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環境分析范文
時間:2023-11-20 17:3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專業環境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環境衛生學;試卷分析;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7-0056-03
環境衛生學既是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預防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保護環境、促進健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環境衛生學涉及學科面廣,涵蓋知識點多,實踐性強,學生難于記憶、理解和掌握[1]。因此,如何準確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授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考試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教育目標管理的主要手段[2]。試卷分析在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檢查和評估教師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對環境衛生學期末理論考試試卷及考試成績進行了評價與分析,以期為更好地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山西醫科大學2011級預防醫學專業160份環境衛生學期末理論考試試卷為研究對象。該課以楊克敵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環境衛生學》(第7版)為教材,共90學時(理論課54學時,實驗課36學時);結課考核總分為100分(理論考試80分,實驗考核20分)。
2.試卷構成。試卷滿分80分,題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簡答題和論述題,采用閉卷考試,在期末考試周進行,時間為2小時。
3.閱卷方法。由各章節授課教師根據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進行流水閱卷,專人復核并錄入成績。
4.統計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分析考試成績及其正態性檢驗,試卷的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二、結果
1.試卷構成和成績分布。參加考試的學生共160人,81人及格,及格率為50.63%;平均分48.17分,標準差8.96,最高分69分,最低分14分,全距55分,成績近似正態分布(Z=0.544,P=0.928)(見表1)。
2.試卷信度。試卷客觀題信度為0.82,主觀題信度為0.68。
3.試卷效度。試題類型和分值由教研室主任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及各章節授課學時確定,試題內容由授課教師根據知識點認知分級確定,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高年資教師一致認為該試卷效度很高。
4.試卷難度。試卷平均難度為0.575。單選題的難題、較難題和較易題、易題占比相同;多選題的難題占60%;75%的簡答題為難題;論述題為中等難度題(見表2)。
5.試卷區分度。試卷總體區分度為0.375。簡答題區分度最好,除3個單選題和1個多選題的區分度小于0.2外,其余試題區分度均在一般及以上(見表3)。
三、討論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考試成績是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較客觀地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11]。對《環境衛生學》試卷進行分析,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的教學狀況,進行針對性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次考試的均分和及格率分別為48.16分和50.63%,造成本次成績較歷年成績下降較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客觀題比例增多及個別試題偏難;學生對知識理解不透徹,掌握程度較差;教師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多選題得分率最低,僅為53.31%,提示學生對“三基”掌握不扎實,容易混淆。學生簡答題和論述題得分率相差較大,反映出學生對教師授課依賴性大,課堂強調更多的知識,學生成績較好,反之則較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相對較差,對知識的歸納、應用與總結能力欠佳。
篇2
[關鍵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培養模式;研究生教育
[基金項目]河北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項目(KYZJX18205),一省一校人才工程項目(521000981124),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青年項目(QN2019229,QN2017024),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2020201031,B2018201186,B201720115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1808178)
[作者簡介]張憲(通信作者)(1987—),男,安徽宿州人,博士,河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分析;辛雪蓮(1988—),女,河北保定人,博士,河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衛生檢驗;李翠平(1985—),女,河北邯鄲人,博士,河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毒理;牛璨(1986—),女,河北保定人,博士,河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勞動環境衛生。
[中圖分類號]G643.0;R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31-0122-02[收稿日期]2020-02-10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教育的基礎,進一步拓展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加大實踐訓練的頻度和力度,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有效結合的,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最高端,在提高全民素質,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3年SARS疫情,公共衛生安全問題逐漸引起廣泛關注。2019年頒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提出將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為實現上述目標,社會急需大量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然而,近些年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研究生培養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不足,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適應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研究生培養質量呈下滑趨勢[1]。為了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積極采取措施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顯得尤為必要。
基于“優生源、厚基礎、強實踐、勇創新”的研究生培養教育理念,以培養科研創新人才為出發點,提出以理論基礎夯實和實踐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將知識傳授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融為一體,整頓教學秩序,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塑造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團隊和科研創新團隊,進一步提升同領域專家的認可度和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力爭大幅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高級專業人才的需求。
一、優化生源,調整專業研究方向
在每年研究生招生報名前和年后4月復試期間,加大本院研究生培養特色的宣傳力度。近些年來自同等水平大學的全日制外來生源比例逐年增高,有助于提高培養潛能[3]。在競評和建設“雙一流”學科的背景下,鼓勵或倡導精簡一些與社會需求契合度差的學科研究方向,避免盲目增設新研究方向,力主實行“以舊替新”,以保證所設專業與社會需求保持動態的高契合度。
二、制定和優化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強化中期考核
學院作為教學實施的基本單元,要及時與一線師生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予以溝通。在制定和修訂研究生人才的過程中,不流于形式,積極征詢和考慮一線師生的意見,在滿足必備的理論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合理設置所修課程,裁撤重復或專業關聯性不強的課程。考評教師教學技能和水平,規避“水課”和“僵尸課”[4],增設公共衛生案例分析、公共衛生學科前沿等課程,有利于學生對學科前沿的了解。科研的最終的目標是服務公眾,在石家莊、保定多地的綜合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增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同時聘請基地教師作為學生校外兼職研究生導師,指導學生畢業實習實踐,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并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研究生理論課程完成之后,進行一次開題答辯,答辯小組由5~7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組成,主要考核指標為政治覺悟、學術道德、理論課程成績、科研創新能力和從事課題研究的水平與進度五個部分。根據考核結果實行相應的獎罰。考核為優秀的碩士生且符合學校規定條件的可申請“2+3”碩博連讀繼續攻讀校內博士學位;考核不合格的學生不予開題或延遲開題,借此進一步優化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三、優化導師考核制度,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鼓勵多交流,強化教學效果
對于導師的考核,應根據教師對學科和學院貢獻類型的不同[5],實行不同的考核制度,可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和科研型,合理考評教師績效,促進教師根據個人的特點和情況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團隊和科研創新團隊,更好地為人才培養服務。避免老中青教師考核標準的“一條線”,阻礙教學水平提升和學院科研成果產出。組織教學大賽等教學活動,積極調動老中青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熱情。鼓勵教師課堂上適時、合理地穿插一些課程前沿問題,展開討論,拓展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活躍課堂氛圍,避免教學疲勞、機械教學和被動學習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授課教師、聽課學生和課程內容有效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對授課內容的形象化展示,有助于授課對象的理解,增強授課效果。
四、端正學習態度,杜絕“讀死書”,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和社會服務
篇3
[關鍵詞] 孕產婦;圍產期;抑郁
[中圖分類號] R71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014-04
圍產期是女性患抑郁癥的高發期,45%~65%的抑郁癥發生在產后第1年。圍產期抑郁癥包括產前抑郁癥和產后抑郁癥。圍產期抑郁癥可增加妊娠期以及分娩時并發癥、增加剖宮產率,影響孕產婦發揮社會功能,影響孕產婦正常的社會人際交往,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甚至可導致產婦自殺等嚴重后果[1]。隨著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人們對圍產期抑郁癥的關注度也逐漸升高。本研究通過調查圍產期抑郁癥的發病情況及相關因素,以期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擇2012年6~12月在我院規律進行圍產期的妊娠中晚期孕婦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既往無精神病史以及家族史;②能夠獨立完成各調查問卷的內容;③知情同意。共有200人納入調查。
1.2調查方法
分別于建立圍產期保健手冊時和在產后1周內進行調查。
1.2.1 孕期一般情況調查 包括一般情況、病史、此次妊娠情況、配偶情況等。
1.2.2 分娩及產后情況調查 包括方式、孕周、產程、產后出血、新生兒情況等。
1.2.3 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2] 共有10個項目,涉及心境、樂趣、焦慮、自責、驚恐、睡眠障礙、應對能力、哭泣、悲傷、自傷。每個條目0~3分記分。總分0~30分,總分≥10分為由不同程度的抑郁,分數越高抑郁程度越重。其強調評價的時間為過去1周。
1.2.4抑郁自評量表(SDS)[3]和焦慮自評量表(SAS)[4] SDS包括4組特異性癥狀20個條目:精神性情感癥狀、軀體、精神運動、抑郁性心理障礙。SAS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情況分為4個等級:很少、少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時間。20個條目得分相加為總粗分,總粗分×1.25為標準分。SDS評分>53分為抑郁障礙,53~59分為輕度,60~69分為重度,≥70分為重度。SAS評分>50分為焦慮障礙,50~59分為輕度,60~69分為中度,≥70分為重度。
1.2.5社會支持評定量表[5] 包括10個條目,關于客觀支持3個條目,關于主觀支持4個條目,關于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條目。
1.2.6 艾森克人格問卷[6] 根據艾森克三種人格維度的理論基礎,將人格分為外向情緒穩定型、外向情緒不穩定型、內向情緒穩定型、內向情緒不穩定型。
1.2.7 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7] 包括家庭特征:親密度、矛盾性、情感表達、獨立性、知識性、成功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控制性、組織性。
1.2.8 血清指標檢測 分別于建圍產期保健卡時以及產后第3天,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孕產婦血清雌二醇、孕酮、皮質醇濃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計數資料用相對數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或Logistic回歸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抑郁情況
兩次調查結果顯示,產前抑郁41人,產后抑郁32人。根據產前和產后抑郁變化情況分為非抑郁組(產前和產后均沒有抑郁者)142人,抑郁組(產前產后均有抑郁者)15人,抑郁消失組(僅產前抑郁者)26人,新發抑郁組(僅產后抑郁者)17人。入選對象產前EPDS平均得分為(6.6±2.1)分,產后平均得分為(5.2±1.7)分,產前和產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入選對象SDS和SAS評分結果
孕期SAS評分結果顯示,≥50分者共8人,SDS評分結果顯示,≥53分者共18人。孕期焦慮和抑郁嚴重程度分布情況見表1。
2.3 產前抑郁與非抑郁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見表2。兩組文化程度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2.4 產后抑郁與非抑郁組一般資料比較
見表3。兩組文化程度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2.5 不同抑郁狀態社會支持評定結果
見表4。不同抑郁狀態社會支持評定結果比較差異不顯著(P均> 0.05)。
2.6 不同抑郁狀態艾森克個性問卷結果
不同抑郁狀態艾森克個性問卷結果顯示不同抑郁狀態神經質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2.7 不同抑郁狀態家庭環境
不同抑郁狀態家庭環境中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娛樂性、組織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6。
2.8 產前抑郁組和非抑郁組雌二醇、孕酮、皮質醇水平
見表7。產前抑郁組和非抑郁組雌二醇、孕酮、皮質醇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2.9 產后抑郁組和非抑郁組產婦雌二醇、孕酮、皮質醇水平
見表8。抑郁組和非抑郁組產后雌二醇、孕酮、皮質醇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2.10 相關因素分析
2.10.1 產前抑郁、產前焦慮、產后抑郁之間的相關性 根據孕期SAS結果及產前和產后EPDS結果進行兩兩見線性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產前焦慮與產前抑郁具有相關性(r =0.441,P < 0.01);產前抑郁與產后抑郁具有相關性(r =0.533,P < 0.01);產前焦慮與產后抑郁具有相關性(r =0.282,P < 0.01)。
2.10.2 孕期EPDS結果與孕期抑郁的相關性 根據孕期EPDS結果與孕期SDS結果進行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兩者具有顯著相關性(r = 0.401,P < 0.01)。
2.10.3圍產期抑郁與激素水平相關性 將產前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皮質醇水平與產前EPDS結果進行線性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產前孕酮水平與雌二醇水平具有相關性(r = 0.231,P < 0.05);產前孕酮與皮質醇水平具有相關性(r = 0.221,P < 0.05);產前EPDS與產前雌二醇、孕酮、皮質醇水平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將產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皮質醇水平與產后EPDS結果進行線性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產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皮質醇水平與產后EPDS結果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2.10.4圍產期抑郁回歸分析 將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賦值,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產前抑郁的相關因素及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結果見表9和表10。產前抑郁的主要相關因素有孕產婦的文化程度和人格中的神經質,產后抑郁的主要相關因素有孕產婦的文化程度和情感表達。
3 討論
產前抑郁和產后抑郁統稱“圍產期抑郁癥”。 生育期的女性是精神病易感人群,調節能力差的女性此時沒有得到適當照顧,心理壓力過大就很容易出現抑郁、焦慮、躁狂等精神癥狀,嚴重者甚至還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諸如自殘、自殺等,累及胎兒的性命。
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是臨床常用的評價產婦產后抑郁的工具,同時也可用于孕期抑郁癥的篩查。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目前是公認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的評價方法。石瑞珊等[8]對335例孕產婦圍產期抑郁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2.5%的孕婦發生產前抑郁,25.7%的產婦發生產后抑郁。本調查的結果顯示,20.5%的孕婦發生產前抑郁,16.0%的產婦發生產后抑郁。因調查的對象、時間、地點、文化等差異,圍產期抑郁癥發病率的結果差異較大。有研究顯示,產前重型抑郁在產后變化不大,而輕度的抑郁在產后發病率下降,從而使產后總的抑郁發病率下降。本次研究中,產前EPDS評分顯著高于產后,也說明孕產婦整體上產前抑郁情況較產后要嚴重。相關分析顯示,孕期EPDS評分結果與孕期SDS評分結果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而孕期抑郁與孕期焦慮、孕期抑郁與產后抑郁、孕期焦慮與產后抑郁均有相關性。這些結果說明本地區產前抑郁發生率高于產后,可能與產前早期因擔心流產、嚴重的妊娠反應,孕晚期擔心胎兒的發育、分娩是否順利、害怕疼痛等因素導致心理壓力大,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有關。而孕期的焦慮、抑郁與產后抑郁具有相關性,因此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不良情緒,減少圍產期抑郁的發生[9-12]。
圍產期抑郁相關因素分析顯示,孕期抑郁與孕婦的文化程度、孕婦的人格密切相關性,而產后抑郁與產婦的文化程度以及情感表達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在單因素分析當中,抑郁組的孕產婦文化程度普遍低于非抑郁組孕產婦。文化程度低導致孕產婦對圍生期保健、生理及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理性對待妊娠、分娩、社會角色的轉變。另外,文化程度低者大多社會地位及經濟收入也會較低,經濟狀況較差,這些均容易導致孕產婦出現圍產期抑郁。有研究報道低齡是圍產期抑郁發生的高危因素,但是在本調查中,抑郁組與非抑郁組孕產婦的年齡分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為本次調查的入選對象中多以初產婦為主,進一步的研究還需擴大樣本含量等來分析年齡與圍產期抑郁的相關性。
既往研究報道孕期抑郁的患者其產檢的依從性較差,產前抑郁與不良妊娠結局具有相關性,增加了早產、流產、新生兒發育不良、新生兒入住監護病房的風險。本次調查中,抑郁組和非抑郁組新生兒結局差異不顯著,考慮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調查中重度抑郁的患者比例較少,另外樣本量較小,所選擇的調查對象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一定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無償幫助的行為總和。20世紀70年代,Raschke提出社會支持是指人們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支持,還有一些心理學家也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提出自己的看法。理學界對社會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在人們探求生活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的背景下產生的(Homes&Rach,1967)。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社會支持才首次被作為專業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學文獻中提出。社會支持量表是常見的衡量社會支持程度的評價指標,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13-15]。妊娠期間的辛苦、生理上的改變、精神上的壓力、分娩時的損傷、疲憊,新生兒誕生,產婦對母親角色的認同、責任的承擔等因素,均導致孕產婦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因此需要較高的社會支持。既往有研究提示,社會支持程度是影響孕產婦發生抑郁的重要因素[16,17]。在本次研究中,不同抑郁狀態的孕產婦在社會支持的各個方面差異不明顯,可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加上計劃生育政策,家庭、社會等對孕產婦的支持程度較高。
在單因素分析中,家庭環境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抑郁狀態的調查對象其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娛樂性、組織性方面差異顯著。抑郁組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娛樂性、組織性顯著低于非抑郁組,而矛盾性顯著高于非抑郁組,提示圍產期抑郁的患者家庭情感關系比較松散,矛盾和沖突較多,對社會活動、娛樂活動缺乏興趣,家庭在安排活動時缺乏組織性,感情表達較差。多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情感表達與產后抑郁具有相關性。因此圍產期應注意家庭環境、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溝通,緩解孕產婦的不良情緒。
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妊娠期和產后1個月的婦女會出現暫時性的心理退化情況,其行為會變得更原始或者更具有孩子氣。本次研究中,產前抑郁的患者神經質得分顯著高于非抑郁患者,而多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產前抑郁與神經質具有相關性。
綜上所述,圍產期抑郁癥與孕產婦的文化程度、神經質、家庭情感交流有關。臨床工作中應根據孕產婦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預防圍產期抑郁癥的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景香,周蓮珠,陳葉靜. 圍產期心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 現代醫院,2011,11(11):82-83.
[2] 黎秋妹,朱鳳娟,顧淑賢,等. EPDS量表聯合焦慮自評量表在產后抑郁癥中的預測性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9):89-90.
[3] Zung WWK.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4] 楊彥林. 認知行為療法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1):75-76.
[5] Blauwet LA,Hayes SN,McManus D,et al. Low rate of sex-specific result reporting in cardiovascular trials[J]. Mayo Clin Proc,2007,82(2):166-170.
[6] 楊建原,何壯,趙守盈,等. 艾森克人格問卷項目質量的項目反應理論分析[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27):40-44.
[7] 張海娟. 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與家庭環境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15):86-88.
[8] 石瑞珊,底秋婭. 孕產婦圍產期抑郁狀況335例調查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7):103,105.
[9] 張情芬,靳倩瑩. 產后抑郁癥現狀分析和影響因素研究[J].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1):164-166.
[10] 張娜,高永梅,褚艷,等. 孕期焦慮抑郁對早產及產后抑郁癥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612-615.
[11] 王小麗,董燕,周曉梅,等. 城市核心家庭婦女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13-515.
[12] 柯旦琴,瞿雪燕. 家庭親密度適應性與產后抑郁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8):60-62.
[13] 于青,李遵清. 社會支持對慢性酒依賴患者負性自動思維的影響研究[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3,22(1):27-29.
[14] 李淑霞,黃俊.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抑郁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 重慶醫學,2013,42(10):1192-1194.
[15] 楊樹軍.心理干預和社會支持對于高血壓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10-12.
[16] 饒朝霞. 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