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7: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資源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海洋資源;產權;產權界定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265-02
一、海洋資源產權及中國海洋資源產權有效界定
(一)產權的定義
產權是財產權的簡稱,它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流派的經濟學家對產權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產權定義為,“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經濟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 [1] 美國經濟學家科斯認為,“產權安排確定了每個人相對于物時的行為規范,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與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承擔不遵守這種關系的成本。” [2]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德姆塞茨對產權的定義:“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它之所以有意義,就在于它使人們在與別人的交換中形成了合理的預期。產權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為實現外部效應的更大程度的‘內部化’提供行動的動力。”[3] 著名產權經濟學家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人們在資源稀缺條件下使用資源的權利。他認為,“產權體系是授予特定的個人某種權威的辦法,利用這種權威,可以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選擇任意一種對待定物品的使用方式。”[4]
總之,產權不是人對物的關系,而是指人們之間彼此認同的行為關系,這種行為關系是由物的存在及關于他們的使用所引起的,即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它不僅是人們對財產使用的一組權利,而且約束了人們行為規范的社會制度。產權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交易性等基本屬性。產權的功能是能夠明確界定不同民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能夠為外部性的內部化提供激勵,能夠經過產權安排對資源配置進行調節。
(二)海洋資源產權的概念
海洋資源產權是產權持有者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控制程度和享有該資源所產生經濟利益的范圍。與一般產權含義一樣,海洋資源產權同樣是“權力束",即它由一系列權利所組成的,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等等。同時,它也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轉讓性等屬性。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即海洋資源所有權和海洋資源使用權。
海洋資源所有權是所有者依法排除他人,獨占海洋資源資產,并通過占有、使用、收益及處分等方式利用海洋資源資產,以實現所有者應享利益的權利[5]。
海洋資源使用權是某一組織或個人通過所有者授權所擁有的對海洋資源資產進行開發利用的權利。其內容同時包括占有權能、使用權能、收益權能和處分權能。
(三)對中國海洋資源產權的有效界定
1.海洋資源產權界定的內容。產權界定的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分清財產的所屬關系,也就是說財產歸誰所有,誰是財產的所有者;第二,在明確財產所有權主體的情況下,要在產權實現過程中清楚界定不同主體之間的權責利關系。對于海洋資源來說,海洋資源的產權界定要實現兩點:一是意識實現所有權與行政權的分離,明確所有者的權利和責任范圍;二是在清楚界定所有權主體的基礎上,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明確界定各主體之間的權責利,做到權能與利益相對稱,權利與責任相對稱。
2.海洋資源產權界定的必要性。第一,清晰界定海洋資源產權能增加其確定性。產權不清晰會使人們缺少最基本的安全感,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夠積極,這樣就會導致濫用海洋資源。因此,隨著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為了減少海洋資源經濟關系的復雜化和不確定因素,我們就應該明晰海洋資源的產權化,這樣就會確定人們的經濟關系,也使海洋資源的所有者、經營者的權益受到保護,使各權益主體在交易活動中形成一個可以把握的穩定的預期。第二,明確界定海洋資源產權可以使外部不經濟性內在化。海洋資源配置的外部效應是由于人們在交往關系中所產生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稱,或者權利無法界定而產生的。如果明確界定海洋資源產權,交易的雙方就會直接承擔受益受損的效應,這樣就會受到內部和外部的有效阻止和激勵,從而使內部產生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動力。第三,明確界定海洋資源的產權可以對產權主體進行有效的激勵和約束。產權的重要功能是激勵功能,界定了產權的邊界和主體,主體就有努力的動力,并獲得與預期努力程度相應的預期收益。特別是在產權體系發生分解,關系普遍化以后,更加需要賦予不同的主體以不同的產權并充分界定,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減少和監督成本。第四,明晰界定海洋資源的產權可以發揮其資源配置的功能,提高海洋資源的利用效率。明晰海洋資源產權能夠發揮產權的激勵約束功能,減少開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外部性,解決當前海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秩序混亂等問題,實現海洋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
二、中國海洋資源產權的現狀
(一)中國海洋資源現狀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帶縱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個氣候帶,大陸海岸線長達1 184萬千米; 擁有內水和領海的海域面積37萬平方千米,享有和管轄權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7]。中國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漁業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過3 000種,其中,可捕撈、養殖的魚類約有1 700種,經濟價值較大的有150多種。遼闊的海域面積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中國海洋資源產權現狀及其影響
下面以漳州市沿海各縣為例,在海洋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問題上,現實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海洋資源各種產權關系模糊不清,所有權代表地位模糊,使沿海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經濟的關系缺乏協調。比如漳浦縣在灘涂、淺海使用管理商五花八門,有村鎮集體管理、有個人開發利用、有祖上習慣管理留下的等等。行業之間、村與村之間爭資源、爭空間的沖突與集體械斗時有發生且日益明顯,嚴重破壞社會生產秩序,影響社會安定穩定。
2.產權不清晰,資源開發的巨大收益被轉化為部門、集體或個人的利益,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如漳州沿海各縣基本上都存在漁民群眾“本地海”、“祖宗海”觀念嚴重,從而導致隨便用海的現象尤為突出,無序開發現象嚴重造成海洋資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導致國有海域資源的浪費。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目前東山縣已辦證確權的養殖用海面積228.7萬畝,僅占實際養殖用海面積319.5萬畝的60%,很大部分的養殖用海都不在政府的管轄之內,使海域資源不能正常地開發利用。
3.中國海洋資源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權責利劃分不清。比如東山縣海域管理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在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前,各縣區海域使用方式主要是發包出去用于養殖。由于資源狀況不同,加之缺乏統一規范的操作,海域發包問題非常復雜,如發包主體包括縣、鄉鎮、村等各級政府;承包人有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承包合同缺乏法律規范,承包雙方在海域資源使用上的責權利不清。二是在海域確權中,存在“辦小證,用大海”現象,造成海域資源浪費;一些地區是鄉鎮辦證,個人使用,確權主體與用海主體不一致,造成管海用海雙方責權利進一步脫節。
4.由于產權權利泛化,國有資源產權諸多權能分散于計劃、財政、經貿等政府部門,條塊分割格局下資源產權流動受阻,不能向效率高的使用者集中,資源配置效率低。比如,云霄縣臨港工業發展與漁業用海矛盾突出,根據縣委、縣政府“依港立縣”的決策和廈門港云霄港區、漳州核電、古雷經濟開發區及云霄港區等行業規劃及重大項目的用海需求,云霄海域大部分養殖區已調整為“保留區”,使云霄漁業用海所剩無幾,漁業面臨“失海”危機。
三、明晰海洋資源產權,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保護
中國海洋資源的產權在法律意義上是歸國家所有,但從現實的實踐當中,由于缺乏對資源產權的清楚界定,國家產權是虛化模糊的,每個人都能享用國家資源,沒有人對國家資源進行負責,這些最終導致了對資源的嚴重破壞和浪費,也引起了不同利益主體彼此間的經濟關系的糾紛。根據中國目前海洋資源產權的狀況,要想扭轉中國海洋使用的“無序、無度、無償”局面和規范用海秩序,要想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就必須明確界定海洋資源產權。
海洋資源的產權界定是實現海洋資源高效運營的根本途徑。作為國有資產的一部分,海洋資源的產權界定首先要確保國家所有權利益的實現,形成人格化的所有權代表,真正承擔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在此基礎上,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清晰界定各權利主體的權、責、利,做到權能與利益相對稱,權利與責任相對稱。
中國海洋開發利用中目前尤為嚴重的是不科學的利用海洋資源,最終嚴重破壞海洋自然生態環境,如近海環境污染、海洋災難頻頻發生等嚴重后果。因此,要使海洋資源有效得到利用的唯一之路就是實施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產權制度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明確區分海洋資源產權,并通過有效實施有效解決各海洋使用行為主體間的用海糾紛,有效實施海洋使用功能順序,減少對海洋資源不合理開發的短期行為,進行海洋資源的有效開發,保護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2] 科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 聶銳,王元地.現代企業理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4] 阿爾欽.公司管理和產權[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1,(1).
[5] 高誼.海洋國土產權論[J].中國土地科學,1995,(7):11-15.
[6] 韓立民,陳艷.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
篇2
為了定量研究渤海主要海灣海洋資源和生態承載狀態,有效利用渤海海洋資源,本文建立了海灣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狀態空間評價模型對渤海內三個海灣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顯示,2005-2008年三灣均處于超載狀態,其中,萊州灣承載壓力最大,承載力值偏低,渤海灣和遼東灣承載力值略好。通過分析,渤海內三灣在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將面臨較大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制約,因此,必須通過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加大海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逐步恢復污染海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和環境納污功能,才能有效提高渤海生態環境整體承載水平。
關鍵詞 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狀態空間評價模型;渤海;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 X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2-000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02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學者組成“羅馬俱樂部”,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對世界范圍的資源、環境與人的關系進行評價,并預測到21 世紀中葉全球經濟增長將達到極限,為后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奠定了學術基礎[1]。著名經濟學家Arrow與其他學者一起在《Science》上發表了《經濟增長、承載力與環境》一文,在學術界和政界均產生了極大反響,引起了人們對環境承載力相關問題的高度關注[2]。
我國專家學者于20 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對資源、環境和生態承載力進行研究。1999 年王中根、夏軍運用資源與需求的差量法對西北典型干旱區河流流域的生態承載力進行了評價和預測[3]。2001年毛漢英、余丹林運用三維狀態空間法表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進行了綜合評價[4]。2009年付會探討了海洋生態承載力的內涵和特征,指出海洋生態承載力由壓力和承壓兩部分構成[5]。
綜上所述,在海洋承載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6-7]定義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在良性循環的條件下,能夠承載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規模的能力,是承載體“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與承載對象“社會經濟發展”之間耦合關系的反映。本文在定義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構建了較為系統的指標體系,充分收集研究相關數據,采用毛漢英等人提出的狀態空間法對渤海內主要海灣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研究分析。
1 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
1.1 狀態空間評價模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將狀態空間法應用于定量描述和測度區域承載力和承載狀況。其本質是一種時域分析方法,通過狀態空間的原點同系統狀態點構成的矢量模來表示區域承載力的大小,不僅可以表征系統外部特征,更揭示了系統內部狀態和性能[8]。
本文借鑒狀態空間法研究海灣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選取若干能較好反映目標區域的海洋資源、生態和環境系統的指標,建立海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各指標在某一特定時段的理想值,根據各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排序,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其次,計算狀態空間中的點到坐標原點的矢量模,即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簡稱CMREE)的數學表達式[9]為:
CMREE=|M|=∑ni=1Wix2ir
公式中xir為各指標處在理想狀態下的空間坐標值(i=1,2,...,n);Wi為各指標的權重;|M|為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矢量模;n為選取指標數量。
最后,通過比較不同狀態下的矢量模值的大小來判斷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系統的承載狀況。當CMREE>1,=1,
1.2 指標體系及數據來源
1.2.1 指標體系的確定
要準確度量渤海內主要海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狀況,必須構建能有效反應渤海內海洋資源、生態和環境承載系統的指標體系。經實地調研及多重共線性分析,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召開專題會議,確定影響海灣承載力的四類指標,分別為:社會經濟發展壓力、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海洋環境支撐能力和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同時考慮到指標代表的信息以及指標間的相互關聯性,最終選取了30項指標作為目標區域海洋承載力的評價指標體系[10](見表1)。
1.2.2 數據選取
渤海三面環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渤海內三大海灣(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區域跨行政區分布,部分數據無法直接獲得,需要歸納、計算和整理,文中不一一列舉。指標數據主要來源2005-2008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天津統計年鑒、河北統計年鑒、山東統計年鑒、遼寧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地方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中國環境統計年報、地方年鑒和地方志等資料,以及2009年環渤海實地調研獲得。
1.3 理想值與指標權重的確定
1.3.1 理想值的確定
根據渤海灣區域的實際情況,結合該區域各地市相關規劃,理想值的選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采用與發展階段目標相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定作為理想值,如:水質綜合指數、生物多樣性綜合指數、無機氮和COD海洋環境容量等指標;二是參照國際和國內相似發展程度下的對應指標數據,以階段內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為理想值。如:人口密度、GDP比重、第二產業比重、海洋產業總產值、廢水排放總量、原油和天然氣儲量、海洋捕撈和養殖量、環保投資指數以及污水處理率等指標;三是結合SPSS差值計算階段內指標實際值,如:海水養殖面積、碼頭長度、泊位個數、鹽田面積等指標;四是部分指標在評價區間是固定值,采用其實際值作為理想值,如岸線長度、海域和濕地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等指標。最終確定各海灣理想值見表2。
1.3.2 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11]計算各指標權重,經課題組研究人員及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的問卷調查,對渤海內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打分,分別構造判斷矩陣,各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均小于0.1,說明各判斷矩陣均具有滿意一致性,權重的分配是合理的,類別層和要素層權重見表3。
1.4 海灣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計算
為了消除不同指標量綱和數量級差對于評價的負面影響,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通過海灣承載力評價指標的實際值與理想值的比值對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對承載力的貢獻是正向的,稱為正效應;對資源、生態和環境消耗的是負向的,稱為負效應。
其數學公式如下:
正效應:rij=xijx′ij;
負效應: rij=x′ijxij
其中,rij為各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xij為各指標原始數據,x′ij為各指標的理想值。
按照狀態空間法的海灣承載力(CMREE)公式進行計算,可得渤海內三灣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值。通過對目標層和四個類別層承載狀況的分析,以期對渤海內三灣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一個全面的掌握。
2 渤海內三灣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及比較分析
2.1 目標層承載力比較分析
通過狀態空間評價模型及承載力計算公式得到三灣區域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值(見圖1)。截至2008年底,萊州灣海洋資源和環境承載壓力最大,渤海灣和遼東灣承載力值略好于萊州灣,但是總體上三灣均處于超載狀態。盡管三灣海洋生態承載狀況存在一定的波動,但三灣承載狀況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
2.2 類別層和要素層承載力比較分析
在三灣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目標層承載狀況分析的基礎上,對其復合系統的類別層,也就是社會經濟發展壓力、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海洋環境支撐能力與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分別進行評價分析,從而找出引起三灣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狀況變化的主要原因,更好地為三灣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2.2.1 社會經濟發展壓力承載狀況
2005-2008年三個海灣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值在1.2-1.4之間波動,總體呈逐漸增大的趨勢。其中遼東灣和萊州灣壓力值呈快速下降趨勢,從1.39下降到1.29左右;渤海灣壓力值雖有波動,但趨勢沒變,壓力最小值為1.29(見圖2-A)。從要素層承載狀況分析,三灣人口和環境壓力較大,社會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主要由于2005-2008年三灣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其中,渤海灣區域GDP占
環渤
海區域比重接近20%,遼東灣區域海洋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速30%以上。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帶來COD、氨氮等污染物增加,海水富營養化程度加重,海洋環境惡化等問題。同時,隨著環渤海區域內遼寧“五點一線”振興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藍色半島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個海灣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增大的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2.2.2 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比較分析
2005-2008年三個灣海洋資源供給能力值在1.5-1.9之間,三灣資源供給能力呈緩慢上升趨勢(見圖2-B)。其中,渤海灣供給能力最強,供給能力從1.56提高到1.85。遼東灣和萊州灣供給能力次之,在1.69-1.77之間。盡管三灣資源供給能力有提高的趨勢,但資源存儲量有限,長期看三灣海洋資源供給能力仍然存在較大壓力。
從要素層承載狀況分析,三灣旅游資源供給能力較弱,漁業資源和空間海域資源次之,油氣資源相對較好。環渤海區域濱海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配套基礎設施落后,因此2005-2008年三灣旅游供給能力相對較弱,隨著旅游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預期旅游供給能力有提高的空間。盡管漁業捕撈量和養殖產量逐年增加,但近岸漁業資源幾近枯竭,如不采取有力的漁業資源保護措施,海洋漁業資源供給有下降的趨勢。2005年以來三灣油氣資源供給能力明顯提高,一方面由于渤海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油氣資源儲藏豐富,具有很強的油氣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了經濟社會對石油、天然氣資源需求的增加,導致油氣資源供給能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油氣資源儲量是有限的,因此這種供給能力提高是難以持續的。
2.2.3 海洋環境支撐能力比較分析
2005-2008年三個灣海洋環境支撐能力值在1.1-1.3之間,三灣環境支撐能力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其中,渤海灣支撐能力在1.17-1.23間波動,遼東灣從1.3下降到1.2左右,萊州灣從1.25下降到1.2左右。可以看出,盡管渤海灣和萊州灣環境支撐能力有波動,但總體下降的趨勢是一致的,在海洋環境容量是有限的前提下,三灣海洋環境支撐能力仍然存在較大壓力。從要素層承載狀況分析,2005-2008年渤海灣增加了環保投入比重,但水質狀況仍較差,海洋環境容量趨于飽和。遼東灣和萊州灣環保投入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入海污染物總量有限,因此水質狀況相對較好。三灣需進一步加大對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從源頭上控制住污染物入海總量,改善提升三灣的水環境質量。
2.2.4 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比較分析
2005-2008年三個灣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在0.9-0.95之間,三灣生物維持能力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其值偏低(見圖2-D)。其中,渤海灣下降趨勢較明顯,維持能力從0.95下降到0.9,萊州灣次之,維持能力從0.95下降到0.92,遼東灣在0.93-0.95間波動。隨著沿海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帶來近岸海域水質惡化的趨勢,三灣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面臨的壓力可能長期存在下去。 從要素層承載狀況分析,2005-2008年渤海灣和萊州灣生物多樣性綜合指數呈下降并趨穩態勢,遼東灣生物多樣性綜合指數呈小幅波動上升趨勢。生物多樣性對海洋生態系統完整性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的強弱,因此應通過禁止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嚴格控制污染物入海總量,避免環渤海區域近岸海洋生態環境繼續惡化。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2005-2008年渤海內三個海灣的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普遍偏低,且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萊州灣綜合承載狀況最差。目前渤海內三個海灣均處于超承載狀態,而生態環境的支持和維持能力尚顯不足,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壓力增大的狀況下將會逐漸遇到較大的環境制約。結合類別層和要素層承載狀況比較分析:渤海灣環境壓力相對較大,遼東灣和萊州灣次之;遼東灣捕撈和養殖能力相對其他兩個海灣較強;渤海灣和萊州灣的油氣資源供給能力較強,但本文油氣資源儲量指標數據由油氣產量數據替代,因此這種供給能力的暫時提高是不可持續的;渤海灣水質狀況在三灣中最差,生物多樣性綜合指數相對較高,但三灣生物多樣性指數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針對以上分析結果,應在以下幾方面改進:
第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由粗放的海洋資源加工型向集約發展工業化方向轉型,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借助環渤海區域強大的海洋科技資源,大力發展新興海洋科技產業。
第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人的活動是環境壓力的最終來源,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和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必須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環渤海地區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更加凸顯控制該區域人口增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中,渤海灣地區環境壓力最大,控制人口增長刻不容緩。
第三,加大海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將渤海污染防治和沿海陸域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結合起來,實施渤海區域整體預防和治理,逐步恢復污染海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和環境納污功能[12],提高渤海生態環境整體承載水平。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Meadows D H, Meadows D L, Randers J, et al., The Limits to Growth[M]. New York: U.Books, 1972.
[2]Arrow K, Bolin,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 Science, 1995, 268: 520-521.
[3]王中根, 夏軍. 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 長江職工大學學報, 1999,(4):
9-12. [Wang Zhonggen, Xia Ju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Bear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hang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1999,(4): 9-12.]
[4]毛漢英, 余丹林. 區域承載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討[J]. 地球科學進展, 2001,(4): 549-555. [Mao Hanying, Yu Danlin. A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J]. Adve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1,(4):549-555.]
[5]付會. 海洋生態承載力研究[D].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 2009. [Fu Hui. Research on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6]韓增林, 狄乾斌, 劉鍇. 海域承載力的理論與評價方法[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6,(1): 1-5. [Han Zenglin, Di Qianbin, Liu Kai. R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gion[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1): 1-5.]
[7]劉康, 韓立民. 海域承載力本質及內在關系探析[J]. 太平洋學報, 2008,(9): 65-75.[Liu Kang, Han Limin. A Further Look into the Nature of Sustainability of Territorial Water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Concerned[J]. Pacific Journal, 2008,(9): 65-75.]
[8]狄乾斌.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以遼寧省為例[D]. 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 2007. [Di qianbin. Theory,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 Dalian: Liao Ning Normal University,2007.]
[9]王開運. 生態承載力復合模型系統與應用[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6, 16-17. [Wang Kaiyun. Composite Model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 16-17.]
[10]譚映宇. 海洋資源、生態和環境承載力研究及其在渤海灣的應用[D].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 2010. [Tan Yingyu.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ohai Bay Rim[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
[11]熊永柱. 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及其應用研究:以廣東省為例[D]. 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7. [Xiong Yongzhu. Study on Assessment Model of Coastal Zo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D]. Guangzhou: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2]劉容子, 吳姍姍. 環渤海地區海洋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承載力研究[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9, 129-131. [Liu Rongzi, Wu Shanshan. Studies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Area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129-131.]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TAN Yingyu1 ZHANG Ping2 LIU Rongzi2 ZHOU Lei1
(1.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China;2.China Institute for Marine Affairs, Beijing 10086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to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tate of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Bohai Sea, and also meet the urgent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way in using and exploiting the marine resources. It get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 for three bays in Bohai Sea by running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bays were all overloaded from 2005 to 2008. Additonally, Laizhou Bay took the most pressure and the CMREE was relatively low, Bohai Bay and Liaodong Bay were relatively good. By analyzing,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se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will be the most seriously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MREE for the whole Bohai Sea is restructuring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implementing the marine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recover, and gradually recovering the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Key words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Bohai Sea; 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7-10
篇3
[關鍵詞]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隨著陸域資源的稀缺性越來越大,海洋資源逐漸引起各國的重視,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顯,世界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強對領海甚至公海的開發。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盡管各國政府和學術界都對海洋管理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但實際上關于海洋管理的涵義及學科構建尚沒有一個清晰統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當前對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兩個角度:一是從行政法的角度對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書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來編撰。二是從管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關系,如鄭敬高等人編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書。但是目前尚沒有學者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論述。而明確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學科地位,不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學)自身的理論構建和發展,而且可以從一種全面的視角來審視海洋行政管理與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關系,有利于整個管理學科的完善和發展。本文嘗試從公共管理的學科角度對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構建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海洋管理與海洋行政管理
關于海洋管理與海洋行政管理的關系,部分的學者已經作了一定的闡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對象分為自然系統對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動者對象兩部分,將海洋管理定義為:“在海洋事業(含開發、利用、保護、權益、研究等)活動中發生的指揮、協調、控制和執行實施總體過程中所產生的行政與非行政的一般職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對海洋管理的定義著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體現出對海洋行政管理與其他管理的區別。鄭敬高對其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把人類以海洋為對象的實踐活動和以這種實踐活動為對象的管理活動區別開來,前者稱為海洋管理,后者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為詳細一些,前者稱為海洋經營管理,后者稱為海洋行政管理。筆者也認同這種劃分,只是認為海洋行政管理還應該包括政府對自身介入海洋活動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義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機關及其人員依法對自身及社會組織介入海洋活動的管理行為。他至少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動過程中對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機關對社會其他主體在海洋活動中的管理、協調和監控。
此外,筆者更傾向于將海洋行政管理理論作為海洋管理理論的發展主體。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帶動海洋經營管理的發展,其學科的發展脈絡與陸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說陸域管理理論沿著一條“企業管理理論——一般管理理論——行政管理理論(包括公共管理理論)”的脈絡發展,后者的發展更多的建立在對前者理論的借鑒上,那么海洋領域管理理論則應該相反。其脈絡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論——私人海洋管理理論”。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實踐活動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為的有效介入。人類誕生于陸地,發展于陸地,在陸地上的活動較之海洋,成本較低,個人和私人組織有能力支撐自己活動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較短,個人和私人組織也愿意為其活動進行投資。因此,在陸域,私人管理的理論占據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論的發展有賴于借鑒私人管理理論的發展。而海洋活動和陸域活動不同,其不可預測性較之陸地要大的多。個人和私人組織在面對海洋活動時,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過多的介入,或是其開發多帶有短視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遠遠低于陸地,影響對海洋的進一步開發。換言之,人類探索海洋規律的活動,其“公共性”更加明顯,這種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規律探求,由政府來提供更為適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動時,必然需要建立對自身活動有效管理的理論體系,海洋行政管理的價值正是體現于此。
2.海洋活動具有更強的外部性。所謂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屬于買賣或交易雙方的預測,但卻是組織運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事物。[3](P9)它體現出一種活動不僅產生活動者所希望的或只影響他自己的結果,而且對他人和環境造成影響。通常而言,活動的外部性傾向于特指其負外部性。絕大多數海洋活動都產生影響公共利益的負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環境的破壞更是具負外部性的公共問題。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就這些外部性很強,影響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動進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動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動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體,其協調需要政府的參與和主持。尤其是當今社會,世界各國都加強對海洋的開發。美國在1998年全國海洋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開發、保護、恢復海洋資源的建議,并從2001年起對海洋環境和法規進行全面研究,對國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評估,從而為21世紀美國海域經濟開發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長達514頁的研究報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開發年度推進計劃》中,已經把“探求新的海洋開發的可能性,立足于國際角度推進海洋的開發”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確立起來。[5]各國對海洋資源的爭奪,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利益摩擦,我國如果要在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僅需要完善國內的開發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國際開發的協作和協調。這兩方面都屬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疇。
如果將海洋行政管理作為海洋管理理論的發展主體,即將探索政府管理行為作為重點,那么,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與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間的關系?三者關系的明確是海洋行政管理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
上個世紀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進行學科結構的調整,其重大舉措之一是設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設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五個二級學科。作為一級學科的公共管理學,其研究對象和范疇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政府自身的運作和管理;政府對社會不同領域的管理(部門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門的內部運作和管理(如學校和醫院的內部管理)。[6]但實際上,公共管理學科的五個二級學科,對這三個層次的劃分并不明顯,或者說,很難界定五個二級學科到底應該歸屬哪一個層次,它們之間更多的是一種重疊和交叉的關系。尤其是面對新的領域擴充時,很難明確新領域的學科地位,至少現在的學科體系就并沒有凸顯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這說明當前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為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提出了兩條思路:第一,公共管理應該留有向外發展的余地,隨著社會需求和基礎條件的成熟,增設或新添其他的二級學科,只是增設的二級學科應該著眼橫向分工的專業領域如環境保護等,而不是具有綜合特征的學科;第二,將行政管理作為公共管理學的基礎和平臺,建立開發式的學科體系,即行政管理與其他的四個二級學科不是并列關系,而是某種基干與分支的關系。在不變動現有的學科體系下,可以容納增加的研究領域。[7]
暫且不論這兩種思路,哪一條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我們所關注的是,對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發展,哪一條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選擇第一條思路,作為與土地資源管理并列的二級學科,海洋行政管理稱為“海洋資源管理”更為合適一些,這就面臨著學科名稱的再次變化。[2]筆者傾向于第二條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為學科平臺,將行政管理的理論體系作為基礎,借鑒其他二級學科的成果,逐漸完善自身的學科體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學科類別,完善各自的發展。如上所述,當前海洋管理與海洋行政管理的關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贊同海洋管理劃分為海洋經營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為主體的觀點。若堅持第一條思路則面臨“海洋資源管理”概念的誕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經營管理、海洋資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又是一個新的課題。這將為整個海洋管理的發展人為增設一些壁壘,不利于學科的相互借鑒和發展。
2.當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學科構建不足以成為一級獨立的學科。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國關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其自身的理論體系不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論,也遠不如其他的四個二級學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鑒的行政管理理論,要遠多于自身的獨特理論。將海洋行政管理歸屬于行政管理的一個研究系統,一方面可以繼續沿著當前的研究脈絡發展下去,繼續借鑒,另一方面也不會與當前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發生沖突。有利于整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為學科平臺,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為為核心的學科特點。如上所述,與陸上管理行為和理論的發展脈絡不同,海洋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政府組織強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強政府行為的學科,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積累的大量的理論和經驗。這些理論和經驗如果作為海洋行政管理學發展的基石,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的促進海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和學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學科構建
在明確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內涵和學科定位后,如何構建海洋行政管理學的學科體系,也是一個需要面對的課題。當然,國內外的部分學者對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疇上作了一定的詮釋。美國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賴納在他們合著的《美國海洋管理》一書中,將國家對海洋活動的管理分為十項職能:組織海洋研究;從事海洋資料的收集、存儲與分配;財政贊助;稅收;監測;實施法律;解決沖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規;制定規范等。而國內的學者鄭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書中將海洋行政管理的體系分為海洋行政管理體制;海洋立法與執法管理;海洋政策與決策;海洋權益管理;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環境管理等幾個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書主要從行政法的角度進行闡述,全書的體系也類似于行政法教材的體系。[9]
筆者在綜合不同學者的分類基礎上,根據行政管理的學科構建,認為海洋行政管理的學科體系,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海洋職能。其內容主要涉及國家在海洋活動中的職責定位,政府應該介入何種海洋活動,介入的程度多大,應該采取何種方式介入,以及隨著海洋環境和行政環境的變化,政府應該做出何種反應。
2.海洋制度。針對海洋職能,國家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應該建立何種的組織體系,其機構的設立、權責、相互關系等一系列內容;此外,權力機關針對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機關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應該屬于這一層面。
3.海洋戰略。盡管傳統的行政管理理論并沒有涉及戰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將戰略管理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要將戰略思維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階段之中。[8]對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戰略思維更為重要。戰略的涵義本來就蘊含著一種競爭,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爭奪,正是戰略思維的體現。海洋戰略的重點在于探討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的變化,海洋未來的國際地位,世界各國針對海洋的舉措,以及我國如何保護領海和有效參與公海開發。
4.海洋決策。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內容,海洋決策的研究范疇同樣應該立足于此。在借鑒公共政策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結合海洋戰略和海洋環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實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決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機關及其人員貫徹法規和政策的全部活動或整個過程。它至少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海洋行政指揮、海洋行政溝通、海洋行政協調、海洋監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實施應該是整個海洋行政管理內容最為龐雜的部分,也應該成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論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財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動中的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權力機關如何界定海洋開發的財政支出在整個財政預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財政手段有效的調控整個海洋開發的進度和規模,以達到海洋開發的最佳效果。
7.海洋倫理。主要探討在開發海洋資源的過程中,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系、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洋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海洋長期利用與近期利用之間的關系、各國在公海的行為規范等。
[參考文獻]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論[M],海洋出本社,1997
[2]鄭敬高.海洋管理與海洋行政管理[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美]戴維.H.羅森布魯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鄭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關于中國陸域經濟與海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論公共管理學科整合:問題、挑戰與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8][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篇4
關鍵詞: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51-02
縱觀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是因海而興、因海而強、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個最發達國家中有8個在沿海,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世界五大產業帶全都瀕海而建。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人類越來越認識到海洋擁有無法估量的通道價值和戰略價值。中央在十報告中高瞻遠矚提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海南也及時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強省建設”。
一、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
海洋經濟一詞的較早表述,見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舉辦的主題為“海洋經濟與圣勞倫斯發展”的論壇,該論壇主要探討海洋經濟在圣勞倫斯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2009年6月,美國出臺了國家海洋經濟計劃的第一份獨立報告《美國海洋和海岸經濟(2009)》,并召開了美國“海洋經濟:海洋在國家經濟未來發展中的作用”聽證會。后來,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關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區、增強海洋經濟實力發展計劃”的備忘錄。至此,美國海洋與經濟的聯系以及海洋在經濟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經濟及其重要性在當今得到了很好的見證,從食品到燃料,我們依賴于海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來驅動經濟發展。”關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經濟”(Healthy-
blue economy),事實上是將海洋生態和海洋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入海洋經濟中的發展思維,是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經濟系統統籌協調的發展模式。
(二)國內研究
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五次海水養殖浪潮,被稱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史上的五次海洋產業技術革命。20世紀80年代,我國又提出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向海洋乃至內陸水域索取人們所需要的、更多的優質水產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構想。此后,“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的口號頻繁出現于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文獻中。宋幼勤(2001)認為,海洋經濟即為藍色經濟,或者將藍色經濟解釋為海洋經濟的衍生形式。還有學者提出了更狹義的海洋經濟概念,將海洋經濟定義為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車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戰略提出后,國內各界對于海洋經濟的理解(姜大明,2009;龍永圖,2009)雖然在具體表述上略有差別,但基本上都已將海洋經濟與藍色經濟做了區分,將藍色經濟視為較之于海洋經濟的一個更為寬泛、更具發展內涵的概念,更強調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海洋生態與經濟、社會等子系統的協調,海洋產業外延的擴展,即由單純的海洋經濟擴大到海洋、臨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陸統籌一體化發展[1]。
二、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挑戰
(一)發展現狀
海南省四面環海,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海域面積的2/3,海岸線長度1 823公里,擁有國內唯一的熱帶海洋性氣候,海洋資源十分豐富。作為中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612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等四大支柱產業;2011年,這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396億元,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為中心的北部綜合產業帶、以三亞市為中心的南部休閑度假產業帶、以洋浦經濟開發區和東方工業區為主體的西部工業園區和圍繞“博鰲亞洲論壇”的東部旅游農業產業帶。濱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海南省航空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酒店業的快速發展,刺激了該省的消費需求,有力地拉動了海南省經濟增長[2]。海洋港口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亞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東有清瀾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
1.海洋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海南省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滯后、比重過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22:23:55,而全國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5∶47∶48,與全國對比,海南省海洋經濟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比重過低。
2.海洋科技力量較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機構分散、規模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大型研發基地,影響了海洋科技綜合優勢的發揮。科技成果產業化進展較慢、轉化率較低。
3.海洋產業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產業投融資體制不健全、渠道不暢通,各級財政沒有設立海洋產業專項資金,不能發揮財政對海洋產業投入的帶動作用。同時,涉海企業也沒有直接進入資本市場融資,融資渠道不寬。造成海洋產業融資能力弱,投入嚴重不足,而海洋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到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進程。
4.海洋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進程相對滯后,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現行海洋法律法規過于原則化,有些已經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內容不夠完善、不配套、不系統,沒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體系。
(三)機遇與挑戰
海南省雖擁有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但是2011年海洋經濟總產值僅為612億元,與廣東(9 807億元)、山東(8 300億元、浙江4 500億元)、福建(4 420億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這與其海洋資源大省的地位極不匹配,離海洋經濟強省差距甚遠,大海洋小產值矛盾尤為突出。“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較短時期通過跨越式發展,達到或超過沿海強省海洋經濟水平,是建設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和實施綠色崛起面臨的重要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背景下,作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來了發展海洋經濟的重大機遇,海南省該如何利用好遼闊的海域,抓住機遇建“海洋強省”。海南省應大有作為,也義不容辭。因此海南省應利用好優勢的海洋資源,跨越式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推進“海洋強省”戰略步伐,早日實現國家的戰略意圖。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培養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
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網絡、媒體、展覽等多種途徑,強化海洋國土觀念,增強科學開發利用海洋意識,強化海洋環境資源意識,深刻認識發展海洋經濟對維護南海和海洋權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加強漁監船隊建設,開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開展巡航監視和執法檢查,對越境捕撈漁船依法查處。建設南海維權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島設立行政機構,加強對西南中沙群島的行政管理。鼓勵海南省漁民建造鋼質大型漁船,建設西南中沙漁業補給基地,發展外海捕撈,進一步維護我國南海[3]。
(二)實施科技興海,加快發展步伐
整合現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海南省海洋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為基礎組建海南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建立軍隊、企業、科研院校研發體系,支持海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爭取設立國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財政逐步增大社會發展科技專項資金規模,支持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活動,推進海洋高新技術成果集成創新和產業化。建設南海海洋科技研發基地和產業園區,加快海洋高科技產業化進程。科學開發西南中沙海洋資源,同時在三沙市建設海洋生態保護區,并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大投入力度,壯大產業規模
政府應加強財政資金對發展海洋經濟的支持,特別是要增加對公益性海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爭取將南海油氣開采稅收的一部分用于軍民共建海防體系建設,力爭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物資、裝備免稅。搭建投融資平臺,逐步建立起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群眾自籌、吸引外資等開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積極爭取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入和國家中長期政策性貸款的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將資金向海洋產業傾斜[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外商采取各種投資方式興辦海洋外資企業。
(四)抓好項目建設,強化帶動作用
應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引入一批關系全局和帶動性強的重大海洋經濟項目。要加強協調配合,提高辦事效率,優先保障具有重大影響的海洋項目用海用地指標,并以此類項目為突破口提升帶動輻射功能,促使相關海洋產業集中集約發展,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優化,壯大海洋經濟總體規模,增強海洋經濟發展后勁。重點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濱海礦砂項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項目的建設。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開發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資源。
(五)完善法律體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內容,重點推進法規空白領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強海洋法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加強港口管理、海洋漁業管理、海洋資源管理、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海島開發與保護、海域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等法規體系建設,形成更加完備的海洋綜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興海”,把海洋資源開發和管理活動真正納入法制化軌道。建立海上執法協調機制、海上執法信息通報和案件移交制度,開展海上聯合執法行動,提高對海上綜合案件的處置能力,制定海上應急執法工作預案,提高海上執法的整體力量與優勢。
(六)實施人才戰略,增強發展后勁
突出引進和用好高層次海洋創新創業型人才,加強重點海洋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創新海洋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營造適合海洋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實,把海洋重要人才的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人頭上。實施海洋人才工程,重點引進和培養海洋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海洋基礎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進濱海及海島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工程、海洋新興產業、南海資源開發等重點海洋產業的人才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與公共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崔玉閣.山東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5.
[2] 齊美東.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經濟發展探討[J].生產力研究,2011,(1):135.
篇5
[關鍵詞]:遙感 防災減災 海洋管理
1、概述
海洋管理也可稱為海洋綜合管理,是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代表政府履行的一項基本職責。它的核心內容包括: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管理以及海洋權益管理,協調機制。《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關于海洋綜合管理問題的定義是:“海洋綜合管理應從國家的海洋權益、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的整體利益出發,通過方針、政策、法規、區劃、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以及組織協調、綜合平衡有關產業部門和沿海地區在開發利用海洋中的關系,以達到維護海洋權益,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目的。
當前我國海洋管理的業務化工作中海洋災害應急監測、海域使用測量、入海排污口監測、海岸帶調查等工作仍然以人工現場采樣、調查船走航監測為主。這就造成了日常管理效率低、管理滯后、災害發現不及時、應急反應速度慢等問題。
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衛星海洋學的發展,遙感中的大量高新技術被應用到海洋日常管理中來,成為獲取和更新空間數據的強有力手段。不僅可進行一次性的資料調查和環境監測,通過多時相信息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將遙感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有機整合,能夠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快速檢測和預報。
2、遙感在海洋管理的應用
2.1 海洋災害預警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海岸帶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發生海洋災害時往往損失巨大。我國沿海常見的海洋災害包括:赤潮、臺風、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洋溢油和海水污染等。當災害發生時,常規監測方法無法給出全面的災情評估。
在赤潮監測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衛星數據為美國的SeaWiFS資料,其空間分辨率為1Km,時間分辨率為1-2天。SeaWiFS被稱為第二代水色傳感器,擁有比前代傳感器更多的波段、更高的信噪比(SNR)與更好的大氣校正算法,在計算生物量、葉綠素a濃度和水體透明度等方面有更可靠的生物光學算法。如果采用補償懸浮物散射的大氣校正算法和適合當地的葉綠素算法,SeaWiFS能很好的估算葉綠素濃度數據,進而預測赤潮的發生。雷達是近年來溢油探測中十分重要的傳感器,用于溢油探測的雷達主要有兩種,即合成孔徑雷達(SAR) 和側視機載雷( SLAR)。通過氣象衛星也可以對臺風的風速、氣壓、影響范圍和移動路徑等情況有比較準確的了解。通過陸地衛星如我國發射的HJ-1A/B以及資源三號衛星,可以對海岸帶環境變化情況給出比較可靠的分析.
遙感技術是獲得海洋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于衛星遙感技術具有實效性、大尺度、成本低、快速和長時間連續監測等其他方法不能比擬的優點,利用遙感技術建立全天候多層次立體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災害監測、預警工作開展的基礎,它也能夠對我國沿岸海區的異常和災害的發生提供足夠多的基礎觀測資料,對改善我國現有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水準,減輕海洋災害,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 海域使用動態監管
當前我國海域管理自動化程度低,管理和各種業務數據分散,如何將復雜多樣的海洋數據如功能區劃、基礎地理、海域使用、資源、環境、規劃以及其它專題數據有機的管理起來,是海洋管理部門最關心的問題。
在海域使用管理系統中,利用遙感影像作為背景資料,疊加上海域使用數據,可以更加直觀的顯示和反映信息。如在遙感影像上疊加不同時期的海岸線,可以明顯地看出海岸線的沖瘀變化情況,對岸線進行監測。通過遙感影像,可以確定新審批的填海面積,并根據該面積進行有計劃的填海活動。同時還可以監測岸邊的圍墾活動以及河口地區沖瘀的變化情況。
目前,衛星數據被廣泛應用在海域使用管理領域,如SPOT、LandSAT、我國資源三號衛星等。LandSAT衛星屬于美國NASA的陸地衛星(Landsat)計劃(1975年前稱為地球資源技術衛星 ― ERTS ),從1972年7月23日以來, 已發射8顆(第6顆發射失敗)。目前Landsat1―4均相繼失效,Landsat 5仍在超期運行(從1984年3月1日發射至今)。 Landsat 7于1999年4月15日發射升空。Landsat8于2013年2月11日發射升空,經過100天測試運行后開始獲取影像。
2.3 海洋環境參數反演
海洋環境參數包括:海表面溫度,海流、海面風場、波浪、海面高度等.利用衛星數據可以對這些海洋環境參數進行反演,提高對海洋環境現狀的認識,同時可以對海洋災害如臺風、海嘯等進行預警.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傳感器包括:AVHRR、JASON-1、TOPEX/POSEIDON以及QickSCAT等。
AVHRR原本是為氣象研究設計的,但其第3、4、5通道用于探測亮溫數據,其數據經反演可得到海表溫度。由于其具有重訪周期短、可靠性高、成本低并有長時間序列的存檔數據等特點,在氣象之外的環境遙感應用領域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由于NOAA衛星不斷有后續衛星發射,因此用AVHRR進行海溫反演的研究從未間斷,并建立了豐富的模型與算法。1992年8月10日發射的TOPEX/ Poseidon衛星是NASA、美國航天局、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以及法國航天局聯合完成的衛星任務,其目的是用于地圖海洋表面地形。
3、總結
海洋遙感技術對海洋資源管理和環境監測領域的影響日益增強,為研究、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成為人類認識海洋的關鍵技術。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及其與GIS技術結合的日臻緊密,遙感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必將更加廣泛。2I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將遙感技術中的科技生產力轉化為海洋管理部門的現實生產力,提高涉海部門的管理水平,增強辦事效率,滿足社會需求,是全體海洋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相信通過海洋部門和其它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陳應華,王華接,謝學東. 廣東近岸海域赤潮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海洋與漁業, 2008(10):14-16.
篇6
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發表了題為《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的論文,在反思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上,明確闡述了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協調理論”[1],標志著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正式誕生。生態經濟協調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無時無刻不在與生態系統發生關系,且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行始終建立在生態系統基礎上,并與生態系統構成了耦合關系復雜的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在該系統中,不斷增長的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系統資源環境需求的無止境性與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對資源環境供給的局限性構成了連續發展過程中貫穿始終的矛盾,該論斷同樣適用于海洋生態經濟這一特殊復合系統。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隨著人類對海洋認識的不斷加深,人類社會開始了以捕魚、海運、鹽業等為重點的初級海洋產業發展時代,國內外關于海洋生態結構、功能、生物生產力、食物鏈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不斷增多,海洋經濟學研究也逐漸萌芽。20世紀90年代,海水養殖的普及、海洋油氣資源的大面積開發以及海洋旅游產業等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促使人類進入了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時代。然而,隨著人類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的規模化推進,海洋生態系統運行狀況卻愈加惡劣,人為因素引起的海洋災害不斷增多,海洋資源枯竭、水域污染與生境破壞日益嚴重,海洋自然凈化能力、平衡能力不斷衰退。鑒于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生態保護矛盾的日趨尖銳,20世紀90年代后期尤其是進入21世紀,國內外對于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不斷增多。
縱觀已有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國內外學者研究對象涉及到沿海國家、沿海城市、海岸帶、海島、濱海、近海、海洋、漁場等眾多地理空間區域,研究視角大多從海洋(包括沿海、海岸帶、海島等研究對象)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出發,基于海洋經濟需求與海洋生態供給這一根本矛盾,形成了多種海洋生態與經濟發展關系模型和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并在海洋生態經濟綜合協調管理措施上不斷創新突破,研究成果日漸豐碩,為海洋實際開發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支持。總結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國內外關于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主體研究邏輯思路為:以海洋的生態經濟價值貢獻為起點,剖析當前海洋生態經濟矛盾和危機,評估海洋生態安全及產生問題根源,構建海洋生態經濟關系模型,進行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提出海洋生態經濟問題協調、治理或綜合管理的辦法與措施。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涵蓋:系統分析方法、生態經濟學方法、地理學方法、數學模型方法、地理信息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等。由于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起步較晚,各方面研究目前仍處于交叉進行階段,不存在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因此,按現有研究邏輯和內容劃分,本文將該領域的國內外論文研究成果分以下五個方面綜述。
1海洋生態經濟價值和貢獻研究
海洋生態經濟價值與貢獻研究是海洋生態學、海洋經濟學以及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乃至人類開發海洋的基礎,國外學者關于海洋生態經濟價值和貢獻的研究已積淀了較為深厚的理論成果,并初步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評估體系和方法。如Costanza等[2]在構建海洋生態經濟價值類別體系的基礎上,詳細剖析并評估了全球海洋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得出全球海洋生態經濟價值為461220億美元/a;Martinez等[3]研究了沿海區域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重要性,提出應推進繼續海洋生態經濟評估工作,以確保沿海實現最有價值的可持續發展;Beau-mont等[4-5]識別并定義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所能提供的物質與服務,提出該物質和服務的有效利用對海洋生態系統的運轉能夠起到基礎性作用;Kildow等[6]探討了衡量海洋對國民經濟貢獻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各國相關定義和方法的差異,以現有資料測量、比較與海洋有關的經濟活動價值仍較為困難。
在海洋生態經濟價值和貢獻研究方面,國內學者最初主要從理論探討的角度進行定性分析,近幾年許多國內學者開始借鑒國外學者研究成果,并將生態經濟學有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的方法(如市場價值法、影子工程法、機會成本法等)引入,形成了諸多定量實證性結論,尤其是隨著2005年國家海洋局啟動“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研究計劃的實施,國內學者相繼在海洋生態系統服務概念界定、經濟屬性概括、服務類別劃分及經濟價值實際評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如張朝暉等[7]從海洋生態系統的組分、生態過程及生物多樣性等3個方面分析了海洋生態系統能夠產生和支持的生態系統服務,并將海洋生態系統服務歸納為15種類型;高曉路等[8]研究了天津市海岸帶環境的空間價值差異,并對海岸帶產業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發現天津海岸帶工業開發通常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而漁業開發則能帶來正面綜合效益;石洪華等[9]以桑溝灣為例對養殖型海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價值進行了系統評估,結果表明2004年桑溝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為10.51×108元;盧霞等[10]根據TM遙感影像及海岸帶資源綜合調查結果,采用國外學者Cost-anza分類系統和服務單位價值,估算出連云港海岸帶生態系統功能總價值為22.55億美元/a;王麗等[11]應用條件價值法對羅源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維持服務價值進行了評估,并指出家庭年收入、對生物的了解程度和環保意識是影響生態價值評估的主要因素。
2海洋生態經濟問題與危機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海洋自然科學研究推進,人類對各類海洋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程度不斷提高,新興海洋產業陸續崛起,然而,面對海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自然資源不斷枯竭、水域生境持續破壞的現實狀況,國外學者普遍認為海洋生態穩定運行與人口急劇上升、消費超常增長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調和的程度,人類必須重新審視人與海洋的關系,改變海洋經濟原有粗放式發展模式,以扭轉當前全球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危機。
Costanza[12-13]認為人類活動已開始接近海洋的限制,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續利用的共同愿景,同時提出沿海災害對生態、經濟和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受人類經濟利益盲目驅動的經濟體系可能正在破壞人類的可持續福祉;Clausen等[14]從跨國的角度分析了導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魚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人口、經濟和生態因素,提出海洋和淡水魚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由此也導致了全球漁業不可持續發展的危機;Kildow等[6]認為當前海洋生態與各產業正面臨諸多困難與麻煩,亟需對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區采取經濟、生態恢復措施。國內學者關于海洋生態經濟問題與危機的研究主要應用歸納演繹方法,從現有海洋經濟效益和生態問題兩個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涉及內容較多、層面較廣,但學者們也普遍認為我國海洋經濟需求無限與生態供給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銳,局部沿海區域和海域生態經濟危機已十分嚴重。如楊金森[15]從海洋荒漠化危險、海洋產業衰退、沿海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的威脅、海洋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等多個方面系統剖析了我國海洋生態經濟系統當前正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危機;樓東等[16]在分析我國海洋資源現狀的基礎上,應用灰色系統法對海洋產業進行了關聯分析和預測,認為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科技貢獻率低、海洋災害影響大,是制約我國海洋生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吳次方等[17]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我國沿海城市的生態危機在不斷加重,主要表現為大氣污染嚴重、固體廢棄物堆積、熱島效應、地面沉降、濕地消失、水資源污染與短缺、近海污染、赤潮頻發、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方面。#p#分頁標題#e#
3海洋生態安全評估及機理研究
為深入研究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與產生的根源,國外學者在主張推進海洋資源環境普及調查的同時,也將海洋生態安全評價與機理作為研究重點,研究成果呈現出細致、深入的特點。如Garry等[18]計算并分析了新西蘭地區歷年的生態足跡;Bolam等[19]全面評估了英格蘭和威爾士海岸線周圍疏浚物處理的海洋生態環境后果;Vassallo等[20]應用微觀泥沙和底棲生物群落評價了亞得里亞海南部沿海地區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性;Borja等[21]綜合回顧了全球河口和沿海生態完整性評價的工具與方法;Day等[22]應用GIS系統和空間分析法,對澳大利亞海域斯潘塞灣的生態分級進行了空間分布研究,為澳大利亞的海域治理提供了輔助支撐。由于海洋生態系統的持續衰退,國內學者關于海洋生態安全評估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現有研究大多借鑒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模型,但研究成果通常偏重于某沿海地區或海域生態安全的現狀評價,缺乏細節性、跟蹤性、系統性的研究結論。如楊建強等[23]應用結構功能指標法對萊州灣西部海域海洋生態系統進行健康評價,得出其健康程度一般,部分海域已達較差狀態;吳次方等[17]以長江三角洲為例評價了我國沿海城市的生態問題,認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認識論、科學技術發展、資源產權不明晰和制度缺陷;劉偉玲等[24]利用生態足跡法計算出遼寧省及其沿海6市2003~2005年的生態足跡均超過了生態承載力,且生態赤字有逐年增加趨勢;王曉紅等[25]應用EwE5.1軟件對南海北部大陸架海洋生態系統演變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近20a的過度捕撈已導致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逐漸退化;陳斌林等[26]在對連云港近岸海域進行生態環境調查和評估的基礎上,運用因果鏈分析法,闡述了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的機理;吝濤等[27]通過探討響應力與生態安全問題因素的作用機制,建立了用以分析海岸帶生態安全響應力反饋效果、反饋效率和充分性的定量評估體系,并以廈門為例進行案例分析,發現廈門整體生態安全響應力尚處在較理想水平。
4海洋生態經濟關系模型與可持續研究
近幾年,國外學者越來越多地應用數學模型模擬并分析海洋生態與海洋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評價各類海洋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并初步形成了若干規律性總結及共識,為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礎。如Grasso[28]分別運用動態優化模型與模擬模型建立了海岸紅樹林生態系統中森林和漁業生產的生態經濟模型,研究了兩種模型方法在解決紅樹林資源使用問題時的交叉及融合;Jin等[29]通過合并生態與經濟分析模型,開發出了用以研究沿海地帶生態經濟系統的輸入輸出模型;Verdesca等[30]從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能量交流的視角出發,應用有效能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描述生態系統狀態和其經濟附加值之間關系的指標體系,并應用該指標體系對SaccadiGorolagoon海岸帶生態經濟系統進行了可持續性評價;Claire[31]深入研究了海洋保護區的生物經濟模型,但認為當前學者對海洋保護區的生態經濟關系分析結果較為悲觀;Finnoff等[32]構建了連接生態與經濟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將其應用于瀕危斯特勒海獅的替代品及配額制定,提出應改變所有人口和經濟變量以恢復海洋生態系統;Ho-agland等[33]對全球64個大海洋生態系的社會經濟、海洋產業活動、漁業和水產養殖、造船和石油開采、海洋旅游業五個方面進行定量分析,得出全球各個大海洋生態系的海洋活動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之間的關系曲線,并對64個大海洋生態系統的海洋產業活動與社會經濟發展進行了分類;Ian等[34]認為海洋生物物理與人類社會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并由此提出了一個研究海洋系統的生態經濟方法和模型。
隨著海洋生態危機與海洋經濟增長矛盾的日益尖銳,國內學者也開始意識到將海洋生態與經濟視為統一整體進行研究的必要性,依據海洋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學科,不斷延伸海洋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內涵,并引入多種計量模型,深入剖析海洋生態與經濟的相互作用機制,評價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使研究成果不斷深入。代表性成果有:陳東景等[35]基于生態足跡指數和人文發展指數構建了可持續性評價框架,并對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了實證評價,結果顯示1991年到2003年我國的漁業資源開發以粗放投入為特征,對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蘇偉[36]通過對1996~2005年北部灣廣西沿海區域經濟系統和水環境系統13個指標的計算,得出泛北部灣經濟區廣西近岸海域環境與經濟發展屬于協調類型;李懷宇[37]運用非線性動力學理論法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經濟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運用DEA法對天津市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評價,得出無機氮類污染物對天津地區影響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污染物,而天津市海洋生態經濟尚有潛力可挖;岳明等[38]在建立海岸帶生態經濟耦合系統模型的基礎上,以非線性動力學理論為指導研究了海岸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反饋機制,探討了海岸帶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演變;狄乾斌等[39]運用復合生態系統場力分析框架對遼寧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演進特征及其系統耦合模式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由于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海洋資源環境保護的加強,1997~2005年遼寧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所增強。
5海洋生態經濟協調治理與綜合管理研究
進入21世紀,西方國家更加關注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并逐步將海洋生態經濟的綜合管理納入國家日常工作范疇,實踐經驗的積累為學術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使得該領域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如Costanza等[40]探討了海洋生態與海洋經濟的重要性及其當前面臨的問題,并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海洋生態、科學和政策之間的聯系,提出了一套海洋可持續管理的核心準則;Bene等[41]關注了海洋生態經濟系統在危險狀態下的生存能力,建立了有關海洋可更新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管理的動態模型;Cicin-Sain[42]從海洋保護區的角度回顧了沿海和海洋綜合管理的理論與實踐,認為海洋保護區對海洋綜合管理的有效實施意義重大;而Lloret等[43]通過對近50a來影響地中海沿岸CapeCreus區域各種生態要素的人類活動進行分析,認為在當地建立海洋保護區并不足以保證海洋資源和物種的可持續性,應將其與綜合海岸帶管理規劃相結合;Chang等[44]將海岸帶系統分為四個子系統:社會經濟子系統、生態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管理子系統,在對各子系統內部要素進行協調的基礎上,建立了海岸帶綜合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并應用其對墾丁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進行了分析;Garmendia等[45]認為傳統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方法并不足以解決海洋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沖突問題,提出應將不同專業知識和價值觀進行整合,應用社會多準則評價方法作為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決策支持工具,以避免管理過程中的價值沖突和不確定性。#p#分頁標題#e#
海洋生態經濟協調治理與海洋綜合管理模式創新是近年來國內學者在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領域的重點研究課題,尤其是許多國內學者將管理信息系統理念與技術引入海洋生態經濟協調治理和綜合管理研究中,對以往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突破。如陶建華[46]介紹了基于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海岸帶管理模型,并將其應用于渤海灣天津海岸帶管理中;葉屬峰等[47]通過對長江三角洲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及其對海洋生態的依賴性進行深刻剖析,闡述了海洋生態修復建設對長江三角洲區域海洋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李純厚等[48]在系統分析我國海水養殖環境質量的基礎上,總結了已有的海洋生態修復技術,具體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等;郭嘉良等[49]為實現對海洋生態經濟健康相關因素監測值系統化管理,嘗試性地構建了海洋生態經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陳豫等[50]在分析了數學模型的輸入、輸出和處理方法的基礎上,利用ASP.NET技術和SQLServer設計開發了一個基于數據庫的海洋生態模型管理系統;陽立軍等[51]在分析海洋生態、環境、資源和經濟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在海洋開發過程中需維持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應當實施海洋開發的集成戰略;倪一卓等[52]以東海海岸帶綜合管理為例,基于C#語言和ADO.NET技術等構建了東海海岸帶管理協議支持工具。
此外,為解決海洋生態經濟發展當前存在的問題,國內外許多學者還從海洋資源產權管理(如賀義雄[53]等)、海洋生態補償制度(如韓秋影[54],張繼偉[55]等)以及海洋產業升級優化(如Smith[56],朱堅真[57]等)等角度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日漸豐碩,為海洋生態經濟矛盾的緩解提供了借鑒和支持。
6已有研究成果評價
縱觀國內外對海洋生態與經濟的關系研究不難看出,國內外學者都十分重視海洋生態與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其協調發展,深刻認識到現有問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領域研究分析了生態、資源、經濟在海洋系統中發展的若干重大課題,并采用各類技術支持手段、多種定量模型、各類評價指標體系等輔助工具使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內容與方法不斷更新與完善,研究領域不斷延展,但總體而言,關于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
(1)理論體系尚不健全。理論研究成果是客觀實踐的主觀反映,由于現代海洋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現有海洋經濟與生態數據統計體系尚不健全,盡管已有海洋地質學、物理海洋學、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海洋環境科學、海洋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一系列學科理論支撐,但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資源消耗、海洋產業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沿海人口激增與生態容量有限等諸多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間的矛盾還未在整體上充分展開,海洋生態與經濟相互作用關系的本質規律尚未全面暴露,使得該研究領域的諸多基本問題不能達成統一共識,研究成果分布零散,未能進行較為系統的理論概括、形成全面的海洋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框架體系。
篇7
關鍵詞: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福建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261-04
一、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的條件
(一)區位條件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海域面積為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地面積大12.4%;海岸線長3 752公里,擁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1546個;天然良港達上百個,可建20~50萬噸級泊位的深水岸線長47公里,其中沙埕港、三沙灣、羅源灣、興化灣、湄洲灣、廈門灣、東山灣等7個港灣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與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省海洋經濟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海峽、海灣、海島。同時,福建省又處于中國長江與華南兩大經濟圈的中間。這種區位優勢使福建省的港口擁有眾多的航線及開設更多航線的潛力。隨著臺灣海峽兩岸完全通航的逐漸實現,臺灣海峽作為一個地理位置優越、資源條件極佳的黃金水道,將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二)海洋生物資源
福建省東臨臺灣海峽,海域廣闊,淺海灘涂面積2 069平方公里,擁有閩東漁場、閩中漁場、閩南漁場、臺灣淺灘漁場、閩外漁場,是中國的主要漁區之一。海水溫度、鹽度適中,水質肥沃,浮游生物多,天然餌料豐富。福建沿海是帶魚、鯧魚、烏賊等經濟魚類的必經之地,同時一些港灣又是各種魚類的生殖場所,如官井洋是大黃魚的產卵場,圍頭灣到金門島周圍海域是真鯛產卵場,廈門港、湄洲灣、閩江口、沙埕港等式馬鮫魚產卵場,等等。此外,還有紅樹林、珊瑚礁、紅河口海灣等各種海洋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
(三)海洋礦產資源
福建省海域中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據調查,福建沿海已發現有礦產近60種,礦床、礦(化)點近兩千處,可供開采利用的主要有花崗巖、高嶺土、石英砂、耐火粘土、葉臘石、明礬石、磚瓦粘土、鈦鐵礦、鉀長石、硅線石、泥煤、海蠣殼、硅石等。其中花崗巖、高嶺土、石英砂和葉臘石是福建沿海地區的優勢礦種,其儲量居全國前列。獨居石、磷鈷礦、鈦鐵礦等稀有金屬礦砂均屬第四系濱海沉積砂礦。根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臺灣海峽西部具有數千米厚的中、新生代沉積層,具有一定的生、儲、蓋條件,有良好的油氣顯示,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綜合性海洋調查和專項性海洋調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并圈定了兩個含油氣圈閉構造。
(四)濱海旅游資源
福建有著豐富的島嶼旅游資源。島嶼自然旅游資源主要有海濱沙灘、海蝕地貌景觀和島嶼風光、島上湖泊水庫,其中,海濱沙灘主要分布在海壇、東山和湄洲三島,沙質細軟,環境容量大,開發利用前景可觀;海蝕地貌景觀豐富,由此形成的大量奇石異洞是島嶼的又一主要旅游資源,尤以平潭島的地貌景觀最為奇特;島上湖泊水庫大多分布在閩東地區,尤以平潭的三十六腳湖和大崳山島的天湖為代表,可作為島嶼旅游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的基調景觀。而媽祖文化、宗教祠廟、古代海防建設、民俗風情則構成了福建沿海島嶼人文旅游資源。
二、福建省海洋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福建依托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產業的發展歷史悠久,海洋經濟已成為福建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間,福建省圍繞海西大局,把謀劃解決海洋綜合管理中突出問題和服務海洋經濟發展作為重要抓手,海洋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8.5%,居全國前列。
(一)海洋經濟產業
根據國家海洋局的定義,海洋生產總值是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簡稱,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沿海地區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海洋經濟的最終成果,是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之和,如式(1)所示。
G=P+R (1)
其中,G表示海洋生產總值,P表示海洋產業增加值,R表示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P又包括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洋行業標準《海洋經濟統計分類與代碼》的規定,對海洋經濟三次產業作如下劃分:海洋第一產業包括海洋漁業;海洋第二產業包括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海洋第三產業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科學研究、教育、社會服務業等。海洋產業增加值如式(2)所示。
P=P1+P2+P3 (2)
(二)福建省海洋產業結構分析
2009年,福建省海洋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為3 202.9億元和1 718.2億元,海洋產業總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6.2%,遠遠高于沿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值15.6%,海洋經濟已成為福建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船舶工業五大工業主導的海洋開發格局。2005年、2008年、2009年福建省海洋產業結構及福建省主要海洋產業活動分別(見表1、表2)。
從表1、表2可以看出,從“十五”末福建省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50∶6∶44,到“十一五”末的9∶44∶47,海洋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產業內部結構成優化趨勢: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穩定。這與福建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突出的區位優勢是密切相關的,也反映出福建省不僅從海洋汲取資源、向海洋拓展空間,還對“海峽經濟”、“海灣經濟”、“海島經濟”的資源優勢進行深度挖掘,推動現代海洋經濟的新發展。
(三)福建省海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洋產業結構不甚合理,發展不夠平衡。產業結構反映了產業各門類、各部門之間進行分配而形成的一定比例關系,這種關系構成是否合理和科學,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2009年福建省海洋三次產業結構為9∶44∶47,雖比過去有了很大的調整,但發展仍不甚協調,產業結構和布局都不盡合理,規模小、檔次低,海洋產業體系發育不夠,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和資源依賴型的初級階段。目前,海洋開發已由資源開發轉變為資源和加工相結合,更深層的結構變化促使新技術成分含量高和經濟效益高的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等)的地位正在提升。要使福建省的海洋經濟發展更快,必須盡快擺脫資源產品經濟的狀況,大力發展新型海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海洋產業結構不斷現代化。
2.海洋科研教育管理不完善,科技開發水平不高。從下頁表3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占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15.2%,不僅遠低于廣東省(28.9%)、浙江(17.7%)這些海洋大省,而且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2%)。此外,福建省海洋相關產業和海洋科技教育管理服務業的統計數據還不具體,不重視歷年海洋經濟數據的統計工作,要獲得這些統計數據還要加強海洋經濟統計規范化研究相關配套法規建設,這也是福建省海洋經濟統計和預測面臨的新課題。
3.直接腹地承載能力尚待加強。經濟腹地范圍是決定一個港口發展的重要因素。福建雖然擁有全國第二長的沿海岸線和眾多優良的天然良港,卻不能化潛在優勢為現實優勢,究其原因在于福建省的眾多港口缺少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港口軟件建設方面還存在較多不足。此外,福建省經濟腹地狹小,省內交通以及出省通道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要求,缺乏高效、暢通的交通運輸體系,與江西、湖南等內陸省份聯系有限,致使原本屬于福建港口的經濟腹地,成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園。要充分發揮福建海洋經濟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必須提高自身的軟硬實力,迅速確立核心競爭優勢,并積極向周邊省份,特別是向中西部地區拓展更為廣袤的經濟腹地。
4.海洋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海洋災害頻發。上頁表1中第一產業在海洋產業比重的變化,既說明了福建省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反映了由于福建沿海海域受到嚴重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福建省漁業資源急劇下降。此外,海洋環境監測、執法能力薄弱的狀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當前,福建面臨近海生物資源日趨衰退、生物多樣性降低,許多珍稀物種面臨滅絕威脅,紅樹林和珊瑚礁系統破壞較為嚴重,部分海域(尤其是廈門)海水富營養化,赤潮災害頻發。海洋生態化境遭受破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生產力,影響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促進福建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海洋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
隨著海洋科技的發展以及海洋開發空間的拓展,高附加值的海洋產業定位將推動著海洋產業的不斷更新升級,三次產業比例也將開始朝著新興方向發展。當前,中國山東、遼寧、廣東等大省以及大連、廣州、青島等沿海城市的海洋經濟正從遠洋漁業發展到增殖漁業,從傳統的海運發展到現代船舶制造,從海洋礦藏海底油氣開采發展到海上旅游、海上倉儲,從海水養殖發展到海洋生物醫藥、保健食品開發。目前,福建省已被列入全國海洋經濟試點省份。以此為契機,“十二五”時期我省將以臺灣海峽為紐帶,深度挖掘“海峽經濟”、“海灣經濟”、“海島經濟”的資源優勢,深化閩臺海洋經濟合作,把福建建成兩岸海洋經濟深度合作先行區。
(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整合科研隊伍,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
海洋科技在現代海洋經濟的開發進程之中扮演著關鍵的基礎性角色,對福建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雖然福建省海洋第二產業的比重近五年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發展仍然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建筑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作為現代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的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并未取得實質進展和突破。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整合科研隊伍,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必須做到:一是以政府為主導,實行“校企合作”,調動社會各方面的海洋科技力量,加快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引入競爭激勵機制。二是加強海洋高層次應用性人才和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強力打造優秀創新團隊。三是大力發展海洋教育,加強創新海洋科技文化建設和科技普及,強化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使其變為現實生產力。
(三)建設海洋產業園區,實現海陸聯動,協調發展
當前,海洋產業園區已成為海洋經濟競爭的重要產業載體,具有輻射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加快培育海洋經濟的主導產業并盡快形成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各地區發展海洋經濟的著眼點,如沿海城市青島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方向,發展海洋優勢產業為重點,建設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因此,福建省必須及時建立海洋產業園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優勢的海洋產業基地,從而在新一輪海洋競爭中奪得應有的地位。
此外,海陸經濟系統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以海促陸、以陸帶海是實現海陸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對福建而言,應該把海洋運輸業以及海西建設結合起來,實現沿海區域港口、保稅區、灘涂、海島與海域連為一體的綜合開發體系,海陸產業互動,促進海洋產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形成組合優勢。
(四)注重海洋生態保護,完善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海洋資源由于開發時間遠遠落后于陸地,加之開發要素的含量需求,其總量相對豐富。但是,盲目的資源開采與環境破壞是會受到海洋的極大報復。因此,福建省在發展海洋經濟的進程中必須始終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科學規劃岸線、灘涂、海島和海域的使用,加強陸源和海域污染控制,加強濱海濕地生態和海島生態保護,構建海西藍色生態屏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
[2]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安經濟區的若干意見[Z].
[3] 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
[4] 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Z].
[5] 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06年、2009年、2010年[K].
[6]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Z].
[7] 海洋經濟統計分類與代碼[Z].
[8] 胡博,伍世代.漳州市海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12):75-77.
[9] 向云波,等.世界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上海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初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46-52.
[10] 朱堅真,等.大力發展環北部灣海洋經濟主導產業的思路與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8,(11):18-22.
[11] 蔡秀玲,林善波.福建省港口腹地拓展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2009,(3):29-37.
[12] 向云波,等.長三角海洋經濟發育現狀及其綜合實力測度[J].熱帶地理,2010,(6):77-644.
[13] 熊世偉.國際海洋產業的發展趨勢及經驗借鑒[J].上海城市發展,2007,(5):55.
篇8
關鍵詞:藍綠指數;超效率DEA;聚類矩陣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Blue-Green Index in Coastal Areas
DING Li-li,ZHU Lin,LIU Xin-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Abstract: The super-efficiency DEA non-parametric 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build a blue-green index in coastal area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vestment. The Malmquist i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blue-green index. Together with it, clustering matrix and convergence index are established to explore spatial agglomeration tre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mean of blue-green indices in ten years is not in the blue-green frontier, and the coastal areas demonstrate a large difference, in which the blue-green indices of Shanghai, Guangdong and Hainan rank among the top. The changes in the blue-green frontier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blue-green indices of coastal areas. In the clustering matrix, all coastal areas display a "single-bias", except Shanghai and Guangdong. The convergence index indicates that the three major coastal economic zones are narrowing gradually.
Key words: blue green index; super efficiency DEA; clustering matrix
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海洋經濟要做到“綠色發展,統籌考慮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加強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增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那么在我國倡導海洋經濟綠色發展過程中,如何科學地把握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綠色程度?如何判斷GOP創造過程中的資源損耗、環境污染的程度?這些問題的探討有益于提高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制定的準確性。
關于國家或地區綠色發展程度的研究,現有文獻主要通過構建“指數”來衡量綠色水平或程度。國內外對綠色指數含義和指標測度體系的研究存在較大差異,考慮了宏觀經濟、生態環境、資源能源和生活質量等各個方面,但研究重點卻集中在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兩個視角。例如,Leipert[1]提出將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價值納入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中。Hall和Kerr[2]構建綠色指數對美國50個州的環境質量做了評估。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合作開發的環境可持續性指數(ESI)[3]嘗試對各國或區域環境可持續發展情況進行評估。Rogge[4]則構建了環境績效指數(EPI)去評估各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表現。國內相關研究主要有北京師范大學與其他機構聯合測度了我國各地區的綠色發展指數[5]。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評估了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REPI)[6]。朱勇華和張慶豐[7]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了我國綠色GDP綜合指數。吳翔和彭代彥[8]利用同樣方法測算了包含資源與環境因素的環境綜合指數。林衛斌和陳彬[9]基于傳統DEA方法構造了經濟增長的綠色指數。張江雪和王溪薇[10]運用同樣的方法測算了工業綠色增長指數。
通過文獻整理發現:一是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國民經濟綠色發展狀況,缺少海洋經濟這種特殊經濟系統的綠色發展程度研究。然而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因此,剖析“中國式”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背后的事實,構建體現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綠色程度的“藍綠指數”(Blue-Green Index, BGI),是對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有益補充。二是已有研究在環境污染方面構建綠色指數時往往只考慮CO2、SO2等污染物的排放,而未考慮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治理因素。我國政府已明確提出了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規制思路,環境治理與污染排放活動已開始并行。因此將環境治理因素納入到分析框架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三,現有研究通過權重表達綜合指標之間的關系,很難剔除主觀因素對加權過程的影響。
基于此,本文考慮環境污染排放與治理存在的差異性,從省域層面出發衡量了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綠色水平或程度。爾后利用聚類矩陣和收斂指數法重點考察了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空間集聚趨勢及分布特征。本文的創新之處:一是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構建了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嘗試測度了包含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環境治理三種成本投入影響下海洋經濟增長的綠色水平。二是考慮到資源與環境的外溢性和依賴性特征,對沿海地區綠色指數是否存在空間集聚進行了梳理,從而揭示出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相互影響與內在空間聯系,以期為我國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1藍綠指數的構建與測度
1.1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1.1.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方法[11]研究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該方法不僅克服了傳統評估方法中的主觀影響,而且解決了傳統DEA模型無法對多個為1的指數進行比較的問題。借鑒綠色GOP核算思想,本文將沿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作為產出,將影響海洋經濟綠色增長的要素看作投入要素,對這些投入的效率測度則被看作藍綠指數。在已有文獻研究中,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看作影響經濟增長綠色程度的兩種要素[8-11],已經被學者廣泛接受。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認為在衡量沿海地區藍綠指數,需要將環境污染進一步細化為污染排放與環境治理,即資源消耗、污染排放(治理后的污染控制水平)、環境治理三種投入要素。因為在海洋經濟這種特殊經濟體系中,環境治理投資活動作為一種污染控制手段,不僅能直接作用于環境質量的改善,而且能夠通過“創新貿易效應”間接作用于GOP[12]。
本文首先構建報酬不變假設下的超效率DEA模型,見圖1。其中 分別代表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環境治理三個活動。 代表傳統DEA模型下生產單位GOP帶來的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環境治理的最優組合。令線段 表示 點的投入量仍然可增加的幅度,則 點的超效率藍綠指數評價值為 。具體原理如下:在計算決策單元 點的藍綠指數時,將其排除在決策單元的參考集之外,則有效藍綠前沿面就由 變為 ,這里的 便是定義為在規模報酬不變的超效率DEA模型下的“藍綠前沿”(Blue-Green Frontier)。假設 點代表一個地區,與位于藍綠前沿面上 點相比,其海洋經濟增長的綠色程度較低。這里 就是衡量一個地區海洋經濟增長的綠色程度,可將其定義為超效率DEA模型下的藍綠指數。如果一個地區的藍綠指數為1,則代表著該地區海洋生產處于藍綠前沿;若藍綠指數為1.2,則表示這一地區即使再等比例增加20%的投入,其依然處于由樣本中其他地區所定義的藍綠前沿上;若藍綠指數不足1,則這個地區海洋經濟增長的綠色程度隨藍綠指數變小而變低。
本文擴展了報酬不變的前提假設,構建了如下超效率VRS-SE-DEA模型,見圖2。其中實線和虛線分別代表不變和可變規模報酬下的藍綠前沿。 點在不變規模報酬下的藍綠指數為 ;而在可變規模報酬下藍綠指數為 ,影響藍綠指數的規模效應( )為 。為表述方便,我們將可變規模報酬下的藍綠指數 定義為純藍綠指數,不變規模報酬下的藍綠指數便可以分解為純藍綠指數和規模效應指數,即 。該公式能夠衡量經濟規模處于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環境治理的規模報酬遞增或遞減階段對藍綠指數的影響,即某一地區 處于藍綠前沿的規模報酬遞增區域,它可以通過從 向最優規模 點移動(即去掉規模無效)使其藍綠指數進一步得到改進。因此,本文通過觀察藍綠指數中的規模效應指數,分析海洋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環境治理之間的相關關系。在運用超效率DEA方法構建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借鑒Malmquist指數模型[13]分析了沿海地區海洋經濟藍綠指數的動態變化趨勢。
圖2 藍綠指數的規模效應
1.1.2指標體系與數據獲取
本文在兼顧樣本數據的可比性、可得性及科學性基礎上,構建了衡量沿海地區藍綠指數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見表1。因DEA方法要求投入產出指標不宜過多,同時為了排除各指標的統計單位不同而造成的數量級差別,本文利用改進的熵值法[14]將沿海地區2003~2012年的3個污染物排放指標綜合計算為1個污染排放綜合指數,4個資源消耗指標綜合計算為1個資源消耗綜合指數。指標選取說明:①資源消耗主要體現在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油氣、海洋礦業以及海域資源等海洋經濟活動直接(一次)開發利用的資源方面。我們給出表1中的資源消耗指標。其中海洋油氣、海洋礦業等資源的消耗量近似于其產量,本文采用能源消耗代替這類資源消耗,衡量創造GOP過程中的油氣和礦業資源消耗程度。②污染排放指標的選取,以往文獻研究[8,9]主要考慮三廢指標。由于分析框架存在環境治理這一因素,本文選取污染排放指標均為治理后排放出的污染量,見表1中污染排放指標。③環境治理指標的選取,本文采用沿海地區的海洋工業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表2測算結果顯示:從整體發展水平來看,2003~2012年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平均值為0.891,意味著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對資源的依賴程度、環境的污染程度和對環境的治理程度均處在非前沿水平。從省域層面來看,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又呈現出較大差異性。①上海、廣東和海南三個地區在GOP創造過程中重視了資源、污染和治理問題,處于藍綠前沿面之前,其藍綠指數均大于1。上海、廣東得益于早期資本積累和優越的地理條件,而海南服務業在GOP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大,給環境和資源帶來的壓力較小。但海南近兩年出現藍綠指數小于1的情況,需引起重視。②福建、天津、浙江的藍綠指數均值小于1且在0.5以上,十年間指數呈現上下震蕩態勢。福建、浙江海洋漁業、海鹽等資源豐富,海洋第一、三產業多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陸域污染源計入海污染物逐年增加,局域海域水質COD超標,加之治理力度不到位致使海洋大省福建及浙江的藍綠指數均處于較低水平。③遼寧、山東、廣西、江蘇、河北等地區的藍綠指數遠離藍綠前沿,指數均在0.5以下。遼寧海洋漁業、船舶工業比重較大,但海洋產業水平并不高,存在資源浪費現象。山東藍綠指數顯示出的低值可以看出山東海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傷害程度較大。江蘇其藍綠指數也呈現低值,資源短缺是導致江蘇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洼地”現狀的主要原因。廣西藍綠指數低在于過度依賴于海洋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同時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不足,造成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河北的藍綠指數均值只有0.181,且10年間變化不大。河北海洋資源并不豐富,海洋第二產業比重高達50%以上,同時區域位置與北京接壤,承接了北京較多污染型產業,增加了河北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使其藍綠指數一直處于較低狀態。
1.3藍綠指數的分解結果及其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變化趨勢,本文運用沿海11地區2003~2012年的面板數據,采用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了藍綠指數的變化值。將藍綠指數分解為相對藍綠指數的變化和藍綠前沿的變化,前者又可進一步分解為純藍綠指數變化和規模效應變化。因篇幅限制,計算結果未在本文全部列出,僅給出2003~2012年沿海地區綜合藍綠指數分解情況及趨勢變化(見圖3),沿海各地區藍綠指數變化的分解結果(見表3)。
圖3 2003~2012年沿海地區的綜合藍綠指數分解及趨勢變化
圖3曲線趨勢變化顯示:①在整個樣本時期內,藍綠前沿變化各年均對藍綠指數均具有較強的正影響作用。相對藍綠指數變化除2005~2006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期間,其余各年對藍綠指數的影響為負。其中,相對藍綠指數在以上三個期間的上升是由純藍綠指數變化與規模效應變化的共同提高所致。藍綠指數變化在2004~2005年出現了較明顯的下降趨勢,這與我國2003年首次頒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緊密相關,即海洋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資源與環境的破壞。②2007年綜合藍綠指數變化達到高峰,在2006~2007年期間,相對藍綠指數變化對藍綠指數做出較大貢獻。其中純藍綠指數變化和規模效應變化共同促進了相對藍綠指數大幅度提高。這與“十一五”規劃中對資源和環境的規制與生態環境治理投資理念的轉變相一致,致使藍綠指數得到提高。③作為“十二五”規劃開局的第一年,2011~2012年期間,藍綠指數卻出現小于1的現象。這正代表了“期末效應”,即地方政府往往通過提前消耗資源,降低環境治理力度等辦法來完成“十一五”海洋經濟增長的任務與目標。
表3 2003~2012年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分解結果
地區 相對藍綠指數變化 藍綠前沿變化 純藍綠指數變化 規模效應變化 藍綠指數變化
天津 0.976 1.268 0.994 0.982 1.237
河北 0.989 1.231 1.020 0.970 1.217
遼寧 1.032 1.206 1.041 0.991 1.244
上海 1.000 1.298 1.000 1.000 1.298
江蘇 1.011 1.257 1.009 1.003 1.272
浙江 0.916 1.242 0.932 0.983 1.138
福建 0.934 1.266 0.958 0.975 1.182
山東 0.831 1.276 0.870 0.956 1.061
廣東 1.000 1.234 1.000 1.000 1.234
廣西 1.025 1.218 1.000 1.025 1.249
海南 0.871 1.152 1.000 0.871 1.004
均值 0.960 1.240 0.983 0.977 1.191
表3的分解結果顯示:①2003~2012年沿海各地區相對藍綠指數的均值為0.960,表明各地區海洋經濟增長的藍綠指數未能達到藍綠前沿面并呈現發散趨勢。該分解結果是表2中沿海地區藍綠指數平均值為0.891的主要原因。②藍綠前沿的變化幅度對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具有較大的正向影響。其中,上海和廣東兩個地區始終處于藍綠前沿,其相對藍綠指數保持不變,使得這兩個地區藍綠指數均大于1。雖然海南的藍綠指數大于1,但相對藍綠指數去卻小于1,說明海南在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的過程中,雖然對資源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但是污染排放和環境治理兩種活動具有時間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種活動的影響開始顯現。遼寧、江蘇、廣西的相對藍綠指數大于1,表明這些地區一定程度向藍綠前沿靠攏。雖然這三個地區的藍綠指數均在0.5以下,因為這些地區的海洋資源生產力相對較低,部分海洋資源利用率低,且存在一定的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但是,這些地區近年來已經加大了環境治理投資力度,海洋環境污染治理措施初見成效。相比較而言,天津、河北、浙江、福建、山東、海南的相對藍綠指數小于1,表明這些地區不同程度的遠離藍綠前沿。
2沿海地區藍綠指數的差異性分析
由于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環境治理、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地區的藍綠指數之間存在著差異性,這種差異是逐漸拉大還是縮小?是否會持續存在抑或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水平逐漸減弱或消失?本節通過聚類矩陣和收斂指數的構建進一步分析這種區域海洋經濟綠色增長的差異性。
2.1聚類分析
本文基于藍綠指數構成中的純藍綠指數與規模效應指數構建了“聚類矩陣”,分析省際差異性。純藍綠指數由投入導向的規模報酬可變的VRS-SE-DEA模型計算得到,規模效應指數由藍綠指數與純藍綠指數的比值計算得到①。分別以1.2的純藍綠指數和0.8的規模效應指數為臨界點對以上兩個指數進行劃分,可將沿海地區藍綠指數劃分為四種類型,如圖4所示。
圖4 沿海地區藍綠指數的聚類矩陣
第一種“雙高型”,即純藍綠指數達到1.2以上及規模效應指數達到0.8以上的省市,僅有上海、廣東兩省。第二種“低高型”包括遼寧、江蘇、浙江、福建4個省區,其純藍綠指數低于1.2而規模效應指數在0.8之上。表明通過增加資源的消耗,采用污染型生產方式并不能實現海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需要嚴格將生產規模控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并通過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方式向綠色生產方式轉變。這些省區的今后改進的重點在于提高技術管理水平,注重環境污染管制,合理配置資源。第三種“高低型”主要有天津、廣西、海南3個省市。特別是廣西省,其規模效應指數僅為0.198,反映出這些省市與最優規模存在較大的差距,今后應重點在資源開采利用和環保的技術及管理上不斷進行革新,整合要素資源,提高資源環境規模效應。第四種“雙低型”包括河北、山東兩省。這兩省份以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取得海洋經濟的發展,其經濟規模并不處于資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投資額的最優規模,發展中資源環境的管理水平也相對落后,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
2.2收斂性分析
本節從沿海三大經濟區視角觀測沿海地區藍綠指數,利用收斂理論檢驗沿海地區藍綠指數是否有收斂趨同的趨勢。本文利用Barro提出的絕對 收斂模型來研究沿海地區藍綠指數的演進過程,其模型簡單描述為: 。這里 為年均藍綠指數, 為常數項, 表示 地區初始時期的藍綠指數的對數值, 為誤差項。如果 則表示存在絕對 收斂,即各區域藍綠指數向著同一穩態水平趨近,落后地區存在追趕發達地區的趨勢,否則不存在收斂。進行條件 檢驗最常使用的方法是Panel Data固定效應模型,它通過設定截面與時間固定效應,即考慮不同地區的不同穩態水平,也考慮各地區穩態值隨時間的變化。條件 檢驗模型為 。這里 為 地區在 時期的藍綠指數,如果 則表示存在條件 收斂,即各區域藍綠指數向各自的穩態水平趨近,否則不存在條件收斂趨勢。
表4 沿海地區、三大經濟區的藍綠指數收斂性檢驗
檢驗類型與模型 變量 沿海地區 環渤海區域 長三角區域 珠三角區域
絕對 收斂檢驗
常數項 -0.025 -0.028 0.040 -0.064
-0.012*
(0.059) -0.016**
(0.045) 0.049*
(0.058) -0.044**
(0.021)
T統計量 -0.547 -0.910 0.777 -1.788
0.075 0.293 0.247 0.423
F
0.299 0.829 0.603 3.198
條件 收斂檢驗
常數項 -0.059 0.368 0.112 -0.005
-1.351***
(0.004) -1.066**
(0.037) -1.130**
(0.023) -0.279
(0.571)
T統計量 -3.378 -2.570 -2.916 -0.594
0.436 0.412 0.249 0.089
F 9.490 6.605 8.501 0.352
注:括號內數字為顯著性概率,*、**、***分別表示在10%、5%、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表4檢驗結果表明:沿海地區整體進行的絕對 收斂和條件 收斂的回歸系數均為負值,且估計系數分別在10%和1%水平上顯著,說明估計結果在統計上是可靠的,沿海地區整體藍綠指數存在收斂趨勢。說明在國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背景下,各沿海地區存在著相互“追趕效應”,各地區綠色發展水平存在趨同的趨勢。從沿海三大經濟區的條件 收斂檢驗結果來看,珠三角地區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而環渤海、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的條件 收斂回歸系數均為負值,且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環渤海與長三角呈現區域間海洋經濟綠色增長程度的差異化,未向相同的水平收斂,而是在不同的水平層次上收斂,且維持了穩定的相互關系形態。
但沿海三大經濟區的絕對 收斂檢驗結果卻有較大差異,環渤海與珠三角藍綠指數呈現顯著的收斂特征,而長三角則呈現出微弱的發散特征。從絕對 收斂回歸系數來看,環渤海和珠三角的 值為負,長三角地區 值為正,且均在統計上顯著,說明環渤海與珠三角地區內部省份的藍綠指數存在絕對 收斂,而長三角地區內部各省份藍綠指數并未表現出收斂趨勢,反而內部各省份海洋經濟綠色增長程度差距有擴大趨勢,意味著目前國家在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中應該更注重長三角地區各省間的海洋經濟綠色技術合作交流。
3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從省域或區域視角提出政策建議。一是國家在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中應更加注重環渤海經濟區。聚類矩陣中河北及山東的藍綠指數均屬于雙低型的省份,環渤海海域生態系統相對封閉,資源承載力十分有限,應規劃和限制對其海洋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減少資源依賴型產業發展,同時加大環境的治理力度,調整沿海的排放布局和允許排放量的目標體系,改善渤海的環境承載力。二是增強跨區域的經濟、技術交流和環境治理合作。例如廣西省可加快與珠三角地區的市場對接,改善投資環境,壯大產業規模,提升其要素集聚優勢,摸清海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制定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配置和保護的規劃,加強廣泛合作,統籌陸海資源與環境。三是在每個區域培育新的增長極,帶動鄰近地區海洋經濟綠色增長。收斂結果明顯表明長三角區域內部各省份海洋經濟綠色增長程度差距有擴大趨勢,且上海的藍綠指數屬于雙高型的省份,可促進上海真正成為長三角區域整體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增長極,同時天津和廣東可分別成為環渤海和珠三角經濟區域帶動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新的增長極。
參考文獻:
[1]Leipert C.A Critical Appraisal of Gross National Product: The Measurement of Net National 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J]. 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1987,21(1):357-373.
[2]Hall B,Kerr M L.1991~1992 Green Index: A State-by-state Guide to the N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M]. Island Press,1991.
[3]Esty D C,Levy M,Srebotnjak T,et al.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Benchmark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J]. New Haven: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 Policy,2005:47-60.
[4]Rogge N. Undesirable Specia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osite Policy Indicators: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23(11):143-154.
[5]2012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區域比較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2011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實現綠色的經濟轉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7]朱勇華,張慶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中國綠色GDP綜合指數[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5,4:32-37.
[8]吳翔,彭代彥. 中國各地區環境綜合指數研究[J]. 生態經濟,2014,4:24-28.
[9]林衛斌,陳彬. 經濟增長綠色指數的構建與分析――基于DEA方法[J]. 財經研究,2011,37(4):48-58.
[10]張江雪,王溪薇. 中國區域工業綠色增長指數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軟科學,2013,10:92-96.
[11]Anderson P,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12]晉盛武,王圣芳,夏柱兵. 出口貿易與污染排放、治理投資關系的實證分析[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1,6:20-25.
篇9
目前“先進制造技術”是工科院校機械工程、工業工程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限選課(選修課)。由于該門課程覆蓋面廣、內容繁雜,教師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缺乏結合實際的案例式教學、綜合性教學、實踐教學等原因,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先進制造技術課程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
(1)學時少,涵蓋信息量大。教師面臨著如何結合本校辦學模式和本專業學生深造和就業的需要來重新組織、整合教學內容的難題。
(2)先進制造技術是一門動態的、不斷吸收高新技術發展的技術,大多數教師受到現有教材的限制,無法在授課過程中及時融入先進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現狀。
(3)實驗設備匱乏,無法通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環節來加深學生對理論授課內容的理解。
(4)課件制作難度大。先進制造技術內容繁雜,涉及多種先進制造工藝、原理、加工過程及應用。授課過程中僅采用文字結合圖片講解是遠遠不夠的。
(5)很多高校教師基本還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達不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6)現有的教材內容繁雜,相對陳舊。上海海洋大學是一所有百年辦學歷史、技術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特別在海洋科學與工程、海洋漁業、海洋信息等學科具有較強的教學與科研水平。近年來,工程學院在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何寓研于教,不斷探索和總結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二、“先進制造技術”案例式教學策略
(一)整合教學內容
精選目前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中最前沿的技術,分大類,然后從每大類中再挑選出此類技術中最前沿、最先進的技術,以此為主題,廣泛收集相關案例資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補充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前瞻性,最好從中國期刊網上或elsevier上下載科技文獻以備參考,同時可以參加一些大型的相關技術產品展覽會來拓寬視野并積攢素材。
(二)選擇案例資料
從眾多案例資料中挑選出最相關且淺顯易懂的案例,激發學生對海洋工程裝備等相關內容的興趣,逐漸過渡到所要講授的某項先進制造技術,同時需要從先進制造技術的重要性、用途等方面對學生加強引導,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思考,并結合教師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感受及本節課的收獲,比如先讓學生自己針對該項先進制造技術的優勢、技術特點、應用條件、加工成本、加工質量及效率等各個方面進行討論。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去學習,這一輸入到輸出的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充分調動教與學雙方的主動性,使得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獲得更多的啟發,并學會去思考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文獻,提前做好功課,帶著問題來聽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完善多媒體課堂教學課件
制作案例的教學課件,要包含海洋類技術的定義原理、海洋工程樣件的制備、設備的選擇、加工過程、檢測等,并盡量多地利用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來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整個零件的加工過程;在課前備課時,要大量查閱相關內容,挑選有用的信息,特別是具有應用性和市場潛力大的先進制造技術及時添加到教學內容中,從而讓學生從高層次、新角度來認真對待這門課;在進行課件設計時,將涉及的相關信息巧妙地融入到課件中來,并注意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通過播放與先進制造技術應用領域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先進制造技術在海洋工程方面的運用。
(四)融合海洋特色的案例及改進課外互動模式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面對海洋資源開發這一不斷成長的新興市場,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相關裝備,加快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取向。首先需要對海洋工程有關教材進行修訂,并圍繞研究主題發表較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給同類高校相同或相近專業建設提供參考經驗。其中實踐環節可通過購買相關精密器材比如超短激光器,并開設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試驗結果的能力,所獲的試驗結果又可作為新的案例應用于教學中,這就是將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課程的教學體系;同時為了彌補課上教學學時不足這一缺陷,可借助數字化網絡平臺實現師生課外互動這一教學方式,使教學過程得以繼續延伸,以數字化的形式在整個教學網內,實現資源共享、教學互動,適應多層次教學的需求,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五)改革考試方式
增設案例考試環節。給定主題,學生自己尋找案例,主動查閱文獻并制作課件進行講解,以增強學生對科技文獻的閱讀和理解能力,為畢業設計撰寫綜述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每位學生都需對本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比如以5分制的方式,以小紙條的形式給任課教師打分,同時可提出對課堂教學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教師可根據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來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參與程度,將其作為考核學生的一種方式。同時考試的形式可采取課堂討論、小組成員演講、布置大作業、文獻查新等形式,根據具體情況按照一定比例來決定學生本課程的最終成績,可避免僅憑一張試卷的分數來評定和決定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情況。
(六)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的學術交流活動,以跟蹤海洋工程領域制造業的最新發展
篇10
關鍵詞:國土規劃 地理信息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6-01-01
國土規劃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建設涉及礦產資源、土地賀源、水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旅游資源、生物資源、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防泊等多行業、多類型、信息量大,具有多學科交叉、數據龐大、結構復雜等特點。
面對如此龐大的空間信息,傳統的計算機技術己遠遠不能滿足日常管理的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可以徹底解決兩類信息的統一管理問題。通過將數據庫中的數據轉化為所連接的地圖對象的可視屬性,不但可以實現地圖對象與屬性數據的雙向查詢,而且可以通過地理空間分析功能對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直觀的可視化分析,將數據的空間關系充分體現出來,進而挖掘出隱藏在屬性數據中的有用信息,為管理部門提供一種全新的宏觀管理和決策支持的依據。
1、數據庫的建設
數據庫的建設是GIS系統建設的核心,國土規劃系統的數據庫包括國土規劃現狀數據庫、國土規劃專題數據庫。
1.1現狀數據庫國土規劃現狀數據是規劃數據庫的基礎數據。按照“數字國土”工程的要求建立了l:500000的國土規劃現狀數據庫;
1.2規劃專題數據庫規劃專題數據庫是相對于國土規劃現狀庫而言,在開發整理規劃這一專題領域涉及比較多的數據。包括空間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空間圖形數據涉及土地、礦產、森林、水利、旅游、氣候,海洋、生物、生態、地質災害、交通、地質、電力、行政區等現狀和項目規劃圖。屬性數據包括各種項目的具體情況介紹數據,如:土地分類面積及結構、土地資源利用潛力、礦產現狀、保護區,治理區,復墾、自然旅游資源分布、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名勝、特色旅游、草原類型、草原植物營養分析、草原分布、水環境現狀,水質評價、生物多樣性、林地面積、林地蓄積、林地結構變化、礦產資源形式分析、礦產資源需求預測、文化資源現、新聞資源現狀、廣播資源現狀、體育資源、衛生資源、地質災害類型及分布、氣象災害、水災害、森杯災害、草原災害、地震災害、工業發展布局、城鎮發展布局、農業人口、農業教育、農業生產、農業裝備、農機、海洋捕撈、海水養殖、資源增殖、海域功能分區、風能資源、太陽能資源、云水資源等。
2、系統構成
主要有基礎地理信息、信息專題和質量管理。
3、技術標準體系
系統應具有統一完整的技術體系,如數據采集標準、數據交換標準、數據建庫標準、數據質量檢查與控制標準、數據更新標準、數據使用標準等。技術標準應采用相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當沒有國標和行標時,可按國標和行標的建標指導原則建立自己的標準。此外,還應有一批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作為系統的支撐。
4、管理體系
嚴格地說,國土規劃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建設是為滿足現代國土資源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現代化的國土管理系統。
5、圖層劃分
國土資源規劃信息系統的空間數據庫建設是整個系統建設關鍵,將不同類型和不同專業的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完善的空間數據庫系統,是達到系統建設目標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將圖層劃分越細,對專題研究、數據分析,提供多種優化手段,為決策者起到輔助作用。
數據分層的原則:
①同一類數據放在同層;②相互關系密切的數據盡可能放在同層;③用戶使用頻率高的數據放在主要層,否則,放在次要層;④某些為顯示繪圖或控制地名注記位置的輔助點、線、面的數據,應放在輔助層;⑤基礎信息數據的分層較細,各種專題信息數據則一般放在單獨的一層或較少的幾層中;⑥將相同專屬的要素歸類,例如水系數據的點、線、面類型的要素組織成同一個矢量數據集。
6、工作量分析
6.1數據整理 數據是地理信息系統的靈魂,數據質量是數據的生命線,國土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庫建設必須建立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首先要驗證數據提供的是否符合入庫規范。其中數據的分類與編碼必須依據現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有關標準,確定統一的圖形數據分類與編碼-圖形數據的分類碼包括基礎信息及各類專題信息圖形數據的分類和代碼。
數據采集是數據建庫的第一個關鍵性階段。
數據采集與更新于系統的目標主要是通過空間數據的采集、加工、處理、入庫和更新,實現現有GIS數據的正確入庫,從而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動態生產及更新機制,具體包括,①數據格式轉換(包括格式轉換和分層分類編碼對照);②數據預處理(包括接邊、構面等工作):③數據監理、數據入庫、數據更新。
6.2圖元編碼 數據監理主要是對提供的數據進一步的檢查,驗證數據提供的是否符合入庫規范.其中據的分類與編碼依據現有國家標準和有關行業標準,確定統一的圖形數據分類與編碼。
圖元編號的具體方法是按不同行業已有的行業規定進行分類編號。
6.3數據錄入 完成了以上幾個步驟后,需要將符合要求的數據存放到已經定義好的數據庫中。一般說一幅圖的入庫,需要經過檢查一)預入庫一)修改一)再入庫等幾個反復過程,才能滿足需入庫。同時為了保證一個工程的完整性,允許建立臨時的工程進行數據的預入庫,直到最沒有任何錯誤時再將數據正式入庫。
6.4屬性數據錄入 根據圖層劃分方案,按照圖元編號的順序逐―填寫各圖層屬性數據表;最后輸出屬性數據表進行系統檢查、修改。
6.5圖形數據錄入 為了避免圖形清繪過程中產生的圖形失真,圖形數據的輸入采用掃描方式,采用交互式跟蹤方式完成。
6.6圖形編輯與修改 由于操作方便的原因,圖形編輯和修改工作采用MAPGIS完成。
第一,對矢量化的各類圖進行誤差校正和座標轉換。
第二,對各類圖按圖層劃分方案進行分層,每個圖層分別形成單獨的圖形文件。
第三,建立拓撲關系、修改拓撲錯誤。
第四,添加用戶標識碼。
最后,將圖形文件轉換成MIP/INF0數據格式,將多邊形與標識碼合并,再將點、線、面屬性數據庫與圖形聯接,完成圖形庫的建立過程。
6.7數據轉換作為信息系統的開放性的重要標志,數據轉換可以看作是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所起作用是能較完整地接受(接收)在其他系統中創建的或整理的數據,在本系統中能繼續對些數據進行瀏覽、編輯、分析等處理工作,使之與系統其他數據融為一體。同樣,能將本系統中的數據讓其他系統使用,以達到數據共享的目的。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