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5: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創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輸尿管上段結石; 輸尿管鏡; 經皮腎鏡; 體外沖擊波碎石

        回顧分析2003年8月~2008年8月我院有隨訪資料的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258例,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ESWL)、輸尿管鏡腔內氣壓彈道碎石術(URL)、輸尿管鏡腔內氣壓彈道碎石聯合體外沖擊波碎石術(URL+ESWL)以及經皮腎順行輸尿管結石碎石取石術(PCNL)分別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ESWL組:135例,男72例,女63例,年齡17~72歲,平均42.3歲,均為單側輸尿管上段獨立結石,腎積水45例,獨腎3例,結石直徑0.6~2.0 cm,慢性腎功能不全4例。

    URL 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齡13~78歲,平均年齡46歲,單側輸尿管上段結石51例,雙側輸尿管上段結石4例,腎積水5例,獨腎2例,結石直徑0.5~1.2 cm,結石致急性梗阻腎功能衰竭3例,慢性腎功能不全2例。

    URL+ESWL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齡12~71歲,平均45.3歲,結石直徑0.6~2.4 cm,其中行腔內氣壓彈道碎石術時結石未被完全擊碎,殘余結石被推回腎盂中的患者,行ESWL將結石擊碎者34例;先行ESWL后結石形成“石街”或結石嵌頓然后行腔內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者14例。

    PCNL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9~65歲,平均年齡46歲,合并同側腎內結石者10例,其中巨大腎積水(>10 cm×10 cm)5例,獨腎2例,結石直徑0.8~3.6 cm,慢性腎功能不全1例。

    1.2  治療方法

    ESWL方法采用深圳惠康水囊式沖擊波碎石機,X線定位,均于術前晚清潔腸道,取仰臥位,電壓(12±2)kv,沖擊次數1 500~2 000次,術后給予抗炎、解痙等治療,并根據復查情況決定是否再行ESWL治療。URL系經硬膜外麻醉后取截石臥位,采用德國wolf輸尿管鏡(7.5~9.5 F),經膀胱進入輸尿管后上行發現結石,以EMS氣壓彈道碎石機打碎結石,再用wolf取石鉗取碎石,放置輸尿管支架管,1個月后撥除。PCNL方法采用中后盞穿刺進針,筋膜擴張器建立工作通道,先經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處理輸尿管結石,小結石鉗出或高壓水沖出碎石,較大結石鉗夾至腎盂,再用超聲吸附取出輸尿管結石及腎內其他結石。術后3 d拔除導尿管,7 d拔除腎造瘺管,4周后拔除支架管。

    1.3  隨訪

    術后1個月行B超、腎圖及腹部平片檢查,了解術后排石情況。以治療結束后1個月結石排盡作為治愈。

   2  結果

    各組排石成功率比較見表1,各組并發癥比較見表2,其中PCNL組取石成功率最高(P<0.05),ESWL組并發癥較低。表1  各組排石成功率比較表2  各組并發癥比較

    3  討論

    隨著腔內泌尿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輸尿管結石的處理方法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擇。自ESWL誕生以來,輸尿管結石的手術率大為降低,而輸尿管鏡等微創手術的出現,已經逐漸取代開放手術成為輸尿管結石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對于上段輸尿管結石的治療,它的應用卻受到許多限制,其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將結石有效擊碎,或結石上移進入腎內,使其結石清除率較下段結石顯著降低[1]。如何提高結石清除率和減少手術并發癥已成為手術的關鍵。作者認為應綜合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的病史、結石的位置、大小及其它情況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對輸尿管上段結石采用輸尿管鏡結合其它方法綜合解決[2]。

    本組單純ESWL對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碎石成功率為64.4 %,低于輸尿管鏡聯合ESWL的成功率,作者認為在ESWL前能采用輸尿管鏡將上段結石在原位完全擊碎的則予以擊碎;不能完全擊碎,則推回腎盂中,再行ESWL,此時由于增大了碎石空間,從而提高了碎石成功率[3]。由于輸尿管上段結石位置比較靠上,因此除了較小的結石、位置較低(如L3以下)的結石可用取石鉗取出外,其余情況應盡量在原位擊碎或推回腎盂中行ESWL,以減少輸尿管損傷和手術并發癥[4]。

篇2

【關鍵詞】 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經皮腎鏡取石術;輸尿管上段結石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7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015-02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病,特別是輸尿管上段是結石的好發部位。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的不斷應用,由于微創技術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小,很快得到患者及醫生的好評,在手術方法的選擇也出現了不同的術式,為探討不同微創方法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療效,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治療120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治療120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隨機分成經皮腎鏡取石組和后腹腔鏡組各60例,其中經皮腎鏡取石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35-45歲,平均38.2歲,左側31例,右側29例,結石大小:(12-22)mm×(5-12)mm,平均(8.1×16)mm,病程3周-1年,平均2.1個月;后腹腔鏡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34-48歲,平均39.1歲,左側32例,右側28例,結石大小:(11-22)mm×(5-13)mm,平均(8.×16.3)mm,病程3周-1年,平均2.2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結石發生部位、結石大小、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1.2.1 經皮腎鏡取石術 先取截石位,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患側插人F7輸尿管導管并固定于導尿管,將結石推入腎。改俯臥位,患側腎區抬高,然后置入stroz腎鏡[1],直視下經腎盂進入到輸尿管結石嵌頓處,然后行氣壓彈道碎石,將結石取出。

1.2.2 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 采用stroz腹腔鏡器械,經后腹腔途徑,取患側向上側臥位,抬高腰橋。先沿腋后線第12肋緣下作平行肋緣的2cm切口,鈍性分開各肌層、腰背筋膜,伸入手指推開后腹膜,置入自制囊,注水或空氣400-600ml擴張建立后腹腔。在手指引導下分別建立髂嵴以上2cm處10mm曲卡、腋前線肋緣下5mm曲卡。縫合腋后線12肋緣下切口,置入10mm曲卡,持續注入CO2氣體。以腎下極、腰大肌為標志,在其前方切開腎周筋膜,游離并找到腎盂、輸尿管,縱行切開結石處及其近段輸尿管,取出結石。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部平片顯示術后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等情況比較 見表2。

3 討 論

后腹腔鏡手術術后恢復較慢,術后易出現腹脹、尿瘺等情況。腹脹主要與全麻及手術對后腹膜及腹腔內腸管的刺激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說,腹脹緩解需48-72h。尿瘺較多見,因為輸尿管切口需逐漸愈合,愈合之前都可能出現尿瘺,一般多為4-7d,有的持續半個月以上[2]。出現尿瘺時均需留置尿管,防止尿液返流影響輸尿管切口愈合。經皮腎輸尿管鏡治療腎結石已被證實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腎內結石的方法,本組資料顯示對上段輸尿管結石的治療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對結石較大、嵌頓、停留時間長或腎功能嚴重受損、積水嚴重、合并同側腎內結石等情況,可采用順行輸尿管鏡取石術[3]。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后腹腔鏡組顯效54例,顯效90.0%,顯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3%,經皮腎鏡取石組顯效52例,顯效86.7%,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7%;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皮腎鏡取石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部平片顯示術后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后腹腔鏡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1] 廖凱.輸尿管上段結石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1,17(32):69-70.

篇3

關鍵詞:微創;手術方法;膀胱結石

膀胱結石通常是由于腎或輸尿管下移,或是下尿路存在異物、受阻等所致的一種泌尿外科疾病,并且多發于男性群體[1]。在當前,臨床治療膀胱結石的微創手術方法多種多樣,基本上均可起到有效清除膀胱結石的效果,但不同術式所取得的臨床療效仍存在很大差別。為此,本研究擬結合我院2010~2013年救治的48例膀胱結石患者及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組48例患者中,男性為32例,女性為16例,年齡范圍在36~79歲,平均年齡(58.7±4.6)歲;膀胱結石直徑在1.6~5.2 cm。全組患者均經相關病理學診斷確診,隨機將全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以及膀胱結石直徑大小等一般資料的比較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術前14 d開始給予患者口服非那雄胺片,5 mg/次,1次/d,幫助患者控制術中出血量。同時給予兩組患者硬膜外阻滯麻醉,其中對照組采用恥骨膀胱造瘺氣壓彈道取石術治療:經尿道將足夠量的沖洗液灌入,待膀胱脹滿接近200 mL時,于恥骨向上約2 cm的位置取長度0.6 cm左右的縱向切口,行膀胱穿刺造痿術,并對外鞘進行留置,給予患者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尿道電切鏡外鞘聯合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經尿道將輸尿管鏡置入,并抵達膀胱,對膀胱結石及其周圍組織等進行詳細探查,同時接通氣壓彈道碎石系統,對結石進行擊碎。部分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可給予常規電切治療[2]。術后為兩組患者進行導尿管留置,并對其膀胱進行持續沖洗,嚴密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等,并對其術中取石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膀胱沖洗時間、留管時間和住院時間等進行記錄。

1.3統計學分析 研究采用SPSS16.0統計包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材料采用(x±s)形式顯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以P

2結果

經治療后,發現兩組患者的膀胱結石均得到有效消除,但具體來說,觀察組在手術時間、取石時間方面要長于對照組,而在術中出血量、膀胱沖洗時間、留管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方面,則要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膀胱結石是一種多發于男性老年群體的疾病。新時期以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一定程度上使得膀胱結石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不斷發展的趨勢[3]。新時期在治療膀胱結石中,通常是采取膀胱穿刺造瘺氣壓彈道取石術、經尿道碎石術等各種微創手術進行治療,臨床效果較為理想。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兩組手術治療后膀胱結石均得到有效消除,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及取石時間雖然相對于對照組要較長,但在術中出血量、膀胱沖洗時間、留管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方面均要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經研究表明,給予膀胱結石患者經尿道電切鏡外鞘聯合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相對于恥骨膀胱造瘺氣壓彈道取石術治療,能夠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龔雋,葛京平,周水根,等.三種膀胱結石治療方法的臨床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5(1):119-120.

篇4

[關鍵詞] 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麻醉;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創;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4(b)-0083-03

腰椎為人體軀干活動的樞紐,過度活動、超負荷承載、年齡增長等因素會促使腰椎老化,繼而在外力等作用下引起退行性病變,即為腰椎退行性疾病,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為椎體間融合內固定術等[1-2]。微創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TLIF)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手術方式是近年來脊柱外科臨床研究的焦點之一[1-4]。深圳市龍崗區橫崗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自2009年9月以來一直在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創改良TLIF術治療方法,但該術式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術中患者俯臥位和耐受性不佳等仍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手術過程的麻醉處理具有其特殊性[4]。本次研究分為初期和后期兩個階段,將研究初期51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行腰硬聯合麻醉和全麻,優選出合適的麻醉方式后,再將研究后期的158例患者分為兩組(均行全麻),其中一組行血液保護措施,另一組不行血液保護措施,對比分析兩組優劣,旨在探討更佳麻醉方案。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初期51例病患和研究后期158例病患,分別為2009年9月~2010年3月和2010年4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行微創改良TLIF術治療,按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Ⅱ級,依研究階段和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初期1組、初期2組、后期1組和后期2組。其中,25例初期1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齡35~65歲,平均(40.3±2.6)歲;26例初期2組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齡36~67歲,平均(41.6±2.5)歲;78例后期1組患者中,男53例,女25例;年齡34~68歲,平均(40.6±2.3)歲;80例后期2組患者中,男54例,女26例;年齡35~66歲,平均(41.8±2.7)歲。各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初期1組 采用腰硬聯合麻醉,術前30 min使用阿托品(肌注)0.5 mg、苯巴比妥鈉100 mg,入室常規監測心電圖 (ECG)、血壓(B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尿量等,開放外周靜脈通道。手術臺取傾斜(15±2)°的頭高腳低位,行兩點穿刺:首先選T12~L1或L1~2間隙為硬膜外穿刺點,并向頭側留置硬膜外導管,品選用2%利多卡因;然后選L3~4或L2~3為蛛網膜下腔穿刺點,用腰麻針刺入蛛網膜下腔,見腦脊液流出順暢注入品(0.5%布比卡因+10%葡萄糖溶液)2 mL,注入時間約30 s,穿刺成功后調整麻醉平面,直至麻醉上界平面達T8水平。給藥15 min后,未達T8水平者從硬膜外注藥予以完善,仍不佳者改行全麻,但麻醉平面不可高于T8水平。

1.2.2 初期2組 采用氣管插管全麻,術前給藥和監測護理同“1.2.1”。麻醉誘導期用藥為咪達唑侖0.05 mg/kg、舒芬太尼0.2~0.4 μg/kg、維庫溴銨0.1~0.2 mg/kg、丙泊酚1~1.5 mg/kg;明視下經口用螺紋鋼絲支撐導管行氣管插管,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機械通氣的參數,術中吸入1%~2%七氟醚,并持續泵注舒芬太尼0.1~0.2 μg/(kg·h),間斷予以維庫溴銨0.05~0.1 mg/kg維持,從而保證合適的麻醉。

1.2.3 后期1組 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具體方法為在“1.2.2”的基礎上,術畢前25~35 min經靜脈注射曲馬多1 mg/kg。

1.2.4 后期2組 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具體方法為在“1.2.3”的基礎上,采取血液保護措施:術中回輸自體血和控制性降壓。控制性降壓措施為:0.01%烏拉地爾靜脈滴注,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滴速,將平均動脈壓(MAP)控制在55~70 mm Hg(1 mm Hg=0.133 kPa)。

篇5

關鍵詞:異位妊娠;不同保守治療;臨床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ectopic pregnancy. Method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in September 2013 to April 2015 from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receiving and treatment of ectopic pregnancy in patients with random sampling, 120 cases, and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espectively, for intervention, laparoscopic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medication,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nalysi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9.5±1.02) 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aparoscopic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medication group (P

Key words:Ectopic pregnancy; Differ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linical

本研究從2013年9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并治療的異位妊娠患者中隨機性抽取共120例,分析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探究異位妊娠的不同保守治療方法。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是2013年9月~2015年4月從我院接收并治療的異位妊娠患者中隨機性抽取的120例,患者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為(28.5±1.03)歲。患者的停經天數45~71d,平均天數為(55.5±1.01)d。本研究所有研究對象在年齡、身高、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性別、疾病類型、文化程度、病情嚴重情況等因素上不存在較大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介入治療組:患者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介入治療,患者右股動脈穿刺后,選擇性插管將子宮動脈導管置入患側髂內動脈,行碘比醇300行血管造影。灌注甲氨蝶呤(MTX)80~100mg。并用新鮮明膠海綿栓塞顆粒至分支無明顯血影。術后加壓包扎,隔3d行一次血β-HCG定量檢查。

腹腔鏡保守治療組: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行臍孔下緣穿刺,腹腔注入二氧化碳,壓力15mmHg,置入腹腔鏡,固定患側輸卵管,峽部系膜下注射垂體后葉素4~6U,沿輸卵管縱軸切開1~2cm,去除血塊及病灶組織,清洗,術后電凝止血。

藥物治療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MTX)肌肉注射,劑量為1mg/kg,1次/6~8h;次日采用注射用亞葉酸鈣(CF靜脈注射,劑量為0.1mg/kg,1次/6~8h。療程為8d。

1.3療效評價 無效:患者病情無改善或加重。有效:患者術后輸卵管有所通暢,輸卵管功能有所恢復。顯效:患者術后輸卵管明顯通暢,輸卵管功能明顯恢復。痊愈:患者病情完全康復,出院。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

1.4統計學數據處理 本次試驗研究中的數據結果全部應用統計學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和組間數據資料對比分別應用χ2值和t值進行檢驗,若數據之間檢驗值P

2結果

2.1比較三組患者不同治療后的臨床效果 比較三組患者不同治療后的臨床效果,見表1。介入治療組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9.5±1.02)d,明顯低于腹腔鏡保守治療組和藥物治療組(P

2.2比較三組患者不同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 比較三組患者不同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見表2。介入治療組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腹腔鏡保守治療組和藥物治療組(P

3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近年來異位妊娠的臨床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3]。異位妊娠(ectopic gestation)是指孕卵位于正常著床部位以外的妊娠[4]。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B型彩超以及血β-HCG定量檢查[5]在婦科疾病的早期診斷上逐漸應用,推動了異位妊娠臨床早期的檢出率,這對于保全患者的輸卵管功能,保全患者的生育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發現,介入治療組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9.5±1.02)d,7d血β-HCG下降幅度為98.17%,患側輸卵管通暢率為89.87%,療效顯著高于腹腔鏡保守治療和藥物治療組的患者。通過比較不同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可見,介入治療組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7.5%,療效確切。

綜上所述,腹腔鏡保守治療住院時間短,但適應證受限,藥物治療雖便宜,但治療范圍不夠廣泛。介入治療法相比腹腔鏡保守治療和藥物治療而言,治療總有效率高,適用癥廣泛,創傷小,能夠恢復患者的輸卵管功能,有效地保全患者的生育能力,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宗秀芬,郭艷蒲.不同保守治療方法對未破裂型異位妊娠患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9):102-105.

[2]劉偉玲.輸卵管妊娠腹腔鏡保守手術治療和化學藥物保守治療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9):921-923,928.

[3]陳新磊,張君娜.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及兩者聯用保守治療異位妊娠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297-298.

篇6

關鍵詞:消化內科門診;胃食管反流病;治療方法;臨床療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該種疾病屬于一種由于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不全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鄰近的組織,從而引起組織損害的疾病[1]。臨床上以燒心、反酸、胸骨后燒灼感及咽部不適為主要癥狀。當前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口服藥物治療。本文為了深入探究消化內科門診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治療方法以及效果,將近期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納入為主要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將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納入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共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在30-79歲之間,平均(46.3±2.4)歲;觀察組中,共包括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31-77歲之間,平均(48.0±2.6)歲。本次研究已經本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相關診斷標準,本次研究的所有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者、消化性潰瘍者以及藥物過敏史患者。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進行客觀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埃索美拉唑進行空腹口服治療,一次20mg,一日兩次;連續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枸櫞酸莫沙必利進行治療,于餐前30min口服,一次5mg,一日三次。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4周的治療。

1.3評價標準

(1)評定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比較,評定標準共分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機體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食管炎癥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機體癥狀好轉,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食管炎癥好轉)、無效(治療后患者的機體癥狀等無明顯變化),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2)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原理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兩組收集的數據分別進行統計與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表示組間差異,計數資料通過(%),x檢驗組間比較,當結果顯示P值小于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惡心嘔吐1例、便秘1例、頭暈2例,發生率為8.0%;對照組治療期間,出現腹瀉2例、惡心嘔吐3例、皮疹4例,發生率為18.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7

[關鍵詞] 肩脫位;牽引;推拿復位

[中圖分類號] R68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a)-159-02

肩關節脫位占全身關節的40%以上,受傷機制較多,臨床中常見跌撲傷、車禍等,且多發生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肩關節前脫位最常見,治療上一般并不困難,但遇身體強壯或肌肉高度緊張者,復位不易成功,如強行復位易造成醫源性損傷。2007年1月~2009年6月,本院共治療70例,常規運用了兩種保守治療方法,療效滿意。現將臨床經驗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0例患者中,男 41例,女29例;年齡 15~72歲,平均36歲;右肩脫位48例,左肩22例; 跌撲傷 50例 ,車禍15例,墜落傷5例,全部為新鮮脫位。單純肩關節脫位55例,10例伴有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1例伴有腋神經損傷,肩區麻木,4例伴有肱骨外科頸骨折,其中經牽引足蹬復位法的共失敗8例,后采取了牽引推拿復位法獲得成功。

1.2 臨床表現

肩關節有不同程度活動受限,方肩畸形,肩峰下空虛,鎖骨下、喙突下或腋窩處可捫及肱骨頭。

1.3 診斷標準

有明顯外傷史,方肩畸形,肩部空虛感、 觸及異位肱骨頭,杜加試驗陽性 [Dugas征(+)],X線攝片確診。

1.4 方法

1.4.1 牽引推拿復位法患者仰臥位,自患側腋下經胸前及背后繞套一布被單,向健側牽引固定,作為對抗牽引;一助手握患側腕部及肘部,令手心朝上, 徐徐將上肢外展至90°左右,一助手雙手握住患者雙踝(以免復位時患者身體上移)。術者站于患側,先按摩松解患側肩周約5 min,令助手沿上臂縱軸方向用力牽拉患臂,術者用手掌抵于腋部,掌心觸及到肱骨頭,向外后上推擠,同時也要向健側推擋,用來對抗軸線外展外旋的力量,待術者手有滑動感并聽到“咯嗒”響聲,復位成功,查方肩畸形消失,搭肩試驗呈陰性。注意事項:① 牽拉患肢時要始終保持牽引力,切忌不要間斷性用力。一助手力量小時可增加助手牽拉。②牽拉時將患臂稍外旋,手心朝上,切忌內收牽拉,

1.4.2 手牽腳蹬復位法(Hippocrates法)患者仰臥位,麻醉后,術者立于患側,面對患者,兩手握住患肢腕部,同時將腳跟沿胸壁伸至患側腋下,向上蹬住附近胸壁(右肩用右腳,左肩用左腳)。操作方法即用兩手握住患肢腕部,上臂外展一些,沿上臂縱軸方向牽引,并向外旋轉,足跟蹬腋部和胸壁,即可使肱骨頭復位[1]。注意事項:牽引時間必須足夠,不可過早內收,防杠桿力造成肱骨外科頸骨折。

1.4.3 復位標準①方肩消失,肩峰恢復飽滿狀態,觸診肱骨頭在關節盂內;②杜加試驗陰性 [Dugas征(-)];③X線檢查肩關節恢復正常結構。

1.4.4 功能鍛煉復位成功后以彈力帶或石膏固定患肢內收內旋位并屈肘90°,懸吊3周,3周后去除外固定并進一步功能鍛煉。合并大結節撕脫骨折者,固定延長至4周,合并肱骨近端骨折者固定8周,固定期間囑患者多做握拳活動,去除外固定后逐步鍛煉肩關節活動功能,整個治療中可內服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中藥或中成藥。

2 結果

8例經牽引足蹬法失敗,采取了牽引推拿法成功,這8例中有2例含肱骨外科頸骨折,3例經牽引足蹬法并發肋骨骨折(老年人)。70例患者經4~6個月的隨訪,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見表1。

3 討論

3.1 肩關節解剖特點及脫位機制

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盂構成。肩盂小而淺,僅占肱骨頭1/4~1/3,關節囊松弛而薄弱,前方尤甚,這決定了肩關節的靈活性和不穩定性,以間接暴力致前脫位多見,可分為,①傳導暴力:當患者軀干向前外側傾斜,跌倒時,手掌撐地,肱骨干呈外展姿勢,由手掌傳導至肱骨頭的暴力可沖破肩關節囊前壁,向前脫位;②杠桿作用:當上壁處于過度外展外旋后伸時,肱骨頸或肱骨大結節抵觸于肩峰時,構成杠桿的支點作用,使肱骨頭向盂下滑脫,形成肩胛下脫位,繼續滑至肩胛前部成為喙突下脫位[1]。

3.2 復位方法探討

手牽引足蹬法中需足跟蹬腋窩對抗牽引,外展、外旋與內收、內旋的操縱掌握不當,容易使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處于緊張狀態,關節囊破裂部閉鎖,并且有時肱二頭肌腱長頭可滑向肱骨頭后外側,造成復位困難,而采取牽引推拿法外展至平肩左右,可克服上述矛盾,符合肩關節前脫位受傷機制,使肱骨頭的通道開放,易于將肱骨頭拉至肩盂旁,部分患者在牽引過程中自然復位,如不成功,可用手掌推拿按摩復位。

3.3 復位特點

手牽引足蹬法手牽和足蹬必須達到一定力度,這樣才能使肱骨頭在還納過程中發揮足跟的杠桿力,年輕體壯肌肉發達者需力量極大,對于年老體弱者,動作粗暴易導致肱骨外髁頸骨折、肋骨骨折、 臂叢神經牽拉傷等醫源性損傷,牽引推拿法先牽引后手推[2-3],復位手法簡單,所需牽引力小,省力、輕巧,安全性高,動作緩和、輕柔,血管神經損傷的危險性小,效果滿意。

總之,牽引推拿復位法較手牽引足蹬法痛苦少、安全性大、成功率高,臨床中易采用。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406-408.

[2]張云球,徐緯.用可吸收捆扎線治療新鮮Ⅲ度肩鎖關節脫位[J].中國醫藥導報,2007,4(9):50.

篇8

【關鍵詞】 微創治療; 膀胱結石; 良性前列腺增生;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0-009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048

近年來,微創手術已經成為了臨床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結石的主流術式,其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安全性好等優點,在良性前列腺伴膀胱結石的微創治療中,實施最佳的護理服務,對于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具有重大意義[1]。筆者所在醫院對行微創治療的良性前列腺伴膀胱結石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療的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并發膀胱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彩超、X線片、直腸指診等確診為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結石。行氣壓彈道碎石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進行治療。納入標準:無神經源性膀胱病史;凝血四項檢查結果正常;手術麻醉方式為全麻。排除標準:二次入院行微創治療者;存在溝通或認知障礙者;前列腺惡性腫瘤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年齡58~75歲,平均(66.2±4.7)歲;膀胱結石直徑1.1~4.0 cm,平均(2.3±0.2)cm;多發性結石21例,單發性結石24例,排尿困難45例,肉眼血尿11例,尿潴留15例。觀察組:年齡56~74歲,平均(65.8±5.2)歲;膀胱結石直徑1.0~4.3 cm,平均(2.4±0.5)cm;多發性結石23例,單發性結石22例,排尿困難45例,肉眼血尿12例,尿潴留17例。兩組患者年齡、結石直徑、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圍術期,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病情監測、常規健康教育、飲食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干預內容:(1)心理干預。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結石患者普遍存在較為復雜的臨床癥狀,如肉眼血尿、尿潴留、排尿困難等,其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沖擊,患者容易因過度擔心病情而產生焦慮、恐懼、緊張等負性情緒。為此,護理人員要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動員患者家屬多關心、鼓勵患者,給予患者更多的精神支持。對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護理人員要耐心地予以解答,并要重點向患者講解手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打消患者對手術療效的疑慮,增強治療信心。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在綜合評估患者日常行為、心理狀態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術前簡要講解手術流程、手術配合要點等,讓患者對手術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術前護理。協助患者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如心肺功能、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血尿常規等,以了解其生理狀態,同時引導患者做B超、尿路平片、CT、尿流動力學等檢查,以確保診斷無誤。發生尿潴留的患者,要留置導尿管,并囑其多飲水,加強尿管護理,以免發生尿路感染。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確保營養充足,囑患者不要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煙酒。由于手術需要取膀胱截石位,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四肢較為僵硬,要保持截石位較為困難。為此,護理人員在術前要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屈伸及韌帶拉伸鍛煉,以提高患者對截石位的耐受程度,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遵醫囑積極治療合并癥。(3)并發癥預防。①手術治療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創傷,術后可能發生出血現象,為避免術后出血的發生,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正確使用三腔氣囊導管,同時使用生理鹽水對膀胱進行持續沖洗,以免血液凝固堵塞導尿管。術后,護理人員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導尿情況,定時對導尿管進行沖洗,注意觀察并記錄排尿量及尿液顏色變化,一旦發現有活動性出血,要馬上報告醫師,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②術后留置導尿管、膀胱造瘺管、手術操作等均會增加患者尿路感染風險。術后,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手術反應,每2小時測量一次體溫,所有護理操作都必須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程,引流使用無菌引流袋,做好尿道口清潔,必要情況下,可遵醫囑應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③電切綜合征是前列腺電切術后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就會對術后康復產生嚴重影響。為預防電切綜合征的發生,護理人員要在術后加強巡視,勤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惡心、嘔吐、煩躁等水中毒癥狀,同時嚴格控制輸液速度,一旦發現并發癥癥狀要立即進行對癥處理,以免發展為電切綜合征。(4)出院指導。出院前,護理人員要做好出院指導,囑患者平時要多飲水,每日飲水量不得低于2~3 L,以促進排尿。囑患者做好會的清潔衛生,隨時保持尿道口干燥、清潔,以免發生尿路感染。在飲食方面,要多攝入粗纖維食物,忌食煙酒及刺激性食物,以保持腸道通暢,防止便秘。囑患者出院后多休息,每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過度疲勞,不得進行盆浴、騎自行車或跑步,以免引起出血。如果出院后有尿失禁情況,要多做提肛運動,以增強收縮功能。囑患者留意自己的排尿情況有無異常,若有排尿困難、持續性血尿、血塊阻塞尿道、尿線細等情況出現,要及時回醫院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使用筆者所在醫院自行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分為很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率=(很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平均住院時間為(8.1±0.7)d,對照組為(10.5±1.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286,P

2.2 術后并發癥

觀察組術后的尿管堵塞、膀胱痙攣、出血、尿路感染、電切綜合征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為95.56%,對照組為80.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良性前列腺增生在泌尿科中較為常見,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且具有較高的膀胱結石并發率,調查顯示1/10左右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都伴有膀胱結石[2]。目前,臨床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結石主要采用手術療法,而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具有創傷大、并發癥多等缺陷,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腔內微創手術在良性前列腺伴膀胱結石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該術式具有療效確切、創傷小、安全性高等優點[3-4]。

微創手術雖然具有諸多優點,但其仍是一種有創治療手段,術后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并發癥,所以做好圍術期的護理工作,對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加快患者康復進程具有重大意義[5-6]。在圍術期實施護理干預,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能夠為手術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7]。在術后針對微創手術常發生的一些并發癥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張立國,劉曉偉,于曉磊,等.前列腺切除術后膀胱沖洗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4):375-376.

[2]蔡蓉.2μm激光汽化切割術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4):93-95.

[3]李外英.前列腺增生癥合并膀胱結石的兩種同期手術方式臨床治療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3):11-12.

[4]岳冬梅.淺談經尿道前列腺電汽切術患者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62-63.

[5]張靜,葛成國.微創治療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結石病人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47-48.

[6]王寧蘭,范永紅,張雯霞,等.腔鏡下治療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結石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7):972-974.

[7]邱良智,戴曉靜,陳聰,等.等離子體前列腺電切術聯合氣壓彈道超聲碎石治療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結石的護理配合[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3):4270-4271.

篇9

【關鍵詞】 慢性胃炎;常規藥物;中藥湯劑;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6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method and effect of chronic gastriti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70 chronic gastritis patients all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basic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basic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basic nursing in treatment process,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reatment process.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treatment and nursing effect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94.3%) than basic group (77.1%),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gastritis; Conventional drug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Nursing

慢性胃炎是臨床較為常見消化內科慢性炎癥性疾病, 臨床發病率在胃部疾病最高。當前諸多臨床實踐結果顯示, 有效的護理內容對患者疾病治療及歸轉具有良好的輔助功效[1-4]。在以上背景下, 本院對35例實施常規藥物聯合中藥湯劑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護理干預配合, 并與常規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具體報告如下。

篇10

【關鍵詞】 生殖器皰疹; 復發; 胸腺肽腸溶片; 伐昔洛韋

中圖分類號 R75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0038-02

近年來,臨床上發生生殖器皰疹的患者有增無減,該疾病主要是由于由單純皰疹病毒2型(HSV-2)引發的一種性傳播疾病,治療效果很難達到徹底性,且復發率十分高,造成患者心理情緒表現差,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1]。因此,探討分析有效的治療方法,對降低該疾病的復發率,提高患者整體治療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2]。本文亦針對此問題,對筆者所在科室接診的132例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取得較顯著的研究結果,具體過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筆者所在科室接診并確診為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132例,進行按隨機數字表法平分成對照組與試驗組,各66例。其中對照組共有男36例,女30例;年齡48~81歲,平均(60.2±7.5)歲;發病時間6~19 d;平均復發頻率為8.5次/年。試驗組共有男37例,女29例;年齡51~78歲,平均(61.5±6.9)歲;發病時間5~18 d;平均復發頻率為8.7次/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66例患者每次口服使用0.3 g伐昔洛韋,2次/d,連續使用6 d。試驗組組患者亦每次口服使用0.3 g伐昔洛韋,2次/d,連續使用6 d,并在此基礎上,每次口服20 mg胸腺肽腸溶片,2次/d,連續使用14 d。兩組患者均治療4個月。發現癥狀復發患者均按照對照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并停止使用其他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注意各種藥物的配伍禁忌,并囑咐患者盡量減少性生活的次數,并注意生殖器的衛生。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并定期囑咐患者回醫院復診,觀察兩組患者癥狀復發的次數與例數,記錄用藥治療后的不良反應與發生例數。癥狀未復發的評定標準:患者的皮損現象完全消失,不發生其他任何不適感,皰疹癥狀不再出現,其余患者均判定為癥狀復發[3]。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EXCEL軟件錄入數據,整理后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癥狀復況對比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且具有預防治療作用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病毒類藥物。其中,伐昔洛韋已經被諸多研究證實可以顯著降低單純皰疹病毒2型的傳播率,但近年來,據文獻[4]報道采用伐昔洛韋不僅治療費用較貴,而且對于潛伏期的單純皰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治療效果不具有完全性,在臨床上的使用已經逐漸受到限制。而胸腺肽腸溶片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安全可靠性高[5],不良反應少,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具有較好的療效。由于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疾病患者往往會因為在抵抗發炎癥狀、過敏癥狀以及風濕性疾病等方面的同時,容易引起患者免疫失調癥狀,嚴重影響了整體治療效果,且復發率十分高。因此,筆者積極尋找一種可以聯合抗病毒藥物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方法,以緩解患者免疫力失調癥狀,并降低癥狀的復發率。

已經有研究證實,胸腺肽腸溶片聯合抗病毒藥物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癥狀復發率[6]。在本次研究中,將兩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進行治療后發現,治療6個月后,試驗組癥狀復發率為36.36%,低于對照組的87.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采用伐昔洛韋聯合胸腺肽腸溶片間歇療法,不會使不良反應增多。此外,由于生殖器皰疹具有十分高的復發率,在本研究中隨訪時間僅為6個月,值得本文進一步隨訪與觀察兩組患者的癥狀復況,為臨床上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提高更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采用伐昔洛韋聯合胸腺肽腸溶片間歇療法進行治療,具有積極的預防作用,能夠有效降低癥狀復發率,不會增加不良反應,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何海濤,王遠,周群,等.伐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10):636-637.

[2]李楠,任哲,黎志剛,等.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臨床療效[J].廣東醫學,2010,31(23):3129-3130.

[3]蔣源,黃述江,韓永智,等.伐昔洛韋抑制療法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臨床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2):2053-2054.

[4]成桂明.自擬清皰湯在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中的協同作用研究[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0,30(6):1422-1424.

[5]馬全福,陳文軍,白誼涵,等.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診斷及治療[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10-111.

[6]沈輝,謝勇,王健,等.三種方法預防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9):84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