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窒息的護理問題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窒息的護理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窒息的護理問題

篇1

方法:對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發生新生兒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臨床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方法。

結果:本組31例患兒窒息復蘇后發生保暖不良(6.5%)、體液不平衡(12.9%)、呼吸困難(9.7%)、糖代謝紊亂(19.4%)、腎損傷(38.7%)、心肌受損(6.5%)、胃腸動力障礙(9.7%)、應激性潰瘍(3.2%)等問題。31例患兒行相應對癥治療及護理后癥狀好轉,全部病愈出院。

結論:對患兒進行妥善處理、預防并發癥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窒息復蘇后治療及護理是臨床上醫務人員處理新生兒窒息的重要責任。加強保暖措施、維持體液平衡、調整患兒糖代謝、改善呼吸情況、改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改善腎損傷、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成功率,降低新生兒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積極推廣。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 復蘇 臨床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290-01

新生兒窒息是臨床上新生兒常見病癥,主要是指胎兒娩出后一分鐘內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未建立規律呼吸的缺氧狀態[1]。新生兒窒息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兒窒息具有病情急驟、病因多樣、對患兒的影響大等特點,臨床上應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嚴密的觀察并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做出合理的診斷,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治療[2]。本文旨在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發生新生兒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臨床問題及治療護理方法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和臨床實踐提供借鑒。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發生新生兒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31例產婦中有19例初產婦,12例經產婦;產婦年齡22-43歲,平均年齡(27.9±3.7)歲。孕周為35-43周,平均孕周(40±2.7)周。31例患兒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新生兒中輕度窒息22例,患兒呼吸淺表、不規律,對外界刺激有反應,肌肉張力較好,存在喉反射,心跳較規則,心率為80-120次/分鐘;重度窒息9例,患兒無呼吸或僅有喘息樣微弱呼吸,對外界刺激無反應,肌肉張力松馳,喉反射消失,心跳不規則,心率小于80次/分鐘。全部胎兒娩出后面部及全身皮膚青紫色或皮膚蒼白、口唇暗紫。

1.2 干預措施。根據新生兒窒息患兒發生窒息的具體情況給予對癥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強保暖措施,將患兒放置在輻射型暖床上或者采用暖毛巾包裹患兒將其放入暖箱,保證患兒體溫保持36.5℃左右;②適時監測復蘇患兒體重、液體攝入量、患兒尿量及血壓變化等,適時給予體液補充,維持體液平衡;③調整患兒糖代謝,適時監測患兒血糖濃度,對于出現高血糖癥的患兒(全血血糖>7.0mmol/L),立即降低葡萄糖輸入速度,密切監測患兒血糖變化;對于出現低血糖癥的患兒(全血血糖

2 結果

本組31例患兒發生新生兒窒息的原因包括胎位異常、滯產、剖宮產、使用催產素、急產等?;純禾ノ划惓?例,占29.0%,滯產8例,占25.8%,剖宮產8例,占25.8%,使用催產素4例,占12.9%。急產2例,占6.5%。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發生保暖不良2例(6.5%)、體液不平衡4例(12.9%),高血糖癥5例(16.1%),低血糖癥2例(6.5%),呼吸困難3例(9.7%),缺氧缺血性腦損傷2例(6.5%),腎損傷12例(38.7%),心肌受損2例(6.5%),胃腸動力障礙3例(9.7%),應激性潰瘍1例(3.2%)。31例患兒行相應對癥治療及護理后癥狀均好轉,全部病愈出院。

3 討論

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出生后最常見的緊急情況,必須進行積極搶救和正確處理,降低新生兒死亡率,預防遠期后遺癥[3]。導致新生兒窒息的原因包括胎位異常、滯產、剖宮產、使用催產素、急產等。胎位異常往往可致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子宮破裂、胎先露部下降延遲、胎兒窘迫、死產、新生兒產傷、新生兒窒息等并發癥。發現胎位異常時應及時采取措施糾正胎位,無效時需行剖宮產。產婦精神過度緊張導致子宮收縮力異常,子宮壁過度伸展,子宮肌肉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子宮壁間肌瘤,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可引起滯產。催產素能在分娩時引發子宮收縮,但過多使用孕激素會造成宮縮過強或者宮縮不協調,阻礙胎盤血循環,最終導致新生兒窒息。隨著現代麻醉學、臨床輸血輸液知識、外科手術方式、手術縫合材料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剖宮產已經成為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并癥的有效手段,廣泛應用于挽救產婦及圍產兒的生命[4]。但剖宮產并不是完全無害的,剖宮產術中新生兒未經產道擠壓,導致剖宮產兒體內缺失纖溶酶以及免疫因子,容易引發肺透明膜病,繼而導致呼吸窘迫,并且剖宮產術中因為麻醉以及仰臥位致低血壓綜合征的綜合影響,造成胎盤血流量降低,引起胎兒缺氧?;純褐舷r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兒茶酚胺發生一過性升高,機體發生短暫性代謝增強,易引起糖代謝紊亂[5]。

針對以上新生兒窒息影響因素和臨床問題,本文采用相對應的干預措施,療效顯著。新生兒窒息易伴發其它并發癥、對患兒影響大,臨床上應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嚴密的觀察,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及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合理的對癥治療及護理[6]。發生新生兒窒息時實施及時、快速、合理干預是緊急治療成功的關鍵,若癥狀嚴重,需要進行對癥治療,則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充分的診斷。對患兒進行妥善處理、預防并發癥和系統性、有針對性的對癥治療及護理是臨床上醫務人員處理新生兒窒息患兒的重要責任。發生新生兒窒息的患兒身體機能普遍較差,易受各種病變因素的影響,且新生兒窒息容易伴發合并癥,并發癥發病機制復雜,因而臨床治療時應對患兒具體的身體狀況進行謹慎的、合理的、系統的評價,確保診斷確切,再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充分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方案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種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率,減少治療過程中機體損傷導致的并發癥、后遺癥。加強保暖措施、維持體液平衡、調整患兒糖代謝、改善呼吸情況、改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改善腎損傷、改善心肌受損、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成功率,降低新生兒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愛新.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臨床問題與對策[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03(5):412-413

[2] 姜梅.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培訓中容易出現問題及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2,9(7):66-67

[3] 虞人.新生兒窒息復蘇存在問題及防治對策[J].臨床兒科雜志,2012,20(8):451-453

[4] 賀娟.新生兒窒息產時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瓢妫?,2013,(8):41-42

篇2

【摘要】 目的:探討新生兒窒息的急救復蘇及護理。方法:對68例新生兒窒息患兒實施有效的急救復蘇與護理。結果:經及時搶救與細心護理,痊愈出院36例,且無并發癥發生;好轉出院10例;轉院5例;死亡1例。結論:新生兒窒息搶救是否成功取決于快速正確的評估、恰當的護理、嫻熟的復蘇技術及復蘇后的護理,分秒必爭的搶救和醫護緊密配合是提高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減少后遺癥的有效保。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1044-5511(2011)09-0098-01

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生后1min內尚不能建立規則有效的自主呼吸,是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無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環障礙,導致低氧血癥和混合性酸中毒[1]。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死亡及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2]。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是減少窒息兒并發癥、降低圍產兒病死率和傷殘率的關鍵之一。本文將我科2008年1月-2010年9月共收治的68例新生兒窒息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將復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8例新生兒窒息患兒中,其中男38例,女30例;足月兒32例,早產兒36例;輕度窒息(1min內Apgar評分4-7分)52例,重度窒息(1min內Apgar評分0-3分)16例;順產40例,剖宮產25例,產鉗助產3例;產前有合并癥或并發癥者35例。

2 復蘇與護理

2.1 復蘇原則

迅速而有效地實施ABCDE復蘇方案。A(暢通呼吸道),B(建立有效呼吸),C(建立循環),D(藥物治療),E(評價監護)。其中,清理呼吸道,建立充分的通氣是首要問題。

2.2 復蘇時的護理

2.2.1 保暖 新生兒娩出后立即置于事先預熱的紅外線輻射臺上,擦干全身皮膚,產房的溫度一般在20℃~30℃。所有新生兒都容易丟失熱量而受抑制,處于窒息狀態下的新生兒其調節功能不穩定,更容易成低溫狀態。低溫會導致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酸中毒,妨礙有效的復蘇[3]。

2.2.2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胎兒娩出后迅速擠出口鼻內的羊水和黏液,這是防止吸入羊水的有效方法。胎兒全部娩出斷臍后,第一次呼吸前迅速擦干頭部和身上的羊水,新生兒取仰臥位,頭略后仰,頸部伸展,可在肩胛下墊一塊毛巾,將肩抬高2cm-2.5cm,使嬰兒鼻孔朝向天花板,也可將頭轉向一側,這樣可使液體積聚在口腔,而不是咽后部,再次用吸球吸凈口腔、鼻咽部的黏液和羊水,先口后鼻,以免刺激患兒呼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羊水混有胎糞的、胎身污染的,出生后數秒內,一名護士雙手環壓胸廓,防止新生兒呼吸,另一名護士快速清理呼吸道,必要時喉鏡下進行氣管插管,用胎糞吸引管吸凈羊水、黏液、胎糞,邊退氣管導管,邊吸引,3-5s將氣管導管撤出,動作要輕柔,避免負壓過大,損傷氣道粘膜。

2.2.3 建立呼吸 擦干全身、吸黏液清理呼吸道的刺激,大多數患兒足以誘發呼吸,如新生兒呼吸仍不足,可給予額外觸覺刺激,如:可輕拍或彈足底、輕柔摩擦新生兒的背部、軀體或四肢。對原發性呼吸暫停通常1-2次刺激,足夠刺激呼吸,如仍處于暫停狀態,應立即行復蘇氣囊面罩或氣囊連接氣管插管后加壓給氧,通氣頻率30~40次/min,呼吸比1∶2,壓力20~30cmH2O。對早產兒動作要輕柔,不要用力過度,以防顱內出血。自主呼吸建立后,拔出氣管插管,改為面罩或鼻管給氧。

2.2.4 維持正常循環 30s有效人工呼吸后,如心率持續60次/分,停止按壓,以更快的節律(40-60次/分)繼續正壓人工呼吸,如心率>100次/分,自主呼吸建立,慢慢撤除正壓人工呼吸。

2.2.5 藥物治療 建立靜脈通道,保證藥物應用 新生兒出現心動過緩通常是因為肺部充盈不充分或嚴重缺氧,而此時最重要的步驟是充分的正壓人工呼吸。在至少30s的充分正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后,如心率持續

2.2.6 評價、觀察自主呼吸情況 皮膚顏色是否轉紅,頸動脈博動情況,以及股動脈搏動情況。

2.3 復蘇后的護理

2.3.1 繼續保暖 維持合理的熱平衡狀態是新生兒醫療、護理的重要任務之一[4]?;純翰∏榉€定后置暖箱中保暖,維持患兒肛溫在36.5~37℃,以免體溫過低而引起并發癥的發生。并要隨時觀察患兒的體溫。室溫應控制在26-28度,相對濕度50%左右,WHO將皮膚溫度保持在36.5-37.5度左右定為新生兒正常溫度,稱最佳體溫[ 5 ]。

2.3.2 保持呼吸道通暢 患兒取右側臥位,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嘔吐物,防止再度窒息和并發吸入性肺炎。吸痰以低負壓[6]。一般情況下,2小時吸痰一次,每次操作不低于15s,操作過頻,時間過長必將影響患兒通氣,對患兒造成損害,吸痰前后給高濃度的氧氣。

2.3.3 合理給氧 原則是間斷、低濃度吸氧,新生兒一轉紅,逐漸停止給氧,直到呼吸室內空氣仍能保持紅潤。無論何種給氧,均應注意氧氣濕化;吸氧時,一定注意保持導管通暢,防止分泌物阻塞,影響吸氧效果。

2.3.4 加強監護,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除密切監測患兒的體溫、心率、呼吸外,還要嚴密觀察神志、瞳孔、前囟門張力、肌張力、是否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膚顏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統癥狀,血糖水平等。

2.3.5 合理喂養 患兒脫離危險后,要注意營養供給,因窒息導致胃腸道缺血、缺氧,應適當延遲喂奶時間,經口喂養應在缺氧改善后,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吸吮力弱,宜用鼻飼管喂養,不能接受胃管者應靜脈補液,病情允許時,應盡早母乳喂養。

2.3.6 保持安靜 避免刺激患兒,各種護理操作要輕柔。

2.3.7 藥物預防 給維生素K1預防出血,給抗生素預防感染,肌注魯米那以減少顱內出血的發生[7]。

2.3.8 早期干預 早期干預能充分刺激腦細胞發育,對改善患兒智力狀況,挖掘智力潛力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多撫摸患兒,定期改變姿勢及活動四肢。

3 結果

經積極搶救、精心治療及細心護理,36例輕癥窒息患兒全部復蘇成功,痊愈出院,且沒有缺氧缺性腦病發生;16例重度窒息患兒中,10例好轉出院,5例轉上級醫院,1例放棄治療死亡。

4 討論

新生兒窒息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與母親因素、胎兒因素及分娩時情況有密切關系[8],是圍生兒死亡和兒童神經發育異常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加強圍生期和分娩期的監護,及時處理高危因素,產程中嚴密觀察產程進展情況,如有異常做好剖宮產及陰道助產準備。估計胎兒娩出后可能發生新生兒窒息者,做好新生兒復蘇準備。新生兒窒息的搶救成功最關鍵是爭分奪秒、準確無誤、熟練掌握每一項操作,要求護士有嫻熟的技術、嚴謹的作風、默契的配合能力,在新生兒窒息急救復蘇時,能快速地作出正確的評估、有效的護理措施,嫻熟地實施復蘇技術。

本組有8例復蘇后4~5 h后突然出現全身皮膚發紺,呼吸減慢(

本組重度窒息復蘇新生兒有8例在復蘇后4~12 h內仍處于低體溫狀態,尤其是早產兒,6例早產兒合并硬腫癥。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各種護理操作要集中進行,注意嚴密監測患兒體溫,防止低體溫對患兒造成二次損害,復蘇后的新生兒第一天環境溫度須比正常高。

病情變化是協助醫生診斷的重要依據,預見性觀察,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挽救生命和減少后遺癥的重要保證。同時加強復蘇后的監護及護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兒窒息的復蘇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減少遠期后遺癥。

參考文獻

[1] Chee -Awei RA, Chandhoke PS, Koyle MA. Laparoscopic nephrectomy in children. Semin Laparosc Surg, 2003,5:47.

[2] Black RE,Morris SS,Bruce J,et al.Where and why are 10 million children dying every year.Lancet,2003,361(9376):2226-2234.

[3] 劉陶,王以新,王惠.新生兒復蘇進展.中國醫刊,2002,37(5):29 31.

[4] 魏克倫,陳克正.新生兒臨床手冊[M].廣州:廣州科技出版社,1998:9.

[5] 徐素珍.新生兒體溫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9):520.

[6] 徐繼君.吸痰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8):12.

篇3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 復蘇 護理

新生兒窒息是指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及娩出過程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兒窒息是一種緊急狀態,需要緊急和正確的治療和護理。目前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雖然不斷改進,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可引起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的并發癥。因此,快速有效的復蘇是挽救新生兒生命的關鍵,對降低圍產期死亡率,提高新生兒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院由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進行了20例新生兒窒息的復蘇。現將搶救和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男11例,女9例。胎齡小于37周者4例,37周到42周者12例,大于42周者4例。出生時體重小于2500g者5例,2500g~3000g者13例,4000g者2例。其中剖宮產10例,順產或會陰側切助產7例,臂抽產3例。20例均有窒息史,新生兒窒息按缺氧程度分為輕度和重度兩類。輕度窒息8例(Apgar氏評分4~7分),重度窒息12例(Apgar氏評分0~3分)。住院天數共120天;平均住院天數6天。

1.2臨床表現 除有缺氧、窒息癥狀外,主要有意識障礙,呼吸困難,驚厥,面色青灰或紫紺、尖叫、煩躁,肌張力增強或減弱、嘔吐。20例中12例重度窒息經過復蘇搶救成功治愈8例,死亡4例(包括1例呼吸衰竭,1例吸入性肺炎,1例顱內出血和1例肺不張)。

2 治療方法

對20例新生兒窒息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嚴防窒息再次發生極為重要。20例患兒均經過吸痰、復蘇囊復蘇、吸氧搶救治療,其中12例經臍靜脈給藥,8例經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復蘇囊復蘇、吸氧、保暖很重要。

2.1先吸凈口、咽、喉、鼻腔粘液、置保暖臺上。

2.2Apgar氏評分差及疑有胎糞吸入者,應插管吸痰,未將呼吸道清除干凈前,不得刺激呼吸,必要時給氧吸入。

2.3呼吸抑制,心率慢,肌肉松弛先給碳酸氫鈉或呼吸興奮劑,由臍靜脈開放給藥。

2.4心率低于80次/分者可作心外按摩,無好轉時給腎上腺素,按新生兒體重給不同劑量皮下注射。

2.5 心率大于100次/分,皮膚轉好后要注意能量的補充,預防感染和顱內出血及防治腦水腫。其次臍靜脈給藥過程保持臍靜通暢,掌握藥物濃度劑量,緩慢推注。 轉貼于

3 護理措施

3.1保暖 保暖是護理工作中首先解決的問題。除給足夠熱量與水份外,要注意室內的環境溫度,暖箱溫度,一般可根據患兒病情調至30~32℃之間,要注意皮膚顏色,末梢循環情況。

3.2保證有效的呼吸通暢 由于新生兒窒息呼吸功能受到障礙,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時吸痰是保證呼吸通暢,防止窒息的必要措施。吸痰時動作要輕、經常變換導管方向,分泌物要吸凈。將患兒側臥,有利于痰液排出,以免分泌物填塞氣管再度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3.3供氧 糾正低氧血癥,根據缺氧程度選擇相應的給氧方法,提高血氧濃度。一般選擇間斷鼻導管通暢,并注意觀察口唇、顏面、指趾末端的色澤變化。

3.4預防感染和顱內出血 新生兒經搶救復蘇后,機體抵抗力降低,根據患兒不同情況,按醫囑給予抗感染、止血、糾酸等處理。補液速度不宜過快,以8~12滴/分為宜。臀部皮膚用鞣酸軟膏處理,以防皮膚感染。由于窒息缺氧,血管脆性增加,易導致顱內出血,應及時肌注維生素C100ml和維生素K15mg;新生兒保持安靜、減少搬動、一切操作均宜輕柔。

3.5密切觀察病情 注意觀察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的癥狀變化,及生命體征的觀察和護理,并作好特護記錄,新生兒窒息除有窒息癥狀外主要有意識障礙,要注意認真觀察患兒皮膚顏色、神志、哭聲、肌力等。還要注意嘔吐物的次數、顏色及大小便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醫師處理,使患兒轉危為安。

4 結果

20例新生兒窒息經過上述治療和精心護理16例治愈出院,死亡4例,12例重度窒息搶救治療護理成功8例,占重度窒息66.7%。

5 討論

5.1通過資料分析及臨床觀察護理說明新生兒窒息與胎兒宮內窘迫未能及時糾正,胎兒在宮內腦部長時間缺氧或助產時機械性損傷,引起顱內出血而損害呼吸中樞,呼吸道填塞,無法進行氣體交換有關。

5.2新生兒窒息是胎兒產期死亡的重要因素,應引起高度重視,新生兒窒息往往是胎兒窒息延續,掌握宮內窒息的臨床指征及處理,及時解除胎兒窒息是成功地搶救新生兒的重要因素。

參 考 文 獻

篇4

急診剖宮產是孕婦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如:子宮頸口擴張停滯、產程異常(難產),胎兒缺氧、胎兒心律嚴重異常,胎頭位置不好、無法內旋轉造成頭位難產、胎盤早剝、臍帶脫垂等,需要盡快結束分娩而陰道分娩短期內無望安全實施時,臨時決定在麻醉下經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的方法。新生兒剖宮產綜合征生理特點:剖宮產兒與正常產兒的生理適應性不同:①呼吸功能的差異:肺組織擴展程度差并延遲。②呼吸中樞功能的差異:產道分娩胎頭部極度充血瘀血,胎兒的呼吸中樞及其他中樞處于刺激狀態下而娩出,剖宮產處于短時期缺血狀態下,中樞神經處于低能狀態。③肺泡含水量差異:剖宮產兒肺泡水量多,呼吸運動后,液體蒸發殘存,未蒸發物質粘附。表現為呼吸抑制,肺透明膜征,無功能適應性變化,無壓挫綜合征。急診剖宮產臨產婦往往在家或基層醫院待產時間長,發現問題晚,未能及時處理胎兒宮內窘迫,致使剖宮產新生兒窒息率增高,其發生率與胎兒缺氧持續的時間及程度存在相關性,窘迫至分娩的時間短,可減少窒息的發生率,特別是剖宮產兒未經陰道擠壓不能及時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從而導致肺部并發癥高于陰道分娩。如:濕肺、羊水吸入、肺不張、肺透明膜等,所以窒息率仍很高,需十分注意窒息的發生。重度窒息可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腎缺血缺氧可致腎損害。腦缺血缺氧可致腦病,腸道缺血缺氧可致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因此,對于急診剖宮產兒,尤其是有胎兒宮內窘迫的產婦,需警惕新生兒窒息的發生,以減少傷殘死亡,術前術中應對新生兒的搶救工作妥善進行準備。

本文主要淺析急診剖宮產兒死亡、傷殘率高的原因,并如何重視急診剖宮產手術的護理配合,才能減少急診剖宮產兒死亡、傷殘率。在產科工作7年、在手術室工作20年來,積累了一些減少急診剖宮產兒死亡、傷殘的護理經驗,現將個人經驗淺析、總結在本文中。

手術前的護理配合

手術室護理工作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值班時間,在崗在位并隨時做好立即手術的準備,平時應將手術器械、藥品、搶救新生兒用品認真充分準備好,當接到急診剖宮產的通知時,應由技術嫻熟的護理人員在5分鐘內將手術用品準備好、及時開臺,不得拖延時間,因為爭取時間就是爭取母嬰生命安全的首要條件。

注意術前禁用嗎啡等抑制新生兒呼吸的藥物。

如有臍帶脫垂或早破水者,護送臨產婦至手術臺時,應注意將安放為頭低臀高斜坡位,這樣有利于脫出的臍帶回納至宮腔內后不重新脫出,可減少臍帶受壓,不同程度的改善胎兒的血液供應,應注意讓臨產婦左側臥位,可提高胎兒的安全性。

臨產婦至手術臺后,護理人員應立即協助麻醉醫生給予臨產婦氧氣吸入,并聽胎心音,如>160次/分、或<120次/分、應尋找原因,對癥處理。

注意做好臨產婦的心理護理,協助麻醉醫生安放好麻醉后,巡臺護士可將自己的手遞給臨產婦握住,以緩解消除臨產婦的緊張情緒。

手術中的護理配合

巡臺、洗手護士嚴格履行手術常規操作:如果胎頭下降太深,取頭困難時,巡回護士在臺下可戴滅菌手套,經陰道進入向上推胎頭,協助術者將胎頭取出。如出頭困難者,器械護士可及時將產鉗傳遞給醫生使用,將胎頭取出。總之取頭時間應盡力縮短。

新生兒死亡原因以呼吸道疾病為主,要重視窒息的防治,要常規對剖宮產兒胎頭從切口娩出前及時清理呼吸道,器械護士應立即將小干紗布遞于術者清理新生兒口腔分泌物。斷臍時,盡量將臍血擠壓向新生兒方向后鉗挾斷臍,將新生兒傳遞至接生臺時,應注意保持新生兒頭低足高位,防止誤吸發生呼吸道梗阻,傳遞中應動作輕穩,絕對不能發生墜地事故。接生者穿戴滅菌衣服、手套后,持無菌治療巾以左手接住新生兒的頸部,右手接住新生兒的雙下肢為好,放于接生臺后注意保暖。

手術接生臺護理工作

Apgar評分10分/1分鐘的新生兒可按常規護理,氣門芯套扎臍帶時注意不要套扎到臍輪皮膚,也不能使氣門芯滑脫而引起臍出血,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Apgar評分8~9分/1分鐘,應對癥處理。

搶救重度和吸入羊水較多的新生兒窒息,僅清除口腔及咽部的羊水及分泌物是不夠的,氣管內羊水、分泌物不能吸出是造成新生兒窒息后并發癥的重要因素。新生兒窒息狀態下,由于體內缺氧,各臟器都可發生退行性變,以腦組織、神經細胞變性最為重要,大腦皮質在完全停止供血供氧的情況下,4~6分鐘就可造成不可逆損害,即使復蘇成功,也可遺留智力障礙。

出生后1分鐘Apgar評分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窒息新生兒出生后,以頭低足高斜坡位,首先在喉鏡直視下用低壓吸引器吸凈口腔及咽部的羊水,再將小號導管輕穩地插入患兒聲門下1.5cm左右處,以負壓1.96kPa的壓力抽吸呼吸道深部的羊水,使呼吸道通暢,輕度窒息患兒經吸痰、人工呼吸、機械刺激、吸氧處理后30秒仍無自主呼吸或心率減慢<100/分立即行氣管插管,臍靜脈插管。對重度窒息的新生兒吸出羊水后即行氣管插管,接呼吸囊加壓給氧人工呼吸,同時臍靜脈插管用藥,以加快心率,糾正酸中毒,低血壓,用藥遵醫囑,經搶救患兒出現自主呼吸,心率>100次/分,皮膚顏色轉紅,哭聲宏亮時,即可拔除臍靜脈針,如需要時,也可保留臍靜脈插管導管。

復蘇后注意給新生兒吸氧、保暖、輸液等護理,為側臥位安放較好,以防嘔吐物吸入氣管而再次發生窒息,應嚴密觀察新生兒各方面的病情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處理和報告醫生處理。

總之,減少急診剖腹產兒死亡或殘疾的護理是產科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在手術室的護理人員也應掌握產科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操作技能,也需學會使用吸引器、新生兒氣管插管、臍靜脈插管、人工正壓給氧、胸外心臟按壓等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提高窒息新生兒5分鐘內復蘇成功率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具備產科綜合知識,用豐富的經驗處理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根據情況不失時機早期氣管插管,脈靜脈插管搶救新生兒,可爭取搶救時間,才能減少新生兒死亡和殘疾兒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5

【摘要】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種圍產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損傷??梢鹉X發育遲緩、腦癱、聽覺和視覺障礙等后遺癥,甚至威脅新生兒生命 [1]。為全面了解HIE相關因素并尋求更有效的干預措施,本文總結了有關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胎兒、孕母和分娩時的危險因素及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期對HIE早期預防,降低由此引起的病殘率及死亡率。

【關鍵詞】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相關因素;干預措施

我國每年出生的新生兒中,有30萬左右的窒息兒因為缺氧缺血性腦病遺留永久性腦損害如腦癱、癲癇、智力低下、視聽障礙等臨床后遺癥,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2],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本病在80年代中期由留學歸國人員介紹入我國,90年代以來一直是國內新生兒醫學界研究的熱點,但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治療無特效。引起新生兒缺氧或(和)缺血的各種疾病都可能是HIE的病因,其中圍產期窒息最為常見,在HIE病因中產前和產時窒息分別占50%和40%,出生后的原因約占10%[3]。本文將HIE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歸納綜合,以期孕產婦及醫護人員早期篩查并及時進行產前、產時、產后的全面預防,最大限度的降低HIE發生率。

1 HIE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是診斷HIE的主要依據,同時具備以下4條者可確診,第4條暫時不能確定者可作為擬診病例[1]。(1)有明確的可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的異常產科病史,以及嚴重的胎兒宮內窘迫表現(胎心

2 HIE相關危險因素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是圍生期新生兒因缺氧引起的急性腦功能障礙,其主要原因是宮內窘迫、出生后窒息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腦缺氧所致[4],可出現在產前、產時和產后。產前缺氧以慢性宮內窘迫為主,而新生兒窒息多為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胎兒在宮內缺氧越嚴重,新生兒窒息也越嚴重[5]。

2.1 導致新生兒窒息的胎兒因素主要有胎兒窘迫、臍帶異常、早產[6]。

2.1.1 胎兒窘迫 指胎兒在宮內因缺氧和酸中毒引起的一種危急狀態,是造成新生兒窒息或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之一,且可引起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病變及智力發育異常[7]。

2.1.2 臍帶 是母體與胎兒間氧及營養物質傳送通道,其功能障礙勢必影響胎兒氧供,胎兒血氧降低,二氧化碳蓄積及代謝性、呼吸性酸中毒的出現[8,9];臍帶異常包括臍帶過長、過短、臍帶真結節、臍帶纏繞、隱性脫垂、受壓等,均可使胎兒在宮內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狀態[10,11]。其中以臍帶纏繞隨產程進展而相對變短、狹窄引起胎兒窘迫更為常見,尤其在第二產程,先露下降幅度最大,臍纏繞過緊,臍血管受壓,血流受阻,胎兒缺血缺氧更加明顯。

2.1.3 早產 早產兒胎肺和各器官的發育不成熟,胎盤功能低下,致胎兒長期慢性缺氧,同時早產兒對缺氧的耐受性低下[12-14]。

2.2 導致新生兒窒息的孕母高危因素有重度子癇前期、產前出血、及羊水過少[6]

2.2.1 重度子癇前期 由于妊高癥孕婦全身小動脈痙攣,胎盤血流量減少,胎盤絨毛廣泛梗死,胎盤長期慢性缺血缺氧、功能低下,阻止胎兒對氧和營養物質的攝取[15]可導致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以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

2.2.2 產前出血 胎盤早剝及前置胎盤是妊娠中晚期出血最常見原因,是中晚期妊娠嚴重并發癥,常因母體缺血,胎盤氣體交換障礙及醫源性早產而發生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

2.2.3 羊水過少 羊水過少時胎盤功能減低,使胎兒處于缺氧狀態,同時羊水過少也改變了胎兒生活的內在環境,子宮四周壓力直接作用于胎兒,特別是臨產后子宮收縮,臍帶受壓可直接影響胎盤血液循環,更易加重胎兒缺氧,導致新生兒窒息[16]。

2.3 分娩時高危因素 分娩時高危因素主要為繼發性宮縮乏力導致產程較長,繼發性宮縮乏力、胎方位異常如持續性枕橫位、枕后位易致產程延長。產程過長時胎兒除經受宮縮時胎盤血運的阻斷外,對胎兒的擠壓及胎頭下降時盆底阻力等多重作用致長時間缺氧而造成窒息[17,18]有學者報道,第二產程超過30min胎兒即發生酸中毒[19],另外產程長、孕婦長期精神緊張、疲乏、脫水等情況也可造成過度換氣,造成酸堿平衡失調,也可使胎兒pH值下降,當pH

2.4 新生兒出生后高危因素 出生后羊水、胎糞吸入可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氧氣的供給不足及氣體交換障礙,出現低氧血癥,新生兒期腦代謝最為旺盛,其耗氧量可占全身耗氧量的一半,嚴重低氧血癥可造成血管源性和細胞毒性腦水腫,使病變區組織密度減低,出現腦軟化及腦壞死,重者可伴有顱內出血。

3 干預措施

3.1 加強圍產期保健,及時處理妊娠并發癥 健全圍產期保健制度,完善產前檢查,尤其是農村和民工孕婦,要及時發現孕母和胎兒問題及時治療,這是預防新生兒HIE的第一道關,也最為重要[21]。

3.1.1 對早產高危人群,如孕母年齡

3.1.2 B超檢查胎盤,對前置胎盤和胎盤過度成熟者遵醫囑做好應對措施,前置胎盤禁止肛診[23]。妊娠晚期出現陰道出血伴腹痛,應高度警惕胎盤早剝,一旦確診后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剖宮產的準備。

3.1.3 對羊水量異常者做到及時發現、處理,凡是在孕期B超提示羊水過少時都要嚴密監測羊水情況,重復B超和胎心監護,了解胎兒在宮內的狀況,因為羊水過少時,羊水Ⅲ度污染率明顯增高,所以要慎重計劃分娩,必要時手術終止妊娠,使胎兒盡早脫離缺氧環境[24-25]。

3.1.4 超聲對臍帶繞頸的診斷陽性率很高,發現陽性病例加強監護。若胎心監護提示可能有臍帶受壓時,采取吸氧、左側臥位可改善胎兒臍帶關系,增加子宮胎盤灌注量。對臨產后胎先露未入盆者,應預防臍帶脫垂。破膜后立即行胎心監護,陰道檢查注意有無臍帶脫垂和臍帶血管搏動[23]。

3.2 加強胎兒監護,密切觀察產程進展

3.2.1 重視產程中的護理:胎心監護發現,心率多發生晚期減速或中毒異減變速時,應進行宮內復蘇,選擇正確的分娩方式,盡快結束分娩[26]。特別是有臍繞頸存在的產婦,在產程處理時,盡可能保存產婦體力,并在產程曲線正常范圍內,避免產程進展過快、胎頭下降過速所致的臍帶繞頸過緊,使胎兒發生宮內缺氧[27] 嚴密觀察產程,避免滯產和第二產程延長。

3.2.2 重視產程中產婦心理護理:加強心理護理,耐心回答孕婦所提出的問題,使其消除對分娩的恐懼感。鼓勵多進高熱量飲食,及時補充水分及營養,以增加母體血容量,改善血循環。督促及時排空大小便,以免影響宮縮,阻礙先露下降。孕產婦取左側臥位,消除巨大右旋子宮對腹主動脈及髂動脈的壓迫,恢復子宮正常灌注量。吸氧可提高母體血氧含量,改善胎兒氧供。減輕產婦精神過度緊張、焦慮,因其易發生胎兒窘迫和產力異常[28]。

3.3 出生后護理干預

3.3.1 及時復蘇窒息的新生兒 新生兒窒息 若在短時間內能夠復蘇可避免腦損傷的進一步加重,復蘇時不僅要注意心、肺復蘇,還要注意改善腦缺氧及腦灌注。

3.3.2 持續護理干預 是改善患兒智力狀況、挖掘潛能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項連續的工程,定期接受護理指導,教會家長給患兒以堅持不懈的強化教育及訓練能促進部分患兒的智能發育,提高智商改善預后。做好早期干預知識宣傳和方法指導及定期監測,是減少后遺癥的有效手段之一[29]。HIE患兒早期給予持續的干預,能有效地促進智力發育,改善預后,降低傷殘兒童的發生[30]

3.4 隨訪 隨訪可及早發現HIE后遺癥,指導康復治療。隨訪時細致檢查神經系統,發現智能、行為、肢體障礙及時治療。嬰幼兒腦處于快速發展的靈敏期,可塑性強,及早開展感知刺激和動作訓練,可促進腦結構功能恢復[31],減少傷殘程度,甚至完全康復。

綜上所述,HIE相關危險因素繁多,包括胎兒、孕母、產時、產后等方面,針對相關高危因素,只要醫護人員、家長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就能降低HIE的發病率,病殘率和死亡率,從而提高小兒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中華兒科雜志, 2005,43:584.

[2] 石曉東,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防治研究HIE 及新生兒窒息的流行病學研究.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7:72-75.

[3] 段濤,陳超.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中華醫學雜志,2005,85(17):1218.

[4] 張靜,劉桂芹.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觀察與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09,7(7):137.

[5] 韓立桂.新生兒窒息產科原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0,15(3):112.

[6] 孫成芳.急性胎兒窘迫相關因素的觀察與護理.當代護士,2009,6:42-43.

[7] 郝建春.人為因素剖宮產臨床調查研究及護理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3):28-29.

[8] Boyle JJ,Katz VL.Umbilical cord prolapse in current obstetricprac-tice.J Reprod Med,2005,50 (5):303.

[9] 劉穎,王勤.362例臍帶纏繞的臨床研究.實用醫技雜志,2008,15 (20):2620.

[10] 史繼林,文敏.新生兒窒息105例的產科原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3, 11(1):10.

[11] 王群華.新生兒窒息的產科原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3,18(6):366-367.

[12] 唐惠英.45例晚期妊娠羊水過少的圍產結局[J].華廈醫學,2007,20(4):778-779.

[13] 胡少欽.325例新生兒產科窒息原因分析[J].中國血流變學雜志, 2006, 16(3):437-438.

[14] 楊玉玲,韓志杰,靳業.羊水栓塞致死1例[J].中國法醫學雜志,2006,22(1):17.

[15] 魏開敏.控制妊高癥防范胎盤早剝.大眾衛生報,2007,7:31.

[16] 吳青清,劉新敏.163例羊水過少臨床分析.黑龍江醫藥,2008,21 (2):96.

[17] 華素麗.新生兒窒息1l8例病因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 (4):327.

[18] 王振西,劉玉榮.新生兒窒息與分娩方式的近年變化.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 (10):85.

[19] 鄭亞紅.新生兒窒息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醫學,2005,25(8):81.

[20]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60.

[21] 段濤,陳超.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中華醫學雜志,2005,85(21):15088.

[22] 孟家俊,王紅延,李多英.早產的相關因素及對新生兒的影響.當代護士,2009,5: 43.

[23] 孫成芳.急性胎兒窘迫相關因素的觀察與護理.當代護士,2009,6:38 .

[24] 劉小樂,陳衡,杜天竹.羊水過少286例臨床分析[ 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5,23(1):41-42.

[25] 唐惠英. 45例晚期妊娠羊水過少的圍產結局[J].華廈醫學,2007,20(4):778-779.

[26] 王得智,徐蘊華,陳自勵,等.胎兒窘迫與宮內復蘇新生兒窒息診斷與急救[J].中華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 (1):3.

[27] 余銳,淺談疼痛的心理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醫藥學刊),2007,4(10):194.

[28] 呂小玲,林妙春.異位妊娠患者焦慮狀況的調查分析護理措施[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7,25(4):502-503.

[29] 李勇,程銳,許植之,等.早期干預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預后的影響[J].臨床兒科雜志,2006,24(3):188-190.

篇6

【關鍵詞】 早產;窒息;復蘇;護理

近年來,隨著圍生醫學技術的進步與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建立,新生兒窒息規范復蘇方法的推廣應用,使我國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1],特別是早產兒和低體重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復蘇后的觀察護理,影響窒息復蘇的效果及早產兒的康復,生后5 分鐘及10 分鐘評分有助于判斷復蘇效果和預后。我院新生兒科NICU病房,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共收治早產兒窒息患兒768 例,積極治療及護理后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我院共收治早產兒768 例。病例選擇標準:①胎齡<37 W,②出生體重<2500 g,③出生1 分鐘Apgar評分<7 分,④復蘇后存在心、腦、腎、肺等臟器功能受損者。其中男412 例,女356 例,胎齡<28 W,4 例;28~32 W,213 例;32~36 W,457 例;36 W以上94 例。出生體重<1000 g 11 例;1000~1499 g,564 例;1500~2500 g,193 例。

1.2 方法

對所有早產兒窒息患兒生后立即給予新生兒復蘇。①復蘇程序:A暢通氣道B建立呼吸C恢復循環D藥物應用E環境與評估。②復蘇后監護:監護內容為體溫、呼吸、心率、血壓、尿量、膚色和窒息所導致的神經系統癥狀,注意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大小便異常、感染和喂養等問題。認真觀察并做好相關記錄。③家庭支持:耐心細致解答病情,告訴家長患兒目前情況和可能的預后,幫助家長樹立信心、促進父母角色的轉變。

1.3 結果

768 例早產兒窒息患兒治愈684 例,好轉49 例,未愈23 例,死亡12 例,治愈率89.06%(684/768)。其中新生兒腦卒中2 例,后死亡,放棄治療23 例。

2 觀察與護理

2.1 體溫監測及護理

《2005小兒心肺復蘇指南》強調應預防和積極處理過高體溫,避免體溫過高對于復蘇新生兒尤為重要[2]。但是早產兒體溫過低又易引起硬腫癥。因此,要密切觀察體溫變化,根據早產兒胎齡和體溫情況,將箱溫調至適中溫度,相對濕度為55~65%。護士應密切監測患兒的體溫,患兒體溫未正常前應每小時監測一次,正常后可每4 小時測一次。

2.2 呼吸監測及護理

呼吸是監護的重點,呼吸評分和呼吸次數對復蘇后的觀察有一定幫助。初生12 小時內每4 小時評一次,以后24 小時內每8 小時評一次,最后在出生后48 小時再評一次。二次評到8 分以上可停止再評,預后良好。假使呼吸次數有增無減,并出現呼吸困難則要考慮有無氣胸。如窒息兒呼吸已接近正常而二天后有加快者,常是繼發肺炎的征兆。若反復呼吸暫停,遵醫囑可用氨茶堿,以興奮心、腦、擴張血管和利尿。呼吸暫停者給予彈足底、托背、吸氧處理。供氧勿常規使用,在發生呼吸困難和青紫時才給予。吸入氧濃度與時間根據缺氧程度和用氧方法而定。一般氧濃度以30%-40%為宜,維持血氧飽和度90~95%,PaO2 60~80 mmHg為安全。

濃度過高,吸氧時間過長,可引起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及/或早產兒視網膜病,導致嚴重后果。待呼吸平穩,皮色轉紅半小時后可停止給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當喉有痰鳴音,呼吸時聲音粗糙,呼吸停頓或有嘔吐,均應用一次性吸管吸引。同時經常更換,以防止發生肺炎。護士應密切觀察呼吸頻率、血糖飽和度、血氣分析等指標,預防氧療并發癥。同時還應注意觀察心音、面色及末梢循環情況。

2.3 消化功能的監測和喂養

早產兒消化系統功能發育不成熟,吞咽反射弱,易嗆乳而發生乳汁吸入。常出現喂養困難、胃潴留、嘔吐、腹脹等消化功能紊亂。喂養不耐受者,多次喂奶有嘔吐、腹脹或咖啡樣物。要注意觀察患兒大小便次數、量及性質。對于早產兒的喂養,目前主張早期從逐量逐逐步增加到足量的喂養方法。 第一次經口喂消毒過的水,如吸吮吞咽無問題,可給予糖水,以后給奶。如有吸吮、吞咽、呼吸動作不協調、胃排空延遲等可用管飼法。對早產兒亦強調生母母乳喂養。早產兒喂養按日齡及接受情況而變動。第一日總量(水和奶)可60~90ml/kg。體重大于2000 g者,每4 小時喂一次;1501~2000 g者每3 小時喂一次;1000~1500 g者,每2 小時喂一次,小于1000 g者主要靠靜脈營養。但亦宜試喂,可每2~4 小時給0.5~1 ml母乳,讓其逐步適應。如為管飼者,飼前先進行抽吸。如吸出的量小于上次奶量的10%者,可回注,否則,應在再注入量中減去此量,方案要再議。在靜脈營養期間,宜經常行非營養性吸吮訓練(無孔橡皮),及早過渡到經胃腸喂養,并降低靜脈營養的并發癥。黃疸期間患兒吸吮無力、納差,護士應按需調整喂養方式,如果患兒存在胎糞延遲排出,應給予灌腸處理。每天要詳細記錄出入量,以便制定出更適合患兒的喂養方案。

2.4 防止糖代謝紊亂

糖代謝紊亂有可能影響其腦部正常生長發育及功能。根據《實用新生兒學》新生兒低血糖和高血糖的診斷標準:全血血糖<2.2 mmol/L為新生兒低血糖;>7.0 mmol/L為新生兒高血糖[3]。監測血糖每天4 次使其保持在2.6~6.4 mmol/L之間,如有異常,須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2.5 腦水腫的監測

復蘇后常見的腦損害為腦水腫,護士應密切觀察患兒是否有抽搐及抽搐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等,監測患兒意識、瞳孔、血壓的變化,及早發現和防止腦死亡的過程。臨床上一旦顱內壓增高癥控制不佳,很容易發生新生兒腦卒中即新生兒大腦動脈梗死,以右側大腦中動脈多見。本科室也有2例腦卒中發生,預后不佳。

2.6 內環境監測

進行pH監測、預防酸堿失衡。監護室應嚴格記錄小兒體重、腹圍、前囟張力、尿量、肌張力、反應狀況及一般情況,及早發現不良狀況向醫生報告,以便早期處理。

2.7 循環功能的護理

復蘇后患兒常有心功能減退,嚴重者出現心源性休克和心衰。應持續心電監護,護士應密切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心電圖、血電解質等變化。

2.8 預防感染

預防感染為護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國外,早產兒感染引起敗血癥的發生率比足月兒高3~10 倍[4]。須做好早產兒室及暖箱的日常清潔消毒工作。每日定時通風,空氣消毒機消毒。要定時更換氧氣濕化瓶、吸引器、水瓶、暖箱水槽中的水,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護理前后須用快速手消毒劑,護理人員按期做鼻咽拭子培養,感染及帶菌者應調離早產兒室工作。加強早產兒皮膚、臍部、臀部及口腔的護理。早產兒中有感染者宜及時治療,有傳染病者及時隔離,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虞人杰.新生兒窒息復蘇存在問題及防治對策[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5,7:131-133.

[2] 王春亭,王可富.現代重癥搶救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6-87.

篇7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復蘇;氣管插管;靜脈給藥

新生兒窒息是導致圍產兒死亡和腦損傷的重要原因。新生兒窒息的死亡率受重度窒息發生率及復蘇技術條件等的因素影響,死亡率3.0%~16.0%,及時有效地對重度窒息新生兒進行復蘇是新生兒科工作者面臨的實際問題。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科未配備麻醉師的情況下,兒科醫師熟練掌握新生兒氣管插管術,護師采用靜脈套管針保證了靜脈及時給藥,提高了新生兒窒息復蘇成功率,取得了較好了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院新生兒科共收治重度窒息達1h的新生兒4例,男3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不哭,發紺,刺激后無反應1h”急送我院,至門診時醫生發現無呼吸及心跳,立即送至新生兒科搶救。其體重2.5~3.5kg,出生時因在私人診所不正規接生,所以Apgar評分及羊水狀況有無胎窘不詳,查體溫不高,脈搏無,血壓測不出,意識不清,刺激無反應,全身皮膚蒼白發紺,3例皮膚糞染明顯,頭顱無畸形,前囟平軟,唇發紺、頸軟,胸廓對稱。臍已斷并包扎,殘端1.5~2.0cm,肌張力無,各種反射消失,經復蘇搶救成功后,住院7~14天,其中3例治愈出院,1例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好轉后出院。

2復蘇護理方法

患兒入院后立即予清理呼吸道,胸外按壓,氣管插管,正壓供氧。氣管內直接滴入腎上腺素(1∶10000)1ml,約1~2min或5min內心率恢復,皮膚漸轉紅潤,予以多巴胺、立其丁。多巴酚丁胺微泵靜脈維持,并VitK1、納洛酮等治療,接上呼吸機,參數調整為:PIP22cmH2O,F0.55,RR40次/min,FiO280%,心電監護儀顯示:SaO290%~95%,HR150~160次/min,RR40~50次/min,記錄24h尿量,定時拍背吸痰,其中2例在機械通氣下突然出現血氧下降至50%~65%左右,全身皮膚明顯發紺,立即予以吸痰,氣囊正壓通氣,效果不佳,血氧無回升,未見胸廓抬起,雙肺未聽見呼吸音,考慮患兒有脫管或管堵,拔管后,見管末端有較多黃色膿性痰液,予以再次氣管插管,氣管正壓通氣,見胸廓抬起對稱,雙肺呼吸音對稱,無濕音,血氧恢復至90%~95%左右,全身皮膚漸紅潤,繼續機械通氣,參數不變,第2天,刺激有反應,并時有自主活動,調整呼吸機參數:FiO250%,經過4~6天,觀察生命體征穩定拔管撤離呼吸機后,予頭罩供氧,SaO2,維持在90%~95%左右,24h后停頭罩供氧后,呼吸平穩,SaO2,維持在95%左右,霧化拍背吸出少量白色稀薄痰液,大便正常,尿量每天140ml左右。

3護理

3.1搶救護理

3.1.1多位護士協同作戰此4例患兒重度窒息時間過長,隨時有死亡的危險。搶救過程中需要多位護士積極配合、合理分工。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完全清理呼吸道,避免呼吸道黏膜損傷,同時保證靜脈通道的開放,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時要緩慢靜脈給藥,微泵速度為1~2ml/h,防止心率突然加快,引發心衰。

3.1.2氣管插管的護理運用修正式喉鏡頭位,即“溴花位”進行氣管插管術[1]。

3.1.3氣管插管的護理氣管插管固定要牢固,膠布松脫或弄濕隨時更換,保持氣道濕潤,定時向氣管滴藥,因呼氣時會將藥液吹出,吸氣時滴藥又易引起咳嗽,因此在呼氣末滴藥效果較好,滴藥時一定要側臥位,滴速宜稍快,沿氣管內壁滴,并接復蘇囊加壓給氧,使藥液充分流經氣道,進入肺部稀釋痰液,然后拍背吸痰、新生兒選3.0~3.5cm氣管導管不易脫出,定時吸痰,吸痰時選用較柔軟,直徑1mm的細管,因其吸力大,刺激性小,不超過15s/次,負壓不宜過大,一般為0.01~0.03MPa,或根據吸痰機說明書使用,以免引起支氣管痙攣而加重缺氧,吸痰時加大氧流量,插管期間加強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

3.1.4呼吸機輔助通氣護理嬰兒呼吸機的選擇以壓力型呼吸機為合適,機械應有時間切換,壓力限制,持續氣流有溫化,濕化氣體裝置,能設置最大吸氣峰壓,呼氣末正壓,較高的頻率及呼吸時間比,混合氣體及吸氣壓釋放等功能。(1)初調:壓力(PIP)應預先設置(12~15cmH2O),PEEP(2~3cmH2O),如果有順應性減低的肺部疾病可根據血氣監測適當增加PIP(20~25cmH2O)及PEEP(3~5cmH2O),呼吸機氣流率:一般用6~8L/min,當需較高氣峰壓及頻率時應相應提高氣流率、呼吸頻率(RR):25~40次/min,吸/呼時間比值[I/E]∶1∶1.5~1∶2。濕化器溫度:28℃~32℃。(2)根據血氣調整呼吸機參數:在整個人工呼吸過程中應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吸入氧濃度、血氣、各種呼吸參數,并及時加以調整。①提高PaO2可采用提高PIP或延長吸氣時間:肺水腫或肺萎縮時需同時提高PEEP。②降低PaCO2時采用提高PIP,增加呼吸頻率及降低PEEP。(3)呼吸機的撤離:病情好轉,自主呼吸恢復,血氣穩定在PaCO26.67~9.3kPa,可逐漸降低呼吸參數,當FiO2≥0.6或PIP≥30cmH2O,應考慮逐減上述2種數據,在持續以皮脈搏氧飽和度(SpO2)及定期血氣監測下每次降FiO2:0.05,或降PIP0.2kPa每次僅降1項,下降后至少觀察30min,如SpO2保持穩定,可繼續下降,當FiO2達0.4或PIP降到1.96kPa下降呼吸頻率及PEEP(每次0.2kPa),當IMV呼吸頻率降到4~6次/min后,如血氣正常,可撤離呼吸機。

3.2一般護理

3.2.1心理護理患兒住院后,因新生兒科是全托式無家長陪護科室,而且經濟費用較高,有的患兒家庭經濟拮據,給家長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我們要多角度同家長交流溝通,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家長對此病有正確的認識,解除焦慮、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

3.2.2飲食護理由于患兒處于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狀態,有自主活動且對缺氧耐受性好后,可鼻飼1∶1配方孔2~5mlQ3h,觀察無嘔吐及潴留,如抽出咖啡色液體,要及時洗胃和禁食。有腹脹時可采用開塞露通便,如有嘔吐或嗆咳,要檢查胃管是否脫出,并及時清理呼吸道及食道嘔吐物,并防止流入氣管。

3.2.3基礎護理&n

bsp;環境溫度維持在22℃~24℃每3h測1次體溫,如有體溫不升或發熱時應15~30min測量1次體溫,患兒發熱時要加強皮膚護理,每2h協助翻身,防止發生壓瘡,退熱后及時更換濕污衣服,并注意保暖,防止受涼。

3.2.4預防感染的護理用紫外線照射或空氣消毒機消毒病房,3次/d,30min/次,照身時注意保護好患兒,嚴禁紫外線對患兒直接照射,并定期監測空氣中細菌數目<200個/m3,保持室內清潔安靜,醫護人員及家屬進入病房均要戴口罩,穿隔離衣,患兒口腔護理Q6h,拍背吸痰Q6h,各項操作前洗手,操作時戴好帽子、口罩、無菌手套。

3.2.5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嚴格無菌碘伏消毒皮膚,范圍>5cm,熟練掌握穿刺技術,穿刺成功后,粘貼膠布每天更換,并嚴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如發現紅腫或水泡要及時拔除針管用50%MgSO4濕敷,重新選擇穿刺部位,以先遠心端后近心端為原則。

3.2.6用藥治療時的護理在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時要嚴格掌握好藥物的劑量和速度,短時間大劑量用藥會導致心衰及其它并發癥的發生,注意保護好血管,減少刺激,每2~4h與能量組靜脈通道交替使用,此4例患兒由于消毒隔離措施得力,抗生素及時應用,丙種球蛋白靜脈微泵注入,未發生嚴重感染。

篇8

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護理的150例新生兒,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預防措施及效果。

結果:通過科學、精心的護理,只有2例新生兒因病轉新生兒科治療,其余新生兒均正常出院。

結論: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兒發病率,提高新生兒生活質量。

關鍵詞:新生兒 疾病預防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323-02

從胎兒娩出、臍帶結扎后算起到滿28天,這段時期稱為新生兒期。這個期是新生兒進行生理功能調節并適應宮外環境的關鍵時期,由于新生兒器官組織功能不健全,調節能力差,身體機能非常脆弱,容易發生窒息、感染等各種疾病,死亡率較高。因此,新生兒期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疾病,以保證新生兒健康快樂成長[1]。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兒護理中的疾病預防措施,現選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護理的150例新生兒進行分析,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兒。其中,男81例,年齡4d~24d;女69例,年齡4d~25d。所有新生兒體征正常,年齡、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150例新生兒采取積極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具體如下。

1.2.1 維持體溫穩定,預防寒熱病癥。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體溫改變的威脅,因此需要采取以下護理措施:

(1)新生兒病房保持安靜、整潔,并且光線充足、空氣流通,配置空調設備、空氣凈化設備及溫、濕度計,在新生兒穿衣及裹被情況下保持室溫在22℃~24℃,相對濕度在55%~65%。

(2)采取適當的保暖措施,給新生兒頭戴帽、母體胸前懷抱、嬰兒培養箱等。在為新生兒進行其他護理時,盡量減少暴露在外的面積,以免身體散熱過多。氣溫過低,新生兒易患傷寒綜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氣溫過高或保暖過度,新生兒可能患上濕疹或脫水熱,所以保溫措施應當適宜。

(3)觀察體溫,每4h監測一次,維持新生兒體溫在36℃~37℃。

1.2.2 喂養護理,防止窒息。

(1)新生兒出生半個小時左右可以給予母乳喂養,讓嬰兒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時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時或更早時候喂奶[2]。盡量給予新生兒母乳喂養,以確保新生兒獲得全面優質的營養。如果確實無法實現母乳喂養,可從喂養葡萄糖過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養時,奶具必須專用并進行消毒。對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綜合征的患兒,應由臨床醫生進行診治。喂后應先抱起嬰兒頭部片刻,再以側臥位放到床上,避免嘔吐或溢奶。如果發生溢奶,可將嬰兒抱起,讓其頭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嬰兒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狀輕叩其背部,方向從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時新生兒容易發生嗆奶,應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過多,喂奶時奶液應充滿整個奶嘴,避免吸進空氣。發生嗆奶后護理者取坐位,將新生兒面朝下俯臥于護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兒,另一只手空心狀輕叩其背部,助其將嗆入的奶汁咳出來。

(4)為了防止新生兒窒息,及時調整新生兒睡姿,以平躺為宜,避免長時間趴睡。新生兒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軟質物品必須及時移開,避免其發生窒息。

1.2.3 預防感染。

(1)嚴格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制度。新生兒病房定期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采用濕式法進行清潔,每日以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30min以上。進入新生兒病房必先更衣換鞋,接觸新生兒前后必須洗手。

(2)皮膚護理。新生兒應穿著柔軟舒適的棉質衣物。嬰兒體溫穩定后,每日沐浴一次。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嬰一盆一巾”原則。沐浴應采用煮沸過溫水(36℃~37℃)清洗。為保持皮膚皺褶處干燥,可用消毒過的植物油輕輕擦拭。然后進行5min左右的撫觸。每次換尿布或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紅臀和尿布疹。

(3)臍部護理。新生兒出生1~2min臍帶就可以結扎,處理時采用無菌法操作,殘端應保持清潔干燥,并敷上臍部無菌敷料。每天對新生兒臍部護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進行觀察,并以0.5%碘伏涂搽臍窩。通過這種方法讓臍部殘端自然脫落,并可預防臍炎發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護理。每天進行2次清潔護理。若眼部分泌物較多且為膿性時,提取分泌物進行微生物檢測。

1.2.4 新生兒常見疾病預防。

(1)預防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病房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潔凈,避免過多探視,謝絕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員探訪新生兒,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時應采取隔離措施并暫停哺乳。

(2)預防新生兒敗血癥。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產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膚、粘膜、臍部感染。由于新生兒對化膿性細菌抵抗力差、皮膚及淋巴組織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兒容易感染敗血癥,并且同時可得腦膜炎、肝膿腫、肺炎等疾病,因此對新生兒敗血癥應采取措施積極治療,皮膚、臍部局部感染者應給以碘伏等進行處理,避免引起敗血癥。

(3)預防新生兒破傷風。破傷風主要由斷臍、臍帶結扎不潔引起,因此接生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就能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的機率。

(4)預防接種。新生兒出生3d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分別在出生1d、1個月、6個月接種乙肝疫苗,預防乙肝感染。

2 結果

采取上述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150例新生兒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轉新生兒科治療,其中1例為高膽紅素血癥,另1例為濕肺。經過治療2例患兒也已痊愈出院。

3 討論

結合新生兒的生理特點,探討并總結了新生兒護理中疾病預防措施。綜上,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由于新生兒生理器官和皮膚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應采取積極的疾病預防措施,以促進新生兒健康發育和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琳華.新生兒護理及新生兒疾病的預防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35):68

篇9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護理;羊水糞染;胎心電子監護

【Abstract】 Objective 87 cases of gestational age at 37-42 weeks of neonatal asphyxia and the amniotic fluid,the computer analysis of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 feta I.Methods Study of neonatal asphyxia and 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e of neonatal asphyxia.Results The neonatal asphyxia and 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and neonatal asphyxia with mild 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 group Ⅰ-Ⅱ degree for the proportion of high,and neonatal severe asphyxia group 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 for the high proportion of grade Ⅲ (P

【Key words】 Neonatal asphyxia nursing;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Electronic feta I;Guardianship

由于羊水糞染形成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而羊水糞染的臨床意義也是學者們存有爭議的問題[1]。本文分析本院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本院分娩的87例新生兒及其羊水狀況、胎心電子監護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探討新生兒窒息與羊水糞染的關系,并為新生兒窒息提供有效的護理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擇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分娩的孕37~42周的窒息新生兒均納入分析。

1.2 羊水狀況 分為清亮及羊水糞染,后者按進入羊水中胎糞量引起羊水性狀改變的程度分為Ⅲ度。Ⅰ度:羊水呈黃綠色,質??;Ⅱ度:羊水呈黃綠色,質較厚; Ⅲ度:羊水呈黃綠色或褐綠色,質厚,呈糊狀。

1.3 胎心電子監護 凡做胎心電子監護產婦都是在胎兒娩出前12 h進行。監護結果分為:①正常:胎心基線率120~160次/min,基線變異正常,胎動后有胎心加速反應,無異常一次性減緩;②異常:胎兒心動過緩、心動過速、中度或重度變異減緩,延長減緩,遲發減緩等;③基線變異減少或消失。

1.4 統計學方法 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新生兒窒息與羊水糞染 見表1。

Ⅲ度羊水糞染者胎心電子監護的異常發生率顯著高于Ⅰ度與Ⅱ度羊水糞染者。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P

2.3 新生兒窒息與胎心電子監護 所有作過胎心電子監護的病例顯示正常者占29.09%(16/55),其余70.91%的病例胎心電子監護顯示正常。

2.4 導致羊水糞染的缺氧因素 羊水糞染70例中,導致缺氧因素及其例次數為:臍帶因素35例;胎位及產程因素23例;羊水過少18例;妊高征10例;胎盤早剝2例;母親心臟病1例。在一些病例中可同時存在幾種因素,但仍有少數病例無任何原因即發生導致羊水糞染。

3 討論

3.1 新生兒窒息往往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胎兒宮內窘迫是新生兒窒息的重要原因之一[2]。更多學者認為羊水糞染是胎兒宮內缺氧的征象[3],與圍產兒患病率及死亡比相關[4]。因為胎兒在缺氧時,為保證生命器官的血流供應,心臟血管擴張而其他血管收縮,腸系膜血管也因收縮引起暫時性缺氧,以致腸蠕動增加和括約肌松弛,促使胎糞排入羊水中[1]。本文窒息病例中80.46%(70/87)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羊水糞染,且大多數病例有明顯的缺氧因素,說明新生兒窒息與與羊水糞染程度相關。支持胎兒宮內窘迫[1]。本文有19.54%(17/87)羊水清亮的病例為產時因素而致新生兒窒息,如急產,剖宮產術取頭困難等。

3.2 曾有報道羊水糞染組胎心電子監護異常發生率明顯高于羊水清亮組,但與羊水糞染程度無關[4]。本文結果支持前一觀點,但不同于后者,本文胎心電子監護異常發生率與羊水糞染程度相關,Ⅲ度羊水糞染組胎心電子監護異常發生率明顯高于Ⅰ、Ⅱ度羊水糞染者(P

3.3 本文報告新生兒窒息與胎心電子監護關系中,凡做胎心電子監護的病例只有29.09%的病例提示異常。這與報道胎心電子監護異常新生兒結局不良的陽性預測率67.03%不符[3]。考慮可能與監護時間≤20 min及監護時機選擇有關。提示當產婦有新生兒窒息危險因素存在時胎心電子監護時間應延長。

3.4 羊水糞染新生兒窒息發生與羊水糞染程度密切相關,一旦出現Ⅲ度羊水糞染應立即結束分娩。在出現Ⅰ度、Ⅱ度羊水糞染時必須在胎心電子監護下嚴密觀察產程進展,若出現異常盡快結束分娩,以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

4 護理

4.1 復蘇 積極配合醫生按A、B、C、D、E程序進行復蘇。A氣道通暢:①清除口、鼻、咽及氣道分泌物;②仰頭抬頦。B建立呼吸:①給予刺激,彈足底促使呼吸出現。②給予氧氣吸入,氧流量為1L/min,密切觀察氧療效果及有無氧中毒表現出現。C恢復循環:胸外心臟按壓,操作者用拇指按壓胸骨中下1/3交界處,按壓頻率為120次/min,按壓深度為胸廓按下約1~2 cm。D藥物治療:①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②保證藥物應用,根據醫囑,及時正確輸入糾酸、擴容劑等。E評價:復蘇有效指征:①自主心跳恢復,可摸到心尖搏動;②自主呼吸恢復;③面色好轉,紫紺消失;④頸、股動脈搏動可捫到;⑤瞳孔縮小,對光反射恢復,角膜、睫毛反射出現。每操作一步,均要評價患兒情況,以決定下一步驟操作。

4.2 加強監護 監護的主要內容為神志、肌張力、體溫、膚溫、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尿量和精神狀態,觀察用藥后反應,認真填寫護理記錄,與醫生密切聯系。

4.3 保暖 保暖貫穿于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胎兒出生后應立即揩干體表的羊水及血跡,減少散熱,因為在適宜的溫度中新生兒的新陳代謝及耗氧最低,有利于患兒的恢復。可將患兒置于遠紅外保暖床上,病情穩定后置暖箱中保暖或熱水袋保暖。暖箱的溫濕度要適宜,需經常觀察,保持相對濕度在55%~65%;用熱水袋保溫一定要注意勿燙傷皮膚,熱水袋水溫低于50℃,并用多層毛巾包裹使熱不直接接觸肢體。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室內溫度應控制在24 ℃~26 ℃。

4.4 吸氧不論窒息輕重臨床都應給氧,氧濃度40%~50%;氧流量輕度窒息1~2 L/min、重度窒息2~4 L /min;給氧可用鼻導管、面罩,根據患兒情況不同,采取不同的給氧方式,在人工呼吸數分鐘后,呼吸無好轉,心率小于每分鐘100次者,可用氣囊面罩復蘇器加壓給氧法,并繼續觀察呼吸及心率,如心率仍無增加可應用氣管插管加壓給氧;在氧療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兒呼吸、面色及血氧飽和度指數的變化。

4.5 停氧指征①患兒恢復自主呼吸且呼吸節律、頻率正常;②吸氧后面色紅潤、紫紺減退;③PO2>78 mm Hg。

4.6 喂養 重度窒息患兒常規禁食12~48 h后開奶,因重度窒息可累及心、腦、腎等器官及消化、代謝等多系統損害。過早喂養可加重胃腸道損害,誘發消化道潰瘍及出血。有的吞咽反射差的患兒還可能引起嗆咳、誤吸等。喂養時患兒頭高腳低位,少量多次,喂完后輕拍背部減輕溢乳并密切觀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狀態,詳細記錄嘔吐腹脹、腹圍、大便(次數、形狀、顏色)尿量等,以利于診治。病情穩定后用母乳喂養,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療上的因素不能直接喂養者,用鼻飼法。

4.7 預防感染 ①消毒隔離: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嚴格探視制度,探視者應著清潔服裝,接觸新生兒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兒用眼藥水、撲粉、沐浴液、浴巾、治療用品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病區用濕式法進行日常清潔,每天用紫外線空氣消毒30 min以上,并要定期進行全面的清潔消毒;②臍部護理:斷臍時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防止臍帶結扎過緊或松脫。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沐浴用水須經沸過,浴后臍帶涂以75%乙醇待干包扎。臍帶脫落后,用清潔紗布包裹,以免受衣服磨擦損傷臍部新生皮膚。勤換尿布,避免浴水和尿液浸濕臍部。避免過多的啼哭,每天檢查臍部;③皮膚護理:新生兒出生后,初步處理皮膚皺褶處的血跡,擦干皮膚給予包裹。同時檢查皮膚黏膜完整性。每次大便后要用溫水沖洗,輕輕擦干,涂以植物油或魚肝油,以保護皮膚,防止臀紅。衣著柔軟、透氣,勤更換,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平整。

4.8 產婦在分娩前估計胎兒娩出后有窒息的危險,應做好復蘇準備,如醫生、護士、藥品、器械,為搶救創造有利條件,與醫生配合搶救時做到遇事不慌,穩、準、正確無誤地做得擠、吸、插各步驟,及早建立靜脈通道,提高有效循環血量。

4.9 母親護理 做好心理護理,刺激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選擇適宜的時機告知新生兒情況,搶救時避免大聲喧嘩,以免加重產婦思想負擔。

4.10 做好心理護理 做好解釋和家屬知情同意工作取得患兒家長的信任和配合,耐心解答家長關于患兒病情的詢問,減輕家長的恐懼心理,使患兒得到及時合理的救治。尤其是母親,良好的心態能保證乳汁充分分泌,以助母乳喂養。

參 考 文 獻

[1 ] 劉維超,顧美禮.羊水糞染的危害及其檢測.實用婦產科雜志,1995,11:7.

[2] 羅鳳珍,童笑梅,葉榮華.新生兒窒息192例臨床分析.新生兒科雜志,1995,10:10.

篇10

有人說產房是全世界最充滿希望的地方,這里每降生一個嬰兒,地球上便又多了一位天使。而這些新生命向世人宣告自己降臨的方式,就是一陣響亮的啼哭。

曾有人猜想,寶寶之所以一出生便會大哭,是因為離開母體感到緊張。實際上,新生兒啼哭是孩子正常呼吸、身體各臟器開始工作的標志。

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每10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出生時不能自主呼吸,或者需要幫助才能開始呼吸。換句話說,全世界每年約有1000萬個嬰兒在出生后不能馬上呼吸,其中,至少有600萬個嬰兒需要最基本的窒息復蘇。

新生兒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出生窒息是指由于產前、產時或產后的各種原因,令胎兒缺氧而出現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的呼吸循環障礙。”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前主任委員葉鴻瑁對《t望東方周刊》說。

葉鴻瑁介紹,新生兒窒息并不罕見,總體發生率大約在10%左右。

胎兒在母體是通過羊水來呼吸的,呱呱墜地后,新生兒要在第一時間用雙肺呼吸。如果沒能及時呼吸,孩子很有可能因為窒息而造成死亡,窒息時間過長的話,即使經過搶救挽回了生命,也很有可能因為長期腦部缺血而帶來腦癱、智力障礙或癲癇等嚴重問題。

一般情況下,嬰兒誕生后,助產士的工作是把寶寶身上的羊水擦干并及時保暖,通過彈擊足底等方式給孩子適當刺激,讓孩子通過啼哭打開雙肺。如果進行上述操作后孩子沒能發出哭聲,醫務工作者就要通過各種手段快速輔助呼吸。

出生窒息已經成為導致新生兒死亡、腦癱和其他殘疾的重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透露,全球每年有29%的新生兒死亡都是由于出生窒息引起的。

在中國醫療水平較低的欠發達地區,更易發生新生兒窒息,且此類狀況發生后,往往因條件所限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早在2006年,我國原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的《中國孕產婦與兒童生存策略研究報告》就顯示,5歲以下兒童死亡總數中新生兒死亡占比63.9%,除先天疾病外,出生窒息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新生兒窒息的隱患因素

到底是哪些原因讓新生兒出生窒息頻頻發生?

在中華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五洲婦兒醫院護理部主任王立新看來,新生兒窒息主要是由母親身體狀況、胎兒自身和分娩過程這三方面因素所導致的。

“其實有相當數量的新生兒窒息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媽媽在懷孕時可以定期產檢,出現問題及時治療,讓孩子在母體內保持健康,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出生窒息的發生。”王立新告訴《t望東方周刊》。

她表示,母親的身體會直接決定孩子的健康程度。如果媽媽在懷孕過程中有心臟病、糖尿病或高血壓卻沒得到有效干預,孩子就有可能出現各種問題。另外,臍帶繞頸、臍帶過短、胎盤前置、胎盤早剝等也是導致新生兒窒息的隱患因素。

“雖然我們反復強調母親在懷孕過程中一定要戒煙戒酒,但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過度煙酒會讓母親血管收縮,給孩子的血液和養分就會減少,而孩子出現各種意外的幾率就要增大很多?!蓖趿⑿绿貏e指出,母親在懷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媽媽血糖過高或貧血,孩子體重過大或過小都有可能發生窒息。

此外,與新生兒身體狀況有著密切聯系的因素便是胎齡。在王立新看來,胎齡對孩子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體重。她告訴本刊記者,現在仍然有很多父母非常在意孩子的“生辰八字”,甚至會有人因此而擇時生產,這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傷害?!半m然目前并沒有數字表明剖宮產和順產哪個方式更容易出現新生兒窒息,但只要母親身體狀況允許,我們還是鼓勵大家自己生產,畢竟,瓜熟蒂落才是最好的分娩方式?!?/p>

王立新建議,準媽媽們在剛剛出現宮縮和陣痛時應盡最大可能吃飽睡好、積蓄體能,否則到真正分娩時如果因為力量不夠導致產程延長,孩子有可能因為在產道中受壓迫時間太久而發生窒息。

另外,分娩過程中切忌過度使用鎮靜劑和麻醉劑,因為這些藥物也有可能經由臍帶和血液循環到胎兒體內。

除上述各種或能導致新生兒窒息的因素外,準媽媽還要盡量少開車或不開車以降低磕碰幾率;孕末期發現產道炎癥應及時治療,避免提早破水;懷孕過程中提倡適量運動,在臨近生產時首選慢走和瑜伽等較為舒緩又有助于拉伸的運動方式。

“黃金一分鐘”

對母親來說,懷孕生子的過程充滿各種未知和挑戰,即使準媽媽在孕期做好了各項管理與準備,分娩過程中還是有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此時便需要有經驗的助產士來給她們最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為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和致殘率,原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司于2004年在強生公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中華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組和美國兒科學會的支持下,啟動了名為“自由呼吸生命之源”的新生兒復蘇項目。

這個項目旨在對相關醫務人員進行各項培訓,讓盡可能多的產科醫生和助產士掌握正確復蘇技術,確保新生兒健康出生。

王立新指出,在10%需要外界幫助復蘇的新生兒中,有90%以上的孩子只要經過助產士的初步復蘇或簡單輔助就能實現自主呼吸。換句話說,只要能在“黃金一分鐘”內給予準確操作,絕大多數孩子都可以順暢實現生命中第一口呼吸。

所謂黃金一分鐘,即指小嬰兒剛剛脫離母體,從在羊水里呼吸變成用肺部呼吸空氣的轉折應在一分鐘內完成。

“出生窒息雖然是嬰兒致死和致殘的重要原因,但卻可以通過及時有效的復蘇干預來避免?!比~鴻瑁說,在“黃金一分鐘”內正確并及時地對有窒息狀況的新生兒進行復蘇搶救,是減少新生兒并發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關鍵。

山西省太原市的年輕媽媽余海霞至今還銘記著兒子皮皮出生時的情景。皮皮在出生后沒能順利發出第一聲啼哭,分娩現場的醫生和護士及時對孩子進行了新生兒復蘇搶救。伴隨著皮皮的哇哇哭聲,媽媽余海霞緊懸的心終于放下,產房里充滿了新生命降臨帶來的喜悅。

已經7歲的皮皮活潑可愛,他告訴本刊記者,長大后想當一名優秀的建筑師。

皮皮只是從中國新生兒復蘇項目直接受益的千萬個孩子中的一個。迄今為止,這一項目總計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臨床醫護人員提供25萬人次的規范化培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的數字顯示,新生兒復蘇項目已經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勞動人口和分娩機構,平均每年幫助60萬嬰兒實現了人生第一口呼吸,累計挽救新生命超過15萬人。

國家衛計委婦幼健康服務司副司長宋莉給《t望東方周刊》的最新數字是:新生兒復蘇項目落地實施10年來,中國嬰兒因窒息而造成的死亡率已下降75%。

因新生兒窒息致死或致殘不僅會給患兒自身、父母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傷害和經濟負擔,還會增加全社會的壓力。據王立新估算,當因窒息造成的新生兒死亡或殘疾率降低一半時,不僅能使數萬家庭免遭厄運,還能有效節約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的社會資源。

提高助產士數量與質量

在王立新看來,中國新生兒護理狀況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首當其沖的,便是要盡快提高助產士數量與質量。

“雖然助產士也屬于護士序列,但我們一直缺乏對助產士的專業培訓。長期以來都是以老帶新,缺少系統和正規的本科教育?!蓖趿⑿赂嬖V本刊記者,盡管一些中專和大專院校設有助產士專業,但助產士資格認證要求其學歷至少要在大專以上,所以中專班基本形同虛設。而目前工作在一線的助產士中,大多都是普通護士出身,在產房工作一段時間積累一些經驗后再去考取資格,幾乎沒有人是助產專業出身、接受過專業教育或培訓?!?/p>