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工藝美術運動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1-22 18:0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工藝美術運動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簡述工藝美術運動的特征

篇1

1.《歷代帝王圖》是我國_____朝的繪畫作品。

A.唐 B.宋 C.明 D.元

2.油畫作品《格爾尼卡》是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梵高 B.高更 C.倫勃朗 D.畢加索

3.《安魂曲》是_____的作品。

A.貝多芬 B.莫扎特 C.海頓 D.舒伯特

4.在湖北隨縣出土的編鐘是我國_____時期的樂器。

A.周 B.春秋 C.戰國 D.秦

5.踢踏舞是_____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舞蹈。

A.日本 B.韓國 C.墨西哥 D.斯里蘭卡

6.被改編為戲劇的同名小說《茶花女》是_____的代表作。

A.大仲馬 B.小仲馬 C.墨西哥 D.斯里蘭卡

7.導演過《繩索》的大導演希區柯克是_____人。

A.美國 B.蘇聯 C.意大利 D.法國

8.《花木蘭》原是_____作品。

A.京劇 B.昆曲 C.豫劇 D.評劇

9.《威尼斯商人》是英國作家_____的作品。

A.喬叟 B.莎士比亞 C.艾略特 D.維吉爾

10.提出"童心說"這一文藝思想的是_____。

A.李贄 B.王守仁 C.袁枚 D.袁中

11.畫論上的"氣韻生動"是_____提出的。

A.張彥遠 B.顧愷之 C.吳道之 D.謝赫

12.在詩學理論中提出體現藝術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滋味說"的是_____.。

A.陸機 B.蕭統 C.鐘嶸 D.劉勰

13.文藝的社會功能方面,_____提出了"凈化說".。

A.柏拉圖 B.賀拉斯 C.亞里士多德 D.康德

14.德國美學家黑格爾的重要美學論著是_____。

A.《判斷力批判》 B.《美學》 C.《論崇高》 D.《詩藝》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9個小題,共22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5.根據造型形式來看,雕塑一般可分為_____和_____兩大類。

16.一般說來,我國古代的園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北主大型的_____園林,另一類是江南小型的_____園林。

17.王獻之是我國_____時期的大書法家。

18."顏筋柳骨"指的是唐代大書法這_____和_____。

19.根據作品存在方式,藝術一般可分為_____、_____和_____。

20.藝術批評的形態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讀者批評。

21.審美效應一般有三個階段:_____、_____、_____。

22.詩歌根據其性質,可分為_____和_____兩類。

23.靈感的特征包括_____性、_____性和_____性。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24.簡述藝術活動的構成。

25.簡述藝術作品的層次。

26.簡述藝術鑒賞的性質和特點。

27.簡述藝術批評的作用和功用。

28.簡述工藝美術的特點。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第小題25分,共50分。

29.結合某藝術作品,論述審美想像的特征。

30.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B 4.C 5.C 6.B 7.A 8.C 9.B 10.A 11.D 12.B 13.C 14.B

二、填空題

15.圓雕 浮雕

16.皇家 私家

17.東晉

18.顏真卿 柳公權

19.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時空藝術

20.社會 傳記 心理 文本

21.共鳴 凈化 領悟

22.敘事詩 抒情詩

23.突發 超常 易逝

三、簡答題

24.我們可以將藝術活動視作一個系統,它由四個要素或環節構成:(1)客體世界,即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2)藝術創作與制作;(3)藝術作品;(4)藝術傳播與接受。

25.藝術作品的層次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層次:(1)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是滲透了藝術家獨特個性的特殊語言。(2)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并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3)藝術意蘊。藝術意蘊是指在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是藝術主體對藝術典型或意境深刻領悟和創造的結果。

26.藝術鑒賞是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的欣賞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它是一種積極能動和審美創造活動。

27.(1)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其審美價值;(2)通過將批評的信息反饋給藝術家,對其創作產生影響;(3)通過批評的展開,對藝術鑒賞活動予以影響和指導;(4)通過藝術批評,協調藝術與意識形態其他領域的關系,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

28.(1)實用與審美結合。工藝品首先應當具有實用性,審美性應當寓于實用性之中。因此,工藝品總是按照實際使用的要求來進行設計、選材、造型、色彩裝飾等,藝術處理和加工等問題教要結合實用要求來考慮。 (2)工藝美術具有物質性,又具有精神性。工藝品是具有實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滿足著我們的物質需要;同時工藝品十分注重造型設計,并且盡量發掘材料和裝飾的潛力,注意運用色彩、線條、形體等多種形式因素以及夸張、變形、均衡等多種藝術手法,來創造外觀形式美。由于工藝美術比起其他藝術種類,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質材料和生產技術的影響,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藝術構思和制作技巧。

四、論述題

篇2

關鍵詞: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文化創意;設計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J502 文獻標識碼:A

視覺傳達在電影(19世紀末)與數字媒體(20世紀末)出現之前,主要以文字、繪畫結合紙張、印刷為傳媒形式。這四項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自成系統,漢語言文字是世界僅存的具意象特征的文字;造紙術先于西方文化千年之久,全盤被西方文化吸收;活字印刷術也領先西方文化五百年之久,不但全盤被西方文化吸收,還促使西方文化發生質變,促成傳播體系與知識體系的世俗化;中國繪畫的自成一格,不僅與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融成一體,更重要的是也與文字的傳意系統融為一體。這些都是視覺達設計的重要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資產。

一、視覺傳達設計在中國的發展演變

有關中國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史已有許多文章闡述,此處不再贅述,只作一簡述,以示文化的變遷:

中國的視覺傳達設計在1840年前后,主要形式為畫洋畫、拉洋片等,是以上海十里洋場、少數租借或重要通商口岸如:香港、廣州、青島、天津等的市井情態為素材。及以后,雖然“西學”的色彩與熱情不減,另有先生倡導的“美育”,但這時期的視覺傳達設計,顯然也只是簡單的版面圖文配合編排,在造形方面,木刻版畫對平面設計有一定的影響。民國時期,由于陳之佛先生從日本所學圖案學以及美國文化的影響,所謂的老上海風格或老上海式樣逐漸形成:其一,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 style),主要表現在圖書封面設計上;其二,報紙版面,尤其是平面廣告,中外文字夾雜出現,以此為時髦、摩登;其三,受木刻版畫的線條影響,這和當時的某些視覺傳達設計技術方式有關。

1949年建國后,平面設計上的特色為:其一,前期殘存的老上海式樣,這與創作人員流變有關;其二,蘇聯構成主義藝術風格影響,體現了政治對文化藝術的影響;其三,受民間藝術(如:剪紙)的線條影響,開始重視勞動人民的文化生活。

期平面設計的特點為:其一,人物形象為樣板戲人物造型,線條較動感,色彩紅、光、亮,女性形象男性化;其二,字體設計粗黑,具有視覺沖擊力,沒有外文出現。其三,報紙專欄多有政治色彩很濃的標志圖形(Logo)出現,和各種花邊一起構成簡單的裝飾。

進入改革開放期至1985年前后的特點,其一,媒體廣告先以“叫賣”形式出現,功利性極強,元論電視還是平面基本上是以純文字形式出現,后發展為以“美人圖”的形式“叫賣”。其二,字體設計以美術字為主,英文或偽英文(漢語拼音)字母混雜其中,以此為時髦、摩登。

1985年后,視覺傳達設計以及其周邊知識豐富起來,其一,各種設計素材(圖形、圖片、字體、版式)日益豐富。其二,無論媒體廣告還是平面雜志(如《看電影》、《讀者》)都將創意作為設計成敗的關鍵,這是在設計從業人員在對設計技術要素熟練掌握之后的,更高層次的文化較量。其三,國外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進入,帶來新的形式與理念,但有些作品的創意也受到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抵制。其四,國內視覺傳達設計制作人無論對世界潮流的吸收還是對中國傳統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傳統的藝術形式的融合都有著出色的作品。

從文化產業角度看今天的視覺傳達設計――創意的確是關鍵,而創意的語境卻還沒有很好的提起注意。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路只能是立足于本土的傳統文化語境,在這條路上挖掘的越深,傳播的越廣,我們的本土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就越大。

二、視覺傳達設計的價值觀――技術視界與人文視界的融合

從設計涵蓋的范圍來講,不只是視覺傳達設計,尤其是建筑設計、工業設計,其包含的技術成分是不言自明的,而在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新工具與新材料的應用造就了新的形式美感。

在藝術設計領域,從敦煌石窟彩塑和壁畫的透視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原理,從刻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領域出現的“科學、技術”革命,許多新的設計材料、工具、媒介紛紛出現,這就使得到了20世紀20年代,國際上的建筑設計與身份日益獨立的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在其藝術表現形式上,仿佛越來越依靠技術的存在,設計藝術仿佛成了一門以技術為主體的、并由技術決定的學科。

“設計”――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現代概念,“它是造成了制造者、銷售者和使用者相分離的工業革命的結果。……所謂‘好設計’的概念誕生于30年代。在50年代,當人們試圖用把它歸因予某種風格、尤其是道德態度的方法,將工業生產統一到現存的品位價值中時,它變得突出起來。無怪乎人們會被‘好設計’的問題弄得不知所措,因為這個時期的品位的制造者還不能認識到,由于技術就是我們現有的文化”。更進一步的解析,由于“文化”的含意廣泛,所以隸屬文化范疇的設計自然能夠統合科技的成就。這樣,一方面,作為文化范疇的設計學就很容易的占據了西方設計理論的核心,另一方面則表明了作為文化范疇的設計與作為技術范疇的設計之差異就在于是否處理了“價值觀”問題。但是,設計在作為“技術學科”時,是不考察“價值觀”問題的,或是說會以“科學”的態度來處理價值觀的問題。所以,在這種觀點下,設計理論就會趨向于排除“價值觀”的工程技術的片面理論、設計方法就會傾向于描述設計與生產步驟的程序性設計理論;方法論就會傾向于實證主義與科學主義,乃至工程主義的觀點、技術革新的觀點、生產成本的觀點、營銷的觀點、經濟的觀點。

不過整體而言,設計作為技術學科,對當代設計而言,其“內容”確實是很豐富的,值得研究的內容也很多,但這些豐富的“技術改進”的內容,從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的角度看,卻停留在功利、效率、競爭策略,甚至其負面作用會對自然、人文環境產生破壞。所以到20世紀60年代,設計只作為技術學科的觀點受到質疑與批判。從設計專業的“知識”帶有人文的、價值觀的成分來看,我們便較容易理解西方的后現代設計,為什么會跳過“設計的現代主義”直接與古典主義、歷史主義、風土主義相連。而“設計的現代主義”在我國卻多少有些與“現代化”的意思相近,這就是說“設計的現代主義”和“現代化”都是以“科學技術”或表現出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摒棄了或忽視了人文的、價值觀的成分。

在設計中價值觀應是一種有立場的價值(評價)系統。“所謂設計,指的是把一種設計、規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的過程。”在此定義下“文化”的概念即在于加強設計作品的個性、作品的創作理念以及語義表達作用。因此“價值觀”的概念即在如何選取與確立設 計目標并解釋設計作品“所以然”的原因。在設計領域,設計者談文化與價值觀時,在概念上應更清晰,而不是將文化與價值觀掛在嘴上,充當解釋作品時支吾的搪塞。

總的來說,設計是以融合了技術與藝術的人文學科,而不是以“一種客觀、價值中立的技術”,來培養所謂“高級的”視覺傳達設計人才的。在以人文主義為基礎的觀點下,理論會趨于對藝術、設計創作的整體描述與批判,設計方法會趨于設計過程中的內省與靈感、頓悟之說,方法論則會趨于形成多元化的設計理論。

三、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理論框架――基于文化創意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究竟只是一種工藝美術或服務于商業的技術,還是一門學科(discipline)?如果只是一種專門的技術,僅僅在職業教育中實施便可,又何必在大學設系;如果是一門學科,那么,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和學科規范是什么?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又是什么?其設計方法在哪里?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與思維方法的關系在哪里?有無特定的知識結構?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理論與實踐訓練的關系如何契合?等等以上這些的問題,促使我們試著構建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理論框架。

從西方的設計、藝術發展史來看,到19世紀末期,由于人造工具的日趨多樣與復雜,由于機械生產與工廠生產的取代手工生產,更由于產業革命后的社會經濟的變革、專業分工的趨勢,設計作為新興的專業才逐漸與藝術專業區分開來。到了20世紀初,承續了藝術的現代轉化,更承受了藝術現代主義運動的激蕩,而出現了現代設計運動。更由于現代設計運動與工業化,逐漸從建筑設計專業里分裂出新的設計專業:工業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一般而言,工業設計專業大致在兩次大戰期間形成。視覺傳達設計(或稱平面設計graphic de-aign)專業大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才以廣告設計專業為先逐漸形成。也正由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形成的時間較短,加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與多種相關專業的親緣性(諸如:文學、美術、大眾傳播、電影),以及設計專業長期被認為是應用學科的學術取向(即認為只要將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成果拿來應用即可)。所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作為一種學科,這學科的規范、理論基礎是較易被忽視的。

不過,當一門學科的處于以“實踐”為主的時期時,從學科應用的角度,或許不覺得“理論”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期望一門學科的發展能有所突破時,“理論”所能發揮的正面作用首當其沖。張道一先生在談話中多次強調:傳統的手工藝設、計過程的特點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而現代設計的過程的特點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所以,當代的設計過程如果不是以理論支持作為開端便還是一種“口訣式的”技術操作,雖具有一定的藝術形式,但不能成為現代的設計。

要總結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理論框架,首先要明確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獨特性。在對比建筑設計和工業設計后我們會發現:在確立設計目標的過程中,無論從技術層面和人文層面,視覺傳達設計都有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它表現出來的技術非工程性,人文多維度、多層次性是它自身的獨特性一此有別于普通的和其他門類的設計理論,亦即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理論存在的價值性。

面對商品社會和市場經濟,張道一先生歸納了三種設計:技術設計、藝術設計、營銷設計。這是依次展開的程序性設計過程。當今設計學界所提出的“設計方法”,一般而言,大概要以建筑設計與工業設計這些領域最為領先,但是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這些領域在“設計的現代主義”意識形態下所開發出來的“設計方法”,基本上是以解決問題為取向的程序性設計方法,是較偏向物質生產型態下對“設計”步驟所作的理論設想,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這種“理論”表現出較為特殊的特點。這個特殊的特點便是:“創意”自始至終占據著視覺傳達設計過程的靈魂,沒有創意的設計技術、技巧以及藝術形式的紛繁表現最終會遭受到營銷階段的全部失利,而在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中至少還保有功能良好的產品進人營銷階段。所以,當今設計學界所持的“程序性”設計方法與在此我們將要討論的以“創意”為統領的視覺傳達設計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方面“程序性”設計方法似乎長于關注設計技術、藝術技巧,在程序進展過程中難于系統的結合、探討“創意”問題;另一方面“程序性”設計方法難于處理“意義”與“人文價值”的問題。而“創意”與“深刻的意義”卻是促成視覺傳達設計成功和評價視覺傳達設計優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