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學證據的醫學,強調任何醫療衛生決策都必須依據當前可獲得的最佳科學研究證據,結合決策者或者臨床醫生自身的經驗、專業技能和患者的需求、意愿,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并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將循證醫學理念納入教學中能夠培養醫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可以培養學生終身高效學習的良好臨床教學模式。在以“教師為主、課堂教學為主、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進循證醫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臨床水平,達到新世紀醫學人才培養的目的。
1循證醫學的現狀
循證醫學通過文獻檢索平臺收集信息、資料,以符合條件的研究如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作為評價對象對其進行嚴格評價,采用Meta分析等定量合成的方法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得出綜合結論。該結論可以看作目前的最佳臨床決策,將其用于臨床實踐可使醫療決策更科學。循證醫學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向醫學教育領域發展,形成“一項終身的、自我導向的學習過程”的醫學教育模式。循證醫學的興起對傳統醫學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美國等醫學發達國家規定臨床醫生必須接受循證醫學教育,邱蔚六院士在2003年也提出要重視循證醫學、學習循證醫學和應用循證醫學。然而,盡管我國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循證醫學部,但是循證醫學教育并未在教學中廣泛應用,大部分學生對EBM知之甚少。因此,積極轉變醫學教育模式,是對既往傳統醫學模式的有益補充。
2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在心內科教學的缺陷
臨床醫學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不僅需要臨床醫生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能夠追蹤最新的研究進展并將最合適的決策應用于臨床,從而提高治療效果。而當前,心內科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上述要求。首先,心內科發展迅速,新的知識、理念層出不窮,而傳統醫學教育課程設置不完善,教學觀念和內容陳舊,并且教材等出版周期較長,引用的醫學理念大多過時,不利于新知識的掌握,從而造成了現有掌握的醫學知識及技能相對陳舊、匱乏;第二,心內科疾病常常起病急,進展快,因此,治療決策是否恰當,治療是否及時,都有可能顯著影響患者的預后,所謂“時間就是生命”在心內科有著最為現實的意義。在心內科教學過程中,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會導致學生盲目依賴經驗和課本,難以提供有最多證據支持的臨床策略;再次,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為填鴨式的被動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并且自主學習能力較低。這導致醫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過于依賴課堂所學知識和上級醫師的經驗和指導,不能自主獲取本專業的新知識和新進展,從而影響到臨床水平和技能的進一步提高。
3心內科教學中EBM的實施要求
篇2
【關鍵詞】循證醫學;循證檢驗醫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將循證醫學應用于醫學實踐。而根據循證醫學的理念,有學者提出循證檢驗醫學的概念[1]。循證檢驗醫學給檢驗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但怎樣才能把其科學應用到實踐,這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循證醫學與循證檢驗醫學。
1循證醫學的內容
循證醫學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David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概念。循證醫學意即“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其核心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依據。指導思想是以臨床醫學的科學研究為最可靠依據,結合臨床醫師的專業技能,從而針對不同的病人進行醫療決策。循證醫學在不斷發展,目前循證醫學協作網包括大約50個專業協作組,通過數據庫的系統評價結果可為整個臨床醫學領域服務。
2循證檢驗醫學的內容
循證醫學在檢驗醫學的應用,即為循證檢驗醫學,在1998年美國臨床化學協會和1999年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大會上都有專題討論。循證檢驗醫學就是遵循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通過大量文獻復習和臨床總結,不斷地對本專業的實驗項目進行方法評價、臨床價值評價及經濟學評價,最直接、最有效、最準確、最合理的結合實驗項目,最終獲得可靠的檢驗信息,為醫學決策提供循證。
3實踐循證檢驗醫學
3.1基本過程循證醫學的實施通常為以下步驟:(1)明確一個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2)檢索一次問題相關的現有文獻,根據第1步提出的問題,確定“關鍵詞”,應用檢索系統檢索相關文獻,從中找出與問題關系密切的資料,作為分析評價之用。(3)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有效分類和等級評估。(4)將研究結果運用于臨床實踐。(5)對結果在臨床上的應用進行評估和改進。在循證檢驗醫學的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按照循證醫學實施策略進行,并且強調: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客觀、大量的尋求實驗室或者文獻中有價值的證據;正確、嚴格地進行試驗方法學的評價;在評價基礎上將最佳方法應用于臨床檢驗實踐,客觀的評價實踐結果。
3.2系統評價系統評價是一種全新的文獻綜合評價方法,其過程是全面收集全世界所有有關研究,對所有研究按照標準逐項進行評價,聯合所有合格的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結論,該結論將隨著新的研究出現被不斷更新。循證醫學的資源,最主要來源于醫學期刊發表的學術論著,鑒于論著的水平不一致及可能存在的發表偏倚,需要有嚴格的質量評價,對符合標準者可取為最佳證據。
3.3衛生技術評估診斷技術評估通常包括以下內容:(1)技術性能,方法性能對臨床應用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如某抗體的特異性、某方法的穩定性、等都是嚴格評價的參數;(2)診斷性能,某方法具有好的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是被采用的先決條件;(3)臨床效應,評價該技術是否提高診斷、治療和預防策略,得到最佳的健康服務結果。(4)經濟效益,雖然某實驗室檢驗項目技術和診斷性能很好,具有好的臨床效應,但所需費用使患者及政府都難以接受,也降低了其實用性。
4循證檢驗醫學的臨床檢驗應用
4.1規范標本處理程序 為保證臨床醫療決策的科學性,循證檢驗醫學要求檢驗醫生在實驗室處理病人標本的過程中必須將個人經驗與當前最佳科學依據結合起來,并遵循以下幾個基本程序:(1)在接受病人的標本前對病人信息進行認真核對,確定樣本的采取符合程度;(2)按照臨床檢驗的操作常規,做好室間、室內質控;(3)根據自己的臨床檢驗經驗和技能,同時結合臨床知識,對異常的結果要認真復查,查找原因,科學決策方可報告,必要時與臨床醫生溝通,提供臨床診療的意見。
5.2維護儀器及試劑穩態檢驗系統的維護和功能檢查需建立維護方案,保證儀器和系統處于良好運轉狀態。校準是一個測試和調整檢驗系統,以及提供檢驗反應和所測物質之間已知關系的過程。室間、室內質量控制,是實驗結果準確的有力保障,即所循的證據是可靠的,也是循證醫學的目的所在。
5.3指導如何臨床循證循證的具體實施步驟有:針對病人的臨床問題,檢索、查找有關醫學文獻;嚴格評價有關文章;選定最佳臨床成果,用于臨床決策;通過實踐提高學術水平。譬如,肌酸激酶(CK)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條件之一,但是,如果當你面對CK實驗的檢驗報告或臨床咨詢時,立即確定診斷,這很可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CK是一個非特異性標志物,許多非疾病及疾病因素均可對其產生影響,如果不了解此,就可能誤導自己或貽誤病人。因此要注重討論出現某一結果的原因。上述例子就是在“循證”,但“循證”醫學不僅僅是這樣,它的內涵體現在其思維理念的更新和對病人及疾病更深層次上的認識。
篇3
但是根據現在的情況看來,這項工作還有待加強。中國循證醫學中心李廷謙對中醫、中西醫結合類13種核心雜志進行調查發現,從1980年回顧性查閱至1998年為止,手檢13種期刊的臨床試驗32939篇論文中,屬RCT(隨機對照實驗)者3312篇,占10.06%,為數較少,其中以《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最多,占24.24%,最低者僅占4.03%。在32939篇論文中符合臨床對照試驗(Cliniccon-trolledtrial,CCT)者有2522篇,占7.66%,仍以《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最高,占13.62%,最低者占3.10%。由此表明部分雜志論文質量較低,真正符合RCT者數量有限。除此以外,循證人才的缺乏和循證理念的薄弱也是我國中醫學循證的現狀,雖然曾有大批人才被派往國外學習循證理念,但是他們大多以臨床西醫學為主,中醫學人才并不多,這直接導致了中醫領域循證人才缺乏或質量不高,進一步影響了中醫的創新發展。
2將循證醫學應用于中醫教學實踐的思考與途徑
2.1對中醫學循證的思考
中醫學與西方醫學大不一樣,雖然同屬為病人解除病痛的學科,但是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學建立于臨床經驗之上,而后有理論;西方醫學建立于自然科學,理論先于實踐。而循證醫學興起于西方,是西方醫學對其基礎———自然科學的尊敬;中醫學里雖有循證元素,卻并未提出類似理論,是出于中醫學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先驗性。所以從循證醫學被引入國內以來,中醫學界對中醫學能否循證就一直存在著爭議。很多中醫專家認為,循證醫學就是要完全摒棄醫生的個人經驗而遵循所謂的經過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所獲得的證據循證,因而不適合中醫。相對于西醫來說,中醫師更加重視經驗在治療中的作用,原因是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而輕視現代檢查技術,這就要求醫者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另一方面,循證醫學的核心是證據,但是中醫領域的研究成果、文獻數量有限、質量也并不高,故而容易出現無證可循的尷尬場面。這些原因讓很多人認為中醫根本無法循證。但是循證醫學更多地是一種理念,它不僅僅是一門由知識堆積起來的學科,也不僅僅是一些技巧性的內容,而是要求醫生在醫療過程中具備這樣一種思維:根據醫生的經驗和醫學文獻,尋找最佳的證據,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它并沒有否定經驗醫學,而是提高了證據的可信性。中醫作為經驗醫學的代表,從來都是重視證據的,也就是一直都有著循證的“基因”。只是中醫學所循的證,部分來自經典古籍,部分來自古時的醫家醫案,甚至有些屬于“祖傳秘方”。這些治療方法對一些疾病也許真的存在療效,但是并沒有經過系統的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檢驗,所以這樣的“證據”在現代社會并不具有太大的可信性。在這種狀況下,中醫想要適應時代生存發展,只有通過提升自己證據的“可信度”。這就要求我們在前人留下的豐富素材的基礎上,繼往開來,不斷創新,在中醫的教育實踐領域提出適應時代的新的循證觀念和循證方案。
2.2如何將循證醫學應用于中醫的教育實踐
2.2.1培養中醫學生的循證思維
以前的中醫教育傳承,大多是學徒制,經驗教學遠遠超過了理論教學,更不用提科學研究,近幾十年來,隨著各省成立中醫學院,中醫教育進入了正規教育的時代。但是由于這種教育并沒有考慮到中醫的特殊性,導致我國這些年來培養的中醫藥人才專業水平普遍不高,中醫行業也青黃不接。循證醫學實踐的基礎是高素質的臨床醫生、最佳的研究證據、臨床流行病學的基本方法和知識、患者的參與這四大要素構成。如果培養不出一批具有循證思維的高素質中醫師,那么我們將永遠在中醫學循證之路上原地踏步。我國循證醫學的教育現狀并不樂觀,很多醫學院校的循證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與學期末考試的階段,這導致很多醫學生的循證觀念還只是簡單的文字概念,而并沒有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更不用說與臨床相結合。循證醫學并非一門知識性的學科,它的教學必須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循證思維的中醫生。教學不必局限在課堂,而應該拓展到臨床上,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的說,可以在學生完成基本的教材學習后,通過見習的方式學習臨床醫生如何在治療過程中融入循證思維,也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對某些文獻做出“循證價值”的評價,這樣更能訓練學生的循證思維。
2.2.2循證觀念與辨證施治相結合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進入腫瘤科實習38名臨床腫瘤相關專業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循證組和常規組,均為19名。循證組,男12名,女7名,年齡24~27歲,平均(26.1±1.1)歲;常規組:男14名,女5名,年齡25~27歲,平均(26.5±1.3)歲。兩組實習學生的年齡、性別、學習基礎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規組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包括臨床查房、技能實踐及經驗教授等方式,并進行腫瘤內相關的專題講座和典型病例討論及講解。循證組是在臨床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先對學生進行循證醫學知識專題培訓,并組織專題討論,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經驗醫學的缺陷和循證醫學的優勢。培訓學生如何進行證據的收集,例如如何利用現有萬方、中國知網、PubMed,medline等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教會他們如何正確閱讀、分析,評價醫學文獻,獲取最佳證據。具體實施循證醫學教學實踐的方法是通過“病例式學習”來進行教學。具體流程可以歸納為以下5個步驟:
(1)針對患者臨床診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并分析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否可以用傳統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來解決。
(2)查閱相關文獻,利用互聯網及多種文獻數據庫檢索與問題相關的文獻和指南,用于分析評價。
(3)對文獻進行評價、分析、歸納,根據證據的分級評分標準對文獻做出具體分析評價,獲取最佳證據,分析證據的可靠性,真實性及適用性等,確定證據是否可以幫助解決所提出的臨床問題。
(4)應用最佳證據,指導臨床實踐,針對患者的問題制定最佳診治方案。
(5)通過臨床實踐觀察診治方案對患者的療效,對臨床決策進行檢驗和再評估,分析患者是否從診治方案中獲益,以提高診治水平。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問題不是事先設定的,而是在指導學生臨床實習中隨時遇到的,需要制定診療計劃,并與患者及其家屬隨時溝通;這些問題往往就是醫患雙方關注,學生在實習中普遍關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教科書上可能未曾提及或只是簡單提及;選擇這些有爭議目前尚未統一認識的問題,這樣有利于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進行文獻評價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例如,針對某晚期乳腺癌患者,多種一線治療失敗,對于其后續治療策略,應采取什么二線治療方案?通過圖書館數據庫或循證醫學期刊查找證據并分析資料,同時需要嚴格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不同病情(其病理類型、免疫組化分型、既往治療失敗藥物、目前受累及轉移部位)的患者其臨床治療方案差別較大,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經濟情況、意愿,然后給予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注意觀察患者療效,分析該患者是否收益。通過引入循證醫學理念,對肺癌一線治療失敗后治療方案選擇進行教學,不僅有益于學生掌握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方法,還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及早建立良好的臨床思維模式。
1.3教學效果評估
在實習完成后,通過腫瘤科相關理論知識測試和臨床實踐技能的考核來評估學生的教學效果。腫瘤科相關理論知識測試內容為教學大綱的常見腫瘤(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試卷是隨機抽取題庫;臨床實踐技能考核內容主要有常見腫瘤的問診、體格檢查、病例書寫、臨床操作以及病例討論5方面,該項考核盡量實現標注化和規范化。實習結束對所有學生以無記名問卷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效率的提升、對重點內容的掌握、理論實踐結合能力的提升、自學能力的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提高共六項內容。問卷回收率100%。
1.4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對統計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再應用χ2對計數資料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學習成績對比
循證組實習學生的腫瘤科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及臨床技能掌握情況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學生調查情況對比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循證組對激發學習興趣、理論結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醫患溝通能力等方面正面影響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5
【摘要】
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授課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概念,講解具體操作步驟,并結合實例由學生親自操作,體會如何應用。實踐表明該方式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提高了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循證醫學 臨床思維方法 中西醫結合 教學改革
臨床診斷思維,是醫生運用已有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對于疾病的認識過程。采用的思維方法是哲學的認識論運用于臨床上的典型實例,思維方法運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對疾病診斷的正確性,必將影響臨床療效。因此,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是醫學生實踐技能要求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環節,也是教學評估的重要指標[1]。我們在對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開設的《臨床基本診療技能》選修課中非常重視學生臨床思維方法的培養,同時結合現代方法學引入循證醫學的概念進行了初步的嘗試。
循證醫學是指在各種醫療行為和決策時都必須遵循最新的科學證據。被譽為“21世紀臨床醫學新思維”,也必將是指導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思維方法。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臨床流行病學家David Sackert將EBM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的應用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醫療措施的確定,即醫生處理患者、專家制定治療措施、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政策等,都應根據現有客觀的、最可靠的科學依據進行。EBM已被當今醫學界公認為對指導臨床實踐、制定計劃、解釋結果和臨床決策具有極其重要價值的方法學。在醫學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證思想,也是近年來國外醫學教育研究較熱門的課題。
1 加強循證醫學思維和方法培養的必要性
1.1 循證醫學是發展中醫藥學,提高臨床療效的需要中醫藥學的特色是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臨床療效是其優勢,更是中醫藥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臨床療效雖確切,但對現代科學研究方法重視不夠,往往對臨床療效不能進行科學、客觀、系統的評價,嚴重束縛著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體現在辨病與辨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治標與治本結合,局部與整體結合;西藥與中藥結合,最終目的就是把提高療效作為最高的原則。中西醫結合雖不是唯一途徑,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傳承發展傳統醫藥途徑。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在校生,肩負著提高中醫藥療效、促進中醫藥實現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們同時也面臨著有限時間和無限知識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中引進全新的方法學——循證醫學的理念,促進中醫藥與世界接軌。只有把中醫藥大量寶貴的臨床經驗變成具有確切科學依據的有效療法,只有依靠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將中醫專家寶貴的臨床經驗進行嚴格驗證,才能轉化為最佳的客觀證據,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臨床決策的失誤。
近三十年來,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量報道使臨床醫生面臨著時間有限和眾多文獻的矛盾,如何進行文獻評價,從良莠不齊的文獻中選擇精華則是EBM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國家從“六五”至“十五”期間資助一大批中醫學課題,一些成果相繼問世,如“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風病證候學、治療學研究,中醫藥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研究等項課題的臨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報道的文獻質量較高。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理念,使學生掌握檢索、評價文獻方法,如果將這些成果評價后應用于臨床實踐勢必會提高他們的臨床決策能力,從而提高療效。另外中華中醫藥學會各分會為規范臨床治療編寫的相應領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參考符合EBM原則的多中心RCT結論,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識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
1.2 循證醫學是評價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改革的依據 循證醫學不但給臨床醫生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使疾病的診治更準確、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中引入并實施循證醫學,可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醫學實踐,激發內在興趣,避免了填鴨式的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傳統的經驗醫學教育中,大課講授、小組討論、床旁帶教見習等各種方法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老師按照教學大綱和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學生講授,考試也是強調理論知識,學期結束時以分數高低評價教學效果,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當中,更沒有尋找證據和實踐的機會。近年針對以往醫學教育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死板、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各種醫學模擬技術、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興教學手段和評估方法被越來越多地用于醫學教學實踐。以實踐為導向,變灌輸式教學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中,教會學生如何去收集證據、檢索文獻、評估和利用證據,培養學生一種全新的醫學思維方式,訓練診斷與防治疾病的臨床思維,使他們在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后,乃至今后從醫過程中主動運用這種思維方法進行臨床實踐;教會學生自我更新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會學生如何尋找最佳證據融入臨床判斷中,才能做出最佳決策和提高疾病的診療水平。因此,循證醫學一方面有利于臨床教育創新;另一方面,還有利于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促進多學科的交叉結合,如計算機、英語與中西醫結合。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評價同樣需要采用循證醫學方法。
1.3 循證醫學知識尚未普及目前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循證醫學方面幾乎還是空白,大多數醫學生在學習階段尚未接觸循證醫學, 臨床醫生對循證醫學的認知現狀不盡如人意,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課題的設計方案缺乏經過大規模RCT 驗證。尤其是臨床教師對循證醫學也不甚了解,更談不上主動培養學生實踐循證醫學的能力,這是當今教學中必須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3,4]。
2 循證醫學融入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的教學設計
2.1 教學目的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證醫學的原則、步驟和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為將來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2.2 教學方式根據華西醫學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對新入校的醫學生應盡早開設循證醫學課程,介紹循證醫學理念與原理,我們在中西醫結合專業二、三年級學生中開設了《臨床基本診療技能》選修課,在介紹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時適時引入循證醫學理念。計劃用3個學時講授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采用案例式、問題式教學法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循證醫學方法收集資料、評價證據。并且提出問題由學生課下通過運用計算機檢索工具收集資料,最后安排一次討論課,內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維來解決臨床問題。
2.3 教學內容首先介紹循證醫學理念與原則,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經驗醫學缺陷與循證醫學優勢,把握住循證醫學的精髓,避免陷入誤區。這是循證醫學理念在學生思想中的啟蒙階段,也是應教會臨床前期醫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按照循證醫學實施的具體步驟即:提出問題——收集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后效評估進行循證醫學實踐。例如選定一個專題“冠心病與血脂”進行檢索嘗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集體組織討論,每組選出一名同學作重點發言。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通過檢索實習后得出結論:①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的必備條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確定為首要目標。④應用藥物升高HDL-C以達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殘率的結果不一致,尚需擴大規模進行臨床觀察。⑤他汀類藥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強效的藥物。⑥他汀類藥物長期應用可損傷肝臟和腎臟。由此提出思考問題 “如何發揮中醫藥的優勢調節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險事件發生”。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 拓寬了思路,提高了興趣,又鍛煉了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證醫學研究的方法也具有雙重性,其理論尚在不斷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證醫學與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融合的思路對于提高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設計水平將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這種研究的結果也必將為醫學教育改革的正確決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說服力的依據。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將循證醫學的思維和方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推動現代醫學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符合新世紀人才需要“知識寬、基礎厚、能力強、素質高”的綜合醫學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春虎,溫海青,紀正春.當前醫學生臨床技能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證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篇6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學證據的醫學,是運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導臨床醫生采用最適宜的診斷方法、最精確的預后估計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治療患者,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應盡量以客觀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1-2]。循證醫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臨床醫學模式,對醫學的研究和實踐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許多臨床學科的發展大大受惠于循證醫學,皮膚科也不例外。本文就循證醫學在皮膚科臨床實踐中應用的意義、基本方法及幾種常見皮膚科疾病臨床治療方法的系統評價做一介紹。
1循證醫學用于皮膚科臨床實踐的意義和基本方法
傳統的臨床研究,重視診療期間某些指標的觀察,如并發癥發生情況、近期療效比較等,而易忽視遠期療效的隨訪。對于治療效果的評定往往依靠表面的、簡單的指標或近期療效,如實驗室檢查指標、影像學檢查結果的改變等。事實上有些治療方法雖對上述指標的改善有顯著作用,但卻使預后惡化、病死率增加。目前很多皮膚疾病的治療方法尚屬于經驗性,治療方法的有效性也眾說紛紜,難免會存在不合理性[3]。近10余年來隨著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的應用,醫師的行醫模式將逐漸由以經驗和推論為基礎的經驗醫學,向客觀臨床最佳證據的循證醫學過渡。加拿大臨床流行病學家Sackeet教授將循證醫學定義為“醫生慎重、準確而且明智地應用目前所能獲得的最佳證據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措施”[4]。其核心思想是在臨床醫療實踐中,對患者的醫療決策都應盡量以客觀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即根據科學客觀的研究結果來選擇疾病合適的治療方案,從而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臨床預后和生活質量。最有說服力的臨床試驗證據應來自于國際公認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以及嚴格進行的系統分析(systematicreview,SR)或Meta分析(Meta-analysis)[5]。1993年英國牛津正式成立國際Cochrane協作網[6],其目的是為循證醫學實踐提供可靠的證據及系統評價,這極大地推動了循證醫學的迅速發展。
循證醫學科學有效地校正了皮膚科學的一些理念,使得皮膚科醫生為患者提供更為可靠有效的治療方案,因此,皮膚科的發展中循證醫學起到了重要作用[7]。皮膚科醫療工作者通過深入研究循證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將其觀點運用到臨床診療之中,如在門診、查房、疾病會診、病例討論或學術研究等活動中具體實踐循證醫學,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合理要求,發現并提出亟需解決的臨床問題,包括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檢查數據、預后可能存在的問題等[8],檢索相關的醫學文獻并進行鑒別甄選,獲得相關文獻資料,即解決問題的證據,對證據進行嚴格的分析和評價以確保其真實、可靠及有效性,通過綜合考慮患者的特點及需求,并結合自身的臨床治療經驗,將評價結果應用到臨床實踐之中,最后還需對這一臨床決策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追蹤、評價、修正和改進,最終的目的即是盡可能的完善證據并通過此過程提升自身的臨床醫療水平和技術[9]。從網上可得到Cochrane圖書館服務,網址是。提供皮膚病系統評價的有諾丁漢英國Cochrane中心皮膚病組(CochraneSkinGroup)。循證醫學模式能使臨床試驗的最佳證據直接應用到皮膚病臨床決策,通過實踐提高臨床學術水平,對于皮膚科疾病的日常預防及治療,改善皮膚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其預后、生存質量意義重大[6]。
2皮膚科幾種常見病臨床治療方法的系統評價
2.1濕疹常見治療方法的系統評價
濕疹是常見的、頑固的皮膚科疾病,致病因素有遺傳和環境因素,發病多在嬰兒期和少年期。糖皮質激素類軟膏已長期用于濕疹治療,但會出現皮膚萎縮等副作用。吡美莫司在臨床上常被用來作為局部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替代品,但該藥價格相對較昂貴,與現有的治療方法比較,它的療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那么吡美莫司相對于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及與它相似的免疫抑制劑如他克莫司,是否能夠更加有效,有更好的耐受性呢?文獻報道,該研究共包含31項試驗8019例患者[10-12]。9項包含3091例患者的結果顯示:6周以內的短期療效觀察,局部外用1.0%吡美莫司,2次/天與不含有吡美莫司的賦形劑相比,吡美莫司療效顯著,耐受性很好。6周以上的長期療效觀察,吡美莫司軟膏能更好地預防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兩者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項包括745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表明:局部0.1%曲安奈德或0.1%戊酸倍他米松與外用1.0%吡美莫司比較,0.1%曲安奈德或0.1%戊酸倍他米松在治療3周后,療效明顯優于1.0%吡美莫司。外用吡美莫司治療組有更多的治療退出和皮膚燒灼情況發生。但所有患者均無顯著皮膚萎縮等副作用發生。2項包括639例患者研究顯示:吡美莫司與0.1%他克莫司在治療6周后,0.1%他克莫司療效顯著優于吡美莫司,由于吡美莫司療效較差,導致更多的治療退出,但兩者治療在副作用發生方面無顯著的差異[13]。該項研究表明:局部外用1.0%的吡美莫司治療濕疹,療效不及中效到強效激素制劑和0.1%他克莫司軟膏。由于缺乏與弱效激素的對照,局部外用1.0%的吡美莫司的治療作用,尚不能完全確定。
2.2膿皰病常見治療方法的系統評價
膿皰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疾病,多發生在兒童。目前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和指導原則,臨床上治療方法差異很大,主要有口服和外用抗生素,還有殺菌劑等。包括3533例患者的57項隨機對照試驗對20種口服治療和18種外用治療方法的療效進行比較[14-17]。結果顯示:外用抗生素治愈率明顯優于安慰劑,但目前無證據表明某種外用抗生素在治療上相比其他抗生素具有顯著優越性,抗生素耐藥性的不斷變化應被考慮在治療選擇內。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療效顯著優于口服紅霉素,在大多數其他的對照中,口服與外用抗生素治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大多數口服抗生素間對照試驗,也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青霉素的治療效果次于紅霉素和氯唑西林,有一項小規模對照顯示使用殺菌溶液能夠改善膿皰病。一項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表明:局部外用莫匹羅星和夫西地酸治療局限性的膿皰病效果相當,療效均優于口服治療。對于泛發型的膿皰病,尚不確定口服抗生素是否優于外用抗生素。關于治療副反應報道很少,口服治療比局部用藥顯示有更高的副反應發生率,主要是胃腸道反應。#p#分頁標題#e#
2.3大皰性類天皰瘡常見治療方法的系統評價
大皰性類天皰瘡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疾病,其治療大多數憑借臨床經驗,依據皮損范圍和病情程度而定,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被認為是標準的治療方法。包括7個隨機對照試驗634例患者的系統分析研究設置不同對照,但沒有包含安慰劑的對照[18-19]。結果表明不同劑量、不同成分的皮質類固醇激素對病情控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初始劑量大于0.75mg-1•kg-1•天-1的潑尼松治療該病沒有顯示更好的療效;相比常規劑量較低劑量的潑尼松可能足夠控制病情,還可減少嚴重副反應發生。聯合硫唑嘌呤與單獨潑尼松比較,沒有顯示更好的療效,但聯合硫唑嘌呤幾乎可減少一半潑尼松劑量。血漿置換聯合潑尼松療法比單獨應用潑尼松,能夠更好地控制病情,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在另外一項研究中卻沒有發現這方面明顯的優勢。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血漿置換或硫唑嘌呤聯合潑尼松與單用潑尼松療效比較,在控制病情和降低病死率方面,聯合用藥均無顯著優勢,但是對6個月內總的副反應事件發生比較更傾向于采用血漿置換聯合潑尼松的方法。四環素聯合煙酰胺與潑尼松比較,沒有顯著的治療差別,是否有效尚需進一步證據。天皰瘡中重度患者采用超強效外用激素與口服潑尼松療效比較:重度泛發型患者,采用局部外用超強效激素組患者的存活率和病情控制均明顯好于口服潑尼松組,中度患者沒有顯示有顯著的治療差異。超強效的糖皮質激素外用治療該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在嚴重的泛發型患者中,由于副作用和操作困難受到一定局限。
2.4美滿霉素治療尋常痤瘡的療效和安全性評估
美滿霉素是四環素類抗生素的一種,廣泛用于中到重度的尋常痤瘡的治療。比起第1代四環素類抗生素,美滿霉素更方便患者使用,因為只需每天1~2次服藥,且可和食物一起服用。但美滿霉素價格較高,在2例服用該藥導致死亡的情況出現后,人們更加關注該藥安全性問題。27項試驗包括對美滿霉素治療尋常痤瘡皮損積分、痤瘡嚴重程度、醫生和患者總體評估、藥物副反應和治療中途退出情況等多方面比較[20-22]。由于大多數試驗都為小樣本,質量也較差,不能滿足研究目的。研究結果雖顯示美滿霉素治療尋常痤瘡有效,但只有2個試驗證明它優于其他四環素類抗生素,且這2個試驗均在開放條件下,有較嚴重方法問題。一項設計合理的隨機對照試驗證實,美滿霉素比外用2%的夫西地酸能更好減輕中到重度的尋常痤瘡的炎癥損害。由于評估藥物副反應方法的多樣性和統計方法的差異,導致美滿霉素治療的藥物副反應發生率沒有得到全面評估,無隨機對照試驗證實美滿霉素比其他療法治療該病更加有利。美滿霉素或許對中度尋常痤瘡是有效療法,但無可靠證據證實它可作為一線藥物連續使用,尤其是考慮到藥品價格和安全性問題。因為隨機對照試驗方法存在的問題及結果評估差異,同樣沒有能確定推薦使用的美滿霉素最佳劑量。希望以后的試驗能改進這些痤瘡試驗方面的不足,改進試驗的方法和評估的標準,設計更加合理的隨機對照試驗完善這方面的循證醫學證據。
2.5尋常疣常見治療方法的系統評價
尋常疣由感染人類瘤病毒引起,臨床上多無癥狀,部分可自行消退。尋常疣的治療原則應該是用最小代價、無副作用的方法,迅速地消除疣,目前采用的方法很多,但療效皆難以肯定。該研究包含60項試驗[23],但缺少有利的證據來指導臨床中局部用藥治療尋常疣。現有對照試驗提供數據由于方法和報道存在一定問題,需進一步設計更合理對照來提供更準確證據。有21項試驗包含安慰劑組,在平均15周后(4~24周),平均自愈率為27%(0%~73%)。較好證據表明:單獨外用包含水楊酸的外用藥物與安慰劑相比差異顯著。數據來源于5項隨機效應模型的試驗,安慰劑組總治愈率48%,水楊酸組總治愈率73%。沒有試驗對單獨采用冷凍療法的有效性進行評估,2個試驗對冷凍療法與局部外用水楊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另外,局部外用二硝基氯苯、氟尿嘧啶,局部注射爭光霉素、干擾素及光動力療法等其他方法的有效性和風險性仍不確定,進一步深入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篇7
[關鍵詞] 健康管理;循證公共衛生;慢性病管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6-0137-03
[Abstrac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need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basis and advice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自1992年加拿大McMasterdaxue大學循證醫學工作組首次提出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至今天20余年間,循證思想日趨深入和廣泛傳播,循證醫學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以臨床醫學、臨床流行病學和醫學信息學相互結合的新的交叉學科, EBM的興起是從經驗性醫學向基于客觀證據為導向的當代醫學轉變的重要節點[1]。從1997年,EBM理念擴展到公共衛生領域,產生了循證公共衛生或循證衛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全新概念[2]。隨著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領域的發展,公共衛生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利用循證醫學的思想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的必要性,公共衛生領域的循證實踐應該建立有自己工作特色的理論和方法[3]。
1 循證公共衛生與循證醫學的區別
1.1 背景
任何一個學科的誕生都是在當時社會的發展需要下應運而生。從傳染病等單因素疾病到腫瘤、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多因素的慢性病,從疾病到健康再到宏觀健康管理模式,從社會-心理-生物-環境的醫學模式到醫學信息爆炸態勢,這些背景均孕育了將傳統經驗醫學上升到遵循證據的醫學科學,以嶄新的臨床思維模式來解決臨床、醫學教育、預防醫學、醫療衛生決策等諸多領域的問題。人們開始重視證據作為循證醫學的靈魂,關注臨床診療的方法、標準的安全有效性。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學家David定義循證醫學為慎重、明智、準確地應用所能得到的最佳研究證據來選擇對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4],因此研究證據、醫生臨床經驗、技能和患者的意見、意愿共同參與臨床決策是EBM的核心思想。流行病學作為方法學,提供幫助開展科學研究,生產證據和評價證據可用性的手段。發現、評價和應用當前最佳的證據來制定臨床和保健決策的實踐過程則是循證實踐(EBP,evidence based practice),有研究[5]認為這些均需要運用流行病學的眼光和思路來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臨床實踐和公共衛生的經驗與發現。目前,循證醫學的原理貫穿于各項臨床指南,臨床指南對預防醫學尤其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影響各級醫生做臨床決策,還有助于告知大眾人群有效的衛生政策。
1.2 定義
循證醫學又被Q為實證醫學和證據醫學,其核心理論觀點認為所有的醫療決策都應基于現有的最好的臨床研究,同時也要結合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水平、患者的實際狀況以及意愿[6]。循證公共衛生是遵循現有最好證據制定公共衛生項目和宏觀衛生政策的決策模式,減少甚至消除無效的、不恰當的、昂貴的和可能有害的衛生實踐,保證公共衛生決策基于科學證據并有效實施[7]。伴隨循證醫學的演變和實踐,凡涵蓋“應用科學推理的原則(包括系統地使用資料和信息系統),合理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及項目計劃的各種模式,來制定、執行和評估有效的公共衛生項目和政策”[8],均在循證公共衛生的范疇內,可以說循證公共衛生的定義比循證醫學要更廣泛,尤其公共衛生項目旨在改善整個人群或某一高危人群的健康的結構性干預。
1.3 循證方法
循證醫學和循證公共衛生的主要區別還在于循證方法的明顯不同,針對臨床藥物和診療程序的研究通常依靠對個體進行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在科學意義上,這是最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而公共衛生干預很可能依靠橫截面研究、板試驗性研究和時間序列分析,觀察性研究,這些研究有時會缺乏比較組而影響到某些干預的證據質量。關于“循證”在公共政策制定領域中的應用,均是表達這樣一種期望,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有據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制定者的主觀隨意性。資源不足和政治的壓力是把雙刃劍,可以作為忽略證據的借口,也可以成為循證實踐的動力[9]。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隨機對照醫學臨床試驗的數量大約開展了一百萬之多,即使如此,現代醫學大多數治療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證實,相比較而言,公共衛生領域的干預有效性的研究數目遠比臨床試驗數目少。另還有區別在于人群研究從干預到結果常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在實行干預時,公共衛生領域人員比醫學專業人員接受正規訓練(行醫執照等專業資格證書)要弱,很多沒有標準認證(很少數是在流行病學、健康教育方面接受過正規訓練),而訓練又是多樣化的。最終做出決策時,公共衛生的決策是由觀點各異的人組成的團隊做出,醫學專業的決策通常由一名醫生來決定。公共衛生和醫學的特點不同,使循證醫學、循證公共衛生在證據類型、質量、范圍、時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社區預防服務指南的制定者在評價干預有效性時既需要考慮研究設計,又要考慮研究執行情況;目前,減少吸煙的干預最終也許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評價這個遠期終點等[10]。
總之,實施循證醫學是循證醫學的最終目標,逐漸淘汰那些無效的防治方法,減少或杜絕新的無效措施被引入醫學實踐,不斷增加醫學實踐中有效的防治措施比例,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安全、有效地醫療服務,節省寶貴的醫療衛生資源[11]。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是循證公共衛生的最終目標,即使用證據進行決策,循證決策時基于可能的最佳科學證據,使用正確的理論和系統的項目計劃方法,遵循正確評價原則,開發和進行有效的干預,多層次、多學科聯合解決問題[12]。
2 慢性病管理和循證公共衛生的共同需求
卡爾?薩根(Carl Sagan):如果我們不尊重證據,我們在追求真理時就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重視證據是循證公共衛生的靈魂。而當今社會,公眾和媒體對健康問題都十分關注。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來使人們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應運而生,它是一個對個體或者群體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與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并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管理。要想成功開展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獲得并依賴當前疾病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最佳證據,根據個體患者或人群的特征及所處的環境以及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來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這就強調了健康管理工作過程中應該以事實和證據為依據,同時注重后效評價和成本效果分析,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質量[13]。
慢性病管理或慢性病防治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包括建立健康檔案、確定與慢性病發病相關危險因素條目以及指導慢性病干預(三級預防),選擇對慢性病患者預后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同時要通過評估慢性病患者需求、分析其成本-效益制定出最適宜的慢性病患者干預方案。整個過程都需要建立在EBM提供的科學證據基礎上,遵循EBM證實的防治最佳證據原則,重視EBM科學尋找及合理利用科學證據的思維方法來指導整個慢性病管理[14]。
3 循證公共衛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及途徑
3.1 應用價值
慢性病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慢性病的管理不可能完全依據現有的科學證據來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在注重科學證據的理念上,盡可能檢索和評價本領域內的相關證據,結合實際情況,指導慢性病管理的全過程。
在慢性病管理的公共衛生和臨床實踐中,決定何時采取何種政策或項目進行干預,何時進行干預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流行病學不是循證,它是致力于研究、確認與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在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證公共衛生應用,可以促使我們采取適當的公共衛生行動,增強干預傾向性,最重要的是衡量影響干預決策的因素,諸如慢性病管理中危險因素與疾病因果關系的科學性,一致性、真實性、合理性等[15]。
3.2 應用途徑
3.2.1 在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康檔案 循證的第一步就是簡明地清楚地表述將要考察和處理的問題,這里用到的循證公共衛生路徑,是系統性的方法,應當包括四個部分:流行病學數據(數據說明了什么?時間趨勢如何?是否存在高危人群等)、有P該疾病項目或政策的疑問(什么能夠解釋現有的數據?是否有有效的和經濟的干預的方法,如果不采取行動會怎樣?)、考慮解決的方案、可能出現的結果等[16]。
3.2.2 在慢性病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為患者的危險因素提供真實可靠、廉價有效的干預指導方案 循證公共衛生路徑里需要對問題進行量化,用各種率和風險監測資料來進行,同時利用系統綜述文獻、風險評估、經濟學評估這些非常有用的工具來組織整理信息,從而進一步明確描述的問題,從而確認解決問題的各種項目手段并確定重點,制定行動計劃,實施干預活動,執行后,還需要評價項目或政策執行情況,再使用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等評估工具進一步測量風險和干預有效性,來確認可能解決的問題的正確性,最終決定是否廣泛推廣應用或停止項目與政策[17]。
通過了解和認識循證公共衛生的基本原理,在開展慢性病管理研究中實踐中發現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醫學技術的進步為慢性病管理采取公共衛生行動提供了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一方面,如果不增加應用循證方法,公共衛生中的循證決策就有許多潛在障礙和限制;對慢性病開展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并不等同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8]。通過體檢數據,我們能夠得出很多重要的科學證據,為我們的臨床診療方案和個體行為干預提供相應的科學依據。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一方面注重在慢性病管理中保存醫學記錄,為長期動態觀察,評價慢性病管理都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視應用循證公共衛生,就不能科學、規范、有序地開展對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很好地用科學的證據支持慢性病管理工作,開展慢性病管理研究的成果也將束之高閣,公共衛生在其中體現的益處就不能反過來轉化運用到需要的社區中去。
[參考文獻]
[1] 陳心足,胡建昆. 大數據分析與循證醫學研究:爭論與協同[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1):13-16.
[2] 王家良.循證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15.
[3] 蘇雪梅. 公共衛生領域中的循證醫學[J]. 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3,19(2):128,137.
[4] 郭清. 健康管理學概論[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0-55.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1992,17:2420-2425.
[6] 高亞東,王祝峰,張百平,等. 循證醫學模式對腦膜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及生活質量的干預效果[J]. 實用癌癥雜志,2016,31(4):677-679.
[7] 于菲菲,吳騁,馬修強,等. 循證公共衛生決策數據庫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 中國衛生統計,2013,30(3):448-450,452.
[8] 王吉耀. 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75-85.
[9] 呂筠,李立明. 循證公共政策與公共衛生改革路徑[J]. 人文雜志,2006,(1):146-151.
[10] 王建華.流行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0-151.
[11] 李立明. 對循證醫學與循證健康管理的思考[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1,5(4):70-73.
[12] RimerBK,GlanzDK,RasbandG. Searching for evidence ab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2001,28(2):231-248.
[13] 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師[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90-92.
[14] 詹思延. 循C醫學與循證保健[J]. 預防醫學文獻信息,2003,9(5):637-640.
[15] 武留信,韓靜. 融合創新循證實踐[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2):1-3.
[16] BrissPA,ZazaS,PappaioanouM,et al. Developing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methods. The Task Force on Communitity Preventive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0, 18(1):35-43.
[17] 羅斯 C 布朗遜、伊麗莎白 A 貝克、特里 L 里特,等. 循證公共衛生[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1-15.
篇8
【關鍵詞】循證醫學;教學;臨床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它提倡將臨床醫師個人的臨床實踐和經驗與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結合起來,將最正確的診斷、最安全有效的治療和最精確的預后估計服務于每位具體患者。循證醫學不同于傳統醫學。傳統醫學是以經驗醫學為主,即根據非實驗性的臨床經驗、臨床資料和對疾病基礎知識的理解來診治病人。循證醫學并非要取代臨床技能、臨床經驗、臨床資料和醫學專業知識,它只是強調任何醫療決策應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
目前, 循證醫學已發展成為臨床醫學實踐中的一門新興臨床交叉學科。 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醫療決策的制定均應遵循和應用科學證據,用科學的證據指導臨床實踐,同時結合臨床醫師的實踐經驗,尊重病人的選擇,制定出適合個體的治療方案。 近年來,循證醫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國內外臨床醫師的公認,并被廣泛地運用于臨床實踐、科研及教學,為醫學各個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啟示與機遇,也為醫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時也預示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
1 循證醫學引入臨床教學的意義
循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醫學,2000年加拿大著名臨床流行病學家David Sackett教授將其定義修訂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與多年臨床經驗,考慮到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完美地將三者結合,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最佳診療措施。循證醫學模式明顯不同于傳統經驗醫學模式,但不是對傳統醫學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傳統經驗醫學模式的補充和發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當前的臨床實踐相結合,以最可靠的證據來剔除無效的、昂貴的和危險的醫療決策或治療方案,同時提供最新、最佳的證據供醫務工作者參考,以滿足不斷提升的醫療服務和社會醫療保險的迫切要求。它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一切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價值和愿望,體現了良好醫德的基本要求。
1.1 循證醫學逐漸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焦點
循證醫學作為一種新型的醫療理念,提倡將臨床醫師個人的臨床實踐和經驗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及患者的意愿結合起來,將最正確的診斷、最安全有效的治療和最精確的預后估計集成后服務于每位具體患者。正是循證醫學理念強調以人為本,注重證據,批判吸收,持續學習,符合當代醫學教育改革要求,加上當前計算機、現代通訊技術和生物醫學信息學的飛速發展,為開展循證醫學教學提供了條件,循證醫學逐漸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焦點。
1.2 循證醫學教學促進學生能力培養
將循證醫學的思想引入醫學教育體系,教會學生如何查證用證,使學生由被動記憶知識轉變為探究知識、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設計者,充分發揮求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終生教育觀。用傳統經驗教學培養的醫學生雖然掌握基本理論較好,但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足,在思維的活躍性、深刻性和廣泛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循證醫學教學法和經驗醫學教學法的。學習實踐循證醫學是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全面培養醫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充分利用當達的互聯網資源廣泛收集信息。
2 循證醫學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和衛生部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明確提出了醫學院校要在整個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及循證醫學原理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但現實中,將循證醫學引入高等醫學教育尚存在諸多的困難與不適應,需要我們積極面對,采取有效措施。
2.1 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循證醫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概論、文獻嚴格評價、證據檢索、臨床問題構建、臨床決策、系統評價,及循證醫學中的生物統計學原理、臨床流行病學原則、臨床研究設計和研究技能改進、臨床指南評價等,教學方式多以小組討論為主。目前,我國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明確提出了醫學生應具有運用循證醫學原理,針對臨床問題進行查證、用證的初步能力。 這就要求醫學生必須把其所掌握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外語和醫學知識等充分結合起來, 要能夠依據現代技術手段和科學的方法及時獲取國內外最佳醫學科研成果, 把握醫學專業學科發展動態,并以此為指導解決臨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2.2 對循證醫學教學理解不夠深入
隨著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普及和進修學習機會增多,學習循證醫學相關知識、方法的渠道越來越豐富,部分教師具備了開展循證醫學臨床實踐的能力。但除部分臨床教師由于臨床醫療壓力重,沒時間去收集和選擇循證醫學信息資源外,相當一部分教師則高、大、全思想較重,一味追求高質量、全面的臨床證據,一味機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認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醫學數據庫太少,很難獲取高質量的文獻,而且某些地區病人經濟條件較差,遵醫行為差,即使有好的證據也難以應用。更多的教師則強調本科生基礎較薄弱,在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活動困難;基于這樣的認識,循證醫學用于臨床實踐者少,而用于教學者更少。
2.3 開展循證醫學的教學資源相對缺乏
主要體現在師資缺乏,進行循證醫學課程教學的教師大多未受過正式、規范的循證醫學師資培訓,并且人數少,能在工作中全面開展循證醫學實踐的更少;此外教師外語水平整體較低,語種單一,學校醫學信息庫較少,獲得高質量全文醫學文獻(尤其是外文文獻)的能力有限,這也是客觀事實。
3 討論
循證醫學教學對傳統的醫學教育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長期存在著重知識傳授、重課堂教學、重教科書學習,培養的醫學生存在創新意識薄弱、思維不夠活躍、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不足等弱點。循證醫學注重學習方法和科學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開設循證醫學專業課程以及將循證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臨床醫學實踐教學,使醫學生根據所提出的問題,查找最佳的研究證據,評價證據的真實性、重要性和適用性,運用證據并后效評價循證實踐過程,能夠提高醫學生的理論水平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
總之,臨床醫學本科中開展循證醫學教學是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傳播循證醫學理念并結合學校或醫院的實際情況逐步開展循證醫學實踐。
【參考文獻】
[1]陳麗芬,鄧芬,陳陽美.臨床實習教學中應重視循證醫學思維的培養[J].重慶醫學,2008,37(10):1124-1131.
篇9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已經成為一門新興學科。1996年,DavidSackett首次將循證醫學定義為:“認真、清楚、明智地運用當前最佳證據對患者做出醫療決策”[1]。2000年DavidSackett教授又在新版《怎樣實踐和講授循證醫學》一書中將循證醫學定義更新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措施”[2]。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制定都要根據客觀的、準確的科學依據進行,用科學合理的證據指導臨床實踐,同時結合臨床醫師的專業技能與當前所獲得的最佳研究成果,以病人為對象查找證據,嚴格分析評價,為醫治對象提供最佳的醫療方案。循證醫學作為一種全新的臨床思維模式對傳統醫學模式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它使現代醫學從傳統的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方向發展。近年來,循證醫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公認,并被廣泛運用于醫療衛生各個領域,包括臨床實踐、科學研究及醫學教育,也為醫學創新人才模式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3]。在醫學教育中,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病理學課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充分調動學習者的求實精神和創新意識,實現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推動醫學科學向前發展的目標,我們將循證醫學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病理學教學中,并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了比對,教學效果良好。
1對象與方法
1.1教學對象
隨機抽取甘肅電大直屬學院2010年秋季護理學專業專科學生68人為研究對象,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4人,分為5個小組;對照組34人。兩組學生在年齡構成、性別、學習基礎、接受能力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
實驗組:采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典型病案資料進行討論分析的學習方式,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具體步驟:①以書本第十章泌尿系統疾病為例組織開展循證醫學模式教學,鑒于病理學屬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在低年級開設,故而對問題的設問也以背景問題為主。在教學之初先給學生展示一組有關“腎小球疾病”病理變化的彩色投影膠片,并指導學生根據病變特點提出問題,如本病變所顯示的是什么疾病?該病變的病理演進過程是怎樣的?該病變的臨床病理表現有哪些?②根據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系統檢索相關文獻,全面搜集可以回答上述問題的最好研究證據。尋找證據的信息資源包括教科書、專著、專業雜志、電子出版物或數據庫以及實驗室病理切片等。③將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參考證據分級標準,從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臨床價值及適用性等方面嚴格評價收集到的證據,找出最佳證據。④結合病理切片的具體內容和專業知識,使用經過嚴格評價文獻獲得的真實、可靠并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最佳證據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對“腎小球疾病”的病理形態學指標及不同病變引發的臨床病理變化有了明晰的認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領會到病理學對于疾病的科學研究不僅包含病變分子水平,還應包含機體出現疾病時功能和結構變化的知識和理解[4]。⑤評價實施上述程序的效力與效果,即評價學生應用現有知識和資料診斷疾病的能力以及將病理診斷運用于臨床病例分析的能力[5]。對照組采用傳統醫學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課堂講授為主,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板書、掛圖等方式將自己所掌握的病理學知識傳授給學生。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測試成績對比在對兩組期末考試理論成績和實驗成績的比較中,實驗組分別為:81.09±6.76、86.84±4.45,而對照組分別為:73.37±8.03、80.32±5.19,兩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優于對照組。
2.2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實驗組學生(34人)發放調查問卷,統計實驗組學生對本教學效果的評價。調查問卷分10個項目,每項均采用3級評定,即同意、一般、不同意。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循證醫學的教學方法表示歡迎,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獲取和評價信息能力、培養學習主動性、獨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效果顯著。
3討論
隨著20世紀末葉醫療模式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教育也面臨著深刻的變革[6]。循證醫學作為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新學科順應了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循證醫學十分重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能更好地促使醫學生將最新的醫學研究證據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增加醫療決策的合理性、有效性與科學性,從而推動臨床決策由經驗到循證的科學進程。本研究將循證醫學引入病理學教學中,實踐結果顯示:循證醫學教學方法優于傳統教學方法,顯示的學生期末考試理論與實驗成績,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兩者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問卷調查的研究也證明學生對于循證醫學教學方法表示歡迎,通過循證醫學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將科學思維、專業知識與信息技術創新結合的能力,使學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3.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循證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參加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生以成人生為主,學生多數來源于衛生工作的一線,有一定的醫療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也有獲取更多資源的環境和能力,采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讓學生樹立以人為本和臨床經驗與科學證據并重的思想,通過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發達的信息技術廣泛收集信息,尋求最好、最佳的證據并充分結合自身的經驗、學識和研究對象的特性來解決問題,并對解決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又可作為新的證據去完善解決的問題,如此來養成良好的循證思維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p#分頁標題#e#
篇10
1“整體觀“的聯系與區別
中醫護理重視整體觀,它是中醫護理的特點和優勢。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之間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祖國傳統醫學護理重視從局部病變與整體機能的聯系上分析病因,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循證護理也有整體觀念,它突破了以往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倡導臨床護理措施和護理決策都要以患者為中心,所獲實證須與臨床治療、患者需求相結合,制定護理計劃,重視病死率,致殘率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需求對患者的影響。兩者的整體觀念都體現人文性、藝術性、倫理性、社會性等因素,中醫護理則體現更深的整體觀念,而循證護理主要體現人本文化的本身。
2注重個體化差異
循證護理區別于傳統護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體現了護理的個性化,是對傳統護理目的、方式和方法的挑戰,以關心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為目標,提供最佳護理方法。是護理人員用審慎、明智、準確的運用現有的科研結論為基礎,根究病人的具體情況,需求和愿望,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綜合考慮,選用最好的護理措施,為病人實施有效的護理[2],循證護理不管從定義、目的、核心思想、應用、要求和效果都體現了最優化原則,即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的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用實證對病人實施最佳護理。中醫護理采用“同病異護”的方法,在同一疾病不同階段還根據季節、地區及人的體質、年齡、性別差異辯證施護,體現了鮮明的個體化特點。中醫護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實施辯證施護。“辯證施護”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辯證施治的原則,結合疾病的具體證候,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的方法。具體體現為“同病異護”、“異病同護”。例如:胃脘痛一病,為脾胃虛寒型。治療當溫中健脾,宜服黃芪建中湯或理中丸類。護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熱敷,飲食宜溫熱熟軟,易于消化,并應少量多餐;若臨床辨證為肝氣犯胃型,治療當以疏肝理氣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護理重在調節人的情志,要開導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氣條達。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證”不同,故護理方法也不同,表現出同病異護的特點。與此相反,有時不同的疾病,如小兒麻疹和丹痧,這兩個不同的時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會出現邪去津傷之證,護理時表現出異病同護的特點。由此可見,辯證施護體現了中醫護理的科學方法并與循證護理指導思想相統一。
3揚長避短相互補充的特點
當前,中醫護理作為傳統護理模式存在一定經驗主義,缺乏科學依據,表現為:在應用護理程序時,盡管依照護理程序步驟展開工作,但仍無法跳出被動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時,習慣于以經驗替代科學的決策,評判性分析思維能力較差;制定護理計劃過于簡單機械化,習慣于照搬現有的護理診斷與措施,逐條組成單一的護理方案,缺乏個性化及針對性。在中醫護理工作的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辯證施護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在分析判斷疾病的本質時存在辯證依據不足的現象或辯證施護準確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這單一護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們研究改進的問題。而循證護理,強調實證指導實踐,以制定護理決策,對轉變現行中醫護理工作方法具有積極的影響。
4循證護理的引入是中醫護理發展的一個重心
隨著循證護理的引用,越來越多的護理理論與護理技術操作期待研究證據。要找出解決它們的新方法,就必須以可信賴的科研成果來解釋和支持。因此,護理科研應從護理應用學科的角度出發,以解決現實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突破口,在繼承中醫特色的前提下,廣泛開展基礎實驗研究和臨床實驗研究,著重從護理理論的科學依據及技術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適性入手,選擇最適合與臨床研究的課題并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文獻數據庫中公開的研究路徑進行設計,融合循證護理理念,加快對祖國傳統護理的學術思想與技術專長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轉化,使中醫護理工作在適應醫療技術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人民健康需求護理領域。中醫護理是源于中醫基礎理論醫學,局限于典型的經驗醫學,循證護理的引入必將改變人們對中醫護理的認識和觀念,辯證施護的核心是對證的認識和把握水平,中醫護理領域引進循證護理方法,且不丟失辯證施護特色的同時現代醫學護理交流的方法,在以病統證。病證結合,因病施護,因人施護的基礎上,循證護理是一種自我否定不斷完善,努力使研究證據跟上現代科學發展的科學護理觀,有機的結合循證護理的新思想、新觀點將成為中醫護理發展的一大重心。
參考文獻
[1]馮先瓊,成翼娟,李繼平,等.循證護理:護理發展新動向[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6):1-3
[2]王泓,馮迎兒.淺談循證概念在護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16(2):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