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消費的興起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消費的興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消費的興起

篇1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焦慮;抑郁;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

[中圖分類號] R56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3(b)-0028-03

Effect observation of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tablet treating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ggravating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NIU Xiao-xia1 HU Xiao-yun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Lucheng People′s Hospital in Shanxi Province,Lucheng 047500,China;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tablet treating exacerbation of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aggravating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thods 106 patients with exacerbation of COPD aggravating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ceived by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dmit order.53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whil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table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After one month treatment,Hamilt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was used to score for patients and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one month treatment, HAMA and HAMD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Key words]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xiety;Depression;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table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屬于呼吸系統慢性疾病,病程持續時間較長且病情不斷加重,致死率、致殘率極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此外,COPD容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難甚至衰竭,影響其精神狀態,使其產生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2],因此,針對患者的心理障礙必須及時發現并治療。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為一種復方制劑,其主要成分為鹽酸氟哌噻噸和鹽酸美利曲辛,臨床上主要用于抗焦慮抑郁治療[3]。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主要通過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含量來調節控制中樞神經系統,最終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促進臨床工作的開展,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4]。本研究選擇我院接收的106例COPD加重期焦慮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部分患者采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效果較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7月~2015年5月接收的106例COPD加重期焦慮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臨床診斷標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觀察組中,男30例,女23例,年齡42~75歲,平均(58.5±6.5)歲,病程為2~15年。對照組中:男28例,女性25例,年齡43~78歲,平均(60.2±8.3)歲,病程為3~1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原因、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抗炎、祛痰、控制性氧療、解痙及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口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H.Lundbeck A/S,批準文號:13622H100;每片含相當于0.5 mg 氟哌噻噸的二鹽酸氟哌噻噸及10 mg 美利曲辛的鹽酸美利曲辛),早晚各1片,連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后1個月,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同時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HAMA:依據全國精神科量表協作組提供的資料,總分>29分,可能為嚴重焦慮;>21分,肯定有明顯焦慮;>14分,肯定有焦慮;>7分,可能有焦慮;

HAMD:依據全國精神科量表協作組提供的資料[5](24項),總分>35分:可能為嚴重抑郁;>20分:可能是輕或中度抑郁;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有很大好轉;有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的病情有很大改善,偶爾發作;無效:由于各種原因達不到預期治療效果或治療后發作,癥狀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HAMD評分的比較

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4%(P

3 討論

COPD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具有氣流受限特征,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6],可造成呼吸困難甚至衰竭,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頻繁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可對患者的精神狀態產生刺激,可能引發其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最終導致其發生心理障礙[7]。有研究表明[8],抑郁、焦慮的發生與神經突觸間隙部分神經介質的含量相關。COPD的腦部細胞長期處于缺氧狀態,若患者的動脈血PaO2為40 mmHg時,可以反映出5-羥色胺(5-HT)及兒茶酚胺的合成與代謝轉換過程約降低25%[9]。此外,患者的抑郁、焦慮情況也受到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影響,例如慢性疾病耗時久,患者的工作能力及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多次就醫會給其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患者可能會出現自卑感,擔心成為家人的負擔而產生焦慮、抑郁。COPD可能會反復發作,發病時患者會窒息,出現瀕死感,治療時使用的皮質激素和茶堿等藥物存在不良反應,患者容易出現易怒、內心躁狂不安等表現,造成心理功能損傷[10],上述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持久、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障礙。如患者出現胸悶、氣促、心悸、呼吸困難加劇的癥狀,病程無法控制,則可能是由于患者的抑郁、焦慮引起的,焦慮會導致過度通氣,最終導致患者的氣道反應性變高[11],患者迷走神經的張力增高,進而導致患者的通氣、換氣功能障礙。此時,患者的精神會更緊張,患者的心理因素和身體疾病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COPD的病情愈發嚴重。心理問題會對治療的效果產生影響,隨著患者的病程遷延,病情無法得到良好控制,此后的生活質量、病情的穩定性均會受到影響[11]。

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的主要成分是美利曲辛及氟哌噻噸,臨床上主要用于抗焦慮抑郁治療。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具有興奮、抗抑郁及抗焦慮特點[12],它可以提高患者突觸間隙5-HT、去甲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含量,改善其焦慮、抑郁癥狀,調整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起到抗抑郁的目的,最終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13]。此外,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拮抗組胺受體,產生抗驚厥、鎮痛功效,緩解抑郁、焦慮情緒[14]。患者的抑郁心理得到緩解,可以緩解應激及疾病對心理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1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顯著低于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焦慮抑郁評分、BODE 指數評分及CAT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COPD加重期焦慮抑郁癥的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國偉,吳紹嫻,許荻,等.黛力新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焦慮抑郁癥[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7):1092-1093.

[2] 張紅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的臨床干預治療[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8):152-153.

[3] 康梅,史萬英,陳娜,等.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加心理干預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焦慮抑郁患者的療效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1,10(5):336-338.

[4] 李羲,錢桂生.重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和焦慮的診斷及治療[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2011,4(3):170-172.

[5] 齊艷,劉曉紅,鄧光輝,等.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評定量表編制及試用[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3,24(6):673-676.

[6] Zhang JF,Chen ZQ.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o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ith tuina or deanxit[J].J Acupunct Tuina Sci,2009,7:207-209.

[7] 郝江天.呼吸功能鍛煉加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4):529-531.

[8] Wang XY,Li XY,Deng AJ,et parative study on abdominal acupunctur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menopause depressive disorder[J].Zhongguo Zhenjiu,2011,30(11):913-917.

[9] 高大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慮抑郁癥50例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4,20(4):217-218.

[10] Denys D,van der Wee N,Janssen J,et al.Low level of dopaminergic D2 receptor binding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iol Psychiatry,2004,55(10):1041-1045.

[11] 楊曉娟,張自立,杜永成.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對合并焦慮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效果的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12):1682-1684.

[12] 王麗芳.黛力新聯合心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抑郁焦慮癥狀的療效[J].中國藥業,2009,18(11):76-77.

[13] 田茂良.黛力新聯合心理干預對COPD住院患者伴焦慮抑郁的療效觀察[D].蘇州:蘇州大學,2013.

篇2

摘要:綠色消費是綠色營銷產生和發展的時代基礎和思想基礎,綠色營銷能有效引導和促進綠色消費。文章基于綠色消費和綠色營銷的互動發展機制,從消費者感知效力、利他主義、自由主義和環境保護意識四個細分變量分析了綠色消費行為,揭示了其間隱含的營銷策略啟示。

關鍵詞:綠色消費;綠色營銷策略;啟示

一、綠色消費的內涵

關于綠色消費的內涵,迄今為止學術界和業界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學者從各自的研究視角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易必武(2003)認為,綠色消費是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影響、資源效率、消費者權利的現代消費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在消費與回收處理過程中對環境與消費者的負面影響最小,實現資源利用與生存環境的“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綠色消費的本質特征直接體現在5R上,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duce);綠色生活、環保選購(Reevaluat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cycle);保護自然、萬物共存(Rescue)五個方面。井紹平(2004)認為,綠色消費是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為了滿足生態和環境需要而消費對環境無害或少害的消費資料和勞務的方式。羅永泰(2004)認為綠色消費必須符合“三E”和“三R”原則:究經濟實惠(Economics);講求生態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原則(Equitable);減少非必要的消費(Reduce);修理舊物(Reuse);提倡使用再生資源制造的產品(Recycle)。

中國消費者協會認為,所謂綠色消費是指在社會消費中,不僅要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還要滿足子孫后代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這包括有三層涵義:一是倡導消費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不造成環境污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轉變。

國外學者將避免使用下面六大類商品的消費者視為綠色消費者。這六大類商品是:1)危害消費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產、使用和丟棄時,造成大量資源消耗的商品;(3)因過度包裝,超過商品有效期或過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費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動物或自然資源的商品;(5)含有對動物殘害或剝奪而生產的商品;(6)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不利影響的商品等。

綜合上述界定,我們認為,綠色消費首先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消費行為上的體現,綠色消費承認資源的稀缺性,強調生存環境的可持續性;其次,綠色消費力求實現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協調與優化,綠色消費充分考慮消費者自身的權利,同時也考慮他人和“下一代”的生存權利的公平性;第三,實現綠色消費的途徑是建立一個完整的綠色流通體系,從生產、采購、配送、銷售、消費、回收等所有環節的綠色化。綠色消費要求企業提供綠色產品,選擇綠色生產模式,建立綠色流通體系予以支撐。

二、綠色消費和綠色營銷的互動發展

任何一個營銷觀念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和消費需求的變化息息相關的,反之營銷觀念又能引導和促進消費需求。在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的營銷策略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市場導向首先是顧客導向,即企業的一切營銷活動必須以消費者為核心,順應消費需求變化,識別顧客認知價值,最終滿足消費需求;其次是競爭導向,即企業的一切營銷活動要考慮競爭者態勢;第三是協同,即企業需要協同其利益相關者形成合力,提高企業營銷活動應對環境變化的整體靈活性。可見,企業營銷活動的計劃、執行和控制是企業能動適應環境變化的一個有機過程。其中,消費需求始終是推動企業營銷觀念創新,營銷活動調整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從營銷實踐來看,綠色營銷觀念的產生和發展從一開始就與綠色消費的興起休戚相關。從理論研究來看,綠色消費是綠色營銷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企業的綠色營銷活動引導和促進了綠色消費。

(一)綠色消費是推動綠色營銷產生和發展的動因之一

全球綠色消費的興起,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細分市場。綠色消費細分市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為企業的市場拓展提供了機遇和平臺。順應這一要求,綠色營銷首先在企業營銷實踐中逐漸傳播開來。綠色營銷是伴隨全球綠色消費興起的一種市場營銷新思維,要求企業在進行市場營銷過程中,注重把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寓環保意識于企業的經營決策之中,重視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綠色消費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細分市場,綠色消費者是推動綠色營銷的原動力,消費者是否采取綠色消費行為是綠色細分市場存在的先決條件,并直接決定著綠色營銷的發展。

(二)綠色消費是綠色營銷重要的研究視角之一

關于綠色營銷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圍繞兩條主線進行,一是以了解綠色消費者為基礎的研究,重點研究綠色消費行為;二是以提高綠色營銷績效為基礎的研究,重點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綠色營銷策略。雖然研究視角不同,但研究目的主要是提高綠色營銷的有效性。國外有關綠色消費行為的研究出于兩個目的,第一,綠色營銷的觀念雖然已經被廣泛接受,但從營銷實踐來看,企業長期以來普遍感覺綠色營銷不易操作,原因之一在于對綠色消費行為把握得不夠,因而綠色營銷策略就很難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因此推動了綠色消費行為的研究;第二,有效的細分市場應該同時具備可衡量性、規模性、可接近性、差異性和行動可能性,為此,必須努力識別刻畫綠色消費市場的有效細分變量。因此綠色消費行為研究能幫助識別綠色消費市場的有效細分變量,成為綠色營銷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綠色消費行為研究是深入開展綠色營銷研究的基礎,同時,深刻理解綠色消費行為是實施有效營銷策略的先決條件。

(三)綠色營銷能有效地引導和促進綠色消費

現代意義上完整的營銷過程包括對消費傾向和消費行為的引導和培育。一方面,企業通過對資源的有限性、生態破壞的嚴重性、綠色消費的倫理價值與經濟價值等方面訴求點的挖掘、展示和宣傳,告誡人們使用綠色產品,支持綠色營銷,使消費者進一步加強綠色消費觀念。同時,企業通過營造綠色消費時尚,成立綠色消費組織,促進綠色產品的推廣和綠色文化的廣泛傳播,使綠色消費成為一種受人尊敬的社會行為,培育人們的綠色消費傾向,引導和促進人們的綠色消費行為,形成有效的綠色需求。

篇3

    一、我國工商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的迫切性、重要性

    根據我國第六界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的統計數據,從2005年11月13日松花江污染事件發生以后至2006年4月17日,我國共發生各類環境突發事件76起,平均每兩天就發生一起。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中,有8起案情比較重大,其中包括2005年12月中旬發生的廣東省北江鎘污染事件,2006年1月5日發生的河南鞏義二電廠柴油泄露污染黃河事件等。中等程度的環境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其中包括直接污染與間接污染,它嚴重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并且為我國許多工商企業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綠色營銷是我國工商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綠色營銷作為一種新型的營銷觀念和營銷方式在全球興起。在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上,制定了《21世紀議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為了尋求一條有利于經濟、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政府向全世界推出了《中國21世紀議程》,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列為國家戰略。

    在1992年11月,我國學者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市場營銷協會研討會,充分接觸到國際性的綠色營銷理論。從我國國內市場看,我國一些工商企業已經推出了“綠色食品”、“綠色家居”、“綠色家電”、“綠色建材”、“綠色服裝”等綠色產品逐漸受到顧客的歡迎。同時,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SSTC)曾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重慶、青島、長沙、南寧等城市的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以及消費行為專題調查顯示,有53.8%的消費者愿意購買綠色產品,有37.9%的人表示購買過綠色產品。隨著我國廣大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人們購買綠色產品的意愿在增強,綠色消費已逐漸深入人心。隨著我國加入WTO后,我國出口型工商企業已感受到了綠色危機,非綠色商品的技術性關稅壁壘在增加,食品商品、紡織品、電器商品等等都面臨著綠色營銷危機,因此,我國工商企業對于國內顧客的綠色消費需求、國外綠色商品進口要求的壓力下,選擇綠色營銷是我國工商企業在市場營銷過程中的必由之路。

    三、綠色營銷戰略是我國工商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綠色消費浪潮的興起促使企業采用清潔工藝和生態技術生產綠色產品,進行綠色銷售。綠色消費就是人們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購買和消費符合生態環境標準的商品,也就是說利用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在市場上形成一個龐大的環保消費趨勢,來指導企業生產和制造符合生態環境標準的產品,以達到保護環境,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演進的目標。

    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必須推行綠色營銷戰略。黨的十四界五中全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突出強調了今后經濟工作中一定要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轉變,因此,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當務之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從而實現由大量消耗資源和環境質量為特征的集約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

    綠色營銷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實現經濟效益,消費者需求和環境利益的統一,市場主體根據科學性和規范性的原則,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以及同其他市場主體交換產品和價值來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管理過程。由此可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開發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進行綠色營銷,能很好的作到降低消耗,節約資源,提高效益,使過去粗放型的經營轉變為集約型的經營,建立起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四、工商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的措施

    (一)建立實施綠色營銷的法制化環境

    工商企業的綠色營銷需要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來調控,特別要加強對企業生產,營銷過程中的管理,建立一系列認證制度及檢驗機構,制定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以及加強對環境保護作出貢獻的工商企業作出獎勵措施,鼓勵企業實行綠色營銷戰略,為我國工商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創造一個法制環境。

    (二)樹立綠色營銷觀念

    綠色營銷觀念是伴隨著世界綠色消費興起的一種市場營銷思維,這種營銷觀念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綜合考慮消費者的近期需求和長遠利益,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有形利益和無形利益。當今的企業要想順應綠色消費大潮,在眾多的競爭者當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營銷觀念,開展綠色營銷,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工商企業作到持續生存和發展。

    (三)制定綠色營銷戰略規劃

    我國工商企業為了適應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實現綠色營銷戰略目標,得到自身的持續發展,就必須使自己向著綠色企業發展,為達到此目的,企業應在進行生產活動經營之前制定一個全盤的總綠色營銷戰略規劃,該規劃包括:清潔生產規劃,綠色產品規劃,綠色教育及宣傳規劃等。

    (四)導入企業綠色營銷識別系統

    導入工商企業的綠色CIS,制定產品、服務CI計劃,統一綠色標志形象識別,加強綠色食品標志管理,提高經營綠色商品企業自身保護功能,增強企業競爭意識,拓展市場,促進銷售都十分重要。

    (五)搜集綠色信息,開發綠色資源

    工商企業要實施綠色營銷,必須生產綠色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因此,必須搜集綠色消費信息,綠色科技信息,綠色資源及產品開發信息等等,以獲得生產過程中面臨的競爭形式等問題,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資源的永續利用,因此,我國工商企業應適應該戰略的要求,在進行綠色營銷時,必須重視綠色資源的開發,使用無公害新型能源,使用節省能源和資源的新途徑及新工藝,采用新科技設備,提高能源及資源的利用率,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

    (六)大力生產和開發綠色產品,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綠色產品研制的策略,是工商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支撐點,開發綠色產品,要以產品綠色設計開始,包括材料的選擇,產品結構,功能制定過程的確定,包裝與運輸方式,產品的使用乃至產品廢棄物的處理等都要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七)制定適應的綠色價格,選擇適當的銷售渠道

    在制定綠色產品價格時,首先應把企業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支出計入成本,從而成為價格構成的一部分;其次,注意綠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們求新求異,滿足自身環境保護以及健康要求,利用消費者心目中的“覺察價值”來定價,來提高經濟效益。

    (八)大力開展綠色產品的促銷活動,選擇綠色銷售渠道,建立綠色營銷網絡,擴大綠色產品業績。在綠色促銷活動中,我們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應用綠色廣告戰略,宣傳綠色消費;2.通過綠色公共關系,開展綠色促銷活動;3.進行綠色人員推銷及銷售推廣。在綠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工商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建立大中城市的綠色銷售中心;2.建立綠色產品連鎖店;3.借助社會渠道,建立一批綠色產品專柜或專營店;4.直銷。

    五、綠色營銷的“5C理論”及其應用

    隨著世界各國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綠色產品風行全球。在我國,人們的環保意識在加強,綠色觀念已深入人心,而綠色營銷對于我國人民與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與發展,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綠色營銷作為一種新的營銷理論,并非與傳統的營銷理論相脫節,而是對傳統營銷理論的創新以及在原有基礎上新的發展。從市場營銷“4P理論”到“4C理論”,再創新發展到“5C”理論。綠色營銷“5C理論”是傳統營銷理論的創新,是一個整體營銷戰略體系。“5C理論”兼顧了以顧客滿意為核心的“4C理論”,同時兼顧了社會利益及人民利益的要求,滿足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業要求,以及西方國家對于綠色產品的需求,把環境保護因素及對人們的健康要求納入到市場營銷理論之中。“5C理論”構成的5個要素,其內容如下:

    顧客(Customer):即“買方”市場。工商企業必須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安排其生產以及營銷活動。由于當前我國及世界各西方發達國家對于生態環境,綠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大,而發展中國家隨著人民收入的增長,也開始重視生態環境。尤其對于我國,隨著人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達到小康水平的家庭數量在逐年增大,中高收入階層的比例在增大,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綠色觀念的消費者,因此,綠色營銷理論指導工商企業生產和經營綠色商品,滿足顧客的需求,使工商企業盡力作到綠色產品設計能夠節約能源,使用過程中能夠保護環境,降低和減少對人體的危害,購買過程中能使顧客滿意,消費過程中,能起到污染少,不破壞環境或少破壞環境,售后服務令顧客滿意,報廢后能夠回收,并且不造成環境污染等等。新晨

    環境(Circumstance):由于綠色產品的特殊性,環境保護對于工商企業的營銷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我國出口產業,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對于綠色產品的需求,以及政治,經濟及非關稅壁壘的因素,企業必須基于消費者,市場,成本以及便利等因素考慮,把環境保護因素納入綠色產品開發以及生產,消費,廢棄處理的整個過程,才能構成全面綜合的綠色營銷戰略。

篇4

【關鍵詞】中國居民 消費行為 消費心理 綠色消費

引言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消費者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復雜。在日漸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如何使自己的產品脫穎而出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如何使消費者產生消費動機?面對這些問題,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的研究就顯得尤為迫切了。

一、我國居民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現狀及變化趨勢

(一)我國居民消費心理的總體特征。

1978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規模不斷擴展,人們的消費水平總體有了較大幅度提高,無論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變化使得當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以往相比呈現出新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點。

1.個性消費的復歸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工商業都是將消費者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服務的,在這段時期內,個性消費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業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才使消費者的個性淹沒于大量低成本且單一的產品中。當消費品市場發展到今天,無論數量或品種都已具備讓消費者能夠按個人喜好和意愿來挑選和購買產品或服務,消費者選擇的已經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還包括它的“延伸價值”,個性化消費正在成為消費的主流。

2.消費心理穩定性減小,轉換速度加快

現代社會發展和變化的速度飛快,新生事物不斷涌現,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受此趨勢帶動,穩定性必然降低,在轉換速度上與社會趨于同步,在消費行為上表現為: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消費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品種花樣層出不窮,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反過來又會促使消費者心理轉換速度進一步加快。

3.消費主動性增強

消費主動性的增強來源于市場復雜性的增強。人類天生就有很強的求知欲,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的今天,即使在許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中,大多數消費者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對產品進行鑒別和評估,但他們對于獲取與商品有關的信息的心理需求卻日益增強,這是因為隨著商品種類與樣式的增多他們的選擇也隨之增多,為了挑選最滿意的商品,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獲取與商品有關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從中選擇最好的商品,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從而降低風險感和減少購后的抱怨。

(二)我國居民消費心理與行為的變化趨勢。

1.消費層次上升,消費領域擴大

21世紀初,我國城鎮已完成以耐用品為代表的第一次消費革命,農村正在進行第一次消費革命,城鎮將進入第二次消費革命。目前,我國居民實物性消費的比重在減少,耐用品的消費比重不斷加大,整個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中國社會正處在消費轉型時期。

(1)衣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衣著顏色單調,樣式呆板,服裝市場和人民消費總在低谷徘徊。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消費觀念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發生了巨大轉變。衣著消費由一季多衣向個性化、時裝化發展,人們的衣著消費越來越講究高檔、美觀、大方。西裝、名牌皮鞋、裘皮大衣等已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擁有,如今漫步街頭,映入眼簾的已不再是一片“藍色的海洋”,而是一幅艷麗多姿、色彩斑斕的畫卷。

(2)食

現代人已經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消費觀念,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講究質量、營養保健,由以糧食為主的主食型消費繼續向追求多種營養成分合理提取的食補型轉變,高營養、高蛋白的食品消費支出不斷增長。

(3)住

人類有一項重要的生活需求——安居。現在由于中國的住房改革建設,人們對房屋各方面要求的提高,開始講究寬敞、美觀,營造溫馨舒適環境已成為越來越多居民家庭的消費時尚,國民人均用于住房裝飾、裝修的消費逐年升溫。

(4)行

古時人們把馬當做車,現代人把以車代步作為生活的追求。如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種交通工具的出現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公路、鐵路、航空、航海的建設在國家的發展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尤其是汽車消費越來越成為家庭生活水平的一大標志,擁有轎車的消費者在逐年增加。

(5)玩

娛樂也開始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新內容,旅游業、文化娛樂業、商業、服務業以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吸引著消費者,休閑消費的投入比重有著逐年增加的趨勢。人們通過娛樂休閑活動提升個人的素養;凸顯自己的個性;享受愉悅;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美好。

2.個性追求、情感消費

(1)個性消費

個性消費是指人們要求他們所使用的產品能貼上自己的標簽,讓產品體現出自己的個性、情趣和心情。消費者通過“個性化”選擇來加強自我地位的優越感,提升個人魅力。如今,個性化消費正在我國悄然興起。

(2)情感消費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無疑使人類獲得了巨大的解放,但其非人性、虛擬性的缺陷也日益顯露出來。人們消費的注意力將從物質需要轉移到精神需要,購買的目標將轉向能夠滿足情感與精神需要的商品和服務。

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最簡單和直接的就是贈送禮品,由此可見禮品行業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3.綠色消費,商機無限

在國際上,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了一個廣義的概念,在中國,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它的目標是: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綠色生活,環保選購。綠色消費所提供的商機是多樣化的:綠色食品、綠色服裝、綠色家電、綠色家居裝修等等。

4.消費觀念,趨于多元

消費觀念是人們對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導思想和態度以及對商品價值追求的取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人們逐漸摒棄了自給自足的傳統消費觀念,代之以量入為出、注重消費效益、注重從消費中獲得更多的精神滿足等新型消費觀念。

我國消費觀念的變化趨勢:由溫飽型到享受型;由積蓄型到信用型;可持續發展消費觀念日益受到重視;消費者維權意識不斷增強。

二、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存在的問題及消費誤區

(一)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于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現代型過渡階段,但是目前消費狀況存在以下問題:

1.我國居民消費差異大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導致地區之間在消費水平上有較大差異。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區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層次均存在較大差異,且差距呈明顯的擴大趨勢,其中以東西地區尤為顯著。

城鄉之間也存在較大消費差距。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結構尚處于較低水平,在城市開始普及時,家用電器才剛進入農村家庭,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只相當于城市十年至十五年前的水平,而家用電腦、空調、移動電話、轎車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更是微乎其微。

2.國內市場消費梗阻

事實上,在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存在國內市場消費阻塞的問題。國內相關行業由于沒有及時地針對消費升級做出適應性的調整以致國內的部分消費需求要有國外滿足,即使調整了也由于技術水平的落后使產品的競爭力遠不如人,許多市場利潤空間拱手讓人。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今的電腦、手機、汽車,居民所認同的大多都是國外品牌,而國內的同類產品卻少有能與其抗衡的。

(二)我國居民的消費誤區。

消費誤區是指消費者采取錯誤的、甚至違法的、對社會和環境帶來現實或潛在危害的消費行為。消費誤區的出現來源于全球資源枯竭、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社會消費越來越不平衡的背景之下。

我國居民的消費誤區主要表現在:消費格局的不公平;非持續性消費浪費;毀滅生物多樣性;個人消費的非理性;個人消費缺乏社會責任。

面對以上這些消費誤區,國家應對消費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消費知識傳播,培養消費技能,提高消費質量,樹立科學健康的消費觀念。

三、綠色消費心理與行為

“綠色”代表生命、健康與活力,是充滿希望的顏色。國際上對“綠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節能、環保三個方面。21世紀的社會經濟與生活消費,更多的開始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與消費模式。人類對環境的重視,對綠色的關注,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綠色消費的內涵與實質。

綠色消費,又稱可持續性消費,是指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購買和消費活動,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理性消費行為。它以“綠色、自然、和諧、健康”為宗旨,是有益于人類健康和社會環境的新型消費方式。

我國消費者協會參照國家標準,將綠色消費行為及理念概括為5R原則,即節約原則,減少污染;綠色消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類,循環回收;保護自然,萬物共存。

(二)綠色消費的心理特征。

1.綠色需要

所謂綠色需要,從廣義上講,是指人類為了健康可持續發展而產生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有利于人類的永續生活和發展;從狹義上講,綠色需要是指由于人類生理機制中天生的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依賴性與不可分割性而產生的需要,也是人們為了滿足生理和社會的需要,而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意愿。

消費需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狀態:已滿足的綠色需要;尚未滿足的綠色需要;人們尚未意識到的和潛在的綠色需要。

2.簡約主義

簡約主義源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非寫實繪畫雕塑藝術形式,其理念在于降低藝術家自身的情感表現,而朝著單純的選擇發展。由于綠色消費理念的興起,簡約主義被消費者認可并利用,從而轉化為以簡約為榮,偏好適度、理性的消費方式。就是花盡量少的錢,獲取更多的愉悅,過著更有品質的生活。

3.引致效應

在人的行為方式中容易出現各方面趨于同一方向的特點。在綠色消費行為中這一特點會明顯的表露出來,我們稱之為引致效應。即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會引起他們對其他同樣具有引起該種態度因素的事物產生相同的反應。

綠色產品涉及多個消費領域,引致效應可以使消費者的綠色消費從一個領域擴展到另一個領域,從而加深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

(三)綠色消費行為的變化趨勢。

與普通消費者相比,綠色消費者在其消費行為上也帶有明顯的特征。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綠色消費行為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趨勢,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綠色消費者的行為偏向于理性化消費

消費者的“攀附性”消費行為在逐漸減弱,“前瞻性”消費行為在逐漸增強,這是消費者理性提高的重要表現,也是消費者走向成熟的標志。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會經過深思熟慮,抱著對社會環境負責的念頭選擇。

2.注重產品的綠色價值

綠色消費者會盡可能多的搜集綠色信息,希望買到真正的綠色產品,一方面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一方面又不斷汲取新的信息,讓自己能在消費中隨時接收到綠色信息。

3.價格仍是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

綠色產品的定價必須要設定在消費者能接受的心理界限內,如果定價過高,消費者將無法承受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市場上也會出現綠色產品之間的價格競爭,此時價格就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

4.產品的期望值更高、選擇上更挑剔

產品的種類層出不窮,消費者一方面期待新的綠色產品,另一方面希望原有的綠色產品能夠有所改善和提高。這就迫使廠家不斷研發新產品以適應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

結束語

如今的社會已進入了充分展示個性化的階段。因此,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正處于轉型期,關注消費者的個性,關注人們新的生活主張與方式,將會給營銷者帶來更多嶄新的思維。

參考文獻:

[1]李曉霞,劉劍.消費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江林.消費者心理與行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湯杰,高延鵬.消費者行為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篇5

提高技術含量,發展產品特色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通過企業競爭力表現出來,而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技術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應用于生產中。對于經營出口業務的企業來說,要進行技術創新,關鍵是客觀評價技術價值,制定科學的技術創新目標,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技術都適合企業采用,也不是所有的技術都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創新技術如果和企業發展系統不相容,反而會成為發展障礙。

評價創新技術的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出口效益、開發新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國內外資源、優化企業結構、取得競爭優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通過技術領先來獲得持久發展動力,一些特殊產品出口靠的是特色,如傳統手工藝品;在技術差別不大或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產品類別上,出口競爭有時也在產品特色上,如紡織服裝;而且,隨著國際市場上產品的選擇越來越多,競爭優勢越來越多地體現在產品差異化程度上。因此,我國的出口企業必須十分重視發展產品特色,充分運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地方特色等,增加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關注綠色經濟,重視環境效益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環保運動的興起,綠色消費不斷增多,綠色壁壘也日益成為我國企業出口的重要障礙。綠色壁壘雖然是進口國家或地區直接以限制進口為目的而設置的,但對我國出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卻有很大啟發,要不斷擴大出口就一定要有環保意識,采取環保行動,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第一,制定綠色科技戰略,增加產品綠色含量。首先要解決當前直接制約企業出口的障礙,即要通過進口地相關行業的綠色認證制度,如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和OHSAS18001國際職業安全管理體系;其次,制定長期綠色化發展方案,搜集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設計開發更符合目標市場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第二,實施綠色營銷,使用綠色包裝材料和包裝方法,設計綠色商標,建立綠色企業形象。這不僅關系到企業的未來規劃,而且直接影響到企業當前的出口狀況。實施綠色營銷,不僅有利于改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最終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

第三,從全局上統籌規劃,用綠色供應鏈管理來再造業務流程,使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協調,對環境的負面效應盡可能的小。

高度重視社會責任,樹立人文企業形象

篇6

綠色營銷這一概念產生于世紀之交,是現代市場營銷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它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照顧生態層面的新營銷思維方式和操作模式。英國威爾斯大學肯.畢提(Kenpeattie)教授在其新著的《綠色營銷--化危機為商機的趨勢》一書中指出:“綠色營銷是一種能辨識預期及符合消費的社會需求,并且可帶來利潤及永續經營的管理過程”。因此可知,綠色營銷是以滿足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共同利益為目的,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的市場營銷方式。這就是說,綠色營銷,不僅要求企業對人、財、物、信息、形象等有形和無形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產生經濟效益,而且還要求企業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這三者(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地結合,從而產生綠色效益。

綠色營銷和傳統營銷的區別在于:其焦點著重于保護自然環境;肯定保護生態價值超過社會使用價值;關注全球環保狀況;著眼于長期營銷策劃。綠色營銷絕不是誘引消費者購物的一種手段,也不是企業塑造時髦形象的美容師,它實際上是引導人們走向自我調節、持續發展的過程,最終實現人類和自然的和諧交融與共同發展。

二、實施綠色營銷的必然性

綠色營銷的發展緊隨著綠色需求和綠色消費的發展趨勢,只有順應了綠色潮流,確保了綠色經營的綜合條件,才能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因此,實行綠色營銷是大勢所趨。

(一)生態環境的惡化是綠色營銷產生的基礎。

俗話說:“需要是發明創造之母”,而“綠色需求”則是綠色營銷誕生的基礎。概括地說,人們的綠色需求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綠色精神需求。隨著氣候條件的惡化、水資源危機、礦產資源耗竭、土地退化、環境污染加重等,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精神上需要“綠色價值文化”的支撐。二是綠色物質需求。人們喜歡藍天,需要清澈的水。純凈水的問世正是滿足了人們的某種物欲。環境越惡化,人們就越喜歡凈化的環境。綠色需求的“膨脹”是特定時期的客觀存在,它是企業集團成功地進行綠色營銷的基礎。

(二)綠色消費的興起給企業的綠色營銷帶來新的機會。

綠色消費有三層含義: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避免環境污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費方向轉變。受收入水平、職業性質、受教育程度、消費觀念等方面的影響,中層消費者也在消費模式上表現出了不同于其他階層的獨有特征。據研究,21世紀的消費將以旅游消費、文化教育消費、住房消費、汽車消費、信息消費為特征,消費的“智能化”、“健美化”、“個性化”、“生態化”等方式將成為新的消費趨勢。綠色消費既能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迫切需要,也代表了消費觀念的新潮流。

(三)綠色組織的建立與法規的出臺促使企業實施綠色營銷。

綠色組織的建立始于70年代的英國,此后在世界各地廣為普及,單在美國就有18000個這類團體。這些綠色組織團體為了宣傳綠色意識,建成后便迅速廣泛地開展了各種綠色活動。如1993年由聯合國規劃署與澳大利亞環保組織“清潔澳大利亞”聯合發起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綠色活動---“清潔世界”。我國也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目前,我國已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建立了自己的綠色組織。世界各國綠色法規的出臺約束著人們的行為,限制著一切不利于環境發展的行為的發生,也促使企業的營銷活動必須以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發展為前提,與社會協調發展。

(四)科技的進步也為綠色營銷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目前,在經濟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已達到70%左右,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因素。運用科技開發出的替代資源更進一步減少了自然資源的耗費,保證了人類社會在有限自然資源的條件下得到無限的發展。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計算,現有資源還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遞增速度計算消耗量,現有資源只能維持90多年,技術的進步可以大大降低自然資源的耗費;美國早期發射的火星“海盜號”耗資10億美元,而后來發射的“探路者號”僅耗資1.8億美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都說明科技的發展和運用為企業開發綠色資源和合理運用綠色資源(即綠色營銷策略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除此之外,實施綠色營銷也是構建綠色企業形象的有利保證,從而使企業贏得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要的今天,企業要想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之中立于不敗之一,樹立綠色企業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國外的一項調查表明:社會公眾在對企業經營好壞的評價中,除了考慮價格、質量和服務指標以外,還考慮“環境保護”、“公眾形象”等等。加入WTO后,面對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我國企業更應該注重樹立綠色企業的良好形象,可以通過有影響的宣傳媒體和公關活動宣傳企業在保護生態方面的實際行動、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和重視等,以擴大企業的影響面、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進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在樹立綠色企業形象方面,作有中華老字號的王致和食品集團就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眾所周知,王致和品牌在腐乳行業中排名第一,近年來,年銷售量達6億多人民幣。正是因為看到了國際市場及世界消費需求的變化,意識到了綠色企業形象的重要性,王致和企業率先研發了適應市場新需求的綠色紅腐乳。王致和綠色紅腐乳在其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是經過認證的綠色大豆、綠色白砂糖、綠色食用鹽原料,這些原料均來自綠色食品產地。其制作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生產,符合綠色標準的要求,并通過了綠色認證,被許可使用綠色標志。王致和這一綠色營銷策略不僅是要告訴消費者綠色紅腐乳突出是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豐富等特性,也是在告訴人們王致和

企業正在為改善人與環境的關系和創造自然界和新和諧而努力。

三、綠色營銷的發展

從1970年的地球日,新興的環境保護主義運動首次大范圍地對群眾進行渲染開始,雜志上的文章宣傳、電視黃金時段節目的播放,以及數不清的有關環保的其他事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近些年來,環境保護主義運動更得到了公眾的廣泛支持,許多行業的生產商也對此做出反應。

麥當勞為綠色營銷提供了絕好的樣板。麥當勞以前將出售的飲料汁放在塑料袋中再裝在紙箱里,現在直接將運罐車上的飲料汁送入飯店的貯藏罐中。這一改變每年可節約數以百萬磅的包裝。對于大企業來說,極小的改變也會帶來巨大的差異。例如,麥當勞僅將吸管減輕20%就會為公司每年減少100萬磅的廢料。除了“綠化”自己的產品外,麥當勞還花掉10億美元購買原料,重新裝修店堂,這一舉動也迫使其供應商提供并使用再生產品。

雖然綠色產品營銷曾有一定限度的突破,但仍是喜憂參半,綠色產品品種不豐富,價格無明顯競爭優勢,綠色標識的認證和管理不完善等等,都說明綠色營銷事業的發展仍是任重道遠!對于綠色營銷如何發展,本人認為在充分理解綠色營銷的內容、特點,充分把握綠色營銷的發展方向和趨勢的基礎上,還得多管齊下。一方面,企業進一步強化產品的綠色功能,不斷增加綠色商品的種類和品種,擴大規模,降低成本,以豐富的商品組合、較高的信任度和合理的性能價格比,贏得市場的積極配合,從而加速綠色市場的完善與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及綠色商品認證機構也要開展綠色消費的倡導和輔助工作,凈化綠色市場環境,杜絕假冒產品對綠色市場的不良影響,宣傳、普及綠色商品及其認證知識,使商場經營者和市場消費者都清楚什么是綠色商品,如何識別、了解綠色商品對環境的貢獻,做到理解綠色商品功能價格比的真實含義。總而言之,綠色需求和綠色消費產生了巨大的綠色市場,從而推動了綠色營銷的發展。環保意識的增強與環保運動的壯大,更促進了綠色營銷的發展與完善步伐。面對顧客對環境的關心,一些企業只是避開新的法規或者使環保主義者平靜下來,而另一些企業則針對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利用鉆空子,瘋狂的賺錢。但明智的企業之所以采取行動實行綠色營銷并不是因為有人強迫他們,也并非追求短期利潤,而是因為他們看到“綠色消費”將是21世紀消費形式的新潮流,同時他們也明白實行“綠色營銷”乃是順應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的必然選擇。更重要的是他們采取了行動,使計劃成為了現實,采用綠色產品,較高定價,綠色公關等策略,跟顧客做了朋友!他們相信,今天的綠色營銷的遠見在明天將是得到回報對顧客、對企業、對世界都是如此!

參考文獻

[1]張永,《環保與消費》,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版

[2]李樹,《生態與環境保護期刊》,2003年6月刊

[3]王汝林,《綠色營銷——網絡營銷中的新亮點》,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電子商務副主任

[4]菲利普·科特勒,《環保運動引發綠色營銷》,深圳市麥肯特企業顧問有限公司

[5]謝榮華,我國中產階級消費特征研究[J],當代經濟,2007年7月

篇7

關鍵詞:綠色物流 發展措施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流活動日趨頻繁。物流活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存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不利影響。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從環境的角度對企業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進,必須把有效利用資源和維護地球環境放在發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從生產到廢棄全過程效率化的、信息流與物質流循環化的綠色物流系統。

一.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

1.綠色物流適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一些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漸淡化,綠色壁壘逐漸興起。為此,它要求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使其經營活動、產品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最小。加入WTO后,我國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發展綠色物流將是其理性、必然的選擇。

2.綠色物流有利于企業取得新的競爭優勢

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和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使企業為了持續發展,必須積極解決經濟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改變危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產方式,建立并完善綠色物流體系,通過綠色物流來追求高于競爭對手的相對競爭優勢。

3.綠色物流系統有利于突破貿易綠色壁壘

目前,綠色物流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普遍發展起來,產品和服務的綠色程度越來越高,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發達國家主要通過制定高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質量標準來推行新的貿易保護主義以擺脫競爭,即以高環境標準準入條件作為限制進口的手段,這使我國在加入WTO后,國際貿易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我國出口產品因綠色壁壘而被拒收、扣留、索賠和終止合同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國內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建立綠色物流系統,以高質量的綠色產品和服務突破綠色貿易壁壘。

4.綠色物流有利于全面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

綠色物流是伴隨著人們生活需求的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綠色消費的提出應運而生的。再綠色的生產過程、再好的綠色產品,如果沒有綠色物流的支撐,就難以實現其最終價值,綠色的消費也就難以進行。

二.發展綠色物流的措施

1.增強綠色物流觀念

隨著國際化競爭的加劇及綠色消費理念的興起,樹立并加強綠色物流觀念已成為當今發展綠色物流的首要工作。這就要求企業領導與員工轉變觀念,樹立全員參與意識。企業要運用綠色理念來指導規劃和改造產品結構,對生產第一線的員工.要培育“綠色消費”、“綠色產品”和珍愛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使“環保、生態、綠色”的理念深入人心。

2.建立企業綠色物流管理體系

2.1 選擇綠色交通運輸。首先是開展共同配送,通過有效利用車輛,降低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其次是采取復合一貫制運輸方式;第三是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更廣泛地考慮物流合理化問題,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配置。

2.2 提倡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是指采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包裝。綠色包裝要醒目環保,還應符合4R要求:少耗材、可再用、可回收和可再循環。進行綠色包裝的具體做法是做到包裝模數化;包裝的大型化和集裝化;包裝多次、反復使用和廢棄包裝的處理;開發新的包裝材料和包裝器具等。

2.3 加強綠色倉儲與保管。在整個物流倉儲與保管過程中要運用最先進的保質保鮮技術,保障存貨的數量和質量,在無貨損的同時消除污染。尤其要注意對有毒化學品,放射性商品,易燃、易爆商品的泄漏和污染防止。

2.4 注重綠色裝卸搬運。在貨物集散場地,盡量減少泄漏和損壞,杜絕粉塵、煙霧污染。清洗貨車的廢水必須要經過處理后再排放。在貨物集散地要采用防塵裝置,制定最高容許的高度標準。廢水應集中收集、處理和排放,加強現場的管理和監督。

3.加強綠色物流人才的教育與培養

要實現綠色物流的目標,各相關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綠色物流人才的培養和訓練計劃,努力為綠色物流業輸送更多合格人才;此外還可以通過調動企業、大學以及科研機構相互合作的積極性,促進產學研的結合,使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能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基礎,提升企業物流從業人員的理論業務水平。

4.積極發展逆向物流,推動綠色物流的全面開展

逆向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動過程中,一些失去使用價值的物品及包裝廢棄物從消費地到來源地的物理性流動,其目的是重新獲得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正確處理廢棄產品。逆向物流可以實現資源回收再利用,從而可以降低整個物流系統對環境的壓力,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從這點可以看出企業發展逆向物流與發展綠色物流的目的是殊途同歸,而逆向物流的開展又解決了綠色物流整個環節中資源回收或廢棄物處理的問題,是發展綠色物流不可缺少的步驟,它的發展將推動綠色物流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5. 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的綠色物流管理體制

綠色物流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綠色物流的實施不僅是企業的事情,更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應建立健全綠色物流管理體制,從治理污染的發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三個方面入手制定、頒布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動用輿論工具進行環境倫理、綠色觀念、綠色意識的大力宣傳;利用稅收及收費手段對物流活動污染制造行為予以限制和懲罰等。這樣既可以成為企業的壓力,又可以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推動綠色物流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新梅.綠色物流發展措施探析.《商場現代化》.2007.3

篇8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綠色標準;綠色包裝

一、 綠色貿易壁壘的興起

綠色貿易壁壘是在全球經濟發展壯大以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下,發達國家順應綠色潮流,名為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實質是保護本國貿易的貿易保護措施。它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產生于20世紀 80年代后期,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最典型的是1994年美國禁止進口墨西哥的金槍魚及其制品,其理由是為了保護海豚的生存。金槍魚貿易案之后,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通過綠色貿易壁壘對進口產品及服務進行種種苛刻的限制,從而保護本國貿易,最終穩固發達國家經濟優勢地位。從此綠色貿易壁壘開始在國際貿易中流行,成為非關稅壁壘體系中的一員,但是綠色貿易壁壘真正扮演重要角色是以1995年WTO專門成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到 1999年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第3屆部長會議上,各成員國就環境與貿易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從而使環境這道貿易壁壘成為世界貿易中不能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綠色貿易壁壘從此開始盛行。

二、 綠色貿易壁壘的的類型

綠色壁壘是指以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節約能源等為由的限制或阻礙國際貿易的技術性措施。綠色壁壘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對環境產生影響的角度出發,其內容可以從商品的生產、加工方法、包裝材料、銷售方式、消費方式甚至商品廢棄后的處理方式等諸多方面加以限制。總體來講,綠色壁壘可分為下述幾大類。

1. 苛刻的綠色標準。發達國家在保護環境的名義下,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限制國外商品進口。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和技術水平制定的,發展中國家是很難達到的。這種貌似公正,實則不平等的環保技術標準,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2. 復雜苛刻的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包括與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相關的法律、法令、法規、要求和程序,特別是最終產品標準;工序和生產方法;檢驗、檢疫、檢查、出證和批準程序;各種檢疫處理,包括與動物或植物運輸有關的或與在運輸過程中為維持動植物所需物質有關的要求;有關統計方法、抽樣程序和風險評估方法的規定;與食品安全直接有關的包裝和標簽要求等。

3. 綠色包裝要求。綠色包裝制度要求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者再生,易于自然分解。

4. 綠色環境標志。它是一種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和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發展中國家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必須取得這種綠色通行證,但是其中花費的時間和費用使許多中小型企業望而卻步。

三、 綠色貿易壁壘形成的機制

1. 政府干預與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經濟理論主要從市場失靈角度出發,認為政府適度的貿易政策干預能夠糾正市場扭曲并提高本國的福利水平,盡管有學者認為在多數條件下貿易政策并不是糾正扭曲的最有效方法,只是一種用外部手段治理內部扭曲的次佳選擇。就綠色貿易壁壘而言,適度的貿易政策就是政府針對信息不對稱、外部效應以及社會公共物品供應不足等市場扭曲,制定適當的政策以達到糾正扭曲以及增進經濟效率的作用。

(1)解決市場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在市場交易行為中普遍存在著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于信息不完全,消費者無法確定產品質量及安全衛生指標,支付意愿不會隨產品質量及安全衛生指標提高而調整,因此企業缺乏生產高質量產品的動機。而低質量產品采取低價競爭方式獲得大量利潤,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是生產低質量產品。顯然,政府的政策干預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制定各種技術法規與標準對進口產品的質量、安全衛生指標以及有關生產過程與方法作明確規定,使用合格評定程序與衛生檢疫措施對產品進行測試、檢疫檢驗與認證,其結果是消費者獲得充分的有關產品特征、質量和安全和衛生的信息,據此作出消費決策,從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保護了消費者利益。例如,日本對進口農產品、畜產品以及食品類的檢疫防疫制度非常嚴格,對于入境農產品,首先由農林水產省下屬的動物檢疫所和植物防疫所從動植物病蟲害角度進行檢疫。同時,由于農產品中很大部分用作食品,在接受動植物檢疫之后,再由日本厚生勞動省下屬的檢疫所對具有食品性質的農產品從食品角度進行衛生防疫檢查等,使進入日本的農產品、畜產品以及食品的質量和安全衛生指標大大提高,保護了消費者利益。

(2)克服外部效應。經濟活動中可能產生外部效應,它可以是正效應,也可以是負效應。政府制定綠色貿易壁壘的目的是糾正與國際貿易有關的負外部效應,例如2000年9月25日,歐盟通報了其關于電氣和電子設備廢物回收或處置的指令草案。指令要求供應商建立廢物處理工廠,處置回收的廢舊電器,或者供應商向地方回收商按比例支付壽命終結費。英國制定了包裝材料重新使用的計劃,要求2000年前使包裝廢棄物的50%~75%重新使用。日本也分別于1991年、1992年并強制推行《回收條例》、《廢棄物清除條件修正案》。美國規定了廢棄物處理的減量、重復利用、再生和焚化填埋5項優先順序指標。這些綠色包裝法規,雖然有利于環境保護,增進社會福利,但客觀上對發展中國家產品形成了綠色壁壘。

(3)解決社會公共物品的供應不足。根據公共物品的基本原理,單純的市場機制本身不可能產生足夠數量的社會公共物品,而且市場上還普遍存在企業的免費搭車行為,因此其結果往往是安全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物品供應不足,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制定適當的法規與政策,強制性地實現社會公共物品供應。在國際貿易中,則表現為通過制定綠色貿易壁壘限制那些不符合安全衛生、環境保護法規與標準要求的外國商品進入來實現這一目標。

2. 國際法律環境為綠色貿易壁壘打開方便之門。

(1)烏拉圭回合《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協議》。《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協議》規定各成員國政府有權采取措施,確保人類和動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和微生物的影響,據此,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嚴格的環境與技術標準。由于生產條件和水平的限制,發展中國家很多農產品達不到標準。這一決定極大程度上地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出口。如我國的凍雞肉因不符合歐盟的衛生標準,歐盟曾決定自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國凍雞肉進入歐盟市場;1996年12月歐盟又宣布,自1997年7月1日起,不準中國雙殼貝類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從2000年下半年起,歐盟執行了新的茶葉農藥殘留限量的標準,新標準不僅擴大檢測項目,且大幅度提高檢測標準,使中國茶葉出口全面下降。中國是農產品出口大國,許多農產品采用成本較低的農藥導致部分農產品農藥殘留量普遍超標,影響農產品出口。由于食品中有毒物質殘留量、嚴格的衛生檢疫制度、食品加工規定等原因導致禁止進口和退貨、索賠等案例已屢見不鮮,給中國食品出口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2)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14000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序列號為14000的一系列用于規范各類組織的環境管理的標準,為發達國家以ISO14000為口舌,在保護環境的名義下,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限制國外商品進口。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實施ISO14000的速度以及規模滯后,這將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產品市場準入和競爭力;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同,發展中國家高污染行業較多,而這些行業實施ISO14000需要的環保投入很大,這在短期內將影響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競爭力;由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銷售額較低,缺乏雄厚的資金和高素質的人員,而實施ISO14000費用昂貴,銷售額較小的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企業無力承擔這種高昂的費用;由于制定ISO14000系列標準的各技術工作組均是發達國家,它們在制定標準時往往只考慮自身利益而忽視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給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提出超出了實際情況的要求。

四、 結語

綠色貿易壁壘得以形成的機制是政府干預以及國際法律環境的誘導,無論這二種不同機制是客觀需要抑或是人為形成的,都會迫使出口企業為適應進口國的技術法規與標準增加投資,從而增加出口商品成本,降低出口競爭力,從而形成事實上綠色貿易壁壘。總的說來,對于綠色貿易壁壘,第一,要普及環保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建立相應研究機構,盡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教育體系;第二,要加強和完善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將環保納入外貿發展戰略,并根據綠色貿易壁壘發展趨勢,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類商品生產和銷售中環境保護的技術標準,尤其要填補目前此領域的空白,使我國外貿環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積極進行環境標準認證和實施環境標志產品制度,減少別國借環保之名限制我國產品出口之實,政府應盡快通過立法程序將ISO14000等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制定實施這種標準的法律,以使達標認定工作規范化;第四,要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不斷開發綠色產品,積極發展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產業,為我國的外貿出口開拓更為廣闊的國際綠色市場;第五,要加強同發達國家、國際技術組織的聯系和合作,積極參與有關國際環保條約的制定,加強在環境與貿易領域的國際合作,努力尋求發展中國家在環境與貿易中應有的優惠待遇,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減少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受到的綠色貿易壁壘,最終實現我國貿易的長足發展,真正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錫嘏.國際貿易.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2.李志軍.如何應對技術貿易壁壘.北京:建設出版社,2002.

3.周珂高.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方略.北京:化工工業出版社,2004.

4.趙偉.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現實問題.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篇9

[關鍵詞]綠色物流 可持續發展 有效路徑

隨著世界經濟不斷發展,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及資源的過度消耗,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物流作為商品貿易的重要環節,同樣也存在高效節能、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現代物流的同時,創建我國的現代綠色物流,不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綠色物流的內涵

綠色物流實際上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凡是以降低物流過程的生態環境影響為目的的一切手段、方法和過程都屬于綠色物流的范疇。美國逆向物流執行委員會在研究報告中對綠色物流的定義是網:綠色物流也稱為“生態型的物流”(ecological logistics),是一種對物流過程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認識并使其最小化的過程。我國2001年出版的《物流術語》(GB/T18354-2001)中對綠色物流的定義是: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綠色物流的主體是公眾、政府和供應鏈的所有成員,它的活動范圍涵蓋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最終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

發展綠色物流,不僅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給企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1.發展綠色物流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和重要議題

作為一項綜合性和關聯性強的產業,現代物流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追求的重要目標,并且要走在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前列,起到推動和示范的作用。然而在世界經濟全面發展的今天,物流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如廢氣污染、資源浪費、廢棄物增加等,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

2.發展綠色物流是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

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重視和發展綠色物流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贏得良好的企業信譽,這將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發展綠色物流有助于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實現貿易的良性發展,避免因違反非關稅的“綠色壁壘”而對我國的出口造成的影響,保證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三、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制約因素現狀

我國物流業的起步較晚,綠色物流還剛剛興起,人們對它的認識還非常有限,綠色物流的服務水平和研究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因素制約其發展。

1.綠色物流的觀念普及不夠

這主要在兩方面,一是政府的觀念仍未轉變,綠色物流的思想還沒確立。這就導致難以制定出綠色物流的整體發展戰略。二是經營者和消費者物流綠色經營消費理念仍非常淡薄,綠色物流的思想幾乎為零。他們僅追求的事綠色標示、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而忽視了綠色物流。

2.物流環境政策缺失

目前,我國物流業仍處于粗放的經營狀態,離綠色物流的要求相距甚遠,相關的物流環境政策制度和法規還不完善。一方面,缺乏系統的制度約束物流企業和制造企業的物流行為,另一方面,缺乏刺激企業自覺控制污染、實行綠色化經營的動力機制,即綠色激勵政策。

3.物流技術落后

我國物流技術明顯落后,跟不上綠色物流的發展要求。信息化水平總體偏低,信息系統的業務功能和系統功能還不完善,物流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遠程通信能力和決策功能。物流標準化建設滯后,總體質量偏低,制約了綠色物流的快速發展。

四、推進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有效路徑

1.樹立綠色化的物流理念

推進綠色物流的發展,必須重視對綠色理念的教育,重色對消費者和企業的綠色物流宣傳。開展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使更多的公眾意識到環境問題。鼓勵綠色消費行為,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公眾通過選擇綠色產品,支持回收活動,支持再生資源產品等行為刺激企業的綠色經營行動產生良好的聯動效應。

2.促進物流產業組織合理化

我國物流相關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市場集中度低、技術水平低、競爭不規范、物流資源利用率低。因此可以通過培育大型物流企業,形成規模經濟;引導和扶持中小物流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建立現代企業經營制度等措施來優化物流產業組織,建立合理有序的產業結構,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共進的競爭格局。

3.推進物流的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

物流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是綠色物流發展的核心。借鑒國外物流信息化發展的經驗,應該科學制定物流信息化發展規劃,加速物流市場信息化,推動企業構筑網絡物流和物流網絡平臺,加快物流供應鏈構建與管理信息化進程,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物流關系。同時必須從戰略的高度看待物流標準化,積極借鑒采用國際先進性物流標準,對物流標準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制定、統一和推廣。

五、結束語

在我國,綠色物流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在綠色物流的理念、政策以及技術上均存在較大的差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淡化,綠色壁壘正逐步興起,國外物流企業將大批進入我國市場,勢必給國內物流企業帶來巨大沖擊。因此,我國企業必須重新審視綠色物流的價值。順應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物流發展的要求,實施環境友好的綠色物流戰略,企業實施綠色物流戰略。

參考文獻:

[1] 王堅紅,于宗元和徐生華.我國物流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4):89-91

[2] 王長瓊.綠色物流的內涵、特征及其戰略價值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4,(3):12-14

篇10

關鍵詞:綠色壁壘 國際貿易 對策

一、綠色壁壘的由來和發展

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通過立法或制訂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準入限制的貿易壁壘。綠色壁壘起因于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在初期,綠色壁壘的形成主要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安全的要求;同時,消費者環境意識提高和全球綠色消費運動的興起也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發展。綠色壁壘產生和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后作為主要貿易壁壘形式的關稅逐步降低,同時傳統的非關稅壁壘也逐步拆除。因而,用關稅和傳統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來限制進口的余地已經很小。于是,貿易與環境這兩個原本在世界貿易史上不相干的問題被一條綠色的紐帶捆綁在了一起,綠色壁壘就出現了。上世紀的最后5年,以1995年世貿組織專門成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為標志,著綠色外衣的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舞臺上不再扮演年輕的配角,而是躋身重要角色行列。到了1999年11月30日,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世貿組織第3屆部長級會議上,各成員國就環境與貿易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這時環保這道綠色的貿易壁壘已是世界貿易中不能回避的現實。由于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既不合理又不合法,西方國家采用一些新的合理合法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本國利益。其中環保措施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容易受到公眾和世界各國的認同,成為貿易保護最有影響力的措施。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和保障人身安全及健康為由,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成為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發達國家將環境問題與貿易條約機制緊密掛鉤,從而抵消發展中國家資源與廉價勞動力方面的優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保持其在國際多邊經濟貿易領域的主導地位。這種以“環境保護“為名義,在國際貿易中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產品的市場準入的做法使綠色壁壘迅速發展。

二、綠色貿易壁壘存在的價值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環保時代”,環境問題的全球化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環保已經成為和平、發展相并列的世界主題,國際社會正力圖通過政治、經濟、法律等途徑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綠色壁壘形成的最初原因就是居于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它之所以存在并呈發展的趨勢,正說明它有其合理的價值內涵。生態環境不僅為自由貿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為經濟層長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可持續發展。客觀上,綠色壁壘確實加快了全球環保進程,增強了人類的環保意識,也極大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環保技術水平的提高。從短期看,綠色貿易壁壘提高出口產品的成本,將會削弱產品的競爭力,影響企業出口經營效益。但從長期看,有利于提高產品突破綠色壁壘的實力,也有利于生產國和消費國的環境保護,因此便于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全球經濟綠色化的浪潮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但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二者并無不可調和的沖突。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進出口貿易大國,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較多,環保形勢更加嚴峻,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更大。但是,如果這種“綠色標準”代表了世界制造業的前進方向,與其進行被動或基本無效的抵抗,不如順勢而為,在制定和采取短期應對措施的同時,更多的從長計議,從根本上改變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

三、中國對待綠色壁壘的對策

(一)迎接綠色壁壘的法律對策

要認真學習研究WT0等國際組織關于環境和貿易問題的宗旨、原則、協定和議定書,借鑒外國建立綠色貿易制度的經驗,分析和把握全球綠色浪潮的新動向,遵守國際通行規則和慣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貿易制度,促使綠色產品出口的法制化和規范化,把綠色貿易制度建設納入整個貿易體制改革的軌道,促使中國的貿易體制與國際貿易體制接軌;中國要盡快建立外貿環境技術標準信息系統,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國各類商品生產和銷售中有關環境保護的技術標準和法律規范,促使對外貿易的環境管理和國際環保法規的慣例接軌。

(二)迎接綠色壁壘的政策對策

應把環保納入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發展計劃中,加強外貿、環保、生產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改變大量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傳統發展模式,促進企業按照環保標準組織生產,推行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為中心的綠色增長模式。

1.增加對綠色產業投入。綠色產業外部性和公益性強,技術含量高,需要投入大,因此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少資金和其他優惠政策扶持。中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正確發揮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作用,制定財政、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促使綠色產業走向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企業化。突破傳統的融資模式,建立綠色產業的風險投資機制,開辟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會融資渠道。

2.積極推廣綠色標志和IS014000等國際通行標準的認證制度,實施產品綠色化戰略,充分發揮通過認證產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引導中國出口貿易向有利于生態環境綠色化方向發展。

3.推行清潔生產。調查表明,發達國家消費者對環境標志產品的認同度已經很高,在這種綠色消費意識的引領下,即使發達國家不進行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置,沒有環境標志的產品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已經相當困難,更何況在實行綠色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環境標志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了。因此面對綠色消費的興起和綠色貿易壁壘,中國企業也必須走清潔生產的道路。開展清潔生產對于企業獲得環境標志認證有極大的推動力。

4.加強環保教育。政府有關部門、企業和新聞界應加大綠色消費的宣傳引導力度,努力倡導綠色消費。積極引導消費者在產品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置等方面盡量減少環境污染。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企業應由被動、消極的角色轉變為主動、積極地通過改進管理方式,轉變生產經營方式來最終提高消費者環境意識,改變其消費習慣,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大力治理污染,強化環保執法,加強監督管理和檢查,對外貿活動中違反環保法規的行為依法嚴格懲處。

(三)突破綠色壁壘的產業對策

綠色產業的發展,反映著一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環保水平,是一國經濟、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等綜合實力的一個縮影。綠色產業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重要的物質、技術保證,又隨著世界綠色消費浪潮不斷高漲。企業開發的環保概念產品成為各國、各地區以及各企業贏得國際市場的重要保障之一,環保產業本身也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熱點。我國應該面向國際市場,確立綠色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分步驟,多梯次推進規劃的實施,把綠色產業培育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綠色產品出口的牢固基礎。

(四)突破綠色壁壘的外貿對策

1.要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可以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認的相互非歧視待遇和國民待遇的規定,向對中國產品的銷售采取歧視性做法的國家提出抗辯,以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協議中對于發展中國家給予特殊照顧的有關規定為法律后盾,力爭通過磋商、談判解決此類貿易糾紛,同時也可以向有關國際組織提出申訴。

2.積極參加有關國際環保組織和貿易組織的活動與談判,擴大中國在一些國際環保立法和貿易立法方面的影響,阻止一切濫用環保法規、濫用貿易協議條款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企圖。

3.對發達國家違反非歧視性原則對中國出口產品規定高于其本國產品的環境標準而設立綠色壁壘,中國可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認的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提出抗辯,依據環保公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規定,通過磋商、談判解決;還可以團結、聯合發展中國家,利用相關的國際協議、公約的有關條款,突破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此外,在資金技術允許下,我們也可以向進口國投資辦廠,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充分享受與東道國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越過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

(五)建立自身綠色壁壘

1.建立自身的綠色貿易壁壘。為了防止國外利用中國環境標準低和環保意識薄弱的機會向中國出口不符合環境標準、污染重的產品和廢舊物資,中國應對三資企業進行調查和評估,嚴格把關,禁止興建高污染、難治理的項目,避免新的污染行業向中國轉移,防止一些外商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和逃避所在國嚴格的污染治理規定,相繼在中國境內投資設立污染防治費用高、處理難度大的農藥、化工、印染、造紙、電鍍等企業。以免給中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使綠色壁壘成為中國出口潛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