及時行樂”的思想。

古羅馬詩人中,也有早于賀拉斯的詩人描寫了這一主題。如早于賀拉斯的古羅馬杰出 詩人卡圖魯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等詩歌作品中表現了人生無 常、生命短暫、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時空觀,因而不要顧忌任何流言蜚語,盡情享受 現世愛情的歡樂:

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愛吧,

那些古板凳指責一文不值,

對那些閑話我們一笑置之。

太陽一次次沉沒又復升起,

而我們短促的光明一旦熄滅,

就將沉入永恒的漫漫長夜!

給我一千個吻吧,再給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著一千,再接一百。

讓我們把它湊個千千萬萬,

就連我們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懷狹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數目而心生嫉妒。(注:飛白:《詩?!澜缭姼枋肪V》(傳統(tǒng)卷),漓江 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頁。)

這一“及時行樂”的世界觀甚至影響了17世紀的古典主義作家本·瓊森等詩人。本· 瓊森不僅對此詩極力稱贊,而且還經過改寫將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 Celia,let us prove,

While we can,the sports of love,

Time will not be ours for ever,

He,at length,our good will sever…(注:Robin Sowerby,The Classical Legacy

in Renaissance Poetry,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p.144.)

(來吧,我的西麗雅,趁現在力所能及,

讓我們前來體驗愛情的游戲,

時光不會總是歸我們所有,

它最終將要中斷我們的意志……)

可見,在賀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這一詞語尚未出現之前,就已經有為數不少 的詩人表現了這一思想。

然而,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是賀拉斯的“及時行樂”。其中影響最 深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以及17世紀的玄學派詩歌。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旗幟,復興古代文化,反對封建和神權,因此 ,以體現現世生活意義的賀拉斯的“及時行樂”的主題思想也在經過漫長的中世紀之后 ,重新得以重視。莎士比亞、龍薩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創(chuàng)作了不少這一主題 的詩作。他們在詩中表現出拋開天國的幻想,追求現世生活,享受現世愛情的人文主義 思想。如龍薩在《當你衰老之時》一詩中,發(fā)出了“生活吧,別把明天等待,/今天你 就該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飛白:《詩?!澜缭姼枋肪V》(傳統(tǒng)卷),漓江出版社 ,1989年,第91,183,107頁。)這樣的呼吁,強烈地表現出“及時行樂”、莫失良辰 的思想,表現出了人文主義的生活信念和處世態(tài)度。

而在17世紀的一些具有玄學派特征的詩歌中,“及時行樂”的主題更是得到了相當集 中的表現。英國玄學派詩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給少女的忠告》(To the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考里納前去參加五朔節(jié)》(Corinna's Going aMaying),馬韋爾(Andrew Marvell)的《致他的嬌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愛德蒙·沃勒的《去,可愛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學派傾向的著名詩人貢戈拉的《 趁你的金發(fā)燦爛光輝》等,都是表現這一主題的杰作。如《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一詩以 極強調演繹推理的結構方式,一層一層地揭示出把握時機、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該詩在 第一詩節(jié)中聲稱,如果“天地和時間”能夠允許,那么我們就可以花上成千上萬個“春 冬”來進行贊美、膜拜,讓戀愛慢慢地展開;到了第二詩節(jié),筆鋒突然一轉,說年華易 逝,歲月不饒人,“時間的戰(zhàn)車插翅飛奔”,無論是榮譽還是,都將“化為塵?!薄。挥谑?,詩人在第三詩節(jié)中得出應當“及時行樂”的結論: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還留駐

在你的玉膚,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靈魂從你全身的毛孔

還肯于噴吐熱情,像烈火的洶涌,

讓我們趁此可能的時機戲耍吧,

像一對食肉的猛禽一樣嬉狹,

與其受時間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們的時間立刻吞掉。

讓我們把我們全身的氣力,把所有

我們的甜蜜的愛情糅成一球,

通過粗暴的廝打把我們的歡樂

從生活的兩扇鐵門中間扯過。

這樣,我們雖不能使我們的的太陽

停止不動,卻能讓它奔忙。(注:飛白主編:《世界詩庫》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 年 ,第204,167頁。)

(楊周翰譯)

雖然這是獻給“嬌羞的女友”的詩,但是,該詩卻是對生命的意義的沉思,正如有的 論者所說:“這一首以及時行樂為主題的詩所要表現的不是一種愛情的關系,也不是馬 韋爾的激情,而是他對處于時間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 Reid,TheMetaphysical 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紀以后,“及時行樂”的主題雖然不再像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那樣典型和集中 ,但仍然被許多詩人所關注。直到20世紀,還出現了索·貝婁的重要小說《及時行樂》 (Seize the Day)以及弗羅斯特的同名詩作《及時行樂》(Carpe Diem)。

“及時行樂”這一主題的盛衰和發(fā)展與各個時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關。在古希臘羅馬 及其以前的文學中,由于受到樸素的唯物論的影響,以及最初的現實主義的影響,“及 時行樂”這一主題得以產生。但是,這一時期的“及時行樂”的主題仍缺乏深刻的哲理 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愛情、美酒,突出現世生活的意義,雖然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但主要是充滿著悲觀主義的色彩,其基本定義仍然局限于:“吃喝玩樂吧,因為你明天 就會死去?!?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而在隨后的中古時期,由于宗教神權統(tǒng)治 一切,成了時代的基本特征,因此,來世主義等思想占據了決定性的地位,這樣,以反 映現世生活幸福為前提的“及時行樂”的主題,在此期間也就極少有所體現了。即使是 個性解放色彩較濃的“普羅旺斯抒情詩”等作品,雖以情愛與教會神權進行抗爭,但多 半是抒寫對女性的贊美和崇拜。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由于自然科學的成就以及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強調現世生活意 義的“及時行樂”的主題從而有了人文主義的內涵。因此,盡管仍是“及時行樂”的主 題,但思想卻顯得更為深沉,具有了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神權、反禁欲主義的進步意 義。與此同時,表現手法也有所改變,尤其是到了17世紀,一些詩人的表現手法已經顯 得十分新穎奇特。如在《給少女的忠告》一詩中,赫里克寫道:

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

時間老人一直在飛馳,

今天,這朵花兒還滿含著微笑,

明天它就會枯萎而死。

太陽,天庭的一盞燦爛的華燈,

它越是朝著高處登攀,

距離路程的終點也就越近,

不久呀,便要沉落西山。

人生最美便是那青春年華,

意氣風發(fā),熱血沸騰,

一旦虛度,往后便是每況愈下,

逝去的韶光呀,永難重溫。

那么,別害羞,抓住每一個時機,

趁著年輕就嫁人,

因為,如果你把美妙的時光丟失,

你一定會抱憾終生。(注:飛白主編:《世界詩庫》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2 0 4,167頁。)

(汪劍釗譯)

玄學派詩人特別喜歡使用自然意象。馬韋爾在《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一詩中,把愛情 也形容為“植物般的愛情”(vegetable love),赫里克在《致水仙》等詩中,則使用“ 夏雨”(summer rain),“晨露”(morning dew)等一些自然意象來象征人生的短暫。在 這首《給少女的忠告》的詩中,玫瑰、時光、太陽等意象都作為喻體,烘托“青春易逝 ,抓住時光”的道理。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為美和愛的象征,極為妥貼、形象。整 首詩中,不僅強烈地感受著時光的飛逝,而且還聯(lián)想著死亡的逼近,從而突出了“及時 行樂”的哲理性。

其后,在強調公民義務的古典主義的詩歌中,以及在宣傳和勾勒資產階級理想王國和 強調教育和啟迪功能的啟蒙主義的文學作品中,“及時行樂”的思想也就不再具有時代 的特征,極少有人涉及了。而浪漫主義詩歌雖然“重情輕理”,沉溺自我,但是,在強 調“情感”和“自我”的同時,浪漫主義又十分注重“想像”,從根本上說,浪漫主義 是理想主義的文學,因此,十分現實的“及時行樂”的思想,仍與浪漫主義顯得格格不 入。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文學中,雖然這一主題偶有涉及,但文藝復興時期以及17世紀 那樣的突出的現象,似乎也不復重現了。

盡管“Carpe Diem”這一詞語為古羅馬詩人賀拉斯首次使用,而且,“及時行樂”這 一主題在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曾得到極大的關注,然而,這一主題并非西方詩歌的特產。 在東方詩歌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就表現這一主題而言,不少詩歌可謂達到了“異曲同工 ”的境界。例如,被譽為人類最早的史詩——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古代東方巴比倫的《 吉爾迦美什》,就已經包含了這一思想:

當諸神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時候,

他們也為人類設置了死亡,

用他們的手阻止生命的存在。

因此,吉爾迦美什,你應該大吃大喝!

日日夜夜歡欣開懷,

每一個夜晚狂舞高歌!

讓你的服飾珠光寶氣。

讓懷中的嬌妻心滿意足。

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旨。(注:Maureen Gallery Kovacs trans.,The Epic of

Gilgames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85.)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作品中,這一主題也同樣得以關注?,F以唐代《金縷衣》一詩為例 ,來看“及時行樂”這一人類共同的主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度的具體的表現形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該詩同樣是以鮮花的意象作為喻體,來表現“及時行樂”的主題。該詩的意義在于強 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ㄩ_時節(jié)畢竟短暫,青春年華轉瞬即逝,所以,詩人 坦誠宣稱:不必猶豫,大膽享受現實生活,否則只會遭遇“空折枝”的處境。從構思上 看,該詩與貢戈拉的《趁你的金發(fā)燦爛光輝》極為相似,前部分使用祈使句的形式,勸 說對方享受生活,最后一行所表現的也是形成強烈對照的“將來”的衰敗狀態(tài)。從措辭 上看,同是表現“及時行樂”,中國詩歌顯得更為含蓄、婉轉,而西方詩歌則更為熱烈 、奔放、直率。

再從哲理性來看,東方詩歌在這一主題的表現方面更具哲理的深度。題材范圍也更具 有開拓性,不再局限于男女情愛,而是重視個性生命的存在價值,并且從人類社會、戰(zhàn) 爭、存在之謎等各個方面來思考和探討這一命題。如王翰的《涼州詞》,在盡情盡致狂 歡作樂之時,仍表現出戎馬生涯的悲涼以及厭惡征戰(zhàn)的情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這種既豪邁奔放又凄楚悲涼的情緒結構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征戰(zhàn)者的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一句,突出了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創(chuàng)傷,從而使“及時行樂”的主題 具有了消極反戰(zhàn)的進步意義。而李白在《將進酒》中的詩句更使“及時行樂”的主題充 滿了昂揚的生命意識: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東方的另一詩國——波斯的重要詩人海亞姆的《魯拜集》中的一些詩篇,雖然表現的 也是“及時行樂”的主題,但卻是對人的存在之謎的探討。如在第24節(jié)詩中,詩人認為 生命來自于土,歸之于土,一旦“沉淪成泥”,便毫無聲息,“永無盡期”,因此,人 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盡情利用”現實的時光:

啊,盡情利用所余的時日,

趁我們尚未沉淪成泥,——

土歸于土,長眠土下,

無酒漿,無歌聲,且永無盡期!

海亞姆甚至從陶樽、泥土等無生命的物體中,探討存在之謎和生命的價值,并借無生 命的陶樽的口來敘說“及時行樂”的哲理:

我把唇俯向這可憐的陶樽,

想把握生命的奧秘探詢;

樽口對我低語道:“生時飲吧!

一旦死去你將永無回程?!?注:飛白:《詩?!澜缭姼枋肪V》(傳統(tǒng)卷),漓江出 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頁。)

由此可見,當西方詩歌在古希臘羅馬文學中開始出現“Carpe Diem”這一詞語,并展 開這一主題時,在先于千年的《吉爾迦美什》等東方詩歌作品中早已表現了這一主題思 想;當西方尚處在中世紀的教會神權的統(tǒng)治之下的時候,東方詩歌中已經強烈地閃耀著 具有人性色彩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尤為重要的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古時期東 方詩歌中的這一主題,在不同的地理方位上表現了西方的人文主義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