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排便失禁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3: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人排便失禁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已成為世界性的變化趨勢。1999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60歲及60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標志著我國進入老年型國家[1],不僅疾病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社會因素亦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故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嚴峻而更值得關注,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老年護理的開展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
1老年護理的新觀念
傳統觀念認為老年護理是盡善盡美地服侍老人直至死亡[2]。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老年護理是以老年人為主體,從老年人身心社會文化的需要出發,去考慮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及護理措施,解決老年人的實際需要。讓老年人及其重要關系人共同參與護理活動,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要,適時給予老年人及重要關系人以護理知識技能的教育及監督指導,而不是老年人被動接受護理,從而避免心理上產生“無用”的壓力,由于老年人及重要關系人的參與,使老年人出院回歸社會后仍能獲得連續的自我護理及家人的護理。21世紀的護理范圍在擴大,為與醫學社會化的趨勢相適應,老年護理走出醫院,深入社區和家庭。從老年人家庭單元的角度來評估老年人,不僅維護老年人的健康,而且重視其家庭成員的健康,提供健康體檢與咨詢及家庭護理服務,進行健康教育,從而使家庭及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更適當的生理需要,更多的情緒支持與安慰。
2老年人排泄障礙的護理
2.1排便障礙的護理
2.1.1腹泄的原因及其影響雖然1d排便數次,如為有形便則不是腹泄。腹泄為水樣便(含80%以上的水份),原因有腸內腐敗物質異常發酵、感染、神經過敏等使腸蠕動亢進,水分再吸收下降。持續腹泄導致脫水、營養不良等。
2.1.2腹泄的護理如有腹泄應觀察其排泄次數、大便形狀,了解是否用過緩瀉藥、與飲食有無關系以及是否脫水等。應進易消化飲食,避免吃纖維多、易發酵、過冷或過熱及刺激性的食品,腹部要保暖。便后用柔軟的紙輕輕按壓著擦,用濕水清洗保持周圍的清潔。預防脫水,應給予茶水或堿性飲料,少量多次飲用。
2.1.3便秘的原因及其影響便秘是指4d未排便,或每天排便但量少且干硬,便后仍感到有殘留便未排出。其原因多為老年人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運動減慢、消化功能降低等生理原因外還受心理因素影響,如抑郁、恐懼、高度緊張、情緒激動等會使大腦功能紊亂,對排泄失控。此外還受因病臥床、環境突然變化、場合不宜排便、飲食及水分攝入不足、運動不足等影響。便秘可引起腹部不適、腹脹、食欲不振、頭痛、影響睡眠、易疲勞,應及早采取對策。
2.1.4便秘的護理養成排便習慣:早餐后養成排便的習慣,有便意時不要控制不去排便,排便的最好是坐位,對臥床者如能坐起也應采取坐位。如有可能每天要散步、做操、進行腹肌訓練,也可距臍周3cm處用手在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便秘嚴重時遵醫囑用緩瀉劑,如糞便干硬阻塞直腸下部靠近口處時,可在橡膠手套上涂上劑,沿尾骨慢慢摳出。當腸內糞便排空后2d~3d沒有大便是正常的,排便后要觀察老人的情況與排泄狀況;飲食管理:有規律地進適量的食物,應養成習慣,飲食有充足的水份(如湯類),多吃纖維豐富的食品。
2.1.5大便失禁多因臥床狀態導致腹內壓無力,使大便滯留在直腸內不能完全排凈,殘留的大便溢出,每天或幾天1次。應用尿布并經常更換,保持周圍清潔。
2.2排尿障礙及護理
2.2.1尿潴留原因及護理原因有腫瘤、結石、前列腺肥大、疼痛、神經障礙或精神上的刺激、排泄環境的改變、憋尿時間過長、藥物的副作用等。應觀察其最后排尿的時間,是否下腹部脹滿,是否經常有尿液流出、水攝入量的增減等。除治療其病因外,鼓勵患者當病情稍微緩解即應下功夫使其做到自然排尿,如幫助去廁所。用聽流水聲或下腹部熱敷等方法解決不了時,應遵醫囑給予導尿。
2.2.2尿頻的護理1天之內排尿次數增加至10次以上為尿頻。有些活動困難的老人對尿頻感到煩惱而自己限制液體入量,護士應解釋飲水的重要性并說明1天的生理需要量。尿頻又影響睡眠,對健康不利,應指導其在下午14:00左右攝入大部分液體,以后控制入量。如本人同意白天可用吸收型尿墊或褲叉,僅在夜間用尿布或在床邊準備尿器。
2.2.3尿失禁的原因及影響真正的尿失禁是由于出現排尿肌或神經功能失常及膀胱、尿道的局部疾病,導致膀胱喪失了貯尿功能所致。此外還可由體弱無力、排尿動作障礙、老年癡呆等引起的不認識廁所,或來不及走到廁所,或走到廁所來不及脫去衣褲而尿失禁。尿失禁可引起外和臀部皮膚發紅、糜爛,甚至發生壓力性潰瘍、尿路感染等,可使尿失禁本人感到羞恥、困惑,對排尿產生恐懼而喪失自信心,失去生活的意義,影響其社會活動及日常生活。因此,要加強排尿的管理,防止發生尿失禁,一旦發生必須早期建立康復計劃。超級秘書網
2.2.4尿失禁的護理首先做好心理護理,緩解因尿失禁引起的心理刺激,防止向真性尿失禁發展。護理應以尊敬和愛護的態度、輕柔與熟練的技巧進行排泄后的清潔、注意保護其隱私、同時安慰老年人不必擔心,很快會恢復的,使老人安心。經常少量溢尿時,除用尿墊外,應訓其憋尿;有尿意但憋不住時,要觀察其尿量、次數、間隔時間等,定時誘導其去廁所;為緩解其精神緊張,鼓勵其參加有趣的娛樂活動,幫助其使用適當的排尿用物或器具。對有尿意但表達困難的老人,仔細觀察有尿意時的表現,發現有尿意時,及時給予尿器,并訓練其有尿意時的表示方法。因病臥床而用尿布時,當病情穩定逐漸恢復情況下,要邊用尿布,邊訓練其排尿自立。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盡快離開床參加活動是很重要的。積極消除引起尿失禁的疾病及誘發因素,進行康復訓練,即強化盆底肌、腹部肌肉、背部肌肉訓練。
參考文獻:
篇2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內科 湖南省郴州市 423000
【摘 要】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BR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是癡呆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隨著我國社會高速發展、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口出現的老齡化,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逐漸增高。目前全世界有數千萬的人正在遭受著阿爾茨海默病的折磨。僅美國,就有450 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65 歲以上發病率為10%,而85 歲以上發病率近50%,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己超過500 萬,占全世界所有患病人數的1/4,而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這個數字將更為龐大。在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加5 歲,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危險就可增加1.85 倍。阿爾茨海默病死亡率高,僅次于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癌癥。同樣,阿爾茨海默病致殘率也高。因此,阿爾茨海默病將成為21 世紀威脅人類的最嚴重疾病之一。由于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阿爾茨海默病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公共衛生難題。癡呆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都明顯地下降,給家屬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那么如何通過護理照料延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存時間,或使其減少在有生之年的意外傷害和疾病痛楚是我們的護理工作的目標及發展方向。現將護理方法總結如下。
關鍵詞 阿爾茨海默病;護理措施
1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相關護理問題分析
1.1 激越行為
激越行為是指不能用患者的某種需求或意識混亂來解釋的某些不恰當的語言聲音和運動性行為。一般可以有三種主要的表現:言語上的攻擊、肢體上的攻擊及漫無目的的踱步與糾纏,患者經常會表現為大喊大叫,不停的踱步,重復句子和糾纏不休。
1.2 人格改變
患者可一改往常變得墨守成規、固執、偏激、乖戾和自私,也可能變得不修邊幅,不講求衛生,拾破爛視為珍寶收藏,有的表現不知羞恥,當眾大小便。
1.3 記憶障礙
患者開始以記憶力的衰退為主,可以表現為常丟三落四,隨做隨忘,如剛吃完飯又要進餐等,漸漸的患者出現記不清過去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往事不能回憶,甚至家里親人的名字電話或是門牌號也想不起來,在熟悉環境中常常走失等。
1.4 睡眠障礙
患者經常出現白天困倦睡不醒,到了夜間則興奮吵鬧。
1.5 自理能力的喪失
患者日常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表現為行走、如廁、沐浴、穿衣不知冷暖、洗臉刷牙不能進行,進食無規律性;整天臥床、不語、肢體動作少、大小便失禁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顧。
2 住院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會出現焦慮、煩躁、淡漠、壓抑的一系列的情感變化,如果不予以及時正確的疏導工作勢必會影響護理的療效和加重患者的衰退。護理人員要了解、分析和矯治患者的心理障礙,克服負性情緒。對于工作人員本身要報以同情理解的態度去和患者溝通,尊重他們,同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保證每日至少30min 的交流,評估患者情緒波動的心理因素,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不強迫患者做不情愿的事,對情緒激動的患者不使用刺激性言語,對淡漠的患者說一些關愛的語言,安排一些能力所及的娛樂活動,鼓勵其和他人交流;在病室中播放一些輕松平和的音樂和組織有趣的活動。
2.2 飲食護理
對病情較輕、生活能自理的患者,要選擇營養豐富、易于消化、清淡宜口的食品;按時照顧好患者進食,對家屬帶來的食品統一管理,由護士每日定量發放,有發霉變質的食物及時銷毀,防止患者誤食,保證患者吃飽吃好;幫助去除魚刺肉骨,飯菜溫度要適宜,防止過冷引起胃腸不適,或過熱引起燙傷;餐具應選用不易破裂的塑料、蜜胺、不銹鋼等材料,以免發生意外。對生活自理差、病情較重的患者,應協助進食,必要時給以喂食,對吞咽困難者應給以緩慢進食,不可催促,以防噎食及嗆咳。
對不知饑飽、搶食、暴飲暴食者要適當限制食量,并要根據病情適當進行飲食衛生教育。
2.3 安全護理
嚴加看護,將患者的姓名、地址、聯系電話、病情做成卡片讓患者隨身攜帶;外出檢查、活動或散步時專人看護,幫患者穿好病衣褲,不得讓其單獨外出,嚴防迷路或走失;病室的走廊鋪防滑的地磚,裝置防護扶欄,隨時清理積水及垃圾,防止跌倒或跌傷;根據病情每周一次檢查危險品(例如易碎、易燃、刀剪等能造成患者意外傷害的物品);重度癡呆的患者專人24h 陪護,情緒不穩定者用保護帶暫時約束,或加床欄保護,防止墜床或跌倒等意外發生。
2.4 睡眠護理
評估患者的睡眠情況,找出影響其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針對性的護理。減少白天的睡眠時間,安排一些小的活動。在睡前避免進行長久和激動的談話,避免大量飲水,臨入睡前幫助其小便,另外睡前還可以用溫水泡腳,如果患者錯認為是日間,不應與其爭吵,可以安靜地陪他坐一會,再勸導入睡。
2.5 語言障礙護理
與病人在交談時盡量減少噪音和混亂,說話之前引起患者的注意,稱呼他的名字或輕輕地碰他的胳膊。盡量保持目光接觸說話的速度也要放慢,并使用簡單的詞和短句,一次只問一個問題或說明一件事,重復語句或提問時要用上次使用過的相同的詞,講話要清晰,語調要平和、可靠,應鼓勵病人進行交流,聽對方講話時要仔細,盡力從其面部表情、身體語言和動作體會意思。
2.6 康復訓練
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鼓勵多做朗讀練習,先緩慢的讀一遍再讓患者復述一遍,用色彩鮮艷的水筆做標記用手指點逐字閱讀;在兒童玩具中找出一些有益于智力的玩具,例如可反復進行拼圖、搭積木、繪畫等練習;經常讓患者對一些圖片、物品、單詞等做歸納與分類,給患者講述一些事情再提些問題讓其回答。對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應在其身上攜帶注有姓名、年齡、疾病、家庭聯系電話等內容的卡片,以便一旦發生意外可以及時救治。
2.7 預防并發癥
長期臥床者要定期翻身、按摩骨突部位皮膚,預防褥瘡的發生,大小便失禁者及時更換衣物與床單位,清潔外皮膚,預防泌尿系感染;肢體癱瘓者,置于功能位置,定期按摩,活動關節,以防關節僵硬變形或肌肉萎縮;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生物鐘顛倒及休息不足,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應隨天氣的變化及時幫助患者增減衣物,注意保暖。
3 出院護理措施
3.1 心理護理
根據老人的個性特點,采用安慰、鼓勵、暗示等方法予以開導,調動家庭成員的積極氣氛,給予老人充分的關注和理解,使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減輕其心理壓力。
3.2 衛生護理
應鼓勵老人上廁所,養成有規律性地上廁所,如果癡呆老人無法獨立上廁所,應該每隔2-3 小時帶老人去衛生間或偶爾使用大小便輔助設備,如果老人大小便失禁,應當找出失禁規律,記錄每天失禁發生的時間,掌握其規律后,可將鬧鐘或定時器設置在癡呆老人通常需要上廁所時響鈴。幫助老人規律排便。
3.3 運動與鍛煉
鼓勵老人盡可能定期做一些體力活動,幫助制定健身計劃,鼓勵輕柔鍛煉,陪同老人一起鍛煉,密切防止意外傷害。
3.4 精神運動
鼓勵老人進行精神運動,可以刺激神經及大腦功能,例如:藝術品和手工藝品制作、跟著音樂節奏做運動、閱讀大字體新聞報紙、聽配有磁帶的書籍等等。
3.5 按照醫囑,規范服用藥物
規范、按時服用藥物對老年期癡呆患者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老人由于種種原因,往往無法堅持服用或錯服藥物,需要按時幫助癡呆老人服藥。妥善儲存藥物,發現與處理老人拒絕服藥的原因,了解藥物相關的副為癡呆老人做服藥記錄,記下服用的所有藥物。
3.6 做好服藥記錄
為癡呆老人做癡呆記錄,記下所服用的所有藥物,服藥記錄應妥善保存,向參與老人保健的所有醫生、護士和藥劑師出示,每當給藥方式發生變化時,更新服藥記錄,制作一個服藥時間表,幫助記住該什么時候吃藥,監察老人是否按說明服用規定藥物,并匯報給醫生。
3.7 藥物的儲存
篇3
【關鍵詞】老年癡呆病人;家庭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9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976-02
老年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出現的較嚴重的持續的認知障礙,病人對過去已獲得的認知能力不斷的減退或喪失,智能喪失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此篇文章探討了一些老年癡呆病人家庭護理的知識和方法。
1用藥護理
1.1癡呆病人服藥時,必須有人在旁陪伴,用溫開水幫助病人將藥服下。
1.1.1病人大多敏感多疑不承認自己有病,認為家人嫌棄自己要謀害自己,所以拒絕服藥,家屬盡量耐心說服,勸其服藥。如無效,可將藥碾碎拌入飯中,或溶于飲料中服下。
1.1.2吞咽困難的病人,不宜吃藥片,可研碎溶于水中服用,臥床的病人可用吸管服用溶解的藥物。
1.1.3吃完藥讓病人張開嘴檢查口腔(舌下,兩頰部是否留藥。以免影響療效或收藏藥物自殺。
1.1.4吃藥配合時,可適當的給一些小物品以表獎勵或滿足病人的一些小要求,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服藥。
1.2癡呆老人反應遲鈍,主訴能力差,護理時認真觀察,注意用藥安全。
1.2.1老年癡呆病人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藥物聯用,易發生副反應,須認真觀察。
1.2.2使用降壓藥,直立、起床時囑其緩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壓;鎮定藥物能導致反應能力降低,有摔傷的風險;抗抑郁藥,病人如出現麻木,情緒古怪時應及時與專業醫師聯系,調整用藥方案。
1.3管理好藥品
1.3.1藥品避免高溫、光照、潮濕,防止藥品變質,如片劑有斑點,變形;口服液有絮狀物時禁止使用。
1.3.2藥品放到病人拿不到的地方,以免誤服或過量服藥,發生意外。
2生活護理
2.1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幫助病人料理衣物、梳洗、修剪指(趾甲,每日用溫水泡腳,注意口腔衛生護理,督促病人刷牙、漱口。
2.2洗浴時,陪伴在身旁,注意水溫,同時觀察身體有無水腫、紅疹、破潰等變化。
2.3做好大小便護理,觀察排尿、排便情況如有便秘、尿潴留,應及時處理。便失禁時,不要去指責或訓斥病人,避免其尷尬,應告訴他這次為什么會失禁,以后該如何避免。睡前囑病人少喝水,褲子的紐扣或拉鏈換成尼龍搭扣,盡量穿不系腰帶的褲子,尿失禁的病人可以使用尿不濕。注意及外的護理。
2.4督促病人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2.4.1癡呆病人常日間思睡,夜間活動增多,亂翻東西或大聲說話,家屬不要斥責,應耐心勸服病人安靜,上床休息。睡前溫水泡腳,不喝濃茶,燈光柔和,白天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加活動量,減少白天睡眠時間。
2.4.2失眠的病人可給予小劑量的安眠藥,不可用激烈的安眠藥,防止病人嗜睡,發生吸入性的肺炎。
2.5長期臥床者,及時更換衣物,保持床單,衣物清潔。
2.5.1按時翻身每2h一次,注意不要推、拖、拉、以免局部皮膚受傷。適當叩擊背部,鼓勵咳痰,防止發生墜積性肺炎。定時按摩四肢,對有壓紅的部位可用紅花酒精按摩。骨突部位墊氣圈,避免褥瘡的發生。
2.5.2注意口腔護理,漱口時注意防嗆咳,棉球口腔擦拭時,注意棉球蘸水不可過多,防誤吸氣管,發生意外,口腔護理時,觀察有無潰瘡、感染等。
2.5.3擦洗身體時注意保暖,水溫適宜。
3飲食護理
飲食應有規律,定時、定量、定質。
3.1病人大多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活動量減少、易便秘,應多吃蔬菜,水果補充水分。可適當給予粗纖維類食物(如玉米面,高粱面等。滿足機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
3.2定時用餐,餐具選用塑料,不銹鋼材料手指不靈活拿筷子不穩的病人可以用手抓食,打翻碗盆時不可斥責病人,避免其尷尬。如果病人不想吃飯,可將飯菜留下,待其要求進食時再給。
3.3每餐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注意飲水量,防止脫水。
3.4多食含鈣食品,可改善病人的認知能力。如海產品,豆類、魚類等。多食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品,如核桃、魚油等。多食益智、健腦的食物,如腐竹等。
3.5病人大多有吞咽困難,進食時,應速度緩慢,不宜催促,避免同時吞食固體食物和液體食物。(如饅頭和菜湯。可泡軟后再食用;臥床的病人盡可能坐姿喂食,防噎食。
4安全護理
4.1癡呆老人智力下降,反應遲鈍。家居設施應便于病人活動,簡單固定地面干燥無障礙物。
4.1.1床鋪不宜過高,以病人坐床時腳跟完全著地為準,床兩邊設護欄,床鋪不宜過軟,不利于翻身或移動身體。感覺障礙糊涂的病人,床沿用棉墊包裹防撞傷。
4.1.2廁所使用坐式馬桶,設扶手架。洗澡浴盆不宜過高,盆底墊膠墊,必須有人陪同,防滑倒。
4.1.3穿大小合適的防滑布鞋,穿脫鞋時應坐式,防摔倒。衣褲不宜過長、過大。坐起時站穩后再起步行走,囑病人行走緩慢。
4.2日常用品放在病人看得見的地方,危險品妥善保管。
4.3房屋門鎖應選病人不宜打開為宜,煤氣、電源做好防范措施。樓房窗戶上護欄。有夜游癥的病人鎖好房門和陽臺,防止走失和墜樓。
4.4禁止重度病人單獨外出,輕中度病人外出時應設安全卡在身上,注明姓名、地址多個聯系電話,防走失以備不時之需。
5心理護理
5.1維護病人的自尊,尊重其人格,對病人的嘮叨不要橫加阻擋或指責,滿足其合理的要求,避免使用愚笨,傻子等語言。
5.2多陪伴病人,帶其外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除去孤獨,寂寞感。便其感受生活樂趣。
5.3情緒抑郁的病人應多開導。主動與其交流,了解思想變化,給予解釋。
6康復練習
6.1記憶和思維的康復練習反復訓練病人記住周圍的環境、人和事,如看日歷、告訴他是什么日子;時鐘到幾點該做什么;拿一物件問其叫什么;也可以見老朋友,一起回憶分享過往的歲月。鼓勵病人看書,做其愿意做的事。持之以恒的訓練,重建生活能力,喚起對最基本生活常識的記憶。
6.2語言康復練習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語言功能障礙,隨著病情加重,語言功能也隨之不斷退化。練習時應由簡至繁、反復強化。早期用單詞或短語進行訓練,如刀、筆、水果等;對于失語者,先單音節練習,如你、我、飯……。運動性失語者構音困難,應面對面示范口型,耐心的教;感覺性失語者,因病人聽不懂別人的話更應多說多講如喂飯時,反復說:飯、吃飯等。平時多鼓勵病人看電視,聽廣播,找話題與之交流,這樣可更多的接受外界語言刺激,防止語言功能進一步衰退。
6.3肢體康復練習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運動時需有人陪同注意防摔倒,長期臥床者,肢體被動鍛煉,每日2次每次20分鐘,防止肢體萎縮或關節變形。
癡呆癥的家庭護理,是一個苦惱、艱辛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一切也是小時候父母為我們做的,作為子女一定要做好癡呆老人的家庭護理。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減輕痛苦,使之幸福的走完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淑清,王述彭,劉靜芬.精神科護理學.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66-171.
[2]陳彥方,主編.CC-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97-199.
[3]陳彥方,主編.CC-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01-204.
篇4
關鍵詞 老年;精神病;護理
老年期精神障礙有些屬于功能性,其中包含偏執型、燥郁型、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有些是器質型,例如腦動脈硬化癡呆。據資料顯示,我國在本世紀已經進入老齡化的社會,預計到2025年老齡化人口將占中國總人口的20%,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5.5%。屆時,每4人中便有1個老人。近幾年來,老年精神疾病的住院人數逐年呈上升趨勢,如何護理這些老年精神障礙患者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以及如何防治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的特點
老年精神障礙患者主要有以下特點:①易出現與精神障礙無關的疾病,如褥瘡、骨折等。②身體機能減退的疾病。如骨質疏松、動脈硬化等。③免疫力低下。④檢查不配合,給護理帶來困難。⑤對藥物有耐藥性。⑥病程長,興奮躁動,患者易猝死,抑郁患者易自殺。
護理
生活護理:①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室內光線充足,溫度適中,病床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腳能著地為合適高度。臥床患者必要時,需加氣墊,防止褥瘡。②保持地面干燥,室內禁止放危險品,衛生間和洗漱間有明顯的標識,走廊有扶手,防止跌倒受傷。③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特別是精神衰退患者,早晚應督促患者刷牙漱口、洗腳、洗臉、梳頭,整理房間。臥床患者給予口腔處理,定期督促患者洗澡、剪指甲、刮胡須,臥床者行床上治療。④長期服用治精神科藥物患者,易出現便秘不良等情況。如3d不排便,給予患者緩瀉劑或低壓灌腸,平時躲讓患者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促進便秘的食物。在排除身體疾病后,應誘導排尿,如讓患者聽流水聲等,無效時導尿。⑤發現腹瀉、尿頻、遺屎,應戴尿袋或尿布,并定時清潔更換,預防皮膚擦傷。⑥患者由于精神衰退或癡呆,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知冷暖,大小便失禁,終日臥床,飲食失調等。護理應喂食患者,多關心患者的衣著,隨著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防止受涼或中暑。⑦細致觀察患者的飲食情況。老年人因精神因素而出現拒食、少食或不知饑飽。隨便減食或因藥物作用而出現吞咽困難,這就要求給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多纖維的食物,按病情給予流食、半流食,對不知饑飽的患者應限制食量,夏天應多飲水。⑧不能進食者,要耐心喂食,同時防止嗆咳式噎食。⑨長期臥床不起的患者,護理一定耐心,定時翻身,局部按摩,防止出現褥瘡,保持床鋪干燥整潔。
藥物護理:①老年人身體各臟器功能已衰退,使藥物在體內代謝、排泄都較慢,長期用藥可產生耐藥性,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中毒,用藥時應選用針對性強、藥性溫和的藥物,從低劑量開始。②在護理操作中如發現問題應通知醫生,不能盲目更換藥物。③對拒服藥物者應在看護下服藥,并對其解釋或留在其他患者之后處理。④注意觀察患者服藥后的反應。
心理護理:①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多應急性發作,老年癡呆在家中難以護理,而短期或長期住院,缺乏家人的關心,時常不安心住院,護士應多疏導、多接觸。②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由于大腦思維紊亂,功能減退引起意識障礙,表現孤僻、行為幼稚、反應緩慢、智力記憶減退、情緒激動或抑郁。護士應經常與其接觸,多諒解患者,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③新住院患者由于環境的改變,而產生陌生感、恐懼、孤獨,懷疑被家人拋棄,害怕死在醫院,護士對患者要態度和藹,說話誠懇,關心體貼患者。④長期住院的患者對外界失去興趣、想家、情緒抑郁、沉默不語,護士應主動介紹自己,拉近與患者關系,使患者感到有人關心自己,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尊重他們,不要隨便打斷說話。
篇5
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鄭州 450003
[摘要] 目的 探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干預。 方法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該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老年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合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等臨床特點,給予針對性治療與護理,探討其臨床效果。 結果 采取針對性治療及護理后,200例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9.5%。 結論 對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需結合其生理、心理以及病情特點,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不僅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還可優化醫院形象,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質量。
[
關鍵詞 ] 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臨床特點;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c)-0155-02
當前我國社會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臨床對于老年患者的護理成為重點。在醫院神經內科中患者多為老年人,特別是腦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年齡較大,故而在護理中有較多隱患。再加上老年人身體機能在不斷退化,合并癥較多,生活難以自理,故而老年人臨床特點相較于青壯年而言差異較大,因此需開展針對性護理[1]。該研究為探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干預,現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該院收治的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老年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200例患者中男137例,女63例;年齡為60~83歲,平均(69.4±3.5)歲。39例為60~65歲;71例為66~69歲;58例70~74歲,32例為75歲及其以上。疾病類型:21例為腦出血,15例為老年癡呆癥,68例為后循環缺血,71例為腦梗死,8例為帕金森,3例為蛛網膜下腔出血,14例為其他疾病。合并癥:56例合并高血壓,53例合并糖尿病,61例合并高脂血,21例合并冠心病。住院時間為9~139 d,平均(67.4±12.6)d。
1.2 一般方法
采用常規治療模式,期間觀察患者臨床特點并記錄各項護理操作,根據患者病情實施適當護理干預。根據該次對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的研究,發現其臨床特點表現在多方面,護理操作上應根據特點展開針對性護理,減輕外界因素對疾病控制的影響,其臨床特點分析如下。
1.2.1 臨床特點
(1)心理方面。神經內科老年患者出現心理問題幾率較高,主要在于自身疾病會造成家庭經濟負擔,以及對疾病的恐懼造成其出現情緒異常。部分患者需要長時間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的孤獨感以及發病時的痛苦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自閉、自卑、多疑現象,心理上偏向消極狀態。
神經內科患者可能伴有肢體功能障礙、偏癱或大小便失禁情況,需要家屬長期在旁照顧,易造成其心理壓力,產生失望、悲觀心理,將自身病情夸大,造成無謂的擔心。異常心理問題初期會表現為不愿與人交流、長期獨自一人發呆、喃喃自語等,后期可能出現不愿配合治療、莫名煩躁、情緒波動較大等現象。中醫中認為,心理問題久治不愈會造成郁結難舒,繼而影響到身體其它臟器器官及功能,例如飲食、睡眠、消化等[2]。
(2)并發癥較多。神經內科疾病病情復雜,常伴有其它疾病。通常而言,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自身飲食與運動量均會減少,身體器官開始處于衰退階段,大部分系統或多或少存在問題。較常見包含心臟病、高血壓、腎功能病變或其它臟器器官疾病等[3]。另外,神經內科患者自身存在誘發其它疾病的因素,且由于神經功能受損,相關臟器及肢體功能也逐漸衰竭,不同疾病之間的相互影響造成病情的復雜性,既不利于臨床用藥,也不便于在初期及早發現,正確診斷。
(3)臨床表現較為特殊。若患者為腦出血,則對于疼痛敏感性較低,在發病期,頭痛以及嘔吐癥狀通常較輕,且很少出現相關癥狀。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多伴有腦萎縮,然而程度不一,顱腔有很強的緩沖能力,故而即使存在顱內壓增高現象也不會表現得十分明顯[4]。同時老年患者多存在腦動脈硬化現象,腦部供血缺乏,一旦發生腦出血則具有較低的代償能力,進而導致腦組織缺血或者水腫,形成腦障礙。臨床多為輕度障礙,但也會出現昏迷現象。部分老年患者并發癥較多,且臨床癥狀不具有典型性,所以對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而言,其癥狀穩定性較差,行為、精神以及性格都會產生改變,神經系統也會有所改變,但通常不是特別明顯。老年患者出現上述癥狀后,臨床誤診率較高,例如認為是年邁體弱或者其他系統疾病。腦出血患者由于顱內壓會上升,其心率、血壓以及呼吸等都會隨之改變,通常會被誤診為高血壓或者心律失常,延誤最佳治療時機[5]。
(4)生理病理特點。人進入老年階段后,身體機能會不斷退步,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辨別能力、記憶能力、觀察能力等都會逐漸下降,進而表現為記憶減退、行動遲緩、反應遲鈍、耳目失靈以及說話顛三倒四等。且由于長時間受到疾病的折磨,所以身體功能也會被限制。老年患者耳目失靈不僅受到生理變化的影響,還有病理上的因素,例如腦梗死,會導致患者無法與他人共享信息。而腦卒中患者則會存在書寫、語言以及閱讀障礙,對其面部表情、肢體等也會有所影響。再加上老年人視力不斷減退,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溝通能力,尤其是無法感受到其他人的身體語言,患者的接收信息速度和能力下降。
(5)治療特點。老年患者由于并發癥較多,長時間接受治療,所以服藥時間長,對于部分藥物已經產生了耐藥性。與青壯年相比,老年患者有較長的藥物吸收與代謝周期,肝腎功能也在不斷衰弱,因此對于藥物敏感性較差,藥物排泄周期長,用藥后會出現諸多不良反應。
(6)安全性特點 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常較低,且認知與協調能力也在不斷下降,所以存在較多安全隱患,例如易摔倒、壓瘡、墜床、尿路感染以及難以吞咽等。
1.2.2 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針對神經內科老年患者心理狀況較差的特點,需開展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耐心且細心,為老年患者排憂解難。一般而言,老年女性患者有較強的溝通交流欲望,可以在聊天中宣泄不良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仔細傾聽患者的煩憂,用親切平和的語言與其交談,并對患者予以引導,使其具備優良的心理基礎。而老年男性患者其溝通交流欲望較低,多為沉默寡言,不會明顯表現其心理所想,這就需要護理人員予以引導,了解患者心中所想,并作針對性疏導。對于每位患者都需安排一個責任護士,這樣處在困難中的患者在尋求幫助時具有方向性,也可以讓患者有家的感覺。此外,護理人員在與老年患者溝通時需注意以下兩點。其一,語速不可過快。由于老年患者反應能力在不斷下降,因此在與其溝通交流時需減慢語速,不要催促患者,使其感受到安全感與信任感,同時予以患者鼓勵,使其多多表達心理感受。其二,話語需簡短與重復。與老年患者溝通時避免說拗口話語,語言要簡短,可重復幾次,讓老人充分理解并記憶。若有必要可給予書面提示。
(2)并發癥護理。若患者合并有心肺腎系統疾病,需對其講解健康知識。同時還需通知其他科室予以配合,合理用藥以對患者并發癥予以改善。如患者合并高血壓,則需叮囑患者戒煙戒酒,同時對其血壓予以密切觀測,并給予針對性藥物治療,由于該病為慢性疾病故而需堅持。若患者合并為心功能不全,則要提醒患者在飲食上多加注意,給予藥物時需觀察是否經過腎臟代謝,慎重使用。此外,若患者合并癥時間較長,需保護性護理其消化、泌尿以及循環系統。
(3)病情監測。由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臨床癥狀不具有典型性,一旦表現得很明顯則代表病情已經出現惡化。所以患者在早期治療中,需對其生命體征例如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瞳孔、意識等予以密切觀測。同時還需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使他們對患者日常行為及性格變化予以仔細觀察,若發現異常則需警惕是否為神經內科癥狀出現惡化。
(4)飲食護理。老年患者由于味覺在逐漸下降且牙齒存在松動現象,故而食欲下降且飲食減退。此時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病情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和營養飲食。若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在飲食時需叮囑患者食用維生素充足、營養豐富、蛋白高、糖分少、低鹽以及低脂肪食物,同時選取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選擇新鮮水果與蔬菜。可少食多餐,同時多飲水,若患者無法自主進食可結合其病情需要對予以調整,幫助喂飯。
(5)安全護理。對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時需對病房安全性予以強化。地面可選用防滑材料,同時避免潮濕,防止患者摔傷。在廁所內應配備防滑墊,馬桶旁可設置扶手。床邊需安裝護欄,防止患者墜床。若患者行動不便需給予防滑鞋,同時配備責任護士。若患者有假牙需對其意識予以密切觀察,若出現障礙需將假牙取出。部分老年患者存在神志異常現象,且對于溫度變化較為遲緩,故而需防止其出現開窗受涼或者熱水燙傷事故。若患者存在精神異常則需帶手腕標牌,避免走失。
(6)排便護理。老年患者疾病多為慢性,病程長,受到疾病、生活習慣以及心理緊張等因素的影響易出現便秘現象。護士應告知患者為何會出現便秘及應該如何預防,解除思想顧慮,并指導患者如何開展臥床排便,使其習慣床上排便,并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同時還需對飲食予以調整,適當對腹部予以按摩,若患者便秘嚴重可給予緩瀉藥物。
1.3 統計方法
對上述資料進行匯總和分析處理,應用軟件spss22.0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
2 結果
采取針對性治療及護理后,200例患者均出現程度不一的痊愈與病情改善現象。200例患者中痊愈98例,顯效56例,有效4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5%。
3 討論
在該研究中,通過研究分析后發現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由于長期住院,具有擔心醫療費用的心理問題。神經內科疾病病情復雜,常伴有其它疾病,故而并發癥較多。臨床表現也比較特殊,可能會誤診為高血壓或者心律失常等疾病。患者會表現為記憶減退、行動遲緩、反應遲鈍、耳目失靈以及說話顛三倒四等生理病理特點。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不良反應較多,容易發生危險事件。針對上述特點,本文采取了心理護理、并發癥護理、安全護理、病情監測、飲食護理、排便護理等護理措施,結果總有效率為99.5%,與多人研究結果相近[6-8]。
綜上所述,對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需結合其生理、心理、病情特點,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不僅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還可優化醫院形象,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質量。
[
參考文獻]
[1] 孟雋,王麗華. 神經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對策[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 16(11): 106-107.
[2] 歐陽樂. 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護理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3(12): 187.
[3] 安紅征,周建偉.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 國醫論壇,2013(5): 47.
[4] 陳見貴. 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及護理體會[J]. 中外醫學研究,2013, 11(24): 85-86.
[5] 宋媛媛,盧建政. 護理干預神經內科老年睡眠障礙患者的效果[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 4(9): 160-161.
[6] 李月琴. 影響神經外科老年患者安全用藥的因素及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 11(5): 1089-1090.
[7] 顏國慧,吳琰婷. 淺談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護理安全管理的要點[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 15(7):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